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禅林象器笺

第廿五类 饮啖门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粥

四分律云。毗舍佉母白佛言。世尊。听阿那频头国诸比丘食粥。若世尊。当听比丘食粥者。我当尽形寿供给。

十诵律云。佛言。毗舍佉。汝见何因缘故。欲常与比丘僧粥。答言。大德。若比丘。不食粥。有饥渴恼。或时腹内风起。我常与粥。故则无众恼。

释氏要览云。读五部律文。粥之缘起有三。初僧只律云。佛住舍卫国。难陁母。令作釜饭。逼上汁自饮。觉身中风除食消。便作念。闍梨是一食人。应当食粥。乃取多水少米。煎去二分。然後入胡椒荜拨末。盛满甖。持诣佛所。白言。唯愿世尊。听诸比丘。食粥。佛许。仍为说偈云。持戒清净人所奉。恭敬随时以粥施。十利饶益於行者。色力寿乐辞清辩。宿食风除饥渴消。是名良药佛所说。欲得人天长受乐。应当以粥施众僧。次四分律云。佛在那频头国。因[少/兔]沙施粥。佛许之。後十诵律云。婆罗门王阿耆达。施八般粥。谓乳。酪。胡麻。豆。摩沙。荏苏等。佛许之。 又云。粥不正食摄。僧只律云。粥出釜。划不成字。始名不正食。(是名良药佛所说。欲得人天长受乐。律。作是名为药佛所说欲生人天常受乐。)

忠曰。依寄归传四分律等。五噉食。谓饭。麦豆饭。麨。肉。饼。此为正食。五嚼食。谓根。茎。叶。华。果。此为不正食。若已食前五。必不合餐後五。先食後五。则随意噉前五。(忠曰。肉者。初听三种净肉。至楞伽涅盘方断肉食。)

又释氏要览云。今析粥十利者。一色。二力。三寿。四乐。五词清。俱舍云。词谓训释言词也。六辨。俱舍云。辩谓展转言。无滞碍也。七宿食消。八风除。九消饥。十消渴(辨当作辩)。

守千崆峒记。附法数中。载粥十利云。一僧徒安乐。二施主长寿。三不阙修道。四不生饥馑。五当来胜报。六佛果现前。七众善庄严。八先云离苦。九不值刀兵。十当生净土(八先云。先云二字可疑)。

四分律云。食粥有五事。善除饥。除渴。消宿食。大小便调适。除风患。食粥者。有此五善事。

义堂和尚日工集云。因雪示众。大雪。人民冻馁。薪贵如玉。洗面汤不用烧。湛堂准和尚。以小杓汤洗面。尚余用濯足。古人用心如此。况斯时乎。又粥羹宜暂停之。凡粥贴羹汤。日本风俗而已。中华但用盐豉韲等。如今建长寺。每日堂中粥菜用七纹钱。买胡麻盐。是也。因举神鼎諲和尚住山十年。始有酱食讫曰。古人住山安众。不论粥饭精麤。唯道是行。幸诸人不患暂时粥无羹矣。

●小食

忠曰。和训古豆计。

释氏要览云。增辉记云。小食者。粥是。

海龙王经请佛品云。尔时海龙王。白佛言。唯佛加哀。诣我宫中。屈神小食。

野客丛书云。漫录谓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或谓小食。亦罕知出处。仆谓。见昭明太子传。曰。京师谷贵。改常馔为小食。小食之名。本此。

忠曰。小食本出佛经律文。葢昭明时。王公好佛学。故用其目。王儒考出。未尽原。

●五味粥

大慧武库云。叶县省和尚。严冷。浮山远在众时。特往参扣。请远充典座。众苦其枯淡。省偶出庄。远窃钥匙。取油面。作五味粥。粥熟。省忽归赴堂。粥罢坐堂外。令请典座。远至首云。实取油面煑粥。情愿乞和尚责罚。省令算所直。估衣鉢还讫打三十拄杖。出院。

事文类聚云。南方专用腊月八日。灌佛。皇朝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

忠曰。杂谷众味。随意合造。言五味粥而已。月令广义云。宋元腊八日。都城诸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以诸果品。五谷煑粥。谓之腊八粥。

春渚纪闻云。湖州孙略教授家婢。名吕媪者。服勤孙氏。有年矣。性谨朴。无他能。但常日晨起。就厨中。取食器洁之。聚所弃余粒。间有落沟渠者。亦拾取淘濯。再於釜中。或加五味。煑食之。未尝一日废也。年七十余。一日微疾。即告其家人曰。为我髠发。着五戒衣。我将去矣。家人从之。因起以左手。结印而化。家人遂龛。置开元寺中。观者余月。了无秽气。而发渐生。因与剃之。後一月一剃。

