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白话中国史

第四编 现代史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一章

孙中山先生与革命运动

凡事积之久则不能无弊。这个积弊,好像人身上的老废物一样,非把他排除掉,则不得健康。人类觉悟了,用合理的方法,把旧时的积弊,摧陷廓清,以期达于理想的境界,这个就唤作革命。但是因为地大人多,一时没有实现的方法。每到政治不良,人民困苦的时候,虽然大家也能起来把旧政府推翻,然而乱事粗定之后,就只得仍照老样子,把事权都交给一个人。于是因专制而来的弊害,一次次地复演着,而政治遂成为一进一退之局。这种因政体而来的祸害,我们在从前,虽然大家都认为无可如何之事,然而从海通以来,得外国的政体,以资观摩,少数才智之士,自然就要起疑问了。当戊戌变法时,国人所希望者,为以专制君主之力,变法图强。庚子后,国人对清廷之希望渐薄,民族、民权思想亦渐昌明。

革命的酝酿

中国革命的酝酿,潜藏得是很久的。清朝入关以后,汉人看似为其所压伏,实则革命的种子迄未尝绝。从西人东来以后,国人懔于民族的危机,愈见深切,因而发生许多反清的举动;至于“民贵君轻”之论,“不患寡而患不均”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见《孟子·尽心下篇》。“不患寡而患不均”见《论语·季氏》),孔孟早发之于二千年以前,所以西洋的民主政体、社会学说,我们均极易契合。民族、民权、民生主义,在人人心坎中,久已潜伏着了。不过没有适宜的环境,不能发荣滋长出来;没有领袖的指导,其运动也不易入于正轨罢了。

革命思想勃兴之原因

当戊戌变法时,国人所希望者,为以专制君主之力,变法图强。庚子后,国人对清廷之希望渐薄。民族、民权思想亦渐昌明。激烈者主张革命,缓和者遂主张君主立宪。清廷迫于舆论,乃有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之举。然清廷实无立宪诚意,加以溥仪幼稚,摄政昏庸,皇族专权,朝政益紊。反欲压制舆论,妄图集权。革命之势,遂日益蓬勃。革命思想之勃兴原因:(一)由民族主义。北族入主中国,虽其治法大体沿中国之旧,然于民族主义,终欠光晶;而欧人东侵,又有以激起中国人之民族思想。(二)由民权主义。民视民听,本已郁积于数千年之前;明末,得黄梨洲等为之提倡;加以欧西现代政治之观感。(三)由民生主义。因欧人之经济侵略,逐渐加紧,人民感于生计之困苦,渐觉有改革之必要。凡此皆时势所迫,勃兴之原因。(《高中复习丛书 本国史》,第167、168页)

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先生,广东香山县人(现在改为中山县,就是因纪念孙先生改名的),名文,字逸仙,中山是他的自号。他生于公元一八六六年,就是前清同治五年。他少有大志,怀抱民族、民权思想。公元一八八五年,中法战事起,先生鉴于政府的腐败,就决定颠覆清廷,创建民国的宗旨。公元一八九二年,在澳门创立兴中会,由少数的同志,联结会党,运动当地防营,以为革命的准备。会党虽以反清为宗旨,团结实甚散漫,当地驻军的思想更是腐旧不堪,所以成效很少。公元一八九五年,先生在广州谋起义,因运输军火事泄,不克。先生乃经檀香山赴美洲,和其地的会党连络(太平天国灭亡后,余党逃亡海外的很多,檀香山、美洲一带更盛),又赴欧洲。此时清朝已知先生为革命首领,其驻英公使,把先生计诱到使馆里,拘禁起来,想解送回国;先生感动了使馆里的侍役,把消息泄漏出去,英国舆论大哗,先生乃得释放。此即所谓伦敦蒙难。先生在欧洲数年,考察其国势民情,觉得单讲民族、民权,还不能“进世界于大同,畀斯民以乐利”,乃重加民生主义一说。合民族、民权、民生而完成其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

义和团乱起,先生分遣同志,谋袭广州、惠州,都不克。此时风气渐开,出洋留学的人渐多,尤群聚于日本;其中也颇有怀抱革命思想的。一九〇五年,先生乃亲赴日本,改兴中会为同盟会。入会的人,很为踊跃。革命团体,到此才有中流以上的人士参加。有了这辈人参加,则可以文字运动;主义的传布,更易迅速而普遍;而且指挥组织,也都有人才了。所以先生说:“到这时候,我才相信革命事业,可以及身看见其成功。”

革命的心理动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纪元前四世纪时,就有人说过了。(《孟子·梁惠王下篇》和《尽心下篇》)但是因为地大人多,一时没有实现的方法。每到政治不良,人民困苦的时候,虽然大家也能起来把旧政府推翻,然而乱事粗定之后,就只得仍照老样子,把事权都交给一个人。于是因专制而来的弊害,一次次地复演着,而政治遂成为一进一退之局。这种因政体而来的祸害,我们在从前,虽然大家都认为无可如何之事,然而从海通以来,得外国的政体,以资观摩,少数才智之士,自然就要起疑问了。这是潜伏在人心上的动机。(《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下册,第150—151页)

当时海内外的情势

先是康有为从出亡后,就在海外组织保皇党,以推翻慈禧太后,使德宗重揽大权为目的。此时乃改而主张君主立宪,和同盟会为对立的机关。海内的立宪运动,见本书第四十七章。然革命运动,气势亦颇盛;其以笔舌鼓吹的,则有章炳麟著《訄书》,邹容著《革命军》,都因此下狱,邹容竟死在狱中。谋以实力解决的,则有刘道一等的起事于萍、醴(刘道一亦是同盟会会员,但这一次举义,却不是同盟会发动的),清朝调苏、赣、湘、鄂四省的兵,才把他打平;又有安徽候补道徐锡麟枪杀巡抚恩铭,据军械局谋起事,事虽无成,清朝已为之胆落了。

同盟会的革命运动

同盟会的革命运动,最壮烈的,要算一九〇八年的河口之役,和一九一一年黄花岗之役。前一役初起事于钦州,因军械不足,退入越边,再从越边进兵,大败清军于河口,直迫蒙自,因无援而退。后一役则运动广东的新军,谋在广州起事,而党人组织敢死队,以为之领导。因事机泄漏,未能按照预定的计划行事。党人攻督署,事后觅得尸体,丛葬于黄花岗的七十二人,海内外闻讯震动。这时候,各地方的人心,日益倾向革命,新军也多有受运动的。清室越发濒于危亡。

何谓革命

凡事积之久则不能无弊。这个积弊,好像人身上的老废物一样,非把他排除掉,则不得健康。人类觉悟了,用合理的方法,把旧时的积弊,摧陷廓清,以期达于理想的境界,这个就唤作革命。(《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下册,第149页)历代之革命,有自外而入者,有即行之于内者。行之于内者,又可分为二:(一)本系在内之权臣,如王莽是。(二)则在外之强臣或军人,入据中央政府,如曹操、刘裕是。大抵内重之世,革易多在中朝。外重或内外俱轻之世,则或起于外而倾覆旧政府;或先入据旧政府,造成内重之局,而后行革易之事焉。以王步虽改,朝市不惊论,则起于内者为优。然以除旧布新论,则起于外者,为力较大也。(《中国社会史》,第328页)

第五十二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之成立

中国国土大,边陲的举动,不容易影响全局。要能够振动全国,必得举事于腹心之地。但是登高一呼,亦必得四山响应,而其声势方壮。此种情势,亦是逐渐造成的。革命党的运动,固然是最大的原因。党人乃于十九日,即阳历的十月十日,起义于武昌。革命军既起,清朝的官吏,都逃走。(一九一一年)阳历十二月,孙中山先生从海外归国。二十九日,十七省代表,公举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通电改用阳历,以其后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月元日。清朝乃授权袁世凯,和民国议定皇室和满、蒙、回、藏优待条件,于二月十二日退位。从一六二二年明桂王被弑,清朝占据中国,共二百五十年而灭亡。

清末的形势

清朝从德宗和慈禧太后死后,格外失其重心。一九一一年,说是预备立宪组织责任内阁,而阁员十三人(当时内阁总、协理外,有外务、民政、陆军、海军、度支、学法、农工商、邮传、理藩十部,及军咨府。内阁总理庆亲王奕劻,是清末宗室中久握政权的),满族居其九;九人之中,皇族又居其五。人民称为“御用内阁”,不合立宪精神,请愿改组,遭清廷拒。又以铁路国有之事,与人民大起争执。其时国民鉴于外人攘夺我国的路权,实寓有瓜分危机,群谋收回自办。川汉、粤汉,都组有公司。(粤汉铁路,清末本借美国合兴公司的款项建筑,因该公司逾期未曾兴工,乃废约收回自办)而清廷忽将铁路干线,都收归国有。人民起而争执,川省尤烈。清朝的四川总督,一味用高压手段,将代表拘押,群众驱逐。省城人民,聚众请求释放;外县人民,亦有续至的;彼竟纵兵残杀。清朝还要派满员端方,带兵入川查办,人心大愤。

