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四
唐 李吉甫 撰
河东道【一】
河中府【河东赤】
【开元户七万二百七 案乡数写缺元和户一万九千六百 乡六十五】
今为河中节度使理所【管河中府绛州晋州慈州隰州 管县三十七 都管户四万一千三百六十五】
禹贡冀州之域按今州本帝舜所都蒲坂也春秋时为魏耿杨芮之地左传曰晋献公灭魏以赐毕万服防注曰魏在晋之蒲坂毕万之后十代至文公列为诸侯至惠王僣号称王至王假为秦所灭今州即秦河东郡地也汉元年项羽封魏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二年豹降从汉王在荣阳请归侍亲疾至则絶河津反为楚尽有太原上党地九月韩信虏豹定魏地置河东上党太原郡文帝时季布为河东守文帝谓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后魏太武帝于今州理置雍州延和元年改雍州为秦州周明帝改秦州为蒲州因蒲坂以为名隋大业三年罢州又置河东郡隋将屈突通守河东髙祖师次桑泉县通出守潼闗乃令鹰扬郎将尧君素王行本留镇郡城遂于今桑泉县置河东郡武徳元年罢郡置蒲州其年尧君素为贼人薛宋李楚客所杀王行本仍坚守不宾二年置蒲州总管三年行本归化自桑泉移蒲州于今理九年废总管置都督府复为州开元元年五月改为河中府仍置中都丽正殿学士韩覃上疏陈其不可至六月诏停复为州乾元三年又改为河中府大歴中元载为相又上建中都议曰自古建大功者未尝不用天因地故髙祖保闗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臣等攷天地之心本圣人之意验古往之事切当今之务则莫若建河中为中都隶陜虢晋绛汾潞仪石慈隰等十城为藩卫长安去中都三百里顺流而东邑居相望有羊肠底柱之险【羊肠在潞州壶闗县东南一百六里】浊河孟门之限【孟门在慈州文城县西南三十六里即龙门上口】以轘辕为襟带与闗中为表里刘敬所谓扼天下之吭而抚其背即此之谓推是而言则建中都将欲固长安非欲外之也将欲安成周非欲舍之也将欲制蛮夷非欲惧之也将欲定天下非欲弱之也河中之地左右王都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陆之形胜郁闗河之气色每嵗白露既降凉风已髙陛下处金城汤池内绥华夏登信臣骁将外驭戎狄出于仲秋还于农隙有漕浊泛舟之便无登髙履险之虞不伤财不害人得养威而时狩如此则国有保安之所家无系虏之忧矣疏奏不省初代宗自幸陜之后每嵗八九月间京师恟恟常惧犬戎复至将相之家皆装储糗为行李之备载知人情不安遂献此疏冀因制置窃有兵权议亦宏博尽当时利害然代宗探见载意议故不行或曰建中都江融设险图之首篇也融诛后书已不传不知斯言何自而得
府境【东西二百五里南北一百七十七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三百二十里东至东都五百八十五里】
【东南至陜川二百四十五里东南至虢州一百八十三里】
【西至同州六十七里西南至华州一百四十七里】
【东北至绛州取桐郷路二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 麦□扇 竹扇 漆匣鳯栖梨 干 龙骨】
【赋 绵 绢 布 麻】
管县八
河东 河西 临晋 猗氏 虞乡 宝鼎解 永乐
河东县【次赤郭下】
本汉蒲坂县地也属河东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仍属蒲州十六年移蒲坂县于城东仍于今理别置河东县大业二年省蒲坂县入河东县
雷首山一名中条山在县南十五里
风陵堆山在县南五十五里与潼闗相对
长原一名蒲坂在县东二里其原出龙骨
河水北自桑泉县界流入
妫汭水源出县南雷首山尚书曰厘降二女于妫汭州城即蒲坂城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故陶城在县北四十里尚书大传曰舜陶于河滨故尧城在县南二十八里
蒲坂闗一名蒲津闗在县西四里魏志曰太祖西征马超韩遂夜渡蒲津闗即谓此也今造舟为梁其制甚盛每嵗徴竹索价谓之桥脚钱数至二万亦闗河之巨防焉
风陵故闗一名风陵津在县南五十里魏太祖西征韩遂自潼闗北渡即其处也
舜祠在州理舜城中贞观十一年诏致祭以时洒扫伯夷墓在县南三十五里雷首山南贞观十一年诏致祭禁樵苏
河西县【次赤郭下】
本朝邑县东地乾元三年因置河中府割朝邑县置临晋县【次畿西南至府七十四里】
本汉旧县地也后魏改为北解县隋开皇十六年分猗氏县于今理置桑泉县因县东桑泉故城以为名也天宝十二年改为临晋
河水经县西四十里
涑水在县东二十三里
故解城本春秋时解梁城又为汉解县城也在县东南十八里晋惠公许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内及解梁城是也
桑泉故城在县东十三里左传曰重耳围令狐入桑泉谓此也
故司空魏国公裴寂墓在县东北十七里
猗氏县【次畿西南至府一百一十里】
本汉旧县即猗顿之所居也东魏恭帝二年改猗氏为桑泉县周明帝复改桑泉为猗氏县属汾隂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蒲州
涑水经县南六里
故郇邑在县西南四里左传曰晋侯谋去故绛欲居郇瑕氏之地韩献子曰郇瑕氏土薄水浅不如新田遂迁新田即平阳绛邑县也
虞乡县【次畿西至府七十里】
本汉解县地也后魏孝文帝改置南解县属河东郡周明帝武成二年废南解县别置绥化县武帝改绥化为虞乡
