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考第五
夫僧居之称寺者,盖九寺之列也。昔汉明帝时佛法初至,迦叶摩腾、竺法兰以沙门服谒见,馆於鸿胪寺。次年敕[名*隹]阳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故别建以处之。盖僧本西方之客,朝廷始终待以宾礼;又本以白马负经而来,马死葬此,故以名寺,後世僧居凡称寺者以此。天台山水秀甲东南,而梵苑居多。古称有七十二寺,今考《县志》所书,惟六十二,且存废相半,此足以验道德之盛衰,人时之臧否也。且台民尠富,薄於檀波,僧食皆仰给於穷山;溪梁便益,则就下为田;厥土刚燥,或依岗为地,刀耕火种,力实倍之。复以山林深邃,龙崇据为窟宅,故朝风暮雨,阴晴无恒;晴多则禾不秀,雨多则稻少实,惟适中之年乃可有秋。更有处高当风者,将登而俭,谓之一夜穷田,已为魃鬼之佃民,还作狴牢之逋客。故台山之田,下田也;台山之寺,穷寺也;台山之僧,苦僧也。而粮差复倍於恒民,以故僧寺日窘而僧德日凉。其有以道德而自负者,则必深入无人之境,灰头垢面,向折脚铛边自修自度。然乐则乐矣,其如像教凌替乎?或诫之曰:「曷不就本业?」则对之曰:「余役僧也,本业未暇也!」吁!僧本出世之士,今也称役,岂不贻吾辈之羞!尝原古昔圣君,常以道德期僧,必命当道宰官,牒请名德沙门住持,所以严责本寺、诫朂方来。故逢冬夏结制之後,人间无游行之僧;解制之後,寺舍亦无专住之主。其来也,必验戒牒以别真伪;其去也,必给由帖以考功过。有由与牒者始容挂搭,否则逐之。故寺无不律之僧,人兼定慧之学。此实住持切磋之功,有司作成之德也。今则不然,责僧以道德,而畜僧以常民,况有甚於此者!岂惟僧之耻?亦始作俑者不知尊尚释教之耻也。然为吾徒欲处於今之世者,固当克勤本业,惟佛是务。藉山林为道具,借僧寺作资粮。衣鉢之余无所愿慕,世调不堪,置之度外。经云:「天龙恭敬,不以为喜。」为一真住山僧,庶不辜如来之恩也。今具列僧寺若干,道观若干,庵院共若干,兴废存没并录之,以俟有道力者中兴焉。
国清寺
在县北一十里十一都,旧名天台。昔智者大师於陈太建七年秋九月,初入天台厯游山水,度石梁,履降南门。荏苒淹留,未议卜居,常宿於石桥。见有三人皂帻綘衣,有一老僧引而进曰:「禅师若欲造寺,山寺有皇太子寺基,舍以仰给。」因而问曰:「止如今日草舍尚难,当於何时能办此寺?」老僧荅曰:「今非其时,三国成一大势力人,能起此寺。寺若成,国即清,当呼为『国清寺』。」後将灭时,方标指山下处所殿堂,又画作寺图以为式样,嘱诫僧众:「如此基陛俨我目前,栋宇成就在我死後,我必不覩,汝等见之。若造寺,一依此法。」弟子问曰:「此处山涧险峙,有何缘力能得成寺?」荅曰:「此非小缘,乃是王家所办。」因嘱书贻晋王,有云:「天台顶寺,茆庵稍整,山下一处,非常之好,愿更仰为立一伽蓝,始剪木位基,命弟子营立。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晋王命司马王弘依图造寺,山寺秀丽,方之释宫。创寺已後,即册为东宫。後炀帝敕扬州众僧参立寺名,弟子智璪启云:「昔陈世有定光禅师,亦曾见梦於先师曰:『寺若成,国即清,当呼为国清寺。』」帝敕曰:「此是我先师之灵瑞,即用,即用!可取大牙殿牓,填以雌黄,书以大篆,付使人安寺门。」实隋开皇十八年建,大业元年赐此额,李邕记所谓「应运题寺」是也。唐会昌中废於寇火,隋炀帝与大师帖真蹟,僧清观拾於煨烬之中,仅存一二。大中五年重建,散骑常侍柳公权书「大中国清之寺」六字,「天台佛」三字批僧清观状尾附,今亡。宋景德二年,改景德国清寺,前後珍赐甚夥,合三朝御书几百卷。後毁於寇,独大师所题莲经与西域贝多叶经一卷,及隋旃檀佛像、佛牙仅存。建炎二年重新之。四年诏易教为禅,上方有兜率台,左右有五峯双涧,号四绝之一。上有三贤堂,谓丰干、寒山、拾得也。有锡杖泉、香积厨、诃罗大神像,寺前有新罗园,东南有祥云峯、拾得岩,东有清音亭。其最高处有更好亭。後岩有瀑布循涧而下,尤为奇胜。