●红糟

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十二月初八日。佛成道。库司。预造红糟。

解者曰。昔佛成道。随牧牛女。乞牛乳吃。今红糟学牛乳者也。未知加何红物矣。红糟或作温糟。

忠曰。按红唐音俱牟。而和字俱似宇。故错为字牟。仍作温糟。温糟讹音而讹字者。

义堂日工集云。十二月八日。吃红糟。有人问红糟缘起。余曰。牧牛女献乳糜於世尊。今红糟。其遗意也。

忠曰。红糟即五味粥也。腊八噉之(见五味粥处)。下学集云。红调粥。正月十五日所食。赤豆粥也(止此)。然则红是赤豆色。下学糟作调。讹矣。余又谓。果品五谷杂和造粥。米白色为之变。故言红。数味相合。故言糟而已。

刘侗帝京景物略云。十二月八日。家效庵寺。豆果杂米。为粥供。而朝食曰腊八粥。

菊坡丛话云。陆放翁。腊八日诗云。腊月风和气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缨络粥

永觉贤禅师禅余外集。山中有感诗云。春垦半亩畦。秋收一担粟。每挑野菜根。和儞缨络粥。

忠曰。粥糜品不载缨络粥。盖糁野菜。加米造。菜牵连。如缨络也。

梅山历然禅师普说云。见秖对次的。即浩浩作得主的。作得主的。即吃璎珞粥的。

●蒋簿粥

五灯严綂金陵蒋山昙芳忠禅师章云。梁王。至建康。王诣寺问曰。衲子所谓。蒋簿粥者。何也。师曰。将谓殿下忘却。王曰。衲子所谓三只袜者。何也。师曰国内山川都踏遍。今朝亲到帝王家。

●晚粥

敕修清规。坐参云。堂司行者。候晚粥熟。覆首座云。放参。(乃至)归众寮药石。

虎关和尚曰。唐样非时煑粥。二百年来事也。

无准范和尚录。解夏小参云。径山寺里。每日两粥一斋。是汝诸人。九十日内捧鉢盂。向长连牀上。恣意咂啖。於中还有知饱底麽。

忠曰。两粥者。朝粥晚粥也。

●斋

佛祖统纪云。毗婆沙论。斋者。以过中不食。为体。 又云。请观音疏斋者齐也。齐身口业也。齐者只是中道。後不得食者。表中法界外。更无别法也。

释氏要览云。起世因本经云。乌脯沙陁。隋言增长谓受持斋法。增长善根故。佛教以过中不食名斋。 又云。斋正时。毗罗三昧经云。佛为法慧菩萨。说四食时。一旦时为天食。二午时为法食时。佛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制日午。为法食正时也。僧只律云。午时日影。过一发一瞬。即是非时。

斋字。和训登几。即是时字也。经律往往请佛者。先请而再请白时至。 萨婆多毘尼云。问曰。先已请佛。何以重请。答曰。欲生增上功德。故先日。以请。今更重请。又欲成三坚法故。又佛时到自行。何由得知。一居士在静处烧香。遥供养请佛。香来绕佛三帀。又云。佛自知时。不须外缘。

●草饭

忠曰。草饭者。麤饭也。

史记陈丞相世家云。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注草粗也。

战国策云。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注草不精也。具馔具。正曰。草菜也。陈平传。恶草具。注去肴肉。

敕修清规请立僧首座云。方丈备草饭。请特为汤药石。

●水饭

敕修清规迎待尊宿请状云。当寺住持比丘某。右某。辄以来日。就寝堂。聊备水飰。

忠曰。水飰。以水浇饭。如日本汤食(和语。由豆计)。也。然旧说曰饭味淡如水也。盖谦词者。讹甚。

本草纲目云。飱饭。飱音孙。即水饭也。

正字通云。飱苏昆切。音孙。食也。字林水浇饭也。礼杂记。孔子曰。少施氏。食我以礼。吾飱。作而辞曰。疏食也。不敢以伤吾子。注礼食竟。更作三飱。以助饱。飱谓以饮浇饭也。郑康成释飱为劝食误。

字汇云。飱以饮浇饭也古者。食後更飱。以尽主情。礼杂记孔子食於少施氏。曰。吾飱。

正字通云。飰同饭。六书故曰。陆德明。飰扶万切。食飰。曰饭扶晚切。谓二字不同。非也。饭与飰一字。而二音也。

老学庵笔记云。集英殿。宴金国人使九盏。第一肉咸豉。第二爆肉。双下角子。第三莲花肉。油饼骨头。第四白肉。胡饼。第五羣僊[夕/肉]。太平毕罗。第六假圆鱼。第七柰花索粉。第八假沙鱼。第九水飰。咸豉。施鮓。瓜姜。看食枣锢子膸饼。白胡饼。[饥-几+(环-王)]饼。

