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江苏省通志稿方域志

第七卷 图说五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通州直隶州图说

通州直隶州在江苏省治江宁府东五百三十里。东西距三百八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东至海门厅一百里,西至镇江府丹徒县界二百八十五里,南至苏州府昭文县界三十里,北至扬州府泰州界九十里,东南至海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大江七里,东北至海一百十里,西北至扬州府泰州界一百七十里。(《一统志》)

州据江海之会,由此历三吴,问两越,或出东海动燕齐,亦南北之喉吭矣。周显德五年取其地,始通吴越之路,命名通州,良有以哉。静海废县。今州治本海陵县地,南唐始置静海都镇制置院,后周升为静海军,寻改为通州,始置静海县为州治。宋元因之,明初省。今州旧城周六里有奇,万历二十五年增筑南城,与州城通复,周四里有奇。蒲涛废县在州西,晋义熙中置,初属山阳郡,寻属海陵,宋齐皆因之,后周省。狼山在州南十五里,与塔山、军山、马鞍山、刀刃山相连属,亦谓之狼五山。相传昔有白狼居此,或云山形如狼也,高五十三丈,周三百四十六丈,胜概甲于江北。胡氏曰:狼山上接大江,下达巨海,绝江南渡八十里抵苏州常熟县福山镇;顺江而东至崇明沙;扬帆乘顺风,南抵明州定海,顷刻可至,陶隐居所谓狼五山对句章岸者也。唐乾符二年,浙西狼山镇遏使王郢等有战功,怒节帅赵隐赏薄,据狼山作乱,攻陷苏常,沿江入海,转掠二浙,南及福建,大为民患。又狼山之外大江亦名狼山江。梁贞明五年吴越将钱传瑾帅战舰自东洲击淮南,战狼山江,败淮南兵。明正德八年,贼刘七等大掠江淮,官军败之,贼走狼山,官军扼而歼之江。今有官兵戍守,旧设狼山巡司,在州南十八里狼山乡。刀刃山在狼山东,高二十九丈,周四百七十二丈,相传秦皇磨剑处,下有淡竹滩。又军山在刀刃山东南,隔江数里,高三十五丈,周九里十三步,相传秦皇驻军处也,泉石颇胜。又塔山在狼山西,一名黄泥山,高十七丈,周二百九十丈,下有沈雁湾、通济闸。志云:山有两石门相对,即元张瑄、朱清海运故道也。又马鞍山在塔山西,高如之,而周倍之,以形似名。布洲夹在州南四十里,有南布洲、东布洲,大海中沙涨为洲也。五代周显德五年,取唐淮南驻军迎銮镇,闻唐战舰数百艘泊东布洲,将趋海口,扼苏杭路,周主遣慕容延钊等将水陆两军循江而下,击破之。《纪胜》云:大安镇即东布洲也,本海中沙岛,后涨成陆地,民户颇繁,又南布洲旧亦淼然大海,沙涨成场,即今金沙场,在州东三十里,宋时煮盐其中,本场盐额岁十八万石。海在州东北,自淮安、盐城县界,南经兴化、泰州、如皋,折而东过通州、海门,至吕四场东南料角嘴始与江合。《海防考》:通州东北阻海,南通大江,狼山实当江海之吭。而余东、余西则控扼之所也,在州南二十里,渡江而南,阔七十余里。稍西即常州之靖江、江阴界,稍东即苏州之常熟界,一苇可杭,为出奇之道。刘家港在州西南,通大江。明初俞通海由此进逼通州,败张士诚兵。运盐河在州西北,自江都湾头经泰州、如皋县,流入界,至州东北三十里接西亭河,有西亭盐场巡司戍守,近场有卖鱼湾。嘉靖三十八年,倭自海门县七星港登岸,流劫西亭、金沙等场,将犯扬州,参将邱升败之于邓家庄。贼沿海觅舟,官军尾之于刘家桥、白驹沙诸处,皆败之,又追败之于七灶庄、茅花墩,贼尽歼焉。其地皆近州北境。褚家沙在州南三十里江中,其西北为江阴之青草沙,其西为蒲沙,而褚家沙当其外口,倭贼北犯易于登涉,亦汛守要处也。范公堤在州东北。志云:堤起自海门吕四场,迄于盐城之徐渎,绕三十盐场之西,去海远者百里,近者数十里,堤之外俱灶户煎盐之地,淡水出则盐课消,故堤以护之。堤以内俱系民户耕种之田,潮水入则田租损,故堤以防之。中间有泄水入海之路,白驹闸口及牛湾河、瓦龙冈是也。又任公堤在县西五里,宋开宝中筑,长二十里。利丰监在州南三里,宋置盐监于此。管金沙、西亭、马塘、石港、丰利、利和、余庆、吕四等八场。今通州分司辖丰利、马塘、掘冈、石冈、西亭、金沙、余西、余东、余中、吕四为上十场。丰利镇在州东。五代史:杨吴使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姚彦洪修城池、官廨,改东洲为丰乐镇,或曰即今利丰监。又里河镇在洲东六十里,旧接海门县境,今皆堙于海。石港场在州北七十里,有石港巡司。又马塘场在州东北九十里。掘港场在州北九十里。丰利场在州西北四十里,皆与如皋县接界。(案此清初情形,其时州与如皋、泰兴属扬州)(《方舆纪要》)

天文斗牛分野,星纪之次。其地南控江口,西望靖江,东北濒海,南有狼山。大江西来,经其下而东至料角嘴入海。南对昭文之福山镇,一苇可杭,顺流而东,则抵崇明,于海道无所不达,江北之海防莫要于此,故狼山设重镇焉。州所属二邑,其境皆抵大江。如皋县东亦距海,自掘港东南诸盐场棋布其间,运盐河自泰州东行,经如皋入州界,而东达于吕四场,其联络贯注者为串场河,非惟盐艘所关,亦设险之地也。泰兴县与靖江错壤,斜连孟渎,舟艇往来,虽属通州实扬郡之屏蔽矣。(《乾隆·江南通志》)

