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顾亭林诗文集

附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左传杜解补正三卷(通行本)

国朝顾炎武撰炎武一名绦字宁人崑山人博极羣书精于考证国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爲最李光地尝爲作小传今载榕村集中是书以杜预左传集解时有缺失而贾逵服虔之注乐逊之春秋序义今又不传于是博稽载籍作爲此书至邵宝左觿等书苟有合者亦皆采辑若室如悬罄取诸国语肉谓之羮取诸尔雅车之有辅取诸吕览田禄其子取诸楚词千亩原之在晋州取诸郑康成祏爲庙主取诸说文石四爲鼓取诸王肃家语注祝其之爲莱芜取之水经注凡此之类皆有根据其他推求文义研究诂训亦多得左氏之意昔隋刘炫作杜解规过其书不传惟散见孔頴达正义中然孔疏之例务主一家故凡炫所规皆遭排斥一字一句无不刘曲而杜直未协至公炎武甚重杜解而又能弥缝其阙失可谓扫除门戸能持是非之平矣近时惠栋作左传补注纠正此书尨凉一条大司马固一条文马百驷一条使封人虑事一条遇艮之八一条豆区釡锺一条然其中文马之说究以炎武爲是栋又摘其引古春秋左氏说但举汉书五行志之名又摘其礼爲邻国阙一条用服虔之说而不著所自案徵引佚书当以所载之书爲据栋引世本不标史记注引京相璠土地名不标水经注正体例之疎未可反讥炎武至服虔一条当由偶忘出典栋注昭公二十九年赋晋国一鼓铁证以王肃家语注亦明冯时可之说未标时可之名也是固不以掠美论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九·经部二十九·春秋类四)

九经误字一卷(内府藏本)

国朝顾炎武撰炎武有左传杜解补正已著录是书以明国子监所刊诸经字多譌脱而坊刻之误又甚于监本乃考石经及诸旧刻作爲此书其中所摘监本坊本之误诸经尙不过一二字惟仪礼脱误比诸经尤甚如士昏礼视诸衿鞶下脱壻之绥姆辞曰未教不足与爲礼也十四字乡射礼各以其物获下脱士鹿中翿旌以获七字燕礼享于门外东方下脱其牲狗也四字特牲馈食礼长皆答拜下脱举觯者祭卒觯拜长皆答拜十一字振之三下脱以授尸坐取簟兴七字其一两字之脱尙十九处皆赖炎武此书校明今本得以补正则于典籍不爲无功矣惟所引石经子朝奔郊四字字体与唐不类考左传昭公二十二年王师军于京楚辛北伐京注云京楚子朝所在又昭公二十三年王子朝入于尹注云自京入尹氏之邑则子朝无奔郊之事此四字爲王尧惠等妄加明矣炎武亦复采之未免泥古之过然不以一青掩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三·经部三十三·五经总义类)

音论三卷(安徽巡抚採进本)

国朝顾炎武撰炎武有左传杜解补正已著录自陈第作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而古音之门径始明然创关榛芜犹未及研求邃密至炎武乃探讨本原推寻经传作音学五书以正之此其五书之一也上卷分三篇一古曰音今曰韵二韵书之始三唐宋韵谱异同中卷分六篇一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二古诗无叶音三四声之始四古人四声一贯五入爲闰声六近代入声之误下卷分六篇一六书转注之解二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三反切之始四南北朝反语五反切之名六读若共十五篇皆引据古人之说以相证验中惟所论入声变乱旧法未爲甚确馀皆原原本本足以订俗学之讹葢五书之纲领也书成于崇祯癸未其时旧本集韵与别本广韵皆尚未出故不知唐宋部分之异同由于陈彭年丁度又唐封演见闻记其时亦未刊行故亦不知唐人官韵定自许敬宗然全书持论精博百馀年来言韵学者虽愈阐愈密或出于炎武所论之外而发明古义则自陈第之后次武屹爲正宗陈万策近道斋集有李光地小传称光地音学受之炎武又万策作李光地诗集后序称光地推炎武音学妙契古先故所注古音不用吴棫韵补而用炎武诗本昔则是书之爲善本可槩见矣(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二·经部四十二·小学类三)

诗本音十卷(安徽巡抚採进本)

国朝顅炎武撰音学五书之二也其书主陈第诗无叶韵之说不与吴棫补音争而亦全不用棫之例但卽本经所用之音互相参考证以他书明古音原作是读非由迁就故曰本音每诗皆全列经文而注其音于句下与今韵合者注曰广韵某部与今韵异者卽注曰古音某大抵密于陈第而疏于江永故永作古韵标准驳正此书者颇多然合者十九不合者十一南宋以来随意叶读之谬论至此始一一廓淸厥功甚钜当以永书辅此书不能以永书废此书也若毛奇龄之逞博争胜务与炎武相诘难则文人相轻之习益不爲定论矣(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二·经部四十二·小学类三)

易音三卷(安徽巡抚採进本)

