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娑罗馆清言译注

娑罗馆清言卷上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才能无差异 命运有不同

子房虎啸[1],安期生豹隐于海滨[2];药师龙骧[3],魏先生蠖屈于岩穴[4]。繄岂异才[5],寔命不同[6]。

今译

当张良如猛虎般啸吼建立奇勋之时,

仙人安期生却在海上三山逍遥高隐;

当李靖如神龙般腾跃建立奇功之际,

隐者魏仲先却在山中岩穴隐居不出。

难道是才有高下?实在是命运不同!

注释

[1]子房:张良。虎啸:虎吼叫。比喻英雄得意时,四方风从,如风虎感应。唐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2]安期生:先秦时代方士。《史记·封禅书》载,秦始皇曾遣使入海求蓬莱仙人安期生。豹隐:《列女传·陶答子妻》说,南山有只玄豹,在雾雨的气候里一连七天都没有下山觅食,这是为了润泽它的皮毛使之成五彩文章,所以隐藏起来躲避灾害。后喻隐居伏处,爱惜其身,有所不为。

[3]药师:李靖本名药师,唐初,从李世民征讨王世充等,屡建奇勋。以功封卫国公,著有《李卫公兵法》。龙骧:龙腾跃或高举。《汉书·韩彭叙传》:“云起龙骧,化为侯王。”

[4]魏仲先:魏野,字仲先,北宋初年隐士。一生穴处岩居,不求闻达,布衣终生。有《草堂集》。蠖屈:《易·系辞传》:“尺蠖之屈,以求伸也。”尺蠖行动时身体一屈一伸地前进。刘峻《广绝交论》:“龙骧蠖屈,从道汙隆。”

[5]繄(yi):语气助词。

[6]寔(shí):同“实”。

功名一枕黄粱 佳人一堆白骨

三九大老[1],紫绶貂冠[2],得意哉,黄粱公案;二八佳人,翠眉蝉鬓,销魂也,白骨生涯。

今译

高官显宦,服饰庄严,何等得意,

到头来终究是黄粱一梦;

妙龄少女,眉秀发美,多么迷人,

到头来仍然是白骨一堆!

注释

[1]三九:三公九卿,封建王朝掌握中央政权的高级官职。大老:对年高望重者的敬称。

[2]紫绶:紫色的系印带子。古代只有相国、三公、列侯才授予紫绶。貂冠:以貂尾为饰的帽子,通常作为权贵的一种象征。

无烦恼人间神仙 适性情山林宰相

口中不设雌黄,眉端不挂烦恼,可称烟火神仙;随宜而栽花竹,适性以养禽鱼,此是山林经济。

今译

口中没有议论是非,眉头没有烦恼忧郁,

这个人可以称得上是尘世中的逍遥神仙;

随其所宜栽花种竹,娱情适性养禽畜鱼,

这生活可以称得上是山林里的隐士风流。

风晨月夕清禅心 烟岛云林引雅兴

风晨月夕,客去后,蒲团可以双跏[1];烟岛云林,兴来时,竹杖何妨独往。

今译

清风习习的早晨,月色皎洁的夜晚,

逸客走后,可以安坐蒲团静心澄虑;

烟雾笼罩的小岛,云气弥漫的山林,

雅兴来时,何妨拄着竹杖独自前往?

注释

[1]双跏:结跏趺坐。佛徒坐禅的一种姿式,即交叠双足背于左右股上而坐。

杜门息交游 对酒全天性

覆雨翻云何险也[1],论人情只合杜门;嘲风弄月忽颓然[2],全天真且须对酒。

今译

翻手为云覆手雨,叹世道是如此艰险。

为了远离险恶的人情,应当闭门不出;

啸咏清风弄明月,羡醉容是如此潇洒。

为了保全纯真的本性,且须醉里逍遥。

注释

[1]覆雨翻云:比喻反复无常,惯用权术。语出唐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2]颓然:酒醉体倾貌。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追名逐利太辛苦 养性静心何自适

道上红尘,江中白浪,饶他南面百城[1];花间明月,松下凉风,输我北窗一枕[2]。

今译

道上红尘方揭地,江中白浪又滔天,

追名逐利辛苦得,一任他地位尊荣;

花间月色澄人心,松下凉风清人虑,

养心修性静中来,要数我逍遥闲适。

注释

[1]南面百城:比喻统治者的尊荣富有。《魏书·李谧传》:“每曰:‘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以南面指地位的崇高。百城,指土地的广大。

[2]北窗一枕:晋陶渊明《与子俨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一枕,一卧。

好香苦茗可谈禅 暖日和风听说鬼

净几明窗,好香苦茗,有时与高衲谈禅;豆棚菜圃,暖日和风,无事听闲人说鬼。

今译

在窗明几净的室内,焚起了好香,

品味清茶,有时与高僧谈论禅理;

在豆肥菜美的田间,丽日正当头,

惠风和畅,无事听农夫说神道鬼。

老去万缘都尽 春来一事关心

老去自觉万缘都尽,那管人是人非;春来尚有一事关心,只在花开花谢。

今译

年齿渐渐长,世间万缘都渐渐放下,

管什么人是人非;

春去春又回,心中一事仍难以忘情,

正在于花开花谢。

甜苦备尝好丢手 生死事大急回头

甜苦备尝好丢手,世味浑如嚼蜡[1];生死事大急回头[2],年光疾于跳丸[3]。

今译

尝尽了人世的酸甜苦辣,须毅然抛弃粗鄙的物欲,

世味如今如嚼蜡般淡然无味;

体悟到生命的终极意义,应幡然悔悟贪求的情念,

时光自古如跳丸般飞逝不停!

注释

[1]嚼蜡:比喻淡而无味。《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宋王安石《示董伯懿诗》:“嚼蜡已能忘世味。”

[2]生死事大:指生死问题极为重大,即劝人尽快求得解脱。《坛经》:“世人生死事大。”永嘉玄觉禅师亦云:“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回头:表示醒悟、悔改。比喻作恶之人,一旦悔悟向善,即能得救。

[3]跳丸:比喻时间如同抛弄弹丸般流走、易逝。唐韩愈《秋怀》:“忧愁费晷景,日月如跳丸。”唐杜牧《寄浙东韩评事》:“一笑五云溪上舟,跳丸日月几经秋。”

无物能坚牢 有形皆朽坏

无物能牢,何况蠢兹皮袋[1];有形皆坏,不闻烂却虚空[2]。

今译

因缘合成的事物不会永久牢固,

不要妄想能够保存粗蠢的身躯;

凡有形体的东西最终一定朽杯,

但从未听说会烂却澄明的心体。

注释

[1]皮袋:佛家习用皮袋喻人的身体。宋刘克庄《寓言》:“赤肉团终当败坏,臭皮袋死尚贪痴。”

[2]虚空:佛教禅宗常以虚空喻自性。《楞严经》卷四:“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五灯会元》卷五《大同禅师》:“问:‘学人拟欲修行时如何?’师曰:‘虚空不曾烂坏。’”

坐禅应明心 谈经贵见性

坐禅而不明心[1],取骨头为工课[2],马祖戒于磨砖[3];谈经而不见性,钻故纸作生涯[4],达摩所以面壁。

今译

坐禅而不能明心,

将肉体的打坐当作精神的修炼,

马祖大德已受磨砖不能成镜的告诫;

谈经而不能见性,

把故纸的钻研作为禅悟的旨归,

达摩祖师已有面壁但须无言的范例。

注释

[1]明心:明悟、彻见自己原本就有的纯明心体(佛性),是参禅的目的,禅悟的实质。下“见性”,亦是此意。

[2]“取骨头”句:《五灯会元》卷二志诚法师传载,志诚初参神秀,后向六祖慧能问法。神秀主张“长坐不卧”的渐修,慧能开示志诚说:“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并示一偈:“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原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课?”工课,指佛寺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及梵呗歌赞等法事。

