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

196河西走廊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196】河西走廊

公元前126年夏日的一天,张骞回来了。

他的回归给长安城带来的轰动,几乎比得上1493年回归里斯本的哥伦布和196一9年回归地球的阿姆斯特朗。在那个年代,西域就是一个像美洲和月球一样遥远的地方。

他离开了十二年。不过,这十二年时间,他倒极少在路上,而是大部分时候都在匈奴度过的。

当时,从汉朝到月氏,必须要通过匈奴的领地。张骞很想偷渡过去,可惜没有成功,被匈奴捉去。或许是匈奴人敬佩张骞的胆魄,并未难为于他,反而给他许配了匈奴妻子,令他在匈奴安家。

这一呆就是十年。

十年过后,汉武帝早已今非昔比。他的头上再也没有了窦太后的压制,他的大军也已经准备停当,正在等待时机,开始与匈奴展开正面交锋。

对这个时候的汉武帝来说,与不与月氏联合,恐怕已经不是很有所谓了。以汉朝鼎盛的国力,他自信足可与匈奴放手一搏。他恐怕早已忘记了张骞这回事。

可张骞自己并没有忘。等了十年,他终于等到机会,逃出匈奴,沿着当年大月氏举族西逃的路线,一路向西寻去。

这必然是艰险异常的一条路。一位外国学者这样评价道:“绵延横亘数千里的高山和沙漠,凶险莫测的河流,在冬季任凭暴露碾压的无边草原,这些都是张骞本人要依靠双眼和畜力一步一步走过的。除此之外,他还要应付随时随地突如其来的战争威胁,他必须处心积虑应付着不同地方和不同民族的每一句话。这就是2140年前张骞之行的美丽所在。”

他竟真的找到了大月氏。

只不过,此时的大月氏也已今非昔比了。他们称霸了阿姆河流域。曾经雄霸一方的大夏,都已向他们俯首称臣。大月氏人实在没有理由守着安宁富庶的日子不过,还要跑回到千里之外的蒙古草原,去跟当年的苦主匈奴开战。他们断然拒绝了张骞结盟的请求。

后来的历史证明,月氏人的选择相当明智。两百多年后,他们将在中亚崛起,建起一个与东汉、罗马比肩而立的强大帝国——贵霜,造就这个民族历史上最大的辉煌。此是后话了。

回头说张骞,他对月氏的答复显然很是失望,但他此行也绝非一无所获。

套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这个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张骞这一路走过的,正是汉朝人从没有走过的路。而他走过之后,来走这条路的人就越来越多。渐渐地,这条越走越长,越走越有名,后来竟一直与四百年前波斯帝王大流士所建的御道连接起来,构成了那条名满天下的丝绸之路。

此时的张骞已游遍中亚,堪称西域地区的活地图。对于汉朝来说,他当然十分宝贵。可是,这份地图要想活着回到汉朝,还真不那么容易。

来的时候,他要经过匈奴地界;回去的时候,还得过一次。

来的时候,他没有偷渡成功;回去的时候又失败了。

张骞再一次毫无悬念地被匈奴人捉了去。难道,可怜的他又要等十年么?

天助张骞,一个匈奴人的死,加速了中国向西边开拓的进程。

公元前126年,匈奴军臣单于去世。其弟伊稚斜谋权篡位,匈奴一片大乱。正是趁着这个内乱,张骞顺利逃跑,回到长安。汉武帝书房的地图上,终于增加了一大片西域地区。

张骞随后参加了卫青打击匈奴单于的战争,以其丰富的地理知识,为汉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战后被加封为博望侯。

第16一9节

前文说到,伊稚斜单于也在此战之后,采纳了赵信的建议,退居漠北,汉军边关之压骤减。汉武帝可以重新筹划战略部署了。

而武帝新部署的灵感,正是来自张骞的西域报告。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向外开拓一精一神的帝王并不多。这也好理解,因为中国实在已经很大了,自给自足也毫无问题。而且整个国家通常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传统,似乎并没有必要向外开拓,去打破这个既定的帝国模一式。这与亚述、波斯这些暴发户或者希腊、腓尼基那些小城邦完全不同。

但汉武帝是个例外。他颇有些像两百年前的亚历山大,一个总想往东,一个总想往西。只不过,汉朝的政一府组织比马其顿强大的多,汉武帝不需要自己走,他可以靠自己的使者和军队。

如果说当初派张骞出使月氏还属于试探一性一质的话,那么张骞回归之后,武帝头脑中已经有了明确的向西开拓的计划。

要想通西域,大致上有两条路。

一条就是张骞走过的路,途中的要道河西走廊掌握在匈奴手中。也就是说,这条路是不通的,所以史书上对张骞西域之行的记载总会加上“凿空”二字。

另一条张骞只是听说过。他在大夏看到过蜀布,一问才知道是从印度流通过来的。张骞据此推测,从长安到巴蜀,再到印度(汉朝人称之为“身毒”),再到中亚的月氏、大夏,也必有一条通路。