革命的导火线

中国国土大,边陲的举动,不容易影响全局。要能够振动全国,必得举事于腹心之地。但是登高一呼,亦必得四山响应,而其声势方壮。此种情势,亦是逐渐造成的。革命党的运动,固然是最大的原因,而清廷的失政,亦有以自促其灭亡。清廷到末造,是无甚真知灼见的,只是随着情势为转移。当时的舆论,颇有主张中央集权的。政府亦颇想设法挽回。但不知道集权要能办事,其举动依然是凌乱无序,不切实际,而反以压制之力,施之于爱国的人民,就激成川、鄂诸省的事变,而成为革命的导火线。(《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下册,第157—158页)

革命军的起事

此时革命党人,鉴于屡次起事,都在边陲之地,不能震动全局,乃谋易地起义,武汉的新军,业已运动成熟,定于是年旧历中秋起事,旋改迟十日,未及期而事泄,清廷的湖广总督瑞澂,大肆搜杀。党人乃于十九日,即阳历的十月十日,起义于武昌。革命军既起,清朝的官吏,都逃走。革命军推黎元洪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收复汉口、汉阳。照会各国领事,各国都认我为交战团体。[按国际公法,列国承认一国革命军,既为“交战团体”(belligerency),即为尔后承认为合法的革命政府之先声,关系甚重]清廷闻变大震,即派陆军大臣荫昌,率近畿陆军南下。这“近畿陆军”,原来是袁世凯在直隶时所练。(辛丑和议定后,袁世凯任直隶总督,练新兵,共成六镇,后来第一、第三、第五、第六四镇,改归陆军部直辖,称为近畿陆军。世凯后入军机,溥仪立后,罢居彰德)荫昌无威望,不能指挥。清廷不得已,起用袁世凯督军。攻陷汉口、汉阳,然各省次第反正;停泊九江、镇江的海军亦响应。清廷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载沣旋罢摄政职,大权全入世凯之手。乃由英领事斡旋,两军停战,在上海议和。

中华民国成立

是年阳历十二月,孙中山先生从海外归国。二十九日,十七省代表(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直隶、奉天) ,公举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通电改用阳历,以其后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月元日,中山先生,即于是日在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于是成立。

清朝的灭亡

先是上海和议,议决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至是,清朝的代表,以和议失败,电清政府辞职。和议由袁世凯和中华民国的代表,直接电商。孙中山先生提出“如袁世凯赞成共和,则自己辞职,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条件。袁世凯也接受了。其时清朝以吴禄贞为山西巡抚。禄贞屯兵石家庄,截留清朝运赴前敌的军火,虽然给清朝遣人暗杀,然满人中最持排汉主义的良弼,也给革命党人炸死。滦州的军队,既表示赞成共和;前敌将领,又有要带队回京,向亲贵剖陈利害的。清朝乃授权袁世凯,和民国议定皇室和满、蒙、回、藏优待条件,于二月十二日退位。从一六二二年明桂王被弑,清朝占据中国,共二百五十年而灭亡。

清室之优待条件

清室之退位也,民国与订《优待条件》。其中第一款,许其存尊号,民国以外国君主之礼待之。第二款,与以岁费四百万。第三款,许其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第四款,许其奉祀宗庙陵寝,民国为之保护。第五款,民国许代完德宗崇陵工程。第六款,宫内执事人员,许其留用。唯以后不得再阉人。第七款,民国许保护清室私产。于清皇族,亦许仍其世爵,公私权同于民国国民,而不服兵役,且保护其私产。于旗民,许为代筹生计。未筹定前,八旗兵弁俸饷,照旧发给。亦可谓仁至义尽矣。乃清室仍居宫禁,迄不迁移。违背条件之事,尤不一而足。民国六年,又有复辟之役。京师既复,民国本应加以彻究。徒以是时执政柄者,为清室旧臣,自谓不忍于故君,遂忘服官民国应尽之责任。多数议员,醉心禄利,纵横捭阖,日争政权,但图苟全一己生命财产,不复计纲纪顺逆,无能督责政府者。(《中国社会史》,第343—344页)

临时政府北迁

即1913年。下文各处的“×年”,均为民国纪年,不再一一注明。 清朝既亡,孙中山先生即向参议院辞职,并推荐袁世凯。参议院即举袁为临时大总统,派人欢迎其南下就职。袁氏不欲南来,故意暗唆兵变,不能离开,乃许临时政府移设北京。参议院亦随之而北迁。当民军起义之后,各省都督府,曾派出代表,组织联合会议,议决《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参议院即是据此而设立的。至此,乃由参议院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修改为《临时约法》,并制定《国会组织法》《参众两院选举法》,据以选举、召集,于二年 四月八日开会。

都邑选择当首重社会风纪

都邑的选择,我是以为人事的关系,重于地理的。古人有治,首重风化。以今语言之,即国家之所注重者,不徒在政治、军事,而尤重视社会风纪,人民道德,此义论政之家,久已视为迂腐,然在今日国家职权扩大之时,似亦不可不加考虑。欲善风俗,必有其示范之地,以理以势言之,自以首都为最便,故京师昔称首善之区。自教化二字,国家全不负责以来,人口愈殷繁,财力愈雄厚之地,即其道德风纪愈坏,京师几成为首恶之地。人总是要受社会影响的,居淫靡之地,精神何能振作?所耗费既多,操守安得廉洁?吏治之不饬,道德和风纪之败坏,实为之厉阶。值此官僚政治为举世所诟病之秋,安可不为改弦更张之计?然欲图更化,旧都邑实不易着手,则首都所在,似以改营新都为宜。昔时论建都者,多注重于政治军事,而罕注重于化民成俗,有之者,则唯汉之翼奉,唐之朱朴,宋之陈亮。翼奉当汉元帝时,他对元帝说:文帝称为汉之贤君,亦以其时长安的规模,尚未奢广,故能成节俭之治,若在今日,亦“必不能成功名”,他主张迁都成周,复位制度,“与天下更始”。朱朴,当唐末亦说“文物资货,奢侈僭伪已极”,非迁都不可。陈亮当宋高宗时,上书说:“钱塘终始五代,被兵最少,二百年之间,人物繁盛,固已甲于东南,而秦桧又从而备百司庶府,以讲礼乐于其中,士大夫又从而治园囿台榭,以乐其生;干戈之余,而钱塘遂为乐国矣。”窥其意,宴安鸩毒,实为不能恢复的大原因。三家之言,皆可谓深切著明,而陈亮之言,实尤为沉痛。(《南京为什么成为六朝朱明的旧都》,原刊1946年5月5日《正言报》)

第五十三章

民国初年之外交

讲起民国初年的外交来,是很可痛心的,那便是俄蒙、英藏交涉,和大借款的成立。当前清末年,中国曾向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订借改革币制和东三省兴业借款。这是因为日、俄两国,在东北的势力,太膨胀了,所以想引进别国的经济,去抵制他们的。四国怕排除日、俄不妥,而“六国银行团”遂以成立。提出的借款条件,极为苛酷,颇有干涉我国财政之嫌,美国政府令该国的银行退出,六国团又变为五国。二次革命将起,袁世凯急于需款,遂向“五国银行团”借得英金二千五百万镑,是为“善后大借款”。本来兴业的借款,变为政治借款;本来想借英、美、法、德抵制日、俄的,变为五国联合以对我了。

俄蒙外交

讲起民国初年的外交来,是很可痛心的,那便是俄蒙、英藏交涉,和大借款的成立。当民国纪元之前两年,日、俄订立新协约。据说别有密约,俄国承认日本并吞韩国,日本承认俄国在蒙、新方面的举动。果然,韩国于这一年为日本所并;而俄国于明年,亦就对清朝提出蒙、新方面的要求,并以最后通牒相胁迫。约未及订,而革命军起,清朝就更无暇及此了。清朝对于藩属,向来是取放任主义的,其末年,忽要试行干涉,而行之不得其法,遂至激起藩属的反对。因俄国的怂恿,遂乘辛亥革命的时候,公然宣告独立,驱逐驻蒙大臣,称大蒙古帝国日光皇帝。俄人和他订约许代他保守自治,而别订《商务专条》,攫取农工商业,和交通、通信上广大的权利。民国成立,舆论颇有主张征蒙的,这自然是空话,如何办得到?仍由政府以外交方式,和俄人磋商,到二年,才订成所谓《声明文件》。俄国承认中国对外蒙古的宗主权,中国承认外蒙古的自治权。所谓自治,就是中国不设官、不驻兵、不殖民。其范围,则以前清库伦办事大臣、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的辖境为限。四年,根据此旨,订成《中俄蒙条约》。其呼伦贝尔,亦因俄人的要求,改为特别区域。(中、俄订有条件:呼伦贝尔的收入,全作地方经费。军队只能以本地人组织;如有变乱,中国派兵代定,须知照俄国;并须事定即撤。中国人在呼伦贝尔仅有借地权)

