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中国文学史

第五章 南北朝诗人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南北朝时代,诗歌的面貌和魏晋时代颇有不同。宋齐时代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鲍照的乐府诗,不仅题材内容上有所发展,而且形式技巧上更有新的变化,声律的运用,七言诗体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重要的成就,但形式主义的创作倾向也同时有所发展。齐梁以后,形式主义的诗风统治着整个诗坛,梁陈宫体诗的流行,更是诗风的堕落。北朝文人诗坛本来是一片荒凉,直到瘐信由南入北,才带来新的转机。

第一节 谢灵运和山水诗

宋齐时代的山水诗代替东晋以来的玄言诗,是南朝诗歌发展上第一个重要的变化。

晋宋时代,江南的农业有较大的发展,士族地主的物质生活条件比过去更加优裕了,园林别墅更多地建筑起来了,士族文人们在优裕的物质条件下和佳丽的江南山水环境中过着清谈玄理和登临山水的悠闲生活。在他们的清谈中,常常出现一些发挥老庄自然哲学来赞美江南山水的名言隽语。由于这种风气的影响,当时流行的玄言诗里也开始出现一些山水诗句,作为玄学名理的印证或点缀。东晋著名的玄言诗人孙绰讽刺人的时候说:"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世说新语?赏誉篇》)可见玄言诗和山水诗本来就有共同的阶级生活基础和共同的思想基础,玄言诗中本来就包孕着山水诗的成分。

当然,"平典似道德论"的玄言诗,即使点缀上几句呆板的山水诗句,也无法改变那种枯燥无味、令人生厌的面目。直到东晋后期,出现了谢混《游西池》等少数集中力量刻画山水景物的诗篇,才开始给玄言气氛笼罩着的士族诗坛带来了一点新鲜的空气。到刘宋初期,谢混的侄子谢灵运继续从这个方向去开拓诗境,大量创作山水诗,在艺术上又有新的创造,终于确立了山水诗在士族诗坛上的优势地位。于是,山水诗就由附庸蔚为大国,而玄言诗则由大国降为附庸。虽然这基本上只是题材和艺术上的革新,但在诗歌发展史上究竟前进了一步。

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祖父是谢玄,他十八岁就袭封康乐公。他热中政治权势,到了刘宋时代,感到自己的特权地位受到威胁,政治欲望不能满足,心怀愤恨;因此在永初三年作永嘉太守以后,就肆意游遨山水,民间听讼,不复关怀。后来更干脆辞官回会稽,大建别墅,凿山浚湖,经常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到处探奇访胜,排遣政治上的不满情绪。晚年作临川内史,因谋反被收。他的《临川被收》诗说:"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明白地表示了对刘宋王朝的对抗。最后在广州被杀。

谢灵运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他作永嘉太守以后写的。在这些诗里,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例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忄詹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佛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这首诗写他从石壁精舍回来,傍晚经湖中泛舟的景色。很像一篇清丽简短的山水游记,语言精雕细刻而能出于自然。"林壑"、"云霞"两句写薄暮景色,观察入微,深为李白所赞赏。但结尾依然残留玄言诗的痕迹。又如《石门岩上宿》:

朝搴宛中兰,畏彼霜下歇。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这首诗写他夜宿石门,期待知音的感受和山中夜静的环境气氛,相当成功。诗中除借用楚辞的比喻外,没有任何玄言佛理的辞句。但是,像这样把叙事、写景、抒情结合得比较好,玄言佛理成分也不太多,艺术风格较为完整的作品,在他诗中为数很少。

