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长安志

长安志卷第十六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县六

蓝田

蓝田县 【唐畿今次畿东北至府八十里】 秦旧县也 【沅案史记六国表云秦孝公六年为县】 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命太子向为蓝田君 【沅案太平寰宇记及此旧云惠王脱成字非】 水经注曰蓝田县葢子向之邑汉书曰蓝田县秦孝公置山出美玉周礼曰玉之美者曰球其次曰蓝 【沅案周礼无文通典县下亦有此语而不云周礼】 三秦记曰葢以县出美玉故名蓝田案县秦属内史汉属京兆尹 【沅案魏晋皆因之】 后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省县 【沅案地形志云并霸城】 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复置隶京兆郡 【沅案地形志有山北县亦此县地】 后周闵帝三年析县置玉山白鹿县以二县置蓝田郡武帝建德二年省郡废玉山白鹿入蓝田以隶京兆自县西三十里故城徙峣柳城今治是也唐武德二年析置白鹿县三年更曰宁民 【沅案旧唐书作宁人葢承旧史避讳字】 又析蓝田置玉山县贞观三年皆省 【沅案旧唐书云贞观元年废宁人玉山入蓝田县则此及新书志云三年误】

县境 【东西八十里南北一百里】

四乡管四里 【唐二十二乡有节妇乡传】

秦道乡连县郭管安仁里

玉山乡在县东一十里管严朱里

白鹿乡在县西南二十里管安道里

卢珍乡在县西北一十里管康和里

县城本名峣柳城 【沅案峣柳字王莽传亦作峣溜】 以前对峣山其中多柳因取为名水经注曰泥水历峣柳城南魏置青泥军于城内俗亦谓之青泥城晋中兴书曰桓温伐苻健遣京兆太守薛珍击青泥城破之即其处也城周八里今县城上东南一隅而已周三里余八十步崇一丈六尺凡三门

青泥驿在县郭下

蓝田驿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韩公堆驿在县南三十五里 【作桓公驿者非】

蓝桥驿在县东南四十里

藋平驿在县南五十五里 【以上五驿并废】

玉溪馆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入商州路俗曰硙子平

蓝田关在县东南九十八里 【沅案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在县东南九十里】 即秦峣关也汉书曰赵高遣将将兵距峣关 【应邵曰峣音尧峣山之门李奇曰在上洛北蓝田南武关之西】 沛公引兵绕峣关踰蒉山击秦军大破之后周明帝武成元年徙青泥故城侧改曰青泥关武帝建德三年改曰蓝田关因县为名隋炀帝大业元年徙复旧所即今关是

终南山在县南七十里

蓝田山在县东南三十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在县东二十八里】 范子计然曰玉英出蓝田一名覆车山郭缘生述征记曰山形如覆车之象其山出玉亦名玉山后魏风土记曰山巅方二里圣贤仙隐之处 【沅案太平寰宇记引云仙圣游集之所】 刘雄鸣学道于此下有神祠甚严灞水之源出蓝田谷西又西有尊卢氏冢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之所 【帝王世纪曰尊卢氏赫胥氏后】 魏略曰刘雄鸣蓝田人少以采药射猎为事常居覆车山每晨夜出行云雾中识其道不迷时人因谓之能为云雾晋太康地记曰蓝田出美玉故曰蓝田括地志曰臣泰案圣贤冢墓记骊山之阳多美玉今县西北四十里有骊山即此山之北阜骊山之阳或谓此也

蒉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事见上 【郑氏曰蒉音匮苏氏曰蒉音蒯师古曰薛音是也邱怪反沅案水经注有磈山即蒉山也磈蒉声相近】

倒虎山一名元象山在覆车山北苻坚时王子年始隐于东阳谷后避石季龙之乱徙于此

峣山在县南二十里

虎候山在县境 【出地道记沅案今俗云虎坷山在县西十五里候坷声相近字之误也志家不知乃云虎候山或即倒虎山非矣】

金山在县南一十里 【沅案今方志云金山在县东北三十里葢非】

七盘山在县南二十里

王顺山在县东南二十里旧图经曰昔道人王顺隐此山得道 【沅案今俗呼望舜山声之误】

阜儿山在县东二十里乡俗所传尝有一禽止此山众禽随之疑为凤也因名凤儿山语讹作皁儿山

白鹿原在县西五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六里】 三秦记曰周平王东迁有白鹿游于此原以是得名葢秦运之象其原接南山西北入万年县界抵浐水晋书苻雄与桓冲战于白鹿原 【晋中兴书曰桓温伐苻健督护邓遐等奋击于白鹿原】

