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吕著中国近代史

◎第七章 学校篇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讲新学之学校肇于清末同治元年,江苏巡抚李鸿章始就上海设广方言馆,后移于制造局,就其中设翻译馆,译出西书颇多。六年总署奏设同文馆于京师,有英、法、俄、德四国语文及天算。甲午战后,舆论乃一变,戊戌变法,诏废科举,设学校。

书院之设肇于唐五代之间,宋初有所谓四大书院者:曰白鹿,为南唐升元中所建,在庐山白鹿洞。曰石鼓,唐元和间衡州守李宽所建。曰应天,宋真宗时府民曹诚所建。曰岳麓,开宝时潭州守朱洞所建(此据《通考》,《玉海》有嵩阳而无石鼓,嵩阳在登封县太室山下,五代时建,宋太宗赐额)。朝廷皆赐之额,此外赐额赐田赐书者尚多。纯出人民自立者,尤不可枚举。元制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好事之家出钱粟瞻学者,并立为书院,盖亦因乎俗也(太宗八年杨惟中从皇子库春伐宋,收集伊洛诸书送燕京,立宋儒周敦颐祠,建太极书院,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此元建书院之始,亦理学行于北方之始也)。明太祖因元之旧,洪武元年立洙泗、尼山二书院,其后各省,亦皆有书院。世宗嘉靖十六年,御史游居敬疏,南京吏部尚书湛若水倡其邪学,广收无赖,私创书院,乞戒谕以正人心。帝慰留若水,而令所司毁其书院。十七年吏部尚书许瓒复言,抚按司府多建书院,聚生徒,供亿科扰,亟宜撤毁,诏从其言。神宗万历七年张居正以言官之请,概行京省查革,然亦不能尽撤,后复稍稍建置,其最著者,京师曰首善书院,江南曰东林书院。阉祸起,首毁京师书院,而天下之书院随之矣(《野获编》:“嘉靖末年徐华亭以首揆为主盟,一时趋鹜者,人人自托吾道。凡抚台莅镇,必立书院,以鸠集生徒,冀当路见知,其后间有他故,驻节其中,于是三吴间竟呼书院为中丞行台矣。今上初政,江陵公痛恨讲学,立意剪抑,适常州知州施观民以造书院,科敛见纠,遂遍行天下拆毁,其威令之行,峻于世庙。江陵败,而建白者力攻,亦以此为权相大罪之一,请尽行修复,当事者以祖制所无折之,其议不果行。近来理学再盛,争以皋比相高,书院聿兴,不减往日。”《春明梦余录》曰:京师有首善书院,不知者统谓之东林,当日直借东林以害诸君子耳。盖东林无锡书院名也,宋儒杨时建,后废为僧寺。万历中吏部考功郎顾宪成罢归,即其地建龟山祠,同志者为构精舍居焉。乃与行人高攀龙等开讲其中,及攀龙起为总宪,疏发御史崔呈秀之赃,呈秀遂父事魏忠贤,日嗾忠贤曰东林欲杀我父子,既而杨涟、左光斗交章劾珰,珰益信呈秀言不虚也,遂首毁京师书院,而天下之书院随之矣)。马贵舆曰:“州县之学,有司奉诏旨所建也,故或作或辍,不免具文,乡党之学(指书院),贤士大夫留意,斯文者所建也,故前规后随,皆务兴起。”盖官立学校,士多以利禄而来,私家所设之书院则不然,故其效较著。然至讲学之风盛,而依附者,咸为名誉之所归,则来者不复皆潜修之士,重以党祸之激荡,遂至胥天下而有毁学之祸矣。书院所讲学术,率随时尚为转移,自宋迄明,多讲理学。清代考证学盛,书院亦随之。如诂经精舍、学海堂(阮元所立)、南菁书院(黄体芳立)、广雅书院(张之洞立)等是也。《清会典》“直省会城立书院,府州县立义学、社学,选择生徒肄业其中,聘荐绅宿儒学问淹贯者为之师,束脩膏火之费,官为供备,以宏乐育”。然以地方公款所立之书院,各府州县几多有之,其陋者则亦课八股文为应举之备而己。新教育兴,乃皆改为学校。清学制与明大同,其由府州县学入国学者,亦有岁贡、恩贡,又有优贡、拔贡。优贡提督学政(清提督学政于京堂翰詹科道部曹中差,盛京以奉天府尹,台湾琼州以巡道兼)于岁科试讫,就教官所报,优生中择优送部考试(官增生准作贡生附学,及武生准作监生)。拔贡每十二年由国子监疏请行之(例以酉年)。合岁科两试之优者(府学二,县学一),钦命大臣会同督抚(盛京奉天府尹)复试,送吏部再应廷试,廷试一二等者,引见候旨录用,三等入监,举人惟副榜入监,谓之副贡,俗总称为五贡。除拔贡一二等外,皆当入监肄业。然实无入监者。又有功贡,则诸生从军有功者为之,事不恒有。监生有优监、荫监、例监;荫监又分恩荫、难荫,恩荫京官四品、外官三品以上,武官内外皆二品以上,公侯伯视一品,子视三品,男视四品;难荫无限制。荫生入监三年,难荫六月即得铨选,然实亦不入监也。恩荫铨选视其父之品级,难荫亦然,而其选途尝较优于恩荫。