元时禅教互争,一谓大师为开教之祖,一谓大师为禅宗,攻击鬬讼,时有浙僧观无我定为禅。至正辛巳,邑人胡荣甫建山门,有僧朂宗冕来主法席,於旧址建雨华亭、方丈,筑万工池。未几,寺僧相攻,遂废。国朝洪武甲子,大风雨作,方丈、佛殿、御书阁、钟楼尽为摧毁,惟土地堂、雨华亭、山门仅存。至三十一年,蕴中瑄公乃移土地堂於雨华亭东,始为丈室以居。自後寺僧相继稍稍补葺,非盛时比矣。雨华亭嘉靖庚申毁,隆庆庚午重建。大雄殿隆庆毁,万厯乙未,本府节推刘启元、临海乡宦王士崧、本寺僧会性芳,致书请杭州灵隐寺法师如通,命徒性省、如楷、真逊辈募缘重建,本邑耆民许榜捐百金为助资。万厯壬寅,内官党礼賫赐御经一藏、饭僧银一千两、建藏阁银五百两,僧性冲护藏建阁。
大慈寺
大慈寺在县北二十九里十一都,旧名修禅,或名禅林,陈太建七年为智者大师建。盖大师思修十二地,此惟厥初,实定光佛授记银地所。直寺门巽隅,号佛陇,大师第二宴坐处。隋创国清,乃更寺为道场。唐会昌中废,咸通八年重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其法堂曰「净名」,以大师尝讲是经故也。又有大师所供普贤及手书《陀罗尼经》、隋朝所赐宝冠。有「潄玉亭」,又有虞世南所书《华严经》,绍兴中为秦桧取去。国朝洪武十七年八月,殿宇为风雨所坏,僧德兴重建,临海杨畋为之记。张性中〈游佛陇记〉有高丽铜铃杵,永乐初尚存。
天封寺
在县北五十里十一都,陈太建七年智者大师建。初大师入山,见一老父告云:「师卜庵,遇盘石可止。」其後果如所告,遂结庐焉,因自号「灵墟」,盖第五思修地。其注《涅盘经》处号智者岭,中有卓锡泉。北望一峯摩云,即华顶也。隋开皇五年赐号灵墟道场,汉乾佑中改智者院,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寿昌寺,治平三年改今额。旧有瑞云阁。
善兴寺
在县东北六十里十一都,旧名华顶圆觉道场。晋天福元年僧德韶建。盖智者尝宴坐於此,故上有降魔塔、伏虎坛、鬼叠石。又有太白书堂、甘泉先生居,岁久芜翳。旧传又有葛玄茶圃、王羲之墨池,然无所据。宋治平三年改今额。国朝洪武四年,毁於火,大殿、山门独存;十年僧宗济重兴复废。隆庆间括苍僧真空、真性者结茅於此,禅诵六时;甘苦与方来者共,四方仰之。今其孙性裕者能继其业。未几,毁於火。复鼎新之,欲为铁瓦殿,尚未卒业。
宝华寺
在县东六十里四都,旧名太平。唐乾符二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额。
禅林寺
在县西南一十五里十九都,旧号龙山集云院,隋智者大师建。唐天宝六年改龙山为始丰,宋乾德二年号龙山崇修院,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
东安隐寺
在县东六十里一都,旧名「隐嶴」。汉乾佑三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额。
石桥寺
在县北五十里十五都,旧传五百应真之境,又有方广寺隐其中。宋建中靖国元年建,後毁於火。绍熙四年复新之。中有应真阁;妙音、响空、瞻风、伫真、许来、方广、先照诸亭俱废,惟昙花亭独存焉。万厯甲辰,钱塘居士葛一鹏重新之。
普庆寺
在县东北三十里十都,旧名保兴福庆院。晋天福四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额。
慧明寺
在县东北六十里五都华顶峯上,旧名「慧日」,俗又呼「东峯」,梁乾化元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额,後废。今之慧明不知其所始,岂华顶废後更徙於此耶?智者大师所书《陀罗尼经》四卷,旧在大慈,今传於此。宋时已亡失,惟留其一。嘉靖间又为谭海宪取去,今所存是宋元通法师补书者。
崇法寺
在县东五十里五都,五代愿齐法师建。吴越国王赐师号崇法,寺因名焉。
大智寺
在县东五十里四都,宋开宝七年建,太平兴国初赐号大明,治平三年改今额。
护国寺
