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吴三桂大传

吴三桂大传(145)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康熙二十年(1681年)九月十六日,圣祖向围城的将士又下了一道命令,催促他们速取昆明:“云南省城围困已久,若不速为克取;未免劳敝兵民,靡费粮饷。今逆贼外援已绝,株守孤城,穷迫已极。”如果继续“迁延时日,待贼食尽,恐粮饷渐至于虚糜,兵丁亦苦于疾病”。他要求章泰、赖塔等“速行攻取云南省城”【《清圣祖实录》,卷97,16~17页。】。他特别提到,军中有不少是投诚的吴军将吏士卒,应该叫他们攻城建功,以赎前罪。【《平定三逆方略》,卷59,6页。】圣祖这种策略,可谓以毒攻毒,即以吴军攻吴军,一则可以减少八旗兵的牺牲,一则以“赎罪”,可得这些人的死力而收攻城之效。

昆明久攻不下,固然是世璠集团拼命死守,但主要原因是清军离城四十里安营远驻,一面临昆明湖,一面倚山,围困不严。特别是昆明所赖水运昆明湖南北百里,并未封锁,任其舟船往来,没有人查问。原来驻守昆明湖一带的安宁、晋宁、昆阳、呈贡四州县的清军大都是吴三桂的旧部,他们不能看着困在城内的亲属和部属同僚挨饿,所以没有严加封锁,随便让城内船只出入,转运粮食。城内有粮食供应,便加强了守御到底的决心。当统帅部发现后,断然采取措施,撤换驻守昆明湖一带的吴军旧部,改派八旗兵驻守,从而切断了城内的粮食来源。

九月,赵良栋平定四川的叛乱后,率宁夏兵渡过金沙江,经武定、绵竹,抵昆明,与章泰、赖塔两路大军会师。赵良栋贯彻圣祖的作战方针,力主断昆明水道,从速攻取。在此之前,虽已加强了对昆明水道的封锁,仍然没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城内的船只仍不时出入。经赵良栋提议后,在昆明池内置“横筏施楼橹”大船,设置水军,往来巡逻,这才彻底切断昆明与外界的水运通道。至十月,城内粮绝,“人相食”。在这种情况下,良栋坚持速攻,说:“我等大军连营四布,不就近速战,等到日久,米粮不继,满兵无妨,绿旗兵何以存立?”

满洲与绿旗兵待遇不平等,凡粮饷都先满足满洲兵的需要,而绿旗兵还经常受其凌虐,为他们做杂役,备尝苦累。所以围困越久,绿旗兵的生活就越困苦。但章泰却不顾绿旗兵的死活,只顾全满洲兵的利益,不同意速攻,说:“皇上豢养的满洲兵,岂可轻进,委之于敌人?你的军队远道而来,也应休养一段时间,怎能让他们再受伤损!”表面上,他倒是兼顾了满洲兵与绿旗兵的利益,实际上害怕进攻遭到损失。赵良栋见他按兵不动,就自率所部发动进攻,力战夺取土桥、新桥、至得胜桥,直抵昆明城下。他的部众远路跋涉,没有休息就投入战斗,疲惫到了极点!章泰又说:“你部已过度劳累,应先撤回,可叫总督蔡毓荣率兵据守。”良栋拒绝说:“我兵死战所得之地,怎能交给他人看守!”章泰无法,于十月八日,只得下令各军进兵,直至城下,围困数重。【《清圣祖实录》,卷287,3页,参见《清史稿·赵良栋传》,卷254,9775页。】

清军直进至城下,吴世璠被迫遣兵,出城迎战,在归化寺附近激战多时,终被清军击败,赖塔部进至银锭山,蔡毓荣夺重重关与太平桥,赵良栋、穆占、巡抚王继文夺玉皇阁。三路军分拨后,开始连续数日夜猛攻,世璠与郭壮图惊慌失措,眼看城将被攻破,却计无所出,一筹莫展……

清兵进抵昆明城下,与城上吴军相视,已近在眼前。章泰等统帅在加紧攻城的同时,又展开政治攻势,向城内射出一封封招降书,进一步动摇了吴军的军心。城内食已尽,一酒杯米价值高达白银一两!人都饿死了,又面临清军日夜攻击,无处可逃,城旦夕可下,都感到无生路。城内吴军包括将领也无心守城,打算早降,不失为死中求生。十月二十二日,吴将余从龙、吴成鳌悄悄出城投降,将城中虚实如数报告了清军统帅。章泰等人知城内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亲自督战,各路大军猛攻,四面逼城,又密派余从龙进城招抚……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吴将线、吴国柱、吴世吉、原任都统何进忠、林天擎等密谋,准备发动兵变,欲逮捕吴世璠、郭壮图献给清军。世璠得到这一消息,立即穿上皇帝的服装,登临大殿,举刀自刎,一刀未死,又照喉管猛刺一刀,血流如注,一头栽倒在血泊之中。死时才十六岁。【关于吴世璠死时年龄,各书多不载,今从《平吴录》】他的皇后郭氏投环自缢死。宫中从死的达百余人。线等拥兵闯入郭壮图家,当即杀死壮图心腹郭得胜。壮图闻变,和他的儿子郭宗汾皆自刎死。城中顿时大乱。线等人又擒住三桂的大学土方光琛及其子学潜、侄学范首要分子,接管了全城。

