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增支部经典

五 集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第一之五十

第一 学力品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祗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诸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此等是有学之五力。何等为五?谓:信力、惭力、愧力、精进力、慧力。

诸比丘!此等是有学之五力。是故,诸比丘!应如是学,

曰:我欲成就信力之有学力,我欲成就惭力之有学力,我欲成就愧力之有学力,我欲成就精进力之有学力,我欲成就慧力之有学力。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诸比丘!此等是有学之五力。何等为五?谓:信力、惭力、愧力、精进力、慧力。诸比丘!何等为信力?

诸比丘!世间有信心之圣弟子,信如来之菩提,如是亦[信]彼世尊是应供、正等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诸比丘!是名信力。诸比丘!又何等为惭力?

诸比丘!世间有惭之圣弟子,惭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惭与[遇]合恶不善法。诸比丘!是名惭力。诸比丘!又何等为愧力?

诸比丘!世间有愧之圣弟子,愧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愧与[遇]合恶不善法。诸比丘!是名愧力。诸比丘!又何等为精进力?

诸比丘!世间精进之圣弟子,为断不善法、为受善法,精进而住,勇猛坚强负荷善法而不舍。诸比丘!是名精进力。诸比丘!又何等为慧力?

诸比丘!世间具慧之圣弟子,彻底于[五蕴之]生灭,作圣之决择,正成就至于尽苦之慧。诸比丘!是名慧力。

诸比丘!此等是有学之五力。是故诸比丘!应如是学,

曰:我欲成就有学力之信力,[我]欲成就有学力之惭力,[我]欲成就有学力之愧力,[我]欲成就有学力之精进力,[我]欲成就有学力之慧力。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已于现法苦、艰、恼、痛而住,身坏死后当期待于恶趣。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有比丘,不信、无惭、无愧、懈怠、恶慧等。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已于现法苦、艰、恼、痛而住,身坏死后当期待于恶趣。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已于现法乐、无艰、无恼、无痛而住,身坏死后可期待于善趣。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信、有惭、有愧、发勤、具慧等。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已于现法乐、无艰、无恼、无痛而住,身坏死后可期待于善趣。”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如相随堕于地狱。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信、无惭、无愧、懈怠、恶慧等。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如相随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如相随生于天国。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信、有惭、有愧、发勤、具慧等。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如相随生于天国。”

“诸比丘!有比丘或比丘尼,弃学回归于下劣时,正于现法以五种适当责难之语加以诃责。何等为五?

‘汝不以信入于善法,汝不以惭入于善法,汝不以愧入于善法,汝不以精进入于善法,汝无慧入于善法。’

诸比丘!有比丘或比丘尼,弃学回归于下劣时,正于现法以五种适当责难之语加以诃责。

诸比丘!有比丘或比丘尼,即使为苦而忧泣、流泪,亦修圆满清净之梵行时,正于现法以五种适当之[称赞]予以嘉许庆慰,何等为五?

‘汝以信入于善法,汝以惭入于善法,汝以愧入于善法,汝以精进入于善法,汝以慧入于善法。’

诸比丘!有比丘或比丘尼,即使为苦而忧泣、流泪,亦修圆满清净之梵行时,正于现法以五种适当之[称赞]予以嘉许庆慰。”

“诸比丘!信于善法现前之间,即与不善法不符,然诸比丘!当信隐没之时,则缠绕不信而住,此时即与不善法相符。诸比丘!愧于善法现前之间,即与不善法不符,然诸比丘!当愧隐没之时,则缠绕无惭而住,此时即与不善法相符。诸比丘!愧于善法现前之间,即与不善法不符,然诸比丘!当愧隐没之时,则缠绕无愧而住,此时即与不善法相符。诸比丘!精进于善法现前之间,即与不善法不符,然诸比丘!当精进隐没之时,则缠绕懈怠而住,此时即与不善法相符。诸比丘!慧于善法现前之间,即与不善法不符,然诸比丘!当慧隐没之时,则缠绕恶慧而住,此时即与不善法相符。”

“诸比丘!有情者多爱乐诸欲。诸比丘!善男子舍弃[割草]镰与[运草]棒而由家趣向非家,[彼]善男子足以言起信而出家,何以故?

诸比丘!年壮者易得诸欲,不拘任何种类。诸比丘!下层民之欲,或者中层阶级之欲,抑或上流者之欲,一切唯名之为欲。

诸比丘!譬如有一幼儿,无智而仰卧,由于乳母之怠慢,而取木片或砾块之于口,尔时乳母即当迅速作意,迅速作意已,即可迅速取去;若不能迅速取去,则以左手捉头,弯曲右手之指,亦可合血同时取出。其何故耶?

诸比丘!‘此乃有恼于幼儿,非不恼。’我作如是说。然而,诸比丘!乳母者欲求益,有愍而起愍,当如是作。

诸比丘!然而,彼幼儿生长至于具慧之时,诸比丘!乳母跟随此小儿,今欲小儿自行保护,已无须留意,甚至不加以顾念。

诸比丘!正是如此,比丘于善法未依信而作,于善法未依惭而作,于善法未依愧而作,于善法未依精进而作,于善法未依慧而作之间,诸比丘!我应守护彼比丘。

诸比丘!然而比丘于善法已依信而作,于善法已依惭而作,于善法已依愧而作,于善法已依精进而作,于善法已依慧而作,诸比丘!我相随此比丘,今欲比丘自行保护,已无须留意,甚至不加以顾念。”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退没而不住正法。何等为五?

诸比丘!不信之比丘退没而不住正法;诸比丘!无惭之比丘,退没而不住正法;诸比丘!无愧之比丘,退没而不住正法;诸比丘!懈怠之比丘,退没而不住正法;诸比丘!恶慧之比丘,退没而不住正法。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退没而不住正法。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不退没而住于正法。何等为五?

诸比丘!有信之比丘,不退没而住于正法;诸比丘!有惭之比丘,不退没而住于正法;诸比丘!有愧之比丘,不退没而住于正法;诸比丘!精进之比丘,不退没而住于正法;诸比丘!具慧之比丘,不退没而住于正法。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不退没而住于正法。”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无敬崇而退没,不住于正法。何等为五?

诸比丘!不信之比丘,无敬无崇而退没,不住于正法;诸比丘!无惭之比丘,无敬无崇而退没,不住于正法;诸比丘!无愧之比丘,无敬无崇而退没,不住于正法;诸比丘!懈怠之比丘,无敬无崇而退没,不住于正法;诸比丘!恶慧之比丘,无敬无崇而退没,不住于正法。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无敬无崇而退没,不住于正法。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有敬有崇而不退没,住于正法。何等为五?

诸比丘!有信之比丘,有敬有崇而不退没,住于正法;诸比丘!有惭之比丘,有敬有崇而不退没,住于正法;诸比丘!有愧之比丘,有敬有崇而不退没,住于正法;诸比丘!精进之比丘,有敬有崇而不退没,住于正法;诸比丘!具慧之比丘,有敬有崇而不退没,住于正法。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有敬有崇而不退没,住于正法。”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无敬无崇,于此法律之中,其增上、增进、广大者不可得。何等为五?

诸比丘!不信之比丘,无敬无崇,于此法律之中,其增上、增进、广大者不可得;诸比丘!无惭之比丘,……乃至……诸比丘!无愧之比丘,……乃至…诸比丘!懈怠之比丘,……乃至……诸比丘!恶慧之比丘,无敬无崇,于此法律之中,其增上、增进、广大者不可得。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无敬无崇,于此法律之中,其增上、增进、广大者不可得。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有敬有崇,于此法律之中,其增上、增进、广大者可得。何等为五?

诸比丘!有信之比丘,有敬有崇,于此法律之中,其增上、增进、广大者可得;有惭之比丘,……乃至……诸比丘!有愧之比丘,……乃至……诸比丘!精进之比丘,……乃至……诸比丘!具慧之比丘,[有敬有崇,]于此法律之中,其增上、增进、广大者可得。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有敬有崇,于此法律之中,其增上、增进、广大者可得。”

此之摄句:

略、广、苦、相随与学者第五

合、诸欲、退没与二之无敬

第二 力品

十一

“诸比丘!我宣称于未曾闻之法觉了已,达究竟之彼岸:

诸比丘!如来有是等五种如来之力,如来乃成就此力,宣称最胜位,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何等为五?

信力、惭力、愧力、精进力、慧力等。

诸比丘!如来有是等五种如来之力,如来乃成就此力,宣称最胜位,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十二

“诸比丘!是等为有学之五力。何等为五?

信力、惭力、愧力、精进力、慧力等。

诸比丘!此等是有学之五力。诸比丘!于是等有学五力之中,慧力为第一,是能摄、能收。

诸比丘!譬如屋顶为重阁之第一,是能摄、能收;正应如是,诸比丘!于是等有学五力之中,慧力为第一,是能摄、能收。是故,诸比丘!应如是学。

我等欲成就有学之信力……惭力……愧力……精进力……我等欲成就有学之慧力。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十三

“诸比丘!如是等是五力。何等为五?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

诸比丘!此等是五力。”

十四

“诸比丘!如是等是五力。何等为五?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是;又,诸比丘!何者是信力?

诸比丘!世间有信心之圣弟子,信如来之菩提,如是,亦[信]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诸比丘!是名为信力。诸比丘!又,何等为精进力?

诸比丘!世间有圣弟子,为断不善法、为受善法,发精进而住,强而勇猛坚固,负荷善法而不舍。诸比丘!是名为精进力。诸比丘!又,何等为念力?

诸比丘!世间有圣弟子,具念,成就最胜之念慧,长念久远以前之所作、长念久远以前之所说,随念。诸比丘!是名为念力。诸比丘!又,何等为定力?

诸比丘!世间有圣弟子,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具足由离而生喜乐之初静虑而住;寻、伺寂静故,内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具足由定而生喜乐之第二静虑而住;离欲故,舍喜而住,正念正知而于身受乐,圣者舍而具念,具足住于安乐所称之第三静虑而住;断乐故,又断苦故,前已灭喜与忧故,不苦不乐,具足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而住。诸比丘!是名为定力。诸比丘!又,何等为慧力?

诸比丘!世间有具慧之圣弟子,彻底于生灭,作圣之决择,正至尽于苦,成就其慧,诸比丘!是名为慧力。

诸比丘!此等是五力。”

十五

“诸比丘!如是等是五力。何等为五?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是。诸比丘!信力于何处可见耶?

是于四预流支中,于此中,可见信力。诸比丘!又,精进力于何处可见耶?

是于四正勤中,于此中,可见精进力。诸比丘!又,念力于何处可见耶?

是于四念住中,于此者可见念力。诸比丘!又,定力于何处可见耶?

是于四静虑中,于此中,可见定力。诸比丘!又,慧力于何处可见耶?

是于四圣谛中,于此中,可见慧力。

诸比丘!此等即是五力。”

十六

“诸比丘!此等是五力。何等为五?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

诸比丘!此等即五力。诸比丘!于是等五力之中,慧力为第一,是能摄、能收。

诸比丘!譬如屋顶为重阁之第一,是能摄、是能收;正应如是,诸比丘!于五力之中,慧力为第一,是能摄、是能收。”

十七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而行。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自具足于戒,于他不劝请具足于戒;自具足于定,于他不劝请具足于定;自具足于慧,于他不劝请具足于慧;自具足于解脱,于他不劝请具足解脱;自具足解脱智见,于他不劝请具足解脱智见。

诸比丘!成就如是等五法之比丘,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而行。”

十八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而行。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自于戒不具足,于他劝请具足于戒;自于定不具足,于他劝请具足于定;自于慧不具足,于他劝请具足于慧;自不具足于解脱,于他劝请具足于解脱;自不具足于解脱智见,于他劝请具足于解脱智见。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而行。”

十九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不为自利而行,亦不为利他而行。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自不具足于戒,于他亦不劝请具足于戒;自不具足于定,于他亦不劝请具足于定;自不具足于慧,于他亦不劝请具足于慧;自不具足于解脱,于他亦不劝请具足于解脱;自不具足于解脱智见,于他亦不劝请具足于解脱智见。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不为自利而行,亦不为利他而行。”

二十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而行。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自具足于戒,于他亦劝请具足于戒;自具足于定,于他亦劝请具足于定;自具足于慧,于他亦劝请具足于慧;自具足于解脱,于他亦劝请具足于解脱;自具足于解脱智见,于他亦劝请具足解脱智见。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而行。”

摄句:

未曾闻、屋、略、广

是应见、复屋与四利

第三 五支品

二十一

“诸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无敬无崇,不与同类活命之比丘和合,而可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者,无有是处;不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而可圆满有学法者,无有是处;不圆满有学法,而可圆满[四大]戒者,无有是处;不圆满[四大]戒,而可圆满正见者,无有是处;不圆满正见,而可圆满正定者,无有是处。

诸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有敬有崇,与同类活命之比丘和合,而可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者,必有是处;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已,而可圆满有学法者,必有是处;圆满有学法已,而可圆满[四大]戒者,必有是处;圆满[四大]戒已,而可圆满正见者,必有是处;圆满正见已,而可圆满正定者,必有是处。”

二十二

“诸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无敬无崇,不与同类活命之比丘和合,而可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者,无有是处;不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而可圆满有学法者,无有是处;不圆满有学法,而可圆满戒蕴者,无有是处;不圆满戒蕴,而可圆满定蕴者,无有是处;不圆满定蕴,而可圆满慧蕴者,无有是处。

诸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有敬有崇,与同类活命之比丘和合,而可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者,必有是处;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已,而可圆满有学法者,必有是处;圆满有学法已,而可圆满戒蕴者,必有是处;圆满戒蕴已,而可圆满定蕴者,必有是处;圆满定蕴已,而可圆满慧蕴者,必有是处。”

二十三

“诸比丘!黄金有如是等之五锈,为此等锈之所侵蚀,黄金不柔软,又不堪加工,又无光泽,又脆弱,又不能作正当之使用。何等为五?

即:铁、铜、锡、铅、银等。

诸比丘!黄金有是等之五锈,为此等之锈所侵蚀,黄金则不柔软,又不堪加工,又无光泽,又脆弱,又不能作正确之使用。

诸比丘!然而,黄金远离是等五锈时,其黄金则柔软,又堪加工,又有光泽,又不脆弱,又能作正确之使用。诸如希有之:戒指、耳坠、项链、金簪,欲造任何之庄饰物,亦能适合其目的。正应如是,诸比丘!心有是等之五锈,为是等锈侵蚀之心,则不柔软,又不堪加工,又无光泽,又脆弱,又因漏尽而不能等持。何等为五?

[五]欲之欲求、恚、惛眠、掉悔、疑等。

诸比丘!心有是等之五锈,为是等锈、所侵蚀之心,则不柔软,又不堪加工,又无光泽,又脆弱,又为漏尽而不能等持。

诸比丘!心远离是等之五锈时,其心柔软,又堪加工,又有光泽,又不脆弱,又为漏尽而等持;复次,若依诸证智而可引发作证之法,依证智而可引发作证之心,若依此原因[即使何时]于各[法]皆可得予满足。

彼若希求[:我]以一而为多,多而为一,显现、隐没、穿壁、过墙、翻山,如行于空中不滞碍,出没于地,如于水中,不沉没于水中,如行于地上,趺坐空中而行,如有翼之鸟,有如此大神力,有大威德,以手抚摸日月,当下即可使身到梵界,若欲领受各式各样之神通者,于任何范围,各各皆可得堪能。

彼若希求,以超人之清净天耳,欲闻天、人之远、近声,于任何范围,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彼若希求,欲以心了解他有情、他补特伽罗之心,或欲知有贪心为有贪心,或欲知离贪心为离贪心,或欲知有瞋心为有瞋心,或欲知离瞋心为离瞋心,或欲知有痴心为有痴心,或欲知离痴心为离痴心,或欲知略心为略心,或欲知散心为散心,或欲知大心为大心,或欲知非大心为非大心,或欲知有上心为有上心,或欲知无上心为无上心,或欲知等引心为等引心,或欲知非等引心为非等引心,或欲知解脱心为解脱心,或欲知非解脱心为非解脱心,任何范围,于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彼若希求,欲知譬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六生、七生、八生、九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坏成劫,彼于彼处,如是名、如是种姓、如是色、如是食事、如是乐苦受、如是寿量者;彼死于彼处而生于他处,于他处亦如是名、如是种姓、如是色、如是食事、如是乐苦受、如是寿量者;彼死于他处而生于此处。彼若欲具有如是行相与方所,欲随念多种之宿住,则于任何范围,各各皆可得堪能。

一〇

彼若希求,欲以超人之净天眼,而见有情之死、生、劣、胜、妙色、恶色、善、恶;欲知应业而生之有情,实则此等生存之有情,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毁谤圣者、怀有邪见、受邪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或又此等生存之有情,成就身妙行、成就语妙行、成就意妙行、不毁谤圣者、怀有正见、受正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是欲以超人净天眼而见有情之死、生、劣、胜、妙色、恶色、善、恶,欲知应业而生之有情,则于任何范围,各各皆可得堪能。

一一

彼诸漏已尽之故,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而于现法欲以自证智而作证、具足而住,则于任何范围,各各皆可得堪能。”

二十四

“诸比丘!于无戒、坏戒者,其正定之因破;正定无有时,于坏正定者,其如实智见之因破;如实智见无有时,坏如实智见者,厌弃与离欲之因破;厌弃与离欲无有时,坏厌弃与离欲者,解脱与智见之因破。

诸比丘!譬如树枝及叶坏时,其芽亦不能成就,外皮亦不能成就,木质亦不能成就,心亦不能成就;正如是,诸比丘!于无戒、坏戒者,正定之因破,正定无有时;于坏正定者,如实智见之因破,如实智见无有时;于坏如实智见者,厌弃与离欲之因破,厌弃与离欲无有时;坏厌弃与离欲者,解脱与智见之因破。

诸比丘!于有戒、具戒者,其正定之因具,正定有时;正定具者,具如实智见之因,如实智见有时;于如实智见具者,厌弃与离欲之因具,厌弃与离欲有时;于厌弃与离欲具者,解脱与智见之因具。

诸比丘!譬如树枝及叶具时,其芽亦成就,外皮亦成就,木质亦完成,心亦完成;正是如此,诸比丘!于有戒、具戒者,正定之因具,正定有时;于具正定者,具如实智见之因,如实智见有时;于具如实智见者,厌弃与离欲之因具,厌弃与离欲有时;厌弃与离欲者,解脱智见之因具。”

二十五

“诸比丘!摄受五支之正见者,有心解脱之果,又有心解脱果之胜利,又有慧解脱之果,又有慧解脱果之胜利。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正见,摄受于戒,又摄受于闻,又摄受于论义,又摄受于止,又摄受于观。

诸比丘!摄受是等五支之正见者,有心解脱之果,又有心解脱果之胜利,又有慧解脱之果,又有慧解脱果之胜利。”

二十六

“诸比丘!此等是五解脱处。有比丘于此处,若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则未解脱之心解脱,或未尽之诸漏得尽,或未得无上之安稳可得。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有[大]师或随一之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为比丘而说法。诸比丘![大]师或随第一之同梵行者,如为彼比丘说法,如是彼恒能于彼法之义正确了知,或者能正确了知彼文,能正确了知彼义;正确了知彼法起悦,起悦者生喜,生喜者身轻安,身轻安者受乐,受乐者心则定。诸比丘!是第一之解脱处。有比丘若于此中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则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或未尽之诸漏得尽,或未得之无上安稳可得。

复次,诸比丘!有[大]师或随一之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虽不为比丘说法,彼有闻,究竟详尽为他人广说彼法。诸比丘!比丘有闻,究竟详尽为他人广说彼法,如是彼恒能正确了知此法之义,或能正确了知彼文,能正确了知彼义;正确了知彼法者起悦,起悦者生喜,生喜者身轻安,身轻安者感受乐,感受乐者心则定。诸比丘!是第二之解脱处。有比丘若于此中不放逸、炽然,不惜生命而住者,则未解脱之心解脱,或未尽之诸漏得尽,或是未得之无上安稳可得。

复次,诸比丘!有[大]师或随一之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不为比丘说法,彼有闻,虽不究竟为他人广说彼法;彼有闻,究竟广为法之读诵。诸比丘!有闻,究竟广为法之读诵,如是彼恒能正确了知此法之义,或能正确了知彼文,正确了知彼义;正确了知彼法者起悦,起悦者生喜,喜者身轻安,身轻安者感受乐,感受乐心则定。诸比丘!是第三之解脱处。有比丘若于此中不放逸、炽然……乃至……安稳可得。

复次,诸比丘!有[大]师或随一之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不为比丘说法,彼有闻,不究竟为他人广说彼法;有闻,不究竟广为读诵彼法;有闻,究竟以心随寻随伺彼法,以意观察[彼法]。诸比丘!若比丘有闻,究竟以心随寻伺彼法,以意观察[彼法],如是彼恒能正确了知彼法中义,或能正确了知彼文,能正确了知彼义;正确了知彼法者起悦,起悦者生喜,生喜者身轻安,身轻安者感受乐,感受乐者心定。诸比丘!是第四之解脱处。有比丘于此中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则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或未尽之诸漏得尽,或未得之无上安稳可得。

复次,诸比丘!有[大]师或随一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不为比丘说法;彼有闻,不究竟为他人广说彼法;有闻,不究竟广为读诵彼法;有闻,不究竟以心随寻随伺彼法,不以意观察[彼法],然彼能取第一善之定相,能思惟其善、了知其善、以慧通达其善,诸比丘!如能取第一善之定相,能思惟其善、了知其善、以慧通达其善,如是彼恒能正确了知彼法之义,又能正确了知彼文,正确了知彼义;正确了知彼法者起悦,起悦者生喜,生喜者身轻安,身轻安者感受乐,感受乐者心则定。诸比丘!是第五之解脱处。有比丘若于此中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则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或未尽之诸漏得尽,或未得之无上安稳可得。

诸比丘!此等者是五解脱处。有比丘若于此处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则未解脱之心解脱,或未尽之诸漏得尽,或未得之无上安稳可得。”

二十七

“诸比丘!须以聪明而[又]忆念修无量定!诸比丘!若以聪明而[又]忆念修无量定者,则五智便生于内。何等为五?

‘此定为现在乐,又为当来乐之异熟’,彼智便生于内。‘此定为圣而无染’,彼智便生于内。‘此定非为恶人所习’,彼智便生于内。‘此定是静、是妙,依净而得,依一趣性而证,依有行而折伏,排除障碍’,彼智便生于内。又,‘我以正念而入此定,亦同以正念而出[此定]’,彼智便生于内。

诸比丘!须以聪明而[又]忆念修无量定!诸比丘!若以聪明而[又]忆念修无量定者,则是等之智便生于内。”

二十八

[世尊曰:]“诸比丘!有圣五支正定之修,闻之善作意!我当说。”“唯然,大德!”彼等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何等为正定修之圣五支?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而住。彼即以由离而生之喜乐,滋润此身,周润、充满、周遍[此身],由离而生之喜乐无不周遍彼之全身。

诸比丘!譬如有善巧之助浴者或助浴者之弟子,溶浴粉散于铜盆,注水而捏[成丸],其浴丸得水、含水,水分周遍内外而无漏;正如是,诸比丘!有比丘以由离而生喜乐,滋润此身,周润、充满、周遍[此身],由离而生之喜乐无不周遍彼之全身。诸比丘!此乃圣之五支,是修正定之第一。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以寻伺寂静之故……乃至……具足第二静虑而住。彼即以由定而生之喜乐滋润此身,周润、充满、周遍[此身],由定而生之喜乐无不周遍彼之全身。

诸比丘!譬如有池,其泉涌出,于其东方无水之入口,西方无水之入口,北方无水之入口,南方无水之入口,又无随时降雨之云,尽管如此,但仍由彼池喷出冷水,冷水亦注入彼池,周注、充满、周遍[彼池],彼池无不以冷水周遍全体。正如是,诸比丘!有比丘,以由定生之喜乐,即滋润此身,周润、充满、周遍[此身],由定而生之喜乐无不周遍彼之全身。比丘!此乃圣之五支,是修正定之第二。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以离喜之乐故……乃至……具足第三静虑而住。彼即以离喜之乐而滋润此身,周润、充满、周遍[此身],离喜之乐无不周遍彼之全身。

诸比丘!譬如青莲池或红莲池或白莲池之中,同类之青莲或红莲或白莲生于水中、长于水中、不由水中出、潜于水面下生长,若以冷水自其顶至根而滋润、周润、充满、周遍[其身],彼之冷水无不周遍于青莲、红莲、白莲。正如是,诸比丘!有比丘,以离喜之乐,即滋润此身,周润、充满、周遍[此身],离喜之乐无不周遍彼之全身。诸比丘!此乃圣之五支,修正定之第三。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以断乐之故……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彼即以净洁之心,遍满此身而坐,净洁之心无不遍满彼之全身。

诸比丘!譬如有人,欲以白布覆己头而坐,白布即无不周遍彼之全身。正如是,诸比丘!有比丘以净洁之心,即遍满此身而坐,净洁之心即无不周遍彼之全身。诸比丘!此乃圣之五支,修正定之第四。

一〇

复次,诸比丘!比丘善取观察之相,善作意,以慧善思惟、善觉知。

一一

诸比丘!譬如余者可得观察其余,或住者可得观察坐者,或坐者可得观察卧者;正如是,诸比丘!比丘善取观察之相,善作意,以慧善思量、善觉知。诸比丘!此乃圣之五支,是修正定之第五。

诸比丘!有比丘,如是修正定之圣五支时,如是多所作时,可以慧作证、以法作证而引发于心,于任何范围,则恒可正确得堪能。

一二

诸比丘!譬如台上有水瓶,其水全充满与边缘平齐,有力之丈夫将其倾斜时,其水随时将流出。”[诸比丘回答:]“然,大德!”“正如是,诸比丘!有比丘,如是修正定之圣五支时,如是多所作时,皆可以慧作证、以法作证而引发于心,于任何范围,则恒可正确得堪能。

一三

诸比丘!譬如平地之处有莲池,为四角形,堤防回绕,其水全充满与边缘平齐,有力之丈夫崩溃其堤时,其水随时将流出。”[诸比丘回答:]“然,大德!”“正如是,诸比丘!有比丘,如是修正定之圣五支时,如是多所作时,皆可以慧作证、以法作证而引发于心,于任何范围,则恒可正确得堪能。

一四

诸比丘!譬如于平地四衢道,有架良马备鞭之车,应为调马之御者,善巧之骑师乘,左手执缰,右手捉鞭,欲行所望之道,可得或进或退。正如是,诸比丘!有比丘,如是修正定之圣五支时,如是多所作时,皆可以慧作证,以法作证而引发于心,于任何范围,则恒可正确得堪能。

一五

彼若希求[:我]以一为多……乃至……当下即可使身到梵天界,若欲领受种种之神通,则于任何范围,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一六

彼若希求,以超人清净之天耳……乃至……若欲闻声,则于任何范围,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一七

彼若欲以心了解他有情、他补特伽罗之心……乃至……或欲知非解脱心为非解脱心,则于任何范围,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一八

彼若欲知譬如一生、二生……乃至……欲具有如是行相与方所,欲随念多种之宿住,则于任何范围,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一九

彼若欲以超人之清净天眼……乃至……欲知应业而生之有情,则于任何范围,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二〇

彼诸漏已尽故,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而于现法欲以自证智作证、具足而住,则于任何范围,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满足。”

二十九

“诸比丘!此等是经行之五胜利。何等为五?

耐于远行,堪能精勤,无病,食、饮、嚼、味正而消化,依经行而得定者久住。

诸比丘!此等即是于经行之五胜利。”

三十

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行憍萨罗[国],至伊奢能伽罗之婆罗门村。世尊住伊奢能伽罗密林中之伊奢能伽罗聚落,伊奢能伽罗之婆罗门居士,闻释迦[族]之子沙门瞿昙,由释迦族出家,来至伊奢能伽罗,住伊奢能伽罗密林中之伊能伽奢罗聚落。复谓:彼尊贵之瞿昙,有如是善美高扬之声名,彼世尊是应供、正等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彼于此世,人、天、魔、梵天、沙门、婆罗门众、王及庶民中,以自证智、作证而宣示。彼即说法而开示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善哉!谒见如是应供者。时有伊奢能伽罗之婆罗门居士等,是夜过后,取许多之嚼食、啖食,来至伊奢能伽罗密林。到达后乃发出高声大声,且立于楼门之外。

复次,其时,具寿那祇多为世尊之侍者。尔时,世尊告具寿那祇多:“那祇多!彼之高声大声者何故耶?恰如渔夫争相捕鱼。”

“大德!彼等为伊奢能伽罗之婆罗门居士,取许多之嚼食、啖食而立于楼门之外,将奉供于世尊及比丘僧伽。”

“那祇多!我不欲遇荣华,不欲荣华遇我,那祇多!不能以意得此无欲乐、远离乐、寂静乐、自觉乐以及无艰难、无梗涩之人,则任彼得其不净乐、睡眠乐、利养恭敬、名闻乐,能以意得到无欲乐、远离乐、寂静乐、自觉乐以及无艰难、无梗涩之我,当味之耶?”

“大德!世尊请接受,善逝请接受。大德!今乃世尊接受之时。大德!今世尊欲往何处,彼处皆有婆罗门居士、都市人及地方人者趣向而来。大德!譬如有密云而下雨时,雨水随即流向低处。正如是,大德!今世尊欲往何处,彼处皆有婆罗门居士、都市人及地方人者趣向而来。其故云何?大德!是世尊之戒与慧故。”

“那祇多!我不欲遇荣华,不欲荣华遇我。那祇多!不能以意得到此无欲乐、远离乐、寂静乐、自觉乐以及无艰难、无梗涩之人,则任彼得其不净乐、睡眠乐、利养恭敬、名闻乐,能以意得到无欲乐、远离乐、寂静乐、自觉乐以及无艰难、无梗涩之我,当味之耶?那祇多!食、饮、嚼食、啖食者有大小便,此乃其等流。那祇多!从所爱之转异而生忧、悲、苦、愁、恼者,此即其等流。那祇多!勤修不净相观行时,于净相[处]起违厌想,此乃其等流。那祇多!于六触处观无常而住时,于触处起违厌想,此乃其等流。那祇多!于五取蕴观生灭而住时,于取处起违厌想,此乃其等流。”

摄句:

二二之无敬、锈无戒与摄受

解脱、定、支经行那祇多

第四 须摩那品

三十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须摩那王童女为五百乘车与五百王童女所围绕,往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一面坐已之须摩那王童女,白世尊言:

“大德!世间有世尊之二位弟子,为同信、同戒、同慧,而一人布施,一人不[欲]布施。彼等身坏死后,当生于善趣、天界。然而,大德!为彼等之天者,当有差别耶?当有差异耶?”

“须摩那!当有[差别]”,世尊曰:

“须摩那!凡能布施者,成为天[界]时,胜于彼之不布施者五处。[所谓]天之寿、天之色、天之乐、天之称誉、天之卓越性等是。须摩那!凡能布施者,成为天[界]时,胜于彼不布施者是等五处。”

“大德!复次,若彼等自彼处死,而还于现状,再次为人,彼等当有差别耶?当有差异耶?”

“须摩那!当有[差别]”,世尊曰:

“须摩那!凡布施者,成为人之时,胜于彼不布施者五处。[所谓]人之寿、人之色、人之乐、人之称誉、人之卓越性是。须摩那!凡布施者,成为人之时,胜于彼不布施者是等五处。”

“大德!复次,若彼等两人由家趣于非家,大德!出家之彼等,当有差别耶?当有差异耶?”

“须摩那!当有[差别]”,世尊曰:

“须摩那!凡能布施者,为出家时,胜于彼不布施者五处。[所谓]乞时得多衣,不乞时少;乞时得多食,不乞时少;乞时得多床座,不乞时少;乞时得多治病药、资具,不乞时少;复次,与同梵行者等同住时,彼等现行多可意之身业于彼,非可意者少;现行多可意之语业[于彼],非可意者少;现行多可意之意业[于彼],非可意者少;赠可意之进物[于彼],非可意者少。须摩那!凡布施者,为出家时,胜于彼不布施者是等五处。”

“大德!复次,若彼等两人得阿罗汉果。大德!得阿罗汉果之彼等,当有差别耶?当有差异耶?”

