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吴三桂大传

吴三桂大传(139)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三桂的死,不用说,对他的子孙和臣属们是很不利的。今后向何处去,作何打算?他们中无论哪个人都不能作出决定。况且还有一些至关重要的将领仍在前方指挥作战,必须让他们参与大事。留在衡州的将领密议,派专使紧急把在前方的核心人物都召集到衡州后,再定大计。为防止因三桂死而导致军心涣散和动摇,更防备不测事件发生,他们下令,将衡州城门关闭,禁出入,也不发丧,把三桂的死暂时隐瞒起来。为遮人耳目,每天令仆从照旧给三桂进奉衣食,如平时一样,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被蒙在鼓里的衡州军民,只觉得关闭城门太突然,也猜不出发生了什么事,都没想到三桂已经死了。当然,清朝方面更无从知道了。

过了四天,正在永兴等处的胡国柱、马宝等接到密令,率部疾速回衡州。吴国贵也差不多同时赶到。待核心人物到齐,城门才开,照常通行旅。守永兴的清将领报告:从八月二日到二十日,马宝等部逼永兴,满汉官兵日夜坚守,屡退吴军。二十一日夜,忽见马宝等所有吴军焚毁营寨,慌忙整队撤退。【《庭闻录》,卷5,14页。】直到八月末,他们才知道这其中的缘故。

三桂的侄、婿与心腹将领齐聚衡州,公推吴国贵总理军务,派胡国柱回云南,迎世璠前来衡州奔丧。国柱到达云南,向留守的郭壮图传达众将的意见,准备护送世璠去衡州。郭壮图当即表示反对,他认为云南为根本重地,世璠不能轻易出国门。国柱极力说服,壮图根本不听,以为可弃湖南,守险隘,犹可以在云南作“夜郎王国”,力阻世璠离开云南。国柱气急大哭,在城外东郊徘徊数日,痛哭流涕,壮图丝毫不为所动。实际上,壮图有自己的打算。她有一个女儿嫁给了世璠,三桂一死,世璠必然即位,立皇后。与她的女儿争皇后的还有卫朴的女儿。壮图力图把世璠控制在自己手里,因此就不准他去衡州。【《平滇始末》】国柱无奈,哭着离云南而去。【《庭闻录》,卷5,14页。】

胡国柱走后,吴国贵召集并主持诸将会议,讨论今后的方针大计。国贵首先发表见解,说:“从前所为大误!今日大计,应该舍弃云南而不顾,北向以争天下:以一军图荆州,略襄阳,直趋河南;一军下武昌,顺流而下,经略江北。吾辈勿畏难,勿惜身,宁进死,勿退生,拼死决战,剜中原之腹心,断东南之漕运,即令不能混一,黄河以南,我当有之。”

诸将都很持重;不敢赞同吴国贵的意见。马宝率先表示反对,阻挠弃滇北上之议。诸将的家产、亲属都在云南,放弃云南,意味着家私破产,个人利益遭受最大损失。马宝反对弃滇,正符合他们的利益,他首梗国贵意见,“一唱百和”,国贵的意见很轻易地被否决了。【《庭闻录》,卷5。】

综观当时形势,国贵之计,带有相当大的冒险性。因为此时北上与初到湖南北上大不相同。那时吴军声势浩大,锐气正盛,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直至京师,无处不有响应者。清朝对此事件原无准备,如趁此时它兵力未集,利用这个有利的形势,毅然北上,必然会所向无敌,至少可在黄河以北站稳脚跟,清朝必以重兵趋北京勤王,而南方空虚,可让耿精忠独挡南方数省之征剿。三桂计不出去,驻兵湖南不进,一则给清朝以喘息时间,使它有足够时间调兵遣将,倾注全国兵力于江南一隅之地,造成了自己的优势;吴军则年随一年地失去优势,变主动为被动,以致成现在之局面!国贵在三桂死后,敢于否定三桂的所为是“大误”,表现出他的气魄和远见。他提出此时北上,一个不利的条件是,他们的军队已由盛而衰,锐气已失,斗志下降,多年征战,伤亡甚重,久经战斗的老兵急剧减员,新增的兵员,论素质和战斗力都不能跟老兵相比。

从清朝方面看,它在征战中已完成了全面备战,兵员和兵器、火药等军需物资装备、粮饷都已相当充足,保证了前线的供给。特别是它的八旗兵已从战争初期的惊慌失措恢复了战斗力,而且越战越强,显示出无坚不摧的威力。一句话,双方强弱之势各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吴军毅然北上,必然充满了巨大的风险和困难,甚至有覆没的可能。这一不利条件,国贵似乎已充分地估计到了,正如他以巨大的决心所表示的:“勿畏难,勿惜身,宁进死,勿退生!”宁肯在前进中死去,也不在后退中活着!这是一种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是要建功立业,而不图个人之私利,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倘要干一番事业,此种精神必不可少!