在县西北三十里十四都,旧名「般若」。周显德四年建,盖僧德韶第九道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後钱太师忱家乞为香灯院,加「广恩」。
白岩寺
在县西北三十里十四都,宋末,僧普耀初憩此地,有神江白郎告曰:「此吾居也,以师德业尊广,愿推此室相奉。」遂呼「白岩」。隋大业中,僧纯陀徙平地五十步。唐贞观十年赐号白岩寺,会昌中废。咸通二年重建,加「咸通」。宋大中祥符六年改赐「玅智寺」,今复为「白岩寺」,旧有列秀亭及王羲之墨池存焉。
大同寺
在县东北九十里十一都。旧在嶴西,名菩提大同,周显德五年建,後徙今地。宋治平三年改「大明院」,今复为「大同寺」,宋如庵主塔於此。
太平寺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十一都白云峯侧,旧名「云峯」,梁乾化元年建。前对香炉峯,又有宴坐峯石,石鼓、石牀、看经台,皆智者大师经行处也。旧有雷峯堂并白云堂,宋太平兴国五年改今额。洪武初年废,永乐间重新,复废。万厯间檇李太史冯开之赎田,命僧重建,今尚寝如。
无相寺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二十三都,旧在瑞龙,岩北名戏龙。唐咸通二年建,时有僧师简以杖叩卧龙起雨,故名。远近胜槩凡十:瀑布潭,石门径,咸水涧,瑞龙、天柱、香炉、紫凝、应泽五峯,宝陀、罗汉二岩。宋祥符元年改今额,治平中,徙今处。
寒岩寺
在县西七十里三十六都寒石山,旧名「崇福」。梁开平元年建,盖寒山子栖遁处。周显德中,改「圣寿」,昭仪孙氏重新之。由明岩北五里而上,四山耸秀,水流乱山间,锵如佩环;院宇周匝,并置岩下,窗扇轩户开阖於烟云紫翠中。故南山之标胜者,推寒、明二岩。宋大中祥符二年改「福善院」,今为「寒岩寺」。
明岩寺
在县西南七十里三十三都,旧名「云光院」,号「暗岩」。周显德四年,吴越昭仪孙氏舍资,俾天台镇将陈希靖建,即僧全宰栖禅处。更名「明岩」,介居岩谷间。道狭不容轨,入门两石夹峙,号石门。前对幽石,横敞飞阁,岩窦嵌空。堂宇半居岩下,大槩如寒石山。宋开宝七年陞为寺,祥符元年改「大梵」。国初归并,今复为「明岩寺」。有十景:云栖洞、摄石、八寸岩、初来庵、瀑布水、索幽石、重岩洞、门响岩,旧传寒山、拾得隐身之地。今岩中有人迹,髣髴俗称闾丘太守云。
万年报恩寺
在县西北六十里十五都,唐太和七年,僧普岸建。《图经》云:隋大业二年建。初,晋兴甯,僧昙猷憩此。四顾八峯回抱,双涧合流。八峯谓明月、娑罗、香炉、大舍、铜鱼、藏像、烟霞、应泽;以为真福田也,遂经始焉。会昌中废。大中六年号「镇国平田」。梁龙德中改「福田」。宋雍熙二年改「寿昌」。建中靖国初,火,崇宁三年重建,号「天宁万年」。绍兴九年改「报恩广孝」为「光孝」,今复为「万年」。先是,宋大中祥符、天禧中,累赐袾衣宝盖及御袍曳履,诸珍玩甚众,故有「亲到堂」。以仁宗赐衣时,如朕亲到之语,故名。有玅莲阁、览众亭。湻熙十四年,日本国僧荣西建山门,两庑仍开大池。香积有釜极深广,世传闍提首那尊者所铸。东南十里有岭曰罗汉,巨杉偃蹇,絜之大百围;凡供五百大士,於是邀请。寺後过溪有西天大师庵,生身尚存。万厯十五年,慈仁明肃皇太后颁赐藏经并紫方袍,僧明曌弟子真秀相继主其事,建尊经阁并法堂、禅室。
净慧寺
在县西九十里,旧名「宝慈」。唐乾化元年僧景瑫建,盖天台十大刹之一也。旧为隋高僧飞锡处,及是,瑫卓庵,已而造寺,燃柏香密祷,以烟至处为址焉。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旧传葛玄尝植芦数本,故今寺前有芦峯。
澄深寺
在县北一百三十里十一都,旧号「澄明」,宋治平三年改今额。
广严寺
在县西五十里二十九都,旧名「长珑」,唐光启三年建。凡三徙至今地,宋治平三年改今额。旧传寺铸一钟屡不就,有老妪施一钱,投於冶中,钟即成,而钱宛然在焉,号「贫婆钟」。有怀容罗汉真身在焉。
真觉寺
在县北二十三里十一都,隋开皇十七年建,智者大师葬焉。龛前置双石,塔号「定慧真身塔院」。有绘像与所赐方袍,今亡。宋祥符元年改今额,後久废。隆庆间僧真稔重兴佛殿、僧房。
