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三十三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面门

单方

益母草入面药,令光泽。五月五日采根叶曝干,捣末,水和作团,如鸡子大,大火烧一炊久,经一伏时取出,磁器中再研,余收之。使如澡豆法。能去风刺、粉刺,令面悦泽。 【 《本草》,下同】

瓜蒌根悦泽人面,疗手面皱,作粉常涂之妙。

白芷去(黑干)(黑曾),疵瘢,润泽颜色,可作面脂常用。

指爪破面,取生姜汁调轻粉敷之,便无瘢痕。 【 《得效》】

藁本去(黑干)疱,酒皶粉刺,润泽颜色,可作沐药面脂。 【 《本草》,下同】

土瓜根去面上(疒咅)(疒畾),为细末,浆水和匀,入夜浆水洗面敷药,朝复洗之,仍得光润,皮急,白日光华射人。

白茯苓去(黑干)(黑曾)及产妇黑疱如雀卵,为细末,蜜和,常常涂面良。

桑叶治面上肺毒疮如大风疮,取叶洗净蒸熟,日干为末,水调二钱,服日三,名绿云散。

蜜常敷面,如花色,久敷之佳。

真珠除(黑干)(黑曾)瘢点,令面润泽,好颜色,研为粉,和乳汁常涂之。

白殭蚕灭(黑干)(黑曾)瘢痕,令面色好,为末,常涂之;又与衣鱼、鹰屎白等分为末,和乳汁,涂瘢痕便灭。

覆盆子令人好颜色,久食之佳;蓬藟同功。

乌梅肉去黑点黑痣,蚀恶肉,和诸药以点之。

面生雀子瘢,取梅肉、樱桃枝、猪牙皂角、紫背浮萍,等分为末,如常法洗面,其瘢自去。 【 《入门》】

栗上薄皮捣为末,蜜和涂面,令皮肉急缩可展;又治老人面皱。 【 《本草》,下同】

菟丝子苗去面(黑干)及粉刺瘢点,捣苗取汁,常涂之。

杏仁去面(黑干),捣为末,和鸡子白夜卧涂面,明早温酒洗之。

伤风面肿,杏仁捣烂敷之。

冬瓜仁令面光泽,好颜色,去黑瘢黑(黑干),可作面脂常用。

冬瓜取仁三五升,去皮,捣为末,蜜丸,空心服三十丸,久服令人面洁如玉。

葱白主伤风面目浮肿,煎汤饮之洗之。

鸬鹚屎去面上(黑干)(黑曾)、黡痣、瘢疵、疱皯、雀卵斑。取屎白,猪脂调涂。

熊脂主面上(黑干)(黑曾)、黑瘢,悦泽人面,可涂之,兼食之。

羚羊胆主面多(黑干)(黑曾),如雀卵色。取胆和酒煮沸,以涂拭之,日三即瘥。

大猪蹄令老人面光泽。猪蹄一具,治如食法,煮浆如胶,夜以涂面,晓以浆水洗,即面皮急矣。

鹿角炙为末,酒服二钱,日二,久服,面色如花。

鹿角以浆水浓磨如泥,涂面,令不皱,兼去疮疱,光华可爱。

年少气盛,面生疱疮,麋鹿脂涂之即瘥。

又方:被打头面青肿,羊肉、牛肉或猪肉,炙令热,贴肿上即愈。

时行腮肿,用柏叶末,调蚯蚓粪涂之。 【 丹溪方】

痄腮肿痛:酢调石灰敷之。 【 《简便方》】

腮颊热肿:赤小豆末和蜜涂之,一夜即消;或加芙蓉叶尤妙。

风热腮肿:丝瓜烧存性研末,水调搽之。 【 严月轩方】

面疱:鹰屎白二分,胡粉一分,蜜和敷之。 【 《外台》】

灭面上痕:用鹰屎白和人精,敷,日三。 【 《千金》】

又方:鹰屎白二两,殭蚕一两五钱,为末,蜜和敷。 【 《圣惠》】

又方:鹰屎白、白附子各一两,为末,酢和敷,日三五次,痕灭止。

面色黧黑:牡蛎粉研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日一服,并制其肉食之。 【 《普济方》】

面(黑黾 )【 即黑子也:】 羚羊胆,牛胆各一枚,酢二斤,同煮三沸,频涂之。 【 《外台》】

面黑令白:马珂、白附子、珊瑚、鹰屎白等分为末,每夜人乳调敷。旦以浆水洗之。 【 《圣惠》,下同】

面疮(黑干)疱:乌蛇肉二两烧灰,腊猪脂调敷。

面黑(黑干)疱:羚羊胆、牛胆各一个,醇酒三升,煮三沸,夜夜涂之。 【 《肘后方》】

消灭瘢痕:以猪脂三升,饲乌鸡一只,二日后取屎,同白芷、当归各一两煎十沸,去渣,入鹰屎白五钱调敷。 【 《外台》】

雀斑面疱:鸡卵酢浸坏,取出敷之。 【 《圣惠》,下同】

消灭瘢痕:鸡子五七枚煮熟,取黄炒黑,拭涂,日三,久久自灭。

面上黑黯:白殭蚕末,水和搽之。

粉滓面(黑干),令人面色好:用白殭蚕、黑牵牛、细辛等分为末,如澡豆,日用之。 【 《斗门方》】

鲸刺雕青:以白马汗搽上,再以汗调水蛭末涂之。 【 《儒门事亲》】

酸浆水,能白人肤体如缯帛,去(黑干)(黑曾)黑子,以暖浆水洗面,以布揩黑子,令痛,水研白檀,取汁涂之。

朱砂,好颜色,水飞为末,井华水点少许敷之。

面上(疒咅)(疒畾)大风:用干螌蝥末以生油调敷,约半日,(疒畾)胀起,以软帛拭去药,以棘针挑破,近下令水出干,不得剥其疮皮,不可以药近口眼。若是尖(疒咅)(疒畾)子,即勿用此,别用枯矾末以治之,极效。

