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涅槃经会疏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三十六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大般涅槃经憍陈如品下(卷第三十六)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晋沙门慧严、慧观、谢灵运重治。

陈如品之二

起卷是第六外道,文为二:初论义,后归伏。论义有二番:初番

复有梵志名净,作如是言:瞿昙,一切众生不知何法,见世间常、无常、亦常无常、非有常非无常,乃至非如去非不如去?

问:众生何法故,起常、无常等六十二见?

佛言:善男子,不知色故乃至不知识故,见世间常乃至非如去、非不如去。

佛答:不知色故,起常无常,乃至不知识故,起常无常等。夫言色者,先业为因,今世父母衣食为缘,虚伪假合,谓有常性,所以能起常无常等,乃至不知于识,亦起诸见。

次番

梵志言:瞿昙,众生知何法故,不见世间常乃至非如去、非不如去?

更问:知何色、知何识故,不起诸见?

佛言:善男子,知色故乃至知识故,不见世间常乃至非如去、非不如去。

佛言:知色但是因缘和合,无主无我即无诸见,乃至知识亦复如是。

梵志言:唯愿为我下,二、是归伏。

梵志言:世尊,唯愿为我分别解说世间常无常。佛言:

善男子,若人舍故不造新业,是人能知常与无常。梵志言:世尊,我已知解。佛言:善男子,汝云何见?汝云何知?世尊,故名无明与爱,新名取、有。若人远离是无明、爱,不作取、有,是人真实知常无常。我今已得正法净眼,归依三宝,唯愿如来听我出家。佛告憍陈如:听是梵志出家受戒。时憍陈如受佛敕已,将至僧中为作羯磨令得出家,十五日后诸漏永尽得阿罗汉果。

文云:舍故等者,故名无明与爱,新名取有。解者为二:一云:无明与爱是过去,所以名故;取有现在,所以名新。爱是现在,那忽言故?乃强解云:由行得爱。此解不然。二云:若据烦恼,无明、爱为新;若据业者,取有为故。此亦不可。取是烦恼,那忽为新?无明、爱新,那忽属业?最为不可。又一解云:不须云过、现及烦恼、业,但论无明与爱,是起身本。取从无明、爱起,即是枝末,所以名新,无前诸失。上云:无明为父,贪爱为母,若尊敬此,死入无间。又云:生死本际,凡有二种:无明与爱。此岂非故?今约三世,现在望过去,无明是故;未来望现在,爱即是故。与观师同,又不失三世。文云:我今已得正法净眼,或法眼净。此应无异,特是左右之异。十五日后得罗汉者,悟有早晚。

犊子梵志下,第七,外道。文为三:一、缘起;二、论义;三、归伏。

犊子梵志复作是言:瞿昙,我今欲问,能见听不?如来默然。第二、第三亦复如是。

亦以默然为缘起者,不得例前表其儒雅,是故徐详,待三方答。

犊子言下。二、是论义。

犊子复言:瞿昙,我久与汝共为亲友,汝之与我义无有二。我欲咨问,何故默然?尔时,世尊作是思惟:如是梵志,其性儒雅,纯善质直,常为知故而来咨启,不为恼乱。彼若问者,当随意答。佛言:犊子,善哉!善哉!随所疑问,吾当答之。

此无自执,但咨正义,故因佛默,先问默意,次佛思默意,乃开问端。

次犊子言下,正论义。既无自执,但问正义。于中二:先问法,次问人。初问法中二:先问,次佛答。

犊子言:瞿昙,世有善耶?如是,梵志。有不善耶?如是,梵志。瞿昙,愿为我说,令我得知善不善法。

答中又二:先许。

佛言:善男子,我能分别广说其义,今当为汝简略说之。

次正答三种十种,于中先双释,次双结。

善男子,欲名不善,解脱欲者名之为善,瞋恚、愚痴亦复如是;杀名不善,不杀名善,乃至邪见亦复如是。

于释中云:解脱欲者,此是无贪善根。

善男子,我今为汝已说三种善不善法,及说十种善不善法。若我弟子能作如是分别三种善不善法,乃至十种善不善法,当知是人能尽贪欲、瞋恚、愚痴一切诸漏,断一切有。

次问能修善断惑之人者。

梵志言:瞿昙,是佛法中颇有一比丘,能尽如是贪欲、恚、痴、一切诸漏、一切有不?佛言:善男子,是佛法中非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无量诸比丘等,能尽如是贪欲、瞋、痴、一切诸漏、一切诸有。瞿昙,置一比丘,是佛法中颇有一比丘尼,能尽如是贪欲、瞋、痴、一切诸漏、一切有不?佛言:善男子,是佛法中非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无量诸比丘尼,能断如是贪欲、瞋、痴、一切诸漏、一切诸有。犊子言:瞿昙,置一比丘、一比丘尼,是佛法中颇有一优婆塞,持戒精勤,梵行清净,度疑彼岸,断于疑网?佛言:善男子,我佛法中非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无量诸优婆塞,持戒精勤,梵行清净,断五下结得阿那含,度疑彼岸,断于疑网。犊子言:瞿昙,置一比丘、一比丘尼、一优婆塞,是佛法中颇有一优婆夷,持戒精勤,梵行清净,度疑彼岸,断疑网不?佛言:善男子,我佛法中非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无量诸优婆夷,持戒精勤,梵行清净,断五下结得阿那含,度疑彼岸,断于疑网。犊子言:瞿昙,置一比丘、一比丘尼尽一切漏,一优婆塞、一优婆夷持戒精勤,梵行清净,断于疑网,是佛法中颇有优婆塞,受五欲乐,心无疑网不?佛言:善男子,是佛法中非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无量优婆塞,断于三结得须陀洹,薄贪恚痴得斯陀含。如优婆塞,优婆夷亦如是。

其欲修习,先访其人,若有高例,我亦随修。此中但问出家二众,兼得四众。断一切有者,此明罗汉即出家二众。得阿那含者,即问在家二众。度疑彼岸者,少分称得度。此中再明优婆塞者。有离欲者,有妻子者,文云受五欲乐而心无疑网者,是佛皆答。非一、二、三乃至五百者何?如大品明大数五千分,然诸经中多明五百弟子,此是数方之言。

从世尊!我于今者乐说譬下,第三、归伏。于中五:先请述。

世尊,我于今者乐说譬喻。

次佛许。

佛言:善哉!善哉!乐说便说。

三、述已。

世尊,譬如难陀、婆难陀龙王等降大雨;如来法雨亦复如是,平等雨于优婆塞、优婆夷。

四、请出家

世尊,若诸外道欲来出家,不审如来几月试之?佛言:

善男子,皆四月试,不必一种。世尊,若不一种,唯愿大慈,听我出家。

佛令四月试优婆塞经,明必四月。言四月者,只是一时,根性不同,复不一种。闻不一种,即求出家。

五、佛听出家

尔时,世尊告憍陈如:听是犊子出家受戒。时憍陈如受佛敕已,立众僧中为作羯磨,于出家后满十五日得须陀洹果。既得果已,复作是念:若有智慧从学得者,我今已得,堪任见佛。即往佛所,头面作礼,修敬已毕,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有智慧从学得者,我今已得。唯愿为我重分别说,令我获得无学智慧。佛言:

善男子,汝勤精进修习二法:一、奢摩他,二、毗婆舍那。

善男子,若有比丘欲得须陀洹果,亦当勤修如是二法。若复欲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亦当修习如是二法。善男子,若有比丘欲得四禅、四无量心、六神通、八背舍、八胜处、无诤智、顶智、毕竟智、四无阂智、金刚三昧、尽智、无生智,亦当修习如是二法。善男子,若欲得十住地、无生法忍、无相法忍、不可思议法忍、圣行、梵行、天行、菩萨行、虚空三昧、智印三昧、空无相无作三昧、地三昧、不退三昧、首楞严三昧、金刚三昧、阿耨多罗三藐菩提佛行,亦当修习如是二法。犊子闻已,礼拜而出,在娑罗林中修是二法,不久即得阿罗汉果。是时复有无量比丘欲往佛所,犊子见已问言:大德,欲何所至?诸比丘言:欲往佛所。犊子复言:诸大德,若至佛所,愿为宣启:犊子梵志修二法已得无学智,今报佛恩入般涅槃。时诸比丘至佛所已,白佛言:世尊,犊子比丘寄我等语:世尊,犊子梵志修习二法得无学智,今报佛恩入于涅槃。佛言:善男子,犊子梵志得阿罗汉果,汝等可往供养其身。时诸比丘受佛敕已,还其尸所大设供养。

出家后修行得益。言二法者,或言止、观,或定、慧。奢摩、舍摩者,轻重音异。报佛恩者,依法修行,是报佛恩。

纳衣梵志下,第八,外道。此亦出家外道,常服此纳,因衣名人。此间亦有麻襦、杯度之流。文为二:初论义,后归伏。论义又二:初执,后破。初执者,开善分初文为八复次:一、据烦恼,二、据五大,三、据环钏,四、据自性,五、据五尘,六、据五根,七、据小儿,八、据有无。招提分此文为二:初难正义,后立邪义。就初复二:一、非业行,后、难烦恼。观师分为四:初一复次难因缘义,次三复次立自性义,三一复次重难正义,四三

复次,重立自性。但分文在人,孰是孰非,且依观师。诸师多云:纳衣正问众生之始,三界流来。弘广问终,咨决如来涅槃。问始是问流来,问终是问反出观师。据三文推之:一、陈如答弘广云:若人来问常无常,有始有终,佛常默然。若纳衣问始,佛何故答?二、其初难:众生无量世中作善不善业,未来还得善不善报。此问行业果报,何关问始?三、可中问:于初流来者,佛答不去。何者?界外初起一念流来,此之流来,复何处来?向前推之,永不可得。知答不去,由不作此问故。如来解释纳衣正问因缘爱润生义:恶因缘死,见地狱时,反更生爱,而生其中;善因缘死,则见天堂,而生爱者,则生其中。解此数论不同。数人言:于生阴前,起爱润生,有身有惑,同在一时,亦起爱心,即便得身。此即身先,烦恼在后。论人言:于死阴后,起爱润生,即烦恼在前,身乃在后。初难因缘又两:初、领旨而非

纳衣梵志复作是言:瞿昙,如瞿昙所说,无量世中作善、不善,未来还得善、不善身,是义不然。

次难烦恼,文又为四:一、领旨,二、双难,三、别难,四、总结。

何以故?如瞿昙说:因烦恼故,获得是身。

此下,牒佛所说烦恼与身,故云领旨。

若因烦恼下,第二、双难,又三:先两定,次两难,三、两结。初两定,可见。

若因烦恼获得身者,身为在先,烦恼在先?

两难者。

若烦恼在先,谁之所作?住在何处?若身在先,云何说言因烦恼得?

初云:若烦恼在先,全未有身,那得烦恼?烦恼何处住?烦恼因谁生?若烦恼复因烦恼,烦恼则不是先,故言不可。次难:身在先者,则不从烦恼而得是身,身既不从烦恼,烦恼亦不因身,此俱不可。

是故若言烦恼在先,是则不可;若身在先,是亦不可。

若言一时下,三、别难。

若言一时,又亦不可。

既言因果,不应一时。

先后一时下,四、是总结三义。

先后一时,义皆不可。是故我说,一切诸法,皆有自性,不从因缘。

三皆不可,故知诸法不从因缘。

复次,瞿昙,坚是地性下,次立邪自性之义,有三复次。

复次,瞿昙,坚是地性,湿是水性,热是火性,动是风性,无所挂阂是虚空性,是五大性非因缘有。若使世间有一法性非因缘有,一切法性亦应如是非因缘有。若有一法从因缘者,何因缘故五大之性不从因缘?瞿昙,众生善身及不善身获得解脱,皆是自性,不从因缘。是故我说一切诸法自性故有,非因缘生。

彼明地性坚,乃至空性无阂,体性如此,非因缘成。五大既尔,一切亦然,即自性义。

复次,世间之法有定用处,证成前义。

复次,瞿昙,世间之法有定用处。譬如工匠云:如是木任作车舆,如是任作门户床几。亦如金师所可造作,在额上者名之为鬘,在颈下者名之为璎,在臂上者名之为钏,在指上者名之为环,用处定故名为定性。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有五道性故,有地狱、饿鬼、畜生、人、天。若如是者,云何说言从于因缘?复次,瞿昙,一切众生其性各异,是故名为一切自性。如龟陆生自能入水,犊子生已自能饮乳,鱼见钓饵自然吞食,毒蛇生已自然食土,如是等事,谁有教者?如刺生已自然头尖,飞鸟毛羽自然色别;世间众生亦复如是,有利有钝,有富有贫,有好有丑,有得解脱,有得下有。是故当知,一切法中各有自性。

在额名鬘等者,如此土严具故。初举工匠揆木为难,直者任床,曲者任机。复举五道为难,乃言自性生地狱等。又举龟陆生即入水,海里蚶蛤,谁之刻画?

三、举贪欲一;复次,更难因缘,前非佛旨。

复次,瞿昙说贪欲、瞋、痴从因缘生,如是三毒因缘五尘,是义不然。

后乃作难。

何以故?众生睡时远离五尘,亦复生于贪欲、瞋、痴;在胎亦尔,初出胎时未能分别五尘好丑,亦复生于贪欲、瞋、痴;诸仙贤圣处、闲寂处无有五尘,亦能生于贪欲、瞋、痴;亦复有人因于五尘,生于不贪、不瞋、不痴。是故不必从于因缘生一切法,以自性故。

难有四意:一难,贪不对尘,如人睡时,亦不对尘而生欲贪;二难,小儿初生,无所分别,亦复生贪;三难,贤圣在于山林,虽离五尘,亦复生贪;四难,自有对尘贪,对尘不贪,并是自性。

第四,有三复次,重立邪义。

复次,瞿昙,我见世人五根不具,多饶财宝得大自在;有根具足贫穷下贱,不得自在为人仆使。若有因缘,何故如是?是故诸法各有自性,不由因缘。

初明五根不具而多财,五根虽具而少禄。根若不具,则过去作恶,今生何以多财?若根具者,过去行善,今生何以贫穷?并是性尔,不关因缘。

第二,复次可见。

复次,瞿昙,世间小儿亦复未能分别五尘,或笑或啼,笑时知喜,啼时知愁。是故当知,一切诸法各有自性。

第三复次,举有无难。

复次,瞿昙,世法有二:一者、有,二者、无。有即虚空,无即兔角。如是二法,一是有故不从因缘,二是无故亦非因缘,是故诸法有自性故不从因缘。

彼以虚空为有?兔角为无?谁作虚空之有?谁使兔角令无?二事既然,一切亦尔,皆是自性。

佛言下,答。以答望问,略有三异:一、有无;二、郑重;三、不次第。言有无者,前有四难,为八复次,今但七复次。何故尔?佛答七难竟,其即领解,是故不答第八难也。郑重者,重答第二难。何故尔?性是其宗,故再破之。不次第者,第一答第二,第二答第三,第三答第四,第四答第一,第五重答第二,第六答第五,第七答第六,第八答第七。初答第二,破立自性义者。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言,如五大性,一切诸法亦应如是,是义不然。何以故?善男子,汝法中以五大是常,何因缘故一切诸法悉不是常?若世间物是无常者,是五大性何因缘故不是无常?若五大常,世间之物亦应是常。是故汝说五大之性有自性故,不从因缘令一切法同五大者,无有是处。

彼以五大不从缘生,例一切法亦不从缘,佛逐破之:汝立五大不从缘生,是故名常;例一切法亦不从缘生,亦应是常。

汝言用处下,是第二、答第三破其证义。

善男子,汝言用处定故有自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皆从因缘得名字故。若从因得名,亦从因得义。云何名为从因得名?如在额上名之为鬘,在颈名璎,在臂名钏,在车名轮,火在草木名草木火。善男子,木初生时无箭槊性,从因缘故工造为箭,从因缘故工造为槊,是故不应说一切法有自性也。

彼云:环、钏无何因缘?佛破云:皆从因缘得名,亦从因缘得义。名鬘,名璎,此是从因得名;匠为箭、槊,此从因得义。若性是箭,无假工匠,况本是环?今打为钏,改钏为环。向时曲者任机,熨机直为床;向时直者为床,今熨床曲为机。皆是因缘,何性之有?

