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元亨释书

元亨释书卷第三十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济北沙门 师链撰

志四 黜争九 序说十 略例(附) 智通论(附)

黜争志九

昔婆伽梵坐菩提树下。魔王波旬将八十亿众各执器仗致恼。地神现形责魔。魔惧怖而去。夫以世尊无量劫来已具种智。岂受是等障蔽乎。而有之者浊世令之使也。非世尊之咎矣。以故世尊不动一毛。波旬受屈而归。灭後尤多。或斩菩提树。或焚贝多叶。或闭伽蓝门。或坏阿育塔。罽宾臂堕而死。异见病至而悔。不唯王者之为。梵志谮助而发也。然彼自败亡。我法自若矣。至于东震益酷。後魏大武太平真君七年焚像经坑沙门者。崔浩诬之也。八年雷击殿而倒。大武遭压殆死。不几为常侍宗爱弑。崔浩腰斩之诛及五族。北周武帝建德二年毁像经冠沙门。宣政元年感疠而殂。唐武宗会昌五年厄佛法。李德裕。赵归真劝之。六年帝发背疽狂烦而毙。归真责诛朝堂。德裕贬死崖州。柴周世宗毁我教。手持斧击大悲铜像鑱胸破。帝後疽发胷而殁。赵宋徽宗宣和元年沮吾法。林灵素谕之。是岁灵素放温州赐死于道。靖康二年金人破汴京虏徽宗而去。上之五代君臣昏惑生厄於吾。祸败景从寔可愍矣。我国家君圣臣贤仁恕忠良。自真化覃此七百余载。上下崇奉辅治保祚。以故君臣世授胤连历长。只钦明敏达之间有小厄者。我法始至信根未洽又非睿情孽臣矫之也。而守屋之党菑不旋踵。及于天长天元有阋墙事。长历以来虐熖转煽。永保之始二火亦起。率见资治表。虽台相之一厄颇撼朝堂。然王臣笃奉佛。其始不加剧治。所谓扑灭不息。至于燎原矣。呜呼我国醇淑而菑自吾出。弊魔尝誓曰。我来世入汝门衣汝衣食汝食破汝法。魔党其不可熄乎。今欲全缀此方佛迹。且令人知魔孽之所繇。劝善惩恶。古史之任也。作黜争志。

钦明十三年百济国王圣明贡献释迦铜像。帝宣问群臣可拜不。物尾兴中鎌子等奏曰。古先帝皇之治天下也。常有事於春夏秋冬。祭拜天地社稷一百八十神。方今改拜蕃神恐致国神怒。大臣苏稻目进言。西蕃诸国一皆拜崇。彼方诸神未闻拒逆。我此日域何虑之有乎。天皇赐像稻目。稻目大悦舍向原家为寺安置供养。此年天下疫。夭亡多。尾兴鎌子等奏曰。陛下不纳愚忠作敬蕃神。今疠菑由彼。兴乞行弃撤。天皇许之。有司投像於难波堀江烧伽蓝。於是天无云而雨。宫中大殿俄灾。

敏达十四年二月苏马子起塔大野丘设大斋会。三月物守屋中胜海奏曰。自先代及陛下国多疫矣。岂非苏氏之佞佛哉。上曰。朕亦不能无疑。守屋自入寺斫塔纵火燔之。又烧藏殿等。既而取烬余弃难波堀江。是日无云雨下。守屋又捕马子所奉善信尼等禁锢海石榴亭。不几帝并守屋患疮。天下又多患之死者相枕。患疮者皆曰。我身如打如烧。人人相谓曰。是烧像塔之殃也。後二年守屋伏诛。

天长十年七月睿山义真寂。以座主位私授圆修。大众不肯山上鼓噪。真之徒党修之者五十余辈。大众摈之。勑尚书右丞和真纲上山罢圆修座主职。修移和州室生山。承和中入唐。归住山云寺。

天元四年十二月勑余庆法师补法性寺座主。慈觉之徒诣阙奏曰。初太相国贞信公建法性寺。以辨日法师任座主以来。九代相继而慈觉之门当之。今第十代始以智证门人加之是慈觉之徒失望也。勑答曰。告檀家。檀家报曰。随勑。相让而不断。於是慈觉之徒一百六十人向檀越廉义公家喧诉。相家不听屡有争论。天禄帝闻之激怒曰。真信公初创法性寺。不必附慈觉一门。只是撰智行兼备者为座主。适慈觉之门多人故相次领之。今余庆亦有智行誉而任之。何必守一门乎。况喧争败德非净侣事也。下诏息百六十人者封职焉。自兹两门不和拒争日滋。智证之徒出睿山各居别院。余庆率门人住观音院。胜算并门人。修学院劝修并门人。解脱寺穆算并门人。一乘寺余众百余人犹在山上千手院。五年正月勑侍中平恒昌登千手院宣耆宿曰。传闻日者智证大师之徒多散逸。经书秘文恐有纷失。固加卫护。因之置宿卫守经藏。又下勑曰。座主良源欲烧千手院杀余庆。穆算等。阴谋难匿早止其机後而毋悔。良源上表陈谢。其略曰。放火杀害我法大禁。自作教人波罗夷罪。吾辈於此是道之常。谁达天听。愿决真伪。

