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诊视门
黄帝灵枢经
论疾诊尺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
【 注 此论人之血气,本于先天所生,而上下环转者也。婴儿者,始生之儿。毛发者血之余,少yin精血之所生也。发复下垂,以应人之血气从下而升,复从巅而下。若发上逆,是惟升而无降矣。升降息,故不免于死亡。】
耳间青脉起者掣痛。 【 《甲乙经》作瘈腹痛。】
【 注 肾主骨而开窍于耳,故耳间青脉起者,当主筋骨掣痛。此承上文而言人之血气,始于先天肾脏之所生。】
大便赤辨, 【 《甲乙经》作青辨。】 飧泄脉小者, 【 《甲乙经》作脉大。】 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已。
【 注 辨,别也。大便赤辨者,谓黄赤之间别也。盖中焦泌糟粕,蒸津液,乃化而为血,独行于经隧,命曰荣气。水谷常并居于胃,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济泌别汁而渗入于膀胱。如大便赤辨,乃中焦之血,与糟粕并下矣。飧泄,大肠虚而不能济泌矣。此肠胃虚泄于下,中焦之汁不能荣于脉中,故脉小也。若手足温者,得下焦之生气,故泄易已。此言中焦水谷之精微,有借下焦之生气以合化。】
相儿经 【 晋?严助】
寿夭
儿初生,叫声连延相属者,寿。 声绝而复扬急者,不寿。 啼声散者,不成人。 啼声深者,不成人。脐中无血者,好。 脐小者,不寿。 通身软弱如无骨者,不寿。 鲜白长大者,寿。 自开目者,不成人。 目视不正,数动者,大非佳。 汗血者,多厄不寿。 汗不流,不成人。 小便凝如脂膏,不成人。 头四破,不成人。 常摇手足者,不成人。 早坐早行,早齿早语,皆恶性,非佳人。 头毛不周匝者,不成人。 发稀少者,强不听人。 【 一作不聪。】 额上有旋毛者,早妨父母。 儿生枕骨不成者,能言语而死。 尻骨不成者,能踞而死。 掌骨不成者,能匍匐而死。 踵骨不成者,能行而死。 膑骨不成者,能立而死。 身不收者,死。 鱼口者,死。 股间无生肉者,死。 颐下破者,死。 阴不起者,死。 阴囊下白者死,赤者死。 卵缝通达黑者,寿。
脉诀 【 晋?王叔和】
小儿生死候歌
小儿乳后辄呕逆,更兼脉乱无忧虑。
【 注 变蒸未定,气息未调,呕逆脉乱,不得为病。】
弦急之时被气缠,脉缓即是不消乳。
【 注 小儿之脉弦急,乃风邪寒气所缠,则脾病而乳食不消。】
紧数细快亦少苦,虚濡邪气惊风助。
【 注 数而细快乃小儿平脉,加之以紧,亦有些须表邪。若虚而濡,乃邪气惊风之候。】
痢下宣肠急痛时,浮大之脉归泉路。
【 注 下痢之脉,不宜浮大故也。】
外证十五候歌
眼上赤脉,下贯瞳人。
【 注 池氏曰:赤脉属心,瞳人属肾,乃心火胜肾水,水干则不能生木,致肾肝皆绝故也。《入门》曰:水火困绝。】
顖门肿起,兼及作坑。
【 注 热胜则肿,热极则陷,皆热侯也。《入门》曰:心绝。】
鼻干黑燥。
【 注 火克金也。《入门》曰:肺绝。】
肚大筋青。
【 注 木克土也。《入门》曰:脾绝气不荣。】
目多直视,覩不转睛。
【 注 经曰:回则不转是也。《入门》曰:目直视则五脏俱绝。】
指甲青黑,忽作鸦声。
【 注 肺肝已绝。《入门》曰:指甲青黑肝绝,鸦声气有出无入,脉绝也。】
舒舌出口,啮齿咬人。
【 注 心气已绝。《入门》曰:舒舌心绝,咬人肾绝。】
鱼口气急,啼不作声。
【 注 鱼口张而不合也,是谓脾绝。气急作喘,哭而无声,是谓肺绝。】
蛔虫既出,必是死形。
【 注 蛔虫生于胃中,借谷食以养,胃绝而谷食不入,虫故出也。】
用药速救,十无一生。
【 注 总结上文十五证而言也。小儿有是证者,十中莫治其一。】
千金方 【 唐?孙思邈】
小儿总论
儿三岁已上,一岁已下,视其性气高下,即可知其夭寿大略。儿小时识悟通敏过人者,多夭。大则项橐、颜回之流是也。小儿骨法成就威仪,回转迟舒,稍费人精神雕琢者,寿。其预知人意,回旋敏速者,亦夭。即杨修、孔融之徒是也。由此观之,夭寿大略可知也。亦犹梅花早发,不覩岁寒;甘菊晚成,终于年事。是知晚成者,寿之兆也。
小儿直诀 【 宋?钱乙】
脉法
脉弦急,气不和;脉沉缓,伤食;脉促结,虚惊;脉浮为风,脉沉细为寒;脉乱,不治。
【 注 夫脉也者,人身之造化,病机之先见,用药之准绳,不可不先明诸心者也。《全幼心鉴》云:小儿一岁以前,看虎口食指寅卯辰三关,以验其病。脉纹从寅关起不至卯关者,易治;若连卯关者,难治;若寅侵卯、卯侵过辰者,十不救一。其脉纹见有五色,如因惊必青,泻痢色紫,当以类而推之。一岁后则可用一指转侧,辨其三部脉弦急浮沉。四五岁后,脉七八至而细数者为平,九至者伤,十至者困。六至、五至者为虚为寒,弦紧者为风癎,弦急为客忤。其变蒸者脉必散乱。骨间有热,脉则沉数。若浮而不调为鬼祟,浮大而数为风热,伏结为物聚,微细为疳积、为腹痛,浮而洪为有虫,浮而迟为胃寒。此论脉之大要耳。然小儿血气未实,惊则气散,气散则脉乱矣。又当参以三部五脉。三部者,乃看面上气色,虎口脉纹,寸口一指脉。五脉者,上按额前,下诊太冲,并前三部,谓之五脉也。治法虽分虚实,然实者病气实而形气虚也,虚者形气病气俱虚也。经云:真气夺则虚,邪气胜则实。又云: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东垣先生云:形病俱实当泻之,形病俱虚当补之。】
面部证
左腮为肝,右脾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若色赤者热也,宜随证治之。
【 注 左腮属肝,其色青者为顺,白者为逆。若色赤主肝经风热、发热拘急,青黑主惊风腹痛,淡赤主潮热痰嗽。右腮属肺,其色白者为顺,赤者为逆。若赤色甚者,主欬嗽喘急闷乱,饮水传于肾则小便赤濇,或淋闭不通。额上属心,其色赤者为顺,黑者为逆。若青黑主惊风腹痛瘈瘲啼哭,微黄主盗汗头发干燥惊疳骨热。鼻属脾,其色黄者为顺,青者为逆。若色赤主脾经虚热,饮食少思,深黄主小便秘而鼻燥衄血。颏属肾,其色黑者为顺,黄者为逆。若色赤主肾与膀胱有热,而小便不通。】
目部证
目内色赤者,心实热,导赤散;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青者肝实热,泻青丸;淡青者,肝虚热,地黄丸;黄者,脾实热,泻黄散;微黄者,脾虚热,益黄散;白而混者,肺实热,泻白散。目无睛光者,肾虚也,地黄丸主之。