汝言如龟陆生下,第三、破彼第四。复次中有七事,为破七事,此即初事。

善男子,汝言如龟陆生,性自入水,犊子生已,性能饮乳,是义不然。何以故?若言入水非因缘者,俱非因缘,何不入火?犊子生已,性能𠻳乳,不从因缘,俱非因缘,何不𠻳角?

何不入火吸角,正反彼宗?

若言诸法悉有自性下,第二事。

善男子,若言诸法悉有自性,不须教习,无有增长,是义不然。何以故?今见有教,缘教增长,是故当知无有自性。

其上复次中,全无此语,但言谁有教者。而今有此破者,既云利是性尔,钝亦如之,岂有教而长耶?

若一切法有自性下,第三事。

善男子,若一切法有自性者,诸婆罗门一切不应为清净身杀羊祀祠。若为身祠,是故当知无有自性。

明婆罗门不应祠祀

世间语法有三下,第四事。

善男子,世间语法凡有三种:一者、欲作,二者、作时,三者、作已。若一切法有自性者,何故世中有是三语?有三语故,故知一切无有自性。

明皆有造作之语,宁是自然?

若言诸法悉有自性下,第五事。

善男子,若言诸法有自性者,当知诸法各有定性。若有定性,甘蔗一物,何缘作浆、作蜜、石蜜、酒、苦酒等?若有一性,何缘乃出如是等物?若一物中出如是等,当知诸法不得一定各有一性。

纵则应定。

若一切法有定性下,第六事。

善男子,若一切法有定性者,圣人何故饮甘蔗浆、石蜜、黑蜜酒时不饮,后为苦酒复还得饮?是故当知无有定性。若无定性,云何不因因缘而有?

明既其无定,则应从缘。

汝说一切法下,第七事。

善男子,汝说一切法有自性者,云何说喻?若有喻者,当知诸法无有自性;若有自性,当知无喻。世间智者皆说譬喻,当知诸法无有自性,无有一性。

明说喻故,故知无性。若使解则性解,何劳为说?若不解者,性自不解,虽复说喻,无所成益。

善男子,汝言身为在先下,第四、追破彼第一。复次,但前难本有四:一、领旨,二、双难,三、别难,四、总结。今答不一一相对,但总答之。而此四意,但正难中本来有三:一者、难身在先,二、难烦恼在先,三、烦恼与身一时。别难中即无,结难中有之。今亦答三:初答身在先难,次答一时之难,后答烦恼在先难。初又二:先双非。

善男子,汝言身为在先,烦恼在先者,是义不然。

次正答三难,此下第一、答身在先。

何以故?若我当说身在先者,汝可难言:汝亦同我,身不在先。何因缘故而作是难?

然佛之本义,说烦恼为身因,则彼应正难烦恼在先。所以又难身在先者,相对而来,非其本意。今欲答正先发遣傍,故云我无此说。汝义亦然,何忽难本欲难我,还成我义?

善男子,一切众生下,第二、答一时之难。就文为三:初、明一时,次、明前后,第三、更取意答。

善男子,一切众生身及烦恼,俱无先后,一时而有。

初言一时者,除彼所计之一时。若是其所解,言一时者,此则不可。今言一时,此是前后而一时,亦是一时而前后(云云)。

虽一时有,要因烦恼而得有身,终不因身有烦恼也。

第二文中,言其前后者,此是一时中之前后。无前后异一时,亦无一时异前后。今只于一时义中,说有前后。即烦恼为前,身属于后。烦恼是因,身即是果。岂非因前果后?若如中论所明,缘成由果,此有别意(云云)。私谓诸大乘经,云无始者,不独云身,不独烦恼。若一在前,一则有始。今经从于对治化机以说,故云要因烦恼故,而得有身。仍带理说,故云虽无前后。虽是不尽之词,不尽是有余之说。故知实理,却是权道之有余。实而言之,非但过去言无先后,只于现在烦恼为身而作因时,亦无先后。何以故?因果无二,色心体一。三道三德,一念无乖。五阴五脱,刹那理等。贵在纳衣执破,破已了性同空。空无前后内外,谁施三十六轴?唯从涅槃五十二众,咸成佛性,至此不了,终归结缘。此两段义,只有二行,余经文是释疑之要也。

从汝意,若谓如人二眼下,第三、更取意破。

汝意若谓如人二眼一时而得,不相因待,左不因右,右不因左,烦恼及身亦如是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世间眼见炷之与明,虽复一时,明要因炷,终不因明而有炷也。

若言烦恼与身是一时者,不应前后。如牛二角,左不因右,右不因左。是事不尔。如炷与明是一时有,而要因炷有明,终不因明有炷。烦恼与身亦然。但炷是灯器,因灯有明,而云炷者,但齐火烧者名炷,未烧之时,不得名炷(云云)。明佛此义,正是一时因果。旧说多谓此明众生之始,是一时因果。今谓不然。此不明众生之始,但明众生用业得身。必由烦恼自有二种:一者闰业,二者闰生。若闰业者,身果为奢。今之所明,正取闰生。若依数解,正以生阴之初,有染污识,为闰生惑,即结一期果报。是为烦恼与身一时而有,于义为便。但今依后解,若灵味法师亦用生阴,云初起闰生爱,极似数义。其余师并云:死阴之中,起闰生爱。得言一时因果者,此前迦叶章中云:由爱无明二因缘故,得住寿命。十地经云:有漏有取心,生热恼种子。渐备经云:有漏有取心,生有漏种子。闰生之异,虽在前起,而正由识是有漏故。闰生之爱,所以结之。是为取识有漏已有,即是一时因果三义。故此意微采灵味之说。彼前难云:若言一时,义亦不可。今答一时而有,此义殊堪,反于邪难故也。故云汝意。若谓如人二眼下,正取彼意破之。明虽俱同时,实有相因之义。如炷之有明,一时而有,而复相因。

汝意若谓身不在先下,第三、答烦恼在前难,又二,此先牒彼难。

善男子,汝意若谓身不在先故知无因,是义不然。何以故下,正破。

何以故?若以身先无因缘故名为无者,汝不应说一切法有因缘。

但此中文,有两家读之。一云:若以身先无因缘故,名为无者,此是牒于彼难。汝不应说者,即是非之。汝不应作如此说。一切皆有因缘者,还明一切法实有因缘。然不须如此分句,直云汝不应说一切法有因缘也。然彼是自然之义,无有因缘。而言汝不应说一切法有因缘者,然此三师外道云:有二十五谛,皆悉相生,即因缘义,而与佛因缘义异。佛法据过去为因,现在为果。彼家直据现在一世相生,以为因缘。又如勒叉婆,有依谛、主谛。如五大造五根,五大是主谛,五根是依谛,并是因缘。如火大造眼,令能见色,色是火家之求那。亦如空大造耳,可能闻声,声是耳家之求那(云云)。

若言不见下,复取彼意破之。

若言不见故不说者,今见瓶等从因缘出,何故不说?如瓶,身先因缘亦复如是。善男子,若见不见,一切诸法皆从因缘,无有自性。

汝若言不见身因故不说者,今现见瓶从泥出,何故不说?见故不说,乃是违心。若见、不见下,此明显谁论汝见与不见,但云现论诸法皆从因缘。

善男子,若言一切诸法悉有自性下,第五、重破第二、五大性难。

善男子,若言一切法悉有自性无因缘者,汝何因缘说于五大?是五大性即是因缘。善男子,五大因缘虽复如是,亦不应说诸法皆同五大因缘;如世人说,一切出家精勤持戒,旃陀罗等亦应如是精勤持戒。善男子,汝言五大有定坚性,我观是性转故不定。善男子,酥蜡胡胶,于汝法中名之为地。是地不定,或同于水,或同于地,故不得说自性故坚。善男子,白镴铅锡铜铁金银,于汝法中名之为火。是火四性,流时水性,动时风性,热时火性,坚时地性,云何说言定名火性?