永祚元年九月勑余庆为延历寺座主。慈觉之徒奏曰。智证门补座主者不可开讲堂。便固闭户。永延帝并大相国藤兼家以为过讼。十月二十九日诏尚书右丞藤有国作告文。登前唐院(慈觉之塔)诉众徒之暴戾。有师子身中虫之句。

正历四年八月观音院成算之徒与睿山众有却。慈觉之徒烧千手院。及坏房舍四十余宇。两门相争。於是慈觉之徒摈智证之徒一千人出山。

长历二年冬朝议。以三井明尊为天台座主。十月二十七日慈觉之徒捧状沮之。三年廷评已定。二月十七日慈觉之徒尽会法成寺南门。相议列向相府诉之。相门固闭不入。众犹蠢蠢不散。相吏开门告众曰。今日先还明日有议。大众退。明朝会只陀林寺。相府使使告众曰。天台座主位古来重之。故选智行全具者补之。不必局慈觉一门。智证之门亦多有焉。方今明尊僧正德位相宜。慈觉之徒有相若者乎。乞莫拒诉。大众闻之嗔怨呌驰。乃走赴相府。府门坚关。大众呼号扣门至穿门柱下地。相大怒使能州刺史平直方率兵射大众。众中亦有挑战者。定势有膂力。拔大刀击官兵。官兵众徒死伤两多。十九日定势付狱。以降见资治表。