檀道山一名百梯山在县西南十二里山髙万仞跻攀者百梯方可升降故曰百梯山南有穴莫测深浅每有敕使投金龙于此兼醮焉
王官故城在县南二里左传曰秦伯涉河焚舟取王官【案后闻喜县王官故城在县南十五里以虞乡在闻喜西南言之王官故城当在虞乡县东此云在县南二里有误】
五老仙人祠在县西十里
宝鼎县【次畿南至府一百一十里】
本汉汾隂县也属河东郡刘元海时废汾隂县入蒲坂县后魏孝文帝复置汾隂县开元十一年改宝鼎县黄河在县北十一里赵简子沈佞臣栾激之所也【案栾激攷吕氏春秋及水经注竝作栾徼】
汾水北去县二十五里
后土祠在县西北一十一里
殷汤陵在县北四十三里
解县【次畿西北至府四十五里】
本汉旧县也属河东郡隋大业二年省解县九年自绥化故城移虞乡县于废解县理即今县理是也武徳元年改虞乡县为解县属虞州因汉旧名也仍于蒲州界别置虞乡县贞观十七年废虞州解县属河中府中条山在县南二十里
盐池在县东十里
女盐池在县西北三里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盐味少苦不及县东大池盐俗言此池亢旱盐即凝结如逢霖雨盐则不生今大池与安邑县池总谓之雨池官置使以领之每嵗收利纳一百六十万贯
熨斗陂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通路自县东南逾中条山出白陉趋陜州之道也山岭参天左右壁立间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之白陉岭焉
永乐县【次畿北至府九十里】
本汉河北县地周明帝改河北县为永乐县武帝省永乐县以地属芮城县武徳二年分芮城于县东北二里永固堡重置永乐属苪州七年移于今理贞观八年改属河中府
中条山在县北三十里
河水经县南二里
永乐涧水源出中条山经县东二里又南入河
五老山在县东北十三里尧升首山观河渚有五老人飞为流星上入昴因号其山为五老山
绛州【绛郡雄】
【开元户八万一千九百八十八 乡一百七十六元和戸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一 案乡数写缺】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属晋左传曰晋人谋去故绛欲居郇瑕氏之地韩献子曰郇瑕氏土薄水浅不如新田遂迁新田注曰新田今平阳绛邑县是也三卿灭晋其地属魏战国时亦为魏地秦为河东郡地今州即汉河东郡之临汾县地也魏止始八年分河东河北置平阳郡又为平阳郡地后魏太武帝于今理西南二十里正平县界柏壁置东雍州及正平郡其地属焉孝文帝废东雍州东魏静帝复置周明帝武成二年改东雍州为绛州隋大业三年废州为绛郡初义师将西入闗大将军进次古堆去绛郡十余里通守陈叔达坚守不下髙祖命厨人曰明日早下绛城然后食乃引兵攻城自旦及辰破之仍置绛郡武徳元年罢郡置绛州总管三年复为绛州
州境【东西三百六十五里南北三百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五百九十里东南至东都取垣县王屋路四百八十里】
【东至泽州四百四十里南至陜州二百里】
【西北至慈州二百四十里东北至晋州一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 梨 蝎 防风赋 布 麻】
管县九
正平 太平 万泉 曲沃 翼城 闻喜绛 稷山 龙门
正平县【望郭下】
本汉临汾县地属河东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绛州十八年改临汾县为正平县因正平故郡城为名也汾水东北自曲沃县界流入
浍水东自曲沃县流入
柏壁在县西南二十里后魏明帝元年于此置柏壁镇太武帝废镇置东雍州及正平郡周武帝于此改置绛州建徳六年又自此移绛州于今稷山县西南二十里玉壁按柏壁髙二丈五尺周回八里
晋虒祁宫在县南六里左传曰石言于晋魏榆师旷曰石不能言或慿焉抑又闻之作事不时怨讟动于人则有非言之物而言于是晋侯方筑虒祁之宫今按宫南有浍水北有汾水俱西流至宫西而合隋末依宫余址筑堡今名修义堡
晋灵公台在县西北三十一里左传曰晋灵公不君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即此台也
武平故闗在县西三十里髙齐时置周平齐废
晋齐姜墓在县南九里申生之母也
骊姬墓在县南八里
太平县【紧南至州五十里】
本汉临汾县地属河东郡后魏太武帝于今县东北二十七里太平故闗城置泰平县属平阳郡周改泰平为太平因闗名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十年改属绛州
汾水在县东二十九里
太平故闗城在县东北二十七里
白波垒在县东南十二里后汉末黄巾贼于西河白波谷寇太原于此筑垒
子竒垒在县东三十里后秦王姚兴遣弟义阳公平字子奇与征虏将军狄伯支等步骑四万伐魏攻平阳陷之遂据柴壁魏军大至截汾水以守之平大败将麾下三十骑赴汾水而死狄伯支等十将四万人皆为魏所擒今按此垒西临汾水垒侧尚有柴村子奇投汾水即此处也
赵盾祠在县西南十八里
李牧祠在县东北十三里
晋公孙杵臼程婴墓并在县南二十一里赵盾墓茔中万泉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汉汾隂县地属河东郡又薛通城者后魏道武帝天赐元年赫连勃勃僭号夏侵河外于时有县人薛通率宗族千余家西去汉汾隂县城八十里筑城自固因名之武徳三年于薛通故城置万泉县属泰州县东谷中有井泉百余区因名万泉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县属绛州