面上木痹:用牛皮胶化,和肉桂末厚涂之,一二分良。 【 《叶氏摘元方》】

身面印文:刺破,以酢调赤土,之,干又易,以黑灭为度。 【 《千金方》】

面黑令白:白羊乳三斤,羊(月臣)三副,和捣,每夜洗净涂之,旦洗去。 【 《总录》】

灭诸瘢痕:大鼠一枚,以腊猪脂四两煎至销尽,滤净,日涂三五次。先以布拭赤,要避风。 【 《普济方》】

面上(黑干)点:取白蜜和茯苓末涂之,七日便瘥也。 【 《孙真人食忌》】

人面黧黑,皮厚状丑:用羚羊胫骨为末,鸡子白和敷,旦以白梁米泔洗之,三日如素,神效。 【 《肘后方》,下同】

面上疱疮:用鸡子浸于三岁苦酒中三宿,待软,取白涂之。

面黑令白:鸡子三枚,酒浸密封四七日,每夜以白敷面,如雪白也。 【 《普济方》,下同】

涂面驻颜:鸡子一枚,开孔,去黄留白,入金华胭脂及朱砂少许,纸封与鸡抱之,俟别卵抱出,以涂面,洗之,半年尚红也。

面黑令白:土蜂子未成头翅者炒食,并以酒浸敷面。 【 《圣惠方》】

雀斑面疱:七月七日取露蜂子于漆碗中,水酒浸过滤汁,调胡粉敷之。 【 《普济方》】

面上皶疱(黑干)(黑曾):用木兰皮细切,以三年酢浆渍之,百日晒干,捣末,每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用栀子仁一斤。 【 《古今录验方》】

身面白驳:鲇鱼半斤一头,去肠,以粳饭盐椒如常作鲊,以荷叶作三包系之,更以荷叶重包,令臭烂,先以布拭赤,乃炙鲊包,乘热熨,令汗出,以绵衣裹,勿令见风,以瘥为度。 【 《总录》】

白矾治粉刺:白矾末酒调涂之。 【 《得效方》】

面上粉痣:铜绿为末,晚时切生姜蘸擦之。

面肿为风:宜用羌活、防风、升麻、白芷、牛蒡子之属,外杵杏仁如膏敷之。

面上细疮,常出黄水:桃花阴干,加当归或杏花作末,洗面。

密陀僧治面上(黑干)(黑曾)斑点:细研为末,人乳调涂,每夜用之。亦令面生光华。又治面鼻赤疱。 【 《本草》,下同】

石灰去面上黑子、瘜肉及粉刺。

面上黄水疮并目生疮:三月三日取桃花阴干,为末,每食后熟水下方寸匕,日三次,良。或浸酒饮之亦良。面上五色疮,用温盐汤新绵浸搨疮上,日五六度,即瘥。 【 《本草》】

面上粉刺:用不语唾涂之,或捣菟丝子汁涂之,或以白矾末少许酒调涂之。

面黑令白:冬瓜一个,竹刀去皮切片,酒一升半,水一升,煮烂滤去滓,熬成膏,瓶收,每夜涂之。 【 《圣济总录》】

面里皮痛:何首乌末,姜汁调成膏,敷之,帛盖,以火炙鞋底热熨之。

面赤酒皶:生附子、川椒、野葛少许,剉,酢浸一宿,取出,用猪脂同煎,以附子黄为度,去滓,时时涂之。

又方:硫黄半两,蜗牛壳自死枯干小者为上,木香各半两,虢丹半两,俱为末,杏仁半两去皮研膏,入腊月猪脂调成膏,夜卧时用浆水先洗面,令干,以药涂患处,平明洗去。湿癣以米泔水洗,却上前药。

