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江南西道七

州

州宜春郡今理宜春县春秋时其地属吴国秦并天下其地属九江郡汉为宜春县属豫章晋太康元年平吴改宜春为宜阳避太后讳仍属安成郡荆州元帝过江以中流襟带分桂阳武昌安成三郡置江州陈贞明三载安成宜阳县皆属江州隋平陈后土人文甚拥众自守开皇十年洪州都督杨武通平之十一年置州因袁山为名大业三年改为宜春郡十四年城陷林士等贼唐武四年平萧铣置州天寳元年改为宜春郡乾元元年复为州

元领县三 今五

宜春 分宜新置 新喻 萍鄊 万载

州境

东西五百二十六里 东北二百二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五百八十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七百一十一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九百七十一里东至洪州水路七百四十里 南至吉州三百一十里 西至潭州五百二十六里 北至洪州五百二十里 东南至吉州三百二十里 西南至潭州界二百三十里 西北至潭州界五百二十六里 东北至洪州界四百八十里

唐开元户二万三千一百皇朝户主四万四千八百客三万四千九百三

风俗

与洪吉等州同

人物

宜春山水秀丽钟于词人自唐有举场登科者实繁江南诸郡俱不及之有宜阳集以载其名

土产

白纻布 葛 纸 竹鞋 酒 按王烈之云宜春酒随歳举上供

宜春县旧二十二鄊今十七乡本汉旧县也属豫章郡髙帝六年灌婴于此筑城置宜春县武帝封长沙定王子成为宜城侯王莽改为脩晓县光武初改为宜春吴寳鼎二年以宜春属安城郡晋太康元年以太后讳春改为宜阳县隋开皇十一年废安城并于宜阳县置阳州移县于州东五年十七年改宜阳为宜春大业三年罢州为宜春郡县侧有暖泉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若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县 钟山在州东九十里裴子野宋畧云永嘉元年此山因洪水有大钟从山流出时人得之送上騐铭云是秦时乐噐因以为名又按安城记云钟山临水阻峻春夏则湍洑沸涌喷上白沙如米两岸石上各九十余里名曰米沙以之辨歳若一岸徧饶则其方丰穰民以为凖 山在县东北五里昔士京居于此山死葬其侧名乃为山 仰山在州南八十五里周回连延一千里髙耸万仭夏有云气覆其岭上雨即立降冬若防隂即停积雪峻险不可登陟但可仰观以此为名 昌山在州东六十里旧名伤山江流其间巨石枕岸潺激舟人上下多倾覆故名伤山按顾野王舆地记晋永嘉四年罗子鲁于山峡堰断为陂从此灌田四百余顷梁大同二年废时人以伤非善徴乃改为昌山 甘井山在州北二十里髙一里出甘泉 梦水在州东八十五里源出水昔钟仪于此村欲立县夜乞梦果符所祝及寤名为思古迹现存其水因为名 宜春水出县西四里其水甘美堪作酒晋书地道记云县出美酒随歳举上供刺史亲付计吏 李渠刺史李将顺于州西南十里修堰引仰山水州城通船自乱后口开沟引水入市周流通逹置渠长一丈 温泉按郡国志云南乡有温泉以生鸡卵投之即熟水中犹有鱼焉又州图云去州南三十五里冬夏长涌出以冷水相合以去风疾 石室宜春记云郡有石室山数石相连髙十余丈皆相似素壁若雪万象森罗于其所 仰山祠在州南庙居东北六十里昔有古庙地曰瀬近龙潭古老相传昔有邑人徐璠在县东十里浦村从扬州行船还至彭蠡湖大孤石见一人称萧大分一人称萧陆云居宜春县仰山石桥南求与同载徐璠许之至浦村东一百歩告别而去期后相寻至石必大呼叔季相见徃来既数宴会之次大分告曰君欲雨即为雨晴亦如之徐璠因言欲得田土信宿之间发大水推山荡竹俄而平髙就下出田五顷今浦村西徐田是也璠怪之黙识其处乃见二龙自此遂絶石桥亦断后亢阳洁斋祈祷必应防昌三年大洪水移庙防树驻在文明乡嘉猷都白村去郡三十里与建严祠近今盛焉前进士黄颇撰碑 龙姥庙郡国志云在州东六十里其庙宇在泰州悦城县唐开咸中县令卢防尝游官南越假康州録事叅军至是祠姥见梦曰子当为此官今且北矣且占之得见龙之贞遂祠其形像大和六年防理县有令政郡守关摄司马知州歳大旱遂祈焉以响应置祠宇昌山渡徃来祠之甚騐定王冢按史记汉长沙王子成封宜阳侯卒葬在州东南一里 洪阳洞在州东昌山北岸去州六十里按神仙传洪阳先生所居洞府洞门去地髙四十丈峻险巉岩寒泉清冷杉橹千寻亦县之胜境也

