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杨仁山居士遗著

阴符经发隐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阴符经8.jpg

(隐微难见。故名为阴。妙合大道。名之为符。经者万古常法也。後人撰述如纬。)

黄帝公孙轩辕着

(考古之家。称阴符经广成子授之黄帝。或称黄帝所作。或称玄女。或称风后。莫综一是。唐李筌得於嵩山石壁。一云骊山老姥授之李筌。後人疑为李筌所为。诚属谬论。统观经意。非大圣不能作。上古鸿荒未辟。文教之兴。始於黄帝。故老列庄所引用者。多黄帝之言。此经无论何人所传。其微言奥义。必出於黄帝。故以题黄帝作为正。)

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於木。祸发必克。奸生於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沈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此经四百四十六言。向称三百言者误也。闵氏刻本。立三章名目。核与经意不称。显系後人增置。今不用之。仍以上中下分篇。学者须将正文熟读深思。体究古圣垂言之意。先後脉络。一气贯通。然後披阅後之注解。与自己见处是同是别。方有意味。若於经文未尝措心。即先阅发隐。恐堕依他作解之诮。想善读书者。当不以予言为河汉也。

阴符经发隐

石埭杨文会仁山注

予幼时喜读奇书。凡道家兵家以及诸子。莫不购置。所得注阴符者凡四家。又录其正文以为读本。而莫知其义趣所在也。後专意学佛。一切杂学典籍束之高阁。二十余年矣。顷因查检书笥。得抄本阴符经。流览一周。觉立言甚奇。非超凡入圣者不能作。遂悉心体究。而後恍然於古圣垂教之深意。直与佛经相为表裹。但随方语言。文似各别。而义实相贯也。因略为疏其大旨。令人知所措心。若夫深造[〦/公]微。是在当人妙契耳。

或曰。古今解此经者。非指为兵机。即演成丹诀。子独以佛法释之。何也。予曰。圣言如摩尼宝。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且此经之可贵。有如黄金。若作铜铁用之。岂不可惜。故予直以甚深之义释之也。或曰。然则子之所释者。亦有证据乎。子曰有。夫论道之书。莫精於佛经。佛经多种。莫妙於华严。悟华严宗旨者。始可与谈此道矣。古人有言。证入一真法界。真俗圆融。重重无尽。即世间离世间。岂有心契大道。而犹生隔碍者哉。所以善财童子参访知识。时而人间。时而天上。时而在神道。时而入毗卢楼阁。其传授正法者。或为天神。或为人王。或为比丘。或为居士。或为外道。或为妇女。和光混俗。人莫之知。惟深入法界。虚心寻觅。乃能见之。则谓作此经者。即华严法界善知识可也。(有疑之者。以为黄帝生於释迦之前千数百年。何得指为华严善知识耶。子曰。华严法界。无古无今。去来现在。佛佛道同。故曰。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若以世俗情见求之。则去道远矣。)

或曰。论道之书。与佛经相通者多矣。子独高视阴符何居。予曰。尝观关尹子而知非古书也。故於阴符而特尊之。关尹规仿释老以文其说。显系後人赝作。况不及关尹者乎。阴符无一语蹈袭佛经。而寻其意义。如出一辙。且字句险隽。脉络超脱。岂後人所能摹仿耶。凡观内外典籍。须具择法眼。方不随人脚跟转耳。

上篇

观天之道。(真智显照法界缘起)执天之行。([〦/公]机在握返本还源)尽矣。(竖穷横徧无欠无余)

开章十字。为金经纲领。中间出没变化。不离宗旨。至下篇自然之道静二十九字结成观天之道一语。是故圣人至篇末一段文。结成执天之行一语。而首尾圆足矣。执字。即宇宙在手也。既能执天之行。则万化自然生乎身矣。此即先天而天勿违者也。○周易说先天二字。最有深意。何谓先天。心超天地未生之先。禅宗所谓空劫以前一段光景。盖一念起处。根身器界同时现前。此心已落後天矣。所以见不超色。听不出声。总在无明牢笼之内也。先天而天勿违者。即禅宗我为法王於法自在者也。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有二释。一就五行释。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何以谓之五贼耶。盖生克相仍。乃流转之道。今专就相克而言。是以名之五贼。贼贼夺尽。即显真空。实返本还源之要也。故见之者昌。二就五尘释。五尘者色声香味触。皆从外来。残害性真。故曰天有五贼。若见其元。贼为我用。故曰见之者昌。○释氏曰。六为贼媒。自劫家宝。此但云五贼者。以法尘不在於外。故非天所有也。