【 注 夫目者五脏之精华,各有所主。白睛属肺,黑睛属肝,上下眼泡属脾,红脉属心,瞳人属肾,此五脏之正色也。然白睛本属肺而见红色,此心克肺之贼邪也;见青色,此肝乘侮之微邪也;见黑色,此肾乘肺之实邪也;见黄色,此脾乘肺之虚邪也。余仿此。】
死证
泻不定,精神好。大渴不止,止之又渴。吹鼻不喷。病重口干,不睡。时气,唇上青黑点,颊深赤如涂胭脂,鼻孔开张,喘急不定。面有五色,不常不泽。
活人书 【 宋?朱肱】
论小儿治法
小儿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寻常风壅发热,鼻涕痰嗽烦渴,惺惺散主之。咽喉不利,痰实欬嗽,鼠黏子汤主之。头额身体温热,大便黄赤,腹中有热,四顺散、连翘饮、三黄丸主之。头额身体温热,大便白而酸臭者,胃中有食积,双丸主之。小儿无异疾,唯饮食过度,不能自节,心腹胀满,身热头痛,此双丸悉治之。小儿身体潮热,头目碎痛,心神烦躁,小便赤,大便秘,此热剧也,洗心散、调胃承气汤主之。头疼发热而畏人恶寒者,此伤寒证也,升麻汤主之。无汗者麻黄黄苓汤,有汗者升麻黄芩汤,皆要药也。小儿寻常不可过当服凉药,胃冷虫动,其证与惊相类,医人不能辨,往往复进惊药,如脑麝之类,遂发吐胃虚而成慢惊者多矣。小儿须有热证,方可疏转,仍慎用丸子药利之,当以大黄、川芎等(口父)咀作汤液,以荡涤蕴热。盖丸子巴豆,乃攻食积耳。
本事方 【 宋?许叔微】
小儿脉
候儿脉,当以大指按三部,一息六七至为平和,八九至为发热,五至为内寒,脉弦为风癎,沉缓为伤食,促急为虚惊,弦急为气不和,沉细为冷,浮为风,大小不匀为恶候、为鬼祟,浮大数为风、为热伏结,为物聚,单细为疳劳。凡腹痛多喘呕而脉洪者为有虫。沉而迟潮热者胃寒也,温之则愈。诀曰:小儿脉紧风癎候,沉缓食伤多呕吐。弦急因知气不和,急促急惊神不守。冷则沉细风则浮,牢实大便应秘久。腹痛之候紧而弦,脉乱不治安可救。变蒸之频率必乱,不治自然无过缪。单细疳劳洪有虫,大小不匀为恶候。脉沉而迟有潮热,此必胃寒来内寇。泻利脉大不可医,仔细酌量宜审究。
云岐子云:未及五岁不可视听者,未可别脉。五岁已上,方可以脉别浮沉迟数。按钱氏论文不拘五岁上下也。
河间六书 【 金?刘完素】
小儿论
《素问》:身热恶寒,战栗惊惑,皆属热证,为少阴君火。暴强直支緛戾,里急筋缩,皆属风证,为厥阴风木。夫小儿,六岁之上为小儿,十八岁已上为少年。其六岁以下者诸经不载,是以乳下婴儿,有病难治,无可定也。然小儿与大人,不可一例,各异治之。虽小儿诞坐襁褓之后,骨肉脆软,肠胃细微;可以乳食,调和脏腑,乃得平安。肌肤滋润,筋骨轻嫩,以绵衣之,故生壅滞,内有积热,热乘于心,心受邪热,乃发为惊,惊不止返为潮搐。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
平治会萃 【 元?朱震亨】
小儿病
小儿食积痰热,伤乳为病,大概肝与脾病多。
小儿肝病多,肝只是有余,肾只是不足。
幼科全书 【 元?朱震亨】
观形察色
额上属心火,左颊属肝木,右颊属肺金,鼻准属脾土,下颏属肾水。
色紫者热盛,色红者热主外感,色青者多惊,色白者主虫,色青黑者腹痛,色白者主疳,色黄者脾虚,色黄白而唇青者疟疾,色黄者食积,面紫黑者中恶,面青白者主肝恶,面黄色黑者主湿热。
凡观小儿形色,青筋脾热生风。两腮红赤热相攻,黄色脾虚取用。黑气腹疼中恶,白为疳瘦生虫。如逢两眼黑重重。此是南柯一梦。
要识小儿证侯,但将外貌推求。黄浮肌削痞瘕留,唇撮面青痛楚。吐舌唇焦内热,目昏好睡脾枯。手掀足掣是惊由,疳疾青筋大肚。
眼角眵生肝热,口边涎出脾寒。头毛稀竖血将干,泡肿脾家湿显。鼻孔黑焦肺热,耳轮枯燥肾传。胷高气促肺炎炎,热惫顖门肿陷。
小儿精神忽减,面皮黄白无常。必然乳食内成伤,生冷油腻阻当。或至肠鸣泄利,或为疟疾相当。忽然膨胀渐羸尩,症积虫疳四样。
小儿面皮红色,两腮恰似涂朱。风寒外感事何如,潮热无时来去。或作惊风证治,或为斑毒驱除。口干啼哭泪如珠,睡困昏昏不乳。
小儿病形各样,慢凭眼力猜详。怀中偎缩怯风凉,合面睡时热瘴。夜啼热烦腹痛,目直惊搐须防。长吁短气热中藏,痰喘上冲火旺。
要辨小儿死证,顖门下陷成坑。喉中拽锯气和痰,目闭无神拘管。口唇牙龈粉白,手足恰似冰寒。鸦声口紧眼常翻,不乳遗尿闷乱。
辨脉
小儿一岁以上,可以看脉,以六至为平和,七八至为数为实热,一二三四至者为迟为虚弱。
小儿寻常脉侯,一息六至平和。七至八至热生多,三四虚寒病作。九十连来雀啄,一二动指成疴。微寒紧数不差讹,补泻分明用药。
身热脉浮可汗,身寒脉细休攻。喘欬紧数药无功,肿胀细微堪痛。泄泻沉迟勿愈,痘疹洪数宜从。若还吐衄怕浮洪,腹痛沉微拈弄。
论治法
如足胫热,两腮红,烦渴不止,头面好露,扬手掷足,大便闭,小便黄,身壮热不退,凡此皆宜凉解,不可服热药补药也。
小儿不宜热药,两腮浑似桃红。手足壮热火烘烘,六脉浮洪乱动,小便赤黄又濇,大便秘结难通。掀衣饮水喜当风,烦渴鼻流血涌。
如足胫冷,面晃白,口中气冷热进退不定,身常偎人,眼珠青,吐泻不止,肚腹作痛,凡此皆宜温补,不可用凉药利药也。
小儿不宜凉药,面容晃白无精。四肢厥冷似寒冰,六脉微沉隐隐。食乳不消呕吐,粪如鸭屎频频。神虚腹痛目睛青,病久成疳诸证。
凡小儿一岁以下有病者,多是胎毒,并宜解毒为急。二岁以上有病者,多是食积,并宜消积补脾。余法散见各条,此不述。
若带风寒外感,惺惺散子堪行。内伤乳食不安宁,和中消导兼进。欬嗽参苏可饮,吐泻理中最灵。惊手搐掣却关心,导赤泻青勿混。
论胎气有余不足以知寿夭
凡小儿生下,有身破裂者,必死。阴囊白者,必死。阴不起者,乃死。腹间无肉者,必死。哭如鸦声者,必死。周岁之时,头颅骨开解,齿发未生,手足挛缩,膝如鹤节,身体瘦弱,长大不能行立者,此皆胎气不足也,多夭。若筋实则多力,骨实则早行,血实则形瘦多发,肉实则少病,精实则伶俐多笑语,不怕寒暑,气实则少发而体肥,此皆胎气之有余,多寿。
审手冷热
五指梢头冷,惊来不可当。若逢中指热,必定是伤寒。中指独自冷,麻痘证相传。男左女右手,分明仔细看。
法古辨小儿三关手筋脉
夫婴儿生下一月至三岁,若有疾患,须看虎口脉,次指表节为命关,次气关,次风关。古人所谓初得风关病犹可,传入气关定难治是也。
辨手经脉形色
