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新方言

釋形體第四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説文》:顙,額也。蘇朗切。西安謂頭曰顙,開口呼之如沙。此以小名代大名也。

《説文》:囟,頭會匘蓋也。息進切。今淮南、吳、越皆謂小兒匘蓋爲囟門。

《説文》:𩑒顱,首骨也。𩑒音徒谷切。今山西謂額曰𩑒顱,𩑒音如百,若亳音薄矣。

《説文》:𡔢,頭傾也。古㞕切。𡔢,頭衺骫奊態也。胡結切。今浙江謂頭戾爲𡔢,音轉如健。直隸、山東謂頭衺爲奊,音如拐;淮南音烏拐切。

《考工記》注:頭髪晧落曰宣。《易·説卦》:其於人也爲宣髪。《釋文》:黑白襍爲宣髪。淮西、淮南、吳、越謂黑髮中有一二莖白者爲宣髮,讀如蒜。《北齊書·慕容紹宗傳》:吾自年二十以還,恆有蒜髪。蒜者,筭也;已讀宣如蒜矣。

《釋名》:毼,頭生創白瘕如毼然也。《玉篇》:毼,胡割切,罽也。《廣雅》瘌、㓹竝訓傷,罽之言㓹也。今自淮、漢而南謂頭生創白瘕𫎇茸者曰瘌子,與毼同義;因而致秃亦曰瘌子,自河而北直言秃子。

《説文》:𩑡,秃也。苦骨切。杭州謂頭上生癬𧐂髮爲𩑡髮癣。

《説文》:䫡,頭頰長也。五咸切。引伸爲頰之稱。《釋名》:頰車或曰鼸車。借鼸爲之。説曰:鼸鼠之食積於頰,人食似之,故取名也。《釋名》以聲爲訓,無嫌以鼠比人;正名定字,鼸當作䫡。古或借顩爲䫡。蕭該《漢書音義》引《字林》曰:顩,陝面鋭頤之貌也。《倉頡篇》亦云:顩,丠斂反,又吾檢反。今人謂面曰䫡,俗作臉,蓋顩之變也;音良冉切,與斂、蘝、羷、溓、嬚、䭑同音。蓋本專指面之陝長者,其後通爲面稱。〈臉之本義,《廣韵》:臉職,羹屬也。力減切。與訓面者不相涉。〉所在稱臉,惟福州呼爲面耳。

《説文》:䩉,頰也。輔,人頰車也。《釋名》:輔車或曰牙車,或曰頷車,或曰頰車,或曰鼸車。今揚州、安慶皆謂頰爲輔,音如巴。直隸、山東、浙江、江南、江西、湖北、湖南皆謂口圍爲㭰輔,音如巴。浙之杭州、紹興言㭰輔音如匍;又謂脣爲㭰脣輔,音亦如匍。凡言胡下者通謂之下輔,讀如杷。輔讀爲巴爲杷者,古無輕脣,輔讀如補;今音據此轉變,魚、模生麻,遂爲巴、杷等音,若父爲爸、匍爲爬、傅爲巴矣。復有謂頰爲巴掌者,則以輔音如巴,𢱧頰名𢃳掌今亦音巴,相亂致誤。

《説文》:靦,面見也。或從旦作𩈍。佗典切。人面見處莫如兩頰,故直隸謂頰爲臉𩈍子,音如旦。

《説文》:㰶,蹴鼻也。於糾切。蹴即縮字。今人謂面中宛爲㰶臉。

《説文》:𦣞,𩔞也。篆文作頤。今寧武、朔平、大同之閒猶稱下輔爲頓。福州音轉如咍,〈呼來切。頤、咍古同部。〉稱曰下頤。安慶謂畱須爲畱下頤,音轉如海。凡邊亦謂之頤,字通作巸,巸或作戺。《廣雅》:戺,砌也。《顧命》:夾兩階戺。浙西謂堂廉曰階檐戺,諸邊亦謂之戺,音皆如咍。〈巳聲、㠯聲同。〉