风凉原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南接石门山北入万年县界遁甲开山图曰骊山之西川有阜名曰风凉原亦雍州之福地即磈山之阴也 【沅案水经注引云在磈山之阴】 水经注曰狗枷川水有二原西川水出磈山之斫盘谷与苦谷二水合而东北流径风凉原西 【沅案旧本脱径字西字】

横岭在县北三十五里自临潼骊山东入县界横接华州界

桓公堆在县南二十五里晋书桓温伐苻健遣苻雄等拒温于秋思堆后因名桓公堆

争坡在县东南通典曰七盘十二争蓝关之险路也

倾谷在县东五十里

同谷在倾谷之西 【沅案水经注作铜谷】

倒回谷在县东南五十里霸水上源出此谷谷内通商州洛南县界

蓝谷在县东南二十里

辋谷在县南二十里

采谷在县西南三十里与辋谷并有细路通商州上洛县石门谷在县西南四十里 【唐昭宗干宁二年行莎城镇又次石门镇之圣寿寺】

库谷在县西南五十里谷有关

霸谷古滋水也亦名蓝田谷水即秦岭水之下流也东南至商州上洛县界流入汉书曰霸水出蓝田谷北入渭古曰滋水 【沅案旧本古曰上有师字葢后人依俗本地理志加入非也此班固自注】 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水经注曰霸者水上地名也水出县之蓝田谷三秦记曰有川方三十里其水北流出玉铜铁石图经曰其源出县东南秦岭倒回谷西北流九十里出县界人万年县界骞邨岸阔六十尺 【十道志霸水源出终南山金谷沅案郑樵通志地里略云霸水出永兴蓝田县终南山金谷东经临潼北入渭然长安志云霸水从上洛界入汉今长安志无此文霸水亦无由入汉也即云入汉或由俗本字误郑樵以为经证非矣】

金谷水出县西南终南山之金谷水经注曰水东北流注浐水又北流历蓝田川北注于霸 【沅案水经注云浐水西北流与一水合水出西南莽谷东北流注浐水浐水又北流历蓝田川北流注于霸水即此水也】

刘谷水一名泥水出县东南刘谷水经注曰水出蓝田山之东谷俗谓之刘谷西北与石门水合 【沅案水经注但云辋谷水又西流入泥水泥水又西径峣关北此所引皆无之葢今本脱文】

铜谷水出县东铜谷水经注曰石门谷东有铜谷水合辋谷水西注泥水 【沅案水经注云西北有铜谷水次东有辋谷水二水合而西注又西入泥水上无石门谷文石门谷文在后云东川水出南山之石门谷】

白马谷水出县东白马谷南流经县南又西北流入霸水

白牛谷水出县西北白牛谷西南流入霸水

围谷水又有岐谷水出县西南岐谷南流入霸水

狗枷东川水出县西南终南山水经注曰上有狗枷堡秦襄公时有天狗来下有贼则狗吠之一堡无患故川得名焉 【沅案水经注云得厥目焉】 又曰狗枷东川水出南山之石门谷次东有孟谷次东有大谷次东有雀谷次东有土门谷五水合而西北流历风凉原东 【沅案今本水经注作五水出谷西北历风凉原东非】 入万年县界 【沅案此五字敏求增】

荆谷水自白鹿原东流入万年县唐邨界 【沅案此即水经注之长水出杜县白鹿原谓之荆溪也】

辋谷水出南山辋谷北流入霸水

蓝谷水南自秦岭西流经蓝关蓝桥过王顺山下水出蓝谷西北流入霸水

倾谷水自秦岭出南流入霸

采谷水自秦岭出北流三十里入万年界

石门谷水自秦岭出北流三十里入万年界

库谷水自南山出北流入万年界合浐水

蓼子闲在县南三里出南山西北流合辋谷水入霸水

咽瓠泉在县西北一十五里旧图经曰唐李筌于此遇骊山老母说阴符经传教既毕令筌取水筌乃携瓠就泉汲水已失老母因名咽瓠泉

桂泉在县东北四十里泉畔旧有桂一根 【唐武德六年宁民令颜昶引南山水入京城】

冰池在县东南六十里唐凿冰之所

淹池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淹一作□】

石门汤在县西南四十里石门谷口旧图经曰唐初有异僧止于此大雪其地雪融不积僧曰必温泉也掘之果有汤泉涌出遂置舍两区凡有病者浴多痊损后有白鱼之瑞复神女频降遂立玉女堂于汤侧明皇时赐名大兴汤院

