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杨仁山居士遗著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卷第二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马鸣菩萨造

陈真谛三藏译

清杨文会略注

大海部藏道路大决择分第七

(法门深广。犹如大海。部即品类。藏即含容。)

如是已说独一山王摩诃山王大决择分。次当说大海部藏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大海部藏中  总有十种法

谓五种非空  及五种无常

论曰。此大海部藏道路分中。建立几法为部藏量。所谓建立十种法体。以为大海部藏分故。(引经第十八)摩诃衍地修多罗中作如是说。俱俱海藏履道分中。唯有十法。无有余法。乃至广说故。如偈大海部藏中。总有十种法故。以何义故有十。应知五种非空。五种无常。各差别故。如偈谓五种非空。及五种无常故。(五种功德皆名非空者。防世人着空也。五种过患皆名无常者。防世人执常也。)彼十种法。其名字相。当如何耶。偈曰。

离碍及有实  性火并今光  兼深里出兴

地藏大龙王  如是五种名  非空不共称

起持变坏品  与大力无名  如是五种名  无常不共称

各有第一一  以请气力故  立门实本摄  如法应观察

论曰。云何名为五种非空决定住法。一者离碍非空决定住法。(即空如来藏。依此建立一切诸法俱非位。)二者有实非空决定住法。(即不空如来藏。依此建立一切诸法俱是位。)三者性火非空决定住法。(性具功能。触着即烧。依此建立无余究竟总持位。)四者今光非空决定住法。(现前觉照。念劫圆融。依此建立周徧圆满广大位。)五者深里出兴决定住法。(破障腾空。甘霖普润。依此建立无超次第渐转位。)是名为五。如偈离碍及有实。性火并今光。兼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故。如是五名。五种非空决定住法。不共异转差别名字。如偈如是五种名。非空不共称故。云何名为五种无常虚假转法。一者动起无常虚假转法。二者止持无常虚假转法。三者易变无常虚假转法。四者散坏无常虚假转法。五者大力无常虚假转法。是名为五。如偈起持变坏品。与大力无明故。如是五名。五种无常虚假转法。不共异转差别名字。如偈如是五种名。无常不共称故。深里大力。如是二法。气力立门。非取实体。应审观察。(五种非空。分配五位。深里出兴。配属渐转。大力无明。为障道之本。非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莫能破之。故於十法後。特提此二。以为对治。二者均有气力。但虚假转法。不敌决定住法。故终为所破。而转染成净也。)如偈各有第一一。以请气力故。立门实本摄。如法应观察故。如是已说建立名字不同门。次当说所诠义理差别门。如是五种非空决定住法。各有几数。所谓各各有二种故。云何名为二种离碍。一者守身离碍。二者变转离碍。言守身离碍者。无障碍身常恒决定不失坏故。言变转离碍者。建立万有令自在故。是名为二。(守身者。安住不动也。变转者。应机无滞也。)云何名为二种有实。一者守身有实。二者变转有实。言守身有实者。常平等身常恒决定不失坏故。言变转有实者。建立差别令安住故。是名为二。云何名为二种性火。一者守身性火。二者变转性火。言守身性火者。明德藏身常恒决定不失坏故。言变转性火者。尘累俱转随顺成故。是名为二。云何名为二种今光。一者守身今光。二者变转今光。言守身今光者。始炎炎身决定常恒不失坏故。言变转今光者。随顺流转无所碍故。是名为二。云何名为二种深里。一者守身深里。二者变转深里。言守身深里者。离绝中身常恒决定不失坏故。言变转深里者。诸无为中得自在故。是名为二。如前所说五种无常业用差别。各各如何。所谓如次出生一切无量无边大过患海皆无余故。住持一切无量无边大过患海皆无余故。变易一切无量无边大功德海皆无余故。坏灭一切无量无边大功德海皆无余故。覆障非德非患中身自在皆无余故。如是五法自体及品各各差别。应审观察。如是已说所诠义理差别门。次当说依位决定安立门。如前所说五十一种真金刚位。徧几处耶。偈曰。