《説文》:胡,牛𩔞垂也。《史記·封襌書》曰:有龍垂胡髯下迎黄帝。又云:抱其弓與胡髯。乃稱髯爲胡髯矣。今人謂須爲胡髭,俗作鬍。惠、潮、嘉應之客籍音轉如姑,謂須爲須胡。此皆引伸義。紹興謂㗋曰胡嚨,乃近本義。

五官謂之五根,譯佛書語也。惠、潮、嘉應之客籍謂耳爲耳根,謂鼻爲鼻根,根讀如公。

《説文》:耽,耳大垂也。聸,垂耳也。耽音丁含切,聸音都甘切。今人謂耳曰耳聸,音轉如朶。耽、聸訓垂,本由雙聲流轉。古音垂如埵,《説文》埵讀若朶,朶訓樹木𠂹朶朶也,故聸得讀如朶。其在韵部,亦猶冉聲之那入歌類矣。

《説文》:耿,耳箸頰也。從耳、烓省聲。今天津、德州謂批耳至頰爲打耳卦子。讀耿如卦,正合烓聲。〈《玉篇》烓有口迥、烏圭二切。烏圭切爲本音;口迥切者,則支佳、耕清對轉。〉江南運河而東音轉如耳光,光、耿亦雙聲,耕清、陽唐之轉也。〈《書》言耿光,杜林直訓耿爲光,皆其證。〉福州音轉如耳姜。

《説文》:𥆞,目圍也。讀若書卷之卷。今人謂目圍曰眼𥆞,音去玄切,以圈爲之。總語曰㘣,別語曰𥆞。

《説文》:䀹,目旁毛也。子葉切,字亦作睫。今通謂目旁毛爲眼䀹毛,目瞬亦曰䀹。

《説文》:眵,一曰:𬞱兜。叱支切。今人謂眼中凝汁爲眼眵,讀如矢。

《説文》:苜,目不正也。讀若末。〈目不正者,凡短視必促目始見。〉蔑,勞目無精也。眛,目不明也。苜、蔑、眛音義相近。今蘇州謂短視爲蔑趣眼。趣者,促也。

《説文》:眚,目病生翳也。今謂目病生點曰眚,音如星。

《説文》:督,一曰:目痛也。𧡸,目蔽垢也。讀若兜。督、𧡸雙聲相轉,目痛必有眚翳也。今浙西謂目貲生創曰𧡸鍼;𧡸音如偷,〈端、透二紐相變。〉緘者,謂刺痛也。督從叔聲,亦得音轉如偷,若𣥹、埱音佗候切矣。

《廣雅》:㭰,口也。今語多謂口爲㭰,相承作觜。俗作嘴。山西平陽、蒲、絳之閒別謂之咮。《説文》:咮,鳥口也。章俱切。噣,喙也。陟救切。咮、噣古實一字,齒音、舌上音小別耳。古無舌上音,噣亦從齒發聲。《史記·天官書》:柳爲鳥注。注即咮字。《考工記》:以注鳴者。注謂精列屬,注即噣字。今音收如俱。

《天官》:鳥皫色而沙鳴。注:沙,澌也。澌即嘶字。《漢書·王莽傳》:大聲而嘶。師古曰:嘶,聲破也。今通謂聲破爲沙㗋嚨。

《莊子·庚桑楚》篇: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司馬彪曰:楚人謂嗁極無聲曰嗄。今通謂不能言者爲嗄,嗁極無聲亦曰嗄,通借啞字爲之。啞本訓笑,《易》言笑言啞啞;然《史記·刺客列傳》已云吞炭爲啞,其假借久矣。