州治距江宁省城屈曲人行五百三十里,径直三百五十里。东南界海门,南与西俱界长江,西南一角界靖江,西北界泰州,北界东台,东北界大洋。东西斜占最广处三百四十里,南北直占最长处一百三十里,共占积地二万一千七百七十六方里。以少广法计之,方百四十余里也。境辖海边二百十余里,江边一百五十余里。地居江海之交,向为省垣门户。旧论海防以廖角嘴为著名险要,今就实测观之,东北沿海一面并无泊舟巨港,潮水涨落变迁靡定。范公堤外海滩盐地一望无际,或百里、数十里不等,率多烂淤,不能立足。而滩外复有明沙环绕,暗沙隐伏。是廖角嘴者特伏水之浅埂耳,故不特海舟未能傍岸,即洋面针路亦距岸甚远,瞭望所不及。海防之计只能以巡为守,注于轮艇水师,至陆地固无可讲求,惟恃崇明为外户。长江一面以狼、福对峙之江面为第一重门户;常阴沙突涨江心,距洪三里,为第二重门户;太平洲绵亘江面,隔深洪四里,为第四重门户;至黄田北圩相望,江面六里奇,为三重门户,则在江阴、靖江境内矣。查江面形势愈西愈窄,门户严密,处处可守,惟须与苏、松、太三属统筹。近时专设长江水师,不分畛域,事权既一,声势可联,足为防江善策。其入里支港狼山、任家达州治最径。九圩达运盐河。碾砣周圩、张黄三港达龙游河,俱通如皋。过船、王家两港近接泰兴,为沿江必守之要口。海门系直隶厅,非通州属,然与崇明分辖入江门户,实通州之屏藩也。兹特汇于总图,欲审形势者便观览焉。(《宁省图说》)

州领县二,西北如皋、泰兴。大江自扬州府东南流经州界,经泰兴县南入常州府界。又自常州府入州界,其南为中港口,经州治西会庙港,又东经州南为福山港口,又东南会狼山港,又东为徐泾河、杨林河口,又会三生港,入于海盐河。自扬州府歧为二支入州界,一南流经泰兴县东入于江,东接常州府界。一东流又歧为二支:一东北流,北通扬州府流入之水;一南流,经如皋县,环城流,南接常州府界。又东复歧为二:一北达,东流支津分二道入于江;一南流,经州治北分三道,在州治西者曰庙港,东曰狼山港,俱入于江,又东曰三生港,入于海(案新志未载,已淤塞矣)。狼山在州南海中(案山昔在水中,被江潮内蚀,浮沙时涨时没,不可堤岸,今成沃壤,鹄立于陆矣。(《新志五图说》、《宁苏图说》)

州在扬州府之东南,地势当扬子江尾闾之冲积层,低平无隘,沟渠纷错,潜引海水制盐。州城濒于扬子江北岸,南据狼山,有炮台,狼山镇总兵官驻守之,与福山对峙,为江海间第一重门户。城中有邮政及电报局,城外有公立师范学堂,有机器、纺纱、榨油、磨面等厂,近又设渔业公司。地近上海,贸易便利。不久且开为互市港,浅水轮船可以抵岸。农产棉花、米、豆、棉之输出于日本者甚多。所织布幅广而价廉,有通州布之名。海产鱼盐。(《中国地理志》)

通州图说

通州本州境,东西距一百十八里,南北距七十八里。东至海门厅一百里,西至如皋县界十八里,南至大江十八里,北至如皋县界六十里,东南至江海交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大江七里,东北至海一百十里,西北至如皋县治一百三十里,自州治至京师三千六百九十五里。(《一统志》)

狼山在州南十八里,吴越钱传瓘帅战舰自东州击吴,吴遣彭彦章拒之,战于狼山,即此。海在州东南。接苏州洋,西北接如皋县东界。大江在州南,自扬州府江都县流入,经泰兴县南,与常州府靖江县分界,又经如皋县及州南,与苏州府常熟县分界,东入海。利丰监在州南,乐史云:古煎盐之所,宋升为监,管八场:曰金沙、西亭、石港、利和、余庆、吕四、马塘、丰利。案马塘、丰利、掘港三场在如皋。范公堤在州东北。镇三:狼山、石港、白蒲。巡检一,驻吕东。(《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参录《舆地沿革表》)

州形势横宽纵窄,西恢东逼,东西平占最广处一百六十三里,斜占最广处二百三里,南北最长处七十四里,最短处仅十五里,东北角辖海边八十余里,界际外洋,西南角辖江边七十余里,与常昭分界。江心南自老脚洪,少北而东,沿界河抵海边,约人行一百七十余里为海门界。北自海边,西历双龙、白蒲等镇,抵丝鱼港江口,约人行一百九十余里,为如皋界。统计全境积地六千九百三十方里,中有盐地交错。自范公堤划分堤外,计积地一千八百七十五方里,合九千二百余顷,为盐场管辖。堤内计积地五千五十五方里,合二万七千三百顷,为知州管辖。而堤自海神庙至庆丰闸距海较近,堤外尽系盐场。自庆丰闸至骑岸镇以北距海渐远,傍堤亦杂有农田,不仅盐灶也。境内水道惟以运盐河为干流,自白蒲镇入境,直南由九圩港出江,其西面分支,有从四十里镇出丝鱼港者;有从三十里镇出小李港者;其东面分干有从青龙桥达州治者;有从青龙桥北东抵石港镇,自石港镇南东抵金沙镇,自金沙镇东历余西、四甲、余东、六甲四镇抵吕四场、范公堤而止者;其分支有从州治西出任家港、西南出姚港者;有从州东历正场抵金沙与东干合者;有从正场南出老洪港口者,俱系通流,为商旅农田之所资也。州南为狼山港,近港五峰并峙,与江南福山口相对,罗盘线值癸丁,计江面相距二十八里。形势天成,足资控御,专设狼山镇总兵,隶长江水师提督,与福山镇互巡,所以重江防也。州境盐地计分五场,曰石港、曰金沙、曰余西、曰余东、曰吕四,各有大使驻札,运判驻石港,统辖各场。中惟吕四场距海较近,卤厚产旺,渐北则潮渐徙,浅沙暗涨,旧时盐灶取卤甚远,煎熬不易,此由地势自然变迁。为鹾利计者,或移灶就卤,亦一法也。(《宁省图说》)

