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天府广记

卷十七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貢院

貢院在城南隅,元禮部舊基也。永樂乙未,改為貢院,制甚偪隘。嘉靖中,議改創西北隙地,又有言東方人文所會,宜因其址而充拓之,卒未果。至萬曆二年,始命工部重建,因故址拓旁近地益之,徑廣百六十丈。外為崇墉施棘,徼道前入,左右中各樹坊,名左曰虞門,右曰周俊,中曰天下文明。坊內重門二,左右各有廳,以備議察。次曰龍門,逾龍門直甬道為明遠樓,四隅各有樓相望,以為瞭望。東西號舍七十區,區七十間,易舊制板屋以瓦甓,可以避風雨,防火燭。北中為至公堂,堂七楹,其東為監試廳,又東為彌封、受卷、供給三所,其西為對讀、謄錄二所,又後為燕喜堂三楹,東西室凡十六楹,諸胥吏工匠居之,其後為會經堂,堂東西經房相屬,凡二十有三楹,同考者居之。

○考唐夜試進士

(唐進士入舉場,得用燭,故或者以為自平旦至通宵。劉虛白有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燈燭一般風之句,及三條燭盡之說。按舊五代史選舉誌云:長興二年,禮部貢院奏:當司奉堂帖,夜試進士有何條格者。敕旨:秋來赴舉,備有常程,夜後為文,曾無舊制。王道以明規是設,公事須白晝顯行。其進士並令排門齊入就試,至閉門時試畢,內有先了者上曆晝時旋令先出,其入策亦須晝試,應諸科對策並依此例。則書試進士,非前例也。清泰二年,貢院又請進士試雜文並點門入省,經宿就試。至晉開運元年,又因禮部尚書知貢舉竇貞固奏:自前考試進士皆以三條燭為限,並諸色舉人有懷藏書冊不令就試。未知於何時復有更革。白樂天集中奏狀云,進士許用書冊,兼得通宵,但不明言入試朝暮也。)

(明制,舉人黎明入場,至晚納卷,未畢者給燭三枝。)

○主司

(宋周密曰:祖宗朝知貢舉者,禮部長貳乃云知舉,餘官雖在禮部長貳之上,皆稱權知舉,蓋知舉乃禮部職也。明制,主試官初時不拘現任、家居。洪武中,取元逸老沈夢麟、滕克恭典試,事竣不願受官,放還。又如正統丙辰進士陶希文以親老耳病告歸,至天順己卯、成化辛卯,浙江河南聘典鄉試。皇甫錄皇明紀略曰:楊少師以服闋主浙江鄉試,王陽明為刑部主事,病痊北上,為山東聘主鄉試。至於各省典試分遣京官,始於萬曆乙酉,非舊制也。)

永樂十五年,始定宮坊官主兩京試。舊例各省及順天主考不賜宴,獨南畿二主考辭朝賜宴於闋東松林,相傳云洪武舊制也。

初制,會試或待詔或典籍或編修、紀善,不論官,甚有兩京主試官尊於會試者。宣德癸丑,始令少保黃淮與少詹事王直主之,淮又久致仕,以謝恩至京。至弘治庚戌命大學士徐溥,己未命大學士李東陽,然未有用二相者。自天啟壬戌始有何宗彥、朱國祚,後皆因之。

(初,會試同考官從禮部推選,翰林院官京官教官皆得為之。至景泰中,禮部尚書胡濙言:翰林院及春坊以文藝為職業,宜專其事,京官由科第有學行者宜兼取以充,教官不得充,請著為令。自是教官無得分考會試矣。)

○取士

(石林燕語曰:漢舉賢良,自董仲舒以來,皆對策三道。文帝二年,對策者百人,晁錯為高第。武帝元光五年,對策者亦百人,公孫弘為第一。當時未有黜落法,對策者皆被選,但有高下爾。)

有唐制取士之科大要有三,由學館者曰生徒,由州縣者曰鄉貢,皆升於有司而進退之,此歲舉之常選也。其天子自詔曰制舉,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其科目不一。初秀才科第最高,貞觀中有舉而不第者,坐其州長,由是廢絕。士族所趣向惟明經進士二科而已。凡秀才試方略策五道,以文理粗通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為及等。凡明經先帖文,然後口試經問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亦為四等。凡進士試時務策五道,帖一大經,經策全通為甲第,策通四帖過四以上為乙第。

