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卷二十二·叙记之属一(上)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尚书》简介参见卷一。

金縢

【题解】

《金縢(téng)》主要歌颂了周公的品格行为。同时反映出西周初年复杂的政治局势:周与殷遗民矛盾尖锐,而周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也很激烈。

周灭殷后的第二年,武王得了重病。其弟周公旦建坛祈祷,请求代替武王去死。事后,史官把祈祷的册书放进金属捆束的匣子。不久,武王去世,因成王年幼,周公摄政。武王的另外几个弟弟散布流言,并勾结武庚叛乱。成王对周公的怀疑,直到得见金縢册书,才彻底打消,了解了周公的忠贞。从行文看,本篇写定的时代应该较晚,有学者认为约在战国中叶。另外,本篇有较浓厚的天人感应的色彩。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1:“我其为王穆卜2。”周公曰3:“未可以戚我先王4?”“未可戚我先王”,周公劝二公勿卜,将私为卜而祷也。公乃自以为功5,为三坛同6。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7,乃告太王、王季、文王8。

【注释】

1二公:太公、召(shào)公。太公即齐太公姜尚(子牙),召公姬奭(shì),二人皆周初重臣。

2穆:恭敬。

3周公:姬旦,文王子,武王弟。辅武王灭殷建周,封于鲁。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及武庚作乱,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建成周洛邑。

4戚:忧患,悲哀,使动用法。

5功:质,抵押品。意思是说周公打算祷告先王,让自己代替武王去死。

6(shàn):祭祀用的场地。

7植:同“置”。璧:平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珪(gui):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持的长形玉版,上尖或圆,下方。

8太王:古公亶父,文王的祖父。王季:文王的父亲,名季历。文王:姬昌,武王之父。

【译文】

灭掉殷商的第二年,武王生了病,不舒服,太公、召公说:“让我们恭敬地为君王的病占卜一下吧。”周公说:“不要用这事去打扰我们的先王吧。” “未可戚我先王”,周公劝二公不要占卜,而自己将要暗地里占卜为武王祈祷。周公于是以其性命为质来祷告,他清出一块场地,在其上筑起三个祭坛。祭坛在南边,面向北方,周公站立于祭坛上。祭坛上放着玉璧,他手里拿着玉珪,然后就向太王、王季、文王的神主进行祷告。

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1。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2。“乃命于帝庭”四句言武王命于上帝,能定国安民也。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今我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

【注释】

1遘(gòu):遭遇。

2祗(zhi):恭敬。

【译文】

史官把周公祷告的祝词写在典册上,祝词说:“您的长孙生了重病。假如三位先王的在天之灵有何不适,需要做子孙的去服侍,那就让我姬旦来代替他去服侍列位吧。我有仁德又巧捷,身负各种才能技艺,能够侍奉鬼神。他就不像我这样具有多方面的才华,又不能敬事鬼神。他从上帝那里接受天命,正对天下实行统治,在这大地之上安定三位先王的子孙们。各地的臣民对他既恭敬又畏惧。 “乃命于帝庭”四句,是说武王受命于上帝,能够定国安民。唉!只要不丧失上天所赐的天命,我朝的先王们也就永远有所归依了。现在我就要受命于这占卜用的大龟甲,如果列位先王答应我的请求,我就带着玉璧、玉珪回去,等候列位的命令了;如果列位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就将玉璧、玉珪抛掉。”

乃卜三龟,一习吉。启籥见书,乃并是吉。公曰:“体1!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兹攸俟,能念予一人。”

【注释】

1体:占卜时的征兆。

【译文】

在太王、王季、文王的神主前各放一块龟甲,进行占卜,得到的都是吉兆。打开解释卜兆的书,发现武王和周公都是“吉”。周公说:“好啊!王是不会有危险了。我从三位先王那里接受命令,专心考虑王朝长治久安的问题。我所期待的,是先王能经常为我们的君王祝福。”

公归,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1。王翼日乃瘳2。

【注释】

1縢:捆,引申为绳索。

2翼:通“翌(yì)”。明日。瘳(chou):病愈。

【译文】

周公回去以后,把写有祷告言辞的典册放入匣子,用金质的绳索捆束好。次日,武王病愈。

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辟,戴氏:王辟位。我无以告我先王。”周公居东二年,居东之近郊。则罪人斯得。周公辟位之时,不知流言之所自起也。二年以后,乃知其出于管、蔡,故曰“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诒王1,名之曰《鸱鸮》2。《鸱鸮》,劝王兴师讨管、蔡之诗也。王亦未敢诮公3。王见《鸱鸮》之诗,尚未信公,但亦未诮公耳。

【注释】

1诒:同“贻(yí)”。赠。

2鸱鸮(chi xiāo):猫头鹰一类的鸟。这里作诗的题目,诗见《诗经·豳风》。

3诮(qiào):责备。

【译文】

武王去世以后,管叔和他的弟弟们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要做对幼主不利的事。”周公对太公和召公说:“假如我不去控制王权,辟,按戴氏的解释是王辟位。将来我就没法跟先王交代了。”周公东征,经过两年,居东之近郊。把叛乱的罪人全部捕获。周公辟位的时候,不知道流言是从哪传出来的。两年之后,才知道流言源自管叔、蔡叔,所以说“斯得”。此后,周公作诗一首送给周成王,诗的题目叫《鸱鸮》。《鸱鸮》,是劝王兴兵讨伐管、蔡的诗。成王虽心怀疑虑,也没有敢责备周公。成王见到《鸱鸮》这首诗,仍未信任周公,但亦未责备周公。

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1,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与大夫尽弁2,以启金縢之书,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二公及王乃问诸史与百执事,对曰:“信。噫!公命,我勿敢言。”

【注释】

1偃(yǎn):倒下。

2弁(biàn):礼服。

【译文】

秋季,庄稼长势很好,还没有收获,突然间雷鸣电闪,大风骤起,庄稼都被风刮得倒伏在地上,大树也被风拔起来,国人惊恐万分。成王与大夫们都穿上礼服,打开那个用金质绳索捆束的匣子,于是得到了周公当初以自身为质请求代替武王去死的册书。太公、召公与成王向史官们以及卜筮人等询问此事,他们回答说:“有这事。唉!周公要求我等保密,我们不敢说出来。”

王执书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1。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迎,我国家礼亦宜之。”

【注释】

1冲人:幼童。

【译文】

成王手持这册书流下眼泪,他说:“不要再为那雷电大风去恭敬地占卜了。过去周公勤劳地为王室效力,只是我这小孩子不知道罢了。现在上天发威动怒,就是为了表彰周公的德行啊!我应当亲自去迎接周公,从国家礼制来说这样做也是妥当的。”

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熟。

【译文】

成王走出城郊,天就开始下雨,风向也反转过来,倒伏的庄稼全都重新站立起来。太公和召公便命令国人,把大风刮倒的大树都扶起来,培土加固。这一年的收成特别好。

顾命

【题解】

《顾命》,系周成王临终遗命。后代因此称天子遗诏为“顾命”。本篇第一部分记周成王临终遗嘱;第二部分叙述康王即位场面。本文与《康诰》内容密切相关,对西周礼制有详细记载,同时,对于我们了解“成康之治”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惟四月哉生魄1,王不怿2。甲子,王乃洮颒水3,相被冕服4,凭玉几5。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3。

【注释】

1哉生魄:始生魄,指月亮开始发光。哉,初,始。魄,又作霸(pò),每月初始的月光。

2不怿(yì):不豫,天子有病。

3洮(táo):盥洗。颒(huì):洗脸。

4被:通“披(pi)”。冕服:礼服。

5几(ji):古人席地而坐时供倚靠休息的器具。

6召太保奭:召公奭,武王之臣,一说为文王之子,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太保,官名。芮(ruì)、彤、毕、卫、毛:皆为封国名。师氏:官名。虎臣:勇猛之臣。百尹:百官之长。御事:治事之臣。

【译文】

四月初,成王的身体不适。甲子日,成王盥洗一下,相者为成王披上礼服,成王倚着玉几坐着。于是把太保召公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官之长、主事官员等全部召来。

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病日臻。既弥留,恐不获誓言嗣,兹予审训命汝。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丽陈教,则肄肄不违,用克达殷集大命。在后之侗1,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训,无敢昏逾。今天降疾,殆弗兴弗悟。尔尚明时朕言,用敬保元子钊,弘济于艰难,柔远能迩,安劝小大庶邦。思夫人自乱于威仪,尔无以钊冒贡于非几兹。”

【注释】

1侗(tóng):年幼无知。

【译文】

成王说:“唉!我的病大大加剧,已经很危险,病重得很。在这临终的时刻,我恐怕你们得不到我的话去约束嗣王,为审慎起见,我对你们说上几句。过去,先君文王、武王如日月般光照天下,奠定法律,颁布教令,谨慎畏惧不敢违反,因此才讨伐殷国,成就了周朝的天命。当我幼年继位时,恭敬地对待上天的威严,继续遵守文王、武王的教导,不敢胡乱违反。现在上天降下疾病,我几乎都起不来了。你们应当努力记住我的话,保护王长子姬钊,度过这艰难的时期,以柔和的手法抚慰远近臣民,勉励那大大小小的众多邦国。我想,一般说来人们能够自治是因为他们能有一定的法度仪节,你们可不要让姬钊陷于非礼啊。”

既受命,还,出缀衣于庭。越翼日乙丑,王崩。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1,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延入翼室,恤宅宗。丁卯,命作册度。

【注释】

1爰(yuán):与。吕伋(jí):吕尚之子。

【译文】

大臣们领受成王的遗言而回,便将成王所披的礼服拿来供置在朝廷之上以供大臣瞻拜。第二天乙丑日,成王逝世。太保召公命令仲桓和南宫毛随从齐侯吕伋,手持干戈,率领一百名勇士,在南门之外迎接太子姬钊,把他请入侧室,在这里主持丧事。丁卯日,命令太史将成王的遗言和丧礼仪节写于册书。

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须材。狄设黼扆、缀衣1。牖间南向,敷重篾席,黼纯2,华玉,仍几。西序东向,敷重底席,缀纯,文贝仍几。东序西向,敷重丰席,画纯,雕玉仍几。西夹南向,敷重笋席,玄纷纯,漆仍几。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胤之舞衣、大贝、鼖鼓,在西房。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东房3。大辂在宾阶面4,缀辂在阼阶面5,先辂在左塾之前6,次辂在右塾之前。

【注释】

1黼扆(fu yi):画有斧形的屏风。

2纯(zhun):边缘。

3“胤之舞衣、大贝、鼖(fén)鼓”几句:胤、兑、和、垂,皆人名。旧注以为皆工匠名。鼖,大鼓。

4辂(lù):大车。此指天子用车。宾阶:堂前西面的台阶,宾客所行。

5阼(zuò)阶:堂前东西的台阶,主人所行。

6塾:宫门外两侧房屋。

【译文】

过了七天,癸酉日,毕公命令有关人员分别负责下列器物。主祭礼的官员在门窗之间陈设画有斧状花纹的屏风,先王生前用过的礼服就放置在这里。门窗之间,向南铺设两重竹席,边缘饰以斧形花纹的丝织品,陈设以美玉装饰的几案。在西墙边,东向铺设双重细竹篾席,席边饰以带图案的丝织品,陈设着以斑纹贝壳装饰的几案。东墙边,西向铺设双重蒲席,席边饰以画有云气的丝织品,陈设着玉雕装饰的几案。在西侧夹室,南向铺设双重的青竹席,席边饰以黑丝绒,陈设一张漆几。国家的宝器也都陈列出来,其中有玉器五重。在西墙边陈放着红色的刀、写有先王遗训的典册、大玉璧、琬圭、琰圭。在东墙边陈放着来自华山、东北、雍州的美玉,出自黄河的图形。胤的舞衣、大贝、大鼓放在西房。兑的戈、和的弓、垂的竹矢放在东房。国王的五辂、大辂陈放在迎宾台阶之前,缀车在东阶之前,先辂在左侧堂屋之前,次辂在右侧堂屋之前。

二人雀弁1,执惠2,立于毕门之内3。四人綦弁4,执戈上刃,夹两阶戺5。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一人冕,执钺,立于西堂。一人冕,执戣,立于东垂。一人冕,执瞿,立于西垂。一人冕,执锐,立于侧阶6。

【注释】

1雀弁:同“爵弁”。冠冕名。赤黑色。

2惠:兵器名。三棱矛。

3毕门:即路寝之门,又叫路门,是天子宫室最内的正门。

4綦(qí):青黑色。

5戺(shì):阶的两旁,一说阶的两端。

6“一人冕,执刘”至“立于侧阶”:冕,大夫以上的贵族所戴的礼冠。刘、钺(yuè)、戣(kuí)、瞿、锐,皆兵器名。

【译文】

二人头戴赤黑色的礼冠,手持三棱长矛,站立在毕门之内。四个人头戴青黑色的礼冠,手持长戈,戈刃朝上,两两相对站在堂前两边的台阶旁。一个人头戴礼冠,手持大斧,站在东堂之前。一个人头戴礼冠,手持大斧,站在西堂之前。一个人头戴礼冠,手持长戟,站在东堂之旁。一个人头戴礼冠,手持三锋矛,站在西堂之旁。一个人头戴礼冠,手持长矛,站在中阶之侧。

王麻冕黼裳,由宾阶1。卿士邦君麻冕蚁裳,入即位。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阶。太史秉书,由宾阶,御王册命,曰:“皇后凭玉几2,道扬末命,命汝嗣训,临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王再拜,兴,答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乱四方3,以敬忌天威?”乃受同瑁,王三宿4,三祭5,三咤6。上宗曰:“飨!”太保受同,降,盥,以异同,秉璋以酢,授宗人同,拜,王答拜。太保受同,祭,哜7,宅8,授宗人同,拜,王答拜。太保降,收。诸侯出庙门俟。王出在应门之内9。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10,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11),皆布乘黄朱(12)。宾称奉圭兼币(13)。曰:“一二臣卫(14),敢执壤奠(15)。”皆再拜稽首。王义嗣德(16),答拜。太保暨芮伯咸进相揖,皆再拜稽首曰:“敢敬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诞受羑若(17),克恤西土。惟新陟王(18),毕协赏罚。戡定厥功,用敷遗后人休。今王敬之哉,张皇六师(19),无坏我高祖寡命。”王若曰:“庶邦侯、甸、男、卫(20),惟予一人钊报诰(21)。昔君文、武,丕平富(22),不务咎(23),厎至齐信,用昭明于天下(24)。则亦有熊羆之士,不二心之臣,保王家(25),用端命于上帝(26)。皇天用训厥道,付畀四方(27)。乃命建侯树屏,在我后之人。今予一二伯父(28),尚胥暨顾(29),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用奉恤厥若,无遗鞠子羞(30)。”群公既皆听命,相揖趋出。王释冕,反,丧服(31)。

【注释】

1(ji):登,升。

2皇:大。后:继位之君。

3乱:治。

4宿(sù):徐行向前。

5祭:洒酒至地。

6咤(zhà):向后退行。

7哜(jì):口尝。

8宅:通“咤”。

9出:指出庙门。应门:周制,天子五门,最外为皋门,依次库门、雉门、应门,内为路门。宗庙在应门之内路门之外。

10太保:指召公,当时为西伯,是西方诸侯之长。

(11)毕公:当时为东伯,是东方诸侯之长。

(12)布乘:《白虎通》作黼黻(fú),诸侯的礼服。黄朱:黄朱色的芾(fú),诸侯礼服上的蔽膝。《诗经·小雅·斯干》毛传:“芾者,天子纯朱,诸侯黄朱。”

(13)宾:通“摈”。接待诸侯、导行仪节的官员。圭:命圭。《周礼·考工记》“玉人”注:“命圭者,王所命之圭也,朝觐执焉。”币:贡物。

(14)臣卫:蕃卫的臣仆,诸侯自称的谦辞。

(15)壤:指土壤所产,等于今天所说的土产。奠:献。

(16)义嗣:礼辞。以礼辞谢,不坚决拒绝。德:《说文解字》:“升也。”德答拜,指王既以礼辞,升位答拜。

(17)诞:大。羑(you):引申为善。若:善。羑若,等于说福祥。

(18)陟:《竹书纪年》记帝王终都说陟。新陟王,指成王。

(19)张皇:张大,扩大。六师:就是六军,这里泛指军队。

(20)侯、甸、男、卫:指侯、甸、男、卫的诸侯。

(21)钊:康王姬钊。报:答复。

(22)富:指仁厚。

(23)咎:过失。这里指刑罚。

(24)用:因而。

(25)保(yì):安治。,治理,安定。

(26)端命:正民的民命。端,正。

(27)付畀(bì):付、畀都作给予解。

(28)伯父:天子称同姓诸侯叫做伯父。

(29)尚:还。胥:互相。

(30)鞠:稚子,康王自谦之词。

(31)“王释冕”几句:释冕,指康王脱去接受册命大典时穿的吉服。释,解去,脱出。反,同“返”。指康王又返回守丧的侧室。丧服,作动词,意为穿上丧服。

【译文】

康王头戴麻制的礼冠,穿着绣有斧形花纹的衣裳,从通常为宾客设置的西阶登上。官员和各国国君都头戴麻制礼冠,身穿黑色的衣裳,按照规定的位置和方向站好。太保、太史、太宗等官员都头戴麻制礼冠,身穿红色的衣裳。太保召公手捧大圭,太宗手捧酒杯和玉瑁,从东阶登上。太史手持册书,从西阶登上,向着康王,授以成王的遗命,说:“嗣位的国君,你倚着玉几,听我最后的话。现在命令你继承先王的遗训,统治周国,完全遵循先王的大法,治理天下,以此报答文王和武王,发扬文王、武王的遗训。”康王拜了两次,然后起身,回答说:“渺小的我,有什么能耐,能够像先王那样把四方治理好呢?”康王接受酒杯和玉瑁,缓慢地向前行进三次,酹酒三次,又向后退行三次。太宗说:“请把酒喝了吧!”太保接过酒杯,历阶而下,洗过手,用与天子用过的酒杯不同的酒杯,即璋瓒这种酒杯,自酌一杯酒,又授给助祭的宗人酒杯,宗人行跪拜礼,康王回拜。太保由宗人手里接过酒杯,徐徐向前,举杯沾唇,然后退后,再把酒杯交还给宗人,行跪拜礼,康王答拜。太保由台阶走下,仪式结束。诸侯出来,在庙门外恭候。王走出祖庙,来到应门内。西伯召公率领西方的诸侯进入应门左侧,东伯毕公率领东方的诸侯进入应门右侧,他们都穿着黄朱色的礼服。礼宾官宣布诸侯手执命圭向王进献贡物,说:“我们一二藩卫之臣向王敬献土产。”诸侯们都再拜叩头。王按照礼节辞谢,然后升位答拜。太保召公和芮伯一同走向前,互相作揖后,又一同向王再拜叩头,说:“恭敬地禀告天子,伟大上帝更改了大国殷的命运,我们周的文王、武王大受福祥,能够安定西方。新逝世的成王,他在世时赏罚完全合宜,能够成就文王、武王的功业,因此把幸福遍施给我们后人。如今王要谨慎啊,要加强我们王朝的军队,不要败坏我们高祖的大命。”王这样说:“侯、甸、男、卫的各位邦君诸侯!现在我姬钊答复你们的劝告。过去,先君文王、武王很公平,仁厚慈爱,不滥施刑罚,致力施行忠信,因而文王、武王的光辉普照天下。还有那些像熊罴一样勇武的将士,忠贞不渝的大臣,安定治理我们国家,因此,我们从上帝那里接受了端正天下的命令。上天顺从先王的治理之道,把天下交给先王。先王于是命令分封诸侯,树立护卫,眷顾我们后代子孙。现在,希望我们的同姓诸侯互相顾念王室,继续像你们的祖先臣服于先王那样。虽然你们身在朝廷之外,你们的心不可不在王室,要辅助我考虑理顺国家的办法,不要把羞辱留给我!”三公和诸侯群臣都听完了王的诰命,互相作揖行礼,快步走出。康王脱去吉服,返回居丧的侧室,穿上丧服。

左传

《左传》简介参见卷六。

齐鲁长勺之战

【题解】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记述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和《左传》中其他描写战事的篇章不同,本文并不把焦点放在对战争过程的记述刻画上,而是花相当篇幅写鲁庄公与曹刿两人的对论,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是民心的向背,而获得民心的基础则在于施以德政。有关战争的具体过程只寥寥数句,结尾对作战策略技巧做总结,完整地表述出取得战争胜利的所有必要条件:在民心所向的根本前提下还需要三军士气的旺盛高涨以及统帅指挥的细心果断。

庄公十年春,齐师伐我1。公将战,曹刿请见2。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3,又何间焉4?”刿曰:“肉食者鄙5,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7,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8,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9,弗敢加也10,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14),必以情(15)。”对曰:“忠之属也(16),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注释】

1我:指鲁国。因《左传》以鲁年纪事,故称鲁为“我”。

2曹刿:鲁国人。

3肉食者:在位者。

4间:参与。

5鄙:粗俗鄙陋,目光短浅。

6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去作战?