国朝顾炎武撰音学五书之三也其书卽周易以求古音上卷爲彖辞爻辞中卷爲彖传象传下卷爲繫辞文言说卦杂卦其音往往与诗不同又或往往不韵故炎武所注凡与诗音不同者皆以爲偶用方音而不韵者则阙焉考春秋传所载繇词无不有韵说者以爲连山归藏之文然汉儒所传不过周易而史记载大横之兆其繇亦然意卜筮家别有其书如焦赣易林之类非易之本书而易之本书则如周秦诸子之书或韵或不韵本无定体其韵或杂方音亦不能尽求其读故彖词爻词不韵者多韵者亦间有十翼则韵者固多而不韵者亦错出其间非如诗三百篇协咏歌被管絃非韵不可以成章也炎武于不可韵者如乾之九二九四中隔一爻谓义相承则韵相承之类未免穿凿又如六十四卦彖辞惟四卦有韵殆出偶合标以爲例亦未免附会然其考核精确者则于古音亦多有裨固可存爲旁证焉(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二·经部四十二·小学类三)

唐韵正二十卷(安徽巡抚採进本)

国朝顾炎武撰音学五书之四也其书以古音正唐韵之讹书首有凡例曰凡韵中之字今音与古音同者卽不注其不同者乃韵谱相传之误则注云古音某并引经传之文以证之其一韵皆同而中有数字之误则止就数字注之一东是也一韵皆误则每字注之四江是也同者半则同者注其畧不同者注其详且明其本二韵而误併爲一五支是也一韵皆同无误则不注二冬三锺是也葢逐字以求古音当移岀者移而出当移入者移而入视他家谬执今韵言古音但知有字之当入而不知有字之当出以至今古纠牵不可究诘者其体例特爲明晰与所作韵补正皆爲善本然韵补误叶古音可谓之正至唐韵则木爲四声而设非言古韵之书声随世移是变非误槩名曰正于义未协是则炎武泥古之过其偏亦不可不知也(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二·经部四十二·小学类三)

古音表二卷(安徽巡抚採进本)

国朝顾炎武撰音学五书之五也凡分十部以东冬锺江爲第一支脂之微齐佳皆灰咍爲第二鱼虞模侯爲第三眞谆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爲第四萧宵肴豪幽爲第五歌戈麻爲第六阳唐爲第七耕淸靑爲第八蒸登爲第九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爲第十皆以平声爲部首而三声随之其移入之字与割併之部卽附见其中考以古法多相脗合惟入声割裂分配其说甚辨然变乱旧部论者终有异同其门人潘耒作类音八卷深爲李光地榕村语录所诟厉其滥觞卽从此书也以与所著五书共爲卷帙当并存以具一家之言且其配隶古音实有足纠吴棫以来之谬者故仍录备参考焉(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二·经部四十二·小学类三)

韵补正一卷(安徽巡抚採进本)

国朝顾炎武撰案宋志吴棫有毛诗叶韵补音十卷又韵补五卷自朱子作诗集传用其毛诗叶韵补音儒者因朱子而不敢议棫又因毛诗叶韵补音併不敢议其韵补炎武此书于棫虽亦委曲迴护有安得如才老者与之论韵之言然所作诗本音巳不从棫说至于此书则更一一纠弹不少假借盖攻韵补者其本旨推棫者其巽词也案朱子语录称吴才老补音甚详然亦有推不去者则朱子于棫之书原不谓尽无遗议马端临经籍考特录朱子此条于毛诗叶韵补音之下亦具有深心炎武此书絶不爲呌嚣攻击之词但于古音叶读之舛误今韵通用之乖方各爲别白注之而得失自见可谓不悖是非之正亦不涉门戸之争者矣(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二·经部四十二·小学类三)

顾氏谱系攷一卷(两江总督採进本)

国朝顾炎武撰炎武有左传杜解补正已著录是书于顾氏世系攷据最详然姓氏之书最爲丛杂自唐以后谱学失传掇拾残文未必源流尽合姑存其说可也(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三·史部十九·传记类存目五)

歴代帝王宅京记二十巻(湖北廵抚採进本)

国朝顾炎武撰所录皆歴代建都之制上起伏羲下讫于元仿雍录长安志体例备载其城郭宫室都邑寺观及建置年月事蹟前爲总论二巻后十八巻则各按时代胪载本末徴引详赅考据亦颇精审葢地理之学炎武素所长也此书写本不一浙江所採进者仅总序二巻而较之此本则多唐代宗时广德元年十月吐蕃犯京畿上幸陕州一条元顺帝至元二十五年改南京路爲汴京路北京路爲武平路西京路爲大同路东京路爲辽阳路一条葢旧无刋板辗转传钞讹缺异同固所不能免尔(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类一)

营平二州地名记一卷(两淮盐政採进本)