序说志十

大觉浑然未尝判矣。瞿昙大圣人剖析而数出矣。其为数也有半焉有满焉矣。二焉三焉及九焉皆半也。十焉百焉及万焉皆满也。半常设小矣。满常设大矣。然居浑而见数者判而常浑矣。在满而见数者半而常满矣。故浑而判。判而浑。满而半。半而满。是我圆极之微旨矣。此书有五格焉。传赞论表志也。传十也。赞二。而或系一焉。或综多焉。论又二。而通别也。通托评焉。别解惑焉。表一也。志又十也。五格者半数也。寓判而非小矣。十传者所以载其人也。十志者所以记其事也。双十者满数也。寓浑而设大矣。一表居中焉。所以通串传志也。不载空言见之行事。虽采国史实释氏之通表也。数止一者双十之统也。盖一者十之所归。十者一之所成。天下之数未尝不一也十也矣。又一者浑也。十者满也。浑而无不满故一而之十焉。满而无不浑故十而反一焉。是自然之理而此书之数也。传之十者。传智一。慧解二。净禅三。感进四。忍行五。明戒六。檀兴七。方应八。力游九。愿杂十。表之一者资治也。志之十者为学修。为度受。为诸宗。为会仪。为封职。为寺像。为音艺。为拾异。为黜争。为序说。维我佛乘智为先导。劝示悟证皆智之操。灌真来唱。昭训去斅。澄海荣西相继高蹈。自兹此方竞向真诰。传智居初焉。智之与慧名异体同。赫赫诸子惟业惟隆。不唯闻思修勤解通。慧解续焉。攀缘观察愚夫所行。单传直指如来禅清。净禅续焉。慕道之士进其为精进。进不止感应便生。进感续焉。佛道悬旷动有退还。忍之为德不崩不骞。烈士行之曜後扬前。忍行续焉。戒法毗尼如来威仪。不唯固持明之知之。明戒续焉。檀之为事施与营筑。原薄有异其归兴福。檀与续焉。古圣深悲周流屡迁。善应无方是名巧便。方应续焉。智用为力有动乘斯万里游戱寻道访师。力游续焉。我有大誓其品万科。随类俱作清浊扬波。愿杂竟焉。是始之十也。史之为言系月系年。我法无历假渠寓旃。渠亦假我政和祚延。作资治表一焉。人生童昬不学不明。但学浮动修而智成。去斯二路道无佗行故置於始。惟衡惟程学修志起矣。入道为度。得戒为受。度道之标。戒道之守。度受次矣。吾门殊涂其归一致。得致知涂不则道毁。诸宗次矣。我法有为会而有仪。君臣夤行人给国治。会仪次矣。道备德盈受封居职。内荣门庭外格多福。封职次矣。独正无居独依无主。依正相应有事偶宇。偶宇已作吾门万覩。寺像次矣。维此世界音作佛事。铙鸣磬响轨仪全备。音艺次矣。吾佛垂感倜傥不覊。片奇小恠收拾不遗。拾异出矣。治以监兴乱以监衰。背触来现我以镜知。黜争出矣。物必有头。事又有由。欲详始卒序说而休矣。初予覃总角而离家。逾志学而游方。周旋相阳福鹿之门辛勤而归。因见大藏有僧史之三传。所谓梁唐宋也。而此三传不精史文。盖梁传者战国之文病体裁焉。唐传者叙事艰澁传论文同。宛似铭辞。宋传者驳杂[骨*几]骳任古碑碣。绝无笔削。古来圣贤之事业不能显焕。颇惜之焉。又佛法入斯土以来七百余岁。高德名贤不为不多。而我国俗醇质。虽大才硕笔未暇斯举矣。其间别传小记相次而出。然无通史矣。故予发愤禅余旁资经史。窃阅国史洽掇诸记。日积月累已有年矣。远自钦明迄于圣代。补缀裁缉为三十卷仅成一家之言。不让三传之文。名曰元亨释书。古传者偏传也。今为全史。故改名焉。又夫古之着述或罹穷愁或求见世。虽仲尼犹然。矧其余哉。余尘缠早脱世缴不及。韬晦我常岂冀闲名。只欲明佛祖之法揭圣贤之迹。令可畏之人知所式之尘也耳。此予之志也。曰古科十品三传承袭。此书何异。曰此书虽变古传古科皆在其中矣。夫传智者译经也。我国无译事故换号焉。然其传来者一也。慧解者义解也。净禅者习禅也。慧之与义。净之与习。其所名模不啻天渊之隔矣。进感者感通。读诵一之。古传琐碎。以我视之皆进也。故合焉。忍行者遗身也。古传遗身之目无含蓄也。明戒者明律也。古传次三学故亚禅焉。今配十度故居忍下。檀兴者兴福也。福者檀之报也。