7专:独享。

8遍:普遍。

9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牲畜、宝玉、丝绸等物。

10加:夸大,虚报。

(11)信:讲信用。

(12)孚:使人信服。

(13)福:保佑,福庇。

(14)察:审察。

(15)情:情理。

(16)忠:国君尽心利民,是忠于自己的职守。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侵略鲁国。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庄公。他的乡人说:“这种事有在位的官员来筹划,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在位官员目光短浅,做不到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来打这场战争?”庄公说:“衣食这类安身之物,我不敢独享,总要分一些给别人。”曹刿回答:“这些小恩小惠不可能遍及每个人,老百姓不会追随您去作战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宝玉、丝绸等东西,不敢向鬼神虚报,总是遵守诺言,讲信用的。”曹刿回答说:“小信用不会使鬼神信服,他们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不能一一审查,可我总要尽力使其处理得合乎情理。”曹刿回答说:“您尽心利民,忠于自己的职守,凭借这个,可以打这一仗了。作战时请允许我和您一起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2,刿曰:“未可。”下,视其辙3,登轼而望之4,曰:“可矣。”遂逐齐师。

【注释】

1长勺:鲁国地名。今地不详。

2驰之:驱车追击齐国军队。

3辙:车辙,车印。

4轼(shì):车前供乘车扶手的横木,又是车上较高之处,登在上面可以远望。

【译文】

庄公与曹刿同乘一辆车,在长勺与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人击了三遍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而逃。庄公准备驱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察看齐军的车印,登上车前横木瞭望齐军,然后说:“可以了。”于是开始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1,再而衰2,三而竭3。彼竭我盈4,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5,故逐之。”

【注释】

1作气:鼓足了勇气。

2再:第二次。衰:衰退。

3竭:尽,没有了。

4盈:满,饱满。

5靡:倾倒。

【译文】

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曹刿这样做的原因。曹刿说:“打仗作战,凭的是勇气。击第一遍鼓,士兵们鼓足了勇气;击第二遍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击第三遍鼓时,勇气就没了。齐军勇气没了而我军士气正旺,所以打败了他们。齐国是个大国,它的行为不好判断,怕他们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辙乱了,旗子倒了,所以才追击他们。”

秦晋韩之战

【题解】

本文所记载的是发生于鲁僖公十五年(前645)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晋献公死后,其外逃的儿子夷吾为了能回国做国君,用割让土地的方法对秦穆公进行贿赂,终于在齐、秦的干预下达到了目的,成为晋惠公。但他不履行诺言,背信弃义,终于引发了这场战争。秦军将士同仇敌忾,士气旺盛,而晋惠公刚愎自用,不听劝告,导致了晋军的失败,自己也成为秦军的俘虏。作者将秦穆公的虚伪、贪婪,晋惠公的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既表达了自己的爱憎,也阐述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

晋侯之入也1,秦穆姬属贾君焉2,且曰:“尽纳群公子。”晋侯烝于贾君3,又不纳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晋侯许赂中大夫4,既而皆背之5。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6,东尽虢略7,南及华山8,内及解梁城9,既而不与。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10,故秦伯伐晋。以上秦伐晋之由。

【注释】

1晋侯:即晋惠公,继位前称公子夷吾。入:指晋惠公于鲁僖公九年(前651)在齐、秦帮助下回晋做了国君。

2穆姬:晋太子申生同母姐姐,亦为晋惠公姐姐,秦穆公夫人。贾君:一说为申生妃(见清代惠栋的《左传补注》和清代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一说为晋献公的次妃(见晋代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曾国藩取后一说。

3烝:下淫上为烝。

4中大夫:指晋国执政的大夫,如里克、丕郑等人。

5背:背信弃义,指晋惠公入国后不但未给这些人好处,反而杀了他们。

6河外:指黄河以南。列城五:连城五座。

7虢略:晋国东边与虢国为邻,所以称虢略,在今河南嵩县西北。

8华山: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境内。

9解(xiè)梁城:在今山西临晋南。

10闭:禁止。

【译文】

晋惠公回国继位时,秦穆姬嘱托他照顾贾君,并且说:“你要把逃亡在外的各位公子都接纳回国。”但晋惠公即位后奸淫了贾君,又不接纳众公子,所以穆姬怨恨他。晋惠公当初许诺给晋国的执政大夫以好处,但后来又背弃了自己的诺言。他还用黄河以南五座连城贿赂秦穆公,作为秦支持自己回国为君的代价,东边至虢略,南边至华山,北边至晋国的内地解梁城,可后来又不给了。晋国闹饥荒,秦国输送粮食给晋国;而秦国遇到饥馑,晋却不卖给秦国粮食。所以秦穆公要讨伐晋国。以上是秦国讨伐晋国的原因。

卜徒父筮之1,吉。涉河,侯车败2。诘之3,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其卦遇‘蛊’4,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5。’夫‘蛊’,必其君也。‘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6。岁云秋矣7,我落其实而取其材8,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以上卜徒父之筮。

【注释】

1卜徒父:秦国的卜官。

2侯车败:晋侯的车失利。

3诘:询问。

4蛊(gu):《周易》中的卦名。

5“千乘三去”几句:为卦辞。千乘,此指诸侯。雄狐,此指晋惠公。

6“‘蛊’之贞”几句:内卦为贞,外卦为悔,风是秦的象征,山是晋的象征。

7岁云秋矣:夏历七月,是孟秋之月。

8我落其实:我指秦国,因为风象征秦国。其实,山上树木的果实。取其材:取用山上的木材。山象征晋国。

【译文】

卜徒父为秦师卜筮,吉利。卦象预示着秦国的军队将渡河,晋侯的军车必败。秦穆公询问卦情,卜徒父回答说:“此卦是象征秦师大吉的,秦军连续将晋军打败三次,三次之后,一定会俘获晋君。这个卦遇到了‘蛊’,卦辞上说:‘必定三次败走,三次败走之后,一定擒获其首。’所谓狐‘蛊’一定指的是晋君。‘蛊’的内卦是风,‘蛊’的外卦是山。现在已经是秋天了,风将山上的树木果实都吹落了,山上的木材可以取用,如此卦兆可知我们一定战胜晋军。既然晋国像山上树木的果实那样落了,木材被砍伐了,不败还等什么?”以上是卜徒父的占卜。

三败及韩。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1,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2,可若何?”公曰:“不孙3。”卜右4,庆郑吉5,弗使。步扬御戎6,家仆徒为右,乘小驷7,郑入也8。庆郑曰:“古者大事9,必乘其产10,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11)。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12)。乱气狡愤(13),阴血周作(14),张脉偾兴(15),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弗听。以上庆郑不孙之词。

【注释】

1深:深入。

2君实深之:是君主您招致秦军的深入。

3不孙:说话无礼。孙,同“逊”。

4卜右:占卜决定谁可做晋惠公的兵车右卫。

5庆郑吉:由庆郑担任晋惠公的兵车右卫吉利。

6步扬:御步扬,他和家仆徒均为晋国大夫。

7小驷:马名。

8郑入:郑国献的。

9大事:古代把战争和祭祀看作国家的大事,这里指战争。

10其产:本国出产的马。其,指本国,下同。

(11)志:心的意向。

(12)“今乘异产”几句:乘异国所产的马来打仗,临战时马会因害怕而改变常态,将会与人的意愿相反。

(13)乱气:呼吸紧张,喘气失去正常的节奏。狡愤:狡有错乱的意思。愤,动。

(14)阴血:体内的血液。周作:周身而作,指血液遍体急遽循环。

(15)张脉偾(fèn)兴:血脉急涨沸腾。

【译文】

晋军三次战败之后到了韩地。晋侯对庆郑说:“敌人已经深入了,怎么办呢?”庆郑回答说:“国君您自己招致了敌人的深入,又能怎么办?”晋惠公申斥说:“出言不逊。”占卜决定谁可做晋侯的兵车右卫,结果是庆郑做车右吉利,晋侯厌恶他无礼,弃而不用。而由御步扬驾驶兵车,家仆徒做车右,驾着郑国献的名叫小驷的马。庆郑说:“古时出兵作战,一定乘本国出产的马,它们生长在本国土地上,知道本国人的心意,接受本国人的教训,熟悉本国道路,听凭你使用,没有不称人心意的。现在您驾着异国出产的马去打仗,遇到意外就会因害怕而失去常态,必将违背人的意志,马一受到刺激就呼吸紧张急促,血脉在全身急剧循环,由于血脉急涨沸腾,体外虽有强形而体内气力枯竭。这样,它进退不得,又不能周旋下去,那时您一定后悔。”晋惠公不听。以上是庆郑的不逊之言。

九月,晋侯逆秦师1,使韩简视师2,复曰:“师少于我,斗士倍我。”公曰:“何故?”对曰:“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今又击之,我怠秦奋3,倍犹未也4。”公曰:“一夫不可狃5,况国乎?”遂使请战,曰:“寡人不佞6,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7,君若不还,无所逃命。”秦伯使公孙枝对曰:“君之未入,寡人惧之;入而未定列,犹吾忧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韩简退曰:“吾幸而得囚8。”以上韩简视师。

【注释】

1逆:迎战。

2韩简:晋国大夫。视师:观察秦国兵力强弱。

3奋:振奋。

4犹未:还不止。

5狃(niu):轻慢。

6不侫:谦辞。犹言不才。佞,才能。

7合:使集合。

8吾幸而得囚:能做秦国的俘虏已经是幸运的了。意指晋必败无疑。

【译文】

九月,晋惠公率军迎战秦国军队,派大夫韩简去观察秦军的兵力强弱,韩简回来说:“秦军兵力少于我军,而他们的斗志却是我们的两倍。”晋惠公问:“这是为什么?”回答说:“您当初逃亡时依靠秦资助,归国为君时得其力相助,晋遇荒年时吃的是秦国输送来的粮食,秦国三次施恩而没有得到报答,所以来讨伐我们。现在我们又迎击秦军,我们懈怠而秦军振奋,他们的斗志多我们一倍还不止呢。”晋惠公说:“一个普通人都不能受人轻慢,何况一个国家?”就派韩简去挑战,说:“寡人不才,能集合军队却不能解散他们,您如果不退兵,晋国是不会回避秦军的攻击的。”秦穆公派公孙枝回答说:“您没有回晋国之前,我为您担心害怕;回国而没能定位,我还是为您发愁;如今您君位已定,我不敢不接受您的挑战了。”韩简回到晋营说:“我们能做秦人的俘虏就已经很幸运了。”以上是晋国韩简视察军队。

壬戌1,战于韩原2,晋戎马还泞而止3。公号庆郑。庆郑曰:“愎谏违卜4,固败是求,又何逃焉?”遂去之5。梁由靡御韩简,虢射为右,辂秦伯6,将止之7。郑以救公误之,遂失秦伯8。秦获晋侯以归。以上韩原战事。

【注释】

1壬戌:九月十三日。

2韩原:晋国地名。在今陕西韩城西南,位于河西。但秦晋韩之战,俘获晋侯,应在河东,从文章中“涉河,侯车败”,“寇深矣”等记载,证明本文中的“韩原”不在河西,而在河东(参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韩原”条)。

3晋戎马:晋侯兵车上的马,即小驷。

4愎谏:不听劝告。

5去之:不顾而去,指庆郑不救晋惠公自顾走开了。

6辂(yà):迎。

7止:擒获。

8郑以救公误之,遂失秦伯:庆郑不救晋侯,晋侯便招呼韩简来救,故将其俘获秦伯的好机会失掉了。

【译文】

九月十三日,秦、晋战于韩原。晋惠公的小驷陷入泥泞盘旋,出不来了。惠公向庆郑呼救。庆郑说:“不接受劝告,又不照卜筮去做,实在是自找失败,又怎么能逃得掉呢?”不去救晋惠公掉头而去。梁由靡给韩简驾兵车,虢射做韩简的车右,迎面遇上秦穆公,就要抓住穆公了,由于庆郑弃晋惠公不顾,韩简去救惠公而耽误了时机,于是没能抓到秦伯。秦军俘虏了晋惠公回国。以上述韩原战事。

晋大夫反首拔舍从之1。秦伯使辞焉,曰:“二三子何其戚也2?寡人之从君而西也,亦晋之妖梦是践3,岂敢以至4?”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5,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6。”

【注释】

1反首:乱头发下垂。拔舍:拔草铺地,在草中露宿。

2戚:忧伤。

3晋之妖梦是践:只是为了压息晋国的妖梦之言罢了。据《左传》鲁僖公十年记载,晋国大夫狐突没有睡觉而遇见太子申生的鬼魂,说晋惠公无礼,将在韩地败于秦军。践,压息。

4以至:指将晋君作为战俘带回秦国。

5履:踩着。

6敢在下风:秦伯在上,晋臣在下,秦伯的话,晋臣都听到了。

【译文】

晋国的大夫乱发下垂,拔草铺地露宿在草中,跟着秦军走。秦穆公派人要他们离开,说:“你们何必这么伤心呢?我随晋军西行,也是要压息晋国的妖梦之言罢了,怎么敢将你们国君作为战俘带回秦国呢?”晋国大夫三拜叩头说:“您脚踏泥土头顶皇天,皇天后土都听到了您的话,我们晋国群臣在您之下也都听到了。”

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太子、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1。使以免服衰绖逆2,且告曰:“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3,而以兴戎。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乃舍诸灵台4。以上获晋侯后情事。

【注释】

1登台而履薪:穆姬要带儿女们自杀,所以登台,脚下堆积薪柴。

2免(wèn)服衰绖(cui dié):丧服。逆:迎候。

3两君:指秦穆公与晋惠公。以玉帛相见:古代外交礼节,两国国君正常相见时,以玉帛互赠。

4灵台:周朝的故宫,在今陕西西安。

【译文】

穆姬听说晋侯就要到了,领着太子、公子弘和女儿简璧登台履薪准备自杀。她派人穿上丧服去迎候秦穆公,并且让人告知穆公:“上天降下灾祸,使秦、晋两国国君不以玉帛相见,而以兵戎相会。如果晋国国君早晨到,我晚上就死;晋君晚上到,我就早晨死。请君王您裁夺。”于是秦穆公让晋惠公在灵台住下。以上是秦国擒获晋侯后的情况。

大夫请以入。公曰:“获晋侯,以厚归也。既而丧归1,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且晋人戚忧以重我2,天地以要我3。不图晋忧4,重其怒也5;我食吾言,背天地也。重怒难任,背天不祥,必归晋君。”公子絷曰6:“不如杀之,无聚慝焉7。”子桑曰8:“归之而质其太子,必得大成9。晋未可灭而杀其君,只以成恶。且史佚有言曰10:‘无始祸,无怙乱,无重怒。’重怒难任,陵人不祥。”乃许晋平(11)。以上秦君臣谋处晋侯之法。

【注释】

1丧归:掳了晋君回国将引起夫人、儿女自杀,所以称丧归。

2戚忧:忧伤。重:感动,指晋国群臣“反首拔舍”的行为感动了秦伯。

3要:约束,指晋臣用天地之神听见“岂敢以至”的话约束秦穆公。

4图:考虑。

5重:加重。

6公子絷(zhí):秦国大夫。

7慝(tè):罪恶。

8子桑:公孙枝。

9大成:好结果,即满意的和约。

10史佚(yì):周武王时的太史,名叫佚。

(11)平:讲和。

【译文】

秦国群臣请求将晋君带回秦国都城。秦穆公说:“俘虏了晋侯,我原以为是归国时的光荣,如今却要引出丧事了,带晋侯回去有什么用呢?你们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况且晋国群臣的忧伤感动了我,天地也会用我的承诺来约束我。不考虑晋人的忧伤,会加重他们的愤怒;违背自己的诺言,是背弃了天地。加重晋国人的愤怒这种后果我担当不起,背弃天地对我不吉利,一定得将晋君放回去。”公子絷说:“不如杀掉他,不能让他回国再相聚作恶。”子桑说:“放他回去而以他的太子做人质,一定会获得好结果。在不可能灭掉晋国的情况下杀了他们的国君,只会造成相互间的憎恨。况且周武王时叫佚的太史说过:‘不要做祸乱之首,不要乘人之危,不要增加别人对自己的怨怒。’加重别人的愤怒难以承担后果,恃强凌辱他人对自己不吉利。”于是答应晋人讲和。以上是秦国君臣商议如何处置晋惠公。

晋侯使郤乞告瑕吕饴甥1,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曰:“朝国人而以君命赏2,且告之曰:‘孤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3。’”众皆哭。晋于是乎作爰田4。吕甥曰:“君亡之不恤5,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将若君何?”众曰:“何为而可?”对曰:“征缮以辅孺子6,诸侯闻之,丧君有君,群臣辑睦7,甲兵益多,好我者劝,恶我者惧,庶有益乎!”众悦,晋于是乎作州兵8。以上晋臣谋归君之法。

【注释】

1郤(xì)乞:晋大夫。瑕吕饴甥:即昌甥,姓瑕吕,名饴甥,字子金。晋惠公听说秦将同意晋讲和,所以告诉吕甥,并召他来秦国接自己。

2国人:晋国群臣。

3贰:取代。圉(yu):晋惠公的太子。

4作爰田:改变田制,即将公田的税收赏给群臣。

5恤:顾虑。

6征:赋税。缮:整治。孺子:指太子圉。

7辑睦:团结和睦。

8作州兵:训练地方武装。州为当时的民户编制,五党(每党五百家)为一州,计二千五百家。

【译文】

晋惠公派郤乞将秦国允许晋讲和的事告诉瑕吕饴甥,并要他来秦国。吕甥教给郤乞这么做:“你先接见群臣,代表国君下命令赏赐他们,并转告国君的话说:‘我虽然回来了,却有辱于国家。占卜决定以太子圉取代我吧。’”大家都哭了。晋国于是开始做爰田,将公田税收赏给群臣。吕甥说:“国君流亡在外没有考虑自己,而是为我们大家担忧发愁,这真是对我们恩惠到极点了。我们应该怎样报答国君呢?”大家说:“您认为我们该做些什么事才对得起国君呢?”吕甥说:“征收赋税,整顿甲兵以辅佐太子,诸侯听到我们失去旧主立了新君,群臣团结和睦,甲兵越来越多,与我们友好的国家会勉励我们,与我们不友善的国家会害怕我们,这样做会带来好处的!”大家都很高兴地同意了,晋国于是开始训练地方武装。以上是晋国的臣子们商议如何迎归君王。

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之“睽”1。史苏占之曰2:“不吉。其繇曰3:‘士刲羊,亦无衁也。女承筐,亦无贶也4。西邻责言5,不可偿也。“归妹”之“睽”,犹无相也。’‘震’之‘离’,亦‘离’之‘震’6,为雷为火,为嬴败姬7,车说其8,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9。‘归妹’‘睽’孤10,寇张之弧(11),侄其从姑(12),六年其逋(13),逃归其国,而弃其家,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虚(14)。”及惠公在秦,曰:“先君若从史苏之占,吾不及此夫。”韩简侍,曰:“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史苏是占,勿从何益?《诗》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僔沓背憎,职竞由人(15)。’”以上惠公、韩简追论昔年卜筮。

【注释】

1归妹、睽:均为卦名。

2史苏:晋国卜筮的太史,名苏。

3繇(zhòu):卦辞。

4“士刲(kui)羊”几句:刲,宰杀。衁(huǎng),血。贶(kuàng),赐给,即所得。

5西邻:指秦国,因当时秦国位置在西。责言:责备的话。

6“震”之“离”,亦“离”之“震”:“震”卦变为“离”卦,也就是“离”卦变为“震”卦。震、离,均为卦名。

7为雷为火,为嬴败姬:“震”是雷,“离”是火,女嫁出去反害娘家的卦象,所以说“嬴败姬”,秦国国君姓嬴,晋国国君姓姬。

8(fù):车厢下面钩住车轴的木头。

9宗丘:丘即邑,宗邑即祖先之地,意为在自己本国内。

10孤:孤单,指惠公被俘,被押至秦国,身孤影单。

(11)寇张之弧:遇到敌寇之难而有弓矢之警。弧,木弓。

(12)侄从其姑:秦穆公夫人穆姬为惠公太子圉的姑姑,此句暗指太子圉去秦国作人质。

(13)逋:逃亡。

(14)高梁:晋国地名。虚:废墟。

(15)“下民之孽”几句:孽,灾殃。匪,同“非”。僔(zun)沓,当面奉承。背憎,背后憎恨。职,主要。

【译文】

当初,晋献公为了将伯姬嫁给秦国而占筮,占得“归妹”卦变成“睽”卦。太史苏占卦说:“不吉利。卦辞说:‘男人杀羊不见血,女人担筐无所得。西邻的责难,无法补偿。归妹变为睽,无人相助。’‘震’卦变成‘离’卦,也就是‘离’卦变‘震’卦,‘震’是雷,‘离’是火,这是嫁出去的女儿反会害娘家的卦象,嬴姓会打败姬姓,钩住车轴的木头会脱落,火会烧掉旗子,不利出师作战,会败于自己的国门之内。‘归妹’‘睽’卦孤单,会遇到敌寇之难而有弓矢之警。侄儿跟着姑母,六年之后逃亡,逃回自己的国,而抛弃了自己的家,第二年会死于高梁的废墟上。”等到晋惠公被俘到秦国,就说:“先君如果听从史苏的占卜,我也到不了这个地步。”韩简正陪伴在旁边,说:“龟卜以图象来显示,占筮用数字来告知。事物生成后才有形象,有形象后才能滋长,滋长蕃衍才有数字。占只能知凶吉,但不能改变凶吉,先君德行败坏,做的错事能够数得清吗?即使听从了史苏的占卜又能有什么益处?《诗经》上说:‘百姓的灾殃,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当面奉承背后憎恨,主要来自人们之间的相互争逐。’”以上是晋惠公、韩简追论当年卜筮之事。

十月,晋阴饴甥会秦伯1,盟于王城2。

【注释】

1阴饴甥:即吕甥,他的食邑在阴,所以也称他阴饴甥。

2王城:秦地,在今陕西朝邑东。

【译文】

十月,晋国吕甥会同秦穆公,在王城这个地方签订盟约。

秦伯曰:“晋国和乎1?”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2,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3。’以此不和。”秦伯曰:“国谓君何4?”对曰:“小人戚5,谓之不免。君子恕6,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7,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8,服而舍之9,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10,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以上吕甥说秦伯归君。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馆晋侯,馈七牢焉(11)。

【注释】

1和:相符,一致。

2立圉:立太子圉为国君。

3二:二心。

4谓:以为,认为。

5戚:忧戚,忧愁。

6恕:推己及人,即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

7我毒秦:我们伤害了秦国,指晋三施而不报的事。

8贰:二心,即叛离。

9服:服罪。舍:释放。

10一役:指秦不计前嫌,放回晋惠公会使诸侯威服,相当于一次战役的功效。

(11)牢:牛、羊、猪各一为一牢。

【译文】

秦穆公问:“你们晋国人的意见一致吗?”吕甥回答说:“不一致。小人以国君被俘为耻辱,并哀痛自己在战争中失去的亲人,不怕征收赋税,整治甲兵以拥立圉为国君,说:‘一定要报这个仇,宁可侍奉戎狄也在所不惜。’君子爱护自己的国君,但又知道他的罪过,不怕征收赋税,整治甲兵以等待秦国放回晋君的命令,说:‘一定报答秦国的恩德,就是死了也没有二心。’所以意见不一致。”秦穆公问:“晋国人对晋君的命运如何估计?”回答说:“小人们很难过,认为国君不免一死。君子以己之心推测秦伯,认为国君一定会被放回来。小人说:‘我们伤害了秦国,秦国难道还会放国君回来吗?’君子说:‘我们知罪了,秦国一定会放回我们的国君。有二心时抓住他,认错服罪就放了他,秦国的恩德再大也没有了,秦国的刑罚再威严不过了。服罪的人感念秦的恩德,怀有二心者畏惧秦的刑罚。有秦国送回晋君这件事,秦国可以完成霸业了。送晋君回国而又不安定他的君位,废掉晋君而不立新君,这是将恩德变为仇怨,秦国是不会这样做的。’”以上是吕甥游说秦伯归还晋国国君。秦穆公说:“我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于是为晋侯改换客馆,并以国君之礼相待,送给他七牢礼物。

