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富豪创业故事

吉尔博夫妇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在法国的巴黎曾经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商店,店名叫做"西屋"。这里住着一对夫妇,丈夫名叫弗朗索瓦·吉尔博,妻子名叫玛丽黛。"西屋"是这对夫妇开设的一家专一卖牛仔裤和美国货的地方。吉尔博1945年2月22日出生于马扎梅,玛丽黛1948年4月22日出生在里昂。这对夫妇有着不寻常的经历,使那些好奇的人们津津乐道。

吉尔博和玛丽黛在青年时期,有一段浪漫的时光,这段时光主要是在德鲁奥高尔夫球场和特昌佩海滩之间度过的。玛丽黛心灵手巧,会编织衣服,制作各种可爱的布娃娃。吉尔博用蓝粗布衣料把自己设计成摇滚明星的形象。也许这只是出于青年人求异、求奇的心理,但却为他们以后成为牛仔裤大王作了技术上的准备。他俩都爱穿戴,而且对奇装异服特别感兴趣。就说玛丽黛编织的一种形状像毯子模样的饰物吧,领口处于"毯子"中间,把头从领口伸出,"毯子"摇身一变就成了一件新型披风。别小看了这出奇的一招,单凭这活儿,就使夫妇俩发了笔小财。吉尔博后来成为世界闻名的牛仔裤大王,也多亏了这位合作密切的贤内助呢。

吉尔博夫妇生活中有个嗜好,就是喜欢吵嘴。一个爱嚷嚷,一个爱唠叨;一个好找碴儿,一个喜发火;整天吵个没完,似乎不拌嘴生活就不够味道。但总的来说他们还是情意浓浓,配合得恰到好处。随着20年"嬉皮士"生活的结束,他俩便建立起自己的"西屋"时装店。"西屋"随着两人不断求新的性格而不断地变换节奏,新潮服装接二连三地出现在货架上,它像一块磁铁,吸引着那些喜爱美国货的青年人和一些想穿着牛仔裤去美国西部旅行的巴黎名流。这些人把"西屋"当做"圣一地"时常来"朝拜"。随着"朝拜"者的不断增多,"西屋"的名气就越来越大了。吉尔博继续用粗蓝布衣料不停地设计、剪裁,之后缝制、出一售。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闯出了牌子。伴着商场里散发着皮革的清香和鞣料的气息,"501"牛仔裤终于赢得了顾客的信任。吉尔博夫妇欣喜若狂,他们的事业终于取得了成功。

常言道,好事多磨。"501"牛仔裤的成功,使吉尔博夫妇在经济上打下了一些基础,也给他俩精神上带来了极大的亢奋。可是好景不长,不久,一场大的灾难就降临到他们头上了!1975年,吉尔博打算扩大自己的经营,想寻找一位合作伙伴。不久,他们就同一个相一交一 不深的人合资生产牛仔裤,谁知这位合资者竟在半路逃之夭夭。他们第一批生产的成衣以"g&a"为商标,没料到这笔买卖招来了麻烦。荷兰c&a服装集一团一 控告吉尔博夫妇侵犯其商标权。吉尔博万般无奈,只得递一交一 资产负债报告,这场官司才算了结。一场官司打下来,吉尔博夫妇损兵折将,损失惨重,"西屋"面临破产窘境。他们刚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今是酸甜苦辣一起涌来,真不是个滋味!

吉尔博夫妇刚上完一回当,紧接着又吃了一次大亏。随着"西屋"影响日益扩大,新潮产品不断涌出,"西屋"产品不再是独此一家了,而吉尔博夫妇却不知它们是何时走俏的。原来,他们的时装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新颖的款式、潇洒的风格以及舒适的感觉而获得众多顾客的青睐。吉尔博夫妇设计的时装不仅吸引着巴黎的人们,就是在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也拥有众多的爱好者。这种影响常常使成衣商们眼红,他们意识到仿制吉尔博服装的款式是一次大发横财的机会。于是,假冒产品浪如潮。类似于吉尔博夫妇设计的服装充斥着大街小巷,就连巴黎中央市场的服装区,也有许多冒牌货。吉尔博夫妇面对波涛汹涌的假冒服装的泛滥,真是束手无策,又一次濒临破产的边缘。下一步该怎么办?这真够吉尔博夫妇痛苦烦恼的了。

天无绝人之路。

如今处在"绝路"之上的吉尔博夫妇,只能祈望"绝处逢生"的奇迹了。这时候,意大利一位老谋深算的设计商阿尔多·齐阿瓦塔,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把这对濒临破产的夫妇从"死亡"的边缘拉回,自己则决心抓住这个机会大干一场。很快,齐阿瓦塔投资生产的系列服装"closed"就投向市场。出乎吉尔博夫妇所料,这个系列很快就占领了市场,销一售量猛增。