五贼在心。施行於天。(三界唯心)

此的示贼之根元。以免向外驰求也。释典云内色如外现。与此同意。体会此义。则知篇首天道天行。皆不出一心。下文宇宙二句。亦从此出。所谓百千法门。无量妙义。一时向一毛头上会悟得去。

宇宙在乎手。(统摄无遗)万化生乎身。(出生无尽)

大用现前。人莫能测。释典所谓身中现刹。刹中现身。又云。转得山河归自己。转得自己归山河者。皆此意也。

天性。(法界体性)人也。(在人言人不必他求)人心。(真妄和合)机也。(无明不觉一念妄动)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以真性伏麤细二惑)

指示入道之方。何等直捷。何等精微。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显依报非常之变以起下文)人发杀机。(命根顿断)天地反覆。(迥异寻常)

天地不自发。以人发而发。但见人发。而不见天地发。是正报转。而依报未转。尚在信位。○禅宗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答曰。东山水上行。又云。日午打三更。面南看北斗。经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尽皆销殒。何况天地依空建立耶。○孔子赞颜回曰。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同此发字。

天人合发。(依正全转)万变定基。(入初住位)

定者住也。基者。初发心住为四十二位之基也。

自开章至万化生乎身。统论道妙。以启信根。天性下。从信起修。是谓顿修。天发下。即修即断。是谓顿断。天人下。即断即证。是谓顿证。上智之士。一超直入。所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即与善财龙女同流。以上为根器极利者。说顿中之顿法门。下文为根器稍逊者。说顿中之渐法门。宣示身心邪正之别。以判逐妄归真之路。观两可以字。易如反掌。故知与下篇接机有别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此节属心。妙智无住。名之为巧。业识染着。名之为拙。巧拙由心。而云性者。从其本也。智现。则业识伏。识生。则妙智藏。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此节属身。三要者。目口阴也。此三窍最易起邪。动则随流。静则返本。

火生於木。(喻心起惑)祸发必克。(焦灼性灵)奸生於国。(喻身造业)时动必溃。(流转苦海)

上言逐妄之害。下言归真之益。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知之者。知其火与奸之为害也。修者修其身也。有转邪归正之功。炼者炼其心也。以智慧火。销烦恼垢。有炼矿成金之效。可以超凡入圣矣。○修炼之法。未曾说明。因上文立天之道以定人一语。足以概之。若欲详悉其方。须阅释典。以持戒修其身。以止观炼其心。循序而进。最易入道。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指现前共知共见者发端。为下文张本。

天地。万物之盗。(承上起下)万物。人之盗。(牵引意识处处贪着)人。万物之盗。(徧揽外境以为我所)

此云天地。即是阴阳造化之理。三句互相鈎鎻。而以末句为主。下文返还。从此句出。

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愚人揽外五尘以为己有。名之为盗。智者知其唯心所现。用不离体。则盗得其宜而三才安矣。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既脱纠缠。而圆融无碍。涉入交参。是谓既宜既安。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此引成语以释上文之意也。先喻。後法。人之盗机。吸取外尘。贪着不舍。如饮食无度。而通体成病矣。道者之心。如镜监形。物来则现。物去无迹。犹食之以时。而百骸调适。又盗机沾滞。汩没性灵。动其机者。摆脱凡情。活泼无碍。犹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意。又经云。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盖真性一显。物我皆忘。此正申明三盗既宜三才既安之旨。○上明证道。下明起用。

人知其神之神。(业识流转隐含盗机)不知不神之所以神。(般若无知而无不知)

此明根本无分别智。非世人所认缘虑心也。盖神之神者。有知而知者也。分别意识也。不神之所以神者。无知而无不知者也。根本无分别智也。此智现前。方能发起下文圣神之用。楞严经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轮回根本。即神之神也。二者无始涅盘元清净体。即不神之所以神也。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亦是此意。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日月有数。时也。大小有定。方也。尽人而知之。体至道者。即此寻常事理之中。显出无穷妙用。於有数之中。而能延促自由。後先互换。乃圣功所由生也。於有定之中。而能大小相容。一多无碍。此神明所由出也。方山华严论云。十世古今。始终不离於当念。无边刹海。自他不隔於毫端。非圣神其孰能与於斯。○因日月有数。而作甲子。以参错循环之法御之。所谓圣功生焉。因大小有定。而画八卦。以交互变通之理统之。所谓神明出焉。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亦是此义。○上明修因。下明契果。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得字。如罪人斯得之意。)

