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菔子-原态莱菔子-饮片
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的成熟种子。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一搓一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药一性一】辛、甘,平。归肺、脾、胃经。
【功效】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应用】
1.食积气滞证。本品味辛行散,消食化积之中,尤善行气消胀。常与山楂、神曲、陈皮同用,治食积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或疼痛,嗳气吞酸,如保和丸(《丹溪心法》);若再配白术,可攻补兼施,治疗食积气滞兼脾虚者,如大安丸(《丹溪心法》)。
2.咳喘痰多,胸闷食少。本品既能消食化积,又能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尤宜治咳喘痰壅,胸闷兼食积者,如《食医心镜》单用本品为未服;或与白芥子、苏子等同用,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此外,古方中有单用生品研服以涌吐风痰者,但现代临一床一很少用。
【用法用量】煎服,6~10g。生用吐风痰,炒用消食下气化痰。
【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耗气,故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不宜与人参同用。
【鉴别用一药】莱菔子、山楂均有良好的消食化积之功,主治食积证。但山楂长于消积化滞,主治肉食积滞;而莱菔子尤善消食行气消胀,主治食积气滞证。
【古籍摘要】
1.《日华子本草》:“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消肿毒。”
2.《本草纲目》:“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一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
3.《医林纂要》:“生用,吐风痰,宽胸膈,托疮疹;熟用,下气消痰,攻坚积,疗后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莱菔子含莱菔素、芥子碱、脂肪油(油中含大量芥酸、亚油酸、亚麻酸)、β-谷甾醇、糖类及多种氨机酸、维生素等。
2.药理作用:莱菔子提取液,实验有缓和而持续的降压作用,且效果稳定,重复一性一强,亦无明显毒副作用;其注射一液的降压作用,与药物浓度有关。莱菔子能增强离体兔回肠节律一性一收缩和抑制小鼠胃排空。在体外对多种革兰氏一陽一性一菌和一陰一性一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一性一;莱菔素1mg/ml浓度能显著抑制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其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一性一毛一癣菌等6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莱菔子还有抗菌、祛痰、镇咳、平喘、改善排尿功能及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等作用。莱菔子于体外能中和破伤风毒素与白喉毒素。
3.临一床一研究:据报道,用莱菔子或经适当配伍可用于治疗小儿久咳、小儿顽固一性一哮喘、厌食症、婴幼儿腹泻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临一床一还报道:将莱菔子制成浸膏液服用,治疗高血压病 120例,有效率90%(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2∶110); 用炒莱菔子研末,每次20~30g,加醋调敷神阙一穴一,治疗小儿疳积 32例,有效率98.6%(山东中医杂志,1997,3∶139);用于治疗膝关节创伤一性一滑膜炎,以莱菔子50g,捣碎后加醋25ml调糊摊纱布上外敷患处,隔日换药1次,治疗80例,有效率98.3%(中医正骨,1990,4∶46)。此外,又可用治老年一性一便秘、崩漏、急一性一肠梗阻、湿疹等多种病证。
4.不一良反应:莱菔子毒一性一较小。但莱菔素静注100mg,可引起小鼠死亡。前人认为人参不宜与莱菔子同用,恐其消减人参补虚之功,但服人参而引起脘腹胀满时,服莱菔子则能使之缓解。实验研究表明,人参与莱菔子同服,对人参提高小鼠抗疲劳、耐缺氧及抗应激等功效亦未见影响(中医杂志,1996,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