国朝顾炎武撰炎武有春秋杜解补正巳著录按尔雅营州孙炎注爲殷制孔颖达尚书疏谓舜十二州有营州殷本虞制分靑州地爲之凡在辽水东者东至朝鲜之境皆古营州地也平州卽今永平府在虞时亦爲营州地秦时爲右北平辽西地后汉洎晋皆爲辽西地后汉末公孙度自号平州牧于是平州之名始见于史炎武逰永平时郡人以志属之炎武未应其求因摭古来营平二州故实纂爲六卷付之题曰营平二州史事今其书不存此书出自惠栋红豆斋惟载二州古地名至五代而止又仅一卷意其爲六卷之一也其中卑耳之谿一条旣引管子最后一页又载俞儿一事全文当是随笔襍钞失于删削不但非其完书并爲未定之稿本矣然炎武娴于地理所纂述多可依据书虽残缺要于考证之学不爲无补焉(四库全书总目巻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类三)

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两江总督採进本)

国朝顾炎武撰炎武有左传杜解补正巳著录是书盖杂取天下府州县志书及厯代奏疏文集并明代实录辑录成编其中采掇旧文同异兼收间有矛盾之处编次亦絶无体例盖未成之藁本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类存目一)

昌平山水记二巻(两江总督採进本)

国朝顾炎武撰炎武有左传杜解补正已著录炎武博极羣书足迹几徧天下故最明于地理之学是书虽第举一隅然辨証皆多精确惟长城以外爲炎武目所未经所叙特多舛误如称塞外有凤州不知苏辙诗所云兴州东谷凤州西者乃囘忆乡闗之语唐书辽志塞外均无凤州之名也又如古北口杨业祠炎武据宋史辨其僞然刘敞苏辙皆有过业祠诗在托克托修史之前几二百载必执后代传闻以驳当年之目见亦过泥史传之失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类存目五)

山东考古录一卷(大学士英亷家藏本)

旧本题国朝顾炎武撰载吴震方说铃中然说铃载炎武书四种其三皆杂剽日知录而此书之文独日知录所不载末题辛丑腊望日庚申是日立春字葢作于顺治十八年考王士祯居易录记炎武尝预修山东通志或是时所遗藁本亦未可知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类存目六)

京东考古录一卷(大学士英亷家藏本)

旧本题国朝顾炎武撰载吴震方说铃中其文皆见炎武所撰日知录及昌平山水记殆震方剿取别行僞立此名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类存目六)

谲觚一卷(两江总督採进本)

国朝顾炎武撰时有乐安李焕章僞称与炎武书驳正地理十事故炎武作是书以辨之其论孟尝君之封于薛及临淄之非营邱诸条皆于地理之学有所补正(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类存目六)

求古录一卷(两淮盐政採进本)

国朝顾炎武撰炎武有左传杜解补正巳著录炎武性好远游足迹几徧天下搜金石之文手自抄纂凡巳见方志者不录现有拓本者不录近代文集尙存者不录上自汉曹全碑下至明建文霍山碑共得五十五种毎刻必载全文盖用洪适隷释之例仍皆志其地理攷其建立之由古字篆隷一一注释其中官职年月多可与正史相叅如茶荼准准张弡等字亦可以补正字书之讹炎武别有金石文字记但载跋尾不若此编之详明也惟曹全碑题中平二年十月丙辰造以后汉书考之灵帝本纪是年十月有庚寅距丙辰前二十六日天文志是年十月有癸亥距丙辰后七日其间不得有丙辰颇疑是碑之僞据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以长厯推之始知是年十月丙申朔丙辰爲月之二十一日癸亥爲月之二十八日实无庚寅併证以谯敏碑称中平二年三月九日戊寅灵帝本纪及五行志并称中平三年五月壬辰晦干支日数一一相符乃本纪之误非碑之僞炎武犹未及详辨是则考证之偶疎耳(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录类二)

金石文字记六巻(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顾炎武撰前有炎武自序谓抉剔史传发挥经典颇有欧阳赵氏二录之所未具者今观其书裒所见汉以来碑刻以时代爲次毎条下各缀以跋其无跋者亦具其立石年月撰书人姓名证据今古辨正讹误较集古金石二录实爲精核亦非过自标置也所录凡三百馀种后又有炎武门人吴江潘耒补遗二十馀种碑字间有异者又别爲摘录于末亦犹洪适隷释毎碑之后摘录今古异文某字爲某之遗意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尝摘其舛误六条一曰齐陇东王孝感颂炎武未见其碑额臆题爲孝子郭巨墓碑一曰唐寂照和尙碑本无刻石年月炎武误记爲开成六年正月且未考开成无六年一曰元赐冥福禅院地土牒赵延寿范延光皆押字炎武视之未审误以爲无押字一曰周中书侍郞平章事景范碑本行书而炎武以爲正书本题孙崇望书而炎武失载其名皆中其失一曰后汉荡阴令张迁颂炎武误以旣且二字合爲曁字一曰后汉州从事尹宙碑书钜鹿爲钜鏕证以广韵注后魏弔比于文及北史皆作钜鏕炎武误谓不当从金案张迁颂碑拓本旣且二字截然不属炎武诚爲武断然字画分明而文义终不可解当从阙疑金石文跋尾所释亦未爲至确至于钜鹿之鹿自史记以下古书皆不从金说文亦不载鏕字自玉篇始载之其爲顾野王原本或爲孙强所加或爲宋大广益会玉篇所窜入巳均不可知然其注曰钜鹿乡名俗作鏕则从金实俗书具有明证北朝多行俗字顔氏家训尝言之此书亦颇摘其讹北魏人书似不可据爲典要广韵注尤不甚可凭如开卷东字注谓东宫複姓齐有大夫东宫得臣亦可据以驳左传乎是固未足以服炎武也惟其斥石鼓之僞谓不足侪于二雅未免勇于非古释校官之碑谓东汉时有校官亦未免疎于考据是则其失之臆断者耳然在近世著录金石家其本末源流灿然明白终未能或之先也(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录类二)

