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五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小儿诊视门

证治准绳 【 明?王肯堂】

察色

古称望而知之谓之神,而小儿医号为哑科,脉来驶疾,难于指下分明,尤以察色为要,故首叙之。

夫婴儿推察其面部,必有五色以知病源。人身五体,以头为首,首中有面,面中有晴,睛中有神,神者目中光彩是也,隐显横冲,应位而见,以应五脏。五色者,青黄赤白黑。五脏之色,心赤肝青脾黄肺白肾黑。五脏所主病证蕴于内,必形色见于外。故小儿有病,先观其本部形色,以论其五行生克吉凶。形色若不相应,然后听声切脉。

面上证

左腮为肝,合左手关位,肝胆之分,应于风木,为初之气。

右腮为肺,合右手寸脉,肺与大肠之分,应于燥金,为五之气。

额上为心,合左手寸口,心与小肠之分,应于君火,为二之气。

鼻为脾,合右手关脉,脾胃之分,应于湿土,为四之气。

颏为肾,合左手尺下,肾与膀胱之分,应于寒水,为终之气。

赤者,热也。黄者,积也。白者,寒也。青黑者,痛也。随证治之。

《全婴方》云:左颊属肝,东方之位。春见微青者平,深青者病,白色者绝。赤色主身热拘急,肝热生风;黑色主惊悸腹痛;浅赤色主潮热,夜间发,日中歇,唇红焦燥,脉必紧数。

右颊属肺,西方之位。秋见微白者平,深白者病,赤色者绝。浅色主潮热,或大便坚而气粗壅急;青白色主欬嗽恶心;青色主风入肺,时时欬嗽;青黑色主惊风欲发,或肚疼盘肠内钓。

额上属心,南方之位,火性炎上,故居上。夏见微赤者平,深赤者病,黑色者绝。赤色主心经有风热,心躁惊悸,睡卧不安;青黑色主心中有邪,惊风腹疼,手足瘈瘲而啼叫;青黑甚,主心腹疼;黄色主惊疳骨热口渴,皮毛干燥,夜多盗汗,头发焦黄。

鼻上属脾,中央之位,故居中而四季见。微黄者平,深黄者病,青色者绝。赤色主身热不思乳食;深黄色主小便不通,鼻孔干燥,气粗鼻衄,夜间多哭;淡白色主泄泻食不化;青色主吐乳口鼻干燥,大小便不利。

下颏属肾,北方之位,水性润下,故居下。冬见微黑者平,深黑者病,黄色者绝。赤色主膀胱与肾为表里,有热则水道不利,故小便癃闭。

肝部所主,睛中瞳人。内藏其神,外究五轮。眶(目亥)属脾,热主生眵。两眦总心,热痛如针。白属肺家,热赤生砂。黄属肝脏,昏瞀瞖障。中心瞳人,肾热不明。眼忽眨窜,发风发惊。

心部所主:颧面脸颊,皆属心位。黑即沉困,青即惊悸。赤必发风,白即疳气。虚黄卫积,浮肿气逆、心绝何因?大叫数声。过关不叫,必作鸦声。加热惊讝,散热清心。

脾部所主:唇口见病,人中承浆。四围上下,合曰脾乡。开口属心,心脾有热。唇裂舌疮,三焦积热。唇红如血,深红重渴。鹅口撮口,木舌重舌。脾肺热就,口内喷臭。脾肾气寒,色如死肝。大惊一吓,口干唇白。常时积惊,渐必传心。心气不足,令儿烦哭。何知脾绝,指甲皆黑。目无神光,定难用药。五种撮口,惊风更恶,为不治证。

肺部所主:鼻准两孔,并连山根,大小二眦,肺部所存。鼻孔黑煤,即肺经焦。黑煤如墨,肺经即绝。鼻中赤痒,疳盛蛔长。或流白涕,脑寒困寐。或流青涕,伤风喜睡。肺热鼻塞,因息吹得。或感风寒,亦闭关膈。鼻烂即疳,鼻臭积热。

肾部所主:耳穴之前,名曰耳花。其弦名轮,轮里名廓。轮廓焦黑,肾家虚热。其黑如炭,肾绝死旦。耳门生疮,卫积非常。耳中脓出,肾热疳极。臭名聤耳,脓汁不止。疮痒如裂,其候虚热。忽听不聪,心肾气壅。常作哄哄。热气上攻。或如虫,荣虚卫热。耳轮如冰 【 更看耳后有红丝,】 麻痘相侵。耳轮红热,伤寒是则。热极内痛,肿气相攻。清心凉膈,关窍通塞。儿孩两肾,常虚无病。切莫攻击,补更无益。