此言盗机隐微难见。得之者获益有别也。上篇人心之机。但是妄动。未曾对境。故上根一踏。便登圣位。此言盗机。乃是起念取境之机。从此入者。尚须昇进。方登圣位。故以君子称之。君子者。大乘种性。兼善天下者也。既得此机。则我执随破。而证无生。即老子所谓无死地。是名固躬。小人者。独善其身。不求利人者也。即独觉种性。既得此机。见无生理。便欲舍分段身。入於寂灭。所谓轻命也。○盗机因何要得。得之将何所益。岂知盗机非盗机也。乃家珍也。能见能知。则名为得。得无所得。盗亦非盗。机亦非机。客梦初回。归家稳坐矣。○君子小人之称。有三种不同。一者正直谓之君子。邪癖谓之小人。此古今所通用也。二者在上谓之君子。在下谓之小人。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是也。三者气宇宽宏者谓之君子。心量惬隘者谓之小人。如硜硜然小人哉之类。虽云小人。而不失为有道之士。此与孔子贬樊迟之小人同意。盖樊迟请学稼。亦是见世道无可为。遂欲高蹈避世。学长沮桀溺一流。殊不知孔子知其不可而为。正是大乘菩萨摄化众生之行。决不许门弟子。舍大向小。作自了汉。入独觉道也。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南岳思禅师说。三番止观。由浅至深。皆先观而後止。恰合三返昼夜之意。)

此言破妄显真之力用也。前四句借言兴起。後二句正明力用。捣无明窟。灭烦恼贼。非雄师不为功。三返昼夜二语。最难体会。盖昼者光明洞达。喻如智慧。夜者阒寂渊深。喻如禅定。学人锐意精修。返流全一。六用不行。言思路绝。如同死人。忽而爆地迸裂。本智现前。尔时庆快平生。是谓一返昼夜。夫绝利一源者。已用师十倍。此一返昼夜者。则用师百倍。如是二返则千倍。三返则万倍。盖愈静而愈明。愈明而愈利矣。禅宗谓之三关透彻。即此意也。

心。生於物。死於物。机在目。

既言用师。必知贼之所在。方能禽之。机即贼之出没也。上篇人心机也。心之机难见。借物以显之。物生心生。物灭心灭。生灭逐物。妄心无体。目之机。即心之机也。目见物。而心随之。人心之机。不亦显而可见乎。毗舍浮佛偈云。心本无生因境有。与上句同意。禅宗云。我有一机。瞬目视伊。亦示机在目也。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既得其机。须观天道执天行也。无恩者断除情爱也。大恩者长养法身也。若就利他言之。即是无缘大慈。迅雷烈风。莫不蠢然。以喻显威神力。起死回生也。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既行大道。须防其弊。若见杀活自由。以为至乐。则名性余。余者盈溢之象也。若舍乐而趣至静。则名性廉。廉者俭仄之义也。凡此二者。皆不称法性也。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直须与天合德。方称妙道。会万物为自己。至私也。泽及万物而不居功。至公也。

禽之制在气。

上文所说修行法门。傥不能随顺趣入。须别设方便以渐导之。盖人心之不能定者。以其放纵也。今欲收摄身心。以成大定。其要在於气耳。禽之者制心一缘也。气者息也。调息乃有多门。凡夫外道大小三乘所通用者。以数息为先。极而至於获无生忍。楞严经内。反息循空。即证圆通。又令观鼻端白。亦得心开漏尽。成阿罗汉。气之为用大矣哉。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既明制心之法。复示循环之理。令人知所厌求也。上文心生於物死於物。妄心之生死。刹那不停也。此以调息为门。息出曰生。息入曰死。生死轮回。互为其根也。断生死。入涅盘。是谓恩生於害。恋情缘。沦生死。是谓害生於恩。古圣苦口诚言。婆心济世。後之学者。亦可以猛省矣。

