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四分律名义标释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三十九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律藏卷第五十九

五非法

律言。和尚有五非法。弟子应忏悔而去。应语和尚言。我如法。和尚不知(一也)。我不如法。亦不知(二也)。若我犯戒。舍不教呵(三也)。若犯。亦不知(四也)。若犯而忏悔。亦不知(五也)。和尚有如是五法。弟子应忏悔而去。僧祇律云。若和尚阿阇梨有过。弟子应谏。不得粗语。如教诫法。应软语言。师不应作是事。若从者善若反加诃斥者。彼是和尚。应舍远去。是阿阇梨。应持衣钵。出界一宿。还依止余人。若彼有势力。应远去。或依止有德重人。复次。有四种阿阇梨。一者无食无法。应不问而去。二者有食无法。应问而去。三者无食有法。虽苦。尽寿不应去。四者有食有法。虽驱遣。尽寿不应去。大论云。弟子见师之过。若实若虚。其心自坏。不复能得法利。若见师过。莫起嫌恨。应作是念。我先世福德不具足故。不得值佛。今值是杂行师。我不应念其过失。而自妨失般若。师之过失。不著于我。我但从师。受般若法。譬如狗皮囊。盛好宝物。不应以囊故。而弃其宝。如罪人执烛照道。不可以人罪故。不受其明。自坠沟壑。又如行路。遣小人导道。不可以人小故。不随其语。如是等因缘。不应远离于师。又如经说。复有说法者。持戒清净。离于五欲。多知多识。有好名闻。威德尊重。弟子受法。而不顾录。汝于是中。莫生怨恨。当作是念。我宿世罪故。今为小人。师不轻我。我自无福。不能得近。又我于师所。应破憍慢。以求法利。有如是种种诸师。菩萨为求般若故。但一心恭敬。不念其长短。若能如是忍辱。于师一心不起增减者。汝于师所。尽得妙法。如完牢之器。所受不漏(敬师法。详如正恭敬经说)。