男看左手食指,女看右手食指,第一节风关易治,第二节气关病深,第三节命关死侯。
三关青,四足惊。三关黑,水惊。三关紫白,人捧抱惊。红是被犬吓。有此通度三候脉,是极重之候,必死。余病可治。
风关青如鱼剌,易治,是初惊侯;黑色难治。气关青如鱼刺,主疳劳身热,易治,用保命丹加柴胡、黄芩。命关青如鱼剌,主虚风,邪传脾,难治,用紫金锭加白朮、茯苓。
风关青黑如悬针,主水惊。气关有此,主疳兼肺脏积热,用保命丹加灯心、竹叶。命关有此五色,皆是死证不治。
风关如水字,主膈上有痰,并虚积停滞,治法宜下。在气关,主惊入肺,欬嗽面赤,用保命丹。在命关主惊风疳证夹极惊候,用芦荟丸。若通过三关则不治。
风关如乙字,主肝脏惊风,易治。在气关主急惊风,在命关青黑色主慢脾风,难治。
风关如曲虫,主疳病积聚,胷前如横排算子,肚皮似吹起猪胞。在气关,主大肠积秽。在命关,主心脏传肝,难治。
风关如环,主肝脏疳热有积聚;在气关,主疳入胃,吐逆不治;在命关,其疳难治。
若有乱纹,止在风气二关,尚犹可治。若在命关通度,则难治矣。
若有疹子,或青或黑,或在手,或在脚,或在面上,或在左右脸,皆死。
有脉纹曲向里者,是气疳,犯此证者,肚若紧张,宜利之。
有脉纹曲向外者,是风疳,犯此证者,宜用急惊方治之。
有脉纹斜向右者,是伤寒身热,不食无汗,治法宜惺惺散。
有脉纹斜向左者,是伤风身热,不食有汗。
有双勾脉者,是伤寒。
有三曲如长虫者,是伤硬物。
有脉两曲如勾者,是伤冷物。
有脉一头如环,又有独脚者,亦伤冷。
若面上有点子四五相连,必是再发之证。
头面皮上或肚腹上,有又字上二下一迭纹脉,兼有青筋,是食毒物及惊积,难治。
又有脉如乱虫,是尝疳,亦有虫疳、蛔疳、食积之疳,治之必愈。凡脉不足细者,并是风气,但消疳后,取虫肥儿为效。
辨手筋色歌
此看小儿生一月至三岁止。
紫风红伤寒,青惊白色疳。黑时因中恶,黄积困脾端。虎口乱纹多,须知气不和。色青惊积聚,霍乱泻如何。青黑慢惊发,入掌内吊多。三关忽通度,此病必沉疴。
验病歌
鼻冷定知是疼痛 【 一云是疮疹,】 耳冷因伤风热证。牵衣肚热是伤寒,上热下冷伤食病。
形证歇
摇头揉目,肝热生风。眵泪憎明,三焦积热。鼻流清涕,肺受其寒。颊赤面黄,风伤肺热。霍乱吐逆,胃积气伤。泻积不常,气攻肠滑。面青呵欠,惊风传肝。盗汗频频,脏俯虚热。伤寒惊搐,风盛发强。胃热生斑,气伤冷厥。长吁囓齿,风盛气生。上窜摇头,胷高胃结。肺壅气伤,欬嗽咯血。涎盛发哮,积伤风热。小便淋赤,热聚膀胱。疝气因啼,胎中积结。奶癖脾痞,因物所伤。喉闭丹疮,肺之受热。爱吃泥土,脾脏生疳。吐逆痰涎,蛔虫上出。脱肛泻血,冷热积伤。消渴口疮,心家受热。面黄浮肿,积气所攻。鹤膝解颅,因物腑热。行迟语濇,胎积气伤。项硬肝风,气伤木舌。医经要略,病源更别。
听声知病
声悲是肝病,声笑是心病,声慢是脾病,声呼是肺病,声沉是臂病,声清是胆病,声短是小肠病,声速是胃病,声长是大肠病,声微是膀胱病,声悲慢是肝脾相克病,声速微细是胃与膀胱相克病,声细断是实,声轻是虚,声沉粗是风,声短细是气,声粗是热,声短迟是泻,声捆长是痢,声实是闭濇。
辨生死
小儿中风热,喘鸣肩息,脉缓则生,急则死。
小儿痢疾,脉浮大而腹痛者,必死。
乳子病热,脉悬小,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小儿病困,汗出如珠,着身不流者死。
小儿有病,胷陷口唇干,目直视,口中气冷,头低,卧不举身,手足垂软,身体强直,掌心冷,皆不可治。脉乱者同。
眼翻上者曰天吊,宜涌泉焠灯火。不知人事宜艾灸。指甲红者可治。沉重用通关散,吹入鼻中,用夺命丹治之。入鼻不醒者,则勿医。遍身红者,肺经之疾,脾经有热,不须服药。
小儿面手黑疹,掌肿无纹,坎官有黑,人中平满,溏垢糟粕,头倒天柱者,必死。
凡看小儿,若吮乳紧者易治,吮乳宽者难治。
总歌
小儿医家别有科,一时要用不知何。惊风发热并痰嗽,保命丹吞不可蹉。急慢二惊紫金锭,未出斑疹神异磨。吐泻肚疼宜助胃,唇口生疮化毒和。潮热抱龙惺惺散,呕吐烧针丸用多。诸疳芦荟皆通用,免教寻问苦搜罗。
世医得效方 【 元?危亦林】
论小儿
为医之道,大方脉为难治,幼科尤难。以其脏腑脆嫩,皮骨软弱,血气未盛,经络如丝,脉息如毫,易虚易实,易冷易热,兼之口不能言,手不能指,疾痛之莫知,非观形察色,听声切脉,究其病源,详其阴阳表里虚实而能疗之者,盖亦寡矣。
虎口脉
第一节赤纹乃飞禽内外人惊。赤纹缓乃火惊,黑纹水惊,青纹乃天雷四足惊,内隐青纹微屈则是急风候。第二节紫色纹乃惊疳,青色纹乃疳传肝,白色纹乃疳传肺,黄色纹乃疳传脾,黑色纹难治。第三节青黑纹三关通度,斜归指甲则不治。
奇效良方 【 明?方贤】
看小儿三部五脉法
水鉴先生曰:小儿虽受阴阳二气成其形,气尚未周,何言有脉。直至变蒸候尽,阴阳气足。方可看脉。其髫龀之年,方生阴阳。古云男子七岁曰髫,生其原阳之气;女子八岁日龀,其阴阳方成。故未满髫龀之年,呼为纯阳。若髫龀满后,呼为童儿,始可看脉。小儿初生至半岁之间,有病速看额前、眉上、发际下,以无名指、中指、食指轻手满按之。若三指俱热,感寒鼻塞气粗;三指俱冷,上吐下泻。若食指热,胷堂不宽;无名指热,乳食不和,以致病也。半岁已上,方可看虎口。周岁已上,看虎口兼一指脉。若五百六十四日变蒸满足,只看一指脉,以食指按之,上下滚转,分取三部。凡言三部,非寸关尺也。小儿三部,面看其色为一部,虎口脉纹为二部,一指脉为三部。五脉者,上按额前,下按太冲,并前三部,共为五脉。小儿有疾病,无恶候,不必常诊太冲之脉,此脉定生死之要会。如七八岁脉一息六至为常人之脉,一息八至为热,九至风,五至虚,四至损,三至脱,二至死;十至必是病劳虚损,形容瘦劣。若或体肥而色青白,一息十一二至,谓之虚,是风病死,是为脉乱。若一息一二至,为脉不来,其人当厥冷而死迟。若一息十一二至者,为脉速,死不满三月。何谓一息?一呼一吸为一息。呼吸者,即是出一气入一气,谓之一息。其脉若指下来硬隐指急大者,是有积;若小微细,即是冷;若轻虚紧,即是热;时复一大,即是人惊;若大小不匀,即是恶候也。所论浮数为热,伏结为寒,沉细为冷,大小不匀为恶候。数者紧也;浮者轻也;伏者贴也,重手方见;结者乱也;沉者重没;沉细者微也。大小不匀,即是或大或小而不匀,是谓气不生,其人必死也。且如前人备述三部五脉之法,书之于左。后学将此不可视以细事,人命所系,务要诚心诊察,兢兢业业,庶几则可。设有所悞,祸之不轻。医为人之司命,可不谨乎!