搭腮肿:赤小豆为末,鸡子清调贴之,酢调贴之亦效。 【 《纲目》】

又方:石灰炒热,于地下窨冷,如此七次,为末,酢调敷立消。 【 《医鉴》】

又方:细辛、草乌等分为末,入蚌粉猪脂调敷肿处,口含白梅置腮边,良久,肿退出涎,患消矣。 【 《丹溪心法》。】

面赤:用好黄蘗剉碎四两,人乳浸拌匀,以日晒干,再浸拌匀,如此六七次为妙,然后为细末,临卧茶清或汤调下二钱,有奇效。

痄腮:用柏叶、车前草、柏子仁,杵碎热敷患处。或用鸡子清调赤小豆末。

凡伸欠颊车蹉,但开不能合,以酒饮之,令大醉,睡中吹皂角末(口畜)其鼻,嚏透即自正。 【 《三因方》】

汗出中风面肿,或连头项,或连手足:用牛蒡子研烂,酒煎成膏贴之,并服三匙。 【 《本草》,下同】

头面肿大疼痛,以大黄二两同殭蚕一两为末,姜汁和丸,弹子大,服。

甑气熏面浮肿:以久用炊布烧灰敷之,即消。

葳蕤,治面上黑(黑干),久服,令好颜色。

面黑:用女苑铅丹为末,酒服,男女二十日,黑从大便出。

面上黑斑:苍耳叶为末服之。

天门冬同蜜捣丸,日用洗面,去黑。

面上雀斑:用山柰,同鹰屎白、密陀僧、蓖麻仁为末,夜涂,旦洗之。

面上风刺粉刺:白牵牛酒浸为末,涂之。

面上紫疱:羊蹄根同姜汁、椒末、穿山甲灰泡擦之。

面上黑斑:桑耳焙干研,每食后热汤服一钱,一月愈。 【 《摘元方》】

头面风肿:杏仁捣膏,鸡子黄和杵,涂帛上厚裹之,干则又涂。不过七八次愈。 【 《千金方》】

面上皶疱(黑干)(黑曾):夏枯草烧灰,入红豆洗之。

面上粉刺:莙荙子酢浸揩面,令人光泽。

雀斑:用桃花同冬瓜仁研蜜涂之。粉刺如米,同丹砂末服,令面红润。

香瓣疮:生面颐耳下,浸淫出水。用羖羊须、荆芥、干姜烧,入轻粉搽。

其腮痄肿及喉下诸肿:用蜗牛同面研敷之。

面上毒疮初起者,急寻水蜒蚰一二条,用酱少许,共捣涂纸上,贴之即退,纸上留一小孔出气。此乃凌汉章秘传极效方也。 【 《谈埜翁试验方》】

喘嗽面浮,并四肢浮者,蛤蚧一雌一雄头尾全者,法酒和蜜涂之,炙熟紫团人参似人形者半两为末,化蜡四两,和作六饼,每煮糯米薄粥一盏,投入一并搅化,细细热呷之。 【 《普济方》】

