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大学译注

第一章
关灯
护眼
字体:
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

大学[1]之道[2],在明明德[3],在亲民[4],在止于至善[5]。

【注释】

[1]大学:大,旧音泰。古者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修己治人”的学问。澫益大师《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大学。大字即标大学直指》云:“大者,当体得名,常遍为义,即指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心外更无一物可得,无可对待,故名当体。学者,本觉之体,学字即彰始觉之功,本觉是性,始觉是修,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故称大学。”

[2]道:《说文》:“道,所行道也。”《大学直指》云:“道者,从因趋果所历之路也。”

[3]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显明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名词,明德指我们本有的性德。佛家云自性、真如。儒家、道家云“道”。《大学直指》云:上明字,是始觉之修,下明德二字,是本觉之性。王阳明《大学问》: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

[4]亲民:教化人民,使人去恶从善、恢复性德。《大学直指》云:“自性之众生,名为亲民。”王阳明《大学问》:“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

[5]止于至善:《大学直指》云:“成自性之佛道,名止至善。”王阳明《大学问》:“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

【译文】大学之道,在于显明我们自身本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亲近民众,使人人恢复原本就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让我们自己和他人都回归到圆满的本性中来。

知止而后有定[1];定而后能静[2];静而后能安[3];安而后能虑[4];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6]。知所先后,则近道矣[7]。

【注释】

[1]知止而后有定:《大学直指》云:“止之一字,虽指至善,只是明德本体,此节指点人处,最重在知之一字。”《礼记正义》:“知止而后有定者,更覆说止于至善之事。既知止于至善,而后心能有定,不有差贰也。”言止于至善之程序及功效,在于静、定、安、虑、得五个层次。定,谓志有定向。

[2]定而后能静:《礼记正义》:“心定无欲改,能静不躁求也。”静,谓心不妄动。

[3]静而后能安:《礼记正义》:“以静故情性安和也。”安,谓所处而安。

[4]安而后能虑:《礼记正义》:“情既安和,能思虑于事也。”虑,谓处事精详。

[5]虑而后能得:《礼记正义》:“既能思虑,然后于事得安也。”得,谓得其所止。

[6]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礼记正义》:“若于事得宜,而天下万物有本有末,经营百事有终有始也。”

[7]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正义》:“知所先后者,既能如此,天下百事万物,皆识知其先后也。则近道矣者,若能行此诸事,则附近于大道矣。”

【译文】知道要止于至善,然后才能志有定向;志有定向,然后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目前的处境;安于目前的处境,然后才能虑事精详;虑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事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有终结和开始。能够明了万事万物本末始终的道理,皆接近于明了大学之道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1],先治其国[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3];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4];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5];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6];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7];致知在格物[8]。

【注释】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大学直指》:“说个明明德于天下,便见亲民、止善,皆明德中事矣。”言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

[2]先治其国:《说文》:“国,邦也。”古代王、侯的封地。《礼记正义》:“此以积学能为明德盛极之事,以渐到。今本其初,故言欲章明己之明德,使遍于天下者,先须能治其国。”

[3]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整治;家,大夫之邑曰家。

[4]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礼记正义》:“言若欲齐家,先须修身也。”

[5]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礼记正义》:“言若欲修身,必先正其心也。”正其心,言喜怒哀乐之用,得其宜也。

[6]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实也。曾国藩云:“一念不生之谓诚。”意者,心之所发也。诚意,言心之所发,一于善而皆有实也。《礼记正义》:“总包万虑谓之为心,情所意念谓之意。若欲正其心使无倾邪,必须先至诚,在于忆念也。若能诚实其意,则心不倾邪也。”

[7]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礼记正义》:“言欲精诚其己意,先须招致其所知之事,言初始必须学习,然后乃能有所知晓其成败,故云先致其知也。”