昆吾亭在县境汉宣帝霍皇后葬亭之东

蓝田故城在县西三十里

白鹿故城在县西十一里

周玉山故城在县东二十五里

唐玉山故城在县东南四十三里有万金堡

宁民故城在县西南三十二里

青泥城在县南七里案峣柳城亦谓之青泥城即今县是也未详复有此城

思乡城一名柳城在县东南三十三里旧说宋武帝入关筑城于此南人思乡因名之 【沅案说出元和郡县志】 又以城傍多柳故曰柳城

尚可堡在县东今存

明巿堡在县西南四十里

奚鸟子堡在县北四十里土坡状如奚鸟子因以为名

黄栌堡在县北三十里

汉御羞苑鼎湖宫皆在县境

唐万泉宫仪凤三年建

万全宫在县东四十五里开耀三年诏新造凉宫为万全宫 【高宗遗言万全芳桂奉天寿宫并停废文明元年武后诏奉天宫置道士观芳桂万全各置僧寺以旧宫为名沅案会要云仪凤三年作永淳二年废新唐书云永淳元年作宏道元年废】

胜因寺即唐法池寺也在县城内旧图经曰寺旧有池故以名张说有蓝田法池寺二法堂赞大中中改通灵寺后又改今名

崇法寺即唐悟真寺也在县东南二十里王顺山白居易有诗述其灵异后改名

永福寺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本唐神尧山庄

崇仁寺在县东北四十里唐开元二十六年置

清源寺在县南辋谷内唐王维母奉佛山居营草堂精舍维表乞施为寺焉

虎候山祠汉书曰秦孝公置

金山神庙在县南十里辋谷口金山之前旧图经曰黄帝时风后灭蚩尤之众于此盖风后之祠

济众侯庙在县东南五十里倒回谷口其神名石门将军唐京兆尹第五琦杨知至祈雨有应至干符中岁旱诏使致祷应时沾霈遂封济众侯增葺庙宇今榜助顺王未详都神庙在县城内会县境诸神岁时飨于此

黄崖神庙在县东五十里倾谷口

古华胥氏陵在县西三十里

荆轲冢在县西北三十里

燕子冢在县东八里 【沅案今方志云在县东五里非】 汉书曰临江闵王荣景帝太子 【沅案此节其文】 废为临江王 【沅案汉书曰废为王】 坐侵庙壖地为宫上征荣将行 【沅案汉书云荣行】 祖于江陵北门既上车轴折车废江陵父老流涕窃言曰吾王不反矣荣至诣中尉簿责讯王王恐自杀葬蓝田有数万燕 【沅案汉书作燕数万】 衔土置冢上百姓怜之世名燕子冢 【沅案世名燕子冢五字非汉书】

