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富豪创业故事

电影皇帝邵逸夫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在香港,邵逸夫是家喻户晓的人物。香港以至东南亚的居民,虽然不一定都认识他,但谁也不敢说没同他发生过"业务"上的往来。因为,邵氏电一影 公司的电一影 院遍布多处地方,总计达200家左右。每一天光顾这些电一影 院的观众就大约有100万人!在过去半个世纪以至未来的岁月中,只要你看电一影 ,免不了遇到邵氏电一影 公司的影片!

邵逸夫从事电一影 事业长达半个多世纪,邵氏公司拍摄的影片已无法一精一确统计,单说他设在香港的邵氏电一影 制片厂,20多年来所摄制的影片就有1000余部。邵逸夫真是名副其实的"电一影 皇帝"!

邵逸夫名列香港十大超级富豪之中,曾有记者问他到底有多少财产,邵逸夫自己都说不清楚。不过据知情人 估计,他的财产总数当在90亿港元以上。

电一影 皇帝邵逸夫的祖籍是浙一江一 镇海。他1907年出生在上海,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他的父亲邵玉轩是上海有名的染坊老板,生意经营得很好,家里很有钱。邵玉轩好像就和电一影 有缘,有一次他与朋友出去游玩,一块看了场电一影 ,立刻被电一影 吸引住了。当时电一影 刚刚进入中国,虽然还是无声电一影 ,也被老百姓看成神奇的玩艺,谁都弄不懂那么一块白布上,怎么会凭空出现山水树木、活人畜牲!但邵玉轩与众不同,他在惊叹之余,马上去打听电一影 的知识,把它当作一个有利可图的行当!当别人还在为电一影 作口头义务宣传的时候,邵玉轩已经捷足先登,打起了电一影 的主意。1920年,上海"笑舞台"剧院的老板因为无力还债,只好把"笑舞台"抵押出卖。邵玉轩便派当律师的长子邵醉翁接收了"笑舞台",不久就经营起电一影 片子的进出口生意,开创了邵氏家族电一影 事业的先河,充分体现了他作为精明商人的心计。

邵逸夫兄弟后来纷纷投身电一影 事业,无疑是父亲的影响。

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本来就十分喜爱戏剧艺术,常常自己写个剧本,让家里养着的演员排演。接触到电一影 之后,他就开始筹拍电一影 。几个小弟弟邵屯人、邵仁枚和邵逸夫更是高兴地整天围着他转。后来邵醉翁创立"天一影片公司",几个弟弟也都加入进去。

天一影片公司所拍的第一部影片,就是邵醉翁自己编排的戏剧。这部影片花了邵家2000大洋,但就是这白花花的2000大洋,像雪球一样,滚出了邵家不可一世的电一影 事业!

邵逸夫进入"天一",哥哥并没有让他当小老板,而是把他当成普通员工,分配他去干后勤。戏院的后勤很难搞,除了打扫卫生,管理演员的道具,还要随时打杂。摄影师和演员总是派头很大,把后勤人员支使得一团一 一团一 转。有时为了借一件道具,邵逸夫要跑几十里路。弄得不好就要挨骂,还不敢向哥哥诉苦,因为哥哥不但不会袒护他,还会责备他:"谁叫你那样笨?这点事情都做不好,还想干大事业?"邵逸夫是个好强的人,每次后勤出了问题,他总是自己承担责任,主动向演员、职员征求意见,取得演员的支持。半年以后,邵逸夫终于成了个好后勤!

后来,哥哥又把他派去放映组,专跑片源。两年以后,邵逸夫几乎于遍了天一公司的所有部门。正是这种全面的基本训练,使他后来主持电一影 公司时,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他!

天一影片公司属于小影片公司,这类公司当年过于追求商业利润,拍起影片来粗制滥造,弄得整个电一影 业的名声都不好,生意一落千丈,引起了其它影片公司的不满。1927年,领导中国影业的"明星公司"老板周剑灵联合"大中华"、"百合"、"民新"、"友联"、"上海"和"华剧"6家大公司,联手组成"六一合 影业公司",与南洋影片商集一团一 订合同,一致不买天一影片公司的影片。这就使邵家的天一公司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中。

这时,邵逸夫的三哥邵仁枚接管了天一公司的营业经理职务。他比大哥更多些经营头脑,首先想到的是为公司的产品找到销路。他对着地图苦苦思索,究竟该向什么地方去谋求发展呢?邵逸夫在一边笑话他说:"你的手已经划到外国去了!"这句话反而提醒了邵仁枚。他说:"外国怎么啦?外国人也要看电一影 的么!"他认真分析说,东南亚一带华人多,中华文化影响也大,久离祖国的华侨思念家乡,也许那里正是国产影片的好市场呢!大哥邵醉翁也动心了,当即一拍桌子,说:"去!我们就是要打到国外去!"

