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与社会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上古生活上之进化

谁都知道,人生最要紧的事,是衣食住行。上古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呢?据古书上说:

他们的食,是草木之实,鸟兽之肉。渴起来便饮其血;血吃不饱还要茹其毛。[1]

他们的衣有两种:一种是把树叶子披在身上,这就是所谓卉服。一种是把鸟兽的毛皮,披在身上,这就是所谓皮服。

住则夏天住在树上,冬天住在洞穴里。

行更不必说了。除非是自然平坦之地,此外全没有人力修筑的道路。遇到水,除非浅的可以徒涉,船和桥,都是没有的。[2]

虽然如此,后来却渐渐的进化了。

无论是搜集,是渔猎的时代,人总是挨着饥饿的。因为食物的供给,不能平均;保存着以待将来,这时候,又没这个法子。然而,人到底是聪明的。他们捉着受伤的动物,还没有死;或者是小动物,可爱的,便把来养着玩。到后来饥饿了,就可以宰杀充饥。如此,便发明了牧畜。又因植物的种子,抛弃地上,到一定的时节,便会生长出来。如此反复经验,便发明了农业。牧畜和农业发明,人就不怕饥饿了。

讲到衣服,也因发明了植物的纤维,可以利用;又发明了养蚕。于是有麻丝布帛,以做衣服的原料。裁制的方法,自然也进步了。最初的衣服,只是用一幅皮,遮蔽着下体的前面,这就是后来所谓韨[3]。进步些,知道连后面也围起来,那便是裳。再进步些,会做两只袴管,便成所谓禅和袴[4]。遮蔽上体的衣,戴在头上的帽子,穿在脚上的鞋袜,[5]自然也不难逐渐发明。

最初巢居时,人只会在天然的大木上坐卧,借着天然的浓荫,做个遮蔽,至多会把树叶子牵连起来,以补天然之不足罢了。后来有了刀斧等器具,就可把树木砍伐下来,随着自己的意思,搭成架子,这便是栋梁的起源。至于洞穴,天然的不够住,也可用人力在地上掘成;或者把土堆起来,只留一个出口。[6]这种人造的洞穴,就是墙壁的起源。再进步些,把土木两种工程,合而为一就成所谓宫室了。

行走的道路,此时自然也会用人力修治,遇到水,就用木石等物,架成桥梁。水阔的,还会用木头造成船,或者编成筏。驯服动物,本是渔猎、畜牧时代做惯了的事。牛马等气力大,行走快,又可驾驭的动物,自然要利用他,以补人力之不足。

古代的生活,就是如此逐渐进步了。至于社会的组织,又是怎样呢?

上古社会组织之形成及其进化

人是不能单独生活的,所以有人类,就有社会;而有社会,就必有一种组织。最初的组织,是依靠血统的。人所最初认得的是母亲。而同出一母的子女,亦必互相依倚,所以其次便是兄弟、姊妹。母又有其母,女又有其女,如此世代相联,就结成一个女系氏族。这时候,还没有个别的夫妇。后来夫妻之制,渐渐确立了。而在渔猎时代,则从事于打猎的;在畜牧时代,则从事于驯服动物的,都以男子为主。就是农业,初期虽是女子所发明,[7]后来也渐渐的,移于男子手中了。生产事业,渐渐以男子为中心,战斗更不必说。如此,女子在社会的地位,就渐渐降低;渐渐的附属于男子;所生的子女,也渐渐的附属于其父亲;而女系就变为男系了。中国人的姓,最初是跟着母亲的,后来却跟着父亲,就是这个缘故。

以上所说的,是血统上的组织。最初亲爱的感情,及其能互相了解,都以血统相同的人为限,后来就渐渐的扩充了。同住在一地方的人,渐能互相亲爱,互相了解;公共的事情,可以联合着去做;而且能公推有才智的人,以为首领。如此,就渐合各氏族而成部落。同在一地方的人,语言、风俗、信仰等,自能彼此相同,这又是民族的起源了。