如是五十一  徧於五种处

大聪明行者  能善决择知

论曰。如前所说五十一位。徧离碍等五种处中。无所不至。无所不通。以此义故。大金刚位有五应知。(从离碍等五种非空。建立金刚五位。配释如前。)如偈如是五十一。徧於五种处故。如是位地。利根能知。非钝者境。所以者何。极甚深故。极利了故。极秘密故。(此三句通赞一部论义。非利根莫能知也。)如偈大聪明行者。能善决择知故。亦复处二故位亦二应知。是故具集有十而已。(第三分在金刚道路说五位。此分在大海部藏说十位。即是处二位亦二也。)然今所说是变非身。(今说十位。是对治门中之变。金刚五位。是龟则方说之身。)别建立位。总几数有。字身差别。其相云何。偈曰。

别建立位数  总有十种焉  渐次及尽余

不动与俱灭  一空一有位  智智断智地

相值兼拨立  边边转一会  具足此十位  门界量圆满

论曰。别建立位总有十种。(在对治门中有此十位。与根本五位各不相滥。故名别建立位。)云何为十。一者一向无超渐次位。二者徧究竟尽不尽位。三者一切中际不动位。四者双立诸法俱灭位。五者若一空当一有位。六者能断所断悉智位。七者熏力相对相值位。八者随除障处立位位。九者真妄得边有无位。十者诸法一种一会位。是名为十。如偈别建立位数。总有十种焉。渐次及尽余。不动与俱灭。一空一有位。智智断智地。相值兼拨立。边边转一会故。随有一别建立彼总。必当具足一切别位。方得建立大总位耶。(问)必当具别。总得成故。(答)如偈具足此十位。门界量圆满故。如是十种别相之位。徧於几处。(上问下答)徧五处故。(金刚五位)所谓转摄五种处中。各具五十一金刚位。经过诸位。亦有十种别相位故。大总相位。总有几数。徧几处耶。偈曰。

总位有三种  谓上中下故

唯徧五种处  非余位应知

论曰。大性总地根本体位总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趣高上上转去位。二者自然安住中中位。三者向焉下下转去位。是名为三。如偈总位有三种。谓上中下故故。如是三总。随别有有。唯徧转五。非所余位。应审观察。如偈唯徧五种处。非余位应知故。如是已说依位决定安立门。次当说依位法数具阙门。如前所说十种本法。守转二种金刚位中为尽不尽。谓若守位中。唯具德五。无所余五。若转位中。十法具足。无所阙失。以此义故。总别二门有无亦了。(前文所诠义理差别门中。五种非空。各有守身转变二相。具德五者。即五种非空也。所余五者。即五种无常也。守位唯具德有之。转位德患俱有。故说具阙门。)如是已说依位法数具阙门。次当说德患对量现宗门。其相云何。偈曰。

起性止及今  变空坏并实

力龙如次对  有似而取多

论曰。治障照覆。对量形相。如其次第。(五种无常。是障是覆。五种非空。能治能照。)动起无常。(以)性火住法(治之。)止持无常。(以)今光住法(治之)易变无常。(以)离碍住法(治之。)散坏无常。(以)有实住法(治之。)大力无常。(以)出兴龙王(治之。)以之为量。如偈起性止及今。变空坏并实。力龙如次对故。如是对量。一向转耶。俱量转耶。(问)俱量应知。(答)如偈有似而取多故。如是已说德患对量现宗门。次当说随次别释广说门。且离碍门。安布形相。现示云何。主伴治障。当如何耶。偈曰。

离碍身体中  有五十一位  五十一位中

有三种总相  三种总相中  有十种别相

初五十一中  一一皆各各  具足十本数

最初主後伴  次初主後伴  如次应观察

论曰。就离碍中。有五十一种金刚位。就此位中。有三种根本总相位。就此总中。有十种分离别相位。如偈离碍身体中。有五十一位。五十一位中。有三种总相。三种总相中。有十种别相故。金刚诸位。一一位中。皆具本数。如偈初五十一中。一一皆各各。具足十本数故。主伴各二。云何二主。一者主主。二者伴主。云何二伴。一者伴伴。二者主伴。言主主者。是离碍故。言伴主者第二转故。(有实)言伴伴者。除五本法。余眷属故。(五本法之眷属)言主伴者。除其离碍。余四法故。(有实。性火。今光。深里。)如偈最初主後伴。次初主後伴。如次应观察故。三种总相。金刚位中。云何安立。谓初信心以为其始。後[襌-(田/十)+(王*寸)]陀地([襌-(田/十)+(王*寸)]持遇切。应是佛陀地。)以为其终。次第渐转。是故建立趣高上上转去位。後[襌-(田/十)+(王*寸)]陀地以为其始。第一信心以为其终。次第渐转。是故建立向焉下下转去位。(下转门。别本罕见。)上下二门。位位各各离边中道决定安立。是故建立自然安住中中位。以此义故。十种别相。唯有上下。不有中焉。且依上门建立十位。形相云何。偈曰。

