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澎湖厅志

卷一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封域

·晷度(星野附) 形势山川(八景附) 道里(岛屿附) 风潮(占验附)

澎湖不过海上一沤耳;然岛屿回环,港汊错杂,为中外之关键,作台、厦之逆旅。前者施侯争之以进取,郑氏失之而议降。既入版图,凡台湾有事、内地舟师东征,皆恃澎湖为进战退守之地,所关于沿海大局者,正匪浅矣。兹略天文之幽渺,而详地势之形便;其于川陆夷险、山海扼塞,倘亦规画海疆者所必讲乎。为《封域志》第一。

晷度

澎湖最南纬度距赤道北二十三度十一分,最北纬度距赤道北二十三度四十七分,最西经度偏东二度四十八分,最东经度偏东三度一十一分(《海道图说》)。

澎湖西屿北极出地二十三度七分,金屿二十四度,炮台二十三度四十分四十二秒(《台湾舆地图》)。

日距赤道表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按地居天中,其体浑圆,与天度相应。中国当赤道之北,北极常见,南极不常见。南行二百五十里,则北极低一度、南极高一度;北行二百五十里,则北极高一度、南极低一度。北极高度,即南北里差也;东西偏度,即东西里差也。台湾澎湖,据兵备道夏献纶所绘《舆地图》,其南北纬线,与《海道图说》不同,非实测无以验之。测法:为度版,平圆四分之一,切四分之一圆边为九十度。切每度为六十分,矩角为午,左钝角为子;表针垂线皆设于午。测时以针对日。春分后三日午时,太阳高弧,针影在子,垂线在六十五度三十三分。如日距一度十六分,为六十六度四十九分,以减度版九十度,即得最南纬度二十三度十一分。秋分后三日午时,太阳高弧六十七度二十九分,减日距一度十六分,为六十六度十三分,以减度版九十度,即得最北纬度二十三度四十七分。

周天三百六十度,分昼夜十二时,每时八刻,每刻十五分。经度偏东一度,节气先后、日出入早晚差四分。

星野(附)

《台湾府志》云:台湾《禹贡》扬州之域,天文牛女分野,星纪之次,于辰为丑。澎湖厅属台南府辖,星野从同。

按《福建通志》、《台湾、泉、漳各府、县志》,俱主牛女;惟《诸罗志》谓:台与岛夷同占,宜从吕宋、日本例,为轸翼分,值翼九度。《凤山志》驳之甚力。且以澎湖旧隶同安,为牛女之证。今既遵钦定《热河志》详着晷度,复从《大清一统志》附星野旧说于后。

·形势

澎,海岛也,非海疆也。各岛星罗棋布,远近错列,港道纡回,礁汕隐伏水中,非熟悉夷险者不敢轻进;以故洋船过此,每视为畏途,诚险地也。试举其要者言之:妈宫港居中控制,形势包藏,为群岛之主;港内波平如镜,可容千艘。而自西拱峙者,以西屿为外捍、金gui头为右臂;由东南环卫者,以风柜尾(亦名蛇头)为左卫、大小案山为下臂,锁住港门,中有四角仔小屿,为港门罗星,塞住水口;其西由西屿稍北为吼门,波涛湍激两旁,其大列、小列二屿,夹峙左右。昔刘国轩为施侯所败,乘小舟由此遁去。吼门水浅,其时盖涨三尺云。他如丁字门在西屿之西北,孤悬外海,控扼大洋;师公礁附近吼门有石潜伏水底,舟不敢犯。外堑为入澎湖门户,故夜点塔灯以照海舶。此西方之险也。其东则东西二吉最为险隘,中有锄头增门,水势洄簿,流触海底礁石,作旋螺形。舟行误入其险,倘遇飓风,瞬息冲破;若无风可驶,势必为流所牵;至东吉下,谓之入溜,能入而不能出矣。由台入澎者,必过阴屿,方无随流北去之患。阴屿内有沉礁,防之宜谨。其南则虎井头之上霾,海滨礁石嶒崚,怒涛相触。极南为八罩之船路礁,亦名布袋屿,水路仅容一舟,稍一差失,万无全理。此皆东南之险也。其北则吉贝屿之北礁,亦名北硗,藏沙一条,微分三片;中为大硗,东为东硗,西为西硗仔。惟西硗浅水间,小舟或可出入;余皆半沉半浮,隐跃水面,形势曲折如吉字。飓风一作,风沙相激,怒涛狂飞,咸雨因而横洒。倘误入其中,百无一全者矣。又东北有中墩之雁晴屿门,横峙海口,港道甚狭,此皆北方之险也。论泊舟时,北风宜于内、外堑,南风宜于八罩屿。惟妈宫巷无论风南、风北,皆可泊船,故驻扎镇标;而金gui头、蛇头屡筑炮台,以扼水口。然大山屿四面环海,处处可乘,亦不徒防范口门遂可恃以无恐。分页符图标,请勿在代码中对其进行修改,否则可能会造成错误而不能使用!

附考

澎湖岛在琉球国,水行五日,地近福州、泉州、兴化、漳州四郡界。天气晴明,望若烟雾(《明一统志》)。

海中岛屿,最险要而纡回则莫如澎湖。盖其山周回数百里,险口不得方舟,内溪可容千艘。海中旧有三山之目,澎湖其一耳。东则海坛、西则南澳,诚天设之险,何可弃以资敌(《方舆纪要》)。

澎湖为漳、泉之门户,而北港澎湖之唇齿。失北港,则唇亡齿寒,不特澎湖可虑,即漳、泉亦可忧也。北港在澎湖东南,亦谓之台湾(同上)。

福州海中有澎湖,相去三千里,晴日仿佛可见,有参将领兵驻之。自福州顺风而往,不半日至也(《玉堂荟记》)。

同安海屿,地大而山高者,惟浯洲、嘉禾为最。其东则外海,为澎湖、为东番琉球诸国。余谓三山横亘海外,澎湖、闽南之界石,浯洲、嘉禾、泉南之捍门也。寇贼、奸宄渊薮,往来共指同安、海澄间信宿耳(《同安县志》)。

澎湖僻在兴、泉外海,其地为漳、泉南户,日本、吕宋、东西洋诸国皆所必经。南有港门,直通西洋(《福建防志》)。

澎湖,大海一岛,土地确瘠,渔钓为生者半;而海道险峻,扼台湾之要冲,为全闽之外捍。有澎湖,则台湾如在掌握中(《内自讼斋文集》)。

《纪略》称:大山屿形如莲花,其余诸屿则荷叶田田,于理为近。至于起祖发脉,至今未经论辨。每闻渡洋老船户俱云:北硗一道沙线,直通西北至泉州崇武澳;东南洋面,舟或寄碇其上,水比他处较浅。因悟形家云:泉州清源山一支向东南入海,即如《台郡志》称,台湾自福州鼓山发龙;殆非无据。或以澎湖吉贝与金门之料罗对面,谓澎岛发脉于金门太武山者,此又一说(节《蒋氏续编》)。

富阳周芸皋曰:阴屿、阳屿、东吉、西吉,皆在澎湖之东;婆娑洋台湾洋面。澎湖水势独高,四面皆低,名八卦水。考《海东札记》则谓:据《名山藏》所载,乾坤东港,华严婆娑洋世界,名为鸡笼之说;有指为今台湾者,恐亦影响谈耳。今按周氏《诗注》,婆娑洋自系在台、澎海面,习俗相沿已久,未必因《名山藏》而附会其说。至淡水有鸡笼头,而澎湖亦有鸡笼屿;犹之台湾有大井头,尝遭火灾;而澎亦有大井头,亦尝毁于火。安平有赤嵌城,而澎亦有大、小赤嵌也。然当时台湾之地未着,而澎湖三十六岛自隋已显,则所称名为鸡笼者,安知其非指澎之鸡笼乎?若陈氏新刻《淡水志》,误指澎之鸡笼屿属于淡水,则诬罔实甚(语详《旧事录》)。

