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道德经解

道德真经注卷之三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眉山苏辙注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圣人纵心所欲不逾矩,非有意于德而德自足。其下知德之贵,勉强以求不失,盖仅自完耳,而何德之有?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无为而有以为之,则犹有为也。唯无为而无以为之者,可谓无为矣。其下非为不成,然犹有以为之,非徒作而无卫者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仁义皆不免于为之矣,其所以异者,仁以无以为为胜,义以有以为为功耳。德有上下,而仁义有上无下,何也?下德在仁义之间,而仁义之下者,不足复言故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自德以降而至于礼,圣人之所以齐民者,极矣。故为之而不应,则至于攘臂而强之;强之而又不应,于是刑罚兴而甲兵起,则徒作而无衍矣。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1,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忠信而无礼,则忠信不见,礼立而忠信之美发越于外。君臣父子之间,夫妇朋友之际,其外桌然,而其中无余矣。故顺之则治,违之则乱,治乱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发,故日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圣人玄览万物,是非得失,毕陈于前,如鉴之照形,无所不见,而孰为前后?世人视止于目,听止于耳,思止于心,冥行于万物之间,役智以求识,而偶有见焉,虽自以为明,而不知至愚之自是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世之鄙夫,乐其有得于下而忘其上,故喜薄而遗厚,采华而弃实,非大丈夫,孰能去彼取此?

昔之得-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一,道也。物之所以得为物者,皆道也。天下之人,见物而忘道。天知其清而已,地知其宁而已,神知其灵而已,谷知其盈而已,万物知其生而已,侯王知其为天下贞而已。不知其所以得此者,皆道存焉耳。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致之言极也。天不得一未遽裂也,地不得一未遽发也,神不得一未遽歇也,谷不得一未遽竭也,万物不得一未遽灭也,侯王不得一未遽蹶也,然其极必至于此耳。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天地之大,侯王之贵,皆一之政。夫一果何物也?视之不见,执之不得,则亦天下之至微也,此所谓贱且下也。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

昔之为此称者,亦举其本而遗其末耳。

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轮、辐、盖、秒、衡、轭、毂、轿会而为车,物物可数,而车不可数,然后知无有之为车,所谓无之以为用者也。然则天地将以大为天地耶?侯王将以贵为侯王耶?大与贵之中有一存焉,此其所以为天地侯王者,而或莫知之耳。故一处贵而非贵,处贱而非贱。非若玉之碌碌,贵而不能贱;石之落落,贱而不能贵也。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

复性则静矣,然其寂然不动,感而遂

通天下之故,则动之所自起也。

弱者道之用。

道无形无声,天下之弱者莫如道,然而天下之至强莫加焉,此其所以能用万物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世不知静之为动,弱之为强,故告之以物之所自生者。盖天下之物,闻有以母制子,而未闻有以子制母者也。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非形,不可见。非声,不可闻。不先知万物之妄,廓然无蔽,卓然有见,未免于不信也。故下士闻道,以为荒唐谬悠而笑之。中士闻道,与之存亡出没而疑之。惟了然见之者,然后勤行服膺而不怠。孔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斯所谓上士也哉。

建言有之:

建,立也。古之立言者有是说,而老子取之下之所陈者是也。

明道若昧,

无所不照,而非察也。

进道若退,

若止不行,而天下之速者莫之或先也。

夷道若类,

或夷或类,所至则平,而未尝削也。

上德若谷,

上德不德,如谷之虚也。

大白若辱,

使白而不受污,此则不洁不屑之士,而非圣人也。

广德若不足,

广大而不可复加,则止于此而已,非广也。

建德若偷,

因物之自然而无所立者,外若偷惰,而实建也。

质真若渝,

体性抱神,随物变化,而不失其真者,外若渝也。

大方无隅,

全其大方,不小立圭角也。

大器晚成,

器大,不可近用也。

大音希声,

非耳之所得闻也。

大象无形,

非目之所得见也。

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道之所遇,无所不见,凡此十二者,皆道之见于事者也。而道之大全则隐于无名,惟其所遇,推其有余以贷不足,物之赖之以成者如此。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夫道非一非二,及其与物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然而道则非一也。一与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是以往,而万物生。虽有万不同,而莫不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者,盖物生于三,而三生于一,理之自然也。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世之人不知万物之所自生,莫不贱寡小而贵众大。然王公之尊,而自称孤寡不谷,古之达者,盖已知之矣。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世以柔弱为损,强梁为益,不知其非也。故将使天下之教者,皆以此教之日:不见强梁者之不得其死乎?强梁,妄之极也。人知强梁之不免于死,则知妄之不可为;知妄之不可为,而后可与语道矣。故日吾将以为教父。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问,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以坚御坚,不折则碎;以柔御坚,柔亦不糜,坚亦不病。求之于物,则水是也。以有入有,捍不相受;以无入有,无未尝劳,有未尝觉。求之于物,则鬼神是也。是以圣人唯能无为,故能役使众强,出入群有。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执亲?身与货孰多?

先身而后名,贵身而贱货,犹未为忘我也。夫忘我者,身且不有,而况于名与货乎?然贵以身为天下,非忘我不能。故使天下知名之不足亲,货之不足多,而后知贵身,知贵身,而后知忘我,此老子之意也。

得与亡孰病?

不得者以亡为病,及其既得而息失,则病又有甚于亡者。惟齐有无,均得丧,而后无病也。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爱之甚,则几可以求之者无所不为,能无费乎?藏之多,则攻之者叉众,能无亡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天下以不缺为成,故成铃有弊。以不虚为盈,故盈叉有穷。圣人要于大成而不恤其缺,期于大盈而不恶其冲,是以成而不弊,盈而不穷也。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直而不屈,其直叉折;循理而行,虽曲而直。巧而不拙,其巧叉劳;付物自然,虽拙而巧。辫而不讷,其辫铃穷;因理而言,虽讷而辫。

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成而不缺,盈而不冲,直而不屈,巧而不拙,辩而不讷,譬如躁之不能静,静之不能躁耳。夫躁能胜寒而不能胜热,静能胜热而不能胜寒,皆滞于一偏,而非其正也。唯泊然清净,不染于一,非成非缺,非盈非冲,非直非屈,非巧非拙,非辫非讷,而后无所不胜,可以为天下正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各安其分,则不争而自治,故却走马而粪田。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以其可欲者示人,固有罪矣,而不足其足者,其祸又甚。所欲必得者,其咎最大。匹夫有一于身,患必及之。侯王而为是,则戎马之所自起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者,所遇而足,故无不足也。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性之为体,充遍宇宙,无远近古今之异。古之圣人,其所以不出户牖而无所不知者,特其性全故耳。世之人为物所蔽,性分于耳目,内为身心之所纷乱,外为山河之所障塞,见不出视,闻不出听,户牖之微,能蔽而绝之,不知圣人复性而足,乃欲出而求之,是以弥远而弥少也。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性之所及,非特能知能名而已,盖可以因物之自然,不劳而成之矣。

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

为学日益,

不知道而务学,闻见日多,而无以一之,未免为学者也。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为道日损。

苟一日知道,顾视万物,无一非妄,去妄以求复性,而性实无几。孔子谓子贡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去妄以求复性,可谓损矣。而去妄之心犹存,及其兼忘此心,纯性而无余,然后无所不为,而不失于无为矣。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人皆有欲取天下之心,故造事而求之,心见于外,而物恶之,故终不可得。圣人无为,故无事,其心见于外,而物安之,虽不取天下,而天下归之矣。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虚空无形,因万物之形以为形,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如使空自有形,则何以形万物哉?是以圣人无心,因百姓之心以为心,无善不善皆善之,无信不信皆信之。善不善在彼,而吾之所以善之者,未尝渝也,可谓德善矣。信不信在彼,而吾之所以信之者,未尝变也,可谓德信矣。不然,善善而弃不善,信信而弃不信,岂所谓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哉。

