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庄子集解

內篇第六大宗師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本篇云:“人猶效之。”效之言師也。又云:“吾師乎!吾師乎!”以道為師也。宗者,主也。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凡物皆自然而生,則當順其自然。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兩其知,音智。不強知,則智得所養。郭云:“知人之所為者有分,故任而不強也;知人之所知者有極,故用而不蕩也。故所知不以無涯自困。”雖然,有患。成云:“知雖盛美,猶有患累,不若忘知而任獨也。”夫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成云:“知必對境,非境不當。境既生滅不定,知亦待奪無常。唯當境、知兩忘,然後無患。”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成云:“知能運用,無非自然。是知天之與人,理歸無二,故謂天即人,謂人即天。所謂吾者,莊生自稱。此則泯合天人,混同物我也。”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郭云:“有真人,而後天下之知皆得其真而不可亂。”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虛懷任物,雖寡少,不逆忤。不雄成,不以成功自雄。不謨士。成云:“ 虛夷而士眾自歸,非謀謨招致。”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成云:“天時已過,曾無悔吝之心;分命偶當,不以自得為美。”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也若此。危難生死,不以介懷。其能登至於道,非世之所為知也。古之真人,其寢不夢,成云:“絕思想,故寢寐寂泊。” 其覺無憂,郭云:“隨所寓而安。”其食不甘,成云:“不耽滋味。”其息深深。李云:“內息之貌。”真人之息以踵,成云: “踵,足根。”宣云:“呼吸通于湧泉。”眾人之息以喉。宣云:“止 於厭會之際。”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屈服,謂議論為人所屈。嗌,喉咽也。嗌,聲之未出;言,聲之已出。吞吐之際,如欲哇然,以狀無養之人。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情欲深重,機神淺鈍。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郭云:“與化為體。”其出不欣,其入不距;釋文:“距,本又作拒。李云:‘欣出則營生,拒入則惡死。'”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成云:“翛然,無系貌。”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宣云:“知生之源,任死之歸。”受而喜之,宣云:“ 受生之後,常自得。”忘而複之。宣云:“忘其死,而複歸於天。” 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郭云:“物之感人無窮,人之逐欲無節,則天理滅矣。真人知用心則背道,助天則傷生,故不為也。”俞云:“ 據郭注,捐疑偝之誤。”若然者,其心志,宣云:“志當作忘。無思。”其容寂,宣云:“無為。”其顙頯,宣云: “顙,額也。”頯,大朴貌,宣云:“恢,上聲。”淒然似秋,暖然似春,郭云:“殺物非為威,生物非為仁。”喜怒通四時,宣云:“喜怒皆無心,如四時之運。”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隨事合宜,而莫窺其際。故聖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崔云:“亡敵國而得其人心。”利澤施於萬物,不為愛人。由仁義行,非行仁義。故樂通物,非聖人也;不求通物,而物情自通,為聖人。有親,非仁也;至仁則無私親。天時,非賢也;宣云:“擇時而動,有計較成敗之心。”利害不通,非君子也;利害不觀其通,故有趨避。 行名失己,非士也;成云:“必所行求名而失己性,非有道之士。”亡身不真,非役人也。宣云:“徒棄其身,而無當真性,為世所役,非能役人。”若狐不偕、成云:“姓狐,字不偕,堯時賢人,不受堯讓,投河而死。”務光、成云:“夏時人,餌藥養性,好鼓琴,湯讓天下,不受,負石自沈于廬水。 ”伯夷、叔齊、箕子胥餘、司馬云:“胥餘,箕子名。屍子曰:‘箕子胥餘,漆身為厲, 被發佯狂。'”紀他、成云:“湯時逸人,聞湯讓務光,恐及乎己,遂將弟子,蹈于窾水而死。申徒狄聞之,因以踣河。”申徒狄,釋文:“殷時人,負石自沈於河。” 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郭云:“斯皆舍己效人,徇彼傷我者。”宣云:“為人用,快人意,與真性何益!”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郭云:“與物同宜,而非朋黨。” 俞云:“郭注非也。此言其狀,非言其德。義讀為峨。天道篇‘而狀義然',即峨然也。