蛾析谓庆郑曰1:“盍行乎2?”对曰:“陷君于败,败而不死,又使失刑,非人臣也。臣而不臣3,行将焉入?”十一月,晋侯归。丁丑,杀庆郑而后入。

【注释】

1蛾析:晋国大夫。

2盍:何不。行:逃走。

3不臣:失掉作为人臣的本分。

【译文】

蛾析对庆郑说:“你还不逃走?”庆郑回答说:“使国君失败,国君战败自己又不能战死,现在逃走又会使国君不能对我处以刑罚,这不是做臣子的行为。作为臣子而失掉了为臣之道,就是逃走又能逃到哪里去呢?”十一月,晋惠公回国。十一月廿九日,杀了庆郑之后回到了晋国国都。

是岁,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1,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2。且吾闻唐叔之封也3,箕子曰4:‘其后必大5。’晋其庸可冀乎6!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7。

【注释】

1饩(xì):赠送。

2矜(jin):怜悯。

3唐叔:晋国始封之君,武王之子。

4箕子:殷纣王的庶兄,殷亡国后归周。

5大:强大。

6庸:难道。

7司:管理。

【译文】

这一年,晋国又遇上了荒年,秦穆公又送粮食给晋,他说:“我怨恨晋国国君可又怜悯晋国的百姓。而且我听说唐叔被封于晋时,箕子说:‘他的后代一定强大。’晋国难道可以图谋吗?暂且树立一些恩德,等着将来能人出现吧。”从这时起秦国开始征收晋国河东的赋税,设置官吏管理这个地区。

晋公子重耳之亡

【题解】

本文记述了晋献公之子重耳(即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由避骊姬之祸逃亡在外到后来继位为君的经历。文中人物众多,但却各具特色,形象鲜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如卫文公、曹共公、郑文公的冷漠与无礼,楚成王、秦穆公、僖负羁之妻的慧眼识人,宋襄公、齐桓公的热情相助,齐女姜氏的深明大义,介之推等随从流亡人员的忠心耿耿、聪明练达、不贪赏禄,等等,从而对符合忠、孝、礼、义、仁等基本精神的行为予以肯定。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1,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2,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3,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4。狄人伐咎如5,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6。公子取季隗,生伯、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7。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8。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以上处狄。

【注释】

1及于难:遇到危难。指重耳为其父晋献公的宠妃骊姬所害,逃往自己的封地蒲城。

2保:依靠。生禄:养生的禄食。

3校(jiào):比较,较量。

4狐偃:重耳的舅父。赵衰(cui):晋国大夫,字子馀。颠颉(jié):晋国大夫。魏武子:即魏犨(chou)。司空季子:即胥臣臼季,字季子。均为晋大夫。

5(qiáng)咎(gāo)如:狄族的别种,隗(wěi)姓。

6纳:送给。诸:之于。

7盾:即赵盾,亦称赵宣子,后来的晋卿。

8就木:指老死入棺材。

【译文】

晋国公子重耳遭遇骊姬之难,逃往自己的封地蒲城,晋侯派兵去蒲城追杀他。蒲城人打算与晋军作战,重耳不答应,说:“我凭君父的命令而享有这块封地的供养,才得到封地的人民。有了封地的人力就同君父较量,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走吧。”于是逃往狄国。跟随他出亡的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等人。狄人征讨一个叫咎如的部落,俘获了他们的两个姑娘叔隗和季隗,送给重耳。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了伯、叔刘;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了赵盾。重耳要去齐国,对季隗说:“等我二十五年,那时我不回来你再改嫁。”季隗回答说:“我二十五岁了,再等二十五年改嫁,就该进棺材了。我等着你。”重耳在狄国住了十二年才离开。以上是重耳一行在狄。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1。出于五鹿2,乞食于野人3,野人与之块4,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5:“天赐也6。”稽首7,受而载之8。以上过卫。

【注释】

1不礼焉:不表示敬意,没有按礼节接待。

2五鹿:卫国地名。在今河南濮阳东北。

3野人:乡下人。

4块:土块。

5子犯:即狐偃。

6天赐:上天赐给的。他将土块看作土地的象征,预示重耳得土有国。

7稽首:叩头。

8载之:将土块装在车上。

【译文】

重耳一行路过卫国,卫文公不按礼节待他们。走到五鹿,向一个乡下人要饭吃,乡下人给了他们土块,重耳愤怒了,要鞭打这个人。狐偃说:“这是上天赐予的,预示您得土有国。”重耳磕了头,将土块接过来装在车上。以上是重耳一行路过卫国。

及齐,齐桓公妻之1,有马二十乘2。公子安之3,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4,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5。”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6。以上安齐。

【注释】

1妻之:将族人嫁给重耳。

2二十乘:二十辆马车,一车驾四马,所以二十乘是八十匹马。

3安之:满足于这种生活。

4四方之志:出行的打算。

5怀与安,实败名:思恋所爱的人,安于这种生活,足以败坏功名。

6以戈逐子犯:重耳不想走,所以发怒,拿着长戈追杀狐偃。

【译文】

到了齐国,齐桓公将族女嫁给重耳,还给他二十乘马车。重耳对这种生活很满足,而跟随他的人认为这样下去不行。随员们想要离开齐国,在桑树下计议这件事,谁想采桑女奴在树上听到了,将此事告诉了姜氏。姜氏怕齐孝公知道这件事,就杀了这个女奴以灭口,然后对重耳说:“你有离开齐国的打算吧,知道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杀掉了。”重耳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走吧!留恋妻子,安于现状,是会败坏功名的。”重耳不答应。姜氏就和狐偃策划,在重耳大醉后将其送出齐国。重耳不愿走,醒后发怒,拿着戈追杀狐偃。以上是重耳安于待在齐国。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1,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2。僖负羁之妻曰3:“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4,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5。子盍蚤自贰焉6?”乃馈盘飧7,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以上过曹。

【注释】

1骈胁:胁下肋骨连成一片。

2薄:迫近。

3僖负羁:曹国大夫。

4若以相:用这些人作为辅助之人。

5曹其首也:在这些无礼的国家之中,曹国首当其冲,为第一个。

6蚤:即“早”。自贰:另外的态度。自别于其他人。

7馈:馈赠。盘飧(sun):一盘饭。

【译文】

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肋骨连成一片,想看他的裸体,趁他洗澡的时候近前观看。僖负羁的妻子说:“我观察晋公子的随从人员,都足以担当辅佐国家的大任。如果依仗这些人的帮助,公子一定能返回晋国。如果回到晋国,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中称了霸,就要征讨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就会首当其冲。您为什么不早些采取不同的态度呢?”僖负羁就派人送给重耳一盘饭,饭里放了一块宝玉。重耳接受了食品而退回了宝玉。以上是重耳经过曹国。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以上过宋。

【译文】

到了宋国,宋襄公送给重耳二十乘马车。以上过宋。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1:“臣闻天之所启2,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3?君其礼焉4。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5,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6,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7,足以上人8,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9,其过子弟10,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以上过郑。

【注释】

1叔詹:郑国大夫。

2启:开导,帮助。

3建:营造,造就。诸:代重耳。意指上天要成就重耳,使其成为晋君。

4礼:以礼相待。

5姬出也:重耳为姬姓女子所生。晋为姬姓国,其母为戎族狐姬,出自唐叔,与晋同宗,其父母均姓姬,即“男女同姓”。

6离外之患:遭遇出奔在外之患。离,遭遇。

7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

8上人:超出他人之上。

9侪(chái):等。

10其过子弟:路过郑国的晋国子弟。

【译文】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以礼相待。叔詹进谏说:“我听说上天要帮助的人,常人是赶不上的。晋公子身上有三件特殊的反映天意的事,上天或者要成就他吧?您还是应以礼来相待。同姓男女结婚,子孙一定不会蕃盛,晋公子,为姬姓人所生,而他却一直活到今天,这是一;遭遇逃亡在外的灾难,而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大概是上天要帮助重耳成就事业,这是二;有狐偃、赵衰、贾佗三个足以胜过一般人的贤士跟随着他,这是三。晋国与郑国是同等的国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就应以礼相待,更何况他又是上天所帮助的人呢?”郑文公不听。以上是重耳经过郑国。

及楚,楚子飨之1,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2?”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3,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4。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5,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6。若不获命7,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8,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9。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10。晋侯无亲(11),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12),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以上过楚。

【注释】

1飨(xiǎng):设宴招待。

2不穀: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辞。

3子女:美女。

4羽毛齿革:鸟翎、兽毛、象牙、牛皮。

5灵:威灵。

6舍:三十里为一舍。

7命:退兵的命令。

8弭(mi):弓。櫜(gāo):放箭的器具。鞬:放弓的器具。

9子玉:楚国令尹。

10力:拼命。

(11)无亲:众叛亲离。

(12)后衰:衰落得最迟。

【译文】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说:“公子如果能回到晋国,将怎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您都有,鸟翎、兽毛、象牙、牛皮,是楚国所产,流散到晋国的这些东西,都是您剩下的,我怎么报答您呢?”楚王说:“虽然如此,您还是得告诉我怎么报答我?”重耳回答:“如果凭借您的威灵,我能够回到晋国,一旦晋、楚发生战争,相遇于中原,我要指挥晋军退避三舍。如果您仍不退兵,我要左手拿弓,右手拿着弓箭袋,与您较量一番。”子玉请楚王杀掉重耳。楚王说:“晋公子志向广大,朴实无华,言谈高雅而彬彬有礼。他的从人恭敬而宽宏,忠心耿耿能为他拼命。晋侯众叛亲离,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我听说姬姓是唐叔的后代,衰落得最迟,或许要由重耳来振兴吧?上天要其兴盛,谁能毁掉呢?违背天意,会有大祸临头的。”于是将重耳送至秦国。以上是重耳经过楚国。

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1。奉匜沃盥2,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3,何以卑我4!”公子惧,降服而囚5。他日,公享之6,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7,公赋《六月》8。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9。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以上居秦。

【注释】

1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秦穆公送给重耳五个女子作姬妾,怀嬴在内。怀嬴为曾在秦国做人质的晋惠公太子圉之妻。圉回国后立为怀公,所以称她为怀嬴。

2奉:同“捧”。匜(yí):盛水的器具。沃:浇水。盥:洗手。

3匹:匹敌。

4卑:看不起。

5降服而囚:脱去上身衣服自己拘囚起来向怀嬴道歉。

6享之:宴请重耳。

7《河水》:诗篇名。已亡佚。

8《六月》:《诗经·小雅》篇名。记叙周朝大臣尹吉甫辅佐宣王北伐。秦穆公以此诗来比喻重耳返晋后能匡扶晋国辅佐周天子。

9公降一级而辞焉:秦穆公降一级台阶以辞谢重耳的大礼。降,下台阶。

【译文】

秦穆公送给重耳五个女子做姬妾,其中包括怀嬴。有一次,怀嬴捧着盛水的器皿给重耳浇水洗手,洗完后重耳挥手要怀嬴走开。怀嬴生气了,说:“秦、晋两国是平等的,为什么小看我?”重耳害怕了,连忙脱去上身衣服,自己拘囚起来向怀嬴道歉。有一天,秦穆公宴请重耳,狐偃说:“我不如赵衰善于文辞,请让赵衰跟着吧。”重耳在宴会上朗诵《河水》诗,秦穆公朗诵《六月》诗。赵衰说:“重耳拜谢秦伯的赏赐!”重耳走下台阶,向秦穆公作揖、叩头。秦穆公走下一级台阶,以辞谢重耳的大礼。赵衰说:“您说辅佐周天子的使命要重耳承担,重耳不敢不拜谢您啊!”以上是重耳在秦国。

僖公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纳之1,不书2,不告入也3。

【注释】

1秦伯纳之:指秦穆公送重耳回国。

2不书:指《春秋》没有记载。

3不告入也:晋国没有告知鲁国重耳回国的事。

【译文】

鲁僖公二十四年春天,周历正月,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国,《春秋》没有记载这件事,是因为晋国没有把这件事告诉鲁国。

及河1,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2,臣之罪甚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3。”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4,有如白水5。”投其璧于河。济河,围令狐6,入桑泉7,取臼衰8。二月甲午9,晋师军于庐柳10。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11),师退,军于郇(12)。辛丑(13),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壬寅(14),公子入于晋师。丙午(15),入于曲沃。丁未(16),朝于武宫(17)。戊申(18),使杀怀公于高梁(19)。不书,亦不告也。以上秦伯纳晋侯正文。

【注释】

1河:黄河。

2羁:《说文解字》认为是马笼头。绁(xiè):马缰绳。负羁绁有“牵马坠镫”之意,即担任随从。

3亡:此处为走开义。

4所:如果。

5有如白水:意为我心明白有如此水。

6令狐:晋地,在今山西临猗。

7桑泉:晋地,在今山西临晋东北。

8臼衰(jiù cui):晋地,在今山西解县西北。

9甲午:二月四日。

10庐柳:晋地,在今山西临猗西北。

(11)公子絷(zhí):秦国大夫,穆公之子。如:至,到。

(12)郇(xún):晋地,在今山西临猗西南。

(13)辛丑:二月十一日。

(14)壬寅:二月十二日。

(15)丙午:二月十六日。

(16)丁未:二月十七日。

(17)武宫:重耳祖父武公之庙。

(18)戊申:二月十八日。

(19)高梁:晋地,在今山西临汾东北。

【译文】

到了黄河边上,狐偃把一块宝玉交给重耳说:“我牵马坠镫跟随您走遍各国,我得罪您的地方多极了,我自己都知道,更何况您呢?请允许我从此走开吧。”公子说:“如果我不和舅父同心,就像这白水一样。”将宝玉扔进了河里。过了河,围攻令狐,进入桑泉,攻下了臼衰。二月四日,晋怀公的军队驻扎在庐柳。秦穆公派公子絷去晋军劝说他们不要抵抗,晋军后退,驻扎在郇。二月十一日狐偃和秦、晋两国大夫在郇地签订了盟约。二月十二日,重耳接管了晋国军队。二月十六日进入曲沃。二月十七日,朝拜武宫。二月十八日重耳派人去高梁杀了晋怀公。《春秋》没记载这件事,也是因为晋没有将这件事告知鲁国。以上是秦穆公接纳晋文公的记载。

吕、郤畏逼1,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2,公使让之3,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4,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5,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6,其知之矣7。若犹未也,又将及难8。君命无二9,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10?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11)?行者甚众(12),岂唯刑臣(13)。”公见之,以难告(14)。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15),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以上吕、郤焚宫之难。

【注释】

1吕:吕甥。逼:迫害。

2寺人披:寺人,即阉人,太监,名字叫披。

3让:责备。

4田:田猎。渭滨:渭水河边。

5袪(qu):寺人披当时割下的重耳的衣袖。

6谓:以为。

7其知之矣:已懂得为君的道理。

8又将及难:又会遇到灾难。

9君命无二:执行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

10蒲人、狄人,余何有焉:意为献公、惠公在位时,重耳是蒲人、狄人,和我有什么关系?

(11)“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几句:前时战役,管仲跟随公子纠,射中公子小白的带钩。小白后继位为齐君,即齐桓公,不计前嫌,任命管仲做自己的国相。置,放置,即放下射钩之恨。易之,指改变齐桓公的做法。何辱命焉,即我自己走开,不劳你下令赶我。

(12)行者:畏罪而走的人。

(13)刑臣:寺人披是阉人,所以自称,意思是刑余之人。

(14)难:指吕、郤要烧文公宫室之事。

(15)己丑:三月二十九日。晦:阴历每月的最末一天。

【译文】

吕甥、郤芮害怕晋文公迫害旧臣,打算放火烧掉文公的宫室以杀死文公。寺人披请求晋文公接见他,文公拒绝不见,并派人责备他说:“你攻打蒲城的时候,国君要你过一夜再去,你当天就到了。后来我跟着狄君在渭水河畔打猎,惠公命你来杀我,要你过三夜去,你第二夜就到了。虽然是奉了国君的命令,你的行动也太快了。你割下的我的衣袖还在,你还是走吧。”寺人披回答说:“我以为您既然已经回国为君,为君的道理您已经知道了。如果还不知道,您又要遇到灾难了。执行国君的命令不能有二心,这是自古以来的准则。替国君除恶,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献公、惠公在位时,您是蒲人、狄人,杀掉您和我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您即位为君,难道就不再有蒲人、狄人了吗?齐桓公可以不计前嫌而任命管仲做国相,您如果不能仿效齐桓公的做法,何必劳您下令呢?我自己会走开。那时惧罪出逃的人会很多,不会只有我一人。”文公听了这些话,召见了寺人披,寺人披将吕、郤的企图报告了文公。三月,晋侯与秦伯秘密在王城会见。三月最后一天,文公的宫室着火,吕甥、郤芮没有捉到文公,就奔到黄河边上,秦穆公诱捕并杀掉了他们。以上是吕、郤二人焚烧宫室之难。

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1,实纪纲之仆2。以上逆秦嬴。

【注释】

1送卫:送卫士。因晋新近有吕、郤之难,国家还没有最后安定,所以送士兵来护卫文公。

2纪纲之仆:干练的能办事的卒仆。

【译文】

晋侯将夫人文嬴接回了晋国。秦穆公送三千卫士给晋文公护卫他,都是干练而能干的卒仆。以上是迎接秦国人文嬴夫人。

初,晋侯之竖头须1,守藏者也2。其出也,窃藏以逃3,尽用以求纳之4。及入,求见,公辞焉以沐5。谓仆人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6,宜吾不得见也。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甚众矣。”仆人以告,公遽见之。以上见头须。

【注释】

1竖:身边小吏。

2守藏者:看守库藏的人。

3窃藏以逃:晋文公流亡时,头须也跟着,偷了重耳的钱逃走了。

4纳之:指接纳重耳返国。

5沐:洗头。

6覆:反转过来,改变位置。图反:心里的想法反常。

【译文】

当初,文公身边有个小吏叫头须,是替文公看守库藏的。重耳出亡时,他偷了财物逃跑了,把所有这些库藏财物都用来求晋国允许重耳返国上了。等到文公回国,他请求接见自己。文公借口在洗头拒绝见他。头须对仆人说:“洗头时头朝下,心的位置就颠倒了,心的位置改变了,想法就会反常,不见我是应该的。留在国内的人为您守卫国家,随您出亡的人为您牵马负缰,二者的行为都是对的,何必要向留在国内的人问罪呢?作为一个国君而记一个普通人的仇,害怕的人就太多了。”仆人将他的话报告文公,文公立即召见了头须。以上是晋文公见小吏头须。

狄人归季隗于晋而请其二子1。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赵姬请逆盾与其母2,子馀辞3。姬曰:“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请,许之,来,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4。以上归二隗。

【注释】

1请其二子:二子指季隗所生伯、叔刘,狄人请求留下他们。

2赵姬:文公的女儿。

3子馀:赵衰字子馀。

4内子:卿的嫡妻、正妻叫内子。

【译文】

狄人将季隗送回晋国而请求留下文公的两个儿子伯、叔刘。文公将女儿赵姬嫁给赵衰,生下原同、屏括、楼婴三个儿子。赵姬请赵衰接回赵盾和他的母亲叔隗,赵衰拒绝。赵姬说:“得了新宠就忘了旧爱,怎么差遣别人呢?一定得把他们接回来。”经过再三请求,赵衰答应了。接来以后,赵姬见赵盾很有才能,一再请求文公,将赵盾立为嫡子,使自己的三个儿子在赵盾之下,以叔隗作为赵衰的正妻,自己在她之下。以上是接回季隗、叔隗两夫人。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1,禄亦弗及2。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3,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4?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5,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6?”对曰:“尤而效之7,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8,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9?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10,曰:“以志吾过(11),且旌善人(12)。”以上介之推避隐。

【注释】

1介之推:跟随文公出亡的小臣,姓介名推。

2弗及:赏禄未轮到他的头上。

3主晋祀者:主持晋国宗庙社稷祭祀的人,即国君。

4诬:欺骗。

5蒙:欺骗,蒙蔽。

6以:因此。怼(duì):怨恨。

7尤:责怪。

8使知之:指让文公知道介之推的功劳,但不要赏禄。

9文:纹饰。

10绵上:晋地,在今山西介休南。田:祭田。

(11)志:记载。

(12)旌:表彰。

【译文】

文公奖赏跟着他出亡的人,只有一个小臣叫介之推的,不肯列举自己的功劳以求取禄赏,禄赏也就没有轮到他头上。介之推说:“献公有九个儿子,只有文公一人在世了。惠公、怀公众叛亲离,国内外的人都唾弃他们。上天没有灭绝晋国,一定会有贤君出现。主持晋国宗庙社稷祭祀的人,除了文公还有谁呢?实在是上天安排他做了国君,而那些人都认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是骗人吗?偷人财物,还要被称为盗,何况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那些人呢?臣下把罪过当做正义,国君对他们的奸邪行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骗,我无法与他们共处了!”他母亲说:“你为何不向晋侯请求赏赐?不然的话,你因此而死了又怨恨谁呢?”介之推回答说:“指责了他们又去效法他们,罪过不是更大了吗?而且我已经口出怨言,不能再接受那样的俸禄。”他母亲说:“只让国君知道你为他所做过的事,不要禄赏怎么样?”介之推说:“语言是人身体上的纹饰,我的身子将要隐居,还用得着纹饰吗?这还是在求显达呀。”他母亲说:“果真如此,我和你一起隐居吧。”于是隐居而死。晋文公寻找介之推却没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他的祭田,并说:“以此来记录我的过失并表彰好人。”以上是介之推避赏赐而隐居。

晋楚城濮之战

【题解】

晋楚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的一次重要战争。齐、宋不肯事楚而与晋友善,楚国因此攻宋,晋引军救宋引起这场战争。参战的有秦、齐、宋、陈、蔡等国,以楚国大败而告结束。其重要原因是楚国令尹子玉刚愎自用、狂妄自大,而历经坎坷、得君位不易的晋文公,重用狐偃、赵衰、先轸等人,在整顿军政、发展生产、国势强盛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谋略,终于取得此次大捷并成就了霸业。这充分说明了统帅在战争中所起作用的重要性。战后订立的践土(即王庭)之盟曾对诸侯起过一定的约束作用。

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1,终朝而毕2,不戮一人3。子玉复治兵于4,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5。国老皆贺子文6,子文饮之酒7。贾尚幼8,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对曰:“不知所贺。子之传政于子玉,曰:‘以靖国也。’靖诸内而败诸外9,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玉刚而无礼10,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11),其不能以入矣(12)。苟入而贺,何后之有(13)?”以上贾策子玉之败。