英藏交涉

中国的开放西藏,起于公元一八九〇年的《藏印条约》。是约把当印藏交通要冲的哲孟雄认为英的保护国。三年后(公元一八九三年)又订《藏印续约》,强辟亚东关为商埠。而藏人不肯实行,俄人乘机染指,藏俄日亲。会日俄战起,英遂于一九〇四年进兵侵入拉萨。达赖喇嘛逃奔库伦,英人迫班禅立约:(一)开放江孜、噶大克。(二)非经英国许可,不得许他国派官和驻兵。(三)土地、道路,及其余财产,不得让与及抵押于外国或外国人。中英交涉再三,终因俄、德、美、意四国反对,于公元一九〇六年,再缔《修订藏印条约》,承认前《藏印条约》为附约。只认中国对西藏有宗主权。其时清廷因驻藏大臣为藏人所戕害,以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将川边土司改流。又派联豫为驻藏大臣。联豫和达赖不协,电调川兵入藏。达赖逃奔印度,自此,反和英国人一起了。革命军起,藏人驱逐华兵。达赖回藏,宣告独立,藏番并进攻川边,川、滇出兵恢复,英人又提出抗议。中国不得已,停止进兵。三年,中、英、藏三方代表,会议于印度的西摩拉,订成草约:英国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中国承认外藏的自治权。所谓内外藏的界限,则将红蓝线画于所附的地图上,中国对此项界线,不肯承认,此问题遂至今为悬案。

西藏本无内外之分

如今的海藏高原,在地文地理上,可以分做四个区域。(一)后藏湖水区域。其地高而且平。(二)前藏川边倾斜地。雅鲁藏布江以东,巴颜哈喇山脉以南,大庆河以西,诸大川上游的纵谷。兼包四川、云南的一部。(三)黄河上游及青海流域。(四)雅鲁藏布江流域。喜马拉雅冈底斯两山脉之间。(二)(三)都是羌族栖息之地。(四)是吐蕃发祥之地。(一)就是藏族的居地了。原来康之与藏,本不能并为一谈。旧界系以江达以东为康,以西为藏。所以雍正四年会勘画界案内,于江达特置汉藏两官。清末改康为川边。其境域,亦系东起打箭炉,西至江达。然则姑无论西藏本无内外;即欲强分为内外,而所谓内外藏者,亦应统限于江达之西。乃英国人之所谓藏者,几于包括川边,分割青海;还要在其中画分内外,把外藏的范围,扩充得极大。陈贻范屡次交涉无效,只得就英使原提出的草案所附地图的红蓝线,略加伸缩,竟于草约签字。(《白话本国史》第二册,第26—27页;第四册,第31页)

善后大借款

当前清末年,中国曾向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订借改革币制和东三省兴业借款,以各省新课盐税,和东三省烟酒生产、消费税为抵押。这是因为日、俄两国,在东北的势力,太膨胀了,所以想引进别国的经济,去抵制他们的。因革命军兴,其约遂未成立。民国既成,四国怕排除日、俄,毕竟不妥,又劝诱他们加入。日、俄提出借款不得用之满、蒙的条件,四国银行不许,交涉几次,乃决定将此问题,改由外交解决。而“六国银行团”遂以成立。对我提出的借款条件,极为苛酷,颇有干涉我国财政之嫌。美国政府不以为然,令该国的银行退出,于是六国团又变为五国。民国二年,二次革命将起,袁世凯急于需款,遂以关、盐余的全数为抵押,向“五国银行团”借得英金二千五百万镑。以四十七年为期,于北京盐务署设稽核所,用洋人为会办;各产盐地方设稽核分所,用洋人为协理。盐款非经总会办会同签字,不得提用。其用途则于审计处设外债稽核室,以司稽核。是为“善后大借款”。本来兴业的借款,变为政治借款;本来想借英、美、法、德抵制日、俄的,变为五国联合以对我了。

满蒙五路建筑权问题

民国初年,还有一件重要的交涉,那就是所谓满、蒙五路的建筑权。当民国成立以后,国人颇关心于承认问题。外国中有好几国,是在正式国会成立之后承认的。有许多国,则在正式大总统选出之后承认。而日、英、俄三国,都附有条件。俄国要求外蒙古自治。英国要求外藏自治。日本则提出所谓开海、四洮、洮热、长洮、海吉五路的建筑权。这要求的提出,还和二次革命时张勋兵入南京,杀害日本人三名有关,但其提出恰在选举正式总统之前一日。中国政府也承认了。日本自此觊觎蒙古之心就更切。(《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下册,第173页)

第五十四章

军阀政治与内战

革命是要把一切旧势力,从根本上打倒,这是谈何容易的事?辛亥革命,不过四个月就告成功,自然不是真正的成功。但是政治既未上轨道,则藉为政争武器的,自然不是议会中的议席,而是实力。以实力论,自然北政府为强。革命尚未成功,国内到处充满着旧势力。于是孙中山先生另行组织中华革命党,以达到民权、民生主义,扫除专制政治,建设真正民国为目的。袁世凯本不是真心赞成共和的,所以推翻清室,无非想帝制自为,所以才被举为总统,而反动的迹象,就逐渐显著。凡事总免不了有反动的。中国行君主制度二千余年,突然改为共和,自不免有帝制的回光反照,然不过八十三日而取消,这也可见民意所在了。

二次革命

袁世凯本不是真心赞成共和的,所以推翻清室,无非想帝制自为,所以才被举为总统,而反动的迹象,就逐渐显著。孙中山先生知道政治一时不会上轨道,主张革命党人,都退居在野的地位,而当时的党人,不能服从首领的命令。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由秘密的革命团体,变为公开的政党;和接近政府的进步党对峙。因组织内阁及外交问题,和政府屡有龃龉。二年,国民党理事前农林总长宋教仁,在上海车站遇刺。搜查证据,和国务院秘书有关。民党益愤激。时安徽、江西、广东三省的都督,尚系民党,袁世凯乃将其免职。于是民党起讨袁军于湖口,安徽、湖南、福建、广东、上海、南京,先后响应,袁世凯早有布置,民党不久即失败。是为二次革命,亦称赣宁之役。

革命尚未成功

革命是要把一切旧势力,从根本上打倒的,这是谈何容易的事?辛亥革命,不过四个月就告成功,自然不是真正的成功了。但是政治既未上轨道,则藉为政争武器的,自然还不是议会中的议席,而是实力。以实力论,自然北政府为强。革命尚未成功,国内到处充满着旧势力。于是孙中山先生另行组织中华革命党,以三年七月八日成立于日本的东京。以达到民权、民生主义,扫除专制政治,建设真正民国为目的。时因清朝政府,业已推翻,故未提民族主义。其实行的方法,仍和从前所定相同。如分军法、约法、宪法三时期等。因鉴于前此党员多有自由行动的,党的纪律未免松弛,所以此次组织,以服从党魁命令为重要条件。(《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下册,第163、165、167页)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照《临时约法》规定,宪法由国会制定,大总统选举法,系宪法的一部分。二次革命之后,国会议先选总统,后制宪法。乃将大总统选举法提出,先行制定,据以选举。袁世凯遂被举为大总统。袁世凯被举之后,即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议员和候补人的资格。国会因之不足法定人数,袁世凯遂将其解散。并解散省议会,停办地方自治。旋开约法会议,将《临时约法》修改为《中华民国约法》(众称此为《新约法》,而《临时约法》为《旧约法》),将责任内阁制改为总统制。又设参政院,命其代行立法院职权。四年,北京有人发起筹安会,说是从学理上研究君主、民主,孰为适宜。通电各省军民长官,派员参与。旋有自称公民团的,请愿于参政院,要求变更国体。参政院建议,开国民会议解决。其结果,全体赞成君主立宪;并委托参政院,推戴袁世凯为皇帝。袁世凯即下令允许。而前云南都督蔡锷,起护国军于云南,通电宣布袁世凯政府伪造民意证据,率兵入四川。袁世凯派兵拒战,不利。贵州、两广、浙江、四川、湖南,先后响应。山东、陕西亦有反对帝制的兵。袁世凯不得已,于五年三月,下令将帝制取消。要求护国军停战。护国军要求袁世凯退位;并通电,恭承副总统黎元洪为大总统。彼此相持不决。六月,袁世凯病殁,一场帝制风波,才算了结。