“须摩那!既然如此,我于此处亦不说少许差异,谓解脱与解脱[无差异]。”

“大德!是稀奇。大德!是未曾有。大德!布施之果至此,宜当为布施,宜当作福。彼为天者,亦有福之助成,为人者,亦有福之助成,为出家者,亦有福之助成。”

“须摩那!此即如是。须摩那!此即如是。须摩那!宜当为布施,宜当作福。为天者,亦有福之助成,为人者,亦有福之助成,为出家者,亦有福之助成。”世尊说此,善逝说此已,师复如是说:

譬如无垢月 游行虚空界

一切世星宿 悉翳其光明

亦如具信人 闻戒离贪嫉

一切悭吝者 皆蔽其光明

犹如雷光响 兴起百峰云

雨降于大地 充满丘谷中

正自觉弟子 于智者五处

有见胜于悭 称寿与乐色

彼富荣财位 死于天欢乐

三十二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中之栗鼠饲养处。尔时,准提王童女为五百乘车与五百童女所围绕,往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一面坐已之准提王童女,白世尊言:

“大德!我兄名准陀之王童子,彼作如是言:若有人,不论女人或男子,只归依佛陀、归依法、归依僧伽,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有谷酒、果实酒、酒分之放逸处时,彼身坏死后,唯生善趣,非恶趣。大德!我请问世尊,大德!信如何之师,身坏死后,唯生善趣,非恶趣;信如何之法者;身坏死后,唯生善趣,非恶趣;信如何之僧伽者,身坏死后,唯生善趣,非恶趣。圆满如何之戒者,身坏死后,唯生善趣,非恶趣。”

“准提!一切无足、或二足、或四足、或多足、或有色、或无色、或有想、或无想、或非想非非想有情者之中,如来可说为第一、应供、正等觉者。准提!信佛陀乃信第一者,复次,信第一者,乃有第一之异熟。准提!于一切有为或无为法中,离欲可说为第一,即是:醒憍醉、愈渴、破窟宅、断轮回、尽渴爱、离欲、灭、涅槃者是。准提!凡信离欲之法者,乃信第一者,复次,信第一者,乃有第一之异熟。准提!一切之僧伽或群众中,如来之弟子僧伽可说为第一,即四双八士补特伽罗是。世尊之此弟子僧伽者为: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是。准提!凡信僧伽者,乃信第一者,复次,信第一者,乃有第一之异熟。准提!一切戒之中,圣所爱[戒],可说为第一,即:不破、不穿、不杂、不秽、具自在、智者所赞、不惛昧、能生三摩地等是。准提!凡圆满圣所爱戒者,乃为圆满第一者。复有,圆满第一者,乃有第一之异熟。”

了别第一法 信乐为第一

应施无上者 信乐第一佛

离欲寂静乐 信乐第一法

无上福田地 信乐第一僧

布施为第一 增上第一福

寿命色称誉 赞颂力安乐

智者施第一 专心第一法

为天亦为人 得第一欢喜

三十三

一时,世尊住婆提[城]遮婆罗林。尔时,敏达迦之孙郁迦,往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一面坐已之敏达迦之孙郁迦,白世尊言:

“大德!唯愿世尊明日与我家之三人俱受我食。”世尊默然而许。尔时敏达迦之孙郁迦了知世尊允许,即从座而起,问讯世尊右绕而去。时,世尊其夜过后于日之前分,被内衣,着衣持钵,而往敏达迦之孙郁迦家。至已而坐于所设之座。时,敏达迦之孙郁迦自以殊妙之嚼食、啖食,而加以选择供世尊满足。时,敏达迦之孙郁迦[见]世尊食讫,由钵离手,自持一低座坐于一面。坐一面之敏达迦之孙郁迦,白世尊言:“大德!我此等童女当来可嫁。大德!世尊请教授彼等。大德!世尊请教诫彼等。彼等依此而于长夜得利益与安乐。”

时,世尊告彼等之童女曰:

“诸童女!是故应如是学,谓:对父母、所嫁之夫之所欲,彼等缘哀愍而怜我,我等则须夙起晚寐,好作业务,唯恒欢行、爱语,诸童女!汝等应如是学。诸童女!是故应如是学,谓:凡丈夫应当尊重,或父母、或沙门、婆罗门者,我等应恭敬、应尊重、应尊敬、应供养;又,对来临者,与座[涤足之]水而供养,诸童女!汝等应如是学,诸童女!是故应如是学,谓:丈夫亲近之作业,或是羊毛、或是绵花,随彼我等当为巧艺而不懈,成就其方便之思惟,[自]作或令[他]作而满足,诸童女!汝等应如是学。诸童女!是故应如是学,谓:凡丈夫亲近家族之人,或奴仆、或差使、或雇佣者,不论是谁,我等皆欲了知当作而作,又须了知不当作而不作,又须了知病人之强弱,又须与彼[家族之人]可得之分,诸童女!汝等应如是学。诸童女!是故应如是学,谓:凡丈夫应得之财,或谷、或银、或金者,一切我等皆应保护、收藏、完成,不应使欺骗、窃盗、狂醉、丧失,诸童女!汝等应如是学。

诸童女!成就此等五法之女性者,身坏死后,生于可意众天之同辈中。”

贤妻在何处 恒炽然热心

养护一切者 不贬如意夫

以嫉妒之语 尚又不怒夫

尊夫一切者 迎贤智敬重

勇悍而不懈 善摄周围人

作夫之所好 善护念贮蓄

随夫之所欲 如是女人等

居于可意天 处处一切生

三十四

一时,世尊住毗舍离大林中之重阁讲堂。尔时,将军师子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一面坐已之将军师子白世尊言:

“大德!布施现见之果,能使得知耶?”

“师子!能。”世尊曰:

“师子!能施之施主,多为人所爱,为人所赞扬。师子!能施之施主,多为人所爱,为人所赞扬之事,即是布施现见之果。复次,师子!能施之施主,为善之善士所亲爱。师子!能施之施主,为善之善士所亲爱之事者,亦是布施现见之果。复次,师子!能施之施主,赞善之称声增加。师子!能施之施主,赞善之称声增加者,亦是布施现见之果。复次,师子!能施之施主,无论如何趣向于众,无论是刹帝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皆以无畏而趣向,无有所赧者,亦是布施现见之果。复次,能施之施主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师子!能施之施主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者,是布施当来之果。”

作如是说时,将军师子即白世尊言:

“大德!世尊所说布施现见之四果者,我非仅因相信世尊而认同,我亦了知其义。大德!我为能施之施主,多为人所爱,为人赞扬。大德!我为能施之施主,善之善士敬仰我。大德!我为能施之施主,云:将军师子能施、能作、侍奉僧伽,我善之名声增加。大德!我为能施之施主,无论如何趣向大众,无论是刹帝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皆以无畏而趣向,无有所赧。大德!世尊所说布施现见之四果者,我非仅因相信世尊而同意,我亦了知彼义。然而,大德!世尊对我说:‘师子!能施之施主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此我不知。然而,我信仰世尊而予认同。”

“师子!彼乃如是。师子!彼乃如是。师子!能施之施主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施者多为人所爱 为人亲爱称誉增

处于众徒无赧畏 成为无悭无吝人

是故智者为布施 除去悭垢且求乐

彼等长夜居于天 成为天众而欢乐

作为生缘而作善 从此处没自有光

逍遥于难陀那园 彼等彼处五种欲

具备欢喜与悦乐 随从无依如者语

善逝弟子于天国 当有欢喜与快乐

三十五

“诸比丘!此等是布施之五胜利。何等为五?

多为人所爱与为人所赞扬,为善之善士所亲爱,善之称赞声增加,不破在家之义务(五戒),身坏死后生于善趣与天界。

诸比丘!此等是布施之五胜利。”

随从善士之法则 惠施者为人所爱

善士有戒梵行者 恒常为彼所亲爱

彼等于众而说法 除去一切之苦厄

彼将其法住于世 觉悟无漏且圆寂

三十六

“诸比丘!此等五种是应时之施。何等为五?

施[远]来之人,施[远]去之人,施病人,施饥荒时,凡[初得]新谷食、新果蓏,当先供具戒者。

诸比丘!此等是五种应时之施。”

智者应时施 富慈而不悭

正直如圣人 应时而布施

心意若清净 其施福报大

此随喜或又 经营业务人

其福报不小 人人有福分

施与有大果 予施而不悔

福乃有情者 后世之根基

三十七

“诸比丘!施食之施者,五处施于受者。何等为五?

施寿、施色、施乐、施有力、施辩。复次,施寿已而得天、人之寿,施色已而得天、人之色,施乐已而得天、人之乐,施力已而得天、人力,施辩已而得天、人之辩。

诸比丘!施食之施者,施此等五处于受者。”

贤人乃施与 寿力与色辩

智者施安乐 彼乃得安乐

施与寿力色 又施乐辩才

寿有长荣誉 何处皆受生

三十八

“诸比丘!有信心之善男子,有此等之五胜利。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一切行善之善士,必唯怜悯于信者,而不信者不然;必唯相识于信者,而不信者不然;必唯摄受于信者,而不信者不然;必唯说法于信者,而不信者不然;信者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诸比丘!如是等乃有信心善男子之五胜利。

诸比丘!譬如在方利地十字路之大榕树,为四方鸟之归向处。正如是,诸比丘!有信心之善男子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多人之归向处。”

大树枝与叶 有果干与根

附果之鸟类 依止凭赖处

乐而依处时 行空者栖止

求荫而往荫 求果而食果

如是有戒者 信心士夫人

谦逊而不傲 和而温与柔

如是世间人 福田乃离贫

离瞋与离痴 亲近无漏人

彼等彼说法 除去一切苦

彼持法于世 悟无漏圆寂

三十九

“诸比丘!父母欲见此等五处于族中之子具足。何等为五?

被养育者当养育我等,或当应作我等之公务,或当承续家族之长久,或当继承遗产,或又当献供物于先亡之灵。

诸比丘!父母欲见是等五处于族中之子具足。”

智者见五处 欲子受养育

或养育我等 作我等公务

家族当永续 财产当继承

或当献供物 于先亡之灵

智者此等处 思惟而求子

正知之善人 感恩而知恩

随念昔之恩 扶养于父母

彼等全义务 每受往昔恩

守教与养育 养人于家系

不断信与戒 子乃受称赞

四十

“诸比丘!大树依止于雪山王,依五种增长而增长。何等为五?

依枝而增长,依叶而增长,依芽而增长,依皮而增长,依心而增长。

诸比丘!大树依止于雪山王,依此等五种增长而增长。正如是,诸比丘!家属依止于有信心之家主,依五种增长而增长。何等为五?

依信而增长,依戒而增长,依闻而增长,依舍而增长,依慧而增长。

诸比丘!家属依止于有信心之家主,依是等五种增长而增长。”

僻远地之荒野原 如耸立岩石之山

各种树木所依附 其乔木逐渐增长

有与其相同之戒 有信家主于此世

依赖扶持而增长 与妻子以及亲戚

相同伙伴与近亲 依彼等家长生活

彼具戒者戒与舍 善之行有目共睹

彼等者模仿于彼 于一切贤明之时

成为生善趣之道 行诸法于此世间

庆贺于天众之中 诸欲意如实欢喜

摄句:

须摩那、准提、郁迦、狮子、施胜利

时、食、信心、子、树于是等为

第五 文荼王品

四十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给孤独长者往诣世尊所在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给孤独长者曰:

“长者!此等是得财之五因。何等为五?

长者!世间有圣弟子,起策精励、流汗、以腕力如法聚集、依德而得财,令自身快乐,强盛拥护正乐,令妻子、奴仆、佣人快乐,强盛拥护正乐,此乃取得财之第一因。

复次,长者!有圣弟子,起策精励、流汗、以腕力如法聚集、依德而得财,令朋友同辈快乐,强盛拥护正乐,此乃取得财之第二因。

复次,长者!有圣弟子,起策精励、流汗、以腕力如法聚集、依德而得财,或火、或水、或王、或贼、或敌、或由相续者致灾害,一切如是灾祸之时,依财而防护,使自身幸福,此乃取得财之第三因。

复次,长者!有圣弟子,起策精励、流汗、以腕力如法聚集、依德而得财,能作五种献供,[所谓]:向亲族之献供、向客人之献供、向先亡[亲族]之献供、向国王之献供、向天上之献供等是,此乃得财之第四因。

复次,长者!有圣弟子,起策精励、流汗、以腕力如法聚集、依德而得财,为沙门、婆罗门而远离憍醉放逸,安住于忍辱柔和,令调一己、令寂静一己、令安泰一己,一切如是之沙门、婆罗门,升于上位,生于天国,有乐之异熟,能招天国之胜妙为施物。此乃得财之第五因。

长者!是等乃得财之五因。

长者!实践得财之此等五因,彼圣弟子之财若减少时,彼谓:‘呜呼!我实践取得之因,而我之财减少。’如斯,彼无有忏悔。长者!实践得财之此等五因,彼圣弟子之财若增加时,彼谓:‘呜呼!我实践得财之因,而我之财增加。’如斯,彼无有悔,两者皆无有悔。”

财物能受用 我有灾祸时

佣养者皆散 进位作布施

更作五献供 具戒而自制

近居梵行者 住贤人家时

求财其所求 我达而无悼

人随念此事 体得人圣法

现世人赞彼 死而喜天国

四十二

“诸比丘!善士若生于族中,则为多人之利、益、乐;为父母之利、益、为乐;为妻子之利、益、乐;为奴隶、受雇者、从仆之利、益、乐;为朋友、同辈之利、益、乐;为沙门、婆罗门之利、益、乐。

诸比丘!譬如大雨滋长一切幼苗,为多人之利、益、乐。正如是,诸比丘!善士若生于族中,则为多人之利、益、乐;为父母之利、益、乐;为妻子之利、益、乐;为奴隶、受雇者、从仆之利、益、乐;为朋友、同辈之利、益、乐;为沙门、婆罗门之利、益、乐。”

得财施惠于诸人 神者拥护于义人

戒禁具足与多闻 德者其名声不舍

居于正知与具戒 语词真诚意惭愧

似阎浮檀金之饰 谁人岂可嗤于彼

诸天亦赞叹于彼 乃至梵天亦赞叹

四十三

尔时,给孤独长者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一面坐已之给孤独长者曰:

“长者!此等之五法者,是可爱、可乐、可意,于世间难得。何等为五?

长者!寿是可爱、可乐、可意,于世间难得。色是可爱、可乐、可意,于世间难得。乐是可爱、可乐、可意,于世中难得。称誉是可爱、可乐、可意,于世中难得。天界是可爱、可乐、可意,于世间难得。

长者!此等五法是可爱、可乐、可意,于世间难得。长者!此等是可爱、可乐、可意,于世间难得之五法,我不说或因乞求、或因希求而可获得。

长者!若可爱、可意,于世间难得之此等五法,或因乞求、或因希求而可获得,则为何世间有受苦?长者!圣弟子欲寿,或乞求长寿、或祈祷、或多思惟长寿,不可得长寿。长者!欲寿之圣弟子,能履修获寿之道,所以者,彼之履修能致寿之道,能获得长寿,彼乃获得天或人之寿。

长者!圣弟子欲色,或乞求色、或祈祷、或多思惟色,不可得色。长者!欲色之圣弟子,能履修致色之道,所以者,彼之履修能致色之道,能获得色,彼乃获得天或人之色。

长者!圣弟子欲乐,或乞求乐、或祈祷、或多思惟乐,不可得乐。长者!欲乐之圣弟子,能履修致乐之道,所以者,彼之履修能致乐之道,能获得乐,彼乃获得天或人之乐。

长者!圣弟子欲称誉,或乞求称誉、或祈祷、或多思惟称誉,不可得称誉。长者!欲称誉之圣弟子,能履修招称誉之道,所以者,彼之履修能招称誉之道,能获得称誉,彼乃获得天或人之称誉。

长者!圣弟子欲生天界,或乞求天界、或祈祷、或多思惟不界不可得天界。长者!欲生天界之圣弟子,能履修招天界[果]之道,所以者,彼之履修能招天界[之果]之道,能获得天界[果],彼乃获得天界[之果]。”

寿命色称誉 贵族与天界

逐次广大者 希求乐辈者

作福不放逸 贤智者称叹

智者不放逸 逮得二种利

于现法之利 属后世之利

获利坚固者 故名贤智人

四十四

一时,世尊住毗舍离大林中之重阁讲堂。尔时,世尊于日之前分,着内衣,披衣执钵,走向郁伽长者毗舍离家。至已,设席而坐。时,毗舍离人之郁伽长者即至近世尊。至近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一面坐已之毗舍离人郁伽长者,白世尊言:

“大德!我从世尊亲近聆闻,亲自信受,谓:‘施可意物之人,得可意之物。’大德!我对沙罗树花[所造米粉之抟食],为可意。世尊哀愍我,请予接受。”世尊即哀愍而接受。

“大德!我从世尊亲近聆闻,亲自信受,谓:‘施可意物之人,得可意物。’大德!我对掺枣之豚肉,为可意。世尊哀愍我,请予接受。”世尊即哀愍而接受。

“大德!我从世尊亲近聆闻,亲自信受,谓:‘施可意物之人,得可意物。’大德!我对油炸蔬菜之茎,为可意。世尊哀愍我,请予接受。”世尊即愍而接受。

“大德!我从世尊亲近聆闻,亲自信受,谓:‘施可意物之人,得可意物。’大德!我对种种之肉汁与种种除去佐味黑粒之米饭者,为可意。世尊哀愍我,请予接受。”世尊即哀愍而接受。

“大德!我从世尊亲近聆闻,亲自信受,谓:‘施可意物之人,得可意物。’大德!我对迦尸布者,为可意。世尊哀愍我,而请予接受。”世尊即哀愍而接受。

“大德!我从世尊亲近聆闻,亲自信受,谓:‘施可意物之人,得可意物。’大德!我对床铺敷设深毛之黑毛毡,敷设白色之羊毛毯,敷设花纹之羊毛毯,敷设羚鹿之最胜毛毯,上备覆帐,两边有丹枕。大德!再者,又我等了知此事,谓:‘此乃不适于世尊。’大德!我对栴檀之板者,价值百千金以下。世尊哀愍我,请予接受。”世尊即哀愍而接受。

尔时,世尊向毗舍离之郁伽长者,如是随喜赞叹:

“布施可意之物品 即获得可意之物

正直施众铺被物 床与食物及饮料

各种类别所需物 亲近爱护与布施

了知罗汉如田园 舍弃给予而欢喜

彼善人可意施者 舍弃难舍得可意”

尔时,世尊向毗舍离之郁伽长者,如是随喜赞叹已,即从座起而离去。其后彼时,毗舍离之郁伽长者死没,而毗舍离之郁伽长者死后,即生随一之意成[天]众。

复次,尔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郁伽天子于后夜,身色殊特,祇多林无隅不照,往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而立一面。世尊即告一面立已之郁伽天子曰:

“郁伽!如汝所希望者耶?”

“世尊!实如我所希望者。”

尔时,世尊即以偈告郁伽天子曰:

“可意之物行布施 当即获得可意物

以最上物而布施 复得最上之事物

以最好物而布施 即当获得最好物

以最胜物而布施 到达于最胜之处

最上最好之施者 以及最胜之施者

即使生于何处时 寿命长而有荣誉”

四十五

“诸比丘!是等五者生福、生善、引乐、胜妙、有乐之异熟,能令生于天界,能令得可爱、可欣、可意、利益、安乐。何等为五?

诸比丘!有人,将彼之衣服予比丘受用,具足无量心等持而住时,于彼生无量福、生善、引乐、胜妙、有乐之异熟,能令生于天界,能令得可爱、可欣、可意、利益、安乐。

诸比丘!有人,将彼之饮食施予比丘受用……。

诸比丘!有人,将彼之住处施予比丘受用……。

诸比丘!有人,将彼之床座施予比丘受用……。

诸比丘!有人,将彼之病缘药、资具施予比丘受用,具足无量心等持而住时,彼生无量福、生善、引乐、胜妙、有乐之异熟,能令生于天界,能令得可爱、可欣、可意、利益、安乐。

诸比丘!是等五者生福、生善、引乐,胜妙物,有乐之异熟,能令生于天界,能令得可爱、可欣、可意、利益、安乐。

诸比丘!复次,成就是等五者生福、生善之圣弟子,其福虽为计量,即生若干之福、生善、引乐、胜妙、有乐之异熟,能令生于天界,能生可爱、可欣、可意、利益、安乐者,唯只堕于无数量大福聚之数而已。

诸比丘!譬如大海水者难量。即或有若干水之阿罗迦,或有若干百水之阿罗迦,或有若干千水之阿罗迦,或有若干百千水之阿罗迦者,唯只堕于无数无量大水聚之数而已。正如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五者,生福、生善之圣弟子,其福实为难量。即生若干福、生善、引乐、胜妙、有乐之异熟,能令生于天界,能生可爱、可欣、可意、利益、安乐者,唯只堕于无数无量大福聚之数而已。”

鱼群聚集而栖住 河之大水为无边

宝聚所在大怖畏 每注入海而成长

如是饮食衣床座 施予智者福水流

河川注入于大海 譬如流水而注入

四十六

“诸比丘!此等乃五圆足。何等为五?即:信圆足、戒圆足、闻圆足、舍圆足、慧圆足等是。

诸比丘!此等乃五圆足。”

四十七

“诸比丘!此等乃五财。何等为五?即:信财、戒财、闻财、舍财、慧财是。又,诸比丘!何等为信财?

诸比丘!世间有圣弟子,为有信,信彼之世尊为……乃至……天人师、觉者、世尊,信如来之菩提。诸比丘!是名为信财。又,诸比丘!何等为戒财?

诸比丘!世间有圣弟子,远离杀生……乃至……远离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诸比丘!是名为戒财。又,诸比丘!何等为闻财?

诸比丘!世间有圣弟子,为多闻……乃至……依见而能通达。诸比丘!是名为闻财。又,诸比丘!何等为舍财?

诸比丘!世间有圣弟子,住于家,心无悭吝之垢,放舍,伸手[而施],欣弃于舍,满意于乞者,颁施物使乐。诸比丘!是名为舍财。又,诸比丘!何等为慧财?

诸比丘!世间有圣弟子,具慧而作圣之决择,趣尽正苦,成就生与灭之慧。诸比丘!是名为慧财。

诸比丘!此等乃五财。”

于如来之不动信 确立而称赞其人

圣所爱与善良者 持戒于僧伽有信

若为所见正直人 则彼之活命不空

与人则言不贫穷 然于信戒或清净

可精进于法之见 祈念智者之佛教

四十八

“诸比丘!或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之何者,亦不能得此等之五处。五者为何?

或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之何者,亦不能得所谓:‘我勿老’之理;……所谓:‘我勿病’之理;……所谓:‘我勿死’之理;……所谓:‘我勿尽’之理;或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之何者,亦不能得所谓:‘我勿灭’之理。

诸比丘!无闻之异生者老,彼老之时,如是不思择,谓非唯我一人老,反之,有情之往来,凡有死生者,一切有情皆老;复次,我将老之时,可忧、可弱、可愁,可椎胸而号泣,可陷于迷乱,我饮食亦将无味,身色亦可变丑,作业亦将不灵活,又怨敌者可欢,又友朋者可忧。彼将灭时,忧、弱、愁,椎胸而号泣,陷于迷乱。

诸比丘!是名为无闻之异生,为中有喂毒之忧箭,而全自愁恼。

复次,诸比丘!无闻之异生,病……死……尽……灭。彼灭时,如是不思择,谓:非唯我一人灭,反之,有情之往来,凡有死生者,一切之有情皆灭;复次,我灭之时,可忧、可弱、可愁,可椎胸而号泣,可陷于迷乱,我饮食亦将无味,身色亦可变丑,作业亦将不灵活,又怨敌者可欢,又友朋者可忧。彼灭之时,忧、弱、愁,椎胸而号泣,陷于迷乱。

诸比丘!是名为无闻之异生,是中有喂毒之忧箭,而全自愁恼。

诸比丘!又,具闻之圣弟子亦老,[然]彼将老时,如是思择,谓:非唯我一人老,反之,有情之往来,凡有生死者,一切之有情皆老;复次,我将老之时,可忧、可弱、可愁,可椎胸而号泣,可陷于迷乱,我饮食亦将无味,身色亦变丑,作业亦不灵活,又怨敌者可欢,又友朋者可忧。彼将老之时,不忧、不弱、不愁、不椎胸而号泣,不陷于迷乱。

诸比丘!是名为具闻圣弟子,是已拔除喂毒之忧箭。无闻之异生,于其中而全自愁恼;圣弟子者,则无忧、无箭而全自安稳。

复次,诸比丘!具闻之圣弟子亦病……死……尽……灭,[然]彼将灭时,如是思择,谓:非唯我一人灭,反之,有情之往来,凡有生死者,一切之有情皆灭;复次,我灭之时,可忧、可弱、可愁,可椎胸而号泣,可陷于迷乱,我饮食亦将无味,身色亦可变丑,作业亦将不灵活,又怨敌者可欢,又友朋者可忧。彼将灭时,不忧、不弱、不愁,不椎胸而号泣,不陷于迷乱。

诸比丘!是名具闻之圣弟子,是已拔除喂毒之忧箭。无闻之异生,于其中而全自愁恼;圣弟子者,则无忧、无箭而全自安稳。

诸比丘!或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之任何者,亦不能得此等之五处。”

所忧愁者于世间 少之利亦不可得

了知人忧与苦痛 又怨敌者可欢悦

决定义知者贤人 遇灾祸而不惊骇

于是则彼敌者苦 睹面与前不改变

赞叹咒文与善说 布施或者自习惯

每次可获得利益 何时亦可励其事

我与余人此利益 若了知不可得者

则不忧堪忍坚业 如今之我欲如何

四十九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憍萨罗王波斯匿即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尔时,王之夫人摩利迦命终。时有人即诣憍萨罗王波斯匿之处。至已,近耳而告之曰:“大王!夫人摩利迦命终。”作如斯言时,憍萨罗王波斯匿即苦痛、忧愁、落肩、伏面、沉思、困惑而坐。时,世尊即了知憍萨罗王波斯匿之苦痛、忧愁、落肩、伏面、沉思、困惑,而告憍萨罗王波斯匿曰:

“大王!或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之任何者,亦不能得此等之五处。何者为五?

或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之任何者,亦不能得所谓:‘我勿老’之理……乃至……。

于世间之中忧愁……乃至……如今之我,将欲如何?”[参照前四十八之偈颂]

五十

一时,具寿那罗陀住波吒厘子[华氏城]之鸡园。尔时,文荼王夫人——可爱可意跋陀命终。彼即为可爱可意夫人命终而不沐浴、不涂油、不摄食物、不作业务,昼夜甚爱著于跋陀夫人之遗骸。时,文荼王告理财官披亚卡:“亲爱之披亚卡!将跋陀夫人之遗骸纳入铁制之油槽,以专工之铁制槽盛覆,使我等更得永见于跋陀夫人之遗骸。”“大王!唯然。”理财官披亚卡答文荼王已,而将跋陀夫人之遗骸纳入铁制之油槽,以专工之铁槽盛覆。是时,理财官披亚卡谓:“此文荼王可爱可意夫人跋陀命终,彼[王]即为可爱可意夫人命终而不沐浴、不涂油、不摄食物、不作业务,昼夜甚爱著于跋陀夫人之遗骸。文荼王或将亲近沙门、婆罗门,而闻彼之法以得拔忧箭耶?”又,理财官披亚卡谓:“彼之具寿那罗陀住波吒厘子[华氏城]鸡园。复次,对彼之具寿那罗陀,如是善扬称赞之声,[谓:]是智者、贤者、聪明、多闻,美所谈,善辩才,年老且成阿罗汉。若文荼王亲近具寿那罗陀,文荼王将闻具寿那罗陀之法,而得拔忧箭耶?”因此,理财官披亚卡即往诣文荼王所在处,至已而白文荼王:

“大王!彼之具寿那罗陀住波吒厘子[华氏城]鸡园。复次,对彼之具寿那罗陀,如是善扬称赞之声,[谓:]是智者、是贤者、聪明、多闻,美所谈,善辩才,年老且成阿罗汉。复次,若大王亲近具寿那罗陀大王将闻具寿那罗陀之法而得拔忧箭耶?”

“若然,亲爱之披亚卡!告知具寿那罗陀!住于领土内之沙门、婆罗门,如我者乃不能预知而予亲近耶?”

“诚然。大王!”理财官披亚卡答文荼王已,诣具寿那罗陀之处。至已问讯具寿那罗陀,坐于一面。一面坐已之理财官披亚卡白具寿那罗陀曰:

“大德!彼文荼王可爱可意夫人跋陀命终,彼即为可爱可意夫人跋陀命终而不沐浴、不涂油、不摄食物、不作业务,昼夜甚爱著于跋陀夫人之遗骸。大德!文荼王如闻具寿那罗陀之法而得拔忧箭,则向文荼王说法为甚幸。”

“披亚卡!对文荼王而言,今正是时。所谓时者,何时亦可。”

时,理财官披亚卡从座而起,问讯具寿那罗陀而右绕已,诣文荼王之处。至已,白文荼王曰:

“大王!具寿那罗陀首肯会面。对王而言,今正是时。所谓时者,何时亦可。”

“若然,亲爱之披亚卡!今驾多善美之车乘!”

“大王!诚然。”理财官之披亚卡答文荼王已,驾多善美之车乘已,白文荼王曰:“大王!王之多善美车乘已驾妥。”

尔时,文荼王乘善美之车,与多善美之车乘俱,为面谒具寿那罗陀,以大王之威势,向鸡园之方向前进。凡具车路者,以车代行已,从车而下,徒步进入园内,如是文荼王诣具寿那罗陀之处。至已,问讯具寿那罗陀,坐于一面。具寿那罗陀即告一面坐已之文荼王言:

“大王!或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之任何者,亦不能得此等之五处。何等为五?……[乃至]……于世间之中忧愁……[乃至]……如今之我,将欲如何?[参照四十八之二~六]。”

作如是语时,文荼王白具寿那罗陀言:

“大德!是为何等之法门耶?”

“大王!是名拔忧箭之法门。”

“大德!呜呼!确已拔除忧箭。大德!呜呼!确已拔除忧箭。大德!我听此法门而得拔除忧箭。”

时,文荼王即告理财官披亚卡而言:

“若此,亲爱之披亚卡!荼毗跋陀夫人之遗骸,而为彼女作塔婆,今,我自今日始可沐浴,又可涂油,可摄食物,又可行业务。”

摄句:

取得、善士、施可爱可意物与等流

圆足、财、处、憍萨罗以及那罗陀

第二之五十

第六 盖品

五十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于此,世尊向诸比丘言:“诸比丘!”彼等诸比丘乃回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障、是盖,覆蔽其心、衰损其慧。何等为五?

诸比丘!欲欲者是障、是盖,覆蔽其心、衰损其慧。诸比丘!瞋者是障、是盖,覆蔽其心、衰损其慧。诸比丘!惛眠者是障、是盖,覆蔽其心、衰损其慧。诸比丘!掉悔者是障、是盖,覆蔽其心、衰损其慧。诸比丘!疑者是障、是盖,覆蔽其心、衰损其慧。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障、是盖,覆蔽其心、衰损其慧。

诸比丘!若比丘不断此等五者之障、盖,覆蔽其心、衰损其慧者,于慧无力而羸劣,则或知自利,或知利他,或知俱利,或依人之善行而更能作殊胜之圣性,可作证智见,无有此理。

诸比丘!譬如有山间之川,远流、凌水势、漂物。有人若于其两侧作水道之口。如是,诸比丘!中央之川流乃分散、扩大、分开而不可远流、不可凌水势、不可漂物。正如是,诸比丘!若比丘不断此等五者之障、盖,覆蔽其心、衰损其慧者,于慧无力而羸劣,则或知自利,或知利他,或知俱利,或依人之善行而更能作殊胜之圣性,可作证智见,无有此理。

诸比丘!若比丘断此等五者之障、盖,覆蔽其心、衰损其慧者,于慧有力时,则或可知自利,或可知利他,或可知俱利,或依人之善行而更能作殊胜之圣性,可作证智见,得有此理。

诸比丘!譬如有山间之川,远流、凌水势、漂物。有人若于其两侧闭水道之口。如是,诸比丘!中央之川流即不分散、不扩大、不分开而可远流、可凌水势、又可漂物。正如是,诸比丘!若比丘断是等五者之障、盖,覆蔽其心、衰损其慧者,于慧有力时,则或可知自利,或可知利他,或可知俱利,或依人之善行而更能作殊胜之圣性,可作证智见,得有此理。”

五十二

“诸比丘!正说者若说所谓不善聚,可说其为五盖。诸比丘!此之五盖者,乃是纯不善聚。何等为五?

即欲欲盖,瞋恚盖,惛眠盖,掉悔盖,疑盖等是。

诸比丘!正说者若说所谓不善聚,可说此等之五盖。诸比丘!此之五盖者,乃是纯不善聚。”

五十三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是勤行支。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信心之比丘,信彼世尊是:应供、正等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信如来之菩提。无病、无恼,能成就平等消化,不过冷,不过暖,中庸而堪勤行。无谄、无诳,对于或是[大]师、或是智者、或是同梵行者,如实表示自己。精进而住,以断不善法,圆满具足努力善法,为坚固勇猛,荷负善法而不舍。具慧能决择,正趣苦尽,成就通达生灭之慧。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是勤行支。”

五十四

“诸比丘!此等五时者,乃不堪精勤。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老而朽迈。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一时。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病而为病所制。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二时。

复次,诸比丘!时饥馑而苗稼不稔,乞食难得,不能捃拾遗谷以活命。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三时。

复次,诸比丘!有林薮盗贼扰乱之怖畏,地方人乘于战车,而往右往左。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四时。

复次,诸比丘!有僧伽破裂。复次,诸比丘!僧伽破裂时,互相谩骂、又互相讥讽、又互相诤讼、又互相背离;于此之际,不信者无信,又有信者信减少。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五时。

诸比丘!此等五时,乃不堪精勤。

诸比丘!此等五时,是堪于精勤。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年少、壮而发黑,具有第一青年期之美龄。诸比丘!此乃堪于精勤之第一时。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无病、无恼,能具平等之消化,不过冷,不过暖,中庸而堪于勤行。此乃堪于精勤之第二时。

一〇

复次,诸比丘!时丰年而苗稼稔,乞食易得,捃拾遗谷而得活命。诸比丘!此乃堪于精勤之第三时。

一一

复次,诸比丘!人人和合,相互喜悦,不互诤讼,恰如乳与水。以相互亲爱之眼相视而住。诸比丘!此乃堪于精勤之第四时。

一二

复次,诸比丘!僧伽和合,相互喜悦,无有诤讼,遵守同一规定,安稳而住。复次,诸比丘!僧伽和合时,互不相骂,又互不相讥,又互不相诤,又互不相背。于此之际,不信者生信,又有信者得予增进。诸比丘!此乃堪于精勤之第五时。

诸比丘!此等五时,乃堪于精勤。”

五十五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复次,尔时,有母子两人,入雨安居而为比丘与比丘尼。彼等乃相互再三欲会见,母亦屡次再三欲见其子,子亦屡次再三欲见其母,彼等乃由屡次会见而相触,由相触而狎亲,由狎亲而堕贪爱。彼等以贪爱心,不舍学戒,显羸劣而行交会。

尔时,众多比丘即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诸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此之舍卫[城]有母子二人,入雨安居而为比丘与比丘尼。彼等乃相互再三欲见,母亦屡次再三欲见其子,子亦屡次再三欲见其母,彼等乃由屡次会见而相触,由相触而狎亲,由狎亲而堕贪爱。彼等以贪爱心,不舍戒学,显羸劣而行交会。”

“诸比丘!彼痴人者谓:母不贪爱其子,子亦不贪爱其母耶?诸比丘!我不见其他之色如是可贪、如是可欲、如是可醉、如是可缚、如是可萎、如是障证无上之轭安稳,诸比丘!彼即是女人之色。诸比丘!有情者乃渲染、贪、缚、萎、坚著于女人之色,彼等即为女人之色所捕,而忧于长夜。

诸比丘!我不见其他之声如是可贪、如是可欲、如是可醉、如是可缚、如是可萎、如是障证无上之轭安稳,……他之香……他之味……他之触,诸比丘!此即女人之触。诸比丘!有情者乃染、贪、缚、萎、坚著于女人之触。彼等即受捕于女人之触,而忧于长夜。诸比丘!女人虽行走,亦为捕捉男子之心而止,住、坐、卧、笑、语、谣、泣、气绝、死,亦为捕捉男子之心而住。诸比丘!正说者,若有说魔之普遍罥索,则女人方是正说者所说魔之普遍罥索。”

可言能执剑 恶鬼亦可言

急著有毒蛇 被咬命不果

唯一人之时 不语一人女

女人以盻笑 即失念为缚

或者被服乱 又优雅语言

彼期无称赞 即气绝或死

人即将五欲 方见女人色

色声味与香 触物亦悦意

漂流欲瀑流 于欲愚痴人

转时趣有有 引导入轮回

遍知一切欲 无恐怖举动

居世渡彼岸 获诸漏灭尽

五十六

一时,有随一比丘,诣自己之亲教师处。至已,而白亲教师言:

“大德!今我身倦怠,又我不明于各方,又[止观之]法不显现于我,又惛眠捕捉我心而住,又不欣行梵行,又我于诸法有疑。”

尔时,彼比丘即随彼共住之比丘,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此比丘作如是言,谓:‘大德!今我身倦怠,又我不明于各方,又[止观之]法不显现于我,又惛眠捕捉我心而住,又不欣行梵行,又我于诸法有疑。’”

“比丘!此是理所当然。不防护诸根,于食不知量,不精勤觉醒,不观察诸善法,于初夜、后夜怠惰菩提分法修习而住时,身即倦怠,彼不明于各方,又[止观之]法不显现于彼,又惛眠捕捉彼心而住,又不欣行梵行,又彼于诸法有疑。故比丘!汝应如是学:

我当护诸根门,于食当知量,当精勤觉醒,当观察诸善法,于初夜、后夜当勤励菩提分法之修习而住。

比丘!汝应如是学。”

尔时,彼比丘受世尊之教授,从座而起,问讯世尊,右绕而去;而彼比丘即孤独而退,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不久善男子等乃由家趣向非家为目的,将彼无上梵行之究竟,于现法而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生乃尽,梵行已住,所办已办,复了知无还于现状,而又彼比丘乃为阿罗汉之一。

尔时,得阿罗汉之彼比丘,即诣亲教师处,至已白亲教师言:

“大德!如今我身不倦怠,又我亦明了于各方,又[止观之]法已显现于我,又惛眠不捕捉我心而住,又欣行梵行,又我于诸法不疑。”

尔时,彼比丘即随彼之共住比丘,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此比丘作如是言,谓:‘大德!今我身不倦怠,又我明了于各方,又[止观之]法显现于我,又惛眠不捕捉我心而住,又欣行梵行,又我于诸法不疑。’”

“比丘!此是理所当然。防护诸根,于食知量,精勤觉醒,观察诸善法,于初夜、后夜勉励菩提分法之修习而住时,身不倦怠,彼明了于各方,又[止观之]法显现于彼,又惛眠不捕捉彼心而住,又欣行梵行,又彼于诸法不疑。故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我等当护诸根之门,于食知量,精勤觉醒,观察诸善法,于初夜、后夜勉励菩提分法之修习而住。”

五十七

“诸比丘!此等五处者,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何等为五?