【注释】

1子文:曾为楚国令尹的斗谷於菟(wu tú),字子文。睽:楚国邑名。今地不详。

2终朝:自天明到吃早饭这段时间。

3戮:杀戮,此处指处罚。子文想突出子玉,所以草草完事。

4子玉:当时的楚国令尹成得臣。(wěi):楚国地名。今名不详。

5贯耳:用箭刺穿耳朵,古代一种刑罚。

6国老:已告老的旧臣。贺子文:祝贺他举荐的子玉能胜任其职。

7饮之酒:请他们喝酒。

8贾:伯赢,楚名相孙叔敖的父亲。

9靖诸内:安定了国内。靖,安定。败诸外:在国外遭到失败。

10刚:刚愎自用。

(11)三百乘:二万二千五百人。甲车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12)入:回国。

(13)后:晚。

【译文】

楚成王要围攻宋国,派子文在睽地练兵,一早晨就结束了,没处罚一个人。这是他为了突出子玉才这么做的。子玉又在地练兵,一整天才结束,鞭打了七人,用箭刺穿了三个人的耳朵。已退休的老臣纷纷向子文表示祝贺,祝贺他举荐的子玉胜任其职,子文请他们喝酒。贾此时年纪还小,来得晚,还不表示祝贺。子文问他为什么,他说:“不知道祝贺您什么,您将国家政事传给了子玉,说:‘用他来安定楚国。’安定了国内而在国外遭到了失败,对楚国能有多少好处?子玉失败,是您荐举的结果,您荐举的人败坏了国家,又有什么可祝贺的?子玉刚愎自用,对人无礼,不能治理民众,他带兵超过三百乘,恐怕就不能回国了。如果他能胜利回国再来祝贺,还算晚吗?”以上是贾预料子玉必败。

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1。先轸曰2:“报施救患3,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4。”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5,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以上谋救宋。于是乎蒐于被庐6,作三军7。谋元帅8。赵衰曰9:“郤縠可10。臣亟闻其言矣(11),说礼乐而敦《诗》《书》(12)。《诗》《书》,义之府也(13)。礼乐,德之则也(14)。德义,利之本也(15)。《夏书》曰(16):‘赋纳以言(17),明试以功(18),车服以庸(19)。’君其试之(20)。”及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21);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22);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23),魏犨为右(24)。以上大蒐谋帅。

【注释】

1公孙固:宋庄公的孙子,宋襄公庶兄,宋国大司马。

2先轸:即原轸,晋国名将。

3报施:报答晋文公流亡时宋国赠马的恩惠。

4于是乎在矣:就在救宋这一战了。

5始得曹:曹国刚刚归附楚国。昏:通“婚”。结亲。

6蒐(sou):检阅,阅兵。被庐:晋地,今名不详。

7作:建立。晋献公原来分为二军,现在建立三军。

8谋:谋求。元帅:中军之帅。上、中、下三军,以中军为最高,中军主将就是元帅。

9赵衰(cui):晋国大夫,字子馀。

10郤縠(hú):晋国大夫。

(11)亟:屡次。

(12)说:同“悦”。喜好。敦:推重。

(13)义:义理,正义。府:府库。

(14)德:德行,品行。则:标准。

(15)利:利益,功用。

(16)《夏书》:《尚书》中有关夏代的部分。下引文见《虞书》中的《益稷》篇。

(17)赋:取,听取。

(18)明试:清楚地考察。

(19)车服以庸:报答其功劳。庸,功劳。

(20)试:试用。

(21)郤溱(zhēn):郤縠的族人。佐:辅佐,即作副将。

(22)栾枝:又名栾贞子。

(23)荀林父:即中行桓子。御戎:驾驶兵车。

(24)魏犨(chou):即魏武子,晋国大夫。为右:给晋文公作车右。

【译文】

鲁僖公二十七年冬天,楚王及陈、蔡、郑、许等国领兵围攻宋国,宋国大司马公孙固到晋国告急。先轸说:“报答我们国君流亡时宋国赠马的恩惠,救助宋国被围的危难,在诸侯中取得威望,完成霸业,就在此一举了。”狐偃说:“曹国刚刚归附楚国,卫国新近与楚联姻,如果我们征讨曹、卫,楚国一定去救,这样齐、宋的危难就可以解除了。” 以上是晋国商量救宋。于是在被庐阅兵,建立三军,谋划选派元帅。赵衰说:“郤縠能胜任。我屡次听他发表言论,他喜好礼乐、爱重《诗》《书》。《诗》《书》当中蕴藏着事物的正理,而礼乐是德行的准则。德行和义理是国家利益的根本。《夏书》上说:‘听取他的言论以观察他的志向,考察他所做的事,以车马服饰来酬谢他的功劳。’您不妨试用他看看。”于是文公派郤毂率领中军,郤溱作副将;派狐偃率领上军,狐偃谦让给哥哥狐毛而自己作副将;任命赵衰作卿,他谦让给栾枝、先轸;派栾枝指挥下军,先轸作副将。荀林父为文公驾驶兵车,魏犨作文公的车右。以上是阅兵与选派元帅。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1。”于是乎出定襄王2,入务利民3,民怀生矣4,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5。”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6。民易资者不求丰焉7,明征其辞8。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9。”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10,作执秩以正其官(11),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穀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以上因大蒐而追叙前事兼及后效。

【注释】

1未安其居:人民生活还没安定。

2出定襄王:出兵定襄王之位。襄王即周襄王,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36),襄王庶弟太叔带将襄王赶到郑国;鲁僖公二十五年(前635)晋文公出兵杀王子带,护送周襄王归国复位。

3务:专心致力于某事。

4怀生:安居乐业。

5宣:明白,懂得。其:指“信”,此句意为百姓还不懂得诚信的作用。

6伐原以示之信:原是周地名。在今河南济源西北,为周卿士原伯贯封邑,因原伯贯兵败无功,襄王将此地转赐给晋文公。恐怕原城人不服,文公用兵包围了原城,三天之后为守信用而撤离,原城投降。

7易资者:交换货物。不求丰:不用欺骗手法来多得。

8明征其辞:明定契约。

9共:同“恭”。恭敬之心。

10蒐:古时称春天或秋天打猎为蒐。

(11)作执秩:设立掌管爵禄秩位的官。正:整理,调整。

【译文】

晋文公刚回国就开始教化他的百姓。第二年,文公想动用百姓去作战。狐偃说:“百姓还不懂义理,生活还没有安定。”于是文公对外出兵杀死太叔带,护送周天子归国复位,回国又专心致力于民生,人民安居乐业,文公又要动用百姓。狐偃说:“百姓还不懂得诚信,还不明白诚信的作用。”于是文公在征讨原城时以“退兵一舍”来向人民展示诚信。百姓交换货物时不用诈骗手段来谋取多得,彼此之间明定契约。晋文公问:“可以动用百姓了吗?”狐偃说:“百姓还不知礼法,还没有对礼产生恭敬之心。”文公于是举行春蒐、秋蒐来向民众申明礼仪,设立掌管爵禄秩位的官以调整官员,百姓服从国君的命令而毫不怀疑,然后才动用民众。晋国迫使楚国撤退了在齐国穀地的驻军,解除了楚对宋的围困,城濮一战而成为霸主,这都是晋文公用礼乐制度教化其民的结果。以上因阅兵而追叙前事兼及其后的效果。

二十八年春,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1,卫人弗许。还,自南河济2。侵曹伐卫。正月戊申3,取五鹿4。二月,晋郤縠卒。原轸将中军,胥臣佐下军5,上德也6。晋侯、齐侯盟于敛盂7。卫侯请盟8,晋人弗许。卫侯欲与楚9,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于晋10。卫侯出居于襄牛(11)。以上卫持两端,欲附于晋。

【注释】

1假道:借道。曹在卫的东方,晋军自西而东攻曹,必须经过卫,所以要借道。

2自南河济:从卫国南面渡黄河,即从河南汲县南渡河,然后往东伐曹。

3正月戊申:正月十一日。

4五鹿:卫地,在今河南濮阳东北。

5胥臣:即司空季子,晋国大夫。

6上:崇尚。原轸原为下军副将,现在超升为中军统帅,所以说崇尚注重有德行的人。

7齐侯:齐昭公,名潘,齐桓公之子。敛盂:卫地,在今河南濮阳东南。

8卫侯:卫成公,名郑,卫文公之子。

9与楚:和楚国交好。与,交好。

10出:赶出,遗弃。说:同“悦”。取悦,讨好。

(11)襄牛:卫国地名。在今河南睢县,一说在今河南范县。

【译文】

鲁僖公二十八年春天,晋文公要攻打曹国,向卫国借路,卫国人不答应。晋军返回,从卫国南面渡过黄河。侵入曹国后讨伐卫国。正月十一日攻取了卫国的五鹿。二月,晋军之帅郤縠去世。原轸率领中军,胥臣辅佐下军,这样做是为了崇尚有德行的人。晋侯、齐侯在敛盂订立盟约。卫侯请求加入盟约,晋人不答应。卫侯想和楚国交好,卫国人不愿意,因此驱逐他们的国君以讨好晋。卫侯出逃住到了襄牛。以上是卫国左右摇摆,想要归附晋国。

公子买戍卫1,楚人救卫,不克。公惧于晋,杀子丛以说焉,谓楚人曰:“不卒戍也2。”以上鲁持两端不敢戍卫。

【注释】

1公子买:字子丛,鲁国大夫。戍卫:戍守卫国。

2卒:完成。

【译文】

鲁公子买领兵驻防在卫国,楚人救卫,没有战胜晋军。鲁僖公害怕晋国,将公子买杀掉以取悦晋国,对楚人却说:“公子买没有完成戍守的任务。”以上是鲁国首鼠摇摆,不敢驻防卫国。

晋侯围曹,门焉1,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2:“称舍于墓3。”师迁焉,曹人凶惧4,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5,因其凶也而攻之。三月丙午6,入曹。数之7,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8,且曰:“献状9。”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报施也。魏犨、颠颉怒曰:“劳之不图,报于何有!”爇僖负羁氏10。魏犨伤于胸,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11),且视之,病(12),将杀之。魏犨束胸见使者曰(13):“以君之灵,不有宁也?”距跃三百(14),曲踊三百(15)。乃舍之。杀颠颉以徇于师(16),立舟之侨以为戎右(17)。以上晋师破曹。

【注释】

1门焉:攻曹城门。

2舆人:众人。

3称:声称。舍于墓:把军队驻扎在曹人墓地上,暗示要掘曹人祖坟来报复。

4凶:恐惧,慌乱。

5为:将。所得者:指所得到的晋军尸体。

6三月丙午:三月初十。

7数之:列举曹共公的罪状。

8其:曹共公。僖负羁:曹国大夫。晋文公流亡在曹时他曾赠饭赠玉。轩:大夫所乘的车。意指曹国许多无德的人都做了大夫。

9献状:献出这些官居大夫位之人的功劳状。

10爇(ruò):烧。

(11)使问:派人去慰问。

(12)病:此处指伤势沉重。

(13)束胸:包扎好胸部伤口。

(14)距跃:往前跳。三百:三次。百,同“陌”。次。

(15)曲踊:弯身跳。

(16)徇(xùn):这里是示众义。

(17)立舟之侨:任命舟之侨作车右。即撤销了魏犨此职。舟之侨原为虢臣,鲁闵公二年逃到晋国。

【译文】

晋侯围攻曹国,攻打曹国城门,伤亡很大,曹人将晋军尸体陈列在城上。晋文公很忧虑,担心这样会动摇军心,他听从众人的计谋:“宣称要将军队驻扎在曹人墓地上,掘曹人祖坟来报复。”军队转移至曹人墓地,曹人感到恐惧、慌乱,将他们所得的晋军士兵尸体盛于棺木中送出来,晋军借他们恐慌之机加紧攻城。三月十日,晋军攻进了曹国国都。晋文公列举曹共公的罪状,指责他不重用贤臣僖负羁而不称职的大夫却多达三百人,并说:“把这些人的功劳状拿出来!”晋文公下令不得进入僖负羁的住宅并赦免他的同族人,这是为了报答他当年“飧璧”的恩惠。魏犨、颠颉生气地说:“有功劳的人不考虑报答,却来报答什么功劳都没有的人!”于是放火烧了僖负羁的家。魏犨胸部受了伤,晋文公想杀他又爱惜他的材力,于是派使者去慰问,并探视他的伤势,如果伤势沉重就要杀了他。魏犨明白国君的用意,把胸部伤口包扎好来见使者说:“托国君的福,我这不是很好吗?”并向前跳了三次,向上跳了三次。晋文公于是放过了他。将颠颉杀了在军中示众,改用舟之侨作晋文公的车右。以上是晋国军队破曹。

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1。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2,告楚不许3。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4,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5。以上晋谋激齐、秦,使来会战。

【注释】

1门尹般:宋国大夫。

2舍之:放弃宋不管。之,指宋。绝:断。指宋与晋断绝关系。

3告楚:请楚退兵。

4怒顽:恼怒楚国顽固不听劝。

5畀(bì):给予。

【译文】

宋人派门尹般到晋军中告急。晋文公说:“宋人告急,我们若不管,宋就会与我们断绝关系;请楚国退兵,楚又不会答应。我想和楚作战,齐国、秦国又不同意,怎么办呢?”先轸说:“设法使宋国不向我们求救而去贿赂齐、秦,由他们出面请楚退兵。我们扣住曹国国君,将曹、卫的土地分一部分给宋国。楚国爱惜曹、卫两个盟邦,一定不会答应齐、秦的请求。齐、秦喜爱宋国的贿赂而恼怒楚国的顽固,能不参加战争吗?”文公很高兴,拘禁曹伯,将曹、卫的一部分土地给了宋国。以上是晋国君臣商量激怒齐国、秦国,使之前来会战。

楚子入居于申1,使申叔去穀2,使子玉去宋3,曰:“无从晋师4。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5,而除其害6。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7:‘允当则归8。’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子玉使伯棼请战9,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10。”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11)。以上楚君欲退,臣欲战。

【注释】

1入居:回兵驻扎。申:楚地,原为申地,在今河南南阳。

2申叔:申公叔侯,时为楚大夫。穀:齐国地名。今山东东阿。

3去:撤出。

4无从:不要进逼。指不要同晋军交战。

5天假之年:上天使其长寿。此时晋献公九个儿子只剩文公一人,所以称“天假之年”。

6除其害:指除去惠公、怀公、吕甥、郤芮等。

7《军志》:古代的兵书。

8允当则归:不求过分,即适可而止。

9伯棼(fēn):即斗椒,斗伯比之孙,又称子越,楚国大夫,先后做过楚国司马和令尹。

10间执:堵住,塞住。谗慝:毁谤,诬蔑。指贾说子玉不能以三百乘入的话。

(11)西广:楚国军制分左、右广,西广即右广,相当于右军。东宫:太子宫,这是指太子宫中卫队。若敖:若敖氏,楚王祖先,也是子玉祖先的名号,楚国亲兵等特种部队以此命名。六卒:六百人。

【译文】

楚成王回兵驻扎于申,命令申叔撤出谷地,令子玉撤离宋国,说:“不要同晋军交战。晋侯在外流亡十九年,终于回到晋国为君。一切艰难险阻,都经历过了;人心的真假虚实,他也都知道。上天使其长寿,除掉了他的敌人。老天扶植的人,是不会被舍弃的吧?《军志》上说:‘适可而止。’又说:‘知难而退。’还说:‘有德行的国家是不可抵挡的。’这三句话,都好像说的是晋国。”子玉派伯棼请战,说:“不敢说一定能立功,但是愿借此机会来堵住那些毁谤、诬蔑我的人的口。”楚成王很生气,只给了他很少的兵力,只有西广、东宫和若敖氏亲兵六百人归他指挥。以上是楚国国君想要退兵,大臣子玉想要开战。

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1:“请复卫侯而封曹2,臣亦释宋之围。”子犯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3,臣取二4,不可失矣。”先轸曰:“子与之5。定人之谓礼6,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7,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8。以上私许复曹、卫,以说三国。

【注释】

1宛春:楚国大夫。

2复卫侯而封曹:卫侯出居于襄牛,曹伯被拘押在宋,所以说复卫侯而封曹。

3君:指晋文公。取一:得到一桩好处。

4臣:指子玉。

5子与之:您答应他吧。

6定人:指安定别人、别国。

7携:离间。

8告绝:宣告绝交。

【译文】

子玉派宛春通知晋军说:“请恢复卫侯君位和曹国的封疆,我也撤退围困宋国的军队。”狐偃说:“子玉真无礼!晋国君主只得到一桩好处,而他做臣子的反而得到两桩好处,我们不能失去这个进攻的机会。”先轸说:“您答应了他吧。安定别国叫做有礼,楚国一句话安定了三个国家,我们一句话而断送了他们,我们就无礼了,凭什么去作战呢?不答应楚国的要求,是抛弃宋国。我们为救宋而来又抛弃了它,诸侯会怎么说呢?楚国对三国都有恩惠,而我们拒绝却会与三国结下怨仇,怨恨结多了,又靠什么去打仗呢?我们不如私下答应恢复曹、卫两个国家,以离间他们和楚国的关系,扣留宛春以激怒楚国,打起来决出胜负再进一步定计。”文公很高兴,于是将宛春拘禁在卫国,并且暗中答应恢复曹、卫两个国家。曹、卫两国都宣告与楚绝交。以上是晋国私下许诺恢复卫侯君位和曹国的封疆,以讨好三国。

子玉怒,从晋师1。晋师退。军吏曰2:“以君辟臣3,辱也。且楚师老矣4,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5,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6。背惠食言7,以亢其仇8,我曲楚直。其众素饱9,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以上晋退三舍避楚。

【注释】

1从晋师:进逼晋军。

2军吏:军官。

3辟:同“避”。躲避。

4老:疲乏,指士气不振。

5微:没有。

6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重耳流亡在外时,曾受楚王的款待,当时答应楚成王日后晋楚交战时要退避三舍以报其恩。

7背惠:忘恩负义。

8亢:提高,加强。

9素饱:一向士气饱满。

【译文】

子玉非常生气,率军进逼晋军。晋军往后撤。军官们说:“作为国君而躲避为臣子的,这真是耻辱。而且楚国军队已经士气不振了,干吗要后退呢?”狐偃说:“军队出师作战,理直气就壮,理屈就会士气不振,哪里在于出征时间长不长呢?没有楚国当年的帮助,我们也就没有今天了,退避三舍就是为了报答楚国的恩惠。忘恩负义,背弃诺言,会激起楚人的仇怨,那就是我们理屈,楚国理直。他们的士气又一贯饱满,不能说衰落不振。我们后撤楚军也返回,我们还有什么可求的呢?如果楚军不返回,国君退让,臣下却进逼,理亏的就是他们了。”晋军后撤了三舍,共九十里,楚国士兵想要停下,子玉却不答应。以上是晋军退三舍以避楚军。

夏四月戊辰1,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慭次于城濮2。楚师背酅而舍3,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4,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5。”公疑焉6。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7,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8,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9,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10,吾且柔之矣(11)。”以上晋君臣论战事。

【注释】

1四月戊辰:四月初三。

2国归父:亦称国庄子,齐国大夫。崔夭:齐大夫。秦小子慭(yìn):秦穆公之子。此三人与宋国国君都是作为晋国盟军将领来参战的。次:停留,驻扎。城濮:卫地,在今河南陈留,一说在今河南范县南。

3背酅(xi):背靠名为酅的丘陵。酅,城濮附近的地名。地势险要。

4诵:歌唱。

5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此歌是比喻晋国兴盛,就像原田之蕈那么肥美,晋君可以谋立新功,不必再念楚国原来的恩惠。原田,原野。每每,肥美。新是谋,谋新。

6疑:疑惑,以为众人说自己背弃旧友,谋求新友。

7表里山河:晋国外有黄河,内有太行山,地势险固。

8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汉水北面许多姬姓国家,都是晋的同姓国,都是被楚灭掉的。

9盬(gu):吮吸。

10我得天,楚伏其罪:晋侯面向上所以是得天,楚王面向下所以是伏罪。

(11)柔:软化。脑子是柔软的,所以这么说。

【译文】

夏季四月初三,晋侯、宋公、齐国的国归父、崔夭、秦国的小子憖率领军队驻扎在城濮。楚军背靠险要的丘陵酅安营扎寨,晋文公见敌人占据了有利地形感到忧虑,他听众人唱着这样的歌:“原野上的青草多肥美,除掉旧根子,播下新种子。”心中疑惑不定。狐偃说:“打吧。打胜了,我们一定可以得到诸侯的拥戴。如果不能取胜,我们晋国外有黄河,内有太行山,一定不会受什么损害。”晋文公说:“楚国从前对我们的恩惠怎么办呢?”栾枝说:“汉水以北的那些姬姓国家,都是被楚灭掉的。老想着他们的小恩小惠就会忘了这奇耻大辱,不如打一仗。”晋文公梦见和楚王搏斗,楚王伏在晋侯身上吮吸他的脑汁,所以很害怕。狐偃说:“这梦吉利。您面向上是我们晋国得天助之兆,楚王面向地是向您伏罪。他吮吸您的脑汁就是被您柔化、驯服了。”以上是晋国君臣谈论战事。

子玉使斗勃请战1,曰:“请与君之士戏2,君凭轼而观之3,得臣与寓目焉4。”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5,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6,敢烦大夫谓二三子7,戒尔车乘8,敬尔君事9,诘朝将见10。”以上子玉致师。

【注释】

1斗勃:楚大夫。

2戏:角力,较量。

3轼:战车前扶手的横木。

4寓目:观看。

5大夫:指子玉,为子玉而退避三舍。

6命:楚国退兵的命令。

7二三子:指楚军将领。

8戒:准备。

9敬:专注谨慎。

10诘朝:明早。

【译文】

子玉派斗勃请战说:“我请求和您的斗士较量一番,您可以靠在车前的横木上观看,我成得臣也一起看。”晋侯派栾枝答复说:“我们国君听到你的话了。楚王的恩惠一直不敢忘,所以才退到这里。对子玉大夫我们还退避三舍,怎么敢抵挡楚君呢?现在既然没得到楚军退兵的命令,烦请大夫转告贵国的将军们,准备你们的战车,专心于你们国君交代的任务,明天早晨我们再见。”以上是楚国子玉派遣部队挑战晋军。

晋车七百乘,韅、靷、鞅、靽1。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2,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己巳3,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4,子上将右5。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6。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7,楚师驰之8。原轸、郤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9。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