《釋名》:肺,勃也,言其气勃鬱也。今北方謂頸曰勃子,匈曰匈勃子,亦由其气勃鬱,故得是名矣。俗字作脖。

《説文》:髆,肩甲也。胳,亦下也。上補各切,下古洛切。今謂臂曰臂髆,或曰胳髀;語稍異古,然相引伸也。

《説文》:亦,人之臂亦也。俗作腋。揚州謂臂裏脅閒爲腋魄,魄讀若霸。《爾雅》:孔、魄,閒也。

《説文》:亞,醜也。象人局背之形。今人謂局腰爲呼腰,呼即亞之古音,秦碑以亞馳爲呼沱,其證也。直隸或言閜腰,湖北則言訶腰,竝即亞字。凡亞聲語後多轉爲可聲,如《易》云笑言啞啞,《廣雅》轉爲㰤㰤、㗿㗿、呵呵等語,是也。長沙謂人醜劣無用者爲亞寶,音如閜,籠口上氣呼之。〈閜音呼雅反。〉

《方言》:凡以驢、馬、馲駝載物者謂之負佗。佗今作馱,此通語也。負物必曲背,故今謂僂者爲佗背。《爾雅》:鲐背,壽也。恐鲐背即佗背,老人多僂,以此狀之。台、它雙聲。《莊子·德充符》篇:衛有惡人焉,曰哀駘它。蓋醜惡莫如局背,故亞訓爲醜,象局背形;駘它者,即局背之謂耳。舊説鲐背背有鲐文,甚誤。

《説文》牛下云:象角頭三、封、尾之形。封爲肩甲,故今人謂肩爲肩封,音如邦。

《爾雅》:夸𣬈,體柔也。舍人曰:卑身屈己也。案:夸者,䯊骨;𣬈者,齊也。卑屈者必折腰,故舉夸𣬈以表之。《埤蒼》曰:䯊,腰骨也。口亞反。〈《一切經音義》引。〉今人謂腰骨爲腰䯊。

《説文》:奚,大腹也。今人謂匈腹閒大者爲奚匈,呼如雞匈;遂有雞匈龜背之語,其實當作奚匈句背。〈四川稱曲背爲句背。〉然言雞龜者亦無謬誤。所以名雞,以奚匈故;所以名龜,以句背故;〈龜、句音亦相近。今龜聲之鬮尚讀如鉤,可證。〉此形聲相貫之理。〈𪓷亦大腹,故從奚聲,与雞同意。〉

厀蓋,陝西、四川、湖北、江南、浙江皆謂之蓋厀頭,自淮南至山東、直隸或謂之欂櫨頭。《説文》欂櫨即㮞。《爾雅》:栭謂之㮞。李巡以爲斗栱。《釋名》:櫨,在柱頭,如都盧,負屋之重也。然則人脛如柱,厀蓋在上如斗栱,以負兩髀之重,故謂之欂櫨頭。淮南又稱厀蓋爲蓋枅頭。《説文》:枅,屋櫨也。《廣雅》:欂謂之枅。曹憲音雞,今亦正作雞音。此則在屋在人皆通名矣。

《説文》:夊,行遲曳夊夊,象人兩脛有所躧也。楚危切。夊夊即《詩》所謂雄狐綏綏。夊變爲綏,故兩脛之名亦由夊變爲骽,今人皆謂脛爲骽。福州謂脛爲骹骽。《説文》:骹,脛也。脛後通謂之骽肚,猶古人言腓腸矣。

《釋名》:踝,确也,居足兩旁,磽确然也。今人謂脛下骨隆起者爲孤踝,亦或稱厀爲孤踝。踝之言冎也,《説文》言冎象隆骨,則足有隆骨處竝稱踝,亦無誤也。孤踝本雙聲,孤借爲軱。《莊子·養生主》曰:而況大軱乎?《釋文》:軱音孤。向、郭云:軱,戾大骨也。