有权位者难以觉悟

凡事总免不了有反动的。中国行君主制度二千余年,突然改为共和,自不免有帝制的回光反照,然不过八十三日而取消,这也可见民意所在了。一场帝制的风波,表面上总算过去了。然而暗中隐患,还潜伏着。原来天下大事,都生于人心。当袁氏帝制自为时,虽然怫逆民心,而中外有权力的人,却多持着观望的态度。所以护国军初起时,通电各省说:“麾下若忍于旁观,尧等亦何能相强?然长此相持,稍亘岁月,则鹬蚌之利,真归渔人,萁豆相煎,空悲轹釜。言念及此,痛哭何云。而尧等与民国共存亡,麾下为独夫作鹰犬,科其罪责,必有攸归矣。”这真可谓语长心重了。然而谁肯觉悟?谈何容易觉悟?而其余各方面的人,也无甚觉悟。就近之酿成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远之则伏下军阀混战的祸根了。(《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下册,第176、177—178页)

复辟之变

袁世凯既病殁,黎元洪入京继任,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国会再开。六年春,欧战已历三载。德国因形势不利,宣布无限制潜艇战争。我国提出抗议,不听,遂与德交。更谋对德宣战。国务总理段祺瑞,主持甚力;而黎总统怀疑。《对德宣战案》,提出于众议院,有自称公民团的,包围议院,要求必须通过;阁员又有辞职的。众议院说:“阁员零落不全,宣战案应俟政府改组后再议。”时段祺瑞召集各督军、都统,在京开军事会议。各督军、都统,分呈总统、总理:指摘议员所定《宪法草案》不合,要求不能改正,即行解散。旋赴徐州开会。黎总统下令免段祺瑞职。各省纷纷,多和中央脱离关系。黎总统令安徽督军张勋入京,共商国是。张勋带兵到天津,要求黎总统解散国会,然后入京,七月一日,突拥废帝溥仪复辟。黎总统避入日本使馆,下令由副总统冯国璋代行职务,以段祺瑞为国务总理。段祺瑞誓师马厂,以十二日克复京城。

护法之役

京城既复,黎总统通电辞职。冯副总统入京,代行职务。当时国会解散时,广东、广西即宣告军民政务,暂行自主;重大政务,径行秉承元首;不受非法内阁干涉。及复辟之变既平,北方又有人主张:“民国业经中断,当仿元年之例,召集参议院。”不肯恢复国会。于是两广、云、贵,和海军第一舰队,宣言拥护《约法》。国会开非常会议于广州。议决《军政府组织大纲》:“在《临时约法》未恢复以前,以大元帅任行政权。”选举孙中山先生为大元帅。至七年,复将《组织大纲》修改:“设政务总裁。组织政务会议;以各部长为政务员,组织政务院,赞襄政务会议,行使军政府的行政权。”举孙中山先生等七人为总裁,推岑春煊为主席。北方则召集参议院,修改《大总统选举法》,选举徐世昌为大总统,于七年七月十日就职。先是南北两军,尝冲突于湖南之境,及徐世昌就职后,下令停战议和,在上海开和平会议。至八年五月而决裂。

北方的混战

九年,北方驻防衡阳的第三师长吴佩孚,撤防北上。先是北政府于六年八月,布告对德、奥宣战,以段祺瑞为参战督办,编练“参战军”。欧战停后改为“边防军”,仍以段祺瑞为督办。至是,段祺瑞改边防军为“定国军”。两军冲突于近畿。定国军败。段祺瑞辞职。是为皖直之战。皖直战后,曹锟为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为副使。王占元为两湖巡阅使,张作霖为东三省巡阅使,兼蒙疆经略使,节制热、察、绥边区。十年,湖南的兵攻入湖北,吴佩孚将其打退,因代王占元为两湖巡阅使。十一年奉军驻关内的,和直军冲突,奉军败退出关。是为直奉之战。直奉战后,东三省宣布独立,徐世昌辞职,曹锟等请黎元洪复位,取消六年解散国会之令,国会在北京再开。十二年,北京军警,包围总统府索饷,黎元洪走天津。十月,曹锟当选为总统。

唯山西最安稳

民国成立以后,内争之祸,也可谓很厉害了。最安稳的,要算山西。他从民国十四年以前,简直没有参加过战争。阎锡山提倡用民政治,定出六政、三事,以为施政的第一步。六政,谓:(一)水利,(二)蚕桑,(三)种树,(四)禁烟,(五)天足,(六)剪发。三事,谓:(一)造林,(二)种棉,(三)牧畜。教育、实业,都定有逐年进行的计划。又竭力提倡村自治。在当时,亦颇有相当的成绩。惜乎到后来,牵入战争漩涡,以前些微的成绩,也就不可得见了。次之,倒还是新疆。从民国十七年杨增新被杀以前,大体也还算安稳。(《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下册,第200页)

陈炯明的叛变

先是陈炯明以粤军驻扎于福建的漳、泉。九年,军政府主席总裁及广东督军,通电取消军政府及自主。时中山先生在上海,通电否认。命炯明率军回粤,中山先生亦赴广州,重开国会。十年,国会议决《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选举中山先生为总统。于五月五日就职。这一年,粤军平定广西。中山先生设大本营于桂林,筹备北伐。明年,大本营移设韶关。因陈炯明怀异心,不接济军用,免陈官职。炯明走惠州,使其部下包围总统府,实行叛变。中山先生避难军舰,旋复到上海,陈炯明再入广州。这一年冬天,在广西的滇军和桂军讨陈,粤军亦有响应的。陈炯明再走惠州。明年,中山先生回粤,以大元帅名义,主持军政事务。

第五十五章

欧战后之外交

当欧战之初,我国宣告中立。日本则借口与英同盟,派军攻陷青岛。事后竟对我提出五号二十一条的要求,并以最后通牒相胁迫。八年一月,开和会于巴黎。山东问题,在和会中,交由英、法、美专门委员核议。卒因英法的袒日,依照日本的意思,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让与日本。消息传到我国,舆情大为激昂。于是有所谓“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价值,倒不在于政治上,而在于文化上。到这时候,才专提出这两种主义来。因为认识了科学的价值,所以肯埋头研究学问的人渐多,不再抱浅薄的应用主义。因为尊重科学的方法,所以有许多旧材料,也要用新方法来整理。因为认识了民治的价值,而国家社会诸问题,亦非复少数人的专业。

二十一条的要求

欧战起于民国三年,至八年而告终。当欧战之初,我国宣告中立。日本则借口与英同盟,派军攻陷青岛。日军的攻青岛,是从龙口上陆的。我国不得已,划龙口和胶州湾接近的一带为战区。日军又越出范围,占据胶济铁路全线;并据青岛海关。事后我国要求撤去,日本竟于民国四年一月十八日,对我提出五号二十一条的要求,并以最后通牒相胁迫。我国不得已,于五月九日,覆牒承认,旋订约二十五条。然日兵在胶济路的,仍未撤退。六年,又在青岛设行政署,并在济南、潍县设分署。七年,我国驻日公使,和日本订立《济顺高徐借款预备契约》,附以照会,许胶济路所属确定后,由中日合办。日本乃允将胶济路军队,除留一部分于济南外,余均撤至青岛,并允将所设行政署撤废,我国覆文中,有“欣然同意”字样,遂为巴黎和会失败的一大原因。

二十一条的内容

二十一条的要求,分为五号。第一号:(一)承认日后日、德政府协定德国在山东权利、利益让与的处分。(二)山东并其沿海土地及各岛屿,不得租借割让。(三)许日本建造由烟台或龙口接连胶济的铁路。(四)自开山东各主要城市为商埠。应开地方,另行协定。第二号:(一)旅顺、大连湾、南满、安奉两铁路的租借期限,均展至九十九年。(二)日人在南满,得商租需用地亩,以三十年为限。(三)日人得在南满居住、往来、经营工商业。(四)日人得在南满开矿。(五)南满、东蒙许他国人建造铁路,或向他国人借款建造铁路,及以各项课税,向他国人抵借款项,均须先得日本同意。(六)南满、东蒙聘用政治、财政、军事、警察各顾问、教习,必须先向日政府商议。(七)从速改订吉长铁路借款合同。第三号:(一)汉冶萍公司附近矿山,未经该公司同意,不得准公司以外的人开采。第四号:(一)中国沿岸沿港湾及岛屿,概不得租借割让。第五号:(一)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顾问。(二)日人在内地设立病院、寺院、学校,许其有土地所有权。(三)必要地方的警察,作为中、日合办,或聘用多数日本人。(四)由日本采办所需半数以上的军械,或在中国设合办的军械厂,聘用日本技师,并采买日本材料。(五)接连武昌与九江、南昌的铁路,及南昌、杭州间,南昌、潮州间铁路的建造权,许与日本。(六)福建筹办路矿,整理海口(船厂在内),如需用外资,先向日本商议。(七)允许日人在中国传教。其最后通牒,将第五号中,除关于福建业行协定外,余撤回,俟后日再行协议。