信五事已经  至後後位故  一事究竟故

一味中转故  治障一灭故  治障不俱故

一智断智故  上下相照故  本无今有故

治障自辨故  无别一转故  如次应观察

论曰。依趣高上上转去门。见十别位形相如何。谓以五种非空住法。对治五种虚假转法。如其次第。无有超过渐渐转故。建立一向无超渐次位。如偈信五事已经。至後後位故故。以五事治五事随其所应一究竟故。建立徧究竟尽不尽位。如偈一事究竟故故。以五事治五事。不增不减。不大不小。一味平等中道实相故。建立一切中际不动位。如偈一味中转故故。以五事治五事。随障灭时。其智慧体则便灭故。建立双立诸法俱灭位。如偈治障一灭故故。以五事治五事。治起无障。障起无治。不能亲近。不能俱行。不能及达故。建立若一空当一有位。如偈治障不俱故故。以五事治五事。治胜气力变一切障为治眷属。亦以胜力断眷属故。建立能断所断悉智位。如偈以智断智故故。以五事治五事。随其所应上位下位互相照达。随其所应断除障故。建立熏力相对相值位。如偈上下相照故故。以五事治五事。随所断障虚妄无本。安立位地亦无本故。建立随除障处立位位。如偈本无今有故故。以五事治五事。治皆明净。障皆闇冥。彼治断事悉已成办。此障覆用悉已具足故。建立真妄得边有无位。如偈治障自辨故故。以五事治五事。治障二法无二无别。一味平等。一体一性一业一用故。建立诸法一种一会位。如偈无别一转故故。(以上十位。皆是对治门中之差别行相。依法修习。过患消除。功德显现。是为入道之要门也。)如是诸位。如偈释说。专心观察。其理分明。本趣具现。如偈如次应观察故。(如偈释说者。十门详示。释偈中之义也。专心观察等。令人随文见谛。解行双圆也。)是名为依离碍门。安立诸位总别现示上上差别。(五门之中。专依离碍门。以般若真空为主中主也。上上转去。非般若不为功。故独举一门。)次依下门建立十门。形相云何。偈曰。

如前说十义  随应当如如

坏得体归空  渐次第转故

论曰。依向焉下下转去门。见十别位形相如何。谓如前所说十种义中。随其所应。顺顺如如。坏其得体。归空本存故。(此亦依离碍门。无智无得。即是归空本存也。金刚经云。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偈如前说十义。随应当如如。坏得体归空故。如是诸位。为一时转。前後转耶。(问)以前後转。非一时故。(答)如偈渐次第转故故。於余诸法。如是如是。随随如如。说示造作。应审观察。其别转相。是本存故(归空本存)是本主故。(主中主)皆悉各各如是二转。一时前後有二义故。云何为二。一者建立转。前後定故。二者本性转。无前後故。是名为二。如前所说种种诸门。同名异物。住思应观。

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大决择分第八

(前分偈中有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之句。故此文来。)

如是已说大海部藏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地藏龙王中  总有二种义

所谓德藏义  并及患藏义

论曰。就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体中。则有二义。云何为二。一者功德本藏义。二者过患本藏义。言功德本藏义者。此大龙王为四非空根本藏故。言过患本藏义者。此大龙王为四无常根本藏故。如偈地藏龙王中。总有二种义。所谓德藏义。并及患藏义故。(前分说五种德藏。五种患藏。此分单提地藏大龙王。为德患二藏之根本。属渐转位。令知入道要门。方有下手之处。向下二分。层层推广。皆演此法。始知无超次第渐转位。如大王路。人所共由也。○此论初列金刚五位。以无超次第渐转位居首。後文详演五位行相。先说渐转位中对治法门。中间俱是俱非总持圆满四位。共有十六分。复以渐转位中次第证道之相终焉。学者可以知所从事矣。华严四十二位。行布分明。梵网四十心地。舍那自说我已百阿僧只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觉。起信论说。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只劫。无有超过之法。非菩萨行满。不能成佛。近世宗教二家。每斥三只历位为劣。高谈一念顿超为胜。请洗心涤虑。观於此论。)具二藏义。地藏龙王居住何处。其里几量长短大小等诸形相。当如何耶。偈曰。