替名而表本。愿杂者杂科也。今分六篇。盖智不足者驾愿而达彼岸。故辟愿度摄诸色也。方应力游古科无之。今详法义建二焉。梁唐削添一二科。不为无据耳。护法者今锄之。此土无恭君悖吏何护之有。而志有黜争者草昧自家之小厄也。非臣废矣。又古传无表志。今立之者备史法也。我谓古传为偏者是也矣。曰春秋三传不立志。岂不良史乎。曰彼编年也。无志可也。已分传则史迁曷不全哉。不能逃君子之诛矣。曰子攻古传者深矣。而宣宁之诸师高德伟才岂可容易而议哉。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三传之师道博德大而吾之所钦也。然史才者末也矣。昔黄太史见三僧传患文义鄙浅而欲删修之。又洪觉范屡议唐宋二传。非予独言之矣。曰子之释书名取诸何。曰汉以来以史名书。所谓汉书晋书唐书等也。曰汉唐者以世以国。故名书而佳矣。今释者氏族也。世尊取以为名。此书应称释子。盖孟子庄子之谓也。然诸子不史也。此书史也。僭取乎。曰不然。子知世书之有彼而不知吾教之有此也。我大觉世尊身土不二。世属土。名属身。四法不剖。唯一觉也。子何轻议哉。故为其系胤虽有圣凡之异皆一种也。犹世俗之家有贤不肖之子矣。不可以不肖不系其氏族也。故予名之以释书。又汉晋唐者国而皆姓也。我释书之称不多乖乎。曰子废古科配十度。然者此方之人咸大机与。曰有斯言矣。夫此方视於竺支狭矣。盖印度阔於震旦。震旦阔於日域。而印度小乘多大乘寡。加以婆罗门九十五种。大乘之於印度也牛毛之双角也。震旦大乘多小乘寡。加以儒墨老庄。乘时陵我者不少焉。大乘之於支那也鼎鼐之一足也我日域。纯大无小其俱舍成实者备于学而已。不立宗焉。有儒而无老庄。老庄之书又备于学而已。不立家焉。只儒有数家焉。而不与我竞。盖虽魔魔民皆护佛法之谓乎。以印度地阔而大乘寡。支那地狭而大乘多而见之。我国小而纯全大机者非理之迂矣。盖我道之机法者不因地之广狭乎。盛哉吾国东方醇淑大乘之疆乎。命此土者不争我法无异道也。学我法者不赴小径无二乘也。是故此书以波罗蜜建十科也。曰如子言此书所列咸菩萨与。曰然。菩萨有二。曰满。曰分。波罗蜜亦然。譬登山焉。到顶者跻麓者齐称登山焉何也。跻麓者竟达顶也。阶吾道之大机者皆为菩萨何也。自分至满也。曰子以此方为大乘域。又爱吾庐之谓乎。曰大般若经第三百二曰。我灭度後後五百岁甚深般若於东北方大作佛事。我此日域金口已说。岂始而言之乎。曰彼经说。灭後流传始东南方巡至东北。子何独取东北哉。曰不然。虽说八方流布。特称东北而为最也。故舍利子白佛言。於东北方当有几许住菩萨乘诸善男女。於此般若书读修说。佛言。东北方有无量住菩萨乘诸男女等。然经文繁衍恐人不委斯旨。子亲熟看亦不疑也。盖佛赞东北不似余方。第五百八又见焉。曰如子之言。东北为最。而支那又东北也。何定日域哉。曰支那日本虽隔海而气候同。何也。此土用唐历不有差互也。若佗域者敻乖矣。故我言佛说之东北方者。支那日本并之矣。何也气候同也。见其气候之同。宜乎吾佛之并言之乎。曰然则支那又大乘之域乎。曰支那者大醇而小疵。日本者醇乎醇者也。曰此书立波罗蜜少有倒逆。又诸师有不留一波罗之者。何混而颠乎。曰序次虽倒意顺也。何也。夫十度者五度如次。智度分为五。所谓慧方愿力智也。智者摠体也。故置第一。慧者大用也。故次焉。余三度各用也。智中少互无害。今分智而置初後者。应知虽檀戒又智也。释论之中一度各具六。应知虽十皆各通具也。以通具见之少互无咎。而又有顺理於其中耳。宝雨经曰。菩萨以智为先导。凡菩萨人动作无非智。此书主衍故以十度建十科。又诸修多罗十度以满位为次序。今之十传取诸分。故有少倒。譬石砌路焉。大小曲直者石之质也。方面布置者工之巧也。路不得不整矣。吾以波罗之分满修菩提之砌路。其间诘诸子之大小曲直者不见吾之大道矣。