听声

重实声 重实雄声体热为,三焦气壅在心脾。伤风欬嗽喉咽痛,结濇肠中粪出迟。

悲焦声 声悲焦有躁,恐布欲生风。重浊声沉静,疳攻必耳聋。

啼哭声 但哭无声只是惊,多啼不哭痛分明。声轻颤嗄风癎病,速缓声频吐泻成。

(口慈)煎声(口慈)煎烦躁病难安,燥促声音为感寒。语短气微尿主濇,长迟声细痢多般。

迟缓声 语短声迟缓,肠鸣泄泻频,嗄声多不响,风热肺家因。

脉应杂病

微缓脉,乳不化,泄泻,沉缓亦同。

微濇脉 瘈瘲筋挛。

诸数脉 为热,属腑。

诸迟脉 为冷,属脏。

阳数脉 主吐逆,不吐必发热。

阴微脉 主泄泻,不泻必盗汗。

沉数脉 寒热,寒多热少;亦主骨蒸热。

紧数脉 寒热,热多寒少;又主骨热,急则惊癎。

沉紧脉 心腹痛,短数同;亦主欬嗽。

沉细脉 乳食不化,亦主腹痛下痢。

沉伏脉 为积聚,亦主霍乱。

微急脉 寒热吐血。

浮滑脉 宿食不消,亦主欬嗽。

浮紧脉 疳气耳聋。

浮弦脉 头疼身热。

紧滑脉 吐血恶。

心脉急数 惊癎,不惊者疳麻。

肝脉急甚 颠癎风癎,痰涎流液。

肺脉浮实 鼻塞并大小便不通。

关脉紧滑 主蛔虫;尺脉沉,亦主蛔。

尺脉微细 溏泄冷痢,乳食不化。

尺脉微濇 便血,无血者必盗汗。

脉过寸口入鱼际 主遗尿。

审脉逆顺

惊搐脉 浮数顺,沉细逆;身温顺,肢冷逆。

夜啼脉 微小顺,洪大逆,身冷逆。

心腹痛脉 沉细顺,浮大逆;身温顺,肢冷逆。

伤寒脉 洪弦顺,沉细逆;浮大顺,微伏逆。

汗后脉 沉细顺,洪紧逆;困睡顺,狂躁逆。

温病脉 洪大顺,沉细逆;身热顺,腹痛逆。

欬嗽脉 滑浮顺,沉细逆;身温顺,肢冷逆。

霍乱脉 浮洪顺,迟微逆;身温顺,肢冷逆。

吐哯脉 浮大顺,沉细逆;身温顺,肢冷逆。

泄泻脉 缓小顺,浮大逆;身温顺,肢冷逆。

诸痢脉 沉细顺,浮大逆;身温顺,肢冷逆。

诸渴脉 洪数顺,微细逆;身温顺,肢冷逆。

诸肿脉 浮大顺,沉细逆;脏实顺,肠泄逆。

腹胀脉 浮大顺,虚小逆;脏实顺,泄泻逆。

痰喘脉 滑大顺,沉细逆;身温顺,肢冷逆。

寒热脉 紧数顺,沉细逆;倦怠顺,强直逆。

疳劳脉 紧数顺,沉细逆;脏实顺,脾泄逆。

虫痛脉 紧滑顺,浮大逆;身温顺,唇青逆。

诸失血脉 沉细顺,浮数逆;身温顺,发热逆。

中恶腹胀脉 紧细顺,浮大逆;身热顺,身冷逆。

黄疸脉 浮大顺,沉细逆;腹宽顺,泄泻逆。

火瘅脉 浮洪顺,沉细逆;身热顺,身冷逆。

死证

凡小儿顖肿顖陷,汗出不流,如珠如油,舒舌出口,舌肿发惊,泻黑黯血,发直如麻,皮肤无血色,此心绝也。并壬癸日死。

病重啼哭,及病不哭下泪,爪甲青黑,眼深如陷,舌卷囊缩,发搐目斜,连唇口动,手如抱头之状,或脚面直。《素问》云;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肝绝也。并庚辛日死。

人中满,人中黑,唇缩反张,唇焦枯燥,唇干紫黑,唇不盖齿,血肿尿血,舌缩或卷,鼻孔张开,齿禁,冷涎如油,撮口如囊,面如土色,四肢逆冷,如湿石之状,吃乳不收,泻粪赤黑,脾绝也。并甲乙日死。

有热,咽汤水并药食,喉中鸣,是胃脘直,不能荫肺。此证医书少有,盖累曾试之有验,并死不治。

目直青鲜,气喘不回,吃食噎嗽,痰涎塞口,喉中鸣响,鼻塞不通,鼻干黑燥,肺胀胃隔,头汗四肢冷,此肺绝也。并丙丁日死。

面黑神昏,眼黑眼肿,目无光彩,耳轮青黄焦枯,牙疳齿落,发疏黄燥,皮肤黑燥,惊风咬乳,戛齿泄屁,黑色绕口,此肾绝也。并戊己日死。

医学入门 【 明?李梴】

观形

察儿气色,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凡病面无黄色,不治。春白夏黑秋赤冬黄者逆。

先分部位。左颊兮青龙属肝,

应春青为有余。

右颊兮白虎属肺。

应秋白为不足。

天庭高而离阳心火,

额也,应夏色,红主大热,青乃肝风。印堂青者人惊,红白者水火惊,红者痰热;印堂连准头红者,三焦积热;印堂至山根红者,心小肠热,小便青赤濇;山根至鼻柱红者,心胃热,大小便濇。

地阁低而坎阴肾水。

颏也,应冬色,白肾虚。承浆色青,食时惊,或烦躁夜啼,黄多吐逆,红者肾中气病。两颐赤者肺热。

鼻在面中,

应四季,准头红黄者无恙。

脾应唇际。

红主渴。蛔虫咬心头者,唇必反。人中候小肠,喜深长,恶平满,黑者泻痢死。凡五岳赤者皆热,淡白者皆虚。陈氏五脏惊积冷热诗曰:肝惊起发际,肝积在食仓。肝冷唇青白,肝热正眉当。心惊在印堂,心积额角荒。心冷太阳位,心热两颊装。脾惊正发际,脾积唇应黄。脾冷眉中岳,脾热穴太阳。肺惊发际赤,肺积发际当。肺冷人中见,肺热两颐傍。肾惊耳前穴,肾积眼泡相。肾冷额色紫,肾热赤食仓。

红气见而热痰壅盛,

印堂属心,红色热痰,青黑惊痰,黄青风痰。

青色露而惊风怔悸。如煤之黑,为痛中恶逆传;似橘之黄,食伤脾虚吐利。

右太阴文武台皆青为食伤,亦有热而脾虚吐利。

白乃疳劳,

为寒,肺气不利。

紫为热炽。

变黑者死。

青遮口角难医,

惊狂。

黑掩太阳不治。

左太阳青,惊轻,红色伤寒鼻塞,变蒸壮热,黑青乳积。右太阳青,惊重,红色风抽,眼目黑者死。红至太阴者,内外有热。连文台者热极,连武台者渐生变证。

年寿赤光,多生脓血;山根青黑,频见灾危。

年寿平者寿,陷者夭。山根青黑必死,黑色痢疾,赤黑色吐泻困倦,黄色霍乱,红色夜啼,紫色伤饮食。

朱雀贯于双瞳,火入水乡。

朦胧热毒,黑睛黄者,伤寒危证。

青蛇遶于四白,肝乘肺部。

青为肝风,黄乃食积。

泻痢而带阳须防,欬嗽而拖蓝可忌。疼痛方殷,面青而唇口撮;惊风欲发,面赤而目窜视。火光焰焰,外感风寒;金气浮浮,中藏积滞。乍黄乍白,疳积连绵;又赤又青,风邪瘈瘲。气乏顖门成坑,

