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四分律名义标释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二十四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律藏卷第三十四

龟鳖

龟。居为切。音规。按龟之类。有于多种。形体亦别。尔雅中明十种龟。鳖。必列切。边入声。外骨为龟。内骨为鳖也。

阿浮呵那

善见律。翻为唤入。亦云拔罪。谓比丘犯僧残。行波利婆沙。乃至摩那埵已。唤入众中。与作出罪羯磨。作羯磨已。便得与僧同共布萨说戒。自恣法事也。摩得勒伽论云。于不善举着善处。是名阿浮呵那。阿浮呵那。是摩那埵功德利。何以故。已调伏求清净。自求出罪。诸比丘言。是比丘求清净。求出罪。是贤善比丘。我等当与作阿浮呵那。是故阿浮呵那。是摩那埵功德利。何以故。阿浮呵那是清净已起。得清净无罪。母经云。阿浮呵那者。清净戒生。得净解脱。于此戒中。清净无犯。善持起去。是名阿浮呵那义。

失梨𧋊虫

是毒虫也。未详的翻。乃八难中之一难。名毒虫难。亦名恶虫难。摩得勒伽论云。腹行虫难。因腹行故。名腹行虫。十诵律云。云何腹行虫难。龙𧉮。蜈蚣等。放毒者。按梵音失梨𧋊。声同尸利沙。此翻合昏。若依字释。𧋊。师加切。音砂。𧋊鸡虫名也。

增剧

剧。竭戟切。音极。增也。甚也。又艰辛也。

愚痴

根本律云。思其恶思。说其恶说。作其恶作。名之为愚。不持经律论。名之为痴。又云自惑为愚。惑他为痴。

波罗提木叉

律云。波罗提木叉者。戒也。亦言毗尼。故胜鬘经云。波罗提木叉。毗尼。此二法者。义一名异。摭华。翻为别解脱。谓三业七支。各各防非。别别解脱。律摄云。别解脱者。由依别解脱经。如说修行。于下下等九品诸惑。渐次断除。永不退故。于诸烦恼。而得解脱。名别解脱。又见修烦恼。其类各多。于别别品。而能舍离。名别解脱。又翻保解脱。以能保任行人。出生死海故。母经云。波罗提木叉者。名最胜义。诸善之本。以戒为根。众善得生。故言最胜义。萨婆多论问云。此波罗提木叉戒。是无漏戒。是禅戒不。答曰。非无漏戒。亦非禅戒。此波罗提木叉戒。若佛在世则有。佛不在世则无。禅无漏戒。若佛在世。若不在世。一切时有。波罗提木叉戒。从教而得。又从他而得。禅无漏戒不尔。又波罗提木叉戒。不问眠与不眠。善恶无记心。一切时有。禅无漏戒。必无漏心中。禅心中有。于一切心中无也。乃至波罗提木叉戒。但佛弟子有。禅无漏戒。外道俱有。夫能维持佛法。七众在世间。三乘道果相续不断尽。以波罗提木叉为根本。禅无漏戒不尔。是故于三戒中。最为殊胜。无能及者。智者既知有如此。胜妙功德。于所受戒。当自宝持。勿为轻意。于诸违禁。一一断令不作。不作则无因。无因则果绝。所谓别别无因。则别别无果。名为别别解脱也(下下等九品诸惑者。三界九地。总具八十一品。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四禅为四地。无色界四空为四地。共为九地也。欲界一地。具九品贪瞋痴慢四惑。谓上中下品。每一品具上中下。为九品也。上二界亦各有贪痴慢三惑。以上二界不行瞋惑故。此则九地各有九品思惑。共成八十一品也。以此惑难断。故细分之为九。使二三四果人。次第断除。言下下者。即第九品也。言见修者。谓初果人。断惑见理。名为见道。断谓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也。二果三果。修真断惑。名为修道。以断三界十随眠思惑故。十随眠者。欲界有四惑。如上释。上二界各具三。谓除瞋也。言下下等九品者。以九地各有下下品。欲界下下品惑尽。证三果。上二界下下品尽。证阿罗汉果。见思二惑。随于一切违顺境上。起贪等烦恼。随逐不舍也。见惑者。分别曰见。谓意根对法尘。非理计度。起诸邪见。如外道计断计常。乃至有等见也。思惑者。贪爱曰思。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着。迷而不觉也)。