略例(附)

桓武之後追諡缺焉。其间一二不备足焉。今以年号呼帝者。

州号古来呼者不醇矣。今以二义质之。所谓上下简辟也。上下何。凡上字不复出者皆以上字呼之。山州摄州等也。上字复出者以下字呼之。和州贺州等也。简辟何。凡二字或上字复出。或下字复出。皆能简辟呼之。若又复出多者始後简采。美州之采始者简信作也。波州之采後者简丹阿也。又上下前後之者加之字而呼。愿见此书善简辟焉。

官位皆以唐宋呼之。古儒已配之矣。非新例矣。

表中孝德宽平前後二例皆史法也。

表中虽立二例。正传之中诸年历且从古史。

右五条

智通论(附)

释书出焉。有儒一生言之曰。我名教立五常。智居四焉。盖智者圣人之次德也。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故君子之道鲜矣。是夫子黜智之言也。又皇帝王覇步骤殊涂。以智为覇者之权也。故汉高祖曰。吾宁鬪智不鬪力。又老子曰。绝圣弃智。然则论大道者斥其智矣。吾闻三教一致圣人无异。此书何先智乎。又我儒不言神恠。此书感进神仙拾异等篇基於此蒙窃惑焉。余曰。善哉问乎。不子今言之。外学之议我也自古而然。我今片言可以解千岁之惑矣。夫吾道一心也。心外无余。以心为身。以心为土。身土皆心也。况思想作为乎。吾佛以四智应於万汇。所谓圆镜一也。平等二也。观察三也。成作四也。佛心之明净者镜智也。佛心之均同者等智也。佛心之知觉者观智也。佛心之云为者成智也。四者之体曰法界。法界之用者四者也。体用皆心也。盖因心而见体用者。五之者未尝有异矣。今其如来一代之说相者观察之一智也。六般之神足者成作之一智也。以观察而应机也为大为小为权为实为偏为圆为修多罗为毗奈耶。以成作而应机也为幻为化为明为通为三摩提。是吾佛不思议之智用也。然以镜智而见观察。大小偏圆未尝不明净也。以等智而见观察。大小偏圆未尝不均同也。修多罗毗奈耶亦然。以镜智而见。成作幻化明通未尝不明净也。以等智而见成作幻化明通未尝不均同也。三摩提亦然。又以观察而见成作幻化明通未尝不智觉也。以成作而见观察大小偏圆未尝不云为也。绮错交互亦然。故吾佛一说也四智备矣。一通也四智全矣。若隔碍者非所谓圆镜焉平等焉观察焉成作焉也。岂仲尼伯阳偏谈局说之谓乎。譬溟渤焉东西南北一海也。而东方之民曰东溟。西方之民曰西溟。南北亦然。人自名耳。海岂异乎。汀滢不然。有方所有浅深不得不异。宜乎子之以仁智神怪而议吾乎。又三教一致圣人无异者我智上之诠也。非子之心外教之所知也。彼所谓智者之智者偏智也。非圆智也。彼所谓霸者之智者权智也。非实智也。彼所谓弃智之智者小智也。非大智也。彼所谓神怪者妖孽也。非明通也。又怪力乱神之言出於论也。然诸儒不一也。或作二事。或作四事。异谈不少。今且就子之四事之言而辨之。孔子之不语怪力乱神者非绝不言也。慎言也。後儒不明仲尼意绝言於四事者惑之甚也。我粗出其端焉。易曰。阴阳不测曰神。又曰神者妙万物而为言也。仲尼岂不言神乎。春秋二万言皆衰周诸侯攘夺之事也。仲尼岂不言乱乎。孔子之劲能扛国门之关。不唯口言也。身自为之乎。季桓子穿井得土羊。仲尼辨以木石水土之怪。岂不言怪乎。凡经传之中孔子之涉四事之者多。不暇缕举矣。孔子为名教之祖垂训於世。思凡庸之溺四事而有此迹也。陋儒迷迹而为孔门之徒。绝言於四事者可笑也。夫四事者味者之所溺也。而又不可无也。君子能辨之。我法悲智交发。神用以利天下。岂同陋儒之局见。古来大贤之感应弃而不齿乎。全宋之时有欧阳修者修唐书。而旧唐书多载佛氏之神异。修衒学孔迹而删去者千余条。修之偏识可卑矣。夫良史者褒善而策後世。贬恶而警後世。故善恶并书而不匿。彼修何为者乎。任吾喜怒一切删之。盖修之意以佛为怪为异道也。纵佛怪异也时君好之。修何不并书加褒贬垂後世。而例删之乎。刘煦之文实浅矣。修文虽加之。而识不如煦乎。修亦惑论之四语之甚者乎。又吾佛之神用者幻化也。诸圣未为奇也。凡愚以为奇也。盖欲开凡愚之净信也。譬傀儡焉。长者未尝以为奇也。何也。知棚中牵抽也。愚少以为异而戱着追逐。何也。浅识也。今以神怪或斥或嬉齐惑也。何也。为奇故也。君子不然。幻也化也何有於此乎。曰吾议子书。子何引佛蔽之哉。予曰甚矣哉子之难晓乎。昔人有学舜者。蚤夜孳孳去其不如舜者。附其如舜者。故谓之舜之徒焉。吾人岂异哉。只恐蚤夜孳孳不如佛焉。不幸而不肖者学之之不至者也。学者之大志皆是也。今吾学佛者也。此书诸师皆学佛者也。夫学佛之者。系学佛之人而以佛之事。其不学佛之人。不知佛而罪之。是乎非乎。

元亨释书卷第三十 终

东福海藏禅院重刊

元亨释书化疏(有叙)

日本国平安城济北大沙门虎关禅师譔元亨释书者。寔

本朝僧传之权舆也。其书凡三十卷。始於传智终乎序说。上自推古下至元亨七百余年间事。若僧尼士庶之传。若寺宇佛象之志。若 国家君臣资治之表。有一关乎吾释氏者。靡不登载而收录焉。至延文庚子六月有 旨入藏颁行。盖从其徒圜通住持龙泉淬公请也。是书既镂版行於世。会永惠壬戌二月十六日司烜失职。本院遗火延及书库。凡历代三教之书奥编秘帙一夕而烬。则版亦成乌有矣。闻者咸惜焉。兹者 师之上足前南禅性海禅师以其徒请由东庵迁莅院事。未几百废俱举。仍图重刊兹书。费用不赀。遂命在城等持比丘周信俪词制疏。巡叩

十方诸大檀那贵官长者缁白男女。若见闻者慨然乐施以济版事。其获福可量也哉。疏曰。

维元亨释氏之编寔

本朝僧史之笔。曰梁曰唐曰宋三传虽同若皎若宣若宁十科或异。慨兹海藏龙宫之失护。俄惊琅函玉轴之归空。天道好还。行看印板打就。斯文复作。正好点笔疾书。增济北之阴凉。壮海东之福地。

天子万岁 宰臣千龝

至德元季甲子六月日疏

(本云)

明德二年(辛未)十一月日

重刊置於海藏院

元亨释书者近代板行于世者悉皆活字成行故不能无颠倒错误而未有镂于巨板者也而又未有加训点者也今雇良工张贴海藏院古本於木以雕刻焉且又考诸本之旧点而补写于其行间并刻之每板一枚面背共四叶板计二百十二枚纸计八百四十七叶都为全板夫是举者盖是 本朝三宝之流布而又近代一板之最胜者乎庶几将行于不朽而传於无穷哉