【注释】

1韅(xiǎn)、靷(yin)、鞅(yāng)、靽(bàn):分别为马背、马胸、马腹、马后等部位的皮革。形容装备整齐。

2有莘(shēn):古代国名。在今河南陈留东北。虚:同“墟”。废墟。

3己巳:四月初四。

4子西:楚司马斗宜申,字子西。

5子上:斗勃,字子上。

6旆(pèi):大旗。

7舆曳柴:战车后面拖着树枝。

8驰之:追赶晋军。

9公族:晋文公统率的亲兵。横击之:拦腰冲击楚军。

【译文】

晋军有战车七百辆,五万二千五百人,装备齐全。晋文公登上有莘旧城的废址检阅了部队,说:“无论老少都有礼,可以让他们去打仗了。”又砍伐了有莘的树木以补充攻战的器具。四月初四,晋军列队于莘北,下军副将胥臣负责抵挡陈、蔡两国军队。子玉率领中军指挥若敖氏的六百兵卒,说:“今天一定灭了晋国。”子西率领左军,斗勃率领右军。胥臣给马蒙上虎皮,率先冲击陈、蔡军队。两国军队弃阵而逃,楚国右军溃败了。狐毛立起两面大旗,伪装退却。栾枝让战车后面拖着树枝假装败逃,楚军受骗,在后面追赶。原轸、郤溱指挥中军精锐拦腰冲击楚军。狐毛、狐偃指挥上军回身夹攻子西,楚国左军也溃败了。至此,楚军大败。子玉及早收住中军不动,所以中军没败。

晋师三日馆谷1,及癸酉而还2。以上城濮战事正文。

【注释】

1馆:驻扎。

2癸酉:四月初八。

【译文】

晋军在谷这个楚军营地驻扎了三天,吃的都是楚军的粮食,到四月初八才班师。以上是城濮之战的主要内容。

甲午1,至于衡雍2,作王宫于践土3。乡役之三月4,郑伯如楚致其师5,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成于晋6。晋栾枝入盟郑伯7。五月丙午8,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以上晋、郑盟。丁未9,献楚俘于王,驷介百乘10,徒兵千。郑伯傅王(11),用平礼也(12)。己酉(13),王享醴(14),命晋侯宥(15)。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16),赐之大辂之服(17),戎辂之服(18),彤弓一(19),彤矢百,玈弓矢千(20),秬鬯一卣(21),虎贲三百人(22)。曰:“王谓叔父(23),敬服王命,以绥四国(24),纠逖王慝(25)。”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26)。”受策以出(27),出入三觐(28)。以上献俘于王。

【注释】

1甲午:四月二十九。

2衡雍:郑国地名。在今河南原武西北。

3作王宫:建造周天子的行宫。践土:郑地,在今河南荥泽西北。

4乡役之三月:城濮战役前三个月。

5致:交付。

6子人九:郑国大夫。行成:求和,订立和议。

7入:指去郑国国都。

8五月丙午:五月十一日。

9丁未:五月十二日。

10驷介:四马披甲。

(11)傅王:给周王指导礼节。

(12)用平礼:用周平王待晋文侯的礼节。

(13)己酉:五月十四日。

(14)享醴(li):设宴招待。

(15)宥(yòu):酬答,劝食。

(16)尹氏、王子虎:周王室卿士。内史:周朝官名。掌管爵禄生杀大权。叔兴父:周大夫,官至内史。策命:用竹简写上命令,即书面任命。侯伯:诸侯领袖。

(17)大辂之服:大辂为古代祭祀时所乘的金色的车,并有专用服装与之相配,即饰有赤色野鸡翎毛的帽子。

(18)戎辂:举行军礼时所乘的戎车,与之相配的是皮帽,即戎辂之服。

(19)彤弓:红弓。

(20)玈(lú):黑弓。赐予晋文公这些弓箭是表示给予征伐之权。

(21)秬(jù):黑黍。鬯(chàng):香酒。卣(you):盛酒的器具。

(22)虎贲(bēn):勇士,天子的卫队。

(23)王:周襄王自称。叔父:指晋文公。晋与周王室同姓,按当时习惯,年龄相差不大的,不分辈分通称叔父。

(24)绥四国:安定四方诸侯。

(25)纠逖(tì):检举除治。王慝:危害周天子的恶人。

(26)奉扬:恭敬地承受,称颂。丕:大。休:美。

(27)受策:接受策书。

(28)三觐(jìn):进见了三次。

【译文】

四月二十九日,到了衡雍,因周襄王要来慰劳晋军,晋侯命令在践土建造了一座行宫。在城濮之战前三个月,郑伯曾去楚国,将郑军加入楚军归楚指挥,现在因为楚军已败,郑文公很害怕,派子人九与晋修好。晋大夫栾枝到郑国与郑文公议盟。五月十一日,晋文公与郑文公在衡雍签订了盟约。以上是晋国、郑国结盟。五月十二日,晋文公向周襄王献上了楚国战俘,四马披甲的战车百辆,步兵千人。郑文公为周襄王指导礼节,用周平王接待晋文侯的仪式来接待晋文公。五月十四日,周天子设宴款待晋文公,并与晋侯酬答,向其劝酒。襄王命他的卿士尹氏和王子虎、内史叔兴父出面,任命晋文公为诸侯领袖,赐给晋侯祭祀时乘的金色的车及相应服饰、举行军礼时乘坐的兵车及专用服饰;红色弓一张,红色箭一百支,黑色的弓箭一千支;黑黍米酿造的香酒一卣;勇士三百人。并对晋侯说:“我称你一声叔父,要恭谨地服从天子的命令,安抚四方诸侯,为天子检举、纠治坏人。”晋侯谦让了三次,最后接受了命令,说:“重耳再叩首,恭敬地承受称颂周天子伟大、光明、美好的圣命。”接受了策书后走出来,前后一共进见了三次周天子。以上是晋文公献俘于周襄王。

卫侯闻楚师败,惧,出奔楚,遂适陈1,使元咺奉叔武以受盟2。癸亥3,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4,要言曰5:“皆奖王室6,无相害也。有渝此盟7,明神殛之8,俾队其师9,无克祚国10,及而玄孙(11),无有老幼。”君子谓是盟也信,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以上践土之盟。

【注释】

1适:去,向。

2元咺(xuān):卫国大夫。奉:侍奉,辅佐。叔武:卫成公之弟。受盟:接受盟约。

3癸亥:五月二十八日。

4王庭:周襄王的住所,指晋侯在践土为周天子修建的王宫。

5要(yāo)言:约言,誓言。

6奖:扶助。

7渝:违反,背叛。

8殛(jí):惩罚。

9俾(bi):使。队:覆灭。

10克:能。祚国:享有国家。

(11)玄孙:从自身算起至第五代叫玄孙。

【译文】

卫侯听说楚军失败,害怕了,要往楚国跑,从襄牛顺路过陈国,派大夫元咺辅佐自己的弟弟叔武接受了诸侯的盟约。五月二十八日,王子虎集合诸侯在王庭盟誓,誓言说:“大家都要扶助周王室,不能互相残害。有违背这一盟约的,灵验的神会惩罚他,让他的军队覆灭,不能享有国家,直到他的五世孙,不分老幼,都难逃惩罚。”君子认为这次盟约是有信用的,又认为晋在这场战役中能以德义来进行征伐。以上是践土之盟。

初,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1,未之服也2。先战3,梦河神谓己曰:“畀余,余赐女孟诸之麋4。”弗致也。大心与子西使荣黄谏5,弗听。荣季曰:“死而利国,犹或为之6,况琼玉乎?是粪土也,而可以济师,将何爱焉?”弗听。出,告二子曰:“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7,实自败也。”既败,王使谓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8?”子西、孙伯曰:“得臣将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将以为戮。’”及连谷而死9。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10!吕臣实为令尹(11),奉己而已(12),不在民矣。”以上子玉之死。

【注释】

1琼弁:用美玉装饰的皮帽。玉缨:用玉装饰的帽缨。

2未之服:没戴过。

3先战:交战之前。

4孟诸:宋地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麋:通“湄”。水边草地。指宋国土地。

5大心:即孙伯,子玉之子。荣黄:即荣季,楚大臣。

6犹或:还要。

7勤民:尽心尽力于民,自己的东西无所爱惜。

8其若申、息之老何:将对申、息两地的父老乡亲如何交代?因申、息两地子弟随子玉出征,多战死,所以有此言。

9连谷:楚地,今名不详。

10莫余毒:没有同我作对的人了。

(11)吕臣:楚大夫叔伯,继子玉为令尹。

(12)奉己:自守无大志。

【译文】

起初,楚令尹子玉曾自己做了镶嵌美玉的皮帽和帽缨,还没有戴过。他梦见河神对自己说:“把它们给我,我就把宋国的土地给你。”子玉没给。子玉的儿子大心和楚大夫子西要荣黄去劝他,子玉不听。荣季说:“如果人死了而有利于国家,还要不惜牺牲呢,何况琼玉呢?这些都是粪土类不值钱的东西,却可以帮助我军取胜,又有什么舍不得的呢?”子玉还是不听。荣黄出来对大心、子西说:“不是河神要令尹失败,是令尹自己不能不惜一切地尽心力于民,实在是自找失败。”城濮之战大败以后,楚王派人对子玉说:“你如果回国,对申、息两地子弟战死于沙场的父老乡亲如何交代?”子西、大心说:“子玉是要自杀的,我们两个人阻止他说:‘国君会治你的罪的。’”子玉走到连谷,没有接到楚王的赦令就自杀了。晋文公听到这消息之后,喜形于色,说:“没有同我作对的人了。吕臣做了楚国令尹,他自守无大志,不能为民事着想。”以上是楚令尹子玉之死。

秦晋殽之战

【题解】

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衰微,诸侯纷起争霸。鲁僖公三十二年(前628)。秦出兵征讨郑国,却为郑国商人弦高所智退,无功而返时在殽函一带为晋军所拦击。秦军劳师远征,违背了兵贵神速的用兵之道,犯了兵家大忌是其战败的主要原因,这已为蹇叔在战前所预料。秦穆公开始时虽拒绝听取正确意见,但在战败后勇于承担责任,不愧为一代霸主。郑国的弦高以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表现出强烈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是很成功而具有号召力的商人形象。

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庚辰1,将殡于曲沃2,出绛3,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4。曰:“君命大事5。将有西师过轶我6,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7,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8,若潜师以来9,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10,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11),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12),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13)。召孟明、西乞、白乙(14),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15),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6)。”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17),尔墓之木拱矣(18)。”蹇叔之子与师(19),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20)。殽有二陵焉(21):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22);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注释】

1庚辰:十二月十二日。

2殡:停柩。曲沃:晋国旧都,也是晋君祖坟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东。

3绛:在今山西曲沃西南,当时的晋都。

4卜偃:掌晋国卜筮的大夫,名郭偃。大夫:参加晋文公殡丧的官员。

5大事:指军事。

6西师:西方军队。指秦,秦在晋西。轶:本指后车超过前车,有“越过”义。晋位于秦、郑之间,秦征郑必须越过晋。

7杞子:秦国大夫。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合攻郑,郑大夫烛之武说服秦穆公单独撤兵。为防郑为晋所灭,秦派杞子、逢孙、扬孙留守郑国。

8管:指钥匙。

9潜师:秘密派军队。

10访:探问,询问。蹇(jiǎn)叔:秦国大夫,元老。

(11)远主:指郑国。因郑与秦距离较远,故称。

(12)勤:勤劳,劳苦。无所:无所获。

(13)辞:不接受。

(14)孟明:秦国大夫,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秦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大夫,姓西乞,名术。白乙:秦大夫,姓白乙,名丙。三人均为秦军将帅。

(15)孟子:即孟明。

(16)入:指军队回来。

(17)中寿:即六七十岁。

(18)拱:两手合抱。此句是说蹇叔年纪大了,不中用了。

(19)蹇叔之子:司马迁认为西乞术、白乙丙是蹇叔之子(见《史记·秦本纪》)。与:参加。

(20)殽(xiáo):指殽函,即殽山与函谷关合称。在今陕西潼关至河南新安一带,地势险要。

(21)陵:大土山。

(22)夏后皋:夏代君主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

【译文】

鲁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二日,将要停柩于曲沃,出了国都绛,棺柩里发出了牛叫一样的声音。卜筮官郭偃让大夫们下拜,说:“国君有作战的大事要交代我们。将会有西方来的军队从我晋国国界过,袭击这支军队,我们一定会取得大捷。”奉命留守郑国的秦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报告秦穆公说:“郑人让我镇守着他们国都北门,若秘密派军队来,郑国就是我们的了。”穆公询问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劳动军队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事例。军队精疲力竭,远方的郑国又会有所准备,不能这么做!军队的动向,郑国一定会知道。军队辛苦又无所获,一定产生叛逆之心。而且军队远行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不接受蹇叔的意见。召来孟明、西乞、白乙三名将领,命他们率领军队从东门出发。蹇叔为这支军队而哭,说:“孟明啊,我看见这支军队去可看不见它回啊。”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啊。你年纪太大了,如果你只活六七十岁,现在你墓地上的树也该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蹇叔的儿子也参加了这支远征军,蹇叔哭着送儿子说:“晋军一定在殽这个险要之地抗击我军。殽有二座大土山:南面那座土山,是夏君主皋的陵墓,北面那座土山是文王躲避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死在二山之间,我就到那里收你们的尸骨吧!”秦军便向东进发了。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1,左右免胄而下2。超乘者三百乘3。王孙满尚幼4,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5。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6,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7,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8,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9,敢犒从者10,不腆敝邑(11),为从者之淹(12),居则具一日之积(13),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14)。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15)。使皇武子辞焉(16),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17)。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18)。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19)。攻之不克,围之不继(20),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注释】

1周北门:周都城洛邑北门。

2左右:指兵车上左右两旁的武士。免胄:摘下头盔,以表示敬意。

3超乘:一跃而上车。指秦军士兵刚刚免胄下车又一跃而跳上车,是对天子的无礼。

4王孙满:周王之孙名满。

5脱:粗心大意。

6滑:为一姬姓小国。

7市:做买卖。周:周王的都城。

8以乘韦先:以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礼物献给秦军。乘,古代一乘(辆)兵车驾四匹马,所以“乘”即“四”。韦,熟牛皮。

9吾子:你们。

10从者:指部下。

(11)腆:丰厚。

(12)淹:久留。

(13)积:粮食、柴草。

(14)遽(jù):驿车,为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

(15)束载:捆好行李。厉兵:磨快武器。秣(mò)马:喂饱马匹。

(16)皇武子:郑国大夫。辞:告别,即下逐客令。

(17)脯:干肉。资:粮食。饩(xì):已宰杀的牲畜的生肉。牵:尚未杀的牛、羊、猪。

(18)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原圃、具囿,饲养禽兽的园囿名。

(19)冀:希望,指望。

(20)不继:无后继之师,即后援不继。

【译文】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路过周天子都城洛邑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士兵摘下头盔下车步行,以对天子表示敬意,但有三百辆车上的士兵下车后又马上跳上了战车。王孙满年纪还小,见到这种情形就对周王说:“秦军轻狂无礼,一定要打败仗。轻狂就会缺少谋略,无礼就粗心大意。进入险境而粗心大意,又没有方法策略,能不败吗?”到了滑国,郑国商人弦高要去周王都城做买卖,正好遇见了秦军。他知道了秦军的来意,就送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军,他说:“我们国君听说你们行军将路过我国,冒昧地用这点东西慰劳贵军。我们国家物产虽不丰厚,但贵军在外逗留很久了,所以你们住下就为你们准备一天的给养,你们走就为你们安排一夜的防卫。”并且派人驾驿车急速回国报告郑国国君。郑穆公派人去客馆察看,杞子等人早已捆好行李,磨快了武器,喂饱了马匹在等待秦军到来了。郑穆公派皇武子去下逐客令说:“你们在我国已逗留很久了,因此我们的肉干、粮食、牲畜都吃光了。因为你们就要走了,就像秦有具囿一样,我们也有一个原圃,请你们自己去那里取些麋鹿带上走,以便使我们更安闲些,怎么样?”杞子只好逃往齐国,逢孙、扬孙逃往宋国。孟明说:“郑国已有准备,不能指望得到它了。攻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会后援不继,我们还是回去吧。”秦军只好灭了滑国取道回秦。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1,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3。子墨衰绖4,梁弘御戎,莱驹为右5。

【注释】

1违天:违背天意,指放弃上天给予的这次机会。

2同姓:指滑国,

3遽:急遽。兴:发动。姜戎:姜姓戎族,在晋南边。

4子:指晋襄公,文公之子,因文公还没下葬,所以称他为子。墨:染黑。衰(cui):丧服。绖(dié):麻做的腰带。均为白色,因要作战,怕不吉利,所以将丧服染黑了。

5梁弘、莱驹:均为晋大夫。右:车右。

【译文】

晋大夫原轸说:“秦国国君不听蹇叔的话,因贪心而劳师远征,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机会。天赐之机不可失,敌人不能放纵。放纵敌人就会有祸患,违背天意不吉利。我们一定得攻打秦军。”栾枝说:“我们还没报答秦国过去对我们的恩惠,却要攻打他们的军队,是不是因为先君已去世的缘故呢?”先轸说:“秦国不哀悼我们国君的去世反来讨伐我们的同姓国,秦国这样做就是无礼,还有什么恩惠可说?我听说,一天放纵敌人,会为几代人造成祸患。我们这是为后代子孙打算,能说是违背先君的意愿吗?”于是发布命令,急速调动与晋友好的姜戎部队。晋襄公戴孝作战,怕不吉利,就将丧服染黑,梁弘给国君驾兵车,莱驹担任车右。

夏四月辛巳1,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2。晋于是始墨3。

【注释】

1四日辛巳:四月十四日。

2遂墨:于是穿了黑色丧服。

3始墨:开始将穿黑色丧服作为习俗。

【译文】

夏季四月十四日,在殽这个地方打败了秦军,擒获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得胜而回。于是襄公就穿着黑色丧服埋葬了晋文公。从此晋国就以黑色作为丧服颜色了。

文嬴请三帅1,曰:“彼实构吾二君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3!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4,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5,妇人暂而免诸国6。堕军实而长寇仇7,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8,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9,以公命赠孟明10。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11),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12)。若从君惠而免之(13),三年将拜君赐(14)。”

【注释】

1文嬴:晋文公夫人,襄公嫡母,秦穆公之女。请:请求释放。三帅:指孟明、西乞、白乙三人。

2构:挑拨离间。

3辱:屈尊。讨:惩罚。

4逞:满足,如愿。

5武夫:战士。原:战场。

6妇人:指文嬴。暂:很快。免:宽恕。

7堕:毁。长寇仇:长了敌人的威风。

8阳处父:晋大夫。

9左骖(cān):车子左边的马。

10以公命:用晋襄公的名义。

(11)累臣:被囚之臣。衅鼓:杀人后用血涂鼓。

(12)不朽:不腐烂,意为不忘晋不杀之恩。

(13)从君惠:是说秦君也像晋君一样施以恩惠。从,跟随之义。

(14)三年将拜君赐:三年后来拜谢晋君的恩赐。实为来报仇。

【译文】

晋襄公的母亲文嬴是秦穆公之女,她为秦军三大将领请求说:“他们实在是挑拨秦晋两国国君关系的人,秦君就是吃了他们,也难解心头之恨,你又何必屈尊去处罚他们呢!放他们回去,让秦君杀他们可以满足秦君的意愿,怎么样?”襄公答应了。先轸上朝,问到秦国的俘虏,襄公说:“我答应太夫人的请求,已经把他们放了。”先轸气愤极了,他说:“战士们奋力在战场上抓住了他们,妇人却急急忙忙地把他们放跑了,浪费了军中的粮草还长了敌人的威风,晋国灭亡的日子快到了!”头也不回地在襄公面前吐唾沫表示反对。于是襄公派阳处父去追赶放走了的秦军将领,追到黄河,他们已经上船了。阳处父解下套在车上的左边的马,假装说是襄公命令送给孟明的,想让他们回来拜谢,好借机捉住他们。孟明叩头说:“晋君大恩大德,没有杀了我们用我们的血去衅鼓,而放我们回国去受秦制裁,就是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我们死也不忘晋君的恩德。如果我们国君也像晋君一样赦免了我们,三年之后我们再来拜谢晋君的恩赐。”

秦伯素服郊次1,乡师而哭曰2:“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3,孤之罪也。”不替孟明4,“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5。”

【注释】

1素服:穿着白色丧服。郊次:在郊外等待。

2乡师:面向归来的将士。

3二三子:指孟明等人。

4替:废置,撤换。

5眚(shěng):过失。

【译文】

秦穆公穿着白色丧服在秦都城郊外等候着,见到归来的将士们就哭着说:“我不听蹇叔的话而使你们被俘受辱,这是我的罪过。”他也没有撤换孟明,说:“是我的过失,你们有什么罪过?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就抹杀你们的大功绩。”

晋楚邲之战

【题解】

为了争夺郑国,晋、楚两国在鲁宣公十二年(前597)进行了邲(bì)之战。晋国由于将领意见不一致,中军副将先縠(hú)刚愎自用,不听主帅指挥,擅自行动而导致惨败。作者在本文中通过士会等人之口介绍了当时楚国井然有序的战阵并阐述了一些用兵之道,如:要在敌人有隙可乘时才可以用兵;只能去攻打那些政治昏昧、混乱失道而衰弱不振的敌手;见对方可战而进兵,知其难攻而退兵等等。这些用武原则以及楚庄王对用武的深刻理解展示了我国古代丰富的军事思想。

厉之役,郑伯逃归1,自是楚未得志焉。郑既受盟于辰陵,又徼事于晋2。

【注释】

1厉之役,郑伯逃归:鲁宣公六年,楚攻郑,在厉(今湖北随州北)讲和,后郑伯逃归。

2郑既受盟于辰陵,又徼事于晋:鲁宣公十一年(前598),楚伐郑,楚国在辰陵会盟,郑顺服楚。辰陵,地名。在今河南淮阳西六十里。徼,通“邀(yāo)”。要求。事,侍奉。

【译文】

鲁宣公六年厉地的那场战争,郑楚媾和,但后来郑伯逃回国去了。从那时以来,楚国就一直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鲁宣公十一年,楚再次伐郑,郑在辰陵与楚会盟,顺服于楚,但随后又要求侍奉晋国。

十二年春,楚子围郑。旬有七日1,郑人卜行成2,不吉。卜临于大宫3,且巷出车4,吉。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5。楚子退师,郑人修城。进复围之6,三月克之。入自皇门7,至于逵路8。郑伯肉袒牵羊以逆9,曰:“孤不天10,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其俘诸江南以实海滨,亦唯命。其翦以赐诸侯(11),使臣妾之(12),亦唯命。若惠顾前好,徼福于厉、宣、桓、武(13),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夷于九县(14),君之惠也,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15),君实图之(16)。”左右曰:“不可许也,得国无赦。”王曰:“其君能下人(17),必能信用其民矣(18),庸可几乎(19)?”退三十里而许之平(20)。潘尪入盟(21),子良出质(22)。以上楚克郑。