面上紫块如钱大,或满面俱有:野大黄四两取汁,穿山甲十片烧存性,川椒末五钱,生姜四两取汁和研,生绢包擦,如干以酢润湿,数次如初,累效。 【 《陆氏积德堂方》】

少年面疱粉刺面(黑干):用浮萍日挼盦之,并饮汁少许。 【 《外台》】

又方:用紫背萍四两,防己一两,煎浓汁洗之,仍以萍于斑点上熟擦,日三五次。物虽微末,其功甚大,不可小看。 【 《普济方》】

身面疣目:杏仁烧黑研膏,擦破,日日涂之。 【 《千金方》】

身面瘢痕:用禹余粮、半夏等分为末,鸡子黄和敷,先以布拭赤,勿令见风,三十日自灭。十年者亦能灭去。 【 《圣济碌》】

头面诸疮:芝麻生嚼敷之。 【 《普济方》】

(黑干)(黑曾)皶疱:银杏同酒糟嚼涂之。

面黑令白:用白杨皮同桃花、白冬瓜子服之。

身面白癜:以酒服生芝麻油一合,一日三服,至五斗瘥。忌生冷,猪鸡鱼蒜等百日。 【 《千金方》】

身面白丹:白瓷瓦末和猪脂涂之。 【 《梅师方》】

瘢痕凸起:热瓦频熨之。 【 《千金方》】

痣黡疣赘:花碱、矿灰,以小麦秆灰汁煎二味,令干,等分为末,以针刺破,水调点之,三日三上,即去,须新合乃效。 【 《圣济录》】

身面赤疵:常以银揩令热,久久自消。 【 《千金翼》】

面黡黑痣:以草划破,铜绿末敷之,三日勿洗,水自落,厚者再上之。 【 《圣济录》】

身面疳疮,出黄汁者,葵根烧灰和猪脂涂之。 【 《食疗本草》】

粉滓面(黑干):云母粉、杏仁等分为末,黄牛乳拌略蒸,夜涂旦洗。 【 《圣济录》】

少年面疱:水银、胡粉等分研,腊猪脂和,夜涂旦拭,勿见水,三度瘥。 【 《肘后方》】

菌桂养精神,久服面生光华,常如童子。

肺风面疮:用蓖麻子、大枣、瓦松、白果、肥皂为丸,日三次。

面上瘢痕:用蒺藜子、山栀子各一合为末,酢和,夜涂旦洗之。 【 《救急方》】

面疮:用丝瓜、牙皂烧擦。

金腮疮:初生如米豆大,久则穿蚀,用鸡内金、郁金敷之。

面疱:用马蔺子花杵敷之佳。 【 《肘后方》】

疣痣瘤赘:用石灰一两,桑灰淋汁熬成膏,刺破点之。 【 《普济方》】

身面洪肿:甘遂二钱,生研为末,以豮猪肾一枚分为脔,入末在内,湿纸包煨,令熟食之,日一服,至四五服当觉腹鸣小便利,是其效也。 【 《肘后方》】

黑子疣赘:续随子熟时点之自落。 【 《普济方》】

头面忽肿热毒风气内攻,或连手足赤肿,触着痛者:牛蒡子根,一名蝙蝠刺,洗净研烂,酒煎成膏,绢摊贴肿处,仍以热酒服一二匙,肿消痛减。 【 《斗门方》】

面上雀斑:蓖麻子仁、密陀僧、硫黄各一钱,为末,用羊髓和匀,夜夜敷之。 【 《摘元方》】

面上瘢黡:取铁扫帚地上自落叶并子,煎汤频洗,数次自消。 【 《寿域神方》】

面上(黑干)(黑曾):白附子为末,卧时浆水洗面,以白蜜和涂纸上贴之,久久自落。 【 《卫生易简方》】

黑气上面:半夏焙研,米酢调敷,不可见风,不计遍数,从早至晚,如此三日,皂角汤洗下,面莹如玉也。 【 《摘元方》】

面上生疮:曼陀罗花晒干,研末少许,贴之自愈。 【 《卫生易简方》】

头风面疮:痒出黄水,艾二两酢一升,砂锅煎取汁,每薄纸上贴之,一日上二次。 【 御药院方】

面上(黑干)(黑曾):艾灰桑灰各三升,以水淋汁,再淋至三遍,以五色布纳于中同煎,令可丸时,每以少许敷之,自烂脱;或与藜灰汁同熬膏点之,甚妙。 【 《外台秘要》】

粉刺黑斑:五月五日收带根天麻紫花者晒干烧灰,以商陆根捣自然汁加酸酢和搜灰作饼,炭火煅过收之,半年方用,入面药,甚能润肌。 【 《闺阁事宜》】

身面疣目:用腊纸卷硫黄末少许点之,焠之有声目去。 【 《普济方》】

身面瘊子:用白矾、地肤子等分煎水,频频洗之。 【 《多能鄙事》】

面多(黑干)(黑曾)雀卵色:苦酒渍朮,日日拭之极效。 【 《肘后方》】

面黄食少,男妇面无血色,食少嗜卧:苍朮一斤;熟地黄半斤;干姜炮一两,春秋七钱,夏五钱,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温水下五十丸。 【 《济生拔萃》方】

身面卒肿洪满:用皂荚去皮炙黄剉,三升,酒一斗渍透煮沸,每服一升,一日三服。 【 《肘后方》】

鼻面酒皶:用南方没石子有孔者,水磨成膏,夜夜涂之甚效。 【 《危氏得效方》】

面上脓疮:柳絮、腻粉等分,以灯盏油调涂之。 【 《普济方》】

面上恶疮,不可名识者:柳叶或皮木煮汁,入少盐,频频洗之。 【 《肘后方》】

面上粉刺(疒畾)子如米粉:用桃花丹砂各三两为末,每服一钱,空心井水下,日三服,十日知,二十日小便当出黑汁,面色莹白也。 【 《圣惠方》】

身面水肿,坐卧不得:取东引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每饥即饱食之,不得吃汤饮。 【 《梅师方》】

面上痣疵:寒食前后取桑条烧灰淋入石灰熬膏,以自己唾调,点之自落也。 【 《皆效方》】

身面石疽,状如痤疖而皮厚:以谷子捣敷之。 【 《外台秘要》】

虚肥面肿,积年气上如水病,但脚不肿:用谷楮叶八两,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米煮粥,常食之,勿绝。 【 《外台秘要》】

面(黑曾)皯疱:枸杞子十斤,生地黄三斤为末,每服方寸匕,温酒下,日三服,久则童颜。 【 《圣惠方》】

头面钱癣:槿树皮为末,酢调,重汤顿如胶,敷之。 【 王仲勉经效方】

身面浮肿:用乌豆一升,水五升,煮汁三升,入酒五升,更煮三升,分温三服,不瘥再合。 【 《千金方》】

又方:乌头煮至皮干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建炎初,吴内翰女孙忽发肿凸,吴检外台得此方,服之立效。 【 《百一选方》】

身面疣目:七月七日以大豆拭疣上三过,使本人种豆于南向屋东头第二溜中,豆生叶,以热汤沃杀,即愈。 【 《外台秘要》】

身面卒肿,脉洪大:用菟丝子一升,酒五升,渍二三宿,每饮一升,日三服,不消再造。 【 《肘后方》,下同】

面疮粉刺:菟丝子苗绞汁涂之,不过三上即瘥,屡验。

面上风刺:黑牵牛酒浸三宿为末,先以姜汁擦面,后用药涂之。 【 《摘元方》】

面上粉刺(疒畾)子,如米粉:黑牵牛末对入面脂中,日日洗之。 【 《圣惠方》】

面上雀斑:黑牵牛末鸡子清调,夜敷旦洗。 【 《心鉴方》】

面黑令白:(艹舌)蒌穰三两,杏仁一两,猪(月臣)一具,同研如膏,每夜涂之,令人光润,冬月不皴。 【 《圣济录》】

面生粉刺酒皶:白蔹二分,杏仁半分,鸡屎白一分为末,和杂水涂之,或拭面。一方无鸡屎。 【 《肘后方》】

身面卒肿:生猪肝一具,细切酢洗,入蒜酢食之,勿用盐。 【 《本草》】

面粗丑黑皮厚(黑干)(黑曾)者:猪(月臣)五具,芜菁子二两,杏仁一两,士瓜根一两,醇酒浸之,夜涂旦洗,老者少,少者白,神验。 【 《肘后方》,下同】

水气身面浮肿:商陆一升,水二斗煮取一斗,去滓,羊肉一斤切入内,煮熟,下葱豉,五味调和,如臛法食之。身面疣目,每月望日子时,以秃帚扫疣目上三七遍。 【 《圣惠方》】