红色惊热夜啼,红肿惊风痰热。前顖虚软,母气血弱;后顖不坚,父精不实。

血衰头毛作穗。

发黄焦槁者腑热,肉折皮枯者死。

肝气眼生眵泪,脾冷涎流滞颐。

正口红色为平,干燥脾热,白主失血,青黄惊积,青黑者死。

面目虚浮。定腹胀而上喘;眉毛频蹙,必腹痛而多啼。

久病两眉红者夜啼,紫色风热,赤红者死,皱者痢疾。

左右两颊似青黛,则为客忤。

黄色痰实,红主惊风,赤者伤寒。

风气二池如黄土,则为不宜;

风池红有风痰将欲发搐,气池红伤风有热入里。

风门黑主疝而青为惊。

红主吐泻。

方广光滑吉而昏黯凶。

中庭天庭司空印堂额角方广,皆命门部位,青黑为惊风恶候亦忌损陷。

手如数物兮,肝风将发;

将手抱头者死。

面若涂朱兮,心火似炙。坐卧爱暖,风寒之入;伸缩就冷,烦热之攻。肚大脚小,脾欲困而成疳;目瞪口张,势似危而必毙。噫!五体以头为尊,一面惟神可恃。

小儿诸病,但见两眼无睛光,黑睛无转运,目睫无锋芒,如鱼猫眼状,或两眼闭而黑睛蒙昧者,死。或外若昏困而神藏于内不脱者,生。黑珠满轮睛明者少病,眼白多睛珠或黄或小者,禀弱多病。目证内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浅淡者肝虚,黄者脾热,无睛光者肾虚,白而混者肺热。

况乎声有轻重之不同,

声轻者,气也,弱也。重浊者,痛也,风也。高喊者,热欲狂也。声急者神惊,声塞者痰,声战者寒,声噎者气不顺,喘者气促,喷嚏者伤风惊哭,声沉不响者重、声浊沉静者疳积,如生来不大啼哭,声嗽唧者,夭。

啼有干湿之顿异。

直声往来而无泪者是痛,连声不绝而多泪者是惊,嗞煎声烦躁者难愈,声音燥促者感寒。

病之初作,必先呵欠;

肝所主也。面赤者风热,面青者惊风,面黄者脾虚,多肿者内热,心神不安者气热,声瓮者伤风。

火之大发,忽然惊叫。

乃火动气虚必死。夜半发者,多有口疮,宜即看之。

藜藿不同于膏粱,韦布自殊于绮绢。虽由外以识中,勿刻舟而求剑。

察脉

额脉三指热感寒,俱冷吐泻脏不安。食指若热胷中满,无名热者乳消难。上热下冷食中热,夹惊名中指详看。食指风气命三关。

男左女右,以左阳右阴故也。然阴阳男女均有,两手亦当参验。左应心肝,右应肺脾,于此变通消息可也。故有以左手红纹似线者、发热兼惊;右手红纹似线者,脾积兼惊。三叉者,肺热,风痰,夜啼。风关无脉则无病,有脉病轻;气关病重;命关脉纹短小而色红黄,外证又轻则无妨。若直射三关青黑,外证又重者死。

五色催有红黄安。

五色,红黄紫青黑。由其病盛,色能加变。如红黄之色,红盛作紫;红紫之色,紫盛作青;紫青之色,青盛作黑;青黑之色,至于纯黑者不治。又白色主疳,黄而不光者,主脾困。

淡红寒热青惊积,

深青色或大小曲者,四足惊。赤色大小曲者,水火飞禽惊。红色大小曲者,人惊。青带黄者,雷惊。或红或青如丝一直者,是母伤食所致。紫丝青丝或黑丝隐隐相杂,似出不出,主慢脾风。

深红疹痘是伤寒。

赤红伤寒痘疹,空红泄泻。

纹弯停食细腹痛,

多啼乳食不消,纹多则主气不和,纹乱者病久,纹曲者风热盛。

纹粗黑射惊风顽。

纹粗直射指甲,必主惊风恶候;纹黑如墨,困重难治。

悬针青黑水疳热,

青黑风关水惊,气关疳热,命关人惊,多传慢脾风,不治。余仿此。

鱼刺青惊虚劳艰。

又有此样刺,青色,风关惊,气关虚劳。

水字肺惊膈痰积,

风关,肺咳惊风或疳疾。

乙字惊风尽属肝。

风气二关。

曲虫疳积大肠秽,

风关肝病,气关疳积。

肝胃疳积总如环。

气关多吐。

流珠膈热三焦乱,

红点霍乱吐泻,肠鸣自利,烦躁啼哭。

长珠寒热腹积团。

腹痛夹积。

来蛇干呕脏腑滞,

左手则为肝病。

去蛇昏睡泻潺潺。弓反里形感寒热,

头目昏重,心神惊悸,倦怠,四肢梢冷,小便赤色。

反外心神恍惚间。

夹惊夹食风癎证候,纹势弯曲入里者,病虽重而证顺,犹可用力;若纹势弓反出外,骎骎靠于指甲者,断不可回。其有三关纹如流珠流米三五点相连,或形于面,或形于身,危证尤甚。

