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老老恒言译注

卷三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书室

【题解】

本篇介绍书室的布置。

书室是看书学习的地方,取向以乘阳向南、光线充足为宜;窗门须垂挂幕布或帘子,以挡风遮阳;南北设窗,北向常关,上下两扇,时时预防风邪;若室内潮湿可以铺板或毡以吸收湿气;每天清晨要打开窗门,打扫一遍,以流通空气;庭院要开阔,东西墙可略低,树荫疏布,明暗适宜;长夏可住高楼之下阴凉之处,但切勿居住于卑湿之地。全篇宗旨在于处书室之中,内使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外以预防风寒暑湿之邪。

现代人的书室布置已与古人有很大差别,从现代养生科学来看,作者的观点也有其科学性,无论是书房还是卧室,如果杂乱无章,往往会让人心情烦闷,而且飘浮在空气中的灰尘也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所以现代人书室的设计须整洁自然,使静坐观书之时不觉压抑,并能自得其乐,兼以预防风寒暑湿等外邪。

学不因老而废。流览书册,正可借以遣闲,则终日盘桓1,不离书室。室取向南,乘阳也。《洞灵经》曰:“太明伤魂,太暗伤魄。”愚按:魂为阳气之英也,魄为阴体之精也。所谓伤者,即目光可验。如太明就暗,则目转昏,伤其阳也;太暗就明,则目转眯,伤其阴也。又《吕氏春秋》曰2:“室大多阴,多阴则痿。”痿者,喻言肢体懈弛、心神涣散之意。

【注释】

1盘桓:徘徊,逗留。

2《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吕不韦及其门人集体编纂而成。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其内容涉及甚广,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名、法、墨、农和阴阳各派言论,是杂家的代表作。吕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

【译文】

不能因为年老而放弃学习。浏览书籍,正是可以借以打发闲暇的方法,那么就可以整天在书室逗留不离开。书室取向南的方位,可以充分利用阳光。《洞灵经》说:“光线太亮了伤魂,太暗了伤魄。”我认为:魂是阳气的精华,魄是阴体的真精。这里所说的“伤”,目光就可以验证。比如从特别明亮的地方到黑暗的地方,眼睛就变得昏花,这就是伤害了阳;从特别阴暗的地方到明亮的地方,眼睛就会眯起来,这就是伤害了阴。又《吕氏春秋》说:“房间大,阴就多,阴多就会得痿证。”痿,说的是肢体懈惰松弛、心神涣散的意思。

室中当户,秋冬垂幕,春夏垂帘,总为障风而设。晴暖时,仍可钩帘卷幕,以挹阳光1。《内经》曰:“风者,百病之始也2。”又曰:“古人避风,如辟矢石焉3。”其危词相儆如此4,当随时随地,留意避之。

【注释】

1挹(yì):舀取。此指迎接。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3古人避风,如辟矢石焉:出自《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曰: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辟,同“避”。避开。

4儆(jing):警告。

【译文】

室对门户,秋冬垂下幕布,春夏垂下帘子,都是为了挡风而设置。天气晴朗温暖的时候,依然可以勾起帘子,卷起幕布,以迎阳光。《黄帝内经》说:“风邪是百病的起源。”又说:“古代人避风,好像避开箭石一样。”这些骇人之言如此警告人们,应该随时随地留意躲避风邪。

三秋凉气尚微,垂幕或嫌其密,酌疏密之中,以帘作里,蓝色轻纱作面,夹层制之。日光掩映,葱翠照入几榻间,许丁卯诗所谓“翠帘凝晚香”也1。可以养天和,可以清心目。

【注释】

1许丁卯:指唐代诗人许浑,字用晦,唐文宗太和六年(832)进士,原居丹阳,后在镇江丁卯桥住下来,人称“许丁卯”。其诗集名《丁卯集》。翠帘凝晚香:许浑诗《霅上》作“翠帘凝晓香”。原诗为:“山断水茫茫,洛人西路长。笙歌留远棹,风雨寄华堂。红壁耿耿烛,翠帘凝晓香。谁堪从此去,云树满陵阳。”

【译文】

秋天凉气还很微弱,垂下幕布似乎有点儿过于严密,可以考虑在疏密之间,用帘作里层,蓝色轻纱作面,制成两层。日光从帘中射入,时隐时现,窗外草木青翠茂盛,映照在床榻几案上,正如许丁卯的诗说“翠帘凝晚香”。可以培养人体的元气,也可以消除心中的尘俗气。

每日清晨,室中洞开窗户,扫除一遍。虽室本洁净,勿暂辍,否则渐生故气,故气即同郁蒸之气,入于口鼻,有损脾肺。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也。古人扫必先洒水,湿日积,似亦非宜。严冬取干雪洒地而扫,至佳。常时用木屑微润以水,亦能粘拌尘灰,不使飞扬,则倍加洁净。

【译文】

每天早上,把屋里的窗门敞开,打扫一遍屋子。即使屋里本来就很整洁干净,不要停止这项工作,否则房间里就会渐渐地积生陈旧的空气,陈旧的空气和郁蒸的湿气一样,从口鼻进入,损伤脾肺。因为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古人打扫屋子一定要先洒水,但洒水产生的湿气会日积月累,似乎也不妥当。寒冷的冬天可以取干雪洒在地上再扫地,这样效果非常好。平时也可以用水微微湿润过的木屑撒在地上,也能吸附住地上的灰尘,不使灰尘在空中飞扬,就特别干净了。

卑湿之地不可居。《内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1。”砖铺年久,即有湿气上侵,必易新砖。铺以板,则湿气较微,板上亦可铺毡2,不但举步和软,兼且毡能收湿。《春秋左氏传》:晋平公疾,秦伯使医和视之,有“雨淫腹疾”之语3,谓雨湿之气,感而为泄泻。故梅雨时4,尤宜远湿。

【注释】

1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毡:毛毡。

3“晋平公疾”几句:典出《春秋左传·昭公元年》。

4梅雨: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六月中旬至七月上旬之间持续阴雨天的自然气候。由于发生的时间正是梅子成熟的时候,故称“梅雨”,也被称为“梅雨季节”。

【译文】

低洼潮湿的地方不可以居住。《黄帝内经》说:“地上的湿气,感受了就会损伤皮肉筋脉。”铺地的砖时间久了,就会有湿气上侵,一定要换新的砖。铺上木板,湿气就会减轻一些,板上还可以铺上毡子,不但行走柔软,而且毡子还能吸收湿气。《春秋左氏传》里记载,晋平公患病,秦伯派医和给他看病,有“雨淫腹疾”之类的话,说的是下雨时潮湿的空气,感受后会造成泄泻。所以梅雨季节,特别应该远离湿气。

南北皆宜设窗。北则虽设常关,盛暑偶开,通气而已。渊明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1。此特其文辞佳耳,果如此,入秋未有不病者,毋为古人所愚。

【注释】

1“渊明常言”几句: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常,通“尝”。曾经。羲皇,指伏羲氏。古人想象上古时代的人民都恬静闲适,所以隐士自称羲皇上人。

【译文】

房间的南北方向都应该设置窗户。北向的窗户虽然设置,但应常年关闭,只是大热天的时候偶尔打开,为了流通空气而已。陶渊明曾说,五六月中,躺在北向的窗户下,碰到凉风偶尔吹进窗户,感觉如羲皇上人一般闲适。这只是他的文辞优美而已,如果真的这样,进入秋天后没有不生病的,不要被古人所蒙蔽。

窗作左右开阖者,槛必低1,低则受风多。宜上下两扇,俗谓之和合窗。晴明时挂起上扇,仍有下扇作障,虽坐窗下,风不得侵。窗须棂疏则明2,糊必以纸则密。

【注释】

1槛(jiàn):栏杆。

2棂(líng):旧式房屋的窗格。

【译文】

窗户做成左右开关的,窗槛一定会低,低了受风就多。应该做成上下两扇,世俗称作和合窗。天气晴朗时挂起上扇,仍然有下扇作为屏障,即使坐在窗下,风也不能侵入。窗户的窗格要稀疏一些才会明亮,用纸把窗户糊上才严密。

三冬日行南陆1,光入窗牖,最为可爱。如院中东西墙峻,日已出而窗未明,日方斜而窗顿暗。惟两旁空阔,则红日满窗,可以永昼。予尝作《园居》诗,有“好是东西墙放短,白驹挽得驻疏棂”之句2。

【注释】

1南陆:南方。

2白驹:比喻流逝的时间。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译文】

冬天太阳的轨道偏向南面,阳光照入窗户,最为可爱。如果庭院里东西方向的墙过高,太阳已经出来了而窗户还没有明亮,太阳刚刚西斜而窗户顿时就变暗了。只有窗户两旁空阔,太阳就会长时间照到窗户,可以使白天变长。我曾经写《园居》诗,有“好是东西墙放短,白驹挽得驻疏棂”的诗句。

室前庭院宽大,则举目开朗,怀抱亦畅。更须树阴疏布,明暗适宜。如太逼窒,阳光少而阴气多,易滋湿蒸入室之弊。北向院小,湿蒸弥甚,坐榻勿近之。

【译文】

房前的庭院宽大,眼界就会开阔,心胸也会舒畅。还要使庭院里树荫稀疏分布,明暗适宜。如果庭院过于窄小,阳光少而阴气多,容易有滋生湿气蒸腾入室的弊端。北向的院子小,湿气蒸腾更加严重,坐榻不要靠近北院。

长夏院中,阳光照灼,蓝色布为幄以障之,妥矣。微嫌光犹瞿目1,不若荻帘漏影2,兼得通风。或剪松枝带叶作棚,时觉香自风来,更妙。如以席篷遮蔽,非不幽邃,然久居于中,偶见日色,反易受暑。

【注释】

1瞿(jù)目:刺眼。瞿,惊视。

2荻(dí):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茎可以编席箔。

【译文】

长夏的时候,庭院中阳光照射灼热,用蓝色布做成帐幕,用来遮挡阳光,这样就妥当了。如果有点嫌光线刺眼,不如用荻草做窗帘,阳光微微透入,而且还能通风。或者剪一些带叶的松枝做棚子,时常会觉得香味从风中飘来,更是妙不可言。如果用席篷遮蔽,并不是说这样不幽深阴凉,但是长时间住在里面,偶尔见到阳光,反而容易中暑。

高楼下,日不上逼;其西偏者1,日过午即影移向东。三伏时可以暂迁书室于此,兼令檐下垂帘,院中障日,南窗向明而时启,北牖虽设而常关,起居其中,尽堪销夏。

【注释】

1西偏:房屋西侧。

【译文】

住高楼下,没有太阳逼迫照晒的感觉;房屋西侧,过了中午,太阳的影子即向东移动。三伏天的时候,可以暂时把书室迁到这里,同时可以在屋檐下垂下帘子,院子里有遮蔽阳光的树木,向南的窗户向着阳光而时常开启,向北的窗户虽然设置,但经常关闭,在这里起居,完全能够安然度过炎热的夏天。

书几

【题解】

本篇介绍书几的制作和使用。

书几材料以香楠木最佳,冬天可铺毛毡,使着手柔和不冷;几面可用大理石、肇庆石,坚洁光润,用玻璃则下可以锡作池,养金鱼及荇藻于其中,静对忘暑;书几长宽任意,备两三个抽屉,杂放各种文具,也可以制作多陈盘;书几要向着明亮的地方摆放,桌下可置矮脚凳,按摩涌泉。

本篇从细节入手,无一不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缩影,现代书几的设置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借鉴一二。