《説文》:獸足謂之番。從釆,田象其掌。移以言人,今謂腳掌曰腳番,讀如板。

《説文》:奎,兩髀之閒。《莊子·徐無鬼》篇:奎蹏曲隈。天文奎宿,《史記·律書》以䖯爲之。今吳、越皆謂兩髀閒爲奎裏,音如䖯,〈烏蝸切。〉與畏、淵、宛、彎一聲之轉。

《説文》:脬,旁光也。今人皆謂旁光爲脬。

《説文》:𡱂,髀也。或作𩪡。今省爲臀。山東北至天津皆謂尻曰臀兒,音如定,殿音之轉也。《釋名》曰:臀,殿也,高厚有殿遌也。

《説文》:尻,臀也。從尸,九聲。今山西平陽、蒲、絳之閒謂臀曰尻子,四川亦謂臀爲尻子,音稍侈如鉤,九聲之轉也。廣州或移以言陰器。

施,尾也。《後漢書·鄧訓傳》曰:首施兩端。施之言柁也,《釋名》曰:船,其尾曰柁。柁,拕也。施之言𩉺也,《説文》:𩉺,馬尾𩉺也。《春秋》魯公子尾字施父,名字相應。今山西寧武、朔平、大同之閒謂臀曰柁子,即施字也。

《傷寒論》蜜前導方、豬膽汁方皆云納穀道中。今廣信謂後竅曰穀道,道讀若瞫,〈徒紺切。〉若導服作禫服矣。

《説文》:㞓,尻也。詰利切。今人移以言陰器,天津謂之㞓,其餘多云㞓把;把者,言有柄可持也,若尾云尾把矣。㞓讀平聲如稽。《儒行》注:稽猶合也。聲義通矣。

《爾雅》:白州,驠。郭璞曰:州,竅也。《北山經》:倫山有獸如麋,其川在尾上。郭璞曰:川,竅也。川即州之誤。字亦作醜,《内則》鼈去醜,是也。亦轉爲涿,《三國志·周羣傳》,先主嘲張裕多須云:諸毛繞涿居乎?《廣雅》州、豚皆訓爲臀,此惟指後竅言之。其實州、涿本爲前竅,先主嘲裕之言,正以陰器有毛繞之耳;臀則無毛,何繞之有?《詩·大雅》:昏㭬靡共。箋云:㭬,㭬毁陰者也。〈㭬,《説文》作𣀈,云:去陰之刑也。〉夫惟涿爲陰器,故毁陰曰㭬,猶去耳曰則,去鼻曰劓,去髌曰髌矣。《淮南·精神訓》:燭營指天。注:燭,陰華也;營,其竅也。涿、燭古同聲,則涿爲陰華明甚。《説文》:涿,流下滴也。是故陰器受名于此,猶乁訓爲流,而也字從之以得聲義矣。涿、州本一音之轉,故知州本陰器,有時移以言後竅爾。今江南運河而東皆謂陰器爲涿,舌上音從舌頭音讀如督。山西平陽、澤、潞、蒲、絳之閒皆謂陰器爲州,齒音從舌頭音讀丁流切。〈讀州爲丁流切者所在有之,江西撫州人言撫州正作此音。〉古音亦在舌頭。《楚語》:日月會於龍𧱓。賈侍中曰:𧱓,龍尾也。《玉篇》作𢁁,音丁角切,則如今呼涿;《廣韵》𧱓音同鬥,則如今呼州。以州交亦曰州。廣州謂交會曰州也,州讀丁流切,也讀如閜籠口上氣呼之。〈也、亞音相近,故廣東呼此與湖南呼亞寶同音。〉燭營與屬同聲,故江、河之域謂以燭交爲屬。《説文》:屬,連也。從尾,蜀聲。以尾相連,正謂交尾。本之欲切,今旁迆爲楚欲切,皆齒音也。