睦州踪禅师录云。师云。後园生菜。熟水淘饭。

●黑飰

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四月初八日。佛诞浴佛。库司预造黑飰。

本草纲目云。陶隐居登真隐诀。载太极真人青精乾石[饥-几+(这-言+ㄗ)]饭法。[饥-几+(这-言+ㄗ)]音信。[饥-几+(这-言+ㄗ)]之为言。飱也。谓以酒蜜药草辈溲而曝之也。亦作[这-言+ㄗ]。凡内外诸书。并无此字。惟施於此饭之名耳。陈藏器本草。名乌饭(登真隐诀饭法文繁今畧之)藏器曰。乌饭法。取南烛茎叶捣碎。清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紧小。黑如瑿珠。袋盛。可以适远方也。时珍曰。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之释家多於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耳。造者。又入柿叶。白杨叶。数十枚。以助色。或又加生铁一块者。止知取其上色。不知乃服食家所忌也。

潜确类书云。青精。一名南天烛。又曰黑饭草。以其可染黑饭也。道家谓之青精饭。故仙经云。服草木之王。气与神通。食青烛之精。命不复陨。谓此也。

忠曰。南烛异名云草木之王。见本草。

又与桐饭交看。

●桐饭

云卧纪谈云。真净和尚偈云。元符二年三月三。春饼撮餤桐饭兼。(详丛轨门暂假处)

旧说曰。以桐叶染成饭。言桐饭。其色黑故。又名黑饭。但未知桐染饭。是何义。

忠曰。以南烛叶汁。染饭。色青黑。故名黑饭。南烛异名杨桐(见本草)故又言桐饭。旧说为梧桐叶染饭。太误。欲知染义。即仙家服饵也(见黑飰处)。

山堂肆考云。零陵总记。杨桐叶细冬青。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道。道家谓之青精乾石[饥-几+(讯-言)]。杜诗。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郑畋诗圆明青[饥-几+(讯-言)]饭。光润碧霞浆([饥-几+(讯-言)]音信)。

●饡饭

玉篇云。饡子旦切。以羹浇饭。

一山和尚曰。饡饭古多用之。川僧最好造之。乃五味饭也。 或曰。日本所谓芳饭是也。

联灯会要克宾禅师章云。兴化云。克宾维那。法战不胜。罚钱五贯。设饡饭一堂。(详职位门维那处)

普庵肃禅师录。举克宾话作纂饭。

●特为饭

校定清规迎待尊宿云。次日特为饭。系具状。作都寺名请。

●非时食

敕修清规沙弥得度章沙弥十戒。第十云。不非时食。

萨婆多毘尼毘婆沙云。非时者。从日中。至後夜後分。名为非时。从晨至日中。名时何以故。以日初出。乃至日中。明转盛。中则满足。故名为时。从中至後夜後分。明转减没。故名非时。又从晨至日中。世人营救事业。作饮食。是故名为时。从中至後夜後分。燕会嬉戏。自娱乐。时比丘游行。有所触恼。故名非时。又从晨至日中。俗人种种事务。婬恼不发。故名为时。从中至後夜後分。事务休息。婬戏言笑。若比丘出入。游行。或时被诽谤。受诸恼害。名为非时。又比丘。从晨至中。是乞食时。应入聚落。往来游行。故名为时。从中至後夜後分。应静拱端坐。诵经坐禅。各当所业非是行(行或往乎)来。入聚落时。故名非时。

五分律云。佛在王舍城。尔时未为比丘。制非时食。迦留陀夷。着杂色衣。面黑眼赤。闇中乞食。怀姙妇人。电光中见。大惊唤言。毗舍遮。毗舍遮迦留陀夷言。我是沙门。非毗舍遮。便骂言。汝何冥夜乞食。余沙门婆罗门。一食便足。汝云何食无昼夜。长老比丘。白佛。佛呵责结戒。若比丘。非时食波逸提。非时者。从正中以後。至明相未出。名为非时。

法苑珠林云。毗罗三昧经。世尊。为惠法菩萨说云。食有四种。旦天食时。午法食时。暮畜生食时。夜鬼神食时。佛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日午时。是法食时也。过此已後。同於下趣。非上食时。故曰非时。也。又萨婆多论云。释时有四。一始从日出。乃至日中。其明转炽。名之为时。从中已後。至後夜分。其明灭没。故名非时。二从旦至中。是作食时。乞不生恼。故名为时。从中已後。至於夜分。是俗人醼会游戏之时。入村乞食。多有触恼。故名非时。三从旦至中。俗人作务。婬乱未发。乞不生恼。故名为时。从中已後。事务休息。婬戏言笑。入村乞食。喜被诽谤。故名非时。四从旦至中。是乞食时。得食济身宁心修道。事顺应法。故名为时。从中已後。宜应修道。非乞食时。故名非时。