[3]磨砖:马祖道一在衡山学习坐禅,怀让禅师问:“坐禅图什么?”道一说:“图作佛。”怀让就取了一块砖在石上磨。道一问:“磨砖作什么?”怀让说:“作镜。”道一说:“磨砖岂得作镜?”怀让说:“既然磨砖不能作镜,坐禅又岂能成佛?”南宗反对拘束身心、长期坐禅的渐修方法,而主张明见自心、顿悟成佛。

[4]钻故纸: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因此对死读经典的做法往往不以为然,且多有讥讽。《五灯会元》卷四神赞禅师传载:神赞禅师的师父一天在窗下看经,一只蜂子钻窗纸想出去,神赞说:“世界这么大,不肯出去,偏偏钻故纸,驴年马月才能出!”并有一偈:“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因禅师遣僧求经,颂曰:“灯笼露柱炽然说,莫学驴年纸上钻。看经须具看经眼,多见看经被眼谩。”(《金刚经集注》引)

草色花香赏有趣 桃开梅谢悟无常

草色花香,游人赏其有趣;桃开梅谢[1],达士悟其无常。

今译

草绿天涯,花香四野,

游春之人欣赏到光色的有趣;

桃瓣绽开,梅萼凋谢,

明达之士体悟到生命的无常。

注释

[1]桃开:灵云禅师见桃花而悟道,在禅林传为美谈。

方寸即是莲界 大地尽作蒲团

修净土者[1],自净其心,方寸居然莲界[2];学坐禅者,达禅之理,大地尽作蒲团。

今译

修习净土的人,只要澄净了自己的心念,

方寸心灵居然就是莲界;

修炼坐禅的人,只要通达了禅法的旨趣,

整个大地全部都是蒲团。

注释

[1]净土:又作净界,指以菩提修成之清净处所,为佛所居之所,全称清净国土。《维摩诘经·佛国品》谓只要自心清净,这个世界即是净土;如果众生之心不净,这个世界即秽恶不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2]莲界:西方极乐世界之别称。修习净土的人,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因净土世界众生以花为居所,且莲花为极乐果报之象征,故称莲界。

人缘须排遣 我相应圆融

立心而认,骨肉太亲,则人缘难遣;学道而求,形神俱在,则我相未融[1]。

今译

如果一门心思眷恋执着,就难以割舍下骨肉之恩,

则人世尘缘就难以排遣;学习禅悟之法而求结果,

形体和神识仍难以超脱,则假我的相状难以消融。

注释

[1]我相:指我之相状,即由妄想所变现的似我之相,凡夫误认为实我而执持之,此乃因我执(执着实我)而起。此处指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说,众生对个体心身所错执之四种相状之一的我相,谓于五蕴之中妄计有我、我所。

牵缠俗缘溺爱河 唯有佛陀拯救之

饧粘油腻[1],牵缠最是爱河[2];瞎引盲趋[3],展转投于苦海。非大雄氏[4],谁能拯之?

今译

像糖稀一样粘,像油脂一样腻,

头出头没地沉溺在情爱的河里;

一个瞎子引路,一群盲人紧随,

摩肩接踵地投身于苦恼的海中。

除了慈悲佛主,谁将世人拯救?

注释

[1]饧(xíng):糖稀。

[2]牵缠:被情爱所牵萦缠绕。爱河:情天欲海。爱欲溺人,故以河喻之。《楞严经》卷四:“爱河干枯,令汝解脱。”卷六:“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成爱见魔,失如来种”。卷八:“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欲爱干枯,根境不偶”。可见佛教对爱河的感悟,确实异常深刻。佛家认为,导致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与生俱来的欲望,种种欲望中尤以对美色的贪溺为罪大恶极。佛教把女色视作粪秽,对于耽溺美色更是大张挞伐。“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间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菩萨呵色欲经》)。“诸烦恼中爱缘所合,此最为重,如是烦恼深彻骨髓。”(《大宝积经》卷七八)佛家认为,女色本不净,而世人却往往作“净想”,认为女色美好可爱,这就是“颠倒想”。所以应当修习不净观,把女色想像成种种恶秽之状,把女性的身体看作是“革囊盛臭”,即可调适身心。世人见到美色,便生起种种非分之想,从而生起种种忧郁、痛苦、恐怖,这就破坏了原本安宁祥和的心态,染污了洁净澄明的本性,所以参禅学道者务必要远离爱欲。而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则最能说明此牵缠特性。唐李商隐《唐梓州慧义精舍南禅院四证堂碑铭·序》云:“俯爱河而利涉,靡顿牛行。”赞叹佛菩萨像牛王一样,心志坚定、稳如磐石地度过爱欲之河,毫不顾盼留连。但纵使有如此理性的认知,并不等于情感的超越。他仍然写有“大执真无利,多情岂身由”(《即目》),“多情真命薄,容易即回肠”(《属疾》),“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无题》)式的刻骨铭心、牵缠无尽的情诗,如同怨鬼般的执着!春蚕作茧、蜡炬成灰,用万缕情丝捆缚着自己,用千珠红泪消融着自己,化生命为一曲哀歌。相比之下,“欲平苦海浪,先干爱河水”的苏东坡倒颇有慧根。

[3]瞎引盲趋:即禅宗灯录常用之“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之意,喻邪解之师误导,盲目学人误从。《碧岩录》卷一:“元来不曾参得透,见人说心说性,说玄说妙,便道只是狂言,本来无事,可谓一盲引众盲。”《无门关》之竿头进步颂:“拚身能舍命,一盲引众盲。”

[4]大雄氏:大雄,伟大之英雄之意。为佛之德号。因佛具有大智力,能降伏魔障,故称大雄。

事理原有顿渐 升坠分于情想

知事理原有顿渐[1],则南北之宗门不废[2];知升坠分于情想[3],则过现之因果昭然[4]。

今译

知道禅悟之理本来有顿悟渐修,

那么南宗的顿悟与北宗的渐修可并行不悖;

知道上天堂下地狱由思想决定,

那么过去现在的因果轮回之理就昭然若揭。

注释

[1]顿渐:顿悟与渐修。南宗禅认为见性即可成佛,无须长期修行,主张顿时领悟,当下领悟。北宗禅则主张逐渐修行,逐渐领悟。

[2]南北之宗门不废:唐代宗密禅师将顿悟与渐修结合起来,认为领悟禅旨是当下契入,荡尽种种妄情染习则须逐渐修行。南宋之后,顿悟渐修融合之说影响越来越大。

[3]升坠:升上天堂,坠下地狱。

[4]过现:过去、现在、未来之省称。佛经中常以此泛指一切有为诸法生灭变化过程之时间。佛经有《过现因果经》,为刘宋求那跋陀罗所译。

秃须黄面其貌不扬 道气文心风流自许

秃须黄面揣骨法[1],岂有如许公侯;道气文心标风流[2],亦是可儿措大[3]。

今译

稀落的胡须,枯黄的面容,

揣摩骨相之书,哪里有这样憔悴的公侯?

充盈的道气,灿烂的文心,

纵然意态风流,也只是讨人喜的穷书生。

注释

[1]骨法:旧指人的骨相。《史记·淮阴侯列传》:“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

[2]道气:得道者的气质风度。

[3]可儿:使人满意之人,可爱的人。措大:指贫寒失意的读书人。这是自叹自嘲颓唐的晚年境况。

招客留宾尘世缘 浇花种树成道障

招客留宾,为欢可喜,未断尘世之攀缘[1];浇花种树,嗜好虽清,亦是道人之魔障[2]。

今译

招待逸客,挽留佳宾,在欢乐中能感到欣喜,

仍没割舍尘世的应酬;浇灌花草,种植树木,

嗜好虽然是清雅高古,仍是修行成道的魔障。

注释

[1]攀缘: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佛家认为,攀缘是一切烦恼之根源。世俗之人,妄想微动即攀缘诸法。

[2]道人:指修行向道之人。魔障:佛家语,修身的障碍。

少年意气豪 老来禅心静

角弓玉剑,桃花马上春衫[1],犹忆少年侠气;瘿瓢胆瓶[2],贝叶斋中夜衲[3],独存老去禅心。

今译

背着兽角装饰的弓、美玉镶柄的剑,

骑着鲜艳的桃花马,春衫飘逸,

少年时代多么意气风发;

使用瘿木制成的瓢、形如悬胆的瓶,

在满是佛经的禅房静静打坐,僧袍夜冷,

老年时期多么恬静淡泊。

注释

[1]桃花马:白毛红点的马。

[2]瘿(ying)瓢:瘿木瓢,以瘿木做的酒瓢。胆瓶:长颈大腹的花瓶,因形状似悬胆而得名。

[3]贝叶:梵语音译,是用来书写资料、经文的树叶。在纸尚未发明前,古印度用贝叶作为纸的代用品。

造物不得牢笼 君相安能陶铸

宝籙祈仙[1],金札礼佛[2],造物尚不得牢笼[3];褐衣披体[4],破帽蒙头,君相又安能陶铸[5]。

今译

念诵道教秘文,参礼佛祖图像,

连造物主都不能够把他怎么样;

身披粗劣衣裳,头戴破旧帽子,

纵是君王宰相又岂能把他影响?