朋讀為崩。易‘朋來無咎',漢書五行志引作‘崩來無咎',是也。義而不朋,言其狀峨然高大而不崩壞也。”若不足而不承,宣云:“卑以自牧,而非居人下。” 與乎其觚而不堅也,王云:“觚,特立不群也。”崔云:“觚,棱也。”李楨云:“觚是孤借字。釋地‘觚竹',釋文:‘本又作孤。'此孤、觚通作之證。孤特者,方而有棱,故字亦借觚為之。 ‘與乎其觚',與‘張乎其虛'對文,與當是□之借字。說文:‘□,安行也。'”案:不堅,謂不固執。張乎其虛而不華也,成云:“張,廣大貌。”案:廓然清虛,而不浮華。邴邴乎其似喜乎! 向云:“邴邴,喜貌。”郭云:“至人無喜,暢然和適,故似喜也。”崔乎其不得已乎! 向云:“崔,動貌。”成云:“迫而後動,非關先唱,故不得已而應之也。”滀乎進我色也,簡文云:“滀,聚也。”宣云:“ 水聚則有光澤。言和澤之色,令人可親。”與乎止我德也,與,相接意。宣云:“寬閑之德,使我歸止。”厲乎其似世乎!崔本“厲”作“廣”,當從之。俞云:“世乃泰之借字。廣與泰義相應。”郭慶藩云:“厲、廣古通借。泰字作大。世、大古亦通借。”謷乎其未可制也,成云:“謷然高遠,超於世表,不可禁制。”連乎其似好閉也,李云:“連,綿長貌。”郭云:“綿邈深遠,莫見其門。”成云:“默如關閉,不聞見也。”釋文:“好,呼報反。”悗乎忘其言也。釋文:“悗,忘本反。”成云:“悗,無心貌。以上言真人德行,下明其利物為政之方。” 以刑為體,郭云:“刑者治之體,非我為。”以禮為翼,郭云: “禮者,世 所以自行,非我制。 ”以知為時,郭云:“知者時之動,非我唱。”以德為循。郭云:“德者自彼所循,非我作。”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郭云:“任治之自殺,故雖殺而寬。”以禮為翼者,所以行於世也;郭云:“順世所行,故無不行。”以知為時者,不得已於事也;知以應時,不得已於世事,隨宜付之。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於丘也, 宣云:“德之所在,人人可至,我特循之耳。如丘之所在,有足者皆可至,我特與同登耳,非自立異。”案:無意于行,自然而至,故曰“與有足者至”也。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宣云:“人視真人為勤行不怠,豈知其毫末以我與乎!”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成云:“既忘懷於美惡,亦遺蕩於愛憎。故好與弗好,出自凡情,而聖智虛融,未嘗不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成云:“其一,聖智也;其不一,凡情也。凡、聖不二,故不一皆一之。”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成云:“同天人,齊萬致,與天而為類也。彼彼而我我,與人而為徒也。”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 成云:“雖天無彼我,人有是非,確然諭之,鹹歸空寂。若使天勝人劣,豈謂齊乎!此又混一天人,冥同勝負,體此趣者,可謂真人。”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死生與夜旦等,皆由天命,不可更以人與。此物之情,實無足系戀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身知愛天,而況卓然出於天者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 宣云:“勢分勝乎己。”而身猶死之,宣云:“效忠。”而況其真乎!身知愛君,而況確然切於君者乎!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喻貪生懼死,不如相忘于自然。“泉涸”四語,又見天運篇。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宣云:“此道字輕,謂是非之道。言譽堯非桀,不如兩忘其道;好生惡死,不如兩 忘其累。”案:二語又見外物篇,下三字作“閉其所譽”。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宣云:“純任自然,所以善吾生也。如是,則死亦不苦矣。”案:六語又見後。列子天瑞篇:“人胥知生之樂,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憊,未知老之逸;知死之惡,未知死之息也。” 夫藏舟于壑,藏山於澤,島也。 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舟可負,山可移。宣云:“造化默運,而藏者猶謂在其故處。”藏大小有宜,猶有所遯。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恒物之大情也。 藏無大小,各有所宜,然無不變之理。宣云:“遯生於藏之過,若悟天下之理,非我所得私,而因而付之天下,則此理隨在與我共之,又烏所遯哉!此物理之實也。”案:恒物之大情,猶言常物之通理。 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其為樂可勝計邪!犯與笵同。見笵人形猶喜之,若人之生無窮,孰不自喜其身者!