宽永元(甲子)年春三月日

洛下小嶋家富跋

元亨释书人名索引

阿  行  あ

飞鸟贞成 二九.三五八 222

阿清 一九.二三二 167

安慧 二.三三 80

安海 五.六二 93

安愿 九.一一五 116

安珍 一九.二三五 168

安澄 二.三一 79

安然 四.五一 88

粟田录事 二九.三五九 222

以圆 一一.一四〇 127

生马仙 一八.二二七 165

壹演 一四.一七一 140

一宁 八.一〇〇 109

壹和 四.五二 89

院源 四.六〇 92

射水亲元 一七.二〇一 154

盘岛 二九.三六一 223

云净 九.一一七 117

慧运 一六.一九二 149

慧隐 一六.一九〇 149

慧萼 一六.一九二 149

慧晓 八.一〇二 110

慧灌 一.一〇 70

慧济 一六.一九〇 148

慧慈 一六.一八九 148

慧胜 九.一〇八 113

慧胜 二九.三六二 224

荣常 二九.三五七 222

慧聪 一六.一八九 148

慧增 一九.二二九 166

慧达 九.一一八 117

慧忠 一六.一九六 151

慧便 一六.一八九 148

慧弥 一六.一八九 148

慧妙 一六.一九五 151

慧亮 一二.一五五 133

永缘 五.六六 95

永观 五.六三 93

永助 一二.一五七 134

永忠 一六.一九二 149

睿桓 一一.一三四 124

叡好 一一.一四四 128

叡効 一二.一五七 134

荣西 二.二二 75

叡实 一一.一三五 125

睿尊 一三.一六五 138

荣朝 六.七六 99

役夫贺能 二九.三六三 224

役小角 一五.一八〇 144

延殷 五.六五 94

延义 五.六六 94

延救 一二.一五五 133

延昌 九.一一八 117

延祥 三.三六 82

延敒 四.五二 89

延镇 九.一一一 114

延朗 一二.一四六 130

圆贺 一〇.一二九 122

圆久 一一.一四二 128

圆行 一六.一九二 149

圆善 一九.二三四 168

圆珍 三.四五 85

圆澄 二.三四 80

圆仁 三.三八 82

圆能 一九.二三三 167

应照 一二.一五六 134

小野敦末 一七.二〇九 157

大江亲通 一七.二一一 158

大江诸世 二九.三六二 224

大君氏 二九.三五七 222

大峯比丘 二九.三六四 225

恩融 九.一一七 117

加  行  か

贺阳良藤 二九.三五八 222

戒深 一一.一四二 128

开成 一五.一八六 147

海莲 一九.二二九 166

觉阿 六.七五 98

觉运 四.五八 91

觉心 六.七六 99

觉助 九.一一五 116

觉胜 一一.一四一 127

觉超 四.五九 91

觉鍐 五.六七 95

觉法 一一.一四四 128

监真 一.一三 71

感世 一七.二〇八 157

义渊 二.二七 78

义觉 九.一〇六 112

义空 六.七四 98

义真 二.三四 80

义照 一〇.一二二 119

祈亲 一四.一六九 139

窥仙 一八.二二七 165

基灯 一一.一四四 128

纪躬高 一七.二〇四 155

行圆 一一.一三九 126

行圆 一四.一七一 140

行贺 一六.一九一 149

行基 一四.一六七 138

行教 一〇.一二二 119

行空 一一.一四〇 127

行巡 一〇.一二三 119

行仙 一一.一四三 128

行善 一六.一九一 149

行尊 一二.一四六 129

行表 一六.一九六 151

庆圆 一一.一三四 124

庆圆 一二.一四九 131

庆俊 一四.一六八 139

庆祚 四.五九 92

庆日 一一.一四一 127

庆耀 四.六一 92

教圆 一〇.一二二 119

教真 一一.一四一 127

教待 一五.一八七 147

经源 一一.一四一 127

清原信俊 一七.二一一 158

久米 一八.二二六 164

弘曜 一六.一九六 151

空海 一.一九 74

熊野村比丘 二九.三六一 224

光意 二.三一 79

光空 九.一一六 116

光胜 一四.一七三 141

光定 三.三七 82

光明皇后 一八.二一四 159

皇庆 五.六四 94

皇太神宫 一八.二二〇 162

广恩 一二.一五二 132

宽印 五.六三 93

宽空 一〇.一三一 123

宽忠 九.一一〇 114

宽朝 四.五〇 88

宽平皇帝 一七.一九八 152

宽和皇帝 一七.一九九 152

观喜 一四.一六八 139

观贤 一〇.一二三 119

观勒 一六.一八九 148

欢子皇后 一八.二一八 161

劝修 四.五七 90

桓舜 五.六二 93

愿西 一七.二一〇 157

愿西 一八.二一九 161

玄昭 四.五二 88

玄常 一一.一四五 129

玄宾 九.一〇八 113

玄昉 一六.一九一 149