[8]致知在格物:《礼记正义》:“格,来也。己有所知,则能在于来物。若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言善事随人行善而来应之,恶事随人行恶亦来应之。言善恶之来,缘人所好也。”宋司马光云:“格,犹扞也、御也。能扞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王阳明云:“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印光大师《格物致知确解》云:“格除幻妄私欲物,致显中庸秉彝知。此物即心中不合天理、人情之私欲。一有私欲,则所知、所见皆偏而不正。若格除此幻妄不实之私欲,则不偏不易、即心本具之正知自显,一举一动,悉合情理,了无偏僻。此圣人为天下后世所立修己治心之大法,修齐治平在是,超凡入圣亦在是。”

【译文】自古以来那些想要让全天下人都显明其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先要修好己身,要修好身,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念,要端正自己的心念,就要保持真诚恭敬之意,要想能保持真诚恭敬之意,则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则要革除我们内心的各种物欲。

物格而后知至[1];知至而后意诚[2];意诚而后心正[3];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4]。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5]。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6]。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7]。

【注释】

[1]物格而后知至:《礼记正义》:“物格而后知至者,物既来,则知其善恶所至。善事来,则知其至于善;若恶事来,则知其至于恶。既能知至,则行善不行恶也。”印光大师《格物致知确解》云:“若格除此幻妄不实之私欲,则不偏不易、即心本具之正知自显,一举一动,悉合情理,了无偏僻。此圣人为天下后世所立修己治心之大法,修齐治平在是,超凡入圣亦在是。”

[2]知至而后意诚:《礼记正义》:“既能知至,则意念精诚也。”

[3]意诚而后心正:《礼记正义》:“意能精诚,故能心正也。”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正义》:“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者,言上从天子,下至庶人,贵贱虽异,所行此者专一,以修身为本。上言诚意、正心、齐家、治国,今此独云修身为本者,细别虽异,其大略皆是修身也。”《大学直指》:“前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原不单指帝王有位人说,恐人错解,今特点破。且如舜耕历山之时,何尝不是庶人?伊尹耕有莘时、傅说在版筑时、太公钓渭滨时,亦何尝不是庶人?只因他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修其身,所以皆能明明德于天下耳。盖以天子言之,则公卿乃至庶人,皆是他明德中所幻现之物,是故自身为物之本,家国天下为物之末。若以庶人言之,则官吏乃至天子,亦皆是他明德中所幻现之物,是故亦以自身为物之本,家、国、天下为物之末。须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名位不同,而明德同,明德既同,则亲民止至善亦同,故各各以修身为本也。前虽略示物有本末,又云致知在格物,尚未直指下手方便,故今的指修身为本,以心意知不可唤作物故,以致诚正皆向物之本上格将去故。”

[5]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礼记正义》:“本乱,谓身不修也。末治,谓国家治也。言己身既不修,而望家国治者否矣。否,不也。言不有此事也。”

[6]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礼记正义》:“此覆说‘本乱而末治否矣’之事也。譬若与人交接,应须敦厚以加于人。今所厚之处,乃以轻薄,谓以轻薄待彼人也。‘其所薄者厚’,谓己既与彼轻薄,欲望所薄之处以厚重报己,未有此事也。言己以厚施人,人亦厚以报己也。若己轻薄施人,人亦轻薄报己,言事厚之与薄皆以身为本也。”《大学直指》:“所厚,谓责躬宜厚,所薄,谓待人宜宽。”

[7]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礼记正义》:“本,谓身也。既以身为本,若能自知其身,是‘知本’也,是知之至极也。”

【译文】能够革除内心的私欲,就能够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宇宙宇宙人生的真相,(万物皆是我自性所现)就能够对一切人、事、物保持真诚恭敬;能够对一切事物保持真诚恭敬,我们的心念就能够端正;我们的心念端正了,就能够修好己身;己身修好了,家自然就能够整治好;把家整治好了,就能够把国治理好;把国治理好了,国泰民安之后天下也就太平了。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身没有修好而希望家国天下得到治理,是从来没有的事情。对修身应该视为首要的反而视为次要,对治国平天下应该视为次要的反而视为首要,这样要想使恩泽及于天下,是不会有的事。明白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源头,这叫知道根本,这就称为是知的极致。

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