善男子,水性名流。若水冻时不名为地故名水者,何因缘故,波动之时不名为风?若动不名风,冻时亦应不名为水。若是二义从因缘者,何故说言一切诸法不从因缘?善男子,若言五根性能见闻觉知触,皆是自性,不从因缘,是义不然。何以故?善男子,自性之性,性不可转。若言眼性见者常应能见,不应有见、有不见时。是故当知,从因缘见,非无因缘。

先且破其地大。佛翻其义,酥蜡等物,是彼家地,但酥蜡不定,或时为水,或时名地,是故不定。后更破之,白镴等物,举为五大(云云),不言三大四大,宁非因缘耶?此中两双,前谓汝义,说有五大,后说有香为地,有色为火。如论文光相品中,明卫世师义,不言香为水,色为地,宁非因缘耶?后双者,前谓汝义,云从泥出瓶,从缕出衣,宁非因缘?后谓汝义,湿者水大,假使由寒缘故冻,汝犹随湿缘是水,不随寒缘是地。又水冻时,不名为地,故名为水。何故波动时,不名为风者,此是菱角并难。若例难者,应言水本流性,冻时不流,而尚名为水者,风本动性,应有物不动,尚不为风。而今此文,若作菱角并意者,水本流性,冻时不流,尚为水者,风本动性,波既是动,应名为风,波虽是动,不得名风,水既不流,不得名水。又解:此是例难,如水本流,遇寒因缘,冻而不流,而犹随本为水,风本性动,遇水因缘,激而成波,应犹随本是风。若波动遂逐因缘成水,不名为风,冻时亦应逐因缘成地,地非是水。并意云,水本是流湿之性,冻时无流,守本湿性,犹名为水者,风本动性,风激成波,犹自名水,不名风者,何异波动时,守本动性,应名为风。只为波动名水,冻时名冻,所以得并动是风大。水为浪时,虽藉风为缘,犹随因属水,不随动为风,宁非因缘?

汝言非因五尘下,第六、破彼第五。

善男子,汝言非因五尘生贪解脱,是义不然。何以故?

善男子,生贪解脱虽复不因五尘因缘,恶觉观故则生贪欲,善觉观故则得解脱。善男子,内因缘故生贪解脱,外因缘故则能增长。是故汝言一切诸法各有自性,不因五尘生贪解脱,无有是处。

明五尘但为外缘,复由觉观内因,只善恶觉观,即生贪瞋。

汝言具足诸根下,第七、破彼第六。

善男子,汝言具足诸根乏于财物不得自在,诸根残缺多饶财宝得大自在,因此以明有自性故不从因缘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善男子,众生从业而有果报,如是果报则有三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贫穷巨富,根具不具,是业各异。若有自性,具诸根者应饶财宝,饶财宝者应具诸根;今则不尔,是故定知无有自性,皆从因缘。

明业因不同致果报参差

如汝所言世间小儿下,第八、破第七。

善男子,如汝所言,世间小儿未能分别五尘因缘亦啼亦笑,是故一切有自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自性者,笑应常笑,啼应常啼,不应一笑一啼。若一笑一啼,当知一切悉从因缘,是故不应说一切法有自性故不从因缘。

明儿有啼笑,则知有缘。又不破第八者,二、解开善。旧云:第八是二种无法,无不从缘,则无劳破二。冶城云:此破七竟,彼便领解,是故不破。

梵志言:若一切法下,此是第二、归伏文,为二:初作两问,泛尔求解。

梵志言:世尊,若一切法从因缘有,如是身者从何因缘?佛言:善男子,是身因缘烦恼与业。梵志言:世尊,如其是身从烦恼业,是烦恼业可断不耶?佛言:如是,如是。

次从唯愿为我去,是正归伏。

梵志复言:世尊,唯愿为我分别解说,令我闻已,不移是处,悉得断之。佛言:善男子,若知二边、中间无阂,是人则能断烦恼业。世尊,我已知解,得正法眼。佛言:汝云何知?世尊,二边即色及色解脱,中间即是八正道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知二边,断烦恼业。世尊,唯愿听我出家受戒。佛言:善来比丘。即时断除三界烦恼,得阿罗汉果。

佛知根利,直说二边及与中间,彼即领悟。夫破义多方,不唯一种,随病用药,不定后前。若弃通从别,须论次第。初起道树,多用因缘破性;次用无常、苦、空,以破因缘;次用体破析;次用分别破析体空;次用中道破于二边;次用圆常破于偏渐。如此等义,遍乎经论。今大涅槃圆常极说,而用因缘破彼纳衣自性计者,盖随其病,以此初药而后用之。初后既然,中间亦尔。于一切处,以智方便,或随欲、随宜、随治、随悟,互用无失,而次第宛然。私谓四悉义兼秘密、不定,虽秘不定,次第宛然。若得此意,应具作所以,使文义分明。因缘破性,虽具经文,更须悬作无常、析空,乃至圆常等义,令法行成就,节目显然,皆与修多罗合。此义若成,破诸外道邪教邪执,破一切内道正教正义,破一切小乘贤圣教行位理,破一切大乘贤圣教行位理,包括佛法尚尽,况复执性外道耶?于十仙文中,一一须作,具载则文烦,故于纳衣章中,略申出此意。得斯问意,将对前后纵横用之(云云)。

复有婆罗门名弘广下,第九、外道。文为二:初论义,后归伏。

尔时,复有婆罗门名曰弘广,复作是言:瞿昙,知我今所念不?佛言:善男子,涅槃是常、有为、无常,曲即邪见,直即圣道。婆罗门言:瞿昙,何因缘故作如是说?善男子,汝意每谓乞食是常,别请无常,曲是户钥,直是帝幢。是故我说涅槃是常、有为、无常,曲谓邪见,直谓八正,非如汝先所思惟也。婆罗门言:瞿昙,实知我心,是八正道悉令众生得尽灭不?尔时,世尊默然不答。婆罗门言:瞿昙,已知我心,我今所问,何故默然而不见答?时憍陈如即作是言:大婆罗门,若有问世有边无边,如来常尔默然不答。八圣是直,涅槃是常。若修八圣即得灭尽,若不修习即不能得。大婆罗门,譬如大城,其城四壁都无孔窍,唯有一门。其守门者,聪明有智能善分别,可放则放,可遮则遮,虽不能知出入多少,定知一切有入出者皆由此门。善男子,如来亦尔,城喻涅槃,门喻八正,守门之人喻于如来。善男子,如来今者虽不答汝尽与不尽,其有尽者,要当修习是八正道。