一次上当,两次吃亏,使吉尔博夫妇变得聪明起来,他们在服装上打下戳记,以此来防止假冒。齐阿瓦塔一看有利可图,便变卖了他自己的商品,毛遂自荐加入到吉尔博夫妇的队伍中来,并负责管理他们在欧美的生意。绝处逢生之后,他们又有实力来继续执行原来的计划了。他们每年推出带有缝制年份标志的牛仔裤,并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以迎合顾客的爱好。

通过那场与荷兰c&a集一团一 的官司失利之后,吉尔博夫妇意识到必须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对于那些假冒他们品牌的家伙应该用法律来对付。与此同时,他们还使自己生产的牛仔裤商标获得专利。一次重创之后,他们学会了自卫,在完成注册商标的法律程序方面,他们环环扣紧,达到无懈可击的程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吃一堑长一智,这是吉尔博夫妇对失败教训的总结。

随着"closed"系列不断在市场上走俏,吉尔博夫妇更加信心十足,精神百倍,迅速地又推出一系列产品。这些系列中,每一个系列都注有自己的商标,每个系列都是各自独立的,这也是吉尔博夫妇从那次官司和被假冒之后总结出的教训,竟无意中成了自己的特色。一直到今天,吉尔博服装中仍有几个商标是独立的。

牛仔裤的头几炮打响之后,他们又开始经营起皮革生意来。吉尔博同一位儿时的至一交一 共同创立了山林公司,公司主要是经营皮革服装。他们还把目光放在儿童身上,因为童装的消费是个大有潜力可挖的市场。他们说干就干,童装系列产品很快出厂,走向市场。即使是现在,mailla等商标的产品仍是人们争购的对象。由此可见,吉尔博夫妇的反应是相当敏锐的,这使他们不仅保证自己的后继力量,还为自己的企业扩大了经营范围。他们的产品遍布世界各地,吸引着众多的顾客。

吉尔博夫妇对每一个系列的产品,都是非常认真的,从设计、剪裁、缝制,一直到出一售,他们都追踪调查顾客的兴趣,倾听顾客的意见。为投顾客所好,他们常常别出心裁,追新求异,使自己设计的每个系列都强烈地吸引着顾客,让顾客过目难忘,非买上一件试试不可。如今,他们的服装已打入世界各大地区。无论是澳大利亚、日本、西班牙,还是拉丁美洲一些国家,都有吉尔博夫妇服装的市场。可以这样说,吉尔博夫妇掀起了这场世界性的牛仔裤热,并促进它不断升一温一 ,经久不息。这股热潮不仅使他们的产品名扬海内外,也给他们夫妇带来了滚滚的财源。

如今的吉尔博夫妇,不仅在法国的外贸经济上举足轻重,就是在世界上也颇有影响。他们的企业已是一个跨国大公司。山林公司的子公司已经遍布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一些国家。公司每年的营业额数目惊人,一年就是好几个亿,吉尔博夫妇堪称是个巨头了。

但是,在这个经济帝国中,帝国的领导权却颇有戏剧性。吉尔博夫妇对权力的问题比较民一主 ,不实行独一裁 ,实行轮流掌权制。这对夫妇真有意思,总是爱抬杠,一个说向左,另一个一定说向右;一个固执专断,一个活泼细腻;一个发号施令,一个抵制武断,后来夫妇俩达成协议,开始一交一 替掌权。

为了经营好这个国际性的企业,吉尔博夫妇马不停蹄地奔波于世界各地,调查研究各地的销一售情况,预测企业的经营方向,挖掘市场的潜力,之后一交一 替向服装设计组提出自己的想法,为下一个计划作准备。他们来往于世界各地,每到一处,不仅是商业界、新闻界,就连当地官方也派代表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每到一处以前,吉尔博夫妇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基本情况,这样他们每到一处洽谈生意或签订合同时就心中有数,能够随机应变,掌握谈判的主动权。

吉尔博夫妇广一交一 朋友,吸收合资者,壮大自己的企业。他们为日本的时装能在巴黎打开市场并获得很高的信誉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不仅替日本革新了时装业,而且为日本服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销一售网络。吉尔博夫妇获得众多的支持,并在资金方面有了保障,现在就有350个公司大力支特吉尔博夫妇,并随时准备投资。

当然,吉尔博夫妇的事业获得世界上的承认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当确立了一个目标,决心把公司的产品向一个国家打入时,都有艰难的工作要做,挫折和失败随时都在伴着他们。例如,他们为把自己的服装打入美国市场就花费了一番心血,真是步履艰难,十分艰辛,经过好多周折,才把自己的牛仔裤打入这座巨垒。现在,美国蓝钟、弗兰格尔牛仔服装集一团一 开始与吉尔博夫妇合作,投资生产吉尔博设计的牛仔服装。吉尔博夫妇经过不断的接触和摸索,终于熟悉了自己的合作伙伴,开始了一个新的上升阶段。