巴黎和会

八年一月,欧战各国,开和会于巴黎。当我国参加欧战时,日本怕中国因参战而与协约国亲切,不利于彼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之故,所以和英、法、俄、意订密约,以四国承认上项权利,为日本许中国参战的交换条件。至此,我国要求胶州湾由德国直接交还,日本则主张由德国交给他,再由他还我。因英、法已受密约拘束;我国的主张,遂至失败。消息传至北京,人心大愤,于是有“五四运动”。[五号二十一条要求,系由陆征祥、曹汝霖与日本公使磋商;后由陆征祥与日使订立条约;“欣然同意”的覆文,则由驻日公使章宗祥送交,故当时北京专门以上学校学生罢课,要求罢免曹、陆、章三人(曹、章及前驻日公使陆宗舆)。他处学校继之,商店亦罢市,政府乃于六月十日,将三人免职。时曹为交通部长,章为驻日公使,陆为造币厂总裁。]

巴黎和会中的山东问题

当时山东问题,在和会中,交由英、法、美专门委员核议。卒因英、法的袒日,依照日本的意思,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让与日本。时中国代表,亦提出一让步案。“德人在山东权利,移让英、美、法、意、日;由英、美、法、意、日交还中国。中国偿日攻青岛兵费。其额,由英、美、法、意议定。”因英、法袒日,未能有效。唯美国委员,另递一节略于威尔逊,说:“实行《中日条约》;或照《中德条约》,将德国所享权利,移转于日本;均不甚妥。不如照中国所提让步案。”但亦未能生效。中国代表提出保留案。声明中国可以在《和约》上签字,但关于山东条项,须保留另题——始而要求于《和约》内山东条项之下,声明保留,不许。继而要求于《和约》全文之后,声明保留,不许。改为《和约》之外,声明保留,不许。再改为不用保留字样,但声明而止,不许。最后要求临时分函声明,不能因签字有妨将来的提请重议,不许。代表电告政府,说:“不料大会专横至此,若再隐忍签字,我国将更无外交之可言。”二十八日,《和约》签字,我国代表就没有出席。(《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下册,第191页)

五四运动及其价值

关于山东问题,我国要求由德国直接交还,而日本则主张德国无条件让与日本,相持不决。到四月二十四日,最高会议开会,招我国代表出席。威尔逊朗诵英、法两国和日本的《秘密换文》。又诵《中日条约》和《换文》的大要。问为什么有这条约?我国代表说:“是出于强迫。”威尔逊又问:“七年九月,欧战将停,日本决不能再压迫中国,为什么还有欣然同意的换文?”这消息传到我国,舆情大为激昂。于是有五月四日,北京专门以上学校学生停课,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之举。风声所播,到处学校罢课,商店罢市,又有铁路工人将联合罢工之说。是之谓“五四运动”。(《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下册,第190页)

五四运动的价值,倒不在于政治上,而在于文化上。西洋近世的富强,看似由于工业的发达,军备的扩张,其实真正的根源,还在科学发达上。因科学发达,所以对于天然的认识真确,而其利用天然之力,亦即随之而加强。推科学的方法而施诸人事,对于社会的认识,也就真确;应付各种问题,自然也有计划、有条理、有组织、有效率了。至于社会的风习,中西固各有所长,而现在相形见绌的,则是他们为民治的,而我们非民治的。因为是民治的,所以人人能够自动,而其思想也极自由。民气自然发扬,民力自然充实。非民治的,就适与相反了。中国的改革,始而注重于制造、军事,既而注重于政治,可说是都没搔着痒处。到这时候,才专提出这两种主义来,而中国的文化,就要焕然改观了。因为认识了科学的价值,所以肯埋头研究学问的人渐多,不再抱浅薄的应用主义。因为尊重科学的方法,所以有许多旧材料,也要用新方法来整理。因为认识了民治的价值,所以学艺要求其普及于大众,于是提倡新文学,提倡语体文;又由教育部制定注音符号颁行;近来又颁布简体字;以求工具的简易。而国家社会诸问题,亦非复少数人的专业,要用宣传方法,“大吹大擂的,抬到众人面前”了(梁启超的话)。(《初中标准教本 本国史》第四册,第95页)

我国要求对《和约》中山东条件,加以保留,不许;要求不因签字故,妨害将来的提请重议,不许。我国遂未签字于《对德和约》。后来由大总统以命令布告对德战争终止。对于《奥约》,则仍签字的。当议和之初,美国总统威尔逊氏(woodrow wilson),曾提出和平条件十四条,各国都认为议和的基本条件,其中有组织国际联合会一条。后来《国际联合会规约》,经各国同意,插入《和约》中,作为《和约》的一部,我国曾对《奥约》签字,故仍为国际联合会的一员。

华盛顿会议

十年,美国召集会议于华盛顿。与会的有中、英、法、意、荷、比、葡、日等国。会中所议,一为远东问题,一为限制军备问题。远东问题,成立《九国公约》,承认罗德氏四原则。时我国代表,提出大纲十条,美代表罗德氏(elihu root)综括为此四原则。又订《九国间中国关税条约》,许开关税会议(会议后由段政府召集,见第五十七章)。我国要求取消领事裁判权,各国亦许派员调查(会议后由段政府召集,见第五十七章)。又要求收回租借地,则英于威海卫,法于广州湾,均声明愿交还;唯英于九龙,日于旅顺、大连湾则均不肯放弃;《五号二十一条案》,亦经我国提出,日本准备取消第五号,并允交还青岛,由中国赎回胶济铁路。

限制军备问题为成立《海军协议》,限制英、美、日的主力舰,为五∶五∶三比率,其满期,在一九三六年底。又由英、美、日、法四国订一协约,互认四国在太平洋所占岛屿、领土、属地之地位。英日同盟,即因此约而取消。

太平洋的新格局

欧战以前,日、俄、英、美、德、法,在太平洋上,本来都有势力的。欧战以后,德国在海外的属地,业已丧失净尽。俄国承大革命扰攘之余,法虽战胜而疲乏已极,亦都无力对外。在欧洲方面,只有英国向来是称霸海上的,而和东方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虽当大战之后,对于太平洋的权利,还是不肯放弃。美国和日本,则是大战期间,都得有相当利益的。所以这时候,太平洋上,遂成为此三国争霸的世界。

讲起地位来,则日本是立国于太平洋之中的。自中日、日俄两战后,南割台湾,北有旅、大租借地和南满、安奉等铁路。又承俄国革命之时,加以侵略。而德属太平洋中赤道以北的岛屿,战后议和,又委任他统治。其在西太平洋的势力,可谓继长增高。所以这时候,美国要召集这个会,主要的意思,就是对付他。

民国十二年,英、美、法、意、日五国,又有《海军协定》。十九年,又有《海军公约》。规定英、美、日三国海军的比例为五∶五∶三。虽然如此,日本在太平洋中形势,还较英、美为优胜。《海军协定》和《公约》的期限,都到一九三六年为止,所以大家都说:一九三六年是世界的危机,然而苟非中国强盛,谁能保证太平洋上风云的稳定。(《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下册,第194—195、197页)

山东问题的解决

当《巴黎和约》签字后,日本认为胶州湾问题,业经解决,即照会我国,要求办理交收事宜。我国舆论,主张提出国际联合会。政府遂拒日人,未与直接交涉。华盛顿会议既开,乃由英、美调停,在会外交涉。英、美都派员旁听,其结果:胶济路由我发国库券赎回,以十五年为期。胶州湾由我国宣告开放。至二十一条问题,则由两院通过无效案。十二年,由政府照会日本,声明废弃。

德奥俄三国新约

欧战以后,我国对德、奥、俄三国所订条约,都是平等的。但俄约的权利,我国仍未能享受。德约在十年,奥约在十一年,都将关税协定领事裁判等不平等的条文取消,俄约则最迟延。先是俄国自六年革命以后,为各国所封锁,深愿得一国与之亲交,曾于八年九年,两次宣言,愿放弃旧俄政府,用侵略手段,在中国所取得的一切权利。中国因与协约国取一致态度,未能与俄进行交涉。外蒙从欧战以后,即失所倚赖;俄国革命以后,更备受骚扰。八年,乃吁请取消自治。呼伦贝尔的特别区域,亦随之而取消。九年十一月,白俄军陷库伦,我国未能收复。至十一年,乃为赤俄所陷。外蒙先已在恰克图设有政府,至此,遂移于库伦,推活佛为皇帝。后来活佛死,外蒙就不再立君了。其《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则直到十三年才成立。协定:(一)俄国放弃帝俄时代所得的特许和特权。(二)取消领事裁判权。(三)和关税协定。(四)东省铁路许我赎回。(五)承认外蒙古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协定签字后一个月,开会解决赎回东省铁路,外蒙撤兵问题。然此会迟至十四年八月始开,又因东三省独立,一切事无从议起。俄人乃别和奉天订成《奉俄协定》,而中央对俄的交涉,始终未有结果。

第五十六章

国民革命之经过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先生又组织中华革命党,后决定“以国民造党,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然后还之国民”之义,乃将国民党改组。(国民党)以党治国之事,在中国可行与否,尚属疑问。盖中国之政治,必加督责、考核,定其功罪,明其赏罚而后可。由是政治之系统,自必当清楚。党之为物,不过用以发动社会之力量而已,行政大纲,则固有正式机关在也。党之根本存在之需要与否,则尚待问题解决后决定;苟认为无益,则可取消之,而代以严肃之官僚政治。

国民党的改组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先生又组织中华革命党,以三年七月成立。其本部设于日本的东京,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真正民国为目的。袁世凯死后,本部移于上海。八年,改为中国国民党。十二年,中山先生决定“以国民造党,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然后还之国民”之义,乃将国民党改组。十三年一月,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宣言书》及《建国大纲》。会中推中山先生为总理。并议决将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

以党治国,是否可行?