石经考一巻(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顾炎武撰考石经七种裴頠所书者无传开元以下所刻亦无异议惟汉魏二种以后汉书儒林传之讹遂使一字三字争如聚讼欧阳修作集古录疑不能明赵明诚作金石录洪适作隷释始详爲核定以一字爲汉三字爲魏然考证虽精而引据未广论者尙有所疑炎武此书博列衆说互相参较其中如据卫恒书势以爲三字石经非邯郸淳所书又据周书宣帝纪隋书刘焯传以正经籍志自邺载入长安之误尤爲发前人所未发至于洪适隷续尙有汉仪礼一碑魏三体石经数碑又开封石经虽巳汨于河水然世传拓本尙有二碑炎武偶然未考竟置不言是则千虑一失耳(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录类二)

日知录三十二卷(内府藏本)

国朝顾炎武撰炎武有左传杜解补正已著录是书前有自记称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馀年乃成一编葢其一生精力所注也书中不分门目而编次先后则畧以类从大抵前七卷皆论经义八卷至十二卷皆论政事十三卷论世风十四卷十五卷论礼制十六卷十七卷皆论科举十八卷至二十一卷皆论艺文二十二卷至二十四卷杂论名义二十五卷论古事眞妄二十六卷论史法二十七卷论注书二十八卷论杂事二十九卷论兵及外国事三十卷论天象术数三十一卷论地理三十二卷爲杂考证炎武学有本原博赡而能通贯毎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牴牾者少非如杨愼焦竑诸人偶然渉猎得一义之异同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者阎若璩作潜邱札记尝补正此书五十馀条若璩之壻沉俨特著其事于序中赵执信作若璩墓志亦特书其事若璩博极羣书睥睨一代虽王士祯诸人尙谓不足当抨击独于诘难此书沾沾自喜则其引炎武爲重可槪见矣然所驳或当或否亦互见短长要不足爲炎武病也惟炎武生于明末喜谈经世之务激于时事慨然以复古爲志其说或迂而难行或愎而过锐观所作音学五书后序至谓圣人复起必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是岂可行之事乎潘耒作是书序乃盛称其经济而以考据精详爲末务殆非笃论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杂家类三)

救文格论一卷杂录一卷(大学士英亷购进本)

国朝顾炎武撰载吴震方说铃中然皆炎武曰知录之文潘耒作日知录序题康熙乙亥徐倬作说铃序题康熙乙酉是日知录巳刻十年乃有说铃不应剽剟割裂别立书名考毛先舒潠书有与炎武札称承示救文格论考古日知二录云云则炎武原有此书别行于世后乃编入日知录中此犹据初本刻之耳(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杂家类存目三)

经世篇十二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旧本题崑山顾炎武撰其书门类悉依塲屋策目每目一篇附以诸家襍说颇爲弇陋葢应科举者抄撮类书爲之而坊贾託名于炎武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类书类存目三)

左传杜解补正

作者: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蒋山佣) (清) 撰

部:经 类:春秋类 属:

参考资料:(《四库大辞典》)