分宜县东八十里新割十鄊本宜春县地皇朝雍熈元年八月析宜春神龙等十一乡置分宜县以便民欲当宜春新喻两县界之中也

萍乡县西一百二十五里今七乡本汉宜春县地属豫章郡吴寳鼎二年分立萍鄊先吉州隋开皇十一年属州楚昭王渡江获萍实于此今县北有萍实里楚王台因以名县按郡国记云萍乡多虫毒其家絶灭则飞游值之者毙 罗霄山王孚安城记云罗霄山泽水所出傍出石乳天旱吏人祝之因以大木长三四丈投井即雨水悬井温輙令木出涌而雨止盖潜龙之穴宅以阳居yin精神上通故扣之必有感若蜀都赋所谓鸣鼓应而兴雨者也 玉女冈按顾野王舆地记云玉女冈去州西陆路九十里东六十里其塾天气若雨即有五色云气涌出石间百姓咸云玉女披衣又名玉女塾 炀岐山在县北六十里炀帝曾经此山因此为名有炀帝坛见刘禹锡文 石姥山在县西五十里侧有石状如姥因以为名 萍乡县故城在县东四十里晋大兴元年陈敏自王江东与杜弢相应作逆晋遣镇南将军陶侃水陆二道来伐甘卓领兵于县东筑垒连接五所号为卓垒 龙鸣寺在县西南六里额即则天证圣中宋之问所书有回鸾返鹊之文今在

新喻县东北一百五十里今十二乡本汉宜春县之地属豫章郡吴孙皓分宜春立新喻县属安城县隋开皇元年平陈废为吴平县又属洪州至大业年废吴平其年置袁州再立新喻县在龙池之墅其创县之初采喻水为名武徳初安抚使李大亮析置西吴州至七年废还为新喻县 百丈山在县南七十二里顶阔百丈因以为名顶上有葛仙翁井井畔有庙 袁水在县南五十歩西至一滩滩长二里其地险峻号曰五浪滩其侧立为五浪馆 废吴平县在县东一百一里后汉时置为汉平县隋改为吴平县开皇十三年废入新喻县 废广平县在县北八十四里武徳五年置七年废入新喻县

万载县去州一百里旧五乡今四乡本髙安县地伪吴顺义元年分为髙安进城康乐髙侯等四鄊置万载场为县以属焉今割州 康乐水在县东北水口去县三十五里自谢山源出南流即康乐侯谢灵运尝游处也 古城在县东北四里宋武帝封临川内史谢灵运为康乐侯以侯就第即此地也其城周回山水谢公无日不宴游有书室石砚犹存焉

吉州

吉州庐陵郡今理庐陵县春秋时为吴地战国属楚秦并天下属九江江南部都尉理汉为庐陵县豫章郡又项羽立吴芮为衡山王尽有其地汉髙祖徙吴芮于长沙庐陵郡即豫章之属邑王莽改曰栢亭又雷次宗豫章记云灵帝末扬州刺史刘遵上书请置庐陵鄱阳二郡献帝兴平元年始立郡吴志云孙防所分立又按地理志云吴分豫章之新喻宜春庐陵之平都永新长沙之安成萍乡六县为安成都即今安福县理也又晋地记云太康中以雩都贑南野等县割为南康郡而庐陵百姓去管遥逺乃移郡于石阳县今旧州东北故城是也六代皆因之不改隋平陈改庐陵郡置吉州于今郡城西南筑今城即旧州城是也以界内吉阳为郡名仍改石阳为庐陵县并废吉阳郡之永豊兴平髙昌三县入庐陵又废东昌安豊西昌广遂永新合五县置太和县又割巴山郡之新淦县废安成郡立安福县并置吉州吉州抵管庐陵太和新淦安福四县大业三年又改为庐陵郡唐武徳五年江左平复置吉州领庐陵新淦二县又析为太和县置南平州以州人刘干宗为刺史于安福县立頴州武徳七年废頴州依旧为县八年又废南平州及永豊广兴东昌三县入太和县来属后以永新百姓去太和阻逺请依旧置显庆四年复置永新今领五县开耀元年州人刘智以州逼贑水通逹大山戸口殷繁土地湫隘陈移郡之利永淳元年移于今理天寳年改为庐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吉州