彼无所执,直问知心念不?佛知其念,故作异说。其本有四念,佛亦作四句答者,涅槃是常,有为无常,曲即邪见,直即八正。此四义者,与其名同而意则异,故重问之。佛方为说,即云乞食是常,别请无常,曲是户钥,直是帝幢。即是以所怀之事,默以试佛。佛知其意,乃跨节用所表之理而以答之。答过其表,所以更请。然𨷲字体应门里作,说文云函𨷲下柱。今经中草下作,此乃草名,说文言雀麦也。后问八正能令尽灭,佛不答者,以此问意,众生修道皆尽灭者,应无复众生。然至理中,众生无尽,是故不答。若有可尽,即是有边。私谓准文,恐且约事。旧用此文,谓弘广问,终

善哉!善哉下,二、此明归伏。

婆罗门言:善哉!善哉!大德憍陈如,如来善能说微妙法。我今实欲知城知道,自作守门。憍陈如言:善哉!善哉!汝婆罗门,能发无上广大之心。佛言:止!止!憍陈如,是婆罗门,非适今日发是心也。乃往过去过无量佛,有佛世尊,名普光明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是人先已于彼佛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贤劫中当得作佛,久已通达了知法相,为众生故现处外道示无所知。以是因缘,汝憍陈如不应赞言:善哉!善哉!汝今能发如是大心。

其中发迹,植因已久,贤劫近成(云云)。灵味以此一人,例九外道,皆并是权。观师不许,并云:若见一人发迹,例九非实。亦可九人是实,反例一人非权。但诸人直云证果,不明是迹。此人欲知城知道,自作守门,既发大心,非为小事。随文判之,不须尽例。

尔时,世尊下,第十、外道。有人云:此章有三,与前小异,不止化外:一、为付嘱,二、为降魔,三、化须䟦。为付嘱者,以说经竟,须付嘱阿难。为降魔者,正法之障,本由天魔,今以咒降,令法无壅。为化须䟦者,前诸外道协邪难佛,佛降伏竟,须䟦自恃不来,顾命阿难,唤来得道。今明不然,皆化外道,词异意同。何者?佛大慈无量,非但当时破执,亦使将来救邪,所以顾命阿难,付嘱流通。阿难现为魔罥,魔亦能罥障未来,故以神咒咒之,使二世无壅。须䟦自佷,表将来背化;遣阿难往召,表流通传法。故须䟦来而得道,表于将来咸得归正。作此消文,化外义成,流通不失。就文为四:初、顾命阿难,二、更论义,三、正命阿难,四、兼化须䟦。初文二:先问;次答;此下,是问。

尔时,世尊知已,即告憍陈如言:阿难比丘今为所在?

欲为付嘱此经,兼此化须䟦,所以顾命阿难所在。陈如言下,二、答。文为二:初明众魔为乱,次明阿难受乱。先众魔乱中二:先众说为乱,次神通为乱。

憍陈如言:世尊,阿难比丘在娑罗林外,去此大会十二由旬,而为六万四千亿魔之所娆乱。是诸魔众悉自变身为如来像,或有宣说一切诸法从因缘生,或有说言一切诸法不从因生;或有说言一切因缘皆是常法,因缘生者悉是无常;或有说言五阴是实,或说虚假,入界亦尔;或有说言有十二缘,或有说言正有四缘;或说诸法如幻、如化、如热时𦦨;或有说言因闻得法,或有说言因思得法,或有说言因修得法;或复有说不净观法,或复有说出息入息;或复有说四念处观,或复有说三种观义、七种方便;或复有说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学无学地、菩萨初住乃至十住;或有说空、无相、无作;或复有说修多罗、祇夜、毗伽罗那、伽陀、忧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达摩、忧波提舍;或说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圣道;或说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远离空、散空、自相空、无相空、阴空、入空、界空、善空、不善空、无记空、菩提空、道空、涅槃空、行空、得空、第一义空、空空、大空、

初众说中云毗伽罗那,即是论文亦言和伽罗那,梵音不同。然此中魔说,尽明佛法正义,不说魔邪之法。若说魔义,念阿难解之。然其常闻如来所说,才闻异义,即不信受。若尔,云何为乱?解云:或说十二因缘,或说四缘,复说四谛、八谛等,以为惑乱。文云:三观者,有多种:一云苦、无常、无我,一云观阴、入、界,亦云观三毒。言七方便者,数人云:不净观总、别、四念处,并暖、法、顶、忍、世第一成。论人云:一者,观色苦,二、观苦集,三、观苦灭,四、观苦道,五、观苦过,六、观苦出,七、观苦入。约一切法皆尔。

或有示现神通变化,身出水、火;或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左胁在下,右胁出水;右胁在下,左胁出水;一胁震雷,一胁降雨。或有示现诸佛世界。或复示现菩萨初生行至七步、处在深宫受五欲时、初始出家修苦行时、往菩提树坐三昧时、坏魔军众转法轮时、示大神通入涅槃时。

从世尊!阿难比丘见是事已下,二、明阿难受乱。

世尊,阿难比丘见是事已,作是念言:如是神变,昔来未见,谁之所作?将非世尊释迦作耶?欲起欲语都不从意。阿难比丘入魔罥故,复作是念:诸佛所说各各不同,我于今者当受谁语?世尊,阿难今者极受大苦,虽念如来无能救者,以是因缘不来至此大众之中。

而阿难得初果,亲为佛侍,而今忽受众魔所乱,此有二义:一者、迹中现受,表神咒功,方能降魔;二者、

阿难既不在座,欲令如来顾问文殊,往复论其德业,堪为付嘱。河西解云:阿难所以为魔所恼,凡有五义:一者陈如应是对扬,化诸外道,所以阿难不来在座;二者谓魔得度,故示在彼;三者欲显阿难内德八事;四者欲令阿难往召须䟦;五者欲折阿难高心。

尔时,文殊白佛下,第二、更论义释疑。复为二:初问,次答。问中复二:初问,具出菩萨自能流通。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此大众中有诸菩萨,已于一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至无量生发菩提心,已能供养无量诸佛其心坚固,具足修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成就功德,久已亲近无量诸佛净修梵行,得不退转菩提之心,得不退忍、不退转持,得如法忍、首楞严等无量三昧。如是等辈,闻大乘经终不生疑,善能分别宣说三宝同一性相常住不变,闻不思议不生惊怪,闻种种空心不怖懅,了了通达一切法性,能持一切十二部经广解其义,亦能受持无量诸佛十二部经,何忧不能受持如是大涅槃典?

从何因缘,故下此问?阿难何为,独蒙顾问?

何因缘故,问憍陈如、阿难所在?

尔时,世尊告文殊言下,二、答。文为三:初、具述本缘,次、现前称叹,三、正答二问。此初,具述本缘。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谛听!谛听!善男子,我成佛已过三十年住王舍城。尔时,我告诸比丘言:今此众中,谁能为我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供给左右所须之事,亦使不失自身善利?时憍陈如在彼众中来白我言:我能受持十二部经,供给左右,不失所作自利益事。我言:憍陈如,汝已朽迈,当须使人,云何方欲为我给使?时舍利弗复作是言:我能受持佛一切语,供给所须,不失所作自利益事。我言:舍利弗,汝已朽迈,当须使人,云何方欲为我给使?乃至五百诸阿罗汉皆亦如是,我悉不受。尔时,目连在大众中作是思惟:如来今者不受五百比丘给使,佛意为欲令谁作耶?思惟是已即便入定,观见如来心在阿难,如日初出光照西壁。见是事已即从定起,语憍陈如:大德,我见如来欲令阿难给事左右。时憍陈如与五百阿罗汉,往阿难所作如是言:阿难,汝今当为如来给使请受是事。