宋初學校之制原未大備,而科舉試士性以明經詞賦為主。安石以為古之取士必本於學,請興建學校,講三代教育之法,專以經術取士,罷詩賦帖經墨義,令士各占易詩書禮一經,兼論語孟子,每試四場,初本經,次兼經,次論一首,次策三道。

司馬光在位,盡變安石之法,惟經義取士則不以為非也。光謂神宗專用經義論策取士,乃復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不當以一家私學欲蓋先儒,令天下師生講解。此大公至正之論,安石復起亦當心服也。經義之法至今遵用,安石於選舉之制可謂一開創矣。

(元大都會試,仁宗始於皇慶二年二月,當日詔曰:其以皇慶三年八月,天下郡縣興其賢者能者充賦有司。明年二月會試京師,中選者朕將親策焉。初試論賦,後以經學為主,至於充賦之說,始於漢辟公孫弘以充賦。)

明洪武十七年頒行科舉式:凡三年大比,子午卯酉年鄉試,辰戌丑未年會試,八月初九日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經義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未能者許各減一道。二十四年,定文字格式:一、凡出題或經或史,所問須要含蓄不顯,使答者自詳問意以觀才識。一、凡對策須參詳題意,明白對答,如問錢糧即言錢糧,如問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務在典實,不許敷衍繁文。一、凡作四書經義,破承之下便入大講,不許重寫官題。

○程文

(唐宋末,禮部知貢舉有得程文優者即以己登第時名次處之。又陸遊與王樵秀才書曰:偶見程文一二可愛者,往往造塗抹訾詆,令人氣湧如山。則知前無墨卷之說,概曰程文耳。

明制,舉子所作之文曰墨卷,主司改竄刻錄曰程文。萬曆乙酉有創為程文不得全用己作,須存舉子本質而潤色之。後乙丑會試,二主司憚於自作,遂欲三場俱用墨卷,丁卯鄉試因之,頗取譏姍。

禮部侍郎夏言當嘉靖壬辰會試,條陳科場事宜,內一款:應試之士,於風簷寸晷之中,欲實錄其文可為程式者,蓋巳絕無間有,所以試錄文字多出主司之手,而兩京會試皆館閣儒臣,所為足為海內矜式。近令錄士子本文不必考官自作,所以各省試錄文理紕繆,體裁龐雜。今次會試若士子之文縱有可錄,仍令考官重加裁正,以示模範。)

○題旨

(石林燕語曰:唐禮部試詩試賦題不皆有所出,或自以意為之,故舉子皆得進問題意,謂之上請。本朝既增殿試,天子親禦殿,進士猶循用禮部故事。景祐中,稍厭其煩瀆,詔禦藥院具試題書經史所出模印給之。遂罷上請之制。

老學庵筆記曰:國初舉人對策皆先寫策題不過一二十句,其後策題寢多,而寫題如初,舉人甚以為苦。慶曆初,賈文元為中丞,始奏罷之。

明天順間,浙江溫州府永嘉縣教諭雍懋言:朝廷每三年開科取士,考官出題多摘裂牽綴,舉人作文亦少純實典雅。比者浙江鄉試,春秋摘一十六股配作一題,頭緒太多,及所鏤程文乃大簡略而不純實。且春秋為經,屬詞比事,變例無窮。考官出題,往往棄經任傳,甚至參以己意,名雖搭題,實則射覆。遂使素抱實學者一時認題與考官相左,即被斥出。乞敕自後考官出題,舉子作文,一惟明文是遵,有不悛者罪之。英宗善其言,命禮部議行。)

○試錄

(宋登科錄,令傳世者紹興十八年戊辰,是年朱文公熹中五甲第九十名。竇祐四年丙辰,是年文公天祥中一甲第一,謝公枋得中二甲第一,陸公秀夫二甲二十七名。

楊文貞士奇題延祐二年進士題名記云:右元延祐二年進士題名記,蓋先待制登第之歲也。此碑趙文敏公所書,刻石在北京國子監。虞文靖公云:此科得士最盛。餘既得此碑,又得當時諸公應試家狀,並初授官及所選刻廷對之文附錄於後,而此科監試讀卷等官及進士有傳在國史者又附錄焉。

明葉盛水東日記曰:試錄自宋崇寧中霍端友榜始。當時本今不曾見。嚐見元時廷試錄,家狀、初授官及所對策皆在焉。國朝鄉試小錄、會試錄、進士登科錄具有成式。洪武、永樂中,考官有儒士主考、品官同考者,序文亦不拘篇數,其序文禁稱公,考官止用實授教官。序或書總兵武弁鎮守中官三代,或書曾祖母等,皆出近年。至兩京序文稱臣,餘皆具姓名。