·山川

澎湖屹峙巨浸中。自泉郡清源山发轫,蜿蜒至东南入海,一线隐伏波涛中,穿洋潜渡,至澎之北礁隐跃水面,形如吉字,俗名北硗;■〈纟寮〉绕而南,始浮出水,曰吉贝屿,是过脉处;复伏水中三十余里,至北山屿之瞭望山,起高阜十余丈,周二、三里,是龙脉起处;过北山屿十余里,由中墩屿过峡二里许,特地结一大屿,名大山屿,在澎湖中央,磅礡仑菌,幅员约五百里;厅署、镇营皆在焉。大山屿之中,一山镇峙,周围四、五里,地势独高,名大城山,为厅治少祖。山分四大支,一支出东北,为林投、奎壁等澳;一支出西南五里,至东西卫澳之文澳社,为旧厅治(文石书院亦在此);又西去五里,至妈宫社(镇营、厅城、街市俱在此),内开一港,为商哨聚泊之所。港口有龟、蛇二山,南北拱持,护卫周密,为全澎正口;所谓险口不得方舟,内溪可容千艘者是也。山之北一支为鼎湾、瓦硐各澳;南一支为嵵里澳一带,联络至风柜尾社,回抱妈宫口与西屿之内、外堑,形势相倚。此大山屿之胜概也。其东则阴、阳诸屿,西则西屿、小门,南则虎井、鸡笼,北则北山、吉贝,以及极北之北硗,极南之八罩、南大屿,西南之花屿、草屿,东南之东、西吉两屿,四面八方,星罗棋布,大小不一。《省志》《海防考》称:三十六岛如排衙。《府志》又称:回环五十五岛。其地形势利便,港汊错出,前人论之详矣。宜其屏蔽金、厦,防扼台湾岛彝,为东南半壁一大锁钥也。《易》曰:“王公设险”,《传》曰:“形格势禁。”乌得以弹丸黑子而忽之耶(《蒋氏续编》)?

瞭望山:在北山屿瓦硐澳后寮社,距厅治水、陆三十里。高十余丈,周二里许,五阜排连,略如五指,层峦耸翠,气象巍峨。相传自泉郡清源山发脉至北橇,由吉贝过脉至此,为澎湖诸山之起处。北来商船,先望此山,故名瞭望山。旧有墩台。其东南山半有两峡泉,溢涌不竭。山之西有饮马泉,滚滚溢出,下注可以灌园。形家以澎湖为莲花,此其莲花蒂也。北山各社,尚有小阜,如通梁之笔架、龟颔歧头之小太仔虎山,皆不甚高。

大城山:当大山屿之中,距厅治五里余;为厅治少祖山,乃澎山最高者。延袤七、八里,岗峦平衍,远盼如列屏。凡台、厦舟艘往来,皆指此为圭臬。山顶高处,前人筑城其上,周仅二、三里,遗址犹存(山以此得名)。陟其颠四望,则五十五屿环绕目前,浮螺点黛,悉可指数。天气晴霁,晓顾台湾诸山,显现如在咫尺。须臾红轮涌起,海东万道金光与波澜相激射,仿佛不见台山;而商舶鱼艇,或远或近,梭织岛屿间,真海外奇观也。至春夏之交,芳草如绣,下视平畴,苗黍芃芃,四山苍翠,洞豁心目。秋冬以后,则风沙瘴雾,海气苍茫,蜃楼烟市,变幻又难以名状矣。

大城北山:上产青石,成片,质甚坚;掘后复生。以罗经置其上,则指南针不定。

太武山:在大山屿林投澳太武社后,距厅治十四里。三峰圆秀,大小相伯仲。俗以大太武、二太武、三太武名之。大太武在北最高,东北舟来,先见阴、阳屿,次见此山。山顶石多蛎房壳,理亦难解。明鼎革后,同安卢尚书若腾遁迹来澎,居此山下,卒塟山南,墓址尚存。

按林啸云称:公子饶研,负骨归塟,今在金门之贤住乡;而澎湖太武山遗墓完固,倚山面海,形势颇佳,土人传为军门墓。意者公子于迁塟后,就原处筑成墓形欤?后人有盗塟者,皆不利,旋自移去。

奎壁山:在大山屿奎壁澳北寮社后,距厅治二十三里。原名铁路局免收■〈句黾〉鼊,以形似得名。

小案山:在大山屿东西澳案山社西,距厅治四里,一带平峦若几案,为书院朝山。

狮山:在大山屿嵵厘澳石泉社后,距厅治四里。四峰相联,形类狮子。西一小峰,匀圆如球。

鸡舞坞山:在大山屿嵵里澳鸡舞坞社,距厅治十六里。峰平如削,顶上微有凹形(余详《遗迹》)。

观音山:在大山屿嵵里澳猪母落水社前,距厅治十七里;横峙海滨,悬崖十余丈。下有穴,方广不盈亩,以石投之,噌■〈口宏〉有声。穴通潮水,上穿一隙,透山顶,每冬月狂潮冲激,从隙中喷起飞沙作舞,亦奇观也(穴中有巨鱼,大不能出穴,亦不死)。

纱帽山:在大山屿嵵里社西北,距厅治十九里;巍然高耸,中起圆凸,旁舒两肩,形若纸帽,四面环顾皆然,为厅治镇署及书院朝案。前任副将李文澜,以峰头不尖,令人砌石如塔状,高三丈余,今遗址仅存。山南有沙脊,名象鼻,垂入水际,下产煤炭。分页符图标,请勿在代码中对其进行修改,否则可能会造成错误而不能使用!

风柜尾山:在大山屿嵵里澳风柜尾社,距厅治二十八里。山势嵚■〈山上欹下〉。此一带缭绕如长蛇,名蛇头,为妈宫左卫。社南有石冈临海,中空一洞,可容数十人。四傍百壁,鱼鳞重迭,上有窍如斗大,穿石透山背。窍傍常作小旋风,沙土滚滚漏下,声如鸣钲。洞口辟一沟,内窄外宽,潮水入焉;风起潮来,巨浪鼓荡,窍中沙土喷出十余丈,飞射半空,如鳅鱼喷沫。风再滚布,浪随喷出,土人谓之风柜。

金gui头:在妈宫澳西南,相距仅里许,与蛇头东西斜对;地势不甚高,而为妈宫右臂。近于其上筑炮台、设兵房,以资捍御。

内堑山:在西屿澳内堑社西北,距厅治水程三十里。山多巨石磊河,土黄色。山坡下有二小泉,相对隔尺许,去平地六、七尺,点点下滴不绝。取以煎茶,泉味颇甘。北行数里有小池角社之鼻尾山,俗名蟳蛎;山半亦有泉从石隙出,旁皆细草,中有xiao穴如蟹眼,亦谓之蟹眼泉。其西则一带汪洋,天水一色,景颇幽矌。

外堑山:在西屿之南,濒海尽处。迩年于高阜建立塔灯,夜开一点明星,照耀远近,为海船往来之标准。

天台山:在八罩水埯澳南,距厅治水程八十里。山上平坦,广数百步。近视不甚高,登临远眺,则环澎岛屿,依稀在目。上有仙人足迹。里人于正月十五日,醵钱赛神于此,谓之天台胜景。

大城山之水分为五条,石隙微泉,涓滴而下。若雨多则溪中有泉可导;一由大城北鲤鱼潭至港底之中沟(大旱时,里人常至此求雨),一由蚱脚屿西流,一由东卫,一由莱园,一南过双头挂。皆涓涓细流,缘溪弯曲而行,入于海。

西溪:源由太武山出,东北经西溪社前,其东为红罗罩乡,水由适中回流而出,以入于海。

东西湖:在奎壁澳两社之中,地洼下,群水所汇。旁有小湖,三面可以溉园,旱亦不涸(湖东、湖西两乡,以湖得名)。

大池角:在西屿,有池广可数亩,大旱不涸,堪资灌溉(大、小池角两乡,以池得名)。

东卫社村前井:水最清冽,且泉流甚旺,旱亦不涸,距厅治三里。暑中煎茶,常取此水,澎之第一泉也。

文澳社书院内井:井系乾隆三十二年凿,水亦清洁。形家云:此处地脉最正,故井水亦清云。

妈宫社大井:康熙二十三年,靖海侯施琅既克澎湖,驻兵万余于此,水泉甚少,不足供众师之食。侯祷于天后神,甘泉立涌,伋之不竭,至今井泉甚旺,俗名万军井;但水味略有咸气耳(按《纪略》所载如此。另有辨见《遗迹》内)。