阿难言:诸大德,我实不堪给事如来。何以故?如来尊重如师子王、如龙、如火,我今秽弱,云何能办?诸比丘言:汝受我语,给事如来得大利益。第二、第三亦复如是。阿难言:诸大德,我亦不求大利益事,实不堪任奉给左右。时目楗连复作是言:阿难,汝今未知。阿难言:大德,唯愿说之。目楗连言:如来先日僧中求使,五百罗汉皆求为之,如来不听。我即入定,见如来意欲令汝作,汝今云何反更不受?阿难闻已,合掌长跪,作如是言:诸大德,若有是事,如来世尊与我三愿,当顺僧命给事左右。目楗连言:何等三愿?阿难言:一者、如来设以故衣赐我,听我不受;二者、如来设受檀越别请,听我不从;三者、听我出入无有时节。如是三事,佛若听者,当顺僧命。时憍陈如五百比丘还来我所,作如是言:我等已劝阿难比丘唯求三愿,若佛听者,当顺僧命。文殊师利,我于尔时赞阿难言:善哉!善哉!阿难比丘具足智慧,豫见讥嫌。何以故?当有人言:汝为衣食奉给如来。是故先求不受故衣,不随别请。憍陈如

阿难比丘具足智慧入出有时,则不能得广作利益四部之众,是故求欲出入无时。憍陈如,我为阿难开是三事,随其意愿。时目楗连还阿难所,语阿难言:吾已为汝启请三事,如来大慈,皆已听许。阿难言:大德,若佛听者,请往给侍。

即是如来昔于僧中命觅侍者之本缘(云云)。

文殊师利!阿难下,第二、现前称叹。若阿难在众,岂得叹美?又二:前叹八事不可思议。

文殊师利,阿难事我二十余年,具足八种不可思议。何等为八?一者、事我已来二十余年,初不随我受别请食。二者、事我已来,初不受我陈故衣服。三者、自事我来,至我所时终不非时。四者、自事我来,具足烦恼,随有入出诸王、刹利、豪贵大姓,见诸女人及天龙女不生欲心。五者、自事我来,持我所说十二部经,一经于耳曾不再问,如泻瓶水置之一瓶,唯除一问。善男子,琉璃太子杀诸释氏,坏迦毗罗城。阿难尔时心怀愁恼,发声大哭,来至我所,作如是言:我与如来俱生此城,同一释种,云何如来光颜如常,我则憔悴?我时答言:阿难,我修空定故不同汝。过三年已,还来问我:世尊,我往于彼迦毗罗城,曾闻如来修空三昧,是事虚实?我言:阿难,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六者、自事我来,虽未获得知他心智,常知如来所入诸定。七者、自事我来,未得愿智,而能了知如是众生到如来所,现在能得四沙门果,有后得者,有得人身,有得天身。八者、自事我来,如来所有秘密之言悉能了知。善男子,阿难比丘具足如是八不思议,是故我称阿难比丘为多闻藏。

次叹希有。

善男子,阿难比丘具足八法,能具足持十二部经。何等为八?一者、信根坚固,二者、其心质直,三者、身无病苦,四者、常勤精进,五者、具足念心,六者、心无憍慢,七者、成就定意,八者、具足从闻生智。文殊师利,毗婆尸佛侍者弟子,名阿叔迦,亦复具足如是八法。尸弃如来侍者弟子,名差摩迦罗;毗舍浮佛侍者弟子,名忧波扇陀迦罗;鸠村大佛侍者弟子,名曰拔提;迦那牟尼佛侍者弟子,名曰苏坻;迦叶佛侍者弟子,名叶婆密多,皆亦具足如是八法。我今阿难亦复如是具足八法,是故我称阿难比丘为多闻藏。

又云:毗舍浮佛,七佛之名,定应如此,脱有本有,舍浮者非。

从如汝所说下,第三、正答二问。

善男子,如汝所说,此大众中虽有无量无边菩萨,是诸菩萨皆有重任,所谓大慈大悲。如是慈悲之因缘故,各各匆务,调伏眷属,庄严自身。以是因缘,我涅槃后,不能宣通十二部经。若有菩萨或时能说,人不信受。文殊师利,阿难比丘是吾之弟,给事我来二十余年,所可闻法具足受持,喻如泻水置之一器。是故我今顾问阿难为何所在,欲令受持是涅槃经。善男子,我涅槃后,阿难比丘所未闻者,弘广菩萨当能流布,阿难所闻自能宣通。

明菩萨虽能流通,各有重任,调伏眷属,故不付嘱。

阿难下,果亲为侍者,多闻最上,所以付之。长寿品初,盛明声闻不堪,菩萨堪受,今付阿难,不付菩萨。此有三义:一者,前呵实行,故云不堪;今明是权,故言其堪。二者,对扬大法,弘宣深理,其即不堪;于教文言受持章段,其即堪能。下文自云:若阿难所不知者,弘广菩萨自为宣说深义正理,即付菩萨。三者,明声闻者,自有与夺,夺故不堪,与故言堪。文云是吾弟者,此是从弟,但欲论近,不复言从,直云是吾之弟所未闻者。弘广菩萨当能流布者,此有三解:一、冶城云:十外数中,迹居第九,实是菩萨,是故佛言弘广菩萨自能流布。二者、招提云:佛法之中,大士何限,而忽取同外道,名谓能弘?经言弘广者,非据一人,但能弘通教化利益,即是弘广。故大智度论结集法藏中,具明其事。迦叶对阿难,则出修多罗;阿毗昙对优波离,出于毗尼,即是律藏;若文殊师利与弥勒等对阿难,出大乘藏。是则文殊、弥勒,即是弘广菩萨。第三解:既非外道,又非通说,别有菩萨,名为弘广,如言普贤、文殊等之流。

从文殊师利、阿难比丘今在他处下,第三、正命阿难。旧明三义,而文中唯有降天魔、唤须䟦,应有付教之事,文少不来。今就文有五:一、佛命文殊;二、如来说咒;三、文殊奉命;四、魔王发心;五、阿难致敬。第一、佛命文殊,令其持咒以解阿难。

文殊师利,阿难比丘今在他处,去此会外十二由旬,而为六万四千亿魔之所恼乱。汝可往彼发大声言:一切诸魔,谛听!谛听!如来今说大陀罗尼。一切天、龙、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山神、树神、河神、海神、舍宅等神,闻是持名,无不恭敬受持之者。是陀罗尼,十恒河沙诸佛世尊所共宣说,能转女身自识宿命。若受五事:一者、梵行,二者、断肉,三者、断酒,四者、断辛,五者、乐在寂静。受五事已,至心信受读诵书写是陀罗尼,当知是人则得超越七十七亿弊恶之身。

文云大陀罗尼者,翻音不同,亦云总持,亦云能持。能持正法不失,邪法不起,故谓为持。亦翻辩才,是梵音兼义,正翻为持。故其文云闻是持名,其中令持咒人行于五事断辛等,悉如文。

尔时,世尊即便说之。下二、如来说咒。

尔时,世尊即便说之:

阿磨隶。毗磨隶。涅磨隶。瞢伽隶。醯磨罗。若竭裨。三曼那䟦提。娑婆他。娑檀尼。婆罗磨他。娑檀尼。摩那斯。阿拙啼。比罗祇。庵罗赖坻。婆岚弥。婆岚摩。莎隶。富泥富那。摩奴赖绨

咒之名义,已如前解。但咒中云:若竭裨,经本不同,或作衣边,或为土边。今以衣边为正,而有二音。徐爱音云:此是卑音。今以为婢离反。然土边作,亦有二音。又云:名婆岚弥,其字山下风。此本是携字,但读音为岚。然亦可山字有邪正,故作字不同。如岂字头山则斜,岩字头山则正。今岚与携,字亦应尔。又赖绨之字,或为弟音,今为提音。说文云:忧,德也。然新金光明陀罗尼净地品,佛为十地菩萨说十篇咒。此之一咒,即是彼经第十篇拥护十地,此咒正护第十地菩萨。若尔,当知阿难位行即高,乃是十地菩萨,如来说咒而拥护之。彼经云:得此咒者,不畏毒蛇、师子、虎、狼等。圆教一生,既许超登十地肉身,未免如是等畏,故咒护之。然阿难纵非此生始证本迹,何殊咒护之意?思之可见。若不尔者,菩萨断烦恼,无复怖畏,今何得云得咒方乃免怖?故人多释。或云:其事实是难知,不可浅情所度。而有一义,法身之体,而无所畏。就应身为论,此当示畏。如来道登种觉,尚有九恼,况乃菩萨?皆依前释。