气疳向里,风疳向外;斜左伤风,斜右伤寒。双钩三曲伤冷硬,脉乱如虫疳蛔攒。鎗形痰热惊风搐,双字食毒惊积难。孩儿三岁至五岁,一指三关定其息。浮洪风盛数多惊,

浮缓伤风,洪紧伤寒,人迎紧盛伤寒,气口紧盛伤食,急促虚惊。

虚冷沉迟实有积。脉紧如索是风癎,沉缓须知乳化难。腹痛紧弦牢实秘,沉而数者骨中寒。弦长多是膈干风,

弦紧者气不和。

紧数惊风四肢掣。浮洪胃口似火烧,单细疳劳洪虫啮。虚濡有气更兼惊,有气,不和也。惊,神不守舍也。

脉芤多痢大便血。变蒸脉亦随时移,伏迟寒呕无潮热。

伏结为物聚。

前大后小童脉顺,前小后大必气咽。

大小不匀者鬼祟。

四至洪来苦烦满,沉细腹中疼切切。滑主露湿冷所伤,弦长客忤分明说。五至夜甚浮大昼,六至夜细浮昼别。纯阳六至号平和,

五至虚,四至病,三至脱,七至八至病轻,九至十至剧,十一二至死。

此是圣人传妙诀。

成童脉法

童草脉全,浮沉为先。浮表沉里,便知其源。大小滑濇,虚实迟驶。各依大人,以审证治。

用药赋

幼科未载《素问》,扁鹊始称儿医。夹惊夹积是主,出麻出痘尤奇。

儿病与大科相同,惟百病多夹惊夹积与出麻痘为异耳。

惊则利之凉之温之,辰砂龙脑救急;积则消之化之下之,紫霜白饼为先。风感伤感,羌活大青膏当煮;痰喘欬嗽,葶牛百部丸可为。生犀紫阳连翘饮,能宽变蒸诸热;天乙观音银白散,善调虚弱胃脾。噫!宁医十男子,莫医一妇人。宁医十妇人,莫医一小儿。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宋?撰人未详】

诸般色泽纹证论

经云:小儿六岁以还者,经所不载,有病难治,无承据之事也。详之,此谓婴儿未能言者,有病则无由问其所苦,故无承据也。若能言者必能问之。小儿岂有六岁尚不能言者哉?其不能言者,惟一二岁儿也。故先贤言婴儿未能言者,最为幼小。有病则肌肤未全,寸关不辨,变蒸交互,气血细微。若凭诊切,实难明晓。惟在观其形色,参其证候,乃知病之所在者矣。其观视之法,须要安神定志,勿令情意惑乱。不得于儿哭断之时,睡起之际,则色不正矣。须于辰时之后,巳时之前,夏即未热,冬即未温,外色不杂,内气闲雅,乃可向明而观察之也。《圣济经》曰:通识之士,乃察刚柔勇怯,视其盛衰虚实,通以寒温,平以阴阳,病之轻重缓急,随证以治之,不必苦于难治也。诸所论繁紊,难以执据。今采其当者,叙而次之。

面目死生色

《内经》曰:凡病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黑者,皆不死。《圣济经》云:脾真为本,而面黄必生者,以真气外荣故也。若面青目赤、面青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者皆死,谓无脾色外荣而真气已绝故也。

《金匮》死色

凡小儿病者,有黑色满面,或绕口入口,或延眉绕目,或暗人中者,皆死。有青色延面,连目入耳者死,目无精光,眼中有物如横红针者死。

《外台》死色

凡小儿病者,面上有青黑色如纱盖定,从发际至印堂者,不以疾状浅深,六十日死;至鼻柱者一月死;至人中者十日死;满面者即日死。

鼻上色

《圣济经》曰:鼻端青为腹冷,黑为水气,白为无血,黄为胷寒,赤为有风,鲜明为留饮。

目内色

赤者心热,淡红者虚热,青者肝热,浅淡者肝虚,黄者脾热,无精色肾虚。

诸处纹状候

耳后完骨上,有青脉如线三两路,卧不静者,此痼疾候。当刺搯破令血出,以为小治。若自肿破者,死候。

手大指后白肉鱼际之上,有筋络色青黑者胃中有寒,赤黄者有热,赤青黑杂者寒热,若青而小短者少气。

叉手处手大指第二指之间,虎口上有筋脉如线者,看颜色曲直以决其病。若纹直者是惊,曲者是伤,沉隐为风,曲外有冷,曲内为食。

歌曰:虎口青纹直,情知四足惊。黑色元因水,赤乃火飞禽。淡红人惊发,弯紫有伤寻。外冷内为食,沉隐定风生。长大疾须重,短小得安平。但看叉手处,病候验虚真。

第二指上之三节,名曰三关。小儿有男左女右看之,有八般筋脉纹状以验其病,名曰八片锦。

鱼刺形主初惊,在气关主壮热吐泻,在风关主初惊才发,在命关惊极难治。歌曰:形如鱼刺是初惊,遍体如汤面色青。吐泻噪烦如似此,通肠和气便惺惺。

垂针形主泻痢,在气关主伤冷吐泻,在风关泻传惊风,在命关惊传慢惊风极候。歌曰:

形如悬针泻利多,发惊身热定违和。此病若变惊风慢,命关已度是沉疴。

水字形主肺惊,在气关涎痰欬嗽虚积,在风关发惊喘哽涎,在命关困不治。歌曰:

形如水字肺家惊,虚积相传面色青。膈上有涎须与治,命关若过更无宁。

乙字形,又曰中曲,主食惊。在气关主食伤吐利,在风关传变风。乙形属肝,肝刑于脾,在命关传慢脾风,不治。歌曰:

形如乙曲病因肝,眼慢惊啼瘈瘲偏。冷积为伤传变此,慢脾风已度三关。

去蛇形主内实外虚,来蛇形主外实内虚,蛇去来形内外俱虚,此数样皆曲虫。又曰:曲蛇在气关主疳积,在风关主劳带惊,在命关不治。歌曰:

形如蛇曲病因深,脾积疳劳又带惊。未过三关宜早治,若过三关更莫论。

长者弓形,短者环形,主疳积。在气关吐逆疳热,吃泥土;在风关疳极羸瘦;在命关不治。歌曰:

形如环弓疳气黄,好食泥土是寻常。此病早求良医治,三关已到命飞扬。

乱纹形主虫痛。在气关主气不和,有虫积,食诸生物;在风关主虫咬心腹痛;在命关病困极难治。歌曰:

纹乱纵横虫上寻,晓夜啼号不可禁。神佛求遍都无应,安虫取积得康宁。

珠形此候,不拘三关上下见者,皆为死侯。歌曰:

流珠死候不须医,便是沉疴莫疗之。三关若见都休望,安排后事更无疑。

诸纹总歌

鱼刺初惊候,悬针泻痢多。水纹惊肺积,乙样是肝讹。曲虫惊疳病,环弓一论过。乱纹虫咬甚,流珠病已痾。

诸般死证

病困汗出,如珠不流,头毛上逆,唇口枯干,口鼻冷气,头足相抵,卧正如缚,四肢垂亸,手足掌冷。

通真子死候歌

顖陷唇干目直视,口中冷气卧如痴。身形强直手足软,掌冷头低尽莫医。

脉理论

凡儿禀受,脏腑气血,荣卫形体,虽有生皆全。然于未语之前,变蒸之际,则血气未充,肤革未固,筋骨未坚,脉状未成。若有病也,难为诊切,又难访问。是以先贤言婴小之病难治者,以无承据也。故立其观视形色之法焉。儿自生,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变蒸数毕,则气血荣,精神异,筋骨壮,脉理全,然后方可诊切,又能言问也。或以为小儿之脉,与壮老不同者,是不达诊治之大体也。凡脉之长短迟速,在因形以别之,不必拘于至数。经言小儿脉多雀鬬,要以三部为主,其脉小数小细者平也。诸家所言甚众,今择其当者具之。孙真人云:小儿之脉,固难分表里。今撮其要者,不出数条。其总目歌曰:

小儿有病须凭脉,一指三关定其息。

小儿臂短,难以布其三指以分三关也,以一指诊之。

浮洪风热数为惊,虚冷沉迟实有积。

浮洪为风,秋得之曰平;余时得之,主伤风寒,头疼壮热,或夜热昼凉,欬嗽嚏喷,鼻塞清涕,呕逆不食。歌曰:浮为风兮秋日平,余中风寒头目疼。壮热夜极鼻清涕,嚏喷欬嗽吐食频。

洪脉为热,夏得之曰平;余时得之,主风热壅盛,身体温壮,疮疡血泄。歌曰:洪为应候夏时和,余须发热温壮多。风壅作惊或疮肿,有时泄下血滂沱。

数脉为惊,春得之曰平;余时得之,主惊风抽掣。脉数小者,多睡惕跳,直视怕怖,盗汗非时,咬牙吐舌,微吐喘息。脉数大者,一两日间必发搐搦也。歌曰:数为惊候春日长,余时小数睡惊扬。喘息直视舌频吐,大数潮搐发沉殃。

沉迟为虚冷,冬得之曰平;余时得之,主脾胃虚弱,泄泻滑肠,脱肛,吐痢不止,日渐尩羸,以成脾困,或作疳劳。歌曰:沉迟之脉冬日安,余时脾胃弱虚言。泄泻滑肠肛脱出,吐痢尩羸瘦变疳。

实脉为积滞,四时得之,皆主食伤积聚,面黄腹胀,发焦烦渴,吐哯腹痛。歌曰:实脉食伤积滞言,壮热腹胀发毛干。吐痢肚疼或为癖,四时无异一般看。

《宝鉴》:四频率谓春弦、夏洪、秋浮、冬沉、四季缓,各推其王相表里以察其病。假令春得弦而浮者,病在表腑,为阳为顺,病则易治。若得弦而沉者,病在里在脏,为阴为逆,病则难治。余时仿之。

王氏脉歌曰:小儿乳后辄吐逆,更兼脉乱无忧虑。弦急之时被寒缠,脉缓即是不消乳。紧急细驶亦少苦,虚濡邪气惊风助。痢下宣肠急痛时,浮大之脉归泉路。

《脉经》曰:小儿之脉驶疾,一息七八至曰平,不及曰损,太过曰至。

通真子歌曰:小儿三岁至五岁,呼吸须将八至看。九至不安十至困,短长大小有邪干。

又曰:小儿脉紧是风癎,沉脉须知乳化难。腹痛紧弦牢实秘,沉数有热在骨间。

死证脉

脉来三动而止不见者,死。脉来速如弓弦硬直者,死。脉来瞥然不见者,死。歌曰:

三动而止不来凶,速硬如弦劲在弓。瞥然至而反不见,皆为死脉定由宗。

诸般病脉

脉弦者,为风寒。

弦数者,为疟。

脉急者,为气不和,或为客忤。

脉紧者,为痛。

脉数者,惊癎。脉浮者,为风。

浮紧者,惊风。

浮大者,伤寒。

浮虚者,盗汗。

浮数者,风热。

脉伏者,为气滞。

脉缓脉细者,皆为冷、为乳不化。

脉虚脉濡者,为虚弱、为惊。

虚濡者,慢惊风。

虚紧者,伏热。

脉沉重者,为有积。

沉数者,骨间冷,一云骨间热。

沉迟者,虚冷。

沉缓者,伤食。

脉牢紧者,癖聚。

牢实者,肠秘。

心脉满大,肝脉小急者,惊癎。

心脉数小者,疳淋。

数急者热。

寸口脉直上直下者为惊。

寸口脉大小脉不匀,乱者变蒸。

左手寸口无脉,心痛中热,呕逆口疮,或欬嗽,喉中硬声,头汗出而热,此乳母食冷以乳儿所作也。又脉乱者吐逆。

右手寸口无脉,胷满短气,吐逆噫哕,喉中响,此乳母抱儿冲冒风寒所作也。

凡脉如雀啄而紧者风癎。

凡脉大小不依部次者恶候。

凡小儿脉驶,呼吸八至曰平,九至曰病,十至曰困。

凡小儿脉虚者病亦虚, 【 轻手得也。】 脉实者病亦实, 【 重手得也。】 故急惊脉促急,慢驾脉虚微。

活幼精要 【 明?董凤翀】

幼科

小儿有疾最难医,口不能言辨是非。惟在揣摩而测度,听声察色探元微。

听声歌

声轻知气弱,重浊痛兼风。长吁气郁热,呻吟命必终。大叫多惊吓,摇头神已空。不语心经绝,何须用药攻。

外证歌

肚热脚冷伤积定,脚热额热是感风。肚冷脚热惊所作,疮疹发来耳后红。

杂病不治歌

白膜遮睛上,红筋贯眼中。牵抽长握手,强直反如弓。鱼口频舒舌,鸦声作齿啮。要啼全不哭,才哭却无声。粘痰喉内响,惊气腹中鸣。痢热脓多聚,伤寒汗不流。久泻精神脱,大渴皮肤槁。冷气喘声粗,风牵天柱倒。

