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大乘起信论译注

归敬颂
关灯
护眼
字体:
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

原典

大乘1起信2论3

马鸣4菩萨5造梁天竺5

三藏7法师真谛8译

归敬颂9

归命尽十方10,最胜业⑪遍知,色⑫无碍自在⑬,救世大悲者。及彼身⑭体相⑮,法性真如海⑯,无量功德藏⑰。如实修行等⑱。为欲令众生⑲,除疑⑳舍邪执㉑,起大乘正信,佛种㉒不断故。

注释

1大乘:梵语mahāyāna,又译摩诃衍。大,对小而言;乘,运载之义,以表明佛陀的教法。大乘,即指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河到涅槃岸的佛法,是公元一世纪左右在印度形成的佛教派别。

2起信:起,引发之义。信,指信心。起信,即引发对大乘佛法的信心。

3论:论本是佛教三藏中阿毗达磨藏(abhidharma),是有关佛的弟子对佛语、法相等进行问答论议,辨名析理的著作。佛教中的论藏,具有往复析证,相互辨难的论理特征,为佛藏中最有哲学思辨意义的部分。

“论”字下,《金》本有“一卷”,《资》本无,《碛》《南》《径》《清》本均有“卷上”。

4马鸣:人名,佛灭度后六百年左右出世的大乘论师。梵名为阿湿缚窭沙,。关于他的传记,材料现存的有鸠摩罗什译的《马鸣菩萨传》、《付法藏因缘传》卷五中的《马鸣传》、《婆薮槃豆法师传》、《摩诃摩耶经》、《坛经》及一些禅宗的“灯录”等。各传说法,大同小异。另外《释摩诃衍论》卷一中记载了六位马鸣,其中第六举《摩诃摩耶经》所说的马鸣,即本论作者。传说他起初为外道论者,特长论辩,后服从佛化,弘通大乘。

关于马鸣的传承,传记各说不一,鸠摩罗什所译的《马鸣菩萨传》,认为马鸣是长老胁尊者的弟子;而《付法藏因缘传》卷五则认为,马鸣师承长老胁尊者的弟子富那奢。《六祖坛经》所记的传法系统,也同《付法藏因缘传》说,二者未知孰是。关于马鸣之名,依诸传记,有三种解释:一是认为马鸣初生之时,感动诸马,悲鸣不息;二是认为马鸣善能抚琴,以宣法音,令诸马闻已,悉皆悲鸣;三是认为马鸣善能说法,令诸马悲鸣垂泪,七日不食。

5菩萨:全称为菩提萨埵,bodhisattva,旧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为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菩萨通常指悲智双运,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上求下化之人。一方面,他虽已分证佛觉,尚有情识未尽;另一方面,他又具有广行善巧方便,觉悟一切有情的大乘精神。

5天竺:地名,印度之古称,旧译为身毒或贤豆。

7三藏:梵语为tripitaka,指佛教的典籍分经、律、论三部分。通达佛教经、律、论三藏的学者,称三藏法师。

另“梁天竺三藏法师”,《金》本作“西印度三藏法师”;《石》本作“梁天竺三藏”,《丽》本作“梁西印度三藏法师”。

8真谛:人名,西印度优禅尼国人,梵称波罗末陀(paramartha),又称拘那罗陀(gunarata)。梁代中大同元年(公元五四六年)来华,受梁武帝礼遇,适逢国难,往北齐,赴东魏。先后译出《金光明经》《摄大乘论》《唯识论》《俱舍论》等,经刊定现存二十六部、八十七卷。陈太建元年(公元五六九年)正月十一日圆寂,年七十一岁。真谛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佛典译家,他精通三藏,尤契大乘,以宣扬大乘佛教为己任,潜心译出大量经论。关于真谛事迹,《续高僧传》中有《真谛传》。另外,近代学者汤用彤先生在其《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卷下中,总结中日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真谛生平事迹详加考订,可资参阅。

9归敬颂:以下十二句,按佛教著作的体例,为论文前的“偈”或“颂”,用韵语写成,此为“归敬颂”。

10归命尽十方:归命,梵语为namas, namh namo,音译为“南无”。“归”为“趋向”“敬顺”之义,“命”为己身性命和佛教教命。即以自己的性命归趋于佛、法、僧三宝。

十方,佛经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加上、下为“十方”。这里意指一切方所,无尽世界。归命尽十方,表示不仅归敬一方三宝,而是十方三宝齐敬,从而显示三宝普遍,无所不在,敬心广大,迥异小乘。

⑪最胜业:业,梵语karma,指造作之义,泛指一切思想行为,一般分为身、口、意三种。最胜业,指佛的身、口、意三轮业用,最为殊胜。

⑫色:有质碍义、显示义等。这里系指佛或如来的色身,即由“四大”“五尘”等色法构成之身。

⑬自在:系指佛的色身穷三际、遍十方,均自在无碍。这种自在无碍,表现为四种相:(一)大小无碍。(二)互用无碍,即显示诸相互作用而又不相妨碍。(三)理事无碍,即指现象(色)不碍本体之空(理),理又常在现象之中,相互圆融。现象中即蕴含着本体,本体在现象之中。(四)应机无碍,即一与多、彼与此、动与静等各种运机化作不相妨碍。

⑭彼身:指佛的“法身”,佛以法为身,即一般所说的“佛法”。

⑮体相:体,梵文为dhātu,译曰体、界、性等,自身不变而为所变依据的根本者,谓之体。相,梵语kaksana,表事物之相状,相与体为一对应范畴,实质为“体”,依于实质而外现的差别变化为“相”。“体相”在此颂中,用来喻佛教三宝中的“法宝”。

⑯法性真如海:法性,与实相、真如、法界等异名同义,指“法”的本体。真如,梵语bhutatathatā。“真”为真实,不妄;“如”为不变,如常。

此颂中,“法性”与“真如”均释上句“体”大之义,以喻三宝中的“法宝”圆满之义。

海,譬喻无比深广。法性真如海,比喻法性真如不变而随缘之义,如海,因风起浪,而湿性无变,无变之性不碍浪起,即理事无碍,以示法性的体大。

⑰无量功德藏:藏,有蕴集、包含之义。无量功德藏,此句释上句“相”义,无量功德,表明“相”大之义。

以上三句,示归敬三宝中的“法宝”。

⑱如实修行等:如实修行,指初地以上的菩萨以证得真如之理为目的而发起的修行。如实修行等,此句意为归敬三宝中的“僧宝”。

⑲众生:梵文sattva的意译,又译“有情”、“有情众生”,佛教对人和一切有情识生物的总称。

⑳疑:指对实相实理怀疑不定。

㉑邪执:指固执谬见。

㉒佛种:指能生成佛果的种子,即能证得佛果的人。

译文

我以生命归依、礼敬十方世界的佛、法、僧三宝。

我归敬德业最为殊胜、智慧无比超绝、无碍自在、大悲救世的如来。

我归敬如来法身的体、相,诸法实相的真如,宛如大海因风起浪而湿性不变,含具无量功德的法宝。

我也归敬谨遵佛理、依真如实相而修行的僧宝。

我今造此论,旨在断除疑惑、舍弃邪见,兴起对大乘佛法的正信,让佛慧种子,绵延不绝。

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