布萨外道

布萨。秦言善宿。佛言。自今已去。听与外道众僧中四月共住。白二羯磨。根本羯磨云。佛言。若有外道来求出家者。其亲教师。应问障法。若遍净者。应可摄受。授与三归。及五学处。成邬波索迦护(律本令受十戒。彼应僧中三乞。次为羯磨)。若此外道僧伽已与于四月内。而为共住。准求寂例。而作驱使。于四月内着亲教师衣。食僧常食。僧祇律云。作羯磨已。若能如沙弥。随僧作务者。在沙弥下。次第取食。若不能者。应语。汝自求食。应日日在前毁訾外道不信。邪见等法。彼若言长老。莫作是说。彼间亦有贤善持戒。乃至有阿罗汉。应语言。汝还去彼间。求阿罗汉。若言实如长老所说。外道邪见。乃至作泥黎行。长老愿拔济我。若试满四月。心不移动者。应与出家。若中闻得圣法者。即名试竟。善见律云。若结发外道。事火外道。不须波利婆沙(别住也)。何以故。此二外道。有业信因果。过去诸佛。为菩萨时出家。波罗蜜多于此道学。

突狱

突。吐木切。通入声。犬匿于穴中伺人。人不意之。突然而出也。故字从穴从犬。言突狱者。谓彼囚徒。伺人不觉。即突然窜出也。

难提

此云欢喜。或云禅难提。言此比丘住阿兰若处。常乐坐禅。由习定故。时人称为住定欢喜。如僧祇律云。舍卫城长者名难提。舍家出家。余多有名难提者。但是此人行时亦禅。乃至卧时亦禅。时人号之为禅难提。于初中后夜修行自业。得世俗定。乃经七年。过七年已。退失禅定。为天魔女诱以死马。破其梵行。而此难提。过去世时。名鹿斑仙人。得外道五神通。住处林野。被杂色天女。破其梵行。彼时天女者。今时魔女是(余如下调部毗尼法中释)。

屋阑

阑。离闲切。懒平声。阶除木勾阑也。别作栏非。

草马

仓老切。音草。牝马也。牝。频上声。母畜也。飞曰雌雄。走曰牝牡。

相似

若相似者。谓与本罪相似之罪也。若从此生者。谓从本罪而生也。若恶于此者。谓重过本罪也。十诵云。波罗夷。波罗夷相似。僧伽婆尸沙。僧伽婆尸沙相似。波夜提。波夜提相似。波罗提提舍尼。波罗提提舍尼相似。突吉罗。突吉罗相似。是名犯相似。云何不相似。波罗夷。与僧伽婆尸沙。波夜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不相似。僧伽婆尸沙。与波夜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波罗夷。不相似。波夜提。与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波罗夷。僧伽婆尸沙。不相似波罗提提舍尼。与突吉罗。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波夜提。不相似。突吉罗。与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波夜提。波罗提提舍尼。不相似。

教着袈裟

袈裟之号。因于衣色。而得其名。即坏色衣也。按出家五众之服。皆使坏色。故总名袈裟。详如下释。然沙弥所应著者。即是缦条僧脚崎服。须知袈裟。非独谓比丘三衣。此方不解。因令沙弥披着五条七条。大僧之服。或惘见萨婆多论言。沙弥应畜上下衣。一常着衣。当安陀会。二当郁多罗僧。令清净入众。及行来时着。原梵音安陀会。此译云下着衣。郁多罗僧。此译云上着衣。斯乃衣分上下。受用之别。非关五条七条之名。彼论自云。下衣常着。上衣清净入众等着。故南山宣师。依论开明。沙弥受缦衣法。一是缦安陀会。二是缦郁多罗僧。曾不道五条七条之目。或有见佛阿毗昙经。令披三袈裟竟。方授以戒。此亦非比丘割截三衣。其后受具戒文中。三衣名字自别。不须致惑。三藏显然。可自检察。若知而故慢。强为非法者。自招愆咎。况乃释父所制衣食常仪。尚由不知。而自晏然称为释子者。得无愧哉。如根本羯磨云。求寂之徒。缦条是服。而有辄披五条。深为罪滥。神州之地。久扇斯风。此成非法。勿令披着也。凡有欲求出家者。随情诣一师处。师即应问所有障法。若遍净者。随意摄受。既摄受已。授与三归并学五处。成邬波索迦律仪护(此言护者。梵云三跋罗。译为拥护。由受归戒。护使不落三途。旧云律仪。乃当义译。云是律法仪式。若但云护。恐学者未详。故两俱存。明了论。已译为护。即是戒体无表色。言缦条者。缦为一幅。无条数。坛鬲等事)。寄归传云。自此之前。非七众数。此是创入佛法之基也。师次为办缦条僧脚崎。及下裙等并钵。滤罗。方为白僧。陈出家事。僧众许已。为请阿遮利耶。可于屏处。令剃头人。为除须发(度人经。令结坛悬幡。设高座。与出家者坐而剃发。二师亦设二高胜座)。方适寒温。教其洗浴。师乃为着下裙。方便检察。非黄门等。次与上衣。令顶戴受。着法衣已。授与钵器。是名出家。次于本师前。阿遮利耶。授与十学处。既受戒已。名室罗末尼罗(译为求寂)。威仪节度。请教白事。与进具者。体无二准。但于律藏。十二无犯。其正学女。片有差降。十二者何。一不分别衣。二离衣宿。三触火。四足食。五害生种。六青草上弃不净。七辄上高树。八触宝。九食残宿食。十坏地。十一不受食。十二损生苗。斯之十二。两小非过。其正学女。后五便犯(此是有部律意。若本部律文。略有片别。如律可知)能如是者。方成应法。是五众收。堪销物利。岂有既出学后。师主不授十戒。恐其毁破。大戒不成。此则妄负求寂之名。虚抱出家之称。似怀片利。宁知大损。经云虽未受十戒。堕僧数者。乃是权开一席。岂得执作长时。又神州出家者。既蒙落发。遂乃权依一师。师主本不问其一遮。弟子亦何曾请其十戒。未进具来。恣情造罪。至受具日。令入坛场。律仪曾不预教。临时讵肯调顺。住持之道。固不然矣(目得迦云。苾刍所要三支伐罗彼诸求寂。上披缦条。下着一裙。二衣便足。萨婆多论云。沙弥得畜泥洹僧一。竭支一。富罗随身所著物。各听畜一。善见论。有着衣偈云)。