高明寺
在县东北二十里十一都,按《旧经》本名「高明」,唐天佑七年建。今考所藏钱氏遗墨,乃清泰三年,号「智者幽溪道场」。今殿前有石经幢,刻云「天福二年,舍入幽溪禅院」,可验也。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净名」,不知何时复今额。古老相传谓:先此惟乔木参天,薜萝翳坎,麏麚是居,樵牧罕至。智者大师时居佛陇讲《净名经》,忽经为风飘,翩翩不下。乃杖锡披荆,寻经所诣。行五里许,风息而经憩此。大师观斯灵异,复爱兹山峯峦秀发,清溪鉴心,乃即其地以营净居。「智者十二刹」,此其一也。故其後或寺称「净名」,堂名翻经,皆不忘大师之遗意也。嘉靖间居僧失守,寺随田废。迹之不可泯者惟石经幢,神之不可欺者惟玄应君。而万厯丙戌春,灯因访大师遗踪,一覩兹山,即有终焉之志,乃谋於檇李冯太史开之公。菩萨宰官不忘佛嘱,即捐俸金,赎而施与。丙申秋始谋建,大殿及以僧房焕然一新,四明屠仪部长卿为作〈祖堂记〉,备述其事。寺之西南隅则玅峯先师之塔在焉,狮回象顾,宅兆颇吉。冯太史有塔铭,以示不朽。
慈圣寺
在县西北八十里十五都,旧名「蹟圣」,宋治平三年改今额。
九明寺
在县东北三十里十都,汉乾化二年建,盖智者大师宴坐九折道场。宋治平三年改「仁寿院」,今复为「九明寺」。
大觉寺
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六都,宋乾德三年建。初号「华严道场」,治平三年改今额。政和甲午有谢道人者,精於阴阳,尝欲以寺之支壠就乡豪易田数顷,不售。遂与寺僧为藏基,香积不绝,灵应如响,缁流仰给,异哉!国初废而复兴。弘治中,有谋为葬地者,倩人焚之,寺遂废;今复兴之。
资福寺
在县东四十五里一都,旧名「清化」,赤乌二年建,宋治平三年改「兴化」。隆兴初,参政贺允中乞为香灯院,改今额。国初废,今重兴。
长寿寺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十一都,唐清泰元年建,宋祥符元年改「普光院」,永乐初废,复兴。
阐法寺
在县南五里二十都,晋黎护将军刘玄舍宅建,名「建平」,旧传玄因遇雨感金钱之异建。寺元在县南五十步,後有鸽子和尚徙今地,号「鸽子道场」。寺侧有灵龟峯,又有缀石,坡陀迤逦,草木蒙茂;左右溪流萦带民居,皆桃花熙春,弥望如绮错焉。宋祥符元年改今额,绍定四年,县令潘晋孙篆额。洪武初废。後许原平捐资助建,焕然一新,与旧无异也。
宁国寺
在县西四十五里二十九都,梁普通三年僧智达斩荆结庐。每诵经则羣鹤翔空,紫云覆顶,故山名紫凝。後建寺,名「栖禅」,唐会昌中废。大中五年重建,宋祥符元年改今额。天圣四年僧居昱新之,号「法华」。国初废,今重新之。
普门寺
在县西南七十里二十四都,汉乾佑三年建,宋祥符元年改「福应」。盖僧德韶第六道场,今复为「普门」。
慈云寺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十四都,旧名「安国云居院」,晋天福元年建,盖僧德韶第二道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隆兴初并入护国。有双松亭,今废。国初,寺废。万厯间僧真清讲忏於此,弟子如惺继讲业而重新之。清法师塔於寺左峯下。
天宫寺
在县西三十里十三都,旧名「旃檀瑞像院」,吴越时,僧德韶建。号第十一道场。宋祥符元年改今额。国初废,後重兴。
东广福院
在县东二十五里七都,旧名「灵水庵」、「唐刺史奚承芳香灯庵」,宋宝元二年建。治平三年改「寿圣」,绍兴三十一年改今额。国初废,今复兴。
水陆寺
在县西三十里二十三都,宋太平兴国四年建。熙宁三年改「寿圣」,绍兴三十一年避高庙尊号,改「西广福」,今复为「水陆寺」。
宝兴寺
在县西南五十七里三十二都,旧名「宝寿」。汉乾佑三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额。
兴教寺