处唵婆尸尼  里五十一量  长一千由旬  头有婆多提

则出四种水  尾有舍伽必  则出四种风  色如玻瓈珠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举事现理。开演本法大海故。此大龙王居於何处。谓居唵婆尸尼中故。如偈处唵婆尸尼故。出水入地去隔几量。谓从水底向地下入五十一由旬之量故。如偈里五十一量故。彼大龙王身长几量。一千由旬无增减故。如偈长一千由旬故。彼大龙王。於其头上有清白毫。名曰婆多提。从此毫端出四种水。云何为四。一者中空水。其出水尘。空以为内。有以为外。而出生故。(离碍)二者方等水。其出水尘。四角量等。无差违故。(有实)三者常热水。其出水尘。於一切处。於一切时。常恒煗故。(性火)四者耀明水。其出水尘。光明清白。常恒今故。(今光)是名为四。如偈头有婆多提。则出四种水故。亦彼龙王。於其尾末有一毛[叶-世+珏]。(吹岁切)名曰舍伽必。从此毛末出四种风。云何为四。一者发尘风。此风起时。经多中间。发起无量无边尘故。(动起)二者持尘风。此风出时。止住诸尘令安住故。(止持)三者变珍风。此风出时。经多中间。变诸金玉作砂石故。(易变)四者坏珍风。此风出时。经多中间。坏灭金玉作无有故。(散坏)是名为四。如偈尾有舍伽必则出四种风故。彼龙身色。譬如玻瓈。无有定色。如偈色如玻瓈珠故。(起信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地藏大龙王者。喻众生心也。心之净分。即在缠真如。能出四种功德水。为出世间法。心之染分。即大力无明。能出四种过患风。为世间法。)处唵婆尸尼者。喻本性王无住本处。里五十一量者。喻真金位定数量品。长一千由旬者。喻本性王具千种德。头有婆多提者。喻本性王於诸净品有作方便。则出四种水者。喻四非空。尾有舍伽必者。喻本性王於诸染品有作业用。则出四种风者。喻四无常。色如玻瓈珠者。喻本性王染净不摄。如其次第应审思择。复次住处大海水底。相去中间。喻五十一种金刚位已具。出现至大海时。喻杂类趣。息海浪时。喻起善心时。常起浪时。喻恶心兴时。亦复住心应审观察。(引经第十九)本行上地一味平等妙法无边业用具足大海宝轮妙严王子修多罗中作如是说。生四道法。(道品法)不四道摄。离绝中心。生四轮法。(轮回法)不四轮摄离绝中心。而立名字说大力无明者。随所生法建立名故。乃至广说故。

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九

(有十种功德。十种过患。以为道路。)

如是已说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大决择分。次当说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龙王道路中  总有二十法

谓二本藏中  各有十法故

论曰。就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道路中。总有二十中自在法。所以者何。功德过患二种藏中各有十故。如偈龙王道路中。总有二十法。谓二本藏中。各有十法故故。彼二十法。名字形相。当如何耶。偈曰。