(大哉解脱服  无相福田衣  彼奉如戒行  广度诸众生)

驱乌

谓僧食厨。及坐禅等处。乌鸟污乱。既年幼小。未堪别务。令其驱遣乌鸟。以代片劳。兼生福善也。十诵律云。佛言。听能驱乌作沙弥。最下七岁。根本羯磨云。邬波离。请世尊曰。如世尊说。若满七岁。能驱乌者。得与出家。大德。有满六岁。于僧食厨处。能作驱乌。彼亦合出家不。佛言。不合。要满七岁。为定量故。大德。有满七岁。于僧食厨处。不能驱乌。彼亦合出家不。佛言。不合。要能驱乌。为定量故。僧祗律云。大小者。若减七岁。若满七岁。不知好恶。皆不应与出家。太老者。若过七十。能有所作。若减七十。不堪造事。卧起须人。皆不听出家。若年满七十康健。能修习诸业。听与出家。又沙弥有三品。一者。从七岁。至十三岁。名为驱乌沙弥。二者。从十四至十九。是名应法沙弥。三者。从二十上至七十。是名名字沙弥。是三品。皆名沙弥。萨婆多论云。年六十不得受大戒。惟听为沙弥(余如与减年授具戒中释)。

生像金银

僧祇律云。生色。似色。生色者。是金。似色者。是银。善见律云。生像者。金银也。南山云。胡汉二彰。谓胡名生像。此称金银。二名俱存。是胡汉双举也。言生者。谓金色生来本自黄。不假余助。像。即似也。谓银可染色令黄。似金也。故师地论云。生色可染。应师注曰。生色即金也。生便黄色。不可变改也。可染即银也。言色可染变。故云可染也。斯皆胡义。非正梵文。天竺梵音。呼金云苏伐罗。唤银言阿路巴。元亦未详其义。或有名无义。故不翻。如此方金银亦无义。但以黄白分之。因彼译人赍梵夹来。多经胡地。传彼胡语。译为华言。致有斯异。故指归云。况于阗国语。与五印音不同。其四分到于阗。自经一翻。翻了经本。到唐则为重也(此言四分。乃支法领所翻本。非耶舍译者。然耶舍先亦于外国翻译三藏。后至此方)。按本部。与僧祇。沙弥不得捉持生像。余部唯不听受畜。不制执捉。故萨婆多论中言。下三众不得畜宝。畜则突吉罗。捉则无罪。然沙弥先来未捉。不得使令捉。僧祇虽遮执捉。而意还符论旨。如僧祇律云。时有比丘。将一沙弥归看亲里。路经旷野。中道有非人化作龙。右绕沙弥。以华散上。赞言善哉。大得善利。舍家出家。不捉金银及钱。比丘到亲里家。问讯已。欲还时。亲里妇言。汝今还去。道迥多乏。可持是钱去。市易所须。沙弥受取。系着衣头而去。中道非人见沙弥持钱。在比丘后行。化作龙来。左绕沙弥。以土坌上。说是言。汝失善利。出家修道。而捉钱行。沙弥便啼。比丘顾视。问沙弥。汝何故啼。沙弥言。我不忆有过。无故得恼。师言汝有所捉耶。答言。持是钱来。师言。舍弃。弃已。非人复如前供养。又尊者大目犍连。共专头沙弥。食后到阿耨大池上坐禅。时专头沙弥。见池边金沙。便作是念。我今当盛是沙。可着世尊澡罐下。尊者目连从禅觉。即以神足乘空而还。时专头沙弥。为非人所持。时目连回视。唤沙弥来。答言。我不能得来。复问汝有所持耶。言持是金沙。汝应舍弃。舍已。即乘虚而去。诸比丘。俱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从今日后。不听沙弥持金银钱。若比丘使沙弥最初捉金银钱者。得越毗尼罪。若见沙弥先已捉。后使捉者无罪。