贺若妇冢在县西南一十五里妇县人也姑有疾刲股肉奉姑疾遂愈府县以闻敕旌表门闾名其乡为节妇乡 【□□载岁月疑唐事沅案此条小注各本脱字】

醴泉

醴泉县 【唐次赤今次畿东南至府九十里沅案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俱云东南至府一百二十里者唐及宋初治在此县西又案今县东三十里旧县即宋故城也】 本汉左冯翊谷口县地在九嵕山东仲山西当泾水出山之处故谓之谷口今县东北四十里谷口城是 【沅案今县东北十里是汉故城也】 王莽曰谷喙后汉魏晋为池阳县后魏武帝于谷口置温秀宁夷二护军改池阳为宁夷县隶咸阳郡西魏置宁夷郡后周改为宁秦郡 【沅案隋地里志后周改为秦郡无宁字又云以新畤甘泉二县入焉则二县地当在县境也】 隋开皇十八年改宁夷县为醴泉县隶京兆郡 【沅按开皇三年置雍州炀帝改为京兆郡则县初隶雍州后隶京兆】 以县界有汉醴泉宫因以为名 【方舆记曰汉宣帝时开泉味如酒故以名县亦汉宫之名也沅案汉醴泉宫当云周醴泉宫汉宣帝当云周宣帝字之误也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并云县以周醴泉宫名太平寰宇记又曰永寿县醴泉苑在县东北十里并宫并周所立宫在今永寿县境寻检书传汉时无醴泉宫也】 其城即古仲桥城也 【沅案今县北十里是唐故城】 唐武德元年析置温秀县 【案县北有温秀岭当以此为名】 后省醴泉 【沅案唐书志云武德二年分醴泉置好畤县三年分始平置醴泉县此皆缺载】 贞观十年营昭陵在九嵕山析云阳咸阳二县复置醴泉县 【沅案唐书志云武德三年分始平置醴泉则新唐书志及此皆云贞观十年始复置非也】 隶雍州 【沅案唐书志云奉天县文明元年分醴泉置则此当云文明元年分置好畤县】 天授元年隶鼎州 【沅案唐书志云天授元年改雍州为京兆郡其年复旧二年分醴泉等县置鼎州则此当云元年隶雍州二年隶鼎州】 大足元年还隶雍州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鼎州久视元年废县仍隶府】 广德元年升为赤县 【沅案唐会要云广德元年五月一日升又案元和郡县志云次赤县又案县以干宁中隶威胜军寻复旧梁干化中又隶威胜军后唐晋汉周仍属京兆府此皆不载而见干州下】

县境 【东西六十二里南北一百二里】

六乡管二百五十邨 【唐十六乡有白鹿长乐瑶台修文四乡余不传沅案说文云季左冯翊谷口乡读若宁此缺载非也今县东四十里有阡东镇是阡季形相近字之误】

美华乡在郭县管邨四十四

通畤乡在县西北六里管邨二十四 【沅案宋故城在今县东三十里故乡镇山水去县道里多与今不同】

新望乡在县西一十二里管邨三十

崇孝乡在县东北一十五里管邨四十九

神安乡在县西北三十里管邨五十四

白泾乡在县北五十里管邨四十九

县城周二里余一百步

醴泉镇在县城内

北醴泉镇在县北二十里 【沅案今有甘北镇疑是此】

醴泉驿在西门内东南至咸阳驿四十五里西北至干州奉天驿七十里今废

名光渡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泾甘渡在县东北三十里

九嵕山在县西四十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在县东北二十五里者唐县在宋县西】 汉书地里志曰谷口县九嵕山在西四夷郡国县道记曰九嵕山东连仲山西当泾水出处高六百五十丈周十五里武将山在县西北五十里 【一名冯山沅案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皆云在县东北十八里者唐县在宋县西宋初仍之又案地里志云谷口有五床山祠五床山疑即武将山五武将床形声俱相近今麟游亦有五将山见水经注苻坚所入与此不同】

芳山在县东北五十里 【一作方】

覆甑山在县东北四十五里

承阳山在县西北七十里山有石泉三辅黄图所谓浪水无劳山在县西北六十里

温宿岭在县北汉时温宿国人令居此地田牧因以为名 【隋志作温秀】

甘谷在县西八十里

泥泉谷在县西北三十里

石泉谷在县西北六十里

波水谷在县北七十里

承阳山两水谷在县西七十里

豆卢谷在县西北八十里

黑狗谷在县西北九十里

巴谷在县西北九十里

白水谷在县西北一百里

泾水自干州永寿县西北流入县界尚书禹贡曰泾属渭汭 【属隶也水北曰汭言治水注入渭】 毛诗曰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春秋左氏传襄公十四年诸侯之大夫从晋侯伐秦以报栎之役济泾而次秦人毒泾上流师人多死 【以毒药投泾水之上流晋师饮水多死】 史记曰秦二世梦虎啮左骖杀之卜泾为崇二世乃斋望夷宫 【沅案此亦节文】 而欲祀之 【沅案史记云欲祀泾】 汉书曰泾虽不在大川之祀以近咸阳得北大川之祀汉书注颜师古曰泾水出安定泾阳笄头山东至阳陵入渭益部耆旧传曰汉武祀甘泉至泾桥有女子俗于泾水乳长七尺上怪遣问之女曰帝后第七车知我时侍中张宽在第七车对曰天星主祭祀齐戒不洁则女人星见水经注曰泾水导源安定朝县西笄头山秦始皇巡狩西出笄头山即是山也葢大陇之异名 【按汉武故事张宽所对并云渭桥渭水北史曰苻坚以关中水旱不时议依郑白故事发其王侯已下及豪望富室僮隶三万人开泾水上源凿山起堤通渠引续以溉园卤之田百姓赖其利】