五种犯

或有犯。自心念忏悔(如不故作。犯责心突吉罗。自心念忏后不更作。是也)。或有犯小罪。从他忏悔(如犯故作突吉罗。若恶口。向一人说。得除灭之)。或有犯中罪。亦从他忏悔(如波逸提。自性。方便轻偷兰遮。向一人前悔。亦得除灭)。或有犯重罪。从他忏悔(如僧残罪。二十人羯磨除灭。及僧残边重偷兰。波罗夷边偷兰。四人已上。众共羯磨。而除灭之。若波罗夷边重偷兰。即一切僧共羯磨)。或有罪。不可忏悔(波罗夷是也)。萨婆多论云。若犯五篇戒。一一得三罪。如犯波罗夷。以犯戒体波罗夷。违佛教波夜提。犯威仪突吉罗。乃至众多学法。犯三罪。犯戒体突吉罗。违佛语波逸提。犯威仪突吉罗。各有三罪。若忏时。但忏戒体。余二罪同灭。以戒体是根本故(此是萨婆多论意。若准根本部。忏本罪时。所有方便。违教。覆藏。一一叠名随忏。但不须别说耳。上代古德宗本部。则遣先忏从生。覆藏等罪。次忏根本。以先轻后重故。弥沙塞部。意亦同也)。母经云。或有犯重。报轻。或有犯轻。报重。或有犯重报亦重。或有犯轻。报亦轻。有犯重报轻者。有比丘作使。和合男女。若和合者。得僧残不和合。得偷兰遮。若比丘私作房。不白众僧乞羯磨。未成。犯偷兰遮。成已。犯僧残。是名犯重。报轻。犯轻报重者。若比丘瞋恚心。打阿罗汉。或复欲心。摩触阿罗汉。起于染着。乃至打佛。于佛上起染欲心。或有恶口。骂阿罗汉。及佛。毁訾形残。诸根不具。此得波逸提。是名犯轻。报重。犯重报重者。波罗夷。及二无根谤圣及凡。得僧残罪。一污他家。二坏法轮僧方便。三随坏法轮僧徒众。四恶性不受人谏。得僧残罪。此是犯重。报亦重。犯轻报亦轻者。若比丘入聚落。不忆念。摄身四威仪。及口四过。忘误犯者。一人前忏悔。波逸。提。突吉罗。若比丘犯罪。忘不发露。布萨时始忆。若欲发露。恐乱僧听戒。心中默念。说戒已。当忏悔。如此等。皆犯轻报亦轻。波罗夷者。犯名虽同。果报有异。所以者何。如淫处非一。畜生及人。人中有出家。有不出家。不出家中。有二种。有持戒。不持戒。出家中。有五种。亦有持戒。不持戒。乃至圣人。有如是差别。犯名虽同。果报有异。第二波罗夷者。天及人。乃至圣人。如此人等。若断命根。得波罗夷。断名虽同。果报亦异。第三波罗夷者。所盗处非一。有出家。在家。在家人中。盗取他物。亦有差别。出家人中。盗亦有差别。三宝中盗。亦有差别。是故波罗夷名虽同。果报有异。第四波罗夷者。亦有差别。向在家人说。得过人法重。向出家人说。得过人法轻。是故得罪名虽同。果报不同也。又有犯须羯磨。有不须羯磨。须羯磨者。如十三僧残。乃至恶口。不须羯磨者。三波罗夷是。一犯波罗夷。须羯磨得除。如难提伽比丘。无覆藏。心念念相。续无一念隐。亦不乐舍法服。僧为作得戒羯磨。所以得戒者。一。此人见佛。二。发露心重。是以得戒。是名有须。不须也。如上所说。犯戒有七种。谓波罗夷。乃至突吉罗。波罗夷者。不生善根。永不可忏。亦无羯磨。可得除罪。有偷兰遮。不可羯磨除罪。何者。如提婆达多。出佛身血是。此偷兰。永不生无漏善根。亦无羯磨可除罪也。有波逸提。不生善根。亦无羯磨可得除罪也。何者。如比丘瞋心。欲断佛命。打佛。得波逸提。不可忏也。有突吉罗。不生善根。亦无除罪羯磨。何者。沙弥。沙弥尼。式叉弥尼。四波罗夷中。若犯一。此罪不可忏也。是故有犯须羯磨。有不须也。羯磨已复羯磨者。僧残是也。羯磨已。更不羯磨者。三十事。九十事等。是也有忘误犯者。心念自啧灭也。心念自啧灭者。众学中。不故作者是。故作下者。一人前忏悔者。名轻也。故作中者。自性偷兰遮。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是中犯。一人前悔也。重者。十三僧残。僧残边偷兰遮。波罗夷边偷兰遮。此是忏悔中重者。不可悔。四重。突吉罗波逸提。偷兰。此罪不可悔也。

破戒五过

一自害。二为智者所呵。三有恶名流布。四临终时生悔恨五死堕恶道。大论云。持戒之人。观破戒人罪。应自勉励。一心持戒。云何名为破戒人罪。破戒之人。人所不敬。其家如冢。人所不到。破戒之人。失诸功德。譬如枯树。人不爱乐。破戒之人。如霜莲华。人不喜见。破戒之人。恶心可畏。譬如罗刹。破戒之人。人不归向。譬如渴人。不向枯井。破戒之人。心常疑悔。譬如犯事之人。常畏罪至。破戒之人。如田被雹。不可依仰。破戒之人。譬如苦瓜。虽形似甘种。而不可食。破戒之人。如贼聚落。不可依止。破戒之人。譬如病人。人不欲近。破戒之人。不得免苦。譬如恶道。难可得过。破戒之人。不可共止。譬如恶贼。难可亲近。破戒之人。譬如火坑。行者避之。破戒之人。难可共住。譬如毒蛇。破戒之人。不可近触。譬如大火。破戒之人。譬如破船。不可乘度。破戒之人。譬如吐食。不可更啖。破戒之人。在好众中。譬如恶马。在善马中。破戒之人。与善人异。如驴在牛群。破戒之人。在精进中。譬如儜儿。在健人中。破戒之人。虽似比丘。譬如死尸。在眠人中。破戒之人。譬如伪珠。在真珠中。破戒之人。譬如伊兰。在旃檀林中。破戒之人。虽形似善人。内无善法。虽复剃头染衣。次第捉筹。名为比丘。实非比丘。破戒之人。若着法衣。则是热铜热铁鍱。以缠其身。若持钵盂。则是盛洋铜器。若所啖食。则是吞烧铁丸。饮热洋铜。若受人供养供给。则是地狱。狱卒守人。若入精舍。则是入大地狱。若坐众僧床榻。是为坐热铁床上。复次破戒之人。常怀怖懅。如病重人。常畏死至。亦如五逆罪人。心常自念。我为佛贼。藏覆避隈。如贼畏人。岁月日过。常不安隐。破戒之人。虽得供养利乐。是乐不净。譬如愚人。供养庄严死尸。智者闻之。恶不欲见。如是种种无量。破戒之罪。不可称说。行者。应当一心持戒。