佛祖统纪云。僧只律时食。若午时日影。过一发一瞬。即是非时。四分戒本若比丘。非时食者。波逸提(十诵律波逸提义翻为堕堕在烧煮地狱)。

法苑珠林云。僧只律云。食已若渴。佛令取一切谷豆麦。煑不破者。非时取汁得饮。若酥油蜜。及石蜜。诸生果汁等。要以水净得饮。若器底残水。被雨湔。亦名为净。善见论云。舍楼伽果浆。澄汁使清。非时得饮(谓藕根是)。摩德勒伽论。沙糖浆。亦得非时饮。

老学庵笔记云。佛经戒比丘非时食。盖其法过午。则不食也。而蜀僧招客草食。谓之非时。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谓勤苦不游嬉也。舘中着庭有园。每会饭罢。辄相语曰。今日窥园乎。此二事。甚相类。

●放参饭

竹窓二笔云。越地。安禅夜作斋。其名曰放参饭。竞为侈靡。胜於午斋。相沿成习。久矣。昔有尊宿。闻隣房僧。午後作食。不觉泣下。悲佛法之凌夷也。故僧禁过午食。况夜食耶。律言。人间碗鉢作声。饿鬼咽中起火。乃於漏深人静。而砧几盘盂音响。彻其耳根。又煎煑烹炮。馨香发其鼻识。忘慈悲之训。恣口腹之欲。於心安乎。或曰。中夜饥。如之何。则代以菓核饼饵之类。不烦锅铫者可也。况持过午者。午後至明。不食纤物。我等晚有药石。何不知足之甚。

蒙山和尚录云。我从在家。不吃放参。

解者曰。吃放参者。谓吃非时食也。盖讳非时之言也。此方亦有此称。其吃食在放参钟时。故云尔。此隣近释。

●药石

敕修清规达磨忌曰。念诵毕。或请就坐药石。

又告香云。当晚方丈。请参头维那侍者。药石。 又游方参请云。当晚特为汤。(乃至)汤罢。起就炉前。谢汤。须两展三礼。抽衣就坐药石。 又大坐参云。若住持晚参。则不鸣堂前钟。(乃至)开示毕。众散。归寮药石。若不晚参。则堂司行者。进首座前问讯云。堂头和尚。今晚放参。(乃至)众各出全单。归众寮药石。

旧说曰。药石谓晚间之粥。盖隐语也。凡禅林清规。所举戒相。止沙弥十戒而已。不举具足戒。故禅僧行事。於此十支。无缺漏。足矣。可谓简易。然犹不坚持。过午食可耶。抑吃晚粥。为养体疗病。进修道业。故称为药石也。粥咒愿。所谓粥是大良药是也。

黄檗清规云。药石。晚食也。比丘过午不食。故晚食名药石。为疗饥渴病也。

玄应经音义云。攻病曰药石。古人以石为针。今人以铁。皆谓疗病者也。

春秋左氏传云。臧孙曰。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 杜预曰。常志相违戾。犹药石之疗疾。

唐书高季辅传云。数上书。言得失。辞诚切至。帝赐钟乳一剂。曰而进药石之言。朕以药石相报。居家必用云。圆散曰药。鍼砭曰石。

●药食

古刊古尊宿录睦州录云。问大众云。三乘十二分教。成得个什麽边事。有僧云。今日大众。普请不易。师云。不要将出来。僧云。打鼓吃药食(新刊作药石)。

云门偃禅师录云。师岁夜问僧。饼餤是罗汉药食。还将得饆饠[饥-几+追]子来麽。无对。代云。今日东风起。

今本作药石。盖依事苑改。

春渚纪闻云。龚彦和正言。自贬所。归卫城县。寓居一禅林。日持鉢随堂供。暇日偶过库司。见僧雏具汤饼问其故。云具殿院晚间药食。龚自此不复晚飡云。

祖庭事苑辨云门录罗汉药食云。食当作石。取疗病义。故曰药石。夫攻病曰药。劫病曰石。古以砭石为针也。全元起欲注素问。访以砭石。王僧孺答曰。古人当以石为针。必不用铁。说文有此砭字。许慎云。以石刺病也。东山经高氏之山。多针石。郭璞云。可以为砭针。春秋美疢。不如恶石。服子慎注云。石砭石也。季世无复佳石。故以铁代之尔。又以服石子止饥。如高僧僧善传。善疾笃将殛。告弟子曰。吾患腹中冷结者。昔在少年。山居服业。粮粒既断。懒往追求。噉小石子。用充日夕。因觉为病。死後可破腹看之。果如所言。愚窃详二意皆不然也。又神仙传。或以药煑石而食之。又非先圣之意。今丛林习以为常。未有非之。者焉。又况四果真人。讵肯辄违佛制。来享非时之餐。云门欲以诱接学者。而正言似反。後世或资以为口实。岂不误乎。疢音趁。热病也。

