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

281罗马分合(下)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第257节

【281】罗马分合(下)

奥勒良死后,元老院任命75岁的元老塔西佗为新任元首。事实上,这是最后一次,由元老院任命元首了。

短短几个月后,塔西佗被暗杀,罗马重新回到由军队决定新元首的轨迹。而军队对他们的元首,也仍然重复着推举——杀掉——再推举——再杀掉的故事。

其实到这个时候,所有罗马人都知道,担任罗马帝国的元首,就意味着把自己写进了死亡名单。而且死亡日期,一般不超过三五年。

相信每一个坐上这个位置的人,都试图去改变这个可怕的宿命。可他们都失败了。无论他们打多少胜仗、发多少钱、修多少公共设施,都难保某一天,不会从黑暗处伸出一把匕首,将他的所有雄心壮志瞬间结束。

看上去,似乎已经没有任何办法去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元首的登基与死亡,构成了一个可怕的循环,将每一任元首死死套在其中,无处可逃。

直到那个划时代人物的出现,将这个死循环彻底打破。

戴克里先,一个被释放的奴隶的儿子,又一个凭军功摆脱卑微地位的典范,285年被推举为罗马新任元首。

相信戴克里先在军中步步高升之时,就已预料到了将来那光荣而可怕的一天。他想必已在心中反复盘算过这个问题:我当上元首之后,我该怎么办?

他想出了办法。而且甫一上任,就立刻加以实施。

这是一个令所有罗马人瞠目结舌的办法。这是一个永远改写罗马历史的办法。

——迁都。

自西班牙人图拉真开始,罗马帝国就经常出现外省人担任元首的情况。但即便是外省人,也会理所当然地把首都定在罗马。几百年来,罗马早已成为荣誉和权威的象征。

然而深重的3世纪危机,令罗马沉入谷底,声威不再,这才使得迁都有了可能。

于是,统领东方军一团一的戴克里先干脆没有回罗马,而在小亚细亚就地登基,将古城尼科米底亚定为帝国新都。

论起来,戴克里先的家乡在达尔马提亚行省,位于今天的克罗地亚。所以,他定都小亚细亚,跟乡情半点关系都没有。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纯政治行动。他的目的,当然也只有一个:巩固他的地位。

那么,为什么定都小亚细亚,就能够巩固他的地位呢?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东方悠久的君主制传统。在罗马,共和观念太过深入人心,人们太不把君主当回事儿。相比之下,东方则长期处在君主制的统治之下,无论是亚述、波斯这样的大帝国,还是吕底亚、塞琉古、本都这样的割据王国,都是典型的君主制国家。因而,在东方的文化背景下推行君主集权,比在罗马要容易得多。

于是,一种完全东方化的场景在尼科米底亚出现了:金碧辉煌的王宫、光彩夺目的皇冠、俯首下拜的百官、内外穿梭的宦者、密不透风的警卫……戴克里先大肆起用当地的东方人,让他们以东方式的顺从,去拱卫和保护高高在上的帝王。

在地方,地方自治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直属于中央君主的政一府官员;在中央,自一由集会不见了,谒见君王变得十分困难,君王渐渐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

东方近千年积淀下来的政治传统,就此成为了戴克里先手中强大的政治武器。

效果惊人。

戴克里先在帝位上安稳地坐了二十年。这让他有了充足的时间,去拯救那个濒临崩溃的帝国。

如果我们仔细琢磨戴克里先的治国政策的话,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它与中国有着惊人的相似一性一。如果用一句话来归纳的话,那就是我们极为熟悉的四个字——重农抑商。

其实农业本来就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正如吃饭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当一个君主坐稳了他的位置,能够从整个国家的利益出发去思考的时候,必然会深刻意识到农业的重要一性一。但罗马农民的地位比中国要低下得多,更多的时候是以农奴形式存在,说好听点,叫佃农,为地主种地,给地主交租。而戴克里先规定,任何佃农不得随意离开自己的土地,用一种强制一性一的法律保障了充足的农业人口,从而缓解了帝国日渐深重的粮食危机。