甘河自县西北甘北镇西来至县东北泾甘渡河入泾水谷口城在县东北四十里汉县也沟洫志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即此城也郊祀志公孙乡言黄帝升仙于寒门水经注曰九嵕山东仲山西谓之谷口即古寒门也 【沅案水经注但云渠首上承泾水于中山西即瓠口所谓瓠中也无此文惟张守节引括地志正与此同】 案云阳县谷池水所出谓之谷口未详孰是

紫府观在县东北三十里唐太宗为道士薛颐置今废

瑶台寺在县西北昭陵之西

要册三庙一在市北一在县西二十里一在县西三十五里 【案汉志有天齐公五床山仙人五帝祠四所图经皆不着】

唐太宗庙在县西门外去县一里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皇朝建隆三年敕立庙祭祀】

肃宗庙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开宝敕云去甘北巡镇三里】

太宗昭陵在县西北六十里 【陵庙记在县东三十里】 九嵕山白鹿长乐瑶台三乡界古逢蒲邨下宫去陵一十八里 【元和郡县图志曰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封内周一百二十里

陪葬诸王七 【蜀王愔赵王福纪王慎越王贞嗣纪王澄曹王明蒋王恽沅案此书纪陪葬与唐会要略同文献通考即用此文】 公主二十一 【清河公主驸马都尉程怀亮晋安韦思安豫章唐善识新兴长孙曦兰陵窦怀悊高密段纶长乐长孙冲遂安王大礼南平刘元懿衡阳阿史那社尔新城韦正矩城阳薛瓘长广杨师道襄城萧锐长沙窦卢让安康独孤彦云临川周道务普安史仁表浔阳汝南常山沅案三主无驸马葢夭也】 妃嫔八 【郑国夫人彭城夫人纪国太妃韦氏越国太妃燕氏赵国太妃杨氏贤妃郑氏才人徐氏窦卿妹石塔】 宰相一十三 【中书令马周岑文本崔敦礼司徙英国公李绩尚书左仆射魏国公李靖左仆射虞国公温彦博右仆射宋国公萧瑀左仆射申国公高士廉左仆射梁国公房元龄太子太师郑国公魏征高阳公许敬宗右仆射莱国公杜如晦太尉赵国公长孙无忌沅案唐宰相陪陵尚有宇文士及见新旧史而此不载杜如晦陪陵新旧史皆无考旧史云贞观七年十二月狩于少陵原诏以少牢祭杜如晦杜淹李纲之墓则如晦墓不在此】 丞郎三品五十三 【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吏部侍郎马载户部尚书武阳县公李大亮卫尉卿齐国公房仁裕礼部尚书张俊允国子祭酒孔颖达礼部侍郎孔志亮工部侍郎孔惠元散骑常侍褚亮秘书监永兴公虞世南工部尚书阎立德吏部尚书姜晦中书舍人杜正伦殿中监唐嘉会学士姚思廉卫尉卿魏叔玉光禄卿姜远秘书监岑景倩宗正卿李芝芳光禄卿房光义卫尉卿房光敏子阆州刺史诞清河郡主婿赠鸿卢卿窦庭兰金州剌史卢贞松天策府记室薛收宗正卿段伦金紫光禄大夫长孙璇赠吏部侍郎安康伯太史令薛颐银青光禄大夫李震洪州刺史吴黑闼晋州刺史裴艺宁州刺史窦义节卫州刺史萧业吏部郎中马觊幽州都督平元公长孙敞原州都督李政明临淮公李规琅邪公李珍常山公李倩千金公李俊中山公李琚汝州别驾房渐左清道率房回江夏郡王道宗夔国公刘宏基雍州长史李弼特进观国公杨仁恭原州都督史幼虔陜王府司马谦芮国公豆卢行业西平郡王李琛简州刺史建宁公李震安南都督姜简】 