经度距北平中线偏东四度一十三分,纬度北极出地高三十二度三分。狼山在城南一十八里,与黄泥山、军山、剑山、马鞍山五山相连属。黄泥山亦名塔山。剑山一名刀刃山。军山又名象山,旧在海中,今居平陆矣。海在城东一百二十里。南接海门厅界,西北接如皋县界,有通潮港口十处。内为范公堤,即捍海堰,宋范仲淹筑,起自吕四场,迄于淮安府盐城县之徐渎,绕三十盐场之西云。大江在城南二十四里,西自如皋县界流入,东行会狼山港、营船港至老洪港,会于大海。有港口十。运盐河自城西北如皋县界流入,东南行为石港河,又东南至城环分为三,一自西南隅入江;一东流三十里,北通金沙河,合入界河,东会于海;一东北流,又东行,贯诸盐场,至吕四场为串场河,东达于海。此外港汉不悉记。平潮镇在城西三十里,西亭镇在城东北三十里,川港镇在城东南四十五里,竹行镇在城东南三十二里,合兴镇在城东七十里,富安镇在城东九十里,庙港镇在城西一十八里,石港场在城东北六十里,金沙场在城东四十五里,余西场在城东六十里,余东场在城东一百里,吕四场在城东一百六十里。州凡六乡、四十二都,编里一百有五。把总四分,驻石港、金沙、余东、吕四等汛。(《宁苏图表》)

如皋县图说

如皋县在州西四十五里。东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海一百三十里,西至泰兴县界四十里,南至大江六十里,北至扬州府泰州界四十里,东南至州治一百三十里,西南至常州府靖江县界六十五里,东北至海一百三十里,西北至泰州治一百四十里。(《一统志》)

运盐河自泰州海安镇东南流,经县西北三十里,又东南流入州西北二十里。晋临江废县在县南。镇二:丁堰、掘港。巡检二:驻西场、石庄。(《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参录《舆地沿革表》)

县城周八里,自北门西北抵立发桥汛泰州界,径直四十里;自西门西南至鸳鸯桥泰兴界,径直四十二里;自南门南至张黄港口靖江界,径直六十四里;南少东至丝鱼港口通州界,径直六十五里;自东门东南抵白蒲镇通州界,径直四十二里;正东际海边,径直一百四十一里,东北至三石旱洞口东台界,径直七十六里;东北角辖海边迂曲一百三十余里;南辖江边迂曲三十余里;由南而西南界靖江,迂曲界河三十里;由西南而正西界泰兴,迂曲界边四十余里;由正西而正北界泰州,迂曲界边九十里;由正北而东北界东台,迂曲界边一百四十余里;由南而东南界通州,迂曲界边一百九十余里。东西最宽处径直一百八十里,南北最长处径直一百里,最短处仅四十里。统计积地一万八百十九方里,合五万八千四百余顷。内以范公堤划分,堤西计积地八千二百十九方里,合四万四千八百余顷,为县地。堤东际海边,滩地涨落,惟视潮水大小,故数难实计,兹就平汛中潮时,足迹可履之处所约计二千六百方里,合一万四千余顷,为盐场灶地。东境沿海,一面既有范公堤拦护,内无出水之口,外无泊舟之港,故虽辖海疆,并非险要。然遇大汛、风潮,海水汪洋东境间,有泛溢之患,惟恃一线长堤以资捍卫,功垂数百年矣。近时北境颇有坍缺,盐地既惧清水漫出,民田复畏海水溢入,亟宜修整完固,以復良规。其境南所辖江边,计十余港口,内惟丝鱼、碾砣、周圩、张黄四港可通舟楫,余皆浅塞。江心有常阴沙横蔽,沙南水浅,沙北水深,故轮船海舶入江东来,俱沿北岸。沙岸相望,中隔深洪,仅三、四里不等,若在港口沙边对设炮台,南北控扼,较通州之狼、福声势尤联,防江之计宜熟筹也。境内水道以运盐河为干流,自立发桥入境,南抵城,又南出碾砣、周圩诸港,自城东分干至丁堰镇,复分二道:一南注白蒲入通州境;一东注掘港抵范堤而止,则为全境脉络。丁堰、白蒲、西场乃邑中巨镇,北坎、双龙、长沙系堤外小市。盐地计分二场:曰丰利、曰掘港,大使所驻。掘港镇附驻游击,西场驻巡检,资弹压也。(《宁省图说》)

经度距北平中线偏东三度五十七分,纬度北极出地高三十二度二十七分。海在城东一百三十里,南接州界,北接东台县界,有通潮港口四处。内为范公堤,迴亘境内,长一百二十里。大江在城南六十里,西自靖江县界张黄港起,东至丝鱼港入州界,有港口五处。运盐河自城西北泰州界流入,经立发桥南行三十里至城,绕而分支,一南行曲折九十里至石庄,又南流合于张黄港而入大江,凡行九十九湾;一支东行至丁堰,分而仍东流至岔河,迴绕掘港、丰利二场,凡行二百余里;一自丁堰南行至白蒲流入州界,此外小港不记。掘港场在城东南一百三十里。石庄镇在城南九十里。西场镇在城北三十里。立发桥一作力发,在城西北三十六里。丰利场在城东北一百里。城东乡镇九,城西乡镇六,城南乡镇五,城北乡镇六(以上共计二十六镇)。县凡四乡,一十六都,编里四十二。东路七铺、北路三铺。把总三,分驻城守、马塘、丰利等汛。(《宁苏图表》)

泰兴县图说

泰兴县在卅西二百四十里。东西距七十八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如皋县界六十里,西至镇江府丹徒县界十八里,南至常州府靖江县界三十里,北至扬州府泰州界六十里,东南至如皋县界七十里,西南至靖江县界四十里,东北至泰州治九十里,西北至扬州府江都县界六十五里。(《一统治》)

旧县在今县北,乐史云:本海陵县济南镇。《宋会要》:乾德二年徙治柴墟镇,绍兴十四年又徙延令村。巡检三,分驻印庄、口岸、黄桥。(《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参录《舆地沿革表》、《爵秩全览》)

