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中国文学史

第六章 近代民间文学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近代民间文学的歌谣和传说故事同这一时期的其他文学样式一样,突出地表 现了反帝反封建的主题思想。由于它们劳动人民自己的创作,反映人民反帝反封 建的斗争就比其他文学样式直接而强烈。但应该说明,除少歌谣见于本时期的一 些著作中外,大多数作品是解放民间文学工作者在群众中搜集的。这些作品基本 上保存了民间文学的原来面貌,但其中有一些可能经过搜集者的整理和加工。 近代民间文学,除歌谣和传说故事外,继承前代传统的弹词、鼓词和俗曲都 还在城市村镇中流行,但它们一般缺乏新鲜内容,本章因略而不论。

第一节 民间歌谣

近代民间歌谣以反映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的作品为最值得 注意。在我国人民抵制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的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严禁鸦片, 不畏强暴,坚决抵抗英军入侵,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也获得了人民的称颂: 林则徐,禁鸦片。焚烟土,在海边。开大炮,打洋船,吓得鬼子一溜烟。 鸦片战争由清政府的腐朽无能而失败,但人民的反抗殖民主义入侵的战斗一 天也没有停止过。广东的《三元里民歌》概括地反映了我国人民第一次给予殖民 主义者以打击的抗英斗争,说明了我国人民和清政府对帝国主义的不同态度。而 从"百性怕官,害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的民谣中,我们既看到了清政府对侵略 者畏惧软弱的真相,又看到了人民对侵略者的蔑视和对自己力量的确信。随着斗 争的不断深入,人民在给内外敌人以严重打击的同时,也加深了对阶级敌人、民 族敌人的认识,这些在民歌中都有鲜明的反映。

太平天国是我国长时期封建社会最末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它严重地打击了 清政府的统治,获得人民热烈的拥护,人民在歌谣中歌颂了自己的胜利,充满了 自豪的感情: 天佼天兄手段高,打得清兵四处跑,旗开得胜万民笑,拿下南京立天国。 太平天国革命历时十四年,太平军足迹所到之处,普遍受到人民的欢迎: 四月里石榴火样红,南徐州发来了"长毛"兵,是天兵,哎咳哟,杀富济贫 救百姓。 这一首流行于山东,同样表现人民急切盼望自己军队到来的心情。这类民歌 在太平军所到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流传: 苗家救星是翼王,枯苗得雨喜若狂。从今耕作齐落力,为保太平把兵当。 这是一首苗族民歌,彝族、僮族也都是类似的作品。

在太平天国的民歌中,对太平军与人民的亲密关系,也有生动的反映: 竹叶青,竹叶香,太平军路过瓜洲塘。打开坛子翻开瓮,家中没有一粒粮。 太平军,恩难忘,烧杯清茶敬遵王。 这虽是一杯普通的清茶,但它深深地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太平军的热爱和尊敬。

太平天国终于失败了,但人民没有忘记他们,在一些民歌如《看看忠王瘦不 瘦》、《愁你一去不回头》中,体现了人民对太平军的深挚的怀念。而《不见哥 哥回家中》更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豌豆花开花蕊红,太平军哥哥一去影无踪。我黄昏守到旧头上,我三春守到 腊月中,只见雁儿往南飞,不见哥哥回家中。

豌豆花开花蕊红,太平军哥哥一去影无踪。我做新衣留他穿,我砌新屋等他 用,只见雁儿往南飞,不见哥哥回家中。

豌豆花开花蕊红,太平军哥哥一去影无踪。娘娘哭得头白,妹妹哭得眼睛 红,只见雁儿往南飞,不见哥哥回家中。

豌豆花开花蕊红,豌豆结荚好留种。来年种下小豌豆,花儿开得更加红,太 平军哥哥五个字,永远记在人心中。

这是用女子盼望情人的声口,表达了人民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对子弟兵的殷 切怀念,未章更写出了人民对未来的信心。作品的语言朴素而流利,又采用反复 吟咏的手法,是民歌固有的特色。

