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万法归心录

万法归心录卷上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清燕京小杨山沙门祖源 超溟 着

侍者 明贯 谨 录

古吴后学比丘乘戒 定慧校阅重梓

警省俗迷

俗问某。欲常素。可有功德否。师曰。鳞甲羽毛。诸类体殊。知觉痛痒。与人无二。皆因生前念差。今世形骸故异。如若诚信断腥戒杀。真是大德君子。可谓仁慈善人。果尔斋戒终身弗倦。不但增崇福寿。而亦种菩提正因。可叹世迷无慧。贪味恣腹屠杀。造作百端。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展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俗云。世人咸言猪羊鸡鹅鳞甲羽毛等等禽畜。天生斯物。与人为菜。若不屠食。留他何用。师曰。世人食肉咸为当然。恣意屠杀。美口悦腹。殊不知水陆空行一切众生。不过是业力所报。各受躯壳。世人虽仗一时之福。欺杀肥己。柰他力劣难敌之恨。报冤有日。果若猪羊等物。天生与人为菜者。世间豺狼虎豹蚊蠓蚤虱。无限恶兽凶禽。皆能食人。莫非天生。假使男女与歹物为菜。可乎。世人不明杀业互偿。无端反生应当。愚昧之甚。

俗云。常闻世人有言。心好强如吃斋。其理如何。师曰。仁德君子。慈心善人。利生济物。积德累功。至於动用之间。任运作为之所。见一切生灵投於死地。便无不恻隐救於生处。如斯慈悲。方谓好心。无故杀彼。充己口腹。或持利刀剖肚。或拈尖刃刺心。剥皮刮鳞。断喉劈壳。活烹生煎。镬煮炉炙。百般造作。美口快肚。慈悯之心全无。好心却在何处。反说昧心之言。其过如何能忏。愚今苦口。应须谛听。果尔一生戒杀。终身茹素不退。纵心不好堕在异生。也不落屠人之手。镬汤炉火之中耳。

俗云。吾虽清贫不作窃盗。师曰。窃盗财物。不单作贼。贪污良善。邪术诈骗。捏唆词讼。诱哄嫖赌。陷人刑狱。迫人颠沛。害人於险。致人於危。耗人货财。换人美物。欠债不还。侵愚夺弱。一切不良。皆为贼盗。若有智慧。见人富贵。当起追慕之心。恨无前生修福。今世穷苦应当自受。再发信心。修福积德。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然不负累功行善之人。

俗云。公平取财。不去贪聚。随分营求。如斯若何。师曰。公平货财。取之应当。虽云世宝。聚久成祸。来而莫聚。聚而莫久。如要贪索无厌。若是横取无耻。虽然一时得富。不免暗折明算。佛经云。人生现在财产。为五家所共。何谓五家。一曰国王官长。二曰水火。三曰盗贼。四曰刀兵。五曰不肖子孙。世间痴人。辛苦一生。多聚财物。指望永富。岂知五家有分。他日未免败散。如是公平取财。尚且不久。何况横夺骗哄。岂能常远。

俗云。吾素寡欲。唯守一妻。邪淫之事。断不肯行。师曰。色欲二字。生死之根。邪淫私奸。诸恶之首。丧道败德。取祸杀身。古往今时。难以尽述。即如好酒好财。犹且易制。唯有色欲一关。更加酷烈。何故如斯。皆因众生本从淫欲而正性命。相续生死。宿习太熟。若不慧照。欲业何了。在家难断。须要色正。非我之妻。必定不可。有般俗子。见人妇女。稍有可观。便起邪心。思之慕之。贪之求之。天理已昧。人心已丧。佛经云。奸人妻者。得绝嗣报。奸人室女者。得子孙淫泆报。公可槩观。好淫行秽之家。源流踵弊。往往着人耳目。古人曰。我不淫人妇。人不淫我妻。又有一类痴业众生。见他妇女本不如妻。以为彼美。设法奸骗。还有弃室不顾。狎近顽童。或有私通仆妻。及俾欺上。等等淫业。举不能尽。又有读书才子。称他一时聪明。描写闺门妇女私情。编入歌谣。作成书籍。惑人为实。勾引邪念。其恶如山。无所能祷。若有智慧男女。须当自愧自悔。顿断邪淫。人天有分。愚非苦口劝君。只因淫业恶甚。

俗云。淫恶如斯。口业何如。师曰。十恶造业。唯口有四。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败人之善。说人之短。论人之非。谈人之过。骗人之财。哄人之物。至於败道败德。丧人丧己。皆因肆口无禁。取祸不一。经云。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出。当护於口。甚於猛火。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宝财。一切众生。祸从口出。凿身之斧。灭身之祸。今有阴德之人。须恶隐恶扬善。吐语真实。谈论无妄。有问有答。简言和色。自然佛天佑之。世人爱而敬之。

俗云。愚性好饮。如之柰何。师曰。迷心丧志。败家亡身。多起於酒。取祸不一。世人嗜饮无厌。遂至形骸毁伤。颠倒礼法。卧衢骂街。犯上败名。乱淫失德。等等过逆。贪饮最甚。古人云。戒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辈。四分律曰。饮酒过失。三十六种。不但世人饮酒有失。罗汉贪饮。而失神通。初学凡夫。在迷众生。岂不戒之忌之。

