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原态牛蒡子-药材
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东北及浙一江一省。此外,四川、湖北、河北、河南、陕西等省亦产。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药一性一】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应用】
1.风热感冒,一温一病初起。本品辛散苦泄,寒能清热,升散之中具有清降之一性一,功能疏散风热,发散之力虽不及薄荷等药,但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故风热感冒而见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痰多不利者,十分常用。用治风热感冒,或一温一病初起,发一热,咽喉肿痛等症,常配银花、连翘、荆芥、桔梗等同用,如银翘散(《一温一病条辨》)。若风热咳嗽,痰多不畅者,常与桑叶、桔梗、前一胡一等药配伍。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清泄透散,能疏散风热,透泄热毒而促使疹子透发,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常配薄荷、柽柳、竹叶等同用,如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若风湿浸一婬一血脉而致的疮疥瘙痒,本品能散风止痒,常配伍荆芥、蝉蜕、苍术等药,如消风散(《外科正宗》)。
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本品辛苦一性一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一性一,能外散风热,内解热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故可用治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等热毒病证。因其一性一偏滑利,兼滑肠通便,故上述病证兼有大便热结不通者尤为适宜。用治风热外袭,火毒内结,痈肿疮毒,兼有便秘者,常与大黄、芒硝、栀子、边翘、薄荷等同用。治疗一乳一痈肿痛,尚未成脓者,可与金银花、连翘、栀子、瓜蒌等药同用,如牛蒡子汤(《外科正宗》)。本品配伍玄参、黄芩、黄连、板蓝根等清热泻火解毒药,还可用治瘟毒发颐、痄腮喉痹等热毒之证,如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一性一略减。
【使用注意】本品一性一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古籍摘要】
1.《药一性一论》:“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2.《药品化义》:“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浮肿,咽喉不利,诸毒热壅,马刀瘰疬,颈项痰核,血热痘,时行疹子,皮肤瘾疹。凡肺经风热,悉宜用此。”
3.《本草正义》:“牛蒡之用,能疏散风热,起发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牛蒡子苷、脂肪油、拉帕酚、维生素a、维生素b1及生物碱等。
2.药理作用:牛蒡子煎剂对肺炎双球菌有显著抗菌作用。水浸剂对多种致病一性一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牛蒡子有解热、利尿、降低血糖、抗肿瘤作用。牛蒡子苷有抗肾病变作用,对实验一性一肾病大鼠可抑制尿蛋白排一泄增加,并能改善血清生化指标。
3.临一床一研究:1治疗一习一惯一性一便秘,治疗组以生牛蒡子(捣碎)15g,开水500ml,冲泡20min后代茶服饮,1日3次,对照组以上法冲泡便自通1袋,1日3次,10天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大便由治疗前平均4.6天下降为1.9天。对照组总有效率87.5%,大便由治疗前平均4.5天下降为1.92天,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复发为11.1%,而对照组复发为22.9%,有显著一性一差异(中医杂志,1997,38(12):709)。2炒牛蒡子200g,研末去皮,每日3次,内服,每次3~5g,治疗扁平疣14例均获痊愈(四川中医,1999,17(9):32)。3采用脑脂平口服液(大黄6g,水蛭6g,牛蒡子10g),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疗程1个月,治疗高脂血症,有效(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6(4):296)。此外,牛蒡子还可用治肾一性一蛋白尿、急一性一肾小球肾炎、淋一菌一性一尿道炎、糖尿病、慢一性一支气管炎急一性一发作、百日咳、三叉神经一痛、周围一性一面神经麻痹、银屑病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