忠曰。窃惟。云门示众。不在定盘星睦庵欲辨药石。强言正言似反。可笑。是他时世。早有晚食耳。但药食当作药石。音近讹也。虎关和尚曰。中华二百年来。煑晚粥。今自虎关寂年。遡算云门寂年。得三百九十八年。故知。虎关只言煑粥而已。如饼餈为药石。云门时。已有之。

●送食

忠曰。此方俗称送膳者。

敕修清规。四节秉拂云。方丈请秉拂人药石。免赴。当送往。

忠曰。往者。遗药石也。

●陪贴

忠曰。本饭本菜外。陪增贴附也。

正字通云。贴音帖。依附。又增益赠人。又黏置。

敕修清规。尊宿迁化云。计会所遗衣鉢多少。默作三分。一分。准丧司孝服。讽经灯烛之费。一分。归常住。陪贴供养。一分。俵大众看经。并佛事。板帐等用。

●贴菜

常住所飰菜外。自别贴附。表供养意。曰贴菜。

日用轨范云。如有菜滓。安鉢後屏处。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

忠曰。按素问。五菜谓葵甘。韭酸。薤苦。藿咸。葱辛。

格致余论云。凡人饥则必食。彼粳米甘而淡者。土之德也。物之属阴。而最补者也。惟可与菜同进。经以菜为充者。恐於饥时。顿食。或虑过多因致胃损。故以菜。助其充足。取其疏通而易化。此天地生物之仁也。

礼记曲礼云。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 注。梜。犹箸也

●再请

旧说曰。请受食也。再请者。两受食也。

忠曰。俗作再进讹。

日用轨范云。未再请。不得刷鉢盂。

●请折

旧说曰。请受食也。折韵会毁弃也。请折者。舍所受饭羹等余残也。

日用轨范云随量受食。不得请折。

●打饭

鹤林玉露云。陆象山家人。计口打饭。

欧阳修归田录云。今世俗。言语之讹。而举世君子小人。皆同其缪者。惟打字尔(打丁雅反)。其义。本谓考击。故人相殴。以物相击。皆谓之打。而工造金银器。亦谓之打可矣。盖有槌檛作击之义也。至於造舟车者。曰打船打车。网鱼曰打鱼。汲水曰打水。役夫饷饭。曰打饭。兵士给衣粮。曰打衣粮。从者执伞。曰打伞。以糊黏纸。曰打黏。以丈尺量地。曰打量。举手试眼之昏明曰打试。至於名儒硕学语。皆如此。触事皆谓之打。而徧检字书。了无此语(丁雅反者)。其义主考击之打。自音谪(疑当作滴)。耿以字学言之。打字从手从丁。丁又击物之声。故音谪。耿。为是。不知因何转为丁雅也。

俗呼小录云。俗牵连之辞。如指其人。至某人。物及某物。皆曰打(丁晋公诗所谓赤洪厓打白洪厓是也)。

●煎点

敕修清规。受嗣法人煎点云。若法嗣到寺煎点。令带行知事。到库司。会计营辨合用钱物。送纳。 又游方参请云。参头云。某等重承煎点。特此拜谢。 又方丈特为新挂搭茶云。特为人。谢茶云。某等此日。重蒙煎点。特此拜谢。

忠曰。煎点者。谓煎熬煎熟食物。以点於心也。

正字通云。煎音笺。熬也。方言有汁而乾。之曰煎。今俗凡以水煑物。亦曰煎。

旧说曰。煎点者。但是谓点煎茶也。然日本以点心为煎点。非也。纵有点心。亦以茶为本。谓若请人进唯茶。则太简故先进点心。次进茶矣。点心本为茶。故称点心。为煎点。失辞。

五灯会元芙蓉楷禅师章云。新到相见。茶汤而已。更不煎点。(详米汤处)

忠曰。凡进茶汤时。可有煎食果糍等之供。吃毕。方进茶汤矣。茶汤外。别有煎点。以芙蓉章。可为证焉。故旧说言但点煎茶。为煎点者。非也。

●点心

敕修清规圣节云库司严设香烛备点心。

又告香云。半斋请参头维那侍者。点心。(更半斋点心者多。详节时门。半斋处。)

旧说曰。点心。谓点于空心也。早旦阴阳未分时。少吃食。此摄养法。

文公家礼云。妇具农羞。俗谓点心(农疑晨)。

煎灯新话注云。点心之点。与点茶之点。同义盖少食镇心也。

忠按。点心之点。与点茶之点义别。点茶用茶筅点汤。又点冷水之义。见文公家礼(点茶处笺)。点心以食点空腹耳。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按唐郑傪。为江淮留後。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顾其弟曰。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其弟举瓯已罄。俄而女仆。请饭库钥匙。备夫人点心。傪诟曰。适已给了。何得又请。