在县南三十里二十一都,初有孜禅师於此结庐,以其众峯回抱,名「回峦庵」,後更为院,宋祥符元年改今额。国朝洪武初废,成化中杨禅师重复新之。
翠屏寺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二十一都,唐乾符二年建。先是,吴赤乌中有周禅师居此,以山如屏峙,名「翠屏庵」。宋治平三年改「净安院」,今为「翠屏寺」。《赤城旧志》载,净安院田七百六亩,地一百八十二亩,山一千二十四亩;万厯十五年为居僧海洪、海应、海寅辈佃典略尽,寺几废。至二十七年,住僧如朗偕孙寂庆、照拱、照妥捐资,赎还田三百五十亩,地一百余亩,山一顷十亩,稍稍辑复。他日中兴之渐,在庆辈此举矣。
开岩寺
在县西南四十里二十四都,梁普通三年建。初有异僧擘开此岩,六瑞缤纷如雪,遂赐额曰「天花尊者开岩院」。唐会昌中罢,周显德六年西土长臂尊者全泰重建,改「泗洲禅院」。宋祥符元年改「镇国院」,洪武中废,今重兴,复为「开岩」。
文殊寺
在县西四十里十一都,晋天福二年建。宋治平三年改「禅智」。国初废,今复为「文殊」。
永福寺
在县西四十里三十四都,唐咸通四年建。旧名「灵瑞」,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国初废,复重新之。
景福院
在县西二十五里十四都,周显德七年建。盖僧德韶施茗处,故至今呼为「茶院」。宋开宝三年,赐号「崇福寺」,祥符元年改今额,国初废。
崇善寺
在县北五里赤城山下,晋太元元年建。先是,兴宁中僧昙猷依岩造寺,号「中岩」,後以多赤蚁徙平地。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崇善」,政和八年改「玉京观」。未几,仍旧。放生池在焉。国朝永乐中,僧一元重建佛殿。山门廊庑近为大风雨所坏,僧徒逃散,田地悉为豪右所占,无复重兴时矣。
普光寺
在县西北三十里十四都,盖僧德韶第十三道场,旧名「大觉普光塔院」。宋祥符元年改「慧觉」,复为「普光塔院」。或谓韶国师分塔於此。
西安隐寺
在县东北四十里十一都,旧名「臻福」。宋建隆三年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前有双溪五峯,颇为幽胜。今废。
清心寺
在县东十里十一都,有山名招隐,下有石泓如釜。昔智者大师放螺溪中,旧号「螺溪院」。今有螺如巨蛎,或出没焉。宋治平三年改今额。
崇报寺
在县东北二百五十步,旧号「接待院」。绍兴五年,内侍陈良弼丐为荐福之地,赐「显宁崇报院」。後废其址,为豪右所占,今移额於关岭下。
传教寺
在县东北一十里十一都,宋乾德元年建。五代时僧羲寂於此演天台教,故名。大中祥符元年改东定慧院,邑西有普贤院,亦号定慧,呼为西定慧,今废。
宝相寺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十三都,旧名宝国华严院。吴越钱王时僧德韶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今颓毁。
鹫峯寺
在县西五十里三十一都,旧名峆岭庵。唐大中三年僧怀玉建,宋咸平三年改今额。今废。
证教寺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十一都,旧名无量寿塔院。宋建隆元年建,盖僧德韶第十道场,後於此示寂。祥符元年改今额,今废。
瀑布寺
在县西北十五里十二都,瀑布之侧,宋元嘉二年僧法顺建,久废。
隐岳寺
在县东五里六都,凤凰山之西,梁大同元年西域梵僧建。隋大业元年废,唐贞观元年重建,今废久。
白马寺
在县西十里,陈时建,唐会昌罢。
飞霞寺
在赤城山腹,梁岳阳王建,其後僧定光居之。梁亡,寺废。
佛窟寺
在三井西峯上,遗则卓庵居之,唐会昌中废。後为昭庆院,元复为佛窟寺,今废。
实相寺
在县西南七十里二十五都,旧名弥陀塔院,盖僧德韶第七道场。周显德中建,宋大中祥符元年赐额,今废。
西竺院
在县西北四十里十一都,旧名国泰。唐大中十年建,盖智者大师着《止观》之地。前有溪流,亦号幽溪道场。宋大中祥符元年赐额,今废。