几1,犹案也、桌也2,其式非一。书几乃陈书册、设笔砚,终日坐对之,长广任意。而适于用者,必具抽替二三3,以便杂置文房之物。抽替不可深,深不过二寸许,太深未免占下地位,坐必碍膝。或左右作抽替而空其坐处,则深浅俱可。

【注释】

1几:小或矮的桌子。

2案:长形的桌子。

3抽替:即抽屉。

【译文】

几,与案、桌差不多,样式各种各样。书几是用作陈放书册、摆设笔砚的,整天对着它坐,长度和宽度任凭己意。而要适合使用,一定要有两三个抽屉,以便放置一些文具。抽屉不能过深,深度不过两寸左右,太深了未免占去下面的空间,坐的时候一定会妨碍到膝盖。也可以在左右两边做抽屉而空开坐的位置,那么抽屉深浅就都可以了。

檀木瘿木1,作几极佳,但质坚不能收湿,梅雨时往往蒸若汗出,惟香楠无此弊。或以漆微揩之,其弊仍不免矣。有黑漆退光者2,杜少陵诗所谓“拂拭乌皮几”是也3,口鼻呼吸,几面即浮水气,着手有迹,粘纸污书,不堪书几之用。

【注释】

1瘿木:指楠树树根。可制器具。

2退光:即退光漆。一种生漆,初漆时光泽较暗,后逐渐发亮,故名。

3拂拭乌皮几:出自杜甫《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欲归瀼西宅,阻此江浦深。坏舟百板坼,峻岸复万寻。篙工初一弃,恐泥劳寸心。伫立东城隅,怅望高飞禽。草堂乱悬圃,不隔昆仑岑。昏浑衣裳外,旷绝同层阴。园甘长成时,三寸如黄金。诸侯旧上计,厥贡倾千林。邦人不足重,所迫豪吏侵。客居暂封殖,日夜偶瑶琴。虚徐五株态,侧塞烦胸襟。安得辍两足,杖藜出岖嵚。条流数翠实,偃息归碧浔。拂拭乌皮几,喜闻樵牧音。令儿快搔背,脱我头上簪。”

【译文】

檀木、楠树根用来做书几极好,但是质地坚硬不能吸收湿气,到了梅雨季节,往往湿气蒸发,好像出汗一样,只有香楠木没有这个弊端。有人给书几微微涂上一层漆,但是它的弊端仍然存在。有黑色退光漆书几,就是杜甫诗所谓“拂拭乌皮几”的乌皮几,口鼻呼吸时,书几上就浮散着水气,手接触后留下痕迹,湿气既粘纸又污染书籍,所以它不适合用来制作书几。

几上文具罗列,另以盘陈之,俗称多陈盘。或即于几边上作矮栏,勿雕饰,高不过寸,前与两旁,三面相同,其两旁栏少短,仅及几之半,则手无障碍。以此杂陈文具,得有遮拦,较胜于盘。

【译文】

书几上陈列文具,要另外用盘子陈放,俗称多陈盘。或者在书几边上做矮栏,不要雕饰,高不过一寸,书几的前面与两旁,三面高度都一样,但两旁的栏稍微短一点,仅做到书几宽度的一半那么长,那么手就没有了妨碍。用这个办法杂放文具,能有个遮拦,比多陈盘好。

大理石、肇庆石1,坚洁光润,俱可作几面,暑月宜之。又有以洋玻璃作几面,檀木镶其边,锡作方池承其下,养金鱼及荇藻于其中2,静对可以忘暑。

【注释】

1肇庆:今广东肇庆。

2荇(xìng)藻: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蒴果椭圆形。根茎可吃,全草可供药用或作饲料或作肥料。

【译文】

大理石、肇庆石,坚固干净而且光滑,都可以用来制作书几的桌面,暑月最适宜使用。又有用西洋玻璃作为书几面的,檀木镶边,再用锡做个方池放在玻璃书几的下面,养一些金鱼和荇藻在里面,静观金鱼可以忘记暑天的炎热。

冬月以毡铺几,非必增暖,但使着手不冷,即觉和柔适意。苏子由诗1:“细毡净几读文史2。”《汉旧仪志》云3:“冬月加绨锦于几4,谓之绨几。”则铺毡便可谓之毡几。夏月铺以竹席,《书·顾命》曰5:“敷重笋席6。”注:“竹席也。”古设以坐,今铺于几,取其凉滑。缘以边,边下垂檐数寸,乃不移动,亦可为几饰。

【注释】

1苏子由:即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宋孝宗时追谥“文定”。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稍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2细毡净几读文史:出自苏辙《题王诜都尉画山水横卷》三首其一:“摩诘本词客,亦自名画师。平生出入辋川上,鸟飞鱼泳嫌人知。山光盎盎着眉睫,水声活活流肝脾。行吟坐咏皆自见,飘然不作世俗词。高情不尽落缣素,连峰绝涧开重帷。百年流落存一二,锦囊玉轴酬不訾。谁令食肉贵公子,不学父祖驱熊罴。细毡净几读文史,落笔璀璨传新诗。青山长江岂君事,一挥水墨光淋漓。手中五尺小横卷,天末万里分毫厘。谪官南出止均颍,此心通达无不之。归来缠裹任纨绮,天马性在终难羁。人言摩诘是前世,欲比顾老疑不痴。桓公崔公不可与,但可与我宽衰迟。”

3《汉旧仪志》:疑指东汉卫宏撰《汉旧仪》,又名《汉官旧仪》。该书原有注,即《汉仪注》。原为四卷,主要记述皇帝起居、官制、名号职掌、中宫及太子制度、二十等爵等内容。今本《汉官旧仪》二卷,系残本。卫宏,字敬仲。

4绨(tí)锦:光滑厚实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绨,厚实平滑而有光泽的丝织物。

5《书·顾命》:《尚书》的《顾命》篇,记载周成王临崩时嘱咐大臣召公、毕公眷顾嗣主的命令与周康王即位的仪式等。

6敷:铺上。笋席:嫩竹编成的席子。

【译文】

冬天用毡子铺在书几上,不一定增暖,只是让手放在上面不觉得冷,就觉得柔软舒服。苏辙诗说:“细毯净几读文史。”《汉旧仪志》说:“冬天在书几上铺上绨锦,叫绨几。”那么铺上毡子就可以叫毡几。夏天铺上竹席,《尚书·顾命》说:“铺上几层笋席。”注:“笋席即是竹席。”竹席古代用在座位上,现在铺在书几上,取它凉滑的优点。竹席镶上边,边上垂下檐几寸,就不会移动了,也可以作为书几的装饰。

《记·玉藻》曰:“君子居恒当户。”谓向明而坐也。凡设书几,向南,偏着东壁为当。每有向南之室,设书几向西者,取其作字手迎天光,此又随乎人事之便。位置之宜,非必泥古。予旧有《自题书室》诗:“萝薜缘墙松倚天1,园居爱此最幽偏。面西一几南窗下,三十年来坐榻穿。”忆予春秋二十有八,始起居此室,自今计之,几五十年,几榻未尝少更也。

【注释】

1萝:指女萝,植物名,即松萝,多附生在松树上,成丝状下垂。薜(bì):指薜荔,植物名,又称木莲。

【译文】

《礼记·玉藻》说:“君子坐时总是对着门户。”意思是对着明亮的地方就座。凡是摆设书几,面向南,偏靠在东面墙壁为当。常常有向南的屋子,摆设书几向西,这样摆设的优点是写字时手对着阳光,使光线充足,这些又随个人做事的方便。只要位置适宜,不一定要拘泥古法。我曾经有一首《自题书室》的诗:“萝薜缘墙松倚天,园居爱此最幽偏。面西一几南窗下,三十年来坐榻穿。”回忆我二十八岁时,开始在这间屋子里起居,算到现在,差不多五十年了,书几和坐榻几乎没有更换过。

几下脚踏矮凳,坐时必需。凳之制,大抵面作方棂,仅供脚踏而已。当削而圆之,宽着其两头,如辘轳可以转动。脚心为涌泉穴,俾踏处时时转动,心神为之流畅,名滚脚凳。或几足下,四周镶作辘轳式,宽如几面,更觉踏处舒展。

【译文】

书几下的脚踏矮凳,是坐时的必需之品。矮凳的制作,大多是以方形的格作为凳面,仅供脚踩踏而已。应该把凳面削圆,两头做得宽一些,像井上汲水的辘轳一样可以转动。脚心是涌泉穴,让脚踏的地方可以时时转动,心神也会因此而舒畅,这种矮凳叫滚脚凳。或者在书几的脚下,四周镶成辘轳样式,宽度和书几的面一样,这样就会觉得脚踏的地方更舒适了。

坐榻

【题解】

本篇介绍坐榻的设置要点。

本篇中的坐榻指宽而长的卧榻和仅能容身的坐榻。常坐必坐坐榻;卧榻亦可坐,背后可作竖垫,旁可作隐枕;坐榻若短,可另备小凳于前以扩大空间;坐榻要靠着墙或身后放置屏风,以防备贼风。另外,本篇还介绍了醉翁椅、飞来椅、暖椅等不同类型的椅子。

现代生活,各种类型的座椅应有尽有,归纳其要点,老年人选择座椅以坐垫厚、背靠软、有扶手为佳,这样有利于腰腿部、背部以及肘臂部放松。座椅最好靠墙,以防风邪从后面侵袭人体。

有卧榻宽而长者,有坐榻仅可容身。服虔《通俗文》曰1:“榻者,言其塌然近地也。”常坐必坐榻乃适。元微之诗:“望山移坐榻2。”轻则便于移也。因其后有靠,旁有倚,俗通称为椅子,亦曰环椅。椅面垫贵厚,冬月以小条褥作背靠,下连椅垫铺之,皮者尤妙。

【注释】

1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后更名虔。荥阳(今属河南)人。东汉经学家。少有雅才,善文论,其经学尤为当世推重。《通俗文》:我国第一部俗语词辞书,在小学史与辞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书中记有当时大量的口语、俗语成分。

2望山移坐榻:出自元稹《春病》:“病来闲卧久,因见静时心。残月晓窗迥,落花幽院深。望山移坐榻,行药步墙阴。车马门前度,遥闻哀苦吟。”

【译文】

有的卧榻宽而长,也有的坐榻仅可容纳身体。服虔《通俗文》说:“榻的意思是说榻塌陷接近地面。”平时就座,一定在坐榻上才会觉得舒适。元稹诗说:“望山移坐榻。”坐榻轻就便于移动。又因为后面有靠背,旁边有倚靠,世俗都称作椅子,也叫环椅。椅面上的垫子要厚,冬天用小的被褥作为靠背,下面连接椅垫铺上,皮制的椅垫更好。

卧榻亦可坐,盘膝跏趺为宜。背无靠,置竖垫,灯草实之,则不下坠。旁无倚,置隐囊左右各一1,不殊椅之有靠有环也。隐囊似枕而高,俗曰靠枕。《颜氏家训》曰2:“朝全盛时,贵游子弟,坐棋子方褥,凭班丝隐囊3。”

【注释】

1隐囊:供人倚凭的软囊。犹今之靠枕、靠褥之类。

2《颜氏家训》:颜之推著。是颜之推告诫子孙之作,全书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颜之推(531—约591),字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北齐文学家。博学多洽,一生著述甚丰,所著书多已亡佚。

3“朝全盛时”几句:出自《颜氏家训·勉学》:“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贵游子弟,王公之子弟。贵游,指无官职的王公贵族。亦泛指显贵者。棋子方褥,指由棋格图案的罗绮制成的方形坐褥。班丝,同“斑丝”。指杂色丝的织成品。