功德本藏十  常坏俱及非  自他俱并非

无碍兼一全  过患本藏十  如一违无有

对利融上下  如次应观察  如是二十法

一一皆各各  圆满广大故  与本存等量

论曰。就功德本藏之体中。则有十法。能摄一切无量功德。云何为十。一者本体自性决定常住。不生不灭。远离流转功德品。二者本体自性常恒移转。是生是灭。流转俱行功德品。(第一门是不变义。第二门是随缘义。二门合观。即是如来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义。)三者决定常住常恒无常。一时俱转。无前後违功德品。四者出常无常二事不摄。自体本性离脱亡行功德品。五者十种自自摄一切法无有所余独一无二一种一行功德品。六者无体无性。从因缘起。亦有亦无。随应变转功德品。(以上四门。显示性德玄妙。非深入法海者不能领会。)七者无余究竟。俱转俱行。不相舍离功德品。(总持位)八者非自非他。绝离有名。住於非非自性决定功德品。(俱非位)九者於一切法随应无碍。自体自性法尔道理。性造如是功德品。(圆满位)十者五根一一根。五尘一一尘。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功德品。(俱是位)是名为十。(上来十种功德。在对治门中开演。以渐转位统摄一切也。)如偈功德本藏十。常坏俱及非。自他俱并非。无碍兼一全故。

就过患本藏之体中。亦有十法。能摄一切无量过患。云何为十。一者於一切法随顺如如。如作逆事过患品。二者造作诸法同一业用。一作逆事过患品。三者治道起时无有定体。违作逆事过患品。四者染净诸法皆无所有。无作逆事过患品。五者一切诸法皆总有有。有作逆事过患品。六者随治同量如如现前。对作逆事过患品。七者由治道力自类增益。利作逆事过患品。八者由治道息发起自用。融作逆事过患品。九者待上转者方得起用。上作逆事过患品。十者以隐藏时方得起用。下作逆事过患品。是名为十。如其次第。住思止心。专心观察。其理攸明。(过患专与功德作障碍。故名逆事。论中举十种名相。一曰如。二曰一。三曰违。四曰无。五曰有。六曰对。七曰利。八曰融。九曰上。十曰下。观此十逆。则知障碍法无所不至。非精修止观之力。岂能显发性具功德。而令过患转逆为顺。辅弼心王作无涯大用耶。)如偈过患本藏十。如一违无有。对利融上下。如次应观察故。

如是二十法。与彼本方等无差别。是故有二十种本藏无相违过。所以者何。其本藏中。如是道理自然常有。不从本藏长建立故。何故处处皆存品字。如前所说二十种法。各各有百眷属类故。是故言品。例前应了。如偈如是二十法。一一皆各各。圆满广大故。与本存等量故。

如是已说建立名字门。次当说所诠义理门。且治及障。对量差别。当如何耶。偈曰。

如是二十法  一一皆各各  一德治诸过

诸过障一德  无有定次第  而数品类等

无失对量过  如理应观察  如说本存法  说品类亦尔

论曰。如前所说二十种法。一一各各。一德治一切障。一切障障一德。无别对量。如偈如是二十法。一一皆各各。一德治诸过。诸过障一德。无有定次第故。若如是说。今此门中对量轨则混成杂乱。(上问下答)虽无别对量。而有总对量。是故无失。如偈而数品类等。无失对量过。如理应观察故。如本品尔。例前应了。如偈如说本存法。说品类亦尔故。

如是已说治障对量差别门。次当说安立金刚位地门。其相云何。偈曰。

此本法门中  亦有金刚位

依位有三门  谓上中下门

论曰。就此本法门中。亦有五十一金刚位。如上所说二十种法。依位安立。云何安立。谓诸位中皆具二十。无有前後。一时转故。然则此中有三种门。云何为三。一者一向上转门。二者一向下转门。三者一向中转门。是名为三。如是三门。各各一一位中。具足俱转。不待初後际故。如说本法。品类亦尔。以此小门。广大回持。应广通达。如偈此本法门中。亦有金刚位。依位有三门。谓上中下门故。

大龙王重重广海无尽大藏大决择分第十

如是已说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大龙王重重广海无尽大藏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广海大藏中  总有三种重  谓初中後重