吉尔博夫妇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牛仔裤大王了。每到一个国家都有很多记者及新闻界人士追随着,对他们夫妇的故事非常感兴趣,都想揭开这对震撼了街道时装的法国夫妇成功之谜。在国外,这对夫妇是名利双收,但他们在法国,在巴黎,却几乎不被人们理解。人们不知道吉尔博夫妇是什么人。人们这种漠然的态度,有点刺痛了吉尔博夫妇,他们希望法国的公众能知道弗朗索瓦·吉尔博和玛丽黛是谁,这对夫妇是干什么的。为了使法国人能够理解他们夫妇,他们曾投资马扎梅周围的那些濒临破产的几家旧纺织企业,使这些面临死亡的旧企业起死回生。现在各个纺织厂的利润都呈上升趋势。奇怪的是尽管他们作出种种努力,仍引不起巴黎同行的热情,他们对这对夫妇一直保持着沉默。

记者们是敏感的,他们对吉尔博夫妇"墙里开花墙外香"现象表示吃惊。他们想从吉尔博夫妇口中找到答案。但吉尔博对这种现象并不过分在意,他不愿公开指责一些制造商的因循守旧。在意大利,新皮革的销一售正生意兴隆,他们打算以后要大力生产,但这种买卖在法国却亏了血本。即使那些动用新技术生产的纺织品,也引不起法国人的兴趣,但在国外却销一售前景大好。吉尔博夫妇是个乐天派,对这种现象并不大惊小怪,而是对前景充满信心。现在他们已向公众推出的款式,超过了1000种,而每种款式的销一售量均在数千件以上。他们的成功完全靠的是新颖的设计和纯熟的剪裁及一精一细的缝制。所有这些都要更新的机器、更新的工艺及更多的资金,吉尔博夫妇对此从不含糊。目前,吉尔博夫妇又发明了一种纺织品的新工艺,这种新发明的布料做衣服时可以不用村里,这样既可降低成本,又可使顾客穿衣时省掉麻烦,一举两得,既经济又实用。

吉尔博夫妇的服装点缀着世界各地的大街小巷,各种色彩、各种风格的服装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弗朗索瓦·吉尔博和玛丽黛出身于普通老百姓的家庭,他们有不同的文化素养及求实精神,他们把目光投向大众,与他们接近,从不认为他们不够档次。吉尔博夫妇十分灵活地注视着民众生活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生产的大众化服装也就越畅销,整个大众化服装业也就越繁荣。大家不会忘记,那潇洒的粗布猎人裤和直贡农妇裤,都是接近大众的。他们设计的"囊袋裤"、"爷爷裤"和加拿大的"骑警裤"等等款式,也是既新颖又实用,深受消费者欢迎。这些都是吉尔博夫妇的创造。

吉尔博夫妇的办公室,位于巴黎民族广场的后面,虽然室内陈设简单朴素,却拥有最快的信息,一会儿智利来电话,一会儿澳大利亚要订单,忙个不停。这里的每个人都认真地工作着,都热爱自己的职业。这里拥有最优秀的时装家和手艺一精一湛的技一师。难怪吉尔博感慨地说:"没有他们,服装设计将是一句空话。"这些人全力以赴,为服装这门行业兢兢业业,使服装的美不断地改善着人们的生活。他们是头脑清醒的,对于有无文凭并不在意。吉尔博这个企业家自己就不是凭文凭成功的,而是凭干劲和灵敏的头脑。在他们的队伍中,没有一个是国立行政学校毕业的。老板要的是实干的能力,而不是文凭本身。

目前,玛丽黛和弗朗索瓦仍然竭尽全力向法国进军。他们认为,得不到国内公众的认可,在国际上取得再大的成就也是不能叫人满意的。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法国的青年人身上。他们认为,青年人最容易接触新事物,都有种求新求异心理,正如他们年轻时一样。他们要为这些青年继续创造新的款式、新的风格,让他们超过老一代,带动下一代。吉尔博夫妇的时装不愁没有市场,他们齐心协力,把目标对准国内。

奥利维埃是吉尔博夫妇的儿子。也许父母对服装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影响了儿子。耳濡目染,如今他也开业制造服装了,他甚至比他父母还高出一筹。在开张之初,碰巧美国公布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统计数字,说出一售一条裤子,就需要5件衬衫。也就是说,每购买一条裤子,就要购买5件衬衫来配套穿。奥利维埃盘算,他如果按5:1的比例为父母出一售衬衫。那么吉尔博的服装帝国就会一直繁荣下去。第一笔生意他就获得了成功,销一售出50万件衬衫。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吉尔博夫妇这个牛仔裤大王的帝国,后继有人,他们的事业将会更加繁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