赤岩寺
在县南一十里二十都,旧名宝寿观音院。周广顺初建,宋治平三年改明圣院,後为赤岩寺,今废。
金绳院
在县西五十里二十八都,实栖禅支院,宋庆厯中赐额,废。
秀岩寺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十四都,旧名西云。晋天福八年建,盖僧德韶第三道场。宋祥符元年改额,今废。
永宁寺
在县东北十五里十一都,旧名普宁。周显德四年吴越王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额,今废。
桐溪寺
在九峯山,支遁、逸少曾游,今废。
西定慧院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十四都,汉乾佑元年建,盖僧德韶第四道场。宋祥符元年改今额,今废。
净居院
在县西北十三里三十三都,旧名华严庵,盖僧居月诵此经处。宋治平三年改今额,今废。
金文藏院
在县西北六十里十五都,盖万年支院。汉乾佑三年建,宋咸平二年赐今额。太宗尝赐大藏经五千二百卷,护饰甚伟。建中靖国初毁。
景福院
在县西二十五里十四都,周显德七年建,俗呼「茶院」,盖僧德韶施茗处。宋开宝三年赐号「崇福」,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今废。
普慈院
旧在莲花峯顶,名大慈院。开宝七年建,治平三年改额,熙宁三年徙县西北二百步。今废,基为豪右所占。
净名院
在县北五十里十一都,旧名「通玄定慧」。周显德四年建,盖僧德韶第一道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额,今废。
金钱院
《赤城旧志》载,无考处所。今三十六都有资圣寺,近废,旧志不载。
金地庵
在县北二十五里十一都,晋开运三年建。以梁大同初,僧定光卓庵居之。巽峯有枯石数片,屹然林莾间,谓之「招手石」。古语云:「定光金地遥招手,智者江陵暗点头。」其庵久废,今所遗者,茆茨也。
石桥庵
在石梁之左,昙猷厥初修道遗址。宋令丁大荣易置为「龙君祠」,久废。嘉靖间,僧真琥复建为庵,其徒通乾、达昙、性○又增广之。万厯八年,灯侍百松,先师讲《法华》於此,静夜每闻方广有锺鼓之声。
宿佛庵
在四顾坪,正德间佛树禅师剙。树,京僧也,募太监张公永装五百圣僧像,时结茅於此。万厯间僧性珠徒理殊新之,掘地得白磁瓶一,并砖刻《心经》,题云「沙门佛树识」,可验也。而临海王司寇颜为「宿佛」,盖为是也。
万松庵
去石梁西五六里,土名「道人坑」,昔为有道者所居,故名。嘉靖间,老僧明贤(字隐山)者重新之。老僧虽庞眉皓发,而钁铄过人,类有道人之风。其徒草堂如芳、素庵如彬、融心如圆,皆为法师。今真定海藏继居,而香火是赖。
修隐庵
去石桥五里,普陀僧如珂建。珂为大智弟子,智尝有志归老天名,後示寂海潮。珂为乞慈谿冯方伯,以终师志。王邑侯颜曰「修隐」,沈外翰颜其岭曰「松云」,灯为联曰:「林间野石松为佀,石上枯藤云作衣。」可想见也。山阴刘仲倩特倩二居士建馆,摄静於此。馆与华峯对,灯为颜曰「宾华」,仲倩自联曰:「灯王座借来三万,香积饭擎出一盂。」
圆通静居
在石桥庵左。僧性悟偕钱塘葛君修昙华亭,而尼僧性慧建庵於此,延悟戾止。灯每游石桥必假居之,闻石梁瀑声隐隐静定中,故为命名,为之联曰:「水在石梁宣般若,洗空万劫之尘心;僧於方广习圆通,养长一生之圣种。」
真福庵
在石桥庵後,後僧达 建。凡僧俗礼石梁者,必先於此濯足更衣。邑侯王公颜为「真福」。
寂光庵
去石桥五里许,土名遥尖,万厯六年僧真隐建。
宝福庵
在县西三十五里十六都,今废。
断桥道场
在县北七十里十五都,宋开宝元年建,太平兴国五年废。
莲社
在崇报寺西。宋嘉泰元年更旱不雨,县令丁大荣率缁徒咏《莲经》於公宇;踰时雨作,因度地建堂,名「莲社」。仍榜门之外曰:「为民祈福之所」。凡遇水旱,祈祷於此。後废,为豪右所占。
碧云庵
在十一都圣蹟石傍,土名「仙人鞋」,僧如宗剙。
圣蹟庵
与碧云庵邻,僧如应重兴。