京师大学堂 1898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成立。它不仅是当时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也是后来中国新文化思想的先声地。图为京师大学堂原址及其门额。

京师有宗室学(左右翼各一),觉罗学(左右翼各四),皆属宗人府,以王公一人总其事。宗室学有总副管,觉罗学有副管,皆有清汉书骑射教习,派京堂官稽查课程(盛京有宗室学、觉罗学各一,以将军府尹总其事)。咸安宫学十六,景山学六,皆以教内府三旗幼丁(正黄、镶黄、正白)。八旗义学以教八旗子弟,皆以进士、举人、恩拔副贡为汉教习,翻译生员及因公挂误而通知翻译之废员为满教习(近支亲王、贝勒、贝子、镇国公得在上书房读书。万善殿汉书学以教幼年内监)。

讲新学之学校肇于清末同治元年,江苏巡抚李鸿章始就上海设广方言馆,后移于制造局,就其中设翻译馆,译出西书颇多(当时口译者如林乐知、傅兰雅,笔述者如华蘅芳、徐寿,类多学问淹贯之士)。六年总署奏设同文馆于京师,有英、法、俄、德四国语文及天算。光绪二年沈葆桢设船政学堂于福州,学生分肄英法文。肄英文者习驾驶,肄法文者习制造,是时以为西人之所长者兵事及械器而已。甲午战后,舆论乃一变,戊戌变法,诏废科举,设学校。政变后皆复故。庚子以后,乃复议兴学,初以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奏定大学堂章程,设大学于京师,旋命与张之洞会定一切学堂章程(实多出之洞)。以总理学务大臣统理全国学务(管学大臣改为京师大学堂监督,后改官制乃设学部)。教育始于蒙养院,其上为初等小学堂,五年毕业,又其上为高等小学堂,四年毕业;中学分文、实科,五年毕业,其上为高等学堂,三年毕业;又其上为大学堂,政法、医科四年,余三年毕业。大学堂之上曰通儒院,期限五年。与初等小学并设者,有艺徒学堂;与高等小学并设者,有初等实业学堂;与中学并设者,有初级师范、实业学堂;与高等学堂并设者,有优级师范、高等实业学堂及译学馆(毕业年限与初高等小学、中学、高等学堂同,惟译学馆为五年)。大学分八科,一经学、二法政、三文、四医、五格致、六农、七工、八商。高等小学毕业,由道府会同考试,送学政复试,最优等作为廪生,优等增生,中等附生。中学由道府考送,督抚学政会同复试,最优等为拔贡,优等为优贡,中等为岁贡。高等学堂毕业者作为举人,咨送学务大臣复试,以内阁中书知州(最优等),中书科中书知县(优等),部寺司务通判(中等)补用。大学毕业者,给予进士出身,以翰林院编修检讨(最优等)、庶吉士(优等)、分部主事(中等)用(下等为同进士出身,留堂补习一年。其余学堂亦皆有奖励)。犹未脱旧时学校贡举之制也。民国肇建,改学堂之名皆曰学校,去奖励之法,初等小学四年,定为义务教育;高等小学三年,与并设者曰乙种实业学校;中学四年,与并设者为师范学校(四年,预科一年)及甲种实业学校(分农工商,三年)。其上为专门学校,三或四年。高等师范学校三年,预科一年,大学三年或四年。废清之高等学堂,而设大学预科,亦三年。民国六年改为预科二年,本科一律四年。废通儒院,大学毕业后从事研究者无年限。民国十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开第七次会于广东,议改革学制。明年又开会于济南,教育部因之召开学制会议,改初等教育为六年,得分四年、二年两级,仍以四年为义务教育,视地方情形得延长之,又得展小学之期为七年,中学六年,分前后期(或前四年后二年,或前二年后四年,或皆三年)。高级中学普通科外,得设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乙种实业学校改为职业学校(收高等小学毕业生)。甲种实业学校或改职业学校,或改高级中学农工商科。师范学校前后期各三年,亦得但设后期,收初级中学毕业生。大学设数科或一科皆可,设一科者曰某科。大学毕业期限四年至六年。法、医二科最少五年。高等师范收初级中学毕业生,四年毕业,若收高级中学毕业生,而毕业期限仍为四年者,则称师范大学。专门学校毕业期限三年或四年(医科必须四年),亦收初级中学毕业生,若改收高级中学毕业生,亦得改称某科大学,此自清末至民国北京政府学制之大略也。

壬子癸丑(1912-1913)学制

游学亦始清末同治末年,曾国藩奏请派遣幼年学生赴美,由香山容闳率之往,别设正副监督以监护之。光绪七年裁撤,以学生多暱美女子信基督教也。甲午后各省派遣及自费留学外国者乃骤增,其时往日本者最多(时留学生亦有奖励,考取者分别给以举人进士出身,后亦冠以所学科名称,某科举人,某科进士)。光绪三十一年美国退还庚子赔款,明年设游美学生预备学校于清华园,自是以后游美学生,乃日增月盛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