厅治署内井:水最清冽,然在署内,取汲未便(按旧时井旁堆积煤炭,水味不甚佳,以在协署内较场故也。近已改为通判署,井旁起盖科房,而水味亦如昔)。

嘉荫亭井:俗名五里亭,泉流极旺,亦无咸卤之味。凡往来商船、战舰,多赴此井取水。井身甚浅,举手可伋,实山凹流泉,故旱亦不涸。

观音庙前井:井在妈宫澳之西,逼近海边,而泉流清澈,味甚甘美,与东卫井相彷。但此井旱久略咸,东卫之井旱久越甘。此井雨多味更美,东卫之井雨多略带土气。二井于晴雨,亦各有不同;然均非他井所能及也。

镇海澳西寮井:水亦清甘,无咸卤之气。

西屿外堑井:在半山之腰,味亦清甘(以上八条,节胡氏《纪略》)。

南藔赵家井:赵腾兄弟就近乡宅围凿井,竭数岁之力,卒得甘泉,旺甚,以溉蔬果,颇获利(生员蔡玉成采)。

瑞应、溥惠二井:在妈宫澳旧协署边,光绪三年提督衔管带轮船吴世忠新凿,泉旺而味冽(监生叶国梁采,碑记载《艺文》)。

果叶社大井:在本社关圣庙旁大路边。井底有两窦甚深,莫测所止。井深三仞,水不及五尺,味颇甘,旱不少减,雨不加多。严冬他井皆涸,乡人共汲此井以炊,挹注不竭。

相公井:在隘门社顶藔大路墘,旁有相公小庙,故名。相传为神明所择。地势稍高,水深寻余,虽旱不涸。附近低处,村井错列,深或倍蓰,皆弗及此泉之旺。水味颇冽,常有白沙自石隙中涌出(以上生员洪纯仁采)。

西溪井:西溪社有二井。一在溪边,最著名,泉味甚清,大旱不涸,村人所共汲者;一在社北近山下,较之溪边者味尤清甘,他井罕及也(增广生陈雁标采)。

西势井:在吉贝屿,味极甘冽。

附考

陈银屿,在澎之南,相传洋船尝碎于此,土人入水探银,乡音乎为味银。屿因此名(参《府志》)。

相传虎井屿海口,昔有商船失事于此,每当风雨将至,则火大荧荧,游行水上;岂长游者怨气未散,化为磷火,以示后人,使知戒避欤?抑古人所称阴火潜然,即其说欤?盖风雨之夕,阴气凝聚,阴极生火,理有固然,无足异者,顾何以独见于是欤(据生员蔡时文采)?

目屿有石硐,大约十余丈,内颇幽邃,有石榻石几。或入探之,觉阴森之气悚人毛发(监生林琼树采)。

象鼻在嵵里澳海滨,有白沙一条甚长。沙细如粉,上如剑脊然。或划平之,翼日仍复故形,莫测其理。鼻端入海有两孔,潮退时汲之,水淡而冽,在海澨咸水间终古不淆,亦一异也(林琼树采)。

道光十年,鸡母坞山东南有声鸣数月,居民移石见一小洞,深不可测,久之亦无他异。或谓此山为文澳书院之巽方,宜造塔其上云(参蒋氏《续编》)。

《纪略》以四角仔屿为港口罗星,如印浮水面,法宜造塔于上。同治十年,附贡生许树基招同举人郑步蟾、武生高其华,鸠资造塔,约后人有功名进步者,加筑一层。迨光绪十一年防海之役拆改小炮围,并盖一兵房。嗣经法夷蹂躏,毁为平地,今已遗址无存矣。

施襄壮侯奏疏云:八罩虎井大海之中,井泉甚少,供水有限;自臣统师到彼,每于潮退,就海次坡中,扒开尺许,俱有淡水可餐。从未曾有。及臣进师台湾,彼地之淡水遂无矣。按郡乘录《师泉井记》,以为祷神得泉之证;不知师泉井固在内地之平海澳也。又,蓝襄毅提督疏请御赐天妃宫匾额称:大师所到,各处井枯,甘泉倏尔腾沸,足供食用。再加六月十七等日,在七鲲身血战,其地处在海中,适当潮退,军士就坡中扒开尺许,俱有淡水可餐云云,郡邑乘何以遗之?而《纪略》以妈宫街大井,指为施侯得泉济渴之处,考之奏疏,似未尽合。盖施军惟在八罩虎井,故艰于得泉耳。若既入妈宫澳,则澎地已平,随处可汲,何必独恃此一井乎?且从前刘国轩兵守妈宫港者亦多,何以并无患渴,而所汲者又何井乎?以前人所载,姑并存之耳(参《天妃显圣录》)。

澎湖素号水乡,而四面汪洋,水尽咸卤,又无高山大麓、溪涧川流以资浥注,澎之人其需井而饮也,较诸他郡为甚。一遇旱干,则男妇彻夜守井取水,截竹桶以伋之,嗷嗷渴待,有甚于饥。噫!其可悯也。然凿井于澎,则有难焉者;或地中多石,井将成而为盘石所梗者有之;或地脉无泉,凿至数寻,终为弃井,虚费人力者有之;或即得泉,而水性碱苦、面浮铁膜,不可食者又有之。或一澳而得一井焉幸也;或一澳而得二、三井焉则更幸矣。《岭南记》载:郁林有司命井,今澎湖之井不诚为澎民之司命欤?吾闻穴蚁多处可凿井,澎之人其识之,所以备大旱灌溉之需者,重且远也(参《记略》)。

八景(附)

岛上八景:日龙门鼓浪,虎井澄渊,香炉起雾,奎璧联辉,案山渔火,太武樵歌,西屿落霞,南天夕照。今增其四:日晴湖泛月,灯塔流辉,风柜飞涛,大城观日(蒋氏《续编》)。

附考

中秋夜,风清月朗,买扁舟一叶,放乎中流。斯时微波不动,月星交辉,水天一色,极目无际,恍如置身琼楼玉宇之中,真奇观也(节胡氏《纪略》)。

时当子夜,银涛浴日,遥望东海,红光璀烁,云霞缭绕,月如车轮旋转,载沉载浮,濯波而起,亦奇观也(同上)。

按《西屿落霞》,载在《府志》《八景》,即《县志》之《金鸡晓霞》也。或谓外堑海中有珊瑚树,光气上烛,与日色相衔,故彩色■〈火旬〉烂异常。是说近之。

按《奎璧联辉》,在龟鼊澳后,人取其字稍雅驯者名之,非真有殊景也。与太武樵歌似,皆可删。又按鲍通守复康以新增四景命题课诸生,曰:篝火宵渔,负箕晨牧,短镵劚草,伐鼓驱鱼,并首唱小诗四章。分页符图标,请勿在代码中对其进行修改,否则可能会造成错误而不能使用!