陸容菽園雜記云:洪武四年禦試錄,縮提調中書省官二人,讀卷官祭酒、博士、給事中、修撰各一人,監試官御史二人,掌卷、受卷、彌封官各主事一人,對讀官司丞、編修二人,搜檢懷挾、巡綽監門所鎮撫各一人,禮部提調官尚書二人。次禦試策題,又次恩榮次第。云:洪武四年二月十九日廷試,二十日,午門外唱名,張掛黃榜,奉天殿欽聽宣諭,同日除授職名,於奉天門謝恩。二十二日,錫宴於中書省。二十三日,國子學謁先聖,行釋菜禮。第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授員外郎,第二名、第三名授主事;第二甲一十七名賜進士出身,俱授主事;第三甲一百名賜同進士出身,俱授縣丞。姓名下籍狀與今式同,國初制度簡略如此。

又曰:近時登科錄與洪武時稍不同,末後錄第一甲三人所對策,其家狀式姓名下云貫某府某州某縣某籍某生,治某經,字某,行幾,年幾歲,某月某日生,曾祖某,祖某,父某,母某氏,祖父母、父母俱存曰重慶下,父母俱存曰具慶下,父存母故曰嚴侍下,父故母存曰慈侍下,父母俱故永感下,兄某弟某,娶某氏,某處鄉試第幾名,會試第幾名。

元人李世弼題金登科錄云:近披閱金國登科錄,授顯官升相位及名卿士大夫,間見迭出,代不乏人。所以翼讚百年,如大定、明昌五十餘載,朝野閑暇,時和歲豐,則輔相佐佑所益居多。科舉亦無負於國家矣。)

○磨勘

(嘉靖時,御史聞人銓言:今時文體詭異已極,乞申飭天下力崇古樸,其要在先責督學憲臣,次責場量考校等官。世宗報曰:自後遇鄉試,禮部必磨勘試錄,與各生公據,有仍前離經叛道詭辭邪說者,則治監臨考校官之罪,黜其中式者為民。)

○進士

(李肇國史補曰:進士科始於隋大業中,盛於貞觀。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歲貢常八九百人,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時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神龍以來,殿園宴後皆於慈恩寺塔下題名,同年中推善書者紀之,他時有將相則朱書之,及第後知聞,或遇未及第時題名,則為添前進士字。或詩曰:曾題名處添前字,送出城人乞舊詩。

儒林公議云:太宗臨軒放榜,三五名以前皆出貳郡符,遷擢榮速。陳堯叟、玉曾初中第即登朝領太史之職,賜以朱韍。爾後狀元登第者,不十餘年皆望柄用,人亦以是為常,謂固得之也。每殿廷臚傳第一,則公卿以下無不聳觀,雖至尊亦注視焉。自崇政殿出東華門,傳呼甚寵,觀者擁塞通衢,人摩肩不可過,錦韉繡轂,角逐爭先,至有登屋而下瞰者。庶士傾羨,歡動都邑。洛陽人尹洙意氣橫躒,好辯人也,嚐曰: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千萬恢復幽薊,逐強敵於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

陸容菽園雜記曰:三月一日,諸貢士赴內府殿試,上禦奉天殿親試策問。三日早,文武百官朝服,錦衣衛設鹵簿於丹陛丹墀內,上禦奉天殿,鴻臚寺官傳制唱名。禮部官捧黃榜,鼓樂導出長安左門外張掛畢,順天府官用傘蓋儀從送狀元歸第。四日賜宴於禮部,宴畢赴鴻臚寺習儀。五日賜狀元朝服冠帶及進士寶鈔。六日狀元率諸進士上表謝恩。七日狀元諸進士詣先師孔子廟行釋菜禮,禮部奏請命工部於國子監立石題名。朝廷或有事,則殿試移他日,謂之恩榮次第。)

○制科

(宋葉夢得云:祖宗故事,進士廷試第一人及制科一任回,必入館,然須用人薦,且試而後除。進士聲律因其素習,而制科亦多由進士,故皆試詩賦一篇。惟富鄭公以茂材異等起布衣,未嚐歷進士,既召試,乃以不能為詩賦懇辭。詔試策論各一。自是遂為故事。制科不試詩賦,自富公始。至子瞻復不試策而試論三篇。