源空 五.六八 95

源算 一四.一七二 141

源心 九.一一二 114

源信 四.五八 91

源泉 九.一一八 117

源尊 一九.二三二 167

源仁 三.三七 82

见佛 九.一一八 117

贤憬 一二.一五四 133

护命 二.三三 80

公伊 一〇.一二九 122

讲仙 一九.二三六 168

高辨 五.七二 97

恒寂 一四.一六九 139

勤操 二.三二 79

惟高 一七.二〇九 157

佐  行  さ

最仙 一四.一六八 139

最澄 一.一五 72

齐远 一二.一五二 132

济源 一〇.一三〇 122

西音 一七.二一一 158

慈云 二.三一 79

慈训 一.一三 71

慈垣 一六.一九六 151

慈信 一四.一七一 140

慈宝 二.三〇 79

子昙 八.九九 109

司马达等 一七.一九九 153

实因 四.六〇 92

实慧 三.三六 81

实忠 九.一〇七 112

实范 一三.一五九 135

实敏 三.三七 82

真远 九.一一六 116

真雅 三.四四 85

真兴 一一.一三四 124

真绍 一四.一六八 139

真济 三.三七 82

真然 一四.一六九 139

真如 一六.一九二 149

信觉 一〇.一三二 123

真义 四.五六 90

信敬 一二.一五六 133

信誓 九.一一七 117

寻寂 一七.二〇八 157

寻禅 九.一一八 117

心誉 九.一一五 116

神睿 一六.一九〇 148

新罗明神 一八.二二三 163

舍利 一八.二一五 159

寂源 一一.一三八 126

寂昭 一六.一九三 150

寂禅 一一.一四〇 127

释妙 一八.二一九 161

守印 三.三六 81

守宠 一六.一九六 151

修觉 一七.二一二 158

修入 一〇.一二九 122

主恩 五.六二 93

寿远 一六.一九六 151

春朝 一二.一五七 134

春命 一九.二三〇 166

顺空 八.一〇三 110

俊芿 一三.一六〇 135

圣德太子 一五.一七六 142

圣宝 四.五〇 87

圣武皇帝 一七.一九七 152

胜觉 一〇.一三二 123

胜悟 二.三一 79

胜算 一一.一三八 126

胜道 一四.一六八 139

常晓 三.四二 84

常观 一二.一五一 131

常照 一九.二三二 167

常腾 二.三一 79

常楼 二.三一 79

性空 一一.一三六 125

性信 一一.一四三 128

性莲 一二.一五一 131

净藏 一〇.一二七 121

净达 一六.一九一 149

证空 一二.一五五 133

证如 九.一一〇 114

正念 八.九八 108

昭元 八.一〇一 110

乘莲 一七.二〇九 157

承俊 一六.一九六 151

静安 九.一一八 117

成意 九.一一五 116

成寻 一六.一九四 150

成尊 九.一一一 114

成典 一〇.一二三 119

清海 一一.一四五 129

善议 二.三一 79

善信 一八.二一三 159

善谢 二.三一 79

善珠 二.三〇 79

善仲 一五.一八五 146

善无畏 一.一二 71

仙命 一二.一五六 133

千观 四.五六 90

禅喜 四.五三 89

暹觉 一一.一四二 127

祖圆 八.一〇四 111

祖元 八.九五 107

祚莲 九.一〇七 112

苏我稻目 一七.一九九 153

苏我马子 一七.一九九 153

宗睿 三.四二 84

宗范 五.六六 94

增贺 一〇.一三〇 122

增命 一〇.一二四 120

增利 四.五二 88

僧旻 一六.一九〇 149

僧隆 一六.一八九 148

藏缘 九.一一四 116

藏满 一九.二三三 167

相应 一〇.一一九 118

尊意 一〇.一二五 120

多  行  た

大安寺侧女 二九.三六一 223

大圆 五.六五 94

大织冠录足 一七.二〇〇 153

泰舜 一〇.一二六 121

泰澄 一五.一八一 145

谛镜 二九.三五七 222

平维茂 一七.二〇一 154

平实亲 一七.二〇三 154

平北条时赖 一七.二〇五 155

平时范 一七.二〇二 154

高阶敦远妻 一八.二一八 161

高阶公辅 一七.二〇〇 153

高阶良臣 一七.二〇一 153

橘守辅 一七.二〇二 154

蓼原村盲女 二九.三六一 224

湛照 八.一〇〇 109

智光 二.二八 78

智泉 九.一一一 114

智藏 一.一一 70

智通 一六.一九一 149

智凤 一六.一九一 149

持法 一二.一五三 132

珍莲 九.一一七 117

仲算 四.五四 90

仲算童 二九.三六三 224

重怡 一一.一四五 129

重源 一四.一七五 142

贞庆 五.七一 97

贞观皇帝 一七.一九八 152

贞崇 九.一一〇 113

定慧 九.一〇六 112