俗云。请示过失三十六种。师曰。饮酒过失三十六种。不孝父母。轻慢师长。不敬三宝。不信经法。诽谤沙门。讦露人罪。恒说妄语。诬人恶事。传言两舌。恶口伤人。生病之根。斗诤之本。恶名流布。人所憎嫌。排斥圣贤。怨黩天地。废亡事业。破散家财。恒无惭愧。不知羞耻。无故打奴。横杀众生。奸淫他妻。偷人财物。疏远善人。狎近恶友。常怀恚怒。日夜忧愁。牵东引西。持南着北。倒沟卧路。堕车坠马。逢河落水。持灯失火。暑月热亡。寒天冻死。饮酒之人。如是之过。养德君子。须自戒之。

俗云。某有好处。受辱不怒。纵有少忿。一忍便了。师曰。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除非佛祖如如不动。初学之人。豪杰之士。多由此败。陷於非地。佛经云。忍辱第一。俗语有言。吃得三斗酽醋。方才做得宰相。居世凡夫。尚且如是。何况学道。岂不宽忍。

俗云。世人多贪。广聚财产。自谓子孙后来巨富得否。师曰。世间痴人倚权仗势。昧心丧德。百般巧取。纵得暴富。岂能常久。如有智慧男子。须要积功养德。随分营求。任从天命。自然圣佑。暗增福禄。世人自知为子孙求富。不知为子孙作善造福。何谓造福。敬三宝。积阴德。谨家规。训耕读。斯造福也。何谓求富。不诚信。昧天理。用心机。聚横财。斯求富也。求富者不昌。造福者后显。岂不见世有巨富。子孙不肖。恣意嫖赌。一旦破家。遂至亡身。往往有之。胡不慧鉴。俗曰。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俗云。如上开示。一切看空。时时检点。要作好人。师曰。要作好人。须自照察。一日之间。从朝至暮。自照其心。自审其理。举心动念。与天心合乎。任运所为。与人事类乎。时时惺惺。不漏私心。久久心正。人欲自空。如若放逸。恣情纵意。不畏天刑。不惧报应。非礼而行。非礼而作。日久月深。积恶太重。一朝福谢。众业临身。现有显祸。死堕三途。佛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是知因果不昧。后昆须要诚信。

俗云。因果之事。多有人而不信。师曰。因果不昧。报应无差。如影随形。纤毫不错。先圣言之甚详。后愚昧之不信。须当细观一切世人。有富贵。有贫贱。有命夭。有寿长。有荣宠。有悴辱。有困苦。有安闲。有少年而登科。有终身而不第。有财谷而无子。有艰难而多嗣。有前中后苦乐不等。有一生穷富而至命终。等等不一。皆因业感。古德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是知三界苦乐。六道升沉。皆是自造自受。非从外与。

俗云。吾见忠正良善之家而无担粟。世有刁顽凶恶之徒。良田万顷。因果之说。岂不错乎。师曰。善恶不等。果报不一。有报本身。有报子孙。有报现在。有报来生。餐如粗飱玉食。锦袍鹑衣。又有席门金屋。千驷一瓢。皆是生前自作善恶。今报苦乐。丝毫匪滥。只见凶恶受富。岂知他前世修福。或有慈善贫夭。自因过去结业。庄子云。盗跖从卒九千。横行天下。侵暴诸侯。而其寿长。论语疏曰。项槖七岁。为孔子之师而少夭。故有清正身穷。或是贪污家富。莫执现世有差。而谤前因有错。

俗云。善恶报应。其理不错。有等愚人。不信因果。反言良心不能作米。若能入锅成饭。亦可遵而行之。师曰。可笑愚痴。颠倒之甚。汝果良心明暗无欺。默符天心。神庆人喜。和气感召。自然佳庆。诗曰。乐只君子。福禄申之。若以丧德有财。亏心得富。反谤良心无用。不能入锅。岂知天理已昧。暗中神嗔鬼怒。减福夺寿。贫耗凶患。乃至子孙不肖。怪事无所不有。文昌书云。修身励行者。天必降之百祥。反道败德者。神亦夺其五福。是知福善祸淫。必然一定之理。如肯改恶行善。不自欺蔽。自然佛天暗佑。福寿增之。

俗云。有过能改。还可许否。师曰。谁人无过。何者无愆。知过若改。善莫大焉。过恶非一。身心口等。须要时时惺惺。必要刻刻照察。所作可当。或作不当。善则便行。恶则急改。改恶从善。如病得汗。自然吉庆。诸圣佑之。

俗云。设是照管不到。一时生心动念。未审如何降伏其心。师曰。古人治心防微。所以收功甚巨。人心善恶。莫不因念。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书云。罔念作狂。克念作圣。斯乃至言。依而行之。

俗问。在家五欲所缠。不能顿脱。未审有何方便。可能渐修。师曰。在家修行。其事最难。须要勇猛坚志常远。可在动静之中。日用闲忙之所。单提一句阿弥陀佛。回光返照。惟守一念。假饶火轮顶上旋。定不舍此一念。任他八风齐来鼓我。不失此一念。日久月深。一念纯真。再将一念粉碎。方现自性弥陀。设或一生不悟。报尽命终之时。自守一念。直往正路。再来一闻千悟。见性成佛有分。斯是归心要旨。且勿向外驰求。自要言行无亏。方谓真实受用。