初重有二十  二亿十方界  量法门大海

二十种本藏  各生一万量  各别百眷属  各生一千故

是故数圆满  住心应观察  中後重倍此  应广通达故

论曰。就大龙王重重广海无尽大藏之自家中。总有三重。能摄诸位。云何为三。一者初。第一有重。二者中。安住居重。三者後。建立转重。是名为三。就第一重中。则有二十二亿十方世界之量种种胜妙法门大海。此义云何。谓二十种本藏法中。一一各各出生一万法门大海。各各别别百眷属中。一一各各出生一千法门海故。以此义故。名字圆满。义理具足。如其次第。安住其心。定止其思。聪明观察其数量理。及所诠意。现了分明。(对治法门。非止观不为功。故两分重言之。)如偈广海大藏中。总有三种重。谓初中後重。初重有二十二亿十方界量法门大海。二十种本藏。各生一万量。各别百眷属。各生一千故。是故数圆满。住心应观察故。次二种重。如其次第。倍前普布。应广通达。如偈中後重倍此。应广通达故故。(自第七分说德患对治。至此治道功深。故说广大数量。以见重重法海无有穷尽也。○引经第二十)大摩尼宝藏陀罗尼修集修多罗中作如是说。龙龙地地大无尽海藏中。有多十方之量法门轨则品类。最初名为转大法轮。具足一海无极无尽引导光明现照地地。本业本用出生增长轨则大海法门。最後名为有性无性无我空理。大利益。广光明。亦离脱。亦合转。具足具足无边摩诃行种地本藏法雨腾门。出兴上味品类法门。唯取一界以为譬喻。非取尘等。乃至广说故。(举最初法门最後法门。以该中间十方之量法门。唯取一界以为譬喻非取尘等者。但以十方世界之数为法门数量。非以微尘之数为法门数量也。)

(以上四分。说对治法。为入道之要门。学者既从前四分得其纲领。即须断惑证真。以免说食数宝之诮。故第七分说五种非空为能治。五种无常为所治。建立十种别相。令知对治之方。第八分专提地藏大龙王。为四德四患之本。盖大龙王藏於地内。名阿赖耶。克其本体。即如来藏。故为德患之本。大力无明。依此而起。出生四患。龙王本具四德之用。出地後。方能显发。此为圣凡之关键也。第九分畅演十德十患。令人修习止观。转凡成圣。第十分说无尽海藏。以开廓心镜。破初学狭隘之见耳。○深观论义。此四分应属无超次第渐转位。盖对治门中所说五种非空决定住法。为金刚五位之本。而五法中。以深里一法出生四法。深里者。渐转位也。)

无尽无穷尘尘数量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一

如是已说大龙王重重广海无尽大藏大决择分。次当说无尽无穷尘尘数量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尘尘道路中  如前所说量  亦有五十一  决定金刚位

依此位立相  则有十种重  以为道路量  二因一果等

论曰。就此门中有几数位。五十一种真金刚位。具足圆满无阙失故。如偈尘尘道路中。如前所说量。亦有五十一。决定金刚位故。就此位中。则有十种变对法门。能摄门量。云何为十。一者二因一果门。二者一因一果门。三者少因多果门。四者因果一味门。五者无因无果门。六者自然安住门。七者因果门。八者果因门。九者言说门。十者言人门。是名为十。如是十门以为门量。如偈依此位立相。则有十种重。以为道路量。二因一果等故。(自七分至十分。皆说对治法门。障空理显。因果全彰。故此分中说十种因果差别之相。虽末後二门。一名言说。一名言人。亦从前文因果而来也。)彼第一门形相如何。偈曰。