谢灵运一生都不能忘怀于政治权势,但他在政治和生活上又没有高尚的理想,他在政治失意时游山玩水,只是在声色狗马之外寻求感官上的满足,并以此掩饰他对权位的热中。因此,他的山水诗虽然能够描绘一些外界景物,却很难见出内心的思想感情。当诗中涉及思想时,他总是借一些玄言佛理的词句来装点门面。他对玄学佛典又有丰富的知识,所以装点起来就很不费力。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说的"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机务,而虚述人外",虽然主要是批评两晋那些伪装清高的文人,但对于谢灵运也同样适用。所谓"山水不足以娱其情,名理不足以解其忧",正是很准确地指出了他山水诗的根本弱点。他的山水诗所以多数不能作到情景交融和风格完整,原因也就在这里。但是,由于他把自己目击的山光水色,朝霞夕霏用诗句描绘出来,的确给当时诗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在艺术上,他也开辟了南朝诗歌崇尚声色的新局面。"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篇》)大大改变了东晋以来"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诗风,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但是他的诗在艺术上也有明显的缺点:玄言词句多,辞藻堆砌多,往往有句无篇;结构多半用"叙事--写景--说理"这种章法,读起来也感到很单调。

他的山水诗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散见在各篇中的"名章迥句"。例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的确是像鲍照所形容的"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另一些佳句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等,则出于精心的雕琢,表现了他"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艺术技巧。但是,像"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石门新营所住》)这类句子,虽然观察事物比较细致,在表现上却因拘于对仗而流于晦涩,形象并不鲜明。

谢灵运还有少数非山水诗,如《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拟古的成就远在陆机之上。《白石岩下径行田》诗中,对永嘉人民灾年生活也有所反映。

总的来说,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自他之后,南朝的谢朓、何逊,唐朝的孟浩然、王维等许多山水诗人相继出现,他们以优美的山水诗篇丰富了诗歌的园地,谢灵运又是一个用全力雕章琢句的诗人,这方面他也为齐梁以后的新体诗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宋代和谢灵运齐名的诗人颜延年,其作品虽然名称"体裁明密",却缺乏兴会和才华,又好用典故,"文章殆同书抄",成就远不及谢灵运。但所作的《五君咏》、《北使洛》等诗,仍有一定的内容。

第二节 鲍照和七言诗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县)北人。他出身寒庶,少有文学才情,因献诗临川王刘义庆,得到赏识,擢为国侍郎。以后作过秣陵令、永嘉令、临海王子顼参军。后子顼因谋反赐死,他也死于乱军之中。

鲍照由于"身地孤贱",曾经从事农耕,生活在门阀士族统治的时代,处处受人压抑。他在《瓜步山揭文》里曾经叹息说:"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这和左思《咏史》中"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的愤慨不平是完全一致的。

他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使他在创作上选择了一条和谢灵运不同的道路。当谢灵运大力创作富艳精工的山水诗时,鲍照也开始了创作生活,并以"文甚遒丽"的古乐府逐渐闻名于诗坛。他现存的诗约有二百多首,其中乐府诗就占八十多首,而且他的优秀诗篇大多数都是乐府诗。他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民歌的传统精神,描写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对受压迫的人民表示了深刻的同情。

边塞战争,征夫戍卒的生活,是他乐府诗内容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代出自蓟北门行》里,他歌颂了边塞将士们"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的英勇战斗的精神,也写出了"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猥,角弓不可张"的边塞战场景色。而写得更为动人的,是《代东武吟》:

主人旦勿喧,贱子歌一言。仆本寒乡土,出身蒙汉恩。始随张校尉,召募到河源。后逐李轻车,追虏穷塞垣。密途亘万里,宁岁犹七奔。肌力尽鞍甲,心思历凉温。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时事一朝异,孤绩谁复论。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昔如鞲上鹰,今似槛中猿。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君轩。愿垂晋主惠,不愧田子魂。

这首诗写出了一个穷老还家的士兵报国无路的痛苦。在"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词《永遇乐》)的时代,鲍照写出这首为士卒请命的诗篇,他的忧愤是深广的。这是刘琨死后一百多年中久已成为绝响的悲凉慷慨的爱国主义的诗篇。