五种盐

此中二五种盐。如药犍度中明。

猫皮

应云野猫皮。野猫。即野狸。家狸。乃猫也。猫。眉标切。音苗。是捕鼠兽也。旦暮目睛皆圆。及午从敛如线。鼻端常冷。惟夏至一日暖。盖阴类属也。故其应阴气如此也。

伊师皮

如皮革揵度未详。

忏有五法

律言。年少比丘。在上座前忏悔。有五法。偏露右肩。脱革屣。礼足。右膝着地。合掌。应说罪名种性。作如是语。我某甲比丘。犯如是如是罪。从长老忏悔。上座应答言。自责汝心。生厌离。彼答言。尔。上座在下座比丘前忏悔。有四法。偏露右肩。脱革屣。胡跪合掌。说所犯名。我犯某罪。今于长老前忏悔。彼应语言。应改悔。生厌离心。答言。尔。母经云。上座于下座。有所犯罪。现前应立四法发露。一偏袒右肩。二脱革屣。三合掌。四说所犯罪。下座向上座悔过所犯者。现前应立五法。第三加胡跪。即成五法也。余部皆同此式。言上座胡跪者。乃本部文。疑是误也。言胡跪者。以双足履地。两膝皆竖。摄敛衣服。勿令垂地。即是对人说罪。持衣说净。常途轨式。或向大众而作敬。或被责而请忍。或受具而礼僧。皆同斯也(梵云嗢屈竹迦。此云蹲踞。即胡跪也)。

罪名种性

名。谓六聚差别。种。谓畜长离衣。三十事异。性谓一多不同。故律云。一名多种。自性非自性。住别异。十诵云。佛语优波离。有一种犯。性各各异。波罗夷性。各各异。僧伽婆尸沙性。各各异。波逸提性。各各异。波罗提提舍尼性。各各异。突吉罗性。各各异。余如说戒犍度中释。

客比丘

律言。年少客比丘。应以五法。礼上座旧比丘。应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捉上座足。言。大德。我和南。若年少旧比丘。礼客上座比丘。亦如是。僧祇律云。受礼人。不得如哑羊不语。当相问讯。应问少病。少恼。安乐不。道路不疲苦耶。客比丘应问。何者是僧上座。第二。第三上座。应礼足。旧比丘应问。长老几岁。若客比丘小者。应与座令坐。若有者。前食后食。涂足油。非时浆。客旧比丘。应如是。若不者。越威仪法。内法传云。昔大师在日。亲为教主。客苾刍至。自唱善来。又复西方寺众。多为制法。凡见新来。无论客旧。及弟子门人。旧人即须迎前。唱莎揭哆(译曰善来)。客乃寻声即云。窣莎揭哆(译曰极善来)。如不说者。一违寺制。二准律有犯。无问大小。悉皆如此。即为收取瓶钵。挂在壁牙。随处安坐。令其憩息。幼向屏处。尊乃房前。卑则敬上。而执搦其腨。后及遍身。尊乃抚下。而频按其背。不至腰足。齐年之类。事无间然。既解疲劳。方澡手濯足。次就尊所。伸其礼敬。但为一礼。跪而按足。尊遂乃展其右手。抚彼肩背。若别非经久。手抚不为。师乃问其安不。弟子随事见答。然后退在一边。恭敬而坐。实无立法。然西方轨则。多坐小枮。复皆露足。东夏既无斯事。执足之礼不行。经说人天来至佛所。顶礼双足。退坐一面。即其仪矣。然后释其时候。供给汤饮。酥蜜沙糖。饮啖随意。或时八浆。并须罗滤。澄清方饮。如兼浊滓。此定不开。杏汤之流。体是稠浊。准依道理。全非饮限。律云。凡浆净滤。色如黄荻。此谓西国。师弟门徒。客旧相遇。逢迎之礼。岂有冒寒创至。触热新来。或遍体汗流。或手足皆冻。放却衣幞。急事和南。情状匆忙。深乖轨式。师乃立之。间问余事。诚哉太急。将为绍隆(若是别时礼拜。详如下述)。