身面疣目:牛口涎涂之自落。 【 《千金》】

面上皯疱:鹿角尖磨浓汁厚敷之,神效。 【 《本草》】

面上风疮,鹿角尖磨酒涂之。 【 《圣惠方》,下同】

面疮(黑干)疱:乌蛇肉二两烧灰,腊猪脂调敷。

灭瘢痕:以冻凌频熨之良。 【 《千金方》】

身面肿满:鸡子黄白相合涂肿处,干再上。 【 《肘后方》】

身面瘢痕:马齿苋汤日洗二次。 【 《圣惠方》】

令面光华:三月三日收桃花,七月七日收鸡血,和涂面上,三二日后脱下,则光华颜色也。 【 《圣济总录》】

面生(黑干)(黑曾):干柹日日食之。 【 《普济方》】

头面癣疮:生白果仁切断,频擦取效。 【 经验】

食茶面黄:川椒红炒碾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茶汤下。 【 《简便方》】

面上黡子:七月七日午时,取甛瓜叶七枚,直入北堂中向南立,逐枚拭黡,即灭去也。 【 《淮南万毕术》】

身面疣目,盗酸酒酵洗而呪之,曰:疣疣不知羞,酸酒酵洗你头,急急如律令!呪七遍,自愈。 【 《外台》】

身面浮肿,小便不利,喘急:用胡葱十茎,赤小豆三合,硝石一两,以水五升煮葱豆至熟,同擂成膏,每空心温酒服半匙。 【 《圣惠方》】

面黡痣点:蔓菁子研末,入面脂中,夜夜涂之,亦去面皱。或取油用亦妙。 【 《圣惠方》】

面上黑子,芫荽煎汤,日日洗之。 【 《小说》】

针灸

《素问》曰:肝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痝然壅,害于言,可刺不?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灵枢经》曰:顑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

厥胷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

顑痛,刺手阳明,与顑之盛脉出血。

手太阳之脉,是动则颔肿不可以顾,所生病者,目黄颊痛。三焦手少阳之脉所生病者,颊痛。胆足少阳之脉,所生病者,颔肿。心主手厥阴之脉,是动则病面赤目黄。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颜黑。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皆视其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千金方》曰:面赤颊中痛,取攒竹、龂交、玉枕。

面赤肿,取上星、囱?页会、前顶、脑户、风池。

面恶风寒,颊肿痛,取巨髎、天窻。

面皮热,取天突、天窻。

面赤热,取肾腧、内关。

面疮黑取行间,面尘黑取太冲。

颞颥痛,颔颅热痛,面赤,取中渚。

面皮赤痛取悬厘。

《古今医统》云:陷谷,面肿目壅肿,刺出血立愈。

颊肿口急颊车痛,不可以嚼,颊车,针灸皆可。

面颌肿生疮,合谷,列缺、地仓皆可取之。

少阴络治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

太阳络、太阴络治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岖逆则面赤,不逆则面黑。

导引

《养性书》曰:摩面光泽,热摩手心,频拭额上,谓之修天庭。连发际七遍,面上自然光泽,所谓手宜在面是也。

医案

《丹溪心法》曰:朱奶两腮热肿,隔壅之病也。用干葛、桔梗、苏叶各一钱半,升麻一钱,甘草炙七分,薄荷一钱,姜一片水煎服。

《卫生宝鉴》曰:杨郎中之内,五十一岁,身体肥盛,己酉春患头目昏闷,面赤热,多服清上药不效,请予治之。诊其脉,洪大而有力。

《内经》云:面热者手阳明病。《脉经》云:阳明经气盛有余,则身已前皆热。况其人素膏粱积热于胃,阳明多血多气,本实则风热上行,诸阳皆会于头,故面热之病生矣。先以调胃承气汤七钱,黄连二钱,犀角一钱,疏利三两行,彻其本热;次以升麻加黄连汤主之。

一妇人年几三十,忧思不已,饮食失节,脾胃有伤,面色黧黑不泽,环唇尤甚,心悬如饥状,又不欲食,气短而促。大抵心肺在上,行荣卫而光泽于外,宜显而不宜藏;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于内,当隐而不见;脾胃在中,主传化精微,以灌四旁,冲和而不息。其气一伤,则四脏失所,忧思不已,气结而不行,饮食失节,气耗而不足,使阴气上溢于阳中,故黑色见于面。又经云:脾气通于口,其华在唇。今水反来侮土,故黑色见于唇,此阴阳相反,病之逆也。上古天真论云:阳明脉衰于上,面始焦。故知阳明之气不足。非助阳明生发之剂,无以复其色,故以冲和顺气汤主之。《内经》曰: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以升麻苦平,葛根甘温,自地升天通行阳明之气为君。人之气,以天地之风名之,气留而不行者,以辛散之。防风辛温,白芷甘辛,温以散滞气为臣;苍朮苦辛,蠲除阳明经之寒,白芍药之温酸,安太阴经之怯弱。《十剂》云: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人参、黄芪、甘草、甘温,补益正气为佐[佐 原作「臣」,据文意改。]。至真要大论云:辛甘发散为阳。生姜辛热,大枣甘温,和荣卫,开腠理,致津液以复其阳气,故以为使。每服早饭后午饭前,取阳升之时,使人之阳气易达故也。数服而愈。

《儒门事亲》曰:陈君俞头项偏肿,连一目,若半壶,诊其脉洪大。戴人曰:《内经》云,面肿者,风。此风乘阳明经也。阳明气血俱多。风肿宜汗解,先与通圣散去硝黄,入姜葱豉煎服,取微汗,次日以草茎刺鼻中出血,其肿立消。