儒释论理

儒云。佛氏之道。无父无君。先儒评论。同於扬墨。以吾细究。果然不错。师曰。佛在因地。无量劫中。割目救亲。舍身代父。广行忠孝。不能达报。唯有出家。学无上道。成等正觉。方能报尽。佛经云。若人孝事父母。天主帝释在汝家中。孝养父母。大梵尊天在汝家中。又能孝敬父母。诸佛在汝家中。佛律有云。孝名为戒。又曰不先供养父母而布施者。是名恶人。弥勒偈云。堂上有佛二尊。懊恼世人不识。不用金彩装成。非是旃檀雕刻。即今现在二亲。就是释迦弥勒。若能诚心敬他。何用别求功德。佛教虽无治国之语言。能导民善世。化邪归正。使愚者众善奉行。令智者悟理修心。可谓明扬佛道。真是暗报 皇恩。岂不见佛教释子。天下丛林。早晚课诵。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佛果亏心。不忠不孝。十方菩萨。漏尽罗汉。天龙八部。各路鬼神。岂肯归依。钦心辅佐。吾岂妄谈。公自详之。

儒云。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尚且不许。何况毁形离亲。师曰。只知世间小孝。不悟出世之大孝。在世之孝。不可远离。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后祭之以礼。始终孝道。俱备尽已。儒教但知事亲行孝。不知过世父母。至於现在双亲。造业受报堕落三途。若得亲子出家。顿证无上菩提。乃能救拔出苦。可谓真报亲恩。古德云。一子出家。九祖升天。僧虽毁形。是谓远离世俗。学道易成。不畜妻子。可谓割断恩爱。速成正觉。汝自知世间之五伦。而不知救亲之大孝。

儒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师曰。世间伦理。绝嗣不孝。出世之道。不在斯列。众生相续。贪爱为因。结爱不休。如胶似漆。生生会聚。世世牵连。父母子孙。来往不断。若有真慧。刚烈决断。发大勇猛。割断爱欲。顿悟心性。直超觉地。虽然绝嗣。不为罪过。自有出世大孝。真报祖父之恩。

儒云。僧家开口便言出世。若果有出世之法。除非不在世上行。今现在世上行走。何言出世间之外。师曰。学道之人。不染世缘。处处解脱。谓之出世。非离世间。别有可出。譬如儒家及第。谓之登龙折桂。岂真有龙可乘。有桂可握。可笑迷执。反生异论。

儒云。吾见僧家贪名逐利。纯行世法。何曾无染。师曰。末法时节。离圣太远。龙蛇混杂。凡圣交参。总有智人。不外世法。行於非道。成就佛道。肉眼难识。莫生概论。

儒云。孔圣攻乎异端之说。岂不是佛老二教乎。师曰。孔子若以老子为异端。又有问礼於老聃之叹。若以佛为异端。当时佛法未至。孔子因见春秋之时。贤者太过。愚者不及。俱失中道。故曰异端。后儒借谤佛老二教。其说支离。大不通耳。

儒云。佛氏寂灭谓之异端。先儒检点。其说不错。师曰。所言寂者。非对动之寂。从无始来。本自不动之寂。所言灭者。非对生之灭。从无始来。本无生灭之灭。斯是本性全体。万用从此而发。后儒不悟性体。妄生断灭异见。

儒云。吾儒穷理尽性。非同佛教偏空。师曰。佛云寂灭现前。六根互用。儒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佛云如如不动。儒曰空空如也。释子转识成智。颜回学圣屡空。若以寂灭谓之异端。孔子空空与佛无二。后儒不明性体。无端妄论偏空。若悟未发已前。方知儒释无二。儒云。佛氏常以因果。惊恐愚俗之流。言人善定生天堂。如人恶必下地狱。六道轮回。三途业报。如斯虚诞。惑人之甚。佛徒岂知人命终后。气化清风。肉身化泥。一生已休。有谁再来。师曰。无因无果。天堂地狱。尽是虚伪。人生一世。死了归无。气化清风。肉化为泥。如君之说。既无因果。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又书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既无地狱。因何传曰。为不善於幽冥之中。鬼神得而诛之。既无轮回。何故又言死於此者。则生於彼。万物皆出於机。皆入於机。如无因果报应。人生一世而已。正好放荡。纵意行非。死后不过化阵清风。自如化风且置。然则清风无情。本无知觉。程颢云。孝子祭祖考。祖考来格者。是至诚有感必通。如斯之说。祖考来格。还是清风来格。还是灵性来格。若是灵性来。灵性成风。若是清风来。清风无情。莫是祖考死后。性化无情之风。子孙祭他。复变灵性。受祭之后。还化清风。如是往来变化。真是奇怪之风。程子又云。鬼是往而不反之义。既是往而不反。子孙至诚感格。又是有反。真可笑耳。伊川曰。鬼神是二气之良能。阳气生天为神。阴气下地为鬼。既言因果是假。天堂地狱非实。阳气生天为神。阴气下地为鬼。又堕因果感应之内。可叹俗儒。不悟妙性。非有非无。不生不灭。妄生断灭。自昧本真。应须早生智慧。急急访寻明师。肯求一言半句。发明一贯之道。定不落於断常二见。了悟孔门中和之理。

儒云。既是因果不昧。善恶报应无差。因甚武帝奉佛。又有侯景亡国之衅。师曰。国祚之短长。世数之治乱。皆有定数。故不能移。梁武小乘。专修有为。过信泥迹。执中无权。侯景兵至。不设方便。集众沙门。摇铃击磬。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如后汉向诩有张角作乱。不欲国家兴兵。但追将兵河上。向北读孝经。贼闻当自消。用斯不善之法。岂是孝经之过。梁武执中。又且定业亡国。非由作善损之。武帝寿高九十。定业以疾而卒。不至大恶。何故借此。诽谤圣教。自取过耳。

儒云。师言定业难逃。感应之事诚伪。师曰。前世作业。今生受报。现身修福。再来受乐。斯理以定。非自能移。武帝生前结冤。今世宿雠相遇。虽逢冤难。修善因在来生。乐果定不能昧。