辍耕录云。今以早饭前。及饭後。午前午後。晡前小食。为点心(引郑傪)此语唐时已然。

俗呼小录云。午前午後小食。谓上昼点心。下昼点心(唐郑傪为江淮留後夫人曰。尔且点心。昭明太子别传曰。京师谷贵。改常馔为小食即点心之说也)。

●糍果

旧说曰。糍果者。搅餈(和语。加为毛知)之类。

忠曰。本木实曰果。然饼餈之类。亦通称。故武林旧事市肆记中。果子部。多列餹饼之名。

敕修清规。库司四节。特为首座大众汤云。惟冬节汤罢行糍果。方行药石。

●油糍

竺仙和尚出油糍之法。

白云端禅师禅录。慧超问佛颂云。一文大光钱。买得个油餈。吃向肚里了。当下便不饥。

忠曰。碧岩录载之。作油糍。而韵书不收糍字。

正字通云。餈才时切。音慈。说文稻饼也。周礼笾人。羞笾之实。糗饵粉餈。注。皆粉稻黍米。为之。饵言糗。餈言粉。互足其义也。合烝曰饵。饼之曰餈。疏云。今餈餻之名。出于此。

●汤果

敕修清规。嗣法师忌。云讽经罢。备汤果。

解者曰。汤称入麪。果称果子。凡食有汁者。言汤也。 又解汤药侍者曰。汤药者。汤果药石也。汤果者。凡称食有汁者。此方所谓入麪是也。

忠曰。後说以汤果为一物。盖初说近是。

敕修清规。迎待尊宿云。汤罢药石。又客头诣客位请云。方丈请和尚。今晚汤果。 又西堂头首受请云。晚请新命专使。特为汤。药石汤果。

●糟鸡

忠曰。撮裂蒟蒻。浇淡酱汁。煎者。日本禅林煎点用之。然未识所以名之。若以似在家糟藏鸡肉名之。则改换其目。可也。昔在玉泉皓和尚。责药石。米麪假作驴肠膳。生羊骨。鳖臛。喂饲八万四千户虫(通载)。大通本禅师。伊蒲塞馔。以鱼胾名者。不食(僧宝)。谁不矜式耶。

●菖蒲茶

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五月端午日。早晨。知事僧堂内烧香。点菖蒲茶。

忠曰。居家。此日饮菖蒲酒。僧家以茶代之。准世礼也。

瞿佑四时宜忌云。五月五日。午时。饮菖蒲雄黄酒。辟除百疾。而禁百虫。

月令广义。五月令云。神农书曰。午日以菖蒲。或缕或屑。泛酒。助阳气延年。以山涧九节者。佳。笑谈录。五日。菖蒲末。酒服。亦解酒。痛饮不醉。

●茱萸茶

忠曰。世典。有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之说。其点茱萸於茶。却见于禅策。

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九月重阳日。早晨。知事烧香。点茱萸茶。

北磵简禅师诗集九日诗云。瓦鼎松声涨苦荼。替杯中物泛茱萸白衣不识缁衣客。自撷寒英插古壼。

西岩慧禅师开善录。重阳上堂云。孟嘉已前。渊明去後。谁家篱畔欠黄花。那个盃中无白酒。重阳只是九月九。阿呵呵。始信茱萸茶苦澁。展眉人少皱眉多。

南堂欲禅师灵岩录上堂云。今朝九月九。万物随时候。满泛茱萸茶。何用菊华酒。毕竟醉兀兀。不似长醒醒(云云)。

镜堂圆禅师建仁录。重阳上堂云。紫萸满泛赵州茶。清香直透顶门烈。

西京杂记云。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後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琅邪代醉编云。重阳佩茱萸囊。相传费长房故事。然武帝宫人贾佩兰。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则西汉时。已有此俗。不自长房始也。见西京杂记。

●茶末

敕修清规日用轨范云。不得包藏茶末。

忠曰。细末茶也。言不可未行汤已前。包末茶。而怀之也。

文公家礼云。古人饮茶用末。所谓点茶者。先置末茶于器中。然後投以滚汤(详点茶处)。

云门偃禅师录云。因园头请师吃茶。师云。儞若煎茶我有个报答儞处。园头云。请师报答。师云多着水少着末。

●点茶

敕修清规。新命辞众上堂。茶汤云。山门首。预钉挂帐设。中敷高座向内。首座向外摄。居主位。(乃至)上首知事行礼。揖坐揖香。归位点茶。收盏。再起烧香揖香。归位点汤。汤罢。起谢。上轿。