元领县五 今七

庐陵 新淦 太和 安福 永新 吉水 龙泉州境

东西四百二十里 南北六百九十三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二千八百四十三里水路四千七百十二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七百九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三千六百五里取随州路三千二百二十五里东至抚州五百二十五里 南至处州五百三十里西至桞州一千二百五十里 北至洪州五百三十里 东南至处州八百八十四里 西至衢州九百一十里 西北至抚州四百五十里 西北至袁州三百二十里

唐开元户四万一千皇朝户主五万八千六百七十三客六万七千七百八十

风俗

与洪州同

人物

陶侃毋谌氏新淦人家贫以纺绩资给侃令交结胜已者

土产

碁子 竹纸 丝布 白纻布 茶 藤贡

庐陵县旧十八鄊今七乡汉阳县属豫章郡后汉献帝兴平元年孙防分立庐陵乡改县东昌为石阳县隋平陈废郡复为庐陵 王笥山道书福地记云此山土肥地美宜糓避兵也又天监起居注云五年庐陵太守王希于髙昌县仙山获龙泉铜剑二口 虎口石在县北一百三十里临贑水髙三丈出一穴如虎口梁侯景乱时交州刺史陈覇先将兵三万越海赴南至此为景将立栅以邀之覇先使其将拒之而潜军出其不意及觉已至栅下遂败方舟北济即此处也 贑水亦曰庐陵江南自太和县流入 落亭石王烈之安城记云郡渚江川发源同会落亭石上有芝草下有紫金 庐陵故城在县南一里晋咸康末太守孔伦所筑宋永初山川记云城中有井井水色有二半青半黄黄者如灰汁作饮粥并金色而甚芬香曹叔雅庐陵异物记云人呼灰汁为金水 吉阳故城在县北六十里舆地记云后汉和帝分新淦县为石阳县属豫章献帝割属庐陵郡隋开皇十年改庐陵郡为吉州改石阳为庐陵移于金郡理此故城存 山都曹叔权庐陵异物志云庐陵太山之门有山都似人常裸身见人便走自有男女可长四五尺能啸相呼常在幽昧之中亦鬼物也

新淦县北二百五十里旧十五乡今十三乡本汉旧县属豫章郡南有子淦山因以为名王莽改曰偶亭晋复为新淦歴代不改陈属巴山郡隋开皇十年废以县属州县令李子乐以去州县逺请移市南村置即今县理玉笥山在县南六十里道书云玉笥山福地山也有

水东流山数十里地宜稻糓肥美陶景玉匮书云山有玉笥 巴山在县西四十里有废清居观即梁公杜流于南回而于此山因置观焉梁司徒左长史萧子云为作铭也 阁龟山在县北六十里淦山南一里为神仙之游馆 伏泉山在县东北一百七十里山上有泉悬空皎然如素旧名泉山天寳六年勅改为伏泉山淦水在县北一百里西流达于贑水 子淦山有水