定照 一一.一三六 125

长圆 九.一一五 116

长训 三.三六 82

长明 一二.一五五 133

奝然 一六.一九三 150

澄睿 一六.一九六 151

转乘 一九.二二八 165

天满大自在天神 一八.二二四 163

都蓝 一八.二一四 159

道荣 一六.一九〇 148

道雄 二.三三 80

道海 八.一〇一 110

道元 六.七六 99

道显 一六.一九五 151

道公 九.一〇九 113

道慈 二.二八 78

道信 一六.一九六 151

道寂 一四.一七〇 140

道昭 一.一一 70

道昌 三.四三 85

道证 二.三二 79

道乘 一九.二三四 168

道璿 一六.一九〇 148

道藏 九.一〇六 112

道忠 一三.一五九 135

道宁 九.一〇六 112

道命 一九.二三一 166

道隆 六.七八 100

道诠 一六.一九六 151

德一 四.五一 88

德俭 六.八三 102

德齐 一六.一九五 151

德积 一六.一九五 151

德满 二九.三六三 225

昙慧 一六.一八九 148

昙敏 一六.一八九 148

奈  行  な

诺乐京女 二九.三六〇 223

日藏 九.一一三 115

丹生明神 一八.二二三 163

仁海 四.五〇 88

仁镜 一一.一四四 128

仁秀 一六.一九六 151

仁耀 一二.一五四 133

忍性 一三.一六五 138

如意 一八.二一五 160

如藏 一八.二一八 161

如宝 一三.一五九 135

波  行  は

白山明神 一八.二二二 163

秦武元 一七.二一〇 157

范俊 一〇.一三一 123

普照 一三.一五八 135

普宁 六.八〇 100

普门 六.八二 101

福亮 一六.一九〇 148

伏见翁 一五.一八五 146

藤井久任 一七.二〇九 157

藤原敦光 一七.二〇三 154

藤原敦光女 一八.二一九 161

藤原兼澄女 一八.二一九 162

藤原太主 一八.二二七 165

藤原常行 二九.三六二 224

藤原经实妻 一八.二一九 161

藤原时重 二九.三六二 224

藤原永手 二九.三五七 222

藤原仲远 一七.二〇四 155

藤原义孝 一七.二〇一 153

藤原良相 一七.二〇〇 153

佛莲 一一.一四一 127

佛哲 一五.一八五 146

平愿 九.一一六 116

平忍 一一.一三七 125

辩圆 七.八四 102

遍昭 三.四四 85

菩提 一五.一八四 145

菩提达磨 一.一〇 70

法员 一六.一九六 151

法空 一八.二二七 165

法心 六.七六 99

法进 一三.一五八 135

法势 九.一〇九 113

法道 一八.二二五 164

法藏 四.五五 90

法明 一八.二一三 159

法莲 一二.一五三 132

丰安 一三.一五九 135

峰延 九.一一四 115

丰国 一六.一九五 151

奉实 二.三二 79

丰然 一四.一七一 140

报恩 九.一〇八 113

品慧 二.三一 79

末  行  ま

满米 九.一一二 115

壬生良门 一七.二一二 158

源显基 一七.二〇一 153

源亲元 一七.二〇二 154

源传 一七.二一〇 158

源俊房 一七.二〇二 154

源雅通 一七.二〇三 154

都良香 一八.二二七 165

三善为康 一七.二〇三 155

妙尊 九.一一六 116

妙达 一九.二三一 166

妙法 一八.二一九 161

无空 一九.二三五 168

明一 二.三〇 79

明算 四.六〇 92

明诠 二.三〇 79

明尊 四.六〇 92

明达 一〇.一二七 121

明福 三.三六 81

明遍 五.七〇 96

明佑 一三.一五九 135

明莲 一九.二三〇 166

文觉 一四.一七四 141

文豪 一二.一五五 133

也  行  せ

益信 四.四九 87

药延 一七.二〇八 156

药智 四.五一 88

山背大兄王 二九.三五六 221

维范 一一.一四二 127

余庆 一一.一三五 124

阳胜 一八.二二六 164

阳生 一〇.一三〇 122

良  行  ら

赖真 一九.二二九 166

理满 一一.一三四 124

琳贺 一一.一四二 127

隆海 三.四四 85

良源 四.五三 89

良算 一一.一四五 129

良真 一六.一九六 151

良忍 一一.一三九 126

良辨 二.二九 78

了然 六.八二 101

莲照 一二.一五六 134

莲藏 一二.一五二 132

莲尊 一九.二三〇 166

莲长 一一.一四〇 127

莲入 一四.一七〇 140

莲防 一一.一三八 125

和  行  わ

和气真纲 一七.二〇〇 153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