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四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二十四
密州
密州高密郡今理诸城禹贡青州之域星分娄宿一度兼得徐州之地禹贡青州嵎夷既畧潍淄其道海滨广斥注曰嵎夷地名潍淄二水复其故道海滨复其斥卤也按今州举海之滨又得嵎夷之地潍水出今州壤莒县界之维山又禹贡徐州惟土五色皆出莒县境姑暮故城兼青徐之地也青州界于春秋时为莒鲁所并庄公二十九年城诸及防按今州理即鲁之诸城也战国时属齐汉之地十六年分齐立胶国都高密国后汉此国属青州晋太康元年立东莞郡属徐州后魏延昌中复置高密郡永安二年分青州立胶州取胶水为名也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胶州五年改胶州为密州取境中密水为名大业三年罢密州改为高密郡隋氏陷于贼寇唐武德五年水东底定改置密州领诸城安丘高密三县贞观八年省莒州以莒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高密郡乾元元年复为密州皇朝为顺化军节度
元领县四
诸城 安丘 莒县 高密
州境
东西三百六十一里 南北三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西至东京一千五百里 西至西京一千八百八十五里 西至长安二千七百四十五里 东至大海一百六十里 南至海州三百八十四里 西至沂州三百七十里 北至青州三百三十里 东南至海州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沂州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青州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莱州三百四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八千二百九十二皇朝户主一万四千五十二客二万二千二百一十六
风俗与青州同
姓氏【阙】
人物
公冶长 郑崇皆高密人 郑玄 臧荣绪东莞莒人号被褐先生隐居京口以宣尼庚子日生其日陈五经拜之括东西晋为一书
土产
细布 牛黄 海蛤出琅琊台常以三月候海潮上下方采已上并旧贡 絁布
诸城县旧十七乡今六乡本汉东武县属琅琊郡乐府章所谓东武吟者也后汉属琅琊国晋属东莞郡后魏属高密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胶州五年改胶州为密州县仍属焉十八年改东武为诸城县西三十里汉故诸县城为名大业三年罢密州为高密郡县仍属焉琅琊山在县东南百四十里秦本纪始皇二十六年南登琅琊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琊台下复十二岁作琅琊台立石刻颂秦德台基层层高三丈在琅琊城东南十五里台下种衆果上有始皇碑碑上有六百字可识余多剥落李斯书台上有神泉至灵人即之立竭汉武亦尝登之 四时祠水经注琅琊台上有神庙在齐八祠中封禅书曰八神四时主祠琅琊汉志琅琊有四时主祠是也 胶山一名五努山胶水之所出今郡东南九十里 徐山三齐记始皇令术士徐福入海求不死药于?