县东距州治径直一百八十六里。城周八里。自西门西至过船港口,江径直十三里。傍江迂曲,人行则约有二十里。自东门至鸳鸯桥如皋界,径直五十八里。自北门西北至唐庄、江都、泰州合界,径直四十五里。自东门东北至古溪镇,少北泰州、如皋合界,径直六十五里。自南门南至界港江口靖江界,径直三十五里。自东门东南至界河、夏仕港、如皋、靖江两界口,径直六十里。又自界港江口东北,历新镇、毗罗、蔡家、广陵、任家、李家各镇,至夏仕港口,均有界河,约迂曲人行八十余里为靖江界。自夏仕港口北至周庄,迂曲界边四十余里为如皋界。自周庄西至唐庄,迂曲界边一百里为泰州界。自唐庄西南至扬子港江口,迂曲界边二十余里为江都界。自扬子港口东南,历庙港、凌家、过船、土桥、五、六、七、八、九圩各港,至界港,迂曲江边八十里。统计积地四千二十五方里,合二万一千七百余顷。外辖江心、太平洲及复兴等沙,计积地二百十二方里,合一千一百余顷。共积地四千二百三十七方里,合二万二千八百余顷。险要惟在沿江一面。江心有太平(案即今太平厅志)、复兴、大沙、长沙等洲。突长中流,近傍西岸武进、丹阳。境内之夹江阔仅一里,祗便民舟,至海舶、轮船所行之深水鍼路,俱在泰兴一岸。自洋槐、过船、凌家庙港等口对太平洲。中隔江面,阔者十里,窄者祗五里。而沙脚隐伏,尚多浅处,盖中洪深水不过二、三里耳。若从江边与太平洲沿边对设炮台、墩堡,则声援可通,足称隘也。境内水道俱从西北泰州境来,一支由迁善铺历口岸镇,南出庙港;一支由马庄南经范家堡、毛家巡、毓秀桥、李薛河抵县治。复由县治分出,西达过船港,西南达洋槐、王家等港,南达界河毗罗市,东达黄桥,由黄桥南达界河季家市,俱为穿境干河。而与靖江分辖之界河亦东西通流,足资灌溉。口岸为西境巨镇,黄桥为东境巨镇。新镇、毗罗、季家等市俱跨界河,与靖江分辖者。印庄巡检财驻季家市。(《宁省图说》)

经度距北平中线偏东三度三十一分,纬度北极出地高三十二度十一分。大江自城西北江都县界流入,南行经庙港、过船港、洋槐港、王家港、九圩港折东流入靖江县界。江心有沙洲等地,均与丹徒、丹阳二县交界分治。庙港河自城西北泰州界流入,曲折南行口岸司,至庙港口入大江。李薛河自城北泰州界流入,南行经迁善铺,又南分支:西为田家河,少南行至凌家港达江;一支直南行,绕城而东为老龙河,东北过黄桥,折东南合于界河。界河东自靖江张黄港起,西行经季家市至毗罗市,折西南行至界港口,入于大江。此外小港不记。口岸司在城西北四十里,黄桥镇在城东北四十里,季家市在城东五十里。共有镇、市二十有二,县凡四乡,二十一都,编里一百一十三。东路四铺,南路三铺,北路四铺。把总二,分驻城守、黄桥等汛。(《宁苏图表》)

海门直隶厅图说

海门直隶厅在江苏省治江宁府东五百八十里,苏州府东北三百里。东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海一百里,西至通州界八十里,南至江五十里,北至通州界五十里,东南至海、崇明县界一百里,西南至海、昭文县界七十里,东北至通州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通州界四十里。(《一统志》,案志成于乾隆四十八年,盖其时四至、八到如此)。

厅地俱由海中涨出,今三面临海,东南隔海直崇明县,西南隔海直昭文县。《续文献通考》云:海在海门县东十五里,南达闽越,北接齐鲁。旧志:元初海运之道自平江刘家港入海,经扬州路通州海门县黄运沙头万里长滩,开洋沿山屿而行,抵淮安府盐城县。江在厅地南入海,江面阔百余里,有圩角港与昭文县之福山港直对,为赴苏要道。旧志:在州东北海中。宋李焘《续通鉴长编》:宋初,犯元获贷者,多配隶登州沙门岛及通州海门岛。海门岛有两处:崇明镇以居豪强难制者;东布洲以居懦弱者,皆令煮海纳官。至兴国五年,始令配役者隶盐亭役使。王象之《舆地纪胜》:东布洲先是海屿、沙岛之地,古来涨起,号为东洲,忽有布机流至沙上,因名布洲。既成平陆,民户益繁,案海门岛即今厅地料角嘴。旧志: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舆地纪胜》:海门有料角嘴,中有咸、淡二水,不相混杂,舟人不待汲能辨之。其形势号为控扼,有安庆沙、南安沙、裙带沙、玉带沙、玉心沙、西天补沙、东天补沙、川港沙、裙带余沙、通兴沙、三角沙、小年沙、大年沙、曰照沙、吕寿沙、万盛沙、民灶沙、藤盘沙、丁角沙(以上十九沙分划通州隶入)。富民沙、年洋沙、太平沙、曰盛沙、大洪沙、复兴沙、永阜沙、戏台沙、大安沙、五桂沙(以上十一沙分划崇明县隶入)。天南沙设厅以后,续涨报升,在厅治东北。张港巡司在废海门县西之十里。大河营在废海门县东。沈公堤在海门废县东北,宋至和中县令沈起以海涨病民,筑堤七十里,西接通州范公堤,以障卤潮。海坝在厅治西北隅,厅地与通州接界处俱有水洪相隔,洪西宽二十里。乾隆四十一年守土率士民筑立堤岸,计长十里,土人名之曰海坝。此后潮汐淤汀成沙,通海往来,遂成陆地,无复渡洪之患。(《一统志》)