我乃可老者,未超越于老。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我乃可病者,未超越于病。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我乃可死者,未超越于死。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一切我所爱可意之物,皆可变亡。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我有业,领受业,以业为因,以业为亲缘,以业为归趣,我所造善恶之业我应领受。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又,诸比丘!缘何道理,我乃可老者,未超越于老,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耶?

诸比丘!有情之壮年者,则有壮年之憍,醉于其憍而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若屡屡观察此理,则一切壮年之憍可完全断灭,或复减轻。

诸比丘!缘此道理,我乃可应老者,未超越于老,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又,诸比丘!缘何道理,我乃可病者,未超越于病。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耶?

诸比丘!有情之无病者,则有无病之憍,醉于其憍而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若屡屡观察此理,则一切无病之憍可完全断灭,或复减轻。

诸比丘!缘此道理,我乃可病者,未超越于病,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又,诸比丘!缘何道理,我乃可死者,未超越于死,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耶?

诸比丘!有情之命者,则有命之憍,醉于此憍而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若屡屡观察此理,则一切命之憍,即可[完全]断灭,或复减轻。

诸比丘!缘此道理,我乃可死者,未超越于死,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又,诸比丘!缘何道理,我所爱可意之物皆可变亡,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耶?

诸比丘!于有情之所爱,则有欲之欲,染其欲而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语、以意行恶行,若屡屡观察其理,则一切欲之欲可完全断灭,或复减轻。

诸比丘!缘此道理,我所爱可意之物,皆可变亡,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又,诸比丘!缘何道理,我有业,领受业,以业为因,以业为亲缘,以业为归趣,我所造善恶之业应领受,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耶?

诸比丘!于有情有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若屡屡观察此理,则一切之恶行者,即可完全断灭,或复减轻。

诸比丘!缘此道理,我有业,领受业,以业为因,以业为亲缘,以业为归趣,我所造善恶之业,我应领受,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

诸比丘!若彼圣弟子有如次之简择:非唯我独自应老、未超越于老,往来死生之一切有情乃应老、未超越于老。[如斯简择]若屡屡观察此理,则[出世之]道乃生。彼即修习、多作其道。彼若修习、多作其道,则[十]结可[完全]断灭,[七]随眠乃能远离。非唯我独自应病、未超越于病,往来死生之一切有情乃应病、未超越于病。若屡屡观察此理,则[出世之]道乃生。彼即修习、多作其道。彼若修习、多作其道,则[十]结可[完全]断灭,[七]随眠乃能远离。非唯我独自应死、未超越于死,往来死生之一切有情,乃应死者、未超越于死。若屡屡观察此理,则[出世之]道乃生。彼即修习、多作其道。彼若修习、多作其道,则[十]结可断灭,[七]随眠乃能远离。非唯我独自所爱可意之物变亡,往来死生之一切有情所爱、可意之物,乃可变亡。若屡屡观察此理,则[出世之]道生。彼即修习、多作其道。彼若修习、多作其道,则[十]结可断灭,[七]随眠乃能远离。非唯我独自有业,领受业,以业为因,以业为亲缘,以业为归趣,我所造善恶之业,

非唯我领受,往来死生之一切有情有业,领受业,以业为因,以业为亲缘,以业为归趣,彼等所造善恶之业,彼等皆领受。若屡屡观察此理,则[出世之]道生。彼即修习、多作其道。彼若修习、多作其道,则[十]结可断灭,[七]随眠乃能远离。”

能定病与老 亦复能定死

有如法规律 是异生厌嫌

如斯法有情 我亦应厌此

于如是之我 此事殊相应

我如斯思惟 了知无依性

无病与壮年 成有命憍者

战胜一切憍 见出家安稳

我发勤精进 望求成涅槃

今我于诸欲 亦无修习欲

可成不退转 果遂罗门行

五十八

一时,世尊住毗舍离[城]大林中之重阁讲堂。尔时,世尊于日前分时,着内衣,披衣执钵,为乞食而入毗舍离[城],于毗舍离[城]行乞已,食后而还,入大林中,为昼息而坐于树下。复次,尔时,众多之栗遮毗童子等执搭箭之弓,带领狗群,往右往左徘徊于大林中。见世尊坐于一树下,见已而抛却搭箭之弓,将狗群却退一面,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而各自默然伸手合掌,侍于世尊。尔时,复有栗遮毗摩诃那摩散步于大林中,往右往左徘徊其间,见彼等栗遮毗童子各自默然伸手合掌侍于世尊。见已,而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栗遮毗摩诃那摩乃唱优陀那言:

“跋祇王万岁!跋祇王万岁!”

“摩诃那摩!汝何故如斯言:‘跋祇王万岁!跋祇王万岁!’耶?”

“大德!此等栗遮毗童子甚是放荡、粗野、傲慢。家族所赠之礼物,或有甘蔗、或枣子、或糕点、或麦芽糖、或糖果,皆为彼等夺取而食,夺取而食且蹴贵妇人或少女之背后。彼等今却各自默然伸手合掌而侍于世尊。”

“摩诃那摩!凡为善男子而具有五法者,或刹帝利灌顶王、或承领父祖传下之土地者、或部队之将军者、或聚落之聚落主、或民团之长、或复于各家门中各别为上位者,唯可期待繁荣而不衰退。何等为五?

摩诃那摩!世有善男子,起策精励,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财,恭敬、尊重、崇敬、供养父母。于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养父母即以美意而愍念:‘汝获久生,受保护而长寿!’摩诃那摩!为父母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荣而不衰退。

复次,摩诃那摩!有善男子,起策精励,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财,恭敬、尊重、崇敬、供养妻子、奴仆、佣人。于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养妻子、奴仆、佣人即以美意而愍念:‘汝获久生,受保护而长寿!’摩诃那摩!为妻子、奴仆、佣人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荣而不衰退。

复次,摩诃那摩!有善男子,起策精励,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财,恭敬、尊重、崇敬、供养比邻与为[自己之]田地作业人。于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养之比邻于为[自己之]田地作业之人等即以美意而愍念:‘汝获久生,受保护而长寿!’摩诃那摩!为比邻与为[自己之]田地作业之人等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荣而不衰退。

复次,摩诃那摩!有善男子,起策精励,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财,恭敬、尊重、崇敬、供养接受一切赠品之诸天。于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养接受赠品之诸天,即以美意而愍念:‘汝获久生,受保护而长寿!’摩诃那摩!为诸天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荣而不衰退。

复次,摩诃那摩!有善男子,起策精励,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财,恭敬、尊重、崇敬、供养沙门婆罗门。于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养之沙门、婆罗门即以美意而愍念:‘汝获久生,受保护而长寿!’摩诃那摩!为沙门婆罗门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荣而不衰退。

摩诃那摩!凡为善男子而具有五法者,或刹帝利灌顶王、或承领祖先传下之土地者、或部队之将军者、或聚落之聚落主、或民团之长、或复于各家门中各别为上位者,唯可期待繁荣而不衰退。”

承事母与父 恒幸惠妻子

又与家庭人 为从人利益

利益为两者 具戒之贤人

先逝世亲属 又今生活人

沙门婆罗门 又惠及诸天

住家之正义 起欢喜之心

彼善事作已 可供养称赞

现世人称彼 死而生天界

五十九

“诸比丘!于老年出家之人,而能成就五法者难得。何等为五?

诸比丘!于老年出家之人,而聪敏者难得,行仪之圆满者难得,多闻者难得,说法者难得,持律者难得。

诸比丘!于老年出家之人,而能成就此等五法者难得。”

六十

“诸比丘!于老年出家之人,而能成就五法者难得。何等为五?

诸比丘!于老年出家之人,而能善语者难得,能善持所受者难得,能[教授而]敬受者难得,能说法者难得,能持律者难得。

诸比丘!于老年出家之人,而能成就此等五法者难得。”

摄句:

五障、五盖、勤行支、五时、母与子

亲教师、处、栗遮毗童子与其余二者

第七 想品

六十一

“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如是等之五想,则有大果,大胜利,润于甘露,终于甘露。何等为五?

即不净想、死想、过患想、食违逆想、一切世界无欣喜想等是。

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是等之五想,则有大果,有大胜利,润于甘露,终于甘露。”

六十二

“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之五想,则有大果,有大胜利,润于甘露,终于甘露。何等为五?

即无常想、无我想、死想、食违逆想、一切世界无欣喜想等是。

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之五想,则有大果,有大胜利,润于甘露,终于甘露。”

六十三

“诸比丘!依五增长而增长之圣弟子,即依圣增长而增长,受坚固最胜之身。何等为五?

即依信而增长、依戒而增长、依闻而增长、依舍而增长、依慧而增长。

诸比丘!依此等之五增长而增长之圣弟子,即依圣增长而增长,受坚固最胜之身。”

信戒慧增长 又舍闻二者

如斯善智人 受现坚固身

六十四

“诸比丘!依五增长而增长之女圣弟子,即依圣增长而增长,受坚固最胜之身。何等为五?

即依信而增长、依戒而增长、依闻而增长、依舍而增长、依慧而增长。

诸比丘!依此等之五增长而增长之女圣弟子,即依圣增长而增长,受坚固最胜之身。”

信戒慧增长 又舍闻二者

如斯善智女 受现坚固身

六十五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即堪与同梵行者论议。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自具足戒,又对戒具足之论而发问时能记说。自具足定,又对定具足之论而发问时能记说。自具足慧,又对慧具足之论而发问时能记说。自具足解脱,又对解脱具足之论而发问时能记说。自具足解脱智见,又对解脱智见具足之论而发问时能记说。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即堪与同梵行者论议。”

六十六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即堪与同梵行者共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自具足戒,又对戒具足之论而发问时能记说。自具足定,又对定具足之论而发问时能记说。自具足慧,又对慧具足之论而发问时能记说。自具足解脱,又对解脱具足之论而发问时能记说。自具足解脱智见,又对解脱智见具足之论而发问时能记说。

诸比丘!成就如是等五法之比丘,即堪与同梵行者共住。”

六十七

“诸比丘!无论任何比丘、比丘尼,若修五法,多作五法,彼即可期望于二果中之随一果,得现法之慧,无论任何余依者,则为不还性。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修欲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第五增上精进。

诸比丘!无论任何比丘、比丘尼,若修此等五法,多作是等五法,彼乃可期待二果中之随一果,得现法之慧,无论任何余依,则为不还性。”

六十八

“诸比丘!我于自觉之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时,修此等五法,多作五法。何等为五?

我乃修欲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第五增上精进。诸比丘!我自修第五增上精进之此等法故,多作故,凡以证智可予作证,我以证智作证其法而引发于心,随其范围而各自可得满足;我若领受种种之神通……乃至……至梵世亦令身到,随其范围而各自可得予满足;我若……乃至……诸漏已尽故,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以证智作证,具足而住;随其范围而各自可得予满足。”

六十九

“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是等五法,则能引导一向厌离、离贪、灭、寂、通智、等觉、涅槃。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循身观不净而住,于食而有违逆想,于一切世间而有不欣乐想,循一切行而观无常;复于彼内心,善自安立死想。

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之法,则能引导一向厌离、离贪、灭、寂、通智、等觉、涅槃。”

七十

“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是等之五法,则能引导漏尽。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循身观不净而住,于食而有违逆想,于一切世间而有不欣乐想,循一切行而观无常;复于彼之内心,善自安立死想。

诸比丘!若修或多作此等之五法,则能引导漏尽。”

摄句:

说明二想、二增长及论议

共住、二神足、厌离与漏尽

第八 战士品

七十一

“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五法,则有心解脱果及心解脱果之胜利,又有慧解脱果及慧解脱果之胜利。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循身观不净而住,于食而有违逆想,于一切世间有不欣乐想,循一切行而观无常,复于彼之内心,善自安立死想。

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五法,则有心解脱果及心解脱果之胜利,又有慧解脱果及慧解脱果之胜利。

诸比丘!比丘有心解脱及慧解脱时,诸比丘!此比丘即称为已拔关、已埋堑、已拔箭、已外户、已倒幢、已卸担、已离系之圣者。又,诸比丘!云何为有比丘已拔关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无明已断,根已斫,如[被]截罗树之残干,能灭,当来无生。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拔关。又,诸比丘!云何为有比丘是已埋堑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反覆有生之轮回已断,根已斫,如[被]截罗树之残干,能灭,当来无生。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埋堑。又,诸比丘!云何为有比丘是已拔箭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渴爱已断,根已斫,如[被]截罗树之残干,能灭,当来无生。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拔箭。又,诸比丘!云何为有比丘已外户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五顺下分结已断,根已斫,如[被]截罗树之残干,能灭,当来无生。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外户。又,诸比丘!云何为有比丘是已倒幢、已卸担、已离系之圣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我慢已断,根已斫,如[被]截罗树之残干,能灭,当来无生。诸比丘!如是比丘是已倒幢、已卸担、已离系之圣者。”

七十二

“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五法,则有心解脱果及心解脱果之胜利,又有慧解脱果及慧解脱果之胜利。何等为五?

即:无常想、于无常之苦想、于苦之无我想、断想、离贪想等是。

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五法,则有心解脱果及心解脱果之胜利,又有慧解脱果及慧解脱果之胜利。

诸比丘!比丘有心解脱及慧解脱时,诸比丘!此比丘即称为已拔关、已埋堑、已拔箭、已外户、已倒幢、已卸担、已离系之圣者。又,诸比丘!云何为有比丘已拔关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无明已断,根已斫,如[被]截罗树之残干,能灭,当来无生。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拔关。又,诸比丘!云何为有比丘是已埋堑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反覆有生之轮回已断,根已斫,如[被]截罗树之残干,能灭,当来无生。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埋堑。又,诸比丘!云何为有比丘已拔箭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渴爱已断,根已斫,如[被]截罗树之残干,能灭,当来无生。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拔箭。又,诸比丘!云何为有比丘已外户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五顺下分结已断,根已斫,如截罗树之残干,能灭,当来无生。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外户。又,诸比丘!云何为有比丘是已倒幢、是已卸担、是已离系之圣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我慢已断,根已斫,如截罗树之残干,能灭,当来无生。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倒幢、是已卸担、是已离系之圣者。”

七十三

尔时,有随一之比丘,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法住者,法住者,大德!齐具何之比丘,为法住者耶?”

“比丘!世间有比丘,通达于法,谓: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智解等是。彼依其法通达而度日,废独居,不精进于内心之寂止。比丘!是名为多通达比丘,而非法住者。

复次,比丘!有比丘有闻、通达,广为他人说法,彼依其法教示而度日,废独居,不精进于内心之寂止。比丘!是名多教示比丘,而非法住者。

复次,比丘!有比丘有闻、通达,广为读诵其法,彼依其读诵而度日,废独居,不精进于内心之寂止。比丘!是名多读诵比丘,而非法住者。

复次,比丘!有比丘有闻、通达,以心随寻、随伺其法,以意而随观[其法]。彼依其法寻思而度日,废独居,不精进于内心之寂止。比丘!是名多寻思比丘,而非法住者。

比丘!世间有比丘,通达于法,谓: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智解等是。彼不依其法通达而度日,不废独居,精进于内心之寂止。比丘!如是者为法住比丘。

比丘!如是我说比丘之多得达、多教示、多读诵、多寻思、法住者。比丘!凡[大]师为利益而起怜愍心,哀愍而对弟子应作者,我为汝等而作。比丘![于]此等树下,此等空屋,比丘!当静观!勿放逸,勿后悔,此是我对汝等之所教诫。”

七十四

尔时,有随一之比丘,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法住者,法住者,大德!齐具何得为法住者耶?”

“比丘!世间有比丘,得达于法,谓: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毗陀罗。然而不解以上其[法]之慧义。比丘!是名为多学诵比丘,而非法住者。

复次,比丘!有比丘有闻、得达,广为他人说法,然而不解以上其[法]之慧义。比丘!是名为多教示比丘,而非法住者。

复次,比丘!有比丘有闻、得达,广为读诵其法,然而不解以上其[法]之慧义。比丘!是名为多读诵比丘,而非法住者。

复次,比丘!有比丘有闻、得达,以心随寻、随伺其法,以意而随观,然而不解以上其[法]之慧义。比丘!是名为多寻思比丘,而非法住者。

比丘!世间有比丘,得达于法,谓: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毗陀罗。又了解以上其[法]之慧义。比丘!如是乃为法住比丘。

比丘!如是我说比丘之多得达、多教示、多读诵、多寻思、法住者。比丘!凡[大师]为利益而起怜愍心,哀愍而对弟子应作者,我为汝等而作。比丘![于]此等树下,此等空屋,比丘!当静观!勿放逸,勿后悔,此乃我对汝等之所教诫。”

七十五

“诸比丘!有此等之五战士,存在于世。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战士,连见战地起尘埃亦恐惧、战栗,蹈而不前,不能战斗。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战士。诸比丘!有此第一种战士存在于世。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战士,容忍战地尘埃聚,而见幢群则恐惧、战栗,蹈而不前,不能战斗。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战士。有此第二种战士存在于世。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战士,容忍战地尘埃聚、幢群,而听闻喊声则恐惧、战栗,蹈而不前,不能战斗。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战士。诸比丘!有此第三种战士存在于世。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战士,容忍战地尘埃聚、幢群、喊声,而相争败阵失神。诸比丘!世有如是一类之战士。诸比丘!有此第四种战士而存在于世。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战士,容忍战地尘埃聚、幢群、喊声、相争,彼乃胜其战斗,成为胜者,即住于其本营。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战士。诸比丘!有此第五种战士而存在于世。

诸比丘!有此等五战士而存在于世。

诸比丘!正如是,譬喻此等之战士,有五者补特伽罗存在于诸比丘中。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连见尘埃聚亦恐惧、战栗,蹈而不前,不能继续梵行,示弱于学,弃学而退转。彼之尘埃聚者何耶?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听说于某村或某邑,有女人或童女,美丽,胜于所见,见者欢喜,成就最上之色形。彼闻已而恐惧、战栗,蹈而不前,不能继续梵行。示弱于学,弃学而退转。此是彼之尘埃聚。

诸比丘!譬如彼战士,连见尘埃聚亦恐惧、战栗,蹈而不前,不能战斗。诸比丘!我说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补特伽罗。诸比丘!是可喻为第一种之战士,有此补特伽罗存在于诸比丘之中。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容忍战地尘埃聚,然见幢群则恐惧、战栗,蹈而不前,不能继续梵行,示弱于学,弃学而退转。彼幢群者何耶?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虽不闻于某村或某邑,有女人或童女,美丽,胜于所见,见者欢喜,成就最上之色形,而自见女人或童女之美丽,胜于所见,见者欢喜,成就最上之色形。彼见此女已,而恐惧、战栗,蹈而不前,不能继续梵行,示弱于学,弃学而退转,此是彼之幢群。

诸比丘!譬如彼战士,容忍战地尘埃聚,而见幢群则恐惧、战栗,蹈而不前,不能战斗。诸比丘!我说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补特伽罗。诸比丘!是可喻为第二种之战士,有此补特伽罗存在于诸比丘中。

一〇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容忍战地尘埃聚、幢群,而听闻喊声则恐惧、战栗,蹈而不前,不能继续梵行,示弱于学,弃学而退转。彼喊声者何耶?诸比丘!世间有女人,接近居林中、或居树下、或接近居空屋之比丘已,嘲笑、叙谈,拍手哄笑,发轻弄之语。彼为女人所嘲笑、叙谈,拍手哄笑而恐惧、战栗,蹈而不前,不能继续梵行,示弱于学,弃学而退转。此是彼喊声。

诸比丘!譬如有战士,容忍战地尘埃聚、幢群,而听闻喊声则恐惧、战栗,蹈而不前,不能战斗。诸比丘!我说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补特伽罗。诸比丘!是可喻为第三战士,有此补特伽罗存在于诸比丘中。

一一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容忍战地尘埃聚、幢群、喊声,而相斗败阵而失神。其相斗者何耶?诸比丘!世间有女人,接近于居林中、或居树下、或居空屋之比丘已,侵犯而坐,侵犯而卧,拥抱。彼为女人所侵犯而坐,侵犯而卧,所拥抱,不弃学,不示羸劣而行淫事。此是其相斗。

诸比丘!譬如有彼战士,容忍战地尘埃聚、幢群、喊声,于相争败阵而失神。诸比丘!我说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补特伽罗。诸比丘!是可喻为第四种战士,有此补特伽罗存在于诸比丘中。

一二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容忍战地尘埃聚、幢群、喊声、相斗,彼乃胜其战斗,成为胜者,即住于其本营。其本营者何耶?诸比丘!世间有女人,接近于居林中、或居树下、或居空屋之比丘已,侵犯而坐,侵犯而卧,拥抱。彼为女人所侵犯而坐,侵犯而卧,被拥抱,脱离而去随意之处。彼则利用丛林、树下、山、窟、岩龛、冢间、高原、空处、稻杆积所远离之坐卧处,或居林中、或居树下、或居空屋,结跏趺坐,惟愿端身,安立对面之念。彼断世中之贪,心无贪而住,净治心之贪欲;断瞋失,心无瞋而住,饶益悲愍一切有情,净治心之瞋失;断惛眠,无惛眠而住,有光明想,以正念正知而净治惛眠之心;断掉悔,无掉举而住,以内心寂静而净治心之掉悔;断疑虑,祛除疑虑而住,于善法无疑虑,净治心之疑虑。彼乃断染污其心、羸弱其慧之此等五盖,离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彼乃如是而心得定、清净、洁白、无垢,远离染污,得柔软、堪忍、不动而住之时,引发为尽诸漏之心。彼乃如实了知是苦,如实了知是苦集,如实了知是苦灭,如实了知是趣苦灭之道;如实了知此等为漏,如实了知是漏集,如实了知是漏灭,如实了知是趣漏灭之道。彼乃如是了知,如是见故,解脱心欲漏,解脱心有漏,解脱心无明漏,于已解脱者,则有解脱之智:生已尽,梵行已住,可办者已办,更了知不还于现境。是其战斗克胜。

诸比丘!譬如有战士,容忍尘埃聚、幢群、喊声、相斗,彼乃胜于此之战斗,成为战斗之胜者,即住于彼之本营。诸比丘!我说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补特伽罗。诸比丘!是可喻为第五种战士,有此补特伽罗存在于诸比丘中。

诸比丘!可喻为五战士,有此等之补特伽罗存在于诸比丘中。”

七十六

“诸比丘!有此等之五战士,存在于世。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战士,执剑、楯,装弓、箙,参加布阵之战斗。彼于战斗则鼓起勇气而奋斗,然敌人斗杀如是鼓起勇气而奋斗之彼。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战士。诸比丘!有如是战士而存在于世,是为第一种。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战士,执剑、楯,装弓、箙,参加布阵之战斗。彼于战斗则鼓起勇气而奋斗,然敌人杀如是鼓起勇气而奋斗之彼,出彼于[战列]外,出[战列]外已,被引导至亲族处。彼欲依亲族而随从引导,然而未达于亲族[家],在途中即命终。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战士。诸比丘!有如是战士而存在于世,是为第二种。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战士,执剑、楯,装弓、箙,参加布阵之战斗。彼于战斗鼓起勇气而奋斗,然敌人射杀如是鼓起勇气而奋斗之彼,出彼于[列]外,出[列]外已,被引导至亲族处。亲族乃看护、伺候于如是之彼。彼一面为至亲族处所看护;一面为[亲族]所伺候,却为其病而命终。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战士。诸比丘!有如是战士而存在于世,是为第三种。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战士,执剑、楯,装弓、箙,参加布阵之战斗。彼于战斗,则鼓起勇气而奋斗,然敌人射杀如是鼓起勇气而奋斗之彼,出彼于[列]外,出[列]外已,被引导至亲族处。亲族乃看护、伺候如是之彼。彼一面为至亲族处所看护,一面为[亲族]所伺候,其病乃愈。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战士。诸比丘!有如是战士而存在于世,是为第四种。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战士,执剑、楯,装弓、箙,参加布阵之战斗。彼乃胜于其战斗,成为胜者,即住于其本营。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战士。诸比丘!有如是战士而存在于世,是为第五种。

诸比丘!有此等之五战士而存于世。

诸比丘!正如是,可喻为此等之五战士,有补特伽罗而存在于诸比丘中。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诸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彼于日之前分,着内衣,披衣持钵,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不护身,不护语,不护心,不安住其念,不防御其根,彼于其处,或见乱着衣、或见不正覆身之女人;或见乱着衣、或见不正覆身之女人已,彼之贪即搅乱其心,彼由贪所搅乱之心,不弃学,不示弱而行淫事。

诸比丘!譬如有彼之战士,执剑、楯,装弓、箙,参加布阵之战斗。彼于战斗则鼓起勇气而奋斗,然敌人杀如是鼓起勇气而奋斗之彼。诸比丘!我说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世间亦有如是一类之补特伽罗。诸比丘!是可喻为第一种之战士,有此补特伽罗而存在于诸比丘之中。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彼于日之前分,着内衣,披衣持钵,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不护身,不护语,不护心,不安住其念,不防御其根,彼于其处,或见乱着衣、或见不正覆身之女人;或见乱着衣、或见不正覆身之女人已,彼之贪即搅乱其心,彼由贪所搅乱之心,彼之身乃扰恼,心乃扰恼。彼谓:‘我今往[僧]园而告诸比丘:“诸贤者!我为贪所缠缚,为贪所随逐,不能继续梵行,示弱于学,弃学而退转。”’彼即往[僧]园,然未达[僧]园,于中途而示弱于学,弃学而退转。

诸比丘!譬如有彼之战士,执剑、楯,装弓、箙,参加布阵之战斗。彼于其战斗则鼓起勇气而奋斗,然敌人射杀如是鼓起勇气而奋斗之彼,出彼于[列]外,出[列]外已被引导至亲族处。彼即欲依亲族而随从引导,然而未达亲族之家,在中途命终。诸比丘!我说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世间亦有如是一类之补特伽罗。诸比丘!是可喻为第二种之战士,有此补特伽罗而存在于诸比丘之中。

一〇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彼于日之前分,着内衣,披衣持钵,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不护身,不护语,不护心,不安住其念,不防御其根,彼于其处,或见乱着衣、或见不正覆身之女人;或见乱着衣、或见不正覆身之女人已,彼之贪即搅乱其心,彼由贪所搅乱之心,彼之身乃扰恼,心乃扰恼。彼谓:‘我今往[僧]园而告诸比丘:“诸贤者!我为贪所缠缚,为贪所随逐,不能继续梵行,示弱于学,弃学而退转。”’彼往[僧]园而告诸比丘:‘诸贤者!我为贪所缠缚,为贪所随逐,不能继续梵行,示弱于学,弃学而退转。’同梵行者即教授、教诫如是之彼:

‘友!世尊说:“欲者少味、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世尊说:“欲者如骨锁,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世尊说:“欲者如肉块,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世尊说:“欲者如草炬,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世尊说:“欲者如火坑,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世尊说:“欲者如梦,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世尊说:“欲者如借用物,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世尊说:“欲者如树果,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世尊说:“欲者如屠舍,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世尊说:“欲者如枪矛,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世尊说:“欲者如蛇首,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具寿!欣乐梵行!具寿!勿示弱于学,勿弃学而退转。’

彼为同梵行者如是教授、如是教诫。彼如是谓:‘友!譬如世尊即说:“欲者少味、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我仍不能继续梵行,示弱于学,当弃学而退转。’彼示弱于学,弃学而退转。

诸比丘!譬如有战士,执剑、楯,装弓、箙,参加布阵之战斗。彼于其战斗鼓起勇气而奋斗,然敌人射杀如是鼓起勇气而奋斗之彼,出彼于[列]外,出[列]外已被引导至亲族处,至亲族处即看护、侍候如是之彼。彼乃为至亲族处所看护、所侍候,却为其病而命终。诸比丘!我说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补特伽罗,诸比丘!是可喻为第三种之战士,有此补特伽罗而存在于诸比丘中。

一一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彼于日之前分,着内衣,披衣持钵,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不护身,不护语,不护心,不安住其念,不防御其根彼于其处,或见乱着衣、或见不正覆身之女人;或见乱着衣、或见不正覆身之女人已,彼贪即搅乱其心,彼由贪所搅乱之心,彼之身乃扰恼,心乃扰恼。彼谓:‘我今往[僧]园而告诸比丘:“诸贤者!我为贪所缠缚,为贪所随逐,不能继续梵行,示弱于学,弃学而退转。”’彼往[僧]园而告诸比丘:‘诸贤者!我为贪所缠缚,为贪所随逐,不能继续梵行,示弱于学,当弃学而退转。’同梵行者即教授、教诫如是之彼:

‘友!世尊即说:“欲者少味、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世尊即说:“欲者如骨锁,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世尊说:“欲者如肉块……。”世尊即说:“欲者如草炬……。”世尊即说:“欲者如火坑……。”世尊即说:“欲者如梦……。”世尊即说:“欲者如借用物……。”世尊即说:“欲者如树果……。”世尊即说:“欲者如屠舍……。”世尊即说:“欲者如枪矛……。”世尊即说:“欲者如蛇首,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具寿!欣乐梵行。具寿!勿示弱于学,勿弃学而退转。’

彼为同梵行者如是所教授、如是所教诫,彼如是谓:‘诸贤者!我欲勇悍。诸贤者!我欲勤行。诸贤者!我欲欣乐梵行。诸贤者!我今不示弱于学,当不弃学而退转。’

诸比丘!譬如有战士,执剑、楯,装弓、箙,参加布阵之战斗。彼于其战斗鼓起勇气而奋斗,然敌人射杀如是鼓起勇气而奋斗之彼,出彼于[列]外,出[列]外已,而被引导至亲族处,亲族即看护、侍候如是之彼。彼即为亲族所看护、所侍候,其病乃愈。诸比丘!我说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补特伽罗,诸比丘!是可喻为第四种之战士,有此补特伽罗而存在于诸比丘中。

一二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彼于日之前分,着内衣,披衣持钵,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守护其身,守护其语,守护其心,安住其念,防御其根,彼以眼见色已,不取相,不取随好。若不防御眼根而住,则贪、忧、恶不善法者当流入,为防御其而修行,保护眼根,入眼根之律仪;以耳闻声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尝味已……以身触所触已……以意识法已,不取相,不取随好。若不防御意根而住,则贪、忧、恶不善法等当流入,为防御此等而修行,保护意根,入意根之律仪。彼于食后,从乞食而还,利用林中、树下、山、洞窟、严龛、冢间、高原、空处、稻秆积远离之坐卧处。彼或居林中、或坐树下、或居空屋,结跏趺坐,端身期许,安立对面之念。彼断世之贪……乃至……彼断其染污心、损坏其慧之此等五盖,离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彼如是心得定、清净、洁白、无垢,远离染污,得柔软、堪忍、不动而住之时,为尽诸漏引发其心。彼乃如实了知是苦……乃至……更了知不还现状。

诸比丘!譬如有战士,执剑、楯,装弓、箙,参加布阵之战斗。彼乃胜于其战斗,成为胜者,即住于本营。诸比丘!如是,我说可譬喻如此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补特伽罗,诸比丘!是可喻为第五种之战士,有此补特伽罗而存在于诸比丘中。

诸比丘!喻有此等之五战士,有补特伽罗而存于诸比丘中。”

七十七

“诸比丘!若见此等五未来之怖畏,则比丘应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居于林中,思择而谓:‘我今孤独而住于林中。孤独而住于林中之我,或有蛇欲咬、或有蝎欲螫、或有百足而啮,致我将因之而死。此我所障碍,我即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启发精进。’

诸比丘!有是比丘,见未来之怖畏,则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为住,是为第一。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居于林中,思择而谓:‘我今孤独而住于林中。我孤独而住于林中,或失脚而坠落、或为所食之食物而害身、或为热而变调、或为痰而变调、或为刀风而变调,故我有死。此我所障碍,我即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启发精进。’

诸比丘!有是比丘,见未来之怖畏,则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为住,是为第二。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居于林中,思择而谓:‘我今孤独而住于林中。我孤独而住林中,邂逅猛兽,或狮子、或虎、或豹、或熊、或猎狗,彼等即夺我命。此我所障碍,我即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启发精进。’

诸比丘!有是比丘,若见未来之怖畏,则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为住,是为第三。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居于林中,思择而谓:‘我今孤独而住于林中。我孤独而住于林中,或邂逅于贼,贼即已作所作、或将作所作,皆[足以]夺我命,故我命终。此我所障碍,我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启发精进。’

诸比丘!有是比丘,见未来之怖畏,则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为住,是为第四。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居于林中,思择而谓:‘我今孤独而住于林中,林中住有暴恶之非人,彼等即夺我命,故我命终。此我所障碍,我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启发精进。’

诸比丘!有是比丘,见未来之怖畏,则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为住,是为第五。

诸比丘!若见此等五种未来之怖畏者,则比丘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

七十八

“诸比丘!若见此等五种未来怖畏者,则比丘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思择而谓:‘我今少壮,青年发黑,成就美丽第一之盛年期。然而,老当触于此身时,若如是为老所制而衰,则难以思惟诸佛之教,难行树林、草丛、高原、边陬之坐卧。我预先于如是非爱、非乐、非可意之法,前来于我之前,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启发精进。我即成就此法,即使老衰亦住于安稳。’

诸比丘!有比丘,见未来之怖畏,则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是为第一。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思择而谓:‘我今无病无恼,能具平等消化,不过冷,不过暖,中庸而堪勤行。然而,病即触于此身时,若如是为病所制而病,则不容易思惟诸佛之教,不易行树林、草丛、高原、边陬之坐卧。我预先于如是非爱、非乐、非可意之法,前来于我之前,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启发精进。我即成就此法,即使生病亦住于安稳。’

诸比丘!有比丘,见未来之怖畏,则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为住,是为第二。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思择而谓:‘如今丰年而苗稼稔,乞食易得,捃拾遗谷而易活命;然而,年凶险而苗稼不稔,乞食难得,可有捃拾遗谷而难活命之时。复于凶年,人人即移转于丰年之地方,群众杂居于其处。又,群众杂居之时,不容易思惟诸佛之教,不易行树林、草丛、高原、边陬之坐卧。我预先于如是非爱、非乐、非可意之法,前来于我之前,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启发精进。我即成就此法,即使凶年亦住于安稳。’

诸比丘!有比丘,见未来之怖畏,则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以为住,是为第三。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思择而谓:‘如今诸人即和合、相庆而不诤,如乳与水,互以亲爱之眼相视而住。然而,有林丛盗贼扰乱之怖畏,地方人乘战车往右往左时;又,若有怖畏者,则人人移动于安稳之处,群众杂居于其处;又,群众杂居时,则不易思惟诸佛之教,不易行树林、草丛、高原、边陬之坐卧。我预先于如是非爱、非乐、非可意之法,前来于我之前,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启发精进。我即成就此法,即使于怖畏之中亦住于安稳。’

诸比丘!有比丘,见未来之怖畏,则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为住,是为第四。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思择而谓:‘如今僧伽即和合、相庆而不诤,守规律而住于安稳。然而有僧伽被破之时,而僧伽被破时,不易思惟诸佛之教,不易行树林、草丛、高原、边陬之坐卧。我预先于如是非爱、非乐、非可意之法,前来于我之前,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启发精进。我即成就此法,即使僧伽被破之时亦住于安稳。’

诸比丘!有比丘,见未来之怖畏,则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以为住,是为第五。

诸比丘!比丘若见此等五种怖畏,则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

七十九

“诸比丘!有此等五种未来之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察;又,觉已,为断此等应精勤。何等为五?