功臣大将军以下六十四 【大将军薛国公阿史那忠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右骁卫大将军嘉川县公周仁护镇国大将军丹阳公李客师大将军鴈门公梁建方左镇卫大将军号国公张士贵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秦叔宝大将军周国公郑仁泰益州都督王愔辅国大将军刘宏基武卫大将军牛进达公孙武达阿史什钵苾金吾大将军梁敏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监门大将军仇怀古大将军薛咄摩芝大将军苏花熟大将军汉东公李孟尝光禄大夫芮国公豆卢宽大将军尉迟保林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武卫大将军天水郡公邱行恭金紫光禄大夫贺兰整大将军张太师冠军大将军许洛仁大将军张延师大将军琅邪王骈右卫大将军史大柰左武卫大将军怀德县公牛伯亿左金吾大将军梁仁裕右屯卫大将军金城郡公姜确左监门大将军王波利大将军公孙雅靖大将军可汗阿史那步真大将军史奕大将军李森大将军阿史那德昌右监门将军执失善左金吾将军房光忠内侍将军张阿难横野将军都督拔野铁都督浑大宁史氏祔将军卢国公程知节于阗王尉迟光母阿史那氏祔将军仇务荐右武卫大将军怀宁县公杜君绰大将军麻仁靖右监门大将军贺拔俨将军鲁何道将军杨思训将军元仲文将军豆卢承基将军斛斯正贵将军徐定盛将军康野将军段志元将军薛万钧将军元思贤将军李丞祖中郎薛承庆右郎将尉迟昱右卫郎将姜昕中郎将段承爽案陵庙记图然所载陪葬诸臣姓名差舛恐未得其详或有不当陪葬者更须参校乃善】 所乘六骏石像在陵后青骓平窦建德时乘 【赞曰足轻电影神发天机乘兹飞练定我戎衣】 什伐赤定王世充窦建德时乘 【赞曰厂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旋凯归有中四箭处】 特勒骠平宋金刚时乘 【赞曰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难】 飒露紫平东都时乘 【赞曰紫燕超跃骨腾神殿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拳毛马瓜平刘黑闼时乘有石真容自拔箭处 【赞曰月精案辔天驷横行弧矢载戢氛埃廓清有中九箭处】 白蹄乌平薛仁杲时乘 【赞曰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鞭定蜀】 寝宫在山上元无井泉百姓供水劳獘后经野火徙瑶台寺侧葺行宫贞元十四年欲就寺侧修复之以移改旧制访近臣杰议然后葺焉