海门县在州东四十里,本海陵县之东洲镇,后周显德五年始置县,后渐移今治。编户八十三里,今圮于海,县废。海门旧城在通州东二百十五里,元末以水患徙治礼安乡,去通州城一百里。正德中徙余安场,嘉靖二十四年又徙金沙场,皆寄治通州境。迩来复圮于海,盖非复旧壤矣。又海门大江入海之统名也。朱梁贞明五年,吴越钱传瓘攻吴常州,吴将陈璋以水军下海门,出其后,盖渡江而南耳。时未有海门县,海旧在县东十里。沿海有六港,潮涨则盈,水退则涸。而七星港、东夹港在六港中尤为要害,今皆没于海。旧志:宋时大海去县八十里。运盐河在县北,自通州流经县界,直达吕四场,场旧有东洲河乃其故道也。新插港在县西北,东临北海,有盐徒聚集,贼每从登岸,西扰扬州,北扰淮安,为防御要地。李稍港旧在县东南,天启四年知县严尔珪建石闸于港尾,吐纳江海,旱潦有备,并泄上河壅水,人以为便。今沦于海中矣。料角嘴,在县东南,旧为大江入海之冲。祝穆曰:料角嘴中有蜮、淡二水,不相混杂,舟人不待汲能辨之,其形势号为控扼,绍兴中以水师把隘于此。其沙脉坍涨不常,潮水委蛇曲折,水路可认,水盛则一望猕漫,非熟于往来者不能知也。李宝胶西之捷道盖出于此。《江防考》:江北岸东起蓼角嘴大河口以及吕四、卢家等场,沿于杨树港、海门县、里河镇,以达于通州。此海门县之南路也,嘉靖中官军败倭于此。余东场,旧在州东九十三里,又余西场在州东五十里,又东二十里为余中场,后皆为县境。《海防考》:余东、余西,扬州之保障也。贼从狼山窥通州及海门之料角嘴、吕四场、新插港、崛港来犯者,扼之于此,要害既得,则扬州可以无患。吕四场,旧在州东百二十里,后为县境,俗传以吕仙四至此而名。有白水荡,其地宽阔,鱼、凫、鹤、鹿之所泳游也。其通海处曰新河,亦名新港。《海防考》:县东吕四场、又东南料角嘴皆形势控扼之处。徐步营旧在县北,又北为掘港,又北为新插港,皆贼登岸之处,海门北境之防也。旧志:县有吴陵、白塔、河坝上三巡司,又有张港巡司,万历十年革。(《方舆纪要》,案此清初海门县圮于海,厅治未设以前之情形,州谓通州,县谓海门县)。

故城在厅东一百七十五里。(《乾隆府厅州县图志》,案此乾隆三十三年既设厅治后之情形)

天文斗牛分野,星纪之次。(《乾隆江南通志·通州图》)

厅上不属府州,下不辖县,为江宁布政司属东南边境,治始设于乾隆三十三年。全境形势横长而微椭,东西最广处实占一百四十里,南北最长处实占三十七里,就其纡曲边线量核面积,统计占地三千一百七方里,合一万六千七百余顷。南界昭文、太仓、崇明,自老脚洪迤东历大安、牛洪、许通、竖绩、青龙、长圈、合龙、毛家诸港,至崇海镇,俱以江边为界。长圈洪以西江心为昭太境,以东江心为崇明境。自崇海镇至月牙港为崇明隔江所辖,不以江边为界,而以界河为界,约错入地二十余顷。自月牙港至大有港,则以夹洪流水为界。隔洪有普济镇,又系海门越水遥辖,约错出地十顷。自大有港至塘芦港,俱以界河为界。塘芦港以东则沙尽滨海矣,其北界通州则自老脚洪迤北东至于海边,俱有界河。惟间多淤浅处,积久渐湮。查志载,通海界址西境定于初建治时,北境定于乾隆五十年,东北境定于嘉庆六年时,越两朝转辗复勘,盖定界如此其难也。即就界河而论,已非一例深通,自应亟求开浚,非独正经界,亦以资水利。四境土地平衍,无山、大渠,虽际海边,并无要口,火轮夹板等船由外洋驶入内地,所经深水针路俱在崇明境内。惟自老脚洪迤东至崇海镇,计辖江边六十里,则与太仓之全泾、新泾,昭文之白茆、许浦南北对距,江面约二十五里至三十里不等,为由海入江之门户,与昭、太两境分扼者于海防略有关系。厅治无城郭,驻茅家镇,与通源镇毗连。狼右营千总亦驻镇南,藉资防守。(《宁省图说》)

厅在江宁府东五百七十里,苏州府东北一百五十五里,至北平二千七百二十五里。(《宁苏图表》,案此光绪二十一年之距离,与《一统志》异。)

大江入海在厅南,其南为徐泾河、杨林河口,其北为狼山港、三生港口。海中多沙地,其大者东三沙、永丰沙,在东南境。(《宁苏图说》)

经度距北平中线偏东四度四十二分,纬度北极出地高三十一度五十七分。海在治东一百一十里,自东迤西,治南境皆面海。沙洲均与崇明县交错,治南正对白茆口,为江海分潮处。向西则大江口,自西南以至东南,共有河港口门二十有二处。又淤浅者三港。界河自治东北一百里引海潮而西行,环治北境,至新桥镇折南而西,南至老洪港达于大江对岸,皆通州界。港名不可悉记,茅家镇今为厅治驻所。东路乡镇八,西路乡镇三,南路乡镇二,北路乡镇四,东南乡镇八,西南乡镇五,东北乡镇三十有三,西北乡镇五,以上共计六十镇。(《宁苏图表》)

厅治裙带沙,东西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三十六里。东至海一百八里,西至通州界三十二里,南至圩角港十八里,北至余西场六甲坝十八里,东南至大有港五十里,至新东界一百十八里,东北至文庙公地一百十五里,西南至南安沙、大安港二十八里,西北至通海界河二十五里,西至镇江府巡道驻所四百二十里,至江宁府总督布政司驻所六百里,南至苏州府巡抚驻所三百里,北至北平二千七百六十里。(《光绪海门厅图志》,案此志所载四至、八到较《一统志》近而可据)

厅原辖沙五十一,见辖沙四十三。(《海门厅图志》,案此志沙名与《一统志》异,数亦不符,盖自乾隆三十三年至光绪二十六年,阅年一百二十八,或坍或涨,变迁多矣。)