一见生死歌

幼童脉气辨何形,一十四种甚分明。抱着遍身不温暖 【 血绝,】 四肢亸重哭鸦声 【 胃绝。】 鼻干黑燥目直视 【 脾绝,】 啼哭无泪泻涎青 【 肝绝。】 挦眉摘眼爪甲黑,顖门肿起忽成坑 【 筋绝。】 将口咬人鱼口急,脚直肚大见青筋 【 气绝筋不收。】 上视似觑如高物,长吁出气黑文行 【 血不荫脉。】 吃乳不收舌出口 【 骨绝心绝,】 唇不盖齿眼眶倾 【 脾绝。】 泻痢多下黑黯血,偏搐似笑没心情 【 心绝。】 不问贵贱及男女,救疗十人无一生。

察色歌

红紫因风热,青黑病深沉。白多元气弱,黄为饮食伤。唇红知渴泻,青色命将亡。面黑人难救,良医要审详。

血气论

心为血主,肝为血脏;肺为气主,肾为气脏。血出于心,血纳于肝;气出于肺,气纳于肾。假如血痢,五苓、门冬行其心志,巴豆、大黄逐其积滞;其病犹存,血之所藏无以养也,佐以归、芎则痢自止。假如喘嗽,枳、桔、姜、桂以调其气,南星、半夏以豁其痰;终不升降,气之所藏无以收也,佐以参、芪则气归元。病有标本,治有先后。心得之法,不传之妙。在外为标,在内为本。外感治标,须当发散;内伤治本,补泻调停。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得标本,万无一损。

虚实论

虚热身温。面色青白,口气温冷,手心不热,两便自利,泄泻多尿,虚汗自出,不可攻热,只宜温补。实热面赤,气粗口热,烦渴唇肿,便难掀衣,频啼暴叫,在表宜汗,在里宜下。便黄坚濇,面黄颊赤,唇燥口干,表里俱热。得利勿补,恐热复作。余热不退,不用关心。纯用凉药,热去寒起。有热除热,逢虚补虚。见证随宜,莫执而医。

形气论

观形观气,须要精详。先明部分,细察盈亏。随宜用药,必见奇功。额红热燥,青主惊风。印堂青现,防惊作变。忽然红黑,鬼祟来冲。山根青露,遭惊两重。若还赤色,烦渴相攻。重病唇红,决不可医。若还眼慢,断不相宜。手足无纹,开口闭眼。发直鸦声,神仙难治。肝家无气,常宜肾水澄清;肺准多光,必惧两颧火焰。唇红作渴,颊赤饶惊。眉头锁皱,父母多忧。

景岳全书 【 明?张介宾】

小儿总论

小儿之病,古人谓之哑科,以其言语不能通,病情不易测,故曰宁治十男子,其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此甚言小儿之难也。然以余较之,则三者之中,又惟小儿为最易。何以见之?盖小儿之病,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以至惊风吐泻,及寒热疳癎之类,不过数种;且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余故谓其易也。第人谓其难,谓其难辨也;余谓其易,谓其易治也。设或辨之不真,则诚然难矣。然辨之之法,亦不过辨其表里寒热虚实,六者洞然,又何难治之有。故凡外感者,必有表证而无里证,如发热头痛,拘急无汗,或因风搐搦之类是也。内伤者,止有里证而无表证,如吐泻腹痛胀满,惊疳积聚之类是也。热者必有热证,如热海躁烦,秘结痈疡之类是也。寒者必有寒证,如清冷吐泻,无热无烦,恶心喜热者是也。凡此四者,即表里寒热之证,极易辨也。然于四者之中,尤惟虚实二字,最为紧要。盖有形色之虚实,有声音之虎实,有脉息之虚实。如体质强盛与柔弱者有异也,形色红赤与青白者有异也,声音雄壮与短怯者有异也,脉息滑实与虚细者有异也。故必内察其脉候,外观其形气,中审其病情,参此数者而精察之,又何虚实之难办哉。必其果有实邪,果有火证,则不得不为治标。然治标之法,宜精简轻锐,适当其可,及病则已,毫勿犯其正气,斯为高手。但见虚象,便不可妄行攻击,任意消耗。若见之不真,不可谓姑去其邪,谅亦无害。不知小儿以柔嫩之体,气血未坚,脏腑甚脆,略受伤残,萎谢极易,一剂之谬尚不能堪。而况其甚乎。矧以方生之气,不思培植,而但知剥削,近则为目下之害,远则遗终身之羸,良可叹也。凡此者实求本之道,诚幼科最要之肯綮。虽言之若无奇异,而何知者之茫然也,故余于篇端首以为言。然非有察察之见者,固不足以语此,此其所以不易也。