《説文》:也,女陰也。羊者切。荆州枝江謂女陰曰也巴,也正作羊者切。〈今語也、野、冶等多作合口;惟此猶開口,爲馬韵正音。〉巴借爲魄。《左傳》:人生始化曰魄。《祭義》注:耳目之聰明爲魄。《爾雅》孔、魄同訓閒,故形體空竅曰魄。魄聲古同霸,故今呼如巴矣。廣州亦謂女陰曰也,音如閜,籠口上氣呼之。〈凡麻部字如車、遮、蛇、社等今多籠口上氣呼之。廣州呼也正同其例。〉

《説文》:牝,畜母也。𣬈忍切。《經典釋文》引徐仙民牝作扶死反,〈六朝人不分輕脣重脣,扶死即頻死也。〉與匕聲合。牝引伸爲陰器。《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今人謂女陰通曰牝,從徐音作平聲呼如𣬈。凡妃、媲、妣皆取此聲。

《説文》:衁,血也。《春秋傳》曰:士刲羊,亦無衁也。呼光切。淮西謂豬血曰豬衁子,雞血曰雞衁子。

《説文》:㲦,獸豪也。《廣雅》㲦謂之豪。則不別人獸矣。曹憲音汗。今直隸、陝西、江、浙、廣東皆謂豪爲㲦毛,讀平聲。福建音轉如軻毛。〈元寒、歌戈對轉,故㲦讀如軻。《考工記》注:笴,矢榦也。又若干亦作若柯。皆二部對轉之證。〉

《廣雅》:湩謂之乳。今人謂乳爲嬭,《廣韵》已有此訓,日紐歸泥紐也。

《説文》:馽,絆馬也,讀若輒。或作縶。從糸,執聲。陟立切。引伸爲人足縶。《春秋》盜殺衛矦之兄縶,《左氏傳》曰:孟縶之足不良能行。《穀梁》作輒,傳曰:兩足不能相過,衛謂之輒。今通謂兩足不能相過爲縶腳,縶讀如墊。〈都念切。〉墊亦從執聲,古無舌上,知紐縶歸舌頭。《經典释文》有丁立反,轉去則音墊矣。

《廣雅》:膕,曲腳也。曹憲音古獲反。《荀子·富國篇》:詘要橈膕。今人謂曲腳爲膕,音古賄反,或音渠獲反。音轉爲跔。《説文》:跔,天寒足跔也。其俱切。

《易·大壯》,馬融曰:壯,傷也。《方言》:艸木刺人謂之壯。郭璞曰:壯,傷也。壯、創聲近,壯借爲創,刀傷亦得名壯,非獨艸木刺人矣。今人謂鬀髮傷皮爲朾壯,淮南音側亮切,江南、浙江音側兩切。〈《廣韵·三十六養》初兩切下又有𠞮字,訓皮傷,與壯略同。〉

《爾雅》:虹,潰也。郭璞曰:謂潰敗。案:水洚爲潰,人訌爲䜋,其義一也。浙西謂創瘍潰敗爲虹,讀去聲。創破結瘢如甲,直隸謂之痂查。《説文》:痂,疥也。查,餘音也。創,四川謂之搔。《説文》:疥,搔也。《後漢書·烏桓傳》手足之疥搔,李賢音新到反。凡創中寒而成者,《説文》曰:瘃,中寒腫覈。陟玉切。浙江謂中寒腫覈爲凍瘃。但皮膚甲錯無覈者,《埤蒼》曰:皴,皮皴皵也。〈《一切經音義》引。〉《唐韵》音七倫切,江、浙皆謂天寒皮𡍩爲皴。凡諸惡創,《説文》曰:㾺,惡氣箸身也。一曰:𧐂創。莫駕切。今廣東有惡創𧐂骨肉者曰㾺風,讀如麻。腐爛之創,《説文》曰:黴,中久雨青黑。《通俗文》:凡物傷溼曰溦。〈《一切經音義》引。〉今通語也。《爾雅》骭瘍爲微,微即黴、溦,傷溼生瘍也。今人猶謂胯閒生瘍曰黴毒。此創瘍之殊名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