【译文】

卧榻也可以用来坐,盘膝结跏趺坐最适宜。背部没有倚靠,可以放置一个竖垫,竖垫用灯草填塞起来,就不会下坠。旁边没有倚靠,可以左右各放一个隐囊,这样就和椅子有靠有环没什么差别了。隐囊像枕头一样,但比枕头高,俗称靠枕。《颜氏家训》说:“梁朝全盛时期,王公贵族子弟,坐着有棋格图案的罗绮制成的方形坐褥,靠在杂色丝绸制成的隐囊上。”

环椅之上,有靠有倚,趺坐更适。但为地有限,不能容膝。另备小杌1,与椅高低相等者,并于椅之前,上铺以褥,坐极宽平,冬月最宜。偶欲正坐,去杌甚便。

【注释】

1杌(wù):小凳。

【译文】

环椅的上面,有靠有倚,盘膝结跏趺坐更适合。但空间狭窄,不能放下膝盖。另外准备一个小凳子,高低和椅子相等,并排放在椅子前面,上面用褥子铺好,坐上去特别宽敞平坦,冬天最适合。偶尔想身体坐直了,去掉小凳子就可以,非常方便。

有名醉翁椅者,斜坦背后之靠而加枕,放直左右之环而增长。坐时伸足,分置左右,首卧枕,背着斜坦处,虽坐似眠。偶倦时,可以就此少息。

【译文】

有一种椅子名叫醉翁椅,斜着平放背后靠背,加上枕头,放直左右的环,即可增长椅子。坐的时候伸开脚,分别放在左右,头放在枕头上,背靠着倾斜平放的靠背上,虽然是坐着,但跟睡眠差不多。偶尔疲倦的时候,可以坐这上面稍微休息一会儿。

有名飞来椅者,卧榻上背靠也。木为匡,穿以藤,无面无足,如镜架式。其端圆似枕,可枕首。后有横杆架起,作高低数级,惟意所便,似与竖垫相类,用各有宜。

【译文】

有一种椅子名叫飞来椅,就是卧榻上的靠背。用木料做框架,用藤条编织好,没有面,没有脚,像镜架的样式。最上端圆形像枕头,可以用来垫放头部。后面设有横木杆架起来,做成高低几级,根据感觉控制高低,似乎和竖垫相类似,但作用各有各的好处。

安置坐榻,如不着墙壁,风从后来,即为贼风。制屏三扇,中高旁下,阔不过丈,围于榻后,名山字屏,放翁诗“虚斋山字屏”是也1。可书座右铭或格言粘于上。

【注释】

1虚斋山字屏:出自陆游《溪园》:“跌宕欲忘形,溪园半醉醒。静看猿哺果,闲爱鹤梳翎。短榻水纹簟,虚斋山字屏。更须新月夜,风露对青冥。”

【译文】

放置坐榻,如果不靠着墙壁,风从后面吹来,就成了邪风。制作三扇屏风,中间高两旁低,宽不超过一丈,围在榻后,名叫山字屏,就是陆游诗“虚斋山字屏”的山字屏。可以书写座右铭或者格言,粘在屏风上面。

李氏《一家言》有暖椅式1,脚下四围镶板,中置炉火。非不温暖,但老年肾水本亏,肾恶燥,何堪终日熏灼?北地苦寒,日坐暖炕,亦只宜于北地。又有凉杌式,杌下锡作方池,以冷水注之,尤属稚气。

【注释】

1李氏《一家言》:指李渔的诗文杂著总集《笠翁一家言全集》。李渔(1610—1680),原名仙侣,后改名渔,字笠鸿、谪凡,号笠翁,别号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原籍兰溪(今属浙江),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晚年移居杭州西湖。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

【译文】

李渔《一家言》里记载有暖椅的样式,椅子脚下四周镶上板,中间放置一个火炉。这样并不是不温暖,但老年人肾水本来就亏虚,肾恶燥,又怎么经得住整天熏灼?北方地区天气寒冷,每天坐在暖炕上,这也只适宜于北方。又记载有一种凉凳的样式,凳子下用锡制作一个方形池子,把冷水注入池子里,这种做法实在是幼稚。

【题解】

本篇介绍手杖与拐杖的制作要点。

长度高过头一尺许为杖,长度齐腰的为拐。做手杖的材料可以用竹或藤,但要质地坚硬;手杖顶端可装饰铜、玉等雕刻之鸠鸟,以祈求老人吃饭防噎;杖底端可用铜镶二三寸,微微锐利,使着地不滑;杖头下可用来悬挂物品;杖身可以镌刻铭文,时刻劝诫自己。

对于现代老年人来说,杖过于长而沉重,不方便老人出行使用,因此,大多数老年人都选择轻巧方便的拐。但拐的质地要坚硬,拐下要防滑,则是古今一致的要求。

杖曰扶老,既可步履借力,且使手足相顾,行不急躁。其长须高过于头一尺许,则出入门户,俾有窒碍,可以留心检点。虽似少便,《荀子》曰:“便者,不便之便也1。”古人制作,盖有深意在。

【注释】

1便者,不便之便也:出自《荀子·议兵》:“女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

【译文】

手杖叫作扶老,既可以在步行的时候借力,而且可以使手脚相顾,走起路来不急躁。它的长度要高过头一尺多,则出入门户的时候,有所障碍,这样可以停下来留心检查。看起来虽然不是很方便,但荀子说:“你所说的便利,是不便利的便利。”古人制作手杖,是有深刻含义在里面的。

《记·王制》曰:“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礼所常用,用之可也,毋强作少壮,弃置弗问。

【译文】

《礼记·王制》说:“五十岁时在家用手杖,六十岁时在乡里用手杖,七十岁时在国都用手杖,八十岁时上朝用手杖。”礼仪规定的场合可用,使用就可以了,不要勉强假装自己年轻力壮,把手杖弃置一旁不使用。

杖用竹,取其轻而易举,故扶杖必曰扶邛,亦曰扶筇。按:邛竹1,产蜀之邛州2,根有三岐为异。又节高如鹤膝者,出蜀之叙州3,为筇竹。竹类不一,质厚始坚,乃当于用。藤亦可为杖,产两广者佳。有谓藤不及竹,其质较重;有谓竹亦不及藤,年久则脆而易折。物无全用,大抵如是。

【译文】

1邛(qióng)竹:邛山所出之竹,中实而节高,可作手杖。

2邛州:治所在今四川邛崃。

3叙州:宋改戎州置叙州,治所在今四川宜宾。

【译文】

制作手杖用竹子作材料,取竹子轻便易拿的优点,所以扶杖叫扶邛,也叫扶筇。按:邛竹产于蜀地的邛州,根部有三个分叉的为佳品。又有竹节像鹤的膝盖一样高的,出自蜀地的叙州,叫筇竹。竹的种类不同,质地厚才坚固,才可以拿来用。藤条也可以用来做手杖,产于两广的藤质量较好。有人说藤不如竹,因为藤比竹重;有的说竹不如藤,因为时间久了竹会脆化而且容易折断。物品总是不能十全十美,大都是这样。

《周礼》1:“伊耆氏掌王之齿杖2。”谓赐老者杖也。《后汉书》3:“民年七十授杖,其端以鸠鸟为饰4。”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饮食不噎,即祝哽祝噎之意5。尝见旧铜鸠,朱翠斓斑,的是汉时杖头物6,盖古以铜为之。窃意琢以玉,雕以香7,俱可,非定用铜也。杖之下,须以铜镶,方耐用,短则镶令长二三寸亦可,下必微锐,着地不滑。

【注释】

1《周礼》:亦称《周官》,与《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儒家经典之一,记载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对历代礼制影响深远。

2伊耆氏掌王之齿杖:《周礼·秋官·伊耆氏》:“掌国之大祭祀,共其杖咸,军旅,授有爵者杖,共王之齿杖。”伊耆氏,周代官名。齿杖,古代帝王授给老年人的手杖。

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范晔(398—445),字蔚宗。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是记载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4民年七十授杖,其端以鸠鸟为饰:出自《后汉书·礼仪志中·案户 祠星》:“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郊老人庙。”

5祝哽祝噎:古代帝王敬老、养老的表示,请年老致仕者饮酒吃饭,设置专人祷祝他们不哽不噎。祝,祷祝。哽、噎,均指食物堵住食道。

6的是:确实是。

7香:此指香木。

【译文】

《周礼》记载:“伊耆氏掌管王的齿杖。”说的是赐给老者手杖。《后汉书》里记载:“民七十岁时被授予手杖,杖的顶端用鸠鸟作为装饰。”鸠鸟,吃食不噎的鸟。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要老人吃东西不噎着,即祈祷老人吃东西不哽噎的意思。我曾经见到过旧的铜鸠鸟,红色绿色,色彩斑斓,确实是汉代手杖顶端的东西,因为古代是用铜做鸠鸟的。我认为用玉雕琢,或用香木雕刻都可以,不一定要用铜。手杖的底端,要用铜镶嵌,才耐用,短的镶上两三寸长就可以,下端一定要微微锐利,着地时才不会滑倒。

近时多用短杖,非杖也。其长与腰齐,上施横杆四五寸,以便手执,名曰拐。取梅柘条1,老而坚致、天然有歧出可执者为佳。少壮俱携以游山及行远道,颇借其力。若老年或散步旷野,或闲立庭除,偶一携之。然恒情喜便易而厌委曲2,往往用拐不用杖,制作之本意,恐渐就湮也。

【注释】

1柘(zhè):落叶灌木或乔木,树皮有长刺,木材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

2恒情:人之常情。委曲:周折麻烦。

【译文】

现代常用的短杖,不是上面所说的手杖。它的长度只和腰平齐,顶端设置四五寸长的横杆,便于手拿,名叫拐。取用梅树、柘树的枝条,年久坚固致密、天然就有分叉便于手拿的最好。年轻人、壮年人都带着游山和出远门,劳累时很可以帮助省力。如果老年人在旷野中散步,或者在庭院台阶上闲立,偶尔可以带上它。然而人之常情喜欢轻捷便利而厌恶麻烦,往往用拐而不用杖,原来制作手杖的本意,恐怕就要渐渐消失了。

杖头下可悬备用物,如阮修以钱挂杖1,所谓杖头钱是也。其式以铜圈钉于杖头下,相去约五六寸,物即缚于圈。有以小瓶插时花,为杖头瓶。《抱朴子》曰:“杖悬葫芦,可贮丹药。”又《五岳图》2:“入山可辟魈魅3。”

【注释】

1阮修(270—311):字宣子。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善清言,性简任,不修人事,绝不喜见俗人。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自畅饮。

2《五岳图》:即《五岳真形图》,道教符箓,据称为太上道君所传,有免灾致福之效。今河南登封嵩山中岳庙内存有此图的碑刻。

3魈魅(xiāo mèi):传说中山里的鬼怪。

【译文】

手杖的顶端可以悬挂备用的物品,比如阮修把钱挂在手杖上,就是所谓的杖头钱。它的制作样式是,把铜圈钉到杖头下大概五六寸的位置,物品就绑在圈上。有的用小瓶子插上应季鲜花,叫杖头瓶。《抱朴子》说:“手杖上悬挂葫芦,可以存放丹药。”又有《五岳图》说:“进入山林,可以避除鬼怪邪气。”