(国民党)以党治国之事,在中国可行与否,尚属疑问。盖中国之政治,必加督责、考核,定其功罪,明其赏罚而后可。由是政治之系统,自必当清楚。党之为物,不过用以发动社会之力量而已,行政大纲,则固有正式机关在也。国民党初起时,纲纪颇佳,然于北伐后遂渐坏,其职权与行政机关相混淆,或且掣肘;社会视之,亦无异于一类行政机关之组织。至真为党效忠者已寡,因党而起之兵争,亦不过为地盘势力而已。苟于实力问题解决后,此等党之纷争,可无问题。而党之根本存在之需要与否,则尚待问题解决后决定;苟认为无益,则可取消之,而代以严肃之官僚政治。(《本国史(元至民国)》,第105页)

江浙直奉之战及段政府

是年九月,江浙、直奉战争复起,南方亦出兵北伐。孙传芳自闽入浙,浙军败退,而冯玉祥、胡景翼、孙岳在北方组织国民军,入北京。吴佩孚自海道南下,经长江至湖北,入豫南。奉军入关,并南据江苏。冯玉祥、张作霖共推段祺瑞为临时执政。段祺瑞邀孙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大计。中山先生主开国民会议,解决时局。议未能行。(当时段执政亦拟先召集善后会议,以解决时局纠纷;次召集国民代表会议,以解决根本问题。孙中山以其两会议,人民团体,无一得与,故不赞成。中山所主张的国民会议,系现代实业团体、商会、教育会、大学、各省学生联合会、工会、农会、政党及反对曹、吴各军组成)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中山先生卒于北京。段执政以张作霖为东北边防督办,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后又以冯玉祥督甘肃。直隶、山东、江苏、安徽的督理(当时裁督军,管理各省军务的,都称“督理某省军务善后事宜”),亦均奉军中人。是年十月,孙传芳自浙江入江苏。江苏、安徽的奉军均退走,吴佩孚亦起兵于湖北,攻奉军于山东。冯玉祥与奉军战于直隶。驻关内的奉军郭松龄,又回军出关,因中途受阻碍败死于巨流河。直隶的奉军走山东,和山东的奉军,合组为直鲁联军。吴佩孚旋与奉军合攻冯玉祥。十五年三月,冯军退出北京,段执政走天津,直、奉二军,又合攻冯军于南口。冯军退向西北。

废督裁兵与联省自治

因为一切纷争,都起于军队太多和军人拥兵自重、争夺权利之故,于是有废督裁兵的呼声,并有联省自治的议论。联省自治之说,其由来也颇早。原来行省的区划,还沿自元朝。明、清两代的省区,虽然逐渐缩小,然而其区域,还是很大,犹足以当联邦国的一邦而有余。而自清末以来,已渐成外重之局。辛亥革命,亦是由各省响应的。民国成立以来,中央事权,迄未能真正统一。而以中国疆域的广大、交通的不便、政务的丛脞,一个中央政府,指挥统驭,也颇觉得为难。于是有创联省自治之议,希望各省各自整理其内部的。当民国八、九年间,也颇成为一部分有力的舆论。于是有起而实行的,省各自制宪法。其中以浙江省成立为最早,于十年九月九日公布。湖南省制宪最早,而公布较迟,事在十一年一月一日。既已公布省宪,自然用不着什么督军。于是浙江于布宪之日,即同时宣布废督。即未制省宪的省份,也有宣布废督的,如云南省是。事在九年六月一日。然而名为废督,而军队仍未能裁,即督军之实,亦仍旧存在,不过换一个总司令或督办善后军务等等的名目罢了。所以还是无济于事。(《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下册,第200—201页)

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国民政府以十四年讨平东江,又平定广东全省,广西亦来归附。乃组国民革命军,十五年,以蒋中正为总司令,出兵北伐。时湖南军队,有归附国民政府的,亦有仍附北政府的。国民革命军先入湖南,击走其地的北军,遂入湖北,败北军于汀泗桥,克武、汉。左军下荆、沙。右军入江西。至十一月而江西毕定。留守东江的兵,亦定福建。国民革命军乃以湖南、湖北的兵入河南;命福建的兵入浙江;在江西的兵,分为江左、江右两军,沿江东下。十六年二月,江左、江右两军,和入浙江的军,会于南京。时冯玉祥亦自甘肃经陕西出潼关。五月,与入河南的兵,会于开封。这时候,国民革命军的兵势,已极顺利,而清党事起,北伐因之停顿。直军曾以其间,攻占扬州、浦口,并渡江据龙潭,为国民革命军所击退。十七年一月,蒋中正再起为北伐军总司令。四月,连下兖州、泰安,五月一日,入济南,三日,惨案作,日军据济南(日人于十六年,即以保侨为名,运兵到山东,后因北伐停顿撤退,此时又调兵到济南。五月三日,和我无端开衅,将我徒手军民杀死无数,并闯交涉公署,杀死交涉员蔡公时,我军为避免枝节起见,大部退出济南,只留一团驻守,日兵又用大炮攻城。初十日,我军奉命退出。十一日,日兵遂入城占据。并将津浦路截断。胶济路沿线二十里内的行政机关,亦均被占据。直至十八年三月间,才定议撤兵,至六月间,才实行撤退)。我军乃绕道德县北伐。六月三日,张作霖出关,四日,至皇姑屯遇炸,至十二月而东三省通电服从国民政府,北伐之事,至此告成。

第五十七章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内政与外交

中国的自治制度,看似颓废,其实人民自治的能力,是最强的。不论什么事情,总是自己解决,倚赖官府的地方很少。这实在是社会改进唯一的道路。《建国大纲》以县为自治单位。一县自治完成时,人民即得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选举县长。一省的县都自治时,在该省即为宪政开始,省长亦由民选。全国过半数的省开始宪政时,就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选举政府,由国民政府将治权交还。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即发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宣言。中国自海通以来,和外国所订的不平等条约,可谓极多,而其最甚的,则无过于关税税率的协定。关税自主,本系国家应有的权利,而一经丧失,更图恢复,其难如此。此可见外交之不可不慎,而民国创业的艰难,后人也不可不深念了。

训政的工作和宪政的预备

中山先生的革命方略,系军政、训政、宪政三时期。军政时期,由党取得政权。训政时期,代国民行使政权。宪政时期,则还政权于国民。在训政时期中,代人民行使政权的为国民党;行使治权的,为国民政府。国民政府,以十四年在广东组织成立。十六年四月,迁都南京。先是国民党改组时,共产党员曾申明以个人资格加入。然其后仍图在国民党中,扩充其党势,于是南京政府有清党之举。宁、汉之间,遂呈分裂之势。至是年七月中,武汉方面亦清党,才再合一。北伐于十七年完成。然十八、十九两年,两湖、两广,和河南、山东,仍有战事;党务亦有纠纷;幸皆渐告平定。

《国民政府组织法》,系十七年制定。五院的组织,逐渐告成。二十年,又制定《训政时期约法》。依《建国大纲》所定的程序,是要县的自治完成,省的宪政才开始,全国中有过半数的省,开始自治时,才得召集国民大会,议决宪法选举政府。然近年亦有主张提早召集国民大会的。二十四年,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国民大会,尽二十五年年内召集。”旋经第五届第一次中央全体委员会议决:“《宪法草案》,于是年五月五日公布,国民大会,于十一月十二日开会。”

《建国大纲》中的自治制度

中国的自治制度,看似颓废,其实人民自治的能力,是最强的。不论什么事情,总是自己解决,倚赖官府的地方很少。这实在是社会改进唯一的道路。孙中山先生有鉴于此,所以也定以自治制度为政治的基础。《建国大纲》,本以县为自治单位。现行的制度:县以下分区,区以下分乡、镇,乡镇以下为闾、邻。(乡指村庄,镇指街市,大略在百户以上,不得超过千户。邻五家,闾二十五家)乡镇和区,各设公所,其长,均以人民自选为原则(未实行自治前,区长得由民政厅就考试合格人员中委任。乡、镇长由人民加倍选出,县长择一委任);闾、邻长则纯由民选。一县自治完成时,人民即得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选举县长。一省的县都自治时,在该省即为宪政开始,省长亦由民选。全国有过半数的省开始宪政时,就要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选举政府,由国民政府将治权交还。(《初中标准教本 本国史》第四册,第99—100页)