结小界

此谓难缘。恐阙受戒。故听开许。非难无缘。不听辄结。然此小界。并无外相。即身所坐处。以为界体。故文云。今此僧一处集。结小界。斯皆为防遮人。故无外相。如文云。在界外遮。不成遮。又处非久留。故不立相。又云。不应不解界而去。余如羯磨法中明。

纳衣

即粪扫衣。重缝而作三衣。非今时百纳头也。

官人

王之臣也。若食禄尽。得与出家。王听亦得。僧祇律云。臣有四种。或有名无禄。或有名有禄。斯二种者。此国余国。俱不听出家。或有禄无名。此间不听。余处听。或无名无禄。此间余处。俱听。

犯比丘尼

按天竺国法。若有坏尼梵行者。彼之眷属。易其种姓。回门西向(西国门皆东向)。破其食厨。毁其屋檐。周匝一肘。尽寿不共语。不共住。不共食。成实论云。逆罪。贼住。污尼等。不听出家者。以是人为恶业所污。鄣圣道故。是故不听出家。

贼心入道

亦名贼住。谓白衣。外道。沙弥。盗听说戒。羯磨。同僧法事者。僧祇律云。若王子臣子。避难故自着袈裟。未经布萨自恣者。得与出家。若经。不听。若沙弥作是念。说戒时。论说何等。即入床下盗听。若其聪明。觉知。初中后语者。后不得受具足。若闇钝。若眠。若意缘余念。不记初中后语者。后得受具足。涅槃经云。昔十五日僧布萨时。有一童子。在隐屏处。盗听说戒。金刚力士。以杵碎其身如微尘。

优昙钵华

或云优昙婆罗。新云乌昙跋罗。中天竺摩竭陀国。慈贤法师言。梵云坞东朱啰。正也。然此并无正翻。义云瑞应。或云希有。隋翻水愿。谓其树不华而实。若生华则有佛。及有轮王出世。故云瑞应。此华多时乃一开。故云希有。应法师曰。其叶似梨。果大如拳。其味甘。无华而结子。亦有华而难值。故经中。以喻希有者也。般泥洹经云。阎浮提内。有尊树王。名优昙钵。有实无华。树有金华者。世乃有佛。毗柰耶杂事云。拘尸那城不远。有大华池。名曼陀枳你。于池岸上。有乌昙䟦树。往昔菩萨在睹史天。作白象状。入母胎时。彼乌昙䟦华胎新出。降诞之始。渐有光色。为童子时。其华欲发。厌老病死。远托山林。其华稍大。状如鸱㭰。修苦行时。现萎萃相。舍苦行已。气息疏通。啖诸饮食。乃至成等正觉。其华开敷。梵王来请转法轮时。其树及华。光色荣盛。妙香芬馥。遍诸方界。然佛大悲。普于有缘。所在世界。广济度已。诣拘尸那。为最后卧。而此华树。形色枯萃。见者惊叹。施设论云。绕赡部洲。有轮王路。广一逾缮那。无轮王时。海水所覆。无能见者。若转轮王出现于世。大海水减一逾缮那。此轮王路。尔乃出现。金沙弥布。众宝庄严。栴檀香水。以洒其上。转轮圣王。巡行洲渚。与四种兵。俱游此路。此华方生。

●律藏卷第三十五

揵者

又作㨜。㓺。同巨言切。音坚。揵。害也。通俗文云。以刀去阴。曰揵。谓割去男根也。大论云。无根者。所以无得道根。以其失男女相故。其心不定。以小因缘。故便瞋。结使多。故著于世。于事多怀疑网。不乐道法。虽能少修福事。智慧浅薄。不能深入。本性转易。是故不得出家。成论云。是人结使深厚。难得道故。又此人不在比丘中。亦不在比丘尼中。是故不听出家。

租赋

租。宗苏切。祖上声。田赋也。赋。芳故切。音付。说文云。赋敛也。广雅云。赋税也。又量也。郭璞曰。赋税所以平量也。方言云。赋动也。赋税所以扰动也。

身驳

驳。亦作驳。同伯各切。音博。马色不纯也。又木名梓榆。其皮青白如驳。古今注云。木似豫樟。皮多癣驳。谓其身似此。非仪。故不听出家。

痶痪

痶。他典切。音忝。痪。音唤。痶痪病貌。经音义云。相传敕显。敕管切。言发病也。

缦指

缦。谩官切。音瞒。缦指者。谓指相连而成缦也。

或[癲-真+秀]