流出其下如金色因以为名在于淦县北六十里 泥溪水在县六十里其水从抚州崇仁县流入贑水 金水在县北四十里其水从小庐山西流入贑水 故巴山县按舆地志云后主分新淦石阳两县置巴邱郡吴志云周瑜进浔阳破刘勲讨江定豫章庐留镇巴邱周瑜堞今在县南 故县城去县六十里汉之理也隋开皇十年移于今理此城遂废 泥溪城在县南四十里陈书云梁天监元年南海郡刺史萧斆举兵入遣将军欧顔屯军苦行滩用拒官军即此城也 陶侃母墓谌氏邑人墓在县北一百歩 废新淦县城按舆地志云汉时南昌郡都尉此理之城王莽改曰偶亭隋开皇十年庐陵郡移于今理此城今废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太和县南一百里旧十二乡今七乡汉为庐陵县地属豫章隋平陈改为安豊寻改为太和县按县记云隋拓定江表大使韦沈废安豊太和二县至大业八年以旧安豊非水路之要遂移就故西昌县西三里古城是齐明帝初封西昌侯于此贞观元年县人以西昌曾被冦防后移归故地贞元三年又移归白下驿西置即今理是 贑石山庐陵异物志云有木客鸟大如鹊千百为羣飞集有度不与众鸟相厠俗人云是木客化为此鸟也又按郡国志木客鸟左翼后有文飞特髙谓之五马前正黑翎下霜色而頳者谓之功曹右胁下有毛状貎似盘囊者谓之主是五曹官局土人次第呼之凡飞不过百歩余又有山都兽似人形异物志云大山穷谷之间有山都人不知其流绪所出髪长五寸而不能结裸身见人便走避之种疎少旷时一见然自有男女焉王山在县东八十里周回三百里其山峯峦秀异昔

王子乔曾控鹤于此故以王为名旱则祈雨必应按山川记云祷祈之时有人误唤奴者则随其所犯乡境雨至必见云开卒无霑润相传云王乔既去奴堕于此因为神至今操烈不可犯民为之讳 鐡山在县西北二百八十七里周回五百里 东昌故县在县西六十里舆地志云吴后主置隋平陈废 木山庙郡国志云太和县有木山庙民祈祷雨旱颇有应后有道士烧之歳为之大熟 遂兴故县在县一百七里舆地志云后汉献帝立遂兴县吴大帝改曰新兴晋武帝复为遂兴以在遂水口故为名隋平陈废 西昌故城在县西三里按舆地志云汉时为庐陵县属豫章后改为西昌县隋开皇十年废西昌置太和移于今所此故基也 白口城在县东南二里按陈书梁天监三年髙州刺史李迁仕据大臯城陈武帝先屯军于南康遣杜僧明将兵二万人筑城于白口以御之李迁仕亦筑城相对其年僧明遂防城生擒迁仕送于南康今两旧城迹犹存近白下驿 庐陵故城在县西北三十里按舆地志云从后汉兴平元年分豫章郡置庐陵郡晋太康中移都于石阳故城尚在 太臯城在县北八十三里临贑水梁天监二年陈武帝先领兵赴难髙州刺史李迁仕筑城于太臯以拒之为陈武帝将周文所破弃城而溃

安福县西一百二十里旧十五乡今十鄊汉安城县新茨亭属长沙国今县六十里有安城故城存即汉安城侯张普所理也后汉永元中改安平县为平都县吴宝鼎二年置安城郡而县属焉按王烈之安城记云县本有二乡汉县理西乡张普所理之地吴又移于东乡置郡县亦移焉至晋武改为安福城晋书云元康元年朱居为安城太守筑郡城郭内有双阙髙数丈后殷仲堪为安城太守即此又按安城记云宋明帝封皇太子凖齐髙帝封皇太子暠梁武帝封皇弟秀陈文帝封皇弟项俱为安城王皆此城也隋平陈废郡为县唐武徳五年又置頴州七年州废以县来属 浮冈山按郡国志云浮冈山石壁光明五色迭相照曜望之如龙虎之状更生山在县南百五十里古老相传云山有豫章树

伐而更生 长岭山在县南山有石黒可以种火是为不灰石 蹲山在县南一百里顾野王舆地志云上有风窟缭绕百余歩无草木毎有风出飞扬砂尘 王水在县东南百里舆地志云掣村没于龙陂即其水也平都水县汉时在此水口以地险徙之旧城犹存 更生水舆地志云平都四乡水源出青山防于王溪下有龙陂昔有女子以樟树花沈陂后出更生水 大泉在县南六十里泉有两穴中有石室窄不通船濶三尺自然磐石为人坐傍泉岩穴状如削成竹树交阴冬夏常茂有石潭水入王溪 宻湖按舆地志云湖中有丝莼鲫鱼并有石窟容百人坐其鱼味甘如宻在县东二十里浮墩在县西七里今号四望墩按舆地志云其墩下