师山在厅治后,垒土所成。江环厅南境,各沙港河南出之水皆入焉,海绕厅南、东、北境,各沙横河东出之水皆入焉。东西干河六,各沙港河三十三,各沙支河三十余,其余图不具载,漏略者多矣。地势右缩左赢,狼山峙其西,崇明障其东,无城郭阨塞,外阻江海为固,港汉四达,舟楫交通。棉布之利被于天下,天下水陆材货亦于是萃焉。(《海门厅图志》)

地势低平,本江海间涨沙所冲积,乙巳八月初四日与通、太、松江同受风潮之害,漂没人口逾万,田庐物产无算。(《中国地理志》,案此光绪三十一年最近之情形。)

附:海道图说(注:原稿有说无图)

长江总论

长江为东半地球各水道中之最大者,惟西半地球有二河较大于此江。江之发源未及深考,惟知由西藏以北向东南顺流,长约千里,而至云南又偏向东北,再转向正东而入于海。自西藏至扬子江口,以直线计之,约一千九百里。自四川边界至扬子江口,以水道计之,约三千里(三海里当中国十里,如三千里即为一万里也,仿此)。长江分界别名颇难划一,统言之曰大江,分言之曰扬子江、曰金沙江。按《一统舆图》,自江口至四川长寿县以东曰扬子江。自长寿县以西至叙州府以东曰大江。自叙州以西渐折转而南,以及云南,又折转向北以至塔城关曰金沙江。又西北而至前藏曰布垒楚河。又西北贝则析支,而名亦各异焉。

考地球各水道,扬子江最便贸易转运,即各分支多可远达,凡众水汇归由此入海者,计九省过半地方,约七千五万平方里。内之来源由各分支以达长江,即此七千五万平方里内所产货物,亦皆由长江通行。

江水涨落

扬子江各处深浅时有变迁,今昔非一,据西人巴尔麻于同治二年所记,江水涨落自三、四月泛涨,至七月为最大。横流四溢,一带汪洋,不分两岸,自金陵至汉口其间有数段宽三十余里,立船面四顾,水天一色,惟远见山衔落日,近见屋脊与树杪而已。八月杪水退七尺,间有居民旋里耕种者,岁暮而水复原。制此图所探深浅拓数皆以刻间水制为准,凡夏月水涨数较高于冬月水涨数,金陵十二尺,九江二十四尺,汉口三十三尺。惟九江三、六两月涨二十一尺,岳州府界涨二十尺,但以此两候相较之,数或多或寡,差一尺至三尺不等。其流行速率,自金陵以上十一月至三月每小时流行三里半为中数。汉口以上三月间每一小时流行二里为中数;六月间每一小时流行四里为中数;七月间每一小时流行七里至八里为中数,惟此数较大,恐非确据。如船体入水浅者,得善引水道之人于江水发涨时,不由长江本道,可避疾流阻力。觇水性缓急即知深浅。凡船体入水最深者无论何时可达金陵,船体入水十四尺以内者,亦无论何时可达汉口,惟由浅滩经过当留意焉。如入水体在二十尺以内者,十一月以前可达汉口。

扬子江口

江口极宽,自有崇明居中扼要,分为南北二水道。崇明界自西、西北至东、东南,长约三十二里,宽约五里至十里。崇明城垣海面未能遥见,据云凡地球各大口间为泥土壅积成洲者,此为最大。

距吴淞口以上约五十里,深浅变迁不一,惟狼山渡左右尤甚,缘此间江面自四里宽至九里,其中多成平面,各浅逐年增减不一。

以下行船各法,系同治年间陆续考正,固可按图循行,犹须熟习水道者为之引导,否必先知某处变易深浅,始无歧误。前图所载吴淞口以上浮标等件迄今已无,惟先多尔浅滩北面尚存。同治二年所设红色铁浮标尚存,自浮标处以视大矮树为南、东南之向。

宝山浅滩

宝山浅滩长约五里。自吴淞口起,一带顺岸至丛林角止,其外界距水道对面浅滩约一里。水深九尺至十尺。又自浅滩尾距吴淞口外之红色浮标北面约半里。

布什洲浅滩

距布什洲西南岸约一里为布什洲浅滩,其西北界距布什洲西北角之西约二里。此间有浅滩,宽约二里,顺水道边其陡仅深三尺,布什洲浅滩与宝山浅滩之间为大水道。

布兰得浅滩

道光二十二年间此处尚深二拓又四分拓之一,嗣后逐年渐长,近时潮退尽,则现陆地数段。此浅滩与南岸间之道极窄,仅深九尺。浅滩尾距布什洲西北角之西约三里又四分里之一,距丛林北、西北约二里。水深四拓,此滩最浅处为水道之边,其与布什洲浅滩间之水道甚窄,故行船至此极难分辨。

吴淞口至狼山渡行船法程

及已离吴淞口外红浮标后,不可视浮标为南偏东若干度之向,依此前行,探得水深五拓至六拓之处,即可避过宝山浅尾。嗣行于大水道中界为西北偏北之向,此水道最深处宽约一里。及至布什洲之西北角对面,视丛林为西偏南之向,即可向西北行,而过布兰得与布什洲二浅滩之间,若乘潮涨当未过布兰得浅滩之先,则不可视丛林为南、东南更偏东,如于潮退时而遇某浅,必知已为水力过推向北。

依此向前行约十三里,必稍近南岸,及见两岸之树,南岸较明于北岸,即知已稍近南岸。南北两岸甚平,皆一带丛林,别无异处可分为某界、某名。又沿江所有民舍俱为高圩遮蔽,凡可记认者,已于图中分志之,如宝山角与宝山塔、暨宝山塔西北面之丛林与哈非角之丛林,以及布什洲之西北角,并独干树、枒树、大矮树与布鲁法角等处,皆可取作标准。

如出江而向布什洲行时,必防潮退之力推船至布什洲浅滩,缘潮退横力向布什洲北水道之力恒甚猛;又如潮涨必防潮力推船向布兰得浅滩北界,缘此处潮涨横流之力亦猛。

哈非角水道

昔哈非角为崇明之西角,道光二十二年以后,此角之西面小洲渐长,与崇明相连,今名最西角曰美生角。自南面视之最易识别,缘角间有圆形丛林,若自西北视之,则不易分别。

凡欲行哈非角水道,必先自布什洲西北角之对面处向西北行十三里,然后转向北偏西,以能朗见哈非角为度。依此向前行可免遇崇明之西浅滩,又可行过布鲁法南以下长十五里之各浅,及至鸽巢浅尾,即距哈非角南面五里,得水深四拓又四分拓之一。设遇此浅较胜于遇崇明西面之浅,因此间由渐而浅,彼处突然而浅也。