以信心为初  如次率自类  取所余位初

至於定心位  则取如来地  亦如其次第

不退心为初  率同品自类  取余位第二

至於愿心位  亦取如来地  修行位为初

如次率自类  取余位第三  至於正心位

亦取如来地  不退位为初  如次率自类

取余位第四  至灌顶住位  亦取如来地

离痴行为初  如次率自类  取余位第五

至於无着行  亦取如来地  尊重行为初

如次率自类  取余位第六  至於真实行

亦取如来地  随顺观众生  回向以为初

如次率自类  取所余四位  各数量契当

余有如来地  以同地为伴  庄严一觉海

各因及果称  配释广观察  其理当分明

(此偈四十二句。最难分配。以下文长行观之。方能明了。前五句以信心为初。如次率自类。即是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名为率自类也。信心与发心住合修。念心与欢喜行合修。精进心与救护一切众生回向合修。慧心与逆流欢喜地合修。即是取所余位初也。定心与大极地合修。即是至於定心位。则取如来地也。二亦如其次第。不退心为初六句。不退心与治地住合修。回向心与饶益行合修。护法心与不坏回向合修。戒心与道流离垢地合修。即是率同品自类。取余位第二也。愿心与大极地合修。即是至於愿心位。亦取如来地也。三修行位为初五句。修行住与无瞋恨行合修。生贵住与等一切佛回向合修。方便具足住与流照明地合修。即是如次率自类。取余位第三也。正心住与大极地合修。即是至於正心位。亦取如来地也。四不退位为初五句。不退住与无尽行合修。童真住与至一切处回向合修。法王子住与观明焰地合修。即是如次率自类。取余位第四也。灌顶住与大极地合修。即是至灌顶住位。亦取如来地也。五离痴行为初五句。离痴乱行与无边功德藏回向合修。善现行与度障难胜地合修。即是如次率自类。取余位第五也。无着行与大极地合修。即是至於无着行。亦取如来地也。六尊重行为初五句。尊重行与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合修。善法行与薄流现前地合修。即是如次率自类。取余位第六也。真实行与大极地合修。即是至於真实行。亦取如来地也。七随顺观众生回向以为初五句。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与过三有远行地合修。真如相回向与变化生不动地合修。无缚解脱回向与慧光妙善地合修。法界无量回向与明行足法云地合修。即是如次率自类。取所余四位。各数量契当也。以上七段。二位合修。以四十四位。配成二十二位。前六段末。皆取如来地。配成六位。共成二十八位。余有如来地。无他位可配。即以同地为伴。所谓圆融法界。自为主伴。以无量庄严。庄严一觉海。如是二十九位。成就二因一果门。至於各因及果称。须观下文长行五位名义。则二十四位名义。可以类推。故偈云。配释广观察。其理当分明。若位位次第配五十位。则成二千五百五十位。因果名称。各各不同。思之可见。)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五十一位皆为同量。以二种因感得一果。广三宝海无穷尽故。此义云何。所谓信心及发心地之二种因。同一行相不相舍离。俱行合转住一所作。起无量具生无边德。具足庄严一大觉海。能生长因。名为最上第一出生增长决定真实本藏原母。远离系缚。庄严无胜地种子海会。所庄严果。名为具足真金刚。圆满大慈悲。法身虚空等无差别。最初地地无上极海。一尽大觉无二山王。次念心地欢喜行地之二种法能长养因。具足庄严一大觉海。因名为安乐常明。决定增长。无苦无妄。自然照达一切法性。无所障碍种子海会。果名为常乐总明大虚空界。甚深恒了无二山王。次精进心地救护一切众生回向地之二种法能长养因。具足庄严一大觉海。因名为发起殊胜大悲光水。远离懈怠。常度常行本地自性。具足通达种子海会。果名为慈悲光明常恒达慧无二山王。次慧心地逆流欢喜地之二种法能长养因。具足庄严一大觉海。因名为大真金刚日月光明。自性离苦除断闇品种子海会。果名为极极重地无上一体。自然穷了无二山王。次定心地大极地地之二种法能长养因。具足庄严一大觉海。因名为决定安寂。远离散乱。照曜无穷水水火火种子海会。果名为寂圆满地。明圆满地。具足德藏无二山王。如是诸佛皆悉各各作三大事。云何为三。一者兴化。二者说法。三者胜进。言兴化者。出兴一十方世界之尘量变化身故。言说法者。宣说一十方世界之尘量发心信地法门海故。言胜进者。向上上位如次入故。是名为三。就变化中。亦皆各各有此三事。应广通达。如是如是随随如如。後後诸位例前应知。如偈以信心为初。如次率自类。取所余位初。至於定心位。则取如来地故。(长行五段因果名称。即偈中初五句之演义也。以此类推。则二十四位可以意会。能生长因。通名种子海会。所庄严果。通名无二山王。可知此法。从初信位即证佛果。不待初住也。所说如是诸佛。即此信等所成之佛。唯三大事渐增数量。下文一。十。百。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万亿。以表胜进之阶差耳。○他经言地前菩萨。一行中修一行。谓以当位行为本。兼修余一行。即是此文二因一果之义。初地至七地。一行中修一切行。八地已去。一切行中修一切行。可与此论参观。)如是已说二因一果门。次当说一因一果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种位  各不待他力  独住自家中  感得一果故  因及果名字