杖有铭,所以寓劝戒之意,古人恒有之。予尝自铭其竹杖曰:左之左之,毋争先行;去自到兮,某水某山。所谓“左之”者,扶杖当用左手,则右脚先向前,杖与左脚随其后,步履方为稳顺,扶拐亦然。予近得邛竹杖,截为拐,根有三歧,去其一,天然便于手执,恰当邛竹之用,或不与削圆方竹同讥也1。取《易·履卦》九二之爻辞镌于上曰:“履道坦坦,幽人贞吉2。”

【注释】

1削圆方竹:谓将方形竹杖削成圆形竹杖。方形本自天然,削之则弄巧成拙了。典出冯翊子《桂苑丛谈》记载的“规圆方竹”:唐朝太尉朱崖两次出镇浙右。前任罢日,游甘露寺,因访别于老僧,并赠方竹杖作纪念。第二次出任时,又前往探望这位高僧,问起方竹杖,高僧说已经把它削圆并刷上漆珍藏起来了。朱崖叹息了整整一天,从此不再看重这位高僧。方竹,竹之一种。外形微方,质坚。我国华东和华南地区均有栽培。可供观赏,古人多用以制作手杖。

2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意指深思明哲的人走在平坦的道路上,吉利。

【译文】

手杖上刻上铭文,用来寓含劝诫的意思,古人常这样做。我也曾经在竹杖上刻铭文:左之左之,毋争先行;去自到兮,某水某山。这里所谓的“左之”,意思是扶杖应该用左手,则右脚先向前迈开,杖和左脚随在后边,这样步伐才稳当舒适,扶拐也是这样。我近来得到一根邛竹杖,把它截成了拐,根部有三个分叉,去掉其中一个,天然便于用手把持,恰好发挥了邛竹的作用,或许不会有削方竹杖为圆竹杖的讥讽吧。选取《周易·履卦》九二的爻辞镌刻在上面:“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题解】

本篇主要介绍老年人的衣服的种类、制法和穿法。

古代老年人的衣服种类很多,主要有:一箍圆、大袄、夹袄、马褂、罗汉衣、背搭、领衣、两当衫、汗衫。现代的衣服种类繁多,不用再像作者那个时代一样需要自己费尽心机去设计,但老年人选择衣服总以保暖、方便、舒适、不拘束为宗旨,即使炎热的夏天也要注意保暖,不能贪图凉爽而穿得过少。

衣服有定制。邵子曰:“为今人,当服今时之衣。”惟长短宽窄,期于适体,不妨任意制之,其厚薄酌乎天时。绵与絮所用各异1,大抵初冬需薄绵,不如絮之薄而匀;严冬需厚絮,不如绵之厚而软。按《急就篇》注曰2:“新者为绵,故者为絮。”今俗以茧丝为绵,木棉为絮。木棉,树也,出岭南,其絮名吉贝,江淮间皆草本。通谓之木棉者,以其为絮同耳。放翁诗:“奇温吉贝裘3。”东坡诗:“江东贾客木棉裘4。”盖不独皮衣为裘,絮衣亦可名裘也。

【注释】

1绵:丝绵,蚕丝结成的片或团,供絮衣被用。絮:棉花的纤维。

2《急就篇》:汉史游撰。学童识字之书。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物等分类,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首句有“急就”二字,因以名篇。一说如遇难字,缓急可就而求,故名。史游,生卒年不详。汉元帝时任黄门令。注:指颜师古注。颜师古(581—645),名籀,字师古,以字行。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初年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名儒颜之推之孙、颜思鲁之子。颜师古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他还是研究《汉书》的专家,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有《匡谬正俗》《汉书注》等。

3奇温吉贝裘:意思是吉贝做的裘衣非常温暖。出自陆游《天气作雪戏作》:“八十又过二,与人风马牛。深知老当逸,熟谓死方休。细衲兜罗袜,奇温吉贝裘。闭门薪炭足,雪夜可无忧。”

4江东贾客木棉裘:出自苏轼《金山梦中作》:“江东贾客木绵裘,会散金山月满楼。夜半潮来风又熟,卧吹箫管到扬州。”

【译文】

衣服有一定的尺度规定。邵雍说:“作为现代人,应该穿现代的衣服。”只要长短宽窄符合体型的要求,其他方面不妨任意剪裁,衣服的厚薄要根据天气的冷暖。丝绵和棉絮用途各不相同,大致初冬用薄丝绵,不如用棉絮薄而均匀;严冬时需用厚的棉絮,不如用厚而软的丝绵。按《急就篇》注释说:“新产的是绵,久置的是絮。”现在一般以茧丝为绵,木棉为絮。木棉,是一种树,生长在岭南,它的絮名叫吉贝,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地区都是草本的。都称作木棉的原因,是因为作为棉絮是一样的。陆游的诗说:“奇温吉贝裘。”苏东坡的诗说:“江东贾客木棉裘。”大概是不单单皮衣称作裘,棉絮做的衣服也可以叫作裘。

虞、夏、商、周,养老各异其衣,见诸《礼记》。要之,温暖适体则一也。如今制有口衣,出口外服之1,式同袍子,惟袖平少宽,前后不开胯,两旁约开五六寸,俗名之曰一箍圆2,老年御寒皮衣,此式最善。极寒时再办长套,表毛于外穿之。古人着裘,必以毛向外。裘之外,加衣曰裼3。

【注释】

1口外:泛指长城以北地区。

2箍(gu):紧紧套在东西外面的圈。

3裼(xi):古代加在裘上面的无袖衣。

【译文】

虞、夏、商、周的时代,奉养老人的衣服各不相同,这种说法见于《礼记》。总之,温暖适体是一样的。现在制作有口衣,去长城以北时穿,样式如同袍子,只有袖子平而稍微宽些,前后不开胯,两旁约开五六寸,俗名一箍圆,老年人御寒的皮衣,用这个样式最好。非常寒冷的时候再做长套,衣服上有毛的一面穿在外面。古代人穿裘衣,必定把有毛的一面向外。裘衣的外面加上的衣服叫裼。

皮衣毛表于外,当风则毛先受之,寒气不透里也。如密室静坐,无取此,且多着徒增其重。另置大袄,衬入一箍圆内,其长略相等,绸里绸面,上半厚装绵,下半薄装絮,四边缝联,则暖气不散,温厚同于狐貉1,而轻软过之。晋谢万曰“御寒无复胜绵”者2,洵非虚语3,特非所论于当风耳。

【注释】

1温厚:和暖。狐貉(hé):指狐、貉的毛皮制成的皮衣。

2谢万(320—361):字万石,东晋名臣谢安之弟。器量不及谢安。工言论,善属文。曾受任北征,战败,被废为庶人。

3洵(xún):确实。

【译文】

皮衣的毛层穿在外,遇到风时,毛先承受,寒气不能透到里面。如果在密室里静坐,就不必这么穿,而且穿多了只会增加重量。另外置办一件大袄,穿在一箍圆内,长度大概和一箍圆相等,里外都用绸子,上半身装入厚厚的丝绵,下半身装入薄薄的棉絮,四边缝合连接,暖气就不会外散,温暖与狐貉皮衣相同,却比狐貉皮衣更轻软。晋朝的谢万说“能够御寒的衣服没有能超过丝绵”的,的确不是空话,只不过这不是指其挡风作用而言的。

方春天气和暖,穿夹袄如常式。若衬入袍子内,制半截者,前后两幅,斜裁而倒合之,下阔上狭以就腰,联其半边,系以带如裙,亦似古人下裳之意1。欲长欲短,可随系带之高下。有作半截夏衫,联上截以钮扣。又有以纱葛作一箍圆。此皆应酬所需,不称老年之服。

【注释】

1下裳:即下身穿的裙子。古人上衣下裳。

【译文】

正当春天天气暖和的时候,可以像平常一样穿上夹袄。如果衬入袍子内,做成半截,前后两幅,斜裁后倒合在一起,下边宽上面窄以适合腰部,联住其半边,用带子系住,像裙子一样,也就像古人“下裳”的意思。想要长要短,可以用系带来调节高下。有的制作一种半截子夏衫,用纽扣联上半截。还有的用纱葛作一箍圆。这些都是应酬所需要的,不适合做老年人穿的衣服。

隋制有名貉袖者,袖短身短,圉人服之1,盖即今之马褂,取马上便捷。家居之服,亦以便捷为宜。仿其裁制,胸前加短襟,袖少窄,长过肘三四寸,下边缝联,名曰紧身,随寒暖为加外之衣。夹与棉与皮必俱备,为常服之最适。

【注释】

1圉(yu)人:《周礼·夏官·圉人》中官名。掌管养马放牧等事。亦以泛称养马的人。

【译文】

隋朝时有一种叫貉袖的衣服,袖短身短,养马人穿用,大概就是现在的马褂,取其骑马时穿上方便轻捷之意。居家时穿的服饰,也以方便轻捷为好。仿造这种衣服裁制样式,胸前加上短襟,袖子稍稍窄一点,长度超过肘部三四寸,下边缝合连接好,名叫紧身,随气候冷暖变化作为加在身外的衣服。夹衣、棉衣和皮衣都必须有准备,这些是最适合经常穿的衣服。

式如被幅1,无两袖,而总折其上以为领,俗名一口总,亦曰罗汉衣。天寒气肃时,出户披之,可御风,静坐亦可披以御寒。《世说》2:“王恭披鹤氅行雪中3。”今制盖本此,故又名氅衣,办皮者为当。

【注释】

1被(pi)幅:即披幅。帽下垂至肩且能盖住肩的披巾。被,同“披”。

2《世说》:即《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组织门人编写,是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403—444),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学家。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3王恭披鹤氅(chǎng)行雪中:典出《世说新语·企羡》:“孟昶未达时,家在京口。尝见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于时微雪,昶于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王恭(?—398),字孝伯。东晋太原晋阳(今属山西)人。美姿仪,人多爱悦,或目之云“濯濯如春月柳”。鹤氅,鸟羽制成的裘,用作外套。

【译文】

有一种衣服,款式如同披幅,没有袖子,而把上面的都折起来作为领子,俗名叫一口总,也叫罗汉衣。天气寒冷的时候,出门时把它披上,可以抵御风寒,静坐时也可以披上御寒。《世说新语》说:“王恭披上鹤氅行走在雪中。”现在这种衣服大概就根据这个,所以又名氅衣,用皮制作的比较好。

肺俞穴在背1。《内经》曰:“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2。”不可失寒暖之节。今俗有所谓背搭,护其背也,即古之半臂3,为妇人服,江淮间谓之绰子,老年人可为乍寒乍暖之需。其式同而制小异,短及腰,前后俱整幅,以前整幅作襟,仍扣右肩下。衬襟须窄,仅使肋下可缀扣,则平匀不堆垛,乃适寒暖之宜。

【注释】

1肺俞(shù):人体经穴名。俞,通“腧”。《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膀胱经分寸歌》注:“从风门行三椎下,去脊中各二寸,又以手搭背,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穴之处,正坐取之,肺俞穴也。”

2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

3半臂:短袖或无袖上衣。

【译文】

肺俞穴在背部。《黄帝内经》说:“百脉会合于肺,肺输送精气到皮肤毛发。”不能违背寒暖变化的规律。现在民间有所谓的背搭,用来保护背部,就是古代的半臂衣,是妇女的服饰,长江淮河之间叫绰子,老年人可用它应付忽寒忽热时的需要。它的款式相同,但制作方法稍有不同,长度到腰部,前后都是整幅,用前面整块做衣襟,仍然扣在右肩下。衬襟要窄一些,仅使肋下可以缀扣子就可以,这样就均匀平整,不会堆积成块,才适应气候寒温变化。