故聖人將游于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宣云:“聖人全體造化,形有生死,而此理已與天地同流,故曰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又況萬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釋文:“妖,本又作夭。”成云:“壽夭老少,都不介懷。雖未能忘生死,但複無所嫌惡,猶足為物師傅,人仿效之。況混同萬物,冥一變化,為物宗匠,不亦宜乎!”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宣云:“情者,靜之動也;信者,動之符也。”成云:“ 恬然寂寞,無為也;視之不見,無形也。”可傳而不可受,郭云:“古今傳而宅之,莫能受而有之。”可得而不可見;成云:“方寸獨悟,可得也。離於形色,不可見也。”自本自根,宣云:“道為事物根本,更無有為道之根本者,自本自根耳。”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成云:“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神鬼神帝,下文堪壞、馮夷等,鬼也;豨韋、伏羲等, 帝也。其神,皆道神之。生天生地;成云:“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陰陽未判,是為太極。天地四方,謂之六極。成云:“道在太極之先,不為高遠;在六合之下,不為深邃。”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釋文:“長,丁丈反。”案:此語又見後。豨韋氏得之,以挈天地;豨韋,即豕韋,蓋古帝王也。成云:“挈,又作契。言能混同萬物,符合二儀。”伏戲氏得之,以襲氣母;成云:“襲,合也。氣母,元氣之母。為得至道,故能畫八卦,演六爻,調陰陽,合元氣。”維鬥得之,終古不忒;成云:“北斗為眾星綱維,故曰維鬥。得至道,故維持天地,曆終始,無差忒。”日月得之,終古不息;堪壞得之,以襲昆侖;釋文:“崔壞作邳。司馬云:‘堪壞,神名,人面獸形。 '淮南作‘欽負'。”成云:“昆侖山神名。襲,入也。”馮夷得之,以遊大川;司馬云:“清泠傳曰:‘馮夷,華陰潼鄉堤首(成疏有“裏 ”字。)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為河伯。'一云:以八月庚子浴於河,溺死。”肩吾得之,以處大山;司馬云:“山神,不死,至孔子時。 ”成云:“得道,處東嶽,為太山之神。”黃帝得之,以登雲天;崔云:“黃帝得道而上天也。”顓頊得之,以處玄宮;李云:“顓頊,高陽氏。玄宮,北方宮也。月令曰:‘其帝顓頊,其神玄冥。'”成云:“得道為北方之帝。玄者,北方之色,故處於玄宮。”禺強得之,立乎北極;釋文:“海外經云:‘北方禺強,黑身手足,乘兩龍。'郭璞以為水神,人面鳥身。簡文云:‘北海神也,一名禺京,是黃帝之孫也。'”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釋文:“山海經:‘ 西王母狀如人,狗尾,蓬頭,戴勝,善嘯,居海水之涯。'漢武內傳云:‘西王母與上元夫人降帝,美容貌,神仙人也。'崔云:‘少廣,山名。'或云:西方空界之名。”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崔云:“彭祖壽七百歲,或以為仙,不死。”成云:“上自有 虞,下及殷、周,凡八百年。”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司馬云:“東維箕、鬥之間,天漢津之東維也。星經:‘ 傅說一星,在尾上。'”崔云:“傅說死,其精神乘東維,讬龍尾,乃列宿。”釋文:“崔本此下更有‘其生無父母,死,登假,三年而形遯,此言神之無能名者也 '。”案:下引七事以明之。

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李云:“葵當為綦,聲之誤也。”釋文:“偊,徐音禹。一云:是婦人也。”曰:“吾聞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曰: “惡!惡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李云:“卜梁姓,倚名。”宣云:“倚聰明,似子貢;偊忘聰明,似顏子也。”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不然,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守而不去,與為諄複。參日而後能外天下;成云:“心既虛寂,萬境皆空。”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郭云:“物者,朝夕所需,切己難忘。”成云:“天下疏遠易忘,資身之物親近難忘,守經七日,然後遺之。”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成云:“ 隳體離形,坐忘我喪。”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成云:“死生一觀,物我兼忘,豁然如朝陽初啟,故謂之朝徹。”宣云: “朝徹,如平旦之清明。”朝徹,而後能見獨;見一而已。見獨,而後能無古今;成云:“任造物之日新,隨變化而俱往,故無古今之異。 ”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宣云:“生死一也。至此,則道在我矣。”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蘇輿云:“‘殺生' 二語,申釋上文。絕貪生之妄覬,故曰殺生;安性命之自然,故曰生生。死生順受,是不死不生也。”其〔一〕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成云:“將,送也。道之為物,拯濟無方,迎無窮之生,送無量 之死。”無不毀也,無不成也。成云:“不送而送,無不毀滅;不迎而迎,無不生成。”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郭嵩燾云:“孟子趙注:‘ 攖,迫也。'物我生死之見迫於中,將迎成毀之機迫於外,而一無所動其心,乃謂之攖寧。置身紛紜蕃變、交爭互觸之地,而心固寧焉,則幾于成矣,故曰‘攖而後成'。”南伯子葵曰:“子獨惡乎聞之?”曰:“聞諸副墨之子,成云:“副,貳也。”宣云:“文字是翰墨為之,然文字非道,不過傳道之助,故謂之副墨。又對初作之文字言,則後之文字,皆其孳生者,故曰‘副墨之子'。”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成云:“羅洛誦之。”案:謂連絡誦之,猶言反復讀之也。洛、絡同音借字。對古先讀書者言,故曰“洛誦之孫”。古書先口授而後著之竹帛,故雲然。洛誦之孫聞之瞻明,見解洞徹。瞻明聞之聶許,聶許,小語,猶囁嚅。聶許聞之需役,成云:“需,須。役,行也。須勤行勿怠者。”需役聞之於謳,釋文:“于音烏。王云:‘ 謳,歌謠也。'”宣云:“詠歎歌吟,寄趣之深。”于謳聞之玄冥,宣云:“玄冥,寂寞之地。”玄冥聞之參寥,宣云:“參悟空虛。”參寥聞之疑始。”宣云:“至於無端倪,乃聞道也。疑始者,似有始而未嘗有始。”

〔一〕“其”字,據集釋本補。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崔云:“淮南‘子祀'作‘子永',行年五十四,而病傴僂。”顧千里云:“淮南精神篇作‘子求',非。求、永字,經傳多互誤。抱朴子博喻篇:‘子永歎天倫之偉。'”案:據此,下“祀”“輿”字當互易。“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成云:“人起自虛無,故以無為首;從無生有,生則居次,故以生為脊;死最居後,故以死為尻。死生離異,同乎一體。能達斯趣,所 遇皆適,豈有存亡欣惡於其間,誰能知是,我與為友也。”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俄而子輿有病,子祀往問之。曰:“偉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也!成雲“子輿自歎。”司馬云:“拘拘,體拘攣也。”曲僂發背,成云:“傴僂曲腰,背骨髮露。”上有五管,五藏之管向上。 頤隱于齊,同臍。肩高於頂,句贅指天。”李云:“句贅,項椎。其形似贅,言其上向。”陰陽之氣有沴,郭云:“沴,陵亂也。”同戾。其心閑而無事,宣云:“不以病攖心。”跰□而鑒於井,成云:“跰□,曳疾貌。曳疾力行,照臨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將以予為此拘拘也!”重歎之。子祀曰:“汝惡之乎?”曰:“亡,無同。予何惡!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司夜也。“雞”疑是“卵”字之誤。時夜,即雞也。既化為雞,何又雲因以求雞?惟雞出於卵,鴞出於彈,故因卵以求時夜,因彈以求鴞炙耳。齊物論云:“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炙”,與此文大同,亦其明證矣。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郭云:“無往不因,無因不可。”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縣解也,成云:“得者,生也;失者,死也。”案養生主篇:“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與此文證合。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之。郭云:“一不能自解,則眾物共結之矣。”且夫物不勝天久矣,吾又何惡焉?”俄而子來有病,喘喘然將死,其妻子環而泣之。成云:“喘喘,氣息急也。”子犁往問之曰:“叱!避!叱令其妻子避。無怛化!”釋文:“怛,驚也。”勿驚將化人。倚其戶與之語曰:“偉哉造物!又將奚以汝為?為何物?將奚以汝適?適,往也。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王云:“取微蔑至賤。”子來曰:“父母于子,東西南北,唯命之從。陰陽于人,不翅于父母,成云:“陰陽造化,何啻二親乎!”彼近吾死而我不聽,我則悍矣,彼何罪焉!彼,陰陽。悍,不順。宣云:“近,迫也。”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六語又見大宗師篇。今之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必且為鏌□',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大冶,鑄金匠。