注释

[1]宝籙(lù):道教的秘文。

[2]金札:原作“金亟”,此据文意改。金札,是一种礼佛方法,将图绘的佛像置入囊袋内随身携行,以便时时礼拜。

[3]牢笼:笼络。

[4]褐衣:粗劣的衣服。

[5]陶铸:烧制陶器、铸造金属器物,喻造就、培育。《庄子·逍遥游》:“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

幽居清境 实慰我心

临池独照,喜看鱼子跳波;绕径闲行,忽见兰芽出土。亦小有致,时复欣然。

今译

临池独自照影,喜看鱼儿在水中嬉闹;

绕径悠然漫步,忽然见兰芽破土而出。

确有不少闲情雅致,令人时时欣慰不已。

人生贵知足 淡泊即超凡

盘餐一菜,永绝腥膻。饭僧宴客,何烦六甲行厨[1];茅屋三楹,仅蔽风雨。扫地焚香,安用数童缚帚[2]。未见元放翛然[3],尚觉右丞多事。

今译

盘中虽然只有一样清淡素菜,

却永远不会有世俗的腥膻气。

施舍僧人饭食招待客人用餐,

何必用六甲的神奇法术帮厨;

茅屋虽然只有小小的三两间,

却足以遮蔽住风吹日晒雨淋。

扫净自家田地焚上一炷清香,

哪里用得着几名家僮来扫除?

我并没见到左慈是怎样潇洒,

同样觉得右丞也是多此一举。

注释

[1]六甲行厨:汉庐江人左慈,字元放,善六甲神术。请宾客,他回顾众人,想得到松江鲈鱼,左慈让人找来铜盘,贮满清水,在里面垂钓,果然得鱼。

[2]数童缚帚:汉王褒《僮约》:“(奴)居当穿臼缚帚,栽盂凿斗……”

[3]翛然:自然超脱貌。

蔬菜野味 美于佳肴

菜甲初肥[1],美于热酪;莼丝既长,润比羊酥。

今译

园菜的嫩叶刚刚润泽,美于热气腾腾的奶酪;

莼菜的柔芽恰恰长成,润于羊乳制成的香酥。

注释

[1]菜甲:菜荚,菜初生之叶。

住傍野鸟称山居 席有僧人添幽趣

杨柳岸芦苇汀,池边须有野鸟,方称山居;香积饭水田衣[1],斋头才著比丘,便成幽趣。

今译

杨柳垂丝的河岸旁,芦苇摇曳的汀州上,

池边有野鸟在飞翔,才能称清雅的山居;

香气缭绕的佛家饭,袈裟飘拂的水田衣,

斋头出现世外高僧,便成为幽雅的情趣。

注释

[1]香积饭:僧寺的饭食。《维摩经·香积品》:“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苑囿皆香,其食香气。”后称僧厨为香积厨,称僧寺的饭食为香积饭。水田衣:即袈裟。因多用方形布块缀成,似水田的界画,故名。也叫百衲衣。

竹风一阵心骨冷 梅月半弯体气仙

竹风一阵,飘飏茶灶疏烟;梅月半弯,掩映书窗残雪。真使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

今译

竹间清风阵阵飘来,飘拂在茶灶上,

清淡的烟雾袅袅扬起;

梅树梢头月牙半弯,映照在书窗前,

未融的雪色清泠明洁。

真使人从心底到骨髓都感到寒冷,

身体恍然非我有,精神已经上九天!

月夜想前贤 神明如洗涤

登华子冈,月夜犬声若豹[1];游赤壁矶,秋江鹤影如人[2]。但想前贤,神明开涤。

今译

夜登华子冈,月皎声寂,犬声打破寂静如同豹吼;

秋游赤壁矶,水天一色,鹤影横空而过如同仙人。

想起了王维、苏轼前贤,不由得精神开朗、澄澈。

注释

[1]犬声如豹:唐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2]鹤影如人:宋苏轼《后赤壁赋》:“时将夜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山河是天眼 世界即法身

山河天眼里,不知山河即是天眼;世界法身中,不知世界即是法身[1]。

今译

都认为山河在佛的天眼里面,

不知道山河的本身也是天眼;

都觉得世界在佛的法身中间,

不知道世界的本身就是法身。

注释

[1]法身:佛教称佛的真身为法身。禅宗更以真如佛性为法身。唐王维《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销有以入空 从空以出有

如来为凡夫说空,以凡夫着有故[1];为二乘人说有[2],以二乘人沉空故。着有则入轮转之途,沉空则碍普度之路。是故大圣人,销有以入空,一法不立;从空以出有,万法森然。

今译

如来为凡夫讲说“空”的道理,

是因为凡夫执着于虚幻的假“有”的缘故;

如来为二乘人说“有”的道理,

是因为二乘沉迷于枯寂的死“空”的缘故。

执着于虚幻的假“有”,就会坠入生死轮回的苦海;

沉迷于枯寂的死“空”,就会妨碍普度众生的道途。

所以真正的得道者,

消除假有而进入真空,什么东西也没有;

再从真空回复到妙有,万事万物自森然。

注释

[1]空、有:《般若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意为不论物质现象(相当于“色”)还是精神现象(受想行识),均属“因缘所生法”,无固定不变之自性。若以为实有自性,则是虚妄分别,本质是“空”。世人常常偏执于“色”,容易流于现实主义;偏色的意识消除了,又可能陷入另一种偏执,即偏空。偏空则容易成为虚无主义。以禅的眼光来看,诸法虽幻,但系唯一的真如所现。真如之理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故云真空。明袁宏道《西方合论·理谛门》:“言无者,如水月镜花,不同龟毛兔角。”禅宗只承认水月镜花般的“幻有空”,“真空”,而不承认“龟毛兔角”般的“断灭空”。在佛法中,色与空是同一个意义的词,故不可偏执于任何一方。

[2]二乘:指与大乘相对而言的小乘佛教的声闻乘与缘觉乘。声闻乘指直接听闻佛陀教说,依四谛之理而觉悟的人;缘觉乘指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

菜根宜隐者 陋室称幽人

黄齑淡饭[1],允宜山泽之臞;曲几匡床[2],久绝华胥之梦[3]。

今译

黄色的咸菜,清淡的粥饭,

确实很符合山泽野老的胃口;

弯曲的几案,安适的木床,

早已不需梦往华胥国去一游。

注释

[1]齑(ji):调味的细碎咸菜。

[2]匡床:方正安适的床。

[3]华胥之梦:《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后用以指理想的安乐和平之境,或梦境。

土葬木葬无分别 火葬水葬一任他

棺则朽于木,裸则朽于土[1],土木何劳分别;沉则化于水,焚则化于火,火水安用商量。

今译

棺葬则腐烂在木中,裸葬则腐烂在土里,

土葬裸葬哪里有什么不同?

水葬则为水所浸蚀,火葬则为火所焚烧,

用水用火根本用不着掂量!