肃宗建陵在县东北一十八里武将山修文乡刘邨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陪葬功臣一 【尚书汾阳郡王郭子仪】

沅案载昭陵陪葬者此外有陵庙记唐会要文献通考昭陵图及近人读礼通考诸书所载各有讹舛葢陪陵例有三一赐葬如诸王公主妃宰相丞郎功臣大将军也二祔葬子从其父孙从其祖与特赐葬异也三石刻诸蛮夷君长后人亦误以为陪陵也新旧史所纪但赐葬者故与诸书异沅自官关陇前后十余稔尝以案部周览古王贤哲墓道不修樵牧上下心用慨焉其在祀典者请

帑修护余亦立石书名饬县勿损昭陵在醴泉县东北五十里以乾隆四十二年八月饬知县张心镜特起围墙立碑亭十余所四十八年十月又饬知县蒋骐昌复加修筑并立碑纪事又东西立石书陪葬诸臣名位以垂久远后之好古者庶有述焉因以碑文附于此志

大清防护昭陵之碑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陜西西安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理粮饷 钦赐一品顶带毕沅撰文

夫如堂者密实惟帝之囿时积高曰雍乃神明之冢舍是以尊卢虚陇尚仿像于蓝田西海衣冠必封崇于上郡何况龙蟠大壑比鄗聚之声灵天命元宫继长陵之功烈者哉醴泉县西北六十里九嵕山唐太宗文皇帝昭陵之所在也帝提剑乘天握图出震驱除吞噬弹压殷齐白鱼赤帝之祥版泉丹水之迹让黼扆而肃五日之礼遇斧斨而正二叔之辜浮龟不足效其文断鳌不足媲其武帝系之所传史牒之所颂尽美又善无得而称焉原其终始靡闲归藏乃若山陵有彰圣哲且夫雄略之主必旁皇乎上仙葢代之气每绸缪于没世水衡灌地将为江河玉桃服尸思毕天地故以七十余万骊山穿治之徒一万六千茂陵大徙之户帝则深遵节约厂堇凿嵯峨似委宛之桐棺拟谷林之通树万乘之贵悟旨庄周独决之明征言季札克终后志遂下王言侍卫减于常仪瓦木止于形具此则帝之俭也臧弓日狗志士因而拊心长颈乌喙哲人于焉长往子胥抉目于吴阙彭越覆醢于淮南未尝不掩浸润之明损豁达之度帝则我言妩媚推心置腹之诚袒见疮痍丈夫意气之语暨乎鼎湖须冉去闵堕地之空号水水和存想张朝而再见金枝玉叶左武右文前部壴吹东园秘器祁连之冢亘驰道以如山图畾大奰之文蔽元宫而似垒此又帝之仁也兵者凶事不得已而用之守在四裔将羁縻而勿绝然奇肱之车飞而偶至长臂之服通而复迷帝则薄伐之勇系馘于明堂畏怀之徒输诚于身后至使酋豪谢罪慕溅血于坟沙蕃长归朝斗图形于元阙拜官尚主天下一家椎发雕题骏奔左右此又帝之大也昔者宣尼遗训古墓无坟汉臣陈言南山有隙亡羊之牧焱欠误入于三泉踞虎之邱骤见伤于敌国帝则流连翰墨眷惜锺王以尧典之同棺当佳城之铭椁卒令沙邱之字势木于登堂宝鼎之埏力穷于发弩嗟尔后世似有先知倒我衣裳诒之茧纸此又帝之智也若乃宣室之问不信无征墨翟之言将闻岂见鬼雄非毅魂气何之楚平一去被辱于仇鞭武皇见形愤心于磨剑帝则归复于土陟降在天呼啸若瑾之神叱咤投壶之电黑云闪野遏妖寇于咸阳黄旗立空御贼军于华泽皇堂奏异血汗如神祖龙无所用其驱蚩尤不足比其纵此又帝之灵也帝缉熙之德不懈于生存服畏之思弥光于奕祀故能奠不朽之基业享绝代之明禋置庙设祀建隆开宝之遗陵户丰碑洪武崇祯之迹我

国家光宅八表怀柔百神屡致馨香频加守护使星夜出映园寝之神光燎火朝辉集封中之云气沅守官关陇案部池阳瞻拜神宫周游墓道其山也北据寒门之坂南带甘泉之流右睨温秀之峯左眺穛获之薮岩峦山截嶭三嵕角其雄名登道盘纡九疑争其远势非烟非雾立而望之郁郁葱葱佳哉气也而风高壤裂石室摧基地阻荆生阴堂绝栈樵稣下上曾无百步之防铧臿侵凌或至诸臣之冢穹碑半剥翁仲全倾因以乾隆四十二年橄筑围墙三十余丈大书瓦屑邕分藐隶之奇列植松楸犮舍甘棠之敬旋因入觐