儒云。因果不昧。定见而无可移。师曰。此是定法。还有不定。儒云。如何不定。师曰。前生造业。今世贫夭。或行阴骘。罪灭福生。或在往劫。因结命债。今生会遇。因行大德。感动天地。化凶为吉。古德云。若行阴德。能解宿业。虽有定法。又有不定。

儒云。武帝舍身。修寺建塔。印经造像。奉佛度僧。如是之善。岂无阴德。感动天地。解冤释难。师曰。斯是有为福田。再来自受乐果。若是无心阴德。能与天心合一。所以化凶为吉。可能转祸成祥。

儒云。佛法若正与儒理同者。因甚欧阳修曰。佛为中国大患。师曰。若是佛法非正。乃是中国大患者。因甚上古。至於今时。圣帝贤王。宰官大儒。长者居士。道婆奴女。奉佛者如水潮渤。归依者似星拱极。难道其中无有一人。识破是邪而灭除之。况佛远方亲身未至。不过言教而传此土。若是害人之法。岂容流传日久。奚不人厌。天可诛之。

儒云。欧阳修曰。佛者。善施无验不实之事。师曰。佛施妄事。必有所图。若谓名利。佛本至贵。若谓饥寒。佛本至富。因甚舍富贵之王位。反施无验不实惑人。斯亦颠倒奇怪之甚。若佛但有纤毫诈妄之心。十方圣贤。岂肯相随弘化。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斯是欧阳昧心言耳。

儒云。韩愈曰。佛者。西域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曾有也。自黄帝已下。文武已上。皆不下百岁。后世事佛渐谨。年代犹促。陋哉。师曰。大圣降世。不拘方所。不拘寿数。中国帝王。舜帝生於诸冯。卒於鸣条。东地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毕郢。西地人也。舜与文王皆是圣人。法於天下。后世尊之。亦皆随其地而得其寿耳。若谓上古寿长。后世事佛及促。何故外丙仲壬之年甚短。何故孔鲤颜渊之寿无多。信善因谓事佛促命。韩愈谤佛合当永寿。如斯掩耳窃铃之论。未免智者笑也。

儒云。佛教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吾儒竟无如斯不实之语。师曰。佛教示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孟子曰。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又云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吾教悟佛之言。行佛之行。是佛而已矣。儒释何异。而言不实。

儒云。既是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吾见僧家。还有许多不遵佛律。是何故也。师曰。法门广大。龙蛇混杂。当时佛在之日。尚有六群比丘。何况末法。去圣逾远。今时释子千百之中。求一彷佛古人足矣。譬犹披沙拣金。十斛之沙。得粒今而为世宝。又如裒石攻玉。一山之石。得寸玉亦作佳珍。古德云。众角虽多。一麟足矣。非但末法时节。佛教难得其人。孔子当时。已有君子儒。小人儒。祇如现今服儒服者。安能保具皆如孔孟。所以像法之教。不单僧有不律。儒教亦然。未能免也。

儒云。既是三教一理。云何妄分等级。释教治骨髓。道教治血脉。吾儒治皮肤。如斯不公之言。未免令人生怒。师曰。儒门以穷理尽性为道。三纲五常为德。故求人为君子。所以治皮肤。道家以修真养性为道。弱志退己为德。可为清虚道人。故曰治血脉。佛教以明心见性为道。十度万行为德。成正觉三界师。真能治骨髓。非是三教道体有异。因为各门功行有殊。

儒云。如何谓三教体一。师曰。若门体一。释教见性。道家养性。儒门尽性。入门虽殊。归源无二。

儒云。释教与儒。还有不同。师曰。何处不同。儒云。吾教先读后讲。博览群书。以尽性情之理。佛门先教静坐参究话头。以悟心性之道。所以与儒大有不同。师曰。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当时孔子门下。唯有颜回得悟。余者多学多见。皆从外来助发。所以学与悟。如隔霄壤耳。如程明道受学於茂叔。茂叔每令寻究仲尼颜子乐处。此仲颜乐处。岂不是话头。又有豫章罗仲素。只教人静坐参究。四端未发作何气象。不唯进学有力。兼亦养心之要。斯二公儒门之高贤。何异禅家参究悟入。

儒云。顿悟之理。吾信不及。师曰。不但今时初学儒者信不及。子贡子张。孔门诸贤更信不及。当时唯有颜子信得。所以孔子称其好学。

儒云。吾教从事入。动中契理。佛家从理入。静坐悟理。所以动中契理者气力大。总然静坐悟理者气力弱。师曰。如君所言。其理甚是。无柰熟处太熟。生处太生。学人若在动中。熟处证理。不随事乖。万中无一。初机偏静。生处炼成。若到动中。自然得力。伊川见人静坐。欢喜斯人善学。朱熹云。明道教人静坐。李先生亦教人静坐。盖精神不定。则道无凑泊处。若静坐养得来。便条畅。如上诸儒。善爱静究。可笑今时。世俗之儒。妄心生灭。无暂停息。对境逢缘。无分主宰。如何从事入。动契一贯之道。

儒云。禅曰至理一言。转凡成圣。如斯奇特。使儒难信。师曰。当时曾参。究理心切。忽闻孔子一以贯之。唯然领悟心性之理。又周茂叔。示众徒云。堂前草不除。有问其意者。答云。自家意思一般。张子厚观驴鸣领会。斯不是至理一言。转凡成圣之样乎。