注释

[1]裸葬:裸体埋葬。指不用衣食棺椁。《后汉书·赵咨传》:“王孙裸葬,墨夷露骸。”李贤注:“王孙者,杨王孙也。临终令其子曰:‘吾死,可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脱其囊,以身亲土。’遂裸葬。”《庄子·列御寇》:“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槨,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

问妇索新酒 呼童烹好茶

红润凝脂,花上才过微雨;翠匀浅黛,柳边乍拂轻风[1]。问妇索酿[2],瓮有新篘[3];呼童煮茶,门临好客。先生此时,情兴何如。

今译

一场微雨收去,花儿红润,如凝脂般润泽;

一阵轻风拂过,柳色翠绿,如眉黛般均匀。

向妻子索酒,坛里正好有新酿的酒;

让童子煮茶,门前恰恰有佳客光临。

先生在此时,情兴是多么地畅适啊!

注释

[1]“红润”四句:按,禅者于清丽景致,每多触境发机。《古尊宿语录》卷二十《法演语录》:“千峰列翠,岸柳垂金。樵父讴歌,渔人鼓舞。笙簧聒地,鸟语呢喃。红粉佳人,风流公子。一一为汝诸人发上上机,开正法眼。”《圆悟录》卷二:“门下青山泼黛,途中细雨如膏。灵云陌上桃花,处处芳菲溢目。香岩岩处翠竹,时时撼彩摇风。直得一击忘所知,一见绝疑惑,不免尚留观听,未透声色。若能见无见之色,闻无闻之声,拨转路头踏翻关捩,句句超佛越祖,尘尘耀古腾今,处处离声绝名,个个斩钉截铁。”

[2]问妇索酿:化用宋苏轼《后赤壁赋》语意。

[3]篘(chou):原作“刍”,此据文意改。篘,用竹篾编成的漉酒具。唐杜荀鹤诗:“新酒竹篘篘。”

樽中有酒即长乐 岂管明朝米有无

痴矣狂客,酷好宾朋;贤哉细君[1],无违夫子。醉人盈座,簪裾半尽酒家[2];食客满堂,瓶瓮不离米肆。灯烛莹莹,且耽夜酌;爨烟[3]寂寂,安问晨炊。生来不解攒眉,老去弥堪鼓腹[4]。

今译

好一个癫狂的先生,特别爱结交宾朋;

多么贤慧的女主人,非常会体贴丈夫。

醉人满座,都是高朋贵客,家当一半都拿去换酒;

食客满堂,用瓶装用瓮盛,不停地到米店去买米。

灯烛摇曳,且沉醉这长夜之饮;

炊烟不起,管他明早无饭可做。

生下来就不知道皱眉头,到老年更应当自得其乐。

注释

[1]细君:古时对妻子的一种称呼。

[2]簪裾:显贵者的服饰,这里借指家当。

[3]爨(cuàn)烟:烧火煮饭。

[4]鼓腹:袒腹,凸起肚子。饱食而闲暇无事之意。

夜来徒多烦恼 晓起依旧贫穷

若想钱而钱来,何故不想:若愁米而米至,人固当愁。晓起依旧贫穷,夜来徒多烦恼。

今译

如果想钱而就有钱的话,为什么不想?

假若为米发愁就会有米,倒不妨去愁。

第二天早上梦醒起来依然一贫如洗,

晚间想钱愁米岂不是徒然自寻烦恼。

遭际胜前贤 此心聊自慰

白仲奇穷[1],悍妇同于冯衍[2];德园高隐[3],孤居颇似王维[4]。我固当胜之。

今译

白仲奇穷,妻子妒悍和冯衍的一样;

德园高隐,孤洁的生活和王维相似。

我的遭际比他们好,还有什么值得忧虑?

注释

[1]白仲:屠隆挚友,明上虞人黄之璧,字白仲,工辞章,书画亦名重一时。其妻颇为凶悍。白仲晚年四处漂泊,以卖字画为生。

[2]“悍妇”句:汉冯衍幼有奇才,博通群书。妻为任氏女,悍妒不许置媵妾。冯衍老年为妻所逐,后卒于家。见《后汉书·冯衍传》。

[3]德园:明钱塘人虞淳熙,号德园。进士出身,后隐居于杭州南屏山,终老一生。

[4]“孤居”句:《旧唐书·王维传》载,王维“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美色如霞转瞬空 弦歌如水弹指灭

明霞可爱,瞬眼而辄空;流水堪听,过耳而不恋。人能以明霞视美色,则业障自轻[1];人能以流水听弦歌,则性灵何害[2]。

今译

绚烂的云霞虽然很可爱,但转瞬成空;

潺潺的流水声虽然动听,但不要耽恋。

一个人能用观赏明霞的心来欣赏美色,

那么因美色而产生的罪孽自然会减轻;

如果能用聆听流水的心境来聆听弦歌,

那么置身红尘中欢场也不会损害性情。

注释

[1]业障:罪孽。意为前世所种恶果,成为今生的障碍。

[2]性灵:性情。泛指精神生活。此则深得金刚般若无住生心之旨。

诗堪适性莫争名 酒可怡情勿骂座

诗堪适性,笑子美之苦吟[1];酒可怡情,嫌渊明之酷嗜[2]。若诗而嫉妒争名,岂云适性;若酒而猖狂骂座,安取怡情。

今译

诗歌本来就是用于陶冶感情的,

可笑杜甫只知道终生辛苦沉吟;

美酒本来就是用来娱乐心性的,

颇嫌陶潜过分地对它耽溺沉迷。

假使写诗而相互嫉妒争名求誉,

那么写诗又怎么能够陶情适性;

如果饮酒而仗着醉意骂座撒泼,

那么饮酒又怎么可以怡悦性情?

注释

[1]子美之苦吟:杜甫字子美,其《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句。

[2]渊明之酷嗜:晋陶渊明酷嗜饮酒,有《饮酒》诗二十首。

疾风过耳耳不留 微云点空空自洁

铄金玷玉[1],从来不乏彼谗人;沉垢索瘢[2],尤好求多于佳士。止作疾风过耳,何妨微云点空[3]。

今译

把金属销熔、玉石焚化,从来就有很多阴险的谗人;

洗去污垢百般寻找疤痕,特别容易对佳士求全责备。

只把它当作疾风掠过耳朵,又何妨微云暂时点缀天空?

注释

[1]铄金:《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喻人言可畏。玷玉:《诗经·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2]沉垢索瘢:犹洗垢求瘢。洗去污垢,寻找疤痕。喻过分挑剔别人的错误。汉赵壹《刺世疾邪赋》:“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3]微云点空:晋朝会稽王司马道子同谢重夜坐,道子赞赏当时的月夜明净,谢重却说:“意谓仍不如微云点缀。”司马道子说:“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见《世说新语·言语》。宋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又《妒佳月》:“狂云妒佳月,怒飞千里黑。佳月了不嗔,曾何污洁白!”可参。

学道历千魔 遇辱坚百忍

学道历千魔而莫退,遇辱坚百忍以自持。到底无损毫毛,转使人称盛德。当时之神气不乱,入夜之魂梦亦清。

今译

修习大道经历千种邪魔的侵扰仍不退转,

遭受侮辱寻思百种忍让的方法加以克制。

到底损伤不了自己一丝一毫,

反而会让人称赞修养的高深。

当时的神气不紊乱,晚上的睡梦也甘甜。

王勃恃才 李白薄福

大臣雅度,嫌王勃之恃才[1];明主知人,想李白之薄福[2]。

今译

大臣心胸广阔,仍然嫌王勃太恃才;

明主赏识文人,只可叹李白福极浅。

注释

[1]“大臣”二句:唐上元二年(675),阎伯屿任洪州都督时,重修滕王阁,九月九日在阁上宴集宾客,正好王勃往南方省父经过洪州,参加了宴会,即席赋诗,作《滕王阁序》。相传阎伯屿前一天晚上让女婿作好了一篇序,第二天想让女婿在客人前出风头。因此席间拿出纸笔请客人写序,只是做个样子罢了。没想到王勃年少气盛,毫不推辞,使得都督心生不满。后来他见王勃的文章写得实在是好,就改变了看法,大加称赏,极欢而罢。《滕王阁序》中有“都督阎公之雅望”之句。