他的乐府诗里,还反映了门阀统治下的社会不平现象。《代放歌行》里对比描写了不愿入仕途的旷达贤士和热中于利禄的龌龊小人,并以正言若反的语气曲折有力地写出了贤士受压抑的痛苦心情。《代贫贱愁苦行》写贫贱之士"黯颜就人惜"的屈辱沉痛,《代白头吟》写"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的炎凉世态,都是当时下层寒士受压抑的痛苦心情的反映。他还有一首《拟古诗》很值得我们注意: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田租送函谷,兽藁输上林。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笞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

这首诗写他"负锸下农,执羁末皂"的生活,抒发他不能用世的愤慨,同时也流露出对受剥削的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虽然用的是《拟古》的诗题,但在思想内容上正是发扬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

以上所举的都是鲍照的五言乐府。但是最能显示鲍照反抗现实的精神和艺术上的独创性的,还是他的七言和杂言的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尤其是他杰出的代表作。这一组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内容非常丰富。首先,他在这里对士族门阀的压迫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它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太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辛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前一首虽然没有说出他所愁叹的是什么,但是从他的吞声踯躅之中,我们已经深深感到他胸中的一股悲愤不平之气。在后一首里,这种悲愤不平之气,一开始就在对案不食、拔剑击柱之中爆发出来,他宁肯弃置罢官,也不愿蹀躞垂翼,受人压抑,这就是他所以愤慨不平的内容。最后两句,更鲜明地表现了他孤直耿介的性格和对门阀社会傲岸不屈的态度。在这一组诗里,他对爱情不自由的妇女也表示了深刻的同情: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爵(雀)。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诗中女主人公宁作"野中双凫",不愿过贵家姬妾的生活,表现了向往爱情自由的坚强意志。在"剉蘖染黄丝"一首里,他写一个女子曾经和男子结带赠钗,誓同白首,但是当男子变心以后,她就决心"还君金钗玳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其愤惋决绝的态度,令我们想起《汉铙歌?有所思》中的那个女子。由于作者对现实的深刻不满,以及他诗中主人公那种强烈反抗的精神,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坚强意志,就使这些诗歌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在这一组诗里,也写到了边塞戍卒的生活以及思妇寡居的悲叹。例如"君不见少壮从军去"一首唱出了稽留边塞的士卒还乡绝望的哀音。"春禽喈喈旦暮鸣"一首,又借过客和从军士兵的对话,更为曲折地表达了征人思家的痛苦。"中庭五株桃","今年阳春花满林"等篇,则深刻细腻地写出了思妇寡居的悲叹。这些篇章显然又是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现实主义的传统精神。当然,这组诗中也有少数篇章,流露了听天由命、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如"君不见柏梁台"、"诸君莫叹贫"等篇。这是诗人思想中软弱性的一面的反映。

总的来说,《拟行路难》是一组成就非常杰出的乐府诗。思想内容既丰富深刻,感情也强烈奔放。所用的七言、杂言诗体,音节又激昂顿挫,富于变化,更使这种思想感情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南朝文人读他的诗感到"发唱惊挺"、"倾炫心魂",并不是偶然的。他的七言、杂言诗还有《夜坐吟》、《梅花落》等篇,后者歌颂梅花不畏霜露的坚贞品格,也是一篇名作。