圣人之在天下,喋栗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天下善恶信伪,方各自是以相非相贼,不知所定。圣人忧之,故喋喋为天下浑其心,无善恶,无信伪,皆以一待之。彼方注其耳目,以观圣人之予夺,而吾一以婴儿遇之,于善无所喜,于恶无所嫉。夫是以善者不矜,恶者不愠,释然皆化,而天下始定矣。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

性无生死,出则为生,入则为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用物取精以自滋养者,生之徒也。声色臭味以自戕贼者,死之徒也。二者既分生死之道矣。吾又知作而不知休,知言而不知默,知思而不知忘,以趣于尽,则所谓动而之死地者也。生死之道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岂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乎?不生不死,则《易》所谓寂然不动者也。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以寄无思无为之妙也。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有生则有死,故生之徒,则死之徒也。人之所赖于生者厚,则死之道常十九。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至人常在不生不死中,生地且无,焉有死地哉?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道者万物之母,故生万物者道也。及其运而为德,牧养群众而不辞,故畜万物者德也。然而道德则不能自形,因物而后形见。物则不能自成,远近相取,刚柔相交,积而为势,而后兴亡治乱之变成矣。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形虽由物,成虽由势,而非道不生,非德不畜。是以尊道而贵德,尊如父兄,贵如侯王,道无位而德有名故也。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恃爵而后尊贵者,非实尊贵也。

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方无名,则物之所资始也,及其有名,则物之所资生也。故谓之始,又谓之母。其子则万物也。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圣人体道以周物,譬如以母知子,了然无不察也。虽其智能周之,然而未尝以物忘道,故终守其母也。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天下皆具此道,然常息忘道而徇物。目悦于色,耳悦于声,开其悦之之心,而以其事济之,是以终身陷溺而不能救。夫圣人之所以终身不动者,唯塞而闭之,未尝出而徇之也。

见小日明,

悦之为害,始小而浸大。知小之将大而闭之,可谓明矣。

守柔日强。

趋其所悦而不顾,自以为强,而非强也。唯见悦而知畏之者,可谓强矣。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世人开其所悦以身徇物,往而不反。圣人塞而闭之,非绝物也,以神应物,用其光而已,身不与也。夫耳之

能听,目之能视,鼻之能嗅,口之能尝,身之能触,心之能思,皆所谓光也。盖光与物接,物有去而明无损,是以应万变而不穷,殃不及于其身,故其常性湛然相袭而不绝矣。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体道者无知、无行、无所施设,而物自化。今介然有知而行于大道,则无所施设建立,非其自然有足畏者矣。

大道甚夷,民甚好径。

大道夷易,无有险阻,世之不知者,以为迂缓,而好径以求捷。故凡合其自然而有所施设者,皆欲速者也。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货财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岂复饰末废本以施设为事,夸以诲盗哉?

善建不拔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世岂有建而不拔,抱而不脱者乎?惟圣人知性之真,审物之妄,捐物而修身,其德充积,实无所立而其建有不可拔者,实无所执而其抱有不可脱者,故至其子孙,犹以祭祀不辍也。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身既修,推其余以及外,虽至于治天下可也。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天地外者,世俗所不见矣,然其理可推而知也。修身之至,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皆吾之所及知也,然安知圣人以天下观天下,不若吾之以身观身乎?岂身可以身观,而天下独不可以天下观乎?故曰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言亦以身知之耳。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老子之言道德,每以婴儿况之者,皆言其体而已,未及其用也。今夫婴儿泊然无欲,其体之者至矣,然而物来而不知应,故未可以言用也。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乌不搏。

道无形体,物莫得而见也,况可得而伤之乎?人之所以至于有形者,由其有心也。故有心而后有形,有形而后有敌,敌立而伤之者至矣。无心之人,物无与敌者,而曷由伤之夫。赤子之所以至此者,唯无心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