亦作㿉。同徒回切。音颓。阴病也。

瘊病

胡钩切。音侯。疣瘤病也。

睐眼

音赉。如上释。

瞷眼

古文[馬*間]同户间切。音闲。马一目白曰[馬*間]。二目白曰鱼。苍颉篇云。目病也。

有斑

补还切。音颁。杂色曰斑。说文云。驳文也。

疥㿋

㿋。同瘙。先到切。骚去声。疥㿋疮也。通俗文云。皮起曰㿋。

曳脚

曳。同拽。以制切。音裔。拖也。

癖病

匹亦切。音僻。瘕癖。腹内聚积病也。

兔缺

梵云舍舍迦。此云兔。有白玄尨色者。其口唇自缺。故云兔缺。今无论上下唇缺。皆不听出家。

坏二道

即前谓坏内外道人。其曾作外道。来受具戒。后复入外道。今重来受戒者。不听。以其先是外道来从出家。即坏外道。复入外道。即坏内道。内外俱破。故不听与出家。

腐烂药

谓是腐败朽烂陈故之药。净法师曰。梵云晡堤木底鞞杀社。晡堤。是陈。木底是弃。鞞杀社。译为药。即是陈弃药也。意在省事。仅可资身。上价自在关中。啖服实成非损。心地观经云。出家佛子。于诸医药。不应贪着。若有病时。他煎药已。所弃舍者。诃黎。毗梨。及阿摩勒。取是等药。即应服之。乃至一生服所弃药。于诸药等。常生知足。如是名为真实沙门。出家佛子。

龙身

善见云。不得度龙者。何以故。龙不得禅定道果故。龙有五事。不离龙身。何者五。一者。行淫时。若与龙共行淫。得复龙身。若与人共行淫。不得复龙身。二者受生。不离龙身。三者脱皮时。四者眠时。五者死时。是为五事。不得离龙身。

受具足戒

毗尼母经云。何故名受具足。智慧人受具足已不犯。所求成就。故言受具。能成就义。名为受具。以是义故。成就众善。名为受具。乃至能成就寂灭法。故名受具。寂灭法者。亦名圆寂法。即是涅槃法也。故内法传云。既受戒已。名邬波三钵那。邬波是近。三波那是圆。谓涅槃也。今受大戒。即是亲近涅槃。旧云具足者。言其泛意(亦名圆具。近圆圆具。义皆一也)。其受戒竟。次即本师为指戒本。令识罪相。方教诵戒。既其熟已。诵大律藏。日日诵过。旦旦试之。诵律藏了。方学经论。此是西方师资途辙。虽复去圣悬远。然而此法未亏。为此二师。喻之父母。岂有欲受之时。非常劳倦。亦既得已。戒不关怀。有始无终。可惜之甚。自有一会求受。受已不重参师。不诵戒经。不披律典。虚沾法位。自损损他。若此之流。成灭法者。夫龙河影没。鹫岭光收。传法罗汉。能余几在。故论云。大师眼闭。证者随亡。烦恼增时。应勤莫逸。理当诸德。共作护持。若逶随而纵慢心。欲遣人天何所归向。律云。有秉羯磨。我法未灭。若不秉持。我法便尽。又云。戒住我住。理非虚说。既有深旨。诚可敬欤。猘狗经云。佛言。有持佛法戒行。教人事佛。令入泥犁中者。阿难惊起。长跪问佛。云何教当令得道。何故更入泥犁中者。佛语阿难。后末世时。有弟子作师。惰懒不能勤学。无有智慧。贪秽欲。得人供养钱财谷帛。持用自活。不精佛法。阿谀随人。见人贪杀。不与戒。见人嗜酒。不断酒。多少可饮人。行授人戒法。言多少当得钱物作福。欲得人物。是为卖戒。令人方更有慢。不精戒者。便犯众粗。杀生。如是教者。持人着泥犁中。用负佛明教。故令护佛道神。得其短。便为恶鬼所病。罪重。或能至死。偿罪即入泥犁中。阿难问佛。新发意者。值遇恶师。不晓不了。谓法当尔。至使信受其言。愚痴不解。更见明师。为可复重受戒不。佛言。于我法中旷大。极可得悔。更自忏洗。初发意时。心常曚冥。为恶师所误。实自不知。更行受戒。始为入法。不知不晓时。非佛弟子。为是世间小善人耳。无有大功德。分别经云。阿难问佛。后若有人。信乐应法。至心欲求断世违俗。以从正道。若时无明师传教戒者。若有一人。书写戒律。授与之。便可得度为道者不。佛言。阿难。皆当得知禁法者。尔乃可授戒耳。不可以文字受。便为应法。何以故。佛为天上天下之大智。天上天下之大度。天上天下之大明。不可妄传失旨。皆当明于戒法禁律。事事委练。乃为相授耳。不明戒法禁要之事。而妄授人戒法。违佛诫信。反用为是。大罪不小也。宜当审谛。五百问云。比丘都不诵戒。又不知法。种种僧事。而多度人。或作三师有所犯不。答。此人尚不应食人信施。况复度人(其授戒仪轨。备在羯磨法中)。