七言诗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比五言更为漫长曲折。先秦西汉时代已经有七言的民间谣谚。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模仿民间劳动歌谣写成的七言杂言体韵文。西汉时代除《汉书》所载的《楼护歌》、《上郡歌》等七言谣谚而外,更出现了司马相如《凡将篇》、史游《急就篇》等七言韵语的童蒙字书,东方朔的七言射复语,还有被《文选注》征引的东方朔、董仲舒、刘向的七言诗歌。东汉七言民谣为数更多。戴良的《失父零丁》是一篇纯用七言的较长的俗体韵文。张衡的《四愁诗》更是趋向完整的七言抒情诗,不过各章首句参用了骚体的句式。建安时代曹丕的《燕歌行》两首,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乐府诗。由于入乐时间较晚等原因,一般文人对七言体就不很重视,西晋初年傅玄仿张衡作《四愁诗》,还说七言是一种"体小而俗"的形式。但是从东汉至东晋、十六国时代的《小麦谣》、《行者歌》、《并州歌》、《豫州歌》、《陇上歌》以及北朝乐府中一些七言杂言歌诗来看,七言歌谣一直是在民间(尤其北方民间)流传的。鲍照所拟的《行路难》,本来也是北方牧竖的歌曲。但是,鲍照不仅大胆地采用了这种一般文人视为鄙俗的形式,而且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这种形式,以革新的精神改造了这种形式,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且可以自由换韵。这就为七言诗的进一步发展树立了榜样,开拓了宽广的道路。自他以后,七言体就在南北朝文人诗歌中日益繁荣起来了。

鲍照是南北朝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七言及五言乐府等作品,对唐代李白、高适、岑参、杜甫等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评论李白、高适、岑参的诗都提到鲍照,绝不是偶然的。

第三节 谢朓和新体诗

自魏晋以来,中国声韵学由于受印度梵音学的影响,有了新的发展。齐永明年间,周顒发现汉字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著《四声切韵》(今佚),同时的著名诗人沈约(441-513)等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声病必须避免。力求作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这样自觉地运用声律来写诗,的确是诗歌史上的空前创举。在这以前,陆机虽然也谈过"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但只是初步地意识到诗歌音韵的必须调协,并未提出具体的调协音韵的办法。沈约自称"自灵均以来,虽文体稍精,而此秘未睹。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虽多少有点夸张,但基本是符合事实的。沈约等所发现的诗歌音律,和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的形式互相结合,就形成了"永明体"的新体诗。这种新体诗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它的出现,反映了诗歌从比较自由发展到讲究格律的必然趋势。声律说的产生,是我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它除对诗歌的形式有直接影响外,对于辞赋、骈文,以及后来的词、曲等文学形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唐封演《见闻记》说自沈约倡导诗歌声病说以后,"王融、刘绘、范云之徒,慕而扇之。由是远近文学,转相祖述,而声韵之道大行"。可惜沈约等永明作家的诗歌,虽然在运用声律、词藻上有新的成就,但思想内容多半平庸乏味,甚至还有不少空洞无物的形式主义作品。只有谢朓,是这个时代比较优秀的诗人。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出身贵族。最初作南齐诸王幕下的参军、功曹、文学等官职,曾得随王萧子隆、竟陵王萧子良的赏识,后来为明帝掌中书诏诰。公元四九五年出任宣城太守,后回朝任吏部郎,因事牵连,下狱而死。

谢朓的出身经历,和谢灵运有些类似,他的诗受谢灵运影响较大,现存的优秀的诗篇大部分是山水诗。有的作品颇有摹仿谢灵运的痕迹。但总的说来,诗风清新流丽,较少繁芜词句和玄言成分,和谢灵运的富艳精工、典丽厚重颇有不同。例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诗中刻画春江日暮景色,词语颇为精警工丽。"馀霞散成绮"两句,由于李白的赞美,向来为人们所传诵。

谢朓现存的诗歌,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作品是在作宣城太守的两年中写成的。他的名作《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就写于赴任途中: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这首诗中"天际识归舟"两句,写天边疏淡的归帆远树,表现了诗人平静和谐的心境。"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等句,在表现喜得外任的心情中,又流露了士族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政治态度。

宣城是当时江南大郡,经济发达,又有敬亭、双溪等名胜。因此,他在宣城所写的山水诗,脍炙人口的佳句也特别多。例如:"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宣城郡内登望》);"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冬日晚郡事隙》);"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馀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高斋视事》)。这些诗句,很像一幅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平淡而又富有思致。不仅和谢灵运的富艳精工的诗迥然不同,就是和他自己以前在建业、荆州写的诗篇相比,也颇有变化,藻绘流丽的色彩冲淡了,清新自然的成分增加了。这里可以看出陶诗对他的一定影响。