看寿夭法

看小儿法,以听声为先,察色为次。凡声音清亮者生,有回音者生;濇者病,散而无出声者不寿。

忽然大声而无病者,须细看其身,恐有疮毒,即须治之。

脐带中无血者生,脐带银白色者生。短带紫胀者,于断带之后,捻去紫血,可保无虞。

额皮宽者寿。

卵缝通达黑色者寿。初生下如水泡之状者险。

面转微黄之色者吉。

生下粉白花色,必主脐风而死。

生下皮宽肉瘦,五六日顿肥者,亦必有脐风之患。

生下皮肉不光者死。

泣不出声者死。

泣而无泪者死。

舌如猪肝者死。

口角上有紫色如虾须者死。

发粗长者生,细软不放者死。

阴物不起者死。

阴囊不收者死,白者死,赤者死。

无粪门者死。 【 按此条今时曾见有可治者。《古今医统》载有治法,详胎疾门医案。医者值此,必须详究内外施治。】

臀肉不生者死。

股肉不生者不寿。

面无彩色者夭。

脐带短大紫色者夭。

生下浑身银白色者夭。

生下有齿者大凶,致伤父母,不然必伤自身。

生下未裹即撒尿者,杀父母,荡家财,在世一生劳苦。

脉法

凡小儿形体既具,经脉已全,所以初脱胞胎,便有脉息可辨。故通评虚实论曰:乳子病热脉悬小者,手足温则生,寒则死。乳子病风热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此轩岐之诊小儿,未尝不重在脉,亦未尝不兼证为言也。自《水镜诀》及《全幼心鉴》等书,乃有三岁以上,当察虎口寅卯辰风气命三关之说。其中之可取者,惟曰脉从寅关起不至卯关者易治,若连卯关者难治,若寅侵卯卯侵过辰者,十不救一。只此数语,乃于危急之际,方可用辨吉凶。至若紫为风,红为伤寒,青为惊,白为疳,及青是四足惊,赤是水惊,黑是人惊,黄是雷惊之类,岂此一线之色,果能辨悉如此?最属无稽,乌足凭也。即今幼科所尚,无不以此为科套,全不知脉,而信口胡猜。试问其心果亦有的确之见否?茫然无据,而欲以人子为尝试,良可叹也。故凡诊小儿,既其言语不通,尤当以脉为主,而参以形色声音,则万无一失矣。然小儿之脉,非比大人之多端,但察其强弱缓急四者之脉,是即小儿之肯綮。盖强弱可以见虚实,缓急可以见邪正。四者既明,则无论诸证,但随其病以合其脉而参此四者之因,则左右逢源,所遇皆道矣。再加以声色之辨,更自的确无疑,又何遁倩之有。此最活最妙之心法也。若单以一脉凿言一病,则一病亦能兼诸脉,其中真假疑似,未免胶柱,实有难于确据者。然法不可废,最所当察,惟择其得理者可耳。

声音

声由气发,气实则声壮,气虚则声怯。故欲察气之虚实者,莫先乎声音。如《内经》诸篇:有口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有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有曰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有曰手少阴虚则不能言;有曰内夺而厥则为瘖,此肾虚也。华元化曰:阳候多语,阴证无声;多语者易治,无声者难荣。凡此皆声音虚实之辨,故彼圣人者闻声知情,无所不达。此声音之学,所以不可忽也。

颜色

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知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玉版论要篇曰: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

五色篇曰:官五色奈何?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又曰:以色言病之间甚奈何?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为甚;某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

经脉篇曰: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际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

凡察色之法,大都青白者少热气,病主阴邪;黄赤者多热气,病主阳盛。

青主风气,主肝邪,主脾肾虚寒,主心腹疼痛,主暴惊伤心胆之气,主惊风,当察兼色以分急慢。

白主气虚,甚则气脱,主无火,主脾肺不足。白兼青者,主慢惊,主大小肠泄泻。

赤主火,主痰热,主伤寒热证,主烦渴,主急惊躁扰,主闭结,主阳邪喘促,主痈疡痘疹。

黑属水,主阴寒,主厥逆,主痛极。沉黑,主危笃。

黄主积聚,主痞块,主脾病,主胀满,主脾疳。黄兼白者,主脾寒脾弱,主气虚神怯。黄兼青者,主脾虚泄泻,主慢脾风。黄兼赤者主疳热。

两颧鲜红或作或止者,谓之面戴阳,乃真阴弱,此非阳证也,不得以热赤同论。

诊治大法

凡小儿之病,本不易察,但其为病之源,多有所因。故凡临证者,必须察父母先天之气,而母气为尤切。如母多火者,子必有火病;母多寒者,子必有寒病;母之脾肾不足者,子亦如之。凡骨软、行迟、齿迟、语迟、顖门开大、疳热、脾泄之类,多有由于母气者。虽父母之气俱有所禀,但母气之应在近,父气之应在远,或以一强一弱而偏得一人之气者,是皆不可不察。至若稍长而纵口纵欲,或调摄失宜而自为病者,此文当察其所由,辨而治之。如果先天不足,而培以后天,方可致寿。虽曰先天俱盛,而或父母多欲,或抚养失宜,则病变百端,虽强亦夭。此中几圆理微,贵在知常知变也。

论时医

小儿血气未充,亦如苗萼之柔嫩,一或伤残,无不凋谢;故平时最宜培植,不可妄行消导。其或果有食滞胀痛,则宜暂消;果有风寒发热,则宜暂散;果有实热痰火,则宜暂清;此不得不治其标也。舍此之外,如无暴急标病,而时且青黄羸瘦,或腹膨微热溏泄困倦等证,则由脾肾不足,血气薄弱而然。而时医见此,无非曰食积痰火,而但知消导,尤尚清凉,日消日剥,则元气日损,再逢他疾,则无能支矣。此幼科时俗之大病,有不可不察者也。