尔时文殊受咒下,第三、文殊奉命。

尔时,文殊师利从佛受是陀罗尼已,至阿难所,在魔众中作如是言:诸魔眷属,谛听我说所从佛受陀罗尼咒。

魔王闻是下,第四、众魔发心。

魔王闻是陀罗尼已,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舍于魔业即放阿难。

文殊与阿难俱下,第五、明阿难致敬。

文殊师利与阿难俱,来至佛所。阿难见佛,至心礼敬,却住一面。

但古来咒文不译,而有五义:一是三宝名,二四谛名,三空境名,四胜行名,五鬼神名。总此五义,故称为总。能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故名为持。三宝名者,请观音云:南无佛陀达摩僧伽。但三宝名,种种不同,或当如此。所以摩竭大鱼,闻三宝名,即便合口。四谛名者,贤愚经中,闻四谛名,鹦鹉生天。空理名者,真境无名,无所不名,故闻此空名,即便悟道,成圣断惑。胜行名者,大品言: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又请观音,明六字章句,即六妙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鬼神名者,一者善神王名,二者恶神王名。

佛告阿难是娑罗林外下,第四、兼化须䟦。文为三:一、缘起;二、论义;三、归伏。初缘起又三:一、告阿难;二、阿难奉命;三、相随而来。

佛告阿难:是娑罗林外有一梵志,名须䟦陀,年百二十,虽得五通,未舍憍慢,获得非想非非想定,生一切智,起涅槃想。汝可往彼语须䟦言:如来出世如优昙华,于今中夜当般涅槃。若有所作,可及时作,莫于后日而生悔心。阿难,汝之所说,彼定信受。何以故?汝曾往昔五百世中作须䟦陀子,其人爱心习犹未尽,以是因缘信受汝语。

初文须䟦陀罗,此有二翻:一云好贤,二云善贤。虽得五通,未舍憍慢者,慢是散心之惑,既得上定,应伏下惑。而言未舍憍慢者,数论两解:若依数义,慢从他使背上而起,彼既得非想定,即缘彼地而起慢也,故言未舍憍慢;若依论解,慢是散心烦恼,此实已伏,昔非想地犹有慢在,且慢本自高,而彼得下定,我心殊多,以有我心,故得名为未舍憍慢。生一切智,起涅槃想者,此是须䟦长存之想,谓生一切智想及涅槃想。又云其人爱心,习犹未尽者,可有二义:一云此是善爱,谓父慈子孝之爱,此乃由烦恼爱,故生此心。但今判属世中之善,而谓为习犹未尽者,未必便是习气,但明数起此善,其事既数习不已,是故便云习犹未尽。二者此论烦恼之习,若烦恼习,有二解:旧云要永伏断,方始起之,即是所用二解,明凡夫所起之习。而言未尽者,以其得上地定,伏于重惑,余轻者在,故云习犹未尽。

尔时,阿难受佛敕已,往须䟦所,作如是言:仁者当知,如来出世如优昙华,于今中夜当般涅槃。欲有所作,可及时作,莫于后日生悔心也。

须䟦言:善哉!阿难,我今当往至如来所。尔时,阿难与须䟦陀还至佛所。

时,须䟦陀到已问讯下,二、是论义。文为二:初论业行,后论解脱。初业行者即是世间,解脱即出世间,具与佛论世、出世二事。就前文为四,此下第一、求听佛言,今正是时;第二、佛许瞿昙有诸沙门下,第三、彼正问佛,四、如来答。

时,须䟦陀到已问讯,作如是言:瞿昙,我今欲问,随我意答。

佛言:须䟦,今正是时,随汝所问,我当方便,随汝意答。

前二如文。

瞿昙,有诸沙门、婆罗门等作如是言:一切众生受苦乐报,皆随往日本业因缘。是故若有持戒精进,受身心苦能坏本业,本业既尽众苦尽灭,众苦尽灭即得涅槃。是义云何?

第三问:佛中不云是其己义,但言世间有诸沙门等皆作此说,何故不自出己义宗?此亦有意,前来闻佛破诸外道所立之义,所以今时不自立宗,恐为佛破,直举诸人所解。问:佛明一切善恶果报皆由本业,无有现身起业及现因缘。有业之义,殊近正说;但无现在因缘,即便为邪。只云过去之业能感苦乐二报,若现在能修,断苦乐报;既能修道,现在此身便得涅槃。故云一切众生苦乐果报,皆悉不由现在之业。因在过去,现在受果;现在无因,未来无果。

若有沙门下,第四、佛答。文自为三:初难彼邪说,次责其邪师,后为明正义。此下,先难彼邪说。

佛言:善男子,若有沙门、婆罗门等作是说者,我为怜悯,常当往来如是人所。既至彼已,我当问之:仁者,实作如是说不?彼若见答:我如是说。何以故?瞿昙,我见众生习行诸恶,多饶财宝,身得自在;又见修善,贫穷多乏,不得自在;又见有人多役力用,求财不得;又见不求自然得者;又见有人慈心不杀,反更中夭;又见喜杀,终保年寿;又见有人净修梵行,精勤持戒,有得解脱,有不得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受苦乐报,皆由往日本业因缘。须䟦我复当问:仁者,实见过去业不?若有是业,为多少耶?现在苦行能破多少耶?能知是业已尽不尽耶?是业既尽,一切尽耶?彼若见答:我实不知。我便当为彼人引喻:譬如有人身被毒箭,其家眷属为请医师令拔是箭,既拔箭已身得安隐。其后十年,是人犹忆了了分明,是医为我拔出毒箭,以药涂传,令我得差安隐受乐。仁既不知过去本业,云何能知现在苦行?定能破坏过去业耶?彼若复言:瞿昙,汝今亦有过去本业,何故独责我过去业?瞿昙经中亦作是说:若见有人豪贵自在,当知是人先世好施。如是不名过去业耶?我复答言:仁者,如是知者,名为比知,不名真知。我佛法中,或有由因知果,或有从果知因。我佛法中,有过去业,有现在业;汝则不尔,唯有过去业,无现在业。汝法不从方便断业;我法不尔,从方便断。汝业尽已则得苦尽;我则不尔,烦恼尽已,业苦则尽。是故我今责汝过去业。彼人若言:瞿昙,我实不知,从师受之。师作是说,我实无咎。

有四重假设,皆立一彼一我相对,文皆可见。

从我言仁者下,第二、责彼邪师。

我言:仁者,汝师是谁?彼若见答:是富兰那。我复语言:汝昔何不一一咨问:大师实知过去业不?汝师若言我不知者,汝复云何受是师语?若言我知,复应问言:下苦因缘受中上苦不?中苦因缘受下上苦不?上苦因缘受中下苦不?若言不者,复应问言:师云何说苦乐之报唯过去业,非现在耶?复应问言:是现在苦,过去有不?若过去有,过去之业悉已都尽;若都尽者,云何复受今日之身?若过去无,唯现在有,云何复言众生苦乐皆过去业?仁者,若知现在苦行能坏过去业,现在苦行复以何破?如其不破,苦即是常;苦若是常,云何说言得苦解脱?若更有行坏苦行者,过去已尽,云何有苦?仁者,如是苦行,能令乐业受苦果不?复令苦业受乐果不?能令无苦无乐业作不受果不?能令现报作生报不?能令生报作现报不?令是二报作无报不?能令定报作无报不?能令无报作定报不?彼若复言:瞿昙,不能。我复当言:仁者,如其不能,何因缘故受是苦行?