谢朓的山水诗,也和谢灵运一样,存在"有句无篇"的缺点。上面所举的他在宣城所写的佳句,多半就是从玉石杂陈的篇章中挑拣出来的。此外,他的《观朝雨》、《答王世子》等篇,还明显地存在着钟嵘所说的"善自发端,而末篇多踬","意锐而才弱"的缺点。

王闿运《八代诗选》选录谢朓集中的新体诗共二十八首,说明他集中属于永明体的篇章并不多。其中名篇如《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纳献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这是他的《隋王鼓吹曲》十首之一,内容是歌颂建业京都的富丽气象。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新体诗的特点是:力求平仄调协,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但是,他在声律上还没有完全避免沈约的"八病",如开头两句,就犯了"平头"的声病,正像沈约自己的诗也存在声病一样。他的新体诗中更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模仿南朝乐府民歌的小诗: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玉阶怨》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王孙游》

这些诗虽然写的是贵族生活,和民歌内容有别。但语言精炼,情味隽永。艺术上比乐府民歌有所提高。谢朓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是有影响的。严沧浪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也主要是就他的新体诗说的。

唐代一些著名诗人很重视谢朓的诗,李白更在诗中屡次称引他的佳句。

第四节 梁陈诗人和宫体诗

诗歌发展到梁陈时代,诗人和作品的数量愈来愈多,但是诗歌的内容却愈来愈空虚堕落了。

南朝诗人本来多半是生活在宫庭、贵族周围的帮闲侍臣,他们诗歌的内容当然要受这种狭隘生活的限制,他们的兴趣也不能不以君主贵族们的爱好为转移。南朝君主贵族的生活非常荒淫放荡,从宋废帝、齐东昏侯到陈后主,都有许多生活丑史。帮闲的文人们也就不免要用诗歌辞赋来满足他们荒淫享乐的要求。齐梁时代诗坛领袖人物沈约就写过《梦见美人》、《六忆》、《携手曲》、《夜夜曲》这类色情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的趋向腐化堕落已经成为必然了。

梁简文帝萧纲更进一步提倡写色情的诗。他自言:"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靡,时号'宫体'。"(《梁书?简文帝纪》)"宫体"的名称,就由此而来。萧纲不仅带头写《咏内人昼眠》、《美人晨妆》等等描摹色情的宫体诗,而且还提出公开的理论主张:"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与当阳公大心书》)在萧纲的积极提倡之下,当时的宫庭文人瘐肩吾、庾信、徐摛、徐陵等就奉承他的旨意,大力扇扬宫体诗风。他们甚至还写女人的衣领、绣鞋,写枕、席、衾、帐等等卧具,满足他们变态性心理的要求。

在这种淫声媚态的宫体诗盛行的时代,不仅建安诗人要受他们的排斥嘲笑(梁朝前期钟嵘《诗品序》就指出许多贵族诗人"笑曹刘为古拙"),就是谢灵运的山水诗,也被有的文人认为是"酷不入情"(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变态心理和低级趣味左右着诗坛,自梁到初唐,它的影响延续了一百多年。

但是,梁陈时代也还有少数诗人写出了少数内容比较健康的作品。

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考城)人,历仕宋、齐、梁三朝。他的诗善于模拟。著名的《杂体诗三十首》分别模拟了自汉至宋的三十个诗人的代表作。这些诗虽然缺乏艺术上的独创性,却颇能体会和表达不同诗人的风格的特征。如《刘太尉伤乱》,写出了刘琨的爱国优愤。《陶征君田居》拟陶渊明的田园诗,其中"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等诗句,深得陶诗的意境。因此,这首诗长期混在陶渊明诗集里,连苏轼这样深爱陶诗的大诗人也没有辨别出来。他还有《郊阮公诗十五首》,不仅风格近似阮籍,而且在表现阮籍身仕乱朝的矛盾痛苦中,也寄托了他自己身世之感。

吴均(469-520),字叔痒,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西北)人。出身贫贱,诗文有清拔之气。如《赠王桂阳》诗: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何当数千尺,为君复明月?