前文为第三等人。开示修行法门竟。

向下呵斥庸愚。令其警悟。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天地文理。形像昭明。愚人见以为圣。是见大而不见小。与自己身心毫无交涉。时物文理者。生化之源。缘起无性。悟其义者。能於小中见大。大中见小。方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可以谓之哲人矣。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世俗之见。不达真理。见其体静妄以为愚。而不知其性离闇钝。见其用大。妄以为奇。而不知其性德本具。

沈水入火。自取灭亡。

结前显害。盖以愚虞圣者。心趣昏昧。故喻沈水。以奇期圣者。心贪高举。故喻入火。自取灭亡者。汩性丧真也。○上来呵斥庸愚竟。

下复统论世出世法。以结全经。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此段畅言流转之理。是世间法。为下文返还张本。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本性清净而有无明。不觉念起妄与法违。变现根身器界。为流转之本。案下文不可违之语。则知此中隐含违字之意。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浸者氤氲也。胜者兴盛也。既有天地。则二气流行。弥浸而弥胜矣。於是乎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是之谓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循此道者。後天而奉天时也。○凡夫心中最大者无如天地。天地既与万物同生。必与万物同灭。天地尚有生灭。世间何物得常住耶。学道人大须着眼。

此下直至篇末。详演返还之道。是出世间法。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违自然之道即成流转门。圣人知其不可违是以因而制之。使不起妄念也。制而至於无念。则会本体而为至静之道矣。○下文以三观。显三谛理。证三如来藏。为古今入道之正轨也。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此段以奢摩他。显真谛理。证空如来藏。壶子所谓地文。杜德机。均是此义。至静之道。即奢摩他。亦名体真止。律历。法之至精者。犹不能契。而况於语言文字乎。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

此段以三摩鉢提。显俗谛理。证不空如来藏。壶子所谓天壤。善者机。均是此义。奇器。即是不空如来藏。老子比之橐龠。出生万象而无穷尽。八卦以乾坤为本。甲子以天干地支配之。皆壶子天壤之义也。神机鬼藏者。深妙难测。非浅见所能知也。

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此段以禅那。显中谛理。证空不空如来藏。壶子所谓太冲莫胜。衡气机。均是此义。壶子就果言。故曰太冲莫胜。此经就因言。故曰阴阳相胜。因果互举。二名合成一义。衡气机者。止观平等也。何以名之。阴者即前至静之道也。阳者即前生万象也。上文阴为体阳为用。若谓阴阳均平。尚不足以显圆融之妙。须以相胜显之。然相胜则不平等矣。而不然也。盖阴胜阳。则阴显而阳隐。阳胜阴。则阳显而阴隐。相胜。则两夺互亡。不可言有。不可言无。即对待而成绝待。上文流转门中。言阴阳胜。而不言相胜。复言阴阳相推。相推有前後。相胜在同时。可见随流与逆流迥别也。○上文言全体大用。此言体用俱泯。而非无体用。故以昭昭乎进乎象矣结之。盖古圣垂教。至详且尽。能令後人昭然若揭。如覩悬象。奈何千百年来。无人抉破。直令微言奥旨。湮没於丹诀兵法中耶。

全经以天字为主。天即道之体也。内典所谓第一义天。亦云性天。非与地相对之天也。(凡篇中天地并称者。是有形象之天地。与单称天字有别。)以机字为用。机即道之枢纽也。上篇曰心机。盖指心源妄动之机。未分能所。属第八识。即三细中之第一业相也。上等根器。方能见之。此机一转。立登圣位。中篇曰盗机。属第七识。内执见分为我。外执相分以为我所。将心取境。故曰盗机。此机稍露。中等根器尚能见之。得此机者。趣大则入贤位。向小则取灭度。下篇曰目机。属前五识。更显露矣。所云心生於物死於物者。第六意识也。专为下等根器。就目前可见者点示。此等根器。纵能悟入。多在信位。亦有未入信位者。作将来胜因。所以不说证道之相。又上篇直指人心之机。与达摩西来同意。中篇别指盗机因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谈。下篇言机在目。所谓借境观心也。自微而着。法施乃普。

上篇开章十字。是总冒。下篇自然之道静至篇末。是总结。中间三篇。接引三等人。又各分二等。共为六等。章法井然。

阴符经发隐

光绪二十二年春二月开雕 板存金陵刻经处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