与太平天国起义的同时,淮北的捻军、山东的黑旗军、西北、西南等少数民 族都纷纷起义,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民歌,特别是在少数民族中产生了一些长篇 叙事诗如《张秀眉颂》(苗族)、《英雄沙迪尔的歌》(维族)等,反映了各族 人民的英勇斗争和对起义领袖的歌颂,是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

义和团运动中所产生的民歌始终呈现着鲜明的反帝色彩: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那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诗中饱含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无比蔑视,也表现了人民不屈不找的斗争精 神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可说是人民奋起斗争的檄文。而下面几首歌谣则具体 颂扬了义和团的战斗行动,也反映了这一运动的规模:

义和团,真勇敢,不怕枪炮和子弹。一心只想灭洋人。顶着枪子往上窜。杀 尽洋人头,中国保安全。 别看女兵女将,专杀东洋西洋。杀得东洋满天飞,杀得西洋投了降。有的吓 得直磕头,有的吓得叫新娘。 回民和汉民,本是一家人,坛场叩了头,都去杀洋人。

配合着斗争的需要,民歌还揭露了帝国主义在我国各地假借传教为名进行侵 略活动的罪行: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宣化葡萄甜又香。信什么圣母娘,进什么天主堂,外 国人,胡来闯,鹞子充鸡没有好心肠。

人民从上帝、天堂的虚伪宣传中,看到了帝国主义的豺狼本性,最后一句更 剥去了他们的宗教外衣,让他们现了原形。各地的洋教堂不仅直接压迫、剥削人 民,而且还纵容指使教民为非作歹,欺侮百姓,引起了人民的愤慨,人民称那些 勾结帝国主义、鱼肉人民的教民为"二毛子",并在民歌中予以有力的鞭挞: 二毛爷,二毛爷,只认洋人不认爹。通风报信还不算,侍侯洋人团团转。 在斗争中人民对于清政府媚外投敌的面貌也有了进一步认识,因此,对封建 统治者的揭露也成了这样民歌的重要内容。 清朝兵,太稀松。见了洋人就害怕,见了百姓可真凶。 清朝太无能,洋人当祖宗。多少财宝送了情,卖国人儿高官升。 作品画出了清政府屈膝事敌的丑恶嘴脸,提高了人民的认识,加强了人民的 斗志。而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勾结又不能不使义和团运动既是反帝的,又是反封 建的: 大师兄,砍洋头;二师姐,杀官兽。打倒洋和官,百姓有盼头。 皇上向我们要粮,鬼子向我们要宝;就凭我们的大刀,粮宝倒有全不交。 作品表达了人民的清醒认识和坚强的斗争意志,而像"女的红灯照,男的义 和拳;赶也赶不散,捉也捉不完"的歌声,又显现了人民永不屈服的决心和不可 摧毁的信心。 辛亥革命在民间歌谣中没有充分的反映,这是由于辛亥革命没有充分发动群 众,不为人民所理解的缘故。现在看到的只是少数嘲骂一讽刺袁世凯等军阀的民 谣。

总之,近代民间歌谣是我国人民在同国内外敌人斗争中产生的,所以一般都 具有高度的战斗性,尽管有的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但它们战斗的光辉传统是应 该继承的。

第二节 传说故事

在历次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也产生了大量反映人民群众斗争和歌颂了人民 英雄的传说故事。虽然在故事情节上有的还比较简单,但它们起初地表达了人民 的感情和愿望,获得人民的喜爱,一直在广大群众中流传。现在已搜集到的以太 平天国和义和团的传说故事为最多,也最有特色,可代表近代民间传说故事的成 就。

太平天国的传说故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写太平军在英勇机智的战斗中 打击敌人和消灭敌人的;一类是写太平军与人民的亲密关系和人民对太平军由衷 的爱戴的;一类是写太平天国失败后,人民对太平军的深切怀念,以及人民的不 屈服和复仇情绪的。

在这些传说知事里,人民以喜悦的心情,描述太平军胜利的进军,狠狠地嘲 笑了清朝官兵的昏愦无能,如《智破六合城》,写英王陈玉成以演戏敬神来迷惑 敌人,暗中挖地道到城墙脚下,炸开一段城墙,攻破了敌人自称为铁打的六合城。 其他如《太平军学张飞》、《火车阵》、《太平军破包村》等,都在具体的描写 中歌颂了太平军英勇善战,和它与人民的亲密合作。这正是当时人民从封建桎梏 中得到解放,心情欢畅、意气激昂的表现。