诸比丘!当来之世有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彼等虽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却可授其他人之具足戒;又于他之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亦当不能化导,而他所授之人亦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彼等虽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却可授其他人之具足戒;又于他之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亦当不能化导,而他所授之人亦可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诸比丘!如是法污则律污,律污则法污。

诸比丘!是有未来之第一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彼;又既觉已,为断彼应精勤。

复次,诸比丘!当来之世有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彼等虽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却可成为他人所依之师;又于他之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亦当不能化导,而他所授之人亦可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彼等虽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却可成为他人所依之师,又于他之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亦当不能化导,而他所授之人亦可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诸比丘!如是法污则律污,律污则法污。

诸比丘!是有未来之第二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彼;又既觉已,为断彼应精勤。

复次,诸比丘!当来之世有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彼等虽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却谈最上法之论、智解之论,陷于黑法而不觉。诸比丘!如是法污则律污,律污则法污。

诸比丘!是有未来之第三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彼;又既觉已,为断彼应精勤。

复次,诸比丘!当来之世有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彼等虽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亦不欲听闻如来所说之[文]甚深、义甚深、出世、空性相应之诸经,不属耳而听,不生欲了解之心,又,不认为此等之诸法应学、应思惟而通达;反之,于颂文、诗、美字、美文,外弟子所说之诸经欲听闻,属耳而听,生欲了解之心,认为此等之诸法应学、应思惟而通达。诸比丘!如是法污则律污,律污则法污。

诸比丘!是有未来之第四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彼;又既觉已,为断彼应精勤。

复次,诸比丘!当来之世有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彼等虽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作为长老比丘却多蓄[财物],[于戒学]缓慢,为堕落之先行者,不勉励远离,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不启发精进。随从之人众即当随彼等之见,其人众亦多蓄[财物],[于戒学]缓慢,为堕落之先行者,不勉励远离,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不启发精进。诸比丘!如是法污则律污,律污则法污。

诸比丘!是有未来之第五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彼;又既觉已,为断彼应精勤。

诸比丘!有此等五种未来之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彼;又既觉已,为断彼等应精勤。”

八十

“诸比丘!有此等五种未来之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察;又既觉已,为断此等应精勤。何等为五?

诸比丘!当来之世,有诸比丘希望美丽之衣,彼等即希望美丽之衣而废穿粪扫衣,废树林、草丛、高原、边陬之坐卧,入于村、邑、王都而居住,又,为衣服故,敢作种种非好之非行。

诸比丘!是有未来之第一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察彼;又既觉已,为断彼应精勤。

复次,诸比丘!当来之世,有诸比丘希望美味之食,彼等即希望美味之食而废乞食,废树林、草丛、高原、边陬之坐卧。为寻求适于嗜好之上味,入于村、邑、王都而居住;又,为食物故,敢作种种非好之非行。

诸比丘!是有未来之第二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察彼;又既觉已,为断彼应精勤。

复次,诸比丘!当来之世,有诸比丘,希望美丽之床座,彼等即希望美丽之床座,而废坐于树下,废行树林、草丛、高原、边陬之坐卧,入于村、邑、王都而居住;又为床座故,敢作种种非好之非行。

诸比丘!是有未来之第三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察彼,又既觉已,为断彼应精勤。

复次,诸比丘!当来之世,有诸比丘,可与比丘尼、正学女及将来之沙门杂住。而且,诸比丘与比丘尼、正学女及将来之沙门杂住时,如次之事应可豫期,谓:或可不欣行梵行,或可犯随一杂污之罪,或可弃学而退转。

诸比丘!是有未来之第四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察彼,又既觉已,为断彼应精勤。

复次,诸比丘!当来之世,有诸比丘,可与管理林园者及将来之沙门杂住。而且,诸比丘与管理林园者及将来之沙门杂住时,如下之事应可豫期,谓:可竭力受用种种贮蓄物而住,又对地与植物可作粗相[划界限]。

诸比丘!是有未来之第五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察彼,又既觉已,为断彼应精勤。

诸比丘!有此等五种未来之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察此等,又既觉已,为断此等应精勤。”

摄句:

二心解脱果与二法住者

说二战士与四未来

第九 长老品

八十一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爱、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何等为五?

即:贪可贪者、瞋可瞋者、迷可迷者、愤可愤者、憍可憍者。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爱、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何等为五?

即:不贪可贪者、不瞋可瞋者、不迷可迷者、不愤可愤者、不憍可憍者。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八十二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爱、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何等为五?

即:未离贪、未离瞋、未离痴、有覆、有恼。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爱、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何等为五?

即:已离贪、已离瞋、已离痴、无覆、无恼。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八十三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爱、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何等为五?

即:诡诈者、虚谈者、现相者、掩饰瞒骗者、假利求利者。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爱、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三诸比丘!成就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何等为五?

即:非诡诈者、非虚谈者、非现相者、非掩饰瞒骗者、非假利求利者。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八十四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爱、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何等为五?

即:不信、无惭、无愧、懈怠、无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爱、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何等为五?

即:有信、有惭、有愧、精进、有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八十五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爱、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何等为五?

即:于色不堪忍、于声不堪忍、于香不堪忍、于味不堪忍、于所触不堪忍。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爱、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何等为五?

即:于色堪忍、于声堪忍、于香堪忍、于味堪忍、于所触堪忍。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八十六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何等为五?

即:得义无碍解、得法无碍解、得词无碍解、得辩无碍解者是,[作]同梵行者之大小所应作,巧而不怠,成就一切种类方便之才智,能作,能处理。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八十七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何等为五?

具戒,守护波罗提木叉律仪,圆满轨则与所行,见怖于微尘量之罪,受学于学处。以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以初善、中善、后善之法而说明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彼乃多闻受持如是之法,以语熟练,以意随观,以见极为通达,言语美丽,所言良好、优雅,可资信赖,离粗恶语,能令成就知义之语。乐住于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即如法而得,无艰难、无梗涩而得,诸漏已尽之故,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知悉、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八十八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于多人无益、于多人无乐、于多人无利、于天、人无益、于苦而行。何等为五?

有长老比丘,出家经多日,有称誉,有在家、出家等多人之眷属,知名,得衣、食、床座、治病药及资具。多闻而忆持所闻,积集所闻,以初善、中善、后善之法而说明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彼乃多闻忆持如是之法,于语熟练,于意随观,于见极为通达。然彼为邪见者,颠倒而见。彼即令多人出离正法而令住于不正法。如此彼长老比丘,出家经多日,[人人]仿依彼例;彼长老比丘有称誉,有在家、出家等多人之眷属,知名,[人人]仿依彼例;彼长老比丘得衣、食、床座、治病药及资具,[人人]仿依彼例;彼长老比丘以多闻受持所闻,积集所闻,[人人]仿依彼例。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于多人无益、于多人无乐、于多人无利、于天、人无益、于苦而行。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长老比丘,即于多人有益、于多人有乐、于多人有利、于天、人有益、于乐而行。何等为五?

有长老比丘,出家经多日,有称誉,有在家、出家等多人之眷属,知名,得衣、食、床座、治病药及资具。多闻而受持所闻,积聚所闻,以初善、中善、后善之法而说明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彼乃多闻忆持如是之法,于语熟练,于意随观,于见极为通达。彼为正见者,不颠倒而见,彼即令多人出离不正法,令住于正法。如此彼长老比丘,出家经多日,[人人]仿依彼例;彼长老比丘有称誉,有在家、出家等多人之眷属,知名,[人人]仿依彼例;彼长老比丘得衣、食、床座、治病药及资具,[人人]仿依彼例;彼长老比丘以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人人]仿依彼例。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于多人有益、于多人有乐、于多人有利、于天、人有益、于乐而行。”

八十九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能令有学比丘退还。何等为五?

即好[起]事业、好谈说、好睡眠、好杂众、不观察心之解脱。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能令有学比丘退还。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能令有学比丘不退还。何等为五?

即不好[起]事业、不好谈说、不好睡眠、不好杂众、观察心之解脱。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能令有学比丘不退还。”

九十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能令有学比丘退还。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有学比丘,经营众多之事业,多作所作,且一切所作皆善巧,废除宴坐,不勤于内心之寂止。诸比丘!此是能令有学比丘退还之第一法。

复次,诸比丘!有有学比丘,专心杂事而渡日,废除宴坐,不勤于内心之寂止。诸比丘!此能令有学比丘退还之第二法。

复次,诸比丘!有有学比丘,与在家出家等杂处,与在家杂处而不随顺[圣教],废除宴坐,不勤于内心之寂止。诸比丘!此是能令有学比丘退还之第三法。

复次,诸比丘!有有学之比丘,甚早入村,过正午始还,废除宴坐,不勤于内心之寂止。诸比丘!此是能令有学比丘退还之第四法。

复次,诸比丘!有有学比丘,遣除能趣向心离盖之论述,譬如少欲论、喜足论、远离论、不杂处论、发勤精进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智见论,如是之论如欲得而不得,于彼为艰难、梗涩,彼废除宴坐,不勤于内心之寂止。诸比丘!此是能令有学比丘退还之第五法。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能令有学比丘退还。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能令有学比丘不退还。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有学比丘,不营众多之事业,不多作所作,且一切所作不善巧,不废除宴坐,勤于内心之寂止。诸比丘!此能令有学比丘不退还之第一法。

复次,诸比丘!有有学比丘,不专心于杂事而渡日,不废除宴坐,勤于内心之寂止。诸比丘!此能令有学比丘不退还之第二法。

一〇

复次,诸比丘!有有学比丘,不与在家、出家等杂处,不与在家杂处而无不随顺[圣教],不废除宴坐,勤于内心之寂止。诸比丘!此能令有学比丘不退还之第三法。

一一

复次,诸比丘!有有学比丘,不甚早入村,不过正午而还,不废除宴坐,勤于内心之寂止。诸比丘!此能令有学比丘不退还之第四法。

一二

复次,诸比丘!有有学比丘,不遣除能趣向心离盖之论述,譬如少欲论、喜足论、远离论、不杂处论、发勤精进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智见论,如是之论如欲得其义则得,得之不艰难,得之不梗涩,彼不废除宴坐,勤于内心之寂止。诸比丘!此能令有学比丘不退还之第五法。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能令有学比丘不退还。”

摄句:

可贪、未贪、诡诈者、有信、不堪忍

无碍解、戒、长老、其他之二是有学

第十 迦俱罗品

九十一

“诸比丘!此等是五圆足。何等为五?

即:信圆足、戒圆足、闻圆足、舍圆足、慧圆足等是。

诸比丘!此等是五圆足。”

九十二

“诸比丘!此等是五圆足。何等为五?

即:戒圆足、定圆足、慧圆足、解脱圆足、解脱智见圆足等是。

诸比丘!此等是五圆足。”

九十三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已知之记说。何等为五?

即:迟钝之故,昏迷之故,记说已知;有恶欲,欲为性之故,记说已知;憍醉之故,心散乱之故,记说已知;依增上慢而记说已知;全正知而记说已知。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已知之记说。”

九十四

“诸比丘!如是等五者,是安稳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而生喜乐故,具足初静虑而住;寻、伺、寂静故……乃至……[具足]第二静虑……第三静虑……具足第四静虑而住;诸漏已尽故,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而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如是等者,是五种之安稳住。”

九十五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不久而证得不动。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得义无碍解、得法无碍解、得词无碍解、得辩无碍解、观察如解脱心。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不久而证得不动。”

九十六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学习入出息念,不久而证得不动。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营作业,无多作事,易养,于活命之具易喜足。饮食少,不勤于粗大性。睡眠少,勤觉醒。以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以初善、中善、后善之法而说明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彼乃多闻受持如是之法,于语熟练,于意随观,于见极为通达。观察如解脱心。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学习入出息念,不久而证得不动。”

九十七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修习入出息念,不久而证得不动。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营作业,无多作事,易养,于活命之具易喜足。饮食少,不勤于粗大性。睡眠少,勤觉醒。论述能趣向心离盖之论,譬如少欲论……乃至……如是之论如欲得则得,得之不艰难、得之不梗涩。观察如解脱心。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修习入出息念,不久而证得不动。”

九十八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多作入出息念,不久而证得不动。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营作业,无多作事,易养,于活命之具易喜足。饮食少,不勤于粗大性。睡眠少,勤觉醒。处于林中,坐卧于边陬。观察如解脱心。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多作入出息念,不久而证得不动。”

九十九

“诸比丘!兽王师子于日后时分,出离住处。出离住处已,而欠呿。欠呿已,而普眺四方。普眺四方已,而三度师子吼,三度师子吼已,求食而外出。彼若搏象则完全殷勤而搏,非不殷勤;搏水牛亦完全殷勤而搏,非不殷勤;搏牛亦完全殷勤而搏,非不殷勤;搏豹亦完全殷勤

而搏,非不殷勤;若搏小动物乃至兔、猫亦完全殷勤而搏,非不殷勤。何故耶?意在勿失坠其个我之威力。

诸比丘!所谓师子者即是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增语。诸比丘!凡如来于众中说法,是出彼之师子吼。诸比丘!如来于比丘众中说法,如来亦完全殷勤说法,非不殷勤。诸比丘!如来于比丘尼众中说法,如来亦完全殷勤说法,非不殷勤。诸比丘!如来于优婆塞众中说法,如来亦完全殷勤说法,非不殷勤。诸比丘!如来于优婆夷众中说法,如来亦完全殷勤说法,非不殷勤。诸比丘!如来于异生众中说法,乃至乞食或捕鸟者,如来亦[完全]殷勤说法,非不殷勤。何故耶?诸比丘!如来是重法、敬法者。”

一百

尔时,世尊在憍赏弥[国]之瞿私多园。其时,名为迦俱罗之拘利耶子,为具寿大目犍连之侍者,此时命终而生于随一之意成[天]众中。彼乃如是获得自体,谓:譬如摩揭陀之二或三之村田[之长身],彼以此所得之自体,不碍自他。时,迦俱罗天子往诣具寿大目犍连所在处。至已,问讯具寿大目犍连,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迦俱罗天子白具寿大目犍连而言:“大德!提婆达多如是起希望,谓:我欲收揽比丘僧伽。大德!提婆达多随其心起,即退失其神通。”迦俱罗天子作如是言,作如是言已,而问讯具寿大目犍连,右绕而于其处消失。时,具寿大目犍连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大目犍连白世尊言:

“大德!名为迦俱罗之拘利耶子者,为我之侍者,命终而生于随一之意成[天]众中。彼乃如是获得自体,譬如摩揭陀之二或三之村田。然彼以此所得之自体,不碍自他。大德!时,迦俱罗天子诣我处,至已,问讯于我,立于一面。大德!立于一面之伽俱罗天子,对我作如斯言:‘大德!提婆达多如是起希望,即:我欲收揽比丘僧伽。大德!提婆达多随其心起,即退失其神通。’大德!迦俱罗天子作如是言,如是言已,问讯于我,右绕而于其处消失。”

“纵然如此,目犍连!汝以心察知迦俱罗天子之心,迦俱罗天子所说者皆为如是而非异耶?”

“大德!我知以心察知其心,迦俱罗天子所说皆如是而非异。”

“目犍连!守护此语。目犍连!守护此语。彼痴人[提婆达多]当必泄露自身。目犍连!有此等五师,存在于世。何等为五?

目犍连!世间有一类师,于戒不清净,而称:我是戒清净,我之戒乃清净、洁白、无染。诸弟子则如是知彼,谓:此师于戒不清净,而称我戒清净,我之戒乃清净、洁白、无染;然而,我等若[如斯]告在家众,师则不可意,彼即非可意,我等如何能语?彼以衣、食、床座、治病药及资具所归向,彼之所作者,彼即当知。目犍连!诸弟子随戒而守护如是之师,又如是之师,即须诸弟子随戒而守护。

复次,目犍连!世间有一类师,于活命不清净,而称:我活命清净,我之活命乃清净、洁白、无染。诸弟子则如是知彼,谓:此师于活命不清净,而称:我活命清净,我之活命乃清净、洁白、无染;然而,我等若[如斯]告在家众,师则不可意,彼即非可意,我等如何能语?彼以衣、食、床座、治病药及资具所归向,彼之所作者,彼即当知。目犍连!诸弟子随活命而守护如是之师,又如是之师,即须诸弟子随活命而守护。

复次,目犍连!世间有一类师,于说法不清净,而称:我即说法清净,我之说法乃清净、洁白、无染。诸弟子则如是知彼,谓:此师于说法不清净,而称我说法清净,我之说法乃清净、洁白、无染;然而,我等若[如斯]告在家众,师则不可意,彼即非可意,我等如何能语?彼以衣、食、床座、治病药及资具所归向,彼之所作者,彼即当知。目犍连!诸弟子随说法而守护如是之师,又如是之师,即须诸弟子随说法而守护。

复次,目犍连!世间有一类师,于记说不清净,而称:我记说清净,我之记说乃清净、洁白、无染。诸弟子则如是知彼,谓:此师于记说不清净,而称我记说清净,我之记说乃清净、洁白、无染;然而,我等若[如斯]告在家众,师则不可意,彼即非可意,我等如何能语?彼以衣、食、床座、治病药及资具所归向,彼所作者,彼即当知。目犍连!诸弟子随记说而守护如是之师,又如是之师,即须诸弟子随记说而守护。

复次,目犍连!世间有一类师,于智见不清净,而称:我智见清净,我之智见乃清净、洁白、无染。诸弟子则如是知彼,谓:此师于智见不清净,而称我智见清净,我之智见乃清净、洁白、无染;然而,我等若[如斯]告在家众,师则不可意,彼即非可意,我等如何能语?彼以衣、食、床座、治病药及资具所归向,彼之所作者,彼即当知。目犍连!诸弟子随智见而守护如是之师,又如是之师,即须诸弟子随智见而守护。

目犍连!有是等五师,存在于世。

然而,目犍连!我于戒清净,而称:我戒清净,我之戒乃清净、洁白、无染;又诸弟子不须随戒而护我,又我不须诸弟子随戒而守护。我于活命清净,而称:我活命清净,我之活命乃清净、洁白、无染;又诸弟子不须随活命而护我,又我不须诸弟随活命而守护。我于说法清净,而称:我说法清净,我之说法乃清净、洁白、无染;又诸弟子不须随说法而护我,又我不须诸弟子随说法而守护。我于记说清净,而称我记说清净,我之记说乃清净、洁白、无染;又诸弟子不须随记说而护我,又我不须诸弟子随记说而守护。我于智见清净,而称:我智见清净,我之智见乃清净、洁白、无染;又诸弟子不须随智见而护我,又我不须诸弟子随智见而守护。”

摄句:

二圆足、记说、安稳住、第五之不动、

所闻、论、居于林中、戒、伽俱罗有十

第三之五十

第十一 安稳住品

一百一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与有学无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信、具戒、多闻、精进、有慧。诸比丘!于不信之人有畏,而于信者无畏,此法能与有学无畏。诸比丘!于无戒之人有畏,而于具戒者无畏,此法能与有学无畏。诸比丘!于少闻之人有畏,而于多闻者无畏,此法能与有学无畏。诸比丘!于懈怠之人有畏,而于精进者无畏,此法能与有学无畏。诸比丘!于无慧之人有畏,而于具慧者无畏,此法能与有学无畏。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与有学无畏。”

一百二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纵然是不动法者,亦是怪异、奇讶者或恶比丘。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或亲近于娼妇、或亲近于寡妇、或亲近于年迈之处女、或亲近于半择迦、或亲近于比丘尼。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纵然是不动法者,亦为怪异、奇讶者或恶比丘。”

一百三

“诸比丘!成就五支之大贼,侵入家宅,为掠夺、劫掠全家,或埋伏路边而为剽盗。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大贼,恃险难、恃渊丛、恃有力者、贿赂、独行;又,诸比丘!云何而大贼恃险难耶?

诸比丘!世间有大贼,或恃难涉之河、或恃高山险岨。诸比丘!如是之大贼恃险难。又,诸比丘!云何而大贼恃渊丛耶?

诸比丘!世间有大贼,或恃草丛、或恃森林、或恃峻坡、或恃大密林。诸比丘!如是之大贼恃渊丛。又,诸比丘!云何而大贼恃有力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大贼,或恃王、或恃辅相,彼谓:‘若有人,对我发疑问,是等之王或辅相者,当隐护而语。’若有人,真对彼发疑问,此等王或辅相者,为彼隐护而语。诸比丘!如是之大贼恃有力者。又,云何而大贼舍财耶?

诸比丘!世间有大贼,有富贵、大财,有大受用物。彼谓:‘若有人,对我发疑问,则以此中之财宝而欢迎。’若有人,对彼发疑问,则以其中之财宝而欢迎。诸比丘!如是之大贼贿赂。又,诸比丘!云何而大贼独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大贼,单独而夺财物,何故尔耶?‘[思:]我秘密之处当勿显露。’诸比丘!如是之大贼独行。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大贼,侵入家宅,为掠夺、劫掠全家,或埋伏路边而为剽盗。

诸比丘!正如是,成就五法之恶比丘,负伤、损毁自己、有罪、呵毁于智者、又多生非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恶比丘,恃险难、恃渊丛、恃有力者、贿赂、独行。又,诸比丘!云何恶比丘恃险难耶?

一〇

诸比丘!世间有恶比丘,成就险难之身业、成就险难之语业、成就险难之意业。诸比丘!如是之恶比丘恃险难。又,诸比丘!云何恶比丘恃渊丛耶?

一一

诸比丘!世间有恶比丘,是邪见者,成就边执见。诸比丘!如是之恶比丘恃渊丛。又,云何恶比丘恃有力者耶?

一二

诸比丘!世间有恶比丘,或恃王,或恃辅相,彼谓:‘若有人,对我发疑问,此等王或辅相者,当隐护而语。’若有人,对彼发疑问,此等之王或辅相者,为彼隐护而语。诸比丘!如是恶比丘恃有力者。又,诸比丘!云何而恶比丘贿赂耶?

一三

诸比丘!世间有恶比丘,得衣、食、床座、治病药及资具,彼谓:‘若有人,对我发疑问,当以此中之利而欢迎。’若有人,对彼发疑问,以其中之利而欢迎。诸比丘!如是恶比丘贿赂。又,诸比丘!云何而恶比丘独行耶?

一四

诸比丘!世间恶比丘,单独而住边陬地方,彼于彼处,入富家而得利。诸比丘!如是比丘独行。

诸比丘!成就如是五法之恶比丘,负伤、损毁自己、有罪、诃毁于智者、又多生非福。”

一百四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是沙门中无苦之沙门。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乞时唯受用多衣服,不乞则少。有乞时唯受用多之食物,不乞则少。有乞时唯受用多之床座,不乞则少。有乞时唯受用多之治病药与资具,不乞则少。复有,[与彼]俱住之同梵行者,皆对彼现行多可意之身业,非可意者少;现行多可意之语业,非可意者少;现行多可意之意业,非可意者少;献可意之供物,非可意者少。复有,诸所受者,或热所等起、或痰所等起、或风所等起、或[此等之三]和合者、或由季节之转变而生、或自险难之袭来而生、或急激之侵入者、或由业之异熟而生者,对彼屡屡不生,少病。乐住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诸漏已尽故,无漏之心解脱、已于现法慧解脱而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是沙门中无苦之沙门。

诸比丘!正说者,即可如是说:彼[即]沙门中无苦之沙门。诸比丘!正说者,即可说我即沙门中无苦之沙门。诸比丘!我有乞时唯受用多之衣服,不乞则少。有乞时唯受用多之食物,不乞则少。有乞时唯受用多之床座,不乞则少。有乞时唯受用多之治病药与资具,不乞则少。复有,[与我]俱住之诸比丘,皆对我现行多可意之身业,非可意者少;现行多可意之语业,非可意者少;现行多可意之意业,非可意者少;献可意之供物,非可意者少。复有,诸所受者,或热所等起、或痰所等起、或风所等起、或[此等之三]和合者、或季节之转变、或由险难袭来而生、或急激侵入、或由业异熟而生者,对我屡屡不生,少病。乐住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诸漏已尽之故……乃至……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正说者,即可如是说:彼[即]沙门中无苦之沙门。诸比丘!正说者,即可说我即沙门中无苦之沙门。”

一百五

“诸比丘!此等之五者,是安稳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比丘有慈所起之身业,以现前及不现前之方式现前于同梵行者。有慈所起之语业……有慈所起之意业,以现前及不现前之方式现前于同梵行者。诸戒之不破、不穿、不杂、不秽、清净、智者所赞、无所取,能生三摩地,于如是之戒以现前及不现前之方式,与同梵行者同住。诸见其为圣者、能出离者、至尽其苦,于如是之见以现前及不现前之方式,与同梵行者同住。

诸比丘!此等之五者,是安稳住。”

一百六

尔时,世尊在憍赏弥之瞿私多园。时,具寿阿难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比丘僧伽,若齐具几何而住,则可安稳住耶?”

“阿难!有比丘,自戒圆满,随他增上戒而不毁嗤。阿难!比丘僧伽,若齐具此而住,则可安稳住。”

“大德!复次,有其余异门,比丘僧伽若住者,可安稳住耶?”

“阿难!可有。”世尊曰:

“阿难!有比丘自戒圆满,随他增上戒而不毁嗤,自观察而不观察于他。阿难!比丘僧伽,若齐具此而住,则可安稳住。”

“大德!复次,有其余异门,比丘僧伽若住者,可安稳住耶?”

“阿难!可有。”世尊曰:

“阿难!有比丘自戒圆满,随他增上戒而不毁嗤,又,自观察而不观察于他,又不知且不怅其不知。阿难!比丘僧伽若齐具此而住者,则可安稳住。”

“大德!复次,若有其余异门,比丘僧伽若住者,可安稳住耶?”

“阿难!可有。”世尊曰:

“阿难!有比丘自戒圆满,随他增上戒而不毁嗤,又自观察而不观察于他,又不知且不怅其不知。乐住于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如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阿难!比丘僧伽若齐具此而住者,则可安稳住。”

“大德!复次,若有其余异门,比丘僧伽若住者,可安稳住耶?”

“阿难!可有。”世尊曰:

“阿难!有比丘自戒圆满,随他增上戒而不毁嗤,又自观察而不观察于他,又不知且不怅其不知。乐住于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如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诸漏已尽之故,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而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阿难!比丘僧伽若齐此而住者,则可安稳住。

又,阿难!我说:‘除此之安稳住而余者、上者,无有是处。’”

一百七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是世之无上福田。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圆满、定圆满、慧圆满、解脱圆满、解脱智见圆满。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是世间之无上福田。”

一百八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世间之无上福田。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成就无学之戒蕴、成就无学之定蕴、成就无学之慧蕴、成就无学之解脱蕴、成就无学之解脱智见蕴。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世间之无上福田。”

一百九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无碍而]行四方。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守护波罗提木叉律仪而住,圆满轨则与所行,见怖于微尘量之罪,受学于学处。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以诸初善、中善、后善之法而说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彼者多闻受持如是之法,于语熟练,于意随观,于见善通达。衣服、饮食、床座、治病药及资具者,随得而满足。乐住于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如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诸漏已尽之故,无漏之心解脱、已于现法慧解脱而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者,[无碍而]行四方。”

一百十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学习树林、草丛、高原、边陬之坐卧而满足。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乃至……受学学处。多闻而……乃至……以见善通达。发精进而住……乃至……有力。勇猛坚固,负荷善法而不舍。乐住于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如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诸漏已尽之故,无漏之心解脱,已于现法慧解脱而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学习树林、草丛、高原、边陬之坐卧而满足。”

摄句:

畏、怪、贼、无苦、第五安稳与

阿难、戒、无学、行四方与空闲

第十二 阿那伽频头品

一百十一

“诸比丘!成就五法而亲近于诸家之比丘,是诸家之非可爱、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何等为五?

与不相交、不信赖者[追求相交、信赖],无理而多干涉,出入于利害相反之[家],私语,又多求。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而亲近于诸家之比丘,是诸家之非可爱、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

诸比丘!成就五法而亲近于诸家之比丘,是诸家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何等为五?

与不相交、不信赖者[不追求相交、信赖],不无理多干涉,不出入于利害相反之[家],不私语,又不多强求。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而亲近于诸家之比丘,是诸家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

一百十二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随后沙门,不可用。何等为五?

或行太远、或行太近,不受颁[己之]钵,不遮止可堕犯之语,[以己之语]中断对谈人之语,无慧、迟钝、哑羊等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随后沙门,不可用。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随后沙门,可用。何等为五?

不行太远或太近,受颁[己之]钵,遮止可堕犯之语,不[以己之语]中断对谈人之语,有慧、不钝、非哑羊等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随后比丘,可用。”

一百十三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不堪具足正定而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堪于色、不堪于声、不堪于香、不堪于味、不堪于所触。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不堪具足正定而住。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堪于具足正定而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堪于色、堪于声、堪于香、堪于味、堪于所触。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堪于具足正定而住。”

一百十四

尔时,世尊在摩揭陀[国]之阿那伽频头。时,具寿阿难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而言:

“阿难!新出家未久,今有由此法律中而来之比丘众。阿难!汝等可劝导彼等诸比丘,令入安住于五法中。何等为五?

‘诸子!汝等且来,具戒、守护波罗提木叉律仪而安住,圆满轨则与所行,见怖于微尘量之罪,受学于学处!’如是可劝导令入安住于波罗提木叉律仪。

‘诸子!汝等且来,防护诸根门,念[根门之]护,念常委,等护其意,成就护念之心而住。’如是可劝导令入安住于根律仪。

‘诸子!汝等且来,少言,限制所言。’如是可劝导令入安住于所言之限制。

‘诸子!汝等且来,处于林中,学习树林、草丛、高原、边陬之坐卧。’如是可劝导令入安住于身远离。

‘诸子!汝等且来,为正见者,成就正见。’如是可劝导令入安住于正见。

阿难!新出家未久,今有由此法律中而来之比丘众。阿难!汝等可劝导彼等诸比丘,而令入安住于五法中。”

一百十五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堕于地狱。何等为五?

悭吝住居、悭吝家[之供给]、悭吝[其他]所得、悭吝称赞[他德]、悭吝于法。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生于天国。何等为五?

不悭吝住居、不悭吝家[之供给]、不悭吝[其他]所得、不悭吝称赞[他德]、不悭吝于法。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生于天国。”

一百十六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堕于地狱。何等为五?

不查证,不细究而称赞不可称赞者。不查证,不细究而毁嗤应称赞者。不查证,不细究而表示信任不可信任之处。不查证,不细究而表示不信任可信任之处。令唐捐于信施之物。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生于天国。何等为五?

查证、细究而不称赞于不应称赞者。查证、细究而称赞于应称赞者。查证、细究而表示不信任于不应信任处。查证、细究而表示信任于应信任处。不令唐捐于信施之物。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生于天国。”

一百十七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堕于地狱。何等为五?

不查证、不细究而称赞于不应称赞者。不查证、不细究而毁嗤于应称赞者。又,有嫉妒。又,有悭贪。令唐捐于信施之物。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生于天国。何等为五?