条约的改订

废除不平等条约,为国民党重要的政纲。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即发出此项宣言。十七年,又照会各国,拟定改订的办法三条(旧约期满的,当然废除重订。未满期的,以相当手续,解除重订。已满期而未订新约的,另定临时办法) 。嗣后改订的,已有许多国。至于公约,我国参加的亦很多,尤以十七年所签订的《非战公约》为重要。此约初发起于美、法二国间,后来扩大之而及于全世界,约中订明各缔约国所起纠纷,不问其原因及性质如何,概不得用和平以外的方法解决,批准的共有五十余国,日本亦是其中之一。

关税自主的交涉

我国关税改革之议,起于《辛丑和约》后和英、美、日、葡等国所订的商约。因赔款太重之故,许我于裁厘后,加抽入口税至百分之一二.五,出口税百分之七.五;并得加收出产、消场、出厂三税,以为裁厘的抵补。后来裁厘延未实行,加税亦遂成空话。华盛顿会议,我国提出关税自主案。然《九国间中国关税条约》,仍只许开一会议,筹划实行《中英商约》而已;其后此会由段政府于十四年召集。我国又提出关税自主。各国承认其原则,许我国定税率,于十八年一月一日施行,而我国政府宣告于同日裁厘。国民政府首与美国订立《关税条约》,申明前此各约中,关涉关税的条文作废,应用自主的原则,后来德、挪、荷、英、瑞、法六国的关税条约,先后订成。比、意、丹、葡、西五国的商约,亦有相同的规定。政府乃于十八年二月,将段政府所定七级税则,实际得各国承认的,先行公布。二十年一月,裁厘告成,乃废七级税,另行制定税则。关税自主,在形式上就算完全实现了。但是实际运用的毫无障碍,还是要看外交上全局的形势啊!(我国初废七级税时,所订税则,最得保护本国产业之意。其时唯中日间有关税协议,日货进口,课税有极轻的。二十二年五月,因关税协定,业经期满,乃加以订正。然二十三年七月间所颁布的新税则,反失掉保护之意,这就是受外交别一方面的牵掣呀)

外交事务不可不慎

中国自海通以来,和外国所订的不平等条约,可谓极多,而其最甚的,则无过于关税税率的协定。现在世界上,经济竞争,日烈一日。贸易上的自由主义,久成过去,各国都高筑关税壁垒,以保护本国的产业。独税率受限制的国,则不能然。所以旧式和新兴幼稚的产业,日受外力的侵略压迫,而无以自存。中国所以沦入次殖民地的地位,这是一个最大的原因。关税自主,本系国家应有的权利,而一经丧失,更图恢复,其难如此。此可见外交之不可不慎,而民国创业的艰难,后人也不可不深念了。(《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下册,第217、221页)

撤消领判权的交涉

撤消领判权的交涉,亦是起于辛丑后的商约的,外人许俟我法律和司法制度改良后实行。华盛顿会议,我国将此案提出,各国允派员调查后再议。其后此会亦由段政府于十五年召集。调查的结果,仍以缓议为言。国民政府所订条约,意、丹、葡、西均定十九年一月一日放弃,比约规定另订详细办法。各详细办法,尚未订定,而各国有过半数放弃,则比亦照办。五约均附有(一)内地杂居,和(二)彼此侨民捐税,不得有异于他国的条件。此案因东北事变,迄今未能施行。唯墨西哥于十八年十一月,自动申明将领判权放弃。二十六年,开第六届三中全会,中委张继、覃振等提议,谈判撤废领判权,已由国府饬主管机关照议进行。

租借地和租界的收回

租借地在华会中,英于威海卫,法于广州湾,均声明放弃,后来威海卫于十九年四月间交还,广州湾则法人尚在观望。租界:德、奥、俄在天津、汉口的租界,业因条约改订而收回。当十四年五月间,上海日人所设棉织厂停工,工人要求复工,日人遽开枪将工人枪杀,学生因此游行演讲,为公共租界捕房所拘捕;群众要求释放,捕房又开枪轰击,死伤多人。此即所谓“五卅惨案”。并延及汉口、重庆,及广州的沙基等处。民气大为激昂。国民军到达长江流域,英人乃将九江、汉口租界交还,后来比于天津,英于镇江、厦门,亦自动将租界放弃。

东北的事变

外交中最可痛心的,为东北的事变。十八年七月,我国因撤换东省铁路职员,和俄国起有纠纷,俄军侵犯吉、黑,旋将东路回复旧状,而两国的邦交,则至二十一年十二月才恢复。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日兵占据东三省,二十一年一月,又和我国在上海开衅,至五月间,才成立《停战协议》。明年三月,日军陷热河,侵犯长城一带,亦到五月末,成立《塘沽协议》,战事才终止。二十三年三月,日人遂拥立溥仪于长春。此项交涉,直到现在还未了结。

第五十八章

最近之文化经济与社会状况

现代国家的盛衰强弱,是以经济为其根本的。我国因生产方法落后,以致备受帝国主义的剥削。近二十余年,因为内战不息,以致一切实业都走不上振兴的路;而旧有的反更遭破坏。一国的命脉是经济,而经济的荣枯,往往表现于财政上。民国的财政,惊心动魄。革命军兴,财政的系统,一时破坏,现出艰窘的样子。经过两三年的整顿,渐渐上轨道了。不意帝制运动发生,中央威信坠地,各省应解的款项,多数都被截留。一九三一年,政府提倡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设立全国经济委员会。各省设分会,研究救济农村,发达商工,改良物产。实行兴水利,开公路,整理棉业茶业,建筑谷仓,已有成效。

最近的经济状况

谁都知道:现代国家的盛衰强弱,是以经济为其根本的。我国最近的经济,却是怎样呢?我国因生产方法落后,以致备受帝国主义的剥削,这已非一朝一夕之故了。可是到近二十余年来,而此等情势,更为恶劣。近二十余年,因为内战不息,以致一切实业都走不上振兴的路;而旧有的反更遭破坏。欧战时代,日本、美国,都因此大获其利,我国则仍未能挽回入超的颓势。

民国以后的财政状况

一国最重要的命脉是经济,而经济的荣枯,往往表现于财政上。民国以来的财政,却是很惊心动魄的。革命军兴,财政的系统,一时破坏,自然要现出艰窘的样子。经过两三年的整顿,渐渐的有些上轨道了。不意帝制运动发生,中央威信坠地,各省应解的款项,多数都被截留。中央除关、盐余外(付给所担保的赔款、外债的余额),乃专靠借债以自活。除大借款外,还有许多较小的借款。欧战期间,则专借日本债。欧战既停,并日本债而不能得,则又专借内债。这是北京政府的情形。国民政府成立后,所借内债亦不少。现在中央政府的收入,以关、盐、烟酒、印花,统税为大宗。(《初中标准教本 本国史》第四册,第96—97页)

欧战以后,反而备受各国倾销之害;而尤以一九二九年世界大恐慌爆发后为甚。农业:因兵燹的破坏;水旱的频仍;租税的苛重;出口的农产品,既因世界恐慌而减少;外国的农产品,反要侵夺我们的市场;遂至全国的农村,都沦于破产的景象。工业:旧有的既遭破坏,新兴的,必备受外国及外人在我国境内所经营的工业压迫,不论轻工业、重工业,都陷于困苦挣扎之中。(我国现在的轻工业:纺织事业,受日本的倾挤最甚;卷烟制造,受英国英美烟公司的倾挤最甚。煤,日本人所开抚顺煤矿,名为合办而实在是日人所独占。英国人所开开滦煤矿营销最畅,也是大权属于英人。我国人自开的煤矿,反不容易和他们竞争。生铁的出产,像大冶铁矿等差不多全和日资有关系;而且我国铁的储量,有百分之七十五在辽宁,又有百分之九在察哈尔,这是我国前途最严重的问题呀)沿海航业,外国船舶,有百分之九十强;长江中亦超过百分之六十。铁路既多欠外债,航空亦系和外国合办(中国航空公司,是中、德合办,德资居三分之一),凡外力所及的通商口岸都有较便利的交通连结着,而内地则直到最近,才开辟公路,而国货亦渐次兴起。并且国民政府,于十八年,自动取消厘金,收回关税自主权,是对外亦有进步了。

最近的经济政策

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包含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大中心问题。而节制资本之中,又包含节制私人资本,和发展国家资本两义。平均地权一项,近来政府对土地有强制征收,或实行征收地价,也算一端。对于佃农,定了二五减租之法。(此案系十五年国民党所提出。原意谓减百分之二十五。其后各地解释,颇有歧异。有地方,先将农产物减去百分之二十五,再将所余的七十五,由业主佃户平分。有地方,先将收获量平分,即业主佃户各得百分之五十,再从业主所得的五十分中,减去其二十五。浙江是照前法行的。其余各地方减租之事,实在并没有普遍实行)近来又设立农民银行,提倡合作事业,希冀农困的渐舒。节制资本,一时也谈不到,因为现在正是苦于无资本呢!不过全国劳动大会,十一年在广州业已召开,后来又开过两次。十六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达到长江流域时,各地方的工会,风起云涌,组织最盛。后来因其不能尽上轨道,又逐渐加以整理。关于劳动的法规,亦已颁布多种。(其重要的,为工会、工厂、工厂检查、 劳资争议处理、团结协约等法)