《李杲十书》曰:泰和年,东垣监纳济源税时,长夏多疫疠,初觉憎寒体重,次传面目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如染之多不救。张县丞亦得此证,至五六日,医以承气汤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至危笃。或曰:李明之存心于医,可以请治。遂命诊视,具说其由。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此虽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而为肿盛,以承气下之,泻胃中之实热,是诛伐无过,殊不知适其病所为。故遂处方,用黄连、黄芩,味苦寒,泻心肺间热以为君;橘红、元参苦寒,生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鼠黏子、薄荷叶苦辛平,板蓝根味甘寒,马屁勃、白殭蚕味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升麻、柴胡味苦平,行后急者,谓前缓剂已经高分泻邪气入于中,是到阴部,染于有形质之所,若不速去反损阴也。此却为客邪,当急去之,是治客以急也。且治主当缓者,谓阳邪在上,阴邪在下,各本家病也。若急治之,不惟不能解其纷而反致其乱矣。此所以治主当缓也。治客当急者,谓阳分受阳邪,阴分受阴邪,主也;阴分受阳邪,阳分受阴邪,客也。凡所谓客者当急去之,此治急以客也。假令少阳阳明之为病,少阳为邪者,出于耳前后也;阳明者首面大肿也。先以黄芩、黄连、甘草,通炒过,剉煎,少少不住服呷之;或服毕,再用大黄,或酒浸或煨,又以鼠黏子新瓦上炒香,(口父)咀煎去渣,内芒硝各等分,亦细细呷之,当食后用,徐得微利。及邪气已,只服前药;如不已,再服后药。依前次第用之,取大便利,邪已即止。如阳明渴者,加石膏;少阳渴者,加瓜蒌根汤,阳明行经,加升麻、葛根芍药之类;太阳行经,加羌活、防风、荆芥之类。选而加之,并与上药合,不可独用散也。

《医学纲目》曰:许学士医检正患鼻頞间痛,或麻痹不仁,如是数年。忽一日连口唇颊车发际皆痛,不开口,言语饮食皆妨碍,頞与颊上常如糊,手触之则痛,此足阳明经络受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故有此证。或以排风、小续命、透髓丹之类与之,皆不效。制犀角升麻汤赠之,数日愈。夫足阳明胃也。经云,肠胃为市。又云,阳明多血多气。胃之中腥膻五味,无所不纳,如市廛无所不有也。以其腐熟饮食之毒聚于胃,此方以犀角为主,解饮食之毒也;阳明经脉环唇挟舌,起于鼻,交頞中,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今所患皆一经络也,故以升麻佐之;余药皆涤除风热;升麻、黄芩专入胃经。

或问:一人年五十,忽颧骨上初觉如松子,渐大如胡桃不甚肿,微赤微痒,或云痰核,或云结毒,或作瘤治何如?曰:皆非也,是名颧疽,属阳明经积热所致,用紫金丹、乌金散、活命饮,加制过南星服之而消。按经曰,心病者颧赤。又曰,肾病者颧与颜黑。然则当察其色赤者,宜以黄连安神丸降心火,补心丸养心血;黑者宜以地黄丸滋肾水,未可专委之阳明郁火也。

《薛己医案》曰:一人年逾三十,夏月热病,后患颐毒,积日不溃,气息奄奄,饮食少思,大便不禁,诊脉如无。经曰:脉息如无似有,细而微者,阳气衰也。齐氏曰:饮食不入,大便滑利,肠胃虚也。以六君子加炮姜、肉豆蔻、破故纸,数剂而泄稍止,食稍进。更加黄蘗、当归、肉桂,乃溃而脓水清稀。前药每服加熟附子一钱,数剂泄止食进,脓渐稠。再以十全大补汤加酒炒芍药、白蘝,月余而愈。

地官陈用之患前证,服发散之剂,寒热已退,肿痛不消,此血凝滞而欲作脓也。用托里消毒散而脓成,又用托里散而溃。但脓清作渴,乃气血虚也,用八珍加麦门冬、五味子三十余剂而愈。

上舍卢懋树患此而尺脉数,证属肾经不足,误服消毒之剂,克损元气而不能愈。予用补中益气、六味丸料而痊。

上舍熊楝卿颐后患之,脓清体瘦,遗精盗汗,晡热口渴,痰气上涌,久而不愈。脉洪大,按之微细。属肾气亏损所致。遂用加减八味丸料,并十全大补汤而愈。

一妇人素内热,因怒耳面至颈项肿痛,寒热。此肝胆经火燥而血虚,用柴胡栀子散而肿痛消,用加味逍遥散而寒热退,用八珍汤加丹皮而内热止。

平江陈氏因惊惧后,常用手指甲拄搯两颊,遂两颊破损,心中懊憹不安,脉数而实,诸药不愈。用《活幼口议》牛黄清心凉膈丸,数服,如失。

老母年七十余,累岁患颊车痛。每多言伤气,不寐伤神,则大发;发之至剧,则上连头下至喉内及牙龈皆如针刺,火灼不可手触,乃至口不得开,言语饮食并废,自觉目中火光如闪电,寻常涎唾稠黏如丝不断,每劳与饿则甚,得卧与食则稍安。知其虚也,始以清胃散、犀角升麻汤、人参白虎汤、羌活胜湿汤加黄芩、甘、桔皆不效;后改用参、芪、白朮、芎、归、升、柴、甘、桔之类,稍佐以芩、栀、连翘、鼠黏,空腹进之,而食远则服加减甘露饮,始渐安。第老人性躁,不耐闲,劳而多言时有之,不能除去病根,然发亦稀少,即发亦不如往岁之剧矣。

