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论语全译

雍也篇第六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1。”

【注释】

1南面:面,意同“向”。南面,即南向的意思。古代天子、诸侯听政都是南面而坐。

【译文】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做官。”

澹台灭明

澹台灭明曾向孔子拜师求学,孔子却因其相貌丑陋,认为他没有才能。后来澹台灭明游历楚国,在百花洲办学,仍以孔子为师。

【原文】

仲弓问子桑伯子1,子曰:“可也简2。”仲弓曰:“居敬3而行简,以临4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5?”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

1子桑伯子:人名,身世不详,称“伯子”,很可能是卿大夫。

2简:简要、不繁琐。

3居敬:做事心存恭敬。

4临:面临、面对。在这里有治理的意思。

5‘无乃’句:无乃,岂不是,但只用于反问句。大,同“太”。

【译文】

仲弓问子桑伯子这人怎样,孔子说:“他的简单很不错。”仲弓说道:“如果做事心存恭敬而行事简单,用这样的人去统治百姓,不也可以吗?如果内心简单,行事也简单,不是过于简单了吗?”孔子说:“雍说得对。”

【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不贰过2,不幸短命3死矣,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1迁怒:指把怒气移到不相干的人身上。迁,转移。

2贰过:指犯同样的过失。贰,指重复。

3短命:《公羊传》记载颜渊死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八一年),其时孔子年七十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颜渊小于孔子三十岁,则死时年四十一。

4亡:通“无”。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他有怨气不发泄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英年早逝。现在没有这种人了,没有听说过有好学的人了。”

【原文】

子华1使于齐,冉子2为其母请粟3,子曰:“与之釜4。”请益5,曰:“与之庾6。”冉子与之粟五秉7。子曰:“赤之适8齐也,乘肥马9,衣10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⑪。”

【注释】

1子华:孔子学生公西赤的字。

2冉子:即冉有。

3粟:古代也称“禾”、“稷”、“谷”。粮食的通称。

4釜:古代量器名,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当时一釜是六斗四升,约合今天一斗二升八合。

5益:增加、增添。

6庾:古代量器名,当时一庾是二斗四升,约合今四升八合。

7秉:古代量名,一秉十六斛,一斛十六斗,五秉是八十斗。八十斗约合今十六石。

8适:往,去到。

9乘肥马:乘坐肥马驾的车。

10衣:动词,穿。

⑪周急不继富:谓周济穷困的人而不接济富人。

【译文】

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冉子为他母亲请养米,孔子说:“给她一釜吧!”冉子请求增加,孔子说:“加一庾吧!”冉子又给了米五秉。孔子说:“子华去齐国,车前驾着肥马,身上穿着轻暖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

【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违仁,其余则日月2至焉而已矣。”

【注释】

1三月:指较长的时间。

2日月:指较短的时间。

【译文】

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内心长久不违背仁德,其余的人只是偶尔想一下仁德而已。”

【原文】

季康子1问:“仲由可使从政2也与3?”子曰:“由也果4,于从政乎何有5?”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6,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7,于从政乎何有?”

【注释】

1季康子:鲁国大夫,曾做过鲁国正卿。

2从政:指在诸侯国家中担任大夫职务,管理政事。

3与:语气词。

4果:果断。谓有决断能力,能任事。

5‘于从政乎’句:谓对于管理政事有何难也。从政,旧注指当大夫。

6达:通情达理。

7艺:有才能技艺。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人,可以任用他管理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赐呢?可以用他管理政事吗?”孔子说:“赐这个人很通达,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继续问:“求呢?可以让他管理政事吗?”孔子说:“求这个人多才多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吗?”

【原文】

伯牛1有疾,子问2之,自牖3执其手,曰:“亡之4,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1伯牛:孔子的学生,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

2问:探问。

3牖:窗户。

4亡之:有两种解释:一说亡同“无”。无之,谓伯牛无染此恶疾之理。一说亡作“丧”解,丧失,死亡。亡之,谓不治之疾将丧此人。当从后解。

【译文】

伯牛生了病,孔子去探望他,隔着窗户握着他的手(和他诀别),说:“失去这个人,真是命啊!这样的人会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人会有这样的病!”

【原文】

子曰:“贤1哉回也!一箪2食、一瓢3饮,在陋巷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5。贤哉,回也!”

【注释】

1贤:旧注:“行道者谓之贤。”

2箪:古代盛饭的竹器,圆形。

3瓢:剖开葫芦做成的舀水、盛酒器,也泛指用木头或金属做成的舀水器。

4陋巷:此处指陋室而言。巷,古时里中之道叫巷,人的住处也叫巷。

5乐:旧注有的指乐道,有的指乐于学。今从前说。

【译文】

孔子说:“颜回是多么贤良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愁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自得其乐。多么有修养啊,颜回!”

【原文】

子游为武城1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2?”曰:“有澹台灭明3者,行不由径4,非公事,未尝至于偃5之室也。”

【注释】

1武城:鲁国城邑,在今山东费县。

2‘女得人’句:你在此处求得人才了吗?得人,发现人才。尔,有的本子作“耳”,依通行本。焉尔,意即于此。

3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将他列为孔子的学生。

4行不由径:借喻为人循规蹈矩,从不走捷径,径,小路,引申为邪路。

5偃:言偃,即子游。这里子游自称其名。

【译文】

子游做武城的地方长官,孔子说:“你在那儿得到什么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不走邪路,不为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1,文胜质则史2。文质彬彬3,然后君子。”

【注释】

1质胜文则野:质,质朴,指内在的本质。文,文采、文饰,指外在的形式。野,粗野。

2史:言词华丽,虚浮不实。朱熹《论语集注》:“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意谓像掌文书的史官一样,未免浮夸。

3彬彬:文与质的关系得到恰当的配合。

【译文】

孔子说:“质地胜过文采,就会粗俗野蛮;文采超过质地,则浮华虚饰。质地与文采配合恰当,然后才是一个君子。”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

【注释】

1本章的“之”字,没有具体道明,究系何指,众说纷纭。有认为指学问的,有认为指道的,有认为指学问和事业,或学问和道德,等等。包咸《论语章句》:“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又不如乐之者深也。”从之。乐之者,以学问为悦乐的人。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可谓达到了“乐之”的境界。

【译文】

孔子说:“知道它不如喜爱它,喜爱它不如从心里以它为乐。”

【原文】

子曰:“中人1以上,可以语上2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

1中人:具有中等才智的人。

2上:指高深的学问。

【译文】

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能跟他讲高深的学问。”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经常活动,仁者经常沉静。智者常乐,仁者长寿。”

【原文】

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2矣乎!民3鲜4久矣。”

【注释】

1中庸:中,指无过也无不及,即恰到好处。庸,平常。朱熹《论语集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2至:极,顶点。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3民:不完全指老百姓,主要是指“反中庸”的“小人”。

4鲜,少。

【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可算是最高的了,但一般民众不具备此德已经很久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