儒云。禅宗以机缘印证。吾儒定无如此事。师曰。昔程伊川。见邵康节。程指食桌。而问邵曰。此桌安在地上。不知天地安在何处。康节先生。极论其理。斯问。即是机缘印证。

儒云。吾教诸子。咸论无极太极。不能明爽。后学一时难入。师明三教一理。何不出只手眼拨转未悟。信佛最上。师曰。道儒二教。大科理同。以无极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阴一阳。两仪互交。四象五行。而生万物。总然高推理至极。终不识是心所现。吾若示之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犹恐难入。权借儒教无极太极。二理差别。使汝易悟。再究佛乘。本性空寂即无极。真心灵照即太极。寂照不二。如镜照物。善恶能辨不生分别。心几才萌。善恶纷然。如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互交而生万物。真心应物。不生分别。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若到禅门下。再参三十年。

儒云。吾教学庸谓之圣经。如师不吝求一释乎。师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释曰。孔门大学之道。非是礼乐射书。不堕太过不及。常住中道之理。在明明德。分作二释。上明即悟。下明即心。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三纲五常。礼乐刑政。总出妙明一心德用。又因众生。无始以来。逐境随情。染污於久。故反德用。颠倒错乱。遮障本明。漂流生死。一朝悟明本心。方知贤愚无二。自悟已后。须要新民。使人人发明妙明真心。实践此止於至善之地。如上是顿悟。以下是修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释曰。自知止於至善之地。至善者是中道之理。若是止於中道。自然善恶无惑。可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者心不动。事物不能移。若到事物不能移。本心如光明镜子。清净应物而无染。谓之定而后能静。静者是本心静。非是止动之静。真静向前。处处无碍。若至处处无碍。自然动摇不乱。若摇不乱。谓之真安。故所以谓之静而后能安。安者安闲。内外一如。任运稳贴。处事真实。以上总是定。以下可谓慧。果若定静安久。真慧自然发现。故所以谓之安而后能虑。虑者是真慧。事事无碍矣。若到於事事无碍。可谓虑而后能得。得者。得无所得。是定慧等等耳。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释曰。明明德者。是谓之本。新民明理。谓之是末。知止至善。可谓之始。后复本心。谓之始终。本末始终。次序不差。自然近於大学之道。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释曰。古之人君。悟本治末。末治天下之人。先要治於一国。欲治一国。先齐其家。欲要齐一家人学理。必先修吾身之德用。若修吾身德。唯先正其心。心本无邪。因意发动。意念颠倒。涉於欺妄。所谓欲正其心。必先要诚其意。诚者真实。应物不偏。欲要应物无偏。须先致其良知。良知者。是心之灵明。如镜照物。不生分别。今因分别憎爱。是情识之妄能。故曰致知须在格物。物者是情识。非是外物也。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后儒不悟。物本情识。误认格物。谓穷事物。欲其极处。无不到者。可叹外求。反被物惑。物格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释曰。这一节文。复上本意。若能转识。良知自至。良知若现。如镜照物。善恶分明。不生憎爱。憎爱不生。意诚无偏。意诚无偏。心生无妄。心正身端。自然之理。任运所为。皆合至道。所以感化一家。都学我行。感化一国。都听我诲自然天下人民。都做良善之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释曰。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皆是一心为之根本。不但心是一身之本。可为出世治世之本。其本若乱。修身齐家。治国与平天下否矣。未之有也。

儒云。大学已闻。请示中庸。师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释曰。孔门心法。中庸之理。不偏不倚。不邪不住。朱熹注解。性犹天命。令与人物。各赋其理。未知本性是何物件。犹天命令。来付人物。却将孔圣之理。注成心外有法。岂知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皆因最初不守自性。忽起动心。故受胎狱。本一精明。分成六用。随境逐情。流荡生死。众生不能返源。先圣指条径路。拈出天命。即是性体。天命。天心。天道。天理。名异体同。总是性理。古德云。在天谓命。在人谓性。故所以示云。天命之谓性。自人人本具一灵妙明真性。任运应酬。理本当然。体中用和。不落偏倚。日用中事理无碍。故曰率性之谓道。皆因受生以来。尘染遮障本理。颠倒乱想。不悟性体。圣贤设教。化人复性。悟理修证。返妄归真。以复本来天命之理。所以为修道之谓教。教者修乎道。道者本乎性。性体源乎天。圣人乐天知命。乃中庸之道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释曰。若悟性理。不可须臾有离。须臾不在。习气则复现矣。所以戒慎恐惧。如临水渊。保任本性。不落邪僻。慎独之道。须防隐微。几才似萌。微动未发。善恶似生未生。正好一搯放下。复还本理。其功甚大。若待善恶念生。憎爱取舍齐发。再去降伏。岂不太远。所以慎独功夫。最为紧要。故曰君子养道。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释曰。未发之中。即是真智。寂照无二。应物无心。又名良知。可谓道本。已发之和。即是妙慧。能分诸法。无住无染。谓之良能。名曰达道。良知良能。本乎性体。体包大虚。含育万有。故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云。再请明示。良知良能。师曰。良知与识知。其用大不同。良知无心而知。识知有念而知。良知知善知恶。不住善恶。识知知善知恶。而住善恶。良知如镜照物。黑白妍媸自分。无纤毫影子留於镜体中。识知在镜影上妄起分别。取舍障自本明。合尘背觉。良知识知。须当自辨。毫厘有差。千里远已。良能是慧。能分诸法。善治世道。不随事染。应用自在。事事无碍。

问。孔子空空。颜回屡空。未审二空。其理是同是别。师曰。孔子空空。以空空空。以空空空。空空即如。斯如即真如。真如即本性。颜子学圣。未证真如。不免有念。虽有念动。觉之即无。为不远复。孔圣故称颜子。回也庶乎屡空。