邵仁枚带上几部天一公司的影片,乘船去了新加坡。可是,新加坡的各个电一影 院却像约好了一样,都不接受他的影片,理由是从来没听说过这家公司。邵仁枚焦头烂额地回到旅馆,一筹莫展。幸亏后来有热心人把原因告诉了他,原来新加坡的华侨多数是广东、福建人,排斥其它地方的人。邵仁枚一听有了办法,他发现新加坡华英戏院老板孔先生是宁波口音,便与孔先生攀乡亲。孔先生终于答应把戏院租给邵仁枚放电一影 。为了打响第一炮,邵仁枚煞费苦心,在影片上映之前大造舆论,使当地华侨都知道要放中国电一影 了;同时票价特别低廉,这果然吸引了大量观众,电一影 院所有座位爆满,还有人买"站票"进去。散场之后,这些人回去一宣传,使更多的观众拥来,情况比邵仁枚预想的还要好!

邵仁枚忙得不可开一交一 ,只得拍电报回国,要六弟邵逸夫来当帮手。

当时邵逸夫已中学毕业,见了电报,兴奋得立即赶到了新加坡。邵仁枚对弟弟抓得很紧,不是要他到报社去登演出广告,就是让他到街上去贴海报,尽量扩大天一公司的影响,招徕观众。最使邵逸夫终生难忘的,是和哥哥一起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搞流动放映。他们像苦力一样,扛着电一影 机和影片,在烈日下长途跋涉,深入到华侨众多的农场去放露天电一影 。那时的放映设备还很落后,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摇片子,一场电一影 放下来,放映人都累得腰酸手痛。更要命的是蚊虫叮咬,奇痒难过。邵逸夫只好坚持一天两次冷水浴,又用一胡一 文虎的虎牌万金油涂抹全身,总算走遍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大小乡镇。

兄弟俩越干越有劲,在新加坡站稳了脚跟,挂牌成立了邵氏机构,先后买下了美芝路的新娱乐剧院和曼舞罗戏院,专门上映天一公司的新电一影 。在艰难的创业过程中,邵逸夫明显地成熟了。于是,邵仁枚就把新加坡的事业完全一交一 给了邵逸夫,自己又到马来西亚去开辟新市场了!

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萧条。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也受到冲击,许多工厂、商店相继破产倒闭,失业工人布满街头。人们连生活下去都感到困难,看电一影 的人自然大大减少了。有些电一影 院也不得不关门停业。邵氏机构同样面临着停业还是维持的问题。在这重大的抉择面前,目光远大的邵氏兄弟毅然决定坚持下去。他们认为,不管经济怎样困难,总还是有人要看电一影 的。他们一边让华英等戏院降低票价,吸引观众,一边努力拍摄观众喜闻乐见的影片。

也就在这时,知难而进的邵逸夫,提出了拍摄有声电一影 的建议。当时,西方已经有了有声电一影 ,但中国和东南亚还停留在"哑巴电一影 "的时代。他说:"现在大家都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一影 ,我们正好乘虚而入,捷足先登!"三哥邵仁枚沉吟了片刻,鼓励弟弟说:"那你就动手干吧,我们会支持你的!"