辨三部脉证
上黑须知肾脏传,中关黑候又缠绵。人惊此患两相杂,目多直视定痰涎。下黑须知是再惊,但宣风积便和平。上下是同因打扑,热来闭闷没心情。上青肝脏有风停,目直便青面更青。中是人惊并四足,渴来发躁不惺惺。下青原是再惊根,解热宣肠是何论。上下俱青候是恶,十?之中得一存。上赤风多入肺停,或来发热嗽声频。中是风来入心脏,肠痛频频下泻青。下赤重惊见本宗,但调心脏有神功。上下一同难治疗,口开目下是知凶。上青肝帜本因留,目闭身疼四体柔。中是水泻并再扑,热来喘嗽不知休。下青因是再惊来,妙药宣风定少灾。上下若青俱发热,四肢逆冷奄泉台。上黑之时目上瞪,大便流粪又兼青。中见之时状消渴,下热尿黄便安宁。下黑若见赤相随,气多下泻候如斯。上下俱同须看手,虚烦燥渴速求医。
看三关脉五色
上关见赤脉,是心之疾也。转泻恐虚而生风痰,俱下镇心丸惊风散。
中关若赤,便多风热,只下解风膈药。
下关若赤,发热大肠闭结,恶候。
上关见黑脉,是肾脏之脉为顺。若是大肠闭濇,生风之候也,下朱砂膏。
中关黑脉,生风之候,不为恶候,下中黄膏。
下关黑见,无恶候起,下宣转丸即瘥。若自泻是肠冷,只下温暖脏腑汤药,不得转换。
上关若见青脉,四肢逆,呕吐加喘者恶候。吐喘定,生候。
中关青脉,风搏触心,急与治风即瘥,下乌犀朱砂等膏。
下关青脉,若见无候,即不宣转瘥。
上中俱同,四肢热,为和;四肢逆,凶候也。
上关黑并眼下黑,量生未满二岁,得此脉与候者,及大肠流或身体壮热全者须渴。若不发热或无渴,与解之瘥,先下天竺黄散,后下朱砂膏。
黑脉错乱者,腹胀是候,或下痛即是积候,下宣风丸散,次下匀气散和胃气。
赤脉错乱者,是打扑,急下镇心丸及大惊丸散。
脉透中关,立变风候,忌下宣转药,伤虚动脾脏。坐逆吐者凶候,用匀气散补虚。
如第一日便见赤脉,三关都见,是五脏之应患。
若第二日中关部隐隐或不见,只中关见者,多气候。
若三关都见或隐隐或面浮者,是精气候。常隐隐者,不交出没,数旬而死。
如左手上部赤脉曲归里者,是伤积,下保童丸。曲归外者,客风触之,即发搐也,下镇心丸散。
中关若归里者,是客风传变,下调中散解之。曲外者凶候。
曲候过命关,并外有恶候起者,凶候。
上关赤脉乱者,伤冷之患,下匀气散。
中部脉乱者,风伤热传,风盛之疾,下乌犀膏,用宣利药而解之。
下关若乱,急须下温脾脏。若下进食,凶候。
两双指关,若见青与赤相杂,如紫色无黑者,恶候。
上关脉见,伤寒必发欬嗽,须解表微微。
浮入中关,是风候,下清金膏。
下关若见,频退为吉,不退为凶候。若孩童从气关传至命关,方可调治。
已上秘诀,为神圣之医也。此前人消息,后之学者,宜细推之。
孙、华二真人曰:凡小儿左手见右手脉,逆恶也。右手见左手脉为逆,恶候也。此阴阳定之而决生死,何况虎口脉乎?
五岁已上至十岁已下,自断乳而进食,阴阳备矣,故可善一指而定三关,分寸关尺,象天地之九候也。
正定三十一般死候
凡小儿病:鸦声,放黑粪,泻青脓,手挦衣缝,目多直视,语喃喃,见人虚笑,复面向地,啼哭无泪,目无精光,四肢就颈足卧,药到口不纳,四肢卧地,变奶,汗出如珠,挦眉,咬指甲,引身,长吁出气,爱吃冷水,脚曲如钩,反张不已,言语声震,鱼口,吐舌出,唇黑,久患唇红,下气无定,久患爱吃泥土,眼飜,脾泻变痢成赤红,更有无辜之疾候是也。
小儿生下三月已前中病不治证
风喋,猢狲噤,脐风,撮口,欬嗽,伏声,木舌,重腭,解颅,项强,胷高。
虎口脉色
脉色纯红者,为初得病,为阳为热,为病在外。
脉色红而紫者,为病传变,为内外尚有热,或但热为阳。
脉色红或紫而青,为病荏苒,为病一寒一热,外为之变作。
脉色纯青者,为病久而过经,为冷为热,在内为阴。
脉色青而黄,为病极变为冷,冷极则变热,治则费力;为虚寒则为五脏之邪相干,阴阳之证相反。
脉色青而黑为病极,或多久病再件,形色黧黑。
脉色黑而黄,黄而露出者,十无一生,大凶。
面部
面上赤红,乃心气绝。盖火属心,主炎上,故知。心绝则死。主咬牙弄舌,虚舌出,满口生疮,木舌,鹅口喉闭,舌上白胎,舌下重舌,咽喉肿烂,痰涎上雍,鱼口,此为危急恶候。
左太阳并日角红脉现,变蒸候,主烦躁啼叫,头肚上温温壮热,一二日而退。
太阴上红脉现,伤寒之候,主壮热鼻塞。
文台上红脉现,伤寒三日候,主内热头疼。
太阳脉红至太阴,内外有热;又连文台,热极不解;至武台,渐生变证。
顖门红脉,受热受惊之候,主不时惊跳,时多啾唧,夜啼难睡。
额上红脉至眉心,惊风发热之候。引入印堂,惊痰搐搦,有热,主小便濇少。
印堂红脉现,心经积热。眉心连印堂红脉,或红影,心肝上焦热蕴,痰涎上雍贯上焦,使啼,将生惊候。近眉头左下有凸,伏惊,时睡中惊跳。
顖门红脉肿凸,此风热痰生惊,正缘热气上冲攻急,心胃有热痰不止,渐成惊风之候,以凉剂去痰解热即安。如顖门上红脉引入印堂,此惊候搐动多日了。左眉头红,变蒸热未退,肝肺有热之候,当以清肺疏风热正胃气之剂。
风池红,有风热在上中焦,瞬息将有搐动之候,宜截风化痰。
气池红,伤风久传变在脏,三焦有热之候,可频解利。眉心印堂红,有热惊痰饮食,不吐则成惊搐。
印堂至山根红脉,是心与小肠热候,小便赤濇而少。山根下至鼻柱红,心胃热候,小便大便皆赤濇。
印堂连至上准红,三焦有积热,可以清凉之剂遏之。
准上红黄色,此平稳无恙。
颐门红脉,外肾因风温候,生热为钓。
脸堂红,内有烦躁而热。
右太阳并口角红脉,因吃乳母伤风壅奶汁,成乳癖停滞生风热痰等证。
右太阴红脉,吃乳母热病痰奶,恐生痰候引入。
武台红脉,渐成吐泻生惊之候。
风池红,母不忌椒姜面,或猪羊骨汁,毒乳生风。
气池红,母有热痰,乳儿虽至十岁,病亦须发见。此热痰乳入儿五脏,令儿眼目生昏,传变他病。
颐门红,肾中气病,缘母能饮或好异物,及食鸡鹅鸭子生鱼韭蒜,将来传变异疾。
七表
浮芤滑实弦紧洪。
浮主中风芤失血,滑吐实下分明别。弦为拘急紧为风,洪脉由来偏主热。
八里
微沉缓濇退伏濡弱。
迟寒缓结微为痞,濇脉败血濡气滞。伏患癖痛沉积冷,弱因患后虚浮是。
九道
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
脉长阳毒在三焦,短脉胷中食不消。虚主多惊人恍惚,促时加峻命难逃。结为气痞代羸瘦,牢者骨蒸似火烧。动则血崩精不固,细还酸胫主枯标。
视婴孩大要
一视两眼精神,二规声音响大,三前后顶顖,四形貌,五毛发。
一、两目为五脏精华所聚,一身之神气所钟。若精珠黑光满轮,精神明快,主儿有寿,一生少病,虽有病亦易愈。若眼白多,睛昏懒,睛珠或黄或小,此是禀受怯弱,儿多患也。
二、声音大而响亮,五脏之气壮,令儿易得长成。孩儿自生来不曾大啼哭,乃声音不出,此乃一脏或二脏之阴窍不通,神气怯;或叫声如啾唧咿哑之状,此儿不寿而难养必矣。