查证、细究而不称赞于不应称赞者。查证、细究而称赞于应称赞者。又,无嫉妒。又,无悭贪。不令唐捐于信施之物。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生于天国。”

一百十八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堕于地狱。何等为五?

不查证、不细究而称赞于不应称赞者。不查证、不细究而毁嗤于应称赞者。又,是邪见者。又,是邪思惟者。令唐捐于信施之物。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生于天国。何等为五?

查证、细究而不称赞于不应称赞者。查证、细究而称赞于应称赞者。又,是正见者。又,是正思惟者。不令唐捐于信施之物。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生于天国。”

一百十九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堕于地狱。何等为五?

不查证、不细究而称赞于不应称赞者。不查证、不细究而毁嗤于应称赞者。又,是邪语者。又,是邪业者。令唐捐于信施之物。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生于天国。何等为五?

查证、细究而不称赞于不应称赞者。查证、细究而称赞于应称赞者。又,是正语者。又,是正业者。不令唐捐于信施之物。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生于天国。”

一百二十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堕于地狱。何等为五?

不查证、不细究而称赞于不应称赞者。不查证、不细究而毁嗤于应称赞者。又,是邪精进者。又,是邪念者。令唐捐于信施之物。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生于天国。何等为五?

查证、细究而不称赞于不应称赞者。查证、细究而称赞于应称赞者。又,是正精进者。又,是正念者。不令唐捐于信施之物。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生于天国。”

摄句:

亲近诸家、随后沙门、定、阿那伽频头

悭吝、称赞、嫉妒、见思、语业、精进

第十三 病品

一百二十一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大林中之重阁讲堂。时,世尊于日后时分,自宴坐起而往病室。世尊见随一比丘弱病。见已,坐于所设之座。坐已,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纵然是如何之弱病者,不离于五法时,则彼可期待如次诸事,谓:不久而诸漏已尽故,无漏之心解脱已、于现法慧解脱而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循身观不净而住,于食有违逆想,于一切世界有不乐想,见一切行之无常,又于彼内心有死想,而善安立。

诸比丘!纵然是如何之弱病者,不离于五法时,则彼可期待如次诸事,谓:不久而诸漏已尽故……乃至……作证、具足而住。”

一百二十二

“诸比丘!纵然是如何之比丘或比丘尼,修如是等五法或所作五法时,则彼可期待二果之随一果。即于现法已知,或若有余取,是为不还性。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其内心依诸法生灭之慧,而念善安住,循身观不净而住,于食有违逆想,于一切世界有不乐想,见一切行之无常。

诸比丘!纵然是如何之比丘或比丘尼,修如是等五法或多作此等五法时,则彼可期待二果之随一果。即于现法已知,或若有余取,是为不还性。”

一百二十三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病人,为难看护。何等为五?

作不适当之事。不知适当物之量。不服用药。欲治愈,于看病人不如实以告病状:若病增进则如此增进,若减退则如此减退,若停止则如此停止。不能忍受所发生身苦受之烈、猛、非悦、非可意、夺命性。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病人,为难看护。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病人,为易看护。何等为五?

作适当之事。知适当物之量。服用药。欲治愈,于看病人如实以告病状:若病增进则如此增进,若减退则如此减退,若停止则如此停止。能忍受所发生身苦受之烈、猛、非悦、非可意、夺命性。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病人,为易看护。”

一百二十四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看病人,不足以看护病人。何等为五?

无调和药剂之能力。不知适、不适之物,进不适当之物,退适当之物。为利得而侍候病人,无有慈心。厌嫌弃除大便、或小便、或吐泻物、或痰。有机会时,不能以法语示现、劝导、赞励、庆喜病人。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看病人,不足以看护病人。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看病人,足以看护病人。何等为五?

堪能调和药剂。知适应、不适应之物,不进不适当之物,不退适当之物。有慈心而看护病人,非为利得。不厌嫌弃除大便、或小便、或吐泻物、或痰。有机会时堪能以法语示现、劝导、赞励、庆喜病人。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看病人,足以看护病人。”

一百二十五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是损于寿。何等为五?

作不适当之事。不知适当物之量。食未熟之食物。非时游行。又,非梵行。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是损于寿。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是益于寿。何等为五?

作适当之事。知适当物之量。食已熟之食物。应时之游行。又,行梵行。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是益于寿。”

一百二十六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是损于寿。何等为五?

作不适当之事。不知适当物之量。食已熟之食物。破戒。又,是恶友。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是损于寿。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是益于寿。何等为五?

作适当之事。知适当物之量。食已熟之食物。具戒。又,是善友。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是益于寿。”

一百二十七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不适宜出离僧伽而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满足所具有之衣,不满足所具有之食,不满足所具有之床座,不满足所具有之治病药与资具,又多思惟于欲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不适宜出离僧伽而住。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适宜出离僧伽而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满足所具有之衣,满足所具有之食,满足所具有之床座,满足所具有之治病药与资具,又多思惟离欲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适宜出离僧伽而住。”

一百二十八

“诸比丘!此等之五者,是沙门之苦。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满足所具有之衣,不满足所具有之食,不满足所具有之床座,不满足所具有之治病药与资具,又不欣行梵行。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沙门之苦。

诸比丘!此等之五者,是沙门之乐。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满足所具有之衣,满足所具有之食,满足所具有之床座,满足所具有之治病药与资具,又欣行梵行。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沙门之乐。”

一百二十九

“诸比丘!此等五者,趣恶趣、堕地狱、烂熟而不可治疗。何等为五?

杀母、杀父、杀阿罗汉、以恶心出如来身血、破僧伽。

诸比丘!此等五者,趣恶趣、堕地狱、烂熟而不可治疗。”

一百三十

“诸比丘!此等是五丧失。何等为五?

亲族之丧失,或由财产之丧失,疾病而丧失,戒之丧失,见之丧失等是。诸比丘!有情或由亲族之丧失,或由财产之丧失,或由疾病而丧失,身坏死后,不生于无福处、恶趣、险难、地狱。诸比丘!有情或依戒之丧失、或依见之丧失,身坏死后,生于无福处、恶趣、险难、地狱。

诸比丘!此等是五丧失。

诸比丘!此等是五圆足。何等为五?

亲族之圆足、财产之圆足、无病之圆足、戒之圆足、见之圆足是。诸比丘!有情者或依亲族之圆足,或依财产之圆足,或依无病之圆足,身坏死后,不生于善趣、天界。诸比丘!有情或依戒之圆足,或依见之圆足,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诸比丘!此等是五圆足。”

摄句:

病、念住、二看护、二寿

住于外、苦、烂熟、圆足

第十四 王品

一百三十一

“诸比丘!成就五支之转轮王,唯依法而转轮,其轮纵使以任何怨敌之手,亦不能退转。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转轮王,知义利、知法、知量、知时、知众。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转轮王,唯依法而转轮。其轮纵使以任何怨敌之手,亦不能退转。

诸比丘!正如是,具足五法之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唯依法而转无上法轮,其轮即使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之任何人,亦不能退转。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如来、应供、正等觉者,知义利、知法、知量、知时、知众。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唯依法而转无上法轮,其轮即使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之任何人,亦不能退转。”

一百三十二

“诸比丘!成就五支之转轮王之长子,于父所转之轮,唯依法而随转。其轮即使任何怨敌之手,亦不能退转。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转轮王之长子,知义利、知法、知量、知时、知众。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转轮王之长子,于父所转之轮,唯依法而随转,其轮即使任何怨敌之手,亦不能退转。

诸比丘!正如是,成就五法之舍利弗,于如来所转之无上法轮,健全正确随转。其轮即使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中之任何人,亦不能退转。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舍利弗,知义利、知法、知量、知时、知众。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舍利弗,于如来所转之无上法轮,完全正确随转。其轮即使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中任何人,亦不能退转。”

一百三十三

“诸比丘!凡为正法王之转轮王,不转不相应于王之轮。”

作如是教示时,有随一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为正法王之转轮王,其王是谁耶?”“比丘!是法。”世尊言:

“比丘!世间有正法王之转轮王,唯依法、恭敬法、尊重法、崇敬法,以法为幢、以法为旗、以法为主,于民众之间正作保护、防御、庇护。

复次,比丘!正法王之转轮王,唯依法、恭敬法,尊重法、崇敬法,以法为幢、以法为旗、以法为主,于随行之刹帝利中、军众中、婆罗门长者中,在市与地方之民众中、沙门、婆罗门中、鸟兽中,正作保护、防御、庇护。

比丘!彼之正法王之转轮王,唯依法、恭敬法,尊重法、崇敬法,以法为幢、以法为旗、以法为主,于民众之间,作正保护、防御、庇护已,于随行之刹帝利中、军众中、婆罗门长者中,在市与地方之民众中、沙门、婆罗门中、鸟兽中,作正保护、防御、庇护已,唯依法而转轮。其轮即使以任何怨敌之手,亦不能使之退转。正如是,比丘!正法王之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唯依法、恭敬法,尊重法、崇敬法,以法为幢、以法为旗、以法为主,于比丘众中作正保护、防御、庇护而曰:应如是学习身业,不应如是学习身业;应如是学习语业,不应如是学习语业;应如是学习意业,不应如是学习意业;应如是学习活命,不应如是学习活命;应如是造访村邑,不应如是造访村邑。

复次,比丘!正法王之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唯依法、恭敬法,尊重法、崇敬法,以法为幢、以法为旗、以法为主,于比丘中、比丘尼中、优婆塞中、优婆夷中,作正保护、防御、庇护而曰:应如是学习身业,不应如是学习身业;应如是学习语业,不应如是学习语业;应如是学习意业,不应如是学习意业;应如是学习活命,不应如是学习活命;应如是造访村邑,不应如是造访村邑。

比丘!正法王之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唯依法、恭敬法,尊重法、崇敬法,以法为幢、以法为旗、以法为主,于比丘众中,作正保护、防御、庇护已;于比丘尼众中,作正保护、防御、庇护已;于优婆塞众中,作正保护、防御、庇护已;于优婆夷众中,作正保护、防御、庇护已,唯依法而转无上法轮。其轮即使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任何人,亦不能退转。”

一百三十四

“诸比丘!成就五支之刹帝利灌顶王,无论住于何方,皆唯住于自己之领域内。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刹帝利灌顶王,母与父两者皆生而正直,乃至七世之父祖亦托胎清净,不能责难,以种姓之论,不能非难。有富而大财,有大受用,库藏盈溢。复次,成就有力、柔顺而善服命令之四支军。复次,彼指导者又伶俐、聪明、机智,能思惟过去、未来、现在之义利。此等四法者,使彼之称誉成熟,彼为增加此称誉而成就五法。无论住于何方,亦唯住于自己之领域内,何故然耶?诸比丘!得胜者,致有如是。正如是,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即使住于何方,皆能心解脱而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守护波罗提木叉律仪而住,圆满轨则与所行,见怖于微尘量之罪,受学于学处,恰如刹帝利灌顶王之种姓圆满。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以诸般之初善、中善、后善之法而说明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彼多闻受持如是之法,于语熟练,于意随观,于见极为通达。恰如刹帝利灌顶王者有富而大财,有大受用,库藏盈溢。为断不善法,为圆足善法,启发精进而住,努力坚固勇猛,负荷善法而不舍,恰如具足刹帝利灌顶王之力。成圣,决择,正趣苦尽,成就通达生灭之慧,恰如具足刹帝利灌顶之指导者。此等之四法者,令成就彼之解脱。彼成就增加此解脱之五法,即使住于何方,亦能心解脱而住,何故然耶?诸比丘!心解脱者,致有如是。”

一百三十五

“诸比丘!成就五支之刹帝利灌顶王之长子,希求王位。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刹帝利灌顶王之长子,母与父两者皆生正直,乃至七世之父祖亦托胎清净,不能责难,以种姓之论,不能非难。美丽而可见,端正庄严,成就最胜容色。对父母可爱复可意,对于市与地方之人亦可爱、可意。于诸刹帝利灌顶王之工巧处者,或象、或马、或车、或弓、或于刀,令学大成。彼谓:我母与父两者生正直,乃至七世之父祖亦托胎清净,不能责难,以种姓之论,不能非难,何故我不可希求王位耶?我美丽而可见,端正庄严,成就最胜之容色,何故我不可希求王位耶?我对父母可爱复可意,何故我不可希求王位耶?我对市与地方之人亦可爱复可意,何故我不可希求王位耶?我于诸刹帝利灌顶王之工巧处者,或象、或马、或车、或弓、或于刀令学大成,何故我不可希求王位耶?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刹帝利灌顶王之长子,希求王位。正如是,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期望诸漏已尽。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信心,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信如来之菩提,少病少恼而能成就平等消化之火界,不过冷、不过暖,中庸而堪勤行。无谄、无诳,对于[大]师、或智者、或同梵行者,如实以示自己。启发精进而住,以断不善法,圆足善法,努力而坚固勇猛,负荷善法而不舍。具慧,成圣,能决择,正趣苦尽,成就通达生灭之慧。彼谓:我有信心,彼世尊者为应供、正等觉……乃至……天人师、觉者、世尊。信如来之菩提,何故我不可期望诸漏已尽耶?我少病、少恼而能成就平等消化之火界,不过冷、不过暖,中庸而堪勤行,何故我不可期望诸漏已尽耶?我无谄、无诳,对于[大]师、或智者、或同梵行者,如实以示自己,何故我不可期望诸漏已尽耶?我启发精进而住,以断不善法,圆足善法,努力而坚固勇猛,负荷善法而不舍,何故我不可期望诸漏已尽耶?我具慧,成圣,能决择,正趣苦尽,成就通达生灭之慧,何故我不可期望诸漏已尽耶?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期望诸漏已尽。”

一百三十六

“诸比丘!成就五支之刹帝利灌顶王之长子,期望副王位。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刹帝利灌顶王之长子,母与父两者皆生而正直,乃至七世之父祖托胎清净,不能责难,以种姓之论,不能非难。美丽而可见,端正庄严,成就最胜容色。对于父母可爱又可意。对于军众亦可爱又可意。伶俐聪明而有机智,能思惟过去、未来、现在之义利。彼谓:我之母与父两者皆生正直,乃至七世之父祖托胎清净,不能责难,以种姓之论,不能非难,何故我不可期望副王位耶?我美丽可见,端正庄严,成就最胜之容色,何故我不可期望副王位耶?我对父母可爱又可意,何故我不可期望副王位耶?我对于军众亦可爱又可意,何故我不可期望副王位耶?我伶俐聪明而机智,能思惟过去、未来、现在之义利,何故我不可期望副王位耶?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刹帝利灌顶王之长子,期望副王位。正如是,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期望诸漏已尽。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有比丘,具戒……乃至……以受学学处。多闻……乃至……于见极为通达。于四念住安住心。发精进而住,以断不善法,圆足善法,努力,坚固勇猛,负荷善法而不舍。具慧,成圣,能决择,正趣苦尽,通达生灭成就慧。彼谓:我具戒、守护波罗提木叉律仪而住,圆满轨则与所行,见怖于微尘量之罪,以受学学处,何故我不可期望诸漏尽耶?我多闻而受持正闻,积集正闻,犹如诸初善、中善、后善之法,说明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我多闻、受持如是之法,于语熟练,于意随观……乃至……于见极为通达,何故我不可期望诸漏尽耶?我心安住于四念住,何故我不可期望诸漏尽耶?我发精进而住,以断不善法,圆足善法,努力,坚固勇猛,负荷善法而不舍,何故我不可期望诸漏尽耶?我具慧,成圣,能决择,正趣苦尽,通达生灭成就慧,何故我不可期望诸漏尽耶?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期望诸漏已尽。”

一百三十七

“诸比丘!有此等之五[人],夜少寝多觉。何等为五?

诸比丘!女人希望男子,于夜少寝多觉。诸比丘!男子希望女人,于夜少寝多觉。诸比丘!盗贼希望攫取,于夜少寝多觉。诸比丘!王之侍者勤于王事,于夜少寝多觉。诸比丘!比丘希望离系,于夜少寝多觉。

诸比丘!如是等之五[人],于夜少寝多觉。”

一百三十八

“诸比丘!成就五支之王象,多食食物,广占座位,落粪,有[号码之]筹,是故只入于王象之数。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不堪于色、不堪于声、不堪于香、不堪于味、不堪于所触。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王象,多食食物,广占座位,落粪,有[号码之]筹,是故只入于王象之数。诸比丘!正如是,成就五法之比丘,多食食物,广占座位,蹂躝其座,有[号码之]筹,是故只入于比丘之数。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堪于色、不堪于声、不堪于香、不堪于味、不堪于所触。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多食食物,广占座位,落粪,有[号码之]筹,是故只入于比丘之数。”

一百三十九

“诸比丘!成就五支之王象,不适合于王,不堪于王之使用,是故,不入于王股肱之数。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有王象,不堪于色、不堪于声、不堪于香、不堪于味、不堪于所触。又,诸比丘!云何为王象而不堪于色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趣赴战斗,或见象众、或见马众、或见车众、或见步兵众已,恐怖惊惧而不坚持,不能战斗。诸比丘!如是之王象,不堪于色。又,诸比丘!云何为王象而不堪于声耶?

诸比丘!世有王象,趣赴战斗,或闻象声、或闻马声、或闻车声、或闻步兵声,或闻大鼓、锣、螺贝、罐鼓之音响已,恐怖惊惧而不坚持,不能战斗。诸比丘!如是之王象不堪于声。又,诸比丘!云何为王象而不堪于香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趣赴战斗,嗅及诸王贵种战斗象之粪、尿味已,恐怖惊惧而不坚持,不能战斗。诸比丘!如是之王象不堪于香。又,诸比丘!云何为王象而不堪于味耶?

诸比丘!世有王象,趣赴战斗,或给与等闲一日之水草,或给与等闲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之水草,恐怖惊惧而不坚持,不能战斗。诸比丘!如是之王象不堪于味。又,诸比丘!云何为王象而不堪于所触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趣赴战斗,或中飞来之一箭,或中飞来之二、三、四、五箭,恐怖惊惧而不坚持,不能战斗。诸比丘!如是之王象不堪于所触。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王象,不适合于王、不堪于王之使用,是故不能入于王股肱之数。正如是,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不为应请、不为极应请、不为应施、不为应合掌、不为世之无上福田。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堪于色、不堪于声、不堪于香、不堪于味、不堪于所触。又,诸比丘!云何为比丘而不堪于色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眼见色已,贪着可贪之色,心不能等持。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不堪于色。又,诸比丘!云何比丘不堪于声耶?

一〇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耳闻声已,贪着可贪之声,心不能等持。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不堪于声。又,诸比丘!云何比丘不堪于香耶?

一一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鼻嗅香已,贪着可贪之香,心不能等持。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不堪于香。又,诸比丘!云何比丘不堪于味耶?

一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舌尝味已,贪着可贪之味,心不能等持。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不堪于味。又,诸比丘!云何比丘不堪于所触耶?

一三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身触所触已,贪着可贪之所触,心不能等持。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不堪于所触。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不为应请、不为极应请、不为应施、不为应合掌、不为世之无上福田。

一四

诸比丘!成就五支之王象,适合于王、堪于王之使用,是故,入于王股肱之数。何等为五?

一五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堪于色、堪于声、堪于香、堪于味、堪于所触。又,诸比丘!云何王象堪于色耶?

一六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趣赴战斗,或见象众、或见马众、或见车众、或见步兵众已,不恐怖不惊惧而坚持,能战斗。诸比丘!如是之王象堪于色。又,诸比丘!云何王象堪于声耶?

一七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趣赴战斗,或闻象声、或闻马声、或闻车声、或闻步兵声,或闻大鼓、锣、螺贝、罐鼓之音响已,不恐怖、不惊惧而坚持,能战斗。诸比丘!如是之王象堪于声。又,诸比丘!云何王象堪于香耶?

一八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趣赴战斗,嗅及诸王贵种战斗象之粪、尿味已,不恐怖不惊惧而坚持,能战斗。诸比丘!如是之王象堪于香。又,诸比丘!云何为王象而堪于味耶?

一九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趣赴战斗,或给与等闲一日之水草,或给与等闲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之水草,不恐怖、不惊惧而坚持,能战斗。诸比丘!如是之王象堪于味。又,诸比丘!云何王象堪于所触耶?

二〇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趣赴战斗,或中飞来之一箭,或中飞来之二、三、四、五箭,不恐怖、不惊惧而坚持,能战斗。诸比丘!如是之王象堪于所触。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王象,适合于王,堪于王之使用,是故入于王股肱之数。正如是,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为应请、为极应请、为应施、为应合掌、世之无上福田。何等为五?

二一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堪于色、堪于声、堪于香、堪于味、堪于所触。又,诸比丘!云何比丘堪于色耶?

二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眼见色已,不贪着可贪之色,心能等持。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堪于色。又,诸比丘!云何比丘堪于声耶?

二三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耳闻声已,不贪着可贪之声,心能等持。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堪于声。又,诸比丘!云何比丘堪于香耶?

二四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鼻嗅香已,不贪着可贪之香,心能等持。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堪于香。又,诸比丘!云何比丘堪于味耶?

二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舌尝味已,不贪着可贪之味,心能等持。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堪于味。

二六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身触所触已,不贪着可贪之所触,心能等持。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堪于所触。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为应请、为极应请、为应施、为应合掌、为世之无上福田。”

一百四十

“诸比丘!成就五支之王象,适合于王,堪于王之使用,是故入于王股肱之数。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为闻者、为杀者、为护者、为忍者、为行者。又,诸比丘!云何王象成为闻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驯象师之所作,或令先作、或未作者,皆希求其一切,作意而存念于心,属耳而听。诸比丘!如是之王象,成为闻者。又,诸比丘!云何王象成为杀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趣赴战斗,或杀象、或杀乘象者、或杀马、或杀骑马者、或破车、或杀乘车者、或杀步兵。诸比丘!如是之王象,成为杀者。又,诸比丘!云何王象而成为护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趣赴战斗,守护前众、守护后众、守护前脚、守护后脚、守护头、守护耳、守护齿、守护牙、守护尾、守护乘象者。诸比丘!如是之象,成为护者。又,诸比丘!云何王象成为忍者耶?

诸比丘!世有王象,趣赴战斗,堪于刀击、剑击、箭中、斧击及大鼓、锣、螺贝、罐鼓之音响。诸比丘!如是之王象,成为忍者。又,诸比丘!云何王象成为行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驯象者令往赴之场所,或曾往处、或未曾往处,皆能速往于一切方向。诸比丘!如是之王象,成为行者。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王象,适合于王,堪于王之使用,是故入于王股肱之数。正如是,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为应请、为极应请、为应施、为应合掌、为世之无上福田。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闻者、为杀者、为护者、为忍者、为行者。又云何为比丘而成为闻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来说示或说法律时,希望作意而存念于意,属耳而听一切法。诸比丘!如是之比丘成为闻者。又,诸比丘!云何比丘成为杀者耶?

一〇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容已生之欲寻,断除离灭。不容已生之恚寻……已生之害寻……已生之恶不善法,断除离灭。诸比丘!又,如是之比丘成为杀者。又,诸比丘!云何比丘成为护者耶?

一一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眼见色已,不取相,不取好,对不防眼根而住,彼贪、忧、恶不善法,可流入之故,为防之而行,守护眼根,作眼根之守护;以耳闻声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尝味已……以身触所触已……以意了别法已,不取相,不取好,对不防意根而住,彼贪、忧、恶不善法,可流入之故,为防之而行,守护意根,作意根之防护。诸比丘!又,如是之比丘成为护着。又,诸比丘!云何比丘成为忍者耶?

一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忍受寒、热、饥、渴、蚊、虻、风、日、腹行之诸触与骂詈谗谤之语,以及已生之苦痛、剧烈、粗糙、作用、不悦者、非可意者、夺命等身受之诸受。诸比丘!如是之比丘成为忍者。又,诸比丘!云何比丘成为行者耶?一三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此长久游行之间,于未曾至处,速往诸行之寂灭、一切依止之弃舍、渴爱之尽、离贪、灭、涅槃之处。诸比丘!如是之比丘成为行者。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为应请、为极应请、为应施、为应合掌、为世之无上福田。”

摄句:

转轮、随转、王、住于何方、二期望

少寝多觉、给、食物、不堪与成闻者

第十五 底甘陀品

一百四十一

“诸比丘!有此等五种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何等为五?

施已而轻蔑、共住而轻率、轻率而信、无确信、是钝而痴等是。又,诸比丘!云何为补特伽罗施已而轻蔑耶?

诸比丘!世间有补特伽罗,施衣、食、床座、治病药及资具于补特伽罗。彼谓:我施彼受。斯为施已而轻蔑彼。

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是施已而轻蔑。又,诸比丘!云何补特伽罗共住而轻蔑耶?

诸比丘!世间有补特伽罗,或二年、或三年与补特伽罗共住,共主起轻蔑,斯为共住而轻蔑彼。

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是共住而轻蔑。又,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轻率而信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或有他者之称赞、或语毁咨时,速信认于彼。

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是轻率而信。又,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无确信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少信、少尊、少爱、少欢。

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是无确信。又,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钝而痴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知善法,不知有罪、无罪之法,不知劣胜之法,不知黑白相对之法。

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是钝而痴。

诸比丘!有是等五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

一百四十二

“诸比丘!有此等五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作[违犯之]行、悔,不如实了知彼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而灭。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作[违犯之]行、无悔,又不如实了知彼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而灭。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作[违犯之]行、悔,又不如实了知彼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不作[违犯之]行、无悔,又不如实了知彼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不作[违犯之]行、无悔,又如实了知彼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

诸比丘!此中,有所谓补特伽罗,作[违犯之]行、悔,不如实了知彼之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而灭。彼应如是曰:由具寿之行而生诸漏存在,由悔而生之诸漏增加。具寿断灭由行而生之诸漏,排除由悔而生之诸漏,可修心与慧。若如是,具寿则全可等同于第五类之补特伽罗。

诸比丘!此中,有所谓补特伽罗,作[违犯之]行、无悔,又不如实了知彼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彼应如是曰:由具寿之行而生之诸漏存在,由无悔而诸漏不增加。具寿断灭由行而生之诸漏,可修心与慧。若如是,具寿则全可等同于彼第五类之补特伽罗。

诸比丘!此中,有所谓补特伽罗,不作[违犯之]行、悔,又不如实了知彼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而灭。彼应如是曰:由具寿之行而生之诸漏不存在,由悔而生之诸漏增加,具寿排除由悔而生之诸漏,可修心与慧。若如是,具寿则全可等同于第五类之补特伽罗。

诸比丘!此中,有所谓补特伽罗,不作[违犯之行],无悔,又不如实了知彼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而灭。彼应如是曰:由具寿之行而生之诸漏不存在,由无悔而诸漏不增加,具寿可修心与慧。若如是,具寿全可等同于第五类之补特伽罗。”

诸比丘!以上此等四补特伽罗,以第五之补特伽罗,如是教授、教诫,于次第得漏尽。

一百四十三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大林中之重阁讲堂。时,世尊于日前时分,着内衣,披衣持钵,为乞食而入毗舍离。其时,五百之栗遮毗人,聚集坐于娑罗达达制多,作此谈话:

“世间五宝之出现难得。何等为五?世间难得象宝之出现。世间难得马宝之出现。世间难得摩尼宝之出现。世间难得女宝之出现。世间难得居士宝之出现。

世间,难得此等五宝之出现。”

其时,彼等栗遮毗人,向立于道路之人而[言]:“此人!汝若见世尊来,当如所见以告我等。”彼人遥见世尊来,见已,而诣彼等栗遮毗人之处,至已,而告彼等栗遮毗人言:“诸贤!彼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来矣,应计适当之时。”其时,彼等栗遮毗人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彼等栗遮毗人,白世尊言:

“大德!世尊若垂念哀愍往彼娑罗达达制多,实为甚幸。”

世尊默然而许。时,世尊往娑罗达达制多,至已,设座而坐,世尊坐已,告彼等栗遮毗人言:

“诸栗遮毗!今为何论而坐于此处耶?又,汝等云何而言谈耶?”

“大德!我等集坐于此处,作如是之言谈,谓:世间难得五宝之出现。何等为五?世间难得象宝之出现。世间难得马宝之出现。世间难得摩尼宝之出现。世间难得女宝之出现。世间难得居士宝之出现。世间难得此等五宝之出现。”

“实则,希求诸欲之诸栗遮毗,依诸欲而发起言谈。诸栗遮毗!世间难得五宝之出现。何等为五?

世间难得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出现。世间难得叙述如来所宣说法律之补特伽罗。世间难得了解说明如来所宣说法律之补特伽罗。世间难得随于了解如来所宣说之法律、而行法之补特伽罗。世间难得知恩、感恩之补特伽罗。

诸栗遮毗!世间难得此等五宝之出现。”

一百四十四

尔时,世尊在沙计多之底甘陀林。于彼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回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比丘时时于不违逆起违逆想而住者善。诸比丘!比丘时时于违逆起不违逆想而住者善。诸比丘!比丘时时于不违逆与违逆起违逆想而住者善。诸比丘!比丘时时于违逆与不违逆起不违逆想而住者善。诸比丘!比丘时时避开不违逆与违逆两者,为正念正知,为舍而住者善。又,诸比丘!比丘缘何义趣,应于不违逆起违逆想而住耶?

所谓于可贪之法,我勿生贪,缘此义趣,诸比丘!比丘应于不违逆起违逆想而住。又,诸比丘!比丘缘何义趣,应于违逆起不违逆想而住耶?

所谓于可瞋之法,我勿生瞋,缘此义趣,诸比丘!比丘应于违逆起不违逆想而住。又,诸比丘!比丘缘何义趣,应于不违逆与违逆起违逆想而住耶?

所谓于可贪之法,我勿生贪;于可瞋之法,我勿生瞋。缘此义趣,诸比丘!比丘应于不违逆与违逆起违逆想而住。又,诸比丘!比丘缘何义趣,应于违逆与不违逆起不违逆想而住耶?

所谓于可瞋之法,我勿生瞋;于可贪之法,我勿生贪。缘此义趣,诸比丘!比丘应于违逆与不违逆起不违逆想而住。又,诸比丘!比丘缘何义趣,应避开不违逆与违逆两者,为正念、正知、舍而住耶?

所谓于可贪之法,何物、何处、如何我勿生贪;于可瞋之法,何物、何处、如何我勿生瞋;于可迷之法,何物、何处、如何我勿生痴。缘此义趣,诸比丘!比丘应避开不违逆与违逆两者,为正念、正知、舍而住。”

一百四十五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人,如相随置堕于地狱。何等为五?

即:杀生,不与取,邪欲行,虚诳语,居于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人,如相随置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人,如相随置生于天国。何等为五?

即: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欲行,离虚诳语,离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等。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人,如相随置生于天国。”

一百四十六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不可亲近交往。何等为五?

即:作[耕作等之]业、横加争议、反抗上座诸比丘、长时耽于不定之作业、不能时时以法语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他人。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不可亲近交往。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可亲近交。何等为五?

即:不作[耕作等之]业、不横加争议、不反抗上首诸比丘、不长时耽于不定之作业,时时以法语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他人。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可亲近交往。”

一百四十七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非善士之施。何等为五?

即:不殷勤而施、不恭敬而施、不由自手亲施、丢弃而施、不信[未来果报]而施。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非善士之施。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善士之施。何等为五?

即:殷勤而施、恭敬而施、由亲手而施、不丢弃而施、信[未来果报]而施。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善士之施。”

一百四十八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善士之施。何等为五?

即:信而施、殷勤而施、应时而施、无执着而施、不害自他而施。

复次,诸比丘!若信而施,则彼施异熟生起时,每有丰富大财,有大受用,美丽可见,端正庄严,成就最胜之容色。

复次,诸比丘!若殷勤而施,则彼施异熟生起时,每有丰富大财,有大受用,又彼或子、或妻、或奴、或走使、或仆者,皆从顺属耳而听,生了解心。

复次,诸比丘!若应时而施,则彼施异熟生起时,每有丰富大财,有大受用,又诸多财,早入于彼。

复次,诸比丘!若无执着而施,则彼施异熟生起时,每有丰富大财,有大受用,又启发受用殊胜五欲之心。

复次,诸比丘!若不害自他而施,则彼施异熟生起时,每有丰富大财,有大受用,又不受火、水、王、贼、敌、遗产继承者之损害财产。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善士之施。”

一百四十九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时解脱之比丘退失。何等为五?

即:乐于作业、乐于谈话、乐于睡眠、乐于与众杂处、不如实观察解脱心是。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时解脱之比丘退失。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时解脱之比丘不退失。何等为五?

即:不乐作业、不乐谈话、不乐睡眠、不乐与众杂处、如实观察解脱心是。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时解脱之比丘不退失。”

一百五十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时解脱之比丘退失。何等为五?

即:乐于作业、乐于谈话、乐于睡眠、不守护诸根门、不知食量。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时解脱之比丘退失。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时解脱之比丘不退失。何等为五?

即:不乐作业、不乐谈话、不乐睡眠、守护诸根门、知食量。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时解脱之比丘不退失。”

摄句:

施已而轻蔑又作[违犯之]行与娑罗制多底甘陀林与地狱。

友不可亲交、非善士施、善士施加之令二时解脱者

第四之五十

第十六 妙法品

一百五十一

“诸比丘!成就五法者,虽闻妙法,于善法则不能入于正性决定。何等为五?

即:轻视所说、轻视说者、轻视自己、以散乱心听法、不一心又非如理作意。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者,虽闻妙法,于善法则不能入于正性决定。

诸比丘!成就五法者,听闻妙法,能于善法入于正性决定。何等为五?

即:不轻视所说、不轻视说者、不轻视自己、不以散乱心听法、一心而又如理作意。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者,听闻妙法,能于善法入于正性决定。”

一百五十二

“诸比丘!成就五法者,虽闻妙法,于善法则不能入于正性决定。何等为五?

即:轻视所说、轻视说者、轻视自己、无慧而钝、于不识思惟为识。

诸比丘!成就五法者,虽闻妙法,于善法则不能入于正性决定。

诸比丘!成就五法者,听闻妙法,能于善法入于正性决定。何等为五?

即:不轻视所说、不轻视说者、不轻视自己、有慧而不钝,于不识不思惟为识。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者,听闻妙法,能于善法入于正性决定。”

一百五十三

“诸比丘!成就五法者,虽闻妙法,于善法则不能入于正性决定。何等为五。

即:具覆、听闻为覆所缠之法,惟存诘难求失而听法,憎恚于说法者而心不平,无慧而钝,于不识思惟为识。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者,虽闻妙法,于善法则不能入于正性决定。

诸比丘!成就五法者,听闻妙法,能于善法入于正性决定。何等为五?