凡由哈非角经过,必相距四分里之三,嗣视南岸丛林为东、东南之向,则必向西、西北行,至能见布鲁法角为西向。又见独干在南面,即向西又北三分,距布鲁法角七百拓至八百拓而过。如探得水浅恐为北水道。潮涨力推船至阿克低唵浅滩,此滩为陡浅。或为潮退力推船至北浅滩,此滩为陂浅。

千夫舍斯水道

崇明以西近南岸一带曰千夫舍斯水道,凡由此水道入江,必先自布什洲对面处向西北行,及渐近岸一里又四分之一,视哈非角为东北向,即可向北偏西行。及过独干树相距一里后,必视此树为东南偏南又南一分。依此前行至见大矮树为南偏西之向,则可至先多尔与阿克低唵间窄水道之口。再向西北又西一分而行,即过此水道。同治二年曾设一红色铁浮标于先多尔浅滩北界,如行船时未见各浮标等件,则必视图内所记异形树,或七条杆、或布鲁法角东南之岸,皆可按图作线,视各线交之点,即知所到之处。依此法循行可免遇各浅,但潮力往往推船,不由中道,仍宜频探深浅,以五拓为则,至见布鲁法角为西偏北之向,则必向西、西北距此角四分里之三,或及一里而过。凡潮将退尽时,恒见浅处水面常平。

布鲁法角

布鲁法角有小村与小炮台分列,树木多株,角之近处有小港,内多中国船只。如天气晴爽,自此角见福山,形如圆堆,有树数株,并白色房舍与小圆炮台。若江水发涨时此角颇难识别。

灯船

同治二年春月,于狼山渡设一灯船,距吴淞口约四十三里,船色全红,上有二桅,各桅末有圆球灯,船两旁皆可通行,夜则悬定白光灯为号。此间潮退尽时,深五拓,自灯船以视狼山塔为北偏东之向,视福山炮台为西偏南又南一分,视牛尔赫德山为西南偏西又西一分,视布鲁法角为东南偏东又东二分。设行船遇险,灯船放炮为号,俾可遵行。

狼山渡

此间江面较宽,自布鲁法角至假山角颇多浅滩,共长约二十五里,且常变易深浅,且行至狼山渡时,必自南转向北行,故名目狼山渡。同治元年间有阿克低唵兵船细探此处,以为如无浮标灯船可作记认,最难行过。已依前法距布鲁法角一里行过,必由富类麻浅滩与恒大那鲁浅滩间之华连水道,视布鲁法角为东、东南之向,或视布鲁法角与前面之岸稍相离,依此向前行,为最稳水道。但过近于恒大那鲁浅滩,不若及潮涨时稍行近于富类麻浅滩,因富类麻上段为宽平浅滩,尚深四拓也。次向灯船或仍依前向而行,至见狼山三峰中之最高而有塔者,为北偏东之向,如此前行即可过埽第那鲁浅滩以北,而不至为所阻滞。此滩偶现,为日燥乾。得见浅边甚陡,不同狼山浅为平斜坡也。嗣向西北行,至见狼山塔,为北、东北之向,即可向北、西北行。及见此塔为东北向,即知已过中浅滩与狼山浅并各浅之间。中浅滩常现,亦为日燥乾。以上二浅与各浅沿边皆陡。至能见非尼角为北偏西之向,即可向此角距半里而过。设出江时视牛尔赫德前峰与福山顶成直线时,随转视狼山塔方向,按图作线,以两线相交处命为起行之点。

潮信

狼山渡潮信,每朔望日约丑未初二刻十分涨满,己亥正退尽。大潮高十二尺,小潮八尺。大潮初涨颇有潮头,流行速率每一小时流行五里半。大潮涨三小时,退九小时;小潮涨四小时,退八小时,此祗以潮信言,不论江水自流之力。大略潮退尽三刻即涨,既涨满仍见内流。又见四月间午前潮较高于午后潮约一尺。

假山角至焦山水道行船法程

凡由假山角经过时,不可相距二里半或三里,当自东南视之,其形如劈,惟山角宽面向外,高九十尺。

此间水道自道光二十二年核记之后,迄今大有更变,近又生一新洲,已多农民居住,前图所记数小洲今已连为一洲,或因土质随流而下,及过假山角则江面忽宽,水力稍缓,故易沉积于此,久渐成洲。又对面江沿为水刷削,渐成陡岸。

及过假山角后,可谓已过扬子江最大各险,缘各处变迁无大于狼山与福山之间者。如无善引水道者,必先遣小艇前行各处,探试浅深,然后前进,切勿畏难冒昧前进,设遇浅胶滞,其患甚巨。

及过假山角与对面各新洲后,则水道通达,即行中界亦无妨碍,惟向黄山高岸直行为的。盖自假山角远视黄山恒如宛在水中央,由此前行,曾探得水深八拓,犹未及底。黄山左右有山,高二百五十尺至三百尺,此间潮信十二月间高四尺至六尺。自黄山至江阴城一段江面宽约一里,及过江阴则又渐宽,凡行至此,又必稍近北岸,因近南岸有浅滩。水深自十一拓至十二拓忽,浅至五尺及六尺。

既过各浅滩后,即可行水道中界。及近司他林洲又必稍近左岸,由司他林洲东面相距不远而行,缘此间由渐而浅也,即船偶遇浅亦易退行。惟乐生洲北角有浅嘴前伸,长约一里,前有满以勒轮船出江时,遇此浅触损而沈(自沈船处以视珠山塔为西北偏西之向)。珠山塔东南又东三分近左岸处,现又生一渴卢色浅滩,行船甚险,每值潮退尽则现,大约不数年间即可渐长成洲。及至司他林洲北后面,至近水程为向西稍偏北之窄水道,宽约四分里之三,深六拓至七拓。凡船体入水深者行此水道,可稍近左岸,以避中界低长之洲。此洲以南皆浅,由此直至长生洲对面,料无他险。