○说戒犍度法

原夫说戒。乃整三业之玄规。惟兹布萨。是理僧伽之命脉。佛法纪纲。斯诚要焉。释尊弘范。此为勖也。良由教末人讹。忽之为外。使二辈之无依。令五众之失趣。天龙无所瞻仰。鬼神何从归心。纵有举扬。见者非之。设若微伸。诋为偏执。哀哉。能仁之子。而成波旬之属。舍法王之贵裔。嗣魔民之鄙嫡。斯等过患。皆由住持者咎。三藏明文。五千妙轴。何不详检。辩其真伪。甘为坏法之徒。喜作党魔之伴。弃布萨以论义。尚被神而袪摈。罗汉自惟清净。不赴听戒。世尊亲往而召共集。况我凡辈羺羊者乎。若诸仁德。非自图心。有利物怀。当激法海之洪波。勉摧魔罗之巅坠。树正见幢。倒邪模幡。即教将灭而难灭。行欲讹而难讹。虽复去圣时遥。还同觉世无异。绍隆圣化。继轨法筵。续释尊之遗灯。接慈佛之初航者也。

禅杖

僧祗律云。作禅杖法。应用竹。若苇。长八肘。物裹两头。行杖人。不得随瞋爱。而求其过。当摄六情正念思惟。若有睡眠者。应与彼杖。彼人不得嫌恨。当作是念。今与我除阴盖。饶益不少。十诵律云。取禅杖时。应起敬心。有五法。以禅杖筑他。一者怜愍。二者不恼他。三者睡。四者头倚壁。五者舒脚(肘过太长。应可用磔)。

量影

梵音言蔡。此云影。指归云。那烂陀寺。僧吉祥月曰。西域立表量影。朝蔡倒西去。便以脚足前后步之。数足步影也。善见律云。步影以人正立住日中。取住脚为初。随身长短步影。根本羯磨云。时苾刍足度。其影便过。佛言。应作商矩度之。可取细筹长二尺许。折一头四指。竖置日中。度影长短。是谓商炬。一一商矩。所量之影。皆悉名为一人(故僧祗律云。一人二人影者。比来人皆不识)。寄归传云。其量影法。预取一木条。如细箸许。可长一肘。折其一头四指令竖。如曲尺形。勿使相离。竖箸日中。余杖布地。令其竖影。与卧杖相当。方以四指量其卧影。满一四指。名一布路沙。乃至多布路沙。或一布路沙。余一指。半指等。如是加减。可以意测(布路沙者。译为人也。所以四指之影。名一人者。即是四指竖杖影。长四指之时。此人立在日中。影量与身量相似。其八指。遂与身量两影相似。斯据中人。未必皆尔。自余长短。义可准之)。然须道其食前食后。若天阴及夜。即须准酌而言之。若依神州法者。或可竖尺日中。量影长短。或复记其十二辰数(斯量影法。受戒等时。咸须准用。余如房舍犍度数岁句中释)。

揵椎

或作揵稚。应法师云。梵言臂吒犍稚。臂吒。此云打。犍稚。所打之木。或檀。或桐。此无正翻。旧经多作犍迟。迟宜作稚。直致切(迟。稚。二皆音治)但椎稚字。形相滥。故误也。五分律云。随有瓦木铜铁鸣者。皆名揵椎。又诸比丘不知以何木作揵椎。佛言。除漆树毒树。余木鸣者听作。应使旧住沙弥净人打。不得多打。应三通打。若无沙弥。比丘亦得打。净法师云。凡打揵稚。不使净人。皆维那自打。余诸鸣螺打鼓杂任。皆是净人。及户人作。事钞云。寻常所行。生椎之始。必渐发声。渐希渐大。乃至声尽。方打一通。佛在世时。但有三下。后因他请。方有长打。尼陀那云。给孤独长者。设大会。或时食竟。更有人来。失其时候。佛言。应告时至。众闹不闻。佛言。应打揵椎。犹尚不闻。佛言。应可吹螺。并复击鼓。然未普闻。佛言。打大钟鼓。佛令打鼓。打三下已。即便长打。应待病人。请得食已。并授事人食竟。然后长打。若不尔者。得越法罪(维那。即授事人。谓以众僧杂事。指授于人。或鸣揵椎。及以监食。皆名维那。由其食时。撩理僧事不暇。故许先食。详如安居犍度中释)。

大迦宾㝹

亦云劫宾那。此云房宿。旧云金毗罗。此翻威如王。广如二篇中释。

仙人山

梵云乙师罗山。是也。

毗呵勒山

或云毗布罗山。长阿含经云。罗阅祇(王舍城也)。毗呵罗山。七叶树窟(或云室。屋。穴三名皆一也)。梵言萨多般那求诃。此云七叶穴。言七叶者。谓其树叶。生极至七也。树虽有华。而无香气也。