从之铻因丧子郁结,复多饵鹿角胶诸种子药,或于食后临卧辄进之,以至积成胃热,遂患面痛,如老母证。服清胃散、甘露饮,大加石膏,过当而见虚证;又服参芪等补药,过当而复见火证。门人施生以越鞠加山栀、连翘、贝母、橘红之属,开其郁结而始向安。

孙兆治一人满面黑色,相者断其死。孙诊之曰:非病也,乃因登溷感非常臭气而得,去至臭无如至香,令用沉香、檀香碎劈焚于炉中,安帐内以熏之,明日面色渐变,旬日如故。盖肾臭腐属水,脾臭香属土。今夫厕臭者腐臭也,故闻之则入肾而面黑;沉香者香臭也,故熏之,则脾土胜肾水而色还也。

浙全夫人忽一日面上生黑斑数点,日久满面俱黑,遍求医治不效。忽遇一草泽医人云:夫人中食毒,治之一月平复。后校其方,止用生姜汁服之。问其故,云:食斑鸠。盖此物常食半夏苗中毒,故以姜解之。

又治尼长老六十一岁,身体瘦弱,十月间病头面不耐寒,气弱不敢当风行,诸治不效。诊之其脉皆弦细而微。其人年高素食茶果而已,阳明之经本虚。《脉经》云: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又加看诵损气,由此胃气虚,经络之气亦虚,不能上荣头面,故恶风寒,先以附子理中丸温其中气,次以升麻汤加附子主之。

徐考功兄湖广人,年踰三十,患时毒耳面焮肿,寒热拘急,其脉浮洪。此邪在表也,以荆防败毒散加牛蒡子、元参治之,渐愈;更以升麻、葛根、连翘、桔梗、川芎、金银花、牛蒡子而平复。齐氏云:宜于鼻内(口畜)通气散,取十余嚏作效。用嚏药不嚏者不可治。如嚏出脓血,治之必愈。如左右看病之人,每日用嚏药嚏之,必不传染。

一妇人表邪已解,肿尚不消。诊之脉滑而数,乃瘀血作脓也。以托里消毒散溃之而愈。

一妇人肿痛,用硝黄之剂攻之,稍缓,翌日复痛。诊之,外邪已退,亦瘀血欲作脓,亦以前药溃之,愈。

一人表俱解,惟肿不消,以托里消毒散四剂,脓成,针之而愈。

一人患时毒肿痛,发热作渴,脉实便闭,以五利大黄汤下之,诸证悉退,以葛根牛蒡子汤四剂而痊。

一人患时毒,服表散药愈炽,发热便秘,诊其脉沉而实。此邪在里也,以大黄汤下之,里证悉退;以葛根牛蒡子汤,浮肿亦消,惟赤肿尚存,更以托里药溃之而愈。

一人患时毒,焮肿胀痛,作渴烦热,便秘,脉数按之尤实,用防风通圣散一剂,诸证顿退;以荆防败毒散加元参、牛蒡、黄芩二剂而瘥。

周举人母,冬月头面耳项俱肿痛甚,便秘脉实。此表里俱实也,服防风通圣散不应,遂砭患处出黑血,仍投前药即应,又以荆防败毒散而瘳。盖前药不应者,毒血凝聚上部,经络药力难达故也,恶血既去,其药自效,或拘用寒远寒,及年高畏用硝黄,而用托里,与夫寻常消毒之剂,或不砭泄其毒,专假药力,鲜不危矣。

一妇人头面俱赤肿,焮痛甚盛,其脉浮数。此形证俱在表也。以平昔胃气有损,不可用发表之剂,宜用洁古法托里,以防邪毒之内侵。作内托复煎散一剂,终日饮之,两日而平。

少宰李蒲汀患前证,用发散之药,耗损元气,患处不消,体倦恶寒,食少口干,用补中益气加桔梗,及托里消毒散而愈。

秋官陈同野患前证,元气素弱,脉微细而伏。此形病俱虚也,用参、朮、芎、归、陈皮、柴胡、升麻、炙甘草以升举阳气,用牛蒡、元参、连翘、桔梗以解热毒,二剂,肿消而脉亦复矣。苟以脉微细为属阴,以肿赤为属阳而药之,鲜有不误者。

一妇人前证溃后,肿赤不消,食少体倦,脓清色白,乃脾肺气虚也,先用六君加桔梗芎归,后用益气汤加桔梗而敛。

一男子前证,表里俱解,肿痛尚不退,以葛根升麻汤二剂而消。

一男子患前证,肿痛发寒热,诊其脉浮数,以荆防败毒散二剂少愈,以人参败毒散二剂势减半,又二剂而瘥。

一男子耳面赤肿作痛,咽干发热,脉浮数,先以荆防败毒散二剂,势退大半;又以葛根牛蒡子汤四剂而痊。

一男子头面肿痛,服硝黄败毒之剂,愈甚,诊之脉浮数,邪在表,尚未解,用荆防败毒散二剂,势退大半,更以葛根牛蒡子汤四剂而痊。《内经》云:身半以上肿,天之气也;身半以下肿,地之气也。乃邪客心肺之间,上攻头目而为肿。此感四时不正之气为患,与夫膏粱积热之证不同。硝黄之剂,非大便秘实不可用,若不审其因,不辨其虚实表里,概用攻之,必致有误。常见饥馑之际,蒭荛之人多患之。乃是胃气有损,邪气从之为患,不可不察。予常治邪在表者,用葛根牛蒡子场、人参败毒散,或普济消毒饮子。邪在里者,五利大黄汤、栀子仁汤。表里俱不解者,防风通圣散。表里俱解而肿不退者,犀角升麻汤;如肿甚者,砭患处出恶血,以泄其毒。或用通气散取嚏,以泄其毒,十日外自愈。若嚏出脓血即愈,欲其作脓者,用托里消毒散;欲其收敛者,用托里散,此法最为稳当。五七日咽喉肿闭,言语不出,头面不肿,食不知味者,不治。