如果再仔细推敲,反复掂量国贵的战略,并非全是冒险而无可行性。从全局考虑,清军几乎是倾巢南下,这在防御上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长江以北特别是黄河南北,已呈现真空状态,屡次征发禁旅,连驻守京师的兵力为数不多,已到了无兵可发的极限。为了战争的需要,朝廷从东北地区征发了黑龙江宁古塔(今宁安)兵,直至黑龙江以北的索伦兵,还有吉林乌拉兵、今辽宁省的盛京兵、长城以北蒙古诸部的骑兵。在平息王辅臣叛乱后,又征调了陕西兵。各处援兵云集长江以南。北方各重点城镇驻兵为数不多。以康熙十三年十二月所报长江沿岸及以南一些重点城镇驻兵为例:如武昌府只有巡抚兵1500名、城守参将所属1000名,新近设水师副将与官兵1

000名,总计3 500名。南昌现有总督标兵3 000名、城守官兵500名及水师官兵1000名,总计4500名。安庆有巡抚所属官兵1 500名及城守官兵1

000名,还有新设安徽提督官兵3000名,计5500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三藩档案》案字557号。】

这几处城镇是战略防御的重点,为防御和阻击吴军,陆续增加兵员,多者也只有5

000余人,平均每城不过4000余人。如无战事,常驻兵不超过3000人。以此推算,北方一般城防至多不会超过2000人,有的可能更少,也仅有千百人罢了。这些驻防兵不足以应付战事,仅够维持地方治安秩序而已。圣祖于初期尚注意北方防务,当他看清三桂无意北上,便放心大胆地倾注全部兵力于江南。如果吴国贵的方针得以实行,乘虚而入,就会给清朝一个出其不意的打击,清军再从南方各地北调追逐,势必疲于奔命,一时难以应战。仍在陕西活动的叛军余部及固守兴安、汉中的大股叛军、领有四川的吴之茂等就会立即配合。当清军从南方北调,就会解除或减轻它对据守的叛军的军事进攻。台湾郑氏军队再乘虚占据福建、广东沿海城镇,可能会乘机向内地扩展,必然牵制了清军的部分力量。吴军水陆齐出,攻打清军措手不及,便有可能直下河南、河北地区。以当时吴兵力,如集结各处兵员,至少可达十万人以上,不会成为问题。吴国贵的战略,“剜中原之腹心”,断绝清朝赖以生存的东南漕运,更致清朝于险境。他认为即使不能统一全国,也可得黄河以南而自立一国政权。完成此举,并非一件易事,必以困兽之斗,“拼死决战”的精神,一往无前,方有成功的希望。

吴国贵的战略,既大胆,又冒险,而且不无实现的可能。看得出来,他是三桂营垒中一个颇有眼光、有胆有识的统帅人物。但此议没经慎重讨论,就轻易地被否决了。

三桂死后,迟至十月才发丧,【《云南备征志》,卷17,记“十七年戊午十月,逆贼吴三桂死于衡州。”误。该书把三桂十月发丧,记为死期。《庭闻录》对此进行了辨正。】胡国柱等用棉裹三桂遗体,秘密载往常德,由此载运回贵州、云南,颇为方便。三桂孙世璠没有去衡州,只迎至贵阳,并在此即帝位,以贵阳府贡院为其行在,定明年为“洪化”元年(康熙十八年),给其祖父上尊号“太祖高皇帝”,父吴应熊为“孝恭皇帝”。官制皆依三桂所定,对各将吏都有所封赏,以三桂所封大学士方光琛、新封国公郭壮图为腹心,三桂的侄、世璠的叔叔吴应期晋封楚王。经过一番明争暗夺,郭壮图的女儿嫁给世璠,被封为皇后。世璠召顾命大臣曹申吉等人赴云南,只有曹申吉听调应命,其余皆托故不到。世璠即位时就遇有不祥之兆。在胡国柱奉命筑坛代祭时,“阴风疾起”,灯烛皆灭。【《庭闻录》,卷5。】这一说法,不过是人们在吴军败后,追述前事,以此偶然现象来比附吴必败而已。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