文公家礼云。主妇执茶筅。执事者。执汤瓶。随之。点茶。盖以神主椟前。先设盏托。至是乃注汤于盏。用茶筅点之耳。古人饮茶用末。所谓点茶者。先置末茶于器中。然後投以滚汤。点以冷水。而用茶筅调之。今人烧汤煎叶茶。而此犹云点茶者。存旧也。

宋蔡襄茶录曰。点茶。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建人谓之云脚。粥面)。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廻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眎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鬬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宋徽宗大观茶论曰。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谓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遶腕旋。上下透彻。如酵櫱之起面。疎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拂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汤。多寘。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周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着居。缓遶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居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特为茶

忠曰。特为此人点。故曰特为茶。

敕修清规。堂司特为新旧侍者茶汤云。请新旧侍者特为茶。

●普茶

忠曰。点茶。普及一众。故曰普茶。

黄檗清规云。常住设普茶。

●入寮茶

忠曰。新入众寮。为众点茶也。

敕修清规。新挂搭人。点入寮茶云。新挂搭人。入寮後。照例。纳陪寮钱若干。候寮元。轮排当在何日。挂点茶牌。报众(云云)。候点入寮茶毕寮元逐日。依戒具名。点戒腊茶。

●戒腊茶

见入寮茶处。

忠曰。寮元依众戒腊。自上位。次第请于众寮。点茶。盖众多。不可一时讲。故逐日行之也。

●米汤

芙蓉楷禅师录云。示众云。夫出家者。为厌尘劳。求脱生死。(乃至)山僧行业无取。忝主山门。岂可坐费常住。顿忘先圣付嘱。今者辄欲効古人住持体例与诸人议定。更不下山。不赴斋。不发化主。唯是本院庄课。一岁所得。均作三百六十分。日取一分用之。更不随人添减。可以备饭。即作饭。作饭不足。即作粥。作粥不足。即作米汤。新到相见。茶汤而已。更不煎点。唯置一茶堂。自去取用。务要省缘。一向办道。

忠曰。与淫汤交看。

醉菩提济颠曰。王婆与我。吃粉汤(止此)。亦是米汤。

●淫汤

旧说曰。或谓淫汤。饮之则能折薄淫心故名。此义非也。淫当作饮。僧堂鸣开鉢槌时。唱饮汤而行之。

忠曰。续字汇云。淫王粲七哀诗。何为久滞淫。文选注留也(止此)。盖米粉点汤。混浊滞留。故言淫汤。即米汤也。

旧说曰。洞山价禅师。辞母出家。母爱惜。遗书不许。既而随其志。告曰。汝须如目连救母。後其母忆价不已。躳往寻求四方。遂毙于道路。洞山适知之。为收遗骸荼毘。母囊中。蓄米粒少许。山欲行大众。结良缘。则米少而不及。便投之釜中。以汤普进大众。此淫汤之始也。

林间录云。丛林相传。洞山悟本禅师。见母行乞。佯为不识。母竟死於路旁。往视之。有米数合。为投大众粥锅中。以荐冥福。悟本独庵寒溪。百结最有年。至住新丰。已六十余。自岩头雪峯钦山三人。相寻而至。於是积众。几千人。则母盖不翅八十岁矣。借使闻其子显着。自东吴孤行来。不亦难乎。此直不情者。记之。以自藏。安知诬毁先德。为罪逆。必有任其咎者。不可不慎也。

忠曰。依寂音之议。则淫汤。为洞山事缘。妄矣。

●七香汤

东福寺入寺记云。五侍者交代(名小官代)。除侍衣。余四人。宾位立班。新命主位对立。各问讯。触礼毕。坐(此名胡乱坐)。茶礼。复各立定。客头取香案上目子。渡与新命。新命开读之。客头接之。安卓上。四人转位。侍香植香归班。新命答香。与四人。对触礼毕。复坐。入盏行七香汤。入汤瓶。吃毕。撒盏。各起小问讯。退。

七香汤方。 陈皮(中)茯苓(中)地骨皮(小)肉桂(小)当归(小)枳壳(小)甘草(少)

敕修清规。知殿云。佛诞日。浴佛煎汤。供大众。

忠曰。盖此亦七香汤之类欤。凡中华俗。早朝吃汤。如水浒传。宋江。五更从县前过。遇卖汤药王公赶早市。为夜来伤酒。便进醒酒二陈汤。是也。律家有甘露汤。早朝吃之。居家必用。载汤药法。自天香汤。至沃雪汤。凡有三十品。

律家甘露汤。未知其方。古杭高濂法制品。载甘露丸法云。百药煎一两。甘松诃子各一钱二分半。麝香半分。薄荷二两。檀香一钱六分。甘草末一两二钱五分。水拨丸晒乾。用甘草膏子入。麝香为衣。