一男子服表散药,愈炽,发热便秘,诊其脉沉实,此邪在里也,以大黄汤下之,里证悉退;以葛根牛蒡子汤,浮肿亦消,惟赤肿尚存,更以托里药溃之而愈。齐氏云:时毒者,为四时邪毒之气而感之于人也,其候发于鼻面耳项咽喉,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憎寒发热头痛,或肢体痛甚者,恍惚不宁,咽喉闭塞,庸人不识,将为伤寒,便服解药一二日,肿气增益,方悟,始求疮医。原夫此疾,古无方论,世俗通为丹瘤,病家恶言时毒,切恐传染。考之于经曰:人身忽经变赤,状如涂丹,谓之丹毒。此风热恶毒所为,与夫时毒特不同耳。盖时毒初状如伤寒,五七日间乃能杀人,治者宜精辨之。先诊其脉,滑数浮洪沉紧弦濇,皆其候也。盖浮数者邪气在表也,沉濇者邪气深也。气实之人急服化毒丹以攻之,热实不利,大黄汤下之;其有表证者,解毒升麻汤以发之,或年高气软者,五香连翘汤主之。又于鼻内(口畜)通气散,取十余嚏,作效。若(口畜)药不嚏者,不可治。如嚏出脓血者,治之必愈。左右看病之人,每日用(口畜)药嚏之,必不传染。其病人每日亦用嚏药三五次,以泄热毒,此治时毒之良法也。经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宜和解之,服犀角连翘散之类,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头面肿起高赤者,可服托里散、黄芪散,宜针镰砭割出血,泄其毒气,十日外不治自愈。此病若五日已前,精神昏乱,咽喉闭塞,语声不出,头面不肿,食不知味者必死,治之无功矣。然而此疾有阴有阳,有可汗有可下,常见粗工但云热毒,就用寒药,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逆从,不可不审矣。

一人冬月痛头面赤肿,耳前后尤甚,痛不可忍,发热恶寒,牙关紧急,涕唾稠黏,饮食难下,不得安卧,医砭肿上四五十针,肿赤不减,痛益甚。予诊其脉,浮紧,按之洪缓,知为寒覆皮毛,郁遏经络,热不得升,聚而赤肿。且夫天令寒凛之时,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濇,善用针者不得取四厥,必待天温。又云冬月闭藏,用药多,少针石也,宜以苦温之剂,温经散寒,所谓寒致腠理以苦发之,以辛散之。

《外科正宗》曰:一男子耳项肿痛,发寒热,脉浮数,以荆防败毒散一剂,寒退热存;又以连翘消毒饮一剂,便行三次,内热顿退;余肿不消,本方去大黄加川芎数剂而愈。

一男子先发寒热,吹日头面俱肿,又二日口噤,汤水不入。诊之,脉洪数而有力,此表里俱实也。又咽喉妨碍,汤药难下,先用针刺咽间,去恶血钟许,牙关稍开;以防风通圣散一剂,徐徐服之,便去三四次肿上砭去恶血,以金黄散敷之,次日肿势稍退,又以普济消毒饮二剂,面肿渐消,惟两耳下坚肿不退,此必作脓,又以托里消毒散数服,候脓熟而针之,次以十全大补汤去肉桂加陈皮,十余剂而敛。

一男子牙根肿痛,次传腮项俱肿,顿生寒热。此阳明湿热上攻,用荆防败毒散加石膏一剂,寒热顿退,惟腮肿不消,以针刺牙根肿上出毒血,以冰硼散擦之,外敷真君妙贴散,内服牛蒡子汤,数服而愈。

一男子冬月耳面赤肿,发热,口干,脉洪实而便秘。此三阳蕴热证也,必舍时从证治之。以五利大黄汤一剂,便行二次,赤肿稍退,内热稍疏;又以升麻解毒汤二服,肿亦消而病愈。

一妇人冬月面肿咽痛,口噤难开,诊脉洪数有力,又见房中暖气如烘,此因炉火盛也,以黄连解毒汤加元参一剂,次日肿消咽利,又用二剂,其疾痊安。

一男子劳甚,鬓间肿硬,肉色不变。予曰:劳伤气血,湿痰凝滞之证,与夫外感时毒不同。又诊脉细数而无力,为内伤损病,治当养气血调经脉理劳续损治之。彼欲内消,自服仙方活命饮二服,肿不觉消,脾胃已损。又请一医,乃行攻利,复损脏腑,数日后饮食不进,便泄不止,肿硬愈坚,痰涎愈甚。复请视之,辞不可治。予曰:凡疗理病有主末,治有权宜。此病初起,肉色不变者,血不足也;坚硬不热者,脾胃弱也;脉细数而无力,正气衰也。岂可用前有余之药以攻不足之病?后又强投温中补剂,不应而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