[2]“明主”二句:玄宗诏令李白赴长安为翰林学士,李白性格孤傲,相传曾令高力士脱靴,终因高力士等人的谗毁而被玄宗疏远,“赐金放还”。

应酬虽繁忙 不与权贵近

盈庭满座,断结驷于贵人[1];累牍连篇,绝八行于政府[2]。

今译

我的客人满屋满座,但没有一个是朝中显贵;

我的文字写得再多,也没有一篇去交结官场。

注释

[1]结驷:用四马并辔驾一车。此指乘驷马之高官显贵。

[2]八行:指书信。旧时信笺每页八行,故称。

外影何如内照 世瑶原是家珍

情尘既尽,心镜遂明[1],外影何如内照;幻泡一消,性珠自朗,世瑶原是家珍[2]。

今译

情感的尘埃扫荡净尽,心灵的镜子自然发亮,

与其追逐虚幻的外影,何如回过头返观自心;

虚幻的物像消除无余,佛性的宝珠自然明朗,

方知世人珍视的宝藏,原来早在自家里珍藏。

注释

[1]心镜:指心。众心之心犹如明镜,能映照种种物象,故称为心镜。《大乘起信论》:“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

[2]家珍:自家中之珍宝。禅林中,转指人人本具之佛性。《无门关自序》:“岂不见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从缘得者,始终成坏。”

吐语伤于过绮 为德不可太损

善谑浪,好诙谐,吐语伤于过绮,取快佐欢,亦无大害;扬隐微,谈中冓[1],为德无乃太凉?积愆消福,吾戒之。

今译

喜欢戏谑诙谐,说话过分绮艳,

但只是贪图一时快意,还没有什么大的伤害;

传播别人的隐私微垢,谈论人家的内室秽行,

他的德性岂非太刻薄?

积累罪愆会消减福分,我们须切切引以为戒!

注释

[1]中冓:内室。《汉书·文三王传》:“不窥人闺门之私,听闻中冓之言。”一说冓为“垢”、“诟”的假借字,中冓,犹言内室诟耻之言。后讥讽人妻有外遇为中冓之羞。

恩里生害 妙处转关

人生于五行[1],亦死于五行,恩里由来生害;道坏于六贼[2],亦成于六贼,妙处只在转关[3]。

今译

人的生命由五行聚合而成,

也因五行失调而最终毁灭,

恩惠里从来能够产生祸害;

道德修炼因六贼诱惑而毁,

也因抵御六贼而有所成就,

妙处只在于能不能转换机关。

注释

[1]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代指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

[2]六贼:指能够产生烦恼根源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尘以眼等六根为媒,能劫夺一切善法。

[3]转关:指转换六贼使之成为修行入道的助缘。僧璨《信心铭》:“六贼不恶,还同正觉。”

聪明修洁登天府 文采贪残堕地狱

聪明而修洁,上帝固录清虚;文采而贪残,冥官不爱词赋。

今译

聪明颖慧而修为洁净,

上帝自然会把他登录在清虚天册;

文采斐然却贪婪残忍,

冥官不会因爱他文章而加以赦免。

凡夫迷真而逐妄 圣人悟妄而归真

凡夫迷真而逐妄,智慧化为识神[1],譬之水涌为波,不离此水;圣人悟妄而归真,识神转为智慧,譬之波平为水,当体无波[2]。

今译

凡夫俗子迷却真心,追逐妄念,

使得真如智慧化作了分别妄识,

好像水涌为波,不离原来的水;

圣人智者了悟虚妄,归向真理,

使分别妄识又化作了真如智慧,

好像波平为水,当体浪静波平。

注释

[1]识神:分别妄识及虚幻之神魂。《无门关》:“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一:“若舍此心别求,则心中变起种种无量梦想境界,此正识神变现,切不可作奇物想也。”

[2]“波平”二句:《楞伽经》卷一形容了如来藏转为分别识的过程:“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如来藏本来澄明湛寂,因内外境风的吹荡,这寂然清净的本体,便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汹涌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楞伽经》卷一又云:“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外境界飘荡心海,识浪不断。”禅宗修行,就是要将这股识浪返还于平静无波的如来藏海。《五灯会元》卷二《保唐无住》:“初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浪,水清影现。”

桐叶散为一院阴 鸟声唤起半窗日

楼前桐叶,散为一院清阴;枕上鸟声,唤起半窗红日。

今译

楼前梧桐叶叶,遮蔽烈日炙烤,

浓浓的荫凉已经布满了一院子;

枕上鸟鸣声声,唤起睡眠中人,

暖暖的阳光早已照射进了窗棂。

一泓濠上 片石林间

一泓濠上,便同庄叟之观[1];片石林间,堪下米颠之拜[2]。

今译

在濠上看到一泓清澈潭水,

便如同庄子一样知鱼之乐;

在林间看到一块奇特石头,

便如同米芾一样对之下拜。

注释

[1]庄叟之观:《庄子·秋水》记庄子与惠施游于濠梁之上,见鯈鱼出游从容,因辩论鱼之知乐与否。

[2]米颠之拜:北宋书画家米芾别号。因其行为放荡不羁,故人称“米颠”。米芾知无为军时,州治有立石颇奇,芾见之大喜,说:“这块石头值得接受我下拜!”便穿戴好衣冠下拜,呼石为兄。世称米颠拜石。

日月如电 生命无常

天上两轮逐电,昼夜不休;人间二鼠啮藤[1],刹那欲断。

今译

天上日走月飞,时光如闪电迅速而逝;

人间二鼠啮藤,生命如枯藤刹那欲绝。

注释

[1]二鼠啮藤:比喻人生命无常。二鼠喻昼夜(时间),藤喻生命。昼夜相继,岁月迁流,人命转瞬届终,犹如黑白二鼠之争相啮藤。佛经中说:有一个人在旷野行走,突然遇到一只大恶象,被象追赶,大惊失色,狂奔乱走,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靠。走投无路之际,忽然看到一座丘井,他攀着树根,到井中躲藏。只见一黑一白两只老鼠,在啃啮着树根;井的四边有四条毒蛇,正准备对他发起致命的攻击,井的底下更为可怖:三条毒龙垂涎吐瘴,张嘴等着人肉的美味。他既担心四边的毒蛇,又畏惧井下的毒龙。而那被他攀着的树,根部已摇摇晃晃了。树上有蜜五滴,正好落到他的口中。由于树的摇晃,蜂窠受震,恼怒的蜂群开始拼命地报复他。正在这时,野火又烧着了枯树……这是《宾头卢王为优陀延王说法经》中关于人生的悲剧性的描绘。据《翻译名义集》五,这段寓言中各个名称所喻指的对象分别是:旷野——生死,人——凡夫,恶象——无常,丘井——人身,树根——人命,二鼠——日月昼夜,四毒蛇——四大,三毒龙——三恶道,蜜——五欲,众蜂——恶觉观,野火——老病。这则充满了天才式想像的故事寓意是:芸芸众生,轮回于生死,为“无常”所逼迫,执着身命,愚痴迷妄。人命日夜减损,身体复多病扰。凡夫又贪着“五欲”之乐,导致种种恶报。老死之后,还免不了入“三恶道”中。与此故事大体相似的传说还有一则。《维摩经·佛国品》“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鸠摩罗什注曰:“丘井,丘墟枯井也。昔有人有罪于王,其人怖罪逃走,王令醉象逐之,其人怖急自投枯井,半井得一腐草,以手执之,下有恶龙吐毒,象之傍有五毒蛇复欲加害。二鼠啮草,草复将断。大象临其上复欲取之。其人危苦极大恐怖。上有一树,树上时有蜜滴落其口中,以著味故而忘怖畏。丘井,生死也。醉象,无常也。毒龙,恶道也。五毒蛇,五阴也。腐草,命根也。黑白二鼠,白日黑月也。蜜滴,五欲乐也。得蜜滴而妄怖畏者,喻众生得五欲蜜不畏苦也。”据《五灯会元》卷七,有僧问道闲禅师:“前是万丈洪崖,后是虎狼狮子,正当这么时如何?”师曰:“自在!”