即:无覆、不为覆所缠听闻法,不惟存诘难求失而听法,不憎于说法者而心无不平,有慧不钝,于不识不思惟为识。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者,听闻妙法,能于善法入于正性决定。”

一百五十四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众,不恭敬听法,不恭敬学法,不恭敬持法,不恭敬观察持法之义,知义、知法,而不恭敬修行法随法。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忘失隐没妙法。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众,恭敬而听法,恭敬而学法,恭敬而持法,恭敬观察持法之义,知义、知法而恭敬修行法随法。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

一百五十五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众,不通利于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智解[等]。诸比丘!此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之第一法。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不广为他人说法。诸比丘!此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之第二法。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不广令他人说法。诸比丘!此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之第三法。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不广为他人复诵其法。诸比丘!此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之第四法。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不以心随寻、随伺,不以意随观其法。诸比丘!此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之第五法。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忘失隐没妙法。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众,通利于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智解[等]。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一法。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广为他人说法。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二法。

一〇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广令他人说法。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三法。

一一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广为他人复诵其法。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四法。

一二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以心随寻、随伺,以意随观其法。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五法。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

一百五十六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众,通利于文句错置误解之契经。诸比丘!文句错置之契经,理趣谬误。诸比丘!此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之第一法。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性难调,成就暴戾之性,不堪忍,不谨慎而受教诫。诸比丘!此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之第二法。

复次,诸比丘!以诸多闻传圣教,持法、持律、持摩夷(本母)之彼等比丘众,不恭敬而教他契经,由彼等之过失契经之根绝,失归趣。诸比丘!此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之第三法。

复次,诸比丘!有长老比丘众,多积蓄,怠[戒行],勉励杂众,不鼓励远离,怠废于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精进。附随之徒众,亦仿效彼等之例,彼等徒众亦多积蓄,怠[戒行],勉励杂众,不鼓励远离,怠废于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精进。诸比丘!此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之第四法。

复次,诸比丘!僧伽破坏。复次,诸比丘!僧伽破坏时,互相谩骂,互相讥笑,互相争夺,互相乖离。于是,未净信者不净信;又,一类之已净信者退失。诸比丘!此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之第五法。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忘失隐没妙法。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众,通利于文句,不乱正解之契经。诸比丘!不乱文句之契经,理趣不误。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一法。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性易调,成就柔顺之性,堪忍,谨慎而接受教诫。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二法。

一〇

复次,诸比丘!以诸多闻传圣教,持法、持律、持摩夷(本母)之彼等比丘众,恭敬而教导他人,非由彼等之过失契经之根绝,有归趣。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三法。

一一

复次,诸比丘!有长老比丘,不多积蓄,不怠[戒行],不勉励杂众,鼓励远离,启发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精进。附随之徒众,亦仿效彼等之例,彼等徒众亦不多积蓄,不怠[戒行],不勉励杂众,鼓励远离,发起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精进。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四法。

一二

复次,诸比丘!僧伽和合,相互庆慰,不诤,守护制规,住于安稳。复次,诸比丘!僧伽和合时,不互相谩骂,不互相讥笑,不互相争夺,不互相乖离。于是,未净信者净信;又,已净信者增进。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五法。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

一百五十七

“诸比丘!对于五种补特伽罗,各有难说之言论。何等为五?

诸比丘!对于不信者,难说信之言论;对于无戒者,难说戒之言论;对于少闻者,难说多闻之言论;对于悭吝者,难说舍施之言论;对于无慧者,难说慧之言论。又,诸比丘!何故于不信者,难说信之言论耶?

诸比丘!于不信者,说信之言论时,滞碍、激烈、乖离、抗拒,呈现扰动、瞋恚与不忍。何故尔耶?诸比丘!彼于自身不见信具足;又,依斯因缘而不生欢喜。故于不信者,难说信之言论。又,诸比丘!何故于无戒者,难说戒之言论耶?

诸比丘!于无戒者,说戒之言论时,滞碍、激烈、乖离、抗拒,呈现扰动、瞋恚与不忍。何故尔耶?诸比丘!彼于自身不见戒具足;又,依斯因缘而不生欢喜。故于无戒者,难说戒之言论。又,诸比丘!何故于少闻者,难说多闻之言论耶?

诸比丘!于少闻者,说多闻之言论时,滞碍、激烈、乖离、抗拒,呈现扰动、瞋恚与不忍。何故尔耶?诸比丘!彼于自身不见闻具足;又,依斯因缘而不生欢喜。故于少闻者,难说多闻之言论。又,诸比丘!何故于悭吝者,难说舍施之言论耶?

诸比丘!于悭吝者,说舍施之言论时,滞碍、激烈、乖离、抗拒,呈现扰动、瞋恚与不忍。何故尔耶?诸比丘!彼于自身不见舍施具足;又,依斯因缘而不生欢喜。故于悭吝者,难说舍施之言论。又,诸比丘!何故于无慧者,难说慧之言论耶?

诸比丘!于无慧者,说慧之言论时,滞碍、激烈、乖离、抗拒,呈现扰动、瞋恚与不忍。何故尔耶?诸比丘!彼于自身不见慧具足;又,依斯因缘而不生欢喜。故于无慧者,难说慧之言论。

诸比丘!对于此等五种补特伽罗,各有难说之言论。

诸比丘!对于五种补特伽罗,各有之言论。何等为五?

诸比丘!对于信者,易说信之言论;对于具戒者,易说戒之言论;对于多闻者,易说多闻之言论;对于舍施者,易说舍施之言论;对于具慧者,易说慧之言论。又,诸比丘!何故于信者,易说信之言论耶?

一〇

诸比丘!于信者,说信之言论时,不滞碍、不激烈、不乖离、不抗拒,不呈现扰动、瞋恚与不忍。何故尔耶?诸比丘!彼于自身信具足;又,依斯因缘而生欢喜。故于信者,易说信之言论。又,诸比丘!何故于具戒者,易说戒之言论耶?

一一

诸比丘!于具戒者,说戒之言论时,不滞碍、不激烈、不乖离、不抗拒,不呈现扰动、瞋恚与不忍。何故尔耶?诸比丘!彼于自身戒具足;又,依斯因缘而生欢喜。故于具戒者,易说戒之言论。又,诸比丘!何故于多闻者,易说多闻之言论耶!

一二

诸比丘!于多闻者,说多闻之言论时,不滞碍、不激烈、不乖离、不抗拒,不呈现扰动、瞋恚与不忍。何故尔耶?诸比丘!彼于自身闻具足;又,依斯因缘而生欢喜。故于多闻者,易说多闻之言论。又,诸比丘!何故于舍施者,易说舍施之言论耶?

一三

诸比丘!于舍施者,说舍施之言论时,不滞碍、不激烈、不乖离、不抗拒,不呈现扰动、瞋恚与不忍。何故尔耶?诸比丘!彼于自身舍施具足;又,依斯因缘而生欢喜。故于舍施者,易说舍施之言论。又,诸比丘!何故于具慧者,易说慧之言论耶?

一四

诸比丘!于具慧者,说慧之言论时,不滞碍、不激烈、不乖离、不抗拒,不呈现扰动、瞋恚与不忍。何故尔耶?诸比丘!彼于自身慧具足;又,依斯因缘而生欢喜。故于具慧者,易说慧之言论。

诸比丘!对于此等五类补特伽罗,各有之言论。”

一百五十八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能入于贪染。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是不信、是无戒、是少闻、是懈怠、是无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能入于贪染。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是无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信、具戒、多闻、精进、具足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是无畏。”

一百五十九

一时,世尊住憍赏弥国之瞿私多园。尔时,具寿优陀夷为多在家众围绕说法而坐。时,具寿阿难见具寿优陀夷为多在家众围绕说法而坐,见已,即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具寿优陀夷为多在家众围绕而说法。”

“阿难!向他人说法实不容易。阿难!向他人说法者,内心浮现五法已,方可向他人说法。何等为五?

渐次思惟,可以说时,方可向他人说法;思惟善因可以说时,方可向他人说法;思惟缘悲愍可以说时,方可向他人说法;思惟不为财利而说时,方可向他人说法;思惟不损伤自他而说时,方可向他人说法。

阿难!向他人说法实不容易。阿难!向他人说法者,内心浮现此等五法已,方可向他人说法。”

一百六十

“诸比丘!此等五者若生已,则甚难除去。何等为五?

即:已生之贪,甚难除去;已生之瞋,甚难除去;已生之痴,甚难除去;已生之谈话欲,甚难除去、已生之不定心,甚难除去。

诸比丘!此等五者若生已,则甚难除去。”

摄句:

妙法之决定有三与妙法之忘失有三

难说易说、贪染、优陀夷、除去难

第十七 嫌恨品

一百六十一

“诸比丘!此等五者可除去嫌恨,比丘已生之嫌恨,于此中应可除去。何等为五?

诸比丘!凡对补特伽罗,若起嫌恨时,则对彼补特伽罗须修慈,如是而对彼补特伽罗之嫌恨,应可除去。

诸比丘!凡对补特伽罗,若起嫌恨时,则对彼补特伽罗须修悲,如是而对彼补特伽罗之嫌恨,应可除去。

诸比丘!凡对补特伽罗,若起嫌恨时,则对彼补特伽罗须修舍,如是而对彼补特伽罗之嫌恨,应可除去。

诸比丘!凡对补特伽罗,若起嫌恨时,则对彼补特伽罗须为无念无作意,如是而对彼补特伽罗之嫌恨,应可除去。

诸比丘!凡对补特伽罗,若起嫌恨时,则对彼补特伽罗须坚定建立此业为彼者,此具寿之业为彼者。领有业,以业为起原,以业为亲族,以业为归趣。即使所作或善或恶之任何业,彼皆当须受其[业之]付与。如是而对彼补特伽罗之嫌恨,应可除去。

诸比丘!此等五者可除去嫌恨。比丘已生之嫌恨,于此中应除去。”

一百六十二

于彼处,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曰:“友,诸比丘!”彼等比丘众回答具寿舍利弗:友!具寿舍利弗言:

“友!此等五者可除去嫌恨,比丘已生之嫌恨,将须于此中除去。何等为五?

友!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身现行不清净,语现行清净。友!对如是补特伽罗之嫌恨,应除去。

复次,友!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语现行不清净,身现行清净。友!对如是补特伽罗之嫌恨,应除去。

复次,友!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身现行不清净,语现行亦不清净,然随时可得心之离障与心清净。友!对如是补特伽罗之嫌恨,应除去。

复次,友!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身现行不清净,语现行亦不清净,不能随时得心之离障与心清净。友!对如是补特伽罗之嫌恨,应除去。

复次,友!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身现行亦清净,语现行亦清净,随时可得心之离障与心清净。友!对如是补特伽罗之嫌恨,亦应除去。

友!此中,所谓身现行不清净,语现行清净,对如是补特伽罗之嫌恨,如何而应除去耶?

友!譬如有持粪扫衣之比丘,见在路上之布片已,以左足践踏,以右足打开,撕取其中得以使用之部分而去。正如是,友!所谓身现行不清净,语现行清净之补特伽罗,彼身现行不清净,其时应不可作意,唯彼语现行清净,其时应须作意。如是而对彼补特伽罗之嫌恨,应除去。

一〇

友!此中,所谓语现行不清净,身现行清净,对如是补特伽罗之嫌恨,如何而应除去耶?

一一

友!譬如有青苔与水草滋漫之莲池,有人为热所恼,为热所逼,疲倦、口渴,欲得此水而来,下入池中拨开青苔与水草,掬水饮已而去。正如是,友!所谓语现行不清净,身现行清净之补特伽罗,彼语现行不清净,其时应不可作意,唯彼身现行清净,其时应作意。如是而对彼补特伽罗之嫌恨,应除去。

一二

友!此中,所谓身现行不清净,语现行亦不清净,然随时可得心之离障与心清净,对如是补特伽罗之嫌恨,如何而应除去耶?

一三

友!譬如有少许牛迹窝水,有人为热而苦,为热所逼,疲倦、口渴,欲得水而来,彼思谓:此牛迹窝水是少许,若我以手掬,或以器而饮,水则扰动而浑浊不可饮,我即四肢匐匍如牛掬饮而去!彼乃四肢匐匍如牛掬饮而去。正如是,友!所谓身现行不清净,语现行亦不清净,然随时可得心之离障与心清净,彼补特伽罗,身现行不清净,其时应不可作意,又彼语现行不清净,其时亦应不可作意,唯彼随时可得心之离障与心清净,其时应须作意。如是而对彼补特伽罗之嫌恨,应除去。

一四

友!此中,所谓身现行不清净,语现行亦不清净,不能随时得心之离障与心清净,对如是补特伽罗之嫌恨,如何而应除去耶?

一五

友!譬如有人,于二站间之中途罹患重病,烦恼、苦痛,前村亦远,后村亦远,彼不得适当之食,不得适当之药,不得相当之看护者,不得村庄搬运之人。[其时]适有一人,见彼在途中,对彼起悲、起怜、起愍:呜呼!此人须得适当之食,得适当之药,得相当之看护者,得村庄搬运之人!其何故耶?谓此人今勿于此处衰损死亡。正如是,友!所谓身现行亦不清净,语现行亦不清净,不能随时得心之离障与心清净,对于如是之补特伽罗,友!应起悲,应起怜,应起愍,谓:呜呼!此具寿应断身恶行而修身妙行,应断语恶行而修语妙行,应断意恶行而修意妙行,其何故耶?此具寿者身坏死后,不堕于无福处、恶趣、险难、地狱。如是而对此补特伽罗之嫌恨,应除去。

一六

友!此中,所谓身现行亦清净,语现行亦清净,随时可得心离障与心清净,对彼补特伽罗之嫌恨,如何而应除去耶?

一七

友!譬如有莲池,水澄、水甘、水冷、水[波]白,充满可喜,以种种树覆盖。尔时有人,为热烦恼,为热所逼,疲倦、口渴,欲得水而来,浸于池中沐浴,又掬饮而出已,于其树荫或坐或卧。正如是,友!所谓身现行亦清净,语现行亦清净,随时可得心之离障与心清净,对彼补特伽罗身现行清净,其时应作意,对彼语现行清净,其时亦应作意,对彼随时可得心之离障与心清净,其时亦应作意。如是而对彼补特伽罗之嫌恨,应除去。

友!此等五者可除去嫌恨,比丘已生之嫌恨,于此中应除去。”

一百六十三

于彼处,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曰:“友,诸比丘!”彼等比丘众回答具寿舍利弗:友!具寿舍利弗言:

“友!成就五法之比丘,足与同梵行者论议。何等为五?

友!世间有比丘,自圆足于戒,能于戒圆足论之所问作答;又自圆足于定,能于定圆足论之所问作答;又自圆足于慧,能于慧圆足论之所问作答;又自圆足于解脱,能于解脱圆足论之所问作答;又自圆足于解脱智见,能于解脱智见圆足论之所问作答。

友!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足与同梵行者论议。”

一百六十四

于彼处,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乃至……。

“友!成就五法之比丘,足与同梵行者共住。何等为五?

友!世间有比丘,自圆足于戒,能为戒圆足论之所问作答。又自圆足于定,能为定圆足论之所问作答。又自圆足于慧,能为慧圆足论之所问作答。又自圆足于解脱,能为解脱圆足论之所问作答。又自圆足于解脱智见,能为解脱智见圆足论之所问作答。

友!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足与同梵行者共同住。”

一百六十五

于彼处,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乃至……。

“友!问及他人之人,皆由依五处,或依彼等之随一[而问]。何等为五?

钝故、痴故而问他。有恶欲,以欲心而问他。轻侮而问他。欲知而问他。或愤而问他。思:彼若正答我问,可也;彼若不能正答我问,我可为彼正答。

友!问及他人之人,皆由依此等五处,或依其随一[而问]。友!我以如是心问他人,即:彼若正答我问,可也;彼若不能正答我问,我可为彼正答。”

一百六十六

于彼处,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乃至……。

“友!世间有比丘,戒圆足、定圆足、慧圆足,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有如是处。彼若于现法不得解悟,彼超越于段食天之同伴,生于随一意成众中,入于想受灭、亦能出,有如是处。”作如是说时,具寿优陀夷语具寿舍利弗言:“友,舍利弗!彼非如是,是无可能。彼比丘超越于段食天之同伴,生于随一意成众中,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无有是处。”亦再……亦三度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言:“友!世间有比丘,戒圆足、定圆足、慧圆足,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有如是处。彼若于现法不得悟解,彼超越于段食天之同伴,生于随一意成众中,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而有是处。”亦三度具寿优陀夷语具寿舍利弗言:“友,舍利弗!彼非如是,是无可能。彼比丘超越于段食天之同伴,生于随一意成众中,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无有是处。”

其时,具寿舍利弗思:“具寿优陀夷三度反抗于我,又,任何比丘皆不随喜于我,今我应诣世尊之处。”其时,具寿舍利弗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言:“世间有比丘,戒圆足、定圆足、慧圆足,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有如是处。彼若于现法不得解悟,彼超越于段食天之同伴,生于随一意成众中,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有如是处。”作如是说时,具寿优陀夷谓具寿舍利弗言:“友,舍利弗!彼非如是,是无可能。彼比丘超越于段食天之同伴,生于随一意成众中,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而无有是处。”亦再……亦三度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言:“友!世间有比丘,戒圆足、定圆足、慧圆足,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有如是处。彼若于现法不得解悟,彼超越于段食天之同伴,生于随一意成众中,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有如是处。”亦三度具寿优陀夷谓具寿舍利弗言:“友,舍利弗!彼非如是,是无可能。彼比丘超越于段食天之同伴,生于随一意成众中,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而无有是处。”

其时,具寿舍利弗思:“具寿优陀夷于世尊面前亦三度反抗于我,又,任何之比丘皆不随喜于我,今我应默然。”其时,具寿舍利弗为之默然。其时,世尊告具寿优陀夷:“优陀夷!汝信意成众为何耶?”“大德!是诸想所成之无色诸天。”“优陀夷!汝是凡庸不明,可与如汝之人俱语耶?”

其时,世尊告具寿阿难言:“阿难!汝弃长老比丘之所恼而不顾耶?阿难!于长老比丘之所恼时,全不悲耶?”其时,世尊告诸比丘言:“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圆足、定圆足、慧圆足,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有如是处。彼若于现法不得解悟,则超越于段食天之同伴,生于随一意成众中,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有如是处。”世尊作如是说,善逝说此已,从座而起入房而去。

其时,具寿阿难辞离世尊不久,往具寿邬波婆那处。至已,告具寿邬波婆那言:“友,邬波婆那!我等中有人恼于长老比丘,而我等不责问。然而,友,邬波婆那!世尊于晡时从宴坐起,将以有关此事向具寿邬波婆提出[问词],如是亦非稀奇,如今我等心怀畏惧恐怖。”

其时,世尊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讲堂,至已,设座而坐。坐已,世尊告具寿邬波婆那曰:“邬波婆那!成就几何法之长老比丘,对同梵行者为可爱、可意、可尊重、应崇敬耶?”“大德!成就五法之长老比丘,对同梵行者为可爱、可意、可尊重、应崇敬。何等为五?

大德!世有长老比丘,具戒……乃至……受学于学处。多闻……乃至……于见极为通达。语善,作善语,优雅、明了、不流过,令了知其义,成就其语。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住,随乐欲而得,于得不艰难、不梗涩。诸漏已尽故……乃至……作证、具足而住。

大德!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对同梵行者为可爱、可意、可尊重、应崇敬。”

“邬波婆那!善哉!善哉!邬波婆那!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对同梵行者为可爱、可意、可尊重、应崇敬。邬波婆那!若长老比丘不能作此等五法,同梵行者岂依齿之脱落,发白,皱纹而恭敬、尊重、尊崇、供养于彼?然而,邬波婆那!此等五法于长者比丘为有故,同梵行者应恭敬、尊重、尊崇、供养于彼。”

一百六十七

于其处,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言:“友!谏诲比丘若欲谏诲他人,须于内心想起五法,方可谏诲他人。何等为五?

我须应时而语,非非时。我须以真实而语,非以非真实。我须以柔软而语,非粗硬。我须为利益而语,非为无利益。我须以慈心而语,非怀瞋。

友!谏诲比丘,若欲谏诲他人,须于内心想起此等五法,方可谏诲他人。

友!我见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谏诲于非时,非于应时而扰动。以非真实谏诲,非以真实而扰动。以粗硬谏诲,非柔软而扰动。谏诲无利益,非为利益而扰动。怀瞋而谏诲,非以慈心而扰动。

友!彼非法谏诲之比丘,应起五相之无追悔。即:具寿于非时谏诲,非于应时,于此无须追悔。具寿以非真实谏诲,非以真实,于此无须追悔。具寿以粗硬谏诲,非柔软,于此无须追悔。具寿以无利益谏诲,非为利益,于此无须追悔。具寿怀瞋而谏诲,非以慈心,于此无须追悔。

友!被非法谏诲之比丘,应起此等五相之无追悔。

友!于非法谏诲之比丘,应起五相之追悔。即:彼谏诲友人于非时,非于应时,彼乃须追悔。彼以非真实谏诲友人,非以真实,彼乃须追悔。彼以粗硬谏诲友人,非柔软,彼乃须追悔。彼以无利益谏诲友人,非为利益,彼乃须追悔。彼怀瞋而谏诲友人,非以慈心,彼乃须追悔。

友!于非法谏诲之比丘,应起此等五相之追悔。何故尔耶?其余比丘,将以非真实而谏诲,不谓可为。

复次,友!我见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应时而谏诲,非于非时而扰动。以真实而谏诲,非以非真实而扰动。以柔软谏诲,非以粗硬而扰动。为利益而谏诲,非无利益而扰动。以慈心而谏诲,非怀瞋而扰动。

友!被如法谏诲之比丘,应起五相之追悔。即:具寿应时而谏诲,非于非时,此(我之过失)乃须追悔。具寿以真实而谏诲,非以非真实,此乃须追悔。具寿以柔软谏诲,非以粗硬,此乃须追悔。具寿为利益而诲,非为无利益,此乃须追悔。具寿以慈心而谏诲,非怀瞋,此乃须追悔。

友!被如法谏诲之比丘,应起此等五相之追悔。

友!于如法谏诲之比丘,应起五相之无追悔。即:彼应时而谏诲友人,非于非时,此乃无须追悔。彼以真实而谏诲友人,非以非真实,此乃无须追悔。彼以柔软而谏诲友人,非粗硬,此乃无须追悔。彼为利益而谏诲友人,非无利益,此乃无须追悔。彼以慈心而谏诲友人,非怀瞋,此乃无须追悔。

友!于如法谏诲之比丘,应须起此等五相之无追悔。何故尔耶?其余比丘将以真实而谏诲,谓可为。

友!被谏诲之补特伽罗,可住于二法中,即真实与不动。友!若他人谏诲我,或应时、或于非时,或以真实、或以非真实,或以柔软、或以粗硬,或为利益、或以无利益,或以慈心、或怀瞋而作,我亦同应住于二法中,即真实与不动。若此知我法者,则应告彼:‘诚然,我有此法。’若此知非我法者,则应告彼:‘不然,我无有此法。’”

一〇

[世尊示言:]“舍利弗!汝虽作如是说,世间有一类痴人,不恭敬而信受。”

一一

“大德!有补特伽罗无信,为活命、非为信而自家趣向非家,谄佞而诳惑,矫诈而掉举,傲慢、轻薄、饶舌而作不谨慎语,不守护根门,于食而不知其量,不勤觉醒,不期望沙门性,不强学而恭敬,多积蓄,[戒行]缓慢而勉励杂众,不勤远离,懈怠而缺乏精进,失念,不正知而心不定,心迷乱、无慧、哑羊等,彼等对我所作如是说,虽不恭敬而信受;然而,大德!诸善男子,为信而自家趣向非家,不谄佞、不诳惑、不矫诈、不掉举、不傲慢、不轻薄、不饶舌,不作不谨慎之语,守护根门,于食而知量,勤觉醒,期望沙门性,强学而恭敬,不多积蓄,于[戒行]不缓慢,不勉励杂众,勤远离,启发精进,不惜身命,[正]念现前,正知而心定,心一境、有慧而不哑羊,彼等对我所如是说皆恭敬而信受。”

一二

“舍利弗!有补特伽罗,无信,为活命、非为信而自家趣向非家,谄佞而诳惑,矫诈而掉举,傲慢、轻薄、饶舌而作不谨慎之语,不守护根门,于食而不知其量,不勤觉醒,不期望沙门性,不强学而恭敬,多积蓄,[戒行]缓慢而勉励杂众,不勤远离,懈怠而缺乏精进,失念,不正知而心不定,心迷乱、无慧、哑羊,彼等除外。然而,舍利弗!诸善男子,为信而自家趣向非家,不谄佞、不诳惑、不矫诈、不掉举、不傲慢、不轻薄、不饶舌,不作不谨慎之语,守护根门,于食而知量,勤觉醒,期望沙门性,强学而恭敬,不多积蓄,[戒行]不缓慢,不勉励杂众,勤远离,启发精进,不惜身命,正念现前,正知而心定,心一境、有慧而非哑羊之彼等,舍利弗!汝可说。舍利弗!思:我令同梵行者自非法出,令住于正法。教授同梵行者!舍利弗!教诫同梵行者!

舍利弗!汝应如是学。”

一百六十八

于其处,舍利弗告诸比丘言……。

“友!破戒、坏戒者,正定之基则毁,正定无有时,坏正定者,如实智见之基则毁。无有如实智见时,坏如实智见者,厌离欲之基则毁。无有毁离欲时,坏厌离欲者,解脱智见之基则毁。

友!譬如树之枝叶毁坏,其芽亦不生长,外皮与木质及心皆不生长。正如是,友!破戒、坏戒者,正定之基则毁。无有正定时,坏正定者,如实智见之基则毁。无有如实智见时,坏如实智见者,厌离欲之基则毁。无有厌离欲时,坏厌离欲者,解脱智见之基则毁。

友!有戒、具戒者,正定之基圆足。有正定时,圆足正定者,如实智见之基圆足。有如实智见时,圆足无有如实智见者,厌离欲之基圆足。有厌离欲时,圆足厌离欲者,解脱智见之基圆足。

友!譬如树之枝叶圆足,其芽亦生长,外皮与木质及心皆生长。正如是,友!有戒、具戒者,正定之基圆足。有正定时,圆足正定者,如实智见之基圆足。有如实智见时,圆足如实智见者,厌离欲之基圆足。有厌离欲时,圆足厌离欲者,解脱智见之基圆足。”

一百六十九

其时,具寿阿难往舍利弗之处。至已,与具寿舍利弗俱相庆慰,交换欢喜、可慰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谓具寿舍利弗言:

“友,舍利弗!比丘齐几何始能速了知善法?又善觉、多觉,又不忘其觉者耶?”

“具寿阿难者是多闻。具寿阿难自以辩才能说!”

“因此,友,舍利弗!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

具寿舍利弗回答具寿阿难:“友!唯然。”具寿阿难言:

“友,舍利弗!世间有比丘,于义善巧、又善巧于本文、又善巧于文、又善巧于训释之词、又善巧于[文之]连络。友,舍利弗!比丘,齐如是始能速了知善法,又善觉,又多觉,又不忘其觉者。”

“友!稀有哉。友!未曾有哉。具寿阿难,如斯善说。具寿阿难,成就此等之五法。我等乃思惟,即:具寿阿难善巧于义、善巧于本文、善巧于文、善巧于训释之词、善巧于[文之]连络。”

一百七十

尔时,具寿阿难在憍赏弥之瞿私多园。其时,具寿跋陀耆诣具寿阿难之处,至已,与具寿阿难俱相庆慰,交换欢喜、可慰之语已,坐于一面,具寿阿难告坐于一面之跋陀耆言:

“友,跋陀耆!见之最上者何耶?闻之最上者何耶?乐之最上者何耶?想之最上者何耶?有之最上者何耶?”

“友!有梵天,[自]胜,不为他胜,以一切为见,自在,见彼梵天者,是见之最上。友!有名极光净之诸天,于乐殊胜流注,普遍流注,彼等于某时或某处而发感语:呜呼!乐哉!呜呼!乐哉!闻彼之声者,是闻之最上。友!有名遍净之诸天,彼等喜足而受寂静乐,是乐之最上。友!有生于无所有处之诸天,是想之最上。友!有生于非想非非想处之诸天,是有之最上。”

具寿跋陀耆之所言,合于群众[之意见]。

“具寿阿难,是多闻。具寿阿难,自以辩才能说!”

“因此,友,跋陀耆!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

具寿跋陀耆回答具寿阿难:“友!唯然。”具寿阿难言:

“友!随见而有诸漏之尽,是见之最上。随闻而有诸漏之尽,是闻之最上。随得安乐而有诸漏之尽,是乐之最上。随有想而有诸漏之尽,是想之最上。随有而有诸漏之尽,是有之最上。”

摄句:

嫌恨除去有二、论议、共住、发问

想受灭、谏诲、戒、了知、跋陀耆

第十八 优婆塞品

一百七十一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于彼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回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优婆塞,堕于有畏。何等为五?

即:杀生,不与取,邪欲行,虚诳语,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优婆塞,堕于有畏。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优婆塞,是无畏。何等为五?

即: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欲行,离虚诳语,离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优婆塞,是无畏。”

一百七十二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优婆塞,非无畏而住家。何等为五?

即:杀生……乃至……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优婆塞,非无畏而住家。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优婆塞,无畏而住家。何等为五?

即:离杀生……乃至……离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优婆塞,无畏而住家。”

一百七十三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优婆塞,如相随堕地狱。何等为五?

即:杀生……乃至……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优婆塞,如相随堕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优婆塞,如相随生天国。何等为五?

即离杀生……乃至……离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优婆塞,如相随生天国。”

一百七十四

其时,给孤独长者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给孤独长者曰:

“长者!若不断五种之怖、怨,则可谓无戒,又,生于地狱。何等为五?

即:杀生,不与取,邪欲行,虚诳语,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是。

长者!若不断此等五种之怖、怨,则可谓无戒,又,生于地狱。

长者!若断五种之怖、怨,则可谓具戒,又,生于善趣。何等为五?

即:杀生,不与取,邪欲行,虚诳语,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是。

长者!杀生者,依杀生之因缘,亦生现法之怖、怨,又,亦生当来之怖、怨,又,受心之苦、忧。由于离杀生,则不生现法之怖、怨,又,不生当来之怖、怨,[又],不受心之苦、忧,离杀生者,如是之怖、怨得止息。

长者!不与取者……长者!邪欲行者……长者!虚诳语者……长者!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者,依有谷、酒、果酒、酒分放逸处因缘,亦生现法之怖与怨,又,亦生当来之怖、怨,又受心之苦、忧。离有谷酒、果酒、酒分放逸处,则不生现法之怖、怨,又,不生当来之怖、怨。[又],不受心之苦、忧,离有谷酒、果酒、酒分放逸处者,如是之怖、怨得止息。”

杀害诸众生 又作虚诳语

偷取世不与 又通他人妻

沉湎于谷物 草果酒之人

不断五种怨 名为无戒者

身坏无智慧 彼乃堕地狱

不杀诸众生 不言虚诳语

不偷世不与 不通他人妻

不沉湎谷物 草果酒之人

断五种怨已 名为有戒者

身坏有智慧 彼乃生善趣

一百七十五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优婆塞,是优婆塞之旃陀罗、优婆塞之垢、优婆塞之最下劣。何等为五?

即:无信、无戒、侥幸瑞相、信瑞相而不信业,又,外求可供养者,以事彼为先。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优婆塞,是优婆塞之旃陀罗、优婆塞之垢、优婆塞之最下劣。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优婆塞,是优婆塞之宝、优婆塞之红莲华、优婆塞之白莲华。何等为五?

即:有信、具戒、不侥幸瑞相、信业而不信瑞相,又,不外求可供养者,以事彼为先。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优婆塞,是优婆塞之宝、优婆塞之红莲华、优婆塞之白莲华。”

一百七十六

其时,给孤独长者由五百优婆塞所簇拥,而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给孤独长者言:

“长者!汝等供给比丘僧伽衣服、饮食、床座、治病药及资具。然而,长者!勿思:‘我等供给比丘僧伽衣服、饮食、床座、治药及资具。’而满足,是故长者!应如是学:

‘我等应如何恒喜远离而住耶?’

长者!汝等应如是学。”

[世尊]作如是说时,具寿舍利弗白世尊言:

“大德!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此乃世尊之所说。谓:‘长者!汝等供给比丘僧伽衣服、饮食、床座、治病药及资具。然而,长者!勿思:“我等供给比丘僧伽衣服、饮食、床座、治病药及资具。”而满足,是故长者!应如是学:“我等应如何恒喜远离而住耶?”长者!汝等应如是学。’大德!圣弟子喜远离而住时,于彼无五处。即:彼欲所引之一切苦、忧,其时,于彼则无。又彼欲所引之乐、喜,其时,于彼则无。又彼不善所引之苦、忧,其时,于彼则无。又彼不善所引之乐、喜,其时,于彼则无。又彼善所引之苦、忧,其时,于彼则无。大德!圣弟子具足远离之喜而住时,于彼则无此等之五处。”

“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圣弟子喜远离而住时,于彼无五处。即:彼欲所引之一切苦、忧,其时,于彼则无。又彼欲所引之乐、喜,其时,于彼则无。又彼不善所引之苦、忧,其时,于彼则无。又彼不善所引之乐、喜,其时,于彼则无。又彼善所引之苦、忧,其时,于彼则无。舍利弗!圣弟子具足远离之喜而住时,于彼则无此等之五处。”

一百七十七

“诸比丘!优婆塞,不可作此等五种贩卖。何等为五?

即:贩刀剑、贩人、贩肉、贩酒、贩毒。

诸比丘!优婆塞,不可作此等五种贩卖。”

一百七十八

“诸比丘!汝等如何谓如是耶?此人以断杀生,离杀生,国王捕彼,以离杀生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发泄愤怒。汝等或见、或闻耶?”

“大德!不然。”

“诸比丘!善哉!诸比丘!我亦谓此人,断杀生,离杀生,国王捕彼,以离杀生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发泄愤怒,不曾见、不曾闻。又,显示彼作恶业——此人或杀女人、或[杀]男子。因此,国王捕彼,以杀生之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发泄愤怒,汝等如是见、闻耶?”

“大德!我等曾见,又,曾闻,又,当来可闻。”

“诸比丘!汝等如何谓是耶?谓此人断不与取,离不与取,国王捕彼,以离不与取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发泄愤怒,汝等或曾见、或曾闻耶?”