三、顖门乃母气血充实,令儿顖门坚实而耐养。如母多病气血怯弱,令儿顖门虚软而不实。又后顶顖乃父之精,元气充实,令儿后顶上坚硬而耐养。如父之元气不足,躭酒多欲,令儿后顶虚孔不坚,亦不寿。如父母俱怯,生下儿女俱不寿。若如此,其父母不能保于天年。前顖又曰信门,道家为泥丸。后信,名脑后顶门。头中心顶上,又名百会穴。华佗看面部诀载甚详。顖与信同音,凡前后信及百会开而虚,名解颅。
四、形貌,口大鼻端,眉耸目秀,此婴孩易长,福气坚厚。如口小鼻喎,眉心凹皱,令儿怪异,不贫则夭,亦是乖雕,此等难剖决。
五、毛发乃血之余,母之血气充实,则发黑而光润。如母之血虚,带漏败堕,月事不调,或耽酒多淫,或母胎有息,令儿发黄焦槁,生疳热疮痍之患。
凡视小儿神气色脉,无出于此五者。不能全见,但得两目精神声音响亮,此可保其六七。此乃汉东王氏之心法,口授之秘诀也。
片玉心书 【 明?万全】
活幼指南赋
小儿方术,号曰哑科。口不能言,脉无可施,惟形色以为凭,竭心思而施治。故善养子者,似豢龙以调护;不善养子者,如抵犊而爱惜。爱之愈勤,害之愈急。乍头温而足冷,忽多啼而不乳。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此小儿方术专门,以补化工之不及。
肠胃脆薄兮饮食易伤,筋骨柔弱兮风寒易袭。父母可知,看承太弛。重绵厚袄,反助阳以耗阴;流歠放饭,徒败脾而损胃。闻异声,见异物,失于堤防;深其居,简其出,过于周密。未期而行立兮,喜其长成;无事而嘻笑兮,谓之聪慧。一旦病生,双亲心戚。不信医而信巫,罔求药而求鬼。乃人事之弗修,谓天命之如此。
欲观气色,先分部位。左颊兮青龙属肝,右颊兮白虎属肺。天庭高而离阳心火,地角低而坎阴肾水。鼻在面中,脾上通气。观乎色之所现,知乎病之所起。又况脾应乎唇,肺通乎鼻,舌乃心苗,目为肝液。胃流注于双颐,肾开窍于两耳。爪则筋余而脾为之运,发则血余而肾为之主。脾司手足,肾连牙齿。苟本脏之或衰,即所属之先惫。能辨形色兮,似梃撞钟;若昧朕兆兮,如石投水。
凡观乎外,可知其内。红色现市热蒸,青色露而惊悸。如煤之黑兮,中恶之因;似橘之黄兮,脾虚之谓。白乃疳劳,紫为热急。青遮口角,扁鹊难医;黑掩太阳,卢医莫治。年寿赤光兮多生脓血,山根青色兮频见灾危。能察色以知由,岂按图而索骥。
朱雀贯于双瞳兮,火入水乡,青龙绕于四白兮,肝乘肺位。泄痢而带阳者须防,欬嗽而拖蓝者可畏。腹痛方殷,常面青而唇撮;惊风欲发,先颊赤而目瞪。火光焰焰兮,外感风寒;金气浮浮兮,中藏癖积。乍黄乍白兮,疳热连绵;又青又赤兮,风邪紧急。察之既精,治之得理。鸦声鱼口,枉费心机;肉折皮干,空劳气力。
气色改移,形容变易。气乏则顖门成坑,血衰则头毛作穗。眼生眵泪兮,肝风濇目;口流涎沫兮,脾冷滞颐。面目虚浮,定膨胀而气喘;眉毛颦蹙,则肚痛以多啼。蛔出兮脾胃渐败,(上匿下虫)疮兮肛脏先亏。苟瞑眩而弗瘳,纵神仙亦何益!
手如数物兮,惊风将发;面若涂朱兮,心火已炽。坐卧爱冷兮,烦热之攻;伸缩就援兮,风寒之畏。肚大脚小,脾欲困而成疳;眼撑口张,势已危而必毙。弄舌脾热,解颅肾惫。重舌木舌,盖热积于心脾;硬气喘气,实火浮于肝肺。龈宣息露,必是牙疳;哺露丁奚,多缘食积。唇干作渴,肠鸣自利。夜啼分为四证,变蒸周于一岁。心热欲言而不能,脾虚无时而好睡。病后失声者肾怯,欬嗽失声者肺痿。肚痛而青水流出者虫,腹痛而大便酸臭者积。口频撮而脾虚,舌长伸而火炽。龟胷是肺火胀于胷膈,龟背乃肾风入于骨髓。鼻干黑燥兮,火盛金衰;肚大筋青兮,木强土溃。
丹瘤疮疥,皆胎毒之流连;吐泄疟痢,乃积食之沾滞。不能吮乳者,热在心脾;尝欲俯卧者,火蒸肠胃。喜视灯火,烦热在心;爱吃泥土,疳热在脾。腹痛寒侵,口疮热积。脐风忌于一腊,火丹畏于周岁。惊自热来,癎因痰致。吐泄而精神耗者则危,疟痢而饮食减者必瘁。惊本心生,风由肝致。搐分左右兮,证有顺逆;药分补泄兮,病有虚实。急惊由于积热之深,凉泄偏宜;慢惊得于大病之后,温补为贵。头摇目窜而气喘兮,上工莫医;口禁鼻张而足冷兮,神丹何济。闭目者无魂,狂叫者多祟。不知吞吐者,必见阎罗;反加闷乱者,终归蒿里。既明证候,次知调理。
胎毒用甘草黄连,食积用白朮枳实。急惊搐掣,以导赤泻青;慢惊瘈瘲,以补中益气。集圣去疳,备急治积。抱龙丸化痰镇惊,胃苓丸补肾开胃。夜啼须退热清心,晡热必养血升提。理中止泄,香连止痢。积热不除,凉惊丸大有神功;沉寒难疗,养脾丸最为秘密。痰火内攻兮三黄为丸,水谷不化兮金丹一粒。柴苓治疟,月蝉消痞。潮热金花,欬嗽玉液。疮疥者胡麻,丹瘤者凉膈。吐泄而渴者白朮可投,烦热而渴者益元为最。斑疹兮消毒,腹痛兮脾积。衄血欬血者茅煎,重舌木舌者针刺。口疮不愈者洗心,腹胀不食者平胃。五拗治喘,四苓利水。退黄消肿,胃苓加减以堪行;破积安虫,集圣从容而可治。大抵婴儿,易为虚实。调理最取其平,补泄无过其剂。尤忌巴牛,勿多金石。辛热走气以耗阴,苦寒败阳而损胃。如逢食积,解之不可或迟;若遇虚羸,补之尤为至急。才少俄延,便成劳敝。
慈幼儆心赋
医门治例,幼科最难。肠胃脆而多伤乳食,筋骨嫩而易感风寒。易虚易实兮变如反掌,或补或泄兮贵若转丸。咸多泄肾,酸甚扶肝。苦入心而寒凉损胃,辛走肺而燥热伤元,欲求中正,无过平甘。或病须于瞑眩兮勿犯其毒,且治从于权宜兮但取其能。中病即已,救本为先。苟悞投于汤药,即便致于殒残。此上工誓于活人,而良医验于折肱。
尝闻法无一定,但占证候;医不三世,勿服汤丸。病者详于择术,医者务于救痊。视疾若己,见利勿贪。先察运气兮阴阳妙契,次观形色兮顺逆了然。春夏阳而苦寒可用,在夫人之勇健;秋冬阴而辛温可参,相其人之劳疳。既温反补,已寒再宣。七神离散,五脏亏崩。虽留心于方脉兮,何补于世;反致人于伤殀兮,获罪于天。是故胎疾兮急于解毒,食积兮利在消疳。治分二法,效可十全。襁褓未宁,但调其母;匐匍不快,当固其元。悲夫肠胃中和,岂堪药石;微乎气血稚弱,以渐发生。治非得已,病有卒然。如护风烛,心常凛凛;若惜掌珠,意惟拳拳。医可补乎司命,应无忝于家传。
且如病则热起,热则惊生。或治热以热,或攻热以寒。热在表而柴葛解肌可饮,热在里而芩连消毒急煎。积热无如集圣,虚热妙以调元。要在识夫脉色,不可妄投汤丸。贻终身之痼疾,促婴儿之寿年。轻以变重,功不补患。徒委命于气数,不详审乎简编。前车既覆,后辙犹然。魂魄游于郊野,哭声达于渊泉。职此之故,是谁之愆?嗟夫!渡蚁驾桥,放雀解樊。况伊万物之灵,匪值一虫之贱。不知谨密,遽尔轻泛。推恻隐之良心,如见入井;考圣贤之遗训,如弗及泉。居易虑险,因蹶知平。证随百出,治无一偏。燮调造化,保养真元。善攻不如善寺,宜急不若宜缓。种杏成林,踵当年之董奉;植橘名井,见今日之苏耽。奈何泄久变痢,积久成疳,疟久成痞,惊久成癎。未至留连兮攻之宜速,已见沉疴兮治之且缓。肠胃秘塞兮,急泄而已;气血虚羸兮,急补而安。外毒急攻,毋令入腹;表邪急解,母令再传。余则缓而调理,尝恐急而生变。若药下咽,犹防其过;治或中病,勿张其能。知者常虑一失,死者不可复全。与其悔于已悞,孰若谨于未然。欲求鱼兔,当守笙蹄。苟多方而治病,宜三复乎斯言!