次日,二十九日,线等将官打开昆明城门,向清军投降。【清军破城日期,官书如《清圣祖实录》,卷98、《平定三逆方略》,卷60及《平吴录》、《庭闻录》皆记十月二十九日。惟蒋氏《东华录》将此事记在十一月,不知有何根据。】

数十万军队集于昆明地区,围城、进战近一年,备尝劳苦。及至昆明城降,诸将以军士劳苦,请求准许他们进城抢掠,作为对他们的赏赐。三桂在昆明经营多年,财富充溢府库,美女藏后宫,这些都引起清将领和士兵的垂涎,都想乘机抢掠一番,以饱私囊。大将军章泰不同意这样做,他说:“如抢掠,老百姓逃散,兵粮将无所出。”他与赖塔、赵良栋、蔡毓荣等统帅议定,委派穆占、马齐二将军率部入城,办理受降事宜,查清府库数目,然后大兵进城,再按数确查。【《八旗通志·章泰传》,卷138,3656页。】

十月三十日,穆占、马齐受章泰之命,率部入昆明城,其余各部人马分守各城门。【《云南备征志》,卷21,26页;参见《庭闻录》,卷5。】共收降吴世璠所属大小将吏5600余人、兵33600余名,缴获大金印14颗、小金印7颗、银印92颗、金策8件。【见《八旗通志·章泰传》,卷138,3656页。又,《清圣祖实录》,卷98,16页及《清史稿·吴三桂传》等书载;破昆明城时,收降“伪官弁一千五百八十余员、兵五千一百三十余名。”】

统帅部原约定,清军进城不得抢掠。可是他们并未执行,特别是诸将领带头争抢子女玉帛,连统帅们也自食其言,如蔡毓荣抢占了吴三桂的爱妾“八面观音”,穆占抢占了三桂的另一爱妾“四面观音”。只有赵良栋严格约束本部属,他自己亦分毫不取。【《清史稿·赵良栋传》,卷255,9776页,《庭闻录》,卷6。】

进城后,章泰、蔡毓荣、哈占、赵良栋等主要统帅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处理吴世璠以下的骨干分子。议决:没收吴世璠家产,把他头割下,传送京师示众;将“首谋(反叛)献计”的方光琛和他的儿子方学潜、侄儿方学范立即于军前凌迟处死。【《清圣祖实录》,卷98,16页。】接着,又制定了处置“逆藩”人员条例:凡助贼肆恶、事迫投降的高启隆、张国柱、巴养元、郑旺、李继业等人皆处斩,妻女财产没收入官。将王永清、江义等人凌迟处死,他们的亲属一律处斩。【《逆臣传·吴三桂传》,卷2。】

吴三桂已死去三年多,朝廷仍不放过他。清军一进城,就搜查他的棺柩,准备戮尸示众。但查找多处,不得其真假,问三桂手下的至近人,也说不清楚。据有的书载,清军迫昆明时,吴世璠和他的岳父郭壮图为防万一,极其秘密地把三桂的尸骨改葬他处,此事只有世璠、壮图等极少数的几个人知道,可是他们都死了,他人无法知道三桂的真尸骨埋在何处。清军已挖掘过三桂的坟墓,但都是伪墓。清军到处搜寻,甚至一天中竟挖得十三具尸骨。连清统帅们也无法辨真伪,下令用火都烧掉。据传,三桂的真骸骨埋在远离昆明的中缅边界铜壁关外。【《庭闻录》,卷6。】有的书记载,清军搜查三桂尸骨,毫无踪迹可寻。这时,吴三桂的一个侄儿出首说:三桂的尸骨已焚化,骨灰匣藏在安福园石桥水底戽水。清军照此挖掘,果然找到一骨灰匣。然后将世璠的头与三桂尸骨一并送到京师。【《平滇始末》】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十九日,议政王大臣会议做出决定:“逆贼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吴世璠首级交与刑部悬挂示众。”另将已押送京师的夏国相凌迟处死,巴养元等五人斩首示众。【《清圣祖实录》,卷100,11页。】

综合各书记载,朝廷所得三桂尸骨不一定是真的。因为世璠临败前,必将他的祖父的尸骨妥为保存,免致败后遭戮,伪造几个疑墓是完全可能的。如果三桂尸体已焚化,更难分出真假。反正随便拿出谁人尸骨,就说成是三桂的,又有谁去辨伪存真!朝廷的目的,不过是作为惩治三桂尸骨,以儆戒后人罢了,而对于一个死人,无任何实际意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