领衣同半臂1,所以缀领,布为之,则涩而不滑,领无上耸之嫌。钮扣仍在前两肋下,前后幅不用缉合2,以带一头缝着后幅,一头缀钮,即扣合前幅,左右同,外加衣。欲脱时,但解扣,即可自衣内取出。

【注释】

1领衣:清代礼服例无衣领,另于袍上加以硬领,连接于硬领之下的前后两长片,叫领衣。俗称“牛舌头”。

2缉:缝衣边。此指缝合。

【译文】

领衣的制作和半臂一样,用来连缀衣领,用布做成,这样就滞涩而不会滑落,领子也没有上耸的毛病。纽扣仍然在前两肋下,前后两幅不用缝合,可用带子一头缝到后幅,一头缀上纽扣,就扣合前幅,左右相同,外面加上衣服。想脱掉的时候,只要解开扣子,就可以从衣内取出。

夏虽极热时,必着葛布短半臂1,以护其胸背。古有两当衫,谓当胸当背,亦此意。须多备数件,有汗即更。晚间亦可着以就寝,习惯不因增此遂热。

【注释】

1葛布:可做夏装的用葛草纤维织成的布,俗称“夏布”,质地细薄。

【译文】

夏天虽然是最热的时候,但必须穿用葛布制作的短半袖,用来保护胸背。古代有两当衫,说是可以保护胸部和后背,也是这个意思。一定要多准备几件,一有汗就更换。晚上也可以穿着睡觉,只要习惯了,就不会因为增加这一件衣服而感觉热。

冬夜入寝,毋脱小袄,恐易着冷。装绵薄则反侧为便,式如紧身,袖小加长而已。《左传》:“衷其衵服,以戏于朝1。”注曰:“衵音日,近身衣。”《说文》曰2:“日日所常服也。”即小袄之类。

【注释】

1衷其衵(rì)服,以戏于朝:见《左传·宣公九年》。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同时和夏姬有私情,三人都贴身穿着夏姬的内衣在朝廷上嬉闹戏谑。衷,贴身穿着。衵,贴身的内衣。

2《说文》:即《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到安帝建光元年(121)。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收小篆9353个。本书系统阐述了“六书”理论,并讲解了这些汉字的构造和本义。许慎(约58—约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市)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博通经籍,时人誉之“五经无双许叔重”。

【译文】

冬天夜里睡觉,不要脱掉小袄,脱掉恐怕容易受凉。穿上薄绵制成的衣服,来回翻身就很方便,样式像紧身衣,只是袖子改小加长而已。《左传》里说:“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都贴身穿着夏姬的内衣在朝廷上嬉闹戏谑。”注:“衵读日音,指贴身内衣。”《说文解字》说:“每天都穿的衣服。”即属于小袄一类。

衬衣亦曰汗衫,单衣也。制同小袄,着体服之。衫以频浣取洁,必用杵捣。《升庵外集》云1:“直舂曰捣2。”今易作卧杵捣之,取其便也。既捣微浆3,候半干叠作小方,布裹其外,复用杵捣,使浆性和柔,则着体软滑。有生姜取汁浣衫者,疗风、湿、寒嗽诸疾。

【注释】

1《升庵外集》:明杨慎撰。乃焦竑搜集杨氏著作,并加以校对订正编辑而成,共一百卷。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祖籍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明代文学家。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预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世宗嘉靖三年(1524),因“大礼议”,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三十余年,死于戍地。

2舂(chong):捣。

3浆:用粉浆或米汤浸纱、布、衣服,使其干后变硬变挺括。

【译文】

衬衣也叫汗衫,是单衣。制作方法和小袄一样,贴身穿着。汗衫要经常换洗,保持清洁,洗时一定要用杵捣。《升庵外集》说:“垂直舂叫捣。”现在换用卧杵来捣衣服,取其方便的优点。捣了以后稍微浆一下,等到半干的时候叠成小方块状,用布裹在外面,再用杵捣,使浆性变得柔和,穿在身上就软滑舒适了。有用生姜取汁来洗汗衫的,可以治疗风、湿、寒导致的咳嗽等疾病。

【题解】

本篇介绍老年人帽子的选择要求。

帽子主要用于头部的保暖,御寒可以戴羊毡帽、夹帽,御风可以戴幅巾。但作者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不能过热,过热会遏制阳气的宣发,入春后尤其不能戴皮帽。老年人可以仿照空顶帽,制作睡帽,空虚头顶以宣达阳气。

现代医学证明,头部是大脑神经中枢所在,头部皮肤较薄,但血管以及汗腺多而粗,体内热量常从头部大量散发。所以,帽子还有维持人体热平衡的实用功能,在选择帽子保暖的同时,也要注意其透气性。

《通典》曰1:“上古衣毛冒皮2。”则帽名之始也。阳气至头而极,宁少冷,毋过热。狐貂以制帽,寒甚方宜。若冬月常戴,恐遏抑阳气,未免眩晕为患。入春为阳气宣达之时,尤不可以皮帽暖之。《内经》谓:“春夏养阳。”过暖则遏抑太甚,如遏抑而致汗,又嫌发泄矣,皆非养阳之道。帽顶红纬,时制也,少为宜,多则嫌重。帽带或可省,老年惟取简便而已。

【注释】

1《通典》:唐杜佑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等。杜佑(735—812),字君卿,谥安简。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政治家、史学家。其《通典》二百卷创立史书编纂的新体裁,开创中国史学史的先河。

2上古衣毛冒皮:出自《通典·礼十七 沿革十七 嘉礼二·君臣冠冕巾帻等制度》:“上古衣毛帽皮,后代圣人见鸟兽冠角,乃作冠缨。”

【译文】

《通典》上说:“上古的时候用毛当衣服穿,用皮做帽子戴。”那么这就是帽子名称的最初来历。阳气到头部最为壮大,宁可使头部稍微感觉冷,也不要过热。用狐皮、貂皮制作的帽子,非常冷的时候才适宜。如果冬天常戴,恐怕会遏制阳气的宣散,免不了得眩晕的毛病。进入春天正是阳气宣达的时候,尤其不可以用皮帽温暖头部。《黄帝内经》说:“春夏要养阳气。”过于温暖对阳气的遏制就非常大,如果遏制阳气导致出汗,又犯了发泄阳气的毛病,这都不是养阳的方法。帽顶上覆盖红色横线,是现在流行的做法,但还是少用为好,多了就会沉重。帽带似乎可以省去,老年人只要简便就可以了。

脑后为风门穴1,脊梁第三节为肺俞穴,易于受风。办风兜如毡雨帽以遮护之。不必定用毡制,夹层绸制亦可。缀以带二,缚于颔下。或小钮作扣,并得密遮两耳。家常出入,微觉有风,即携以随身,兜于帽外。瞿佑《诗话》云2:“元废宋故宫为寺,西僧皆戴红兜3。”盖亦用以障风者。

【注释】

1脑后:当为风府、风池穴。风府穴位于人体项部,在枕后区,当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风池穴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平行处。风门穴:人体经穴名。一名热府,在脊柱第二椎下,两旁去脊各一寸五分。主治伤风、头痛、项强、胸背痛等。

2瞿佑(1347—1433):字宗吉,号存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末明初文学家。著有传奇小说《剪灯新话》。《诗话》:即《归田诗话》。

3元废宋故宫为寺,西僧皆戴红兜:出自瞿佑《归田诗话·宋故宫》:“先叔祖士衡《和杨廉夫宋故宫》诗云:‘歌舞楼台拟汴州,可怜蛮触战蜗牛。临书玉枕雕檐静,行酒青衣罽帐愁。卷土自应从亶父,滔天谁复放兜。台空树老寒鸦集,落日白波江上秋。’廉夫喜其和‘兜’字韵胜。盖廉夫诗用红兜字,元废宋宫为佛寺,西僧皆戴红兜帽也。然结句更遒健。”

【译文】

脑后是风府、风池穴,脊柱第三节是肺俞穴,容易受风。制作像毡雨帽的风兜用来遮挡保护这些穴位。不一定要用毡来制作,用夹层的绸子制作也可以。连缀上两条带子,绑在颔下。或者用小的纽扣扣住,还可以把两个耳朵遮得严实。家居出入时,微微感觉有风,就随身携带,兜在帽子外面。瞿佑的《归田诗话》里说:“元朝将宋朝宫殿废弃为寺院,西方僧人都戴着红兜。”大概也是用来挡风的。

《周礼·天官·掌皮》:“共毳毛为毡1。”《唐书·黠戛斯传》2:“诸下皆帽白毡。”《辽史》3:“臣僚戴毡冠4。”今山左张秋镇所出毡帽,羊毛为之,即本于古。有质甚软者,乍戴亦似与首相习,初寒最宜,渐寒镶以皮边,极寒添以皮里。各制而酌用之。御冬之帽,殆无过此。

【注释】

1毳(cuì)毛:鸟兽所生细密之毛。

2《唐书·黠戛斯传》:即《新唐书·回鹘传下》中黠戛斯传,记载唐代西北黠戛斯民族状况。黠戛斯,即今柯尔克孜族的先民。

3《辽史》:为元朝脱脱等人所撰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辽代历史(907—1125),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是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

4臣僚戴毡冠:出自《辽史·仪卫志二·国服》:“臣僚戴毡冠,金花为饰,或加珠玉翠毛,额后垂金花,织成夹带,中贮发一总。”

【译文】

《周礼·天官·掌皮》里记载:“把鸟兽的细毛聚合起来制成毡。”《唐书·黠戛斯传》里记载:“各位部下都戴白毡制成的帽子。”《辽史》里记载:“大臣幕僚都戴毡帽。”现在山东张秋镇所产的毡帽,用羊毛制作,就是从古代毡帽学来的。有的质地非常软,刚刚戴上去似乎很适合头部,天刚开始冷的时候最适宜,逐渐寒冷后用皮镶边,特别寒冷的时候在里面添加皮里。各种制作方法都可根据情况考虑采用。抵御冬寒的帽子,大概没有超过这几种的。

幅巾能障风1,亦能御寒。裁制之式,上圆称首,前齐眉贴额,额左右有带,系于脑后,其长覆及其肩背。巾上更戴皮帽亦可。又有截幅巾之半,缀于帽边下,似较简便。唐舆服制有所谓帷帽2,此仿佛似之。《后汉书》云:“时人以幅巾为雅,用全幅皂而向后,不更着冠,但幅巾束首而已。”按:全幅不裁制,今俗妇人用之,古以为雅,今异宜也。

【注释】

1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

2唐舆服制有所谓帷帽:《旧唐书·舆服志》:“永徽之后,皆用帷帽。”舆服制,贵族各阶层按等级使用车上的旗帜和穿戴服饰的制度。帷帽,周围垂网的帽子。唐时妇女通用,至宋代,男子远行亦用之。

【译文】

幅巾能挡风,也能御寒。裁制的样式,上面圆形和头部相称,前面和眉毛平齐,贴住前额,前额左右有带子,绑在脑后,它的长度可以覆盖到肩背部。幅巾外也可以再戴上皮帽。又有的截去幅巾的一半,连缀在帽边下,似乎比较简便。唐朝舆服制里有所谓帷帽,好像与这个相似。《后汉书》里说:“当时的人认为戴幅巾为儒雅,用全幅的黑色头巾向后遮盖,不再戴帽子,只用头巾包住头部就可以。”按:整个幅巾不用裁制,现在的风俗妇人使用它,古代的人认为儒雅,现在不适合了。