其次,它们还洗刷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太平军的污蔑,赞扬了太平军的良好纪 律和他们为人民办事,坚决打击地主恶霸的立场。《地主告状》在这方面很有代 表性。它写太平军到苏州把土地分给农民,有三个地主不服来找忠王评理,忠王 让他们说完了自己的理由。接着故事叙述:

......(忠王)指着第一个地主问题:"亻奈格(你的)田,有多长?有多宽?" 这个地主答不出,头摇摇。忠王又指着第二个地主问道:"亻奈格田,是黑土? 是黄土?"这个地主也答不出来,摇摇头。忠王又指着第三个地主问道:"亻奈 格田,能种多少麦?能栽多少秧?"这个地主也是答不出,也是头摇摇。

忠王板起脸来,桌子一拍,大声喝道:"亻奈笃(你们)勿知田有多长多宽, 勿知田是黑土黄土,勿知能种多少麦,能栽多少秧,哪能说田是亻奈笃格?"三 个地主一听,浑身发抖。忠王又说:"自古以来,田是农民开出来格,亻奈笃霸 占了几千年,今朝把田分给农民,是完全应该格。亻奈笃还敢来告状!"......

这里一方面通过忠王的答话,表达了千百万农民对土地要求的合理性;另一 方面也突出了忠王的竖定立场、分明的爱情和杰出的政治才能。三个地主开始张 牙舞爪的进攻和后来的狼狈逃窜,与忠王的沉着坚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整个故 事情节集中,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明快,口吻逼真,富于地方色彩,都有利于主 题的表现和故事的流传。另外像《一堆红枣》、《套头饼》、《雪天卖菜》等, 则通过具体事实说明太平军的纪律严明,有力地驳斥了太平军见人就杀,见东西 就抢的谣言。

太平天国传说故事的风格平实朴素,多数作品如叙家常,很少有幻想的情节 和过分夸张的描写。如《一条马缰绳》、写一位老奶奶非常珍视丈夫给遵王当马 亻夫时留下的一条马缰绳,"用一块红布包了,一直放在枕头下",直到临死还 嘱咐自己的子孙说:"我死了,旁的什么都不要,只是红布饭 那条马缰绳,不 要丢掉,把它在我棺材里。"极其平凡的故事中却包含了劳动人民对太平军无限 深厚的感情。

义和团的传说故事大多数写火热的战斗场面,并塑造了刘老爹(《红缨大刀》)、 刘黑塔(《刘黑塔》)、洪大海(《洪大海》)、李大良、黄老三(《托塔李天 王》)、宗老路(《宗老路》)、白莲(《安次县为什么是土城》)等一系列英 雄形象,表彰了我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至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红缨大刀》中的刘老爹集中地体现了我们民族坚强斗争的决心和信心。在 汹涌而来的敌人面前,他毫不畏惧站在桥头,一手杈腰,一手举起红缨大刀,高 声喝道:"慢动──中国人在此!"这霹雳般的喊声表达了我国人民对侵略者的 愤怒,使一切帝国主义侵略者为之胆战心惊。刘老爹在大量杀伤敌人后牺牲了, 但他的牺牲是那样壮烈:

......老爹说着,得意地哈哈大笑起来!这一笑比天崩地裂还要响!"轰隆─ ─"皇龙桥立刻震坍了!"哗啦──"河水立刻震得掀起了大浪头!"扑通──" 洋毛子一个个都被震倒在地上,洋枪立刻不响了!老爹笑声过猛。"哇"地吐了 一口鲜血......