政府并提倡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于二十年,设立全国经济委员会。各省设分会,研究救济农村,发达商工,改良物产。实行兴水利,开公路,整理棉业茶业,建筑谷仓,已有成效。又于二十四年十一月四日,颁布法币政策,现银集中,专用纸币,不但货币数量的伸缩可以自由,币价易于稳定;而且外汇专由国家所指定的银行办理,则某种货物,我们要限制其进口的,就可以限制商人购买外汇,入超就可减少;而国币价值,不至较外币为高,输出又可以增加了。至于利用外资,一时也还不易着手。但是二十年全国经济委员会设立以来,业经国际联合会行政院,许我技术合作,连年委派专家来华,业已帮助我们不少。世界各国,在这不景气的局面下,其困苦都是和我们一样的;而我国疆域的广大,天产的丰富,人口的众多,国民性质的勤俭,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而又值各国经济,既经发达之后,可以利用其最新的技术,防止其已有的流弊;一时虽然困苦,将来实在是有很大的希望的啊!

第五十九章

本期结论

从西力东侵以来,中国人早已处于另一个世界中了,然中国人迄未觉悟。中国人感觉到遭逢旷古未有的变局,实自鸦片战争以来。其中又当分为两期:自五口通商以来,为我国饱受外国压迫的时代。从革命运动发生以来,则为我国受外力压迫而起反应的时代。历来议论的人,不论是中国人、外国人,大多数都说中国人进步迟缓,这是蔑视了历史上社会进化的规律,其实以中国之大,文化根柢的深厚,内地偏僻之处和现代的新文化接触的少,仅仅一百年,而能有如此的成绩,也不算坏了。至于其效迄今似尚未能见,则因大器晚成之故。

现代史的性质

自西力东侵以来,中国历史,就发生一个大变局,这是谁都知道的了。可是其中又当分为两期:自五口通商以来,为我国饱受外国压迫的时代。从革命运动发生以来,则为我国受外力压迫而起反应的时代。我们革命的成绩,是怎样呢?我们试自己检查检查看。

现代史是由外力压迫到起而反应的时代

自五口通商以来,可以说是我民族受外力压迫的时代。自戊戌变法以至于今,可以说是我民族受外力压迫而起反应的时代。前此固非全不认识西洋人的长处。买枪炮、买兵轮,进而至于自己立船厂,设制造局……也算觉得西洋人的长处了。然而总以为西洋人的长处,不过如此。此等一枝一节之事,民族间互相仿效,是常有的事(中国最切于生活之物,如木棉的栽种、纺织,来自南洋;蔗糖的煎熬,出自摩揭陀国。见《唐书》本传),算不得文化的大变动;所以也算不得我们民族的有觉悟。到中日之战以后,就不然了。我们知道他们之所以强,并不在于这些械器之末,而另有其根本的。于是始而想变法维新,仿效其政治。继而拟议及于政体。再后来,就知不仅是政治、军事一部分的关系,实在整个社会,都是有关系的。于是所拟议的,遂及于社会组织、学术思想……根本的问题。到这时代,我们可谓承认我们的文化,有改造的必要了。我们也可以说:业经走上改造的路了。我们的觉悟,并不算迟;我们所走的路线,也并没有错;至于一时未能见效,则事情的体段大了,原非旦夕所能奏功,这并不算无成效。我们不必因此灰心,反当益励其勇气。(《中国民族演进史》,第190—191页)

民族主义的成绩

从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受着两重的压迫:一是清朝的专制,一是列强的侵略。从辛亥革命以来,专制的压迫,可算是摆脱掉了。至于列强的压迫,则现今仍在挣扎苦斗之中。从前清末年,我们就是靠着列强的均势以偷安的。民国初年,还是这个趋势。可是四国团变为五国团,已经有些协以谋我的现象了。欧战以后,更并这最小限度的均势,而亦不能维持。于是有“五九”的国耻。一时外交上的形势,紧张到极度。华盛顿会议时代,似乎要宽弛些。从世界大恐慌爆发以来,列强都无暇他顾,而最近形势的严重,又远过于“五九”时代了。民族的危机,是没有人能够援助我们的,只有靠我们自己奋斗呀!

民权主义的成绩

中国行专制政体数千年,辛亥革命,几于兵不血刃,不过百日,就给我们推翻;以后虽有帝制、复辟等反动,亦都不崇朝而败。军阀的混战,凡不得民心的,亦无不以失败终;这真是民意的发挥,算得世界革命史上的奇迹了。但是我国的民权,在消极方面,虽已能充分发挥,在积极方面,即进而运用四权,参与国事,则还正在训练期中,凡我国民,都不可以不勉。

官僚阶级是民权主义的大敌

官僚阶级,乃合下列几种人而组织成功的,即:(一)做官的人。(二)辅助官的人。其中又分(甲)高级、参与谋议的,或有专门技术的,即幕僚。(乙)办例行公事的,即胥吏。(丙)供奔走使令的,即差役。(三)与官相结托的人,即士绅。这三种中,固然都不乏好人。然虽有好人,改变不了阶级的性质。以阶级的性质论,总是要求自利的。自利的方法,从理论上言,是权威力求其大,收入力求其多,办事力求其少。在上级监督,社会制裁的力量所不及之处,便要尽力行之。社会的文化,因得官力的辅助而发展是例外,事业遭其压迫,财力被其榨取,人才被其吸收,以致萎缩,倒是通常的现象。所以官僚阶级,实在是社会文化发展向上的大敌。欲救此弊,唯有发展地方自治,其根本又在增加人民的知识能力。中国向来,亦未尝不看重地方自治,但治者阶级的理论,根本有一个偏蔽之处,以为天生人而有智愚,愚者必不能自谋,非靠智者为之代谋不可。其实国家的事务,有些复杂的、艰难的,非有特殊的才能,不易应付,若社会的事务,则根本不离乎日常生活,人民有何不能办?而且向来也总是人民自行联合,自行办理,自行立法,自行制裁,何尝真靠官家的力量来?所以提高人民的知识能力而扩大其自治权限,乃是民权主义的真谛。对于官僚阶级,其效用不过如此的,却深寄其希望。这便是民权主义的大敌,把这种思想打倒,民权主义的前途,就现出光明来了。(《中国现阶段文化的特征》,原刊1940年4月5日《中美日报》)

民生主义的成绩

民生主义,在将来是可以发生惊人的成绩的。因为我们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长处,而避掉他的短处了。可是现在,我们还正在艰苦奋斗之中。我们当这内忧外患交迫,天灾人祸迭乘的时候,我们还能够很坚苦的维持其生活,我们的一切事业,实际仍在进行。对外的不平等条约,当以关税协定为最甚,我们在短时间内,居然将其解除。技术合作,也已在开始。我们看似困苦,实已走上光明的路了。

成绩的总批评

我国的全面积,大于欧洲;我国的人口,居世界四分之一;愈是进化的社会,其内部的情形,就愈复杂,短时间如何整理得来?古语说的好:“大器晚成。”正唯晚成,才成其为大器。况且区区二十余年的时间,在历史上论起来,算得什么?我们回顾已往的成绩,我们要自壮,不要自馁。

中华民族大器晚成

从西力东侵以来,中国人早已处于另一个世界中了,然中国人迄未觉悟。中国人感觉到遭逢旷古未有的变局,实自鸦片战争以来。此战爆发于民国纪元前七十二年(一八四〇年),距今恰足一百年。此一百年之中,中国的变化比之以前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来得大,来得快。历来议论的人,不论是中国人、外国人,大多数都说中国人进步迟缓,这是蔑视了历史上社会进化的规律,其实以中国之大,文化根柢的深厚,内地偏僻之处和现代的新文化接触的少,仅仅一百年,而能有如此的成绩,也不算坏了。至于其效迄今似尚未能见,则因大器晚成之故。制造一种器具,必须将各部分合拢起来,装置成功,然后其用乃见。社会的进化,亦系如此。各方面零零碎碎点点滴滴所做的工作,不到合拢的时候,其功是不见的。而今则正是一种合拢的工作,所以近百年来的历史,在现今看来,固然只觉得其黑暗,然到将来看起来,则一定觉得其光明,因为它是光明的前驱。所以中国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来的历史,不论在哪一方面,都有追溯和检讨的价值。民族主义是国民活力的源泉,其发展的情形自然更值得追溯和检讨。(《中国民族精神发展之我见》)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