自江阴至君山两岸无他记认,惟君山稍高,而上有房舍,余皆平坦。

咸丰四年六月间,英兵船司的克斯于假山角停泊一宿,觉潮退有大力,或云此角以下十里至十五里皆无此潮退大力。殆潮力大小视乎江水高低,设江水涨高而力大,自阻潮不能远及;设江水低平无多抵力,潮能及远自退,力亦大,如十二月杪水甚低,平时有于金陵停泊,颇觉潮力。

焦山

焦山屹立江心,分水道为二,率多行南水道水界,缘此江间面距焦山三分之一。有夫列乌斯隐石,距水面下十四尺,右岸又有石远伸入江,且水性旋流甚疾,最易推船旁行,以致遇险,凡由此经过,持舵必谨。

焦山北水道,大约数十年间焦山必与大沙相连,因焦山东北面所生浅嘴逐年渐向大沙增长,大沙浅嘴亦渐向焦山增长,且其间水道又逐年渐浅,将来连合为一可逆料者。查道光二十二年间西国所记拓数为十二拓,至咸丰八十年间有英兵船欲由此经过,竟不能达。

镇江府

镇江府城西北角近于运河与长江相交之间,距金陵以下四十里,距焦山以上二里。镇江与金山间之北面水道最深,距岸九百尺,深二十七拓。距岸三百尺,深十五拓至二十拓,城垣距江沿约半里。

镇江泊船处

自焦山至镇江运河口对江左岸之间有泥沙浅滩,江水未发涨时,凡值潮涨满即不常现,其最宽处约半里。近于左岸运河口并对右岸之山有小铁塔者,近泥沙浅滩以西,自北岸对城垣西角之间,水深五拓,最便泊船。此间风之最大者不过北与东北两方,且近城垣北岸处潮力亦小。

距金山东面半里高岸间有小湾,亦可泊船。近金山处水深九拓,城垣对面处深十五拓有余,竟有深二十五拓至二十七拓者。

金山

道光二十二年间金山犹宛在水中,近时已与岸连为角嘴,如独石卓立。山巅有寺与塔。金山独面之角与岸相近处,水道颇深,即距岸一百五十尺而行,亦无他险。惟角之对面暨角以上水性旋流甚疾。又距金山之西、西北约一里水道中有马利恩石,距右岸为江面宽三分之一。三月间石上水深四尺,七月间深十尺,十二月出水面二尺至四尺。自石至右岸有港口,凡由此经过,必行近于固勒洲,取近时新图与旧图相较,自此洲以外,其余小洲皆无。

镇江潮信

镇江潮信,二月初旬江水始涨,夏至时最高,秋分时涨落平均,秋分以后渐落,至二月初旬为止,过此复渐涨。小潮高二尺又四分尺之三,大潮高三尺半。

镇江对面处江水自流之力,一小时流行三里半至四里。焦山间流行四里半至五里,六、七月间最疾,十二月至二月间最小。如无风时而直潮涨,潮力犹能推船转向,惟二月以后潮力渐大。

焦山间风信

六月上半月风来自南与东,下半月风来自南与西,风力一号至八号(命风力大小为十二号)。七月间风来自东、西、南半周,各方约多来自西南,风力一号至六号。八月间风常来自南方各面,间有自东来,亦有突自北来者,但为时不久,风力一号至八号。九月间风来自东北与东南,九月杪来自西南,风力二号至九号。十月间风常来自北与东北,或有来自西北者,风力二号至五号。十一月间风无定向,风力二号至八号。十二月间亦无定向,风力三号至四号。

北新洲

此洲之北水道直而近,惟深浅不一,有云水道甚窄,砂浅极多。如船体入水深者必行此洲之南水道。而稍近此洲,又必记北新洲东面向东一带有浅滩,长约半里,及已过北新洲,即可行于水道中界。约行十八里至燕子矶对面时,又必行近左岸,缘右岸有石远伸者。过此角后,再行水道中界,及近草鞋夹之西北面泥浅滩,又必偏向南水道以避之。既过此浅,直至金陵已无余险。

草鞋夹

草鞋夹南水道窄而深,至浅者三拓,其余皆三拓以上,较北水道约近三里半。惟南水道口有浅滩。凡来源由各港口入江之处,约多半有浅滩。

南京

南京距上海二百有二里,距海二百三十五里。及至草鞋角与炮台岸间即可近岸而行,缘有二炮台之有岸甚陡也。浦口角有小炮台之近处水浅,由此经过亦必近右岸。已过金陵,则可行于水道中界。

南京泊船处

南京对面泊船处为草鞋角与江东桥港口之间,水深七拓至十拓,底为软泥,受锚能固。近岸一百拓可泊大船数只。自此向外五十拓,自深十五拓至二十拓潮信稍大,至对面近岸处水深四拓至十拓,潮信极小。设遇东北与西北风,宜抛二锚,始不随风转向。

潮信

咸丰十一年间有英兵船先多尔于此间停泊。自二月二十八日至九月二十七日所记各朔望潮信不一,如本日于午正涨满,次日于午正已退尽,涨落约六寸。

挨里京一段直江

此段直江内无险,可行水道中界。及行过右岸石角必偏向左岸,以避三小洲北面之浅滩。由此而过格罗斯与维得二洲以东至得水浅处,即将近太平塔。若欲过维得洲南面,必行于角泥斯洲与李洲之间。再由角泥斯南面之格罗斯水道以入长江,此为格罗斯水道南口,十二月间水深十七尺。

维得洲以西之色斯亏安拏水道深五拓至八拓,宽而且直,较胜于格罗斯水道。凡行于格罗斯与维得二洲之间,宜稍近于维得洲,因行此水道可避格罗斯水道南口两面之浅滩。此滩距太平塔西南约三里半,恰对当涂村,故凡行东水道者不可近当涂村沿江之岸,宜近角泥斯洲东南角,视太平北塔略与此角成直线,即可过此两面浅滩。此间最浅时深十七尺,又角泥斯洲西南角对面亦有浅滩。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