三卷。顾炎武(1613—1682)撰。顾炎武又名顾绛,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佣,昆山(今属江苏)人,清初著名思想家、大学者,与王夫之、黄宗羲并称为清初三大家。顾炎武为明末诸生,性耿介绝,与同乡归庄有“归奇顾怪”之号。少时参加“复社”反权宦斗争,及清兵南下,嗣母王氏绝食殉国,遗命炎武勿事二姓。炎武遂与归庄共同起兵抗清,曾任南明鲁王兵部职方郎中。明亡,炎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载书自随。所至辄垦田度地,纠合同道,不忘复明。又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于边防与西北地理之研究。康熙时举鸿博,荐修明史,均不就。晚年卜居华阴,卒于曲沃。其学主博学有耻,敛华就贵,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均有研究。晚年益笃志六经,精研考证,开清代朴学之风。平生所著极博,除此书外,还有《九经误字》、《石经考》、《音学五书》、《吴韵补正》、《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二十一史年表》、《历代帝王宅京纪》、《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求古录》、《金石文字记》、《谲觚》、《菰中随笔》、《救文格论》、《亭林诗文集》等数十种。顾炎武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之学,认为“六经之旨与当世之务”应该结合。此书是清代第一部补正杜注之作,其卷上云:“《北史》言周乐逊著《春秋序义》,通贾、服说,发杜氏违,今杜氏单行而贾、服之书不传矣。吴之先达邵氏宝有《左觽》百五十余条,又陆粲有《左传附注》,傅氏逊本之为《辨误》(按,即《左传注解辨误》)一书,今多取之,参以鄙见,名曰《补正》。”此书之最显著特色是取证广泛且能扫除门户,兼收并录。如“室如悬罄”,取之《国语》;“肉谓之羹”,取之《尔雅》;车之有辅,取之《吕览》;田禄其子,取之《楚辞》;干亩在晋州,取之郑康成;祐为庙主,取之《说文》,石四为鼓,取之王肃《家语》注;祝其之为莱芜,取之《水经注》等等。顾氏极重汉人旧说,如庄公二十二年《传》“大司马固谏”,襄公二十九年《传》“固未可量也”,引汉服虔之说,以固为人名。顾氏不光录引前人注解成就,还旁及子史群集,博求佐证。如隐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引汉应劭《风俗通》“儿堕地能开目视者为寤生”为说;隐五年《传》“诸侯用六”,杜注“六六三十六人”,顾氏以《东坡志林》所引《宋书·乐志》“文帝元嘉十五年,给彭城王义康舞伎三十六人,太常傅隆以为《左传》诸侯用六,杜预以为三十六人,非是。舞所以节八音,故必以八人为列,自天子至士,降杀以两。两者,减其二列尔,若如预言,至士止有四人,岂复成?”证以服虔注,再以襄十一年《传》,晋悼公纳郑女乐二八,以一八赐魏绛为佐证,明杜注之非。顾氏还注意以金石资料以证史。如宣公十六年《传》“夏,成周宣榭火”,引吕大临《考古图·敦铭》以证宣榭为宣王之庙,榭为射堂之制,云“宣王之庙制如榭,故谓之宣榭”。《四库提要》称“炎武甚重杜解,又能弥逢其阙失”,甚为中肯。现存《亭林十种》本、指海本、康熙苏州刻杜注本附后、墨海金壶本、阮元刻经解本、璜川吴氏刻本。

九经误字

作者: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蒋山佣) (清) 撰

部:经 类:五经总义类 属:

参考资料:(《四库大辞典》)

一卷。清顾炎武(详见《左传杜解补正》)撰。炎武因明国子监所刊诸经字多讹脱,而坊刻之误又甚于监本,极不便于经籍流传,乃考石经及各种旧刻经籍作成此书,以纠正经籍在流传中的错字讹脱。其原则是凡监本有笔误显然易见者不录,与石经异文而两通者不录。所摘监本、坊本误字,各经并不很多,只有《仪礼》错讹尤甚,靠此书得以校明,清代印行时得以补正,这是顾氏对经籍的一大贡献。但由于顾氏所依据的石经为裁剪本而非完本,造成了把监本本来对的地方反倒改错,而有些错的地方反倒置之不论,尚不及后人考证精密。不过,清代校经之学,实由顾炎武和张尔岐始,其创始之功不可没。现存有清抄本。

音论

作者: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蒋山佣) (清) 撰

部:经 类:小学类 属:韵书之属

参考资料:(《四库大辞典》)

三卷。《音学五书》之一,清顾炎武撰。《音论》是综述音韵学源流的著作,“盖五书之纲领也。”凡三卷十五篇。上卷三篇:一《古曰音今曰韵》、二《韵书之始》、三《唐宋韵谱异同》。中卷六篇:一《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二《古诗无叶音》、三《四声之始》、四《古人四声一贯》、五《入为闰声》、六《近代入声之误》。下卷六篇:一《六书转注之解》、二《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三《反切之始》、四《南北朝反语》、五《反切之名》、六《读若》。其中最重要的有四篇。第一篇是《古人韵缓不烦改字》,认为古人用韵宽缓,今之读古书者,但当随其声而读之,若“家”之为“姑”,“庆”之为“羌”,“马”之为“姥”,声韵全别,不容不改,苟其声相近可读,则何必改字,如“燔”字必欲作“符沿反”,“官”字必欲作“俱员反”,“天”字必欲作“铁因反”之类则赘矣。第二篇是《古诗无叶音》,对陈第主张表示完全赞同。第三篇是《古人四声一贯》,认为古人亦有四声,但四声可以并用。顾氏说:“四声之论虽起于江左,然古人之诗已自有迟疾轻重之分,故平多韵平,仄多韵仄;亦有不尽然者,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平上入,或转为平上去,则在歌者之抑扬高下而已,故四声可以并用。”是篇认为平上去三声古多通贯,而入声与入声为韵者占十分之七,入声与平声为韵者占十分之三。唐人功令犹许通用,故《广韵》中有一字而收之三声四声者,非谓一字有此多音,乃以示天下作诗之人,使随其迟疾轻重而用之也。第四篇是《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认为古人临文于四声本可不拘,而先儒谓一字两声,各有意义,如“恶”字为爱恶之“恶”则去声,为美恶之“恶”则入声。《颜氏家训》言此音始于葛洪、徐邈,乃自晋宋以下同然一辞,莫有非之者。然依古书看来,爱恶之“恶”亦可读为入声,美恶之“恶”亦可读为去声,乃知去入之别,不过发音轻重之间,而非有此疆尔界之分也。《四库全书提要》谓《音论》乃“五书之纲领也。书成于崇祯癸未(1643年),其时旧本《集韵》与别本《广韵》皆尚未出,故不知唐宋部分之异同,由于陈彭年、丁度。又唐封演《闻见记》其时亦未刊行,故亦不知唐人官韵定自许敬宗。然全书持论精博,百余年来,言韵学者虽愈阐愈密,或出于炎武所论之外;而发明古义,则陈第之后,炎武屹为正宗。”