·道里

东出厅治大东门,十里至双头挂社,一里至乌嵌社,即界大海。

东出大东门,二里至樾荫亭(俗名五里亭),一里至文澳,即界内港(由樾荫亭折而西南二里余,至金gui头炮台,地临大海,与西屿对峙)。

东出厅治东门,四里至石泉社,十三里至井仔埯社,三里至嵵里社,即距大海。

北出厅治北门,四里至东卫社,二里至蚱脚屿社,一里至港仔尾社,二里至潭边社,五里至中墩社,五里至港尾社,三里至镇海社,二里至港仔社,五里至大赤嵌社,即界大海。

东南出厅治东门,四里至菜园社,七里至铁线尾社,二里至锁管港社,二里至猪母水社,即入大海。

东南出厅东门,五里至小案山社,由内港水程八里至风柜尾社,即距大海。

东北出厅城,七里至大城北社,二里至太武社,二里至西溪社,五里至湖西社,一里至湖东社,六里至果叶社,即界大海。

西北出厅城,一里至红木埕社,三里至西卫社,即距内港。

——以上陆程。

南由嵵里社起,二十里至虎井社,三十里至网水社,二十里至屿坪社,五十里至大屿(为澎之极南界)。

西南由风匮尾社起,六十里至花屿社。

西由妈宫社起,二十里至西屿社(西屿之小门汛,为澎之西北界)。

北由大赤嵌社起,三十里至吉贝屿(为澎之极北界)。

东北由果叶社起,三十里至乌屿社。

东南由珠母落水社起,八十里至东吉社(为厅治之极东)。

——以上水程。

岛屿(附)

大山屿之东(各屿至厅治皆隔一水,下同):阳屿(距厅治水程三十里)、阴屿(三十里,二屿平分一水)、香炉屿(三十里,在阴、阳屿之左)、鸡膳屿(三十五里)、鼓架礁屿(四十里)、椗钩屿(四十五里)。

大山屿东北:长岸礁屿(距厅治水程十九里)、湾贝屿(三十余里,有民居,《府志》作员贝)、雁净屿(二十里)、蓝笨屿(三十里)、屈爪屿(三十余里,《府志》作险礁屿)、鸟屿(四十里,有民居)、白沙屿(四十五里,《府志》云:有南北二处)。

大山屿之北:大仓仔屿(距厅治水程十八里)、凉伞礁屿(一十八里)、中墪屿(二十里,有民居)、北山屿(三十里,中分四澳,民居颇稠密)、金屿(三十五里)、险礁屿(四十里)、土地公屿(四十余里)、吉贝屿(八十里,居民千余,以渔为生,系澎之极北地)、北礁(一百里。此礁非屿也,乃半沈半浮、隐跃水面,沙线屈曲、形如吉字,一目未了,最为险要)。

大山屿西北:大烈屿(距厅治水程三十五里)、小烈屿(三十五里。二屿斜对,中分一水)、吼门(此沈水礁也,在大烈、小烈二屿之中,船只出入经此,最为险隘)、空■〈士冖一几,上中下〉屿(三十六里,《府志》云:不产一物,故名)、北铁砧屿(四十里)、姑婆屿(五十里)、目屿(六十余里。《府志》云:形如人眼,又名月眉)。

大山屿之西:师公礁屿(距厅治水程二十里)、牛心湾(二十六里)、西屿(三十里。民居稠密,中分十社,凡台、厦往来船只,皆以此屿为标准。北风可泊舟于屿之内堑、外堑二处,系文武查船汛口。外堑高处造有塔灯,以照行舟)、小门屿(三十五里,在西屿之西北。《府志》作丁字门)。

大山屿西南:四角仔屿(距厅治水程十里。屿系妈宫港水口,形家以为印浮水面。里人筑石塔于上,凡来往妈宫船只,俱从此进出)、鸡笼屿(一十五里)、花屿(六十里,有渔户)、草屿(七十里。《通志》云:澎湖诸屿,惟二屿菁葱,故以花草名)、大猫屿(八十里)、小猫屿(八十五里。与大猫屿斜对,中分一水)。

大山屿之南:虎井屿(距厅治水程四十里,有民居)、桶盘屿(四十余里。二屿东西平分)、狗沙屿(六十五里)、马鞍屿(六十五里。《府志》以为即鸡肾屿,误),船路礁(七十里,一名布袋屿。凡台、厦往来船只入八罩者,必由此进出;水口仅容一舟,最为险隘)、金鸡屿(七十里)、挽门屿(八十里。内有民居,即八罩水埯澳)、将军屿(八十里。民居稠密,即八罩、网埯澳。南风时可泊船,与挽门屿东西平分,中隔一水,船蓬屿即在此屿后,本同一屿)、钟仔屿(九十里,形如钟)、头巾屿(九十里)、南铁砧屿(九十里)、南屿(一百四十里。亦称大屿,广袤三十里,有民居)。分页符图标,请勿在代码中对其进行修改,否则可能会造成错误而不能使用!

大山屿东南:东屿坪(距厅治水程七十里)、西屿坪(七十里。二屿平分、对峙,即《府志》之半坪屿)、东吉屿(一百二十里)、西吉屿(一百二十里。以上皆有民居,二屿平分,中隔一水。凡台、厦往来船只,以二屿为标准)、锄头增屿(一百二十里,在东西吉之中)。

澎湖形势,背东北,面西南。其菁华所聚,在大山屿之妈宫港。将骋沧海之观者,由内港扬帆而西,经水口、四角仔屿,出金gui头二十里而至西屿。由西屿内堑折而北上,必经吼门,水浅流急,有小列、大列二屿,夹峙左右。经吼门而土地屿、铁砧屿转而东北,直至北硗,为澎山发源、龙脉渡海之处,有沙汕一条,极长,伏于水中,尤称险绝。其下为吉贝屿,屹立海中,居民千余,皆以渔为生。由吉贝迤南为湾贝屿、为大仓仔屿。其南则镇海、通梁、赤嵌、瓦硐各乡,历历望中,所谓《北山四澳》也。稍东为白沙屿、乌屿,折而南下为阴屿、阳屿,与椗钩、香炉、鼓架、鸡肾诸屿上下罗列。又东南为东吉、西吉二屿,流迅而礁多。由两吉复折而西,则望见大山屿东南各港,如果叶仔、良文港、猪母水、乌嵌等乡,隐现目前。又西南为难母坞、嵵里澳、风匮尾,皆与妈宫市有陆可通者也。其南之最险者为虎井屿,再南为八罩,极南为大屿。大屿稍西有东西屿坪,又西为花屿、为草屿,皆遥望数点,隐约水面而已。由虎井而西,经桶盘屿、鸡笼屿折而西北,则西屿在西,案山在东。自是仍由四角仔经金gui头,转妈宫港内,而澎之四围海道已绕一周矣。

澎湖东至台郡安平,一百七十里;东至鹿港,一百八十一里;东至布袋嘴,一百二十五里。东南至旗后,二百三十里。东北至淡水,五百四十一里;东北至基隆(即鸡笼头),六百四十六里。西至厦门,三百三十里;西至泉州运头,三百二十里。北至平海,三百七十六里;北至福州南台,六百六十里。南至广东香港,九百七十三里;至汕头,五百四十四里(以上外海水程)。

附考

澎湖凭山环海,有五十屿,巨细相间,坡陇相望,回环五十五澳(《台湾府志》)。

尝考《方舆纪要》,澎湖地环卫可二百里,擅三十六屿之胜。《海国闻见录》云:澎湖岛三十有六,而要在妈宫、西屿、北港、八罩四澳。尹士俍《志略》云:澎湖岛屿错如螺髻。其大而最中者曰大山屿;其罗列于大山屿之前者,有虎井、金鸡六屿;其错落于大山屿之后者,有奎壁、吉贝等九屿;其旋绕于大山屿之右者,有金山、月眉等十五屿;其列卫于大山屿之左者,有东、西吉十八屿。总澎之屿四十有九。今考《纪略》则五十有五屿焉。旧云三十六岛,盖举大概言之(《内自讼斋文集》)。

谨按澎湖各屿,惟大山屿及北山各社,人烟颇密。此外隔海屿上有民居者,以西屿、八罩为大。他若虎井、桶盘、吉贝、员贝、鸟屿、花屿、小门汛、大仓仔、南大屿,以及东西吉、东西屿坪已耳。其它或沙汕浮出,或海中片石,无平地可耕、无港路可泊;有时渔舟挂网,纵迹偶至耳,初不得谓之屿也。夫生齿日繁,而土田不加广,故凡可钓可耕之地,皆小民生聚之区,在乎官之善为经理。考《纪略》载:南大屿、东西屿坪,距厅治较远,曾经封禁;盖恐鞭长莫及,为奸宄所混迹也。抑知国家声教四讫,山陬海澨,莫非食毛践土之区,岂于区区小岛而化外置之?且居此岛者,皆耕钓良民,有家室之安、有舟楫之利、有比邻以资守望、有澳甲水汛以互相稽查,其于妈宫厅治,无异手足之卫头目也。脱令空旷无人,安知不为奸宄所窃踞,转末由惊觉哉?观于噶玛兰苏澳未辟以前,海贼朱濆、蔡牵垂涎者屡。既经垦辟,鸡犬相闻,奸人更无所容其迹。孰得孰失,较然可辨矣。夫地之大小虽殊,而情形则一,又何必汲汲封禁而后谓之无事也哉?