然而真正动手干,事情却不是那么简单。有声电一影 究竟是怎么回事,邵逸夫头脑中也是一片空白,他要的演员没有,机器没有,音响设备没有,连资料都没有,他所知道的只有一点,就是这些东西在欧洲有、美国有。

邵逸夫决定去美国考察。没有飞机可乘,他只好坐轮船去,上了船就晕,吐得死去活来,差一点把命丢在太平洋上。到达旧金山时,他已经虚弱得不能走路,被人送进了一家黑人医院。可是他第二天就从医院里溜走了。

美国之行使邵逸夫大开眼界。他亲身体会到,美国确确实实是个富有的国家,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物资是美国生产出来的!这里不但有有声电一影 ,还有富丽堂皇的电一影 院。想想东南亚那些一块白布当银幕、几排板凳坐观众的简陋影一院,邵逸夫真是感慨万千!他发狂似地买了大批器材设备,又是一个月的远洋海轮,又是吐得昏天黑地。邵逸夫回到了新加坡,在他的电一影 院里安上了有声设备。

放映设备是有了,可有声影片还没拍出来。邵逸夫不得不自己坐下来写剧本。一写半个月,可是连自己看了都不满意。两只腿被蚊虫咬得吃不消,他只好打上一桶水,把脚泡在水里。遇到了难题,连个请教的人都没有,这方面中国专家还不曾出现,"吃螃蟹"的他是第一个;外国专家身边又没有,要专门从西方请一个专家养起来,他又负担不起!他只好一边继续拍无声片,一边摸索有声片的拍摄技术,训练人员,包括他自己。

多年之后,邵逸夫谈到他当时的心境时说,如果有声电一影 最后搞不出来,他就要去跳太平洋了!

后来,邵逸夫回到祖国,与粤剧表演艺术家薛觉生合作,终于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一影 《白金龙》。有声电一影 放映出来,声情并茂,已经轰动一方;同时又能使许多买不起戏票的人能领略粤剧表演艺术家的风采,更是大受欢迎!观众对电一影 中的人说话都十分惊奇,只要一有声音出来,就大声欢呼!据说有一次在泰国(时称逞罗)放映时,观众硬是把留声机砸开,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里面。害得邵逸夫以后每次放电一影 都要派专人保护留声机。这部影片让邵逸夫赚了大钱,仅在广州放映的票房收入就是它全部拍摄成本的60倍。这一成功不仅使邵氏机构转危为安,而且也开创了中国电一影 史上有声电一影 的新纪元。

3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开始复苏,电一影 业的状况也同样有所好转。邵氏兄弟趁机放手大干,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建起了一家又一家电一影 院。同时,他们又向娱乐业发展,先后买下了新世界娱乐场、大世界娱乐场、快乐世界娱乐场等,而且越办越红火。邵氏三兄弟,大哥邵醉翁坐镇上海,三哥邵仁枚坐镇新加坡,六弟邵逸夫坐镇香港,呼风唤雨,相互配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邵氏兄弟在东南亚一带已经拥有139家电一影 院和9家娱乐场,成了声名显赫的大富豪。然而,残酷的战争彻底毁掉了邵氏兄弟苦心经营20多年创立的庞大产业。邵仁枚躲在一座古屋里,还是被日本侵略军找到,逼迫他到日军把持的新加坡戏院去服务,使他倍受屈辱。邵逸夫被扣上了"拍摄反日电一影 "的罪名,抓进了日本宪兵队,差点被杀害,幸亏他过去的几个职员设法把他保了出来。

战争终于结束了。然而邵逸夫的两位哥哥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恢复旧业的重担几乎全落到了邵逸夫的肩上。邵逸夫考察了澳洲和美国,迫切地感到,世界电一影 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邵氏的电一影 事业不应该只是恢复旧业,而是要重新创立一个全新事业。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转眼10年过去了。邵逸夫也已年过半百。邵氏机构虽然早已重整旗鼓,但邵逸夫并不满意,他决心要寻找一个地方,实现他对电一影 事业的理想。

他最后选中了香港。1959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为了打好基础,扎扎实实地推进他的事业,他决定先在香港建立自己的电一影 王国。他乘着汽车在香港转了一整天,看中了清水湾附近一座半荒的山岗,于是投入巨资,将整个山岗买下来。紧接着,成队的机械开到了山下,将整座山岗削成平地,在这平地上筑起了一座电一影 城——邵氏兄弟电一影 制片厂。

拍电一影 少不了导演和演员。再好的设施,没有好导演、好演员也是空的。邵逸夫深感自己最缺的还是人才。他在报纸上大登广告,招聘人才。广告中说:"本公司有感于当今电一影 水准之低,决心改良设备,引进新技术,发掘制片人。本公司已选址清水湾建邵氏之影城,急需如下人才:制片、化妆、剪辑、配音及暗房等,公司将与同仁并肩奋斗,同甘共苦!"