无执而自握,无欲而自作,是以知其精有余而非心也。

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

心动则气伤,气伤则号而嘎。终日号而不嘎,是以知其心不动而气和也。

知和曰常,

和者,不以外伤内也。复命曰常,遇物而知反其本者也。知和曰常,得本以应万物者也。其实一道也,故皆谓之常。

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生不可益,而欲益之,则非其正矣。祥,妖也。

心使气曰强。

气恶妄作,而又以心使之,则强梁甚矣。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益生使气,不能听其自然。日入于刚强而老从之,则失其赤子之性矣。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道非言说,亦不离言说,然能知者未必言,能言者未必知。唯塞兑闭门以杜其外,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治其内者,默然不言而与道同矣。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可得而亲,则可-得而疏。可得而利,则可得而害。可得而贵,则可得而贱。体道者均覆万物,而孰为亲练?等观逆顺,而孰为利害?不知荣辱,而孰为贵贱?情计之所不及此,所以天下贵也。

以正治国章第五十七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古之圣人柔远能迩,无意于用兵,唯不得已,然后有征伐之事。故以治国为正,以用兵为奇。虽然,此亦未足以取天下。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唯体道者廓然无事,虽不取天下而天下归之矣。

吾何以知其然哉?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人主多忌讳,下情不上达,则民贫而无告矣。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利器,权谋也。明君在上,常使民无、知无欲。民多权谋,则其上眩而昏矣。

人多仗巧,奇物滋起;

人不敦本业而趋末仗,则非常无益之物作矣。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患人之诈伪,而多为法令以胜之,民无所措手足,则日入于盗贼矣。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政闷闷章第五十八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

天地之大,世俗之见有所眩而不知也。盖福倚于祸,祸伏于福,譬如昼夜寒暑之相代。正之为奇,善之为妖,譬如老稚生死之相继,未始有正,而迷者不知也。夫惟圣人出于万物之表,而览其终始,得其大全,而遗其小察,视之阀闷,若无所明而其民淳淳,各全其性矣。若夫世人不知道之全体,以耳目之所知为至矣。彼方且自以为福,而不知祸之伏于其后;方且自以为善,而不知妖之起于其中。区区以察为明,至于察甚,伤物而不悟其非也,可不哀哉。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剧,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知小察之不能尽物,是以虽能方能康,能直能光,而不用其能,恐其陷于一偏而不反也,此则世俗所谓闷闷也。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凡物方则割,廉则创,直则肆,光则耀。唯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剧,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此所谓音也。夫音者,有而不用者也。世患无以服人,苟诚有而能音,虽未尝与物较,而物知其非不能也,则其服之早矣。物既已服,敛藏其用,至于没身而终不试,则德重积矣。德积既厚,虽天下之刚强,无不能克,则物莫测其量矣,如此而后可以有国。彼世之小人,有尺寸之柄而轻用之,一试不服,天下测知其深浅而争犯之,虽欲保其国家,而不可得也。吾是以知音之可以有国,可以有国,则有国之母也。

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孟子》曰:尽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以音治人,则可以有国者是也。以音事天,则深根固蒂者是也。古之圣人,保其性命之常,不以外耗。内则根深而不可技,蒂固而不可脱,虽以长生久视可也。盖治人事天,虽有内外之异,而莫若音则一也。

治大国章第六十

治大国,若烹小鲜。

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圣人无为,使人各安其自然。外无所求,内无所畏,则物莫能侵,虽鬼无所用神矣。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非其鬼之不神,亦有神而不伤人耳#2。非神之不伤人#3,圣人未尝伤人,故鬼无能为耳。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人鬼之所以不相伤者,由上有圣人耳,故德交归之。

道德真经注卷之三竟

#1失德而彼仁:『失』原作『后』,据实颇本改。

#2亦:原本作『非』,据宝颇本改。

#3非:原本作『亦』,据宝颜本改。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