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教育故事

好“深湛之思”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二百六十余年前,春节即将来临的一天,江南徽州府西六十里外一个名叫忠义里的乡村,有户普通人家,年轻的夫妇喜得贵子。孩子的相貌仪表,都惹人高兴,惟使人一大惑不解的是,一年、两年过去了,一直到十岁,他也不能说话。后来,他却成了赫赫有名的大学者。

戴震,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今属屯溪)人,生于雍正元年十二月四日(1724年)。因家境贫寒,他的父亲戴弁不甘心永远过着这种动荡奔波、仰人鼻息的生活,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因此,尽管年年经济拮据,戴弁节衣缩食,还是把儿子送进私塾。

十岁的戴震进了私塾,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在艰险困苦的逆境中成长,因而格外珍惜学习生活。他既聪明,又肯用苦功夫,过目成诵,每天读几千字的书还不想休息。然而他最大的特点,在于学习时“好深湛之思”,善于发现问题,想得深入细致。遇有疑问,非刨根究底问个水落石出不可。

有一次,私塾老师给他讲授朱熹的《大学章句》,讲到“右经一章,盖孔子一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时,年仅十岁的戴震觉得有些不解,便问道:“老师,怎么知道这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讲述的呢?又怎么知道这是曾子的意思,却是由他们的学生记载的呢?”塾师一本正经地说:“朱熹的注解就是这样说的。”“朱熹是哪朝人?”“宋朝人。”“孔子、曾子呢?”“周朝人。”“那么,周朝与宋朝相距多少年呢?”“将近两千年了。”“既然如此,朱熹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戴震幼稚的小一脸上充满了疑惑,塾师一下子就被问住了,一时竟想不出用什么适当的话来回答。他笑着摸一摸戴震的头说:“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

从此,老师对这个好学的孩子刮目相看,逢人便说:“此非常儿也。”

【大视角】

思维的惰一性一,在于一旦遭遇所谓公理、定理、规则或事实,立即予以承认。行为的惰一性一,在于一旦触及习惯、定势、观念或技艺,立即予以逃避。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