简介
首页

塔木德智慧全书

塔木德大全集 第一部分 生气的理由(17)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生气的理由(17)

到了1909年,布伯关于犹太教精神实质的思想已基本形成。1921年,布伯迎来了一生中的又一次大的转折。他开始与弗朗茨·罗森茨威格建了立起密切的关系。从1922年开始,他就积极地参加了罗森茨威格的“自由犹太人教育中心”的工作,为推动对青年犹太人的文化教育和犹太文化的研究而奔忙。

1925年,布伯与罗森茨威格开始合作把希伯来《圣经》翻译成德文。尽管这项工作并没有最后完成,但由此布伯开始了他的宗教哲学的探索。1926~1928年他成为宗教刊物《创造》季刊的编辑,1927年他出版了《摩西五经》的德文版。

1930年,布伯被任命为法兰克福大学荣誉教授。但在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布伯立即就辞去了教职。同年10月4日,当局不再允许布伯发表公开演讲。他被迫创建了“犹太**教育中心”,专门教授与《圣经》有关的课程,但仍然遭到了当局越益加剧的阻遏。1938年3月,随着德国境内反犹情绪的日益高涨,布伯的处境愈加艰难。他被迫离开他非常喜欢的德国,移居英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在那里,他立即就被任命为耶路撒冷大学社会学教授,讲授人类学和社会学。

这一时期布伯迎来了他一生中学术创作活动最活跃的时期。1947年,他第一次回到欧洲,进行学术演讲旅行,重新与德国思想家和学术机构建立起对话关系。同年他发表了《阿拉伯一犹太人的团结》、《人与人之间》、《哈西德的故事:早期大师》等著作。翌年,《哈西德主义》、《以色列和世界》、《人的问题》和《哈西德的故事:晚期大师》等著作出版。1949年,《乌托邦之路》和《先知的信仰》发表。1950年,,《人类之路》问世。1951~1952年,应美国多所大学的邀请,布伯去美国进行了学术演讲旅行,发表了《信仰的两种类型》、《在转折点上》和《上帝之遮蔽》等报告。1951年,获汉堡大学颁发的“歌德奖”;1953年,获德国图书贸易协会颁发的“和平奖”,同年出版《善与恶》。

1965年6月6日,布伯的生命之火燃烧到了尽头,他没能从一场大病中恢复过来,终于在耶路撒冷离开了人间,终年87岁。死后被葬于耶路撒冷。

波普尔

1902年7月28日,卡尔·波普尔出生在维也纳一个条件优越的犹太人家庭。波普尔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0岁时就阅读了许多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开始睁眼看纷繁的世界。1928年波普尔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任教期间,他完成了《研究的逻辑》一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逃避纳粹迫害移居英国,波普尔加入了英国国籍。

1934年完成的《研究的逻辑》,标志着批判理性主义的形成,并成为西方科学哲学最重要的学派。全书改变了人们总是认为科学知识来自经验事实,科学规律是对经验进行归纳的结果,这一支配了人类几千年的理论。他提出一系列无可辩驳的命题对这一“真理”进行了猛烈地攻击:“从单称陈述中根本不能归纳出普遍陈述,因此归纳法是无效的。”“观察和实验不是科学的来源和基础,理论先于观察,是大胆的猜测,理论根源于灵感。”“根本不能证实某一理论的真假,理论只能证伪,即证明为假。因此人们永远不能认识真理,只能探索真理。”

1945年,波普尔完成了《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这部著作是其社会哲学方面的代表作,出版后轰动了西方哲学界和政治界。

20世纪50年代,波普尔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他认为存在着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指所有物理的对象和状态;“第二世界”指个人的心理素质、意识状态、主观经验等精神世界;“第三世界”最具创造性,指称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即思想内容的世界或客观意义上的观念世界,或可能的思想客体的世界,它包括客观的知识和客观的艺术作品。构成这个世界的要素很广泛,有科学问题、科学理论、理论的逻辑关系、故事、解释性神话、工具等等。波普尔认为这三个世界都是实在的,它们之间有直接(“世界一”和“世界二”)或间接(“世界一”和“世界三”)的关系和影响。他认为“世界三”既是人类理智活动的产物,同时又是超人类的,其自身有一定的独立性;“世界三”只是在其起源上是人造的,一旦存在就开始有其自己的生命;一个“世界三”的对象可以引导人们去生产其他的“世界三”的对象。

波普尔的思维触角遍及哲学、科学、政治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广泛的学科领域,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波普尔被认为是西方思想界继柏拉图、黑格尔之后建立了自己完整的庞大的理论体系的又一人。他的主要著作还有《客观知识》、《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无尽的探索——卡尔·波普尔自传》等。由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1965年被英国皇室授予爵士称号。他还是英国科学院和美国艺术科学院的院士。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