【注释】

1旬:十天为一旬。

2行成:春秋时诸国之间订立和议,求和。

3临:哭于宗宙。大宫:郑国祖庙。

4巷出车:出车于巷,车子从巷出,表示将迁徙,不得安居。

5陴(pí):城上的短墙。

6进复围之:退兵之后又来围城。

7皇门:郑国城门名。

8逵路:四通八达的大道。

9郑伯:郑襄公。肉袒牵羊:脱去上衣赤背牵着羊,表示愿做楚王的臣仆。

10不天:不为上天所保佑。

(11)翦:削,割。赐诸侯:赐给与楚交好的诸侯。

(12)臣妾之:做奴仆。臣为男奴,妾为女奴。

(13)厉、宣、桓、武:指周厉王、周宣王、郑桓公、郑武公。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少子,周宣王的庶弟,郑武公是桓公之子。

(14)夷于九县:楚灭九国使它们成为楚国的县,郑也愿意这样。夷为同辈意。即等同于九县。

(15)敢布腹心:大胆陈述自己的肺腑之言。

(16)图:考虑。

(17)下人:不顾国君之尊而居楚王之下。

(18)信用:以诚信来统治。

(19)庸:难道。几:同“冀”。有幸得到。

(20)平:讲和。

(21)潘尪(wāng):楚大夫,一称师叔。

(22)子良:郑襄公的弟弟。

【译文】

鲁宣公十二年春天,楚王再次围攻郑国。包围了十七天,郑人占卜的结果,求和不吉利,哭于郑国祖庙,并使车子从巷而出表示不得安居将迁徙,却吉利。郑国人都聚集到自己的祖庙大哭,守城的士兵也都哭了。为郑人所感动,楚王退了兵,郑人借机修筑城墙。楚王虽退兵,但心有不甘,就又前来围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攻克了郑国的都城。楚军自皇门而入,走到了都城内的大路上。郑襄公赤膊牵羊来迎接,说:“我无德所以上天不保佑我,我不能侍奉您,使您生气,来到敝国,这都是我的罪过。我不敢不唯命是听。您如果将郑国人迁往江南以充实楚国海滨那些无人之地,我也唯命是听。如果您削割郑国土地赐给与楚交好的诸侯,使郑国人成为他们的奴仆,我也唯命是听,如您考虑我们两国以前的友好关系,向厉王、宣王、桓公、武公祈求福佑,不灭我国的社稷,使我国改为侍奉国君您,让郑国继九国以后成为楚国的又一个县,这是您的恩惠、我的愿望,也是我不敢奢望的。我大胆陈述自己的肺腑之言,请您考虑。”楚王左右的大臣说:“不能答应他,既攻占了一个国家就不要赦免它。”楚庄王说:“郑国国君能屈尊居于别人之下,一定能以诚信来统治他的人民,难道这样的国家可以征服吗?”于是楚军后退三十里,答应郑国讲和。楚国大夫潘尪到郑国来订盟约,郑襄公的弟弟子良到楚国去做了人质。以上是楚国战胜郑国。

夏六月,晋师救郑。荀林父将中军1,先縠佐之2。士会将上军3,郤克佐之4。赵朔将下军5,栾书佐之6。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7。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8。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9。韩厥为司马10。以上晋救郑诸将。

【注释】

1荀林父:又称中行桓子、荀伯,为晋大夫。

2先縠(hú):先轸后人,一称彘子,又称原縠。

3士会:即范武子。

4郤克:郤缺之子,亦称郤子、郤伯、郤献子。

5赵朔:赵盾之子,晋成公的女婿,一称赵庄子。

6栾书:栾盾之子,又称栾武子、栾伯。

7赵括:赵衰之子,赵盾异母弟,因食封邑于屏,故称屏括,又称屏季。赵婴齐:赵括同母弟,又名婴,封邑在楼,故称楼婴。中军大夫:指中军元帅、副帅以外的官,三军都有这种官。

8巩朔:又称巩伯、士庄伯,与韩穿均为晋大夫。

9荀首:荀林父的弟弟,又称知庄子、知季,封邑在知,故称知氏。赵同:赵括、赵婴齐同母兄,封邑在原,故称原同,又称原叔。

10韩厥:即韩献子,晋国名臣。司马:掌军政及军赋的官。

【译文】

鲁宣公十二年夏季六月,晋军出兵救郑。荀林父率领中军,先縠为副将。士会率领上军,郤克为副将。赵朔指挥下军,栾书为副将。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赵穿做上军大夫。荀首、赵同是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以上是晋军救郑国诸将。

及河,闻郑既及楚平1,桓子欲还2,曰:“无及于郑而剿民3,焉用之?楚归而动,不后4。”随武子曰5:“善。会闻用师,观衅而动6。德、刑、政、事、典、礼不易,不可敌也,不为是征。楚军讨郑,怒其贰而哀其卑7,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8,德也。二者立矣。昔岁入陈9,今兹入郑,民不罢劳10,君无怨(11),政有经矣(12)。荆尸而举(13),商农工贾不败其业,而卒乘辑睦(14),事不奸矣(15)。敖为宰(16),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17),中权,后劲(18),百官象物而动(19),军政不戒而备(20)。能用典矣。其君之举也,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21);举不失德,赏不失劳;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服章(22),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时(23),典从,礼顺,若之何敌之?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子姑整军而经武乎(24),犹有弱而昧者,何必楚?仲虺有言曰(25):‘取乱侮亡(26)。’兼弱也。《汋》曰(27):‘於铄王师,遵养时晦(28)。’耆昧也(29)。《武》曰(30):‘无竞惟烈(31)。’抚弱耆昧以务烈所,可也。”以上桓子、士会不欲伐楚。

【注释】

1既:已经。

2桓子:中行桓子,即荀林父。

3无及于郑:救郑已来不及。剿民:劳民。

4不后:不晚。

5随武子:即士会,他的封邑在随,所以称其随武子。

6衅:间隙。

7贰:对楚有二心。卑:国小位置卑微。

8柔服:用怀柔办法对待已顺服的国家。

9昔岁入陈:去年伐陈。据《左传》记载,鲁宣公十年(前599),夏徵舒因陈灵公与其母夏姬私通而杀了灵公,鲁宣公十一年(前598),楚庄王伐陈,杀死夏徵舒,立灵公儿子成公为国君。“昔岁入陈”即指此事。

10罢(pí)劳:即疲劳。

(11)怨(dú):怨谤。

(12)经:常规。

(13)荆:指楚。尸:阵。本句说必设楚国新阵法才举兵作战。

(14)卒:步兵。乘:兵车,此处指兵车上的甲士。辑睦:和睦。

(15)奸:犯,此处指干扰。

(16)敖:孙叔敖。贾的儿子,其先世封邑在,所以称敖。宰:令尹。

(17)“军行”几句:在车右面的士兵挟辕保护兵车前进,左面的士兵负责找草蓐为住宿做准备。蓐,草垫子。前,前锋。茅,以茅做标识。虑无,在无危险时考虑到突然的变化,作为预告以警备。

(18)中权,后劲:中军制定谋略,以精兵殿后。

(19)物:指画有各种图案的旗帜。为古代军中行动的标志。

(20)不戒:不待下达警戒的命令。

(21)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意思是亲疏并用。内姓,与国君同姓的人。外姓,与国君异姓的人。旧,旧臣。

(22)物:衣服及饰物。

(23)事时:兴作有时。

(24)子:你。姑:姑且,暂且。经武:经略武备。

(25)仲虺(hui):商汤的左相。

(26)取乱侮亡:即混乱的国家可以攻取,败坏的国家可以轻侮。

(27)《汋》:字同“酌(zhuó)”。指《诗经·周颂》中的《酌》篇。

(28)於铄王师,遵养时晦:是赞美武王顺应天道,到昏昧的纣王恶行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再讨伐他。

(29)耆:致,即攻取。

(30)《武》:《诗经·周颂》中的篇名。

(31)无竞:无疆。烈:大业。

【译文】

到了黄河,听说郑国已经降楚讲和了,荀林父打算撤兵回国,他说:“来不及救郑而徒劳晋民,何必进军呢?楚军回去后再兴兵伐郑也不晚。”士会说:“对。我听说用兵,要等敌手有机可乘时再动手。德、刑、政、事、典、礼不变动的国家是不可能战胜的,我们不能征讨这样有礼法的国家。楚国讨伐郑国,生气郑对楚有二心,又可怜它国小位卑,它背叛楚国时就讨伐它,顺服楚时就赦免它,完成了德和刑。讨伐背叛者,是刑;用怀柔办法对待已顺服者,是德。德刑建树起来了。去年楚征讨陈国,今年讨伐郑国,人民没感到疲劳,楚君没有受到怨谤,政事已有常规了。楚国作战时一定使用自己的新阵法,经商、务农、做工的都没有荒废自己的职业,步兵与兵车上的甲士相处和谐,配和谐调,不会互相干扰。孙叔敖作令尹,选择适合楚国的军令法典:行军时兵车右面的士兵挟辕保护车前进,左面的士兵负责找草垫子为住宿做准备;前锋探路,举茅为号;中军制定谋略而以精兵殿后;百官依照各种旗帜所表明的命令分别行动,不待下达警戒的命令,军队就已有防备。楚国已能应用军典了。楚君举用人才,不管是否与自己同姓,亲疏并用,举荐人才不会漏掉有德之人,颁布奖赏不会遗漏有功之人,年老的人受到优待,施恩于过路的旅客使其不必服役,贵人与庶民衣服饰物有尊卑之别,高贵的人享有不变的受敬重的地位,低贱的人威仪有等差,没有违背礼法的事。树立起德,执行了刑法,政绩有了,兴作有时,人们服从法典,不违背礼法,怎能和如此强大的楚国去作对呢?见可以战就进兵,知其难攻就退兵,这是作战的优良战略。兼并衰弱不振的国家,攻取政治上昏昧的敌手是用兵的良好原则。你先整顿军队经略武备,还有弱小而昏昧的国家可以去征讨,何必一定要和楚国作战呢?商汤的贤相仲虺有言在先:‘混乱的国家可以攻取,败坏的国家可以轻侮。’这就是兼并弱者。《诗经·周颂·汋》写道:‘美哉武王,顺应天道,到昏昧的纣王恶行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再讨伐他。’这是攻取昏昧的国家。《诗经·周颂·武》上说:‘武王成就了无疆伟业。’安抚弱者攻取昏昧的国家,以追随武王建功立业,我们可以这样去做。” 以上是晋国桓子、士会认为不应讨伐楚国。

彘子曰1:“不可。晋所以霸,师武臣力也。今失诸侯2,不可谓力。有敌而不从3,不可谓武。由我失霸,不如死。且成师以出,闻敌强而退,非夫也4。命为军帅,而卒以非夫,唯群子能5,我弗为也。”以中军佐济6。

【注释】

1彘子:先縠。

2诸侯:郑国。

3从:追逐,作战。

4非夫:不是大丈夫。

5群子:指其他几名三军将领。

6中军佐:先縠所率领的部队。济:渡河。

【译文】

先縠说:“不行。晋国所以称霸,靠的是军队勇武和群臣尽力。如今我们失掉了郑国,不能说是尽了我们的力量。有敌人在前而不与之作战,不能说是勇武。在我手中失掉了霸业,还不如让我去死。而且既然已经兴师出征,听说敌人强大就退兵,也不是大丈夫的行为。被任命为军队将帅,而结果却做出不是大丈夫该做的事来,只有你们能这么做,我不做这种事。”于是率领他所统率的部队过河了。

知庄子曰1:“此师殆哉2!《周易》有之,在‘师’之‘临’3,曰:‘师出以律,否臧凶4。’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众散为弱,川壅为泽5,有律以如己也,故曰律6。否臧,且律竭也7。盈而以竭,夭且不整8,所以凶也。不行之谓‘临’9,有帅而不从,临孰甚焉10!此之谓矣。果遇,必败,彘子尸之(11)。虽免而归,必有大咎(12)。”韩献子谓桓子曰(13):“彘子以偏师陷(14),子罪大矣。子为元帅,师不用命,谁之罪也?失属亡师(15),为罪已重,不如进也。事之不捷,恶有所分(16),与其专罪,六人同之,不犹愈乎(17)?”师遂济。以上彘子先济,晋师皆济。

【注释】

1知庄子:荀首。

2殆:危险。

3在“师”之“临”:由师卦变为临卦。师、临都是《周易》的卦名。之,到。

4否:不。臧:善。

5壅:壅滞。

6有律以如己也,故曰律:法度行则人服从法,法度败则法服从人。如,从,顺从,服从。

7竭:败。

8盈而以竭,夭且不整:水由盈满而干涸,壅塞而不能整流。

9不行:行不通。

10临孰甚焉:还有什么比临卦更糟的呢?

(11)尸之:承受这场祸患。

(12)咎:灾祸。

(13)韩献子:韩厥。

(14)偏师:先縠所率部队。陷:陷于溃败。

(15)失属:失去属国郑。

(16)恶:罪过。

(17)愈:胜过。

【译文】

荀首说:“这部分军队危险了!《周易》有这样的记载,从师卦变为临卦,是说:‘军队出动要有纪律,法纪不善,结果必然凶险。’办事顺利是臧,不顺利是否。众人分散,力量就弱,河水壅滞而变为沼泽,有法度不遵从就是法服从人了。所以说法度不善,而且法纪已败坏。水由盈满而干涸,壅塞而不能整流,所以结果必然凶险。行不通叫临,有元帅而不服从他的命令,还有什么比临卦更糟的呢!这就说的先縠这种违背命令的行为了。果真遭遇敌人,先縠必败无疑,他必受其祸,即使免于战死而回国,一定会有更大的灾祸。”韩厥对荀林父说:“先縠使自己所率部队陷于溃败,你的罪过可就大了。你是元帅,军队不听你的命令,是谁的罪过?失去属国,丧失军队,罪过已经很重了,我们不如进军。仗打不胜,失败的罪过可以大家分担,与其你一人承担罪责不如六个人共同分担,这样不是更好些吗?”晋军于是进军渡河。以上是先縠率先过河,晋国军队随后全都过河进军。

楚子北,师次于郔1。沈尹将中军2,子重将左3,子反将右4,将饮马于河而归。闻晋师既济,王欲还,嬖人伍参欲战5。令尹孙叔敖弗欲,曰:“昔岁入陈,今兹入郑,不无事矣6。战而不捷,参之肉,其足食乎?”参曰:“若事之捷,孙叔为无谋矣。不捷,参之肉将在晋军,可得食乎?”令尹南辕反旆7,伍参言于王曰:“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8。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帅者,专行不获9,听而无上10,众谁适从?此行也,晋师必败。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王病之(11),告令尹,改乘辕而北之,次于管以待之(12)。以上楚君臣商应否避晋。

【注释】

1次:驻扎。郔(yán):郑国地名。靠近黄河。

2沈尹:楚大夫。

3子重:楚庄王弟弟,公子婴齐的字。

4子反:楚国正卿,公子侧的字。

5嬖(bì)人:宠幸之人。伍参:伍子胥的曾祖父。

6事:指劳民的事。

7南辕反旆(pèi):车子掉头向南,旗子也转一个方向。指后退。

8未能行令:命令不能被执行。荀林父指挥中军时间短,所以先縠不听指挥。

9不获:做不到。

10无上:没有主事之人。

(11)病之:忌讳“君而逃臣”这句话。

(12)管:郑国地名。在今河南郑州北。

【译文】

楚庄王将军队驻扎在郑国北部的郔地。沈尹率领中军,子重率领左军,子反率领右军,正要在黄河上饮马然后回国。听说晋军已经过河,楚王就要回师,他所宠幸的小臣伍参想要打这一仗。令尹孙叔敖不想打,他说:“去年伐陈,今年攻郑,不能说没有劳民。这仗打不胜,吃了伍参的肉就行了吗?”伍参说:“如果打赢了,孙叔敖就是没有谋略了。打不赢,我的肉就会在晋军中了,你能吃得着吗?”孙叔敖掉转车头向南,将旗子也转了一个方向,准备回国,伍参对楚王说:“晋国的荀林父担任元帅时间不长,命令不能被执行。中军副帅先縠刚愎自用没有仁爱之心,不肯服从命令。三军将领想要专行却做不到,军中无主事之人,士兵们不知该听谁的。这次进军,晋军必败无疑。而且您作为国君而逃避作臣子的,对楚国的社稷有什么益处?”楚庄王很忌讳“君而逃臣”这句话,于是命令令尹孙叔敖改变兵车方向北上,驻扎在管地以等待晋军。以上是楚国君臣商议是否应该回避晋军。

晋师在敖、鄗之间1。郑皇戌使如晋师2,曰:“郑之从楚,社稷之故也,未有贰心。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3,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彘子曰:“败楚服郑,于此在矣,必许之。”栾武子曰4:“楚自克庸以来5,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6,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之不可保7,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之以若敖、蚡冒8,筚路蓝缕9,以启山林10。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先大夫子犯有言曰(11):‘师直为壮,曲为老。’我则不德(12),而徼怨于楚(13),我曲楚直,不可谓老。其君之戎(14),分为二广(15),广有一卒(16),卒偏之两(17)。右广初驾(18),数及日中;左则受之,以至于昏。内官序当其夜(19),以待不虞(20),不可谓无备。子良(21),郑之良也(22)。师叔(23),楚之崇也。师叔入盟,子良在楚,楚、郑亲矣。来劝我战,我克则来,不克遂往,以我卜也(24),郑不可从。”赵括、赵同曰:“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克敌得属(25),又何俟?必从彘子。”知季曰(26):“原、屏(27),咎之徒也(28)。”赵庄子曰(29):“栾伯善哉(30),实其言,必长晋国(31)。”以上晋诸臣商对郑使。

【注释】

1敖:郑国地名。在今郑州。鄗(qiāo):山名。在今河南荥阳境。

2皇戌:郑国大夫。使:作为使者。如:到。

3老矣:出兵在外已久。

4栾武子:栾书。

5庸:古国名。在今湖北竹山东南,鲁文公十六年(前611)被楚所灭。

6讨:治理。训:教导。

7军实:军用物资。申儆(jing):申明告诫。

8若敖、蚡(fén)冒:楚国先君。

9筚(bì)路:柴车。蓝缕:破衣烂衫。

10启:开发。

(11)子犯:晋国大夫狐偃。

(12)不德:理屈无德。

(13)徼(yāo)怨:招来怨恨。

(14)戎:亲兵。

(15)二广(guàng):即左、右二广,兵车十五乘为一广。

(16)卒:一百人为卒。

(17)卒偏之两:一卒之外又有二十五人的承副,其数目和两一样。两,二十五人为两。

(18)初:开始,指一天之晨。

(19)内官:近官。序:依次。当其夜:值夜班。

(20)不虞:意料之外的事。

(21)子良:郑公子去疾。

(22)良:优秀人物。

(23)师叔:潘尪,为楚人所崇敬。

(24)以我卜也:以我之胜负卜郑国的来去。

(25)得属:得到郑国。

(26)知季:荀首。

(27)原:赵同。屏:赵括。

(28)咎:指即将获罪的先縠。徒:党徒,同类。

(29)赵庄子:赵朔。

(30)栾伯:栾书。

(31)长:执政。

【译文】

晋军驻于敖、鄗两山之间。郑国大夫皇戌作为使者到晋军中来说:“郑国之所以从属于楚国,是为了国家社稷的缘故,对晋绝对没有二心。楚军骤然间胜了郑国很骄傲,他们出兵在外时间已长,又没有防备,你们攻击他们,郑军可以做后继,楚军一定会败。”先縠说:“打败楚国使郑从属于晋,就在此一战了,一定得答应郑国的要求。”栾书说:“楚国自从灭掉庸国以后,楚王没有一天不在治理其民,并教导他们百姓生计之艰难,祸患近在眼前,警戒之心不可稍有懈怠。也没有一天不在军队中装备武器,申明告诫官兵们不可能总是打胜仗,纣王虽屡战屡胜但最后却亡国绝后。以其祖先若敖、蚡冒艰苦创业的事迹来教育人民。他规劝其民说:‘百姓生计在于勤奋,勤奋就不会穷困。’不能说楚国骄傲。我国已故的大夫狐偃有言:‘军队出动理直就气壮,理屈就士气衰落。’我们现在用武力来和楚争郑而招楚怨恨,我们理屈而楚国理直,不能说楚国士气已衰落。楚王的亲兵分为左右两广,每广兵车十五乘,一百名士兵为一卒,一卒之外又有二十五人为承副,二十五人恰好是一两。右广从天亮鸡鸣时开始驾车,一直到中午;这时左广就替代右广一直到黄昏。内官按次序值夜班,以防意外,不能说楚国没有防备。公子去疾是郑国的优秀人物,师叔潘尪是楚人所崇敬的大夫。师叔到郑国去签订盟约,公子去疾在楚国为人质,这说明楚、郑的关系很亲密。现在郑国来劝我们与楚国作战,我们胜了就从属于我国,不胜就去投靠楚,用我军的胜负来决定郑国的来与去,我们不能听郑人的话。”赵括、赵同说:“率领军队来,目的就是与敌人交战,战胜楚国就能得到郑国,我们还等什么呀?一定要跟着先縠去打仗。”荀首说:“赵同、赵括都是先縠一类的罪徒。”赵朔说:“栾书真是好样的,按他所说的去做,他一定会执掌晋国的大政。”以上是晋国诸臣商讨如何应对郑国使者。

楚少宰如晋师,曰:“寡君少遭闵凶1,不能文2。闻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3,将郑是训定,岂敢求罪于晋。二三子无淹久4。”随季对曰5:“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与郑夹辅周室6,无废王命。’今郑不率7,寡君使群臣问诸郑,岂敢辱候人8?敢拜君命之辱。”彘子以为谄,使赵括从而更之,曰:“行人失辞9。寡君使群臣迁大国之迹于郑,曰:‘无辟敌。’群臣无所逃命。”以上晋诸臣商对楚使。

【注释】

1闵凶:忧愁困苦。楚庄王父亲早死,他年少即位,所以有此语。

2文:辞令。

3二先君:楚成王、楚穆王。此行:这条路。行,指道路。

4淹久:久留。淹,留。

5随季:士会。

6夹辅:共同辅佐。

7率:遵从。

8候人:侦候敌人的人。

9行人:使者,指随季。失辞:答辞有误。

【译文】

楚国少宰来到晋军,说:“我们国君幼年时忧愁困苦,不善于辞令。听说我们的先君楚成王、楚穆王常出入于这条路,教导和安定郑国,楚一直是郑的宗主国,郑国的事一直是我们管,怎么敢有劳晋国呢?你们不必久留,还是快走吧!”士会回答说:“以前周平王命令我们先君文侯说:‘你们要和郑国共同辅佐周王室,一定要听从天子的命令。’现在郑国不遵从天子之命,我们国君派我们来责问郑国,怎敢有劳楚军呢?承蒙楚王下令,谢谢了!”先縠觉得士会的回答有谄媚之嫌,就派赵括随即去更正说:“我们的使者回答有误。我们国君派我们来将楚国在郑国的一切痕迹都清除掉,说:‘不许躲避敌人。’我们不能不执行国君的命令。”以上是晋国诸臣商讨如何应对楚国使者。