和南

或言婆南。应法师云。正言槃谈。此译为我礼。若云那谟悉羯罗。此翻礼拜(那谟。此云归依。亦云归命。言礼拜。亦未是正翻也)。按礼之与拜。其事略分。西国俗侣。有信敬者。见诸婆罗门外道等。唱云跪拜。若见比丘。即言敬礼。此则西国礼法之殊分也。新经正作畔睇。义净三藏云。言和南者。梵云畔睇。或云畔惮南。译为敬礼。但为采语不真。唤为和南。的取正音。应云畔睇。且如西国僧徒。凡欲出外。礼拜尊像。有人问云。何所之适。答曰。我向某处制底畔睇。即其事也。又凡礼拜者。意在敬上。自卑之仪也。欲致敬时。及有请白。先整法衣。搭左肩上。擪衣左腋。令使着身。即将左手向下。掩摄衣之左畔。右手随所掩之衣裙。既至下边。卷衣向膝。两膝俱掩。勿令身现。背后衣缘。急使近身。掩摄衣裳。莫遣垂地。足跟双竖。脊须平直。十指布地。方始叩头。然其膝下。迥无衣物。复还合掌。复还叩地。殷勤致敬。如是至三。必也寻常。一礼便罢。中间更无起义。西国见为三拜。人皆怪之。若恐额上有尘。先须摩手令净。然后拭之。次当拂去两膝头土。整顿衣裳。在一边坐。或可暂时伫立。尊者即宜赐坐。必有诃责。立亦无伤。斯乃佛在世时。迄乎末代。师弟相传。于今不绝如经律云。来至佛所。礼佛双足。在一边坐。不云敷坐具。礼三拜。在一边立。斯其教矣。但尊老之处。多座须安。必有人来。准仪而坐。凡是坐者。皆足蹋地。曾无帖膝之法也。若是蹲居之式。准上应为。或可双膝着地。平身合掌。乃是香台瞻仰。赞叹之容矣。然于床上礼拜。诸国所无。或敷毡席。亦不见有。欲敬反慢。岂成道理。至如床上席上。平怀尚不致恭。况礼尊师大师。此事若为安可。西国讲堂食堂之内。元来不置大床。多设木枯。并小床子。听讲食时。用将踞坐。斯其本法矣。神州则大床方坐。其事久之。虽可随时设仪。而本末之源须识。又夫礼敬之法。须合其仪。若不顺教。则平地颠蹶。故佛言。有二种污触。不应受礼。亦不礼他。若违教者。拜拜皆招恶作之罪。一是饮食污。二是不净污(二种污触如房舍犍度应礼句中出)又于大众聚集。斋会之次。合掌即是致敬。故亦不劳全礼。礼便违教。或迮闹处。或不净地。或途路中。礼亦同犯。若在余时。即应全礼。如佛告邬波离。凡是口云。我今敬礼。但是口业伸敬。若时曲躬。口云畔睇。此虽是礼。而未具足。然有二种敬礼。一者五轮着地。二者两手捉腨。而皆口云。我今敬礼。彼云无病。若不尔者。俱得越法罪。十诵律云。佛告优波离。称和南者。是口语。若曲身者。是名心净。若比丘礼时。从座起。偏袒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两手接上座足。僧祇律云。和南有三种。身口心。身者。前人若坐若立。头面礼足。是名身。口者。若前人远遥。合掌低头。作是言。和南。是名口。心者。若以背去。应合掌作敬。是名身口心恭敬。若见上座来。不起迎和南恭敬者。越毗尼罪。上来所明僧徒伸敬仪轨。向下当述礼圣赞德之仪。义净法师曰。神州之地。自古相传。但知礼佛题名。多不称扬赞德。何者。闻名但听其名。罔识智之高下。赞叹具陈其德。名乃体德之弘深。即如西方制底畔睇。及常途礼敬。每于哺后。或昏黄时。大众出门。绕塔三匝。香华具设。并悉蹲踞。令其能者。作哀雅声。明彻雄朗。赞大师德。或十颂。或二十颂。次第还入寺中。至常集处。既其坐定。令一经师。升师子座。读诵少经。具师子座。在上座头。量处其宜。亦不高大。所诵之经。多诵三启。乃是尊者马鸣之所集。置初可十诵许。取经意而赞叹三尊。次述正经。是佛亲说。赞诵既了。更陈十余颂论。回向发愿。节段三开。故云三启。经了之时。大众皆云。苏婆师多。苏。即是妙。婆师多。是语。意欲赞经。是微妙语。或云娑度。义日善哉。经师方下。上座先起。礼师子座。修敬既讫。次礼圣僧座。还居本处。第二上座。准前礼二处已。次礼上座。方居自位而坐。第三上座。准次同然。迄乎众末。若其众大。过三五人。余皆一时。望众起礼。随情而去。斯法乃是东圣方。耽摩立底国。僧徒轨式。至如那烂陀寺。人众殷繁。僧徒数出五千。造次难为翔集。寺有八院。房有三百。但可随时。当处自为礼诵。然此寺法。差一能唱导师。每至晡西。巡行礼赞。净人童子。持杂香华。引前而去。院院悉过。殿殿皆礼。每礼拜时。高声赞叹。三颂五颂。响皆遍彻。迄乎日暮。方始言周。此唱导师。恒受寺家。别料供养。或复独对香台。则只坐而心赞。或翔临于梵宇。则众跪而高阐。然后十指布地。叩头三礼。斯乃西方。承籍礼敬之仪。而老病之流。任居小座。其赞佛者。而旧已有。但为行之稍别。不与梵同。且如礼。佛之时。云叹佛相好者。即合直声长赞。或十颂。二十颂。斯即其法也。又如来等偈。元是赞佛。良以音韵稍长。意义难显。或可因斋静夜。大众凄然。令一能者。诵一百五十赞。及四百赞。并余别赞。斯诚佳也(惟有二事。得作吟咏声。一谓赞大师德。二谓诵三启经。其余诵诸经法。并皆不合作)。然而西国礼敬。盛传赞叹。但有才人。莫不于所敬之尊。而为称说。且如尊者。摩咥(丁结切)哩制吒者。乃西方宏才硕德。秀冠群英人也(摩咥哩。是母。制吒。是儿)。

