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

153荀门师徒(上)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153】荀门师徒(上)

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

——谭嗣同

不过,谭嗣同这话可不是夸荀学的。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自然是要反对“二千年来之学”的。可既然有人认为中国两千年来都一直深受荀学的影响,我们自然要看看,到底荀学的哪方面思想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第133节

公元前3世纪中叶,秦、赵、魏、楚等国已在中原打得不可开交,可我们始终看不到齐国的身影。从公元前26一9年到公元前222年,整整四十八年的时间,除了赵国来一騷一扰过一次之外,齐国竟然连一仗都没打过。公元前264年即位的齐国末代君王田建,一直在东海之滨安享太平。无论中原怎样天翻地覆,跟他好像一点关系都没有。

虽说齐国的不思进取,等于在帮助秦国统一天下。可这一段难得的安定时期,却使得齐国的文化更加发达,稷下学宫俨然已是乱世中的世外桃源。

可想而知,会有多少读书人为了避乱跑到齐国,跑到稷下。学宫中当是人才荟萃,盛况空前。在如此多才华横溢的学子当中,却有一个人脱颖而出,被公认为稷下第一人。

这个人,就是荀子。

荀子名况,但同时代的人都叫他荀卿,以示尊重。在春秋战国无数思想家中,被呼之以“卿”的,仅此一例。

他是赵国人,与众多青年才俊不同,荀子五十岁才来到稷下。而他一来就把大家都震住了,不但因为他才学过人,还因为他的理论实在是有些出格。

荀子哲学的核心问题,讲的是人一性一。

讲人一性一并不奇怪,此前也有不少人讲,但大都是从正面讲。孔子提倡“仁”,孟子提倡“义”,墨子提倡“兼一爱一”,都是以教化为主。可到了荀子这里,却突然冒出了这么一句:

人之一性一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一性一恶》

一性一恶论,成了荀学的招牌。

就因为“人之一性一恶”这四个字,荀子被批判了两千多年。被批判的原因也很可以想像:历朝历代的哲学家们,都忙不迭地站到荀子的对立面。为什么呀?因为非如此,无以证明自己内心的良善。

那谭嗣同为什么还说荀学影响了中国两千年呢?因为大家无论明面上如何批判,私下里却不得不承认,人家说得有道理。

人有独享财物的欲一望,人有霸占美色的念头,人有嫉妒强者的心理,人有偷懒耍滑的倾向……不是吗?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多么完美的世界。我们周围的人,以及我们自己,也并不是多么完美的人。

荀子质疑道,如果真的顺着人一性一发展,我们真的会迎来大治之世吗?还是早就为争抢利益打得头破血流,以至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呢?

笼罩在儒、墨学说上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被冷峻的荀子毫不客气地撕去了。

我们不说荀子说得多么正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若是连灵魂自身的弱点都不敢承认、不敢面对,何谈解脱?

那既然人一性一如此不堪,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其善者伪也。”

我们又要注意了,这个“伪”可不是伪装的意思。看这个字,左边是“人”,右边是“为”,所以是“人为”的意思。意思就是说,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摆脱恶一性一,达到善的境界的。

我想许多朋友对《荀子》一书最熟悉的部分,就来自那篇被选进中学课本里的《劝学》了。这篇《劝学》的文笔堪称经典。有人说汉赋的源头在于荀子,看看《劝学》,还真有些味道。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而荀子写《劝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教人如何向善。从“跬步”、“小流”做起,“锲而不舍”,必然可以到达善的境界。这层意思,在五百年后,被刘备演绎成了一句更经典的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先贤们勾勒出了许多美好的一精一神世界,但大都没有说,我们距离那样的世界,究竟有多远。荀子提醒了大家,人一性一本恶,人类若想从恶的泥潭中爬将出来,必须要一步一步地走。

我以为,正是这一点,尤为关键。毕竟顿悟的慧根,不是人人都有的。

荀子的一性一恶论,像极了犹太教、基督教的原罪学说。所不同的,只是周文化笼罩下的中国,没有那般宗教土壤,一切有赖于自身。

下面问题又来了。既然人一性一本恶,弱肉强食乃是自然界的天理。那便任其发展又如何?为什么一定要教人向善呢?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荀子·王制》

人吧,劲没有牛大,跑得没有马快,可牛马却得听人的,为什么?因为人类有社会,牛马没有。

荀子说,我们人类能有今天,全赖社会。

人类是很喜欢抱怨的。最常听到的说法,就是社会如何之不公。可是我们想像一下,如果离开了社会,人将何等凄惨。随便什么大一点的动物,都能把人欺负得够呛。如果纵容恶行肆虐,就会破坏社会。

后人常把荀子归于儒家。从强调社会一性一的这一点上,荀子的确又回归了儒家的范畴。

按照荀子的意思,人生来是很坏的,但人生来就有理一性一、智慧和社会一性一。所以我们人类能够做的,就是怎样把我们这个社会建设得更好、更安定一些。

那么,怎样才能把社会建设得更好呢?

荀子提出了一个并不新鲜的答案——礼。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荀子·礼论》

人有欲一望就要打架,打架就要乱,乱了社会就不安定,所以必须要用礼制来分配资源。也就是说,长幼尊卑都分好了之后,你该拿多少就拿多少,谁也别抢了。

儒家强调“礼”的重要一性一,已经有两百多年了,可到了荀子,却以他的一性一恶论最巧妙地解释了礼的必要一性一。

可是,凭什么他为尊,我为卑,社会的等级制度究竟该如何划分呢?

这就是“圣王”的事情了。然而战国乱世,诸侯纷争,圣王何在?

荀子没有说,他把辅佐与教化圣王的任务,留给了他那两个学生。请看下集——荀门师徒(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