这首诗表现寒贱之士的雄心和骨气,构思很像左思的"郁郁涧底松"和陶渊明的"青松在东园"。他也学鲍照写过《行路难》以及从军出塞等类的七言、杂言乐府,但成就不高。

何逊(?-518),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西)人。他的少数山水诗和抒情小诗,颇有谢朓的风致。例如:

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临行与故游赠别》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相送》

虽是平常留别朋友的诗,却"情辞宛转,浅语俱深"(沈德潜《古诗源》)。他也有一些写景名句,如"岸花临水发,江燕绕墙飞"(《赠诸游旧》),"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与胡兴安夜别》),"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慈姥矶》)等。

阴铿(生卒年不详),字子坚,是陈朝著名诗人。诗的风格近似何辽。例如:

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溜船惟识火,惊凫但听声。劳者时歌榜,愁人数问更。

--《五洲夜发》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远戍惟闻鼓,寒山但见松。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晚出新亭》

何逊和阴铿都善写新体诗,在斟酌音韵词句上用过苦功。阴铿新体诗,尤近唐人律诗,上引后一首就是明证。所以杜甫自述作诗甘苦时曾说"颇学阴何苦用心"。

第五节 庾信及北朝诗人

南北朝时代,传统文学的中心在南朝。北朝除乐府民歌外,文人诗坛一直是比较荒凉的。北魏末至北齐时期,出现了号称北朝三才的温子升、邢邵、魏收,但他们的诗文基本上是规抚齐梁的沈约、任昉,没有什么创造。直到庾信由南入北,才给北朝诗坛带来了转机。他一方面把南朝诗歌的丰富遗产和新的成就带到北方,一方面又吸收北方文化中比较健康的精神,批判了南朝诗歌腐化浮艳的内容,创造了新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学合流的新趋势。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父亲是梁代著名宫庭文人庾肩吾。他自幼聪敏,博览群书,尤好左传。十五岁作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讲读,十九岁作萧纲的东宫抄撰学士。他们父子和当时也在东宫任职的徐摛、徐陵父子都深得萧纲的宠信,并且是萧纲所倡导的宫体诗的重要作家,当时号称"徐庾体"。侯景之乱,他任建康令,全军溃退,潜奔江陵。梁元帝承圣三年(554),他奉命出使西魏,当时西魏大军正南侵江陵,他被留在长安,屈仕敌国。以后又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官位虽高,心里却非常痛苦,常常想念故国。后来陈朝请求北周放他回国,北周因为爱惜他的文才,不肯放还。终于老死北方。

庾信前期完全是一个宫庭的文学侍臣。他前期保留下来的少数诗中,像《咏舞》、《奉和示内人》等,都是色情内容的作品,其他的诗也是形式绮艳,内容空洞和奉和、应制之作,其中纵有少数佳句如"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奉和山池》),显示了一点清新的才思,但也看不出他比写过"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折杨柳》)的萧纲究竟高明多少。他到北朝以后,也写过少数的奉和应酬、宫体色情的诗,但这些诗显然已经不能代表他后期诗歌的面目和成就了。

他出使被留而屈节于敌国,是他生活、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也是他诗赋内容风格发生变化的转折点。他的名作《拟咏怀二十七首》,反映了他后期的生活、思想、感情。这些诗并非一时之作,内容相当丰富深刻。在第一首里,他自叙了作诗的心情:

步兵未饮酒,中散未弹琴。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林。风云能变色,松竹且悲吟。由来不得意,何必往长岑?