莱方丈山而福将童男女二千人于此山集会而去因曰徐山 大朱山在州东南一百八十里隣海岸上有秦长城迹存郡国志云晋永嘉末陈仲举入此山石室中学道因仙去 柴阜齐记云柴阜榛莽森然去柴阜即邴原所葬之处 芦水出县东南卢山亦名文台水齐记云武城卢水侧有胜火木方俗多为铤子烧之成炭而不灰东方朔云不灰之木即此也 胶水汉志注云胶水平自东渡入海注水经云胶水出五努山北经祝兹县故城 古齐长城在今县南四十里东南至海迤逦上大朱山起尽州南界二百五十里今古迹依约而存史记曰齐有清济浊河足以为固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秦琅琊郡故城在今县东南一百六十里古城是也曹魏省并东武后魏复置高齐又省按其城约周十余里东枕大海吴越春秋曰越王句践二十五年从琅琊立观台周回七里以望东海死士八千戈船三百艘居顷之以听贤下士为名使人于本客迎允常之丧欲徙葬琅琊允常冢中生风沙石飞射人不可近越王曰先君是不欲移乃止按郡国县道记云句践本理会稽盖因会诸侯于河权于此观望经旬时不应都此吴越春秋所说近於诞谬 秦黔陬故城左传云僖公二十九年介葛卢来朝即此地也汉为县废城在今县东北按郡国县道记云黔陬秦所置在今郡东北一百一十里东陬故城是也古价国后自此移县于胶水西去故城三十里时人谓之东西二城其西黔城在州东北九十五里高齐天保七年省地志并修书又以西城为前汉县东城为后汉县盖误 汉诸城汉旧县西南三十里即春秋时鲁邑故诸城左氏经季孙行父城诸及郓高齐天保十年省 横县汉县汉志注云故山文台水所出东南至东武入淮水即今芦水也原出芦山其故城在卢山之北卢水之侧今无城址 海在县东一百五十里南接莒县北接高密县界 百尺水原出东南五努山之西麓水经注曰高密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然俗所谓百尺水者盖密水也东北经高密故城南十里蓄以为塘方二十余里古所谓高密之南都也溉田万顷散流下注夷安泽 县理东南百三十里滨海有卤泽九所皆海潮侵荡久成咸土以土煮盐岁收其利 州理中城后魏庄帝永安二年筑以置胶州开皇五年改置密州大业三年改置高密郡并理其中外城即汉东武县也齐道里记曰东武县本有东武山三日昼昏山移在会稽山隂县今犹有东武里 百尺陂在县东南三十四里中多菱莲雈蒲水族生焉百姓取给 潍水故堰在县东北四十六里蓄以为塘方二十余里溉田万顷陂水散流下注夷安泽今堰存焉 介葛卢墓在县东北百里 公冶长墓在县西北五十里 常山晏氏齐记云祈雨常应故曰常山
安丘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依旧四乡古根牟国城汉为安丘县属北海郡后汉属北海国有筑丘亭故莒渠丘公所居也晋属东莞郡宋属南平昌郡后魏属胶州高齐文宣帝天保七年省隋开皇十六年分昌安县于牟乡城置牟山县牟乡城即根牟国也大业二年省昌安县改牟山县为安丘县取汉旧名三年移于汉平昌城内唐武德六年移于今理乾元二年改为辅唐县梁开平二年改为安丘县后唐改为辅唐县晋天福七年改为胶西县避国讳今复为安丘县 铁山崔琰述初赋序云琰闻北郑徵君者名儒善训遂往造焉涉淄水历杞焉过杞郊之水登铁山以望高密 慈阜晏氏齐记云营陵城南四十里有慈阜魏奉常王修葬於此俗以叔治之孝故此丘以慈表称 安昌城今县外城是也汉平昌故城在县南六十里汉书云文帝十六年以
齐悼惠王子平昌侯卬为胶西王此即卬所封侯处高齐省 郚城今在县西南六十里古郚城即春秋所谓迁记郱鄑郚注曰朱虚县东南郚城是也汉为郚县后魏於此置平昌郡高齐天宝七年郡废改为琅琊县隋大业二年改郚城县末年废 石泉故城在今县西南六十里汉为县后汉省并入昌安有潍水在故城西隅淳于故城汉县废城在今县东齐废 龙台城三齐