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 犯同笵。偶成為人,遂欣愛鄭重,以為異於眾物,則造化亦必以為不祥。今一以天地為大鑪,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鼠肝、蟲臂,何關念慮!成然寐,蘧然覺。成然為人,寐也;蘧然長逝,覺也。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曰:“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成云:“如百體各有司存,更相御用,無心于相與,無意於相為,而相濟之功成矣。故於無與而相與周旋,無為而相為交友者,其意亦然。”孰能登天遊霧,宣云:“超於物外。”撓挑無極,李云:“撓挑,猶宛轉也。宛轉玄曠之中。”相忘以生,無所終窮?”宣云:“不悅生,不惡死。”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友。莫然有閑,崔云:“莫然,定也。閑,頃也。”而子桑戶死,未葬。孔子聞之,使子貢往侍事焉。成云:“供給喪事。”或編曲,李云:“曲,蠶薄。”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來桑戶乎!嗟來桑戶乎!而已反其真,而,汝。而我猶為人猗!”成云:“猗,相和聲。”子貢趨而進曰:“敢問臨屍而歌,禮乎?”二人相視而笑,曰:“是惡知禮意!”是,謂子貢。 子貢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無有, 無自修之行。而外其形骸,臨屍而歌,顏色不變,無以命之。崔云:“ 命,名也。”彼何人者邪?”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內者也。成云:“ 方,區域也。”外內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則陋矣。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王引之云:“為人,猶言為偶。中庸‘仁者人也',鄭注:‘ 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偶之言。'公食大夫禮注:‘每曲揖,及當碑揖,相人偶。'是人與偶同義。淮南原道篇:‘與造化者為人。'義同。齊俗篇‘ 上與神明為友,下與造化為人',尤其明證。”而遊乎天地之一氣。彼以生為附贅縣疣,成云:“氣聚而生,譬疣贅附縣,非所樂。”以死為決□潰癰。釋文:“□,胡亂反。”宣云:“疽屬。”成云:“ 氣散而死,若□癰決潰,非所惜。 ”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後之所在!宣云:“一氣迴圈。”假於異物,讬於同體,宣云:“即圓覺經地、風、水、火四大合而成體之說。蓋視生偶然耳。”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宣云:“外身也,視死偶然耳。”反覆終始,不知端倪,往來生死,莫知其極。芒然仿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成云:“芒然,無知貌。放任於塵累之表,逸豫於清曠之鄉。”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成云:“憒憒,煩亂。”釋文:“觀,示也。”子貢曰:“然則夫子何方之依? ”成云:“方內方外,未知夫子依從何道?”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成云:“ 聖跡禮儀,乃桎梏形性。夫子既依方內,是自然之理,刑戮之人也。故德充篇雲‘天刑之,安可解乎'!”雖然,吾與汝共之。”宣云:“己之所得不欲隱。”子貢曰:“敢問其方。 ”孔子曰:“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造,詣也。造乎水者魚之樂,造乎道者人之樂。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釋文: “池,本亦作地。”案:兩本並通。魚得水則養給,人得道則性定。生、性字通。 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宣云:“愈大則愈適,豈但養給、生定而已。”子貢曰:“敢問畸人。”司馬云:“畸,不耦也。”郭云:“問向所謂方外而不偶于俗者安在?” 曰:“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司馬云:“侔,等也。”成云:“率其本性,與自然之理同。”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宣云:“拘拘禮法,不知性命之情,而人稱為有禮。”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案:各本皆同。疑複語無義,當作“天之君子,人之小人也”。成云:“子反、琴張,不偶於俗,乃曰畸人,實天之君子。 ”案不偶於俗,即謂不偕於禮,則人皆不然之,故曰“ 天之君子,人之小人也”,文義甚明。蘇輿云:“以人之小人斷定畸人,則琴張、孟孫輩皆非所取,莊生豈真不知禮者哉!”