黑水沟有二:其在澎湖之西者,广可八十余里,为澎、厦分界处,水黑如墨,名曰大洋;其在澎湖之东者,广亦八十余里,则为台、澎分界处,名曰小洋。小洋水比大洋更黑,其深无底。大洋风定时,尚可寄椗;小洋则不可寄椗,其险过于大洋。此前辈诸书纪载所未及辨也(薛氏《台湾县志》)。

台海潮流,止分南北;台、厦往来,横流而渡,曰横洋;自台抵澎为小洋;自澎抵厦为大洋;故称重洋(同上)。

鹿耳门西北至澎湖,水程四更,约一百八十里。澎湖西北至厦门,水程七更,约三百里。海洋行舟,以磁为漏筒,如酒壶状,中实细沙悬之;沙从筒眼渗出,复以一筒承之;上筒沙尽,下筒沙满,更换;是为一更。每一日夜共十更,每更行舟可四十余里。若岛屿可望,令望白者(曰亚班)登桅远望;如无岛屿,则用棉纱为绳,长六七十丈,系铅锤,涂以牛油,坠入海底,粘起泥沙,辨其土色,可知舟至某处。倘铅锤粘不起泥沙,非甚深即石底,不可寄泊矣。台、厦往来水程,中有澎湖,岛屿相望,不设更漏,但焚香几行为准(同上)。

台郡往来船只,必以澎湖为关津,从西屿头入,或寄泊屿内、或妈宫、或八罩、或镇海屿,然后渡东吉洋,凡四更。船至台湾,入鹿耳门。行舟者皆以北极星为准;黑夜无星可凭,则以指南车按定子午格巽向而行。倘或子午稍错,南犯吕宋或暹罗或交趾,北则飘荡莫知所之。此入台者平险、远近之海道也(《台湾旧志》)。

放洋全以指南针为信,认定方向,随波上下,曰针路。船由浯屿或大嶝放洋,用罗经向巽巳行,总以风信计水程迟速;望见澎湖西屿头、猫屿、花屿可进。若过黑水沟,计程应至澎湖,而诸屿不见,定失所向,仍收泊原处候风信。由澎湖至台湾,向巽方行,近鹿耳门隙仔,风日晴和,舟可泊;若有风,仍回澎湖(《赤嵌笔谈》)。

海洋泛舟固畏风,又甚畏无风。大海无橹摇棹拨理,千里万里,祇籍一帆风耳。自大放洋,初渡红水沟,再渡黑水沟。台湾海道,惟黑水沟最险,自北流南,不知源出何处。海水正碧,沟水独黑如墨,势又稍洼,故谓之沟。广约百里,湍流迅驶,时觉腥秽袭人。又有红黑间道蛇及两头蛇,绕船游泳,舟师时时以楮镪投之,屏息喘喘,惧或顺流而南,不知所之耳。红水沟不甚险,人颇泄视之。然二沟在大洋中,风涛鼓浪,与绿水终古不淆,理亦难明。渡沟良久,闻钲鼓作于舷间,舟师来告,望见澎湖矣。登鹢尾高处凭眺,祗觉天际微云一抹如线,徘徊四顾,天水欲连,一舟荡漾,若纤埃在明镜中(《稗海纪游》)。

离澎湖,海水自深碧转为淡黑,回望澎湖诸岛,犹隐隐可见,顷之渐没入烟云之外;前望台湾诸山,已在隐现间。更进,水变为淡蓝,转而为白,而台郡山峦毕陈目前矣(同上)。

海舶已抵鹿耳门,为东风所逆不得入,而门外铁板沙又不可泊,势必仍返澎湖。若遇月黑,莫辨澎湖岛澳,又不得不重回厦门以待天明者,往往有之矣。海上不得顺风,寸尺为艰(同上)。分页符图标,请勿在代码中对其进行修改,否则可能会造成错误而不能使用!

泉州顺风二画夜至澎湖沟,水分东西流。一过沟水,则东流达于吕宋;回日过沟,西流达于漳、泉(《漳州府志》)。

水至澎湖,渐低近琉球,谓之落漈。漈者、水趋下而不回也。凡西岸渔舟到澎湖以下,遇飓风发,漂流落漈,回者百无一(《续文献通考》)。

澎湖妈宫、西屿头、北港、八罩四澳,北风可以泊舟。若南风,不但有山、有屿可以寄泊,而平风静浪,黑沟、白洋皆可暂寄,以俟潮流。洋大而山低,水急而流回。北之吉贝沈礁,一线直至东北,一目未了;内皆暗礁布满,仅存一港蜿蜒;非熟习深谙者,不敢棹至。

丙午年,有闽船在澎湖南大屿被风折桅飘坏,有二十人驾一杉板脚舟,用被作帆回台。询以何处击破,彼仅以沙中为言;又云:潮水溜入,不得开出。此万里长沙头也。潮虽溜入,若以南风棹长潮,再不得归矣。大洋之水,为沙两隔,节次断续。南北沙头为潮汐临头四面合流,外长而内退,外退而内长,须沿沙节次撑上断续沙头,夹退流,乘南风,东向尽流南退。虽欲北上生而南下者正所以生也。何也?南风夹退潮,方能出溜;水虽溜下,然而归于大海,不入内溜,方得乘风而归(以上《海国闻见录》)。

衡渡至澎湖,岛屿错落,有名号者三十六岛。澎湖沟底皆大石参错。凡港泊有南风、北风,二者殊澳。此台湾之外门户也(《理台末议》)。

澎湖至台,虽仅二百余里,顺风扬帆,一日可到。若天时不清,台飓连绵,浃旬累月莫能飞渡(《东征集》)。

澎湖远在海外,内澳可容千艘,周遭平山为障,止一隘口,进不得方舟;令贼得先据,所谓一夫守险,千人不能过者也。矧山水多礁,风信不常;且绝岛孤悬,混茫万顷;脱输不足而援后时,是委军以予敌也。亦尝测其水势,沈舟则不尽其深,输石则难扦其急,而曰何以塞者非也(《筹海图编》)。

大海洪波,止分顺逆。凡往异域,顺势而行。惟台与厦,藏岸七百里,号曰横洋;中有黑水沟,色如墨,曰黑洋,惊涛鼎沸,险冠诸海。或言顺流而东,则为弱水。昔有闽船,飘至弱水之东,阅十二年始得还中土(《赤嵌集》)。

泛海不见飞鸟,则渐圣大洋。近岛屿,则先见白鸟飞翔(同上)。

由大■〈山上登下〉出洋,海水深碧,或翠色如靛;红水沟色稍赤,黑水沟如墨;更进为浅蓝色。入鹿耳门,水程五更。志约六十里为一更,亦无所据。按《礁书》二编云:更也者,一日一夜定为十更,以焚香几枝为度。船在大洋,风潮有顺逆,行使有迟速,水程难辨。以木片于船首投海中,人从船首速行至尾,木片与人行齐至,则更数方准;若人行至船尾,而木片未至,为不及更;或木片先至,则为过更,皆不合更也。舟子各洋皆有秘本,云系明王三保所遗,名曰洋更(同上)。

台、澎洋面,横截两重,潮流迅急,岛澳丛杂,暗礁浅沙,处处险恶,与内地回然不同;非二十分熟悉谙练,夫宁易以驾驶哉?不幸而中流风烈,操纵失宜,顷刻间,不在浙之东、广之南,则扶桑天外,一往不可复返。即使收入台港,礁线相迎,不知趋避,冲磕一声,奋发无翼,与其悔之于后,何如慎之于初(《鹿洲集》)。