温泉

西域记云。摩揭陀国中。山城北门。西有毗布罗山。山西南崖阴。昔有五百温泉。今者数十而已。然犹有冷有暖。未尽温也。其泉源发雪山之南。无热恼池。潜流至此。水甚清美。味同本池。流经五百枝小热地狱。火势上炎。致斯温热。泉流之口。并皆雕石。或作师子。白象之首。或作石筒。县流之道。下乃编石为池。诸方异域。咸来此浴。浴者宿疹多差。温泉左右。诸窣堵波。及精舍基址鳞次。并是过去四佛座。及经行遗迹之所。此处既山水相带。仁智攸居。隐沦之士。盖亦多矣(温泉。震旦多处有之。而岭南电白县多有)。

舍罗

此译为筹。五分律云。应用铜。铁。牙。角。骨。竹。木作。除漆毒树。极短应并五指。极长应拳手一肘。粗不过小指。细不减箸。应漆。以筒盛。悬着布萨堂上。行筹时。应手授。应别使一人收。收已应数。数已应唱。唱云。比丘若干。沙弥若干。出家合若干人。分别功德论云。凡行筹者。记录人数。知为诚实以不。若诚实受筹。则得其福。虚妄受者。罪积弥天。舍罗亦名坏尽。福则罪尽。罪则福尽也。

草𧂐

应作积。资昔切。音迹。累也。聚也。又堆叠也。又资四切。音恣。储蓄也。凡指所聚之物而言之。则去声。取物而积累之。则入声。

树杌

杌。五忽切。音兀。木无枝也。

疆畔

疆。居良切。音江。界也。边埵也。畔。薄半切。音叛。田界。今借用。善见云。界相者。若山界相。大者如须弥山。小者如象。石界相者。大者如牛。小者三十称。若漫石。不得作界相。应别安石。林界相者。若草林。竹林。不得作界相。何故尔。草竹体空。不坚实故。若大林。乃至百由旬。小林。下至四树相连接。树界相者。不得以枯树为相。大者阎浮树。小者高八寸。形如钵大。若无自生树。种树亦得。路界者。入田路。向井及河取水路。穷路。皆不得作界相。大路。若车步路。路短者乃至经三四村。皆得作相。蚁封界相者。大者如山。小者高八寸。皆得作相。江界相者。若四月日不雨。尚流不断。水深二尺。得作相。水界相者。若自然池水。得作相。若通水入田。或堈盛水。悉不得作相。此是八种界相。结界相有五种。一方。二圆。三鼓形。四半月形。五者三角。

戒场

本设此场者。为一住处众多难集。故别结斯场。用拟众中有于要事。随时得作。故律云。有须四人。十人。二十人众。羯磨事起。大众集会疲极。佛听结作戒场。然此坛场。诸部律文。并无定制。按西方在处皆有其量。才可丈余。平地砖围。可高二尺。墙内垒基。高五寸许。拟以僧坐。更无阶级等事。中安小塔。高与人齐。傍开小门。得容出入。且如中天竺。那烂陀大寺。戒坛样式。方可大尺一丈余。即于平地周叠砖墙。高二尺许。墙内坐基。可高五寸。中有小制底。唯斯是则。自余诸处。还同此式。善见律云。结界场。极小容二十一人。此拟与他出罪。其余作一切羯磨。亦得成办也。然此戒场。本为要事故设。若众多能共集者。自可在大界内。秉作诸法。有云。作法时。值天雨患。听在屋下。结作戒场。虽有此说。本非律之正文。原意在多防。恐羯磨不得成就。惟善见律云。作界场已。后起屋覆。界亦不失。其正作法界。但有二种。一戒场。二大界。若欲结者。可先结作戒场。其场应在大界内一边。无妨难处安之。应先置其标相。五分律云。先安三重标相。内裹一重名戒场外相。中间一重名大界内相。最外一重名大界外相(戒场外相。大界内相。此二相中间。应相去二尺许。或云一肘许。虽然如此。亦不必定)。立三相已。尽自然界内僧。集在戒场标内。先令一比丘唱戒场外相。先从东南角标起(本律但令从东方起)。唱四方相已。众方差作羯磨。如法结竟。次唱大界内外四方相(有云。结戒场时。一切集不集。随意多少。但五人以上得结。以无大界故。众不集无罪。若结无戒场界者。但直唱大界外相。必有屈曲。随事称之。并须别指分齐。尺寸处所。由不知制限。结既不成。羯磨虚设。受戒等法。俱是空作。故须分明三唱律摄云。外更不结大界。直结小界。亦不得受具戒)。唱相已。众中乃差能秉法者。作羯磨结之(文详羯磨法中)。不得受欲。以未结界。无界摄故。又若受欲。则不知相故。有失衣。破夏故。尼陀那云。大界者。齐两逾缮那半。应可结之。若过非界。萨婆多论云。尼结大界。极大一拘屡舍。僧结大界。极大纵广十拘屡舍。凡结大界。所以通聚落者。谓僧结大界。以界威力故。恶不得便。又在界内。善神所护。是以为檀越故。通聚落结也。若欲结不失衣界者。即依大界。相上结之。更无别相。故文中还称此住处也。若界内有村。即应除村。及村外界。若无村。不须唱除。有云。羯磨法尔。若有若无。一切时除。所以然者。设后有村来入界中。不须更结。以先结时。已除村故。萨婆多论。正立此义。以有村来。五意故除。若先无村。作法结已。净人住处。外村来入。随所及处。皆非衣界。若本村还出。衣界仍摄。若先有村在。非摄。村去空地。衣界还满。由村来去。非结解故。根本羯磨云。若僧伽已结不失衣界竟。唯将上下二衣。界内游行。无离衣咎(余部无论上下)。邬波离请世尊曰。大德。道行苾刍。未知齐何。是衣势分。佛言。如生闻婆罗门。所种七庵没罗树。一树相去七寻。华果茂盛。中间总有四十九寻。是行苾刍衣势分量。大德。若住苾刍衣之势分。复齐几何。佛言。周围但齐一寻。若坐若立。及以卧时。皆至一寻。大德。且如苾刍在于两界中间而卧。衣齐几何。佛言。乃至衣之一角。未离身来。名不离衣。摩得勒伽问云。无界处住。去衣远近。名离衣宿耶。答。随众僧篱墙大小。或坑堑。比丘于是内着衣。随意明相出。如上三种界。有缘欲解者。应次第解。先解不失衣界。次解戒场。后解大界。若无戒场。解衣界已。即解大界。尼陀那云。凡客比丘至他空住处。应可住经七八日已。无人来者。方共结界。又云。有疑。解已方结。若识知前界者。即依之而住。不须更结。必欲结者。解已。然后结之。毗尼序云。若有弃空精舍。是名一切界外。是中随意说戒。广如羯磨本释。