而对于任何中央集权统治来说,拥有巨额财富的商人也从来都是他们天然的敌人。戴克里先也趁经济危机之时由政一府出资收购大量的工厂,尤其对于盐、铁、酒、油这些关乎国家命脉的经济产业,几乎做到了国家垄断。他改革税制,对工商业课以重税,对于胆敢逃税的商人,戴克里先的打击力度,几乎比得上汉武帝的告缗令,罗马商人因而匿财遭酷刑者不计其数。为了防止商人在贱买贵卖中牟取暴利,戴克里先甚至出一台了“商品价格敕令”,由国家对各种商品的做了强制一性一的规定,对擅定价格者严惩不贷。

作为一个努力进行中央集权的君主,戴克里先与中国的历代皇帝目标是一致的:将财富集中于国家,国家才会有集权的底气。但罗马商人集一团一势力之庞大、积淀之深厚,远非中国可比。戴克里先的抑商政策引发了巨大不满,一逼一的戴克里先不得不放松规定。在他死后,诸如“商品价格敕令”等经济政策也被纷纷废除。

这就是历史的效应、传统的威力。从叙利亚、小亚细亚,到希腊、意大利,整个地中海地区千余年来都是各民族众多商人活动的大舞台。任何政治制度,想要在这里生存扎根,只能与商人合作,不能与之为敌。

这就涉及到后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命题:为什么资本主义会在欧洲兴起?

根本原因之一就在这里:浓重的商业传统与强大的商人势力。

与之相较,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帝国,并不具备相应的商业土壤。所以,即便中国后来的商业繁荣程度一度到达世界领先水准,却仍然不可能形成相应的政治制度,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更是天方夜谭。

所以说,戴克里先试图建立完全东方化的帝国,在经济上也是不现实的。他对罗马历史最重大的影响,仍然是政治上的。

除了迁都和建设帝制之外,戴克里先所实施的影响深远的政治改革还有两个。

其一,是延续奥勒良的君权神授。戴克里先并不是密特拉教信徒,但出于宗教统治的需要,他决定复一活罗马的旧宗教,把它定为罗马新国教。他给自己封了一个正式的头衔,叫做“jovius”,意思就是罗马天神朱庇特(jupiter)的儿子。但这个罗马旧宗教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比之密特拉教犹有不及。因此戴克里先对于其它宗教对国教的冲击深感忧虑,于是便开始大力打压其它宗教的发展,尤其是势头鼎盛的基督教。

可他或许不会想到,正是他最为忌惮的基督教,取代了所有宗教,成为了他君权神授事业的最终完成者。

其二,就是著名的“四帝分治”。戴克里先一直在努力把权力从元老院手里夺过来、从军队手里夺过来、从商人手里夺过来,但他并没有能力,把权力一操一控于自己一个人手上。罗马远没有那样的政治水平,去保证一个君主,集权式地统治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286年,他任命了一个跟自己地位相当的“奥古斯都”,统治帝国西半部分。六年之后,他又给自己和“西奥古斯都”各任命了一个“恺撒”,作为副手和接班人。具体的划分是这样的:戴克里先执掌亚洲、埃及、色雷斯;他的副手“东恺撒”执掌除色雷斯以外的巴尔干半岛;“西奥古斯都”执掌意大利、西班牙、西北非;“西恺撒”执掌高卢和不列颠。

帝国政治能力的不足,造就了这个史上罕见的“四帝分治”的局面。它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帝国治理不善的局面,却也同时为罗马帝国的最终分裂埋下了重重的伏笔。下个世纪我们就将看到。

在戴克里先力挽狂澜的努力中,罗马的3世纪就算是告一段落了。但这个世纪的故事,我们还并没有讲完。我们需要转回头去,看看刚刚统一的晋王朝,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而要了解这个王朝,我们不妨从那个知名的小一团一体讲起。请看下集——竹林七贤。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