立雪断臂 擘面拦胸

立雪断臂[1],只缘艺压当行;擘面拦胸[2],直是酒逢知己。

今译

立在大雪中,斩断左手臂,

只缘达摩大师禅法世无双;

劈面一巴掌,拦胸踏一脚,

简直好像酒逢知己一样爽。

注释

[1]立雪断臂:北魏时,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慧可为了求得道法,于隆冬雪夜站在达摩的门外,坚立不动,积雪过膝。为了向达摩表示自己的信念,慧可用利刃自断左臂,终于感动了达摩,从他那儿接受了禅宗衣法。

[2]擘面拦胸:禅师为点化学人而采取的峻烈手段。《五灯会元》中“拦胸”屡见。如卷四《子湖利踪禅师》:“被师拦胸踏倒。”又,“拦胸”与“拦腮”相类,可参考《五灯会元》卷二十《华藏宗演禅师》:“劈面三拳,拦腮一掌,灵利衲僧,自知痛痒。”《无门关》:“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拦腮劈面拳,直下会便会。”都是形容石火电光般的机锋。

食奇字于腹 遗好音于世

啖饭着衣[1],生世无补;饰巾待圹[2],顾影多惭。庶几哉。白鱼蠹简[3],食奇字于腹中;黄鸟度枝,遗好音于世上。

今译

穿衣吃饭,生在世界上对别人却没有帮助;

戴巾等死,回顾自己的生活感到十分惭愧。

但愿啊,我能做这几件事:

像一只蠹鱼,畅游在浩如烟海的图书林中,

把天下奇文异字全部吃到肚子里充实自己;

像一只黄莺,跳跃在生命之树的青青枝头,

给这绚丽多彩的世界留下清婉悦耳的歌声。

注释

[1]啖:吃饭。

[2]饰巾:戴头巾,不加冠冕。圹:墓穴。

[3]白鱼:蠹鱼。衣服、书籍中的一种蛀虫。

香严圆通 桃花悟道

比丘鼻嗅荷香,来池神见斥[1],童子乃以香严而圆通[2];元卿目玩宫卉,为天神所呵[3],古德有因桃花而悟道[4]。

今译

僧人用鼻子闻荷香,招来池神的斥责,

殊不知童子正是因闻香气而修成正果;

元卿用眼睛看宫卉,招来天神的呵斥,

殊不知灵云正是因见桃花而了悟大道。

注释

[1]“比丘”二句:《大智度论》卷十七:“有一比丘,在林中莲花池边经行,闻莲花香,其心悦乐,过而心爱。池神语之言:‘汝何以故舍彼林下禅净坐处而偷我香?以着香故,诸结使卧者皆起。’”

[2]“童子”句:《楞严经》:“香严童子白佛言: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无明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蜜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

[3]“元卿”二句:《景德传灯录》卷四,杭州招贤寺会通禅师:“姓吴氏,本名元卿。形相端严,幼而聪敏。唐德宗时为天宫使,王族咸美之。春时见昭阳宫华卉敷荣,玩而久之。倏闻空中有声曰:‘虚幻之相,开谢不停,能坏善根。仁者安可嗜之!’”

[4]“古德”句:五代禅僧志勤,初住大沩山,因见桃花而悟道,有偈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叶落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志勤后住福州灵云山,故法号灵云。禅林将此公案称为“灵云桃花悟道”。古德,佛教徒对教门先辈的称呼,此指灵云禅师。

无人亦是悠然

茶熟香清,有客到门可喜;鸟啼花落,无人亦是悠然。[1]

今译

茶煮开了,香气清雅,有客人来固然值得欣喜;

鸟儿啼鸣,花瓣飘落,没有人来也能自得其乐。

注释

[1]鸟啼花落:唐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衲衣染松云 石磬沉蕉雨

翠微僧至[1],衲衣全染松云[2];斗室经残[3],石磬半沉蕉雨。

今译

僧人从缥缈的青山中来,僧衣上染着松林的云烟;

斗室里的经书还没读完,磬声融入雨打芭蕉之声。

注释

[1]翠微:轻淡青葱的山色。

[2]衲衣:僧衣。用旧布拼缀而成的旧衣。

[3]斗室:极小之室。残:此处意为没有全部读完。

幽居景致别 逍遥兴正长

水色澄鲜,鱼排荇而径度;林光澹荡,鸟拂阁以低飞。曲径烟深,路接杏花酒舍;澄江日落,门通杨柳渔家。

今译

水色澄明鲜丽,鱼儿冲开荇藻直接跃过;

林光摇曳荡漾,鸟儿擦着楼阁低低飞翔。

曲折的小路,烟笼雾罩,

路尽头是隐藏在杏花丛的酒店;

澄明的江上,红日低垂,

门前通往掩映在杨柳中的渔家。

品高心自远 岂为生计谋

催租吏只问家僮,知主人之不理生产;收稼奴迳达主母,笑先生之向如外宾。

今译

催租子的官吏只管问家僮,

知道主人从来都不问谋生之业;

收庄稼的奴仆直接找主母,

可笑先生一直都像个生疏客人。

寄兴持螯 托名泛蚁

八关斋久何敢然[1],寄兴于持螯[2];五斗量悭聊复尔[3],托名于泛蚁[4]。

今译

早已奉持八种斋戒,岂敢再犯,

放弃了斋戒而寄情于持螯之欢;

五斗的酒量不为多,勉强凑合,

怎能以这样的酒量来博饮之名。

注释

[1]八关斋:可以戒除八恶的斋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坐高广大床,不着华餯璎珞,不习歌舞伎乐。

[2]持螯:指食蟹。蟹,蟹的代称。晋毕卓嗜酒,曾说:“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3]五斗量:隋王绩能饮酒至五斗不醉,因自号五斗先生。聊复尔:聊复尔耳,姑且如此。悭:不多,稀少。

[4]泛蚁:浮于酒面上的泡沫。后作酒的代称。

不能孙登穴居 颇似何点野逸

侣猿猴,友虎豹,不能孙登之穴居[1];驯鸟雀,畜凫鱼,颇似何点之野逸[2]。

今译

不能像孙登一般,与猿猴为伴,

与虎豹为友,在洞穴里面居住;

却颇似何点那样,来驯养鸟雀,

畜养鸭与鱼,得到了闲情野趣。

注释

[1]孙登之穴居:三国魏人孙登,隐居汲郡山中,居住在土窟里,好读《周易》。

[2]何点之野逸:梁朝人何点,与兄并绝婚宦,时人号为通隐。何点不入城府,有时乘柴车,蹑草鞋,恣心所适,致醉而归。

高人品格 名士风流

高人品格,既有愧井丹洁身[1];名士风流,亦不至相如慢世[2]。

今译

论起高人品格,有愧于像井丹洁身自好;

追求名士风流,也不致像相如玩世不恭。

注释

[1]井丹洁身:井丹字大春,后汉人,性清高,不慕权贵。通五经,善谈论,京城盛传其名。一生洁身自好,不喜为官,不问世事。时人邀请井丹,谢绝不至。皇后之弟信阳侯阴就,用重金使人劫持井丹来府,井丹终不为所动,隐居不问人事。

[2]慢世:玩世不恭。《世说新语·品藻》“长卿慢世”注引嵇康《高士传·司马相如赞》:“长卿慢世,越礼自放。”指其与卓文君私奔事。

天讨有罪 世弃不才

天讨有罪,生来幸免马驴;世弃不才,隐去敢云鸿豹[1]。

今译

上天惩罚有罪之人,我没有造罪,

生来幸而没有投到马胎牛腹里面;

世界抛弃不才之人,我即是不才,

隐居岂敢说是像鸿豹般修养心性。

注释

[1]鸿豹:鸨的别名。汉焦赣《易林·渐之比》:“文山鸿豹,肥腯多脂。”

赢人一筹 至要在我

有分有限,耗星临宫[1],顾我论万事,总不如人;无虑无忧,天喜坐命[2],赢人只一筹,至要在我。

今译

凡事皆有命定,命中有灾星降临,

回顾我所做的各种事情,总是不如别人;

无忧愁无思虑,天喜星降临命里,

超过别人只在一次决定,关键在于自己。

注释

[1]耗星:古代星命术所说的一种星煞,主破损耗财。宫即命宫,人的主命之宫。

[2]天喜:星相术士的迷信说法,日支和月建相合,如寅月逢戌日,卯月逢亥日,都叫天喜,是吉利的日子。

儒者实可笑 高人不可信

持论绝无鬼神,见怪形而惊怖[1]。平居力诋仙佛,遇疾病而修斋[2]。儒者可笑如此。称柴数米,时翻名理于广筵[3]。媚灶乞墦[4],日挂山林于齿颊[5],高人其可信乎?