乍凉时需夹层小帽,亦必有边者。边须软,令随手可折,则或高或下,方能称意。又有无边小帽,按:《蜀志》:“王衍晚年,俗竞为小帽,仅覆其顶,俯首即坠,谓之危脑帽,衍以为不祥,禁之1。”今小帽无边者,盖亦类是。

【注释】

1“王衍晚年”几句:出自《新五代史·前蜀世家》:“蜀人富而喜遨,当王氏晚年,俗竞为小帽,仅覆其顶,俯首即堕,谓之‘危脑帽’。衍以为不祥,禁之。而衍好戴大帽,每微服出游民间,民间以大帽识之,因令国中皆戴大帽。”王衍(256—311),字夷甫。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曾任尚书令等要职,官至太尉。专好玄言,喜谈老庄,崇尚浮华放诞,为当时名士之首。王衍工书法,尤擅行书,《宣和书谱》有其作品《尊夫人帖》。

【译文】

突然变冷的时候需要戴夹层小帽,也是必须有边的。边必须柔软,使随手可以折叠,则或高或低可以任意调节,才可以称心如意。又有没有边的小帽,按:《蜀志》里记载:“王衍晚年的时候,世俗竞相制作小帽,仅覆盖住头顶,一低头小帽就坠落,叫危脑帽,王衍认为这样的帽子不吉利,就禁止人们制作。”现在没有边的小帽,大概和它相类似。

梁有空顶帽,隋有半头帻1。今儿童帽箍,大抵似之。虚其顶以达阳气,式最善。每见老年,仿其式以作睡帽,窃意春秋时家常戴之,美观不足,适意有余。

【注释】

1帻(zé):古代的头巾。

【译文】

梁代有空顶帽,隋朝有半头帻。现在儿童的帽箍,大致和这些相似。把头顶部放空用来宣达阳气,这个样式最好。常常见到老人,仿照这个样式制作睡帽,我认为春秋时在家里常戴着它,虽然不太美观,但非常舒适。

【题解】

本篇介绍老年人腰带的制作与使用。

人体腹腔内的脏器时刻都在运动,如果腰带过紧,脏器受挤压,血液循环受到抑制,就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所以腰带宽窄随意,只要使衣服不散漫、腰部宽松、营卫通行、胸膈舒畅即可。腰带上可以佩戴小囊,平常要用的小东西,如牙签、挖耳勺、擦手巾等都可以放入囊中以备不时之需。

带之设,所以约束其服,有宽有狭,饰以金银犀玉,不一其制,老年但取服不散漫而已。用径寸大圈,玉与铜俱可,以皂色绸半幅,一头缝住圈上,围于腰;一头穿入圈内,宽紧任意勒之,即将带头压定腰旁,既无结束之劳,又得解脱之便。

【译文】

带子的设置,主要用来约束住衣服,有宽有窄,上面用金银、犀角、玉佩装饰,它的形制没有一定之规,老年人只要使衣服不散乱就可以。用直径为一寸大的圆圈形物品,玉和铜都可以,用半幅黑色绸子,一头缝在圈上,围在腰间;一头穿进圈内,宽紧可以随意勒拽,勒好之后把带头压在腰旁,既没有系结的繁琐,解开脱下也很方便。

有用钩子联络者,不劳结束,似亦甚便,《吴书》所谓钩络带类是1;但腰间宽紧,惟意所适,有时而异。钩子虽可作宽紧两三层,终难恰当,未为适意之用。

【注释】

1《吴书》:属于二十四史之一《三国志》中的一部分。《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西晋陈寿撰。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的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钩络带:出自《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先是,童谣曰:‘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于何相求成子。’成子者,反语石子冈也。建业南有长陵,名曰石子冈,葬者依焉。钩落者,校饰革带,世谓之钩络带。恪果以苇席裹其身而篾束其腰,投之于此冈。”

【译文】

有的带子用钩子左右两边连接起来,就不用系结,好像也很方便,《吴书》所谓的钩络带和这个类似;但腰间的宽紧,只能根据自己的感觉调节,有时候需要不尽相同。钩子虽然可以做成宽紧两三层,但始终难以恰当,使用起来不能十分适意。

古人轻裘缓带,缓者宽也。若紧紧束缚,未免腰间拘板。少壮整饬仪容,必紧束垂绅1,方为合度。老年家居,宜缓其带,则营卫流行2,胸膈兼能舒畅。《南华经》曰:“忘腰,带之适也3。”又放翁诗云:“宽腰午饷余4。”

【注释】

1垂绅:大带下垂。

2营卫:中医学名词。营,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有生化血液、营养周身的作用。卫,指人体抗御病邪侵入的机能。

3忘腰,带之适也:出自《庄子·达生》:“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

4宽腰午饷余:出自陆游《杂赋》:“栉发晨兴后,宽腰午饷余。讲明穷理学,雠校养生书。倚杖听啼鸟,临池看戏鱼。怡然又终日,底事解愁予?”

【译文】

古人穿轻便的皮衣,系松缓的带子,缓是宽的意思。如果紧紧地束缚,未免使腰部拘谨板滞。年轻人装饰自己的仪容,必定紧紧约束,垂下绅带,才符合恭敬有礼的规范。老年人居家时,应该让衣带宽松一点,营卫才能顺利流通,胸膈也能舒畅。《南华经》说:“忘记腰,腰带就会舒适。”还有陆游的诗说:“宽腰午饷余。”

或制腰束以代带,广约四五寸,作夹层者二,缉其下缝,开其上口,并可代囊。围于服外,密缀钮扣,以约束之。《记·玉藻》曰:“大夫大带四寸。”注:“谓广之度也。”然则古有带广四寸者。腰束如之,似亦可称大带。

【译文】

有的制作腰束来代替腰带,宽约四五寸,做两个夹层,把下口缝合,打开上口,这种腰带还可以代替囊袋的作用。围在衣服的外面,密密地缝上纽扣,用来约束腰部。《礼记·玉藻》说:“大夫的大带宽四寸。”注:“这里指宽的尺度。”如此看来,那么古代腰带有四寸宽的。腰束按这个标准做,似乎也可以称为大带了。

带可结佩。古人佩觿佩砺1,咸资于用。老年无须此,可佩小囊,或要事善忘,书而纳于中,以备省览;再则剔齿签与取耳具,一时欲用,等于急需,亦必囊贮;更擦手有巾,用及用绸、用皮2,随时异宜,俱佩于带。老年一物不周,遂觉不适,故小节亦必加详。

【注释】

1觿(xi):古代一种解结的锥子,用骨、玉等制成。砺:磨刀石。

2(chi):细葛布。

【译文】

带子上可以装饰一些佩饰。古人佩戴觿和砺,都是为了使用方便。老年人不需要佩戴这些东西,但可以佩戴一个小囊,如果有重要的事情容易忘记,可以写在纸上,放入囊中,以备及时看到;再则牙签和挖耳勺之类的东西,一时间想要使用,跟急需没什么两样,也应该收藏在囊内;更有擦手用的毛巾,用、用绸、用皮制作,随时令的不同更换,这些都装入囊内。老年人一件东西没有备齐,就会感到不适,所以一些小的细节也应该详加注意。

【题解】

本篇介绍袜子的制作。

作者特别指出,足部四时宜暖,肝、脾、肾三阴经起于足,从足走腹,为了温煦阴经经脉,保护足部健康,即使盛夏也要穿袜子。古语说“人老足先衰”,袜子的选择对于老年人养生有着重要意义。袜子以宽长为佳,袜内可以装入一些药材,用以治疗一些脚部的疾病。比如袜内放入木瓜治转筋,放入肉桂、花椒防冻疮,放入樟脑治脚气等。

现代老年人应该选择羊毛或纯棉质地的袜子,且袜口要尽量宽松,以使脚踝部的血液循环通畅,防止袜口影响静脉血向心脏回流而增加心脏负担。

袜以细针密行,则絮坚实,虽平匀观美,适足未也。须绸里布面,夹层制就,翻入或绵或絮,方为和软适足。又乐天诗云:“老遣宽裁袜1。”盖不特脱着取便,宽则倍加温暖耳。其长宜过膝寸许,使膝有盖护,可不另办护膝。护膝亦曰蔽膝。《内经》曰:“膝者筋之府2。”不可着冷,以致筋挛筋转之患。

【注释】

1老遣宽裁袜:意思是老人休闲的时候要穿宽大的袜子。出自白居易《自咏》:“细故随缘尽,衰形具体微。斗闲僧尚闹,较瘦鹤犹肥。老遣宽裁袜,寒教厚絮衣。马从衔草,鸡任啄笼飞。只要天和在,无令物性违。自余君莫问,何是复何非。”

2膝者筋之府: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

【译文】

袜子用细针缝制,行行紧密,絮就会坚实,虽然外观上匀称美观,但还没有达到让脚舒适的要求。一定要里面用绸子,外面用棉布,制作成双层,翻开在里面放上绵或絮,这样才能柔软舒适。白居易写诗说:“老遣宽裁袜。”因为这样不仅穿、脱方便,袜子宽大还会倍加温暖。它的长度应该超过膝盖一寸左右,使膝盖有遮护,就可以不用再做护膝了。护膝也叫蔽膝。《黄帝内经》说:“膝盖是筋汇聚之处。”膝盖不能受凉,受凉就会导致痉挛筋转的毛病。

绒袜颇暖,出陕西省者佳。择其质极软滑者,但大小未必恰当,岂能与足帖然?且上口薄,不足护其膝,初冬可着。或购宽大者,缉以皮里,则能增其暖,膝亦可护。

【译文】

绒袜比较暖和,陕西出的最好。选择质地非常软滑的,但是大小不一定恰当,又怎么能刚好适合自己的脚呢?而且上口单薄,不足以护住膝盖,初冬时可以穿。或者购买宽大的,缝上皮里,这样就能增加温暖,膝盖也可以保护好。

有连裤袜,于裤脚下,照袜式裁制,絮薄装之,既着外仍加袜,不特暖胜于常,袜以内亦无裤脚堆折之弊。

【译文】

有一种连裤袜,在裤脚下,按照袜子的样式裁制,把薄絮装进袜内,穿上连裤袜外再穿上袜子,不仅比平常袜子温暖,袜子里面也没有裤脚堆折的弊端。

《内经》曰:“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1。”谓经脉之行,三阴皆起于足2。所以盛夏即穿厚袜,亦非热不可耐,此其验也。故两足四时宜暖。《云笈七签》有“秋宜冻足”之说,不解何义。至夏穿絮袜,自必作热,用麻片捶熟,实之即妥,不必他求也。或天气烦热,单与夹袜,俱可暂穿。按:袜制见商代曰角袜,两幅相承,中心系带。今穿单、夹袜亦需带系乃不下坠。老年只于袜口后,缀一小钮以扣之,可免束缚之痕。

【注释】

1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盛则足下热也。”

2三阴:此指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译文】

《黄帝内经》说:“阴经经脉集中于脚下,而聚合在脚心。”说的是经脉的循行,足三阴经都起于足。所以盛夏时穿上厚的袜子,也不会觉得热不可耐,这就是足三阴经起于足的验证。所以一年四季,两脚都应该保持暖和。《云笈七签》里有“秋天应该冻脚”的说法,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到了夏天穿棉絮袜,自然一定会发热,把捶透的麻片放入袜中就可以,不用再想别的办法。如果天气炎热,单袜或双层夹袜都可以短时穿上。按:袜子的制作在商代叫角袜,两块布相连,中间系上带子。现在穿的单、夹袜子也需要系上带子才不会下坠。老年人只要在袜口后面缝上一个小纽扣用来扣住,可以避免束缚太紧造成的痕迹。