问。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未审如何是一。师曰。一者即性。性者即理。理者即道。道者即一。

问。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师曰。克己情识。复还天理。礼者理之节文。仁者心之德用。人能克妄复真。天下归仁体一。

问。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师曰。人心生灭不停。故危殆而不安。道心虚灵寂照。故微妙而难见。精为虚中灵。一为灵中虚。执是定辞。中是性体。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问。如何学颜子道。不迁怒不二过。师曰。怒者动也。非是恚怒。颜子心学念动即释。不续二念。故云不迁。心常在一。应事无偏。有过即改。名曰不二。

问。圣人以易洗心。退藏於密。师曰。洗心者净妄。退藏者复真。真妄双泯。故谓之密。

问。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师曰。真性如镜。照物无心。才有知识。便落意识。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禅云不知不识。佛道骨髓。

问。夫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未审所乐何事。师曰。乐者真乐。非世欢乐。所乐者天理。所知者天命。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问。颜子箪瓢之乐。与孔圣乐同否。师曰。颜回得孔子道。无喜无忧之乐。其理本同。颜多保任。

问。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师曰。空本无声。虚本无臭。虽无声臭。天道不掩。

问。子路问死。夫子答曰。未知生。焉知死。斯答未审是何意也。师曰。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汝若先悟未生已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生从何来。死归何处。原始要终。其本一也。

问。如何谓赤子心。师曰。赤子之心。纯一无妄。赤子非是大道。只取无分别心。如大人通达。知一切法。不失赤子心。方可谓道。

问。颜渊如愚。濂溪守拙。明道端坐。仲素爱静。如斯行履。是何故耳。师曰。斯是悟理修道。超凡入圣之径。后儒不贵悟门。唯务多学多闻。皆从外来凑补助发。不能心地用功。发明真实智慧。汝问诸子可谓真学。

问。吾虽多学。不能顿悟。未知看何文书。可谓入理之门。师曰。真参实悟。不在文字。总有多学。博极群书。理路太多。解路太过。反障本心。与识作伴。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直须放下一切外学。单参四端。未发已前。是何面目。动静之中。刻刻追究。是何道理。唯守一念。更无二心。不用博量。不用知解。不用待悟。不用会理。不用堕在寂灭处。不用掉在无事里。唯要深究。未发已前。日久月深。纯一无二。心思不及。意识不行。时节若至。其理自彰。见色闻声。触破鼻孔。[囗@力]的一声。冷灰豆爆。心地开通。发明本性。然后诲学导民。至於齐家治国。无不是汝心性妙用。

问。上根顿悟。直下了然。中下习重。如何保养。师曰。悟理之后。随缘保任。兢畏齐栗。如临君父。至诚真敬。本性不失。如是保养。日久自然。

问。设或失念。如之柰何。师曰。颜子之学。而不远复。一顿之间。自还本理。

释道辨伪

道云。吾教与释大不相同。师曰。何处不同。道云。释教修性不修命。吾教能性命双修。师曰。如何是性。如何是命。道云。修性者离宫习定。修命者水府求玄。师曰。如何是离宫习定。如何是水府求玄。道云。离宫习定。凝心不动以保神。水府求玄。炼精化气以固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师曰。释教偏修。不炼精气。固形保命。汝却不知离宫习定。心息相依是二乘之法。炼水府精。化气逆行。通关固形。是延年之术。佛教上乘。顿悟心性。山河大地。万物身心。咸是性中虚幻之影。无故依幻修影。岂不错之太甚。古德云。仙者着於形神。而不能舍去。且形神者。乃是真性中所现之妄想。非为真实。可笑道教。古今高真。不悟正觉。错会至理。妄以心息相依。谓之修性。炼精化气固形。谓之修命。总得形神俱妙。与本性远哉。

道云。阴鬼之徒。不能双修。反生妄谤。吾道二乘。尔可辩明。我心方伏。师曰。学仙道者。起於众生。虽知生死最苦。不悟最上一乘。迷执色身之内。妄以肉心之中。有一神性。号曰真汞。异名姹女。凝神不动。为之离宫习定。肾中精气。号曰真铅。异名婴儿。炼精化气。为之水府求玄。意为真土。又名黄婆。自如习定之法。须要偏於静坐。用意调息。摄身不动。为之伏虎。凝神合气。心定不动。为之降龙。身心意合。为归土釜。寂然不动。为之修性。张紫阳云。真土擒真铅。真铅制真永。铅汞归土釜。身心寂不动。道家认斯心息相依。妄谓释教偏修。岂不错会最上至理。殊不知人人本具广大心性。包裹太虚非有非无。不内不外。本自不动。不用习定。无端却将身内幻识。以幻凝幻谓之修性。真是认贼为子。以谓本具真性。总得修成。不离欲界。定力若尽。还堕下界。