药饵之误

小儿血气未充,而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时,此饮食之宜调,而药饵尤当慎也。今举世幼科,既不知此大本,又无的确明见,而惟苟完目前,故凡遇一病,则无论虚实寒热,但用海底兜法,而悉以散风消食、清痰降火、行滞利水之剂,总不出二十余味,一套混用,谬称稳当,何其诞也。夫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矣,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矣。小儿元气几何,能无阴受其损而变生不测耶?此当今幼科之大病,而医之不可任者,正以此也。又见有爱子者,因其青黄瘦弱,每以为虑。而询之庸流,则不云痰火,必云食积,动以肥儿丸、保和丸之类,使之常服。不知肥儿丸以苦寒之品,最败元阳;保和丸以消耗之物,极损胃气。谓其肥儿也,而适足以瘦儿;谓其保和也,而适足以违和耳。即如抱龙丸之类,亦不宜轻易屡用。余尝见一富翁之子,每多痰气,或时惊叫,凡遇疾作,辄用此丸一投即愈。彼时以为神丹,如此者不啻十余次。及其长也,则一无所知,凝然一痴物而已,岂非暗损元神所致耶?凡此克伐之剂,所以最当慎用。故必有真正火证疳热,乃宜肥儿丸及寒凉等剂;真正食积胀满,乃宜保和丸及消导等剂;真正痰火喘急,乃宜抱龙丸及化痰等剂。即用此者,亦不过中病即止,非可过也。若无此实邪可据,而见诸出入之病,则多由亏损元气,悉当加意培补,方是保赤之主。倘不知此而徒以肥儿保和等名,乃欲藉为保障;不知小儿之元气无多,病已伤之,而医复伐之,其有不萎败者鲜矣。此外如大黄、芒硝、黑丑、芫花、大戟、三棱、蓬朮之类,若非必不得已,皆不可轻易投也。

石室秘录 【 清?陈士铎】

儿科治法

儿科得其要,无难治者。今传一法门,使万世小儿,尽登仁寿。法在先看气色,后看脉。小儿有疾,其颜色必鲜艳,以鼻之上,眼之中间中正精明穴上辨之。色红者,心热也;红筋横直现于山根,皆心热也。色紫者,心热之甚而肺亦热也。色青者,肝有风也;青筋直现者,乃肝热也;青筋横现者,亦肝热也;直者风上行,横者风下行也。色黑者,风甚而肾中有寒。色白者,肺中有痰。色黄者,脾胃虚而作泻;黄筋现于山根,不论横直,总皆脾胃之证。止有此数色,无他颜色,故一览而知小儿之病。大人看脉于寸关尺,小儿何独不然。但小儿不必看至数,只看其数与不数耳。数甚则热,不数则寒也。数之中浮者风也,沉者寒也,缓者湿也,濇者邪也,滑者痰也,如此而已。七表八里,俱不必去看。自知吾诀,则《脉诀》亦不必读也。有止歇者,乃痛也。余亦不必再谈。小儿证大约吐泻、厥逆、风寒、暑热而已,其余痘疹,余无他病。或心疼腹痛,或有痞块,或有疔疮,可一览而知也。然而小儿之病,虚者十之九,实者十之一,故药宜补为先。今立三方,通治小儿诸证。第一方:人参三分,白朮五分,茯苓一钱,甘草一分,陈皮二分,神曲三分,半夏一分,此六君子加减也,通治小儿脾胃弱病神效。如伤肉食者,加山楂五粒。伤米食者,加麦芽五分。伤面食者,加萝卜子三分。吐者,加白荳蔻一粒,去甘草加生姜三片。泻者加干姜三分,猪苓五分。第二方:治外感也。或伤风伤寒,或欬嗽,或发热,或不发热,或头痛,或鼻塞,或痰多,或惊悸,或角弓反张,皆以此方通治之,无不神效。方用柴胡七分,甘草三分,桔梗五分,半夏三分,黄芩三分,白芍二钱,白朮二钱,当归五分,陈皮二分,茯苓五分,水煎服。头痛,加蔓荆子三分;心痛手不可按者,乃实火也,加栀子一钱。按之不痛者,乃虚火也,加甘草八分,贯仲五分,广木香三分,乳香一分。胁痛者,加芍药三钱。腹痛者,以手按之,手按而痛甚者,乃食也,加大黄一钱;按之而不痛者,乃寒也,非食也,加肉桂三分,干姜三分。有汗出不止者,加桑叶一片。眼痛而红肿者,乃火也,加黄连三分,白蒺藜一分。喉痛者,加山豆根三分。第三方:治虚寒之证,夜热出汗,夜啼不寐,怔忡,久嗽不已,行迟语迟,龟背狗肚,将成痨瘵等证。方用熟地三钱,山茱萸二钱,麦冬二钱,北五味五分,元参二钱,白朮二钱,茯苓一钱,薏仁三钱,丹皮一钱,沙参二钱,地骨皮二钱,水煎服。倘兼有外感,加柴胡五分,白芍三钱,白芥子一钱。余无可加减矣。

又:山根之上,有青筋直现者,乃肝热也。用柴胡三分,白芍一钱,当归五分,半夏三分,白朮五分,茯苓一钱,山楂三粒,甘草一分,水煎服。有青筋横现者,亦肝热也,但直者风上行,横者风下行,亦用前方,多加柴胡二分,加麦芽一钱,干姜一分。有红筋直现者,乃心热也,亦用前方,加黄连一二分,麦冬五分,去半夏,加桑白皮三分,天花粉二分。有红筋斜现者,亦心热也,亦用前方,加黄连二分,盖热极于胷中也。亦不可用半夏,用桑白皮、天花粉。有黄筋现于山根者,不必论横直,总皆脾胃之证,或水泻,或上吐,或下泻,或腹痛,或不思饮食,余定一方皆可服,服之无不神效。如皮黄,即黄筋也,方用白朮五分,茯苓五分,陈皮二分,人参二分,神曲一分,麦芽二分,甘草一分,水一钟,煎半酒盏,分二起服,加淡竹叶七片。有痰加半夏一分,或白芥子二分,或天花粉二分;有热如口渴者,更加麦冬三分,黄芩一分;有寒者加干姜一分;吐者加白荳蔻一粒;泻者加猪苓五分。腹痛者如小儿自家捧腹,是须用手按之,大叫呼痛者,乃食积也,加大黄三分,枳实一分;如按之不痛不呼号者,乃寒也,加干姜三分。如身发热者,不可用此方。予另立一方名万全汤,凡小儿发热者,毋论夜热、早热、晚热,用之无不神效。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