畧记曰平昌城内有台高六丈台上有井井与荆水通失物于井或得于荆水有神龙出入其中故名龙台城缾汉县属琅琊武帝封蓄州靖王子成为侯旧地理
书皆失其所在今县南界与郚城相近 成乡汉县后省按郡国县道记云北海有成乡王莽改曰石乐此城乡王莽改曰顺城即明二成乡所理各别旧地理书并不载所在在今邑北界与北海成乡犬牙相接 牟山在县西南十三里牟村取名于此 刘山在县西南六十里上有垒刘裕平燕之日停车此山因以为名焉潍水南自高密县界流入去县二十里 汉安丘县城在县西南十二里即莒渠丘邑也汉以为安丘县 浯水堰二齐畧记曰昔者堰浯水南入荆水灌田数万顷今尚有余堰而稻田畦畛存焉 汉王章墓在县西南六十里章为京兆尹劾奏大将军王凤下狱死 汉孙嵩墓在县南四十里后汉书嵩字宾石赵岐逃难自匿姓名卖饼海北市中嵩见岐察非常人呼与之共载岐惧失色嵩曰视子非卖饼者不有重怨即亡命乎我北海孙宾石阖门百口势能相救济遂以岐归先入白母曰出行乃得死友藏复壁中岐得出荐嵩为青州刺史魏管宁墓在县西十二里宁字幼安东莞朱虚人也
自黄初至青龙末徵命十至舆服四锡俱不应命 邴原墓在县北五十里原朱虚人也 王修墓在县西四十七里修北海营陵人也
莒县西南一百九十里元三乡故莒子国也地理志曰周武王封少昊之后嬴姓兹舆于莒始都计在今高密县东南四十里春秋时徙于莒隐公二年经书莒人入向注曰今城阳莒县也至莒子朱居渠丘号渠丘公成八年晋使申公巫臣如吴假道于莒与渠丘公立于池上巫臣曰城已恶公曰僻陋在夷其孰以我为虞巫臣曰勇夫重闭况国乎九年冬十一月楚子重自陈伐莒围渠丘城恶衆溃奔莒戊申楚入渠丘楚又围莒城亦恶庚申莒溃楚遂入郓注曰郓莒邑也莒自初封传三十世为楚简王所灭后属齐史记曰齐湣王为燕师所败惟莒即墨二城不下汉为莒县地理志莒县属城阳国汉文帝二年封朱虚侯章为城阳王都莒魏明帝以为城阳郡莒县属焉而城阳郡徙理东武晋太康十年割莒县入东莞郡惠帝自东莞移理莒城南康録曰慕容德以尚书潘聪为徐州刺史镇莒城又以桓遵为徐州刺史亦理此宋武侵伐遵举城降之?又属宋后魏亦以莒县属东莞郡高齐文宣帝罢东莞郡以莒东莞二县属东安郡隋开皇三年废郡莒县属莒州大业二年罢莒州以莒县属琅琊郡唐武德五年重置莒州县属焉贞观八年废莒州以县属密州 潍山在县东北三十八里潍水源出北山 焦原在县南三十六里俗名横山尸子曰莒有焦原者广寻常五百步临百仞之溪莒国莫敢近者莒勇士登焉汉志谓之峥嵘谷俗曰青泥衖两峡峻立如衖故云又列子云伯昏瞀人登高山临百仞之渊即指此 大海在县东八十里 沭水经县东三里南流入临沂县界 潍水原出县东北潍山去县八十三里东北流入诸县界禹贡潍淄其道淮南子云潍水出覆舟山皆潍山之异名 县理在莒国故城中三里并悉崇峻惟南开一门城方十二里郭周四十余里尸子曰莒君好鬼巫而国亡无知之难小白奔焉乐毅攻齐守嶮全国烈女传曰齐人杞梁殖袭莒战死其妻将赴道逢齐侯将吊之妻曰如殖死有罪君何辱命焉如殖无罪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公旋车吊诸室妻乃哭于城下七日而城崩故琴操曰殖死妻援琴歌曰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哀哉皇天既而城为之隳即此城也 汉曲海县城在县东北六十里属琅琊郡有盐官博物志曰此地有东莒乡东莒东太公望所出也袁宏後汉记曰琅琊吕母之子为县长所杀乃沽酒多买刀兵少年随其所乏而与之聚衆数百人母自号将军攻县长杀之以其首祭子墓其后号曰赤眉王莽末兵乱之兴由此始也今东海县有吕母囤即旧屯集之所 