楚子又使求成于晋,晋人许之,盟有日矣。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1。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2。”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3,代御执辔,御下两马4,掉鞅而还5。”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6,执俘而还。”皆行其所闻而复。晋人逐之,左右角之。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矢一而已7。麋兴于前8,射麋丽龟9。晋鲍癸当其后10,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11),献禽之未至,敢膳诸从者。”鲍癸止之(12),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既免。以上楚人至晋致师。

【注释】

1“楚许伯御乐伯”几句:御乐伯,为乐伯驾车。许伯、乐伯、摄叔,均为楚大夫。致,到。

2靡旌:言疾驰状,指车快得旗子都吹倒了。摩垒:近战场堡垒。

3菆(zou):良箭。

4两:装饰,打扮。

5掉:正。鞅:马脖子上的皮革。饰马正鞅以表示悠闲,从容不迫。

6折馘(guó):取敌人左耳。

7矢一而已:箭只剩一枝了。

8兴:出现。

9丽龟:射中麇鹿脊背最高处。丽,射中。

10鲍癸:晋国大夫。当其后:正在他们后面追赶。

(11)以岁之非时:不是一年中献禽兽的时令。

(12)止之:停止追逐。

【译文】

楚庄王又派人到晋军中求和,晋人答应了,签订盟约已是指日可待了。楚国大夫许伯为乐伯驾车,摄叔作车右,单车来晋营挑战。许伯说:“我听说挑战者应驾车疾驰,靠近敌人堡垒再回来。”乐伯说:“我听说挑战者应从车左射出箭矢,替驾车的人拿着缰绳,驾车人把马打扮一下,正正马颈上的皮革,悠闲自在,然后回来。”摄叔说:“我听说挑战者作为车右应该深入敌人营垒,割掉敌人的左耳,抓住俘虏回来。”三个人都照自己所听说的那样做了,然后返回。晋人在后面追,从左右两侧夹击。乐伯左射马右射人,左右翼都不能前进。乐伯最后只剩一支箭了,正好前面出现一只麋鹿,乐伯就用这支箭射中麋鹿背上的最高处。晋国大夫鲍癸正在他们后面追赶,乐伯要摄叔将麋鹿送给鲍癸,说:“现在还不到献禽兽的时候,献禽兽的人还没来,我冒昧地把这只麋送给跟从你的士兵们吃吧。”鲍癸停止追击说:“他们的车左射术精湛,车右善于辞令,都是君子。”三个人都逃脱了。以上是楚人至晋军营前挑战。

晋魏锜求公族未得1,而怒,欲败晋师。请致师,弗许。请使,许之。遂往,请战而还。楚潘党逐之2,及荥泽3,见六麋,射一麋以顾献曰4:“子有军事,兽人无乃不给于鲜5,敢献于从者。”叔党命去之。赵旃求卿未得6,且怒于失楚之致师者7。请挑战,弗许。请召盟8,许之。与魏锜皆命而往9。以上晋人如楚致师。

【注释】

1魏锜(qí):魏犨之子,亦称厨武子。求公族:想做公族大夫。

2潘党:潘尪之子,又名叔党。

3荥泽:古泽名。在今河南荥阳境。

4顾:回身,回头。

5兽人:主管田猎的官。鲜:新鲜的肉,即刚杀的动物的鲜肉。

6赵旃(zhān):赵穿的儿子。求卿:想做卿。

7失:没抓到,放走了。

8召盟:召楚人来订盟约。

9命:受命。

【译文】

晋国魏锜想要做公族大夫,没达到目的很生气,就想让晋军失败。他请求去楚军挑战,没得到允许。请求作为使者派往楚军,得到了批准。他于是去楚营,请楚军同意交战才回来。楚国的潘党在后面追他,追到荥泽,看见六只麇鹿,魏锜射中一只回身送给潘党说:“您有任务在身,主管田猎的官不能供给你鲜肉,我冒昧地将这只麋鹿送给跟从您的士兵吧。”潘党下令让他走了。赵旃想要做卿没能如愿,又生气没能抓住楚国来挑战的人,于是请求让他去楚营挑战,没有得到准许。又请求去召楚人来订盟约,得到了首肯。他和魏锜都受命出使楚军。以上是晋人到楚军营前挑战。

郤献子曰1:“二憾往矣2,弗备必败。”彘子曰:“郑人劝战,弗敢从也;楚人求成,弗能好也。师无成命3,多备何为?”士季曰4:“备之善。若二子怒楚,楚人乘我5,丧师无日矣。不如备之。楚之无恶6,除备而盟,何损于好?若以恶来,有备不败。且虽诸侯相见,军卫不彻7,警也。”彘子不可。

【注释】

1郤献子:郤克。

2二憾:两个心怀不满的人。

3成命:既定的策略。

4士季:士会。

5乘我:取我,意即袭击我。

6恶:恶意。

7彻:同“撤”。撤去。

【译文】

郤克说:“两个心怀不满的人已到楚营去了,我们不做准备一定会失败。”先縠说:“郑国人劝我们和楚作战,你们不敢答应;楚国人求和,又不能和他们讲和,我们这支军队没有既定的策略,多做准备又有什么用?”士会说:“还是做准备的好。如果他们二人激怒了楚人,楚人袭击我们,不做准备就会很快全军覆没,不如做准备。楚国如没有恶意,解除戒备而签订盟约,对两国修好有什么损害呢?如果带着恶意而来,有了防备就不会失败。而且即使是诸侯相见,军事防卫也不撤去,这是警戒呀。”先縠不同意。

士季使巩朔、韩穿帅七覆于敖前1,故上军不败。赵婴齐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故败而先济。以上晋诸帅号令不一。

【注释】

1七覆:伏兵七处。敖前:敖山之前。

【译文】

士会命巩朔、韩穿在敖山前设置了七处伏兵,所以邲之战,士会率领的上军没有败。赵婴齐命令他的部下事先在河边备好了船,所以在失败后他这支军队能先过河。以上是晋军各将领号令不一。

潘党既逐魏锜,赵旃夜至于楚军,席于军门之外1,使其徒入之2。楚子为乘广三十乘3,分为左右。右广鸡鸣而驾,日中而说4;左则受之,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养由基为右;彭名御左广,屈荡为右5。乙卯6,王乘左广以逐赵旃。赵旃弃车而走林,屈荡搏之,得其甲裳7。晋人惧二子之怒楚师也,使车逆之8。潘党望其尘,使骋而告曰:“晋师至矣。”楚人亦惧王之入晋军也,遂出陈9。孙叔曰:“进之!宁我薄人,无人薄我10。《诗》云:‘元戎十乘,以先启行(11)。’先人也。《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12)。’薄之也。”遂疾进师,车驰卒奔,乘晋军。桓子不知所为,鼓于军中曰:“先济者有赏。”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13)。

【注释】

1席:布席。

2入之:进入楚营。

3乘广:兵车名。

4说:通“税(shuì)”。休息。

5“许偃御右广”几句:许偃、养由基、彭名、屈荡,都是楚大夫。

6乙卯:六月十四日。

7甲裳:铠甲与下衣。

8车:兵车名。

9陈:同“阵”。

10薄:迫,逼近。

(11)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国君在军列中一定要有十乘兵车在前开道,先敌人而防备。

(12)夺人之心:夺敌人的战心、斗志。

(13)掬:两手捧。此句是说中军、下军争船,刀砍手指,砍掉落在船中的手指多得可用手捧。

【译文】

潘党已将魏锜赶回来了,赵旃又在夜里到了楚军营垒,布席于军门之外,以示无所畏惧,并命他的部下进入楚营。楚庄王布设兵车三十辆,分为左右两广。右广天亮鸡鸣时开始驾车,到中午休息;左广则接替它,到日落时休息。许偃驾驶右广,养由基为车右;彭名驾驶左广,屈荡为车右。六月十四日,楚王乘着左广以追赶赵旃。赵旃弃车跑进树林。屈荡与他进行搏斗,剥下了他的铠甲和下衣。晋人害怕魏锜、赵旃激怒楚军,下令战车迎候。潘党看见战车扬起的尘土,派人急驰报告说:“晋军到了。”楚人也害怕楚王陷入晋军,于是列队出阵。孙叔敖说:“进军!宁可我军迫近敌人,不能让敌人迫近我们。《诗经》上说:‘国君在军列中一定要有十乘兵车在前面开道。’这是为抢在敌人之前做好防备。《军志》上说:‘先发制人可以夺走敌人的斗志。’这是逼近敌人。”于是疾驰进军,战车飞奔,士兵疾跑,袭击晋军。荀林父不知怎么办,在军中击鼓说:“先过河的有赏。”中军和下军为了争夺渡船,互相用刀砍手,砍下的手指落入船中,多得可以用手捧。

晋师右移,上军未动。工尹齐将右拒卒以逐下军1。楚子使唐狡与蔡鸠居告唐惠侯曰2:“不穀不德而贪3,以遇大敌,不穀之罪也。然楚不克,君之羞也,敢藉君灵以济楚师4。”使潘党率游阙四十乘5,从唐侯以为左拒,以从上军。驹伯曰6:“待诸乎?”随季曰:“楚师方壮,若萃于我7,吾师必尽,不如收而去之,分谤生民8,不亦可乎?”殿其卒而退9,不败。以上战事正文。中军、下军败,上军不败。

【注释】

1工尹齐:楚国大夫。右拒:阵名。

2唐狡、蔡鸠居:均为楚大夫。唐惠侯:唐国国君。唐是从属于楚的小国,其地在今湖北随州西北九十里的唐县镇。

3不穀:古代君王自称。

4藉:借助。济:救助。

5游阙:游动以补阙的兵车。

6驹伯:郤克。

7萃:集全力。

8分谤:一起逃以分谤。生民:不战而保全士兵生命。

9殿其卒:以自己所率部队殿后。

【译文】

晋军往右移动,上军未动。楚国工尹齐指挥右拒阵的士兵追击晋下军。楚庄王派唐狡和蔡鸠居转告唐惠侯说:“我无德而贪心,遇到了大敌,这是我的罪过。然而楚国战败也是您的耻辱,愿借助您的力量来帮助楚军。”又派潘党率领游动补阙的车辆四十乘,随从唐侯列为左拒阵,来攻击士会所率领的晋国上军。郤克说:“我们还等着吗?”士会说:“楚军正士气旺盛,如果他们集中全力对付我们上军,我们上军一定会全军覆没。不如收兵撤退,分担战败的恶名,保全了士兵的生命,不是也值得吗?”于是以自己所率领的部队殿后而撤退,上军因而没有溃败。以上是战事的主要内容。晋国中军、下军败,上军不败。

王见右广,将从之乘。屈荡户之1,曰:“君以此始,亦必以终。”自是楚之乘广先左2。

【注释】

1户:制止。

2自是楚之乘广先左:从此楚国改为左广先出车。按,楚俗以右为上,因此右广先出,日中后才由左广接替,邲之战楚王乘左广取胜,所以改为左广先出。

【译文】

楚王见到右广,想要改乘右广。屈荡制止说:“国君从左广开始出战,也须乘左广结束战斗。”从此楚国改为先乘左广车。

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1,楚人惎之脱扃2;少进,马还3,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4。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注释】

1广:兵车。队:同“坠”。重。

2惎(jì):教。扃(jiong):车上的横木,以管束车上的兵器。

3马还:马盘旋不能前进。还,同“旋”。

4拔旆投衡:拔掉旗子放在辕端横木上,使旗子不起帆的作用。衡,辕端横木。

【译文】

晋国的有些兵车太重,陷入坑中不能继续前进,楚人教给他们将车上的横木卸掉;兵车稍进,马又盘旋不能前进,楚人又教他们将旗子拔掉放在辕端横木上,兵车这才从坑中出来。晋人回头对楚人说:“我们不像你们多次败逃,逃跑时知道怎样使兵车脱险。”

赵旃以其良马二,济其兄与叔父,以他马反,遇敌不能去,弃车而走林。逢大夫与其二子乘,谓其二子无顾。顾曰:“赵傁在后。”怒之,使下,指木曰:“尸女于是1。”授赵旃绥2,以免。明日以表尸之3,皆重获在木下4。

【注释】

1尸女:收你们的尸体。女,同“汝”。

2绥:上车所拉的皮带,授绥即让其上车。

3表:标志。尸:指尸体。

4重:重叠。获:被杀。

【译文】

赵旃用他的两匹好马,帮他的哥哥和叔父脱险,用别的坏马驾车回来,遇上敌人无法走脱,他便放弃车辆跑进树林。晋国一名姓逢的大夫和他的两个儿子乘车逃跑,他对两个儿子说:“别回头!”他的儿子回头说:“赵傁在后头呢!”逢某很生气,让两个儿子下车,指着一棵树说:“我就在这儿给你们收尸!”他把登车所用的皮带扔给赵旃让其上车,赵旃这才幸免于难。第二天,按照标记逢某去找儿子的尸体,发现两兄弟被杀死,尸体重叠在树下。

楚熊负羁囚知1。知庄子以其族反之2,厨武子御3,下军之士多从之。每射,抽矢,菆,纳诸厨子之房4。厨子怒曰:“非子之求而蒲之爱5,董泽之蒲6,可胜既乎7?”知季曰8:“不以人子9,吾子其可得乎?吾不可以苟射故也10。”射连尹襄老(11),获之(12),遂载其尸。射公子穀臣(13),囚之。以二者还。

【注释】

1熊负羁:楚大夫。知:知庄子(即荀首)的儿子。

2族:家兵。

3厨武子:魏锜。

4房:箭袋。

5蒲:杨柳,可以做箭。此句意思是说,不去找你的儿子,而在这儿爱惜箭。

6董泽:晋国泽名。在今山西闻喜东北四十里。

7既:用尽,用完。

8知季:即荀首。

9不以人子:不得他人之子。

10苟射:随便、草率地乱射。

(11)连尹襄老:楚国大夫襄老,当时是连邑尹。

(12)获:杀人取其尸。

(13)穀臣:楚王之子。按,荀首最终用襄老的尸体和穀臣换回知。

【译文】

楚国大夫熊负羁囚禁了荀首的儿子知。荀首带着自己的家兵返回来战斗,魏锜驾着马车,因荀首为下军大夫,所以下军士兵多跟着他来了。每次射箭,荀首都抽出好箭,放进魏锜的箭袋里。魏锜生气地说:“不找你儿子却在这儿爱惜箭,董泽那个地方可以做箭的蒲柳多得很,你能用得完吗?”荀首说:“不得到别人的儿子,我的儿子找得回来吗?这就是我不能用好箭随便乱射的缘故啊。”他射中了连邑尹襄老,杀了他,用车载着他的尸体。又射中了楚庄王的儿子公子穀臣,把他拘禁起来,荀首就这样带着襄老的尸体和穀臣返回来。

及昏,楚师军于邲1,晋之余师不能军2,宵济,亦终夜有声。以上杂叙战时细事五端。

【注释】

1邲:郑地,在今河南荥阳东北。

2余师:残余军队。不能军:溃不成军。

【译文】

到了黄昏,楚军驻扎在邲地,晋军的残余部队已溃不成军,他们乘夜渡河,通宵渡河之声不断。以上杂叙战争中的五件琐事。

丙辰1,楚重至于邲2,遂次于衡雍3。潘党曰:“君盍筑武军4,而收晋尸以为京观5。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6。武王克商,作《颂》曰7:‘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8。’又作《武》9,其卒章曰‘耆定尔功’10。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惟求定(11)。’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12)。’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13)。故使子孙无忘其章(14)。今我使二国暴骨(15),暴矣;观兵以威诸侯(16),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17),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为先君宫(18),告成事而已(19)。武非吾功也(20)。古者明王伐不敬(21),取其鲸鲵而封之(22),以为大戮(23),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24)。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何以为京观乎?”祀于河,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以上楚不筑京观。

【注释】

1丙辰:六月十五日。

2楚重:楚军辎重。

3衡雍:郑地,在今河南原武西北五里。

4武军:筑军营以显示武功。

5京观:收阵亡战士之尸,封土于其上,叫京观。

6夫文,止戈为武:止戈为武,止、戈二字合起来是“武”字。文,字。意思是武字的真正含义是止息干戈,而不是穷兵黩武。

7《颂》:指《诗经·周颂·时迈》。

8“载戢干戈”几句:这首诗的意思是武王平定天下后,藏武究德,功业遂大,信王能保天下。载,语气助词。戢干戈,收藏兵器。囊(gāo)弓矢,把弓矢装进鞘囊里。懿,美。肆,遂。时,是。夏,大。允,信。

9《武》:指《诗经·周颂·武》篇。

10卒章:最后一句。耆(zhi):致使。

(11)铺时绎思,我徂惟求定:此二句意思是说武王能布政陈教,使天下归往求安定。铺,布。时,是。绎,陈。思,辞。

(12)绥万邦,屡丰年:意思是说武王安定了天下后,多次获得丰年。绥,安定。屡,多次。

(13)禁暴:制止暴力,压制残暴行为。戢兵:停止战争收起武器。保大:保有天下(因天下至大)。定功:确定功业。安民:使百姓安定。和众:使众人和睦相处。丰财:丰聚财物。

(14)无忘其章:不要忘了这些《诗经》中的篇章。

(15)暴骨:暴露尸骨。

(16)观兵:炫耀兵力。威:威服。

(17)利人之几:将别国危难视作己利。几,危。

(18)为先君宫:为先君修建宗庙。

(19)成事:成功的战事,即服郑胜晋之战事。

(20)非吾功也:不是我所追求的功业。

(21)不敬:不敬王命的人。

(22)鲸鲵(ní):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封:杀了然后用土埋上叫封。

(23)大戮:严厉的惩罚。

(24)淫慝:邪恶。

【译文】

六月十五日,楚军辎重到达了邲地,军队便驻扎于衡雍。潘党说:“国君您何不建军营以显示您的武功呢?再把晋军阵亡士兵的尸体收集起来,封土于其上以成京观。我听说打了胜仗,一定要告知给子孙后代,使他们不要忘掉祖先的武功。”楚庄王说:“这不是你能懂得的。从文字结构上看,止、戈两个字合起来组成武。武字的真正含意是止息干戈。周武王灭了商,周人作《周颂·时迈》,诗里说:‘藏起干戈,收起弓矢。我追求美德,功业遂大,相信吾王能保有天下。’又作《周颂·武》,它的诗章末句说:‘武王伐纣,确定了他的丰功伟绩。’诗篇第三章说:‘布政陈教,使天下来归以求安定。’第六章说:‘安定天下,屡获丰年。’所谓武,是制止残暴行为、收起武器停止战争、保有天下、确定功业、安定百姓、和睦众人、丰聚财物七项内容。所以要教育子孙不能忘记《诗经》中的这些篇章。现在我使楚、晋两国士兵暴骨于野,这是残暴;炫耀兵力以威服诸侯,这是使兵器未收、战争未消。残暴而不能制止战争,怎么能保有天下?晋国这个强敌虽然战败但还存在,怎能确定功业?我所做的事违背百姓意愿的还很多,人民怎能安定?我无德而强与诸侯相争,用什么来和睦众人?乘人之危以为己利,以人之乱而为己安,并视为自己的荣耀,用什么来丰聚财物?武有七项美德,我与晋之战一条也不具备,用什么来告知子孙?还是为先君修建宗庙,将我们服郑胜晋的事告诉他们就可以了,用武不是我要追求的功业。古代贤明的君王,讨伐不敬王命的人,把那些鲸吞小国的不义之人杀了用土埋上,以示严厉的惩罚,于是才有京观,这是为了惩罚邪恶之人。现在晋国没有罪,老百姓都忠于自己的国家,不惜为君命而死,怎能用晋军士兵尸骨作京观呢?”楚王在黄河上祭祀,建造了楚国先君的宗庙,将服郑胜晋之事告知先君后就回国了。以上是楚军不筑收葬阵亡将士遗体的京观。

是役也,郑石制实入楚师1,将以分郑而立公子鱼臣2。辛未3,郑杀仆叔及子服。君子曰:“史佚所谓毋怙乱者4,谓是类也。《诗》曰:‘乱离瘼矣5,奚其适归6?’归于怙乱者也夫。”以上追叙郑之宵人。

【注释】

1石制:郑国大夫,字子服。

2公子鱼臣:字仆叔。石制立他为君是为了得宠专权。

3辛未:六月三十日。

4史佚:周朝史臣,名佚。毋怙(hù)乱:不要乘人之乱以利己。毋,不要。怙,恃,依靠。

5离:忧。瘼(mò):病。

6奚:于。

【译文】

这场战役,实际上是郑国石制将楚国军队引进来的,他要把郑国一半分给楚,另一半则立公子鱼臣为国君,以使自己恃宠专权。六月三十日,郑人杀了鱼臣和石制。君子说:“史臣佚所说的不要乘人之乱以利己,这话告诫的就是这类人。《诗经》上说:‘祸乱忧病,归于何处?’归于那些乘人之乱以利己的人身上吧。”以上追叙郑国的宵小之人。

郑伯、许男如楚1。

【注释】

1许男:许昭公。

【译文】

郑襄公、许昭公去楚国。

秋,晋师归。桓子请死,晋侯欲许之1。士贞子谏曰2:“不可!城濮之役,晋师三日谷,文公犹有忧色。左右曰:‘有喜而忧,如有忧而喜乎?’公曰:‘得臣犹在3,忧未歇也4。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及楚杀子玉,公喜而后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5。’是晋再克而楚再败也。楚是以再世不竞6。今天或者大警晋也7,而又杀林父以重楚胜,其无乃久不竞乎8?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9,退思补过10,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夫其败也,如日月之食焉,何损于明?”晋侯使复其位。以上晋不杀桓子。

【注释】

1晋侯:即晋景公。

2士贞子:名渥浊,一称士贞伯,又称士伯,为士会同族兄弟之子。

3得臣:即子玉,城濮之战时是楚国令尹。

4歇:尽。

5毒:作对。

6再世:两代。指成王、穆王两代。不竞:不能争胜。

7大警:严厉的告诫。

8久不竞:长久不能同楚争胜。

9进:职位上升。

10退:被屏退,职位下降。

【译文】

秋天,晋军回国。荀林父请国君治自己战败之罪,将自己处死,晋景公打算答应他。士贞子劝谏说:“不能这么做!城濮之战,晋军大胜,吃了三天楚军的粮食,文公仍然面露忧色。左右的人都说:‘有喜事面有忧色,如果有忧事倒面露喜色吗?’晋文公说:‘成得臣还在,忧愁就没有穷尽。兽被围困还要奋起搏斗,何况一国之相呢?’等到楚王杀了成得臣,文公才喜形于色,说:‘再没有和我作对的人了!’这是晋再次打了胜仗,而楚又一次失败啊。楚国因此在成王、穆王两世不能与晋国争胜。今天我们战败也许是上天对晋的严厉告诫,我们又杀荀林父以使楚再胜一回,这不是让晋长时间不能与楚争雄了吗?荀林父侍奉国君,国君奖励他、提升他的职务,他就考虑如何尽忠;国君处罚他,贬低他的职务,他就考虑怎样补过,荀林父实在是国家社稷的良臣,为什么要杀掉这样的人呢?他的这次失败,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无损于日、月本身的光辉。”于是晋景公让荀林父官复原职。以上是晋国不杀桓子荀林父。