书名:诗本音

作者: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蒋山佣) (清) 撰

部:经 类:小学类 属:韵书之属

参考资料:(《四库大辞典》)

十卷。《音学五书》之二,清顾炎武撰。是书以《毛诗》之音为主,他书为辅,考定《毛诗》音韵。《四库全书提要》云:“其书主陈第‘诗无叶韵’之说,不与吴棫《补》音争,而亦全不用棫之例。但即本经所用之音互相参考,证以他书,明古人原作是读,非由迁就,故曰‘本音’。每诗皆全列经文,而注其音于句下:与今韵合者注曰‘广韵某部’,与今韵异者即注曰‘古音某’。大抵密于陈第而疏于江永,故永作《古韵标准》,驳正此书者颇多,然合者十九,不合者十一。南宋以来随意叶读之谬论,至此始一一廓清,阙功甚钜。当以永书辅此书,不能以永书废此书也。”《提要》所言很是。顾氏此书于《毛诗》韵例亦多有发明,如云:“凡诗中语助之辞皆以上文一字为韵。”“古人之诗言尽而意长,歌止而音不绝也,故有句之余,有章之余……记曰: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凡章之余皆嗟叹之辞,可以不入韵;然合三数章而歌之,则章之末句未尝不自为韵也。”

易音

作者: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蒋山佣) (清) 撰

部:经 类:小学类 属:韵书之属

参考资料:(《四库大辞典》)

三卷。《音学五书》之三,清顾炎武撰。是书就《周易》以考求古音。上卷为《彖辞》、《爻辞》;中卷为《彖传》、《象传》;下卷为《系辞》、《文言》、《说卦》、《杂卦》。其音往往与《诗》不同,顾氏皆以为偶用方音,如卷二《彖传》“元”(二十二元)、“天”(一先)、“形”(十五青)、“成”(十四清)、“天”(见上)、“贞”(十四清)、“宁”(十五青)为韵,顾氏注云:“按真谆臻不与耕清青相通,然古人于耕清青韵中字往往读入真谆臻韵者,当系方音之不同,未可以为据也,《诗》三百五篇并无此音。……至屈宋亦多此音……今吴人读耕清青皆作真音,以此知五方之音虽圣人有不能改者。”顾氏之论对于认识古音性质是很有启发的。是书可作考证古音之旁证。

唐韵正

作者: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蒋山佣) (清) 撰

部:经 类:小学类 属:韵书之属

参考资料:(《四库大辞典》)

二十卷。《音学五书》之四,清顾炎武撰。这部书表面上是以古音正《唐韵》之讹,故称《唐韵正》;但实质是把本该载在《诗本音》里的许多证据拿出来另编了这部书,以免《诗本音》过于繁重,可以认为《唐韵正》是《诗本音》的详细注解。顾氏《音学五书后叙》云:“《唐韵正》之考音详矣,而不附于经,何也?曰文繁也。”卷首凡例曰:“凡韵中之字,今音与古音同者,即不复注;其不同者,乃韵谱相传之误,则注云古音某,并引经传之文以正之。其一韵皆同而中有数字之误,则止就数字注之,一东是也。一韵皆误,则每字注之,四江是也。同者半,不同者半,则同者注其略,不同者注其详,且明其本二韵而误并为一,五支是也。一韵皆同无误则不注,二冬、三钟是也。”《四库全书提要》云:“盖逐字以求古音,当移出者移而出,当移入者移而入。视他家谬执今韵言古音,但知有字之当入,而不知有字之当出,以至今古纠牵,不可究诘者,其体例特为明晰。与所作《韵补正》皆为善本。然《韵补》误叶古音,可谓之‘正’;至《唐韵》则本为四声而设,非言古韵之书;声随世移,是变非误,概名曰‘正’,于义未协。是则炎武泥古之过,其偏亦不可不知也。”

古音表

作者: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蒋山佣) (清) 撰

部:经 类:小学类 属:韵书之属

参考资料:(《四库大辞典》)