“大德!不然。”

“诸比丘!善哉!诸比丘!我亦谓此人,断不与取,离不与取,国王捕彼,以离不与取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发泄愤怒,不曾见、不曾闻。又,显示彼作恶业——此人自某村、自某林,不与取,称为窃取者。因此,国王捕彼,以不与取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发泄愤怒,汝等曾如是见、或曾闻耶?”

“大德!我等曾见,又,曾闻,又当来可闻。”

“诸比丘!汝等如何谓如是耶?谓此人,断邪欲行,离邪欲行,国王捕彼,以离邪欲行之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发泄愤怒。汝等或曾见、或曾闻耶?”

“大德!不然。”

“诸比丘!善哉!诸比丘!我亦谓此人,断邪欲行,离邪欲行,国王捕彼,以离邪欲行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发泄愤怒,不曾见、不曾闻。又,显示彼作恶业——此人通他之女人、童女。因此,国王捕彼,以邪欲行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发泄愤怒。汝等曾如是见、或曾闻耶?”

“大德!我等曾见,又,曾闻,又,当来可闻。”

“诸比丘!汝等如何谓如是耶?谓此人,断虚诳语,离虚诳语,国王捕彼,以离虚诳语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发泄愤怒。汝等或曾见,或曾闻耶?”

“大德!不然。”

“诸比丘!善哉!诸比丘!我亦谓此人,断虚诳语,离虚诳语,国王捕彼,以离虚诳语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发泄愤怒,不曾见、不曾闻。又,显示彼作恶业——此人依虚诳语,从长者、或长者子得利。因此,国王捕彼,以虚诳语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发泄愤怒。汝等曾如是见、或曾闻耶?”

“大德!我等曾见,又,曾闻,又,当来可闻。”

“诸比丘!汝等如何谓此耶?谓此人,断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离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国王捕彼,以离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发泄愤怒。汝等曾见、或曾闻耶?”

“大德!不然。”

“诸比丘!善哉!诸比丘!我亦谓此人,断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离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国王捕彼,以离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发泄愤怒,不曾见、不曾闻。又,显示彼作恶业——此人耽溺于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或杀女人、或男子;此人耽溺于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从某村、或某林,不与取,称为窃取者;此人耽溺于谷酒、木酒、酒分之放逸处,通他女人或童女;此人耽溺于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依虚诳语,从长者、或长者子得利。因此,国王捕彼,以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发泄愤怒。汝等曾如是见、或曾闻耶?”

“大德!我等曾见,又,曾闻,又,当来可闻。”

一百七十九

其时,给孤独长者为五百优婆塞所围绕,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其时,世尊告具寿舍利弗言:

“舍利弗!诸在家白衣,作业于五学处而为所拥护,又,四增上心之现法乐住,如实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彼得记说:若希望,则自地狱已尽、傍生已尽、饿鬼境已尽、无幸处、恶趣、险难已尽,我乃预流者,是不堕法,是为决定而终极等觉。如何于五学处作业而为所拥护耶?

舍利弗!世间有圣弟子,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欲行、离虚诳语,离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

以此等五学处作业为所拥护。如何于四增上心之现法乐住,如实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耶?

舍利弗!世间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即:彼世尊是应供、正等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御调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彼若证此第一增上心之现法乐住,则不清净之心,得清净;不洁白之心,得洁白。

复次,舍利弗![世]间有圣弟子,于法成就证净。即:世尊之法善说、现见、不时、来见、引导、智者是应自知。彼若证此第二增上心之现法乐住,则不清净之心,得清净;不洁白之心,得洁白。

复次,舍利弗![世]间有圣弟子,于僧伽成就证净。即: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妙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是直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应理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和敬行者;所谓四双补特伽罗、八士补特伽罗是。此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之无上福田。彼若证此第三增上心之现法乐住,则不清净之心,得清净;不洁白之心,得洁白。

复次,舍利弗!圣弟子,成就圣所爱之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可执取、能发三摩地之戒。彼若证此第四增上心之现法乐住,则不清净之心,得清净;不洁白之心,得洁白。

此等四增上心之现法乐住如实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

舍利弗!诸在家白衣,作业于五学处而为所拥护,又四增上心之现法乐住,如实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彼得记说:若希望,则自地狱已尽、傍生已尽、饿鬼境已尽、无幸处、恶趣、险难已尽,我乃预流者,是不堕法,是为决定而终极等觉。”

见地狱恐怖 避免一切恶

受持圣法已 智者避诸恶

不害众生命 皆有强劲力

知而不虚诳 勿盗他人物

自有妻满足 不通他人妻

心迷果酒类 酒分人勿饮

随念正自觉 又随寻善法

为众无恼害 修习饶益心

有所施法时 希功德利益

先于寂静者 施所施大果

我今说寂静 舍利弗谛听

若有黑与白 赤色之与黄

斑点或一色 又有鸽色牛

一切诸种中 良驯之牡牛

具有引荷力 直进且疾行

唯彼引荷力 彼毛色调见

如是人之中 生于如何姓

刹帝婆罗门 农商工屠业

一切诸种中 训练善行仪

信仰而具戒 语实而心惭

已断生与死 完全清净行

卸荷无系缚 已所作无漏

通达一切法 无执者安乐

离尘垢田中 布施有多报

凡夫不知逝 愚痴无所闻

别处无布施 不侍寂静人

智者尚寂静 亲侍有智人

植信善逝者 根本坚立时

彼等生天国 或往善姓家

次第得涅槃 如是智人证

一百八十

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行于憍萨罗[国]。世尊行走大道,于随一地方见沙罗树大林。见已,自大道离去而彼沙罗林处,至已,入彼沙罗林,于随一地方面现微笑。尔时,具寿阿难谓:“世尊有何因何缘而面现微笑耶?无因则世尊乃不现微笑。”尔时,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世尊有何因何缘而面现微笑耶?无因世尊不现微笑。”

“阿难!往昔此处有城,繁荣兴盛,人多居住,人口密集。阿难!近于此城,是迦叶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所居住。复次,阿难!于迦叶世尊、应供、正等觉者处,有名为迦毗尸(gavesi)之优婆塞,不圆满[五]戒。阿难!迦毗尸优婆塞指示而劝导五百优婆塞,彼等[亦]不圆满[五]戒。阿难!其时,迦毗尸优婆塞谓:‘我多利益此等五百优婆塞,是上首,是劝导者。我不圆满戒,又,此等五百优婆塞亦不圆满戒,如是此[因]完全相等,毫无优越,我乃优越!’阿难!其时,迦毗尸优婆塞诣彼等五百优婆塞之处,至已,告彼等五百优婆塞言:‘具寿等!自今日以后,当存念我为戒圆满之人!’阿难!其时,彼等五百之优婆塞谓:‘贤者迦毗尸于我等多利益,是上首,是劝导者。贤者迦毗尸实圆满其戒,我等岂弗然耶?’阿难!其时,彼等五百优婆塞,即诣迦毗尸优婆塞处,至已,白迦毗尸优婆塞言:‘贤者迦毗尸!自今日以后,当存念此等五百优婆塞为戒圆满人。’阿难!其时,迦毗尸优婆塞谓:‘我多利益此等五百之优婆塞,是上首,是劝导者。我圆满戒;又,此等五百优婆塞亦圆满戒,如是此[因]完全相等,毫无优越,我乃优越。’阿难!其时,迦毗尸优婆塞,即诣彼五百优婆塞。至已,告彼等五百优婆塞言:‘具寿等!自今日以后,当存念我为梵行者,是远行者,远离淫卑猥法!’阿难!其时,彼等五百优婆塞谓:‘贤者迦毗尸者多利益我等,是上首,是劝导者。贤者迦毗尸实当为梵行者,是远行者,远离淫卑猥法,我等岂弗然耶?’阿难!其时,彼等五百优婆塞即诣迦毗尸优婆塞处。至已,白迦毗尸优婆塞言:‘贤者迦毗尸!自今日以后,当存念此等五百优婆塞亦为梵行者,是远行者,远离淫卑猥法。’阿难!其时,迦毗尸优婆塞谓:‘我多利益此等五百优婆塞,是上首,是劝导者。又,我圆满戒,此等五百优婆塞亦圆满戒;又我为梵行者,是远行者,远离淫卑猥法,此等五百之优婆塞亦为梵行者,是远行者,远离淫卑猥法。如是此[因]完全相等,毫无优越,我乃优越!’阿难!其时,迦毗尸优婆塞即诣彼等五百优婆塞处。至已,告彼等五百优婆塞言:‘具寿等!自今日以后,当存念我为一食者,废除夜食,远离非时食!’阿难!其时,彼等五百优婆塞谓:‘贤者迦毗尸多利益我等,为上首,是劝导者。贤者迦毗尸实当为一食者,废除夜食,远离非时食,我等岂弗然耶?’阿难!其时,彼等五百优婆塞即诣迦毗尸优婆塞处。至已,白迦毗尸优婆塞言:‘贤者迦毗尸!自今日以后,当存念此等五百优婆塞,亦为一食者,废除夜食,远离非时食。’阿难!其时,迦毗尸优婆塞谓:‘我多利益此等五百优婆塞,为上首,是劝导者。又我圆满戒,此等五百优婆塞亦圆满戒。又我为梵行者,是远行者,远离淫卑猥法,此等五百优婆塞亦为梵行者,是远行者,远离淫卑猥法。又,我为一食者,废除夜食,远离非时食。如是此[因]完全相等,毫无优越,我乃优越!’阿难!其时,迦毗尸优婆塞诣迦叶世尊、应供、正等觉者之处。至已,白迦叶世尊、应供、正等觉者言:‘大德!我愿得从世尊出家,愿得具足[戒]。’阿难!迦毗尸优婆塞得从迦叶世尊、应供、正等觉者出家,得具足[戒]。复次,阿难!迦毗尸比丘,自受具足戒未久,独处,远离扰闹而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善男子等正自家趣向非家,彼之无上梵行之终极完具不久,已于现法而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证知生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作,再不还于现状。又,阿难!迦毗尸比丘为阿罗汉之一。阿难!其时,彼等五百之优婆塞谓:‘贤者迦毗尸多利益我等,为上首,为劝导者。而此贤者迦毗尸剃除须发,披着袈裟衣,自家而趣向非家,我等岂弗然耶?’阿难!其时,彼等五百优婆塞,即诣迦叶世尊、应供、正等觉者处,至已,白迦叶世尊、应供、正等觉者言:‘大德!我等愿得从世尊出家,愿得具足[戒]。’阿难!彼等五百优婆塞,即得从迦叶世尊、应供、正等觉者出家,得具足[戒]。又,阿难!迦毗尸比丘谓:‘我此无上之解脱乐,如实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愿此等五百之比丘,其无上之解脱乐,如实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阿难!其时,彼等五百比丘独处,远离扰闹而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善男子正自家而趣向非家,彼之无上梵行之终极完具不久,已于现法而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证知生者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作,再不还于现状。

阿难!如是,彼等五百比丘,以迦毗尸为上首,依次而上,次第卓越于胜行,作证无上解脱。以故阿难!应如是学。

我等依次第而上,次第卓越于胜行,当作证无上解脱。

阿难!应如是学。”

摄句:

畏无畏、地狱、怨、第五旃陀罗

喜、贩卖、国王、在家乃迦毗尸

第十九 阿兰若品

一百八十一

“诸比丘!有此等五者,是住树林者。以何为五耶?

以钝故、痴故,有住林者。有恶欲、恶性故,是住林者。有憍慢故、乱心故,是住林者。有诸佛、诸佛弟子所赞故,是住林者。唯依少欲、唯依喜足、唯依俭约、唯依远离、唯依求彼[善行],是住林者。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住林者。

诸比丘!于此等五种住林者中,所谓唯依彼之少欲、唯依喜足、唯依俭约、唯依远离、唯依求彼[善行]而为住林者,此等是五种住林者中之第一、为最、为首、为上、为胜。

诸比丘!譬如由牛之出乳,由乳出酪,由酪出生酥、由生酥出熟酥、由熟酥出醍醐者,此中说为第一。正如是,诸比丘!在此等五住林者中,所谓唯依彼之少欲、唯依喜足、唯依俭约、唯依远离、唯依求彼[善行]而为住林者,此等五种住林者中为第一、为最、为首、为上、为胜。”

一百八十二~一百八十九

“诸比丘!此等是五种之粪扫衣行者……

诸比丘!此等是五种之树下坐行者……

诸比丘!此等是五种之冢间坐行者……

诸比丘!此等是五种之回处坐行者……

诸比丘!此等是五种之常坐行者……

诸比丘!此等是五种之随得座行者……

诸比丘!此等是五种之一食行者……

诸比丘!此等是五种之不后食行者……”

一百九十

“诸比丘!此等是五种乞食行者。以何为五耶?

即:钝故、痴故,有乞食行者。恶欲、恶性故,有乞食行者。憍慢故、乱心故,有乞食行者。诸佛、诸佛弟子所赞故,有乞食者。唯依少欲、唯依喜足、唯依俭约、唯依远离、唯依求彼[善行],有乞食行者。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乞食行者。

诸比丘!在是等五种乞食行者中,所谓唯依彼之少欲、唯依喜足、唯依俭约、唯依远离、唯依求彼[善行]而为乞食行者,此等为五种乞食行者中第一、为最、为首、为上、为胜。

诸比丘!譬如由牛之出乳、由乳出酪、由酪出生酥、由生酥出熟酥、由熟酥出醍醐者,此中说为第一。正如是,诸比丘!在此等五种乞食行者中,所谓唯依彼之少欲、唯依喜足、唯依俭约、唯依远离、唯依求彼[善行]而为乞食行者,此等为五种乞食行者中第一、为最、为首、为上、为胜。”

摄句:

住林、粪扫衣、树下、冢间、回处坐

常坐、随得座、一食、不后食与乞食

第二十 婆罗门品

一百九十一

“诸比丘!此等五种昔时之婆罗门性,今时可见于狗之间,非于婆罗门之间。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昔时婆罗门,唯近于婆罗门女,非近于非婆罗门女。诸比丘!今时婆罗门者,亦近于婆罗门女,亦近于非婆罗门女。诸比丘!今时之狗唯近于牝狗,非近于非牝狗。诸比丘!是第一种昔时之婆罗门性,今时可见于狗之间,非于婆罗门之间。

三诸比丘!昔时婆罗门,唯近于受胎期中之婆罗门女,非近于非受胎期中。诸比丘!今时婆罗门,亦近于受胎期中之婆罗门女,亦近于非受胎期中[之婆罗门女]。诸比丘!今时之狗,唯近于受胎期中之牝狗,非近于非受胎期中[之牝狗]。诸比丘!是第二种古之婆罗门性,今时可见于狗之间,非于婆罗门之间。

诸比丘!昔时婆罗门,不购不卖婆罗门女,唯相爱而已,为相续共住而营生。诸比丘!今时婆罗门,亦购亦卖婆罗门女,亦相爱,为相续共住而营生。诸比丘!今时狗不购、不卖牝狗,唯相爱而已,为相交共住而营生。诸比丘!是第三种古之婆罗门性,今时可见于狗之间,非于婆罗门之间。

诸比丘!昔时婆罗门,即使财、谷、银、金亦不为贮蓄。诸比丘!今时婆罗门,即使财、谷、银、金亦为贮蓄。诸比丘!今时之狗,即使财、谷、银、金亦不为贮蓄。诸比丘!是第四种古之婆罗门性,今时可见于狗之间,非于婆罗门之间。

诸比丘!昔时婆门,于夕为夕食,于朝为朝食而乞求施食。诸比丘!今时婆罗门,唯欲食得满腹已,且携残余而去。诸比丘!今时之狗于夕为夕食,于朝为朝食而乞求施食。诸比丘!是第五种古之婆罗门性,今时可见于狗之间,非于婆罗门之间。

诸比丘!此等五种之昔时婆罗门性,今时可见于狗之间,非于婆罗门之间。”

一百九十二

其时,头那婆罗门,诣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俱相庆慰,交换欢喜可慰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头那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者瞿昙!我闻沙门瞿昙不向衰老、老年、年迈、高龄之婆罗门问讯、或起立、或让席。尊者瞿昙!此乃确实如是,尊者瞿昙者不向衰老、老年、年迈、高龄之婆罗门问讯、或起立、或让席。尊者瞿昙!此非完全圆熟。”

“头那!汝非宣称为婆罗门耶?”

“尊者瞿昙!正说者可以语:婆罗门,为母、父两者生而纯正,托胎清净乃至七世之父祖皆是纯正,不被谤出生之论,受持读诵真言,古传说于三吠陀及第五,并通达语汇、法式、语分别,能语而精通文法,于顺世论及大人相[所记述之文义]无不受持。尊者瞿昙!其正说者,可相同以我而语。尊者瞿昙!我亦为婆罗门,母、父两者生而纯正,托胎清净乃至七世之父祖皆是纯正,被不谤出生之论,受持读诵真言,古传说于三吠陀及第五,并通达语汇、法式、语分别,能语而精通文法,于顺世论及大人相[所记述之文义]无不受持。”

“头那!诸婆罗门中昔时之圣者,为真言之作者,为真言之能说者。又属于彼等之古集、读诵、口授、集成者,今时之婆罗门随诵、而随说。随说[彼等之]所说,随[彼等之]所口授而口授。[所谓彼等者]即:阿吒摩、婆莫迦、婆摩提婆、鼻沙密多、耶婆提伽、应疑罗沙、跋罗堕阇、婆悉吒、迦叶波、仆虞哥等是。彼等者施设此等五婆罗门,即等于梵天,等于天上,守护界限,超越界限,第五为婆罗门中之旃陀罗。头那!汝乃彼等中何者耶?”

“尊者瞿昙!我不知此等五种婆罗门,唯知我乃婆罗门。尊者瞿昙!若请为我说法,是甚幸。使我得知此等五种婆罗门。”

“诚然,婆罗门!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

头那婆罗门回答世尊:“尊者!诚然。”世尊曰:

“头那!云何相等于梵天之婆罗门耶?头那!世间有婆罗门,母、父两者皆生而纯正,托胎清净乃至七世之父祖皆是纯正,不被谤出生之论,彼行四十八年间童贞之梵行,学习真言,四十八年间行童贞之梵行已,学习真言已,完全如法,非于非法,为师而寻求师财。头那!又此中,法者何耶?不依农事、不依商业、不依放牧、不依弓刀、不依事王、不依随一之工巧,纯依乞食行,而不侮蔑钵。彼奉献师财于师已,剃除须发,披着袈娑,自家趣向非家。彼如是出家而与慈心俱行,遍满一方而住;如是[遍满]第二、第三、第四[方而住];如是,上、下、横遍于一切世界,以与慈俱行广大无量无怨无害心,遍满而住;与悲……与喜……与舍俱行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遍满第二、第三、第四[方而住];如是,上、下、横遍于一切世界,与慈俱行广大无量无怨无害心,遍满而住。彼修此等之四梵住已,身坏死后,生于善趣、梵世。头那!如是相等于梵天之婆罗门。

头那!又云何相等于天之婆罗门耶?头那!世间有婆罗门,母、父两者皆生而纯正,托胎清净乃至七世之父祖皆是纯正,不被谤出生之论。彼四十八年间行童贞之梵行,学习真言。四十八年间行童贞之梵行已,学习真言已,完全如法,非于非法,为师寻求师财。头那!又,此中之法者何耶?不依农事、不依商业、不依放牧、不依弓刀、不依事王、不依随一之工巧,纯依乞食行而不侮蔑于钵。彼奉献师财于师已,完全如法,非于非法,而寻求妻。头那!此中,法者何耶?不购[女],不卖[己],唯[寻求]给予以[手][浇]水之婆罗门女。彼唯亲近婆罗门女,非刹帝利女、非毗舍女、非首陀女、非旃陀罗女、非猎师女、非箧匠女、非车匠女,不亲近补羯婆女、不亲近怀胎女、不亲近授乳女、不亲近非受胎期中女。又,头那!婆罗门者何故不亲近怀胎女耶?头那!若婆罗门亲近怀胎女,则彼童男或童女者称为大粪聚生。是故,头那!婆罗门不亲近怀胎女。又,头那!婆罗门何故不亲近授乳女耶?头那!若婆罗门亲近授乳女,则彼童男或童女者,称为饮不净。是故,头那!婆罗门不亲近授乳女。又,头那!婆罗门何故不亲近非受胎期中女耶?彼婆罗门女不为欲、不为戏、不为适悦;唯为子孙相续于婆罗门,而做婆罗门女。彼得子已,剃除须发,披着袈裟,自家趣向非家。彼乃如是出家,离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彼修此等四静虑已,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头那!如是相等于天之婆罗门。

头那!又云何而为守护界限之婆罗门耶?头那!世间有婆罗门,母、父两者皆生而纯正,托胎清净乃至七世之父祖皆是纯正,不被谤出生之论。彼四十八年间行童贞之梵行,学习真言,四十八年间行童贞之梵行已,学习真言已,完全如法,非于非法,为师寻求师财。头那!此中之法者何耶?不依农事、不依商业、不依放牧、不依弓刀、不依事王、不依随一之工巧,纯依乞食行而不侮蔑于钵。彼奉献师财于师已,完全如法,非于非法而寻求妻。头那!此中之法者何耶?不购[女],不卖[已],唯[寻求]给予以[手灌]水之婆罗门女。彼唯亲近婆罗门女,非刹帝利女、非毗舍女、非首陀女、非旃陀罗女、非猎师女、非箧匠女、非车匠女,不亲近补羯裟女、不亲近怀胎女、不亲近授乳女、不亲近非受胎期中之女。又,头那!婆罗门何故不亲近怀胎女耶?头那!若婆罗门亲近怀胎女……乃至……唯为子孙相续于婆罗门,而做婆罗门女。彼得子已,希望其子之宠爱,栖息于家族中,不自家趣向非家,整备昔时婆罗门之界限而住其处,不逾越;整备昔时婆罗门界限之婆罗门住于其处,则不逾越。头那!是故,称为守护界限之婆罗门。头那!如是为守护界限之婆罗门。

头那!又如何为超越界限之婆罗门耶?头那!世有婆罗门,母、父两者……不被谤出生之论,彼四十八年间行童贞之梵行,学习真言,四十八年间行童贞之梵行已,学习真言已,完全如法,非于非法,为师而寻求师财。头那!又此中之法者何耶?不依农事、不依商业、不依放牧、不依弓刀、不依事王、不依随一之工巧,纯依乞食行而不侮蔑于钵。彼奉献师财于师已,即如法、非法,购[女]亦卖[己]而寻求妻。亦[寻求]给予以[手灌]水之婆罗门女。彼亲近婆罗门女,亦亲近刹帝利女、毗舍女、首陀女、旃陀罗女、猎师女、箧匠女、车匠女,补羯娑女、怀胎女、授乳女、受胎期中女、非受胎期中女。彼之婆罗门女者为欲、为戏、为适悦、亦为子孙相续于婆罗门,而有婆罗门女。俱备昔时婆罗门之界限而不住于其处,若逾越之,头那!是故称为超越界限之婆罗门。头那!如是为超越界限之婆罗门。

头那!又如何为婆罗门中旃陀罗之婆罗门耶?头那!世间有婆罗门,母、父两者皆生而纯正,托胎清净乃至七世父祖皆是纯正,不被谤出生之论。彼四十八年间行童贞之梵行,学习真言。四十八年间行童贞之梵行已,学习真言已,虽如法、非法,依农事、依商业、依放牧、依弓刀、依事王、亦依随一之工巧,纯依乞食而不侮蔑于钵,为师寻求师财。彼奉献师财于师已,即如法、非法,购[女]卖[己]而寻求妻,亦寻求给予以[手灌]水之婆罗门女。彼亦亲近婆罗门女,亦亲近刹帝利女、毗舍女、首陀女、旃陀罗女、猎师女、箧匠女、车匠女,亦亲近补羯裟女、怀胎女、授乳女、受胎期中女、非受胎期中女。彼之婆罗门女者为欲、为戏、为适悦、亦为子孙相续于婆罗门而有婆罗门女。彼乃依一切之业而为活命,然而婆罗门众者语彼:‘汝即称为婆罗门,何故依一切之业而为活命耶?’彼答言:‘譬如火燃烧清净物,亦燃烧不清净物,因此不污于火。’正如是,婆罗门依一切之业而为活命,然婆罗门不污。头那!依一切业而为活命故,称为婆罗门中旃陀罗之婆罗门。头那!如是为婆罗门中旃陀罗之婆罗门。

头那!诸婆罗门中昔时之圣者,乃真言之作者,真言之能说者。又属于彼等之古集、读诵、口授、集成者,今时之婆罗门随诵、随说。随说[彼等之]所说,随[彼等之]所口授而口授。[所谓彼等者]即:阿吒摩、婆莫迦、婆摩提婆、鼻沙密多、耶婆提伽、应疑罗、沙跋罗堕阇、婆悉坂、迦叶波、仆虞哥等是。彼等施设此等五种之婆罗门,即相等于梵天,等于天上,守护界限,超越界限,于第五为婆罗门中之旃陀罗。头那!汝乃彼等中之何者耶?”

“尊者瞿昙!我等尚不等值于婆罗门中之旃陀罗,奇哉!尊者瞿昙!……乃至……承尊者瞿昙当摄受我自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一百九十三

尔时,伤歌逻婆罗门,诣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相互庆慰,交换欢喜可慰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伤歌逻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者瞿昙!是何因何缘,纵然于长夜读诵真言,亦于其时不得辩才,况不读诵?复次,尊者瞿昙!是何因何缘,于长夜不读诵真言,亦于其时能得辩才,况且读诵耶?”

“婆罗门!以缠缚于欲贪、随逐于欲贪心而住,且不如实知已生欲贪出离时,其时亦不如实知、不见己利,其时亦不如实知、不见他利,其时亦不如实知、不见俱利,于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辩才,况不读诵?婆罗门!譬如有水钵,[钵中之水]或浑浊为赤色、黄色、青色、真红色,有眼之人,于其中凝视己之面貌,而不如实知、见。正如是,婆罗门!以缠缚于欲贪、随逐于欲贪之心而住,且不如实知已生欲贪出离之时,其时亦不如实知、不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辩才,况不读诵耶?

复次,婆罗门!以缠缚于瞋、随逐于瞋心而住,且不如实知已生瞋恚出离之时,其时亦不如实知、不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辩才,况不读诵?婆罗门!譬如水钵,[钵中之水]以火加热、沸腾、洋溢,有眼之人,于其中凝视己之面貌,而不如实知、见。正如是,婆罗门!以缠缚于瞋、随逐于瞋心而住,且不如实知已生瞋恚出离之时,其时亦不如实知、不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辩才,况不读诵耶?

复次,婆罗门!以缠缚于惛眠、随逐于惛眠心而住,且不如实知已生惛眠出离之时,其时亦不如实知、不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辩才,况不读诵?婆罗门!譬如有水钵,[钵中之水]为青苔所蔽,有眼之人于其中凝视己面貌,而不如实知、见。正如是,婆罗门!以缠缚于惛眠、随逐于惛眠之心而住,且不如实知已生惛眠出离之时,其时亦不如实知、不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读诵之真言亦不得辩才,况不读诵耶?

复次,婆罗门!以缠缚于掉悔、随逐于掉悔心而住,且不如实知已生掉悔出离之时,其时亦不如实知、不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辩才,况不读诵?婆罗门!譬如有水钵,[钵中之水]为风所吹动、漂荡,有眼之人于其中凝视己之面貌,而不如实知、见。正如是,婆罗门!以缠缚于掉悔、随逐于掉悔之心而住,且不如实知已生掉悔出离之时,其时亦不如实知、不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辩才,况不读诵耶?

复次,婆罗门!以缠缚于疑、随逐于疑心而住,且不如实知已生之疑出离之时,其时亦不如实知、不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辩才,况不读诵?婆罗门!譬如有水钵,[钵中之水]被扰浊,含泥且置于闇处,有眼之人于其中凝视己之面貌,而不如实知、不见。正如是,婆罗门!以缠缚于疑、随逐于疑心而住,且不如实知已生之疑出离之时,其时亦不如实知、不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辩才,况不读诵耶?

[复次,]婆罗门!以不缠缚于欲贪、不随逐于欲贪心而住,且如实了知已生欲贪出离之时,其时亦如实知见己利,其时亦如实知见他利,其时亦如实知见俱利,于长夜不读诵真言,亦能得辩才,况读诵耶?婆罗门!譬如有水钵,[钵中之水]或不浑浊为赤色、黄色、真红色,有眼之人于其中凝视己之面貌,而如实知见。正如是,婆罗门!以不缠缚于欲贪、不随逐于欲贪心而住,且如实了知已生欲贪出离之时,其时亦如实知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不读诵真言,亦得辩才,况读诵耶?

复次,婆罗门!以不缠缚于瞋、不随逐于瞋心而住,且如实了知已生瞋出离之时,其时亦如实知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不读诵真言亦能得辩才,况读诵耶?婆罗门!譬如有水钵,[钵中之水]以火不加热、不沸腾、不洋溢,有眼之人于其中凝视己之面貌,而如实知见。正如是,婆罗门!以不缠缚于瞋、不随逐于瞋心而住,且如实了知已生瞋出离之时,其时亦如实知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不读诵真言,亦能得辩才,况读诵耶?

一〇

复次,婆罗门!以不缠缚于惛眠、不随逐于惛眠心而住,且如实了知已生惛眠出离之时,其时亦如实知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不读诵真言亦能得辩才,况读诵耶?婆罗门!譬如有水钵,[钵中之水]不为青苔所蔽,有眼之人于其中凝视己之面貌,而如实知见。正如是,婆罗门!以不缠缚于惛眠、不随逐于惛眠心而住,且如实了知已生惛眠出离之时,其时亦如实知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不读诵真言,亦能得辩才,况读诵耶?

一一

复次,婆罗门!以不缠缚于掉悔、不随逐于掉悔心而住,且如实了知已生掉悔出离之时,其时亦如实知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不读诵真言亦能得辩才,况读诵耶?婆罗门!譬如有水钵,[钵中之水]不为风所吹动、漂荡,有眼之人于其中凝视己之面貌,而如实知见。正如是,婆罗门!以不缠缚于掉悔、不随逐于掉悔心而住,且如实了知已生掉悔出离之时,其时亦如实知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不读诵真言,亦能得辩才,况读诵耶?

一二

复次,婆罗门!以不缠缚于疑、不随逐于疑心而住,且如实了知已生疑出离之时,其时亦如实知见己利,其时亦如实知见他利,其时亦如实知见俱利,于长夜不读诵真言,亦能得辩才,况读诵耶?婆罗门!譬如有水钵,[钵中之水]澄清无秽,置于明处,有眼之人于其中凝视己之面貌,而如实知见。正如是,婆罗门!以不缠缚于疑、不随逐于疑心而住,且如实了知已生疑出离之时,其时亦如实知见己利,其时亦如实知见他利,其时亦实如知见俱利,于长夜不读诵真言,亦能得辩才,况读诵耶?

婆罗门!有此因此缘,于长夜读诵真言,亦于其时能得辩才,况不读诵耶?婆罗门!有此因此缘,于长夜不读诵真言,亦于其时能得辩才,况读诵耶?”

一三

“尊者瞿昙!奇哉!……乃至……当摄受我自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一百九十四

一时,世尊住毗舍离大林中之重阁讲堂。复次,尔时,迦罗那婆罗门,承担栗遮毗人之工程。时,迦罗那婆罗门见宾阇尼婆罗门自远方而来。见已,语于宾阇尼婆罗门言:

“友,宾阇尼!今于日中自何处来耶?”

“我自沙门瞿昙处来此。”

“友,宾阇尼!沙门瞿昙之慧力当云何耶?谓[彼]是智者耶?”

“我乃不敢当,我如何可知沙门瞿昙之慧力?得知沙门瞿昙之慧力者,唯有能相等于彼者。”

“友,宾阇尼!汝以最胜之赞叹称赞沙门瞿昙。”

“我乃不敢当,我如何可赞叹沙门瞿昙?彼尊者瞿昙,唯有依[自]所赞叹[之德]而加以赞叹,[无其他赞叹方法]为天与人中之最胜。”

“友,宾阇尼!汝见如何义理?而如是极为赞叹沙门瞿昙耶?”

“譬如有人,饱食最上味时,则不再希望其余下味。正如是,或契经、或应颂、或记说、或未曾有法,若谛听彼沙门瞿昙之法,则不再希望[聆听]其余众多沙门、婆罗门之论。譬如有人,为饥饿而衰恼,欲得甜饭团,彼每于啖食,必得甘纯滋味。正如是,或契经、或应颂、或记说、或未曾有法,若谛听彼尊者瞿昙之法,当比余等之任何[法]更得欢喜,[更]得心之澄净。譬如有人,欲得黄色、或赤色之旃檀树枝,彼嗅其下方、或中方、或上方之任何一方,亦唯得纯妙之香。正如是,或契经、或应颂、或记说、或未曾有法,若谛听彼世尊瞿昙之法,则比余等之任何[法]更得欢喜,[更]得喜悦。譬如有人,恼苦剧病,有良医可立即除去彼恼。正如是,或契经、或应颂、或记说、或未曾有法,若谛听彼尊者瞿昙之法,则忧、悲、苦、愁、恼者比余等之任何更易消灭。譬如有莲池,水澄、水甘、水冷、水净、岸美、可悦。时,有人为热所苦、为热所恼而疲劳口渴,欲来饮食,彼入其莲池,且浴、且饮已,一切之苦痛、疲劳、热恼者止息。正如是,或契经、或应颂、或记说、或未曾有法,若谛听彼尊者瞿昙之法,则一切之苦痛、疲劳、热恼者比余等之任何更易止息。”

如是说时,迦罗那婆罗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向世尊之处,合掌恭敬而三度唱言感激赞叹:

“归命彼世尊、应供、正等觉者,

归命彼世尊、应供、正等觉者,

归命彼世尊、应供、正等觉者。

友,宾阇尼!奇哉!友,宾阇尼!奇哉!宾阇尼!譬如唤起隐藏者,或如启发掩饰者,或如指示道路于迷途者,如于黑暗中捧举油灯,有眼者可见诸色。正如是,友宾阇尼,以种种方法开示其法。宾阇尼!我自归依彼尊者瞿昙,[自归依]法与比丘僧伽。友,宾阇尼!当摄受我,自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一百九十五

尔时,世尊住毗舍离大林中之重阁讲堂。复次,其时,五百栗遮毗人服侍世尊。若干栗遮毗人是青色、彩青色、着青衣、着青色装饰;若干栗遮毗人是黄色、彩黄色、着黄衣、着黄色装饰;若干栗遮毗人是赤色、彩赤色、着赤衣、着赤色装饰;若干栗遮毗人是白色、彩白色、著白衣、著白色装饰,是故,世称色炫耀。时,宾阇尼婆罗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向世尊之处,合掌恭敬而白[世尊]言:“世尊!为我起辩才。善逝!为我起辩才。”世尊曰:“宾阇尼!汝以辩才而说。”时,宾阇尼婆罗门即在世尊之面前,以适宜之偈颂而赞叹:

“晨开香不失 如红莲花香

见辉放光者 如赫日照空”

尔时,彼等栗遮毗人奉献五百件上衣与宾阇尼婆罗门。时,宾阇尼婆罗门将五百件上衣奉献于世尊。时,世尊告彼等栗遮毗人言:

“栗遮毗众!世间有五宝之出现,甚为难得。何等为五?