今译

口头宣称无鬼神,看见了怪形就丧魂落魄。

平时极力攻仙佛,遭遇上疾病就修斋念佛。

读书人的可笑大多都像这样。

称柴数米来做饭,却常在盛宴上高谈名理;

巴结权贵求残唾,却天天把隐逸挂在嘴边,

所谓的高人难道值得去相信?

注释

[1]“持论”两句:晋阮瞻持无鬼论。

[2]修斋:会集僧徒,供应斋食,请他们作佛事。

[3]名理:指魏晋及其后辨析事物名和理的是非同异。

[4]媚灶:喻巴结权势。乞墦:有人在东郭睩(坟冢)间向守墓人乞讨上墓剩余的祭品,却恬不知耻地回家向妻妾夸耀自己是在达官贵人那里吃饭。典出《孟子·离娄下》。墦,坟墓。

[5]齿颊:牙齿与脸颊。

为龙为蛇我自知 呼牛呼马随人意

为龙为蛇[1],生既谢阳秋于太史[2];呼牛呼马[3],死亦一任彼月旦于时人[4]。

今译

是成就大材或者是小器,

活着的时候岂管史学家褒贬;

叫我牛也好喊我马也罢,

死去之后尽管让时人去评判。

注释

[1]为龙为蛇:《史记·晋世家》:介子推在辅助重耳回国后,重耳即位,是为晋文公。文公论功行赏,忽略了介子推,介子推遂与母俱隐。“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见后,即欲行赏。时介子推已隐于绵山,文公封之。另外有史籍记载文公为迫使介子推出来,放火烧山,子推不出,被烧死。文公后悔,遂下令于这一天不得生火,寒食的典故由此而来。“为龙为蛇”中的龙,喻得志;蛇,喻隐居。

[2]阳秋:孔子所著《春秋》。晋时因避晋简文帝郑后阿春讳,改春为“阳”。《春秋》有褒贬,此指褒贬之意。太史:史官名。

[3]呼牛呼马:《庄子·应帝王》:“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成《疏》:“忘物我,遣是非,或马或牛,随人呼名。人兽尚且无主,何是非之有哉!”《庄子·天道》:“老子曰:……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证道歌》:“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4]月旦:即胆评,品评人物。

寄居佛寺里 著出千秋文

以文章为游戏,将希刘勰逃禅[1];看齿发之衰颓,自信鲍照才尽[2]。

今译

把撰写文章看成是游戏,

我将模仿刘勰住在佛寺来构想奇文;

看到牙齿松落头发斑白,

自己终于感觉到不世才华已经耗尽。

注释

[1]刘勰逃禅:刘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在佛寺里居住,凡十余年,博通经论。其《文心雕龙》十卷,论古今文体及文章的工拙,是古代最精密的文艺批评评论集。逃禅,逃至禅中,谓学佛。

[2]鲍照才尽:南朝宋鲍照文辞瞻逸,有名于时。孝武帝好作文章,认为别人比不上他。鲍照知道他的意图后,写文章多鄙言累句,当时的人就说鲍照才尽。

万事都是命 一毫不由人

荆扉才掩,便逢客过扫门[1];饭粟一空,辄有人求誉墓[2]。万事从来是命,一毫夫岂由人?

今译

柴门刚刚关起来,就有客人来访,百般殷勤求见;

粮食刚刚不够吃,就有客人相求,只好卖文誉墓。

万事都是命中定,一毫岂由人安排?

注释

[1]扫门:汉魏勃欲见齐相曹参,乃扫齐相舍人门外,因得见参,荐为齐国内史。后因以扫门作求谒权贵的典故。此指相求者百般殷勤的行为。

[2]誉墓:犹谀墓。在墓志中过分赞扬故去的人。唐李商隐《刘叉》:“因持(韩)愈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言韩愈为人作碑铭,多谀辞得厚酬。后称阿谀死人为谀墓。

常念他人不如我 无聊之情可渐消

家坐无聊,不念食力担夫[1],红尘赤日;汝官不达,尚有高才秀士[2],白首青襟[3]。

今译

如果一个人在家里闲坐感到无聊,

不妨想想靠出卖力气谋生的担夫,

尚在烈日浓尘下辛勤劳累地奔走;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官做得不够大,

且看看世间多少德行优异的人才,

一直熬到头发白了还是个穷书生。

注释

[1]食力:靠劳力而生活。

[2]秀士:德才优异之士。

[3]青襟:青领,古时学子所穿的服装。借指学子。

一拳便是名山 半亩不亚金谷

峰峦窈窕,一拳便是名山;花竹扶疏[1],半亩何如金谷[2]。

今译

峰峦幽深,一只拳头之大就可称作名山;

花竹繁茂,虽然只有半亩也不亚于金谷。

注释

[1]扶疏:繁茂分披貌。

[2]金谷:地名,在河南洛阳市西北。有水流经此地,谓之金谷水。晋太康中石崇筑园于此,极其繁华,世称金谷园。

少文五岳兴 元亮一园趣

少文五岳兴[1],聊托于卧游[2];元亮一园趣,果成于日涉[3]。

今译

宗炳游览五岳的兴致,

勉强可以寄托于欣赏山水画卷;

陶潜寄情田园的趣味,

果然要在天天涉足田园中实现。

注释

[1]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人。好琴书,善画,精玄理。武帝领荆州,辟为主簿,不就。曾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因结宇衡山。因病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将自己所游历过的名山大川,都画成图,挂在房里,对人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见《宋书·宗炳传》。

[2]卧游:欣赏山水画以代替游览。

[3]日涉: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

佛寺秋夜 感发人心

月出青松,光映琉璃夜火;风摇翠筿[1],寒生窣堵秋烟[2]。

今译

月亮从青松林后升起来,

她的光辉映照着在佛寺宝殿的琉璃瓦上;

风儿摇动着青翠的竹子,

笼罩着佛塔的秋烟顿时给人幽寒之感。

注释

[1]翠筿(xiǎo):翠竹。筿,小竹,细竹。

[2]窣(su)堵:梵语佛塔。

出入逍遥 纵横自在

虚空不拒诸相[1],至人岂畏万缘。是非场里,出入逍遥;逆顺境中,纵横自在。竹密何妨水过,山高不碍云飞[2]。

今译

心如虚空的禅者,不排斥各种相状;

修养成熟的至人,岂担心万缘侵扰?

是非场里,出入逍遥;逆顺境中,纵横自在。

竹子茂密,不能妨碍流水经过;

山峦崇高,岂可阻挡白云飞去?

