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万法归心录

万法归心录序
关灯
护眼
字体:
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

余非释氏。而辄喜释氏之书。非喜释氏也。喜释氏而同乎孔氏也。孔氏之书。平近切实。智愚共遵。释氏之书。微妙玄深。难以户说。若於微妙玄深中。仍能平近切实。虽谓释氏同孔氏之书可也。万法归心录者。小杨山祖源禅师所着也。禅师道谊超深。直窥无上。悯苦海茫茫。欲举斯世尽登彼岸。爰着是录。以觉群迷。其名万法归心者何。心本至虚。包裹万有。放之弥沦六合。返之不盈一掬。周子所谓无极而太极。中庸所谓大本达道。夫子所谓一贯。易所谓洗心退藏於密。举视此矣。今试取其录。一一观之。於俗问见善与恶之所以别於儒。问见儒与释之所以同於道。问见释与道之所以异於僧。问阐发禅理上证菩提。朗朗乎如日星之经天。吁观止矣。从来禅师多有语录。妙悟微言。未易通晓。唯是录深切着明。极坦白。却极精深。极高玄。又极平实。上士闻之可以见性明心。下士闻之亦足修身寡过。虽同四子之书。家弦户诵。焉奚不可也。吾闻西方上乘。不立语言文字。是录毋乃丰干饶舌乎。然不立语言文字者。所以明宗。语言文字者。所以广教。宗与教。初非有二。则有言同於无言矣。知有言同於无言。方许读是录。

康熙十五年季冬

赐进士出身国子监祭酒内翰林院侍讲左春坊左赞善兼内翰林弘文院检讨翰林院编修诰敕撰文乙未会试同考加三级北平金鋐敬题

昔岩头以德山不知末后句。仰山谓香岩不知祖师禅。机锋相对。辩难异同。窃尝疑之。以为吾儒千圣相传。心外无法。法从心生。故举一可以统万。合万不离乎一。舍是之外。不免参差。今观祖源禅师语录。以万法归心为宗旨。何其与吾儒之旨相合也。诸所谓建瓴悬河。辩才无碍。愚何从窥其涯际。原其真实了义。灯灯相续。如如不坏。自有日色。起沧海河流。振昆仑。不现色相。得大自在。非待揽镜光。挹勺水。可以依稀彷佛者。盖佛法自马祖以后。大慧以前。正令接物。皆显大机大用。嗣后千支万派。莫不汇归一源。即如师友兄弟。相资教益。在世法为斗诤。在佛法则酬唱。而已服是教者。会乎是录之意。可以近取。可以远推。可以就释而言释。亦可以不言释而无非释。此在大乘法器。且不能出其范围。矧浅学初机。亦何敢望崖思退。夫照用权实。料简回互。主宾历历。不待言诠。岂必李叟过流沙而为浮屠。阿难登雪山而度仙众。而后为开导有情。表彰正觉哉。

康熙十五年季冬吉旦

礼部祠祭清吏司主政加一级高密任琪熏沐敬撰

先儒有言同一理也。儒者得之为儒。佛者得之为佛。仙者得之为仙。旨虽殊涂。理本一致。故王文成先生与人谈儒。恒以释宗诠之。与僧谈禅。恒以儒书晓之。此不特善於观儒。抑且善於明释矣。夫所谓释者。非尽未入山门。坐静室。敲鱼温咒。便为脱然浮尘之外。要以却妄想。还真如。世人转智以成识。而如来欲人转识以成智。世人昧性以适情。而如来欲人引情以归性。其於儒者遏欲存理之意。实相符也。自其心之无放逸。则为戒惧慎独。自其心之无人我。则为是法平等。而必欲判释与儒为二者则过矣。金刚经云。如来无所说。楞严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则是清净法宗。不假言诠。不落口谛。此固最上乘之诀。而又何有於大藏诸书也。虽然上智返心而即是。中材开卷而思义。所谓文字般若。与实相观照并峙为三。禅家所谓将密口以代苦瓜。引人入胜地者也。祖源禅师手辑一录。曰万法归心。夫心者。真如之体。法者真如之用。心不能离法以为源。法不能离心以为宰。故金刚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所谓如如不动。了了常知也。禅师为都人士名宿。得临济真传。其手辑一书。以廉洛考亭之学。阐菩提无上之宗。谓之行释也可。即谓之翼儒也可。而世之慧者。由文字以究无文字之始。由无文字以思着文字之原。则不越寂照二字。而山河大地。全露法身。地水风火。俱无实据。而世界微尘之象。俱不足以系其心。则不窒於文字般若之义。并不负於祖源禅师汇辑之衷。庶几有得云尔。

康熙十六年季春吉旦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岭海郑际泰熏沐敬题

心是万法体。万法是心用。法不离心。即波是水。体能发用。水动成波。是知一切法是心耳。心本空寂。因法立名。净法者。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如来。染法者。修罗。旁生。地狱。鬼趣。染净虽殊。总是心影。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今小杨山祖源禅师。乃是庉村浮石老人之孙。江西上蓝天峰和尚之子。洞究教典。深达禅宗。了第一义。证最上乘。辩才无碍。真法幢耳。禅师悲心提诱后学。拈一卷归心录。直指妙源。实际录中言言见性。句句明心。可能荡涤邪执。扫除异见。直证菩提。顿成佛道。真是苦海之慈航。岐路之善导。愚宿生庆幸。而得遇斯文。顿绝狐疑。了然心地。予才拙陋。知见机浅。无足发明深奥。略序以表师恩。

康熙岁次丁巳上元日

古燕体如居士刘 芳沐手敬序

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