有古人作石羊狮子尚存又王烈之安城记有落亭与浮墩相近县曹童翔得仙之所 龙陂水郡国志云即樟树木倒此没水引之不出即此陂 新茨山王烈之安城记云豫章太守曹萌与安城侯张普争战于新茨之野今县侧有新茨亭 封溪郡国志云溪有大樟树即聂支系樟舸处今邑有聂支祠墓存 废安城郡舆地志云晋惠帝元年太守朱居所筑凡濶八里而置入门即此城 安城郡池按安城记云晋殷仲堪为安城太守于郡西太池之上筑室读书今遗址尚存颇有胜境 司马道子墓王烈之安城记云桓元徙司马道子于安城元兴元年九月至平都十二月晦鸩之墓在县东 苻表墓按舆地志云是即朗兄子徙于安郡太元中表年十六毋姜氏疾数年表不忍见将尽一痛而絶太守为邱墓于四望墩之南 彭城王墓即义康也宋畧云文帝元嘉二十四年免康为庻人絶属籍幽于安城郡御史监之至二十八年徙康南海康私谓使者曰人生防死吾岂爱生惜死耻为迁客后有中诏杀之以诸侯塟于县南 桓脩墓晋元兴中桓元簒位以弟脩为安城郡王及元败脩亦卒于郡墓在县南五十里欧寳墓在县南七里后汉人居父防隣人格虎投其庐中寳以穰衣覆之隣人问寳曰虎岂可舎而蔵之乎后虎毎月送鹿以时祭人以为孝慈通于神明 废平都县在县南一百歩按舆地志前汉为安平县属豫章王莽改曰安寜和帝更名平都以属庐陵郡吴属安城今故县犹在 废安福县按舆地志汉时为安城县本新茨属长沙豫章太守贾萌与安城侯张普兴兵诛王莽晋乃背约诣莽自陈萌遂伐普于新茨之野新茨今在安城郡安福县是也故县城郭门有双阙髙四丈王孚安城记云张普所造也有人撤塼而用者虎用加害时以为张普之灵县今废在县东六十七里枕王江之口

永新县西二百二十里旧十五乡今十三乡汉庐陵县地吴寳鼎中立永新县属安城县郡隋废郡而县并入太和唐武徳五年析太和之地置南平州复立永新县以隶焉八年州废县入太和显庆四年永新之民以太和道阻逺请别置县于和山东南六十七里即今理也永新山在县西北九十里周回三百里连峰巉岩叠

嶂相附有若龙势旧名龙头山天寳中勅改为永新山姚公石室按县图云县西北一百二十里禾山足有

石室豁然洞开有大涧濶数丈内有泉涌可以行舟前不知极人不敢进兽不敢窥今古以为精灵蛇龙之所居故开元宰相姚崇布衣之时曽至其处爱此殊状卜居于侧读书数载业成而去位登防辅今遗址松竹犹存 复山王烈之安城记复山有石室虚间幽深又一石室水流乎其中所谓石室相距 聪明泉在县北二十里下自山涌出古今学者饮之多成事土人谓之聪明泉 鄱阳侯墓在县北三里晋平南将军鄱阳侯黄州刺史尹濯墓今永新尹氏则其后也为松栢之主吉水县东北四十五里元十二乡本吉阳县地县东古城是也隋开皇十年废吉阳县庐陵县大业末分庐陵水东十一乡置吉水县 仁山在县东三十里按十三州记云仁水源出废石阳县侧 吉水在县东北十里源出永新乡里北防于贑水故老传云此水流出有波文成吉字亦如巴峡之水屈曲成巴字也 悬潭古来舡过者凿山为路避之后有方士许逊入水与蛟龙閗三日三夜后出于岭上立一鐡柱为誓今春夏亦有涡洑不为人害 旧郡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隋大业三年置永淳元年移州于旧石阳县其城遂废 吉阳城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按舆地志云吴后主二年立隋开皇十年废 石阳故城在县东北三十里按舆地志云汉和帝分新淦立为石阳县属豫章郡汉献帝割为庐陵郡隋开皇十年改庐陵为吉州石阳庐陵县今在旧州东北故城是也 废兴平县按舆地志云孙防立开皇十年废焉

龙泉县东南一百八十里元六乡本吉州太和县龙泉乡什善镇地伪唐保大元年析龙泉光化遂兴和属等四乡置龙泉乡场以乡为名采择材木之故也显徳五年升为县开寳元年析龙泉等四乡为六乡在龙泉懐徳永兴永乐四乡之地水源周匝八百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