又曰:故事,制科必先用從官二人舉,上其所為文五十篇,老於學士院,中選而後召試,得召者不過三人。惟歐陽文忠公為學士時所薦皆天下名士,無有不在高選者,蘇子瞻兄弟、李中書邦直、孫翰林巨源是也。程試既不過策論,故所上文亦以策論中半,然多未免猶為場屋文辭。惟孫巨源直指當世弊事,列其條目,援據祖宗,源流本末,質以故事,反覆論說,皆可施行,無一辭虛說。韓魏公一見曰:慟哭泣涕論天下事,其今之賈誼乎!時方為於潛縣令,會以期喪不及試。免喪,魏公猶當國,即用為崇文館編校書籍,遂見進用,不復更外任。蓋猶愈於登正科也。

澠水燕譚錄:蘇轍應制科,極言闕失,其略云:聞之道路,陛下宮中貴姬至以百數,歌舞飲酒,歡樂失節,坐朝不聞谘謨,便殿無所顧問。考官以上無此事,轍妄言,欲黜之。仁宗曰:朕設制舉,本待敢言之士,轍小官如此直言,特與科名。

明大學士王鏊曰:請於進士之外別立一科,如前代制科之類,必兼通諸經博洽子史詞賦乃得預焉。有官無官皆得應之。其甲授翰林,次科道,次部屬,而有官者則遞升焉。如此天下之士皆將奪爭於學,雖有官者亦翹翹然有興起之心,無復專經之陋矣。)

○試額

(鄉試解額,洪武三年定省直名數,應天百人,山東、山西、陝西、北平、浙江、福建、湖廣、江西皆四十人,廣東、廣西各二十五人,若人才多處或不及者,不拘額數。洪武十七年三月,令舉人不拘額數,從實充貢。洪熙元年,定取士額,南京國子監並南直隸共八十名,北國子監並北直隸共五十名,江西五十名,浙江、福建各四十五名,湖廣、廣東各四十名,河南、四川各三十五名,陝西、山西、山東各三十名,廣西二十名,雲南、交趾各十名,貴州願仕者就試湖廣。宣德二年,令貴州就試雲南。宣德四年,令雲南鄉試增五名。宣德七年,令順天取八十名。正統二年,令開科不拘額數。正統五年,復定取士額,順天府仍八十名,應天府一百名,浙江、福建皆六十名,江西六十五名,河南、廣東各五十名,湖廣五十五名,山東四十名,廣西三十名,雲南二十名。正統六年,順天鄉試增二十名。景泰元年,開科不拘額數。景泰四年,復定取士額,南北直隸各增三十五名,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廣、山東各增三十名,廣東、四川、陝西、山西、廣西各增二十五名,雲南增十名。成化三年,雲南復增十名。成化十年,雲南復增五名。弘治七年,雲、貴解額共增五名。嘉靖十六年令雲貴分科試士,雲南四十名,貴州二十五名。嘉靖十九年,湖廣鄉試增五名。嘉靖二十五年,貴州鄉試增五名。隆慶五年,兩京各增十五名,以恩貢集太學者眾也。萬曆元年,雲南增五名。萬曆二十二年,順天增二十名,亦以選貢集太學也。萬曆四十三年,概增天下解額。天啟元年,順天增二十名,應天增十名,以登極及恩貢集太學也。其餘各省增三名。是年山西中宗生二名,江西一名,河南一名,陝西一名,山東中四氏學二名,遼生一名,皆不在額內。

會試額數,洪、永多至四百七十餘人,少則三十人。宣宗定省直式額凡百,南士十六,北士十四。正統七年,加為一百五十人。景泰五年三百五十人。弘治十五年加至四百人。嘉靖、隆慶以首科皆四百人。萬曆二年,張文忠居正題定三百人,至後如萬曆癸丑、崇禎辛未皆四百人。

兩畿中額一百三十五名,其五名原為雜流而設,如成化元年章元應以留守左衛軍餘中第八十七名,四年謝宗德以內江吏人中第四十二名,十年王鑨以犧牲所軍餘中第二十三名,十三年李用文以武學生中第九名,十六年喬衍以武學生中第二十四名,二十二年陳玉以沂州衛舍人中第十七名,楊俊以江陰衛軍中第八十五名,弘治五年劉麟以武學生中十五名,齊貴以營繕所匠中第九十一名,十一年史良佐以醫生中第八十五名,十四年陳沂以醫生中第四十八名,劉鏞以羽林右衛舍餘中第七十一名,劉弼以錦衣衛舍餘中第七十七名,十七年柴虞以驍騎右衛總旗中第八十九名。崇禎壬午順天鄉試奉旨中武生五人,及揭榜乃以冒籍滋議,致累主考吳江姚現聞先生希孟,蓋忌者借以攻姚也。