袜内将木瓜曝研1,和絮装入,治腿转筋。再则袜底先铺薄絮,以花椒、肉桂研末渗入,然后缉就,乍寒时即穿之,可预杜冻疮作患。或用樟脑,可治脚气。陶弘景曰2:“腿患转筋时,但呼木瓜名,及书土作‘木瓜’字皆验。”此类乎祝由3,存其说可耳。

【注释】

1木瓜:此指皱皮木瓜。归肝、脾经。平肝舒筋,和胃化湿。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曝:晒干。研:研末。

2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梁时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

3祝由:古代以祝祷符咒治病的方术。

【译文】

把木瓜碾成末,混合棉絮一起装入袜子内,治疗腿部肌肉痉挛。还可以在袜底铺上薄的棉絮,再把花椒、肉桂碾成粉末渗入里面,然后缝合,天气突然变冷时马上穿上它,可以预防冻疮发病。或者用樟脑,可以治疗脚气。陶弘景说:“腿部肌肉痉挛的时候,只要呼叫木瓜的名称,以及在地上写‘木瓜’二字,就可以缓解痉挛。”这和祝由术相类似,可以保留这种说法。

袜外加套,上及于股,所谓套裤。本属马上所用,取其下体紧密。家居办此,亦颇适于体。可单可夹,可绵可皮,随天时之寒暖,作套外之加减。

【译文】

袜子外面加上套,上到大腿部位,这是所谓的套裤。本来属于骑马穿用的,取其使下身紧密的优点。居家时置办这种套裤,也较为适合身体。可以做单层,也可以做夹层,可以用绵,也可以用皮,随天气的冷暖变化,在袜外作增减。

袜以内更衬单袜,其长必与加外袜等,半截者不堪用。冬月有以羊毛捻线编就,铺中现成售者,亦颇称足,而暖如穿皮。里袜则无藉此。

【译文】

袜子内再衬上单袜,它的长度必须和加在外面的袜子的长度相等,半截长度的不要使用。冬天有用羊毛捻线编织成的单袜,店铺里现成出售的,也比较合脚,而且暖和得像穿皮袜一样。里袜就不用这种方法制作了。

【题解】

本篇介绍了老年人选择鞋的要求。

作者认为老年人的鞋底应该平坦,鞋面可以任意制作,用毡制作的鞋底最好,皮制的鞋底质性坚重,不适合老年人。暑天天气炎热可以暂时穿凉鞋,但鞋底薄而松,湿气容易透入。冬天脚冷,不要用火烘,盘腿端坐是温暖足部的最好方法。

养生先养脚,双脚是人体的末梢,所需要的血液压强大,而且脚部的皮下脂肪较薄,保温作用差,所以鞋子的保暖就至关重要。老年人冬季最好穿保暖的棉鞋;夏季穿通透性较好的鞋子,而不穿凉鞋等使双脚暴露于外的鞋子。

鞋即履也,舄也1。《古今注》曰:“以木置履底,干腊不畏泥湿2。”《辍耕录》曰3:“舄本鹊字,舄象取诸鹊,欲人行步知方也4,今通谓之鞋。”鞋之适足,全系乎底,底必平坦,少弯即碍趾。鞋面则任意为之。乐天尝作飞云履,黑绫为质,素纱作云朵,亦创制也。

【注释】

1舄(xì):指鞋。

3干腊:干燥不湿。

3《辍耕录》:又名《南村辍耕录》,陶宗仪著。是有关元朝历史事件的札记。陶宗仪(1320—?),字九成,号南村。黄岩(今浙江台州)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自幼刻苦攻读,广览群书,学识渊博,工诗文,善书画。其著作有《南村诗集》《沧浪棹歌》《书史会要》等。

4知方:知道礼法。

【译文】

鞋就是履、舄。《古今注》说:“把木头放在鞋底,鞋就干燥不怕湿泥。”《辍耕录》说:“舄本来是鹊字,舄的形状取之于鹊,想让人走路知道礼法,现在都称为鞋。”鞋是否适脚,全在于底,底一定要平坦,有小小的弯曲就会妨碍脚趾。鞋面则可以任意制作。白居易曾经制作过飞云履,用黑色的绫子做底子,白色绉纱制作云朵,这也是一种创造。

用毡制底最佳,暑月仍可着,热不到脚底也。铺中所售布底及纸底,俱嫌坚实。家制布底亦佳。制法:底之向外一层,薄铺絮,再加布包,然后针缉1,则着地和软,且步不作声,极为称足。

【注释】

1缉(qi):指一种针脚细密相连的缝纫法。

【译文】

用毡子做鞋底最好,暑天仍然可以穿,热不会传到脚底。店铺里卖的布底和纸底,都过于坚硬。家里制作的布底也很好。制法:鞋底最下面向外的一层,薄薄地铺一层棉絮,再用布包起来,然后用针密密缝合,这样踩地就柔软了,而且走路不会发出响声,非常适合脚。

底太薄,易透湿气。然薄犹可取,晴燥时穿之,颇轻软。若太厚,则坚重不堪穿。唐释清珙诗所谓“老年脚力不胜鞋”也1。底之下,有用皮托者,皮质滑,以大枣肉擦之,即涩滞,总不若不用尤妥。

【注释】

1释清珙(1272—1352):字石屋,俗姓温。常熟(今属江苏)人。元代高僧,临济宗第十九世禅师。元顺帝元统时住嘉兴当湖的福源寺,后退居湖州霞雾山。有《石屋山居诗》一卷。本文作者认为释清珙为唐人,或误。

【译文】

鞋底太薄,湿气容易透入。然而鞋底薄也有好处,晴天干燥的时候穿,比较轻松柔软。如果鞋底太厚,就坚硬沉重,不适合穿。唐朝释清珙诗里说的“老年脚力不胜鞋”就是这个意思。鞋底下面有的用皮托住,皮的质地光滑,用大枣肉擦,就会变得涩滞,但总不如不用皮更妥当。

《事物纪原》曰1:“草谓之屦,皮谓之履。”今外洋哈剌八,有底面纯以皮制,内地亦多售者,式颇雅,黄梅时潮湿,即居常可穿,非雨具也。然质性坚重,老年非宜。

【注释】

1《事物纪原》:宋高承编撰。本书专记事物原始之属,共十卷。高承,开封(今属河南)人。生平事迹不详。

【译文】

《事物纪原》说:“用草做的鞋叫屦,皮做的鞋叫履。”现在外国的哈剌八,有的鞋底和鞋面都用皮制作,国内销售的地方也很多,样式很美观,黄梅雨季时潮湿,则可以平常在家里穿,不是雨具。然而质地坚硬沉重,老年人不适合穿。

鞋取宽紧恰当。惟行远道,紧则便而捷。老年家居宜宽,使足与鞋相忘,方能稳适。《南华经》所谓“忘足,履之适”也1。古有履用带者,宽则不妨带系之。按:元舆服制:履有二带。带即所以绾履者2。

【注释】

1忘足,履之适:出自《庄子·达生》:“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

2绾(wǎn):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

【译文】

鞋子要宽紧恰当。只有走远路时,紧的鞋方便轻捷。老年人居家时穿的鞋应该宽大些,使脚上有鞋却有无鞋的感觉,才能稳当舒适。《南华经》说:“忘了脚,鞋才会舒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古代有系鞋带的鞋,如果宽了不妨用带子系住。按:元舆服制:履有二带。带子就是用来系鞋的。

冬月足冷,勿火烘,脱鞋趺坐,为暖足第一法。绵鞋亦当办,其式:鞋口上添两耳,可盖足面。又式:如半截靴,皮为里,愈宽大愈暖,鞋面以上不缝联,小钮作扣,则脱着便。

【译文】

冬天脚冷,不要烘火,脱掉鞋子,盘腿端坐,这是温暖足部的最好方法。绵鞋也应当置办,它的样式:鞋口上加两个鞋耳,可以覆盖足面。还有一种样式:像半截靴,里子用皮做,越宽大越暖,鞋面以上不缝合,用小纽作为扣子,脱鞋、穿鞋也就方便了。

陈桥草编凉鞋1,质甚轻,但底薄而松,湿气易透,暑天可暂着。有棕结者,棕性不受湿,梅雨天最宜。黄山谷诗云2:“桐帽棕鞋称老夫3。”又张安国诗云4:“编棕织蒲绳作底,轻凉坚密稳称趾5。”俱实录也。

【注释】

1陈桥草编凉鞋:陈桥地区生产的一种蒲草编的鞋,明清很有名。陈桥,在今上海。

2黄山谷:即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其诗、书、画号称“三绝”,与苏东坡齐名,人称“苏黄”。又工文章,擅长诗歌,为江西诗派之宗。

3桐帽棕鞋称老夫:意思是桐帽棕鞋最称我这个老人的心意。出自黄庭坚《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王宣义》:“参军但有四立壁,初无临江千木奴。白头不是折腰具,桐帽棕鞋称老夫。沧江鸥鹭野心性,阴壑虎豹雄牙须。鹔作裘初服在,猩血染带邻翁无。昨来杜鹃劝归去,更待把酒听提壶。当今人材不乏使,天上二老须人扶。儿无饱饭尚勤书,妇无复裈且着襦。社瓮可漉溪可渔,更问黄鸡肥与癯。林间醉着人伐木,犹梦官下闻追呼。万钉围腰莫爱渠,富贵安能润黄垆。”桐帽,以桐木为骨子做成的幞头。幞头,相传始于北周,用软帛垂脚,至隋始以桐木为骨子,使顶高起成形,唐以后沿用之。

4张安国:即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张孝祥善诗文,尤工词,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

5编棕织蒲绳作底,轻凉坚密稳称趾:意思是把棕丝和蒲草编织成绳再做成鞋底,轻快、凉爽、坚固、密闭、平稳,很适合足趾。出自张孝祥《黄升卿送棕鞋》:“编棕织蒲绳作底,轻凉坚密稳称趾。帝庭无复梦丝,上客还同贶珠履。我家江南山水窟,日日行山劳屐齿。感君投赠欲别时,布袜青鞋从此始。亨衢知子方着脚,直上云霄三万里。泰阶历尽却归来,赤舄一双应几几。”

【译文】

陈桥草编的凉鞋,质地很轻,但是鞋底薄而松,湿气容易透入,暑天可以暂时穿着。有用棕绳编织成的凉鞋,棕性不容易受湿,梅雨天最适宜。黄庭坚诗说:“桐帽棕鞋称老夫。”另外张安国诗说:“编棕织蒲绳作底,轻凉坚密稳称趾。”这些都是实在的记录。

制鞋有纯用绵者,绵捻为条,染以色,面底俱以绵编,式似粗俗,然和软而暖,胜于他制,卧室中穿之最宜,趺坐亦稳帖,东坡诗所谓“便于盘坐作跏趺”也1。又《本草》曰:“以糯稻秆藉靴鞋2,暖足,去寒湿气。”

【注释】

1便于盘坐作跏趺:出自苏轼《谢人惠云巾方舄二首》其二:“胡靴短靿格粗疏,古雅无如此样殊。妙手不劳盘作凤,轻身只欲化为凫。魏风褊俭堪羞葛,楚客豪华可笑珠。拟学梁家名解脱,便于禅坐作跏趺。”盘坐,也作“禅作”。