自鹭门、金门迤逦东南达澎湖,数千里,风涛喷薄,捍怒激斗,瞬息万状。子午稍错,北则坠于南风炁,南则入于万水朝东,有不返之忧(《岛上附传》)。

自鹭岛、金门迤逦以达澎湖,可六百余里。又东至台之鹿耳门,旁夹以七鲲身、北线尾,水浅沙胶,纡折难入(《梁村文集》)。

过黑水沟,舟触浪作颓屋折柱声,遥望巨鱼喷水,如雪花飘空。舟子云:沟底有珊瑚,巨鱼守之,洋人尝以铁网载人入水取之,终不得(《啸云山人文抄》)。

侯官谢退榖曰:相传台海有万水朝东处,诸书所载不同。《续文献通考》及《岛上附传》、《稗海纪游》皆云在澎湖南。《福建海防考》谓:“澎湖南有港门,直通西洋。”《台湾志略》谓:“海船直指南离,至东京、广南、占城、柬埔寨、暹罗等处。”旧《府志》亦谓:“子午稍错,南犯吕宋、或暹罗、或交趾。”今通洋之舟,岁岁南行,未尝入于万水朝东;则云在澎湖南者,误也。至云水至澎湖渐低,黑水沟自北流南,亦误。又《漳州府志》云:“沟水分东西”,未详考。盖台海潮流止分南北,潮时北流较缓,汐时南流较驶。澎岛在厦门之东南,乃渡台标准;但无高峰,不可远望。过沟时,针路指定东南,船稍近北,虽不见澎岛,犹可见台北诸山。苟为南流所牵,则径出南路沙马矶头之下,无岛屿可望,不知台湾在何方矣。故黑水沟中,值静风潮涨,可随流;潮退,必悬椗停舟。非畏万水朝东也。按退榖又力辨《稗海纪游》、《赤嵌集》弱水之说,皆非无理。今乃存群说,以备参考。至谓《岛上附传》所称南风炁,今亦莫知其处;则近时《瀛寰志略》诸书,语皆有征,未可因目所未见而疑之也。

富阳周芸皋曰:澎湖岛屿回环,水势独高,四面皆低,潮水四流,顺逆各异,名八卦水。又云:澎湖之北,不可行舟,渔人亦罕至,谓之铁板关,最称险要。按八卦水之说,前人亦未载,然则《续文献通考》所云,水至澎湖渐低者,亦就大势言之,与此说义实相足也。

按向来一更十六里之说,不过约略而言。乃谢退榖谓:沙马矶头至府治,舟行七更,旱程二百九十六里,水程与旱程相傍;是一更该四十余里零矣。岂知船身之利钝各殊,柁工之能否亦异;潮有顺逆,风有轻重。今必律诸旱路,定为一更四十二里,亦非笃论也。谢氏又以南路抵府七更,顺风一日可至,为顺流之故。自厦抵澎亦七更,必一日有余,为横流之故。其说似也。乃或诘以北流为顺,南流不已逆乎?则又云,有风不怕流。夫既有风矣,即自澎而东而西,固无往不利,岂独南路至府然哉。《县志》又以北路水程十九更,旱路仅六百三十里,未详其故。查台郡至淡水八里坌港,谓之按边船,水道沙汕间错,有横出甚长、势极弯曲者,必循其弯曲而行。即风顺流顺,仍须转帆织驶,故更数较多,非如北路抵澎仅十有二更可一帆径渡也,又安能以旱程律之乎。

·风潮

澎湖风信,与内地他海迥异。周岁独春、夏风信稍平,可以种植;然有风之日,已十居五、六矣。一交秋分,直至冬杪,则无日无风,常匝月不少息;其不沸海覆舟,斯亦幸矣。《台志一》云:风之大而烈为飓,又甚者为台。飓则倏发倏止,台常连日夜。凡正、二、三、四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九月则北风初烈,或至连月,为九降。过洋,以二、四、八、十月为稳。二、四月少台、八月秋中、十月小春,天气多暖故也。然如乾隆丙年八月十八日,澎海覆败多船;丁年八月自初二日起风,至月杪皆烈,中间稍静者三、两日耳。则八月中秋之说,未敢尽信也。惟二月渡洋最为平稳。三月二十三日妈祖飓后,应南风;白露后至三月皆应北风。若反常则宜防备。惟七月北风多主台,六月有雷则无台。谚云:“六月有雷止三台,七月一雷九台来。”至于湾船之澳,有南风、北风之别,尤不可不察也。澎湖之风,与内地相反而适相宜者,考《台湾旧志》云:内地多早西晚东,惟澎、台之风则早东午西,名曰发海西,四时皆然。台湾船只来澎,必得东风方可扬帆出鹿耳门。澎湖船只往台,必得西风才可进港。设早西晚东,则来澎船过日中,始能放洋;去台船只,昏暮迫山,皆不能进口矣。此风信有天造地设之奇也(参《胡氏纪略》)。分页符图标,请勿在代码中对其进行修改,否则可能会造成错误而不能使用!

风暴日期

正月初三日、初四日、初九日,名玉皇暴。是日有暴,则各暴皆验;否则至期靡所准也。十三日、十五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乌狗暴。俗云:乌狗报白须,言相应也。凡正月初三日、初八日、十一日、二十五日、月晦日,皆龙会日,主风。

二月初二日白须暴。初七日、初八日、十七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五日、二十九日。凡二月初三、初九、十二,皆龙神朝上帝之日。

三月初三日、初七日、十五日真人暴。十八日、二十三日妈祖暴。真人多风,妈祖多雨。二十八日。凡三月初三、初七、二十七,皆龙神朝星辰之日。

四月初一日、初八日、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三日、二十五日。凡四月初八、十二、十七,皆龙神会太白之日。

五月初一日、初五日,系大暴旬,名屈原暴。初七日、十三日、十六日、二十一日、二十九日。凡五月初五、十一、二十九,皆天帝龙王朝玉帝之日。

六月初六日、十二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雷公暴。此暴最狠,又最准。二十六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凡六月初九、二十九,皆地神龙王朝玉帝之日。

七月初七日、初八日、十八日、十五日、二十一日。凡非常之风,多在七月。凡七月初七、初九、十五、二十七,皆神煞交会之日,又六、七月多主台。海上人谓:六月防初,七月防半,虽未必尽然,有时而验。

八月初一日、初四日、初五日,九皇暴。又系大暴旬。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一日。凡八月初三、初八、二十七,皆龙王大会之日。

九月初九日、十六日、十七日冷风信。十九日、二十七日,冷风暴。凡九月十一、十五、十九,皆龙神朝玉帝之日。又九月自寒露至立冬止,常乍晴乍阴,风雨不时,谓之九降;又名九月乌。

十月初五日,风信暴;又名朔风信。初六日、初十日、十五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二十六日。凡十月初八、十五、二十七,皆东府君朝玉皇之日。

十一月十四日、二十七日、二十九日。

十二月、初八日、二十四日、二十九日。凡十一、二月朔风司令,无日无风。然南风尽绝。凡埯澳背北处,皆可泊船。

附考

湖澎诸岛,夏月正值南风,由妈宫澳入港,顺驶最易。惟出港逆风,未可时计。或收入八军,从挽门潭上岸,登天台山四望,则三十六岛形势尽在目前(《赤嵌笔谈》)。

海船利在风。风起灭顺逆,一军安危系焉。泛期多在夏秋间。西北风倏起,或日早白暮黑,天边有断虹、散霞如破帆鲎尾,西北黑云骤生,昏夜星辰闪动,海水骤变,水面多秽及海蛇浮游于上,蝼蛄放洋,乌■〈鱼脊〉波弄,必有飓风将至,须急收安澳。兵船在海遇晚,须先酌量收泊之处,以防夜半风起。追贼亦然(《同安县志》)。

飓风起自东北者,必自北而西;自西北者,必自北而东;而俱至南乃息,谓之回南。凡二昼夜乃息。若不落西、不回南,则踰月复作。作必对时。日作,次日止;夜作,次夜止。飓风初起,有雷则不成。作数日有雷而止(同上)。

台无定期,必挟大雨倾洞,拔木发屋,操舟最忌。惟得雷声则止。占台风者,每视风向反常为戒。如夏月应南而反北,秋、冬与春应北而反南,旋必成台;其至也渐,人得而避之。或曰风具四方为飓。不知虽暴,无四方齐至;如北风,台必转而东而南而西,或一、二日,或五、七日,是四面递至,非并至也。飓骤而轻,台缓而久且烈。春风畏始,冬风虑终,南风壮而顺,北风烈而严。南风时发时息,恐风不胜帆,故舟以小为稳;北风一发难止,恐帆不胜风,故舟以大为稳。海中之飓,四时皆发,夏、秋为多。台甚于飓,飓急于台。舟在洋中,遇飓可支,台则难受。盖台风散而飓风聚也(同上)。