世间有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出现,甚为难得。于世间有如来宣说法律于补特伽罗甚为难得。世间有了知如来所说法律之补特伽罗,甚为难得。世间有了知如来所说法律而行法随法之补特伽罗,甚为难得。世间有知恩感恩之补特伽罗,甚为难得。

栗遮毗众!世间有如是等五宝之出现者,甚为难得。”

一百九十六

“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犹为未现等觉之菩萨,有五大梦之呈现。何等为五?

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是以此大地为大床,以雪山王为枕,置左手于东海上,置右手于西海上,置两足于南海上。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此乃第一大梦之呈现。

复次,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由脐生出一种名为悌利亚之草,扩散于空中而立。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此乃第二大梦之呈现。

复次,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者,[自脚趾端]乃至膝盖,有黑首之白蚁以足匍匐而上。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此乃第三大梦之呈现。

复次,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于足边有不同羽色之四鸟,自四方而来,落下化为纯白。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此乃第四大梦之呈现。

复次,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登越大粪山,登而经行,不为粪所污。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此乃第五大梦之呈现。

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以此大地为大床,以雪山王为枕,置左手于东海上,置右手于西海上,置两足于南海上者。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现等觉为无上正觉。彼为现等觉者,此乃第一大梦之呈现。

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自脐生出一种名为悌利亚之蔓草,扩散于空中而立。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觉悟,八支圣道已,乃至善开示天人。彼为现等觉者,此乃第二大梦之呈现。

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自脚趾端]乃至膝盖,有黑首白蚁以足匍匐而上。诸比丘!众多之在家白衣,终生归依如来。彼为现等觉者,此乃第三大梦之呈现。

一〇

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于足边有不同羽色之四鸟自四方而来,下落化为纯白。诸比丘!此等之四色者乃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是。彼等于如来所宣说之法律中,自家而趣向非家,作证无上解脱。彼为现等觉者,此乃第四大梦之呈现。

一一

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登越大粪山,登而经行,不为粪所污。诸比丘!如来虽得衣服、饮食、床座、治病药及资具,然如来不结,不失正气,不坚执而受用此等。彼为现等觉者,此乃第五大梦之呈现。

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此等乃五大梦之呈现。”

一百九十七

“诸比丘!此等五者,为雨之障碍,而观相者不知此,观相者之眼不及此。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火界怒于上空,已生之云依此而散乱。诸比丘!此为第一雨之障碍,观相者不知此,观相者之眼不及此。

复次,诸比丘!风界怒于上空,已生之云依此而散乱。诸比丘!此为第二雨之障碍,观相者不知此,观相者之眼不及此。

复次,诸比丘!罗睺阿修罗王,以手受水而溅于大海。诸比丘!此为第三雨之障碍,观相者不知此,观相者之眼不及此。

复次,诸比丘!云雨之天怠慢。诸比丘!此为第四雨之障碍,观相者不知此,观相者之眼不及此。

复次,诸比丘!人人行非法。诸比丘!此为第五雨之障碍,观相者不及此,观相者之眼不及此。

诸比丘!此等五者为雨之障碍,观相者不知此,观相者之眼不及此。”

一百九十八

“诸比丘!成就五支之语者,是善说,是不恶说;又,是无罪;又,不为智者所呵。何等为五?

即:应时之语;又,真实之语;又,柔软之语;又,引利之语;又,慈心之语。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语者,是善说,是不恶说;又,是无罪;又,不为智者所呵。”

一百九十九

“诸比丘!有戒之出家者,近于家时,其中有家之人,则由五处而生多福。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有戒之出家者,近于家时,有人若见已则心纯净,诸比丘!其家族能行生天之道。

诸比丘!有戒之出家者,近于家时,有人若起迎问讯而劝座,诸比丘!其家族能行生于高贵家之道。

诸比丘!有戒之出家者,近于家时,有人若除悭垢,诸比丘!其家族能行生大自在之道。

诸比丘!有戒之出家者,近于家时,有人若随能随力而分与,诸比丘!其家族能行生大俸禄之道。

诸比丘!有戒之出家者,近于家时,有人若请问听法,诸比丘!其家族能行生大慧之道。

诸比丘!有戒之出家者,近于家时,其中有家之人,则由此等五处而生多福。”

二百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出离之要。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思惟于欲之比丘,其心不出诸欲、不欢喜、不安住、不信解。然而,思惟离欲之比丘,其心入于离欲、欢喜、安住、信解。彼之心善作、善修、善出、善脱、善离诸欲系。又,由欲缘而生之一切苦痛热恼诸漏,彼乃解脱,彼即不受其苦受,是名为诸欲之出离。

复次,诸比丘!思惟于恚之比丘,其心不出于恚、不欢喜、不安住、不信解。然而,思惟无恚之比丘,其心入于无恚、欢喜、安住、信解。彼之心善作、善修、善出、善脱、善离恚系。又,由恚缘而生之一切苦痛热恼诸漏,彼乃解脱,彼即不受其苦受,是名为恚之出离。

复次,诸比丘!思惟于害之比丘,其心不出于害、不欢喜、不安住、不信解。然而,思惟无害之比丘,其心入于无害、欢喜、安住、信解。彼之心善作、善修、善出、善脱、善离害系。又,由害缘而生之一切苦痛热恼诸漏,彼乃解脱,彼即不受其苦受,是名害之出离。

复次,诸比丘!思惟于色之比丘,其心不出于色、不欢喜、不安住、不信解。然而,思惟无色之比丘,其心入于无色、欢喜、安住、信解。彼之心善作、善修、善出、善脱、善离诸色系。又,由色缘而生之一切苦痛热恼诸漏,彼乃解脱,彼即不受其苦受,是名为色之出离。

复次,诸比丘!思惟于有身之比丘,其心不出于有身、不欢喜、不安住、不信解。然而,思惟有身灭之比丘,其心入于有身灭、欢喜、安住、信解。彼之心善作、善修、善出、善脱、善离有身系。又,由有身缘而生之一切苦痛热恼诸漏,彼乃解脱,彼即不受其苦受,是名为有身之出离。

彼则欲喜亦不随眠,恚喜亦不随眠,害喜亦不随眠,色喜亦不随眠,有身喜亦不随眠。彼则欲喜不随眠之故,恚喜不随眠之故,害喜不随眠之故,色喜不随眠之故,有身喜不随眠之故,诸比丘!此比丘无随眠,已断渴爱,已离诸结,由正思惟现观,已作苦之边际。

诸比丘!此等为五种出离之要。”

摄句:

狗、头那、伤歌逻、迦罗那、宾阇尼

大梦、雨、善恶语、有戒出家与出离

第五之五十

第二十一 金毗罗品

二百一

一时,世尊住金毗罗之竹林。尔时,具寿金毗罗,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金毗罗,白世尊言:

“大德!有何因何缘,如来圆寂时,正法不久住耶?”

“金毗罗!如来圆寂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崇、不敬[大]师而住,不崇、不敬[佛]法而住,不崇、不敬僧伽而住,不崇、不敬其学而住,不相互崇敬而住。金毗罗!此是如来圆寂时,正法不久住之因缘。”

“复次,大德!有何因何缘,如来圆寂时,正法久住耶?”

“金毗罗!如来圆寂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崇敬[大]师而住,崇敬[佛]法而住,崇敬僧伽而住,崇敬其学而住,相互崇敬而住。金毗罗!此是如来圆寂时,正法久住之因缘。”

二百二

“诸比丘!此等是听法之五利。以何为五耶?

即:闻所未闻、净其已闻、断其所惑、正其所见、彼心欢喜。

诸比丘!此等是听法之五利。”

二百三

“诸比丘!若王之良马成就五支,则为适意于王,适于王之使用,为王之股肱。以何为五耶?

即:直行、速疾、柔软、忍辱与净性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王善良马,则为适意于王,适于王之使用,为王之股肱。

诸比丘!正如是,成就五法之比丘,是应请、是应施、是应合掌、是世之无上福田。以何为五耶?

即:直行、速疾、柔软、忍辱与净性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是应请、是极应请、是应施、是应合掌、是世之无上福田。”

二百四

“诸比丘!此等是五力。以何为五耶?

即:信力、惭力、愧力、精进力、慧力是。

诸比丘!此等是五力。”

二百五

“诸比丘!此等是五心荒芜。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大]师困惑、怀疑、不信解、不信任。诸比丘!凡比丘,于[大]师困惑、怀疑、不信解、不信任时,彼心则不倾向于炽然、修习、恒常、勤行。其不倾向于炽然、修习、恒常、勤行之心,是第一心之荒芜。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于法困惑……于僧伽困惑……于学困惑……于同梵行者怨怒、不欢、心激、荒废。诸比丘!凡比丘,于同梵行者怨怒,不欢、心激、荒废之时,彼心则不倾向于炽然、修习、恒常、勤行。其不倾向于炽然、修习、恒常、勤行之心,是第五心之荒芜。

诸比丘!此等是五心之荒芜。”

二百六

“诸比丘!此等是五心缚。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恼、不离渴爱。诸比丘!凡比丘,于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恼、不离渴爱时,彼心则不倾向于炽然、修习、恒常、勤行。其不倾向于炽然、修习、恒常、勤行之心,是第一之心缚。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身不离贪……于色不离贪……为所欲为,食满腹已,耽溺于卧乐、倚乐、睡眠乐而住……愿得天众身而行梵行,即我依此戒、或依禁、或依苦行、或依梵行而或可为天、或可为随一之天。诸比丘!凡为比丘,愿得天众身而行梵行,即我依此戒、或依禁、或依苦行、或依梵行而或可为天、或可为随一之天,彼心则不倾向于炽然、修习、恒常、勤行。其不倾向于炽然、修习、恒常、勤行之心,是五心缚。”

二百七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粥之德。以何为五耶?

即:治饥、愈渴、顺风、清净[血]管、消化胃之残食。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粥之德。”

二百八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不嚼杨枝之失。以何为五耶?

即:不适可于眼、口放恶臭、味神经不净、胆汁与痰缠络食物、食物不甘于彼。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不嚼杨枝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咀嚼杨枝之德。以何为五耶?

即:适可于眼、口不放恶臭、味神经清净、胆汁与痰不缠络食物、食物甘于彼。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咀嚼杨枝之德。”

二百九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以拉长歌音而诵法之失。以何为五耶?

己亦爱着其音;他亦爱着其音;在家众非难;我等歌咏,正如是,此等之释迦子亦歌咏;或修练音调而妨碍定心;尔后之人模仿[于彼]。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以拉长歌音而诵法之失。”

二百十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失念不正知而入于睡眠之失。以何为五耶?

即:梦而苦、惊而觉、见恶梦、诸天不护、漏不净。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失念不正知而入于睡眠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住念正知而入于睡眠之德。以何为五耶?

即:安眠、安觉、不见恶梦、诸天守护、不漏不净。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住念正知而入于睡眠之德。”

摄句:

金毗罗、听法、良马、力、栽、

心缚、粥、[杨枝]、歌咏、失念

第二十二 骂詈品

二百十一

“诸比丘!凡比丘而骂詈、诃责梵行者,或谤圣者,须知必招致五失。以何为五耶?

或犯驱摈罪;或绝向上之途;或堕随一染污之犯;或触于重病患迷乱而命终;身坏死后,生于无福处、恶趣、险难、地狱。

诸比丘!凡比丘而骂詈、诃责梵行者,或谤圣者,须知必招致此等五失。”

二百十二

“诸比丘!凡比丘而轻弄、斗诤、诤论、起纷议、起僧伽之争者,须知必招致五失。以何为五耶?

即:未得不得;已得退失;恶评扬举;迷乱而命终;身坏死后,生于无福处、恶趣、险难、地狱。

诸比丘!凡比丘而轻弄、斗诤、诤论、起纷议、起僧伽之争者,须知必招致是等之五失。”

二百十三

“诸比丘!此等乃无戒者、破戒者之五失。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世间有无戒者、破戒者,由放逸因而招致财产大损失。诸比丘!此为无戒者、破戒者之第一失。

复次,诸比丘!于无戒者、破戒者,恶评扬举。诸比丘!此为无戒者、破戒者之第二失。

复次,诸比丘!无戒者、破戒者,不论入于刹帝利众、或婆罗门众、或居士众、或沙门众等,任何之众亦无不畏惧、怀赧。诸比丘!此为无戒者、破戒者之第三失。

复次,诸比丘!无戒者、破戒者迷乱而命终。诸比丘!此为无戒者、破戒者之第四失。

复次,诸比丘!无戒者、破戒者身坏死后,生于无福处、恶趣、险难、地狱。

诸比丘!此为无戒者、破戒者之第五失。

诸比丘!此等乃无戒者、破戒者之五失。

诸比丘!此等乃有戒者、圆足戒者之五德。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世间有有戒者、圆足戒者,依不放逸之因而得大财聚。诸比丘!此为有戒者、圆足戒者之第一德。

复次,诸比丘!于有戒者、圆足戒者,好评扬举。诸比丘!此为有戒者、圆足戒者之第二德。

一〇

复次,诸比丘!有戒者、圆足戒者,不论入于刹帝利众、或婆罗门众、或居士众、或沙门众等、任何之众亦无所畏惧、不怀赧。诸比丘!此为有戒者、圆足戒者之第三德。

一一

复次,诸比丘!有戒者、圆足戒者,不迷乱而命终。诸比丘!此为有戒者、圆足戒者之第四德。

一二

复次,诸比丘!有戒者、圆足戒者,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诸比丘!此为有戒者、圆足戒者之第五德。

诸比丘!此等乃有戒者、圆足戒者之五德。”

二百十四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谈补特伽罗之失。以何为五耶?

即畅谈虚诳;畅谈离间;畅谈粗恶;畅谈杂秽;身坏死后,生于无福处、恶趣、险难、地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多谈补特伽罗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依慧而谈补特伽罗之德。以何为五耶?

即:不谈虚诳;不谈离间;不谈粗恶;不谈杂秽;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依慧而谈补特伽罗之德。”

二百十五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不忍之失。以何为五耶?

即:为多人非可爱、非可意;又,多敌;多过失;迷乱而命终;身坏死后,生于无福处、恶趣、险难、地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不忍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忍之德。以何为五耶?

即:为多人可爱、可意;不多敌;不多过失;不迷乱而命终;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忍之德。”

二百十六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不忍之失。以何为五耶?

即:为多人非可爱、非可意;又凶暴;又,有追悔;迷乱而命终;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不忍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忍之德。以何为五耶?

即:为多人可爱、可意;又,不凶暴;无追悔;不迷乱而命终;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忍之德。”

二百十七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不端正者之失。以何为五耶?

自谤己;智者知而诃责;恶评扬举;迷乱而命终;身坏死后,生于无福处、恶趣、险难、地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不端正者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端正者之德。以何为五耶?

自不谤己;智者知而称赞;好评扬举;不迷乱而命终;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端正者之德。”

二百十八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不端正者之失。以何为五耶?

即:未信者不信;又,一分之已信者相背驰;于[大]师之教不能遵行;尔后之人模仿[于彼];彼心不澄净。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不端正者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端正者之德。何等为五耶?

即:未信者信;又,已信者更增[信];于[大]师之教能予遵行;尔后之人模仿[于彼];彼心得澄净。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端正者之德。”

二百十九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火之失。以何为五耶?

即:不适可于眼、损色、使衰弱、同类聚、能起颠倒之谈。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火之失。”

二百二十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摩偷罗[国]之失。以何为五耶?

即:不平坦;多尘;狗猛;夜叉暴逆;乞食者难得。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摩偷罗[国]之失。”

摄句:

骂詈、轻弄、戒、多谈之人、二之不忍

二之不端正者、火之五失、摩偷罗五失

第二十三 长游行品

二百二十一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屡次作长游行、不定游行者之失。以何为五耶?

即:不闻未闻;已闻不净;于一分之已闻非无畏;受及重病患;又,无友等是。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屡次作长游行、不定游行者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定游行之德。以何为五耶?

即:闻所未闻;清净已闻;于一分之已闻无所畏;不受及重病患;又,有友。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定游行之德。”

二百二十二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屡次作长游行、不定游行者之失。以何等为五耶?

即:不得未得;已得退失;于一分之已得非无畏;受及重病患;又,无友等是。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屡次作长游行、不定游行者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定游行之德。以何为五耶?

即:得其未得;已得不退;于一分之已得无畏;不受及重病患;又,有友。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定游行之德。”

二百二十三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久住之失。以何为五耶?

即:资具多而蓄多资具;药多而蓄多药;所作所办多而诸事不能专一,[于教]不随顺;与在家出家交、而与在家出家杂住;又,自彼住处出时,顾恋而出。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久住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限制住之德。以何为五耶?

即:资具不多而不蓄多资具;药不多而不蓄多药;所作所办不多而诸事专一,[于教]随顺;不与在家、出家交,而不与在家出家杂住;又,自彼住处出时,不顾恋而出。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限制住之德。”

二百二十四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久住之失。以何为五耶?

即:有住处悭、有家悭、有利养悭、有德悭、有法悭是。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久住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限制住之德。以何为五耶?

即:无住处悭、无家悭、无利养悭、无德悭、无法悭是。诸比丘!此等五者,是限制住之德。”

二百二十五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趣向在家之失。以何为五耶?

即:犯趣往非请;犯屏处坐;犯覆蔽座坐;犯向女人说法及于五六语以上;思惟多欲而住。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趣向在家之失。”

二百二十六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比丘趣向在家,超过期限而与在家人杂住之失。以何为五耶?

即:屡会女人;会而有交往;交往而信赖;信赖而有动心;令心动者可知招此事;即或不欣行梵行、或堕随一染污犯、或弃学而返下劣。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比丘趣向在家,超过期限而与在家人杂住之失。”

二百二十七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多财之失。以何为五耶?

即:多财乃与火共、多财乃与水共、多财乃与王共、多财乃与贼共、多财乃与非可爱之嫡子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多财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多财之德。以何为五耶?

即:依多财而自乐、欣喜,给与正乐;使母及父快乐欣喜,给与正乐;使子、妻、奴、劳役者、从仆快乐欣喜,给与正乐;令朋友与同僚快乐欣喜,给与正乐;于沙门、婆罗门施供养,有乐异熟,招致天国[之果]。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多财之德。”

二百二十八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午后食之失。以何为五耶?

诸外来者、客宾,不应时返报。受诸供养之诸天,不应时返报。诸沙门、婆罗门之一食者、夜不食者、离非时食者,不应时返报。奴仆、劳役者、从仆者懈怠作业。非时之食,不与精气。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午后食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时食之德。以何为五耶?

诸外来者、客宾,应时返报。受诸供养之诸天,应时返报。诸沙门、婆罗门之一食者,夜不食者、离非时食者,应时返报。奴仆、劳役者、从仆者不怠作业。应时之食,给与精气。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时食家之德。”

二百二十九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黑蛇之失。以何为五耶?

即:不净、有恶臭、怯惰、起怖畏、害友。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黑蛇之失。

诸比丘!正如是,此等五者,是女人之失。以何为五耶?

即:不净、有恶臭、怯惰、起怖畏、害友等是。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女人之失。”

二百三十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黑蛇之失。以何为五耶?

即:忿怒、怨恨、猛毒、二舌、害友等是。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黑蛇之失。

诸比丘!正如是,此等五者,是女人之失。以何为五耶?

即:忿怒、怨恨、猛毒、二舌、害友等是。

诸比丘!此中,女人者即是猛毒,诸比丘!女人者倍增剧贪。诸比丘!此中,女人者是二舌,诸比丘!女人者倍增离间语。诸比丘!此中,女人者是害友,诸比丘!女人者倍越于贞节。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女人之失。”

摄句:

二长游行、久住、悭、趣家

趣家、货财、食、二之黑蛇

第二十四 旧住品

二百三十一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不可崇敬。以何为五耶?

即:无[沙门之]行状而威仪不全,不多闻而所闻不持,不持俭约而宴默不乐,不语善良而不对谈善良,无慧而钝是哑羊。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不可崇敬。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应予崇敬。以何为五耶?

即:有[沙门之]行状而威仪完整,多闻而受持所闻,俭约而乐于宴默,语善良而对谈善良,有慧不钝而非哑羊。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应予崇敬。”

二百三十二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于同梵行者为可爱、可意而尊敬;又,应予以崇敬。何等为五?

即:具戒、守护波罗提木叉律仪而住,圆满轨则与所行,见怖于微尘量之罪,受学于学处。如为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诸之初善、中善、后善者,说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彼能多闻受持如是之法,于语熟练、于意随观、于见善通达。于语善良,对谈则善良而优雅、流畅、清亮,成就能令知义之语。乐住于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如实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诸漏已尽故,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则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于同梵行者为可爱、可意而尊敬;又,应予以崇敬。”

二百三十三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能净住处。以何为五耶?

即:具戒……受学于学处。为多闻而……于见善通达。于语善良,对谈则善良而优雅、流畅、清亮,成就能令知义之语。于近来者,以法语而能有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之力。乐住于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如实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能清净住处。”

二百三十四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多益于住处。以何为五耶?

即具戒……乃至……受学于学处。为多闻而……乃至……于见善通达。……还复缺与破。复次,各国比丘众之大比丘僧伽前来[之时],近于在家众而告之曰:‘友!各国比丘众之大比丘僧伽前来,作福,是可作福之时。’乐住于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如实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是多益于住处。”

二百三十五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是悲愍在家。以何为五耶?

即:于增上戒劝导;于现法令入;于病人亲近,言:‘具寿!令起见于阿罗汉之念!’而唤起其念;复次,各国比丘众之大比丘僧伽前来,告在家众曰:‘作福,是可作福之时。’复次,所施于彼之诸食物,或粗、或妙者,皆乐受用,不空信施。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是悲愍在家。”

二百三十六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堕于地狱。以何为五耶?

即:不查询、不究诘而称赞于不可称赞之人,不查询、不究诘而毁嗤于可称赞之人,不查询、不究诘而示信于不可信之处,不查询、不究诘而示不信于可信之处,令空信施。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生于天国。何等为五。

即:查询、究诘而毁嗤于不可称赞之人,查询、究诘而称赞于可称赞之人,查询、究诘而示不信于不可信之处,查询、究诘而示信于可信之处,不空信施。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生于天国。”

二百三十七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堕于地狱。以何为五耶?

即:不查询、不究诘而称赞于不可称赞之人,不查询、不究诘而毁嗤于可称赞之人,有住处悭、有住处贪着,有家悭、有家贪着,令空信施。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生于天国。以何为五耶?

即:查询、究诘而对不可称赞之人毁嗤,查询、究诘而对可称赞之人称赞,无住处悭、无住处贪着,无家悭、无家贪着,不空信施。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生于天国。”

二百三十八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堕于地狱。以何为五耶?

即:不查询、不究诘而对不可称赞之人称赞,不查询、不究诘而对可称赞之人毁嗤,有住处悭,有家悭,有所得悭。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生天国。以何为五耶。

即:查询、究诘而对不可称赞之人毁嗤,查询、究诘而对可称赞之人称赞,无住处悭,无家悭,无所得悭。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生于天国。”

二百三十九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堕于地狱。以何为五耶?

即:有住处悭,有家悭,有所得悭,有称赞悭,令空信施。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生天国。以何为五耶?

即:无住处悭,无家悭,无所得悭,无称赞悭,不空信施。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生于天国。”

二百四十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随附置而堕于地狱。何等为五耶?

即:有住处悭,有家悭,有所得悭,有称赞悭,有法悭。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生于天国。以何为五耶。

即:无住处悭,无家悭,无所得悭,无称赞悭,无法悭。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生于天国。”

摄句:

旧住、可爱、净、多益、悲愍

如随着放置之毁嗤、四悭

第二十五 恶行品

二百四十一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恶行之失。以何为五耶?

即:自谤于己;智者知而诃责;恶评扬举;迷乱而命终;身坏死后,生于无福处、恶趣、险难、地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恶行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妙行之德。以何为五耶?

即:自不谤已,智者知而称赞;好评扬举;不迷乱而命终;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妙行之德。”

二百四十二~二百四十四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身恶行之失……身妙行……语恶行……语妙行……意恶行……意妙行之德。以何为五耶?

即:自不谤已;智者知而称赞;好评扬举;不迷乱而命终;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意妙行之德。”

二百四十五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恶行之失。以何为五耶?

即:自谤于己,智者知而诃责,恶评扬举,正法退失,不正法示现。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恶行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妙行之德。何等为五?

即:自不谤已,智者知而称赞,好评扬举,正法不退失,正法示现。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妙行之德。”

二百四十六~二百四十八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身恶行之失……身妙行……语恶行……语妙行……意恶行……意妙行之德。何等为五?

即:自不谤已,智者知而称赞,好评扬举,正法不退失,正法示现。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意妙行之德。”

二百四十九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冢间之失。何等为五?

即:不净,有恶臭,可畏,野兽非人之住处,多人恸哭[之处]。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冢间之失。

诸比丘!正如是,此等五者,是冢间喻补特伽罗之失。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不净身业,成就不净语业,成就不净意业,是名彼之不净性。诸比丘!犹如彼冢间之不净。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可如斯譬喻。

成就彼不净之身业,成就不净之语业,成就不净之意业者,恶评扬举,是名彼之恶臭性。诸比丘!犹如彼冢间有恶臭。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可如斯譬喻。

成就不净之身业,成就不净之语业,成就不净之意业者,纯净之同梵行者,自远方而避,是名彼之可畏性。诸比丘!犹如彼冢间之可畏。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可如斯譬喻。

成就不净之身业,成就不净之语业,成就不净之意业者,与同分之补特伽罗俱住,是名野兽住处性。诸比丘!犹如彼冢间野兽非人之住处。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可如斯譬喻。

成就不净之身业,成就不净之语业,成就不净之意业者,纯净之同梵行者见已,沮丧而言:‘呜呼!苦哉!我等乃与如是之补特伽罗同住。’是名彼之恸哭[处]性。诸比丘!犹如冢间多人之恸哭[处]。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可如斯譬喻。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冢间喻补特伽罗之失。”

二百五十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爱补特伽罗之失。何等为五?

诸比丘!有补特伽罗爱[某]补特伽罗,而此[某]补特伽罗犯罪。其罪为僧伽所排斥[之罪],彼谓:我可爱、可意之此补特伽罗为僧伽所排斥。彼乃多不信于比丘众,若多不信比丘众,则不敬其余之比丘众;若不敬其余之比丘众,则不听正法;若不听正法,则退失正法。诸比丘!此乃爱补特伽罗之第一失。

复次,诸比丘!有补特伽罗爱[某]补特伽罗,此[某]补特伽罗犯罪。其罪乃僧伽令坐于末席[之罪],彼谓:我可爱、可意之补特伽罗为僧伽令坐于席末。彼乃多不信于比丘众,若多不信比丘众,则不敬其余之比丘众;若不敬其余之比丘众,则不听正法;若不听正法,则退失正法。诸比丘!此乃爱补特伽罗之第二失。

复次,诸比丘!有补特伽罗爱[某]补特伽罗,此[某]补特伽罗远离土地……乃至……此补特伽罗迷乱……乃至……此[某]补特伽罗命终。彼谓:我可爱、可意之补特伽罗命终。彼乃不敬其余比丘众,若不敬其余比丘众,则不听正法;若不听正法,则退失正法。诸比丘!此乃爱补特伽罗之第五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爱补特伽罗之第五失。”

摄句:

恶行、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等四

又有四者、冢间、爱补特伽罗之二

第六之五十

第二十六 近圆品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可令[他]近圆。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成就无学之戒蕴、成就无学之定蕴、成就无学之慧蕴、成就无学之解脱蕴、成就无学之解脱智见蕴。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是可令[他]近圆。”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可为所依止……乃至……可为沙弥所侍。以何为五?

诸比丘!世有比丘,成就无学之戒蕴、成就无学之定蕴……无学之慧蕴……无学之解脱蕴……成就无学之解脱智见蕴。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可为沙弥所侍。”

“诸比丘!此等者,是五悭。以何为五耶?

即:住处悭、家悭、得悭、称赞悭、法悭是。

诸比丘!此等者,是为五悭。诸比丘!于此等五悭中,最下劣者乃法悭。”

“诸比丘!断除五悭而住于梵行。以何为五耶?

即:断除住处悭而住于梵行;[断除]家悭……得悭……称赞悭……断除法悭而住于梵行是。

诸比丘!断除此等五悭,而住于梵行。”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五法,则不能具足初静虑而住。以何为五耶?

即:住处悭、家悭、得悭、称赞悭、法悭是。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五法,则不能具足初静虑而住。

诸比丘!若断除此等五法,则能具足初静虑而住。以何为五耶?

即:住处悭、家悭、得悭、称赞悭、法悭是。

诸比丘!若断除此等五法,则能具足初静虑而住。”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五法,则不能作证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以何为五耶?

即:住处悭、家悭、得悭、称赞悭、法悭是。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五法,则不能作证第二静虑……第三静虑……乃至……阿罗汉果。”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五法,则不能具足初静虑而住。以何为五耶?

即:住处悭、家悭、得悭、称赞悭、不知恩不感恩是。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五法,则不能具足初静虑而住。

诸比丘!若断除此等五法,则能具足初静虑而住。以何为五耶?

即:住处悭、家悭、得悭、称赞悭、不知恩不感恩是。

诸比丘!若断除此等五法,则能具足初静虑而住。”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五法,则不能作证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预流果……乃至……一来果……乃至……不还果……乃至……阿罗汉果。

即:住处悭、家悭、得悭、称赞悭、不知恩不感恩是……

诸比丘!若断除此等五法,则能作证阿罗汉果。”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管斋人,不可共立。以何为五耶?

即:行欲道、行瞋道、行痴道、行畏道、不知指定与非指定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管斋人,不可共立。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管斋人,可共立。以何为五耶?

即:不行欲道、不行瞋道、不行痴道、不行畏道、了知指定与非指定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管斋人,可共立。”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管斋人,不可共立,即使共立亦不可差遗,……乃至共立而可差遗,……乃至……应可了知凡愚,……乃至……应可了知贤智,……乃至……保护伤、害于己,……乃至……保护不伤不害于己,……乃至……如相携随附则堕于地狱,……乃至……如相携随附则生于天国。以何为五耶?

即:不行欲道、不行瞋道、不行痴道、不行畏道、了知指定与非指定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管斋人,如相携随附则生于天国。”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施设床座人,不可共立,……施设床座人,可共立,……不知施设与非施设,……了知施设与非施设;……藏器物人,不可共立,……藏器物人,可共立,……不知所藏与非所藏,……了知所藏与非所藏;……受衣人,不可共立,……受衣人,可共立,……不知所取与非所取,……了知所取与非所取;……分衣人,不可共立,……分衣人,可共立;……分粥人,不可共立,……分粥人,可共立;……分果人,不可共立,……分果人,可共立;……分饼人应不可共立,分饼人,可共立,……不知分与非分,……了知分与非分;……舍少量人,不可共立,……舍少量人,可共立,……不知舍与非舍,……了知舍与非舍;……受内衣人应不可共立,……受内衣人,可共立,……受钵人,不可共立,……受钵人,可共立,不知取与非取,……了知取与非取;……管园林人,不可共立,……管园林人,共立;……监沙弥人,不可共立,……监沙弥人,可共立;……即使共立亦不可差遣;……共立而可差遣;……可了知凡愚,……可了知贤智,……保护伤害于己,……保护不伤、不害于己;……如相携随着附则堕于地狱;……不知差遣与非差遣;……如相携随附而生于天国。何等为五耶?

即:不行欲道、不行瞋道、不行痴道、不行畏道、了知差遣与非差遣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监沙弥人,如相随附置而生于天国。”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如相携随附则堕于地狱。以何为五耶?

即:杀生、不与取、非梵行、虚诳语、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如相携随附则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如相携随着附则生于天国。以何为五耶?

即: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离虚诳语、离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如相携随附则生于天国。”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正学女……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如相携随着附则堕地狱。以何为五耶?

即:杀生、不与取、邪欲行、虚诳语、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优婆夷,如相携随附则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优婆夷,如相携随附则生于天国。以何为五耶?

即: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欲行、离虚诳语、离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优婆夷,如相携随附则生于天国。”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邪命[外道],如相携随附则堕于地狱。以何为五耶?

即:杀生、不与取、非梵行、虚诳语、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邪命[外道],如相携随附则随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离系者……剪须发弟子者……螺髻者……般利婆阇迦者……摩建尔迦者……执三杖者……阿毗流离者……乔达摩卡者……提婆昙蜜迦者,如相携随附则堕于地狱。以何为五耶?

即:杀生、不与取、非梵行、虚诳语、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提婆昙蜜迦者,如相携随附则堕于地狱。”

“诸比丘!为了知贪,修五法。以何为五耶?

即:不净想、死想、过患想、食违逆想、一切世间不喜乐想是。

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此等之五法。”

“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五法。何等为五?

即:无常想、无我想、死想、食违逆想、一切世间不喜乐想是。

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此等之五法。”

“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五法。以何为五耶?

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断想、离贪想是。

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此等之五法。”

“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五法。以何为五耶?

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此等之五法。”

“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五法。以何为五耶?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

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此等之五法。”

“诸比丘!为遍知贪、为令衰、为断、为尽、为遣、为离贪、为灭、为舍、为弃,应修此等之五法。……为了知瞋……痴……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傲……怒……慢……过慢……憍……为了知放逸、为遍知、为令衰、为断、为尽、为遣、为离贪、为灭、为舍、为弃,应修此等之五法。”

摄句:

为了知、遍知、令衰、断、尽、遣

为离贪、灭、舍、弃,此等是有十

于是,有品之摄句:

学力、力、五支、须摩那

文荼、盖、想、第八之战士

长老、迦俱罗、安稳、第十二之阿那迦频头

病、王、底甘陀、妙法、嫌恨、优婆塞

阿兰若、婆罗门、金毗罗、骂詈

长游行、旧住、恶行、近圆是

五集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