●粗汤

忠曰。粗不精好也。为人点汤。谦所称也。

敕修清规。库司四节。特为首座大众汤云。都寺行礼。初展云。此日粗汤特沐慈悲降重。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点汤

见点茶处。

●特为汤

特为义。见特为茶处。

敕修清规。迎待尊宿云。请客侍者。具状。诣客位插香。拜请特为汤。

●小座汤

敕修清规。众寮。结解特为众汤云。鸣寮内小板。先讲小座汤。亦设照牌。特为寮主。副寮。楞严头。行瓶盏人也。

解者曰。小座汤。名行药。

忠曰。行瓶盏人者。行瓶盏兄弟也。清规上文云。夏中行茶汤瓶盏图注。兄弟结缘随意书名。

东福清规云。小座汤者。众寮讽经时。先但为夏中执役人。进汤也。寮元坐主位。寮头坐宾位。

敕修清规。方丈小座汤云。东西堂。前堂。首座。都寺。系请客侍者。各诣寮。触礼拜请(云云)。余头首。办事。名胜方丈客头行者请(云云)。

●大座汤

忠曰。敕修清规。库司四节。特为首座大众汤。是也。东福清规云。四月十四日。大座汤。都寺所点。故都寺。自以榜。诣首坐寮。 又云。凡大座汤。则有揖坐。揖香。揖汤。三度巡堂(其规详于彼)。

旧说曰。小座汤。长击内板。大座汤。长击外板。

●三巡汤

旧说曰。四节汤。名三巡汤。

忠曰。四节大小座汤。皆有三巡问讯。谓揖坐。揖香。揖汤也。故曰三巡汤(三巡问讯。见礼则门)。

●陪食

敕修清规达磨忌云。次日早。住持上香礼拜。上汤上粥。座下侧坐陪食。

旧说曰。达磨忌。住持不赴僧堂粥。於法堂。与祖师相伴。吃粥。此曰陪食。萧师。曾遇达磨忌。伴祖吃粥曰。月中岩讲此礼矣。义堂东渐住南禅。皆准敕修清规。行陪食焉。

●品食

备用清规达磨祖师忌云。山门设供。无嚫。有品食三拜者。恐礼过成谄。

忠曰。品食。亦是陪食也。相陪如品字。故曰品食也。

●伴真汤

敕修清规。嗣法师忌云。若讲特为伴真汤。斋罢。方丈客头。请西堂两序。晚间对真。相伴吃汤。排照牌位。列座右。住持揖就座。烧香上汤。并下相伴人汤。退身烧香展拜。起身问讯。谢相伴。鸣鼓三下。退座。

●送汤

备用清规众寮楞严云。寮元亲送方丈汤。分送诸寮汤。

忠曰。日本僧家。有送饭果者。亦有所据。

●罗斋

忠曰。罗。犹如罗欲之罗也。品字笺云。包罗。若纲罗之无不包。今罗斋。乞食于四方。无遗余之义。

破庵先禅师录。上堂。举普化大悲院里有斋云。者风颠汉。不妨令人疑着。及至被人竆诘将来。却只道得个罗斋打供。也。似熟处难忘。 又举临济同普化赴斋。踢倒饭床因缘云。世谛门中。罗斋打供。则无可不可。若是少室门风。未梦见在。

北磵简禅师。散知识会颂云。朝来灵隐罗斋去。添得从前满面惭。(详报祷门知识会处)

有作罗者。韵书不见义。

冷斋夜话云。予往临川景德寺。与谢无逸辈。升阁得禅月所画十八应真像甚奇。而失第五轴。予口占嘲之曰。十八声闻解埵根。林丛林汉乱山门。不知何处罗斋去。不见云堂第五尊(云云)。

有作逻者。字汇逻巡也(止此)。有次第乞食义。

月江印和尚录。罗汉賛云。不为自己逻斋供。只要众生破吝悭。

山庵杂录云。杭下天竺。凤山仪法师。教门少有龃龉。必整理之。高丽驸马渖王。被旨。礼宝陁观音。过杭就明庆寺。设斋(云云)。师後至。竟趋座上。问王曰。今日斋会。为何。王曰。斋诸山。师曰。大王既言斋诸山。主人今无位。而王自处尊位。诸山列两庑。至有席地而坐者。与逻斋何异。於礼恐不然。王闻之惶愧。请谢。即下法座。

贞和集。葛无怀谢少林蒲鞋偈云。四棱踏地老无怀。正好重新买草鞋。成现送来虽着了。诸方无处可逻斋。

普庵萧禅师录。训行童云。三家村里逻茶汤。十字街头觅饭吃。 又示小师圆契语云。向野狐口边。逻些骨头。吃了。又东覰西覰。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