曲沃县【紧西至州五十里】
本晋旧都绛县地也汉以为绛县属河东郡后汉加邑字属郡不改晋改属平阳郡后魏孝文帝于今县东南十里置曲沃县属正平郡因晋曲沃为名隋开皇三年罢正平郡改属绛州
绛山在县南十三里出铜
汾水西南去县二十二里
浍水在县南二里
绛水在县东南三十里
汉绛县本春秋晋都新田也在县南二里周勃为绛侯即其地也今号绛邑故城
陉庭故城在县西北二十里左传曰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陉庭是也
台骀神祠在县西三十六里左传曰晋侯有疾卜台骀为祟问于子产子产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冥师生允格台骀能业其官帝用嘉之封诸汾川今晋主汾而灭之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
翼城县【望西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绛县地属河东郡后魏明帝置北绛县隋开皇末改为翼城县属绛州因县东古翼城为名也武徳元年于此置浍州二年废浍州县属绛州
浍髙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浍水出焉其山出铁隋于此置平泉冶
浍水今改名翼水
故翼城在县东南十五里晋故绛都也
故唐城在县西二十里尧裔子所封也
闻喜县【望西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左邑县之桐乡也武帝元鼎六年将幸缑氏至此闻南越破大喜因立闻喜县属河东郡后魏改属正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绛州
景山在县东南十八里
董泽一名董池陂在县东北十四里左传厨武子曰董泽之蒲可胜既乎
桐乡故城汉闻喜县也在县西南八里俗以此城为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之所孔注尚书曰桐汤葬地也按今地有放太甲处在偃师县界非此也又汉大司农朱邑属其子葬桐乡者又在今舒州界亦非此也
王官故城今名王城在县南十五里左传曰俘我王官【案此与虞乡县王官故城各引左传证之虽异文而实一王官据此在闻喜县南十五里则前所云在虞郷县南二里者其误益明】
祁奚墓在县东二十二里今太原祁县又有祁奚墓未详孰是
绛县【上西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闻喜县地后魏孝文帝置南绛县其地属焉因县北绛山为名也属正平郡恭帝去南字直为绛县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绛州义宁元年属翼城郡武徳元年属浍州二年改属绛州
备穷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出防穴五所
绛水一名沸泉水在县北十四里出绛山东谷悬流奔壑一十许丈西北注于浍史记称智伯率韩魏引晋水灌晋阳不沈者三版智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晋阳晋文公墓在县东二十里左传曰文公卒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贞观十一年诏致祭五十步禁樵苏稷山县【紧东至州四十九里】
本汉闻喜县地属河东郡后魏孝文帝于今县东南三十里置髙凉县属龙门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绛州十八年改为稷山县因县南稷山以为名也
稷山在县南五十五里左传曰晋侯理兵于稷以略狄土即此地也
汾水在县南五十里
玉壁故城在县南十二里后魏大统四年东道行台王思政表筑玉壁城因自镇之八年髙欢寇玉壁思政有备攻不克周初于此置玉壁总管武帝建徳六年废总管城周回八十里四面并临深谷
稷祠在县南五十里稷山上
羲和墓在县东北十七里
龙门县【望东至州一百一十里】
古耿国殷王祖乙所都晋献公灭之以封赵夙秦置为皮氏县汉属河东郡后魏太武帝改皮氏为龙门县因龙门山为名属北乡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绛州十六年割属蒲州武徳三年属泰州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县隶绛州
汾水北去县五里汉武帝行幸河东作秋风词即此水也
故耿城在县南十二里古耿国也
伏龙原在县西南十八里
黄河北去县二十五里即龙门口也禹贡曰浮于积石至于龙门注曰龙门山在河东之西界大禹导河积石疏决龙门即斯处也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三秦记曰河津一名龙门水陆不通鱼鼈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故曰曝鳃龙门水经注曰其鱼出巩县巩穴每三月则上渡龙门得则为龙否则额而还
蜚亷故城在县南七里
龙门闗在县西北二十二里
大禹祠在县西二十五里龙门山上隋末摧毁贞观九年奉敕更令修理
髙祖神尧皇帝庙在禹庙南絶顶之上画行幸仪衞之像葢义宁初义旗至此也
元和郡县志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