洪武辛亥,高麗國人入試者三。金濤三甲第五,其國之延安人也,授山東丘縣丞,歸為其國相。景泰五年甲戌進士黎庸,交趾清威人,阮勤,多翌人,勤仕至工部左侍郎。天順四年庚辰,阮文英,慈山人,何廣,扶寧人,成化五年己丑,王京,嘉靖二年癸未,陳儒,俱交趾人。儒仕至左都御史。

曹鼐,寧晉人,以貢士為學官,上書願得一劇職自效,改泰和典史,以解糧至京與試,中宣德癸丑科第二,廷試復第一。先是,洪武辛未榜眼吳言信乃抄鈔局副使也,正統壬戌進士鄭溫乃松陵驛驛丞也。)

○兼經

(楓窗小牘曰:邢昺以九經及第。明初應天解元黃文忠以作全場題五經二十三篇領解。天啟甲子、崇禎甲戌福建顏茂猷獨作五經得雋,而甲子鄉場則外簾止謄其四書三篇、易經四篇以入,房考祁彪佳取之。既放榜,始知為五經也。甲戌會試則知貢舉林焊上疏題明,上許俱謄,於是五經房同考俱有批語,文震孟以易經收之。及殿試,僅在二甲第二,而禮部刻會試錄上特命題名於會元李青之前,亦異典也。)

○再試

(宋太宗雍熙二年,已放進士百七十九人,或云下第中甚有可取者,乃令復試,又得洪湛等七十六人,而以湛文采遒麗,特升正榜第三。端拱元年,禮部所放程宿等二十八人,進士葉齊打鼓論榜,遂再試,復放三十一人。明洪武三年,上禦奉天殿策試下第舉人。先是禮部會試者多而中式者少,被黜落者咸以為言。上命翰林儒臣考下第卷中擇文理優長者得十六人,由是復廷試之。

永樂二年六月,上命禮部曰:會試下第舉人既多,其中必尚有可取者,令翰林院出題更試,擇文詞優等者以聞。遂得貢士張钅宏等六十人以奏。)

○宦子

(宋太宗朝,呂文穆公蒙正之弟蒙亨舉進士,禮部高等薦名,既廷試,與李文正公昉之子宗諤並以父兄在中書罷之。上曰:斯並勢家與孤寒競進,縱以藝升,人亦謂朕有私也。

宋仁宗朝,韓忠憲公億為參知政事,子維以進士奏名禮部,不肯試大廷,受蔭入官。唐質肅公介參政子義問鎖廳試禮部,用舉者召試秘閣,介引嫌罷之。

嘉靖甲辰,大學士翟鸞二子汝孝、汝儉皆登第被劾。上曰:鑾既為輔臣,二子雖有軾、轍之才,亦不宜並進。於是二子並黜。)

○闇變

(洪武丁丑,言者謂考官劉三吾所取南士多、北士少,有私。遂罷陳安阝等五十一名,俱不刻登科錄,而改試中韓克忠等六十人。永樂己丑,以考試官侍講鄒緝等出孟子尚書題誤,覆取下第舉人熊槩、金庠等十餘人。弘治己未,言者論學士程敏政鬻題,遂預行場中,程不得閱文,舉人唐寅、徐經俱黜。嘉靖甲辰,言者論徇私不公,進士翟汝孝、翟汝儉、彭謙、焦清等並考試官江汝璧等俱逮問。萬曆丙辰,會元沈同和以懷挾事露,並第六人趙鳴陽送法司治罪,荷校禮部門一月,謫戍,會試錄遂除名無元。是科武狀元亦以贗卷被黜。己未會元莊際昌殿試卷有誤字,人譏其膠醪不辨,遂以進士回籍。)

○士體

(唐舒元輿舉進士,見有司鉤校苛切,既試尚書,雖冰炭脂炬飧具皆人自將,吏一唱名乃得入,列棘圍席坐廡下,因上書言古貢士未有輕於此者。且宰相公卿由此出,而有司以隸人待之,羅棘遮截,疑其為奸,又非所以求忠直也。

嘉靖己未,御史建言:會試宜照鄉試例入闈搜檢。尚書吳山持不可,曰:彼已歌鹿鳴而來矣。隆慶二年,復有言者,始設。

附載唐人知貢舉詩有云:梧桐葉落井亭陰,鎖閉朱門試院深。常念昔年辛苦地,不將今日負前心。)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