那么,到底要通哪一条呢?汉武帝的答案很简单:两条都要通。

几乎是在张骞回归后的第一时间,汉朝去西南的使者就出发了。

四年之后,使者回来了。这是一次完全失败的出使,使者连身毒的影子都没找着。不过,他们也并非没有收获,至少,给我们后人带回了一条著名成语——夜郎自大。

自秦末天下大乱以来,西南地区就早已脱离了中央统治。至汉武帝时,西南云贵川地区已是国家林立,各自为营,不知有汉。这其中,又以滇国和夜郎两国最有实力。

结果,汉使行至滇国,被挡住了去路。待使者自报家门之后,滇王想了想,发现没听说过这个地方,于是问出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汉朝跟我滇国比,谁大?”此话问得使者哭笑不得。但既然人家没听说过汉朝,使者自然也没办法靠汉朝的威名开出一条道来,只得灰溜溜地回转长安。

回家的路上,使者又遇到另一西南老大夜郎国,又被问了一句同样的话。使者郁闷之极,回到中原之后,很想发泄一下,便对着家乡父老把夜郎这个蛮夷之邦狠狠嘲笑了一通。于是乎,夜郎自大这个成语就在中原文化圈家喻户晓了。

我们都听说过这个成语,它本身的含义自然是对夜郎充满讽刺的意味。但以当时的情势来说,以夜郎、滇国为代表的西南夷还是颇有实力的。《史记·西南夷列传》里就说过,夜郎有一精一兵十余万。在北方匈奴之患没有彻底平定的情况下,汉朝还真不能把这些狂妄的西南蛮夷怎么着了。

所以,汉武帝虽然对于从南路走通西域极有兴趣,但他毕竟不能立刻对西南贸然开仗,他此时用兵的重点,仍在匈奴。

使者从西南回来的第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策动的又一场对匈奴的大战爆发了。

第四战,占领河西。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下达了对河西的总攻令。但这一次他派出的兵力未免有些出人意料——寥寥万骑而已。

这是一个太过大胆的决定。而这个决定本身就昭示了汉武帝制定的战略:闪电战。

其实,当时汉朝的西部边境,距离匈奴驻扎在河西的中心足有上千里。大军慢慢开过去,不但耗时耗钱,还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不如索一性一挑出万名一精一锐好了。

汉武帝用兵已经足够大胆,用人则更加大胆。他毅然放弃了屡战屡胜的大将军卫青,而将此次奇袭河西的重任交给了从未领导过大军的小将霍去病。

历史再次证明了汉武帝超凡的眼光。

当年春天,霍去病从边城陇西出发,直扑河西而去。

为了保证行军速度,霍去病下达了一条命令:击溃敌军之后,不得取物资,不得俘人口,敌人胆敢反抗者杀,畏惧投降者释放。

结果,汉军在六天之内,转战匈奴五个王国,挺一进千余里。匈奴折兰王、卢侯王被杀,浑邪王子被擒,休屠王至宝祭天金人被抢走,匈奴官兵共计八千九百六十多人被斩杀。汉军最终一直杀到敦煌,河西走廊一举打通。

此役过后,河西的匈奴势力元气大伤。可还没等他们缓过神来,汉军第二波进攻一浪一潮便又打了过来。

同年夏天,汉武帝策划了一场更大规模的远征。汉军兵分两路,公孙敖率一部从陇西出发,正面吸引河西匈奴主力,而霍去病率数万骑兵主力从北侧实施大迂回,攻击河西匈奴侧背。

战役的过程再次证明了名将跟庸才的巨大区别。走大路的公孙敖居然迷了路,反而是绕道迂回,在大沙漠里逛了两千多里的霍去病却极其顺利地到达匈奴后方。在没有友军策应的情况下,霍去病再度痛击匈奴主力,斩杀三万余人,俘虏小王七十多人,匈奴各级官员更是一抓就抓了两千多个。匈奴河西两大王之一浑邪王率四万多人降汉,匈奴在河西的势力几乎被彻底肃清。

正如那首最有名的匈奴歌谣所唱的那样:

失我焉支(胭脂)山,

使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

世代以抢夺别人为乐的匈奴人,终于也有了哭的时候。

此后,汉朝在河西陆续设立“河西四郡”:武威、酒泉、张掖、敦煌,为日后经略西域打下了极好的基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这才有了畅通的可能。

至此,河南、河西边境的匈奴势力已然不复存在,匈奴单于也已远遁漠北。某种程度上说,匈奴边患已除。接下来,汉武帝该做什么呢?

他做了一个前人想都不敢想的决定——跨过沙漠,摧垮匈奴。

汉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远征即将展开。

那将是一页无比壮丽的史诗,那将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巅峰。请看下集——漠北传奇。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