道云。离宫习定。如是之说。水府求玄。尔须辩之。师曰。水府求玄。护惜精气。二六时中。返照脐内。一寸三分。名曰气海。守而不着。照而不住。身心定久。坎离并交。心火下降。肾水上升。精满气圆。内肾如火。亥末子初。尾闾气动。用意吸提。中冲夹脊。直过玉枕。上至天谷。复化金液。香甜之味。咽下重楼。落於黄庭。名曰乾坤交垢罢。一点落黄庭。从斯和畅。四肢通怏。一气周流。滋润脏腑。面返童颜。延年益寿。古仙偈云。法水能潮有秘关。逍遥日夜遣轮环。于中壅滞生诸病。才决通流便驻颜。吴仙又云。气归元海寿无穷。此术为金液炼形。习定为王符保神。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一朝功满。随福浅深。行广者上升天宫。功微者暂居蓬岛。或住洞天。三五百载。二三千年。再来人间。积功累行。培养福慧。一曰行深。上帝来召。随班列位。仙官不等。若依斯修。与佛之道同者。大似郑州望曹门。远之远矣。道云。心息相依。是二乘法。因甚达摩西来。留传胎息经文。师曰。祖师西来。传佛心印。岂将心息相依。是佛最上一乘。达摩未来东土。此方咸习止观。何劳远涉。又传胎习。却是头上安头。可谓嘴上添嘴。因此震旦。初机学道。不悟心性。唯习止观。四禅八定。不证佛心。故我初祖。航海而来。直指一心。见性成佛。不知何人。伪造胎息。假名达摩。教外别传。迷惑后昆。金鍮不辨。

道云。胎息法伪。非佛上乘。如是之论。有何凭据。师曰。胎息之法。如在母胎。杳杳冥冥。身心寂然。久久定成。神与气结。炼成幻形。识神外游。瞬息万里。逍遥自在。与佛一乘。了无交涉。楞严经云。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因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殊不知幻身之中。本无性命。吾真性命。不在内外。包裹太虚。本自现成。不加修证。后学性受。悟斯性命。能现无量妙身。能度无量众生。能成无量庄严。能作无量佛事。无端妄将胎息之法。误认教外别传之旨。可叹自眼不明迷惑初学难辨。以小为大其过非细。

道云。身心之内。本无性命。现今心中之神。往来呼吸之气。斯不是吾真性真命。将此神气。共相凝合。归於气穴。结成大丹。自然身轻神妙。便能游行八极。天上人间。得大自在。斯谓性命双修。神仙至真大道。师曰。心中之神是妄。呼吸之气是幻。若以幻妄是真性命。总然修成。神形轻妙。游行虚空。瞬息万里。寿活几千万岁。深居洞天福地以为成圣。然而不悟正觉。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道云。佛教修性。偏阴无阳。总得修成见性。却是清灵之鬼。师曰。阴阳鬼神。是空劫后之事。妙明真性。是空劫前之理。若将空劫前之理。认为空劫后之事。斯人不但不明阴阳。而且迷昧颠倒甚矣。

道云。佛教偏修为阴。吾教双修为阳。丹经子书咸论。非我自生杜撰。师曰。道家双修。悞认真实。心中识神。为阳中之阴。身内精气。为阴中之阳。聚气合神。神凝气住。谓之取坎填离。点化阳中之阴。成乾健体。炼成金丹。十月结胎。九年保养。上出顶门谓之阳神。散则成风。聚则成形。游行天下。逍遥自在。有功上升天宫。功微隐居蓬岛。若依斯是。而不修三昧。仙报已尽。还堕下鬼。古德偈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佛教上乘。见性无为。湛若太虚。体同法界。非阴非阳。不出不入。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亘古常明。至今不昧。虽无形相。能起报化。岂但能现一身。能化千百亿身。度脱恒沙众生。成就万德庄严。浅机抱疑。何能信受。

道云。吾教有云。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师曰。命学之理。大有差别。若不深究。恐悞后学。山僧不惜唇吻。与尔微细辩之。修命二字。有理有气。理命有二义。气命有两种。吾先明气命。后再论理命。一气命者。固本开关。常偏静坐。返照气海。真意不散。湛然不着。日久月深。精满气圆。内肾如火。急急撞动。调匀鼻息。急提谷道。用意引之。谓之采药。仙云。癸生须急采。望远不堪尝。半晌之间。精气上腾。自从尾闾。历历有声。中过夹脊。直透玉枕。努力运上。冲至顶门。其气欲降。用鼻引之。自化甘露。香甜之味。咽下重楼。落於黄房。此名肘后飞金晶。又曰闭任开督脉。从斯丹田气暖。神气冲和。润泽肌肤。畅於四肢。面返童颜。长年益寿。以此观之。延命之术。总活千岁。终成败坏。不悟心性。还堕诸趣。若谓此术。可能成圣。迷惑后昆。真大诳语。二气命者。凝气归根。人在母腹随母呼吸。及至降诞。剪断脐蒂。一点凡气。栖於丹田。如龟一座。吐纳元气。一昼一夜。呼吸往来。一万三千五百之息。皆从口鼻。漏泄於外。不能返本。归於气穴。故寿不长。色身不坚。须在行住坐卧。返照常纳气海。气住形生。神凝气住。神气结成。谓之阳神。日久出形。游行天下。随功浅深。列位不等。报尽还来。世间为人。复作恶业。沉堕三涂妄言斯道。了脱轮回。不修斯道。难入圣位。未免智者见笑。道云。气命二学。分别甚明。理命二义。再乞示之。师曰。理命二义。在缠出缠。在缠以情为命。出缠以虚为命。在缠动为丧命。泯情为修命。出缠合虚为至命。又谓之复命。儒曰天命。释曰法界。此乃大乘之学。可谓中道之理。依斯修证谓之理命。若依气命。不悟理命。到底成空。终非大道。

道云。仙师有言。见性者不知其命。末后何归。未审知命。是理是气。师曰。见性之人。自知天命。末后一着。与虚合体。儒曰。穷理尽性以至於命。释云。在缠名如来藏。出缠为法界性。若炼气命。而神倚气结。为我归处。未免报尽。还堕诸趣。须知天命。方谓本理。