二卷。《音学五书》之五,清顾炎武撰。是书以表格形式析古音为十部:一东冬钟江;二脂之微齐佳皆灰咍(又支半、尤半;去声祭泰夬废;入声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黠鎋屑薛职德、又屋半、麦半、昔半);三鱼虞模侯(又麻半;入声烛陌、又屋半、觉半、沃半、药半、铎半、麦半、昔半);四真谆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五萧宵肴豪幽(又尤半;入声屋半、沃半、觉半、药半、铎半、锡半);六歌戈(又麻半、支半);七阳唐(又庚半);八耕清青(又庚半);九蒸登;十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又入声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王力《汉语音韵》说:“顾氏最大的功绩是离析《唐韵》。他不再把《唐韵》的每一个韵部看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单位,而是仔细审查每一个具体的字,以《诗经》及其他先秦韵文的押韵情况来证明它应该属于哪一个韵部。离析的工作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离析俗韵(“平水韵”),回到《唐韵》。例如把尤侯幽三分,而不是从俗韵混而为一,然后知道侯韵应入第三部,幽韵应入第五部,而尤韵则半属第二,半属第五;把支脂之三分,而不是从俗韵混而为一,然后知道脂之两韵应入第二部,而支韵则半属第二,半属第六;把庚耕清三分,而不是从俗韵混而为一,然后知道耕清两韵应入第八部,而庚韵半属第七,半属第八。这是他所谓“一变而至鲁”。第二步是离析《唐韵》,回到古韵。例如析支麻庚尤各为两半,又如析屋为三,析觉为二,等等。甚至个别的字重新归韵。这是他所谓‘一变而至道’”。顾氏所定十部中,后代成为定论的共有四部,即第六部歌部、第七部阳部、第八部耕部、第九部蒸部。其他各部也粗具规模,只是分得不够细而已。顾氏实际是把入声配阴声,只是歌戈麻无入声相配,侵覃以下九部阳声韵配入声。顾氏入声配阴声为其后古音学家所接受。

韵补正

作者: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蒋山佣) (清) 撰

部:经 类:小学类 属:韵书之属

参考资料:(《四库大辞典》)

一卷。清顾炎武撰。顾氏生平见“日知录”。顾氏认为考古之功,实始于吴棫,其所著《韵补》,合者半,否者半,因取而注之。其自序称才老多学而识矣,然未能一以贯之,故一字而数叶,若是之纷纷也。《四库全书提要》云:“炎武此书绝不为叫嚣攻击之词,但于古音叶读之舛误、今韵通用之乖方,各为别白注之,而得失自见。可谓不悖是非之正,亦不涉门户之争者矣。”《韵补正》有《亭林遗书》本、《借月山房汇钞》本、《连筠簃丛书》本、《明辨斋丛书》本、《指海》本等。

求古录

作者: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蒋山佣) (清) 撰

部:史 类:目录类 属:金石之属

参考资料:(《四库大辞典》)

一卷。明顾炎武撰。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佣。江苏昆山人。明清之际思想家、著名学者。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收集材料。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于考证,搜集金石之文,手自抄录。凡是见于方志者不录,现有拓本者不录,近代文集尚存者也不录。上自汉曹全碑,下至明建文霍山碑,共得五十六种。每刻都录全文。沿用洪适《隶释》的体例,志其地理,考立碑之由来。凡古字篆隶,一一注解。其中官职年月,多可与正史相参。如茶荼、准准、张弡等字,可补正字典之讹。顾炎武还另有《金石文字记》,但只载跋尾,不如此书详明。传本有“四库全书”本、“行素草堂金石丛书”本等。

金石文字记

作者: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蒋山佣) (清) 撰

部:史 类:目录类 属:金石之属

参考资料:(《四库大辞典》)

六卷。明顾炎武撰。顾炎武,详见《求古录》条。书中著录汉以来碑刻三百余种,以时代为序,每条下各缀以跋;无跋者,亦署立石年月及书写人的姓名。在考证中,力求辨正伪误。后门人吴江潘耒又补遗二十余种。碑字间有异文者,又分别摘录于末,即在每碑之后,摘载古今异文。此书亦有疏漏和考释不确之处,如周中书侍郎平章事景范碑,本为行书,书中载为正书;碑末本题孙崇望书,而书中失载其名,等等。传本有顾亭林先生遗书本、“四库全书”本。

石经考

作者: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蒋山佣) (清) 撰

部:史 类:目录类 属:金石之属

参考资料:(《四库大辞典》)

