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李白选集

古風(其三十九)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1]!霜被群物秋[2],風飄大荒寒[3]。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4]。白日掩徂暉,浮雲無定端[5]。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6]。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7]。

【注釋】

[1]漫漫:亦作“曼曼”,無涯際貌。

[2]“霜被”句:謂秋霜覆蓋萬物。被,動詞,披,覆蓋。

[3]“風飄”句:大荒,廣野,極言其地曠遠。宋本校:“一本自第四句後云:殺氣落喬木,浮雲蔽層巒。孤鳳鳴天霓。遺聲何辛酸。游人悲舊國,撫心亦盤桓。倚劍歌所思,曲終涕泗瀾。”

[4]“榮華”二句:謂榮華易逝如東流之水,一去不返,萬事盛衰都像波瀾一樣起伏無常。

[5]“白日”二句:白日,喻指君王。徂(cú)暉,落日之餘暉。浮雲,喻指小人。無定端,没有一定方向。暗喻朝政腐敗。

[6]“梧桐”二句:《莊子·秋水》:“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枳(zhi)棘,多刺之樹。鴛,通“鵷”,胡本作“鵷”。與傳説中鸞鳳同類。二句意謂本來只配棲息在多刺樹木上的燕雀,現在却巢息於梧桐;本應止宿於梧桐的鸞鳳,如今却反而棲於惡樹。

[7]“且復”二句:歸去來,即歸去,回家。來,語氣助詞,無義。晉陶淵明有《歸去來辭》,此用其意。劍歌,彈劍而歌。暗用《史記·孟嘗君列傳》馮驩彈鋏而歌“食無魚”、“出無輿”、“無以為家”的典故。《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篇名。《樂府解題》曰:“《行路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别悲傷之意。”本為民間歌謡。南朝宋鮑照有《擬行路難》十九首,以雜言歌行體抒寫懷抱,為樂府詩名作。李白也有三首,更著名。行,宋本校:“一作悲。”

【評箋】

蕭士贇《分類補注李太白詩》注:此篇“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者,以喻高見遠識之士知時世之昏亂也。“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者,以喻陰小用事而殺氣之盛也。“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者,謂遭時如此,所謂榮華者如水之逝,萬事之無常亦猶波瀾之無有底止也。日,君象;浮雲,奸臣也;掩者,蔽也;徂暉者,日落之光也;以喻人君晚節為奸臣蔽其明,猶白日將落為浮雲掩其輝也。無定端者,政令之無常也。“梧桐巢燕雀”者,喻小人在上位而得志也。“枳棘棲鴛鸞”者,喻君子在下位而失所也。“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者,白意蓋謂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識時知幾之士,當此之際,惟有歸隱而已。

沈德潛《唐詩别裁》卷二:“白日”二語,喻讒邪惑主。“梧桐”二語,喻小人得志,君子失所。

王琦《李太白全集》注:“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見宇宙廣大之意。“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見生計蕭索之意。“榮華東流水”,言年華日去,如水之東流,滔滔不返。“萬事皆波瀾”,言生事擾擾,反覆相乘,如水之波瀾,無有静時。“白日掩徂暉”,謂日將落而無光,如人將有去志而意色不快。“浮雲無定端”,言人生世上,行蹤原無一定,何必戀戀於此!或以落日為浮雲所掩,喻英明之人為讒邪所惑,兩句作一意解者亦可。梧桐之木,本鳳凰所止,而燕雀得巢其上,喻小人得志。枳棘之樹,本燕雀所萃,而鵷鸞反棲其間,喻君子失所。以上皆即景而寓感歎於間,以見不得不動歸來之念。意者,是時太白所投之主人,惑於群小而不見親禮,將欲去之而作此詩。舊注以時世昏亂、陰小用事為解,專指朝政而言,恐未是。

按:此詩所述景象皆為現實所見而寓感歎於其間。從詩意看,此詩亦當為天寶三載(七四四)被讒去朝時所作。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