佛先记曰。我没代后。摩咥哩制吒。广为称叹。赞我实德也。其人初依外道出家。事大自在天。既是所尊。具仰赞咏。后乃见所记名。翻心奉佛。染衣出俗。广兴赞叹。初造四百赞。次造一百五十赞。总陈六度。明佛世尊所有胜德。斯可谓文情婉丽。共天蘤而齐芳。理致清高。与地岳而争峻。西方造赞颂者。莫不咸同祖习。无著世亲菩萨。悉皆仰旨。故五天之地。初出家者。亦既诵得。五戒十戒。即须先教。诵斯二赞。无问大乘小乘。咸同遵此。有六意焉。一能知佛德之深远。二识体制文之次第。三令舌根清净。四得𮌎藏开通。五则处众不惶。六乃长命无病。诵得此已。方学余经。又尊者马鸣。亦造歌词。及庄严论。并作佛本行诗。大本若译。有十余卷。意述如来始自王宫。终乎双树。一代佛法。并辑为诗。五天南海。无不𮘗诵。意明字少。而摄义能多。复令诵者。心悦忘倦。又复纂持圣教。能生福利(云云)。其一百五十赞。并余赞诵。备在藏典。亦刊流行。此不繁出。乐者自当讨习。今略录诸经论中。偈赞数颂。以便创学者。伸礼敬。而知叹德之仪。初为香赞。次乃随情称咏。如华严经偈云(当严整威仪。手擎香炉。诵云)。