文中言彼若见答富兰那,然须䟦之师,实是郁头蓝弗,故下文云:汝师郁头蓝弗,利根聪明。而今言是富兰那者,是假设之辞。兰那是六师之宗,其人邪见拨无,实不说业行,但云假使是大师富兰那者,亦须并责。文云下苦因缘受中上苦不者,实论因果,则下因得下果,亦有转障,随缘不定,故言下因得中上苦,上因得下果,可有转障。又云能令乐业受苦果不者,谓行善是乐业,而转于地狱获报,人中受果,即是乐业受乐果也。苦业受乐果者,即为王除贼,此是苦业,而得富贵,是苦业受乐果。令无苦无乐业作不受果者,此非无记之业,为无苦无乐,今以下善为舍受之因,即是无苦乐业,随缘异故,都不得报,故云不受果也。又文云能令无报作定报不者,此非超然无报,正谓无定之报,令作定报不?

仁者当知定有下,第三、正义。

仁者当知,定有过去业、现在因缘。是故我言,因烦恼生业,因业受报。仁者当知,一切众生有过去业、有现在因。众生虽有过去寿业,要赖现在饮食因缘。仁者,若说众生受苦受乐定由过去本业因缘,是事不然。何以故?仁者,譬如有人为王除怨,以是因缘多得财宝,因是财宝受现在乐,如是之人现作乐因、现受乐报。譬如有人杀王爱子,以是因缘丧失身命,如是之人现作苦因、现受苦报。仁者,一切众生现在因于四大时节土地人民受苦受乐,是故我说一切众生不必尽因过去本业受苦乐也。

仁者,若以断业因缘力故下,第二、论解脱义。此有五番,此初番也。

仁者,若以断业因缘力故得解脱者,一切圣人不得解脱。何以故?一切众生过去本业无始终故。是故我说修圣道时,是道能遮无始终业。仁者,若受苦行便得道者,一切畜生悉应得道。是故先当调伏其心,不调伏身。以是因缘,我经中说,斫伐此林,莫斫伐树。何以故?从林生怖,不从树生。欲调伏身,先当调心,心喻于林,身喻于树。

世尊!我已先调伏心下,第二、述己自陈。

须䟦陀言:世尊,我已先调伏心。

佛言:汝今云何下,第三、重责。

佛言:善男子,汝今云何能先调心?

世尊!我先思惟下,第四。

须䟦陀言:世尊,我先思惟,欲是无常、无乐、无净,观色即是常乐清净;作是观已,欲界结断获得色处,是故名为先调伏心。次复观色,色是无常,如痈、如疮、如毒、如箭,见无色常清净寂静;如是观已,色界结尽得无色处,是故名为先调伏心。次复观想,即是无常、痈、疮、毒、箭;如是观已,后得非想非非想处。是非想非非想即一切智,寂静清净,无有堕坠,常恒不变,是故我能调伏其心。

文云:我先观欲是无常、无乐、无净者,然外道所观,多作六行,谓苦、粗、障、止、妙、离。若佛法弟子,作八行观,谓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如痈、如疮、如毒、如箭。今此须䟦,亦作八观。但例而为言,应观欲界为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而今独不言无我者,以外道为我修禅,令我出离,无无我观。然此须䟦,次第断三界烦恼,得非想处,谓为涅槃,是先调心。

佛言:汝云何下,第五、如来重破。

佛言:善男子,汝云何能调伏心耶?汝今所得非想非非想定犹名为想,涅槃无想,汝云何言获得涅槃?善男子,汝已先能诃责粗想,今者云何爱着细想?不知诃责如是非想非非想处故名为想,如痈、如疮、如毒、如箭。善男子,汝师郁头蓝弗利根聪明,尚不能断如是非想非非想处受于恶身,况其余者?

汝虽言调心,而犹有计非想处而为涅槃。涅槃无想,汝自计之,岂是调心?前断三界思惟烦恼,是除粗想;而复计有涅槃,是存细想。其中云:汝师郁头蓝弗,后退非想定,作飞狸身。所以然者?此外道本欲界身,得非想定,为众鸟所闹,乃发誓愿,愿作飞狸身,残害鱼鸟。后时退定,遂受此身。然其得定以为涅槃,生大邪见,后堕无间,受是恶身。

世尊!云何能断诸有下,第三、归伏。文为三:一、请说无想之法,二、时众得益,三、须䟦悟道。私谓:此悟道文少,应如后分卷初。此下,请说无想之法,又二:先请,次答。

世尊,云何能断一切诸有?

答:文自二:初略,后广。此初略说。

佛言:善男子,若观实想,是人能断一切诸有。

实想者,若从境为名,应言实相;若从智为名,即云实想。想是智名,相是境名。

须䟦言:云何下,第二、更请广说。于中先请。

须䟦陀言:世尊,云何名为实想?

次佛答:

善男子,无想之想名为实想。世尊,云何名为无想之想?善男子,一切法无自相、他相及自他相,无无因相,无作相,无受相,无作者相,无受者相,无法非法相,无男女相,无士夫相,无微尘相,无时节相,无为自相,无为他相,无为自他相,无有相,无无相,无生相,无生者相,无因相,无因因相,无果相,无果果相,无昼夜相,无明闇相,无见相,无见者相,无闻相,无闻者相,无觉知相,无觉知者相,无菩提相,无得菩提者相,无业相,无业主相,无烦恼相,无烦恼主相。善男子,如是等相,随所灭处名真实想。善男子,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想,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善男子,是想、法界、毕竟智、第一义谛、第一义空,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无上菩提。

答中,文云随所灭处名真实想者,此有二义:一者、以真实智断诸烦恼,故云随所灭处;二、以此空遣于俗有,故言随所灭也。又言名第一义谛、第一义空者,涅槃果上亦有此名,如师子吼初说。今此文中则正明真空为第一义。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得缘觉菩提者,古来有解,谓三乘异观。今此文中明三乘同观第一义空,但智有下、中,成三乘别。例如三兽度河得水,深浅三乘同观中道,深智即得无上菩提,浅智但得辟支佛与声闻菩提。

说是法时十千菩萨下,第二、明时众得益。

说是法时,十千菩萨得一生实想;万五千菩萨得二生法界;二万五千菩萨得毕竟智;三万五千菩萨悟第一义谛,是第一义谛亦名第一义空,亦名首楞严三昧;四万五千菩萨得虚空三昧,是虚空三昧亦名广大三昧,亦名智印三昧;五万五千菩萨得不退忍,是不退忍亦名如法忍,亦名如法界;六万五千菩萨得陀罗尼,是陀罗尼亦名大念心,亦名无阂智;七万五千菩萨得师子吼三昧,是师子吼亦名金刚三昧,亦名五智印三昧;八万五千菩萨得平等三昧,是平等三昧亦名大慈大悲。无量恒河沙等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量恒河沙等众生发缘觉心,无量恒河沙等众生发声闻心,人女、天女二万亿人现转女身得男子身。

文云得一生实相,二生法界者,谓十地补处大士以为一生,九地则是二生。若具论者,则如法华经损生义说。

须䟦陀罗下,第三、明须䟦悟道。

须䟦陀罗得阿罗汉果

应有正付嘱,而文来未尽。开善云:自斯已后,几可哀伤,然皆已蒙作得度因缘,故如来灭后,得道不一。今经教满足,唯宜自励,脱复不遇,没苦如何?居士请僧经云:涅槃后分,更有烧身品、起塔品、嘱累品,此文三品不来。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六

涅槃经疏卷第十五

日东天台沙门本纯分会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三十六(终)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