小儿总治
面赤发热服凉惊,黄白发热用胃苓。身热便秘三黄下,瘦弱发热集圣灵。变蒸发热用拏法,惊风导赤吞泻青。泄泻胃苓用一粒,热泄玉露散同行。寒泄理中丸可服,泄渴白朮散生津。痢疾保和同香连,疟疾养脾疟自平。欬嗽玉液降痰气,浮肿胃苓引灯心。疮疥胡麻丸最好,养脾最是保孩婴。蛔虫寸白用集圣,临时用药细叮咛。
看虎口纹
今人专看虎口纹,风关气关命关分。风关病轻气关重,命关若过死将临。青惊红热黑势恶,直轻斜曲重看云。
脉法
小儿一指分三位,息数须将六至看。七至八至数为热,三至四至迟虚寒。坚实平和无病断,细小沉迟有病看。
杂证
小儿吃泥土,脾热用泻黄。集圣相间服,疳成不可当。
小儿合面睡,原来热在心。只用导赤散,泻心与凉惊。
小儿多白尿,落地如米泔,胃苓盐汤送,数服解忧煎。
小儿大便青,邪热在肝经。只用泻青丸,此法效如神。
小儿粪焦黄,邪热在脾乡。谁知泻黄散,端的是奇方。
水镜诀
夫阴阳运合,男女成形。已分九窍四肢,乃生五脏六腑。部位各分,顺逆难明。若凭寸口之浮沉,必乃横亡于孩子。须明虎口,辨别三关,参详用药,始无差悞。未至三岁,止看虎口,男左女右,从第二指。第一节名风关,若脉见初交病;第二节为气关,脉见则难治;第三节为命关,脉见则死。又当为辨其色,若三关青四足惊,三关赤水蕊,三关黑人惊;紫色泄痢,黄色雷惊;三关脉通度,是急惊之证必死,余病可治。或青或红,有纹如线一直者,是乳食伤脾及发热惊。左右一样者,是惊与积齐发。有三条或散,是肺生风痰,或作齁鼻?合声。色青是伤寒及嗽,如火红是泻,有黑相兼主下痢,青多白痢,红多赤痢,有紫相兼,加渴不虚。虎口脉纹乱,乃胃气不和也。盖脉纹见有色者,曰黄红紫青,由其病甚,色能加变。如黄红之色,红盛作紫;红紫之色,紫盛作青;紫青之色,青盛作黑;青黑之色,至于纯黑之色者,不可治矣。又当辨长珠形,主夹积伤滞,肚腹疼痛,寒热饮食不化;来蛇形,主中腕不和,积气攻刺,脏腑不宁,干呕;去蛇形,主脾虚冷积泄泻,神困多睡。弓反里形,主感寒热邪气,头目昏重,心神惊悸倦怠,四肢梢冷,小便赤色。弓反外形,主痰热心神恍惚,作热夹惊夹食风癎证候。鎗形,主邪热痰盛生风,发搐惊风。鱼骨形,主惊痰热。水字形,主惊积热烦躁,心神迷闷,夜啼痰盛,口噤搐搦。针形,主心肺受热,热极生风,惊悸烦闷,神困不食,痰盛搐搦。透关射指,主惊风痰热四证,皆聚在胷膈不散。透关射甲,主惊风恶候,受惊传入经络。风热发生,十死一生,难治。此十三位形脉,悉有轻重,察其病根,则详其证。
汤氏虎口纹诀
小儿初生至五岁,血气未定,呼吸至数太过,必辨虎口脉色,方可察病之的实。男验左手,女验右手。盖取左手属阳,男以阳为主;右手属阴,女以阴为主。然男女一身,均具此阴阳,左右两手,亦当参验。左手之纹,病应心肝;右手之纹,病应肺脾。知此消息,又得变通之意。惊风初得,纹出虎口,或在初关,多是红色。传至中关,色赤而紫。病又传过,其色紫青,病势深重。其色青黑而脉纹乱者病深重。若见纯黑,危恶不治。大抵红者风热轻,赤者风热甚,紫者惊热,青者惊积。青赤相半,惊积风热俱有,主急惊风;青而淡紫,伸缩来去,主慢惊风;或紫丝青丝黑丝隐隐相杂,似出不出,主慢脾风。脉纹从寅关起不至卯关者,病易治;若连卯关者,有病难治;如寅关连卯侵过辰关者,十难救二。若脉纹小或短者,看病不妨。如纹势弯曲入里者,病虽重而证顺,犹可用力。纹势弓反出外,骎骎靠于指甲者,断不可回。其有三关纹如流珠碎米,三五点相连,或形于面,或形于身,危恶尤甚。
辨虎口指脉纹
黄色无形者,即安乐脉也。红若无形,亦安宁脉也。有前数样形者,即病之脉。次第而变,初作一点,渐于气关多脉纹,至命关其病危急。纯黑分明,不可疗治。
左有红纹似线形,定知发热又兼惊。右有双纹如左状,脾伤惊积一齐生。纹头有似三叉样,肺气生痰夜作声。青亦应是伤寒证,只是空红泄定生。
指上辨青纹,认是匹足惊。虎口脉青色,是猪犬马惊。黑色因水扑,赤色大人惊。紫色多成泻,黄色是雷惊。曲反风还盛,弯弓食上蒸。但看叉手处,方可辨其形。凡小儿三岁以上,有病深重危急者,指甲口鼻多作黑色。盖儿脉绝神困,证候恶极,虽有良医,断断乎不可保矣。
总治
小儿纯阳之体,阴阳不可偏伤。常带三分饥与凉,此个孩儿易养。大抵脾常不足,有余肝气须防。不寒不热药为良,切忌妄行猛浪。
小儿何为难治?古今号曰哑科。脉无可视如之何,口不能言病作。父母时时惊怕,医人试验诚多。从容对证详用药,有甚难为捉摸。
额印堂山根论歌
额红火热燥,青色有肝风。印堂青惊见,由于火则红。忽然生黑气,客忤祟为冲。山根青隐隐,遭惊必两重。若还斯处赤,烦躁定相攻。
年寿论歌
年上微黄为正色,若平更陷夭难禁。忽有黑色痢疾候,霍乱吐泻黄色深。
承浆两眉论歌
承浆青色食时惊,黄多吐逆痢红形。烦躁夜啼青色吉,久病眉红死证真。
风池气池两颐论歌
风气二池黄吐逆,烦噪啼哭色鲜红。更有两颐胚样赤,肺家客热此非空。
两目论歌
白睛青色有肝风,若是黄时有积攻。或见黑睛黄色现,伤寒病重此其宗。
鼻准论歌
鼻准微黄赤白平,深黄燥黑死难生。人中短缩吐因痢,唇反黑候蛔必倾。
正口论歌
正口常红号曰平,燥干脾热积黄生。白主失血黑绕口,青黑惊风尽死形。
两太阳论歌
太阳青色惊方始,红色赤淋萌蘗起。要知死证是如何,青色从兹生入耳。
两脸论歌
两脸黄为痰实因,青色客忤红风热。伤寒赤色红主淋,二色请详分两颊。
两颐金匮风门论歌
吐虫青色滞颐黄,一色颐间两自详。风门黑疝青惊水,纹青金匮主惊狂。
部位歌
中庭与天庭,司空及印堂,额角方广处,有病定存亡。青黑惊风恶,体和滑泽光。不可陷兼损,唇黑最难当。青甚须忧急,昏黯亦堪伤。此是命门地,医师妙较量。
观形察色
凡看小儿疾病,先观形色,而切脉次之。盖面部气总见而五位青色者,惊积不散,欲发风候。五位红色者,痰积壅盛,惊悸不宁。五位黄色者,食积症伤,疳候痞癖。五位白色者,肺气不实。滑泄吐痢。五位黑色者,脏腑欲绝,为疾危恶。面青眼青肝之病,面赤心之病,面白肺之病,面黄脾之病,面黑肾之病。先别其五脏各有所主。次者禀受盈亏,胎气虚实,阴阳二证,补过泄多,当救其失。兼五脏六腑,表里各有相应。若能辨其标本,则神圣工巧矣。
育婴家秘 【 明?万全】
发微赋
医道至博,幼科最难。如草之芽兮贵于调养,似蚕之苗兮慎于保全。血气未充兮脉无可诊,神识未开兮口不能言。诚求于心,详察乎面。苟得其要也,握造化于妙手;未达其旨也,摘章句于残编。
调护若失,疾病乃生。头要凉而背要暖,食勿饱而衣勿绵。肠胃脆薄兮,乳哺伤而成积;精神怯弱兮,闻见异而成癎。嗟哉慈母兮,过于姑息,笑彼粗工兮,误于汤丸。伐其发生之气,夭其童穉之年。徒啼号于丘垄,休祷杞于旃坛。
证候要识,夭寿须知。不在手指之侧,但凭面部之间。心火上而天庭可察,肾水下而地角宜观。右颊金而属肺,左颊木而属肝。脾土之位,鼻准之间。青惊赤热,黄积白疳。如煤之黑兮,必中乎恶毒;似赭之紫兮,斯感乎风寒。
胎禀虚损兮,则发稀而头软;赋质充实兮,自肉厚而骨坚。性静兮少笑,神困兮多眠。肺热兮浊涕结于鼻内,脾冷兮清涎滞于颐间。两目连札兮,肝风之鼓;双瞳直视兮,心火之炎。气不足而顖陷,突起则为热也;血有余而脸鲜,萎黄则为虚焉。
行坐迟者肾弱,啼哭多者心烦。脾热者弄舌,肝强者握拳。发竖作穗兮,疳痨渐起;颅解欲破兮,短折可占。皮聚肉脱兮,元气损而欲逝;鼻昂唇缩兮,谷气绝而难全。赤蚓入眼兮,不必问夫卢扁;青蛇绕口兮,何须问乎神丹!