小界

此为难缘。故听结之。以布萨日。于无村旷野中行。众僧。不得和合。随同师善友下道。各集一处。结此小界。说戒。然结此小界时。无外标相。以无相故。亦无唱法。即身所坐处。以为界体。是以羯磨文中云。今有尔许比丘集结小界。故知无有唱法。羯磨时。复自显其标相矣。

桥梁

律摄云。桥梁坏者。若欲修治。得经七夜。若至第八夜。界法便失。若本无心重修理者。桥梁既破。界亦随失。有五事失大界。一切僧伽皆悉转根。一切僧伽决舍而去。一切僧伽并皆归俗。一切僧伽同时命过。一切僧伽作法而解。若阿兰若。及在村中。非结界处。齐何名界。阿兰若齐一拘卢舍。村中齐墙栅处。并外势分。名之为界。斯二界内。苾刍同集。在手相及处。诸有羯磨。咸随意秉。此之二界。名自然界。据此自然界。总按诸部。应分四别。谓聚落。兰若。道行。水界也。初言聚落界。就有二种。若不可分别者。准僧祇七树之量。通计六间。六十三步。共无异众。得作羯磨。若可分别者。如律摄。齐墙栅处。并外势分。二兰若界。亦有二种。若无难者。如律摄。齐一拘卢舍。若难事者。如善见论。七槃陀罗之量。相去五十八步。四尺八寸。得作羯磨。三道行界。如十诵律。纵广六百步。四水界。准五分律云。船上众中。有力人。以水若砂。四面掷所及处。善见律云。取水常流处深浅。皆得作自然界。潮水不得。若在船上布萨。应下碇若桩。不得系着岸。若有树根在水中。不得系根。若掷水内。有树根。应使斫去。若不斫去。与陆地界相连。若水中大石。或树。或浮木。悉是水界所摄。如此六相。齐限之内。集僧无有异众。方可秉法也(僧祇律。以五肘弓量。七弓种一庵罗树。齐七树相去。得作羯磨。虽异众僧。各各相见。而无别众过。言五肘者。取中人肘。以周尺量之。可一尺八寸。五肘共计九尺。名为一弓。一树间七弓。当有六十三尺。准步可有十步半。七树之内。除去中树。通计外六树间。总有六十三步。周内可共羯磨。梵云槃陀。此言二十八肘。七槃陀。共有一百九十六肘。当三百五十二尺八寸。准步总有五十八步四尺八寸。于此相去齐限之内。得作羯磨。宣师准用此意)。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二十四

音释

音季。狂犬。

音蒙。未明。

音冈。瓮也。

一举足曰跬。跬。三尺也。两举足曰步。步。六尺也。跬音窥上声。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