注释

[1]虚空:心如虚空,广大无际,能容受一切诸法。《宗镜录》卷六举出虚空的无障碍、周遍、平等、广大、无相、清净、不动、有空、空空、无得等十义以解说、比喻真如之理。诸相:佛教语。指一切事物外现的形态。据《维摩经·弟子品》,相,指诸法之形相状态。诸相是对一切有差别的形相事物的总称。《楞严经》卷四:“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诸相发挥。”《古尊宿语录》卷二十八《龙门佛眼》:“虚空无相,不拒诸相发挥;宝镜无形,岂碍群形顿现。”

[2]“竹密”二句:喻指参禅者只要心无阻碍,就随处可通。《五灯会元》卷六《永安善静》:“师问曰:‘上座既是辞去,今何在此?’僧具陈所以,坚请代语。师曰:‘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那阻野云飞。’”《五灯会元》卷十五《披云智寂》:“问:‘如何是不迁义?’师曰:‘山高不碍白云飞。’”川禅师颂《金刚经》“离一切相,则名诸佛”云:“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金刚经集注》)茂密的竹林、耸峻的高山,象喻现象界的诸相;流水穿竹,白云度山,呈现着透脱质碍的精神生命的自由。

孔孟以经常治世 释老以妙道度人

孔孟以经常治世,不欲炫奇怪以骇时;释老以妙道度人,故每现神通以耸众。

今译

孔子孟子这些儒家的圣人,

用纲常伦理来治理这世界,

不想炫耀奇异来惊世骇俗;

佛祖老子这些佛道的圣者,

用奇妙的道法来济渡众生,

常常显示神通来惊动世人。

一身莫缠为葛藤 四大须等于枯木

凡情自缚[1],则抟沙捻土[2],一身缠为葛藤;空观一成[3],则割水吹毛,四大等于枯木[4]。

今译

沉湎世俗的感情自我束缚,

如同握沙成团、捻土成块,

生命似葛萝藤蔓般地缠绕;

观想诸法皆空的禅法修成,

如同割水听断、吹毛任分,

身体似枯木顽石不惹凡情。

注释

[1]自缚:《祖堂集》卷二记四祖道信向三祖僧璨请求“解脱法门”:“问:‘唯愿和尚教某甲解脱法门。’师云:‘谁人缚汝?’对曰:‘无人缚。’师云:‘既无人缚汝,即是解脱,何须更求解脱?’”《五灯会元》卷十二《宝应法昭》:“聪明博学,记持忆想,向外驰求,与灵觉心转没交涉。五蕴壳中透脱不过,顺情生喜,违情生怒。盖覆深厚,自缠自缚,无有解脱。”《五灯会元》卷十七《开元子琦》:“个个男儿大丈夫,何得无绳而自缚?”《古尊宿语录》卷一《百丈怀海》:“自生知见,无绳自缚。”同上卷四十五《云庵真净》:“本自天然,何须自缚。”

[2]抟沙:喻易散。宋苏轼《二公再和亦再答之》:“亲友如抟沙,放手还复散。”

[3]空观:佛教语。指观想一切诸法皆空之观法。一切诸法,尽为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之法本无自性而空寂无相,观此空寂无相之理即为空观。

[4]四大:佛教以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此四者广大,能够产生出一切事物和道理。按《圆觉经》的说法,四大乃指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之人身。

薰蒸德香灵根长 熬煎欲火恶趣现

薰蒸德香[1],则果未成,而灵根渐长;熬煎欲火,则目未瞑,而恶趣现前[2]。

今译

薰染道德的香气,虽然没有修成正果,

而心中灵觉的根苗可以渐渐修养成熟;

煎熬情欲的烈火,虽然没有闭目长逝,

而死后悲惨的归处已经分明呈现眼前。

注释

[1]薰蒸:薰习。佛教认为,以德修身,如同以香薰衣。薰,薰染。

[2]恶趣:也称恶道。指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所。一般以地狱、畜生、饿鬼三趣为三恶趣。《无量寿经》下:“但作众恶,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诸恶趣。”

吃菜莫生拣择 作善莫求自高

吃菜而生美好拣择[1],则吃菜不异吃荤;作善而求自高胜人[2],则作善还同作恶。

今译

吃素而感觉良好,觉得胜人一等,

那么吃素与吃荤又有什么区别;

行善而自命不凡,认为超过别人,

则行善与作恶实在是完全相等。

注释

[1]“吃菜”句:句意旨在养成无拣择的平等不二的禅心。吃素(悟禅)之人,如果在吃素(修行)时感觉自己做得不错了,自己比别人强,悟性高,觉得胜人一筹,那么他的这种心理是不可取的,所以下句说:“则吃菜不异吃荤。”吃菜,此指吃素。

[2]“作善”二句:梁武帝吃斋念佛,起寺度僧,人称佛心天子。达摩来华时,武帝问达摩自己有何功德,达摩断然说:“无功德!”即是因为武帝行善而求为人知,尚非真正行善的缘故。

悟道随境皆安 不悟触途成滞

人若知道,则随境皆安;人不知道,则触途成滞。人不知道,则居闹市生嚣杂之心,将荡无定止,居深山起岑寂之想,或转忆炎嚣。人若知道,则履喧而灵台寂若[1],何有迁流,境寂而真性冲融[2],不生枯槁。

今译

人如果通达了大道,处处都可安然;

人如果不懂得大道,处处都会困惑。

人如果不通达大道——

身居闹市就会生起喧嚣纷乱的心念,

将飘飘荡荡无归宿;

身居深山就会生起寂寞难耐的感觉,

会怀念起尘世喧嚣。

人如果通达了大道——

置身闹市而仍然会保持宁静的心态,

不会随境变迁流转;

置身寂境而内心淡泊平和安乐舒适,

不会有寂灭的心念。

注释

[1]灵台:心。

[2]真性:不妄不变之真实本性。是人人本具之心体。佛教主张吾人所具之真性与佛菩萨所具之性本无二致。见《楞严经》卷一。冲融:冲和,恬适。

英雄未能降自心 大将不能调六气

英雄降服劲敌,未必能降一心[1];大将调御诸军,未必能调六气[2]。故姬亡楚帐[3],霸主未免情哀;疽发彭城[4],老翁终以愤死。

今译

英雄可以降服强劲的敌人,

未必能够降伏自己的内心;

大将能够调御数百万雄师,

未必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

所以虞姬在楚帐饮剑而亡,

西楚霸王都难免哀恸欲绝;

所以范增在彭城毒疽发作,

这睿智老者终于忧愤而死。

注释

[1]“未必”句:修行的根本问题是修心,也就是降伏妄心。所以一部《金刚经》也就是围绕“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而展开。《金刚经》的这两句话,使千古高人,同声一叹!降心实在太难。

[2]六气:古代医学用语。《左传·昭公元年》记医和以阴、阳、风、雨、晦、明为六气。此处当指人的六情,即喜、怒、哀、乐、爱、恶。

[3]姬亡楚帐:《史记·项羽世家》:“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4]疽发彭城:楚汉相争中,项羽中了刘邦的反间计,削弱了他的得力谋士范增的兵权,范增大怒,请求回家为民。项王许之。范增“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音闻两寂 色相俱空

来鸣禽于嘉树,音闻两寂[1],悟圆通耳根[2];印朗月于澄波,色相俱空[3],领清虚眼界[4]。

今译

鸟儿啼鸣在美好的树间,听到声音却仍觉得宁静,

使人顿悟到融通的耳根;月色映照在澄澈的水中,

颜色相状竟是一片空无,使人领略到清虚的眼界。

注释

[1]音闻:声音的传播。

[2]圆通耳根:遍满一切,融通无碍。佛家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由智慧所悟之真如,其存在之本质圆满周遍,其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故称为圆通。《楞严经》卷六载,楞严会上,观世音以耳根圆通被文殊菩萨誉为最上,并称赞耳根圆通说:有止息、动静之时,亦不失闻性,有声则有闻,无声则不闻,然不论声之有无,其闻性皆湛然常住而了无生灭。

[3]色相:佛教语。指万物的形貌。

[4]清虚眼界:指眼中清净虚无。《五灯会元》卷十六《云峰志璿》:“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妙用无碍 自性真如

雨过天清,会妙用之无碍;鸟来云去,得自性之真如。

今译

雨过之后天色清朗,

让人领会到心体作用的通达无碍;

鸟儿飞翔云彩聚散,

让人感悟到本来佛性的永恒不变。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