道云。一阴一阳。谓之正道。孤阳寡阴。万物不生。因甚却言无阴无阳。如无阴阳。与顽空何异。师曰。动而为阳。静而为阴。两仪四象。五行八卦。是太极分后之事。性是无极前之理。太极之中。阴阳尚且未分。何况无极之前。岂有阴阳。顽空名无灵。有灵者非顽。后学不悟。妄生断见。释云。如如不动。了了常知。儒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道言身心不动以后。复有无极真机。三教示徒。其理无二。若悟真空。则虚灵不昧。

道云。吾教双修。一世飞升。释教偏修。未免形衰。如果道成则可。不然再来。未免迁移投胎之苦。师曰。汝祗见一世飞升。不知他历劫培植。道教马丹阳。邱长春。三生为伴侣。十世做修行。一出头来。顿悟正道。今见利根一生成办。皆是远劫累积功行。今时故能现世成真。勿执一偏。定在现世。

道云。气命之学。是伪非真。依斯之说。命术其无用乎。师曰。炼精化气。气聚形生。修命延年之术。若依斯了脱。则悞人非浅。须要顿悟心性。方能超凡入圣。

问。泥水金丹。黄白妙术。未审其理。是邪是正。师曰。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五欲不空。生死不息。真实学道。割恩断爱。持戒明心。方能证理。无端反用。美女采战。损人补己。不但大丧良心。他日难免火狱。佛云。贪淫众生。恶业益深。花报众病。果报火床。又有一等痴业之辈。贪财取利。烧茅炼汞。人问何故。假曰学道。古人去贪。财物沉之於海。今反却使铅锡为之修行。如此慕道。真是诡谲奇异。可叹贪财好色之徒。自投三途苦恶之路。

道云。大圣老子。化胡成佛。殊不知释迦是老子之徒。师曰。佛生於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灭於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历恭。懿。孝。夷。厉。宣。幽。平。桓。庄。僖。惠。襄。项。匡。定。共十六王。灭后三百四十四年。定王三年方生老子。过流沙时。佛法遐被。阐五天竺。及诸邻国。天下闻佛正法。已经三百余年。妄造老子化胡成佛。此是晋惠帝时。王浮伪造欺圣。自入拔舌。其罪何救。

道云。定王三年。所生后天老子。先天老子。化胡成佛。是实有之。师曰。混沌未分。鸿蒙渺茫。自然元气。谓之先天。太极已判。天地始分。万物发生。谓之后天。先天本无形。后天方有像。佛生昭王离辟太远。如何先天之无形。教化后天之有像。真无地位之言。闻者未免掩鼻。

问。吾教气命是外术。心息相依是二乘。还有大乘可修之理么。师曰。有可修理。问。请示可修之理。师曰。道德清静二经。依斯修之无过。

问有几异名。后学错会。乞师慈悲。明示易悟。师曰。有疑来问。吾不吝示。问。如何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师曰。谷者虚。神者灵。虚灵不昧谓之不死。玄牝者。即灵机。灵机者。即真心。问。如何是玄关一窍。师曰念未起。机未萌。谓之玄关。虚中灵。寂中妙。谓之一窍。如何谓取坎填离。师曰。却妄为取坎。归心为填离。如何谓抽铅添汞。师曰。泯情即抽铅。空心即添汞。如何谓之安炉。师曰。不在内。不在外。如何谓之立鼎。师曰。不即心。不离心。如何谓之金丹。师曰。圆陀陀。亘古常明。光烁烁。至今不昧。如何谓之元精。师曰。妙明真精。应现六用。如何谓之元气。师曰。一心无妄。德气润身。如何谓之元神。师曰。隐显莫测。应用无方。如何谓之火候。师曰。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如何谓之温养。师曰。返照究心。不昏不散。如何谓之降龙。师曰。心生不续。假喻降龙。如何谓之伏虎。师曰。泯情复性。异名伏虎。如何谓之动静。师曰。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如何谓之水火。师曰。定水慧火。等学无二。如何谓之真种。师曰。应物灵机。为真种子。如何谓之纯阳。师曰。一念不生。万缘空寂。如何谓之纯阴。师曰。妄心颠倒。生灭不停。如何谓之沐浴。师曰。清心释累。名为沐浴。如何谓之脱胎。师曰。灵光独耀。逈脱根尘。如何谓之还虚。师曰。人法双亡。物我一如。如何谓之了当。师曰。出缠真如。清净法界。

问。初学入门。从何下手。师曰。先悟后修。问。云何先悟师曰。将平日能所。一切善恶知见。置於肚外。不守一处。单参玄关在於何处。二六时中。深究疑参。此一关窍。是何面目。真疑现前。身心一空。唯有参究一念。再将一念粉碎。真性朗然。玄关现矣。然后随缘保任。净除微细流注。自待与虚体一。方为始终了当。

问。上根顿悟。直下了然。中下之机。宿习太重。纵得顿悟。不能顿证。有何方便。再假保养。师曰。悟理之人。随缘保任。二六时中。动静之内。外不住有。内不守空。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忽有念生。后念不续。古仙云。神一去。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并暮暮。自然赤子结灵胎。赤子灵胎者。非实有胎也。如赤子之心纯真。而无外想也。

问。守赤子心。可谓道否。师曰。赤子心非是道。自取无分别。心若证赤子心。莫守赤子心。更须转位。方为大方。

问。如何谓之大方。师曰。静若谷神。动若行云。卷舒无迹。出没无踪。不挂珍服。权披垢衣。行於非道。成就至道。随类教化。普济含灵。自待福慧两足。方证大觉金仙。

万法归心录卷上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