诗中涸鲋思水,惊鸟失林,风云变色,松竹悲吟,说明了他失去故国的处境以及悲凉沉痛的心情。在第二十首里,他更以无比沉痛的诗笔解剖了自己的痛苦:

在死犹可忍,为辱岂不宽?古人持此性,遂有不能安。其面虽可热,其心常自寒。......

这种因为屈身事故而感到面热心寒的心情,经常折磨着他,在他的《拟咏怀》及其他感慨身世的诗里经常流露出来。

他诗里还反复地倾诉了对故国的深沉怀念。这也是他《拟咏怀》的中心主题。例如第十一首: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这首诗追述了梁元帝在江陵败亡的悲剧。三、四两句,写的是南朝人民在国破家亡后被西魏俘掳、屠杀的悲惨情景。《南史?元帝纪》说,江陵陷落后,西魏"乃选男女数万口为奴婢,小弱者俱杀之"。诗人虽然不敢明言,但是从杞梁妻哭倒长城的冤痛悲怆的哭声中,我们可以想见北朝统治者的残酷罪行。直虹、长星两句,写梁元帝的兵败情景,也有很强的暗示力量。最后两句,感慨梁朝君臣只顾眼前享乐,不服国家安危,心情也极为沉痛。

庾信的《拟咏怀》中也流露了消极悲观的心情。"一朝人事尽,身名不足亲"、"独怜生意尽,空惊槐树哀"、"残月如新月,新秋似旧秋"、"昏昏如坐雾,漫漫疑行海",这些都是他在觍颜事敌的屈辱境遇中完全丧失生活乐趣的自白。

庾信自悲身世的重要作品,还有《和张侍中述怀》、《伤王司徒褒》等篇,其心情也和《拟咏怀》完全一致。我们必须提到的,是几首寄赠朋友的五言小诗,例如: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寄王琳》

故人徜思我,及此平生时。莫待山阳路,空闻旧笛悲。

--《寄徐陵》

这些诗在寥寥数语中写出他怀念故国的百转千回的痛苦。境界开阔,感慨深沉,超过了谢朓的小诗。

总之,庾信后期的诗无论思想内容或艺术风格都具有和前期迥然不同的面貌。他后期的诗除了表现身世遭遇的痛苦外,还有北方边塞的风沙气息。像"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流星夕照镜,烽火夜烧原";"轻云飘马足,明月动弓弰"(以上均见《拟咏怀》);"胡笳遥警夜,塞马暗嘶群"(《和赵王送峡中军》):"马嘶山谷动,弓寒桑柘鸣"(《伏闻游猎》)等等诗句,都是南朝诗中罕见的。生活和环境的改变,是他的诗风从艳冶转入刚健的决定因素。

庾信在诗歌的形式格律上也有所发展。他的五言新体诗如《对宴齐使》、《寄徐陵》、《秋日》,在声律上已暗合后来唐代的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在七言诗形式上,《燕歌行》比鲍照七言篇幅规模更大,《乌夜啼》、《秋夜望单飞雁》、《代人伤往二首》,从句数、章法、对仗看也是唐人七律、七绝的先驱。

用典较多,是他的诗歌的重要特点。有些诗,如前面所举的,用典很有创造性,灵活变化,自然合拍,增强了艺术表现力量。但是有的诗也由于堆砌典故过多,以致语意晦涩。

庾信的诗,初步融合南北诗风,是南北朝最后的一个优秀诗人,也是唐诗的先驱,对唐人的影响最为直接,因此深受唐代诗人的重视。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正是对他后期作品的正确评价。

庾信到北朝以后不久,王褒(513-576)也因为江陵败亡被西魏俘掳到了长安,受到西魏和北周统治者的优待,在北朝文坛上也颇有声名。他的名作《渡河北》也寄寓了故国之思: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风格的质朴刚健,和他在南朝时的作品也颇有不同。此外如《关山月》的"天寒光转白,风多晕欲生",刻画北方月色也能融合关塞苦寒的心境。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