台风乃天地之气交逆,地鼓气而海沸,天风烈而雨飘,故沈舟倾樯。若海不先沸,天风虽烈,海舟顺风而驰,同鲲鹏之徙耳。澎湖湾船之澳,有南风、北风之别。时当南风,误湾北风澳;时当北风,误湾南风澳,则舟必坏。癸亥与师,正当盛夏、南风大作之候,伪都督刘国轩将战舰尽泊南风澳,时我师到澎,舟尽误泊北风澳;国轩得计,谓可弗战而胜也。岂知天眷,忽北风大作,我师舟楫无损,而伪敌连■〈舟宗〉覆没,因得乘时进攻,克取澎湖(《稗海纪游》)。

凡飓将至,则天边断虹先见,一片如船帆者,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鲎尾者,曰屈鲎。又五、六、七月间,舟人视天上有一点黑云,则收帆严柁以待,风雨瞬息即至。若少迟,则收帆不及,有覆舟之患(《台湾旧志》)。

自去年逆艘纠集澎湖,欲抗我师,据险以逸待劳。设我师到彼,必由西屿头转帆,向东北而进;正值春夏之交,东北风为多,我师尽是顶风顶流,断难逆进。贼已站立外堑、内堑,按接连娘妈宫,俱居我上风上流,其势难以冲击取胜。莫如就夏至南风成信,从铜山开驾,顺风平浪,船得联■〈舟宗〉齐行,逆贼反居下风,进不得战,退不能守。澎湖一得,更知贼势虚实。倘逆孽退守台湾,死据要口,我师暂屯澎湖,扼其吭、拊其背,逼近巢穴,内谋自应。不然,俟至十月,乘小阳春时候,大举进剿。此料敌制胜,所当详细披陈者也(《靖海记》)。

妈宫、西屿头、北港、八罩四澳,北风可以泊舟。南有大屿、花屿、猫屿,北风不可寄泊,南风时宜巡辑(《海国闻见录》)。

八月望夜,乘小艇出南濠,经安平镇至国姓港(港在鹿耳门北,可容大船出入,前此无人知之)登战船。天将曙,乘潮解缆,一叶凌波,乍起乍伏,翌日见澎湖东吉屿;猝遇飓风,刮大帆破,不得过虎井。回泊台洋,碇随折。恐船逼浅,急捩舵退,又惧南流推去。船底绾勒肚索,索为贯舵命根,浪复冲断。急下副碇,寄泊数日,再出国姓港。舵师曰:若乘东风出鹿耳门,直取澎湖、泊西屿,视风便再行,为对渡;今值季秋,多北风,取势宜高,不必更由西屿矣。九月朔,过澎湖北翘(按即北硗或作北礁)。北水翘中暗石,舟触辄碎,于是向北织行,避北翘也。南顾西屿诸岛,聚散如浮萍。白鸥出没波浪间,有大鱼随船。踰黑水洋,飞浪从桅杪倾注。比晓,帆半挂,顺风而南,瞬息间忽有峰峦蔽日,舵师指为古雷诸山,闽之极南地也。大抵海船待风而行,风愈烈,行愈迅,险亦愈甚(《啸云文抄》)。分页符图标,请勿在代码中对其进行修改,否则可能会造成错误而不能使用!

邵子云:海潮者,地之喘息也。所以应月者,从其类也。余襄公《海潮图序》云:月临卯酉,则潮长乎东西;月临子午,则潮平于南北。一月则潮乘于朔望之后;一岁则潮盛于春秋之中。春夏昼潮常大,秋冬夜潮常大。盖岁之春秋,犹月之有朔望,天地之常数也。《类篇》云:海涛早曰潮,夕曰汐。每日十二时,分为两潮。早潮则三时满、三时涸;汐亦三时满、三时涸。此一日潮汐历十二时而周也。然世人率云早潮,晚潮,而不言汐者,以汐统于潮也。澎湖地尽东海地,而既东则月常早上。十七、八夜月临卯酉,仅在初昏,故潮水长退视他处亦较早焉。《通志》载:同、厦初一、十六潮满子午,而尽竭于卯酉;初八、二十三潮满卯酉,而尽竭于子午。台湾则初一、十六潮满巳亥,而尽竭于寅申;初八、二十三,潮满寅申,而尽竭于巳亥。是台湾之潮,较同、厦早一个时候矣。澎湖之潮,亦与台湾同时。但台湾初一日满于巳初三刻,十六日满于亥初三刻,初八日满于申初一刻,二十三日满于寅初一刻。澎湖潮则初一日满于巳正二刻,十六日满亥正二刻,初八日满于申正初刻,二十三日满于寅正初刻。澎湖之潮与台湾相较,迟台湾三刻,早厦门五刻。至《通志》称:台郡南北,亦有不同之处。半线以下,潮流过北,汐流过南,与澎湖同;半线以上,则潮流过南,汐流过北,相反如此。余安道云:远海之处,潮候各有远近之期。东海、南海,候各不同。惯海道者,狎知潮候,据其上游方无虞也。

潮汐消长时刻

初一日,潮初长于卯正二刻,至巳正二刻而满。退于午,至申正二刻而涸。再长于酉正二刻,至亥正二刻而满。退于子,至寅正二刻而涸。

初二日,潮初长于辰初一刻,至午初一刻而满。退于未,至酉初一刻而涸。再长于戌初一刻,至子初一刻而满。退于丑,至卯初一刻而涸。

初三日,潮初长于辰正一刻,至午正一刻而满。退于未,至酉正一刻而涸。再长于戌正一刻,至子正一刻而满。退于丑,至卯正一刻而涸。

初四日,潮初长于辰正二刻,至午正三刻而满。退于未,至酉正三刻而涸。再长于戌正三刻,至子正三刻而满。退于丑,至卯正三刻而涸。

初五日,潮初长于巳初二刻,至未初二刻而满。退于申,至戌初二刻而涸。再长于亥初二刻,至丑初二刻而满。退于寅,至辰正一刻而涸。

初六日,潮初长于巳正一刻,至未正一刻而满。退于申,至戌正一刻而涸。再长于亥正一刻,至丑正一刻而满。退于寅,至辰正一刻而涸。

初七日,潮初长于午初一刻,至申初一刻而满。退于酉,至亥初一刻而涸。再长于子初一刻,至寅初一刻而满。退于卯,至巳初一刻而涸。

初八日,潮初长于午正初刻,至申正初刻而满。退于酉,至亥正初刻而涸。再长于子正初刻,至寅正初刻而满。退于卯,至巳正初刻而涸。

初九日,潮初长于午正二刻,至申正二刻而满。退于酋,至亥正二刻而涸。再长于子正二刻,至寅正一刻而满。退于卯,至巳正二刻而涸。

初十日,潮初长于未初一刻,至酉初一刻而满。退于戌,至子初一刻而涸。再长于丑正初刻,至卯初一刻而满。退于辰,至午正初刻而涸。

十一日,潮初长于未正初刻,至酉正初刻而满。退于戌,至子正初刻而涸。再长于丑正初刻,至卯正初刻而满。退于辰,至午正初刻而涸。

十二日,潮初长于申初二刻,至戌初二刻而满。退于亥,至丑初二刻而涸。再长于寅初二刻,至辰初二刻而满。退于巳,至未初二刻而涸。

十三日,潮初长于申正一刻,至戌正一刻而满。退于亥,至丑正一刻而涸。再长于寅正一刻,至辰正一刻而满。退于巳,至未正一刻而涸。

十四日,潮初长于酉初初刻,至亥初初刻而满。退于子,至寅初初刻而涸。再长于卯初初刻,至巳初初刻而满。退于午,至申初初刻而涸。

十五日,潮初长于酉初二刻,至亥初二刻而满。退于子,至寅初二刻而涸。再长于卯初二刻,至巳初二刻而满。退于午,至申初二刻而涸。

十六日,潮初长于酉正二刻,至亥正二刻而满。退于子,至寅正二刻而涸。再长于卯正二刻,至巳正二刻而满。退于午,至申正二刻而涸。分页符图标,请勿在代码中对其进行修改,否则可能会造成错误而不能使用!