如其次第加  种子大觉故  配释应了知  次第同前说  增减不同耳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因果二法。数量契当庄严觉道。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五十一种位。各不待他力。独住自家中。感得一果故故。因及果称。於本名字。加种子大觉之称故。如偈因及果名字。如其次第加种子大觉故。配释应了知故。次第转相与前所说。等无差别。唯增数量减数量别各不同耳。如偈次第同前说。增减不同耳故。如是诸佛。皆悉各各作三大事。名同前说。义有不同。言兴化者。出兴十十方世界之尘量变化身故。言说法者。宣说十十方世界之尘量各各因位法门海故。言胜进者。向上上位如次入故。就变化身中。亦有此三事。应广通达。如是已说一因一果门。次当说少因多果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一一皆各各

感五十果位  名少因多果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唯一种因感五十果。无碍自在无所阙失。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五十一位中。一一皆各各。感五十果位。名少因多果故。如是诸佛。皆悉各各作三大事。名如前说。义有不同。言兴化者。出兴百十方世界之尘量变化身故。言说法者。宣说百十方世界之尘量各各因位法门海故。言胜进者。向上上位如次入故。就变化中有此三事。应广通达。

如是已说少因多果门。次当说因果一味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一一皆各各  有五百果海  五百果海中

一一皆各各  有五百因海  如是平等故  名因果一味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因果二法。数量契当无有增减。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五十一位中。一一皆各各。有五百果海。五百果海中。一一皆各各。有五百因海。如是平等故。名因果一味故。(五十一位。各各有五百果海。则成二万五千五百果海。一一果海。各各有五百因海。则成一百二十七亿五万因海。即是一为无量之义也。)如是诸佛。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所谓千故。变化身相。亦复如是。

如是已说因果一味门。次当说无因无果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法  非因亦非果

生千因果法  名无因无果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五十一位。因而不有果因。出生千因之大海。果而不有因果。出生千果之大海。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五十一位法。非因亦非果。生千因果法。名无因无果故。(因必有果。果必有因。尽人而知也。忽说无果之因。出生千因。无因之果。出生千果。则出人意外矣。因从无果生。果从无因生。故名无因无果。岂通途教义所能摄哉。)如是诸佛。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所谓万故。

如是已说无因无果门。次当说自然安住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一一皆各各

经无量劫转  不出自家故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位位皆各经无量劫。以修行成道等事转。无其分际。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五十一位中。一一皆各各。经无量劫转。不出自家故故。(判教虽有顿渐。莫不舍劣而趣胜。今此文中。五十一位。皆经多劫而无分际。不但果位无尽。即因位亦无尽矣。又云不出自家者。一一白白。不杂不乱。故名自然安住门也。)如是诸佛。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所谓亿故。

如是已说自然安住门。次当说因果门。其相云何。偈曰。

生五十一位  生五十一位

所生无尽故  名为因果门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能生能生无有穷尽。所生所生无有穷尽。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生五十一位。生五十一位。所生无尽故。名为因果门故。如是诸佛。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谓十亿故。

如是已说因果门。次当说果因门。其相云何。偈曰。

此义例前了  无别意趣耳

唯有数量增  住心应观察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五十一位亦因亦果。各生无尽无尽因果大海法门。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唯有数量增故。如是诸佛。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谓百亿故。

如是已说果因门。次当说言说门。其相云何。偈曰。

一切三宝海  皆悉起言说

无有穷尽故  名为言说门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一切三宝。皆悉各各宣说无尽僧海。无尽法海。无尽觉海。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一切三宝海。皆悉起言说。无有穷尽故。名为言说门故。(僧海。因也。法海。修因证果之路也。觉海。所得之果也。宣说因果之法。名为言说门。)如是诸三宝。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谓千亿故。

如是已说言说门。次当说言人门。其相云何。偈曰。

一切三宝说  如说量作人

无有穷尽故  名为言人门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如前所说诸三宝说。如所说量造作行者无有穷尽。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一切三宝说。如说量作人。无有穷尽故。名为言人门故。(以言说门觉悟有情。令得道果。辗转相传。无有穷尽。)如是诸人成道已讫。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谓万亿故。(引经第二十一)

大明总持具足心地修多罗中作如是说。譬喻十方无际无本无始无终道行足履地地法藏中。有十种殊胜。转转增长。倍倍具足。圆满广大法门海会。乃至广说故。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卷第二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