五脏各证,一言可参。肝主风而叫哭烦闷,心主热而惊悸呵欠。肺主气而喘嗽善嚏,脾主困而吐泄喜眠。惟肾本虚,为命所关。肝常有余兮,实则生风;脾常不足兮,虚则成疳。木乘于土兮,泄痢久而发搐者不治;火刑于金兮,咳嗽久而成癎者必残。
一月之中,脐风最险;百晬之内,痰嗽尤难。证莫危于中恶,势莫急于流丹。变蒸尽于周岁,必计日以为准;惊搐发于期月,难引日以求安。有所苦者呻吟,失所欲者嗞煎。昼常叫喊兮,肝脏之热;夜多啼哭兮,脾脏之寒。
出胎而疾者,胎毒之发;能食而疾者,食积之干。胎毒之变也,为黄为瘤为疮毒;食积之变也,为症为痛为痞满。吐泻有寒有热有食,欬嗽有虚有实有痰。痢因积得,疟以痞延。胀乃脾胃之虚,肿则风湿之感。疝本肝来,淋以膀胱之热;疸因脾致,渴以津液之干。
风从肝起,热自心坐。风热并而搐急,吐泻久而成慢。证分八候,治贵十全。痰涎未去兮,为言语之蹇濇;气血未复兮,成手足之拘挛。天吊如痓而上窜,内吊似疝而里疼。客忤轻于中恶,虫痛类于发癎。形证既混于雷同,诊治宜详于藻鉴。
眼中白膜兮,肝疳已现;鼻下赤烂兮,肺疳所传。壮热而渴兮,邪火熏于绛宫;多疮而瘠兮,真水涸于元关。饮食伤而脾损,津液亡而胃干。丁奚手足之渐细,哺露糟粕之不敛。爱吃泥土兮,面黄齿白而头皮光急;喜啖瓜果兮,口馋肉削而腹皮满坚。
论病之证已明,立治之法尤简。平胃燥湿,五苓利水,二药合而吐泻兼调;泻青疏风,导赤泻火,两方并而惊风可蠲。金花凉惊而退热,玉液宁嗽以化痰。保和消积兮,同香连又治痢疾;异功补脾兮,助集圣可救痨疳。理中止吐泻而寒热通用,保命镇惊癎而急慢相兼。
抱龙主惊风而平痰火,惺惺解变蒸而散风寒。善脾平疟兮,疟久有母者消癖;荳蔻止泄兮,泄久生风者调元。白朮救虚渴之仙药,丁香取虫积之神丹。五色泄脏中之热,三圣除膈上之痰。口舌生疮者洗心,胷胁急痛者控涎。参苓肥儿兮,脾虚羸甚者勿弃;地黄补肾兮,禀气怯弱者有验。
嗟夫!婴儿穉弱兮,岂堪药石;良工调理兮,尤贵精专。或补或泄兮,中病即止;易虚易实兮,其证勿犯。治不乖方兮,有如援溺救焚;药不对病兮,何异操刀佩剑?发吾心之秘兮,为取兔以设置;获斯术之利兮,勿得鱼而忘筌。
贫富异病
人有恒言,富贵之子多病者,其气清,其体薄,而过于饱暖也。贫贱之子少病者,其气浊,其体厚,而常受饥寒也。上智之医,识得此意,观父母而知其气禀之厚薄,观形色而知其脏腑之虚实,猛峻之药,不可妄加,和平之方,亦不可执用也。歌曰:医不执泥曰上工,能知富贵与贫穷。生来气体分清浊,居来看承又不同。
论胎疾食积外感
小儿初诞多胎疾,能食过多为食积。于斯二者作提纲,仲阳复起从吾议。
小儿之疾,如痘疹、丹瘤、脐风、变蒸、斑黄、虫疥、解颅、五软之类,皆胎疾也。如吐泻、疟痢、肿胀、痞积、疳痨之类,皆伤食之疾也。惟发热欬嗽,或有外感风寒者。故曰:小儿之疾,属胎毒者十之四,属食伤者十之五,外感者十之一二。
惊癎原来肝有余,脾常不足致疳虚。形体不全知肾弱,上医会得谨其初。
大抵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肾主虚,亦不足也。故小儿之病,惊风属肝,疳痨属脾,胎气不足属肾。上医治病,必先知所属而预防之,故曰不治已病治未病。
家传三法
家传三法救孩童,惊癎须防用抱龙。胎禀怯时宜补肾,肥儿痼病有奇功。
治癎用琥珀抱龙丸,治疳用肥儿丸,治胎禀不足用补肾地黄丸,此三方者,袓训相传,子孙敬守。
辨寿夭
幼科精熟是专门,寿夭平时认得明,色脉合观知五脏,补虚泻实药通神。
古语云:三折股肱为良医,谓历练熟也。故幼科专精者,凡小儿之寿夭,先了然于目中矣。病不可治,必不治也。至于临病之时,观形察色,便知五脏之证治,所以补之泻之,意之所生,有通神之妙也。
小儿寿天最难明,只在良工眼力精,形气有余为寿相,如其不足岂遐龄。
小儿寿天,须观形气。如形实气实,此禀气有余为寿相,无病易养。如形虚气虚者,此禀气不足为夭相,多病难养。盖儿之生也,受气于父,成形于母。父母俱强者,则形气有余;父母俱弱者,则形气不足。父强母弱,则气有余,形不足;父弱母强,则气不足而形有余也。大抵寿夭穷通,聪明愚痴,皆以预定,岂能逃乎?小儿所禀,全赖父母之余气,以长形质,故肥不可生瘦,瘦不可生肥。大小与父母不等,则难养也。虽初生多患,若形体相称,多寿也。小儿面舒,转首迟滞,稍费人雕琢者,寿之兆也。若小儿预知人意,身轻力弱者,难养也。古人有言,譬如梅花早发,不睹岁寒,甘菊晚荣,终于年事。故知晚成,寿之兆也。若小儿阴小而黑,与身相等者,可养之。子若阴大而白者,难养也。若小儿形体弱,头面多青,精神昏瘁者,难养。若小儿刚悍,眼目俊朗,神气爽健,发绀而泽者,寿之相也。若小儿精神实则少病,故易长成也。若形瘁而多病者,难养也。若小儿黑珠少,白睛多,面色晃白者,非寿之相也,纵长不及天年。若黑珠大而白睛少,面色黑形不淡者,亦要观其眼中黑白分明,表里相称,曰寿曰康。若黑珠动摇,光明闪烂,纵长亦应目疾,寿亦不及四旬也。
头圆背厚腹如垂,目秀眉清鼻准齐。耳角分明口方正,肾坚肉实体丰肥。
头者,髓之海也,肾主骨髓,头圆则肾足矣。背者,五脏之所附也,背厚则五脏安矣。腹者,水谷之海也,腹大则水谷盈矣。目者肝之窍,耳者肾之窍,鼻者肺之窍,口者脾之窍,七窍无阙则形全矣。脾主肉,肉实者脾气足也。肝主筋,筋强者肝气足也。肾主骨,骨气足则肾坚矣。
腮妍发绀表形端,二便调和里气安。脚健项肥囊紧小,肌肤温润更红鲜。
腮妍如桃,发黑如漆,此表实也。小便长,大便润,此里实也。脚者,身之柱也,柱壮而强则身不挠。项者,头之茎也,项长而肥则头不敧。囊者,宗筋之会也,囊黑而小如荔枝者寿。肌肉者,荣卫之所舍也,温润红鲜则荣卫宣畅而气血足矣。
性静神安状若愚,自然精采与人殊。乐然后笑不多哭,若到眠时不久嘘。
英华不露,神气内藏,此非凡儿相也。心主笑,不妄笑者,心气足也。肺主哭,不多哭者,肺气足也。又哭声不绝连绵者,肺气实也。脾主睡,睡不久者,脾气实也。此上三条,皆寿相也,其儿无病而易养也。
头破露缝眼露睛,鼻干唇缩口流津。发稀项软腓腨小,满面纷纷青紫筋。
诸阳皆会于头,头破则阳上衰矣。诸阴皆起于足,腓腨者,足肚肉也,小则阴下衰矣。鼻为肺窍,鼻干则肺气衰矣。唇口为脾窍,唇缩流津,脾气衰矣。发为血余,发稀则血衰矣。项为天柱,项软则柱折矣。青紫之筋,皆风热之候,散见于面,必多惊癎之病。
形枯色夭欠火晶,肚大筋浮泻利频。虫疥浸淫多叫哭,见人笑语弄精神。