十七日,潮初长于戌初一刻,至子初一刻而满。退于丑,至卯初一刻而涸。再长于辰初一刻,至午初一刻而满。退于未,至酉初一刻而涸。

十八日,潮初长于戌正一刻,至子正一刻而满。退于丑,至卯正一刻而涸。再长于辰正一刻,至午正一刻而满。退于未,至酉正一刻而涸。

十九日,潮初长于戌正三刻,至子正三刻而满。退于丑,至卯正三刻而涸。再长于辰正三刻,至午正三刻而满。退于未,至酉正三刻而涸。

二十日,潮初长于亥初二刻,至丑初二刻而满。退于寅,至辰初二刻而涸。再长于巳初二刻,至未初二刻而满。退于申,至戌初二刻而涸。

二十一日,潮初长于亥正一刻,至丑正一刻而满。退于寅,至辰正一刻而涸。再长于巳正一刻,至未正一刻而满。退于申,至戌正一刻而涸。

二十二日,潮初长于子初一刻,至寅初一刻而满。退于卯,至巳初一刻而涸。再长于午初一刻,至申初一刻而满。退于酉,至亥初一刻而涸。

二十三日,潮初长于子正初刻,至寅正初刻而满。退于卯,至巳正初刻而涸。再长于午正初刻,至申正初刻而满。退于酉,至亥正初刻而涸。

二十四日,潮初长于子正二刻,至寅正二刻而满。退于卯,至巳正二刻而涸。再长于午正二刻,至申正二刻而满。退于酉,至亥正二刻而涸。

二十五日,潮初长于丑初一刻,至卯初一刻而满。退于辰,至午初一刻而涸。再长于未初一刻,至酉初一刻而满。退于戌,至子初一刻而涸。

二十六日,潮初长于丑正三刻,至卯正三刻而满。退于辰,至午正三刻而涸。再长于未正三刻,至酉正三刻而满。退于戌,至子正三刻而涸。

二十七日,潮初长于寅初二刻,至辰初二刻而满。退于巳,至未初二刻而涸。再长于申初二刻,至戌初二刻而满。退于亥,至丑初二刻而涸。

二十八日,潮初长于寅正一刻,至辰正一刻而满。退于巳,至未正一刻而涸。再长于申正一刻,至戌正一刻而满。退于亥,至丑正一刻而涸。

二十九日,潮初长于卯初初刻,至巳初初刻而满。退于午,至申初初刻而涸。再长于酉初初刻,至亥初初刻而满。退于子,至寅初初刻而涸。

三十日,潮初长于卯初二刻,至巳初二刻而满。退于午,至申初二刻而涸。再长于酉初二刻,至亥初二刻而满。退于子,至寅初二刻而涸。

附考

船之进港、出港,全视潮之平涨,以卜难易迟疾。古人水上用兵,因潮分成败者,不可胜纪;则防海者,潮汐不可不知也。古人谓:晦朔前后,月行差疾,故潮长大;望亦如之。月弦之际,月行差迟,故潮之去来合沓不尽。今海滨人以初一、十五,潮至日中满;初八、二十三,潮在早暮;初十、二十五,暮则潮平;余日以此推之。又谓月临卯酉,水涨乎东西;月临子午,潮平乎南北。今海滨人,以月初上而潮生,月中天而潮平,月落则汐而复长,即其说也(节《同安县志》)。

占验(附)

风潮占验,郡乘所载皆全郡事;兹于前志未载者,姑就澎言之。澎人畋鱼为生,所患风多雨少耳。而咸雨之患,惟澎所独;非真雨也,海风卷浪,飞沫遍洒也。故咸雨将至,必先刮怪风。若五谷既成,或大雨洗濯,则为患尚轻。至台飓之征,已于风信略言之矣;凡虎井海面有磷火往来、岛上蜈蚣草叶忽变白、屋内油虫乱飞、海吼闻数十里,皆风雨之征。或日久旱而海吼,主大风雨;若久雨而吼转,为晴霁之征矣。《府志》称:雾遮山脚主晴,云罩山头主雨;而澎则不尽然。盖凡山脚明现,虽雨必止;若浊雾遮尽山脚,则风雨时作矣。季冬初三日,俗谓之乌龟生;此日有雨,则连日重阴不开。俗谓之四十九日乌。若满四十九日而又阴雨,则又当四十九日之阴矣。惊蛰日有雷,俗谓之雷打蛰,当主重阴。或云惊蛰前闻雷,当有四十九日阴雨。盖地气闭塞,时至始启;若时未至,则宣泄不透,故有积阴之象。此内地所同也。《郡乘》言:非常之风,常在七月;而澎则不但七月也。又内地人谓:风起日中易息,起于夜难息;谚所谓日报一,夜报七也。而澎亦不尽然。自七、八月后,直至冬春,常大风连旬。惟甘雨一过,其风立止,则与内地略同。若刮风之时,微雨如霰,若有若无,谓之放风根,主连日狂风不息也。海上人每言,朔望无善天,亦不尽然;当视飓旬何如。故航海者,乘飓尾扬帆为稳也。老渔谓:鱼星明则海多鱼。或谓星多之方,海鱼亦多。而当天高气清,白云点点作鱼鳞状,则连日晴霁,而海中多鱼。此又海上类然也。分页符图标,请勿在代码中对其进行修改,否则可能会造成错误而不能使用!

附考

季冬自二十四至二十九日,若是日有南风,则应来年是月有飓。如二十四则应四月,二十五则应五月,二十九则应九月也(《同安县志》)。

海上天无时无云。虽浓云叆叇,但有云脚可见,必不雨。云脚者,如画家绘水口石,其下横染一笔,为水石之界者是也。无脚之云,如画远山,但见山头,不见所止(以下见《府志》)。

日色被体如烛,三日内必雨。

日出时有云蔽之,辰刻后云暂散,必天晴。日初出即开朗,是日必不晴。久晴则不拘。

日落时,西方有云气横亘天上,或作数十缕各不相属,日从云隙中度过,是谓出穿经纬,来日天晴。或云色一片相连,其中但有一、二点空窦,得见红色,是谓金乌点睛,亦主晴。

日落时,西北方云起如层峦复嶂,重迭数十层,各各矗起,主大风雨;山崩水溢之征也。应在七日之内。处近山及江浒水涯宜防之。

昧爽时雨,俗呼开门雨,是日主晴。

初雨如雾,虽沉晦,至午必晴。

久雨后暂辍,犹见细雨如雾,纵令开朗,旋即雨至。谚曰:雨前蒙蒙终不雨,雨后蒙蒙终不晴。

久雨夜忽开雾,星月朗洁,主来日大雨。若近暮经见遍天红光,然后见月,则晴。谚云:火烧薄暮天。

红霓朝见西方,辰已必雨;申酉见东方,必晴。断虹两头不连者,俗呼破篷,虽见东方,来日不免风雨。

饥鸢高唳,海鹤惊飞,则逾日必风。春日晚观西,冬日晚观东,有黑云起,主雨。谚云:冬山头,春海口(《赤嵌笔谈》)。

封域志总论

台,海疆也。澎则蕞尔丸泥,点点海上,似无疆域之足言矣;然地据中流,若辅车之相倚。故凡海舶过台者,必视澎山为标准;或风潮不顺,则仍收泊澎湖,幸免蹉跌。此第在无事时耳。若台湾有事,澎军每就近援应,即轮船转输军实,轻捷如飞,要必于澎设局支应,以济其乏。是故澎湖可守,则中外声气相接,呼应皆灵,而无睽隔要截之患。譬人一身,台之于闽,如唇之护其齿、如手足之捍头、目,而澎其筋节脉络也;安得以小而置之耶?昔春秋于虎牢、缘陵,特笔书之,为其有关天下之故也。夫台湾固沿海七省之籓篱,而澎则闽与台之关键也。其为虎牢、缘陵也多矣。是故守闽必先守台,守台必兼守澎。盖固澎却所以守台,而因以卫闽也。守之之道奈何?曰:无恃险、无弛险,无画岸以自固、无委险以予敌。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