汉姑幕城在县东北百六十里故蒲姑氏之国周成王时蒲姑与四国作乱周公灭之以封太公汉以为县属琅琊郡姑幕县东有五色土王者封建诸侯随方授之即禹贡徐州厥贡惟土五色是也按今青州博昌县界亦有蒲姑城未详孰是 故曹公城在县南七十二里昔魏太祖征陶谦拔五城畧地东海于此筑城 向城春秋时向邑古城在今县南七十五里 故高乡城汉县在今县东南七十三里晋永嘉后废 灵门按郡国县道记云在今县西南六十里当沂水县东北一百里有巨平山在山北浯水侧近即汉志注云灵门有壶山浯水所出其山一名巨平山一名浯山一名高原山浯水源出此山东北至密州北流入潍其故城今无址 箕汉宣帝封城阳荒王子文为侯即此邑后汉省并东莞据郡国县道记引汉志云潍水北至昌都入海又许慎说文吕忱字林并云潍水出琅琊箕屋山入海又水经云潍水出琅琊箕县东今按箕山在今县北八十里箕县盖因山为名今故城在县东北一百余里其山在潍水之西是也 裨汉志注云夜头水经裨南至海又舆地志云向水南至海夜头向水盖异名旧地理书皆失其所在其裨盖在今县南七十里故向城 高广汉县宣帝封城阳荒王子勳为侯其地盖在今县南界已无城迹 新山汉县汉志注云侯国其地在今县界 毗山汉县元帝封城阳荒王子根为侯汉志注云县有折泉水北至幕入淮旧地理书并失其所在盖今县东北分流水之北有涓水源其涓水即古折泉水也
高密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依旧二乡汉旧县也即春秋时晏平仲所食之邑地理志高密故齐地文帝十六年分齐立胶西国封齐悼惠王子迎为胶西王都高密盖取县界密水为名也宣帝本始元年更名高密国后汉以高密属北海郡又世祖封邓禹为高密侯宋孝武并北海后属高密郡高齐文宣帝省高密县隋开皇中于今县东南二十里复置高密县属密州大业三年罢密州为高密郡县仍属焉 大海在县东南六十里 潍水在县西南自诸城县界流入昔韩信与楚将龙且夹潍水而阵于此信为万余囊盛沙以遏潍水引军击之信伪退且追之信决水大至且军没不得渡遂斩龙且水去县四十里又西北海县界 县里汉夷县城之东南外城即夷安城也史记曰晏婴齐之莱夷维人也汉以为夷安县属高密国故城在县西南四十里纪子帛莒子盟于密注曰密莒邑也汉以为高密县 龙且城在县西南五十里楚将龙且所筑也 郑玄墓在县西北十里玄此县人也高士传曰袁绍屯兵官渡请玄随营不得带病至魏郡元城病笃卒葬于剧东後以墓坏归葬砺阜郡守以下縗絰者千余人砺阜在高密城西北五十里唐贞观十一年诏去墓面十步禁樵采焉 胶水在县东三十里 夷安泽在县北二十里东西百余里灌田万顷民尤赖之是多豪富 故柜城汉县后省在今县西南二十里故柜城俗亦谓之王城有柜艾水其水东入海城因名 计斤城今县东南四十里即左氏传所谓介根城莒始封于此后徙于莒城汉以为计斤县属琅琊郡有盐官即今根城也 高阳故城汉县汉书成帝封淮阳宪王孙并为侯今高密县西北三十四里有高阳故城是也一名胶阳亭盖汉之高阳县旧理 故稻城汉书武帝封孝王子定为侯旧地理志书皆失其所在今县西南故潍水堰之侧昔汉朝于此立堰造塘溉稻谷数千顷县因以为名后汉省 万疋梁郡国志高密县西有郑玄宅亦曰郑城玄后移葬于砺阜墓侧有稻田十万顷断水造鱼梁岁收亿万号万疋梁 废高阳县在县西北四十三里齐天保七年置隋开皇十六年于东界为时水县大业九年因贼破今为高阳村 废胶西县在县东二十里隋开皇十六年置大业九年因贼废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