上适畴咨始知聪明之德久契乎

圣怀平成之欢待格乎神漠沅再之官又踰五稔兼营祠宇特用陵租知县蒋君能平其政实任斯劳恐古墓之为田考陪陵于往牍纪其名位复立贞王民仰体

皇谟光昭来者将与会稽窆石共磨灭于苗山风后神堆谢浮沈于黄水游心随武九原可作之臣宁想非熊五世归周之葬风云如会陵谷长存岂止狄山之纪久迷视肉之方济阴之祠但获龙鱼之瑞云尔

乾隆四十九年闰三月望日醴泉县知县蒋骐昌立石 【孙星衍醴泉县志昭陵陪葬考云案长安志载陪葬名位后云案陵庙记图然所载陪葬诸臣名位差舛恐未得其详或有不当陪葬者更须参校乃善敏求此言葢其时未暇考史也陪葬名位当以会要长安志为本而证之史葢二书最先出文献通考及读礼通考旧志皆因之会要所记妃七人王七人公主十八人宰相十二人丞郎三品以下五十人功臣大将军五十七人校诸书为简核然考宇文士及陪陵见于新旧史契苾何力公孙武达陪陵见于新旧史及方志而皆不载是其疏也豆卢承基或作仁业或作承业字多不同旧史云豆卢钦望父仁业宰相世系表作承业京兆金石录有碑作承基尝见万年宫碑阴题名正作承基则是一人字作承基者是而会要已有仁业又有承基又前岑文本云并男景倩后文有岑景倩是其谬也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以蕃王附葬见于新旧史其萨宝王赞普即刘书吐蕃传所称赞普弃宗弄赞高宗授为驸马都尉者新罗王女真德即新罗传王善德妹真德永徽元年大破百济之众者二人但刊石像形于昭陵元阙之下而以为陪陵又其谬也岑文本云并男景倩房光义云并男原州别驾晖咸阳县丞曜房光敏云并男阆州刺史诞是明其附今考马觊载子载周子孔元惠志约子志约颖达子姜晦及皎遐子遐简子简确子唐嘉会俭子魏叔玉征子豆卢真松承基子承基宽子萧业锐子李政明李客师靖弟尉迟宝琳敬德子阿史那道真社尔子杨思训恭仁子此皆无奇异功绩直附其父故不得与陪陵同史例不载而会要列在陪葬不云并男又其谬也其时有功臣子弟实又陪陵而非附葬者若萧锐之不因瑀程处亮之不因知节史则载之亦不可不知也江夏王道宗卒于象州新书云始诸王妃主自垂拱后被害者皆弃掩之神龙初诏州县普加求访诸王皆陪葬昭献二陵道宗陪葬或以此时与襄武王琛亦复有功此二人实是陪陵当次在诸王未而与承郎同列又临淮公李规琅琊公李珍常山公李倩皆越王真子千金公李俊曹王明子李之芳承祖子承祖煜子煜蒋王恽子中山王李琚休道子休道亦蒋王恽子此数人皆应附诸王而与陪葬诸臣并列又其谬也至以琅琊王冲为骈萧守业为萧业之类或由字误不足论已长安志于公主中增浔阳汝南常山妃嫔中增窦卿妹石塔宰相中增杜如晦丞郎中脱姜晦增段伦长孙璇安康伯薛颐银青光禄大夫李震功臣大将军中无李思摩薛宝王赞普新罗王女真德而增王愔刘宏基牛进达公孙武达阿史罗什钵苾梁仿阿史那社尔仇怀古贺拔俨杨思训姜昕文献通考用会要文亦增贺拔俨杨思训姜昕考李思摩旧志称其封怀化王赠兵部尚书夏州都督陪葬昭陵立坟以象白道山公孙武达新旧史皆云陪葬牛进达虽史无陪葬事而有佐命之劳见秦琼传或史阙其陪葬事师训恭仁子或附其父则其所记实足补会要之缺矣若杜如晦陪陵新旧书皆无案旧史云贞观七年十二月狩于少陵原诏以少牢祭杜如晦杜淹李纲之墓太平寰宇记万年县杜如晦墓在县南三十里大赵邨则非陪陵明也阿史那社尔已见驸马都尉王愔即蜀王愔已见诸王辅国大将军刘宏基即夔国公刘宏基已见丞郎又见功臣阿史那什钵苾即突厥利可汗阿史那什钵苾亦在诸蕃君长昭陵刻名之列而误以为陪葬此其谬也至所纪诸臣官位亦多与史不合然则会要长安志及文献通考得失可考见矣近读礼通考大都据京兆金石录碑凡唐臣葬醴泉者则皆以为陪葬善乎宫耀亮之言乙速孤父子墓在叱于邨九嵕山后三十里不在文献通考所指一百二十里墓田之内安得谓之陪葬也又其重出者前有宁州剌史窦义节后有宁州刺史贾义节前有牛伯亿后有于伯亿前有原州都督李正朝后有原州都督李政明又不知张大师为延师之兄而云张俊允子无大师又以俗本文献通考常山公李倩字误为常州公而云常州司马怀节第四子又仇怀吉作仇怀古琅琊王冲作骈岑文本子景倩作方倩云曼字之误李客师作容师如此之类抑亦疏矣县志之长仇怀古作吉同万年宫碑阴题名公主中多三人妃一人同长安志其载卢赤松西平王安实补诸书所无然误阎立德为立本牛进达为申进达孰失善为龚善刘宏基为宏真又误入薛仁贵之类舛错甚多今悉正之其范文光周锡圭诸君所考大都长短互见亦择其善若宇文士及倍陵与金石志蕃王刻石之考证则星衍有力焉前人未之及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