身子一晃,倒在河边上。 临终前,他还一字一字地嘱咐他儿子去找神兵,杀尽洋鬼子。英雄的死是不 平,他给人以鼓舞和希望。《安次县为什么是土城》中的白莲本来是一个善良的 姑娘,但她终于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并用自己的生命惩罚了敌人:

......见她扬起小脚一跺,轰隆──平地飞起了一片迷人的烟土,往四处一散, 整个县城都坍了!攻城的洋毛子一个没剩,都被城墙砸死了!等到烟土消沉 下去,白莲也不见影了。就在她跺脚的地方──县城中心──留下了一个二亩地 大的黑水坑。

通过艺术的夸张,使白莲的形象显得如此崇高,她是我们民族不可屈服的象 征。《托塔李天王》不仅塑造了李大良、黄老三这两个农民革命英雄的形象,同 时也反映了义和团由起义到失败的过程和当时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历史,它 是义和团传说故事中成就最突出的一篇。

义和团故事中还有一小部分是童话,如《渔童》、《小黄牛》、《白母鸡》, 它们没有正面描写义和团的斗争,但曲折揭露了外国传教士、洋毛子军官对中国 人民财富的掠夺和他们贪得无厌的本性,故事结尾又都狠狠地惩罚了这些外来侵 略者,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如前所说,太平天国的传说故事风格比较平实朴素,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而义和团的传说故事则显得突兀绚烂,表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义和团故事中英 雄人物形象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写照,有它的现实基础;但又常常通过夸张和幻想 赋予英雄人物形象以超人的力量和才能。这正是民间传说故事的本色。通过这些 故事,有力地鼓舞了我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对于今天的创作,尤其是新英雄人物 形象的塑造,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小结

近代文学的发展,鲜明地表现着下列重要的特点──

文学的政治性、战斗性,即文学作为一种阶段斗争的工具的作用,随着近代 社会的发展,愈来愈加强和显著了。龚自珍揭开了近代文学的序幕,他的多诗文, 大都从政治和社会历史的观点来揭露现实问题,自觉地使他的诗文作品成为现实 政治社会批判的工具。后来冯桂芬、五韬和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的"新派 诗"和"新文体",更直接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密切配合改良主义的政治和文化 运动。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提倡"文以纪实",他们的诗文则是鼓舞广大人民的革 命斗志、推翻清王朝的火焰和武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家章炳麟、秋瑾 等和"南社"的大批诗人们更自觉地使他们的诗文作品为民族、民主革命服务。 这是一个进步的文学阵线,代表着近代文学发展的主流。它充满着政治斗争内容。 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即反帝爱国民主主义的革命斗争 内容。同时"正统"派作家,从早期的宋诗派到"同光体"诗人,以及"桐城派" 古文家和"常州派"词人,在革命潮流中,也无不利用他们的作品,或者是直接 宣传封建思想,反对人民革命;或者诋毁新潮流,抗拒新思想和新文化,或者伤 春悲秋,模山范水,此唱彼和,粉饰太平:自觉或不自觉地为维护清王朝的卖国 投降和封建服务。他们的作品也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反动腐朽的文学阵线,是近代 文学的一股逆流。这种进步的反动腐朽的文学阵线的对立,比之过去任何历史时 期,更为明显,也更为尖锐,是近代急遽的社会发展、复杂的阶级斗争的反映。

文学的题材和内容,即文学反映现实的领域空前地扩大了。诗文戏曲小说如 此。特别是诗,表现得尤为突出。进步诗人不仅系统地反映了近代历史的许多重 大事件,而且也越来越多地反映了"新世"的"瑰奇",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的 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等等。轮船、火车、电报、海洋、外国风习,民主、 自由、平等、进化、革命,乃至宗教和科学知识,都成为他们歌咏的对象了。就 连某些拟古主义的诗人,在现实运动的冲击下,也不能不以某些新事物入诗。由 于政治性的加强,进步诗人为使这一传统的、为广大社会阶层所熟习的艺术形式, 更好地为革命斗争服务,起到鼓舞士气,开通民智,激励人心的作用,也不能不 打破那些"古雅"、"高雅"等等陈腐的观念,使一切新事新物,俗事俗物,无 不可以入诗;歌颂、讽刺、感慨、议论,无不 用诗来表达。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艺术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龚自珍首先突破 了清中叶以来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统治,成为近代早期的一个浪漫主义诗人。 但他的许多散文和一部分律诗、绝句,也表现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有些小诗 体现了二者的结合。后来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许多作家,都继续着他的足迹前进, 在和各式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特 别是现实主义成为文学界一种自觉的创作运动。林昌彝的《射鹰楼诗话》和陈应 昌的《清诗铎》具体地反映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观点。贝青乔的《咄咄吟》专写 浙江沿海抗英清军的腐朽实况;黄遵宪以绝大部分诗篇系统的反映了近代的重大 事件;许多进步作家的散文、小说、戏曲,无不着重揭露现实政治社会的腐朽黑 暗;对小说戏曲更特别强调其改良社会的教育作用:这一切都说明了现实主义文 学思潮和创作运动的不断高涨,它和浪漫主义汇成了近代文学的主流。一切拟古 主义和形式主义相形见拙,了无生气。