2糯稻:米粒富于黏性的稻。藉:垫。

【译文】

做鞋有完全用绵的,把绵捻成条状,染上颜色,鞋底鞋面都用绵编,样式好像很粗俗,却柔软而暖和,比其他制作方法更好,在卧室里穿最适合,盘腿端坐时穿上也很妥帖,苏东坡诗里所谓“便于盘坐作跏趺”就是指这种情况。另外《本草》记载:“用糯稻秆垫靴鞋的底,温暖足部,祛除寒湿之气。”

暑天方出浴,两足尚余湿气,或办拖鞋,其式有两旁无后跟,鞋尖亦留空隙以通气。着少顷,即宜单袜裹足,毋令太凉。

【译文】

暑天洗澡刚刚出浴,两只脚还有湿气,有的人制作拖鞋,它的样式有两旁而没有后跟,鞋尖也留有空隙用来通气。穿一会儿,就应该用单层的袜子裹住脚,不要让脚受凉。

杂器

【题解】

本篇介绍了眼镜、太平车、美人拳、搔背爬、唾壶、暖手物、风轮、暖壶、棕拂子等老年人常用的物品。这些常用物品的制作,其中不少现在还能见到,如果有条件也不妨自己动手制作。

眼镜为老年必需。《蔗庵漫录》曰1:其制前明中叶传自西洋,名叆叇2。中微凸,为老花镜。玻璃损目,须用晶者。光分远近,看书作字,各有其宜,以凸之高下别之。晶亦不一,晴明时取茶晶、墨晶,阴雨及灯下,取水晶、银晶。若壮年即用以养目,目光至老不减。中凹者为近视镜。

【注释】

1《蔗庵漫录》:作者不详。

2叆叇(ài dài):眼镜。

【译文】

眼镜是老年人的必需品。《蔗庵漫录》说:眼镜的制造方法,是明代中期从西洋传来的,名叫叆叇。镜片中间微微凸起的,是老花镜。玻璃镜片损伤眼睛,要用水晶材料制作才好。镜片的光有远近之分,看书写字,各有所宜,以镜片凸出部位的厚薄来区别。水晶的材料也不一样,晴朗明亮的时候用茶晶、墨晶,阴雨天气和灯光下,用水晶、银晶。如果青壮年使用这种眼镜,就可以保护眼睛,视力到老也不会减退。中间凹陷的是近视眼镜。

骨节作酸,有按摩之具曰太平车。或玉石,或檀木,琢为珠,大径寸而匾如算盘珠式1,可五可六,钻小孔贯以铁条,折条两头合之,连以短柄,使手可执。酸痛处,令人执柄挼捺2,珠动如车轮,故曰太平车。闻喇嘛治病,有推拿法,此亦其具也。

【注释】

1匾:同“扁”。

2挼捺(ruó nà):按揉。

【译文】

关节酸疼,有一种按摩的工具叫太平车。或用玉石,或用檀木,雕琢成圆珠的样式,直径一寸而扁圆如算盘珠一样,可以用五颗,也可以用六颗,中间钻个小孔,用铁条贯穿起来,再把两端折回合拢,用短柄连接起来,使手可以拿住短柄。有酸疼的地方,可以让人拿住短柄按揉痛处,珠子像车轮一样滚动,所以叫太平车。听说喇嘛治病,有推拿法,这也是他们用的工具。

捶背以手,轻重不能调,制小囊,絮实之,如莲房,凡二,缀以柄,微弯,似莲房带柄者,令人执而捶之,轻软称意,名美人拳。或自己手执,反肘可捶,亦便。

【译文】

用手捶背,轻重自己不能控制,可以制作小囊,用棉絮填实,像莲房一样,制作两个,安上柄,柄微微弯曲,整个像带柄的莲房一样,让人拿着捶打酸疼处,轻软适合,名叫美人拳。或者自己拿着,反肘也可以捶打,也很方便。

隐背,俗名搔背爬,唐李泌取松樛枝作隐背是也1。制以象牙或犀角,雕作小兜扇式,边薄如爪,柄长尺余。凡手不能到,持此搔之,最为快意。有以穿山甲制者,可搔癣疥,能解毒。

【注释】

1李泌(722—789):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中唐名相。为权贵所嫉,常以智免。樛(jiu)枝:向下弯曲的树枝。

【译文】

隐背,俗名叫搔背爬,唐朝李泌取弯曲的松枝做的隐背就是这个。用象牙或犀角制作,雕成小兜扇的样式,边缘薄得像指甲,柄一尺多长。凡是手不能触到的地方,拿隐背去搔,非常舒服。有用穿山甲做成的,可以搔癣疥,还能解毒。

《西京杂记》1:“广川王发魏襄王冢,得玉唾壶。”此唾壶之始也。今家常或瓷或锡,可以多备,随处陈设。至寝时,枕旁尤要。偶尔欲唾,非此不可。有谓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此养生家之说。《黄氏日抄》曰2:“鬼畏唾。”愚谓唾非可畏,盖人之阳气,唾必着力发泄之,阳气所薄,故畏耳。或有此理。养生贵乎不唾,正恐发泄阳气也。

【注释】

1《西京杂记》:据传为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古代笔记小说集,杂记西汉史事,也有许多遗闻轶事。

2《黄氏日抄》:又名《东发日抄》。南宋黄震撰。共九十七卷,今本第八十一卷、八十九卷已散佚。是研究经史、诸子的随笔札记,满含睿语哲理,对古书辨伪功力至深。黄震(1213—1280),字东发,学者称於越先生。慈溪(今属浙江)人。南宋思想家。

【译文】

《西京杂记》里说:“广川王挖魏襄王坟墓,得到玉唾壶。”这是最早的唾壶。现在家庭里常用的唾壶以瓷或锡制造,可以多准备几个,随处摆设。到了就寝的时候,枕头旁边尤其要放置一个。偶尔想吐痰,非用这个不可。有人说唾得远不如唾得近,唾得近不如不唾,这是养生家的说法。《黄氏日抄》里说:“鬼神畏惧唾液。”我认为并不是唾液可怕,而是吐出唾液,必定要用力发泄阳气,阳气逼迫,所以鬼畏惧了。或许有这种道理吧。养生家主张不唾,正是害怕发泄阳气的缘故。

冬寒频以炉火烘手,必致十指燥裂。须银制暖手,大如鹅卵,质极薄,开小孔,注水令满,螺旋式为盖,使不渗漏。投滚水内,有顷取出暖手,不离袖则暖可永日。又有玉琢如卵,手握得暖气,即温和不断。

【译文】

冬天寒冷,频频用炉火烘手,必然导致十指燥裂。要用银制品暖手,像鹅卵大小,质地非常薄,开一个小孔,把它注满水,用螺旋式的盖子盖上,使它不渗漏。投入滚水中,一会儿取出来暖手,不拿出袖子就可以温暖一整天。又有把玉雕琢成鸡卵大小,用手握住,得到暖气,终日温和不会间断。

暑天室有热气,非风不驱。办风轮如纺车式,高倍之,中有转轴,四面插木板扇五六片,令人举柄摇动,满室风生,顿除热气,特不可以身当之耳。《三才图会》谓军器中有用此置地窖内扇扬石灰者。

【译文】

暑天室内有热气,不用风不能驱除。做个像纺织车样式的风轮,高度是纺织车的两倍,中间有转动轴,四面插入五六片木板扇,让人举着柄摇动,整个屋子都会有风,顿时除去热气,只是不可以让身体对着风轮吹。《三才图会》里说,军队中有用风轮放在地窖里扇扬石灰的。

冬用暖锅,杂置食物为最便。世俗恒有之,但中间必分四五格,使诸物各得其味。或锡制碗,以铜架架起,下设小碟,盛烧酒燃火暖之。

【译文】

冬天用暖锅,杂放食物最方便。民间常有这种暖锅,但中间必须分成四五格,使各种物品都保持自己的味道。有的用锡制成碗,用铜架架起来,下面放个小碟子,盛些烧酒,用火点燃,给碗加热。

深夜偶索汤饮,猝不能办,预备暖壶,制以锡,外作布囊,厚装絮以囊之,纳诸木桶中,暖可竟夜。《博古图》有温酥壶1,如胆瓶式2,入滚水内化酥者。古用铜,今或用锡。借为暖汤之备,亦顷刻可俟。按:《颐生录》曰3:“凡器铜作盖者,气蒸为滴,食之发疮。”则用铜不如用锡,用锡更不如用瓷。

【注释】

1《博古图》:宋徽宗敕撰,王黼编纂。全称《宣和博古图》,宋代金石学著作。著录当时皇室在宣和殿所藏的自商至唐的铜器839件,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铜器的精华。大观初年开始编纂,成于宣和五年(1123)之后。全书共三十卷。细分为鼎、尊等二十类。每类有总说,每器皆摹绘图像,勾勒铭文,并记录器物的尺寸、容量、重量等,或附有考证。王黼(1079—1126),原名王甫,字将明。开封祥符(今属河南)人。北宋末年宰相。按:据本书《引用书目》,作者所引用为黄长睿《博古图》,但黄长睿只有《博古图说》而无《博古图》。陈振孙《书录解题》曰:“《博古图说》十一卷,秘书郎昭武黄伯思长睿撰,凡诸器五十九品,其数五百二十七,印章十七品,其数四十五。长睿没于政和八年,其后修《博古图》颇采用之,而亦有删改。”据此,《宣和博古图》系以黄长睿《博古图说》为基础增修而成。故本书《引用书目》说《博古图说》,而正文则称《博古图》。

2胆瓶:颈长腹大,形如悬胆的花瓶。

3《颐生录》:全称《混俗颐生录》,宋刘词撰。全书分述了饮食、饮酒、患劳、患风、户内、禁忌等方面的养生原则与方法。刘词(891—955),字好谦,谥号忠惠。唐末五代时元城(今河北大名)人。

【译文】

深夜偶尔想喝热水,一时间不能办到,可以预备一个暖壶,用锡制作,外面制作布囊,布囊内装上厚厚的棉絮,放入暖壶,然后把它放进木桶里,可以保暖一整夜。《博古图》里记载有温酥壶,像胆瓶的样式,把滚水倒入,可以化开酥油。古代用铜制作,现在有的用锡。借来保存暖汤,就可顷刻间得到。按:《颐生录》说:“凡是器皿用铜做盖子的,水气蒸腾为水滴,喝了以后会发疮。”那么用铜不如用锡,用锡更不如用瓷了。

棕拂子1,以棕榈树叶擘作细丝,下连叶柄,即可手执。夏月把玩,以逐蚊蚋2,兼有清香,转觉雅于麈尾3。少陵有诗云:“不堪代白羽,有足驱苍蝇4。”山野销夏之具,亦不可少此。

【注释】

1拂子:古代用以掸拭尘埃和驱赶蚊蝇的器具。

2蚋(ruì):蚊类害虫。

3麈(zhu)尾:即拂尘。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麈,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

4不堪代白羽,有足驱苍蝇:意思是棕拂子不能代替白羽扇,但足以驱赶苍蝇。出自杜甫《棕拂子》:“棕拂且薄陋,岂知身効能。不堪代白羽,有足除苍蝇。荧荧金错刀,濯濯朱丝绳。非独颜色好,亦由顾盼称。”

【译文】

棕拂子,用棕榈树的叶子撕成细丝,下面连接叶柄,就可以用手拿。夏天把玩,用来驱逐蚊子,兼有清香味,反而觉得比麈尾更好。杜甫有诗说:“不堪代白羽,有足驱苍蝇。”在山野里避暑消夏,也少不了这件工具。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