齐晋鞌之战

【题解】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小国各自依附于大国以保全自己。鲁、卫都是小国而与晋结盟。齐占领了鲁、卫的一些土地,晋出师向齐问罪,于是引发了鲁成公二年(前589)的鞌(ān)之战。齐作为战败方在战后的爰娄之盟中却没有太大损失,这要归功于齐国上卿国佐。他面对晋军将领,不卑不亢,以自己的勇敢与智慧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迫使晋签订了爰娄之盟。国佐确是不辱使命,他的慷慨陈词不失为一篇精彩的外交辞令。

卫侯使孙良夫、石稷、宁相、向禽将侵齐1,与齐师遇。石子欲还,孙子曰:“不可。以师伐人,遇其师而还,将谓君何?若知不能,则如无出。今既遇矣,不如战也。”

【注释】

1卫侯:卫穆公。孙良夫:亦称孙子,孙桓子。石稷:亦称石子,石成子,卫国名臣石碏(què)的四世孙。宁相:卫国公族宁武子的儿子。孙、石、宁、向四人均为卫国大夫。因齐顷公侵鲁,所以卫穆公要四人救鲁攻齐。

【译文】

卫穆公派孙良夫、石稷、宁相、向禽攻打齐国,与从鲁国得胜回师的齐军相遇了。石稷想回师,孙良夫说:“不行。我们率军讨伐敌人,遇到敌人的军队却要回去,怎么向国君交代呢?如果知道我们不是敌人的对手,那就不如不出兵。今天既然遇到了,不如与齐军一战。”

石成子曰:“师败矣。子不少须1,众惧尽2。子丧师徒3,何以复命?”皆不对。又曰:“子,国卿也。陨子4,辱矣。子以众退,我此乃止。”且告车来甚众。齐师乃止,次于鞫居5。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6,桓子是以免。

【注释】

1少:短暂的时间。须:等待。

2众惧尽:恐怕士兵都被杀光了。惧,恐怕。

3师徒:士兵。

4陨:被擒获。

5次:驻扎。鞫(ju)居:卫地,在今河南封丘境内。

6新筑:卫国邑名。在今河北大名境内。仲叔于奚:守新筑的大夫。

【译文】

石稷说:“我军已经败了,你不稍微等待一下援兵的话,恐怕士兵都会被杀光了。你丧失了兵士,用什么去复命?”将领们都没回答。石稷又说:“你是卫国的卿士,被擒获就是卫国的耻辱。你率领兵众撤退,我在这儿阻击齐军。”这时有人报告,新筑救援的兵车来了许多。齐军于是停止进攻,驻扎在鞫居。新筑的大夫仲叔于奚救了孙桓子,孙良夫得以免于全军覆没。

既,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1,许之。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2,不可以假人3,君之所司也4。名以出信5,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6。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以上齐、卫新筑之战。

【注释】

1曲县(xuán):又叫轩县,诸侯所用的乐器。繁缨:诸侯用的马饰。

2器:车服。名:爵号。

3假:给予。

4司:掌管,主管。

5出信:产生信赖。

6政:治理国家。

【译文】

事过之后,卫人赏给仲叔以城邑,仲叔谢绝了。他请卫侯赐给他诸侯使用的乐器曲县和马饰并朝见国君,卫侯答应了他的请求。孔子听说后说:“太可惜了,不如多给他几座城邑。只有车服和爵号是不可以赐给别人的,这些是国君所享有的。名位、爵号是使人民信赖的表征,行动不失去信赖才可以保住车服,车服表达了尊卑之序蕴含着礼,尊卑有序才能各得所宜,各得所宜就会产生利,生利才能济民,这些都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如果把车服和爵号给了人,等于是与人同掌政权。政权丧失了,国家也就灭亡了,那时就不可挽救了。”以上是齐、卫两国新筑之战。

孙桓子还于新筑,不入,遂如晋乞师。臧宣叔亦如晋乞师1。皆主郤献子2。晋侯许之七百乘3。郤子曰:“此城濮之赋也4。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5,请八百乘。”许之。郤克将中军,士燮将上军6,栾书将下军7,韩厥为司马8,以救鲁、卫。臧宣叔逆晋师9,且道之10。季文子帅师会之(11)。及卫地,韩献子将斩人,郤献子驰,将救之,至则既斩之矣。郤子使速以徇(12),告其仆曰:“吾以分谤也(13)。”以上鲁、卫乞晋师伐齐。

【注释】

1臧宣叔:名许,鲁国大夫,臧文仲之子。

2主郤献子:以郤献子为主人,即住在他家。郤献子即郤克。

3晋侯:即晋景公。

4赋:军额,即兵员数目。

5无能为役:为他们役使都不配。

6士燮(xiè):即范文子,晋大夫。

7栾书:晋大夫。

8韩厥:韩献子。司马:掌军政与军赋的官。

9逆:迎候。

10道:同“导”。即做向导,引路。

(11)季文子:鲁国卿。

(12)徇:向众宣示。

(13)分谤:分担别人对韩厥的埋怨和指责。

【译文】

孙良夫从新筑回来,没有回国,就去晋国搬救兵。鲁国的臧宣叔也去晋国搬兵。两个人都在郤克家住。晋景公答应给他们七百辆军车共五万二千五百人。郤克说:“这是城濮战役时我国军队参战的人数。城濮之战时有先君文公的英明和先大夫们的严正认真,所以才取得大捷。我和先大夫们相比,供他们役使都不配,请求给我八百辆兵车共六万士兵。”晋景公答应了他。郤克指挥中军,士燮率领上军,栾书率领下军,韩厥为司马,发兵救鲁、卫。到鲁国,臧宣叔迎候晋军,并且为他们做向导。鲁卿季文子也率领军队与晋军会合。到了卫地,韩厥要杀人,郤克飞马赶上要救下那个人,赶到时那人已被斩首。郤克派人赶快将被杀之人示众,他告诉他的仆人说:“我这是分担别人对韩厥的指责和抱怨。”以上是鲁、卫两国请求晋国出兵讨伐齐国。

师从齐师于莘1。六月壬申2,师至于靡笄之下3。齐侯使请战,曰:“子以君师4,辱于敝邑,不腆敝赋5,诘朝请见6。”对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7。’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8。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齐侯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齐高固入晋师9,桀石以投人10,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木焉,以徇齐垒(11),曰:“欲勇者贾余余勇(12)。”以上齐师之骄。

【注释】

1莘(shēn):齐地,是从卫入齐的要道,在今山东莘县北。

2壬申:十六日。

3靡笄(ji):山名。在今山东济南长清区。

4君师:晋国国君的军队。

5腆:丰厚的。敝:不好的,没用的。赋:兵。

6诘朝:清早,指明早。

7大国:指齐。释憾:发泄愤恨。

8舆:众。淹:久留。

9高固:齐大夫。

10桀:同“揭”。举起。

(11)徇:巡行,以桑树系在战车后面跑遍齐国营垒。

(12)贾(gu):买。

【译文】

晋军追赶齐军到了莘。六月十六日,大军到了靡笄山下。齐顷公派人来挑战,说:“你们率领贵国大军,辱临我国,我们的士兵虽然人数不多而且疲惫,但还是愿意明天早晨与你们战场上相见。”晋人回答说:“晋和鲁、卫,是同姓的兄弟国。他们告诉我们说:‘齐国经常到我们国家来发泄怨恨。’我们国君不忍心让他们继续忍受下去,派我们来齐国求情,同时不让我们大军久留于贵地,命令我们只许前进不许后退,所以不须齐君您下令。”齐顷公说:“你们答应交战,正好符合我的愿望;若你们不答应,我们也得战场上见。”齐大夫高固闯入晋营,举起石头投掷晋军,擒拿晋人后改乘其车,在战车后面系着桑树跑遍齐营,喊着:“想要勇敢的人来买我的余勇吧。”以上是齐国军队的骄横。

癸酉1,师陈于鞌2。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3。晋解张御郤克4,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5。”不介马而驰之6。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7,未绝鼓音,曰:“余病矣8!”张侯曰:“自始合9,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10,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11),可以集事(12),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13),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14),马逸不能止(15),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16)。以上合战时中军之勇。

【注释】

1癸酉:十七日。

2陈:列阵。鞌:齐地,在今山东济南附近。

3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邴夏、逢丑父,都是齐大夫。御,驾车。右,车右。春秋时,一辆战车乘三人,尊者在左,御者在中,车右在右;但君王或战争时的主帅居中,御车者在左,车右是勇士,负责执干戈御敌,或车遇故障、障碍时下来推车。

4解(xiè)张:又称张侯,与郑丘缓都是晋大夫。

5姑:姑且。翦:尽。朝食:吃早饭。

6不介马:未给马披甲。

7屦(jù):鞋。

8病:负伤。

9合:交战。

10折以御:把箭折断继续驾车。

(11)殿:镇守。

(12)集:成。

(13)擐(huàn):穿。

(14)援:拉。枹(fú):鼓槌。

(15)逸:奔跑。

(16)周:环,绕圈。华不注:山名。

【译文】

六月十七日,两军列阵于鞌。邴夏为齐侯驾车,逢丑父作车右。晋军方面解张为主帅郤克驾车,郑丘缓为车右。齐顷公说:“我始且先消灭这些晋人再来吃早饭。”没给马披甲就冲出去了。郤克中了箭,血一直流到鞋子上,却没有停止敲鼓,他对御手和车右说:“我受伤了!”解张说:“自一开始交战,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肘,我折断了箭继续驾车,左车轮都被血染成了黑红色,我却没敢说受伤了,你忍耐一下吧!”郑丘缓说:“自一开始交战,每遇到险阻,我必定下去推车,你怎么会知道这些?可你却说你受伤了!”解张说:“军队的耳目,在于我们主帅车上的旗鼓,军队前进后退都听从旗鼓,这辆车由一个人镇守就可以成大事,为什么要因受伤这件事而败坏了国君的大事呢?身披铠甲手持兵器来出征,本就是来赴死的。受伤还不到死的程度,你要努力坚持!”说着,将缰绳并在左手,右手拿过鼓槌击鼓,马疾驰不能停止,军队跟着主帅的车往前冲。齐军大败。晋军在后面追赶,绕华不注山三周。以上是会战时晋国中军的勇猛。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1:“且辟左右2。”故中御而从齐侯3。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4,从韩厥,曰:“请寓乘5。”从左、右,皆肘之6,使立于后。韩厥俯7,定其右8。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9,骖于木而止10。丑父寝于中(11),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12),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13),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14),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15),臣辱戎士,敢告不敏(16),摄官承乏(17)。”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18),载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19),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20)。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21)。以上韩厥获逢丑父。

【注释】

1子舆:韩厥父亲。

2辟:同“避”。避开。

3中御:不是主帅战车,只能作御者才能居中。从:追逐。

4綦毋(qí wú)张:晋大夫。丧车:丢失了兵车。

5寓乘:搭乘。

6肘之:用肘推綦毋张。

7俯:俯身。

8定:放稳。右:死去的车右。

9华泉:在华不注山下的泉。

10骖:驾车时位于两旁的马。

(11):同“栈”。卧车。

(12)絷(zhí):绊马索。

(13)觞(shāng):古代一种盛酒器皿。璧:玉环。捧着觞、璧,是韩厥对齐君行臣子之礼。

(14)属:适,恰巧。戎行:兵车的行列。

(15)忝(tiǎn):侮辱。两君:指晋、齐两国国君。

(16)不敏:不才。

(17)摄官:任职。承乏:因人才缺乏而勉强承担,意为我要履行职责俘获你。

(18)郑周父、宛茷(fèi):均为齐大夫。佐车:副车。

(19)任患:承担灾难祸患。

(20)难:拒绝。免其君:使其国君脱身。

(21)免之:释放了他。

【译文】

韩厥梦见自己的父亲对他说:“出兵作战时,你要避开左右两边的位置。”所以他居中做御手驾车追赶齐侯。邴夏说:“射那个御者,他是个君子。”齐顷公说:“说他是君子可还要射他,这是无礼的。”射中了韩厥左边的人,这人坠于车下,又射中了韩厥右边的人,这人死在车中。綦毋张失掉了自己的战车,追着韩厥的车说:“请让我坐你的车。”他站在韩厥的左、右,韩厥都用肘推他,让他站在自己身后。韩厥又俯身将被射死的车右身子放稳。逢丑父见事态危急,就和齐顷公交换了位置,快到华泉时,战车上的边马被树挂住了无法前进。逢丑父夜里睡在卧车上,蛇从车下爬上来,他用肘击蛇被蛇咬伤而瞒着没讲,所以不能下去推车,被韩厥赶上来。韩厥拿着绊马索站在马前面,先拜两拜然后叩头,手捧酒杯和玉环献上,说:“我们国君让我们为鲁、卫两国求情,说:‘不要让大军深入齐国。’我很不幸,恰好遇上您的兵车,无处逃避,而且担心避开会为我们国君和您造成耻辱,我是个滥竽充数的战士,以不才之身请您和我一起走吧。”逢丑父因站在齐侯的位置,因此假冒齐侯派齐顷公下车去华泉取水以使其逃脱。郑周父驾驶副车,以宛茷为车右载着齐侯逃走幸免于难。韩厥将逢丑父作为俘虏献给郤克,郤克要杀掉逢丑父,逢丑父大喊:“从今以后不会再有替国君承担灾难祸患的人了,这儿有这样一个人,却要被杀掉了!”郤克说:“此人不拒绝以死来使其国君脱身,我杀了他会不吉利,还是赦免了他以勉励侍奉君主的人吧。”于是放了逢丑父。以上是韩厥擒获逢丑父。

齐侯免1,求丑父,三入三出。每出,齐师以帅退2。入于狄卒3,狄卒皆抽戈楯冒之4。以入于卫师,卫师免之。遂自徐关入5。齐侯见保者6,曰:“勉之!齐师败矣。”辟女子,女子曰:“君免乎?”曰:“免矣。”曰:“锐司徒免乎7?”曰:“免矣。”曰:“苟君与吾父免矣,可若何!”乃奔。齐侯以为有礼,既而问之,辟司徒之妻也8,予之石窌9。以上齐侯返国。

【注释】

1免:逃脱。

2齐师:整理队伍。帅退:鼓励要退的士兵。

3狄卒:从晋讨齐的狄军。

4冒:遮蔽。

5徐关:地名。在今山东淄博淄川区。

6保者:守卫的人。

7锐司徒:主管锋利武器的官。是该女子的父亲。

8辟司徒:主管军中营垒的官。

9石窌(liù):齐国邑名。在今山东济南长清区。

【译文】

齐侯脱了险,多次出入晋军以寻找丑父。每次杀出都整顿队伍鼓励那些想溃退的士兵。齐侯进入狄人的阵营,狄人士兵都抽出戈和盾,以遮蔽齐侯。又进入卫人的军队,卫军放齐侯走了。这是因为狄人、卫人害怕齐国强大的缘故。齐侯于是从徐关逃入齐国的都城,每见到守卫的人都勉励他们:“尽力防守城邑!齐军失败了。”军士命令路上女子避开,一女子问:“国君逃出来了吗?”说:“逃出来了。”又问:“锐司徒逃出来了吗?”说:“逃出来了。”这女子说:“如果国君和我父亲幸免,别人怎么样就没关系了。”说完就跑走了。齐侯认为她很有礼,过后打听她,才知是辟司徒的妻子,于是将石窌邑赏给了她。以上是齐侯脱险回国。

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1,击马陉2。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3。不可,则听客之所为。宾媚人致赂4,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5,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6。”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7,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8。《诗》曰9:‘孝子不匮10,永锡尔类(11)。’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12)?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13):‘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14),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15)。四王之王也(16),树德而济同欲焉(17)。五伯之霸也(18),勤而抚之,以役王命(19)。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20)。《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21)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22),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23)。畏君之震(24),师徒挠败(25),吾子惠徼齐国之福(26),不泯其社稷(27),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28)。子又不许,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鲁、卫谏曰:“齐疾我矣(29)!其死亡者,皆亲昵也(30)。子若不许,仇我必甚。唯子则又何求?子得其国宝(31),我亦得地而纾于难(32),其荣多矣!齐、晋亦唯天所授,岂必晋?”晋人许之,对曰:“群臣帅赋舆以为鲁、卫请(33),若苟有以藉口而复于寡君,君之惠也。敢不唯命是听?”以上晋许齐平。

【注释】

1丘舆:齐国邑名。在今山东益都界。

2马陉(xíng):齐国邑名。在今山东益都西南一带。

3宾媚人:即齐上卿国佐,亦称国武子、国子。纪甗(yǎn):礼器。玉磬:乐器,都是齐灭纪得来的。

4致赂:奉献。

5萧同叔子:齐顷公的母亲。萧为国名,同叔是萧国国君的字,子指女儿。晋人不便直说要齐君以母为人质,所以这样称呼。

6封内:国境内。东其亩:使垄亩东西向。

7布:颁布。大命:重要命令,多指天子命令。

8以不孝令也:号令诸侯不要孝道。

9《诗》:指《诗经·大雅·既醉》第五章。

10匮:匮乏,缺乏。

(11)锡:赐。

(12)非德类:不是德孝一类的人。

(13)《诗》:指《诗经·小雅·信南山》首章。

(14)疆理诸侯:划分疆界治理诸侯的土地。

(15)阙:过失。

(16)四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17)济同欲:满足天下诸侯共同的愿望。济,成全,满足。

(18)五伯:伯,同“霸”。一说指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公、晋文公;一说指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19)以役王命:效力于天子之命。

(20)疆:止境。

(21)布政优优,百禄是遒(qiú):出自《诗经·商颂·长发》篇。布,施行。优优,宽和。百禄,百种福禄。遒,聚集。

(22)有辞:有别种话说。

(23)犒:在这里是作战的意思。

(24)震:威严。

(25)师徒挠败:军队挫败。挠,曲,挫折。

(26)徼(yāo):求取,这里是加以的意思。

(27)泯(min):泯灭。

(28)敝器:指纪甗、玉磬。

(29)疾:怨恨。

(30)亲昵:亲近的人。

(31)国宝:指纪甗。

(32)得地:齐归还侵鲁、卫之地。纾(shu):舒缓。

(33)赋舆:兵车。赋,兵。舆,车。

【译文】

晋师在后面追赶齐军,从丘舆进入齐国,攻打马陉。齐顷公命宾媚人用纪甗、玉磬和许诺归还鲁、卫被侵地作贿赂,要求与晋讲和。如果晋人不答应,就听任他们怎么做了。宾媚人献上贿赂,晋人不答应,说:“一定要以萧同叔子做人质,而且要齐国境内的田垄都改成东西向才行。”宾媚人回答说:“萧同叔子不是别人,她是我们国君的母亲,如果你们视齐、晋为地位相等的两个国家,那么她也是晋君的母亲。你们向诸侯颁布天子的命令,却说一定要以齐君母亲为人质,你们置天子命令于何地?而且这是用不孝来号令诸侯。《诗经》上说:‘不缺乏孝心的人,能永远用孝道来感染同类。’如果你们用不孝来号令诸侯的话,你们不就是非德孝一类的人了吗?先王划分疆界,治理天下土地,按土地情况播种适宜的作物,以获得应有的收获。所以《诗经》说:‘我们的疆土我们治理,或南或东要土地适宜。’现在你们划分疆界治理诸侯的土地,却说要把田垄都改成东西方向,这只对你们晋国兵车出入齐国有利,没有考虑土地的情况,以什么方向为宜,这不是否定了先王的命令吗?违反先王就是不义,还凭什么做盟主呢?这样的话晋国实在是有过失了。四王之所以统一天下,是因为他们树立德行并能满足天下诸侯共同的愿望。五伯之所以能称霸,是因为他们不辞辛苦地安抚诸侯,为天子之命效力。现在你们追求聚集诸侯,以满足你们无止境的欲望。《诗经》上说:‘商汤施政宽和,百种福禄都聚集到他身上。’你们实在是不宽和,而放弃百种福禄,这对诸侯又有什么害处呢?你们不答应的话,我们国君给我们下令时还有别的话,他说:‘你们率领贵国军队辱临我国,我们的士兵虽然人数不多而且疲惫,还是可以和你们的军队作战的。我们畏惧你们的威严,军队受到挫败。你们如果施恩给齐国加福,不灭掉齐国的社稷,使齐、晋两国继续旧好,我们不敢爱惜这些先君留下的纪甗、玉磬和土地,愿意送给你们。你们还不答应的话,我们只好收集残余的部队,背城决一死战了。齐国完全无害之时,都不敢违背晋,何况今天战败,更要唯晋国之命是听了。’”鲁人和卫人劝道:“齐国一定非常怨恨我们!他们战死的那些人,都是齐侯亲近的人。你们如果不答应求和,他们一定更加怨恨我们。你们还要求什么呢?你们得到了他们的国宝,我们得到了他们原来抢走的土地,而且缓解了祸患,好处很多。齐、晋也都是上天授命的大国,取胜的难道会永远是晋吗?”于是晋人答应了齐人,说:“我们率领战士和兵车来为鲁、卫求情,如果能有回话向我们国君复命的话,那是你们国君的恩惠了。怎么敢不听你们的命令呢?”以上是晋国许诺与齐国讲和。

禽郑自师逆公1。

【注释】

1禽郑:鲁大夫。公:鲁成公。

【译文】

禽郑自军中往迎鲁成公。

秋七月,晋师及齐国佐盟于爰娄1,使齐人归我汶阳之田2。公会晋师于上鄍3,赐三帅先路三命之服4,司马、司空、舆帅、候正、亚旅,皆受一命之服5。

【注释】

1爰娄:齐地,距齐都五十里,在今山东淄博淄川区。

2我:指鲁国。汶阳:鲁地,在今山东宁阳东北。

3上鄍(míng):齐、卫交界处地名。在今山东阳谷境。

4三帅:指郤克、士燮、栾书。三命之服:卿的礼服。三命是卿的品级。

5一命之服:比三命的品级低两等的礼服,大夫礼服。

【译文】

秋七月,晋军和齐国的上卿宾媚人在爰娄签订盟约,让齐国归还鲁国的汶阳之地。鲁成公和晋军在上鄍会师,赐给郤克、士燮、栾书三名将帅卿所乘的礼车和礼服,司马、司空、舆师、候正、亚旅都接受了大夫的礼服。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