戒香定香解脱香  光明云台遍法界

供养十方无量佛  见闻普熏证寂灭

(又散华偈云)。

散华庄严净光明  庄严妙华以为帐

散众杂华遍十方  供养一切诸如来

(或可诵平常香华赞亦佳)。

礼三宝赞

(贤圣集伽陀一百颂偈云)。

稽首一切出世间  三界最尊功德海

智者能烧烦恼垢  正觉我今归命礼

稽首能拔生死险  普竭忧恼贪痴海

破彼尘劳罪业山  我今归礼妙法宝

稽首一切佛称赞  八圣道行作庄严

无为禅定渐圆明  我今归礼圣众宝

普礼赞

(发菩提心论主。赞佛偈云)。

敬礼无边际  去来现在佛  等空不动智

救世大悲尊

(又宝性论偈云)。

我今悉归命  一切无上尊  为开法王藏

广利诸群生  佛体无前际  及无中间际

亦复无后际  寂静自觉知  既自觉知已

觉他令他觉  是故为彼说  无畏常恒道

佛智慈悲力  能执金刚柱  摧破诸见山

故我今敬礼  不可思量法  非闻慧境界

去离言语道  内心智清凉  彼真妙法日

清净无尘垢  大智慧光明  普照诸世间

能破诸曀障  觉观贪瞋痴  一切烦恼等

故我今敬礼  以能知于彼  自性清净心

见烦恼无实  故离诸烦恼  无障净智慧

如实见众生  自性清净心  佛法身境界

无碍净智眼  见诸众生性  遍无量境界

故我今敬礼

(又文殊师利问经。赞佛偈云)。

我礼一切佛  调御无等双  丈六真法身

亦礼于佛塔  生处得道处  法轮涅槃处

行住坐卧处  一切皆悉礼  诸佛不思议

妙法亦如是  能信及果报  亦不可思议

能以此祇夜  赞叹如来者  于千万亿劫

不堕诸恶趣

(祇夜。即是颂也)。

礼释尊赞

(涅槃经。迦叶。菩萨。以偈赞佛云)。

怜愍世间大医王  身及智慧俱寂静

无我法中有真我  是故敬礼无上尊

发心毕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难

自未得度先度他  是故我礼初发心

(大方等陀罗尼经。华聚菩萨。以偈赞佛及法云)。

世尊色身如金山  犹如日光照世间

能拔一切诸苦恼  我今稽首大法王

世主法王甚希有  如是妙法复过是

难见难闻亦难遇  若有睹者成正觉

(胜鬘师子吼经。胜鬘。以偈赞叹敬礼云)。

如来妙色身  世间无与等  无比不思议

是故今敬礼  如来身无尽  智慧亦复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归依  降伏心过恶

及与身四种  已到难伏地  是故礼法王

知一切尔炎  智慧身自在  摄持一切法

是故今敬礼  敬礼过称量  敬礼无譬类

敬礼无边法  敬礼难思议  哀愍覆护我

令法种增长  此世及后生  愿佛常摄受

(天上天下无如佛偈。佛面犹如净满月。赞等。随意称咏。如常可知。此不繁出)。

礼三身赞

(佛三身赞。赞法身偈云)。

我今稽首法身佛  无喻难思普遍智

充满法界无挂碍  湛然寂静无等等

非有非无性真实  亦非多少离数量

平等无相若虚空  福利自他亦如是

(报身偈云)。

我今稽首报身佛  湛然安住大牟尼

哀愍化度菩萨众  处会如日而普照

三祇积集诸功德  始能圆满寂静道

以大音声谈妙法  普令获得平等果

(化身偈云)。

我今稽首化身佛  菩提树下成正觉

或起变现或寂静  或复往化于十方

或转法轮于鹿苑  或现大光如火聚

三途苦报悉能除  三界无比大牟尼

(回向偈云)。

如是佛身无漏智  我常信解净三业

以无量慧大福行  一心垂愍诸群生

以今颂赞三身佛  所获无漏功德种

愿我速证佛菩提  尽引众生归正道

若礼别佛。及菩萨。辟支。罗汉。等赞。广出经论。此不繁录。言尔炎者。此云所知。亦云应知。又云境界。言东圣方者。即东天竺。所言香台者。或云香殿。杂事注云。西方名佛所住堂。为揵陀俱知。揵陀。是香。俱知。是堂。此言香室香台。香殿之义。不可亲触尊颜。故但唤其所住之殿。即如此方称王为陛下之类。然名为佛堂。佛殿者。斯乃不顺西方之意也。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三十九

音释

沟壑

上音钩。水渎也。下音郝。谷也。坑也。又大壑。海也。

音薄。

古文异字。

音能。弱也。困也。

音件。强也。有力不倦也。

音据。惧也。惭也。

诺。匿。二音。按也。

音善。脚肚也。

音逋。申时也。

音妻。悲痛也。

音委。草荣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