顏回問仲尼曰:“孟孫才,名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居喪不哀。無是三者,以善處喪蓋魯國。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郭、陸、成本“喪”字絕句。李楨云:“文義未完。‘蓋魯國'三字當屬上句,與應帝王篇‘功蓋天下'義同。釋言:‘ 弇,蓋也。'釋名:‘蓋,加也。 '並有高出其上之意。言才以善處喪名蓋魯國也。”仲尼曰:“夫孟孫氏盡之矣,進於知矣。成云:“ 進,過也。”宣云:“其盡道過於知喪禮者。”唯簡之而不得,宣云:“簡者,略於事。世俗相因,不得獨簡,故未免哭泣居喪之事。”夫已有所簡矣。宣云:“然已無涕、不戚、不哀,是已有所簡矣。”蘇輿云:“二語泛言,不屬孟孫氏說。”姚云:“常人束於生死之情以為哀痛,簡之而不得,不知於性命之真,已有所簡矣。”似較宣說為優。孟孫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宣云:“生死付之自然,此其進於知也。”不知就先,不知就後,成云:“先,生;後,死。既一於死生,故無去無就。” 若化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宣云:“順其所以化,以待其將來所不可知之化,如此而已。”案:死為鬼物,化也。鼠肝、蟲臂,所不知之化也。且方將化,惡知不化哉?方將不化,惡知已化哉?宣云:“四語正不知之化,總非我所能與。”吾特與汝其夢未始覺者邪!宣云:“未能若孟孫之進于知也。”且彼有駭形而無損心,彼孟孫氏雖有駭變之形,而不以損累其心。有旦宅而無情死。成云:“旦,日新也。宅者,神之舍也。以形之改變,為宅舍之日新耳。”姚云:“情,實也。言本非實有死者。”孟孫氏特覺,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乃,猶言如此。人哭亦哭,己無容心。蘇輿云:“‘孟孫氏特覺'句絕。言我汝皆夢,而孟孫獨覺,人哭亦哭,是其隨人發哀。”且也,相與吾之耳矣,庸詎知吾所謂吾之乎?人每見吾暫有身,則相與吾之。豈知吾所謂吾之,果為吾乎,果非吾乎?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厲、戾同聲通用,至也。夢為魚而沒於淵,不識今之言者,其覺者乎,夢者乎?未知魚鳥是覺邪夢邪,抑今人之言魚鳥者是覺邪夢邪?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宣云:“人但知笑為適意,不知當其忽造適意之境,心先喻之,不及笑也。及忽發為笑,又是天機自動,亦不及推排而為之,是適與笑不自主也。”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宣云:“由此觀之,凡事皆非己所及排,冥冥中有排之者。今但當安於所排,而忘去死化之悲,乃入於空虛之天之至一者耳。”

意而子見許由,許由曰:“堯何以資汝?”成云:“意而,古之賢人。”郭云:“資者,給濟之謂。 ”意而子曰:“堯謂我:‘汝必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成云:“必須己身服行,亦複明言示物。”許由曰:“而奚為來軹?而,汝也。軹同只。夫堯既已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宣云:“如加之以刑然。”汝將何以遊夫遙蕩、恣睢、轉徙之途乎?”成云:“恣睢,縱任也。轉徙,變化也。”案:言汝既為堯所誤,何以遊乎逍遙放蕩、縱任變化之境乎?意而子曰:“雖然,吾願游於其藩。”宣云:“言雖不能遵途,願涉其藩籬。”許由曰:“ 不然。夫盲者無以與乎眉目顏色之好,瞽者無以與乎青黃黼黻之觀。”意而子曰:“夫無莊之失其美,成云:“無莊,古之美人,為聞道,故不復莊飾,而自忘其美色。”據梁之失其力,成云:“據梁,古之多力人,為聞道守雌故,失其力。”黃帝之亡其知,成云:“黃帝有聖知,亦為聞道,故能亡遣其知。”皆在鑪捶之間耳。釋文:“捶,本又作錘。”成云:“鑪,灶也。錘,鍛也。三人以聞道契真,如器物假鑪冶打鍛,以成用耳。” 庸詎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使我乘成以隨先生邪?”宣云:“乘,猶載也。黥劓則體不備,息之補之,複完成矣。天今使我遇先生,安知不使我載一成體以相隨邪?”許由曰:“噫!未可知也。我為汝言其大略。吾師乎!吾師乎!□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司馬云:“□,碎也。”盧文弨云:“說文作□,亦作□。隸省作□。”成云:“ 素秋霜降,碎落萬物,非有心斷割而為義。青春和氣,生育萬物,非有情恩愛而為仁。” 長於上古而不為老,成云:“萬象之前,先有此道,而日新不窮。”案:語又見前。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成云:“ 天覆地載,以道為原,眾形雕刻,鹹資造化,同稟自然,故巧名斯滅。”此所遊已。”宣云:“應上游。”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複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複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司馬雲“坐而自忘其身。”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成云:“墮,毀廢。黜,退除。”離形去知,宣云:“總上二句。”同於大通,成云:“冥同大道。”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宣云:“無私心。”化則無常也。宣云:“無滯理。”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爾誠賢乎!吾亦願學。極贊以進回。

子輿與子桑友,而霖雨十日。雨三日以往為霖。子輿曰:“子桑殆病矣!”裹飯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門,則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聲,而趨舉其詩焉。崔云:“不任其聲,憊也。”成云:“趨,卒疾也。”子輿入,曰:“子之歌詩,何故若是?”成云:“歌詩似有怨望,故驚怪問其所由。”曰:“ 吾思乎使我至此極者而弗得也。父母豈欲吾貧哉?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求其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知命所為,順之而已。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