尽管当时这类广告并不少见,但是邵氏公司的广告却收到了意外的成效。不久,陶秦、李翰祥、卜万苍、岳枫、罗臻、何梦华、严俊等名导演来了;林黛、李丽华、东蒂、张仲文、丁红、丁宁、陈厚、赵雷、关山等名演员也来了。此外,邵氏公司还物色到一大批摄影、制片、化妆、剪辑等方面的人才,不少剧作家也前来应聘。邵逸夫首先聘用邵文怀当他的《电一影 周刊》主编。《电一影 周刊》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特别是"影星生活"、"邵氏明星"、"国际影坛消息"等栏目,使影迷们如醉如痴,紧紧盯住邵氏公司的新影片先睹为快。

就在这座电一影 城中,邵氏兄弟先后拍摄了1000多部电一影 ,其中不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打响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亲自挑选剧本,从几十部剧本中,最后选中了描写貂蝉故事的《一江一 山美人》,因为他预测古装片会受观众欢迎。然而财务人员一做预算,便劝邵逸夫放弃这部片子,因为至少要花100万港币!财务人员想的是,万一这部片子拍得不成功,邵氏公司就有瘫痪的可能。但邵逸夫想的却是,大胆起用年仅30岁的李翰祥担任导演。李翰祥果然没有辜负邵逸夫的厚爱,《一江一 山美人》一炮打响,创当时香港电一影 票房最高纪录,并且囊括了第五届亚洲电一影 节五项大奖。这部电一影 不但使邵氏公司站稳了脚跟,也使李翰祥一举成名。

紧接着,邵逸夫又不惜重金,把《杨贵妃》、《梁山伯和祝英台》搬上了银幕。这两部倾注着邵逸夫心血的巨片上映后,在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了一股中国片的狂潮,观众简直为它着了魔。《梁山伯和祝英台》在台湾上映时,有位老太太居然连看了100多场。当时各种报刊争相发表文章评论邵氏出品的电一影 ,欧美人也纷纷前来订购邵氏的影片。到70年代初,日本、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00多家邵氏影片的发行网点,专门放映邵氏公司拍摄的中国影片。用邵逸夫的话说,邵氏公司挂起了"太平洋银幕"!

60年代,是邵逸夫开创电一影 王国的黄金时代,邵氏公司网罗了大量编、导、演人才,每年都能拍40多部故事片。从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摄的影片,在历届亚洲电一影 节中一共 得大小奖项46项,创下了中国电一影 史上的高纪录。

有人说,邵逸夫是世界上拍电一影 最多的中国人,也是世界上看电一影 最多的中国人。他每天都要看几个小时的电一影 ,每年要看六七百部影片,最高纪录一天看9部影片。他投身电一影 事业长达60年,谁也没法计算他一共看过多少影片。他不但看自己公司出品的影片,也看别人的影片作为借鉴。有时他晚上有空,还会自己开了车到街头的电一影 院去买票看电一影 ,其实他不光为了看电一影 ,还注意看观众的反应。好的电一影 和差的电一影 ,他同样注意看,因为他要了解,好电一影 究竟是怎样好法,而差电一影 又差在哪里。所以,他看每一部影片都是认认真真从头看到尾,瞪大眼睛注意银幕上的每一个细节。他在样片室中看样片时,不喜欢有人坐在他的前面,也不喜欢有人来打搅。据说有一次他正在看样片,有人从新加坡打长途电话来报告一说他的大儿子被绑架了,他也只是问了一句:"有没有受伤?能不能用钱解决?"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就挂了电话,继续看他心爱的电一影 了!

作为亿万富翁的邵逸夫,早已不把赚钱放在心上,但他对怎样花钱却很注意。有人说他是"不为赚钱为花钱",他每年捐出的款都很惊人。早在1973年,邵逸夫就创立了香港"邵氏基金",用于提高社会福利,援助需要援助的人。据统计,邵氏基金历年来捐出的款项已超过8亿港元。1985年以来,邵逸夫又多次捐款支援中国大一陆 兴办教育事业,到1992年初,他捐资兴办的教育项目已达84个,总额达5亿多港元。

为了表彰邵逸夫多年来对中国内地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1990年6月,中国政府在香港举行了"邵逸夫星"命名颁授仪式,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冠名为"邵逸夫星"。

这位电一影 皇帝,将随着这颗行星的运转名扬千古!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