圆觉庵
在县西三十里二十六都平头潭。
锺福庵
在县东门外。
崇善庵
旧有灵溪馆,在县东二十五里,邑人奚蒙因其地而建之,招僧施茶,以济行旅。
观音堂
在县东一里九都,旧有观音堂,在山川坛之右、仁寿坊侧边。
临清堂
在县南门外。
宫观
桐柏宫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十二都,唐景云二年为司马承祯建。回环有九峯,玉女,卧龙、紫霄、翠微、玉泉、莲华、华琳、香琳、玉霄是也,宫当其中。自福圣观北盘折而上,至洞门,一望佳景豁然。《道书》云:桐柏金庭洞天,即王子晋所治。中有三桥,一见二隐;木则苏玡琳碧,泉则石髓金浆;人得食之,後天不老。《真诰》云:「吴有勾曲之金陵,越有桐柏之金庭,三灾不至,洪波不登。实不死之福乡,养真之灵境。」吴赤乌二年葛玄於此炼丹,故今有朝斗坛。齐永嘉元年,征虏将军沈约、一千余人弃官,乞为道士,居之。唐睿宗景云二年敕为承祯置观,号「桐柏」。方置堂,时有五色云(见《唐史》),记以为祥。禁封内四十里无得樵采,五里不许迁葬。徐灵府《小录》,炼师所居,黄云尝覆其上,故有黄云堂、元晨坛、炼形室、凤轸台、朝真坛、龙章阁。又有众玅台,以篆、隶、八分三体,写《道德经》於巨幢,置台上,故名。堂下有醴泉,极甘,可以愈疾。太和咸通间,道士徐灵府、叶藏质新之,元稹、刘处静为记。五代梁开平中,改「桐柏宫」。周广顺二年,朱霄外建藏殿。宋大中祥符元年改「桐柏崇道观」,政和六年又於後山建徽宗元命殿,一如宫制,瓦用青色琉璃。於梭溪上建二桥,桥上构会仙亭,直南岭表建洞门一座。内则方丈、斋堂、云堂、土地堂、三真殿。又有上清阁、御书阁,閟三朝宸翰及高宗所临晋唐帖。绍兴二十二年杨和王存中重建三清殿,曹开府勋建三门。曹又於观北结庵,赐号「冲啬」。宫中为院六,一曰经藏,二曰三元,三曰延宾,四曰清虚,五曰白云,六曰浴院。屡朝宣赐,则有宋太宗、真宗御书共五十三卷,祥符中御衣四事,高宗史汉事实《翰墨志》。用高丽僧统所织成经帘二帙,裹吴越国王所舍铜像天尊一十身,连金银铜所铸火焰台座,檀香三清像一龛,计二百六十身;玉花八株,铜三清像,金银字经二百函;睦亲宅昭成太子宫圣蹟四十轴,厯代珍袭供奉。至国朝吴元年遘火,化为丘墟,惟檀香像一龛存焉。洪武中,道士金静观、提点吴惟敬相继营建。永乐十年道纪鲍了静又加新之,其间架规模崇饰艳丽,去旧为远。至今且百余年,道众贫匮,殿宇日就颓坏。宫中碑刻无虑十数,独崔尚所作碑颂,韩择木八分书古今珍尚,今亦无存矣。其复改「桐柏宫」,当在本朝,但不知何时耳。
佑圣观
在县东一百步玅山上,即玄帝庙,旧系城隍庙基。宋南渡後,曹开府勋建观,而境民崇奉,香火不废。韩择木断碑在焉。
元明宫
在县西北二十八里,桐柏观之东北。徐灵府《小录》:由桐柏北上一峯可五里许。唐长庆元年,灵府定室於此。宝厯元年赐号「方瀛」,宋大中祥符元年改额,今废。万厯庚子释子受行结茅於此,竟为释氏宫。
洞天宫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玉霄峯。唐咸通间,道士叶藏质创道斋,号「石门山」,居十三年,奏为「玉霄宫」。周广顺元年朱霄外建三清殿。徐灵府《小录》云:道士陈寡言尝隐於此,号「华琳」。有经钟二楼,经皆咸通十一年书,後题云:上清三洞弟子叶藏质为姚刘四娘造,永镇玉霄藏中。宋祥符元年改今额。有禹钟,高三尺,状如铎,上有隐文。又一大钟,汉乾佑二年铸,今废。
仁靖、纯素二宫
在桐柏观左右。元至元间,桐柏道士王足庵,遇世祖宣授「仁靖纯素真人」,遂於其右,旧白云观基,建纯素宫;又於其左,即曹开府冲啬庵基,建仁靖宫,今废。
迎真宫
在县东十步,其址今并为布政分司。
福圣观