由于近代文学和政治性的加强,以及题材和内容的扩大,文学的形式、语言 乃至风格特征也有了变化。一般趋向通俗化。近代诗中许多优秀的作品是"新乐 府体"和更加自由解放的"古体"。许多诗人学习写作竹枝词和山歌。这都显示 着对诗的形式、表现方法和工具的变革的要求。龚自珍作诗不拘声调格律,自觉 地运用各种形式。他的诗我绝句诗近于随口说话。黄遵宪明白主张"我手写我口", 以"方言俗谚"入诗而又"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这些都说明诗人试图突破旧 形式的努力。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发展,诗的通俗化表现向两方 面发展:一方面要求与音乐结合,使之能够歌唱,以便广泛流传;一方面要求语 言浅显,易读易懂,形式自由,表达方便。许多诗人写了所谓"歌",黄遵宪、 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秋瑾、高旭等,都有这类作品。散文不仅有梁启超 "务为平易畅达的新文体",而且在语文合一的要求下,也出现了许多白话文。 章炳麟虽提倡魏晋文,却也颂扬语意"浅露"的《革命军》,以为"感恒民当如 是"。他也写过这类政论文。昆曲为京剧所代替,话剧的产生,以及民间文学形 式多方面的运用,都是要求通俗化的表现。陈天华的《猛回头》是以民间唱本形 式写成的一种通俗宣传的著名作品。

由于近代社会迅速的变化和错综复杂的矛盾,也由于作家本身阶段立场和世 界观的限制,近代文学发展呈现空前的复杂情况。文学为政治服务泊自觉性虽大 大地提高,但作品的出现往往落在政治运动的后面。改良派的许多诗文和著名的 小说作品,都产生在民主革命时期。这些作品本身虽有一定的进步性,发生一定 的积极的影响,但实际上它们已起着对抗革命潮流更大的消极作用。许多进步作 家对封建文化的力量本业就薄弱;而且他们的进步往往只表现在一个时期。许多 作家前后期往往判若两人。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等都是著名的代表者。"正 统"派作家,与时代背道而驰是他们的基本倾向,但在现实社会运动的影响下, 也不能完全无动于中,因而也往往写下某些可取的作品。"宋诗派"诗人和"桐 城派"古文家都有个别比较有意义的作品。新旧派作家都有内容和形式矛盾的作 品。 同样由于上述原因,近代文学呈现着明显的过渡状态。传统文学,以"同光 体"诗、"常州派"词、"桐城派"古文为代表,依然活跃一时。进步文学虽以 反帝爱国和民主主义为内容,但也不够深广;旧形式、旧风格突不破,通俗化不 同彻底。我作家以为这只是开通民智的需要,对文学发展本应继承革新、走向广 大社会阶层的人民,缺乏认识和努力。有些作家如严复、林纾等还迷信古文的表 达作用,反对文学语言通俗化。艺术形象不成熟,以小就表现得最突出。有些小 说只是借小说的形式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理想,并没有创造人物形象的认识; 许多小说旨在广泛地揭露黑暗,随事牵连,结构散漫,也很少创造出时代的典型 形象。晚清所谓谴责小说大抵都存在着这种缺点。这些都是过渡状态的表现。 但近代文学是有成就的。它的反帝爱国和民主主主的基本主题,它的现实主 义和浪漫主义的精神与方法,它的突破旧形式,语文合一、走向通俗化的探索和 努力,都为"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准备了一定的历史条件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