在上古,因交通的阻塞,人类制驭天然能力的缺乏,各部落间,互相往来之事,大概是很少的。后来就不然了。彼此互相接触之后,也有能讲信修睦,常保其和平关系的;也有免不了争斗的。大概农业社会,衣食饶足;其人所从事的事业,又极和平。所以其性质最为善良。对外多能“讲信修睦”。内部更其不分彼此。孔子所说的大同时代,大约就是指此等部落而言。渔猎和游牧部落,都要比较穷困些。渔猎社会,因食物的限制,人数不能很多,侵略的力量,还不甚强。游牧社会就不然;而他们的行动,又极容易。所以往往成为侵略者。假定有两个部落,互相争斗,一胜一败,败者的财产,就要为胜者所有,连人也做了他们的奴隶了。如此,便生出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阶级来,征服者为治者,被征服者为被治者,治者和被治者,既经划分,治者的威权,自然会日益膨胀。其初相去不甚远的,后来就判若天渊了。即使没有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一部落中,治者的权力,也会日渐扩大,至于与被治者分离的。古代的国家,大概是如此造成。

上古制度文物之进化

最初的社会中,人人所做的事情,是差不多的。后来智识技能,渐渐进步,就要发生分工了。人所以异于动物的,是能够使用器械。单靠生来的器官,所成就的,总是有限,而且是代代相同的。到能够利用器械,就日新月异,无可限量了。人最初所能利用的,只是石头,次之才是金属。而金属之中,铜器又早于铁器。《易经》的《系辞下》上说:黄帝、尧、舜时代,“弦木为弧,剡木为矢”。而古书上又屡说蚩尤造兵;大约五帝时代,正是石器、铜器转变的时期。此等有形质之物而外,人类最大的发明是火。有了火,就可以熟食,可以御寒,可以镕铸金属,制造陶器,发明文物,一日千里了。我国此项发明,还远在燧人时代。初期简陋的器具,人人会造。后来精良了,就要分出一部分人来,以为专职,这个便是工人。各部落相接触了,彼此不同的东西,自然可以互相交换。如此,便发生了商业。其初只是以物易物。后来觉得不便,有种大家都要的东西,就可以先换了他,将来再和别的东西交换,如此,就发生了货币。因为语言的交通,受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然会造出简单的象形文字来。古书上多说仓颉造字;又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这话虽然未必确实,然而五帝的时代,文字使用渐广,则是可以相信的。人和人的关系复杂了,自然各有其当尽的责任,当守的界限。当为而不为,不当为而为,就要想法子制裁他。就有所谓礼和刑。前此,人只是忙于衣食。生活程度渐高,就略有余暇,以从事于思考。社会等级既分,不事生产的人,闲暇的工夫更多。各种学术,也就逐渐发明了。上古制度文物的进步,大概如此。

【小结】

(一)上古制度文物的进化怎样?

(二)上古社会的组织怎样?

(三)上古氏族为什么起于女系?

(四)民族怎样起源的?

(五)古代国家怎样造成的?

(六)上古衣服的进化怎样?

(七)怎样叫牲畜时代?

(八)怎样叫农业时代?

(九)农业社会为什么多和平?

(十)游牧社会为什么喜侵略?

* * *

【注释】

[1] 以下说衣食住的进化,大致根据《礼记·礼运》。卉服、皮服,见《书经·禹贡篇》。饮血茹毛,我们只当作形容野蛮人的话,其实在古代,确是如此的。《礼运》疏中,举出苏武的吞节旄,以为证据,现代社会学家,考明古代饥饿的人,是什么东西都会吃的,更用不着这种偶然的事实做证据了。

[2] 《淮南子》说:古代“山无蹊隧,泽无舟梁”。

[3] 亦名鞸。在后来,是穿在裳以外的装饰品。在古代,却是最早有的衣服。见《诗经·采菽》疏。

[4] 短的唤作禅,长的唤作袴。

[5] 古代的帽子很多。有的叫做冠,有的叫做弁,有的唤做巾。鞋子,有的叫做履,有的叫做屦,这许多详细的考据,现在不必去管他。

[6] 在地上把土堆起来的,亦称为复,见《诗经·绵》疏。

[7] 现在社会学家,说农业是女子所发明,在我国古书上,也有证据。如古人初次相见所送的贽,男人是羔雉之类,女人却是榛栗之类。又如行祭礼时,男子所进的是肉类,女子所进的,却是果菜之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