在县西北十五里,桐柏山西南瀑布岩下。赤乌二年为葛玄建,初号「天台」。额乃玄飞白书,王右军评其书如鸟鹊势骞漓屼。东北连丹霞洞,有仙人拍掌岩。西北枕翠屏,上有三井,号三绝之一,泄为瀑布,蔽崖而下,状似垂蜺数百丈,有溅珠亭。观前对灵溪,观中引瀑布萦绕廊院、灌注池塘。宋元嘉尝於此剏瀑布寺。东北一百五十步,有柳泌使君宅,号「紫霄山居」,今皆芜殁,惟玉清行刻「流水岩」。洪武间大水泻出,而字多不辨矣。又有隐真中峯,盖梁徐则所居之处。唐咸通中,刺史姚鹄因建老君殿,得玉简,上之,刻曰:「海水竭,台山阙,皇家宝祚无休歇。」诏付史馆。宋大中祥符四年改今额。天圣五年遣中侍投金龙。有布衣孟合附诗以进,诏重新之。绍兴十一年置九天祠(按《众真记》夷、齐死为九天仆射之说)。三十年,杨侍郎偰妻赵,以老君殿建三清殿。陈古灵襄皇佑间来游瀑布,命名「习养」,有记。嘉泰二年令丁大荣立碑,刻「习养之瀑」四字於石崖上,国朝初,并入桐柏。
白云昌寿观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桐柏观西,唐大中六年建,旧名「白云庵」。宋乾道四年,内侍邝守宁弃官入道,乞改庵为观,遂赐今额。邝後於观侧,自剙「白云庵」,今俱废。
玉京观
在赤城玉京洞天之右,宋政和八年赐额。建观未几,中废。嘉熙改元,朝廷设醮祈祷,天使诣投龙简籍地,行礼殊亏,昭事时冲静大师高惟几辟田度址、兴建观宇,观玅演道大师范善迁同盟助就,郡守张号奏拨公田以助堂厨,御前宣赐沉香、斗真、钟磬,及御书观额、拱辰殿扁,安镇观门。正殿崇奉徽宗本命圣君,名「清平万寿殿」,县令姚德辉叙其事,今废。
净元观
在县东三十里五都,今废。
圣寿院
在桐柏观西,旧名延寿。周广顺元年,朱霄外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额,今废。
玅乐院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十二都,即「王乔仙坛」。前有石泉,名醴泉。泉南有上真亭,去亭东二十步有八角井。坛东有太子庵,西有朝斗坛,南去百步有吹箫台,北去三十步有瀛峯室。唐僧灵一有〈题王乔观傅道士所居〉,今无此观,其景意疑即「玅乐」也。旧有铜钟,自桐柏移来,上刻唐景龙二年所铸,今已废。
法轮院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桐柏观西。吴赤乌元年葛玄卓庵於此,感三真人降,授以《贞一劝诫法轮玅经》,遂名台曰「降真」。汉乾佑中,钱氏复为朱霄外新之,仍造檀香像一百躯。宋祥符元年改今额,元至顺间重修,翰林学士虞集记。今废。
法莲院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十二都,唐咸通六年,道士叶藏质建。以层峦叠出,状似莲花,故号莲峯道院。宋治平三年改额,今废。
照庆院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旧名「佛窟」,唐大中六年建,盖僧遗则卓庵之地。唐会昌中,废。後道士刘处静剙「圣祖殿」,越州刺史李褒奏闻,赐号「道元」,张仁颖为记。宋祥符元年,昭庆中有七星阁,唐咸通中物也。
赤城全真道院
在县东二百二十步,今废。
鹤峯全真道院
在县东十五里十都,元大德九年道士徐光孚建,废。
紫霄道院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旧志所载,莫考都址。
桃源道院
在县西南一十五里二十都,至元间,道士陈贯道建,今废。
熙宁道院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宋咸湻七年,道士徐自明建,今废。
养素道院
在县治之北,至元间,道士王中立建,後废,基为豪右所占。
松隐道院
在县西二里二十都,即曹忠靖勋松隐园,今废又兴。
延真庵
在县西七里十二都落马桥,今废。
思真庵
旧志:元至元间,道士石好问建。今无考处所。
卧云庵
在县西北三十里十二都琼台之侧,至元间,道士周正中建,久废。
奉化县岳林寺本泉和尚助英洋伍元
高邮州华藏寺竹林和尚助英洋肆元
天台山方广寺授慧和尚助英洋叁元
万年寺成莲和尚助英洋叁元
光绪拾九年桂月佛陇真觉寺敏曦募刻
天台山方外志卷第四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