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历史的镜子

赵括和马谡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我国历史是无比丰富的宝藏,其中包括有成功的经验,也包括有失败的经验。

只有书本知识,缺乏或者没有生产、阶级斗争知识的知识分子,是半知识分子。这种人的特点是不从具体出发,不联系实际,夸夸其谈,卖弄书本上的知识,哗众取宠。等到一接触实际,用书本知识生搬硬套,根据主观的愿望、想象去改变客观的实际,结果没有一个不摔跟头的,结果不但害了自己,还害了别人,害了国家。

这里举赵括和马谡两个例子。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赵国的名将,公元前270年,秦攻韩,围阏与,赵救韩,赵奢大破秦军,立下赫赫的战功,赐号为马服君。

十年以后,公元前260年,秦军又大举攻赵,赵国派老将廉颇拒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二十里王报村)。廉颇看到秦军攻势凶猛,便下令坚守,秦军挑战,廉颇也不肯应战。廉颇富有军事经验,决定坚壁固守,等到秦军士气疲惫,再找秦军的弱点进攻,这个主张是完全正确,符合双方实际情况的。秦军看到这种形势,不能取胜,便派间谍造谣说,秦军最怕的是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此人为将,秦军必败,赵王听了,便召回廉颇,派赵括做拒秦的大将。

赵括小时很聪明,学习兵法,说得头头是道,没有人能超过他。有时候和他父亲辩论,赵奢也说他不过。赵奢很不以这个儿子为然,对老婆说:打仗是有关生死存亡的大事,可是赵括说得那样轻易,今后赵国不用赵括作将军倒也罢了,如用作将军,破赵军的一定是他。赵奢死后,赵括的母亲牢牢记住这番话。

赵王用赵括作大将,大臣蔺相如已经病重,极力反对,对赵王说:你用虚名使赵括为将,正像要鼓瑟却把弦和瑟柱用胶粘合了。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的书传,只有书本、理论知识,却不会在实践中运用、变化,万万不可。赵王不听。

赵括的母亲也坚决反对,对赵王说赵括不可为将,理由是赵奢为将时和将吏团结得很好,所有赏赐都分给军吏士大夫,受命以后,不问家事。现在赵括呢?受命以后,威风得很,会见诸将,诸将不敢仰视,大王赏赐的金帛,都收在家里,成天买田产、房子。你看他比得上他父亲吗?父子两条心,请你不要让他带兵。赵王说,你别管,我的主意打定了。赵括的母亲便提出,你一定要让他去打仗,打了败仗,可不要连累我。赵王答应了。

赵括一到前线,就改变了廉颇的战略、军令,换了领军大将。秦将白起知道了,便派出一支奇兵,假装败走,却从后方断绝了赵军的粮道,把赵国大军切断为二,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军粮断绝,士卒挨饿,赵括只好亲自带领精军搏战,秦军射杀赵括,赵军大败投降,白起下令把赵军一律坑杀,赵军前后损失四十五万人,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赵括的母亲因为有言在先,没有因为儿子军败被杀。

另一个例子是马谡,京戏里演的《失街亭》,就是他的故事。

街亭在今甘肃秦安县东北,地势很险要。

蜀建兴六年(公元228),诸葛亮率兵出祁山攻魏,军威很盛,天水、南安、安定诸郡都响应蜀军,蜀军先锋是马谡,魏遣大将张邰拒战。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才器过人,喜欢谈论军事。建兴三年诸葛亮进军云南,马谡建议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光用兵力消灭对方,不只不人道,而且军退之后,云南人民又会起来反抗的,主要的要做到使南人心服,才能巩固后方。这意见很对,诸葛亮很重视。对孟获的战争就是根据这个策略解决的。但是刘备却看出马谡的弱点,临死前嘱咐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你要注意。诸葛亮不以为然,用马谡做参军,和他谈论军事,有时谈到天亮。

街亭之役,军中都认为大将魏延、吴壹等有战争经验,该做先锋。诸葛亮不听,以马谡为先锋。这年马谡三十九岁。

马谡没有战争的实际知识,也没有指挥军队、临机应变的经验,自以为精通兵法,不听诸葛亮所指授的军事措施,率军抢据街亭山头,远离水道,军令前后不一,举措烦扰,副将王平据理力争,也坚决不听。魏将张邰率军隔断了蜀军的水源,四面包抄,蜀军大败,只有王平所领千人,整顿部队,大擂战鼓,张邰疑有伏兵,不敢进逼,王平领军徐徐而还。这一仗打败了,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好退军回到汉中。追究战败责任,按军法把马谡杀了,诸葛亮十分痛惜,哭了一场,军士们也禁不住哭了。

这两件事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教训,赵括和马谡都是好人,不是坏人,他们的主观愿望都是要办好事情的。却吃了主观主义的亏,吃了教条主义的亏,自以为是,光凭书本知识、理论知识,不顾客观形势,不听有实践经验人们的劝告,结果是摔了大跟头。这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空谈因而失败的教训,知识分子不联系实际,结合实际的教训,知识分子缺乏实际斗争经验,光凭书本上的理论,自以为是,因而失败,害己、害人、误国的教训。时间虽然隔得很久了,今天来重温这些教训,看来还是有益的。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