一卷(石经汇函本)。清顾炎武撰。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称石经有七种:“汉熹平则蔡邕,魏正始则邯郸淳,晋裴頠,唐开成中唐玄度,后蜀孙逢吉等,本朝嘉祐中杨南仲等,中兴高庙御书。”其实,石经只有六种。关于晋石经,《晋书·裴頠传》虽有“奏修国学刻石写经”之语,但议而未行。对石经的考证工作,是从顾氏此书开始的。其后杭世骏作《石经考异》,认为顾氏述矣而不详,详矣而不辨;瞿中溶作《汉石经考异补正》,则认为顾氏沿《隋书·经籍志》之误,对于汉石经是一体还是三体,不能确定。但今考顾氏此书,在“《隋志》魏正始中又立一字石经”下顾氏注云:“按晋魏二书,皆云立三字石经,此独以为一字,则所谓‘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者安在邪?”这说明顾氏并非不辨,并且确知三体者为魏石经。如此,则一体者为汉石经就没有什么疑问了。又顾氏《日知录》卷二十一“五经文字”条引《晋书·卫恒传》下,顾氏注云:“《后汉书·儒林传》误三体书法为熹平所刻。”此亦一证。杭世骏又谓胡三省注《通鉴》凿指三字为魏所立似亦有理,而顾氏独不之采。但杭氏不知顾氏此考中固已明言三字石经为魏所立,并据卫恒《四体书势》,断三字石经非邯郸淳书。较杭氏之游移无定,顾氏的识见确实高出许多。杭、瞿二氏对顾氏的批评,似误于失察。

日知录(图093, 文206)

作者: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蒋山佣) (清) 撰

部:子 类:杂家类 属:杂考之属

参考资料:(《四库大辞典》)

三十二卷。明末清初顾炎武(详见《左传杜解补正》)撰。是书乃顾氏毕生精力所萃。他在《自序》中说:“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年,乃成一编。”从体例上看,该书为一种读书札记,即将平日读书,随时记下,归纳论证,所以多为考据性的文字。他自述著书的目的,在以“明道”、“救世”为宗旨。书中所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全书不分门类。但编次先后,则略以类从。大致前七卷皆论经义,八卷至十二卷论政事,十三卷论世风,十四、十五卷论礼制,十六、十七卷论科举,十八至二十一卷论艺文,二十二至二十四卷杂论名义,二十五卷论古事真妄,二十六卷论史法,二十七卷论注书,二十八卷论杂事,二十九卷论兵及外国事,三十卷论天象、术数,三十一卷论地理,三十二卷为杂考证。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继起的考据学派影响很大,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潘来作序时,称之内容丰富,考据精确详尽。阎若璩曾作《潜邱札记》为其补正五十余条,若璩之婿沉俨特在序中言明此事,赵执信在若璩墓志里也特书其事。王士祯等人则以批驳顾炎武观点而沾沾自喜。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清代许多学术都由亭林发其端,而后人衍其续”。但炎武并非考据而考据,而是在考据中寄托了他的政治思想。清朝统治者出于统治需要,贬低顾炎武的经世之学“或迂而难行”,“或愎而过锐”,大肆赞赏他的“考据精详”,企图借助他的声望为考据学派进行辩护。事实上考据学派虽然部分地接受了顾氏治学精神的传统,但他们把顾炎武的经世之学蜕变为脱离现实政治,单纯追求书本知识的繁琐学术,大大背离了顾炎武的初衷。清阎若璩《潜邱札记》曾对此书作过补正,黄汝成也著有《日知录集释》。本书现有《四部备要》本,《四库全书》本,1990年8月花山文艺出版社据黄汝成集释本再版。

顾炎武字宁人崑山人贡生少负异质笃志古学九经诸史皆能背诵生平足迹半天下所至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凡所论著皆上下古今贯串精核卓然成一家言当代咸服为通儒于六书音义尤有独得李光地以为自汉晋以来所未有学者称亭林先生(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江南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顾寜人小传  (清)李光地 撰

(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榕村集卷三十三)

顾炎武字寜人吴之长洲人自幼博涉彊识好为蒐讨辩论之学十三经诸史旁及子集稗野列代名人著述微文碎义无不攷究骑驴走天下所至荒山頺址有古碑版遗迹必披榛菅抉斑藓读之手録其要以归十馀歳至七十而老勤如一日于六书音义尤独得余始官庶吉士曽相从为半日话时余于音学无晓也寜人举大指示之曰古者同文声与形应凡字旁从某音必从某后世不悟音譌反谓古书为叶皆非也唐韵承江左末流部居悉舛分合之间纷不可治今当以诗易周秦之文为正质验字旁分者幷之合者离之使古书无二音然后得复其旧余闻言犹未省了家居数载追寻言绪未达者自以意为之说又七年复来京师则宁人没矣闻其书已成亟求观之所意者幸不谬然寜人之学于是始窥其备盖平上去三声虽有差互犹得类从入声则杂乱尤甚如人经荒流者不第乡贯不可复追姓氏族系皆不自别矣有顾氏之书然后三代之文可复雅颂之音各得其所语声形者自汉晋以来未之有也书既刻厚自寳秘曰五十年后乃有知我者耳尚有日知録数十巻识大小覆同异辨是非亦有补于学者其徒潘耒刻之闽中卫先生尔锡言其地理书用心尤多然未见也孤僻负气讥诃古今人必刺切径情伤物以是吴人訾之然近代博雅淹洽未见其比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