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唐代社会概略

第二节 女子化妆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脂粉黛泽之化妆,我国古代,早已实行。迨及唐朝,人文灿然,宫嫔众多,使六宫粉黛,竞美争妍。所以化妆一项,更趋浓艳。日本平安朝女子之化妆,起源亦由于唐,今分为髻鬟、额黄、眉黛、朱粉、口脂、花钿、妆靥七项述之。但因材料至为缺少,有窥见其一斑而已。

一 髻鬟

据唐王睿 《炙毂子》(此书已佚,今据《渊鉴类函》所引)、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宇文氏(年代不详)《妆台记》所记载,唐代髻鬟之种类颇多,列举如下:

半翻髻 反绾髻 乐游髻 (以上高祖宫中之髻)

双镮望仙髻 回鹘髻 愁来髻 飞髻 百合髻 (以上玄宗宫中之髻)

归顺髻 平番髻 闹扫妆髻 盘桓髻 惊鹄髻 抛家髻 倭堕髻(一云 髻) 囚髻(《新唐书 · 五行志》) 乌蛮髻(小说《红线娘传》)

上列中之抛家髻,见于《新唐书·五行志》,谓唐末京都妇人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当时谓之抛家髻。因此其形状如何,可想象而知。倭堕髻,见于《古今注》,谓倭堕系为堕马之余形。《后汉书·梁冀传》注谓:堕马髻,侧在一边。梁徐陵《玉台新咏序》有“妆鸣蝉之薄鬓,照堕马之垂鬟”之句,可以想见其一种垂鬟之状。乌蛮,即为猓猓,则乌蛮髻,乃系猓猓椎髻之形象。此外如百合髻、惊鹄髻等,即可因其名而推想其形状也。要之,形状真正如何,本难探知。然读唐人诗集,则知有高髻、垂鬟两种。先举高髻之例如下:

共折路边花,各持插高髻,髻高花匼匝。(寒山《诗三百三首》)

侧垂高髻插金钿。(岑参《敦煌太守后庭歌》)

翠髻高丛绿鬓虚。(王建《宫词》)

高髻云鬟宫样妆。(刘禹锡《赠李司空妓》)

髻鬟峨峨高一尺。(元稹《李娃行》)

岑参诗是描写高髻垂鬓之状,王建诗是咏赞宫中之高髻。据日本太和药师寺吉祥天女之像,则唐代高髻之状,可以推想而知。 据以上举例,唐代宫中之髻,想必颇高。百合髻,惊鹄髻等,亦高髻也。但据王建《寻橦歌》之“重梳短髻下金钿”,及罗虬《比红儿诗》之“轻梳小髻号慵来”,则当时之有“短髻”“小髻”,自不待言。

又鬓之中,有所谓蝉鬓者。据《古今注》系魏文帝时宫人莫琼树所造,望之缥缈,如蝉翼然。盖因其两鬓极薄,极似蝉翼,故有此名。唐诗关于蝉鬓之歌咏颇多,特举二三例如下:

片片行云着蝉鬓。(卢照邻《长安古意》)

蝉鬓红冠粉黛轻。(刘言史《乐府杂词》)

至于垂鬟之例:

钗承堕马鬟。(张昌宗《太平公主山亭侍宴》)

花映垂鬟转。(储光羲《夜观妓》)

髻鬟垂欲解。(孟浩然《美人分香》)

二人蛾眉梳堕马。(李颀《缓行歌》)

风流夸堕鬟。(白乐天《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柔鬟背额垂,丛鬓随钗敛。(元稹《恨妆成》)

日本正仓院御物树下美人屏风绘之髻,及近长安发掘之弹阮咸美人像,恐亦为垂鬟之一种。

又日本《大宝令》有所谓“宝髻”者,《令义解注》谓以金玉饰髻绪,故云“宝髻”。盖以金玉之钿、钗、步摇等,而饰高髻,亦效唐人也。举唐诗如下:

为君安宝髻。(王勃《临高台》)

山花插宝髻。(李白《宫中行乐词》)

宝髻高梳金翡翠。(章孝标《贻美人》)

倦枕徐欹宝髻松。(韩偓《昼寝诗》)

二 额黄

女子于额之妆饰,有所谓额黄,一云鸦黄者,必在额头之上,施以黄粉。唐人诗集,记载颇多。特举二三例如下:

纤纤初月上鸦黄。(卢照邻《长安古意》)

微汗欲销黄。(杨巨源《美人春怨》)

额畔半留黄。(吴融《赋得欲晓看妆面》)

宫样轻轻淡淡黄。(王涯《宫词》)

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温庭筠《南歌子》)

头黄侵腻发。(韦庄《女冠子》)

三 眉黛

中国女子,早用眉黛。降及唐朝,当亦行之。据《海录碎事》(此书未见,据《佩文韵府·支韵》)记载,唐玄宗命画工画十眉图:一曰鸳鸯眉;二曰小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

据《妆台记》,五代宫中之画眉,一曰开元御爱眉,二曰小山眉……所举名目,与《海录碎事》相同。又贞元宫中人,爱以青黛画蛾眉,亦载于《妆台记》。《中华古今注》谓杨贵妃能画黑眉。眉之画法,虽有种种不同,然读唐诗,知有浓而广与淡而细者两种。先举前者之例如下:

拂黛随时广。(沈佺期《李员外秦援宅观妓》)

轻鬓丛梳阔拂眉。(张籍《倡女词》)

凝翠晕蛾眉。(元稹《恨妆成》)

前所记树下美人之眉,当然属于此类。再举后者之例如下:

淡扫蛾眉朝至尊。(张祜《集灵台》之二)

眉黛拂能轻。(孟浩然《美人分香》)

青黛点眉眉细长。(白居易《新乐府· 上阳白发人》)

连娟细扫眉。(温庭筠《南歌子》)

宫样衣裳浅画眉。(韩偓《忍笑》)

除上列所举以外,又有八字眉。八字眉早已流行于汉武帝宫中,兹将见于唐诗中,举两例如下:

宝镜休匀八字眉。(韦应物《送宫人入道》)

双眉画作八字低。(白居易《新乐府· 时世妆》)

四 朱粉

唐朝女子多爱红妆,先擦白粉,再加朱色,举例如下:

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元稹《恨妆成》)

薄粉轻朱取次施。(罗虬《比红儿诗》)

此外红妆之例犹多:

红粉春妆宝镜催。(孟浩然《春情》)

美人红妆色正鲜。(岑参《敦煌太守后庭歌》)

翠蛾红脸不胜情。(司空曙《观妓》)

红铅拂脸细腰人。(张祜《李家柘枝》)

脸红眉黛入时妆。(罗虬《比红儿诗》)

一抹浓红傍脸斜。(同上)

此种红妆,树下美人之颜面,即为一例。又举淡妆之例如下:

铅华不御得天真。(明皇《题梅妃画真》)

妃善属文,自比谢女,淡妆雅服,而姿态明秀,不可描写。(《梅妃传》)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张祜《集灵台》之二)

最爱铅华薄薄妆。(郑史《赠妓行云诗》)

袅娜腰肢淡薄妆。(韩偓《袅娜》)

还似红儿淡薄妆。(罗虬《比红儿诗》)

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天宝年中,特异的化妆甚为流行,有所谓“泪妆”者。宫中嫔妃辈,施素粉于两颊,相号为“泪妆”。识者以为不祥,后有禄山之乱。

女子于胸前亦擦白粉,看下面的诗,即可了然。

长留白雪占胸前。(施肩吾《观美人》)

粉胸半掩疑暗雪。(方干《赠美人》)

粉着兰胸雪压梅。(韩偓《席上有赠》)

五 口脂(燕支)

燕支,擦于脸上。但唐僖宗、昭宗时,京都妇女竞相擦于嘴唇,以分别其妍否。试读《潜确类书》(据《渊鉴类函》)、《妆台记》,则唐代女子,擦燕支于唇上之事数见不鲜。惟因其擦之方法,各有不同,名称遂因之而异。兹列举其种类如下:

石榴娇 大红春 小红春 嫩吴香 半边娇 万金红

圣檀心 露珠儿 内家园(《妆台记》园作圆) 天宫巧

洛儿殷 淡红心 猩猩晕 小朱龙格 双唐媚 花奴样子

据《新唐书·五行志》,元和末年,妇女盛行奇异之化妆,不擦红粉,只以乌膏涂唇上,有似悲啼之状。白乐天《时世妆》所谓“乌膏注唇唇似泥”者,是也。

关于口脂之诗,向未多见。岑参诗有“朱唇一点桃花殷”(《醉戏窦子美人》诗)之句,或即指此。然树下美人之唇,乃明是擦上燕支。

六 花钿

据宋高 承《事物纪原》,唐代妇女面部化妆,有所谓“花钿”者。盖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开始为梅花妆。《事物纪原》“冠冕首饰”部,有一段关于花钿之记载:

《酉阳杂俎》曰:“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唐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也。”按隋文宫女贴五色花子,则前此已有其制矣,似不起于上官氏也。《杂五行书》曰:“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人奇其异,竞效之。”花子之作疑起于此。

树下美人眉间白绿色之状,恐即此也。温庭筠诗有云:“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南歌子》),亦可以参照。但《长恨歌》所谓“花钿委地无人收”,乃是金之花簪,与此不同。

七 妆靥

伴眉间花钿而起者,又有“妆靥”。妆靥,系以青丹点于两颊,是亦落梅妆之遗意。《事物纪原》“冠冕首饰”部,有一节关于妆靥之记载:

近世妇人妆,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又或以朱若燕脂点者,唐人亦尚之,段成式《酉阳杂俎》曰:

“如射月者,谓之黄星靥。靥钿之名,盖自吴孙和误伤邓夫人颊,医以白獭髓,合膏琥珀太多,痕不灭,有赤点,更益其妍,诸嬖欲要宠者,皆以丹青点颊,此其始也。”又云:“大历已前,士大夫妻多妒者,婢妾少不如意,则印面,故有月点钱,苟如此,则固非嘉事也。宋武宫中,敩寿阳落梅花妆,此其遗意也。”

树下美人之两颊口边,有白绿色之妆饰,盖即妆靥也。元稹诗云:“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恨妆成》诗),亦明指此事。

要之唐代女子化妆,颇似日本树下美人屏风画之妆饰,足证日本文化,受唐代赐予之厚。

(此节译自《史学杂志》第二十一编第四号《唐代女子化妆考》)

* * *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