形枯色夭者,此表虚也。泻利无时者,此里虚也。疥疮啼哭多笑语者,皆阳火妄动之候。此十二条,皆夭相也,其儿多病而难养也。
辨形色
小儿有病观形色,青主惊风红主热,黄为伤食白主疳,若中恶时其面黑。
肝主风,其色青;心主热,其色红;脾主谷,其色黄。白者气血不荣于面也,故主疳。黑者凶色也,故主中恶。
气色须看何部中,心主正额火光红。左颊木肝右金肺,颏为肾部鼻脾宫。
此五形分部位也。肝属木,东方,故于左颊候之。肺属金,西方,故于右颊候之。心属火,南方,故于额上天庭候之。肾属水,北方,故于颏下地阁候之。脾属土,中央,故于鼻准候也。
肝病须观眼目中,脾唇心舌自相通。肺有病时常在鼻,肾居耳内认其宗。
此以五窍分五脏也。肝之病见于目,心之病见于舌,脾之病见于唇,肺之病见于鼻,肾之病见于耳,各随寒热虚实决之。
目扬面赤热生风,眉绉呻吟腹痛攻。面肿色黄知癖疾,发稀面白有疳虫。
肝主风,目扬者,肝病也。扬者,直视也。心主热,面赤者,心病也。风热相传,必生惊搐。人有痛则眉绉而呻吟。诀云:痢疾眉头绉,肠中痛也。脾主湿,湿胜则肿,面肿色黄,故知脾病。宿食成积,积久成癖。疳者,津液不足之病也。发稀面白,血之虚也。疳病多虫。
下痢应嫌面貌妍,惊风面赤亦堪怜。欬嗽面白为真色,青绕唇傍青紫筋。
诀云:泻不定,精神好者,死。风病面如涂朱者,死。欬久不止,面光白者,肺之真脏色见也。
小儿疾厄命宫寻,虎口三关食指纹。欲知死生无错误,不离五色认分明。
命宫,谓山根也。小儿山根断绝,青红紫黑筋横栏者,多病难养。相法云:山根青色,出胎频见灾危是也。男左女右,手指横纹,其纹曲向内者病在内,曲向外者病在外;下大上小者吉,下小上天者凶。
辨脉息
小儿未损天真气,指下脉来宜有力。大滑数实最为良,细濇迟虚终不吉。
脉大者,气实也。脉滑者,血实也。六至为数,脉来有力。皆赋禀有余之脉也。脉细者,气虚也。脉濇者,血虚也。三至为迟,虚则无力。皆赋禀不足之脉也。小儿寿夭,以此辨之。
一息六至号和平,八至之说不可凭。四至以下虚冷备,八九十至热生惊。
小儿之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谓之一息。六至乃和平无病之脉也。诀云:八至为平和脉者勿从。一息四至曰离经,三至以下谓之损脉,为虚冷疳痨之病。一息八至曰离经,九至以上谓之至脉,为实热惊风之病。
辨脉证治
上医色脉尽须明,虚实证治如法行。有一乖违即不中,为儿作祸犯天刑。
《内经》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盖上医之治小儿也,以色合脉,以脉合色,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不违则制,万全之道也。且如两腮红者,色实也;脉急数者;脉实也;大便秘,小便黄,渴不止,上气急,足胫热者,实证也。有此三实者,宜以寒凉之药泻之。所谓不可服热药者,有七也。如面晃白者,色虚也;脉微沉者,脉虚也;粪色青,腹虚胀,呕乳,眼珠青,足胫冷,虚证也。有此三虚者,宜以温热之药补之。所谓不可服寒药者,有七也。今之粗工,色脉证治,懵然无知,妄作汤丸,夭儿性命,天必谴之。
药必对证无差错,中病即已无太过。待其来复真气生,食养尽之无补佐。
此谓治病之要术也。色脉证治,了然在心,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皆制病之方药也。服药之后,中病即已,勿过其制者,即《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三,小毒治病十去其五,无毒治病十去其七之法也。《内经》曰:及其衰也,待其来复,谓病衰其半,即止其药,以待其真气之发生,又以乳食之养,助其发生之气。谚云:药补不如食补者是也。粗工不知此理,攻寒令热,寒未退而内热以生;制热令寒,热未除而中寒又起。欲求疾愈,安可得乎。夭札之由,必始于此。此条治法,亦吾吃紧为人处。
小儿用药择其良,毒药毫厘不可尝。邪气未除真气损,可怜嫩草不耐霜。
良,谓气味平和无毒之药也。毒,谓猛峻蚀利瞑眩之药也。故小儿之方,实则泻之,如泻青导赤泻白泻黄之类;虚则补之,如安神异功阿胶地黄之类。如凉惊治热,理中治寒,抱龙治癎,肥儿治疳之类,皆和平无毒之剂,此吾家秘传之良方也。如巴豆、牵牛,虽未尝不用,亦不敢专用也。予见今之行幼科者,以硇砂治积,轻粉治痰,以砒治疟,以硫治寒,皆是大毒之药,小儿之肠胃娇脆,安能当此毒也?
小儿汗下勿轻尝,实实虚虚必损伤。寒热误投如太过,温中解毒有奇方。
按仲景伤寒法云:不应汗而汗之者,为斑疹惊惕汗不止之证,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也。不应下而下之者,为痞满腹痛吐泻肠滑不止之证,所谓承气入胃,阴盛乃亡也。
小儿有病不可下,不热自汗兼自泻。神困顖陷四肢冷,干呕气虚神怯怕。
吐虫面白发焦穗,疳瘦潮热食不化。鼻塞欬嗽及虚痰,脉细肠鸣烦躁呀。若将有积与疏通,是谓虚虚诚可怕。
孩儿实热下无妨,面赤睛红气壮强。脉上弦洪肚上热,咋腮喉痛尿如汤。屎硬腹胀胁肋满,四肢浮肿夜啼长。遍身生疮肚隐痛,下之必愈是为良。
如悞服寒凉药过多者。以致脾胃虚弱胃脘痛,宜温胃散主之。如悞服热药太过者,以致烦躁闷乱,或作吐或狂或渴,宜先解毒,菉豆粉饮主之。
如小儿病惊,多用药性太温及热药治之。有惊未退而别生热证,有病愈而致热证者,有反为急惊者,甚多。当问病者数日,因何得之,曾以何药调之,可用解毒之药,无不效也。以豆卷散主之。
病来发热不惺惺,不信医师信鬼神。龙木祝由真人诀,未闻牲杀解人惊。
经曰:惑于鬼神者,不足与言至德。故有信巫不信医之戒。祝由科龙木所传,乃移精变气之术。如祷鬼神之事,徒杀牲耳,何益哉!
病不可治对人言,病可医时用意专。三法始经常记忆,勿伤脾胃反成愆。
古语云:病不可治,即宜早告,不可隐忍,遭人耻笑。诚哉是言也。其病可治,视人之子如己子,调护保养,无所不至可也。然有三法:初用猛法,以攻病之药去之,不可恶攻而爱补,反助其邪,为儿之害;中用宽猛相济,病久不除,乳食必少,脾胃大倦,于补脾药中,加攻病药,看儿强弱加减;末则用宽法,儿病既久,久则成疳,只以补脾胃为主,正气完则邪气自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